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建设的发展与曲折

合集下载

第8课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第8课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第8课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中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经历了复杂而曲折的发展过程。

自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经济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就,却也面临了一系列的挑战与困难。

本文将就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发展历程以及相应的挑战进行探讨。

1949年中国共产党在中国大陆取得政权后,中国开始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在新中国的成立初期,国家实行了经济发展的重点是对传统农业经济进行改革和调整。

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进行土地改革和农业合作化运动,实现了农村经济的社会主义改造。

然而,随着国家建设的需要和对经济发展规律的探索,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面临了一系列的曲折与困难。

在1958年至1961年的"大跃进"运动中,由于一些错误的政策决策以及过分追求经济增长而忽视了实际情况,中国经济遭到了沉重的打击。

这一时期出现了农村大规模的人工灌溉工程,导致农田退化,严重耗费了国家资源,对中国的经济产生了巨大的负面影响。

在“大跃进”之后,中国进行了严肃的思想启蒙和内部整顿,同时也进行了经济体制改革以及对经济发展策略的重新定位。

1963年,国家提出了以农业为基础、工业为主导的国民经济发展战略,这一战略为中国经济的曲折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

然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并没有就此止步。

在文化大革命的年代,中国再次陷入了苦难与挫折。

这个时期的动荡和制度的混乱导致了经济的大规模破坏,工业生产几乎停滞,农田耕作也遭受了严重的影响。

整个国家的发展都陷入了停滞与混乱之中。

直到1978年邓小平发起的改革开放,中国经济才开始走出困境。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实行了一系列的经济改革措施,成功地推动了国家的经济发展。

这些改革包括农村经济的改革、城市经济的发展、对外开放以及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等。

这些举措使中国经济得以重新焕发活力,走上了持续快速增长的道路。

然而,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还远未结束。

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新问题和挑战。

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②确立党的主要任务: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
的工业国。
(3)意义:
经济建设 的方针:
分析正确、成功探索、未能坚持
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即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
2、失误
(1)总路线: ①提出: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 ②内容:“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 建设社会主义” (2) 大跃进 (3) 人民公社化运动
2、实质:将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3、意义: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 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
二、探索与失误(1956—1966年)
1、正确的探索 →中共八大(1956年)
总路线
2、失误
大跃进
人民公社化运动 三面红旗
1、正确的探索
→中共八大(1956年)
(1)、背景:三大改造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已经建立 ①分析社会主要矛盾:先进的社会制度与落后的 (2)内容
义工业化奠定初步基础
F g 乌鲁木齐 h
北京 长春一汽 沈阳机床、飞机 鞍山钢铁公司 天津
兰州 武汉 上海
资源,交通,离苏联近 重工业基础好 一五时期的主要 建设成就
返回
社会主义三大改造改造 (1953——1956年)
1、内容
⑴农业 ⑵手工业 ——参加生产合作社 生产合作社 ——全行业公私合营
⑶资本主义工商业
2、表现
㈡、“一五计划” (1953——1957)
1、背景:重工业基础薄弱,门类残缺不全
“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 2、目的: 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 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 优先发展重工业 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 3、任务 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 三大改造 机都不能造。用外国人的话说,这是 4、成就: 鞍钢、长春一汽、沈阳等。 一个连铁钉都需要进口的国家。” 5、意义: 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为社会主 ——毛泽东

必修二《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必修二《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命题思路】本题命题点是“一五”计划,相关考点有三大改
造。本题以课程标准“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 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为命题依据,理解
交通十分便利。
3.分析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二者的关系。 提示:(1)工业化是保证社会主义胜利的经济前提,也是社会主 义改造的基础。 (2)三大改造是建设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重大步骤,也是实现工 业化的必要条件。 (3)二者有机结合,才能使中国实现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 义社会过渡,两者是变革生产关系与发展生产力的有机统一,且
3.归纳指出二十年(1956~1976年)探索中党和政府主要围绕的
两个核心问题。分析探索中的失误给我们留下了什么经验教训? 提示:(1)核心问题:①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规模、速度与比 例问题,即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方针问题。 ②社会主义条件下的阶级斗争问题,也就是如何认识社会主义 制度建成后国内的主要矛盾问题。
社会主义经济体系 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中 (3)意义:标志着_________________ 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误区警示】 “一五”计划以工业化为目标,社会主义三大改 造是“一五”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五”计划建设的 主要手段。三大改造的完成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公有制的 转变,但是一五计划完成并没有实现国家工业化,只是初步改 变了工业落后局面。
2.失误探索 (1)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八大二次 会议。 ①提出:1958年中共_________ 多快好省 地建设社会主义。 ②内容:鼓足干劲,力争上游,_________ 大跃进 ③影响:全国掀起“_________”的高潮。
(2)“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①大跃进:大办工业、农业,急于求成和片面追求经济建设 发展的高速度。 ②人民公社化运动:建立以“一大二公”为特点的人民公社, 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和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 违背了________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___________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精品课件4: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与曲折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精品课件4: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与曲折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到 欧洲列强卷土重来;封建军阀混战,缺少稳定的政治 发展受挫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前 环境
显著发展
1927年到1937年
南京国民政府整顿税务、控制金融、改革币制、开展 “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衰退
1937年到1945年 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官僚资本的膨胀
官僚资本的垄断、压制;美货的倾销,通货膨胀、政 摇摇欲坠 抗战胜利至1949年
二、强国之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1.改革开放的起步(1978年至20世纪90年代初) (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①背景:“文化大革命”结束,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解放了思想。 ②内容:拨乱反正,工作重心转移,改革开放。 ③意义:党和国家历史上的一次伟大转折,成为实行改革开放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道路的起点。 (2)经济体制改革 ①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原因:人民公社体制阻碍生产力发展,农村稳定是国家局势稳定的基础。 意义: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村经济获得发展,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的经济 形势和社会面貌。
短暂春天
时间 19世纪六七十年代
甲午战争后
1912年到1919年
原因 外资企业和洋务企业的诱导;商人、买办、官僚的投 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 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办厂的限制;设立商部,奖励工 商,社会上掀起实业救国的热潮 民国政府推行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政策;欧洲列强暂时 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人民群众的反帝爱国运动 的推动
成功探索:中共八大;农村纠“左”;“八字方针”
曲折失误:“总路线” 大跃进 人民公社化运动
二、探索与失误(1956~1966)
1、成功探索
中共八大 (1)背景: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 (2)时间:1956年
(3)内容: 分析主要矛盾 提出主要任务 成功的探索

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PPT课件

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PPT课件

4、上海浦东的开发和开放
时间:1990
目的:
有利条件:经济和社会文化基础、地理优势、交通优 势、人才优势和产业优势
成就:成为中国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举例 必要性:计划经济体制束缚生产力的发展 启示 背景:
可能性:邓小平南方谈话,冲破思想束缚 多年来改革开放的实践经验 目的: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有人说“社 根本转变:资源配置方式 会主义主义 提出:1992,十四大确立目标; 市场经济就 1993,十四届三中全会把目标具体化、体统化 像资本主义 2000,初步建立 经济的运行 2002,十六大提出—— 完善 机制一样, 措施:(7项)(一轮P62) 6、现代企业制度7、宏观调控体系 是靠市场来 调控的经 济”,你同 市场经济对现代化建设的推动作用(五点): 意吗?为什
(民主化)
开放 意义:结束了——;重新确立——;形成了——;建 国以来党的历史的一次重大转折,开辟了——
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三次工作重心的转移

第 一 次 第 二 次 第 三 次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党决 开辟农村革命根据地, 定开展土地革命,开辟农村 以农村包围城市。 革命根据地。
在革命即将取得胜利的前夕, 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 在1949年的七届二中全会上。城市。 在粉碎“四人帮”后,1978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上。 最能体现十一届 三中全会的转折
2010历史专题复习精品系 列课件
48《我国经济建设的 发展和曲折》
考点1: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1949-1956)
1、国民经济的恢复(1949-1952)
背景:建国初严峻的经济形势 过程:(政治—巩固政权;经济—恢复国民经济) 到1952年,工农业生产超过历史最高水平 意义:为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必要条件

高考历史一轮考点复习 第九单元 考点1 经济建设的发展与曲折(含解析)

高考历史一轮考点复习 第九单元 考点1 经济建设的发展与曲折(含解析)

第单元中国特色建设的道路及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考点1 经济建设的发展与曲折编者选题表考点题号建设的起步1、2、3、4、5、6探索与失误7、8、9、10、11、12综合13、14一、选择题1.(广州调研)宣传画是以宣传鼓动、制造社会舆论和气氛为目的的绘画。

右图宣传画应创作于( )A.北伐战争时期B.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C.“文化大革命”时期D.开放时期解析:B 根据图中“学习苏联先进经验建设我们的祖国”分析,此时处于中苏关系密切的成立初期,选项中最接近成立初期的是1953~1957年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

2.(聊城模拟)某同学利用下表开展研究性学习。

他确立的研究主题应是( )1950年1954年人口比重土地占有比重人口比重土地占有比重贫农、中农85.5% 45.2% 92.1% 91.4%富农、地主14.5% 54.8% 7.9% 8.6%A.土地——农民在经济上翻了身B.合作化运动——消灭了私有制度C.宪法颁布——建立了D.人民公社化——迈步走向共产主义解析:A 从材料中两类阶层的人口比重及其土地占有比重的变化等信息可以看出,1950~1952年的土地使广大贫农、中农得到了土地,经济上翻了身。

B、C、D三项结论与题干材料含义不符。

3.(浙江文综,19)报载,武汉工人提出“车间就是战场,工人就是战斗员,开快机器,多做一件活,就等于多消灭一个敌人”;鞍山钢铁厂工人“把行李搬到工厂,昼夜守在高炉旁……在极其艰苦的情况下,先后生产了大批锹、镐、炮弹钢、副油箱等,并不断改进技术,提高质量”。

上述场景出现在( )A.战争时期B.解放战争时期C.抗美援朝时期D.大跃进时期解析:C 本题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鞍山钢铁厂”,据此可以排除A、B两项,因为鞍山钢铁厂建立于“一五”计划时期。

从材料中的“多消灭一个敌人”可判断出当时正处于战争时期,据此可排除D项。

抗美援朝战争发生于1950~1953年,符合题干材料的要求,故C项正确。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二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ppt课件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二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ppt课件

3.“一五”期间,钢铁、汽车、飞机 等重要建设项目的完成,标志着:
A、社会主义工业化基础的初步建立 B、“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取得成效 C、提前完成过渡时期总路线规定的任务 D、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
A 4、右边“摘棉花”的漫画反映的是哪一历史事件
A . “大跃进” B .人民公社化 c . “文化大革命” D .改革开放 5、“一乘卫星,驾火箭,十年规划,一年实
1月9日报道亩产2000斤。 6月30日报道亩产5103斤。 7月25日报道亩产9195斤。 9月25日报道亩产13043斤。
一颗白菜500斤,亩产小麦12万斤,亩产土豆120万斤
大跃进时在番禺“大沙地”建的“炼钢土高炉” 群
思考:大跃进运动会带来哪些 危害?
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农轻重),生态 环境遭到破坏,资源浪费,农业生 产下降等
13.下列四幅图表中,最准确地显示“文革” 期间我国工农业生产总值变化趋势的是
C
农业--参加合作社
(1)内容 手工业--参加合作社
工商业--全行业公私合营
(2)实质 将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
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3)意义
标志着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中国的建 立(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
二、探索与失误(56-66)
(一)中共八大 1、内容
(1956年,北京)
(1)国情分析: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建立
(2)主要矛盾: 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
的现实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
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之间的矛盾。
(3)主要任务: 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从落后农业国变为先进工业国
2、评价:分析正确、成功探索、未能坚持
例题:下列图片反映的事实,哪些是真 实的?哪些是虚假的?当年中国出现了 什195么8年重居民大将失家中误铁?制

高中历史: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课件(人教版必修2)

高中历史: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课件(人教版必修2)

二、探索与失误 1.成功探索:中共八大 (1)主要探索 ①主要矛盾: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 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 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②主要任务:集中力量把我国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 业国。 (2)历史意义:中共八大是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 索。 2.探索失误 (1)1958年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提出。 ①提出: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 ②内容: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③影响:全国掀起“大跃进”的高潮。
1.新中国开始的“一五”计划的重点项目为什么都分布在 东北地区?
答:(1)东北地理位置紧临苏联,便于接受苏联社会主义国 家的援助。
(2)幅员辽阔,交通便利,资源丰富。 (3)解放前该地区重工业基础好,基础设施比较发达。 2.我国的三大改造的性质是什么?“一五”计划与三大改 造同时并行的实质是什么? 答:性质:国家对农业、手工业的改造是让农民和手工业 者走以合作社为组织形式的集体化道路,是变私有制为公有制, 应属社会主义革命的性质。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是把资 本主义私有制改造为社会主义公有制,因此也属社会主义革命 的性质。 实质:发展生产力与变革生产关系同时进行。
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 1.经济恢复 (1)背景:由于 帝国主义 和 国民政府 长期的掠夺搜刮, 全面崩国溃民。经济 (2)恢复:1952年,工农业生产超过历史最高水平。 (3)意义:为国家开展 有计划 的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 2.“一五”计划 (1)背景: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是一个落后的 农业国 。 (2)时间:1953年~1957年。 (3)内容:
2.(2009年福建文综)下列几组词汇,最能准确反映 “过渡时期”这一特殊年代的是( )

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新课标人教A】

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新课标人教A】

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整体设计本课概述本节课主要介绍了从新中国建国到“文化大革命”结束,约30年时间内,我国经济建设的成败得失。

第一目“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阐释了1949~1956年我党在向社会主义过渡过程中对经济建设的成功探索,主要包括国民经济的恢复、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和对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的社会主义改造三方面内容;第二目“探索与失误”阐释了1956~1966年我国进入社会主义之后的十年全面建设过程,这期间既有八大的成功探索,也有因“左”倾错误而导致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第三目“国民经济的劫难”则主要介绍了“文化大革命”动乱十年中的经济情况,这其中既有大幅度的下降也有短时间的恢复和回升。

总体来看,我国的国民经济建设是在成功和失误中曲折发展。

在教学时,教师应联系实际社会生活分析党的方针政策,充分调动学生观察社会、研究历史的兴趣。

思路设计●教学重点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教学难点20世纪50~70年代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中取得的经验和教训。

●教学方法本课教学内容有极其鲜明的时代特征和较强的理论性,跨度长、难度大。

教学过程中应注意渗透基本理论,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图片和文字资料,挖掘隐性知识,引导学生深刻全面地分析社会主义建设出现曲折的多方面原因,引导学生客观公正地看待党在经济建设过程中的失误。

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1)引导学生理解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辩证关系;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之间的关系。

(2)分析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中的经验和教训,培养学生解释一般社会现象和历史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创设情境,解析史料,学习研究历史的基本方法。

(2)组织讨论,鼓励学生大胆思考和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中国共产党有能力领导人民进行经济建设。

(2)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精神和关注国情的意识。

教学设计导入设计诗词导入水调歌头游泳才饮长江水,又食武昌鱼。

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必修二)

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必修二)

失误:
“大跃进” 1958
人民公社化运动 1958
启示二:社会主 义建设必须实事 求是,尊重客观 规律。
三年经济困难 59-61
启示三:生产关 系的变革必须与 生产力水平相适 应。
1966年-1976年 十年“文革”时 期
66-----------71----------73----------75-------76 爆 发 周 恩 来 复 恢 苏 复 调 整 邓 小 平 回 全 升 面 整 顿 结 束
第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本单元阶段划分:
第一阶段(1949~1956年) 第二阶段(1956~1966年) 第三阶段(1966~1976年) 第四阶段(1976~1978年) 第五阶段(1978年至今)
第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本课主要内容
•一五计划 •社会主义的三大改造 •中共八大 •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 动 •文革劫难
社会主义建设探索中失误的教训
• 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 • 坚持实事求是,按客观规律办事。 • 国民经济调整必须按比例协调发展, 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 •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启示一:社会主义建设必 须从国情出发,正确分析 国内主要矛盾。
正确:
中共八大 1956
国民经济的调整 1960
本课结构
过 渡 时 期
半殖民地 半封建社会 1840年 1949年 1956年 十年文革 1976年
1966年
“一五”计 划 三大改造
中 共 八 大 八字方针 大跃进运动
人民公 • • • 时间:1958年 内容:工业上大炼钢铁 农业上发展粮食生产 特点:盲目追求高速度、高产量 原因:忽视客观经济规律、夸大人的主 观能动性 影响:国民经济发展比例失调

23206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23206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 1、国民经济恢复 (1)建国初的严峻经济形势 ①表现:经济全面崩溃,交通瘫痪,通货膨胀,人民 生活十分困苦。 ②原因:帝国主义长期掠夺;国民政府的搜刮;连 年的战争。 (2)完成:1952年完成,工农业生产超过历史最好 水平,为国家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
3、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十年中你得出 哪些经验教训?
1、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正确分析国内的主要矛盾。
2、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必须始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 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
3、经济建设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必须有计划按比例进行, 不能急于求成。 4、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与生产力的水平相适应。 5、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制,加强社会主义民主 和法制建设。
启示三:生产关系 的变革必须与生产 力水平相适应。
三、国民经济的劫难(1966-1976)
1、“文革”时期经济形势怎样?
“文化大革命”动乱十年,在经济上,只是国 民收入就损失人民币5000亿元。这个数字相当于建 国30年全部基本投资的80%,超过了建国30年全部 固定资产的总和。 ──李先念
思考?
1967年、1968年国民经济下 降的原因是什么?
原因是:“文革”扩展到经济领域。
2、“文革”时期哪两个时间段经济形较好? 为什么?
材料一:1973年国民经济计划完成情况 工农业总值 国家财政总收入 国民收入 3967亿元 809.7亿元 2318亿元 比上年增加9.2% 比上年增加5.6% 比上年增加8.3%
(1)原因:
(2)国民经济的八字方针 调整、巩固、
充实、提高
(3)成就:
第 一 颗 原 子 弹 爆 炸 成 功
正确: 中共八大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和发展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和发展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和发展汇报人:日期:CATALOGUE目录•引言•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道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发展成就•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基本经验•新时代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新挑战与新机遇•结语01引言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通过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的经济活动,实现社会生产力的提高、经济结构的优化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

这是一个长期、复杂的历史过程。

概念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物质基础,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关键。

只有不断加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才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

重要性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概念和重要性国际背景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频发,社会矛盾尖锐。

社会主义国家在此背景下诞生,面临着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发展经济的重大任务。

国内背景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经济基础薄弱。

为尽快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开展了艰苦卓绝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历史背景目的总结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经验教训,分析当前面临的形势和任务,提出进一步推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主要内容报告将围绕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理论基础、实践历程、成就与问题、未来发展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以期为读者提供全面、客观的认识。

报告的目的和主要内容02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道路计划经济时期的挑战与成就挑战在计划经济时期,由于过度强调国家指令性计划和资源配置,导致经济活力受到抑制,市场调节机制缺失,生产效率和创新能力受到严重制约。

成就在此阶段,国家通过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和重工业发展,迅速提升了经济实力和国防能力。

同时,实现了对基本生活必需品的全面保障,确保了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需求。

转型期的困难与探索困难在转型期,由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面临着企业改制、职工下岗、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等一系列问题,导致社会矛盾加剧,经济发展出现波动。

第-18课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历程

第-18课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历程
默 地 注 视 着 我,我 想抚摸 你那没 有下巴 的脸
论从史出
第一,对于资产阶级用赎买和国家资本主义的方 法,有偿地而不是无偿地,逐步地而不是突然地改 变资产阶级的所有制。第二,要在改造他们的同时, 给予他们必要的工作安排。第三,不剥夺资产阶级 的选举权,并且对于他们中间积极拥护社会主义改 造而在这个改造事业中有所贡献的代表人物给予恰 当的政治安排。
B.导致1959-1961年三年经济困难。
思考2:“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错在哪里?
①“大跃进”

②人民公社化运动违背了
的规律。
㈢严重失误的原因:
⑴我们党和人民对社会主义建设缺乏经验.
⑵对社会主义建设艰巨性认识不够,急于求成,忽视 了客观规律。
㈣经验教训: 1、必须坚持事实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发展经
原因:
由于对社会主义建设经验不足,对经济发展规律和中国经济的基本 情况认识不足,更由于毛泽东同志、中央和地方不少领导同志在胜 利面前滋长了骄傲自满情绪,急于求成,夸大了主观意志和主观努 力的作用。
影响:总路线提出后轻率地发动了“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 运动,使得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主要标志 的左倾错误严重地泛滥开来,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4、特点: ①优先发展重工业;
②强调农轻重比例关系
返回
3、“一五计划”------工业化的开端:
⑴制定: 1953—1957年,根据过渡时期总路线制定; 集中力量建设重工业。
⑵成就: 提前完成; 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
中国工业化建设有何特点?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 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 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 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第一,对于资产阶级用赎买和 国家资本主义的方法,有偿 地而不是无偿地,逐步地而 不是突然地改变资产阶级的 所有制。 第二,要在改造他们的同时, 给予他们必要的工作安排。 第三,不剥夺资产阶级的选举 权,并且对于他们中间积极 拥护社会主义改造而在这个 改造事业中有所贡献的代表 人物给予恰当的政治安排。
自然地理 社会历史 国际关系
原计划 实际完成

三大改造

(1953-1956)
三大改造的内容
农业——生产合作社 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资本主义工商业——公私合营
三大改造的完成
农业合作化运动
广大农民组织起来 参加生产合作社 走集体化道路
建国前后,土地改革,地主→农民所有制;
农业合作化后,生产资料私有制→公有制。
后果:三年灾害 (1959-1961年)
“八字”方针
1962年国民经济状况 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4000 3000 2000 1000 0






亿










原计划 实际完成
大庆“铁人”王进喜深夜奋战

摄于1964年



成功 中共八大
1956
启示一:从国情出发, 正确分析国内主要矛盾
4. 1978年至今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单元课时安排
• 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1949-1978年) 探索时期
(1978年至今) 改革开放新时期
第12课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第13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2011年考试说明】“一五”计划、社会主义的三大改造;中共八大;“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课前预习案】一、“一五”计划时间; ; 背景:基本任务:成就:影响: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内容:特点:实质:意义:三、中共八大背景:意义:四、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背景:1958年,在急于求成和片面强调经济建设的发展速度的思想指导下主要原因:评价:【课后复习案】1、1956年党的八大的政治报告提出:“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工业建设,是不能够也不应该孤立进行的,它必须有各方面的配合,特别是农业的配合,农业是工业发展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

”这表明党A、探索一条与苏联不一样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B、确立了发展农业生产为中心的经济方针C、把经济建设的重心转向农业和轻工业D、开始纠正经济建设中的“左”倾冒进思想2.电视剧《当家的女人》中有这样一个情节:村长带人搜查各家各户私养的羊、兔,“割资本主义尾巴”,女主人公菊香说:“都说是上边政策已经放宽了,你们怎么还这样做呢?”该情节反映的历史时期大致处于A. 20世纪50年代初B. 农业合作化时期C. “文化大革命”初期D. 20世纪70年代末3.右边是《1957~1960年工业、农业总产值》示意图,对其解读最为恰当的是A.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调动了全国人民的积极性B.人民公社化运动严重挫伤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C.“八字方针”的提出促使国民经济形势开始好转D.“大跃进”导致了工农业生产比例严重失调4.口号既是文化现象也是文化符号,口号也从来没有离开过政治,它其实是穿着文化的外衣来表现政治的内涵。

用口号来解读历史,别有一番历史的“味道”。

据你推测,图片中的口号出现的背景是A.建国初期,经济凋敝 B.土地革命,国家稳定C.人民公社,信心膨胀 D.改革开放,国人自信5.1956年至1966年,我国经济现代化建设的特点是:①.以工业化为目标②.在探索中曲折前进③.以市场经济为保障④.以牺牲农业为代价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6.我国某部宪法将国家性质表述为:“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与曲折》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与曲折》教学设计
作业要求:
1.作业内容要紧扣教材,注重史论结合,体现自己的思考和分析。
2.书写规范,字迹清晰,确保作业的整洁、美观。
3.作业提交时间:下周三之前。
3.请同学们思考以下问题: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过程中,我国取得了哪些宝贵经验?有哪些教训值得我们汲取?要求结合教材内容和自己的理解,撰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心得体会。
4.拓展阅读:推荐阅读《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等相关书籍,了解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发展历程,拓宽知识视野。
5.小组合作:分组进行课题研究,选择一个感兴趣的历史事件或成就,通过查阅资料、采访等方式,深入研究其背后的故事。每组撰写一篇研究报告,并在课堂上进行分享。
2.提问:“同学们,我们国家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你们知道这一路走来,我们经历了哪些曲折吗?”引发学生思考,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3.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经济建设的发展与曲折》,强调本节课的学习将围绕这一主题展开。
(二)讲授新知(500字)
1.按照时间顺序,讲解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历程,重点讲解“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文化大革命等历史事件。
3.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难点
1.帮助学生理解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性、复杂性,避免片面理解。
2.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事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
3.培养学生客观、全面看待历史问题的态度。
(教学设想)
1.教学方法:
a.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与曲折》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过程,认识经济建设的发展与曲折是历史的必然。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教案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教案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教案】【教学目的】1.让学生熟练掌握经济建设发展的原因和表现。

2. 让学生熟练掌握经济建设曲折的原因、表现以及教训。

【教学重难点】1.一五计划。

2.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的失误、原因及教训。

【教学时间】1课时【重难点“精讲”】一、整体感知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本课时间跨度大,内容多,学生理解困难,所以本课首先要整体把握建国后我国经济建设的特点,即社会主义建设既有巨大成就,又有严重失误,而总的趋势是前进的。

然后要学会正确分析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中的经验和教训,注重培养学生有条理地表达对社会和历史现象的想法与观点的能力。

二、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政治、经济与思想文化三、过渡时期的总特征四、“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1)历史原因:我国重工业基础差,底子薄。

(2)现实需要:我国处于帝国主义包围之中,优先发展重工业有助于增强综合国力。

(3)苏联影响:学习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的经验——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策略。

(4)重要地位:重工业是一个国家工业发展的基础,重工业的发展有助于推动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

五、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关系“一五”计划以工业化为目标,社会主义三大改造是“一五”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五”计划建设的主要手段。

三大改造的完成实现了生产资料由私有制向公有制的转变,但是“一五”计划的完成并没有实现国家工业化,只是初步改变了工业落后的局面。

(1)工业化是保证社会主义完全胜利的经济前提,也是进行三大改造的基础。

(2)三大改造是建设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重大步骤,也是实行工业化的必要条件。

(3)只有两者有机结合,才能使中国实现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飞跃,两者是变革生产关系与发展生产力的有机统一,相互关联,不可分割,被誉为“一体两翼”。

六、1958年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各自特征(1)1958年总路线:20世纪50年代中国开展“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指导思想。

其特征是多快好省,忽视客观经济规律,忽视基本国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考标要求:
1.概述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践活动:三大改造,中共八大,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以及十年文革等。

2.总结:20世纪50—70年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

3.认同实事求是,关注国情。

【重点难点】
重点: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大跃进及人民公社化运动
难点: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中屡遭挫折的原因和教训
一、【知识结构】
(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1949—1956)
1、国民经济的恢复(1949—1952)
背景:经济形势十分严峻:
原因:长期掠夺、国民政府、破坏。

意义:工农业生产,为创造了条件。

2、“一五计划”(1953—1957)
背景:我国是一个落后的,基础薄弱。

任务:集中力量优先发展。

成就:年,一五计划超额完成。

主要集中于地区,代表企业有长春、沈阳和。

意义:开始改变的面貌,为奠定基础。

3、社会主义三大改造(1953—1956)
年起,我国开始对、、的社会主义改造,到年底,基本完成,使生产资料转变为,标志着
在我国基本建立。

(二)、探索与失误
1.中共八大(年)
内容:大会指出,国内主要矛盾:

我们的主要任务:。

意义:八大的许多方针和设想富有创造性,是。

、、是新中国发展的良好开端。

2.失误
(1)总路线(指导思想):年会议制定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力争上游,。

从主观上说,它反映了
的愿望,但忽视了。

(2)“大跃进”:片面要求、;工业上,制定出了几年内产量赶超和的高指标;农业上,对的估计越来越高,出
现了“,“等主观臆断的口号。

大跃进片面追求,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违背了。

(3)人民公社化运动:公社一切财产由公社,。

许多公社大办,吃饭不要钱。

评价:片面追求公有化的程度和规模,超越了,挫伤了。

(4)危害:到年,我过出现了建国以来最严重的。

3、国民经济的调整
(1)背景:面对严重经济困难,中共中央开始纠正“”错误。

(2)首先从开始,对国民经济实行“、、、”的八字方针。

年,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完成。

(三)、国民经济的劫难
1、背景:1966年,中国爆发。

2、经济劫难:1966—1968年,国民经济急剧恶化。

原因:扩展到经济领域。

3、1973年,国民经济。

原因:周恩来主持,着手。

4、1975年,国民经济迅速,原因:邓小平主持中央日常工作,提出了。

但不久,邓小平再次被打倒,形势又陷于混乱。

二.重难点突破
1.总结20世纪50年代—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的经验和教训
2.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的成功与失误以及给我们的启示
重难点突破
1.20世纪50年代中期,中共八大提出了许多富有创造性的方针和设想,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它集中体现了中共的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方面取得的初步成果。

20世纪70年代,正是国际局势趋向缓和、许多国家经济起飞或开始持续发展的时期,受文化大革命的影响,中国不仅没能缩小与发达国家已有的差距,反而拉大了差距,从而失去了一次宝贵的发展机遇。

“文化大革命”从反面为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极其沉痛的教训。

2.成功:①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当时的中国国情、社会的主要矛盾,并制定了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②对国民经济实行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

失误:①“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②“文革”中的失误。

启示:①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不能急于求成;②不能照搬外国经验,必须符合具体国情,建设道路要有本国特色;③生产关系的调整应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④在社会主义建设中要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要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⑤必须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经济建设服务。

三、练习巩固:
一、选择题
1.全国解放前夕,国统区经济趋于全面崩溃的原因不包括( c )
A.帝国主义的长期掠夺B.国民政府的肆意搜刮
C.工农业生产急剧下降D.多年战争的破坏
2.1953~1956年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实质是( d )
A.彻底完成民主革命的遗留任务B.仍属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范畴
C.消灭资产阶级D.变革生产关系的社会主义革命
3.下列事实违背中共八大精神的有( b )
①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②“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
③调整国民经济的八字方针④“文革”扩展到经济领域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4.20世纪60年代,中共中央提出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其中的核心内容是( a )
A.调整B.巩固c.充实D.提高
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人民日报》连续发表“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小麦亩产1 2万斤”“皮棉亩产5 000斤”和“一棵白菜500斤”等文章。

请回答:
(1) 这三则材料都涉及什么重大事件?
(2) 你认为这些材料哪些是真的?哪些是假的?由此可以说明什么问题?
(3) 分析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

(1)都涉及1958年“大跃进”运动。

(2)材料一,材料二都是假的;材料三是真的。

人民群众把自家的铁制工具都送去炼钢了,说明当时全国人民都积极地投入到建设社会主义运动当中,反映了人民要求改变落后面貌的急切心情;同时高指标,浮夸风的盛行,说明“大跃进”运动严重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是错误的。

(3)我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缺乏经验,对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性,艰巨性认识不足;毛泽东和一些挡的领导人片面追求高速度,犯了“左”倾错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