课本文言实词迁移训练

合集下载

初中文言文实词点对点课内外迁移训练

初中文言文实词点对点课内外迁移训练

博、2017四川绵阳、2014山东青岛、2014四川绵阳、2014四川攀枝花、2014浙
江台州
义项:①诚心;②副词。真正,确实,实在,的确;③连词。假如,如果。
(1)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富贵不能淫》) (1)真正,确实
(2)帝感其诚(《愚公移山》)
(2)诚心
(3)臣诚知不如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又曰:‘有德不可敌。’此三志者,晋之谓矣。”
(节选自《左传·僖公二十八年》晋楚城濮之战)
【注释】①楚子:指楚成王。②晋侯:晋文公,春秋五霸之一。
险阻艰难,备尝之矣
(6)体会,经历
(7)范子(指范雎)因王稽入秦,献书昭王曰:“……臣闻善厚家者,取之于国;善 厚国者,取之于诸侯。天下有明主,则诸侯不得擅厚矣。是何故也?为其凋荣也 。良医知病人之死生,圣主明于成败之事,利则行之,害则舍之,疑则少尝之, 虽尧、舜、禹、汤复生,弗能改已!”(节选自《战国策·ī):文言助词,惟。
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
(5)尝味道,品尝
(6)楚子①入居于申,使申叔去谷,使子玉去宋,曰:“无从晋师。晋侯②在外十九
年矣,而果得晋国。险阻艰难,备尝之矣;民之情伪,尽知之矣。天假之年,而
除其害。天之所置,其可废乎?《军志》曰:‘允当则归。’又曰:‘知难而退
5. 固 全国视野 2019河北、2019浙江温州、2019四川凉山州、2018江苏
无锡、2018湖北三市一企、2017山东泰安、2017山东威海、2015浙江嘉兴、舟
山、2014四川攀枝花、
义项:①副词。本来,本来就;②坚固,稳固;③地势险要,牢固;④固执,
顽固;⑤坚守,坚决;⑥副词。必然,固然,一定。
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

初中文言实词点对点迁移 训练-

初中文言实词点对点迁移 训练-
实词点对点迁移 会 称 美 安 竟谒 强 出 色

1 多会于此 2 会天大雨
3 长风破浪会有时
称 1有良田,美池,桑竹 之属
安 安求其能千里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竟 竟不可得
谒 生以乡人子谒余
强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然后能自强也
出 不敢出一言以复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不复出焉 皆出酒食 既出,得其船 卷石底以出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1) 解释下列加下划线下划线词在文中的含义:
(1)会其朝退( )
(2)言未竟 ( )
(3)阍者报寿州崔使君候谒 ( ) (4)束带强出( )
(2) 用 “ / ”给下面的句子断句。(限段两处) 佶未下阶出怀中一纸乃昭赠官絁千匹
(3)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崔昭何人,众口称美,此必行贿者也。
(4) 请 简 要 概 括裴佶姑父是个怎样的人?
②(向宠)一定能使军中团结和睦,才能高的和才能低的人都能得到合理的安排(好的差的各得其 所). (每小题2分,共4分) (3)①广开言路②严明赏罚③亲贤远佞 (答出一个要点1分,共3分)
在此编写课堂小结,回顾并总结本节课程的重点,或列出本节的知识框架。
【小题1】(1)正赶上 (2)完毕 (3)拜访 (4)勉强 【小题2】佶未下阶/出怀中一纸/乃昭赠官絁千匹 【小题3】崔昭是什么人,众人一致说他好。这一定是行贿得来的美誉。 【小题4】裴佶的姑父是一个妄自尊大,见利忘义,道貌岸然,外廉内贪的人。
出师表
①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 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 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②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 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③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 ,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④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 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⑤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 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 ,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中考语文 古诗文阅读 178个重点实词迁移训练

中考语文 古诗文阅读 178个重点实词迁移训练

成语联想 鲜为人知 依然如故 德高望重
意思 少
原来的 名声,名

太守归而宾客从

至老而归
宾至如归 返回

尝 未尝以言徇物 未尝稍降辞色
/
曾经

以色假人
秦王色挠
脸色,神 声色俱厉

使……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毁誉不动 风雨不动安如山
/
动摇
【参考译文】唉!读书人不把天下大事作为自己的责任已经很久了。他 们在言语方面并非没有功力,在政事文学方面也并非不敏捷和广博,然 而一旦面临大事,很少有人不忘记自己原来的秉性,甚至失去平日所坚 持的信仰,这些人的气度是狭小的。张公还是一介平民的时候,就有了 朝中三公辅相一样的极高声望。从年轻时做官,到老了退休,不曾用言 语屈从奉承过别人,用奴颜媚色阿谀过别人。即使面对皇帝,也一定要 考虑再三后才发言。毁谤和赞誉改变不了他,名利得失一样坦然面对, 真正是孔子所说的用道义侍奉君王的大臣。
猿所不能游。荆门在南,上合下开,暗彻山南,有门像虎牙在北,石壁 色红,间.有白文类牙形,并以物像受名。(选自《水经注》,有删改)
实词 原文句子 课内句子迁移 成语联想 意思

泠泠不绝 湖中人鸟声俱绝
/
消失
疾 常闻峡中水疾 不以疾也 不疾不徐 快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
书记及口传
/

(第 7 组)
忠善者
临 悉以临惧相戒 执策而临之 临危不惧 面对
(那个人)就杀(狼)取它们的皮。这件事是我的从侄虞惇说的。狼子野心, 确实不虚妄啊!凶恶的本性只不过是被深深地隐藏罢了;表面上装作很 亲热,但背地里却心怀不轨,更不是只有野心罢了。禽兽并不值得说什 么,这个人为什么要收养这两条狼给自己留下祸患呢!

课本重点实词迁移训练

课本重点实词迁移训练

课本文言实词迁移训练(部分)解释下列多义词2.属(10年12考)(1)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____________(《赤壁赋》)(2)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_______________(《琵琶行》)(3)时维九月,序属.三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滕王阁序》)(4)衡少善属.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张衡传》)(5)属.予作文以记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岳阳楼记》)(6)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________________(《过秦论》)(7)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鸿门宴》)(8)然亡国破家相随属.(《屈原列传》)连接4.(1)动词,这里指劝人饮酒(2)动词,隶属(3)动词,属于(4)动词,连缀(5)动词,通“嘱”,嘱托(6)名词,等辈、类(7)名词,等辈(8)动词,连接高考链接(1) (14山东)属.鼎治,鼎论如法(《詹鼎传》) 属:交付(2) (14福建)时方行方田令,即以其事属.之(《小山类稿》) 属:交付。

(3)(14全国新课标1)自幼好学,善属.文(《旧唐书·于休烈传》) 属文:撰写文章。

(4)(13全国新课标2)少聪敏好学,善属.文(《旧唐书·李揆传》)属:撰写。

(5) (12全国新课标)丞相有子就举,欲以属.公(《宋史·萧燧传》)属:托付。

(6) (10江西)继迁兵相随属.,左右皆望公(《临川文集》) 属:连接(7) (10福建)知县恽侯请余修县志,未及属.稿(《周维城传》)属:撰写(8)(09江苏)至是见明将亡,遂属.其家通明(《书沈通明事》) 属:托付(9)(08重庆)公曰:“以属.狱:”尔罪有三(《晏子春秋》)属:交付(10)(06年辽宁)门人为本县所役,告裒求属.令(《晋书·孝友传》) 属:委托、交付。

高中文言文迁移训练

高中文言文迁移训练

高中文言文迁移训练高中文言文迁移训练,这可是个让不少同学头疼,但又超级重要的事儿!咱们先来说说为啥要搞这个迁移训练。

就像学骑自行车,你在平地上学会了,到了小坡上、石子路上也得能骑得稳才行,学文言文也是这个理儿。

课堂上学的那些字词、句式、语法,不能只在课文里认得,换个新的文章就傻眼啦。

比如说,咱们在课本里学了“之”这个字常见的几种用法,像“助词,的”“动词,到”“代词,它”等等。

那在考试或者课外阅读里,碰到“之”字,你就得能迅速反应过来它在这儿到底是啥意思。

这就是迁移!我记得有一次,我在给学生们讲完一篇文言文课文后,布置了一道课外文言文的练习题。

其中有一句“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让大家解释“之”的意思。

结果好多同学都懵了,有的说是“助词,的”,有的说是“代词,这件事”。

这就是迁移没做好呀!那怎么进行有效的迁移训练呢?首先,得把课本里的文言文基础打牢。

字词的意思、句式的结构、文章的背景,都得弄得清清楚楚。

就像盖房子,地基不稳,房子能结实吗?然后,多读课外的文言文。

别害怕,一开始可以读一些简单有趣的小故事,像《世说新语》里的小段子。

读的时候,别光图个热闹,要带着在课本上学到的知识去分析。

遇到不懂的字词,先猜猜,再去查字典或者请教老师。

还有啊,多做一些针对性的练习。

做完了别扔一边,要认真对照答案,分析自己错在哪儿,为啥错。

比如说,有一道题是这样的:“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让解释“美”的意思。

如果答错了,就得想想,是不是自己没记住“美”在这里是“认为……美”的意动用法。

另外,大家可以和同学一起讨论。

有时候,你自己想不明白的,同学一句话可能就给你点醒了。

总之,高中文言文迁移训练就像一场打怪升级的游戏,只要你有耐心,有方法,就能一步步通关,成为文言文的高手!别再被那些古文字句难住啦,加油吧同学们!。

练习12:课内文言实词迁移训练(3)-【教考融合】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实词专练

练习12:课内文言实词迁移训练(3)-【教考融合】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实词专练

练习12:课内文言实词迁移训练(3)李善长,字百室,定远人。

少读书,有智计,习法家言,策事多中。

太祖为吴王,拜右相国。

善长明习故事,裁决如流。

又娴于辞令,太祖有所招纳,辄令为书。

前后自将征讨,皆命居守,将吏帖服,居民安堵,转调兵饷无乏。

尝请榷两淮盐,立茶法,皆斟酌元制,去其弊政。

既复制钱法,开铁冶,定鱼税,国用益饶,而民不困。

善长外宽和,内多忮刻。

参议李饮冰、杨希圣,稍侵善长权,即按其罪奏黜之。

与中丞刘基争法而诟。

基不自安,请告归。

贵富极,意稍骄,帝始微厌之。

四年以疾致仕,赐临濠地若干顷。

1.与“裁决如流”的“如”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遂绝齐,使使如秦受地B.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

”C.先生如其指,内狼于囊D.男女衣着,悉如外人2.与“去其弊政”的“去”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欲呼张良与俱去B.为汉家除残去秽C.譬如朝露,去日苦多D.去北军二里余,同时发火3.与“国用益饶,而民不困”的“国”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逝将去女,适彼乐国B.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C.六国互丧,率赂秦耶D.等死,死国可乎4.与“善长外宽和,内多忮刻”的“内”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B.内立法度,务耕织C.今将军外托服从之名而内怀犹豫之计D.亡走赵,赵不内5.与“即按其罪奏黜之”的“即”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项伯即入见沛公B.匪来贸丝,来即我谋C.昭帝即位,数年,匈奴与汉和亲D.即谋单于,何以复加6.与“帝始微厌之”的“微”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猥以微贱,当侍东宫B.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C.微察公子,公子颜色愈和D.微夫人之力不及此【答案与解析】1.与“裁决如流”的“如”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遂绝齐,使使如秦受地B.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

”C.先生如其指,内狼于囊D.男女衣着,悉如外人解析:选D 文中的“如”意为“如同,好像”,D项与之相同。

A项,动词,往,到……去。

文言文之中考实词词义迁移与推断练习

文言文之中考实词词义迁移与推断练习

文言文之中考实词词义迁移与推断练习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1)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①录毕,走.送之②俟.其欣悦,则又请焉③媵人持汤.沃灌④左佩刀,右备容臭.(2) 翻译下面句子。

①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②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3) 结合全文,说说作者最终能够学业有成的三条理由(各用四个字概括)。

(4) 思索作者的求学经历,就感受最深的一点,联系实际谈谈你获得的启示。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宋濂①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02高中文言文迁移训练

02高中文言文迁移训练
【写作背景】清朝封建统治者为了加强思想统治,奴役人民,一 方面以八股文作为科举考试选用人才的法定文体,以束缚人们 的思想,另一方面大兴文字狱,镇压知识分子.在长期严酷的思 想统治下,人才遭受严重的压抑和摧残.本文写于1839年,正是 鸦片战争前夕,作者托梅议政,形象地揭露和抨击了清朝封建统 治者束缚人们思想,压抑,摧残人才的罪行,表达了作者要求改 革政治,打破严酷的思想统治,追求个性解放的强烈愿望.
【内容概要】通过对“病梅”的的批评,批判社会 政治,状物与议论融为一体,这篇以生活琐事为题 材的小品寓托着深刻的政治内容。
【艺术手法】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借题发挥,以 梅喻人,借物议政。
I.知识迁移
龚自珍放达
龚自珍,字璱人,号定庵。父为官,有功烈。弗知曷故,
功绩
什么
母段氏,虽通诗书,然不以宗法缚之,故自珍性放达,不绳
有时
C.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梦游天姥吟留别》)
或许
D.视驼所种树,或移徙,无不活。(《种树郭橐驼传》)
或者
①或询自珍房师孰为?
(
) 有人
②自珍会试数落第,或明诏曰: (
有) 时
⑧盍不荐之!或免其诟。
(
) 或许
④世疑自珍与顾有染而戮,或纵饮而亡。( 或者)
3.辟
A.辟病梅之馆以贮之。(《病梅馆记》)
B.地势低洼:
C.人为修剪: D.生不逢时
4.本文先以 时间 为顺序,记叙了矮栝 晦显屈伸 的变化过程(用文中词句回答)。
5.“及其后之翘然而高也,又有使之伸焉者也, 而而其所为傲风霜、凌冰雪者亦自在也。”赞扬了 矮栝不因外界环境改变自己、坚守自我 的品格。
6.《矮栝说》与《病梅馆记》在写法上有相同点。 《病梅馆记》中以梅喻,《矮栝说》中以栝 喻 人才 ,这种写法叫 托物言志 。《矮栝说》 与《病梅馆记》要表达的相同主题是: 对于摧残人才、压抑人才的社会环境的不满与批判.

语文苏教版七年级上册文言词语迁移训练——文言文教学

语文苏教版七年级上册文言词语迁移训练——文言文教学

既自欣得此奇观,山水有灵,亦当惊知己于千古矣。”
猜猜看

江水又东迳西陵峡,《宜都记》曰: ① 黄牛
滩东入西陵界, ② 峡口百许里,山水纡曲,而两
岸高山重嶂,非日中夜半,不见日月。绝壁或千许丈,
其石彩色,形容多所像类。林木高茂,略尽冬春。猿
鸣至清,山谷传响,泠泠不绝。所谓三峡,此其一也。
山松言:常闻峡中水疾,书记及口传,悉以临惧相戒,
思,指的是什么?并用根据这个字所
在的上下文来看,用这个字所表达的
意思可以使前后意思连贯,文意相通。
原文
江水又东迳西陵峡,《宜都记》曰:自黄牛 滩东入西陵界,至峡口百许里,山水纡曲,而两 岸高山重嶂,非日中夜半,不见日月。绝壁或千 许丈,其石彩色,形容多所像类。林木高茂,略 尽冬春。猿鸣至清,山谷传响,泠泠不绝。所谓 三峡,此其一也。山松言:常闻峡中水疾,书记 及口传,悉以临惧相戒,曾无称有山水之美也。 及余来践跻此境,既至欣然,始信耳闻之不如亲 见矣。其迭崿秀峰,奇构异形,固难以辞叙;林 木萧森,离离蔚蔚,乃在霞气之表,仰瞩俯映, 弥习弥佳,流连信宿,不觉忘返,目所履历,未 尝有也。既自欣得此奇观,山水有灵,亦当惊知 己于千古矣。
从、在
《刻舟求剑》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
舟中坠于水。 从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 帝,暮到江陵。 有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急速、快。
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回声
消失。
整体感知

江水又东迳西陵峡,《宜都记》曰:“ 黄牛滩东入
西陵界, 峡口百许里,山水纡曲,而两岸高山重嶂,
非日中夜半,不见日月。绝壁或千许丈,其石彩色,
曾无称有山水③ 美也。 ④ 余来践跻此境,既
至欣然,始信耳闻之不如亲见矣。其迭崿秀峰,奇构

高考复习文言文阅读:课本知识的迁移训练

高考复习文言文阅读:课本知识的迁移训练

高考试题与课文的联系
2014新课标卷1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自幼好学,善属文
B.值禄山构难,肃宗践祚 D.时中原荡覆,典章殆尽
属文:撰写文章
践祚:帝王即位 励精:专心致志 荡覆:动荡倾覆
C.肃宗自凤翔还京,励精听受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禹、汤罪己,其兴也勃焉。有德之君,不忘规过,臣
2012大纲卷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敌攻石尖山,浩冒阵而前 冒:贸然 B.奋力大呼,得贼乃已 已:停止 C.乞给轻兵间道驰滑台 乞:请求 D. 时其半度,可击也。 时:等候 11.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 代汉语。 (1)臣在任已闻警,虑夏人必乘间盗边,愿选将设 备。 (2)浩招辑流亡,开营田,以其规置颁示诸路。
联系课文
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苏武传》)
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鸿门宴》)
2010大纲卷1 8.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危素、张起岩并荐,不报 报:答复
B.多惠政,赐金带宠之
C.祈天永命之要 D.法天道,顺人心
宠:重用
祈:恳求 法:效仿
1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会元遣脱脱征饷,胁王以危言,必欲杀祎。
等大惧。
联系课文
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陈情表》)
集序》) 酾酒临江,横槊赋诗(《赤壁赋》) 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归去来兮辞》)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兰亭
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
记》)
客不得已,与偕行(《大铁椎传》)

120个实词迁移训练

120个实词迁移训练

文言文高频词(28)|120个实词迁移训练(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31.未至国,释兵旅,解约束,誓盟而后入邑。

()A.国家 B.封地 C.国都 D.地域32.简文在中书省,景带甲将兵入朝陛见,过谒简文。

()A.超越 B.错误 C.责备 D.探望33.我意让国与玄贞,岂不可?何惜侍中邪?()A.什么 B.怎么C.哪里 D.多么34.汝能尽忠立名,吾之愿也,虽死不恨!()A.怨恨 B.不满 C.遗憾 D.违逆 35.今自以贤过于尧舜,彼且胡可以开说哉?()A.什么 B.怎么 C.长寿 D.古代西北部民族的统称36.今蛮不搅,无名益戍,是长边患也。

()A.担忧 B.祸害 C.疾病 D.弊病37.先是,土人与蛮獠杂居,婚娶相通,吏或挠之,相诱为乱。

()A.有的B.或许 C.有时 D.通“惑”,迷惑38.素疾大户兼并,力摧豪强,抚穷弱。

()A.疾苦B.妒忌 C.急速 D.憎恨39.安国方与金将酣饮,即众中缚之以归,金将追之不及。

()A.追上 B.比得上C.等到 D.推及40.吾未即死,持此以遇明主,伊、吕事业不难致也。

()A.接近 B.就在 C.立即 D.登上41.议既定,神器竟谁归?()A.已经 B.终了 C.既然 D.不久42.昔魏之公子,威倾邻国,犹假兵符以解赵围。

()A.借 B.凭借 C.吸取 D.代理的43.夏人循环间见,疑以为诱骑不敢击。

()A.参与 B.离间 C.秘密地D.间或44.遇不平则疾恶之气见于颜间。

()A.被B.知道 C.出现 D.放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45.虽书疏往返,未足解其劳结。

()A.分解 B.和解 C.消除 D.遣送46.太守命学官集诸生缮写,久之未就。

()A.靠近 B.前往 C.接受 D.完成47.富视其所与,达视其所举。

()A.发动 B.推荐 C.攻占 D.全48.远绝河山而争人国都,赵应其内,诸侯攻其外,破秦军必矣。

()A.断绝B.穿过 C.高超 D.横渡49.因募饥民堪役者隶军籍,得万人。

2021年中考语文文言文复习指导(一)实词点对点迁移训练(1-7天)

2021年中考语文文言文复习指导(一)实词点对点迁移训练(1-7天)

_停__止__________________ _同__“__释__”__,__解__除__、__消__除__ _舍__弃__________________ _房__舍__________________ _舍__弃__________________ _客__舍__________________
教材回顾 (1)有朋自远方来 (2)方欲行,转视积薪后 (3)今齐地方千里 (4)春蚕到死丝方尽
_地__方_________ _正__、__刚__刚_____ _方__圆__,__周__围___ _才___________
【成语互记】
方兴未艾
_正__在_________
(一)实词点对点迁移训练
返回目录

(一)实词点对点迁移训练
返回目录
年份 实词句子及意思 课内迁移 全国2014~2020年课外文言文实词链接
古人之书,安可
尽读
进尽忠言 全,都:(2017上海)乃尽湿之
2019 【完全(全部)】
然后思通其义蕴 鸣之而不 解,懂得:(2018长沙)通经史大义
【通晓(懂得)】 能通其意
(一)实词点对点迁移训练
(一)实词点对点迁移训练
返回目录
【参考译文】同治年间,阳湖有个叫庄曾炎的人,侍奉父母(尽心尽力),因为 孝闻名。(他的)父亲庄逢吉,花钱买了某县县丞(的官位),触犯法律被贬到奉天。 曾炎刚刚二十岁,心痛父亲要行走到那么远的地方,奔走到郡守那哭诉,想要代 替父亲行走(到那么远)。郡守有为难的脸色,曾炎就在院子里哭喊着说:“谁没 有父亲啊!为什么唯独要让我这么难过?”身边侍候的人替他求情,太守也鉴于 他的诚心,就让他得到了向上请求的机会。曾炎于是当天就上路,到了京师,拜 伏在宫殿下给皇帝上书说:“我父亲县丞庄逢吉,不幸被牵连收到处分定罪的拟 议,(被)贬谪戍守辽阳,他体力已经衰竭,不能执行这件事。祖母范氏,年纪已 超过九十,早晚都想念父亲,恐怕会染上因风寒而引起的疾病,(我担心)没有办 法尽到奉养父母的情意,成为终身的遗憾,这些灾难或许就会降到父亲的身上。

语文苏教版七年级上册文言词语迁移训练——文言文教学

语文苏教版七年级上册文言词语迁移训练——文言文教学

徘徊于课堂内外注目乎语义之间——文言文教学文言虚(实)词迁移训练〈〈初中语文课程标准〉〉对于文言文阅读教学提出以下要求:“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篇。

”文言文教学一直以来都以重点实(虚)词的解释和重点句子的翻译作为教学主要内容,究其原因,也是因为中考在考察文言文上是以词语解释和句子翻译为主。

学生在学习这一块知识的时候,主要是以识记为主。

随着中考的改革,课外文言文已经成为学生日后学习的重点,广泛涉猎课外文言文,通过课外文言文的阅读来更牢固地落实课内文言文教学,更长远地提高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文言文是以文言的形式来传达传统文化,因此,解决文言的理解是文言文教学的首要目标,在文言理解的基础上完成文章及文化的理解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初一学生在初一文言文的学习中,《三峡》学习之前,已经通过《古代寓言》二则、《幼时记趣》、《三峡》的学习,对文言文的学习要求,对常用文言词语的意思及用法有一个基本的掌握。

因此,在这次公开课中,通过《三峡》课外阅读教学,着眼于文言实(虚)词的迁移训练,培养初一学生在课内外之间的迁移是这节课的主要教学目标。

这节课所用的课外文本,首先和课内有联系,选自同一作者同一篇目,在难度上和《三峡》相当。

其中出现的重点实词虚词都可以在课内找到答案,以课外考课内。

学情分析:班里学生思维活跃,这是优点。

但是基础落实并不牢固,这是缺点。

所以公开课之前让学生反复落实《古代寓言》、《幼时记趣》及《三峡》里的重点字词是课前主要任务。

一、最初教学设计培养语感、迁移训练——文言文阅读教学课型:文言文阅读课时:《三峡》第三课时教学目标:1、通过断句培养语感。

2、培养文言实词虚词的迁移能力。

教学重点:课内外文言实词虚词的迁移能力。

教学难点:课内外文言实词虚词的迁移能力。

学习方法:断句、诵读、自主、合作、探究。

解决重难点的方法:1、通过断句培养语感,大致理解内容。

练习6:课本文言实词梳理+延伸练习(3)-【教考融合】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实词专练

练习6:课本文言实词梳理+延伸练习(3)-【教考融合】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实词专练

练习6:课本文言实词梳理+延伸练习(3)【检测版】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冥然兀坐,万籁有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蜀山兀,阿房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余自束发读书轩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日,大母过余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吾妻来归,时至轩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

高考语文文言文实词复习“迁”

高考语文文言文实词复习“迁”

高考语文文言文实词复习“迁”【词义推导】“迁”的本义是“变换地方,迁移”。

“调职”正是换一个地方为官。

【词义例释】动词①由下面移至上面,泛指迁移时北兵已迫修门外,战、守、迁皆不及施。

(《〈指南录〉后序》)——当时元兵已迫近京城门外,无论是迎战、拒守、迁都都来不及了。

②调动官职,一般指升官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

(《张衡传》)——安帝素常听说张衡擅长术数之学,派公车特意召请,任命他做郎中,后来又提升为太史令。

有时也指降职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

(《琵琶行(并序)》)——被此人的话所触动,这天晚上才有了被贬官的感觉。

③放逐,征发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过秦论》)——然而陈涉是以破瓮做窗户,用草绳拴门轴的穷人家的孩子,是农村中耕田为生的人,又是被征发戍边的人。

④改变,改动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六国论》)——齐国人没有贿赂秦国,结果还是在五国之后政权易主,为什么呢?【成语助记】时过境迁:境:环境,情况;迁:移动,改变。

随着时间的推移,情况发生变化。

作谓语,指时间变化。

其他如:见异思迁安土重迁迁客骚人乔迁之喜孟母三迁【迁移练习】白居易初入仕时,帝见之,以为奇才,授秘书省校书郎,后迁()为翰林学士。

白居易不畏权贵近臣,直言上书论事,常论及前朝迁()灭之事。

后因触怒皇帝,帝左迁()其为江州司马。

【练习答案】白居易初入仕时,帝见之,以为奇才,授秘书省校书郎,后迁(晋升)为翰林学士。

白居易不畏权贵近臣,直言上书论事,常论及前朝迁(改变)灭之事。

后因触怒皇帝,帝左迁(贬谪)其为江州司马。

【高考链接】后拜骑都尉、参军事、行安南太守,迁尚书郎迁:晋升官职其年,迁憙平原太守迁:调动官职后主乃诏贞入掌中宫管记,迁南平王友迁:调动官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本文言实词迁移训练(部分)解释下列多义词2.属(10年12考)(1)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____________(《赤壁赋》)(2)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_______________(《琵琶行》)(3)时维九月,序属三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滕王阁序》)(4)衡少善属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张衡传》)(5)属予作文以记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岳阳楼记》)(6)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________________(《过秦论》)(7)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鸿门宴》)(8)然亡国破家相随属(《屈原列传》)连接4.(1)动词,这里指劝人饮酒(2)动词,隶属(3)动词,属于(4)动词,连缀(5)动词,通“嘱”,嘱托(6)名词,等辈、类(7)名词,等辈(8)动词,连接高考链接(1) (14山东)属鼎治,鼎论如法(《詹鼎传》) 属:交付(2) (14福建)时方行方田令,即以其事属之(《小山类稿》) 属:交付。

(3)(14全国新课标1)自幼好学,善属文(《旧唐书·于休烈传》) 属文:撰写文章。

(4)(13全国新课标2)少聪敏好学,善属文(《旧唐书·李揆传》)属:撰写。

(5) (12全国新课标)丞相有子就举,欲以属公(《宋史·萧燧传》)属:托付。

(6) (10江西)继迁兵相随属,左右皆望公(《临川文集》) 属:连接(7) (10福建)知县恽侯请余修县志,未及属稿(《周维城传》)属:撰写(8)(09江苏)至是见明将亡,遂属其家通明(《书沈通明事》) 属:托付(9)(08重庆)公曰:“以属狱:”尔罪有三(《晏子春秋》)属:交付(10)(06年辽宁)门人为本县所役,告裒求属令(《晋书·孝友传》) 属:委托、交付。

005(11)(2年全国卷Ⅱ)父且死时,属我贫困往见优孟(《史记·滑稽列传》)属:通“嘱”,嘱托,嘱咐(12)(2004年天津卷)彰追之,身自搏战,射胡骑,应弦而倒者前后相属。

(《三国志·魏书·曹彰传》)属:连接,连续1.鄙(10年5考)(1)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为学》)(2)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廉颇蔺相如列传》)(3)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4)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烛之武退秦师》)(5)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曹刿论战》)(6)孔子鄙其小器(《训俭示康》)(7)敢竭鄙怀,恭疏短引(《滕王阁序》)(8)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荆轲刺秦王》)答案:1.(1)名词,边疆地区,边远的地方(2)形容词,庸俗,浅陋,鄙俗(3) 形容词,目光短浅(4) 动词,当作边境(边疆)(5) 形容词,浅陋(6)动词,鄙薄,轻视(7)自称的谦词(8) 名词,村野之处,乡下高考链接(1)(2012四川)钦少颖敏,习举子业辄鄙之曰:“为学止于是耶?”(《镇海县志》)鄙:轻视,看不起(2)(2010湖北)闻有道农之事,则相与笑之曰:鄙(《欧阳文忠公集》)鄙:见识浅薄。

(3)(2009北京)叔孙通笑曰:“若真鄙儒也,不知时变。

”(《史记·叔孙通传》)鄙:见识浅陋(4)(2008江西)子产使都鄙有章,上下有服(《左传》)鄙:边远的地方。

(5)(2005湖北)李超,字魁吾,淄之西鄙人。

豪爽好施。

(《聊斋志异·武技》)鄙:边邑,郊野之处。

2.辞(10年2考)(1)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信陵君窃符救赵》)(2)皆好辞而以赋见称(《屈原列传》)(3)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4)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琵琶行》)(5)大礼不辞小让(《鸿门宴》)(6)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屈原列传》)(7)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廉颇蔺相如列传》)(8)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烛之武退秦师》)(9)念与世间辞,千万不复全(《孔雀东南飞》)(10)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苏武传》)(11)动以朝廷为辞(《赤壁之战》)(12)归去来兮辞(《归去来兮辞》)答案:2.(1)名词,言词,言语(2)名词,文辞,文学(3)动词,推辞(4)动词,告别,辞别(5)动词,讲究,计较(6)名词,辞令,应酬的言辞(7)动词,辞谢,婉言道歉(8)动词,推托、推辞(9)动词,告别(10)动词,审问、审讯(11)名词,托词、借口(12)名词,古体一种文体高考链接(1)(2006四川)顺帝策书备礼,玄纁征之,复固辞疾笃(《后汉书》)辞:推辞。

(2)(2005江苏)客欲谏止者,城揣知其情,强饮客,客辞,即自引满(《新唐书·阳城传》) 辞:拒绝,推辞(5)(2005湖北)李超,字魁吾,淄之西鄙人。

豪爽好施。

(《聊斋志异·武技》)鄙:边邑,郊野之处。

3.见(10年3考)(1)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__(《荆轲刺秦王》)(2)图穷而匕首见______(《荆轲刺秦王》)(3)秦王必喜而善见臣_____(《廉颇蔺相如列传》)(4)项伯即入见沛公______(《鸿门宴》)(5)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______(《庄子·秋水》)(6)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_________(《游褒禅山记》)(7)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________________(《茅屋为秋风所破歌》)(8)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_________________(《劝学》)(9)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孔雀东南飞》)(10)慈父见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陈情表》)(11)秦王坐章台见相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廉颇蔺相如列传》)(12)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_______________(《烛之武退秦师》) (13)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__________________(《师说》)(14)有不见者,三十六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阿房宫赋》)(15)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__________________(《廉颇蔺相如列传》)(16)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___________(《滕王阁序》)3. (1)介词,表被动(2)动词,显露(3)动词,接见(4)动词,拜见(5)介词,表被动(6)名词,见到的景象(7)动词,出现(8)动词,看见(9)放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可译为“我”(10)同(9)(11)动词,接见,召见(12)动词,拜见(13)动词,看出(14)动词,见面,相见(15)介词,表被动(16)动词,观察高考链接(1)(2015山东)士非好死而乐伤也,为其将知寒暑饥饱之审,而见劳苦之明也。

(《六韬》)见:看见(2)(2010湖南)夫军无见粮而转军与战,纵能胜之,后何以继(《酌古论》)见:现成的(3)(2006北京)晏子请发粟于民,三请,不见许。

(《晏子春秋》)见:表被动4.卒(10年4考)(1)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__(《赤壁赋》)(2)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廉颇蔺相如列传》)(3)庶刘侥幸,保卒余年(《陈情表》)(4)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廉颇蔺相如列传》)(5)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_(《鸿门宴》)(6)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__ (《游褒禅山记》)(7)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过秦论》)(8)年六十二,永和四年卒_(《张衡传》)(9)卒惶急不知所为(《荆轲刺秦王》)(10)谓言无罪过,供养卒大恩_(《孔雀东南飞》)4.(1)副词,终究,究竟(2)副词,终于(3)动词,终,善终(4)副词,终于(5)名词,士卒(6)动词,死亡(7)名词,士卒(8)动词,死(9)副词,突然,仓猝(10)动词,完成,终结高考链接(1)(2012广东)晚年将推淮北之法於淮南,已病风痹,未竟其施,后咸丰中乃卒行之(《清史稿·陶澍传》卒:最终(2)(2012湖北)发民坟墓,积以万数,营起邑居,期日迫卒,功费大万百余。

(《谏成帝营陵寝疏》)卒:急促,仓促(3)(2010山东)又长于用车,卒不能办(《尧峰文钞》)卒:通“猝”,仓猝。

(4)(2009上海)周曰:“往役,义也,谒贵游,不更辱乎!”卒供役而还。

(《沈周传》)卒:完毕,终了2.谢(10年4考)(1)齐威王欲将孙膑,膑辞谢____________________(《史记》)(2)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_____________________ (《廉颇蔺相如列传》)(3)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____________________(《鸿门宴》)(4)谢家来贵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孔雀东南飞(并序)》)(5)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___________________(《孔雀东南飞(并序)》)(6)数请之,朱亥故不复谢_____________________(《信陵君窃符救赵》)(7)及花之既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芙蕖》)2.(1)动词,谢绝(2)动词,道歉(3)动词,请罪(4)动词,辞别(5)动词,告诉,告诫(6)动词,感谢,谢恩(7)动词,凋谢高考链接(1)(2013天津)敬恒皇恐,长跪谢,愿得改行(《姚敬恒先生事略》)谢:谢罪,道谦。

(2)(2009安徽)道士不能胜,降跽谢过,众皆大笑(《游东山记》)谢:认错、道歉(3)(2006广东)母如其言,附舟诣谭,谭谢不纳,母大困(《杜环小传》)谢:推托(4)(2005江苏)及觉,痛咎谢,城曰:“寒而饮,何责焉?”(《新唐书·阳城传》) 谢:谢罪5.间(10年3考)(1)千载谁堪伯仲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书愤》)(2)奉命于危难之间_____________________(《出师表》)(3)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____________《扁鹊见蔡桓公》(4)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__________《陈涉世家》(5)侯生乃屏人间语曰__________________《信陵君窃符救赵》(6)道芷阳间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鸿门宴》(7)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_______(《庖丁解牛》)(8)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_________(《曹刿论战》)(9)中间力拉崩倒之声______________(《口技》)(10)遂与外人间隔__________(《桃花源记》)5.(1)名词,之间(2)名词,中间(3)名词,一会儿(4)副词,暗中(5)副词,偷偷地(6)副词,抄小路(7)名词,缝隙,空隙(8)动词,参与(9)动词,交杂,夹杂(10)动词,隔离,间隔高考链接(1)(2014重庆)时邑多盗,群丐间作侦探(《虞初广志》间:偷偷地(2)(2006湖南)亦每缀以排比之句,间以婀娜之声(《湖南文征》序)间:交杂,夹杂(3)(2005重庆)夏人循环间见,疑以为诱敌不敢击(《宋史·列传》) 间:间或5.间(10年3考)(1)千载谁堪伯仲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书愤》)(2)奉命于危难之间_____________________(《出师表》)(3)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____________《扁鹊见蔡桓公》(4)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__________《陈涉世家》(5)侯生乃屏人间语曰__________________《信陵君窃符救赵》(6)道芷阳间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鸿门宴》(7)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_______(《庖丁解牛》)(8)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_________(《曹刿论战》)(9)中间力拉崩倒之声______________(《口技》)(10)遂与外人间隔__________(《桃花源记》)5.(1)名词,之间(2)名词,中间(3)名词,一会儿(4)副词,暗中(5)副词,偷偷地(6)副词,抄小路(7)名词,缝隙,空隙(8)动词,参与(9)动词,交杂,夹杂(10)动词,隔离,间隔高考链接(1)(2014重庆)时邑多盗,群丐间作侦探(《虞初广志》间:偷偷地(2)(2006湖南)亦每缀以排比之句,间以婀娜之声(《湖南文征》序)间:交杂,夹杂(3)(2005重庆)夏人循环间见,疑以为诱敌不敢击(《宋史·列传》) 间:间或2.延(10年4考)(1)延及孝文王、庄襄王,享国之日浅_______________(《过秦论》)(2)烧尽北船,延及岸上营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赤壁之战》)(3)秦人开关延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过秦论》)(4)余人各复延至其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桃花源记》)(5)延伫乎吾将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离骚》)2.(1)动词,延长、延续(2)动词,蔓延、扩展(3)动词,引进,迎击(4)动词,邀请(5)副词,久久高考链接(1)(2014山东)时吴氏家延师儒,鼎就学(《詹鼎传》)延请,邀请(2)(2012福建)寺长老出迎客,延坐后堂(《游龙鸣山记》)延请,邀请(3)(2011全国大钢卷)邓愈镇江西,数延见,奇其才,荐之(《明史•熊鼎传》)延请,邀请(4) (2009安徽)延余两人坐(《游东山记》)延:邀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