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块构造与地震复习资料整理

合集下载

板块构造与地震汇总

板块构造与地震汇总

《板块构造与地震》考试重点1.泛大陆:古生代末期(距今约2.5亿年前)地球表面只有一个完整的大陆,位于今天北极和非洲之间及其周围地区,称之为泛大陆。

2.离极漂移:由于地球自转,离心力和因此而造成的地球赤道膨胀部分对泛大陆吸引使得泛大陆缓缓向赤道方向移动,称之为离极漂移。

3.热剩余磁:岩浆岩在地球磁场中因温度降低而获得磁性的现象。

4.沉积剩余磁:细小物质颗粒沉积下来在形成岩浆岩的过程中,带有电磁性的颗粒受到地球磁场的作用有规律的排列,使得沉积岩具有一定的磁性,此现象称为沉积剩余磁。

5.天然剩余磁:热剩余磁和沉积剩余磁二者均是古电磁场在其形成时期凝结在这些岩石上的磁性痕迹,均为天然磁性,从地学上讲称为化石磁性。

6.大洋中脊:延续伸展6万公里的海底山脉,绝大部分在大洋之间,称之为大洋中脊。

7.东太平洋隆起:海淀山脉在太平洋东部向北偏东的向伸展,主山脉终止在北美洲西海岸的加利福尼亚州附近,因在太平洋海底位置偏东,故叫东太平洋隆起。

8.中央裂谷:海底山脉的中轴线部位深深的峡谷。

9.热流量:地学科学中用来表示地球内部向外散热的物理量(单位:微卡/平方厘米.秒)。

10.本尼奥卜带:1954年南斯拉夫科学家本尼奥卜发现由海沟向大陆倾斜的带类地震震源分布由浅到中到深,地学将这种地震震源分布规律称为本尼奥卜带。

11.无震海岭:与大洋中脊(海岭)呈垂直方向,伸展的由火山岛,火山锥组成的海底山脉,因为附近没有地震发生,故称为无震海岭。

12.极性期:地球磁场保持一定方向的时期(规定与现在地磁场方向一致的磁场为正向)。

13.极性事件:在极性期内有一些以几十万年为间隔,持续几万年的地质反向现象。

14.莫霍面:地壳外层物质密度发生不连续变化的界面,1909年南斯拉夫科学家莫霍洛维奇最先发现,为纪念此人,故称之为莫霍面。

15.岩石圈:板块构造学说把地壳及地幔上层同时同步运动的部分划分为同一个层次,称为岩石圈。

16.软流圈(层):板块构造学说把地幔上层之下(岩石圈之下)广泛存在的一个低密度的层面称为软流圈(层)。

地震板块知识点总结归纳

地震板块知识点总结归纳

地震板块知识点总结归纳一、板块构造理论1.板块构造理论的提出板块构造理论是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

它是指地球上的地壳被分割成几块不规则形状的板块,它们之间以不同的速度和方向运动。

板块构造理论是目前地质科学的一个重要理论,它为地震、火山、地震能量释放等现象的研究提供了基本框架。

2.板块构造理论的主要内容板块构造理论认为地球上的地壳是由不断移动的若干大块岩石组成的,这些岩石板块以不同的速度和方向相对运动。

这些板块之间的相对运动产生了地震、火山喷发和地震活动。

3.板块构造理论的证据板块构造理论得到了大量的地质和地球物理学证据的支持。

包括海底扩张与地形变化、磁异常分布、地震活动分布、岩石组合和大地构造等。

二、地震发生的地质条件1.地震发生的地质条件地震活动主要发生在板块的边界附近,特别是在地壳板块之间的边界。

这些板块之间的相对运动导致地震应力的积累和释放,从而引发地震活动。

2.板块边界的类型板块边界可以分为三种类型:构造边界、转换边界和边缘边界。

构造边界是两块板块之间发生相对运动的区域,通常伴随着地震和火山活动。

转换边界是板块之间的水平相对滑动带,地震活动丰富。

而边缘边界则是板块之间的相对推挤和拉伸带,也是地震活动的重要区域。

3.地震震源的确定地震的震源是指地震发生的具体位置。

地震震源通常位于地壳深处,其深度可达几十公里。

地震的震源可以通过地震波的传播路径、震中距离和地震波记录仪的记录等信息来确定。

三、地震的发生机理1.地震的发生原因地震是地球内部岩石在应力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发生应力释放导致的振动现象。

地震的发生主要有地震断裂、板块运动和岩石变形等原因。

2.地震的发生过程地震的发生过程主要包括:应力积累阶段、断裂破裂阶段和能量释放阶段。

在地震活动过程中,岩石在应力的作用下发生了破裂,释放了大量的能量,形成地震波并引发了地震现象。

3.地震波的传播地震波是从地震震源处向四周传播的能量波,主要包括P波、S波和地震表面波等。

板块构造知识点总结初中

板块构造知识点总结初中

板块构造知识点总结初中一、板块构造的概念1. 板块构造的定义板块构造是地球表层的岩石在地壳对流的作用下分裂成数块,并以不断运动的方式相互碰撞、挤压和改变形态的过程。

板块构造理论是地球科学领域的一个重要理论,它对地壳构造和地质现象的形成解释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

2. 板块构造的基本特征(1)地壳板块的分布:地壳板块呈现出分布不均匀的特点,全球共有7大板块和多个小板块,分布在地球表层。

(2)板块运动的方式:板块构造理论认为,地壳板块运动的方式有三种,即辐射型、消减型和滑动型。

(3)板块之间的相互作用:板块之间的相互作用主要表现为板块之间会发生碰撞、挤压、滑动和拉伸,导致地震、火山喷发等地质活动。

(4)板块构造与自然灾害的关系:板块构造理论指出,地球表层的板块运动会引起地震、火山喷发、地壳变形等自然灾害。

二、板块构造理论的发展1. 板块构造理论的历史(1)形成阶段:板块构造理论起源于20世纪初,以阿尔弗雷德·韦格纳的“大陆漂移”理论为基础,经过地球物理学、地震学、火山学等相关领域的研究,逐渐形成了板块构造理论。

(2)发展阶段:板块构造理论在20世纪50年代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经过一系列重要的地质探测和理论研究,建立了如今的板块构造理论体系,并被广泛应用于地质学领域。

2. 板块构造理论的重要贡献(1)对地壳运动的解释:板块构造理论为地壳运动提供了全新的解释方式,即地壳板块的运动是地球内部对流的结果,解释了地震、地质构造、火山活动等地质现象的成因。

(2)对自然灾害的预测:板块构造理论为地震、火山喷发等自然灾害的预测提供了理论依据,使人们对自然灾害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三、板块构造的基本过程1. 地壳运动的原因(1)地幔对流:地幔的热对流是地壳板块运动的原因之一,地幔底部的热源不断向上输送热量,使地幔物质发生对流,导致地壳板块产生运动。

(2)地壳内部能量释放:地壳内部的热量、压力等能量不断释放,也是导致地壳板块运动的原因之一。

地震概论章节期末复习资料.docx

地震概论章节期末复习资料.docx

第一章地震学的研究范围和历史1、地震学是一门应用物理学。

2、911房屋倒塌的主要原因:钢筋受热。

3、历强震而不倒的古建筑:山西洪洞县广胜寺飞虹塔、应县木塔、赵州桥、天津蓟县独乐寺观音阁等等;原因:卯、#,以柔克刚。

4、地震学发展简史:定量研究只有100年左右的时间。

5、中国国家地震局:1971年成立,1966年河北邢台地震。

第二章地震波1、泊松比U :一样品横截面线度变化率/横向线度变化率。

(0,0.5)金属:(0.25,0.33)地幔:0.25外核(液态):0.5其他:>杨氏模量E:线应变中,应力与应变>体变模量K:液体静压力,应力与应变>切变模量L* :刚性系数2、体波:可在地球内部向任意方向传播纵波P (Primary Wave):体变,介质膨胀、压缩形成,传播速度快;V P=4W P横波S (Second Wave):切变,剪切力,杀伤力大;SH波(平行与界面的分量),SV波;Vs=^~P主要差异:>P波速度快,V3倍(泊松介质)>P波和S波的质点振动方向相互垂直>一般情况,P波垂直分量较强,S波水平分量较强>S波低频成分丰富>天然地震震源破裂以剪切破裂和错动为主,故S波能量比P波强>根据质点有无转动和体积变化,P波:无旋波;s波:无散的等容波3、面波:沿地球表面传播,在与界面相垂直的方向上,波动的振幅急剧衰减>Rayleigh wave:质点运动轨迹为逆进的椭圆,地面振幅最大>Love wave:横波,介质至少2层,上层v s小>地震记录中,一般振幅比体波大>面波的能量被捕获在表面才能沿着或近地表传播,在伦敦的圣保罗大教堂“耳语长廊”或中国天坛回音壁的墙面上捕获的声波就是面波。

其他:/地球的自由振荡/ 脉动4、一般到序:P波、S波、勒夫面波、瑞利面波、地震尾波第三章地震波的传播理论1、震中距:1° = 110km2、地震波的吸收和衰减:传播时间t后,入=&°”,Y为衰减系数4 = 4 /四传播距离X后,0,a为吸收系数3、费马原理:震动由介质中的一点传播到另一点时,她所经过的途径会使其传播时间为一稳定值(最大、最小、拐点)地震学中的Fermat定理:地震波在介质中传播的路径为走时最小的路径。

板块构造的高考知识点

板块构造的高考知识点

板块构造的高考知识点一、什么是板块构造?板块构造是地壳上最大的地质构造,是指地壳上的岩石与岩石之间所形成的大型块状结构。

地球上的岩石层分布不均匀,板块构造理论认为,地壳由数个大大小小的板块组成,板块之间的相对运动引起了地震、火山,甚至造山过程等多种地质现象。

二、板块构造的分类板块构造可分为大陆板块和海洋板块两大类。

1.大陆板块大陆板块主要由地壳岩石组成,以韧性岩石为主,厚度较大。

大陆板块之间的相互作用会导致地震、火山等地质活动。

世界上主要的大陆板块有欧亚板块、印度板块、澳大利亚板块等。

2.海洋板块海洋板块主要由海洋岩石组成,以玄武岩和玄武安山岩为主,厚度较薄。

海洋板块之间的相互作用会导致海洋地震、海底火山等地质活动。

世界上主要的海洋板块有太平洋板块、大西洋板块、印度洋板块等。

三、板块构造的形成与演化板块构造的形成与地球上的热对流密切相关。

地球内部存在着热的对流运动,地幔热量上升到地壳上部,形成岩浆,从而导致地壳的运动。

板块构造的形成主要通过以下几个过程:1.板块分解地壳运动的第一步是板块分解。

地壳上的岩石在地壳运动的作用下发生断裂,有些区域沉降,有些区域隆起,从而形成数个相对独立的板块。

2.板块边界板块之间形成了相互之间的接触和边界。

板块边界可分为三种类型:造山带(两个板块挤压形成山脉)、构造裂谷(两个板块分离形成裂谷)和转换断裂(两个板块剪切形成断裂)。

3.板块漂移板块构造的核心概念之一是板块漂移。

板块在地壳运动的作用下,相对运动,常年累月地漂移。

板块漂移导致地震、火山和地质变化等地质活动。

四、板块构造的意义与影响板块构造是地壳运动的重要表现形式,对人类生活和地球环境都有重要影响。

1.地震活动板块构造是地震活动的主要原因,地震会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对社会产生巨大影响。

2.火山活动板块构造也是火山活动的主要原因,火山喷发可以造成火山灰、岩浆流以及火山爆炸等,对周围地区造成威胁。

3.岩浆活动板块构造会导致岩浆活动,岩浆活动造成火山喷发、地热活动等,对能源资源和地质环境产生影响。

总结板块构造知识点归纳

总结板块构造知识点归纳

总结板块构造知识点归纳一、板块构造的基本概念1.板块构造理论的提出:板块构造理论是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它指出地球表面的岩石板块是在构造力的作用下自下向上运动,导致地壳的变形和地形的改变。

2.板块的定义:板块是由不同类型的岩石组成,具有一定的面积,由于地质构造作用,板块会相对地面上下运动。

二、板块构造的形成原因1.岩石圈构造理论:岩石圈构造理论认为地球表面的若干块不规则的石板受板块间的相对位移而运动,这种位移引起当前活动的地质现象,如地震、火山和山脉的形成。

2.板块构造与地幔对流:地球内部的地幔是流动的,地幔对流可以产生构造力,推动地壳板块的运动和变形。

3.板块构造与板块边界:板块边界是板块构造活动的主要地区,包括构造活动边界、地震带和火山带等。

三、板块构造的类型1.板块构造的分类:根据板块构造活动的性质和地质作用的特点,板块构造可分为大陆板块和海洋板块两种类型。

2.类板块构造的特点:大陆板块主要是由大陆岩石组成,其运动特点主要表现为碰撞、挤压和剪切。

海洋板块主要是由海洋地壳构成,其运动特点主要表现为拉伸、扩张和海底扩张。

四、板块构造的地质现象1.地震:地震是地球板块构造活动的产物,它主要是由板块之间的相对位移引起的地震波在地球表面传播而产生的地质现象。

2.火山活动:火山活动也是地球板块构造活动的重要产物,它主要是由板块边界处的熔岩从火山口喷发出来,在地表形成的火山体造成的地质现象。

3.山脉的形成:板块构造的运动和碰撞会导致地壳的抬升和褶皱,最终形成山脉。

五、板块构造的地球演化1.地球演化的历史:板块构造理论认为地球自形成以来就一直处于板块构造运动之中,板块构造运动的不断发展导致了地球的地质演化。

2.板块构造的影响:板块构造的活动和变动对地球表面地貌和地壳结构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也使得地球不断地发展演化。

六、板块构造的应用1.资源勘探:板块构造对矿产资源的形成和分布有一定的影响,利用板块构造的知识可以进行资源勘探和矿产资源评价。

地震板块知识点总结初中

地震板块知识点总结初中

地震板块知识点总结初中地震板块理论是解释地震活动和构造地貌的重要理论之一。

它是指地球表面上的巨大岩石板块在地壳底部处于流动状态,而产生了地球表面上对流的现象。

地震板块理论是现代地震学的基础,对于解释地震演化、构造形成和板块活动都能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持。

地震板块知识点总结:1.板块构造理论的提出板块构造理论最初由德国地质学家阿弗雷特提出的,他认为地球表面的岩石板块是在地壳运动过程中发生了变形,并推动了地球表面的运动。

根据这一理论,地球表面上的岩石板块被看做是一个整体,它们之间通过地壳内部的流动相互连接。

2.板块运动的类型地球表面的板块运动分为三种类型:1)辐状运动,即地面的岩石板块向外扩张;2)消减运动,即地球上的岩石板块趋向某一方向运动;3)横滑运动,即地球上的岩石板块在地壳表面上相互推动。

3.板块构造对地震活动的影响地球上板块的运动是地震活动的主要原因,因为板块的运动会导致地壳内部的应力积累,一旦超过岩石材料的抗压强度就会导致地震。

因此,板块构造理论可以解释地震频繁活动的原因。

4.板块构造与地震灾害由于地球表面上的岩石板块是相互连接的,并且在地震活动中时常产生破裂,因此会造成地壳表面的地震活动。

在地震活动时,岩石板块的运动会导致地震波的释放,从而造成地壳表面的震动,产生地震灾害。

5.板块构造与地震预测由于地震活动常常伴随着板块构造的运动,因此地震板块理论可以为地震预测提供理论支持。

通过对板块构造的研究,可以预测出地壳内部的应力积累,从而预测到地震可能发生的时间和地点。

6.板块构造对地球表面地貌的影响板块构造理论解释了地球表面的地貌形成和变迁的原因,因为地球表面上的地形是由板块构造的运动和地壳的变形所导致的。

板块构造理论对地质学的研究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7.板块构造与地球演化地球上的板块构造运动也是地球演化的重要因素,因为地球的形成和演化是一个长期的地质过程,而地球表面的板块构造运动则是这一过程的结果。

了解地球的构造板块运动与地震活动

了解地球的构造板块运动与地震活动

了解地球的构造板块运动与地震活动地球是我们生活的家园,它的构造和运动过程对我们的生活和自然界有着深远的影响。

地球的构造板块运动和地震活动是地球科学中的重要内容,通过了解这些现象,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和地壳的运动情况。

本文将介绍地球的构造板块运动和地震活动。

一、地球的构造板块运动地球的外壳被分为多个大板块,这些板块是地震和火山活动频繁发生的区域。

构造板块运动是指这些板块在地球内部运动的过程。

1.1 引言地球的外壳被分为七大板块,分别是欧亚板块、非洲板块、北美板块、南美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板块和澳大利亚板块。

它们相互之间通过地壳运动而不断变化。

1.2 板块运动的类型地球板块运动包括三种类型,即边界之间的相互推动、板块之间的相互碰撞和板块之间的相互滑动。

1.2.1 边界之间的相互推动相互推动是指两个板块相互分离的运动模式。

当两个板块分离时,地壳中的熔岩从地下升起并冷却形成新的岩石,这种现象被称为海底扩张。

1.2.2 板块之间的相互碰撞板块之间的碰撞是指两个板块冲突的运动。

在板块之间的碰撞过程中,地壳会被挤压和堆积,形成山脉或者地震活动。

1.2.3 板块之间的相互滑动板块之间的滑动是指两个板块之间没有相互碰撞或者推动,只是平行滑动的运动。

这种运动可能导致地震活动。

二、地球的地震活动地震活动是地球上普遍存在的现象,它会带来剧烈的地面震动和巨大的破坏力。

地震活动与地球的构造板块运动密切相关。

2.1 地震的定义地震是指地球上发生的地壳震动现象,是物质在地壳内传播的结果。

地震活动是地壳板块运动的一个重要表现。

2.2 地震的发生原因地震的主要原因是板块之间的相互运动和地壳内部的构造变化。

当板块发生相互碰撞、推动或者滑动时,会产生地震活动。

2.3 地震的分类地震可以分为浅源地震、中源地震和深源地震,根据地震震源的深度不同。

同时,地震的强度也可以根据破坏程度进行分类。

2.4 地震的影响地震会造成巨大的破坏力,对人类、设施和环境都会带来严重影响。

地震板块知识点总结图

地震板块知识点总结图

地震板块知识点总结图一、地震板块的概念1. 什么是地震板块地震板块指的是地球表面的几块不断移动的大块岩石。

地震板块的移动是由地球内部热对流引起的,它会导致地质构造的变化和地震的发生。

2. 地震板块理论的提出地震板块理论最早提出是由德国地质学家阿弗雷德·魏格纳在1912年提出,后来在20世纪60年代得到了大规模的证实和发展。

3. 地震板块的构成地震板块的构成主要有岩石圈和岩石圈下软流层两部分。

岩石圈由地壳和上部的部分上地幔组成,而岩石圈下软流层则是地幔的下部。

二、地震板块的类型1. 大陆板块大陆板块主要由地球上的大陆部分组成,它们的地壳相对比较厚,密度相对较低。

2. 海洋板块海洋板块主要由地球上海洋的地质构造组成,它们的地壳相对较薄,密度相对较高。

3. 部分大陆及海洋板块除了以上两种主要类型的地震板块之外,还有一些混合型的地震板块类型,它们的地质构造是混合的,既包括大陆也包括海洋的地质构造。

三、地震板块的运动1. 积聚边界积聚边界是两个地震板块相对移动并产生的地质构造。

当两个地震板块相互移动时,它们会在接触处产生积聚现象,这种现象就是积聚边界。

2. 拉张边界拉张边界是两个地震板块相对拉开的地质构造。

当两个地震板块相互拉开时,它们之间会形成拉张裂缝,这种现象就是拉张边界。

3. 横纵边界横纵边界是两个地震板块相对横向或纵向滑动的地质构造。

当两个地震板块相互横向或纵向滑动时,它们之间会形成横纵裂缝,这种现象就是横纵边界。

四、地震板块的地质构造1. 地震板块的地震活动地震板块的移动过程会产生地震,这种地震活动是由板块之间的相互作用和摩擦引起的,它会在地震带上产生地震。

2. 地震板块的地震带地震板块之间的相互作用和摩擦产生的地震活动会集中在地震带上,地震带是地球上地震密集的区域。

3. 地震板块的地震预警地震板块的地震活动是可以通过科学手段进行监测和预警的,地震预警可以为人们提供及时的安全措施提醒。

地震学期末复习整理

地震学期末复习整理

复习提纲1、全球地震活动在空间上有什么特点?如何利用现在对地球结构的了解解释这种特点? 呈带状分布。

无论是震源几何位置(地理的、深度的)、震源强度的空间分布、震源机制的空间分布均与板块学说中的大断层十分一致。

断层说是板块学说的组成部分,板块学说中的断层理论很好地解释了地震活动。

板块学说的主要论点:①软流层(热、粘)上驮着岩石层(冷、脆)一起移动; ②海岭~张裂、发散; ③海沟~腑冲、消没④转换断层~剪切、滑移; ⑤各板块绕轴旋转。

2、根据古登堡-里克特的震级频度公式bM a N -=log ,估计某地区所能发生的最大地震震级。

(假定a=6.7,b=0.9)3、评定地震烈度的主要标志有哪些?1)自然景观的变化 2)建筑物的破坏 3)人和动物的反应 4、影响地震烈度的主要因素地震本身释放的能量、观测点与震源点之间的距离、地质条件、建筑物的类型、调查人本身的因素、当地人对地震的经验等 5、地震烈度和震级的区别?地震烈度:按一定的宏观(野外场地调查)标准,表示地震对地面影响和破坏程度的一种量度,称之为地震烈度。

通常用I 表示。

震级:按一定的微观标准(仪器观测),表示地震波能量大小的量度,常用字母M 表示。

震级和烈度都是衡量地震强度的,根据统计结果,震级M 和震中烈度I0之间有下列关系:0321I M +=6、全球地震带的分布特征,三个主要地震带? 全球的地震带分布: (1)环太平洋地震带位于太平洋边缘地区,即海洋构造和大陆构造的过渡地区。

全球80%的浅震,许多中源地震和差不多的深源地震都发生在这一带,包括大部分灾难性地震。

(2)欧亚地震带沿欧亚大陆南部展布,欧亚地震带内也常发生破坏性地震及少数深源地震,它是最宽的地震带。

我国的大部分地区处于此地震带内。

(3)海岭地震带几乎包括全部海岭构造地区,沿洋中脊展布,又称为洋中脊地震带,它是最长的地震带。

7. 哪个地震带是全球地震活动最强烈的地震带,全球 80%的浅源地震、90%的深源地震均集中在该带上,这是一条对人类危害最大的地震带。

地震概论复习资料

地震概论复习资料
地震概论
第四章
第一节
地震机制
基本概念之板块构造学说
• 地球科学中的革命 • 它的意义可以和原子结构的发现、生物进化论相提并论。 三个阶段
1) 大陆漂移 2) 海底扩张 3) 板块构造
概念:板块—刚性(或半刚性的)固态的巨大板状岩石块体。
板块构造—地球的最外层由若干个大小不等的板块组成,他们飘浮在相对较 软的流动的热物质上作相互运动。
第二阶段:海底扩张学说
学说提出的背景:一系列新地理地质现象的发现 1.大西洋中央海岭(洋中脊) 2.澳大利亚极地恐龙; 澳大利亚东南部恐龙洞发掘的极地恐龙。 它们是温血恐龙, 具 有夜视和耐寒能力。生活在距今 100—125 百万年前。1991 年夏,美国俄亥俄州的地质学家 David Elliot 和伊利诺伊大学古生物学家 William R. Hammer 在离南极极地 640 公里的柯克帕 特里克山(位于南极洲靠近罗斯冰架边缘的海拔 4,531 米的山峰)发现了恐龙化石,后来这 种恐龙就以发现者而命名—Ellioti.首次发现的南极大陆最早的食肉动物 2.4 米高,8 米长,8 英寸高的冠,凶猛的食肉恐龙. 恐龙灭绝说:白垩纪晚期(大约 65 百万年前) ,全球突然变冷,恐龙灭绝; 撞击说—小行星撞击地球;火山说—大量火山爆发。 两种说法都使地球暗无天日, 气温剧降。 但是生活在 100 百万年前的澳大利亚极地恐龙既然耐寒为什么也灭绝了, 如今的南极极地如 此寒冷怎么会有食肉恐龙? 3. 板块理论发展第二阶段——海底扩张 20 世纪 50 年代,出于军事目的,大规模海底测量。发现: 海床岩石年轻,海床不平(海岭和火山) ;海底地磁条带,地磁极多次反转;地震和火山大 都分布在海沟和海岭。Wegner 的理论开始复苏 1)海底地形测量 • 早在 16 世纪,少数勇敢的水手用钓鱼线测量海底的深度,发现海底并不平整。 • 19 世纪之前,人们对海底的认识大都是猜测。 • 1885 年, 美国海军 L.M. Maury 发表的海底地形图第一次证实大西洋中央海岭的存在。 •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1914-1918)声纳的发现,加快了人们对海底地形的认识,证 实了大西洋中央山脉的连续性—洋中脊。海底并不是人们想象的那么平。 2)地震测量 • 1947 年,美国地震学家发现海底的沉积非常薄。 • 此前科学家们认为海底岩石的年龄至少是 40 亿年。 • 这么长的年龄,为什么沉积如此薄? • 1950 年代,多个国家的海底地理测量发现,海洋中的大山脉延绵 5 万公里,环绕全 球,平均高出海底 4500 米,最大宽度 800 公里。是地球上最壮观的地貌—全球大洋 中脊。 3)海底地磁测量 • 1950 年代,科学家把二次世界大战中用于军事目的的机载磁强仪改装成地磁仪,测 量海底地磁。 • 发现海底地磁的异常分布 • 大洋中脊两边的岩石的磁极性不是随机分布的而是沿洋中脊两边成对称的条带状分来自第三阶段:板块构造学说

板块构造与地震地质学解析

板块构造与地震地质学解析

板块构造与地震地质学解析地震是地球上常见的自然现象之一,它给人们的生活和财产造成了重大的损失。

要想深入理解地震的发生机理和预测方法,我们必须从板块构造和地震地质学两个方面进行解析。

一、板块构造地球的外壳被划分为数个大块,也被称为板块。

这些板块在地表漂移和变动的过程中,形成了地球上的各种地质现象和地震。

地球的板块构造理论最早由德国科学家阿尔弗雷德·魏格纳提出,他认为地球表面的陆地和海洋在远古时期曾经连接在一起。

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这些大陆逐渐分离形成了现在的板块。

根据板块的运动速度和方向,可以将板块分为三种类型:边界型板块、内陆型板块和西部型板块。

前两种类型表现出明显的板块边界,而西部型板块则是一些小型、不稳定的板块,它们倾向于与邻近的板块融合或分离。

在边界型板块交界处,板块之间会出现三种类型的边界:构造型边界、勃朗维尔型边界和转换型边界。

构造型边界是两个板块相互挤压或撞击的形成的,这种板块边界上地震频繁发生。

勃朗维尔型边界是两个板块相对滑动的形成的,它通常是一种没有地震活动的形式。

转换型边界是板块之间的相对滑动和挤压共现的形式,这种板块边界上同样会有地震的发生。

二、地震地质学地震地质学是研究地震发生的地质原因和机制的学科。

地震的发生是地球板块构造和地质构造的结果。

当两个板块之间的应力积累到一定程度,无法承受这种应力的地方就会发生地震。

地震是由地壳内部的断裂带产生的。

地壳内部的断裂带可以分为浅部断裂带、深部断裂带和海洋地壳断裂带。

浅部断裂带是指位于地表以下几公里深度的地层中的断裂带,它们通常是板块间的构造带。

当两个板块发生相对运动时,浅部断裂带就会发生滑动或碰撞,从而产生地震。

深部断裂带一般位于地壳深层,深度可达几十公里至几百公里。

当深部断裂带发生滑动或碰撞时,由于深部地壳矿物的高压和温度,会产生强烈的地震活动。

海洋地壳断裂带通常位于海洋地壳的边界上,当两个海洋地壳板块发生相对运动时,海洋地壳断裂带上也会发生地震。

地震学期末复习整理

地震学期末复习整理

复习提纲1、全球地震活动在空间上有什么特点?如何利用现在对地球结构的了解解释这种特点? 呈带状分布。

无论是震源几何位置(地理的、深度的)、震源强度的空间分布、震源机制的空间分布均与板块学说中的大断层十分一致。

断层说是板块学说的组成部分,板块学说中的断层理论很好地解释了地震活动。

板块学说的主要论点:①软流层(热、粘)上驮着岩石层(冷、脆)一起移动;②海岭~张裂、发散;③海沟~腑冲、消没④转换断层~剪切、滑移;⑤各板块绕轴旋转。

2、根据古登堡-里克特的震级频度公式bM a N -=log ,估计某地区所能发生的最大地震震级。

(假定a=6.7,b=0.9)3、评定地震烈度的主要标志有哪些?1)自然景观的变化 2)建筑物的破坏 3)人和动物的反应4、影响地震烈度的主要因素地震本身释放的能量、观测点与震源点之间的距离、地质条件、建筑物的类型、调查人本身的因素、当地人对地震的经验等5、地震烈度和震级的区别?地震烈度:按一定的宏观(野外场地调查)标准,表示地震对地面影响和破坏程度的一种量度,称之为地震烈度。

通常用I 表示。

震级:按一定的微观标准(仪器观测),表示地震波能量大小的量度,常用字母M 表示。

震级和烈度都是衡量地震强度的,根据统计结果,震级M 和震中烈度I0之间有下列关系: 0321I M +=6、全球地震带的分布特征,三个主要地震带?全球的地震带分布:(1)环太平洋地震带位于太平洋边缘地区,即海洋构造和大陆构造的过渡地区。

全球80%的浅震,许多中源地震和差不多的深源地震都发生在这一带,包括大部分灾难性地震。

(2)欧亚地震带沿欧亚大陆南部展布,欧亚地震带内也常发生破坏性地震及少数深源地震,它是最宽的地震带。

我国的大部分地区处于此地震带内。

(3)海岭地震带几乎包括全部海岭构造地区,沿洋中脊展布,又称为洋中脊地震带,它是最长的地震带。

7. 哪个地震带是全球地震活动最强烈的地震带,全球 80%的浅源地震、90%的深源地震均集中在该带上,这是一条对人类危害最大的地震带。

地震板块知识点总结

地震板块知识点总结

地震板块知识点总结1. 地震板块的概念:地震板块是指地球外壳上分布的一些巨大板块,它们是地球表面的划分单位,相互之间可以发生相对运动,引起地震和其它地质灾害的发生。

地球上的板块分为大陆板块和洋板块两大类,它们的大小、形状和性质各不相同。

2. 板块构造理论:板块构造理论认为地球表面上的地壳并非一片整体,而是由许多不同的板块组成,并且这些板块是相对独立的,它们之间会发生相对运动。

板块构造理论是对地球科学研究中的突破性发现,它揭示了地球内部的运动机制和地壳的动力来源,对于理解地震和火山等地质灾害的分布规律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3. 板块运动及其影响:地震板块的运动主要有三种形式,即辐射型、互锁型和挤压型。

辐射型是指以某一地区为震中,地震波从此处向四周辐射而引发地震;互锁型地震则是指两块板块相互挤压,导致板块边界受到严重扭曲而产生地震;挤压型则是指板块运动发生摩擦和挤压而产生的地震。

板块运动会引起地壳变形,形成地震断裂和断裂带,导致地震和火山等地质灾害的发生。

4. 地震板块的分布:地震板块的分布主要集中在地球上的板块边界,远离板块边界的地区地震频率较低,而板块边界附近的地区地震频率较高。

地球上最主要的板块边界有三种类型,即隆起型板块边界、俯冲型板块边界和横滑型板块边界。

不同类型的板块边界会引发不同形式的地震和火山喷发,因此板块边界地区是地震和火山灾害的高发区。

5. 地震板块的监测与预测:针对地震板块的监测与预测,科学家们利用地震仪、地球物理勘探技术和卫星遥感技术等手段对地震板块的运动进行监测和预测。

通过对板块运动和地质灾害影响的研究,科学家们能够提前预警潜在的地震和火山喷发,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减少灾害损失。

总之,地震板块理论是地球科学领域的重要理论,它对于理解地震和火山等地质灾害的分布规律和预测机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通过深入研究地震板块理论,能够更好地认识地球内部的运动机制和地壳的动力来源,为预防和减少地震和火山带来的灾害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地质概论任务16-3 地震与板块构造认识

地质概论任务16-3 地震与板块构造认识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板块构造学说就是关于板块互相作用 的理论,较好地解释了全球规模的构造运 动、内力地质作用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是最新的全球构造学说。
4、板块运动的方式 (类型) 板块以每年数厘米的速度不停地运动着,其相对运
动方式有:离散运动、汇聚运动、侧向错动。
1.离散运动(板块生长边界) 2.汇聚运动(板块消亡边界) 3.侧向错动(转换断层,无增生、无消亡)
地洼说认为:地壳是多阶段发展形成的,是由地槽区演 化到地台区,是由“动”到“定”;由地台区演化到地洼 区,是由“定”到“动” ;地壳的活动区与相对稳定区相 互转化和交替的过程,称之为“动” “定”转化。并且这 种转化是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到复杂,螺旋式不断向前 发展。地壳这种发展规律叫“动定转化递进律”。
3、地球自转速率变化学说(地质力学)
是由我国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部长二十世纪二十年 代提出的。
主要观点是:由于地球自转速率的变化,地壳产生了 以水平方向为主的运动,动力作用方向主要是由高纬度向 低纬度,形成东西向的构造带(纬向构造带);和由东向 西运动,形成南北向的构造带(经向构造带);以及由上 述两种运动产生的扭动构造体系(多字型、山字型和“S” 型等构造带)。
他认为地球上所有的大陆,在约3亿年前(石炭后 期),曾经是一个庞大的联合古陆,称“泛大陆”, 海洋也只有一个围绕着它的“泛海洋”,后期在中生 代时才逐渐分离。
大陆漂移的方式: 较轻的花岗岩质大陆地壳在较重的玄武岩质基底之
上漂移。
大陆漂移的方向: 一个是大陆由东向西漂移,由潮汐摩擦阻力引
起;另一个是大陆由极地向赤道的运动,由地球自 转产生的离心力所致。
5、世界板块的划分
1.太平洋板块 2.欧亚板块

地震知识点地理总结

地震知识点地理总结

地震知识点地理总结1. 地震的形成地震是由于地球内部的构造活动导致地壳发生运动而产生的。

地球的构造活动包括板块构造运动、火山喷发和地壳变形等。

当地壳受到外界力的作用,无法承受而发生破裂时,就会导致地震的发生。

地震的能量来自于地球内部的岩石,当岩石的应力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发生破裂,释放出巨大的能量。

2. 地震的分类根据地震的发生深度和位置不同,地震可以分为浅震、中震和深震。

浅震指的是震源在地表到60公里深度之间的地震;中震指的是震源在60公里到300公里深度之间的地震;深震指的是震源在300公里以上的地震。

另外,地震还可以根据震中的位置分为陆震和海震。

陆震是指震中位于陆地上的地震,海震是指震中位于海洋上的地震。

3. 地震的影响地震对人类和自然环境都会造成重大的影响。

地震可以引起地表的振动、地面的裂缝、滑坡、地面沉陷和涌积等地质灾害,给建筑物、交通设施、水利工程和农田等带来严重破坏。

地震还会引发火山喷发、海啸、地震海啸等次生灾害,给人类造成生命和财产上的巨大损失。

4. 地震的预测和预防目前,地震的预测仍然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科学问题。

地震预测主要通过对地震前兆的监测和分析来进行,包括地震活动、地表变形、地磁变化、地下水位变化等。

但由于地震前兆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使得地震预测难度很大。

因此,人们更多地是依靠地震监测、应急预案和灾后救援来减轻地震灾害带来的损失。

5. 地震的记载和研究地震的发生早在古代就有记录,古代中国的地震记载就相当丰富。

自然科学界始终关注地震的研究和预测,通过地震波的传播、地壳的运动静力学和动力学等方面的研究来深化对地震的认识。

地震的研究还可以为地震预测和减灾提供更多的科学依据。

综上所述,地震是地球内部构造和活动的表现,具有破坏性和危害性。

对地震的认识和了解有助于减轻地震灾害的损失,促进自然科学的发展和进步。

因此,地震的研究和预测仍然是科学家和学者们关注的重要课题,也是人类社会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

总结板块构造知识点

总结板块构造知识点

总结板块构造知识点一、板块构造的基本概念板块构造理论认为地球的地壳分为几块不规则的大片,这些大片称为板块,它是构成地球的最小结构单元。

它的主要内容包括板块的构成、板块的分类和板块的运动。

板块构造理论认为,地球是由几块含有不同成分的岩石板块构成的,这些板块在地幔软流层上以一定速度在地球表面上运动,构成了地壳构造。

板块构造理论的提出,对解释地震、火山、地质构造形成和洋山环流等地球现象有了新的认识。

二、板块构造的证据板块构造的证据主要包括地震的分布、地形地貌、火山分布、地磁分布和地热特征。

板块构造理论将这些地质现象的分布和特点联系起来,成为其中一项重要的地质科学论据。

地震分布的规律性、地形地貌的一致性、火山分布的分布规律性以及地磁、地热特征的分布规律性都证明了板块构造理论的正确性。

三、板块构造的类型板块构造包括大陆板块和洋板块两种类型。

大陆板块主要分布在地球的陆地上,由大量花岗岩和沉积岩组成;洋板块主要分布在地球的海洋上,由大量玄武岩和玄武质沉积岩组成。

大陆板块的形成主要是古老岩石结晶变质而成,洋板块是由玄武岩熔浆喷发沉积而成。

四、板块构造对地质活动的影响板块构造对地质活动的影响主要包括地震、火山、地壳运动和地质构造形成等几个方面。

板块构造理论认为地球表面上的板块移动是地震和火山等地质灾害的主要原因之一,当板块相互碰撞或滑动时,就会产生地震和火山。

此外,板块构造还决定了地壳的运动和地球的构造形成。

五、总结板块构造理论是现代地质科学的基础理论之一,对解释地球内部动力与地表现象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板块构造理论的提出和发展,为解释地球的地质现象和动力学机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科学依据。

板块构造对地质活动有着重要的影响,其理论和研究成果对地震、火山、地质构造形成等地球现象的解释和预测有着重要的意义。

因此,板块构造理论的研究和应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对于理解地球的构造和动力学机制是非常重要的。

高考地理地壳板块构造与地震成因详解

高考地理地壳板块构造与地震成因详解

高考地理地壳板块构造与地震成因详解在我们生活的地球上,地壳板块的运动和构造变化是一种极其重要的自然现象,而地震则是这种运动所带来的一种较为剧烈和具有破坏性的结果。

对于即将参加高考的同学们来说,深入理解地壳板块构造与地震成因,不仅是地理学科的重要知识点,更是认识我们所处地球环境的关键。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地壳板块构造的基本概念。

地球的地壳并不是一个完整的整体,而是被分割成了若干个巨大的板块,就好像一个破裂的蛋壳。

这些板块包括太平洋板块、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等。

板块之间的边界并非固定不变,而是在不断地相对运动着。

板块运动的动力主要来源于地球内部的热能。

地球内部存在着巨大的热量,导致地幔物质产生对流。

这种对流就像是一锅正在沸腾的粥,推动着上面的板块移动。

板块运动的方式主要有三种:相互碰撞、相互分离和相互错动。

当两个板块相互碰撞时,通常会形成山脉。

比如,印度洋板块向北移动,与亚欧板块碰撞挤压,形成了雄伟的喜马拉雅山脉。

在这种碰撞的过程中,板块会发生强烈的变形和褶皱,岩石层也会受到巨大的压力。

而当板块相互分离时,会形成裂谷和海洋。

著名的东非大裂谷就是由于非洲板块内部的张裂而形成的。

在板块分离的地方,地幔物质会上升,形成新的地壳。

板块相互错动时,则会引发一系列的地质活动,比如地震。

接下来,我们重点探讨一下地震的成因。

地震,简单来说,就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的振动。

大多数地震的发生都与地壳板块的运动密切相关。

在板块的边界地带,由于板块之间的相互作用,岩石所承受的压力和张力不断积累。

当这种力量超过了岩石所能承受的极限时,岩石就会突然破裂和错动,从而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引发地震。

这种发生在板块边界的地震被称为板缘地震,是地震中最为常见和强烈的类型。

例如,环太平洋地震带就是世界上最主要的地震带之一,它位于太平洋板块与周边板块的交界处。

这里的板块运动频繁且剧烈,导致地震频繁发生,其中不乏一些强烈的大地震,给周边地区带来了巨大的破坏和损失。

防震减灾基本知识

防震减灾基本知识

地震根本知识一、地球部构造及板块运动1、地球部构造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其形状与部构造像鸡蛋〔图1-1〕,分为三层:地球的最外层叫地壳;地壳下面的局部叫地幔;地球最中心的局部叫地核。

图1-1 地球内部的构造2、地球的板块运动板块构造学说是研究地球岩石圈板块的成因、运动、演化、物质组成、构造组合、分布和互相关系以及地球动力学等问题的地质学的一个分支。

图1-2 地球板块分布示意图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岩石圈分解为假设干巨大的刚性板块即岩石圈板块,重力均衡地位于塑性软流圈之上,并在地球外表发生大规模的水平转动,板块与板块之间互相离散,或相互会聚,或相互平移,引起地震、火山和构造运动。

二、地震的成因与分类1、地震的成因在地壳岩石下面,为厚度不等的软流层,由于软流层的运动而带动地壳的板块运动,板块相互挤压碰撞,造成板块边沿及板块部的岩石产生错动或断裂,引起地面强烈振动,这种振动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地震。

2、 地震的分类地震按成因分为:构造地震、火山地震、塌陷地震、诱发地震、人工地震。

⑴ 构造地震构造地震是地球构造运动引起的地震。

世界上百分之90以上的地震、几乎所有的破坏性地震属于构造地震。

图1-3⑵火山地震火山地震是由火山爆发而引起的。

这类地震只占全世界地震的7%左右。

⑶ 塌陷地震由于地下岩洞或矿井顶部塌陷而引起的地震称为塌陷地震。

⑷诱发地震由于水库蓄水、油田注水等活动而引发的地震称为诱发地震。

图1-6 水库地震诱发机理示意图图1-3图1-4 火山地震⑸人工地震地下核爆炸、炸药爆破等人为引起的地面振动称为人工地震。

如工业爆破、地下核爆炸造成的振动;在深井中进展高压注水以及大水库蓄水后增加了地壳的压力,有时也会诱发地震。

图1-4 因水库蓄水引发的诱发地震图1-5 地下核爆炸引发的人工地震三、地震活动的地理分布经科学家研究,全球主要地震活动带有二个:1、环太平洋地震带:即太平洋的周边地区。

全球约80%的地震都发生在这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泛大陆:在距今
2.5亿年前的古生代末期,地球上只有一块广袤的大陆,称为泛大陆,在今北极、非洲周围。

2.离极漂移:中生代以来,由于地球自转产生的离心力使得赤道膨胀,吸引泛大陆使其离极缓慢漂移,由极地向赤道移动。

在离极漂移中,受日、月吸引力的影响,作由东向西运动,泛大陆在漂移中产生裂痕,分成块向不同方向运动。

3.热剩余磁化:岩浆岩在地球磁场中因温度下降到居里点以下,获得磁性的现象,磁性强而稳定。

4.沉积剩余磁化:细小的矿物质颗粒在经风化、搬运、沉积形成沉积岩的过程中,铁磁性物质受磁场作用做定向有规律排列,使沉积岩得到磁性。

特点:磁性较弱,较不稳定。

5.天然剩余磁:不管是热剩余磁,还是沉积剩余磁,都是岩石在形成时期古地磁场凝结,在这些岩石上的磁性痕迹,统称为天然剩余磁,从地学上讲称为化石磁性。

6.大洋中脊:在海底绵亘6万多公里的海底山脉,绝大部分分布在大洋中间部分,又叫海岭。

特征:①完全由熔岩物质组成②有较高热量③不间断发生浅源地震④
年龄很新⑤没有沉积物
7.东太平洋隆起:海岭进入太平洋,东半部向北偏东扩展,主脉终止在北美洲西海岸的加利福尼亚附近,由于太平洋海岭位置偏东,所以又叫东太平洋隆起。

8.中央裂谷:在大洋中脊的峰顶,沿中轴线有一条狭窄的地堑,叫中央裂谷。

谷底宽约50公里,深约3000米,它把大洋中脊的峰顶分为两列平行的脊峰,地壳很薄。

9.热流量:在地球科学中,用来表示地球内部向外散发热强度的一个物理量。

单位:微卡/平方厘米秒。

10.本尼奥夫带:1954年,本尼奥夫发现由海沟向大陆坡倾斜带内。

地震震源分布是由浅向中向深有规律地分布,在地球科学中,把这种由浅源至深源的地震分布带称为本尼奥夫带。

11.无震海岭:与海岭成垂直方向伸展的由火山岛、火山锥组成的海底山脉(火山链),由于没有现代地震活动发生,故称为无震海岭。

12.极性期:地球磁场保持一定方向的时期。

和现代地磁场方向一致的叫正向,相反地叫反向。

13.极性事件:在极性期内,有一些以几十万年为间隔,持续几万年地磁反向现象。

14.莫霍面:地壳外层物质密度发生不连续变化的界面,大陆地区位于地表下30~78km,大洋底5~12km,是1809年南斯拉夫的莫霍洛维奇发现的。

地震波传播不连续,说明地球内部是分层的。

15.岩石圈:板块构造学把地壳及地幔上层(基本上同时同步运动)划为一个层次,叫岩石圈。

16.软流圈:地幔上层之下广泛存在着一个相对的低密度层,板块构造把这个低密度圈叫做软流圈(软流层)。

它以流体的方式回应长时间的应力作用。

17.六大板块: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西大西洋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澳大利亚板块,南极洲板块。

六大板块又可以进一步划分为次级板块。

这六大板块处于相对的运动之中。

中国属于亚欧板块的东部或东南部。

18.全球板块边界的基本类型
①分离型板块边界:多数与年轻中脊吻合
②汇聚型板块边界:海沟俯冲型(地震频繁)&地缝合线型(无消亡)
③转换断层型板块边界
19.消减带:把发生板块消亡和减少的地带叫做消减带。

也是板块的分界带。

20.赫斯的海底扩张与霍姆斯的地幔对流有什么不同?
霍姆斯:假设大洋地壳是典型的玄武岩和其上的硅铝层和硅镁层组成,地壳之下才是地幔,地幔对流是在地壳之下进行的,它撕裂并推动其上的地壳发生运动。

赫斯:根本否定了由硅铝层、硅镁层组成的地壳概念。

认为海底地壳就是冷却了的上地幔,换句话说,不是地幔推动海底地壳运动,而是海底地壳本身就是整个对流着的地幔流出露部分。

21.为什么俯冲型板块边界(海沟处)热流量偏低?
由于俯冲的岩石圈板块所处地表,温度低,当它的前端插入岩石圈下的高温软流层时,会吸收热量,被吸收热量有表向内部温度逐渐升高,直到岩石性状逐渐发生变化,直到融入软流圈为止。

22.为什么海沟处重力值偏低?
在俯冲型板块运动状态下,由于岩石圈板块本身是热的不良导体,当俯冲板块向下运动速度较快时,其前端已插入软流层较深的地方,受
巨大压力作用,但内部仍保持比周围低得多的温度,这样俯冲板块前端处于高压低温下发生相变,密度增大,其所受重力超过软流层的浮托作用,所以重力值偏低。

23.海沟是怎么形成的?
24.海沟处重力值偏低为什么能长期存在?
23、24是同一个答案,在俯冲型板块运动状态下,由于岩石圈板块本身是热的不良导体,当俯冲板块向下运动速度较快时,其前端已插入软流层较深的地方,受巨大压力作用,但内部仍保持比周围低得多的温度,这样俯冲板块前端处于高压低温下发生相变,密度增大,其所受重力超过软流层的浮托作用,所以重力值偏低。

而处于地表的板块产生牵引和拖曳作用,所以形成深深的海沟。

25.转换断层:(有多种版本,一一列下)
1.板块之间相互作用,当聚集的力量达到一定程度时,板块发生相对滑动和回跳,岩石圈承受不了如此大的拉力和张力,发生断裂,不断重复上述过程,形成一系列横向的剪切断层,称为转换断层。

2.洋脊被一系列横向断层切割,断层两盘的运动方向与脊轴被错开的方向相反。

因此它不同于普通的平移断层,称为转换断层。

转换断层两盘的相对位移之发生在被错开的洋脊之间并伴随有地震发生。

越过洋脊,断层两盘同步向远离洋脊的方向运动,不再有地震。

3.大洋中脊扩张时,中脊两侧板块向背离去,使得大洋附近的地震
大多集中在转换断层中央裂谷之间。

26.地球上的海洋生命系列
①大西洋只有诞生没有死亡,南北大西洋都由小裂缝不断扩大而成。

②太平洋有生有死,洋底在东太平洋隆起不断生成洋壳扩张,周围的深海沟处海沟型边界在洋底消失。

③红海,亚丁湾是最近2000万年开始诞生的,还在扩展。

④东非裂谷正在开裂,非洲将被分成两块。

⑤地中海在消亡。

⑥死海在缩小,直至死亡。

27.岩石圈由什么组成,在何处生成,在何处消亡?
岩石圈由板块组成,在大洋中脊生成,在海沟处消亡。

28.板块接触类型与地震的关系
①分离板块的边界,只有连续不断的浅源地震,无中、深源地震和火山活动。

②汇聚型接触边界多发生逆断层造成的中深源地震,火山活动比较剧烈。

海沟俯冲型:板块顶撞,挤压,少部分浅源地震,集中了世界上绝大多数深源地震。

地缝合线型:板块活动处,有断层,褶皱,地震,喷岩浆。

③转换断层型接触边界多发生平移断层造成的地震,地震频繁发生,无火山活动。

29.均衡代偿作用:地球科学中,把地壳旧有的均衡破坏,地壳为达到新的平衡而发生运动的现象。

30.我国有哪些板块边界?
我国处于欧亚板块东南部,与太平洋板块、印度-澳大利亚板块相接。

①喜马拉雅山以北的雅鲁藏布江,地缝合线型。

②昆仑山,祁连山,秦岭存在一组板块边界。

③康滇地轴西缘,四川盆地西北缘,台湾东部的纵谷是古老的板块边界。

31.海沟内的沉积物如何形成山脉?
由一个板块(多数为海洋板块)俯冲到另一个板块(多为陆地板块)之下,表面接触处形成深海沟,在上层板块一侧形成一定宽度的岩石圈叠置现象,板块运动破坏了岩石圈软流圈的平衡状态,当板块俯冲减慢或停止时,俯冲板块的前端热透了,融化变为不存在了,就没有产生牵引作用,叠置的板块受到软流层浮托作用,深海沟沉积物即上升形成山脉。

岩石圈软流圈恢复平衡达到优势,发生均衡代偿作用,岩石圈叠置部分及相邻海沟地区抬升为高地,高地经由水、风力影响,形成山脉。

32.构造海沟是怎样形成的?(有两种答法)
1.当俯冲板块运动相对缓慢的地质时期,其前端就热透了,这是俯冲板块前端向下的拖拽作用就不存在了。

叠置的岩石圈板块受到软流层的浮托作用,原来深海沟的沉积物就被浮托出海面,形成山脉。

这样反复作用就形成了平行于海岸线的海沟。

2.由一个板块(多数为海洋板块)俯冲到另一个板块(多为陆地板块)之下,表面接触处形成深海沟,在上层板块一侧形成一定宽度的岩石圈叠置现象,板块运动破坏了岩石圈软流圈的平衡状态,当板块俯冲减慢或停止时,俯冲板块的前端热透了,融化变为不存在了,就没有产生牵引作用,叠置的板块受到软流层浮托作用,深海沟沉积物即上升形成山脉。

岩石圈软流圈恢复平衡达到优势,发生均衡代偿作用,岩石圈叠置部分及相邻海沟地区抬升为高地,高地经由水、风力影响,形成山脉。

反复作用,或快或慢,形成构造海沟。

33.脊推力:大西洋中脊处来自地幔涌流物质上涌向两侧分流,推动岩石圈板块运动的力。

34.我国地震活动的特征
1.地震活动分布不均匀,东部地区地震活动强度、频度均较西部低。

地震复发周期也比西部长。

2.绝大多数属于浅源壳类地震,有少量中源地震,它们集中在新疆西部、西部边远地区,属于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

深源地震集中在黑龙江、吉林东部,属于西太平洋地震带。

地震分布于地质构造,特别是在活动构造密切相关,并受断块构造制约,据统计,新生代以来,约95%的六级以上地震分布在活动断裂带,在活动断裂带和活动构造盆地中,地震级别越大,这种依附关系越显著,因此,抢震活动具有鲜明的成带性和分区性。

根据地震活动规律和地震地质背景,可将我国大陆分为青藏高原地震区、新疆地震区、东北地震区、华北地震区、华南地震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