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法的基本原则与劳动者权利义务(学习重点)
自考《劳动法》第五章.doc
第五章劳动法的基本原则与劳动者的权利义务第一节劳动法的基本原则劳动法基本原则的含义劳动法的基本原则,是指包含在整个劳动法体系之中,集中体现劳动法的本质和基本精神,贯穿于各项劳动法律制度之中,贯穿于劳动法的立法、执法、司法的全过程的总的指导思想和根本原则,它是劳动法的核心和灵魂。
劳动法基本原则与宪法原则的联系和区别劳动法基本原则的法律渊源是宪法。
但是劳动法的基本原则又不同于宪法原则,作为国家的根本大法,宪法在我国的法律体系中居于最高的地位。
宪法原则是各个部门法的指导原则,劳动法也毫不例外地必须服从宪法的指导。
劳动法基本原则是根据宪法原则确定的,它是劳动法区别于其他部门法所特有的原则。
劳动法基本原则与劳动法具体原则的联系和区别劳动法的基本原则又不同于劳动法的具体原则。
前者在效力层次上比后者高。
劳动法基本原则在劳动法范围内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是劳动法法典和其他单行劳动法规必须共同遵守的基本准则;而劳动法的具体原则仅适用于劳动法的某个方面(如劳动就业、劳动报酬、劳动保护、社会保险等),它必须符合劳动法的基本原则。
确立劳动法基本原则的标准劳动法中所体现的原则、精神有许多,要衡量某一个原则是否能够成为劳动法的基本原则,需要有一定的标准,这就是确立劳动法基本原则的标准。
1、劳动法基本原则应该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和概括性;2、劳动法基本原则必须具有相对的稳定性;3、劳动法基本原则必须具有全面的覆盖性和高度的权威性。
劳动法的基本原则决定了劳动法的发展方向及其基本任务。
劳动法基本原则的作用1、劳动法基本原则指导着各项劳动法律法规的立、改、废,有助于劳动法制的统一、协调和稳定;2、劳动法基本原则有助于理解和解释劳动法律法规,解决各具体劳动法律制度之间的矛盾;3、劳动法基本原则可以弥补劳动立法具体规定的不足,用于解决某些实际问题。
学术理论界对劳动法基本原则内容的不同概括关于劳动法基本原则的内容,在理论上一直存在着争议。
学者们根据自己的不同理解,提出了对劳动法基本原则的不同看法。
劳动法规培训领导发言稿(3篇)
第1篇大家好!今天,我们在这里举行劳动法规培训,旨在提高大家的法律意识,增强依法维护自身权益的能力。
首先,请允许我代表公司,对大家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劳动法是调整劳动关系的基本法律,是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重要保障。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劳动法律法规体系也在不断健全。
作为企业,我们要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切实保障员工的合法权益。
此次培训,我们将对劳动法的基本内容、劳动者的权利义务、劳动合同的签订与履行等方面进行详细讲解。
希望通过本次培训,大家能够对劳动法规有一个全面、深入的了解。
一、劳动法的基本原则劳动法的基本原则包括: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原则、男女平等原则、民族平等原则、劳动合同自由原则、集体合同原则、劳动保护原则、职业培训原则、劳动争议处理原则等。
1. 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原则:劳动者是劳动关系的主体,享有平等就业、获得劳动报酬、休息休假、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社会保险和福利等合法权益。
2. 男女平等原则:男女劳动者在劳动就业、工资福利、劳动保护等方面享有平等的权利。
3. 民族平等原则:各民族劳动者在劳动就业、工资福利、劳动保护等方面享有平等的权利。
4. 劳动合同自由原则: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依法签订、变更、解除劳动合同。
5. 集体合同原则:劳动者依法组织工会,通过集体协商,签订集体合同,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
6. 劳动保护原则:用人单位应当为劳动者提供符合国家规定的劳动条件和劳动保护措施。
7. 职业培训原则:用人单位应当依法对劳动者进行职业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
8. 劳动争议处理原则: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发生劳动争议,应当依法协商解决;协商不成的,可以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
二、劳动者的权利义务1. 劳动者的权利(1)平等就业权:劳动者享有平等就业的权利,不受性别、年龄、民族、宗教信仰等因素的限制。
(2)劳动报酬权:劳动者有权获得与其劳动成果相适应的劳动报酬。
(3)休息休假权:劳动者有权依法享有休息休假。
劳动法重点整理
劳动法重点整理劳动法一、劳动的概念与特点1概念:劳动法意义上的劳动:劳动者为获取劳动报酬而从事的、履行劳动法律义务的社会劳动。
2特点:(1)主体为劳动法中的主体;(2)目的为获取劳动报酬;(3)性质为履行劳动法律义务的行为;(4)形式为社会劳动。
二、劳动关系的概念与特征(重点)1概念: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为实现劳动过程而发生的权利义务关系。
劳动关系的若干称谓:雇佣关系;劳资关系;劳工关系;劳使关系;产业关系2特征:(1)主体为劳动者和用人单位;(2)主体之间的关系具有从属性(3)存在管理与被管理关系;(4)兼有平等和不平等性质,但不平等性是劳动关系的主要特点;(5)内容以劳动力所有权与使用权相分离,人身属性和财产属性相结合;(6)兼有对抗性与非对抗性。
3类型:(1)所有制类型的劳动关系(2)劳动者身份类型的劳动关系(3)产业类型的劳动关系(4)工作时间类型的劳动关系(5)劳动合同方式的劳动关系三、劳动法的概念、地位和劳动法的基本原则(重点)1、劳动法的概念(广义和狭义之分):调整劳动关系及与劳动关系密切联系的其他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2、特征(1)公法与私法的结合;(2)保护法与管理法的结合;(3)协调法与标准法的结合;(4)实体法与程序法的结合。
3、性质劳动法是兼有公法与私法双重性质的法律,属社会法范畴。
社会法(广义和狭义)4、劳动法的体系(重点)(1)劳动法总则(2)劳动关系协调法:劳动合同法、集体合同法、用人单位内部劳动规则法、职工民主管理法、劳动争议处理法(3)劳动基准法:工时法、工资法、劳动保护法、劳动安全卫生法(4)劳动保障法:促进就业法、职业培训法、社会保险法、劳动福利法、劳动监督法5、劳动法的基本原则(重点)(1)倾斜保护劳动者原则保护弱者;倾斜立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一条:为了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调整劳动关系,建立和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劳动制度,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劳动法学习心得体会范文(2篇)
劳动法学习心得体会范文《劳动法》是一门涉及国家劳动关系、保护劳动者权益的重要法律课程。
通过学习《劳动法》,我深刻认识到劳动法的重要性和实践价值。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深入学习了劳动法的基本原则、劳动合同、劳动报酬、劳动保护等方面的知识,并对此有了一些深入的思考和体会。
首先,劳动法的基本原则非常重要。
劳动法的基本原则是制定和贯彻劳动法的指导准则,是保护劳动者权益的核心。
在学习过程中,我了解到劳动法的基本原则包括平等原则、自由选择和悔改原则、协商一致原则、报酬原则、安全健康原则等。
这些原则旨在保护劳动者的基本权益,促进和谐的劳动关系。
对于我来说,作为一名学生,我要在今后的工作中时刻切记这些原则,确保自己的权益得到合理保护。
其次,劳动合同是劳动关系的契约。
通过学习《劳动法》,我对劳动合同的签订和解除等方面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劳动合同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约定劳动条件的基本依据,是保护劳动者权益的重要手段。
在签订劳动合同时,劳动双方应根据《劳动法》的规定进行协商,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同时,劳动合同解除也是劳动法探讨的一个重点内容。
劳动合同解除的原则是平等协商原则和法定解除原因原则,根据劳动者和用人单位之间的实际情况和具体解除原因进行协商和处理。
通过学习劳动合同的相关法律条款,我对劳动合同的签订和解除等程序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此外,劳动报酬是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在学习《劳动法》的过程中,我对劳动报酬的规定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劳动报酬是劳动者为用人单位工作所应获得的经济报酬。
根据《劳动法》的规定,劳动报酬必须按照合同约定进行支付,并且必须不低于国家规定的最低工资标准。
此外,劳动者还享有加班工资、奖金、津贴等特殊报酬的权益。
学习劳动报酬的相关法律条款,使我更加了解自己在工作中应该享有的合法权益。
另外,劳动保护是劳动法的重要内容。
劳动保护是指国家和用人单位为保护劳动者健康、提高工作条件而采取的一系列法律措施和行动。
浅论我国劳动法的基本原则
浅论我国劳动法的基本原则本文旨在探讨我国劳动法的基本原则。
劳动法是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有密切的其他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其基本目的是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平衡协调劳动关系,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本文将围绕劳动法的历史背景与发展进程、基本原则及如何遵守劳动法律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尽快恢复国民经济,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这是新中国第一部劳动法。
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1975年和1988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先后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
这两部法律的实施,为保障劳动者权益提供了坚实的法律基础。
我国劳动法的基本原则是平等就业、协商签订劳动合同、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劳动关系和谐稳定。
平等就业是劳动法的基本原则之一。
劳动者在就业过程中应享有平等的权利和机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歧视或排斥劳动者。
劳动合同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确立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义务的协议。
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应当在平等自愿的基础上,按照法律规定的方式协商签订劳动合同。
劳动法规定了一系列措施来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如规定最低工资标准、最高工时限制、安全卫生保障等。
劳动法还规定了劳动者在劳动关系中的各项权利,如休息休假、工资报酬、职业培训等。
为了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劳动法规定了职业培训、技能鉴定等制度。
这些制度旨在帮助劳动者提高自身素质,增强就业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
劳动法通过规定劳动争议处理、集体协商等制度,促进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
当发生劳动争议时,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应当通过合法途径解决争议,避免矛盾激化。
为了遵守劳动法律,企业和劳动者需要共同努力。
企业应当按照法律规定招工,依法订立书面劳动合同,严格执行国家工时制度,确保员工得到公平合理的待遇。
同时,企业应当依法参加社会保险,为员工提供必要的职业安全卫生条件。
劳动者应当了解和遵守劳动法规定,依法维护自身权益。
劳动与社会保障法知识要点
劳动与社会保障法知识要点名词解释:1、劳动法的基本原则:它是国家在劳动立法中所体现的指导思想和在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紧密联系的其他社会关系时应遵循的基本准则;2、劳动法律关系:劳动关系当事人之间在实现劳动过程中一句劳动法律规范而形成的劳动权利和劳动义务关系;是由劳动行政法律关系、劳动服务法律关系等附随法律关系构成的法律关系体系;3、劳动行政法律关系:劳动行政主体和劳动行政相对人之间,为实现劳动法律关系而依据有关劳动行政法规而形成的权力或权利义务关系;4、劳动服务法律关系:劳动服务主体与劳动者和用人单位之间,在劳动服务过程中依据相关的劳动法律规范和民事法律规范而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5、法的三要素:概念、规则、原则6、法律规则的结构要素:假定条件、行为模式、法律后果7、劳动法的地位:它是我国整个法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8、劳务派遣合同:劳务派遣单位用人单位和派遣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后,将派遣劳动者派遣至劳务派遣接受单位工作单位;9、非全日制劳动合同: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签订的,以小时计酬为主,劳动者在同一用人单位一般平均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4小时,每周工作时间累积不超过24小时的特殊形式的劳动合同;10、集体谈判:劳动者通过自己的组织或代表与相应的雇主、雇主组织或者其代表为签订集体合同进行商谈的行为;11、集体合同:团体协议或团体合同;是个别或多数雇主或雇主团体与代表工人的团体或者由工人依照国家法令选举并授权的代表缔结的关于规定工作条件及雇佣条件的书面契约;12、劳动安全卫生设施“三同时”制度:我国境内的一切新建、改建、扩建工程的劳动安全卫生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的一种劳动保护制度;13、劳动争议: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所生之争议及用人单位或用人单位团体与工会之间围绕权利、义务以及相关利益所生的争议;14、违反劳动法的法律责任: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及其他劳动法主体,违反劳动法规定所应承担的否定性的法律后果;辨析说明:15、劳动法与其他部门法之间的区别:A、民法:调整对象不同;调整主体不同;调整的原则不同B、行政法:调整对象不同;调整主体不同;法律关系的产生根据不同C、经济法:调整对象不同;目的不同16、劳动合同制度与劳务合同的区别:主体不同:自然人 / 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组织内容不同:提供劳动的过程 / 必须有劳动成果地位不同:合同签订前是平等的,签订后具有一定的隶属性,是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 / 地位始终是平等的费用计算不同:按劳分配 / 遵循商品定价规则,即成本加合理的利润适用法律不同:适用劳动法 / 不适用劳动法风险承担不同:用人单位承担 / 劳务风险自行承担17、集体合同和劳动合同的区别:主体不同:劳动者集体 / 单个的劳动者目的不同:改善劳动条件,提高劳动待遇和劳动标准 / 建立劳动关系内容不同:劳动条件、劳动标准、劳动待遇 / 劳动关系的各个方面形式不同:必须是书面形式 / 对不是书面形式的也加以保护生效方式不同:报劳动行政部门审查 / 签字盖章18、劳动争议处理的原则:合法原则、公正原则、及时处理原则、调解原则、三方原则19、用人单位和劳动者违反劳动法的法律责任即未履行法定义务;简答:20、劳动法的作用:A、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调动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和创造性B、合理组织社会劳动,提高劳动生产率C、规范劳动市场,完善市场运行的法律保障体系D、维护和发展稳定和谐的劳动关系,促进社会安定团结21、劳动法律关系的特征:主体的特定性:一方是劳动者,一方是用人单位劳动法律关系的主体双方具有平等性和隶属性;劳动法律关系的内容具有较强的国家干预性劳动法律关系具有在社会劳动过程中形成和实现的特点劳动法律关系是围绕劳动者的保护和劳动力的使用展开的22、劳动合同A、概念:劳动合同是劳动者和用人单位确定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义务的协议B、特征:劳动合同在主体上具有是固定的;一方是用人单位,一方是劳动者劳动合同主体在双方地位上具有从属性劳动合同时间上具有继续性23、劳动合同的主体:必须是法律认可的用人单位;只有年满十六岁的完全行为能力人,具有完全的劳动者主体资格,对外国劳动者加以限制,仅能建立一个全日制的劳动关系24、劳动合同的订立:劳动合同签订过程中的义务:用人单位的告知义务、劳动者的如实告知义务、用人单位滥用优势地位的禁止;合同的形式:必须为书面形式劳动合同的签订和劳动关系的建立:劳动关系自用工之日起建立;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立劳动合同;如已建立劳动关系,没有签订劳动合同,应该在用工之日起1个月内订立书面合同;25、劳动合同的效力:合意则合同成立并生效;欺诈、胁迫、乘人之危,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或变更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免除自己的法定责任、排除劳动者权利的;违反法律、行政法规强制性规定而签订的合同无效;26、劳动合同的解除或终止程序以及后合同义务:出具证明,并在15日内办理档案和社会保险关系转移;后合同义务:不再存在劳动关系,但仍可能存在权利义务关系;27、我国现行工作时间立法内容举例说明:A、标准工时:每日不超过8小时,每周不超过40小时B、特殊工时:包括缩短工作日、不定时工作时间、计件工作时间和综合计算工作时间;28、休息时间的种类:A、休息时间:工作日内的间歇时间用膳和工间休息、工作日之间的休息时间、工作周之间的休息时间B、休假:法定节假日,不补假;连续工作一年以上的,享受带薪年休假;探亲假父母或配偶分居两地的职工;婚丧假、产假;29、工资形式及构成:A、工资形式:计时:按照单位时间工资率即计时工资标准和工作时间支付劳动者个人工资的一种形式;计件:按照劳动者完成的合格产品的数量和预先规定的计件单位计算工资的形式;年薪:对符合一定条件的劳动者实行以一个账务年度为核算工资依据计发劳动报酬的工资形式B、工资构成:基本工资、奖金、津贴、补贴30、确定最低工资标准的原则:协调原则:与相关的因素综合考虑,相互协调基本生活保障原则:保障劳动者个人和其家庭成员的基本生活需要分级管理原则:不同行政区域有不同的最低工资标准31、最低工资标准的构成:维持劳动者本人最低生活的费用劳动者平均赡养人口的最低生活费用其他因素:经济发展水平等32、最低工资的确定程序:人民政府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同各级工会、企业联合会、企业家协会拟订最低工资标准的确定方案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将确定方案报送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收到方案后,同全国总工会、中国企业联合会、企业家协会的意见;14日内,如无异议,视为同意同意后,各级政府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将方案报至各级政府批准批准后7日内在公报上发布在发布后10日内,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将标准报至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用人单位在发布后10日内,将标准公示33、最低工资标准的适用范围: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企业、民办非企业单位、有雇工的个体工商户和与之形成劳动关系的劳动者、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与之建立劳动关系的劳动者;34、劳动争议处理机构:A、调解组织: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依法设立的基层人民调解组织、在乡镇街道设立的具有劳动争议调解职能的组织;B、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是必经程序C、人民法院:对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作出的裁决不服的,在15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适用民诉法D、劳动行政主管部门:领导仲裁委员会35、违反劳动法的法律责任的承担条件:行为人具有法律责任能力行为人在客观方面存在违反劳动法律法规的行为,包括作为和不作为行为人的违法行为造成或足以造成一定的社会危害行为人主观方面有过错36、违反劳动法的法律责任形式:行政法律责任,予以行政处罚和纪律处分民事法律责任,赔偿损失、经济补偿、强制履行合同、补发工资、补缴保险费等刑事法律责任,重大安全事故罪,危险物品肇事罪、强迫劳动罪、滥用职权罪等论述:37、劳动合同的内容:试用期条款:试用期包含在劳动合同期限内期限条款: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约定合同终止时间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约定无终止期限以完成一定任务为期限以某项工作的完成时间作为合同的终止期限劳动报酬条款:明确的,经协商一致的违约金条款:除法律有规定外,不得由劳动者承担违约责任竞业禁止条款:法定的:受到法定的限制,不得从事和其所服务的用人单位相竞争的业务不补偿约定的:不受法定约束的劳动者约定在合同内的不补偿;合同期满后,限制其择业的补偿保守商业秘密条款:不为公众所熟悉,能为用人单位带来经济利益,具有实用性,并经用人单位采取保密措施的技术信息和经营信息等不得出卖;38、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A、权利:工作平等权:平等就业和平等待遇劳动安全权: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得到保障参与用人单位安全卫生决策权、知情权、拒绝危险工作、安全卫生代表的处置权劳动报酬权:获得最低工资标准权休息权:年休假不少于3个工作周、8小时工作制、享受带薪休假职业培训权:培养和提高职业能力的权利劳动者有权要求也是用人单位的义务社会保险与福利权:人文关怀:年老、急病、失业、伤残提请劳动争议处理权:争议处理方式选择权、请求依法受理权法律规定的其他义务B、义务:积极完成劳动任务:应当亲自完成劳动任务不断提高劳动技能:积极学习,努力专研认真执行劳动安全卫生规程严格遵守劳动纪律和职业道德法律规定的其他义务39、劳动合同的解除条件与经济赔偿支付条件:P 150协议解除;劳动者单方面解除劳动合同预告解除,提前通知3日;即时解除;;用人单位单方面解除即时解除;预告解除,提前30日或付一个月工资;经济性裁员40、劳动安全卫生基准制度中各方当事人的权利与义务:A、劳动安全卫生行政部门:建章立制、监督检查、组织科研活动、制定工作规划并实施、加强有关法律、法规及安全知识的宣传,提高劳动者的安全意识;B、用人单位:权利:依法制定内部安全卫生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并要求劳动者全面遵守、对本单位规章的执行情况监督检查,消除安全隐患、对违反的情况予以纪律处分;义务:建立健全劳动安全卫生制度、进行劳动安全卫生教育、提供符合标准的劳动安全设施、条件和必要的劳动防护用品、对未成年工和从事有职业危害的劳动者进行定期的安全检查、对劳动者进行定期的安全培训、依法参加工伤社会保险,为从业人员缴纳保险费;C、劳动者:权利:知情权、建议权、拒绝权、紧急情况下的停止作业权和撤离权、监督权、工伤保险权、获得民事赔偿权义务:严格遵守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接受劳动安全卫生知识教育,提高劳动安全生产技能、发现不安全因素及时报告、履行安全生产义务D、工会:监督检查,提出意见等41、特殊劳动保护制度:P 242A、女职工:女职工禁忌劳动范围:矿山井下作业;第四级体力劳动强度的劳动;森林伐木、归楞及流放作业;建筑业脚手架的组装和拆除作业;连续负重20公斤、间断负重25公斤的作业;经期保护:明确规定经期禁止从事的劳动范围;孕期保护;禁止作业;调动工作;保护休息权产期保护:产假为90天,有生育保险待遇哺乳期保护:明确范围;延长休息时间设施的建设B、未成年工:禁止使用童工明确未成年工的工作范围定期的健康检查登记制度42、社会保险法律关系:概念:社会保险主体之间依法形成的收取和缴纳社会保险费、支付和享受社会保险待遇的相互权利义务关系;主体:保险人承保人、投保人、被保险人、受益人、其他社会保险的服务主体、管理人、监督人;内容: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客体:是社会保险法律关系主体的权利和义务所指向的对象,可以是资金和服务行为;。
法律基本知识劳动法的基本原则与规定
法律基本知识劳动法的基本原则与规定劳动法是规范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劳动关系的法律体系,旨在保护劳动者的权益,维护用人单位的合法权益,并促进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
本文将介绍劳动法的基本原则和规定,以加深对劳动法的了解。
一、劳动法的基本原则1. 平等原则劳动法明确规定,不论性别、种族、国籍、宗教信仰、出身、学历等,所有劳动者在劳动和就业方面享有平等的权利。
用人单位应当平等对待不同劳动者,不得歧视或限制劳动者的权利。
2. 自由原则劳动法保障劳动者有劳动的自由权利,劳动者有权选择自己的工作岗位、职业以及用人单位。
用人单位在雇佣过程中不得限制劳动者的自由意志,使用劳动者也应当遵循自愿原则。
3. 保护原则劳动法重视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特别是关注弱势群体和劳动者的基本生存权。
劳动法对劳动者的工资、劳动时间、工作条件、社会保险、劳动安全卫生等方面提供了相关的保护规定。
4. 代表原则劳动法承认工会组织的作用,鼓励劳动者通过工会组织行使自己的权益和维护利益。
用人单位应当与工会进行平等协商,解决劳动关系中的争议和问题。
5. 协商原则劳动法强调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之间的协商和合作,解决劳动关系中的问题。
在劳动合同的订立、变更和终止等事项上,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应当进行充分的沟通和协商。
二、劳动法的基本规定1. 劳动合同劳动法规定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之间建立劳动合同,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劳动合同应当包括劳动条件、工资待遇、工作时间、休假制度、社会保险等内容。
双方应当遵守劳动合同约定的条款。
2. 劳动时间劳动法规定工作时间不超过每日8小时,每周不超过40小时。
超过工作时间的加班,应当支付相应的加班工资。
对于特殊行业或岗位,劳动法也作出了相应的工作时间安排。
3. 工资待遇劳动法规定劳动者有权获得按劳动成果或工作价值计算的合理工资。
用人单位应当按时足额支付劳动者的工资,并保证工资的最低标准。
4. 劳动保护劳动法保障劳动者的劳动安全和健康。
劳动法的基本原则
劳动法的基本原则
劳动法的基本原则是以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为目的,基本上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一、尊重劳动者劳动权利,把握劳动者权利利用与保护之间的均衡原则,既要在劳资双方协商基础上,尊重并保障劳动者劳动权利,又要考虑劳动者权利利用和保护之间的平衡;
二、保护劳动者健康、安全及职业责任,坚持以劳动者健康安全和职业责任为制定法律的基本出发点,不仅要对劳动者的健康安全作出规定,还要注重劳动者的职业责任;
三、调整雇佣关系,尊重企业的经营自主权,充分考虑劳资双方的权利义务,依法规定合同订立等行为,维护合法雇佣关系,抑制劳资双方约定不合理的违反劳动法律行为;
四、促进调解与仲裁,支持调解仲裁机构对劳资争议作出仲裁,法律不能替代协商,但是,如果劳资双方发生纠纷,应该及时向仲裁机构或法院提出诉讼,以便拿到公正的裁决及赔偿;
五、完善劳动法律制度,以保障劳动权益,不断完善劳动法律制度,采取措施增强法律强制性,落实监督执行,尤其要强化劳动者知情权、参与权、教育和培训权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最新版)[4]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最新版)摘要第一章总则:规定了本法的立法目的、适用范围、基本原则、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用人单位的权利和义务、国家的职责和措施等。
第二章促进就业:规定了国家对就业的政策和措施,以及劳动者就业的权利和义务,禁止就业歧视,保障妇女、残疾人、少数民族人员、退出现役军人等特殊群体的就业权益。
第三章劳动合同和集体合同:规定了劳动合同的定义、内容、形式、期限、变更、解除、终止等事项,以及集体合同的订立、履行、变更、解除等事项。
第四章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规定了工作时间的标准、弹性制度、加班制度,以及休息日、法定节假日、带薪年休假等事项。
工资:规定了工资的支付方式、时间、标准,以及最低工资制度、工资保障制度等事项。
第六章劳动安全卫生:规定了用人单位应当履行的劳动安全卫生义务,以及劳动者应当遵守的安全操作规程等事项。
第七章女职工和未成年工特殊保护:规定了用人单位应当为女职工提供的孕期、产假、哺乳期等特殊保护措施,以及不得招用未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等事项。
第八章职业培训:规定了国家对职业培训的政策和措施,以及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参加职业培训的权利和义务等事项。
第九章社会保险和福利:规定了国家对社会保险和福利事业的发展方针,以及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参加社会保险和享受福利待遇的条件和标准等事项。
劳动争议:规定了劳动争议的定义、类型、处理程序,以及调解仲裁机构的设立、职责等事项。
第十一章监督检查:规定了国家对劳动法律法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的机构、职责、权限等事项。
第十二章法律责任:规定了违反本法规定,侵犯劳动者合法权益或者不履行义务,造成损害后果的用人单位或者个人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等事项。
第十三章附则:规定了本法的施行时间、适用范围、解释权等事项。
正文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调整劳动关系,建立和维护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劳动制度,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第二条国家机关、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和与之建立劳动合同关系的劳动者,依照本法执行。
劳动法的基本原则和适用范围
劳动法的基本原则和适用范围劳动法作为保护劳动者权益和规范劳动关系的法律,确立了一系列基本原则和适用范围,旨在维护平等、公正和合理的劳动关系,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同时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本文将就劳动法的基本原则和适用范围进行探讨。
一、基本原则1. 平等原则平等原则是劳动法的核心原则之一,指明在劳动关系中,雇主和劳动者应享有平等的权利和机会。
根据平等原则,雇主不得以人种、民族、性别、宗教信仰、残疾等进行歧视,而是应依法公平对待所有劳动者。
同时,平等原则也体现在雇主和劳动者之间的协商过程中,双方应平等参与并达成共识。
2. 自由原则自由原则是劳动法的另一个重要原则,旨在保障劳动者的自由劳动权利。
根据自由原则,劳动者有权自由选择劳动岗位、签订劳动合同,并有权决定是否参加工会组织。
同时,劳动者也有权解除劳动关系,前提是遵循合同约定和法定程序。
自由原则不仅保护劳动者的权益,也促进了就业市场的灵活性和竞争性。
3. 公正原则公正原则是劳动法的根本原则之一,强调在劳动关系中确保公平和公正。
根据公正原则,雇主应根据劳动者的劳动成果和能力,给予合理支付和福利待遇。
同时,劳动者也应遵守合同约定和雇主的规章制度,履行劳动义务。
公正原则的贯彻体现了法律的公正性和劳动关系的平衡性。
4. 保护原则保护原则是劳动法的核心原则之一,主要目的是保护劳动者的权益和利益。
根据保护原则,雇主有责任为劳动者提供安全、健康的工作环境,制定并执行职业健康安全制度。
此外,保护原则还包括对特定群体劳动者的保护,如未成年劳动者、孕期和哺乳期女性劳动者等。
二、适用范围劳动法适用范围是指劳动法规定的适用对象和情形。
一般而言,劳动法适用于以下情形:1. 雇佣关系劳动法适用于雇佣关系中的劳动者和雇主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
无论是固定期限还是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只要形成了雇佣关系,劳动法即适用。
2. 独立劳动者劳动法中也对独立劳动者(如自由职业者、独立承包商等)提供保护。
劳动法复习重点
劳动法复习重点第一章劳动法的概念和调整对象一、劳动法狭义:法典式的劳动法(全国性、综合性)广义: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有密切联系的其他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狭义: 1994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八次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二、劳动法中劳动的特征(1)劳动法上的劳动,一般是人们在争取与实现劳动权的过程中的劳动(2)劳动法上的劳动是有偿性劳动,它区别于无偿劳动(3)劳动法上的劳动关系双方存在管理与被管理关系三、劳动法的渊源(劳动法的形式)(1)宪法中的有关规定(2)法律(3)行政法规(4)部门规章(5)其他法律规范中有关劳动问题的研究(6)地方规章联合国的国际公约(7)地方性法规和经济特区法规(8)国际法律文件国际劳工公约(9)国际惯例(10)法律解释国际间的双边协议四、劳动法的调整对象(1)劳动关系:在运用劳动能力、实现劳动过程中,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的社会劳动关系劳动法调整的是狭义上的劳动关系(2)与劳动关系有密切联系的其他社会关系五、劳动关系的特征(1)劳动关系是在社会劳动过程中发生的劳动关系(2)劳动关系的主体双方,一方是劳动者,一方是劳动使用者(用人单位)(3)劳动关系主体在维护各自经济利益的过程中,双方的地位是平等的。
(4)劳动关系主体双方存在管理与被管理关系。
制作人与定作人、著作人与出版社的关系——承揽关系(六)论述:与劳动关系有密切联系的社会关系1.列举式方法(1)国际进行劳动力管理中的关系(2)社会保险中的某些关系(3)工会组织与企业在执行劳动法、工会法过程中发生的关系(4)处理劳动争议过程中发生的一些关系(5)其他有关管理机构在监督劳动法执行过程中发生的一些关系2.区别式方法:这种关系是否是劳动关系的直接后果、附带产生的关系、产生的前提条件。
第二章劳动法的产生和发展一、劳动法的产生和发展劳动法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展的产物,是随着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而产生发展的。
劳动法知识点重点
劳动法重点第一章劳动法基本理论( 1 ) 劳动法是调整劳动关系和与劳动关系密切联系的其他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广义)劳动法是指由国家颁布的关于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有密切联系的其他关系的、全国性的、综合性的法律,即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八次会议于 1994 年 7 月 5 号通过并于 1995 年 1 月 1 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
(狭义)( 2 )劳动法的调整对象即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有密切联系的其他社会关系。
作为劳动法调整对象的劳动关系是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为实现劳动过程而发生的一方有偿提供劳动力由另一方用于实现其经济利益的社会关系。
与劳动关系有密切联系的社会关系:基于劳动关系,政府部门、工会组织和其他社会团体介入其中而与劳动关系密切联系的其他关系——主要为主管部门和工会组织与劳动关系当事人之间发生的关系。
此外,这些关系还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互助而形成的社会保障关系。
劳动权是指具有劳动能力的公民有获得参加社会劳动并按照其所提供的劳动数量和质量取得相应的报酬或收入的权利。
其核心内容包括自主择业权、平等就业权、劳动报酬权、休息休假权、职业培训权和职业保障权 6 个方面。
劳动权即生存权,公民需要通过劳动建立社会关系和获取报酬;劳动权即就业权,具有劳动能力和求职愿望的公民具有得到职业培训和工作岗位的权利;劳动权即保障权,公民需要持续收入和健康的基本保障。
第四章劳动合同法劳动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不得依照用人单位提前通知或者额外支付解除、经济性裁员的规定解除劳动合同。
( 1 )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作业的劳动者未进行离岗前职业健康检查,或者疑似职业病病人在诊断或者医学观察期间的。
( 2 )在本单位患职业病或者因工负伤并被确认丧失或者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
( 3 )患病或者非因工负伤,在规定的医疗期间内的。
( 4 )女职工在孕期、产期、哺乳期的。
劳动法的基本概念和原则
劳动法的基本概念和原则劳动法是保障劳动者权益的法律体系,旨在维护劳动关系的平衡和稳定。
本文将介绍劳动法的基本概念和原则,以便读者对劳动法有更深入的了解。
一、基本概念劳动法是国家依法保护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劳动关系的法律体系,规定了劳动者和用人单位的权利和义务,旨在确保劳动者的权益得到保护,并促进劳动关系的和谐发展。
劳动法的基本概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劳动者:指在用人单位工作,以一定劳动方式,为用人单位提供劳动力的人员,不论其劳动合同是固定期限还是无固定期限。
2. 用人单位:指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接受劳动者提供劳动力的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
3. 劳动合同:劳动者与用人单位订立的,约定了劳动关系的权益和义务的书面合同。
4. 劳动关系: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以履行劳动合同为基础的法律关系。
5. 劳动保护:指国家、社会对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进行保护的制度和措施,包括劳动安全保护、劳动时间和休假、社会保险等方面。
二、基本原则劳动法的基本原则是指劳动法所遵循的基本准则和规范,对保护劳动者权益和维护劳动关系的和谐起到了重要作用。
1. 平等就业原则:任何人都有平等就业的权利,不论性别、种族、宗教、残疾等,禁止任何形式的就业歧视。
2. 尊重劳动者权益原则:劳动者的权益应得到尊重和保护,用人单位应依法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包括工资、劳动时间、休假等权益。
3. 安全生产原则:用人单位应提供安全的工作环境和设备,采取必要的措施保障劳动者的人身安全和健康。
4. 公平竞争原则:用人单位在招用劳动者时应公平竞争,不得通过不正当手段限制、操纵就业市场。
5. 合同自由原则:劳动合同的订立应自愿和平等,不得强制劳动者与用人单位订立劳动合同。
6. 劳动报酬原则:劳动者应当按照劳动合同约定获得相应的报酬,不得搞虚假分配,违法克扣或拖欠工资。
7. 合理安排工作时间和休假原则:用人单位应根据劳动合同的约定,合理安排劳动者的工作时间和休假。
《劳动法学教案》课件
《劳动法学教案》课件第一章:劳动法的基本概念与原则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劳动法的定义和调整对象。
2. 掌握劳动法的基本原则。
3. 理解劳动法的作用和意义。
二、教学内容1. 劳动法的定义和调整对象2. 劳动法的基本原则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原则诚实信用的原则合法有序的原则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劳动法的定义、调整对象和基本原则。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案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劳动法的基本原则。
四、教学评估1. 课堂讨论:让学生分享对劳动法的基本理解和看法。
2.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案例分析,检验学生对劳动法知识的掌握。
第二章:劳动者的权益与义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2. 掌握劳动者的义务。
3. 理解劳动者权益与义务的关系。
二、教学内容1. 劳动者的合法权益2. 劳动者的义务3. 劳动者权益与义务的关系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和义务。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案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劳动者权益与义务的关系。
四、教学评估1. 课堂讨论:让学生分享对劳动者权益与义务的理解。
2.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案例分析,检验学生对劳动者权益与义务知识的掌握。
第三章:劳动合同的签订与解除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劳动合同的签订和解除程序。
2. 掌握劳动合同的主要条款。
3. 理解劳动合同签订和解除的法律规定。
二、教学内容1. 劳动合同的签订程序2. 劳动合同的主要条款3. 劳动合同的解除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劳动合同的签订程序、主要条款和解除法律规定。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案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劳动合同签订和解除的法律规定。
四、教学评估1. 课堂讨论:让学生分享对劳动合同签订和解除的理解。
2.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案例分析,检验学生对劳动合同签订和解除知识的掌握。
第四章:劳动争议的处理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劳动争议的处理程序。
劳动法的概念及基本原则
劳动法的概念及基本原则劳动法是指为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调节劳动关系而制定的法律规范。
劳动法在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得以不断完善和发展。
下面将从劳动法的概念和基本原则两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劳动法的概念劳动法是国家权力机关制定并颁布的,用于规范劳动关系的法律规定的总称。
劳动法是社会主义劳动关系的法律基础,以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为宗旨,具有强制性、适用性和保护性特征。
二、劳动法的基本原则1.平等原则:劳动法中的平等原则是指劳动者在就业、劳动条件、劳动报酬等方面享有平等的权利。
所有劳动者都应当受到法律的平等保护,不存在地域、性别、种族、宗教等因素的歧视。
劳动法要求雇主平等对待所有员工,并创造公平的劳动环境。
2.自愿原则:自愿原则是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依法自主达成劳动合同,自愿选择劳动就业关系的原则。
无论何时,劳动者都有权自主选择工作和离开工作,用人单位也有权雇佣和解雇员工。
劳动合同是双方自愿的结果,双方应当遵守合同约定的权利和义务。
3.保护原则:保护原则是劳动法的核心原则之一、劳动法要求保护劳动者的基本权益,包括劳动报酬、工时、休假、劳动安全与卫生等方面的权益。
雇主必须提供安全、健康的工作环境,合理安排工时,支付劳动者应当获得的合理劳动报酬。
劳动法还要求建立社会保险等制度,为劳动者提供合理待遇和保障。
4.优先原则:优先原则是指优先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在劳动争议和纠纷解决中,法律倾向于支持劳动者的权益,以确保他们能够获得合理的赔偿和补偿。
劳动法规定了劳动争议的解决机制和程序,力求在争议发生时,确保劳动者的权益能够及时得到维护和保护。
5.协商原则:协商原则是劳动法的基本原则之一,它要求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在平等协商的基础上解决劳动争议。
双方应当通过协商达成共识,以和平方式解决劳动纠纷。
劳动法还规定了工会的地位和作用,鼓励劳动者通过工会组织协商权益。
总结起来,劳动法是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法律规范,其基本原则包括平等原则、自愿原则、保护原则、优先原则和协商原则。
法律基本知识劳动法的基本原则与制度
法律基本知识劳动法的基本原则与制度劳动法是维护劳动者权益、调整劳动关系的重要法律,它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和一系列的基本原则与制度。
本文将从劳动法的基本原则、劳动关系的建立与终止、工资与工时等方面介绍劳动法的基本知识。
一、劳动法的基本原则劳动法的基本原则是劳动法体系的根本立足点,它确保了劳动者权益的保护、平等、自由和公正。
具体而言,劳动法的基本原则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平等原则:劳动法体现了平等原则,即无论劳动者的性别、民族、宗教信仰等因素如何,都应当享有平等的劳动权益和机会。
雇主不得因人种、民族、性别、宗教等因素对劳动者进行歧视。
2. 自由原则:劳动法保障劳动者享有自由选择、自由就业的权利。
劳动者有权自主决定与雇主建立或解除劳动关系,雇主不得非法限制劳动者的自由。
3. 保护原则:劳动法以保护劳动者权益为出发点,规定了劳动者的基本权利和雇主的基本义务。
劳动法对劳动者的人身权益、工资报酬、劳动时间、工作条件等方面提供了全面的保护。
4. 公平原则:劳动法追求公平的原则,主张在劳动关系中确保公正正当、合理合法的利益分配。
雇主应当按照劳动合同、法律和相关规定履行义务,不得操纵或侵犯劳动者的权益。
二、劳动关系的建立与终止劳动关系的建立是指劳动者与雇主之间通过劳动合同等方式建立合法的劳动关系。
在建立劳动关系时,双方应当遵守以下原则:1. 自愿原则:劳动关系的建立应当基于劳动者的自愿选择,双方不得强迫或欺骗对方签订劳动合同。
2. 平等原则:建立劳动关系的双方在权利与义务、地位与待遇等方面应当平等对待,不存在明显的不平等情况。
3. 公开原则:劳动关系的建立应当公开透明,双方应当充分了解合同内容及各项权益,并明确约定。
劳动关系的终止是指劳动者与雇主之间劳动合同的解除、到期或终止等情况。
在劳动关系终止时,双方应当遵守以下原则:1. 合法原则:劳动关系的终止应当依据法律相关规定进行,双方不得私下自行解除劳动合同。
2. 公平原则:劳动关系的终止应当公平合理,双方的权益需要在终止协商中得到相应的保障与补偿。
试述劳动法的基本原则的主要内容
试述劳动法的基本原则的主要内容劳动法的基本原则是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平衡劳动关系,促进社会稳定与经济发展。
以下是劳动法的基本原则的主要内容。
1. 平等就业原则平等就业原则是指在劳动就业过程中,不得以性别、民族、宗教、残疾等因素歧视劳动者。
这一原则要求用人单位在招聘、录用、晋升、岗位调动、培训等方面平等对待劳动者,不得以不合理的方式限制或排斥劳动者的就业机会。
2. 自愿原则自愿原则是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的劳动关系是自主选择和自愿订立的,双方在平等自愿的基础上签订劳动合同。
劳动者有权自由选择工作岗位和工作单位,用人单位也有权自主决定是否录用劳动者。
这一原则保护了劳动者的自由权利和用人单位的自主权利。
3. 公平原则公平原则是指用人单位应当按照劳动者的贡献和劳动成果合理确定工资待遇,确保劳动者获得公平报酬。
用人单位应当遵守合同约定,按时足额支付劳动者的工资,不得拖欠或随意扣减工资。
劳动者也要按照合同约定履行劳动义务,提供合格的劳动力。
4. 保护原则保护原则是指劳动法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确保其在劳动过程中享有基本的劳动条件和权益。
劳动者有权享受安全、卫生的劳动环境,用人单位应当提供必要的劳动保护措施,防止劳动者在工作中受到伤害。
此外,劳动法还规定了劳动时间、休假、社会保险等方面的具体保护措施。
5. 协商原则协商原则是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在劳动关系中应当通过平等协商解决劳动争议和问题。
劳动者有权组织工会、参与集体协商,用人单位应当尊重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与劳动者协商解决劳动关系中的问题。
通过协商解决劳动争议,可以维护劳动关系的稳定和和谐。
6. 依法原则依法原则是指劳动关系应当依法建立、执行和终止。
用人单位和劳动者都应当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劳动合同的约定,履行各自的权利和义务。
法律是劳动关系的基础和保障,依法原则的遵守可以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保障劳动关系的正常运转。
劳动法的基本原则在保护劳动者权益、维护劳动关系稳定和促进社会发展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劳动法的学习计划
劳动法的学习计划一、学习目标劳动法是国家法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规定了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保护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维护了劳动关系的稳定和和谐。
通过学习劳动法,我将能够了解劳动法的基本原则、基本制度和实际应用,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养,为自己的职业生涯和工作实践提供法律保障。
具体学习目标如下:1. 理解劳动法的基本概念和主要内容;2. 掌握劳动法的基本原则和基本制度;3. 熟悉劳动法的具体条款和实际应用;4. 增强劳动法意识,提高法律素养。
二、学习内容1. 劳动法的基本概念和主要内容(1) 劳动法的概念和范围(2) 劳动法的主要内容和基本原则(3) 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的关系2. 劳动法的基本原则和基本制度(1) 劳动关系基本制度(2) 劳动合同制度(3) 劳动报酬制度(4) 劳动时间和休息制度(5) 劳动安全保护制度(6) 劳动争议解决制度3. 劳动法的具体条款和实际应用(1) 劳动合同的订立和解除(2) 劳动合同的履行和变更(3) 劳动者的基本权利和义务(4) 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保护(5) 用人单位的法定权利和义务(6) 劳动监督和行政制裁三、学习方法1. 理论学习利用课余时间,阅读相关专业书籍和文献,深入了解劳动法的理论基础和实际应用。
2. 实践操作结合个人工作实际,观摩和参与相关部门的劳动法案例解决过程,亲身感受劳动法在实际工作中的作用和意义。
3. 学习交流参加相关领域的学术讲座、研讨会和社会实践活动,与专家学者、从业人员进行深入交流和探讨,学习他们的实践经验和智慧。
四、学习计划1. 第一阶段(一个月)(1) 了解劳动法的基本概念和主要内容;(2) 理解劳动法的基本原则和基本制度;(3) 熟悉劳动法的具体条款和实际应用。
2. 第二阶段(两个月)(1) 深入研究劳动法相关理论和实践问题;(2) 参与相关部门的劳动法案例解决过程;(3) 组织学习交流活动,进一步提高学习效果。
3. 第三阶段(一个月)(1) 总结学习收获和体会;(2) 撰写学习心得和经验;(3) 参加劳动法学习考核和评定。
劳动法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Dreaming in the memory is not as good as waiting for the paradise in the hell.精品模板助您成功(页眉可删)劳动法的基本原则是什么我国劳动法对其基本原则作了全面具体的规定,主要包括三大基本原则。
1、劳动既是权利又是义务的原则,(1)劳动是公民的权利。
(2)劳动是公民的义务;2、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原则;3、劳动力资源合理配置原则。
我国劳动法对其基本原则作了全面具体的规定,主要包括三大基本原则。
一、劳动既是权利又是义务的原则(1)劳动是公民的权利每一个有劳动能力的公民都有从事劳动的同等的权利,主要体现在:①对公民来说意味有就业权和择业权在内的劳动权②有权依法选择适合自己特点的职业和用工单位③有权利用国家和社会所提供的各种就业保障条件,以提高就业能力和增加就业机会。
对企业来说意味着平等地录用符合条件的职工,加强提供失业保险,就业服务,职业培训等方面的职责。
对国家来说,应当为公民实现劳动权提供必要的保障。
(2)劳动是公民的义务劳动者一旦与用人单位发生劳动关系,就必须履行其应尽的义务,其中最主要的义务就是完成劳动生产任务。
这是劳动关系范围内的法定的义务,同时也是强制性义务。
二、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原则这项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偏重保护和优先保护:劳动法在对劳动关系双方都给予保护的同时,偏重于保护处于弱者的地位的劳动者,适当体现劳动者的权利本位和用人单位的义务本位,劳动法优先保护劳动者利益。
(2)平等保护:全体劳动者的合法权益都平等地受到劳动法的保护,各类劳动者的平等保护,特殊劳动者群体的特殊保护。
(3)全面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无论它存在于劳动关系的缔结前、缔结后或是终结后都应纳入保护范围之内。
(4)基本保护:对劳动者的最低限度保护,也就是对劳动者基本权益的保护。
三、劳动力资源合理配置原则这个原则是指配置是否合理的标准是能否兼顾效率和公平的双重价值取向,劳动法的任务在于对劳动力资源的宏观配置和微观配置进行规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劳动法的基本原则与劳动者权利义务(学习重点)
一、如何理解劳动法基本原则的概念?
所谓劳动法的基本原则,指的是包含在整个劳动法体系之中,集中体现劳动法的本质和基本精神,贯穿于劳动法的立法、执法、司法的全过程的总的指导思想和根本准则,它是劳动法的核心和灵魂。
劳动法基本原则的法律渊源是宪法,我国宪法在总纲的第6条中规定了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原则;在第2章“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中分别对劳动就业、劳动条件、劳动报酬、社会保障、工会等劳动法的具体原则作了规定。
但是劳动法的基本原则又不同于宪法原则。
作为国家的根本大法,宪法在我国的法律体系中居于最高的地位。
宪法原则是各个部门法的指导原则,劳动法也毫不例外的必须服从宪法的指导。
劳动法基本原则是根据宪法原则确定的,它是劳动法区别于其它部门法所特有的原则。
二、确立劳动法基本原则的标准。
首先,劳动法基本原则应该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和概括性。
其次,劳动法基本原则必须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再次,劳动法基本原则必须具有全面的覆盖性和高度的权威性。
三、我国劳动法的基本原则。
(一)劳动权利义务相统一原则。
我国宪法第42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劳动的权利和义务。
”这一规定被确立为劳动法的一项基本原则。
它表明,有劳动能力的公民从事劳动,既是行使法律赋予的权利,又是履行对国家和社会所承担的义务。
(二)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原则。
这一基本原则体现在我国宪法第2章“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的一系列规定中,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更是在第1条就明确了“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的宗旨。
(三)劳动法主体利益平衡原则。
劳动法主体利益平衡就是要求尽量实现这三方利益的平衡。
劳动法的立法宗旨从根本上说就是为了实现劳动法主体三方权益的平衡,劳动法的具体条文也是在充分考虑、衡量了三方主体利益之后确定的。
四、劳动者的个人权利的内容。
根据《劳动法》第3条的规定,劳动者的个人权利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
2.获得劳动报酬的权利
3.获得休息休假的权利
4.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
5.接受职业培训的权利
6.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的权利
7.提请劳动争议处理的权利
五、劳动者集体权利的内容。
1.结社权
2.集体谈判权
3.罢工权
4.参与权
六、劳动者基本义务的内容。
1.完成劳动任务
2.提高职业技能
3.执行劳动安全卫生规程
4.遵守劳动纪律和职业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