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各朝代的水利工程
【中国古代重要水利工程】考点
【中国古代重要水利工程】考点战国时期(1)都江堰都江堰是世界文化遗产(2000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世界自然遗产(四川大熊猫栖息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都江堰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城西,坐落在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始建于秦昭王末年(约公元前256~前251),是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在前人鳖灵开凿的基础上组织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由分水鱼嘴、飞沙堰、宝瓶口等部分组成,两千多年来一直发挥着防洪灌溉的作用,使成都平原成为水旱从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至今灌区已达30余县市、面积近千万亩,是全世界迄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仍在一直使用、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凝聚着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勇敢、智慧的结晶。
(2)郑国渠2016年11月8日,在泰国清迈召开的第二届世界灌溉论坛暨67届国际执行理事会传来喜讯,郑国渠申遗成功,成为陕西省第一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
郑国渠是古代劳动人民修建的一项伟大工程,属于最早在关中建设的大型水利工程,位于今天的陕西省泾阳县西北25公里的泾河北岸。
它西引泾水东注洛水,长达 300 余里(灌溉面积号称4万顷)。
郑国渠在战国末年由秦国穿凿。
公元前246年(秦王政元年)由韩国水工郑国主持兴建,约十年后完工。
(3)开通了秦渠、灵渠和江南运河秦渠秦渠,位于宁夏平原黄河以东,相传因始凿于秦而得名。
渠口在青铜峡北,引黄河水向东北流经吴忠市到灵武市。
秦渠又名北地东渠,据说这个名称也与它位于北地郡的黄河以东有关。
历史上北地郡的建制,虽然一直延续到唐,但其辖地达到宁夏平原的,只有秦、汉时期的北地郡。
秦渠凿于秦朝,还是可能的。
除河东秦渠外,据说秦还在河西穿凿渠道,后人称为北地西渠。
灵渠灵渠,古称秦凿渠、零渠、陡河、兴安运河、湘桂运河,是古代中国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工程。
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兴安县境内,于公元前214年凿成通航。
中国古代著名水利工程
都江堰的修建成功解决了成都平原的灌溉问题,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 之国”,为蜀汉政权的建立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结构与功能
结构
都江堰主要由鱼嘴、飞沙堰、宝瓶口等部分组成。鱼嘴分水堤采用石块砌成, 将岷江分为内江和外江;飞沙堰采用竹笼装石堆砌而成,用于调节内江水量; 宝瓶口是内江的进水口,控制着内江的水量。
挖掘
坎儿井的挖掘通常采用人工或简单 的机械工具,挖掘过程中需要保持 垂直和水平,以确保井道的稳定和 顺畅。
结构
坎儿井的结构包括竖井、暗渠和明 渠三个部分,竖井用于挖掘和通风, 暗渠用于输水,明渠用于灌溉。
结构与功能
结构特点
坎儿井的结构独特,其竖井深度和数量、暗渠的长度和宽度等都 有一定的规格和标准。
坎儿井的起源时间可以追 溯到公元前7世纪的春秋 战国时期。
地理分布
坎儿井主要分布在中国的 西北地区,特别是新疆的 吐鲁番地区。
历史意义
坎儿井是中国古代水利工 程的杰出代表,也是世界 水利工程的奇迹之一。
修建过程
选址
坎儿井的选址需要综合考虑水源、 土壤、气候等多种因素,以确保 能够顺利地挖掘和修建。
功能
坎儿井的主要功能是灌溉和供水,同时还可以调节地下水位、防止 土地沙化等。
影响
坎儿井的建设对当地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促进 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和生态环境的改善。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在施工过程中,还出现了一些 感人的故事和传说,如“孟姜 女哭长城”的故事就与秦渠有 关。
结构与功能
秦渠全长约300公里,灌溉面积达数十万亩。
该工程采用了一系列独特的设计和构造,如水闸、溢洪道、排水沟等,以 确保灌溉和防洪的需要。
古代治水经典案例
古代治水经典案例
1. 大禹治水
大禹是传说中的一个治水英雄,相传他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努力,成功地解决了长江流域的洪涝问题,使得汉水、黄河、淮河等河流不再泛滥。
大禹总结了很多治水的经验和方法,包括切换流域、开沟修渠、挖水库、修筑堤坝等,成为后世治水史上的经典案例。
2. 夏商周时期的治水工程
在夏商周时期,人们开始重视治水工程建设。
据史料记载,商朝时期时常因江河泛滥而造成水灾。
于是,商汤曾下命令在黄河修建堤防以防洪水灾害,而周文王也在许多河流修筑堤坝,安抚百姓。
这些工程的建设成果,不但解决了水灾问题,也便利了沿岸民众的出行和生产。
3. 齐国的谷泉渠
齐国的谷泉渠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之一,在公元前12世纪就已建成。
这条渠道全长约60公里,主要负责为济南城提供灌溉和饮用水源,曾经多次修缮和改建。
谷泉渠的设计和建设十分精细,包括了涵洞、渗地、堰坝、分水、引水、取水等多项技术,使得该渠道成为古代水利工程的经典案例。
4. 古代各地修建大型水利灌溉工程
在古代,每个朝代都有建设大型水利灌溉工程的传统。
例如东汉一年(公元111年),为了治理黄河水患,朝廷发动修筑引江济河工程;晋代统治者在金城山修建了龙泉渠灌溉工程,为当地的农民提供了保证水源;唐朝时期的灵渠、灵渠渠以及秦淮渠等古代水利工程也造福于民众。
这些大型水利灌溉工程的建设,早已成为中国古代治水的经典案例。
中国古代三大工程
中国古代三大工程1、三大工程之---------京杭大运河京杭大运河,是中国东部平原上的伟大工程,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的水利建筑,为世界上最长的运河,也是世界上开凿最早、规模最大的运河。
京杭大运河始建于公元前486年,春秋吴王夫差在扬州开凿邗沟,以通江淮,此为运河雏形。
到了隋朝,隋文帝、尤其是之后的隋炀帝,以东都洛阳为中心,开凿了山阳渎、通济渠、永济渠,又重新疏通扩大了江南运河和浙东运河,使运河实现了全线贯通,成为全国性的运河体系。
因此京杭大运河包括隋唐大运河、京杭大运河和浙东大运河三部分,全长2700公里。
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程章灿称,京杭大运河“历经隋、唐、宋、元、明、清,在长达一千多年的时光里,在以宋之问、张若虚、王维、孟浩然、韩愈、刘禹锡、白居易、杜牧、李商隐、柳永、范仲淹、张先、晏殊、梅尧臣、欧阳修、王安石、周邦彦、杨万里、文天祥、王冕、尤侗、陈维崧、朱彝尊、王士禛、郑板桥、姚鼐、龚自珍等人为代表的众多著名诗家词人的手中,这条河流出了平仄相间的音韵谐美,也流出了五彩缤纷和回味不尽的隽永。
”2、三大工程之---------万里长城长城是中国古代不同时期为抵御塞北游牧部落联盟侵袭而修筑的规模浩大的军事工程的统称。
长城始建于周朝,周幽王“烽火戏诸侯”是最早的关于长城的典故。
春秋战国时期列国争霸,互相防守,此时进入长城修筑的第一个高潮,但此时修筑的长度都比较短。
秦始皇灭六国统一天下后,连接和修缮战国长城,始有万里长城之称,也留下了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
明朝是最后一个大修长城的朝代,今天人们所看到的长城多是此时修筑。
3、三大工程之---------坎儿井坎儿井是中国西北干旱地区一项特殊灌溉系统,普遍于中国新疆吐鲁番地区。
坎儿井和都江堰齐名,有“地下运河”之称。
坎儿井的主要工作原理是人们将春夏季节渗入地下的大量雨水、冰川及积雪融水通过利用山体的自然坡度,引出地表进行灌溉,以满足沙漠地区的生产生活用水需求。
中国各朝代的水利工程
中国各朝代的水利工程古江南河,吴国在阖闾、夫差时期〔前514~前473〕在太湖地区陆续开凿的运河之一。
水出吴都平门〔今江苏苏州北门〕,西北行,穿巢湖〔今漕湖〕、过梅亭〔今江苏无锡东南梅村〕、入杨湖〔今江苏常州、无锡之间〕、出渔浦〔今江苏江阴利港〕、入长江而抵广陵〔今江苏扬州蜀岗〕。
吴都以南,于今海宁境内开“百尺渎〞会古钱塘江,以运送粮秣。
古江南河和百尺渎,系江南运河的前身。
邗沟,周敬王三十四年〔前486〕吴王夫差筑邗城〔古广陵〕,并于侧近开沟,引江水北出武广〔今邵伯湖〕、陆阳〔今江苏高邮南〕两湖之间,下注樊梁湖〔今高邮湖〕,东北流至博芝、射阳两湖〔今江苏宝应东〕,再西北至今淮安北古末口入淮,以通粮道。
这条运河利用当时江、淮之间的泻湖加以联缀而成,运道曲远,是今里运河的前身。
菏水,又名深沟。
公元前484年吴王夫差于今山东定陶东北开深沟引菏泽水东南流,入于泗水,因其水源来自菏泽,故称菏水。
其故道相当今山东西南成武、金乡北之万福河。
菏水的开凿使原来互不相通的江、淮、河、济四渎得以贯穿,成为中原地区东西往来的主要航道。
鸿沟,魏惠王九年〔前361〕,自今河南原阳县北开大沟引黄河水南流入圃田泽〔今河南郑州、中牟之间〕,又自圃田泽引水至国都大梁〔今河南开封〕城北,绕城趋南,经通许、太康,注入沙水,再南至陈〔今河南淮阳〕东南入淮河支流颖水。
鸿沟的开凿联结了河、济、濮、泗、菏、瞧、颍、汝、涡等数条河道,形成黄淮平原以人工运河为干流,以自然河流为分支的水运交通网。
鸿沟水系的形成是先秦运河草创时期的总结。
先秦的运河大多借助当时平原地区自然河流、湖泊分布较密,便于人工开凿连通的有利条件,其工程虽未臻完善,却对后世运河的开展影响深远。
秦汉秦在统一中国的过程中重新整治、改造先秦留下的运河,并开凿灵渠,将运河水系推展到岭南地区。
丹徒水道,公元前210年秦始皇遣刑徒三千人自今江苏镇江至丹阳,顺应丘陵地势,开凿一条弯曲的河道,东南通吴王夫差所开之古江南河,而至会稽郡〔今江苏苏州〕。
中国古代的水利工程有哪些
中国古代的水利工程有哪些中国古代是世界上水利工程建设最为发达的国家之一。
由于受到了地理环境的影响,中国古代人民长期以来就非常重视水利工程的建设与管理。
在古代,水利工程的建设不仅仅是为了解决灌溉问题,还包括了防洪、航运和水资源利用等多个方面。
本文将介绍中国古代的一些重要水利工程。
一、大运河大运河是中国古代最为著名的水利工程之一。
它连接了中国的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全长约1,794公里,横跨了七个省份。
大运河的建设始于春秋战国时期,历经了多个朝代的修建,成为了古代中国最重要的人工运河之一。
大运河不仅解决了南北水运的需求,还起到了防洪的作用。
二、都江堰都江堰是位于四川省的一项著名水利工程,被誉为“世界水利工程奇迹”。
这项工程始于公元前256年,由蜀国时期的君主李冰主持建设。
都江堰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解决灌溉和防洪问题。
通过灵活地运用水利工程技术,都江堰成功将岷江水引入平原,提供了丰富的水源,使成都平原成为富饶的农业区域。
三、龙门水闸龙门水闸是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杰出代表之一。
它位于广东省广州市,初建于公元前214年,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龙门水闸的主要作用是调节珠江的水位,防止洪水灾害。
这项古老而精密的水利工程,通过在河道上设置水闸,实现了涨落潮水和洪水的有效控制。
四、渠津工程渠津工程位于江苏省淮安市,被称为古代中国的“水利长城”。
该工程建于公元前495年至公元前486年,是古代中国最早的大规模治理淮河洪水的水利工程之一。
渠津工程主要通过修建堤坝和疏浚河道来解决淮河流域的洪涝灾害,有效地保护了周边地区的安全。
五、西湖水利工程西湖是中国浙江省杭州市的一座著名湖泊,是中国最著名的风景名胜之一。
古代的西湖水利工程是中国人民为了治理湖泊周围的湖泊而建设的一个大型水利工程。
该工程起源于公元前726年,历经多次修建和改造,主要通过修建水闸和运河来解决湖泊周围的水循环问题,使得西湖水域的水位得以调控。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的水利工程众多而且多样化,涵盖了灌溉、防洪、航运等不同方面。
高三历史复习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建设 人教版
高三历史复习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建设人教版【专题知识整合】1、灌溉工程:古代各朝代统治者都比较重视水利,修建了大量的灌溉渠道,其中代表性的有:春秋时期楚相孙叔敖修建芍陂;战国时期秦国蜀守李冰修建都江堰;水工郑国修建郑国渠;西汉时开凿漕渠、六辅渠、白渠,西北地区的坎儿井等。
2、运河工程:秦朝时的灵渠;隋朝时开凿了大运河;元朝时开凿了会通河、通惠河等。
3、历代治黄工程:大禹治水;西汉武帝时治黄;东汉王景治黄等。
4、海塘工程:五代十国时吴越修筑捍海塘等。
【专题训练】1、春秋战国时期推动淮河流域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水利工程是()A、芍陂B、郑国渠C、漕渠D、都江堰2、联系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的人工河开凿于()A、秦国B、秦朝C、汉朝D、隋朝3、对都江堰的评述正确的是()A、它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水利工程B、它是目前世界上仍在发挥作用的最古老的水利工程C、它是世界上最大的水利工程D、它的建成成功地解决了长江水患4、隋朝开凿的大运河有一段河道利用了春秋时期吴国开凿的古运河,这一段是()A、永济渠B、通济渠C、邗沟D、江南河5、历代统治者重视兴修水利的主要目的有()①农田灌溉②减轻洪涝灾害③解决交通运输问题A、①②B、①③C、②③D、①②③6、读下列两幅运河图。
图1 图2回答:(1)、图1为朝运河,图2为朝运河。
指出判断依据。
(2)、结合史实和两图比较两朝运河的相同点。
(3)、史学家认为两朝运河的开凿是历史的必然,根据南北朝至南宋的历史简要说明得出这一观点的主要依据是什么?7、水是生命之源,水利是农业的命脉。
在中国古代漫长的农业文明时期,防洪治水、农田灌溉和舟楫航运的进步与创新,始终是促进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请按上述三个方面分别举出我国从原始社会到明清时期的若干史实。
【答案要点】1、A2、B3、B4、C5、D6、答:(1)、隋元依据:图1涿郡、余杭,河道过开封;图2大都、杭州,(2)、相同点:①南北起止点相同,即南起今杭州,北至今北京。
中国古代的农田水利工程
中国古代的农田水利工程一、概述中国古代农田水利工程是指古代农业社会在农田灌溉和水利设施方面所建立起来的一系列工程项目。
这些水利工程的建设,不仅为农田提供了充足的水源,也为农民提供了良好的生产条件和灌溉技术。
本文将对中国古代农田水利工程进行探讨,包括其发展历史、主要类型以及对中国农业发展的影响等方面。
二、发展历史中国古代农田水利工程的发展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晚期。
最早的农田水利工程主要是以开凿水渠和修筑堤坝为主,以满足当时农业社会对于灌溉水源的需求。
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和社会经济的进步,中国古代农田水利工程逐渐向更为复杂和先进的形态演进。
在商代,由于城邑的兴起以及对高效农田的需求,农田水利工程得到了明显的发展。
这一时期的农田水利工程主要表现为修建灌溉渠道、堤坝和水门,以及兴修水车和灌溉设施等。
商代末期,出现了以灌区为单位的灌溉系统,为农民提供了更加稳定和充足的灌溉水源。
随着周朝的兴起,中国古代农田水利工程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周朝时期,农田水利工程更加强调渠道的规模和技术。
修筑大规模的水利工程、筑堤塘以及建造水车等成为主要特征。
尤其是西周早期,“依水傍城”成为一种常见的规划方式,将水利工程与城市规划相结合,进一步推动了农田水利工程的发展。
到了秦汉时期,农田水利工程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当时的水利工程主要包括引水渠道、堰坝、隧洞和水轮机等。
在这一时期,农田水利工程迅速发展,伴随着农田灌溉技术的逐渐成熟,为中国农业的生产提供了强大的支持。
三、主要类型中国古代农田水利工程主要包括引南北海、河渠灌溉、隧洞工程和蓄水工程等多种类型。
1. 引南北海引南北海是中国古代的著名农田水利工程之一。
这一工程的核心目的是引导南海和北海两大水源,为黄河流域的农田提供充足的水资源。
引南北海的工程规模宏大,涉及的地域广阔,对当时的农田灌溉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
2. 河渠灌溉河渠灌溉是中国古代农田水利工程中最为常见的形式之一。
通过修建水渠和灌溉渠道,将水源引入农田,为农作物的生长提供充足的水源。
中国古代历史上的重要农田水利工程年份年表
中国古代历史上的重要农田水利工程年份年表中国古代历史上的重要农田水利工程年表1. 夏朝(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1600年)- 夏朝开创者禹治水,修复黄河河道,确立农田水利工程的重要性。
2. 商朝(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 商朝时期的农田水利工程多集中于黄河、淮河流域。
3. 周朝(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256年)- 公元前770年,周穆王修建了鄂渚(今湖北鄂州)工程,解决了洪涝频发的问题,提高了农田的灌溉效果。
4. 秦朝(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6年)-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实行集权制度,推行修筑大规模水利工程政策,以提高农业生产力。
- 建立了灵渠,使汾河与黄河形成联通,提供了农田灌溉和水运功能。
5. 汉朝(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 汉武帝时期,荆州刺史夏侯勤修建了襄樊渠,使得河南、湖北及荆襄地区的农田获得充足的水源。
6. 隋朝(581年-618年)- 隋炀帝时期,大力兴修农田水利工程,修建了运河和大量灌溉水利工程,提高了水运和农田灌溉的效率。
7. 唐朝(618年-907年)- 唐太宗时期,修建了著名的大明宫,兴修渭河、漳河等水利工程,提供了灌溉农田的水源。
8. 宋朝(960年-1279年)- 北宋时期,岳飞曾多次修筑水利工程,如修建了稻田沟、塘沟,解决了华南地区水灾问题。
9. 元朝(1271年-1368年)- 元朝时期,继承了宋朝的农田水利工程遗产,继续修建和完善了灌溉渠道和水闸。
10. 明朝(1368年-1644年)- 明朝时期,工程师郦道元主持修筑了以灌溉为主要功能的万福渠,解决了关中地区的水源问题,提高了农田灌溉效率。
11. 清朝(1644年-1912年)- 清朝时期,修建了杭州至嘉兴的京杭大运河,成为中国最重要的水利工程之一,为江南地区的农业水利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12. 民国时期(1912年-1949年)- 民国时期,注重修筑农田水利工程,重点在于提高灌溉系统和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古代水利工程及其意义分析
古代水利工程及其意义分析古代是中国水利工程建设的黄金时期,多个朝代修建了许多举世瞩目的水利工程,它们不仅极大地改善了人民的生产生活条件,而且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本文将从前人留下的古代水利工程入手,探讨其建设意义和文化价值。
一、东汉时期修建的汉江大堤东汉时期,由于气候变暖,汉江水位不断升高,大量农田因此遭受水患,给当时社会带来了极大的困扰。
魏相从此提出了建设汉江大堤的建议,此次工程涉及到青岗、华阴、辕门、彭阳、黄河之间的一段约400余公里的水道工程,修建2个泄洪渠和8个泄洪渠,最终完成了一座总长约160公里,平均高度超过20米的巨型大堤,这成为了古代工程的壮举之一。
汉江大堤的建设,首先带来了很明显的生产效益,大大减少了水灾范围,增加了灌溉面积,对于改善当时农业生产和发展经济产生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而且这项工程的成功,也对于之后古代水利工程的建设有了重要借鉴意义,可以说成为了我国水利事业发展一个重要的起点。
二、永乐年间修建的翠微隅渠明朝永乐年间,由于人口不断增长和城市扩张,北京城面临着构筑孔道的严峻任务,而翠微隅渠就是在这个时期应运而生的。
首先这个工程的建设,可以说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北京城城市化给人口和环境带来的问题,对于之后北京城的发展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翠微隅渠建设大量运用了沟渠、闸门、桥梁等技术手段,其设计精妙,施工工艺娴熟,为当时的应用科学、水利工程和民用建筑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在文化史和艺术史上都具有较高的价值。
后来,历朝历代新旧都颇有修整,而今,它已经成为了古今中外游客观光的一个重要景点。
三、三峡大坝的建造三峡工程是我国在20世纪末启动的一项史无前例的水利工程建设,它不仅是世界上最大的水电工程,而且涉及范围广,单单是建设阶段就已经吸引了众多业内外的科技人才参与其中。
三峡大坝的修建,带来的无疑是巨大的经济效益,解决了长江流域水电缺乏的问题,可以说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几个重要标志之一。
中国古代的水利工程
功能:利用地下水进行 灌溉,缓解干旱问题
结构:由竖井、暗渠、 明渠、蓄水池等部分组
成
特点:充分利用地下 水资源,节能环保,
且不受季节影响
影响:对当地农业、经 济和文化发展产生了深
远影响
3
古代水利工程的技术特点
水利工程的选址与设计
选址原则:选择地势平坦、水源 充足、交通便利的地方
水利工程的运行与管理
定期检查:对水利工程进 行定期检查,确保其正常
运行
维修保养:对水利工程进 行维修保养,延长其使用
寿命
调度管理:根据实际需要, 合理调度水利工程的运行
安全管理:确保水利工程 的安全运行,防止事故发
生
4
古代水利工程的文化内涵
水利工程与古代文学
古代水利工程在文学作品 中的描绘和赞美
程的历史和成就
水利工程与古代社会生活
水利工程在古代 社会的重要性
水利工程对古代 农业的影响
水利工程对古代 城市的影响
水利工程对古代 文化的影响
5
古代水利工程的现代意义
古代水利工程的历史价值
古代水利工程的 历史背景和意义
古代水利工程的 技术特点和成就
古代水利工程对 现代水利工程的 影响和启示
古代水利工程在 现代社会中的应 用和价值
功能:防洪、灌溉、水运
特点:无坝引水,自动调节 水量,生态环保
灵渠
地理位置: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 兴安县境内
功能:沟通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 连接南北交通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建成时间:公元前214年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历史意义:促进了岭南地区的经 济发展和文化交流
坎儿井
水利发展历史
水利发展历史水利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4000年左右,当时秦朝(公元前221-206年)实施大量水利工程,包括改造黄河、长江及其它河流,以满足农业发展的需要。
公元前220年,芭芭拉古国在印度的恒河中改造水利,修建了多个水库,以便引水灌溉农田。
在中国,水利是几千年来一直持续不断的。
春秋时期,从鲁国修筑伊洛河水利工程,到战国时期,孙膑修筑九江,再到秦朝建立各种灌溉利用水利,实现把农业发展到了一个新高度。
进入公元时期,随着政府的鼓励和支持,水利工程发生了重大变化。
北魏时期,洛阳市积极改造洛河,解决洛阳灌溉的问题,秦汉时期就开始实施大规模的水利治理。
到唐朝,北京府创建清谷水利,实施大规模水利改造,完善水利建设,以满足农业发展对水源的需求。
宋朝以后,水利发展进入新高峰,水利技术、管理水利技术也出现了很大的进步,宋朝及其以后的两代,修缮了许多水利工程,增强了水利工程的承载能力,并为农业灌溉奠定了基础。
这一时期,中国水利的发展道路也逐步固定下来,水利工程也出现了特色。
明清两代,水利进入又一个高潮,相继修建大量的水利工程,包括淮河水利、黄河水利、湖泊改造、港口建设等等,这些工程不仅满足了日常灌溉的需要,也加强了中国水利建设的影响力。
近代,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新式材料的出现,水利工程的建设发生了重大变化,其中最突出的例子就是19th世纪清政府开拓长江的“三峡工程”,改变了长江河口的样貌,可以说是一个空前绝后的壮举。
20世纪初,水利又迎来了新的发展,开始实施大规模的灌溉工程,并开发了大量的水利设施,如导游潮汐电站、水力发电站等,真正使中国成为灌溉建设领域的强国。
以上就是水利发展历史大概有600字左右,内容完整的说明。
水利发展历史以特殊地形和地方需要为基础,经过全国多个朝代的发展,让我们拥有了更现代的水利设施,为人类的社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古代中国的水利工程
古代中国的水利工程古代中国是世界上水利工程建设最为发达的国家之一,拥有许多著名的水利工程建筑。
这些水利工程的建设不仅解决了农业灌溉、防洪抗旱等基本需要,还推动了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本文将介绍几个古代中国的著名水利工程,展示古代中国人民智慧和勇气的结晶。
一、大运河大运河是世界上规模最大、历史最悠久的人工运河之一,也是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杰作。
它始建于春秋时期,历经多个朝代的修建和改造,南起北京,北至杭州,全长约1794千米。
大运河的主要功能是交通运输,贯通了东南、中南和北方地区,使得商品的流通更加便利,推动了经济的繁荣。
同时,大运河还解决了农业的灌溉需求,提高了农田的产量。
二、都江堰都江堰位于四川省成都市,是中国古代最早的蓄水灌溉工程之一。
它修建于公元前256年,全长约20千米。
都江堰通过修建堤坝和分水闸,将岷江水引入灌溉渠道,为成都平原带来了宝贵的灌溉水资源。
都江堰的建设不仅解决了当地的农业灌溉问题,还有效地防治了洪水灾害,使得成都平原成为富饶的农耕之地。
三、龙门水库龙门水库位于河南省洛阳市,是中国古代最早的多年调水工程。
它修建于公元前256年,总库容9000万立方米,耗时13年完成。
龙门水库的主要功能是调节洛阳平原的水资源,解决当地农田的灌溉需求。
由于水库设计合理,建设坚固,屡遭洪水考验,成为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典范之作。
龙门水库的成功建设不仅提高了当地农田的产能,也为人民群众提供了可靠的洪水防护。
四、灵渠灵渠位于陕西省西安市,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人工运河之一。
它修建于公元前 256年至前 254年,全长36千米。
灵渠的主要功能是解决陕北地区的灌溉问题,将泾河引入渠道供农田灌溉。
灵渠的建设不仅提高了该地区的农田产量,也改善了当地居民的用水条件。
五、南水北调工程南水北调工程是中国当代最大规模的水利工程,主要目的是调水供应北京及其他北方地区的淡水资源。
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总长度约1460千米,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总长度约1760千米。
中国古代重大水利和建筑工程
中国古代重大水利和建筑工程专题提示??中华民族是勤劳智慧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古代劳动人民巧夺天工,创造了许多人间奇迹,如大运河、万里长城、都江堰、北京故宫、江南园林直到今天仍倍受世界人民推崇。
尤其是万里长城更成为今天中华民族的象征。
本专题将着重介绍中国古代兴修的重大水利工程和建筑工程,分析这些工程的经济效益、文化价值及政治意义。
知识梳理??★历代兴修的水利工程(1)战国:秦国的都江堰、郑国渠。
(2)秦:开通了秦渠、灵渠和江南运河。
(3)两汉:农田水利地区特色明显。
①黄河流域以营建灌溉渠系为主,著名工程有六辅渠、白渠、龙首渠等。
②江淮、江汉之间以修治天然陂池为主,著名工程有六门陂。
③东南以排水筑堤、变湿淤之地为良田为主,著名工程有鉴湖等。
④西北主要利用雪水或地下水,修筑特殊的水利工程—坎儿井。
(4)三国两晋南北朝:曹魏兴复了芍陂、茹陂等许多渠堰堤塘。
北魏孝文帝下令有水田之处,都要通渠灌溉。
(5)隋唐:开通大运河有利于农田灌溉。
唐朝设专官管理水利事业,各地修建了不少水利工程,仅江南兴建和修复的水利工程,就大大超过了六朝的总和。
(6)五代十国:兴修水利工程,如安丰塘(南唐)、捍海塘(吴越)。
(7)元:开凿会通河(山东东平到临清)、通惠河(通州到大都)。
★古代开挖的运河(1)古江南河——开挖于春秋时期的吴国,沟通苏州和扬州间的水道,它是中国开挖最早的运河。
(2)邗沟——开挖于春秋时期的吴国,沟通长江与淮河水系。
(3)灵渠——开挖于秦朝,秦始皇伐南越时,由史禄负责兴修,沟通了湘水和漓水。
这条运河连接了向北流的湘江和向南流的漓江,使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之间沟通,以后历代又曾多次修缮利用。
(4)隋朝大运河——开挖于605年,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和江南河四段,全长四五千里,以东都洛阳为中心,东北通到涿郡,东南到余杭,成为南北交通的大动脉。
(5)元——开凿了从山东东平到临清的会通河。
后来又开凿了从通州到大都的通惠河。
中华治水历史脉络梳理
中华治水历史脉络梳理中国的治水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治水工程在中国古代就有悠久的历史,并在不同朝代形成了独特的脉络。
以下是中华治水历史的主要脉络:古代治水(先秦至隋唐)1.先秦时期:早在先秦时期,中国就开始进行水利工程建设,如齐国的郯城灌区和秦国的灵渠等。
《淮南子》等古籍有关水利的记载。
2.秦汉时期:秦始皇时期修建了众多水利工程,包括灵渠、都江堰等。
汉代时期,水利工程建设有所发展,如漕运体系的建立。
3.隋唐时期:隋唐时期水利工程更加发达,隋炀帝修建的大运河和唐代的灌区、水利工程等对当时的农业和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宋明治水(宋朝至明朝)1.宋代:宋代是中国水利工程发展的重要时期,提出了许多水利理论和技术,如范仲淹的“开渠取直,治理黄河”思想,修建了京杭大运河等。
2.元代:元代继承了前代水利工程的传统,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破坏,如黄河频繁泛滥。
3.明代:明代在水利建设上有较大成就,如江南水利工程的建设和维护,明代时期也修筑了一些著名的堤坝和水利设施。
近代至现代治水(清朝至当代)1.清代:清代在水利工程方面继承了前代的传统,继续修建、改造了一些大型水利工程,但也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
2.民国时期:民国时期在水利工程上也有一定的建设和改革,但受制于政治动荡和战乱等影响,水利工程发展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3.现代和当代:新中国成立后,水利工程建设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重视,大型水利工程如三峡工程、南水北调等相继展开,旨在改善水资源配置和防洪抗灾能力。
中国的治水历史可以说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发展的过程,各个朝代在水利工程建设方面都有着自己的贡献和特色,同时也面临着来自自然灾害和社会变迁的挑战。
如今,中国在治水方面继续不懈努力,以应对日益严峻的水资源管理和防灾抗洪的任务。
封建制度的水利工程有哪些
封建制度的水利工程有哪些一、封建制度时期的水利工程概述封建制度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长达数千年的时期,自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封建制度以来,历经秦汉、三国、隋唐、宋元明清等朝代,直至1911年辛亥革命结束封建制度。
封建制度时期的水利工程是封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灌溉工程、水坝、水厂、水渠、水门、水闸等。
在封建社会中,水利工程一直是国家战略和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各个王朝都积极发展水利工程,以提高农业生产力和税收,从而维护社会稳定。
封建制度时期的水利工程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1. 规模宏大。
封建制度时期的水利工程规模非常宏大,涵盖了全国各地的江河湖泊,其中以黄河、长江、淮河等大型河流的水利工程最为复杂庞大,工程覆盖范围广泛,从而保障了全国各地的农业生产和国家经济发展。
2. 工艺精湛。
封建制度时期的水利工程工艺经验丰富,工匠们在建造水利工程时,经过几代人的积累和沉淀,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水利建筑工艺体系,对于水坝、水闸、水渠等工程建造有着独到的见解和技术,保证了水利工程的质量和可靠性。
3. 治理工法。
封建制度时期的水利工程除了注重工程建设外,还注重工法的制定和实施,各种水利法规、原则、方法被广泛采用,从而确保了水利工程的正常运转和安全稳定。
4. 土地制度。
封建制度时期的水利工程建设与土地制度密不可分,土地制度是封建制度的核心,土地是生产的基础,水利工程的建设必须依托土地制度,否则无法进行。
二、封建制度时期的水利工程主要有哪些1. 秦始皇修筑灵渠。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了发展农业生产,修建灵渠以引水灌溉黄河两岸,从而增加农田面积,提高农业产量,实现国家富强。
2. 汉武帝修筑木瓜水库。
汉武帝统一天下后,修筑木瓜水库以蓄水灌溉农田,提高农业生产力,实现国家繁荣稳定。
3. 唐太宗修筑固城河。
唐太宗在位时,修筑固城河以防御外敌入侵,保障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
4. 宋徽宗修筑太原水库。
宋徽宗在位时,修筑太原水库以调节河水,防止水灾和旱灾发生,保障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
古代水利工程的建设历史
古代水利工程的建设历史中国传统的水利工程建设历史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各个朝代都在不断地推陈出新,创造出了一批具有代表性的水利工程,为中国的经济、文化和农业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一、早期的水利工程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仰韶文化时期,人们就开始自觉地开展灌排水利事业。
在夏、商、周等古代朝代,水利工程的建设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而且,一些原始朝代也纷纷进行了灌溉、河道治理等方面的尝试。
在商朝时代,已经开始有了人工建造的水利水坝。
到了周朝时期,有一条震古烁今的渠道——郑国渠。
这条渠道跨越了整个郑州,长达七百多公里,可谓当时灌溉工程的鼻祖。
二、隋唐时期的水利建设隋朝时期,开凿了大运河,连接了江南与北方,使得东南沿海和北方内陆之间的交通更加便利,同时也为农业水利事业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唐朝时期,官方在河南洛阳出现著名的水利工程——龙门渠。
龙门渠全长几乎千公里,以其较高的渠槽落差和坚固的堤防著称。
龙门渠的开凿、维护和管理成为了唐朝时期水利工程管理制度的典范,对于长达数百年的历史时期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明清时期的水利工程明清时期的水利工程建设,不但在技术上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而且在管理和规范方面也取得了重要的进展。
明朝宣宗时,著名的水利专家郑成功在福建兴建海塘,防海治河,打造了拥有强大经济资源的新岛。
明末清初,金华的龙山水库、江西的翠晖山水库也先后被建造起来。
在清末民初时期,中国留学日本和欧美学术团队的学者们,将西方工程技术引入中国,全方位推动了水利工程的研究和应用。
四、现代化的水利工程随着新技术和新材料的发展,以及人们对环保意识的不断提高,现代化的水利工程建设在中国也得到了迅速的推进。
在建设大坝、治理河道、灌溉设施等方面,中国取得了诸多重大突破。
杨泗港水利枢纽工程、三峡工程、南水北调、西电东送、青藏高原水利工程等一系列的重大工程项目,标志着中国水利工程建设进入了全面现代化的新时代。
总之,中国传统的水利工程建设,千百年来不断地发展壮大。
中国古代的水利工程与灌溉技术
中国古代的水利工程与灌溉技术中国古代是世界上最早发展灌溉技术和水利工程的国家之一。
几千年来,中国人民凭借着智慧和毅力,创造了许多伟大的水利工程,以解决农业灌溉和水资源利用的问题。
本文将介绍中国古代的水利工程和灌溉技术。
一、引言水利工程是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基础。
古代中国人民充分利用各种天然水源,如河流、湖泊和山泉,建造了许多水利工程,以保证农田的灌溉和水资源的利用。
这些工程在当时具有重要的社会和经济意义,并对今天的中国水利事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大运河大运河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水利工程之一,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人工运河之一。
它始于北方的黄河流域,终于南方的长江流域,连接了中国的中部和东部地区。
大运河的建设始于公元前五世纪的春秋战国时期,历经多个朝代的修筑和扩建,直到元代完成。
大运河的建造不仅解决了水运交通的问题,也为周边地区的灌溉和水资源供应提供了便利。
三、灌溉渠道古代中国人民善于利用山水资源,建造了许多灌溉渠道。
根据所处地区的具体条件,灌溉渠道可以分为河渠灌溉和山泉灌溉两种。
河渠灌溉是利用河流和水道进行灌溉,主要通过挖掘渠道和堰坝来调节水流和灌溉面积。
山泉灌溉则是利用山泉和地下水源进行灌溉,主要通过修建渠道和水库来调节水流和灌溉面积。
这些灌溉渠道的建设为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也为今天的农业生产提供了重要的经验和参考。
四、水车和水车灌溉水车是中国古代常见的机械设备,用于转动磨盘、磨坊和打谷机等农业生产工具。
水车的工作原理是利用水流的动力将轮子转动,进而带动其他机械部件的运转。
在灌溉方面,水车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当水车装置在灌溉渠道中时,可以利用水流的动力进行抽水灌溉,提高农田的灌溉效率和产量。
古代中国人民通过改进水车的设计和使用方法,使其成为灌溉农田的重要工具。
五、水利工程的影响和传承中国古代的水利工程和灌溉技术对今天的中国水利事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古代中国人民对水利工程的研究和实践積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技术,这些成果被后代水利工程师所继承和发展。
秦朝的水利工程与灌溉
秦朝的水利工程与灌溉秦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伟大的朝代,以统一六国而闻名。
然而,秦朝不仅在政治和战争领域取得了重大成就,还在水利工程与灌溉方面有着杰出贡献。
这些工程在当时为农业生产、人民福祉和国家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一、灌溉系统的建设在统一六国后,秦朝君主秦始皇下令修建了大规模的水利工程,为农业生产提供了可靠的灌溉系统。
其中最著名的是修建的灵渠,连接了渭河和洛河,使北部干旱地区得以充分灌溉。
灵渠的修建不仅解决了北方干旱地区的用水问题,还有效地增加了农田的面积和产量,为秦朝的经济繁荣作出了巨大贡献。
二、水利工程的功能与影响秦朝修建的水利工程不仅实现了农业灌溉的基本需求,还有助于解决干旱季节的水资源短缺问题。
这些工程为农田提供了持续的水源,使作物的生长得到了保障,增加了粮食产量,满足了人民的基本生活需要。
同时,由于农业生产增加,也促进了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提升了社会经济的整体水平。
另外,秦朝的水利工程还对国家的军事和交通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通过修建灵渠等水道,便于军队水陆运输,加强了国家的防御能力和对外征战的能力。
这些水利工程的开通还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交通,促进了各地的商贸往来,推动了地区间的交流与发展。
三、水利工程的技术秦兵马俑的发现证明了秦朝在土木工程和建筑技术方面的卓越成就。
在水利工程方面,秦朝的工程师独具匠心,运用了许多创新的技术。
例如,在修建灵渠时,他们采用了隧道、堤坝和渠道相结合的方式,确保了灌溉系统的通畅和稳定。
他们还通过现代化的规划和测量手段,确保了工程的精确度和稳定性。
这些前沿的工程技术为后世水利工程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中国的农业生产和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综上所述,秦朝在水利工程与灌溉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通过修建大规模的水利工程,秦朝解决了水资源短缺问题,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增长,提升了国家的经济实力和军事能力。
同时,秦朝在水利工程领域的创新技术也为后来的工程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各朝代的水利工程
古江南河,吴国在阖闾、夫差时期(前514~前473)在太湖地区陆续开凿的运河之一。
水出
吴都平门(今江苏苏州北门),西北行,穿巢湖(今漕湖)、过梅亭(今江苏无锡东南梅村)、入杨湖(今江苏常州、无锡之间)、出渔浦(今江苏江阴利港)、入长江而抵广陵(今江苏扬州蜀岗)。
吴都以南,于今海宁境内开“百尺渎”会古钱塘江,以运送粮秣。
古江南河和百尺渎,系江南运河的前身。
邗沟,周敬王三十四年(前486)吴王夫差筑邗城(古广陵),并于侧近开沟,引江水北出武广(今邵伯湖)、陆阳(今江苏高邮南)两湖之间,下注樊梁湖(今高邮湖),东北流至博芝、射阳两湖(今江苏宝应东),再西北至今淮安北古末口入淮,以通粮道。
这条运河利用当时江、淮之间的泻湖加以联缀而成,运道曲远,是今里运河的前身。
菏水,又名深沟。
公元前484年吴王夫差于今山东定陶东北开深沟引菏泽水东南流,入于泗水,因其水源来自菏泽,故称菏水。
其故道相当今山东西南成武、金乡北之万福河。
菏水的开凿使原来互不相通的江、淮、河、济四渎得以贯通,成为中原地区东西往来的主要航道。
鸿沟,魏惠王九年(前361),自今河南原阳县北开大沟引黄河水南流入圃田泽(今河南郑州、中牟之间),又自圃田泽引水至国都大梁(今河南开封)城北,绕城趋南,经通许、太康,注入沙水,再南至陈(今河南淮阳)东南入淮河支流颖水。
鸿沟的开凿联结了河、济、濮、泗、菏、瞧、颍、汝、涡等数条河道,形成黄淮平原以人工运河为干流,以自然河流为分支的水运交通网。
鸿沟水系的形成是先秦运河草创时期的总结。
先秦的运河大多借助当时平原地区自然河流、湖泊分布较密,便于人工开凿连通的有利条件,其工程虽未臻完善,却对后世运河的发展影响深远。
秦汉
秦在统一中国的过程中重新整治、改造先秦留下的运河,并开凿灵渠,将运河水系推展到岭南地区。
丹徒水道,公元前210年秦始皇遣刑徒三千人自今江苏镇江至丹阳,顺应丘陵地势,开凿一条弯曲的河道,东南通吴王夫差所开之古江南河,而至会稽郡(今江苏苏州)。
又自今浙江崇德向西南开凿新水道抵钱塘(今浙江杭州)。
经过改造整治的人工水道奠定了隋代江南运河的基本走向。
灵渠,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在今广西兴安境湘水上游开凿灵渠,分湘水一支西流,经今兴安溶江注入大溶江,沟通湘、漓二水,今称兴安运河。
灵渠使长江、珠江两大水系接通,从此黄、淮、江、珠四大水系皆有运河相连,黄河流域的船只可以由水路直航岭南地区,这是中国水运史的一大发展。
西汉建都长安,“河、渭漕天下、西给京师”,但是渭水流浅沙多,河多曲折,船行不便。
汉武帝元光六年(前129)发卒数十万开关中漕渠。
自长安城西北(今陕西西安市郊鱼王村附近)引渭水东流,截灞、沋诸水,经今西安、临潼、渭南、华县以北,至华阴县东北之三河口以西注入渭河。
全长三百余里,岁运四百万石以上。
蒗荡、浚仪渠,西汉重整鸿沟水系,自河南郡荥阳(今河南郑州西北)引黄河水东流分为两支,南支为蒗荡渠,东南入颍水而注淮;东南支自陈留南分流至阳夏(今河南太康)入涡水。
又疏汳水为汴渠。
在黄、淮之间组成扇形漕运水系。
因同受黄河水补给,屡遭河患侵害。
东汉汉明帝刘庄永平十二年(公元69)遣王景治河以后,又修汴渠,自浚仪(今河南开封)分蒗荡水东流至徐州入泗水,时称浚仪渠。
积石为堰,垒石门作渠口,使浚仪渠逐渐变成维系黄淮间漕运的骨干水道。
阳渠,东汉为解决雒阳供水及联系黄河、洛水的水成,建武二十四年(公元48)在雒阳城西开渠引雒水一支绕城而东,纳谷、瀍二水,至偃师复注雒水以通漕,时称阳渠。
使山东漕船由黄入济,经阳渠直抵都下。
邗沟东支,西汉初年,吴王濞开通沿海一带航运,自今扬州茱萸湾向东至如皋幡溪开凿一条新运河,亦称邗沟,系今通(南通)扬(扬州)运河的前身,为当时重要的盐运水道。
魏晋南北朝建安七年(202)起,曹操陆续在华北平原上开凿了六条运河。
①睢阳渠,七年正月曹操治睢阳渠。
渠自浚仪西至官渡,东下睢阳(今河南商丘),官渡以上利用鸿沟水源,浚仪以下疏拓睢水河床,唯官渡至浚仪段为新开渠。
睢阳渠修成,漕粮有济,曹军遂于官渡之战大败袁绍。
②白沟,又名宿胥渎。
九年,曹操欲攻袁绍据点邺(今河北临漳邺镇),下枋木成堰,遏淇水东入白沟,以通粮道。
③平虏渠,十一年,曹操东征乌桓,为解决漳河、滹沱河与泒河、潞河之间的水运联系而开平虏渠。
自平虏城(今河北青县西南木门店),南接滹沱水,北通泒水而入潞河。
④泉州渠,同年,曹操为解决泒、潞河与东北方泃河之间的水运联系,又开泉州渠。
自今天津市区以东海河下游北穿洼泽而接泃河、鲍丘水。
因渠近古泉州县(今天津武清上村)而得名。
⑤新河,同年,曹操为解决泉州渠以东至滦河间的水运联系,再开新河。
自泉州渠北会鲍丘水东侧的盐关口(今天津宝坻林亭口一带)引水东绝庚水(今州河)、巨梁水(今还乡河)、封大水(今陡河)、缓虚水(今沙河)、素河(今溯河)、清水(今清河),会于濡水(今滦河)。
此运河横截数条自然河流,必筑堰闸方得通过,开凿工程比较复杂。
⑥利漕渠,十八年,曹操为解决邺都的漕粮和交通,开利漕渠引漳水入白沟,自今河北曲周县南至馆陶县西南。
此渠开通,白沟水量增加,漕船可溯漳水直驶邺城城下。
曹操主持开凿的六条运河有利于北方统一和社会经济发展,导致河北平原海河水系的形成,并为后世隋炀帝杨广开凿永济渠和通济渠奠定部分河段的基础。
曹魏代汉,迁都洛阳,又以许昌、谯、邺、长安为陪都。
为便利交通,陆续改造旧水道,开凿新运河。
魏文帝曹丕在黄初年间开凿沟通汝、颍二水的讨虏渠,以及沟通洧(今颍水支流)、汝水系的贾侯渠。
景初二年(238)开沟通漳水、滹沱水和泒水(今大沙河)的鲁口、白马二渠。
正始四年(243)开沟通颍水和汝水的广淮阳、百尺二渠。
此外,东晋太和四年(369)桓温北伐前燕,率水军溯泗水至金乡,值大旱,菏、济水断流,命毛穆之开渠三百余里,南接菏水(今山东鱼台附近),北通巨野泽,引汶水入渠,使泗、汶、济三水相连,史称桓公沟。
江淮流域船只借助桓公沟可自济水(又称清水)入河,西去陕洛。
故义熙十二年(416)刘裕北伐姚秦、元嘉七年(430)宋将到彦之率水军攻魏皆取此水道。
淮南和江南地区在魏晋六朝时期也陆续开凿整治了一些运河。
破岗渎,三国时,孙吴迁都建业(东晋改称建康),为避长江风涛之险,加强首都与主要经济区太湖流域的联系,于赤乌八年(245)发屯田将士三万人,凿句容中道以通吴(今江苏苏州)、会(今浙江绍兴)舰船,号破岗渎。
这条运河起自句容小其(今江苏句容西南),横越高阜,东通云阳西城(今江苏丹阳延陵),与原丹徒水道衔接;西连淮水(今秦淮河),直抵建业城下,沿途修建十四埭用以蓄水。
南梁时,因破岗渎每值冬春,行船不便,又在其南另开一条“上容渎”,采取“顶上分流”,沿途筑二十一埭,以改善通航条件。
至陈朝,上容渎亦堙,转而更修破岗渎。
隋灭陈以后,二渎皆废。
破岗、上容渎的开凿,使太湖地区船只一度不需经京口入长江而直至建业。
丹徒水道,今江苏镇江至丹阳间的运河。
秦朝始凿,初无闸坝设施,地势高仰,河水易于走泄,航行不便。
孙吴末年修治丹徒至云阳水道,因杜野(今江苏镇江东)和小辛(今江苏丹阳北)间“皆斩绝陵袭,功力艰辛”而罢。
西晋惠帝时,陈敏遏马林溪,引长山八十四溪之水蓄为练湖;东晋元帝时,张闿又建新丰湖,皆为调剂运河水量。
晋元帝司马睿子司马裒镇广陵,为运江东粮出京口,建丁卯埭于今镇江东南,使丹徒水道通航条件得到改善,为隋代修治江南运河北段打下了基础。
浙东运河,古代钱塘江和姚江之间几段运河的总称。
绍兴地区河道纵横,越王勾践时即“以船为
车,以楫为马”。
西晋惠帝时,贺循至会稽郡(今浙江绍兴)主持开凿水道,疏浚旧河使其连接,自绍兴城下东连曹娥江,西通萧山县钱塘江。
南朝于西陵(今浙江萧山西兴镇)建牛埭,挽舟过堰以入江,浙东运河已初具规模。
扬口运河,西晋初,杜预镇襄阳,在先秦运河基础上,利用江汉多湖荡的便利条件,开扬口(今湖北潜江境内),穿渠西至荆州(今湖北江陵)城下,连通江、汉二水,使零、桂(今湖南广西一带)地区物资北运免去绕行汉水下游的迂远和风险。
江都新河,东晋永和年间(345~356)长江主河道南移,江都(今扬州西南)水断,向西开渠六十里置欧阳埭,引江水至广陵城下,与中渎水相联,此渠为今征(仪征)扬(扬州)运河前身。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运河多为分裂时期的产物,它促进了交往,使割据不致成为闭锁的地方系统,也为统一创造了条件。
隋唐
隋唐时称运河为漕渠或漕河、运渠。
包括广通渠、通济渠、山阳渎、邗沟、江南河、永济渠,至宋代始称运河。
隋朝建都大兴城(今陕西西安),关中虽号称沃野,但地狭人众,所产不足以供京师,要依靠东方诸州(郡)的赋税。
隋文帝杨坚以渭水大小无常,流浅沙深,常阻塞漕运,故于开皇四年(584)命宇文恺率领水工另开漕渠。
自大兴城西北引渭水,略循汉代漕渠故道而东,至潼关入黄河,长三百余里,名广通渠。
自此漕运通利,关中赖之,故又称富民渠。
仁寿四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