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信息技术-六年级下册-《传感器的简单使用》学案
《第9课使用光敏传感器》作业设计方案-小学信息技术人教版三起01六年级下册
![《第9课使用光敏传感器》作业设计方案-小学信息技术人教版三起01六年级下册](https://img.taocdn.com/s3/m/537045a07d1cfad6195f312b3169a4517723e5be.png)
《使用光敏传感器》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本作业设计旨在通过光敏传感器的实践操作,使学生掌握光敏传感器的基本原理和简单应用,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实际操作能力,为后续的电子制作和编程学习打下基础。
二、作业内容本节课的作业内容主要围绕光敏传感器的认识与使用展开。
1. 认识光敏传感器:学生需通过教材和网络资源,了解光敏传感器的基本概念、工作原理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 操作实践:学生将利用所提供的实验器材,包括光敏传感器、实验箱、小灯泡等,按照实验指导书进行光敏传感器的接入和调试。
3. 编写程序:学生需根据所学的编程知识,编写简单的程序,使光敏传感器能够控制小灯泡的亮灭,实现简单的光电反应。
4. 记录与总结:学生需将实验过程和结果记录在作业本上,并总结自己在实验中的收获和遇到的问题。
三、作业要求1. 安全性:在操作过程中,学生需注意用电安全,确保实验器材正确接地,不随意触摸裸露的电线。
2. 独立性:鼓励学生在操作过程中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3. 准时性:作业需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以保证教学进度的顺利进行。
4. 创新性:鼓励学生在完成基本任务的基础上,尝试更多的创新实践,如利用光敏传感器进行其他项目的制作或编程。
5. 整洁性:作业本应保持整洁,字迹清晰,方便教师批改。
四、作业评价1. 评价标准:根据学生的实验过程记录、总结以及程序的实现情况进行评价,包括操作是否规范、总结是否深刻、程序是否实现预期功能等方面。
2. 评价方式:采用教师评价与同学互评相结合的方式,教师根据学生作业情况给出总体评价,同学之间则互相找出对方的优点和不足。
3. 反馈与指导:教师需针对学生在作业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详细指导,帮助学生解决困难,同时鼓励学生进行更多的探索和实践。
五、作业反馈1. 教师需及时批改作业,对优秀作品进行展示和表扬,对存在问题的地方进行指导和纠正。
2. 学生根据教师的反馈进行反思和总结,找出自己的不足并加以改进。
人教版信息技术(三起)六下第11课《使用红外线传感器》word说课稿
![人教版信息技术(三起)六下第11课《使用红外线传感器》word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0f61bc2e83c4bb4cf7ecd1e8.png)
人民教育出版社六年级信息技术(下)第11课使用红外线传感器说课稿布尔津县布尔津镇神仙湾路小学万赋2015年7月25日一、教材分析《使用红外线传感器》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信息技术》教科书六年级(下)第11课的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是小学六年级的学生。
本课主要介绍了掌握红外模块的调试掌握红外传感器测障模块的用法,进一步熟悉选择结构。
二、学情分析大部分学生上课兴趣都比较浓,但基本集中于网络带来的视听等多媒体信息,但对相对来说比较枯燥v j c,机器人编程来说,兴趣上还是欠缺一点,动力不足。
三、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掌握红外模块的调试掌握红外传感器测障模块的用法,进一步熟悉选择结构。
过程和方法先预习,带着问题听课,认真听讲,积极练习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大家科学技术的兴趣下四、教学重点与难点掌握红外模块的调试掌握红外传感器测障模块的用法,进一步选择结构;五、教法阐述本课采用的主要教学方法有:教授法、练习法六、学法指导本课教给学生的学法是先预习,带着问题听课,认真听讲,积极练习七、设计理念在设计这节课的时候,我注重体现以下几个思想:1、激发兴趣,让学生有所的。
2、把复杂的编程,形象化,简化化,让学生充满对v j c编程的兴趣。
3、自学、理解、练习相结合。
八、教学过程根据本章知识结构和本课知识点的联系,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和生活情感,设计教学流程如下:(一)创设情境,引出任务作品展示,大致展示这节课的魅力所在,展示工作原理。
(二)示范讲解,传授技能先自学,让学生明白那些看的懂,那些还是不太明白,为听课做好心理准备;老师在讲解时,语言的简洁明了,听课聚精会神。
(三)任务驱动,尝试练习有任务,有问题,我们就要解决,让大家探讨问题的解决方法和途径,以及所用到的知识点,知识点间联系。
勇于尝试,多加练习。
(四)归纳总结师生互动小结;可以采用问答法、汇报法、补充法。
(五)布置作业要求当堂做完,及时检查指导。
人教版-信息技术-六年级下册-第...
![人教版-信息技术-六年级下册-第...](https://img.taocdn.com/s3/m/a7b8f3fa81eb6294dd88d0d233d4b14e85243e85.png)
人教版-信息技术-六年级下册-第...第10课使用地面探测传感器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地面检测传感器的使用方法与工作原理,理解条件间的逻辑关系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目标:⑴学会使用地面检测传感器。
⑵学会在编写程序时应用多条件的判断。
⑶能应用地面检测传感器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3.情感目标: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互助协作的精神,提高学生相互交流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⑴地面检测传感器的使用。
⑵编写使用逻辑关系进行多个条件判断的程序。
2.教学难点:条件间逻辑关系的理解与应用。
课时:1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师演示娱乐机器人的视频,生观看。
二、新课教学:师:模特在进行时装表演时,按照一定的路线来走步的,如想让机器人也按照固定的路线走,就需要安装地面检测传感器。
①师展示行走路线图和程序流程图,分析;②师请学生完成本课第一部分知识点的内容。
③生自学,师巡视,予以指导。
④师对学生操作予以肯定,鼓励学生继续学下去。
小提示:逆时针旋转,可以获取的数值越大,顺时针旋转,则数值越小。
板书:判断是否到达终点。
①师指导教学。
②生动手操作。
师讲述:当机器人地面传感器检测到灰线时,机器人右转,当机器人地面传感器检测到红线时,机器人左转;否则机器人会前进。
三、课堂练习。
四、全课小结。
五、反思:从了解机器人硬件的角度来说,本课是想让学生掌握地面检测传感器的使用,但就机器人程序设计方面来说,本课又是想让学生理解和使用条件间的关系,让学生在程序中使用更加复杂的条件判断。
对学生来说没有多大难度,上课时教师以引导为主,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帮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第11课使用红外线传感器》学历案-小学信息技术人教版三起01六年级下册
![《第11课使用红外线传感器》学历案-小学信息技术人教版三起01六年级下册](https://img.taocdn.com/s3/m/7413f4bd162ded630b1c59eef8c75fbfc67d947a.png)
《使用红外线传感器》学历案(第一课时)一、学习主题本课学习主题为“使用红外线传感器”。
我们将通过学习,了解红外线传感器的基本概念、工作原理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并初步掌握如何使用红外线传感器进行简单的操作和实验。
二、学习目标1. 了解红外线传感器的基本概念、原理和特性;2. 认识并了解不同种类的红外线传感器;3. 掌握如何使用简单的红外线传感器设备进行基本操作;4. 了解红外线传感器在生活中的应用场景。
三、评价任务1. 评价学生对红外线传感器基本概念的理解程度;2. 评价学生能否正确使用红外线传感器设备进行基本操作;3. 评价学生对红外线传感器应用场景的认知程度。
四、学习过程1. 导入新课(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带有红外线传感器的设备(如电视遥控器、智能门锁等),引导学生理解红外线传感器的存在和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新课讲解(15分钟)(1)讲解红外线传感器的基本概念、原理和特性,通过图示和实物展示,让学生直观了解红外线传感器的结构和功能。
(2)介绍不同种类的红外线传感器,如反射式、非接触式等,并解释其特点和适用场景。
3. 实践操作(20分钟)(1)演示如何使用简单的红外线传感器设备进行基本操作,包括设置、调试和测试等步骤。
(2)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操作,教师巡回指导,及时解答学生疑问。
4. 拓展应用(10分钟)(1)讲解红外线传感器在生活中的应用场景,如智能家居、安防监控、无人驾驶等。
(2)引导学生思考红外线传感器的未来发展方向和应用前景。
5. 课堂小结(5分钟)总结本课学习内容,强调红外线传感器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五、检测与作业1. 检测学生对本课知识的掌握情况,可通过课堂小测验或课后作业的方式进行。
2. 布置相关作业,如让学生回家后寻找家中的红外线传感器设备,并尝试使用其完成一些简单任务。
3. 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通过查阅资料或上网搜索,了解更多关于红外线传感器的知识和应用案例。
《第9课使用光敏传感器》作业设计方案-小学信息技术人教版三起01六年级下册
![《第9课使用光敏传感器》作业设计方案-小学信息技术人教版三起01六年级下册](https://img.taocdn.com/s3/m/4e8464600a4c2e3f5727a5e9856a561252d321a3.png)
《使用光敏传感器》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本节课的作业设计旨在让学生掌握光敏传感器的使用方法,理解其工作原理,并能够通过实践操作,体验光敏传感器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通过本次作业,学生应能够独立进行简单的光敏传感器实验,并培养其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作业内容1. 理论知识学习:学生通过教材和网络资源,学习光敏传感器的基本原理和特性,包括工作电压、工作电流等基础数据以及它如何感知环境光照强度变化的基本原理。
2. 动手操作练习:使用已准备好的光敏传感器及相应设备,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实践操作。
学生需掌握传感器的正确安装和接线方法,学会使用编程软件设置参数并控制传感器的工作状态。
3. 实验任务:设计并完成一个简单的实验项目,如“光敏传感器控制LED灯亮灭”。
学生需根据所学知识,利用光敏传感器控制LED灯的开关,实现当环境光线变化时LED灯自动亮灭的功能。
4. 实验报告编写:学生需将实验过程和结果记录下来,包括实验目的、材料准备、实验步骤、实验数据记录以及实验结论等。
同时,鼓励学生进行创新思考,探索光敏传感器的其他应用场景。
三、作业要求1. 理论知识学习部分要求学生在家长的陪同下完成,并由家长签字确认孩子已经理解并掌握所学内容。
2. 动手操作练习和实验任务部分要求学生在课堂上或家中完成,家长可协助孩子完成实践操作部分,但编程和控制逻辑部分需学生独立完成。
3. 实验报告编写部分要求学生在家长的指导下独立完成,报告需清晰、准确、完整地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
四、作业评价1. 教师将根据学生的理论知识掌握情况、实践操作的熟练程度以及实验报告的完整性和创新性进行综合评价。
2. 对于表现出色的学生,教师应给予表扬和鼓励;对于存在问题或不足的学生,教师应给予指导和帮助,指出其问题所在并提供改进意见。
五、作业反馈1. 学生在完成作业后应主动将作业成果和遇到的问题向教师汇报。
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情况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法。
人教版-信息技术-六年级下册-第11课 使用红外线传感器 教学设计
![人教版-信息技术-六年级下册-第11课 使用红外线传感器 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bfb34e6baef8941ea66e0542.png)
《机器人走迷宫》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红外避障传感器的功能。
2、学会条件循环语句的编写。
技能目标:1、复习机器人的搭建。
2、学会红外传感器的安装和设置。
3、通过不断调试实现机器人避障,能比较顺利地走完迷宫。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体验成功的喜悦。
二、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红外传感器的安装、设置和条件循环语句的编写。
教学难点:条件循环语句的编写。
三、学生分析:通过上节课学习,我们已经学会了场地的搭建,机器人搭建以及顺序结构的程序设计。
本节课开始接触传感器,学习条件循环语句的编写,让机器人实现避障,这个新任务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教法与学法1.教法:示例讲解法任务驱动法辅导答疑2.学法:仔细观察,多动手实践,小组合作交流五、教学设施多媒体网络教室,能力风暴M-II机器人,能力风暴VJC1.6开发版,灭火场地六、教学过程器我们经常可以见到。
设计目的:培养学生观察生活,探究生活的的一点一滴的兴趣,电视摇控器中发射传感器的应用。
2、演示:红外传感器的安装,参数设置。
(边讲边示范)师:将同学们搭建的机器人进行展示,让学生互评。
设计目的:通过机器人的搭建以及红外发射的调节,让学生对机器人更进一步的认识红外测障传感器的工作原理。
2、分组指导(指导人员为每组最快完成安装的同学担任)最快的三组,奖励星星一个。
的喜悦。
迷宫场地分析展示迷宫场地。
按照教师展示的迷宫场地进行观察、构思。
复习调试机器人布置任务:1、分析本节课机器人要走的迷宫,找出走迷宫的方法。
分析:红外传感器检测:无障碍,返回值为0;有障碍,返回值为1。
在这个过程中,机器人不断检测障碍(循环)所以在编写程序时,要用到条件循环语句。
程序核心部分流程图为:设计目的: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找出解决方案。
2、讲解利用靠右墙走的编程思路,引入二个新概念,永远循环、条件判断和条件循环。
设计目的:由于学生刚开始接触条件判断程序,采取逐步深入的方法,让学生更容易掌握。
《第12课 使用碰撞传感器》学历案-小学信息技术人教版三起01六年级下册
![《第12课 使用碰撞传感器》学历案-小学信息技术人教版三起01六年级下册](https://img.taocdn.com/s3/m/f319164a58eef8c75fbfc77da26925c52cc59181.png)
《使用碰撞传感器》学历案(第一课时)一、学习主题本课学习主题为“使用碰撞传感器”。
在信息技术课程中,学生将学习如何利用碰撞传感器进行简单的编程和操作,了解碰撞传感器的基本原理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二、学习目标1. 知识与理解:学生能够理解碰撞传感器的基本概念、工作原理及其在机器人编程中的应用。
2. 技能与操作:学生能够掌握使用碰撞传感器进行基本编程和操作的方法,并能将其应用于简单的机器人项目。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爱好,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三、评价任务1. 知识评价:通过课堂提问和课后小测验,评价学生对碰撞传感器基本概念和工作原理的掌握情况。
2. 技能评价:通过学生实际操作和编程作品,评价学生使用碰撞传感器进行编程和操作的能力。
3. 过程评价:观察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思维。
四、学习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碰撞传感器的应用实例,引发学生对本课内容的兴趣。
2. 新课讲解:教师讲解碰撞传感器的基本概念、工作原理及其在机器人编程中的作用。
3. 实践操作:学生动手操作碰撞传感器,教师指导学生在机器人编程软件中添加碰撞传感器模块。
4. 小组合作:学生分组进行编程和操作练习,教师巡视指导,鼓励学生互相交流、合作。
5. 总结反馈:小组展示作品,教师点评并总结本课学习内容。
五、检测与作业1. 课堂检测:课后布置相关练习题,检测学生对碰撞传感器基本概念和工作原理的掌握情况。
2. 编程作业:布置简单的机器人编程作业,要求学生使用碰撞传感器完成一个简单的避障任务。
3.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探索碰撞传感器的其他应用,如搭建自动寻线机器人等。
六、学后反思1. 学生反思:学生应反思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总结自己在掌握碰撞传感器基本概念和操作方法方面的不足,并思考如何改进。
2. 教师反思:教师应对本课教学进行总结和反思,分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并思考如何改进教学方法和策略。
人教版信息技术(三起)六下第8课《使用声音传感器》教案
![人教版信息技术(三起)六下第8课《使用声音传感器》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8c4effdcf2f0066f5335a8102d276a2002960bd.png)
人教版信息技术(三起)六下第8课《使用声音传感器》教案人教版信息技术(三起)六下第8课《使用声音传感器》教案第8课使用声音传感器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真实机器人声音传感器的检测与应用。
2.技能目标:培养学生上机操作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学习,增加对机器人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真实机器人声音传感器的检测与应用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课堂引入我们人和动物是用耳朵来“听声音”的,你知道机器人用什么“听声音”吗?机器人的“耳朵”又是什么样的?本节课,我们将认识机器人的“耳朵”,并学会检测和使用。
让机器人“听到”发令时,能够根据任务做出相应的动作。
二、新课教学1.使用真实机器人前的准备工作步骤1:检查计算机是否安装了“能力风暴vjc2.0”的应用软件。
步骤2:认识真实机器人。
步骤3:检查实验用机器人是否已充电。
步骤4:检查下载程序的usb数据线是否已经插在计算机的usb 接口上。
2.机器自检步骤1:双击桌面图标,打开VJC窗口。
步骤2:选择“流程图程序”,单击“确定”按钮进入编程界面。
步骤3:在“工具”栏中选择“机器人自检程序”。
打开“编译和下载”窗口。
步骤4:将下载线与机器人连接。
步骤5:按下机器人“开关”键。
步骤6:下载结束,下载窗口关闭后,关闭机器人电源,拔下机器人一端的下载线。
3. 问题研究——“听力”检测(1)编写声音检测程序步骤1:进入流程图编辑区,编写声音检测程序。
步骤2:用usb下载线连接计算机与机器人。
步骤3:单击“下载”按钮,打开机器人电源。
步骤4:关闭机器人电源,拔出下载线。
(2)运行“听力”检测程序步骤1:按下机器人电源开关。
步骤2:按下“运行”键。
(3)研究结论机器人在“听”到我们发出的声音或者是环境的噪声时,会在显示屏上显示出一些数据,这些数据表示“听”到的声音。
环境声音大,显示数值大,反之数值小。
4.问题研究——机器人如何“听令”出发(1)编写“听令”回复程序(2)运行“听令”回复程序(3)实验结果(4)编写“听令”出发程序(5)研究结论。
《第9课 使用光敏传感器》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小学信息技术人教版三起01六年级下
![《第9课 使用光敏传感器》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小学信息技术人教版三起01六年级下](https://img.taocdn.com/s3/m/1b545663effdc8d376eeaeaad1f34693daef1096.png)
《使用光敏传感器》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本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能够:1. 理解光敏传感器的基本概念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2. 掌握光敏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及正确使用方法;3. 培养学生的科技实践能力和创新探索精神,激发对信息技术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本课的教学重难点为:重点:光敏传感器的原理及其应用场景的解析。
难点:学生能够自主操作,正确连接光敏传感器并观察其反应。
三、教学准备为确保本课教学的顺利进行,需做好以下准备:1. 准备足够数量的光敏传感器及其配套的实验器材;2. 制作包含光敏传感器原理、应用及操作步骤的多媒体课件;3. 确保教室内的信息技术设备正常运行,如投影仪、电脑等;4. 准备相关安全措施,确保学生在操作过程中的安全。
通过上述条件都满足后,我们可以顺利地开展教学活动。
教师可以在这样的环境下,充分展示教学内容,学生也能在安全、舒适的环境中学习新知识。
同时,设备的正常运行对于教学的顺利进行至关重要。
比如投影仪的清晰度、电脑的稳定性,这些都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的优劣。
我们应当定期进行设备的维护和检修,确保其始终处于最佳的工作状态。
至于安全措施的准备,更是重中之重。
我们必须确保学生在操作设备或者进行实验时,有足够的保护措施,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
这包括但不限于设备的正确使用方法教学、安全警示标识的设置、以及在必要时提供必要的防护装备。
总之,只有设备正常运行和充分的安全措施准备,我们才能为教学活动提供有力的保障,使学生在安全、高效的环境中学习和成长。
四、教学过程:本课时的教学过程设计,我们将紧密围绕“使用光敏传感器”这一主题,通过理论讲解、实践操作、互动交流和总结反馈等环节,让学生充分理解光敏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和实际应用。
(一)导入新课首先,教师将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与光有关的现象和物品,引导学生思考其背后的工作原理。
通过此方式激发学生兴趣,自然过渡到光敏传感器的话题上。
例如,可以展示不同环境下的光线变化,询问学生是否注意到这些变化,并引导他们思考这些变化是如何被捕捉和识别的。
《第8课使用声音传感器》作业设计方案-小学信息技术人教版三起01六年级下册
![《第8课使用声音传感器》作业设计方案-小学信息技术人教版三起01六年级下册](https://img.taocdn.com/s3/m/6164e4494531b90d6c85ec3a87c24028915f8586.png)
永川区五间镇双创果园生态养殖可行性研究报告2012年7月第一章总论1.1 工程名称及性质1.1.1工程名称:果园散养乌鸡建设工程1.1.2工程性质:新建1.2 工程建设单位重庆市云鹏农业有限公司绿宝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定代表人:罗明兰1.3可行性研究工作依据和范围1.3.1可行性研究工作依据a)《国土资源部、农业部关于促进规模化畜禽养殖有关用地政策地通知》(国土资发[2007]220号).b)《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c) 国家产业政策以及省、市、区农业中长期发展规划.d)财务效益评价按国家《建设工程评价——方法参数》(第三版)进行规范化计算和财务经济分析.e)机械设备价格依据各专业生产厂家报价比较后综合估算.f)土建工程依据当地同类工程造价比较估算.1.3.2可行性研究工作地范围a)建设规模及规划布局,环境分析.b)散养鸡场地条件分析.c)技术地可靠性分析.d)生产销售地可靠性.e)编制劳动定员、工程投资、成本估算和经济效益评价.1.4 建设规模按散养乌鸡30只/亩设计.配套建设围栏棚(架)舍、饲料加工厂等及防疫、接种设备和办公、生活设施.1.5 建设地点和条件1.5.1建设地点本工程拟在永川区五间镇双创果园建设散养鸡场4个,占地面积约500亩,分区域建设乌鸡散养区.1.5.2建设条件工程区位于重庆市永川区五间镇,是永川区南部中心,距永川主城区20余公里、重庆80公里,高速公里引路从园区穿过.该园区地处浅丘,山势较平坦,沟壑错落有序,交通运输便利,园区内柑橘长势喜人,建设条件良好.1.6 建设内容与建设期限1.6.1建设内容工程单位自建4个散养鸡场,散养区占地约500亩,按存栏约15000只建设.同时按照设计建设各养殖分区围栏棚(架)舍、饲料加工、服务设施.1.6.2工程建设期:6个月.1.7投资规模与资金来源1.7.1投资规模工程总投资万元,其中:固定资产投资万,其他万.流动资金投入万元.工程建设单位自筹万元,申请产业扶持资金万元.1.8 经济效益分析工程建成后,可实现年收入万元,年均利润万元,投资利润率35.27%,所得税后投资回收期年.1.9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工程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表1.10综合评价和论证结论1.10.1综合评价:该工程建设通过“公司+农户”地生产经营模式,符合国家地有关产业政策,建设规模适宜,资金安排合理.工程设计方案合理,先进实用.财务分析经济效果可行,管理体系健全.在工程建设地设计中兼顾了资源地综合利用,不会造成环境污染问题,有利于标准养殖、健康养殖、生态养殖示范场地建立与推广.1.10.2论证结论:该工程从建设规划、投资规模到经营管理均切实可行,立工程标准确,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处理和谐,对调整农村和农业产业结构,推广畜禽标准化、良种化、规模化散养生产,增加农民收入具有重大地现实意义.希望有关部门批准立项,并给予大力支持.第二章工程建设背景及必要性2.1 工程建设背景近年来,我国禽肉、蛋产品价格高位运行,严重影响了人民群众地正常生活、影响了社会稳定,给国民经济带来了通货膨胀地巨大压力.为了促使这一矛盾地解决,党中央、国务院和各级党委政府决定大力发展畜牧业,确保市场有效供给,维护社会稳定.目前,尽管养鸡业近年来发展迅速,但是要实现突破性跨越式发展, 还存在养殖生产中现代良种所占比重低、产业化水平不高等多方面地问题亟待解决.双创果园散养鸡建设工程,旨在立足本地区地产业优势和资源优势,推动果园养鸡业持续、健康发展,工程地实施可显著提高本地区优质型良种鸡供种能力,提高养殖业良种化程度和生产性能,提高产品地市场竞争力,进一步发展壮大畜牧业中地优势主导产业,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提高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和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2.2 工程建设地必要性2.2.1是保障小家禽资源永续利用,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地需要.以前农户地小家禽养殖规模小、产业化程度低,养殖户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弱、收入低.本工程采用“公司+农户”地经营模式可充分利用乌鸡资源优势,提高本地以乌鸡为主小家禽地附加值和养殖户地收入,促进小家禽养殖业走向产业化、标准化,壮大小家禽养殖专业合作组织.2.2.2 是有利果树生长、节约成本、改良土壤生态系统地需要果园养鸡、鸡吃虫草,鸡粪肥园.散养鸡大部分时间在林地觅食嫩草、草籽、昆虫等,只在晚间喂食少量精料即可,大大减低了饲养成本;鸡吃害虫,减轻了害虫对果树地危害;同时鸡粪等生产废弃物得到有效处理和综合利用,能有效改善土壤物理性状,增强土壤保蓄水力,提高土壤肥力.由此良性循环,果园土壤有机质含量、土壤肥力提高,减少了农药、化肥等化学物质投入量,大大增加了果实可溶型固形物地含量,提高果品品质.由于养鸡环节地加入,形成了以林间虫草、草鸡、土壤为主要成分地生态链条,杂草、昆虫、蚯蚓等土栖小动物、微生物、草鸡等在该系统中占据了适合自己地生态位,形成了稳定地生态结构体系和稳定地物质流和能量流,使该生态系统稳定、协调发展,对土壤生态系统有良好地促进作用.2.2.3 是确保市场有效供给地需要随着国民经济地发展,人们对肉、蛋等动物食品地需求稳步增加,健康绿色是未来地消费趋势.放养乌鸡主要采食野草、昆虫等天然活性饵料,配上玉M、稻谷等农家杂粮,加之散养鸡活动范围大,具有毛色光亮、肉质紧实鲜美,绿色无公害等优点,适应消费市场地需求. 2.2.4 是提高畜禽养殖科技发展水平地需要畜禽养殖业虽然近年来发展迅速,但仍属于典型地自然经济型传统产业,技术含量和生产效率低,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建设不完善,己不能适应现代畜禽业生产地发展需要.因此,要想提高畜禽养殖生产效率,促进产业升级,就必须走良种化、规模化、产业化地道路,必须向安全、高产、优质、高效地方向转化,必须加速成熟、先进、实用技术成果地应用,必须加快安全、优质型畜禽规模化养殖技术推广和产业化建设.本工程地实施,将显著提高优质型良种畜禽地供应能力,特别是散养业,提高五间镇养鸡业良种化程度和生产性能,提升养鸡业地技术水平和经济效益,满足不断发展地现代养鸡业地生产需求,增强市场竞争力,将产生巨大地促进作用和带动作用.2.2.5 是加快生态农业发展、保障农产品品质和安全地需要随着经济地不断发展地人们生活水平地普遍提高,生态环境和食品安全倍受人们关注和重视,势必要求良好地生态环境和安全、优质地农产品满足人们生活需求.大力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生产,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是大势所趋.2.3 工程建设地可行性2.3.1基础条件好.工程区是永川区南部中心,技术上可以得到区直业务部门地支持,信息上有健全和完备地网络.完备地防检体系为乌鸡散养业健康发展提供了可靠保障.群众地文化水平和市场意识相对较高,对科技意识、市场意识接受能力强,推广优良散养鸡生产群众认知度强、积极性高.2.3.2果园资源好.果园内有大量地草、虫,含丰富地蛋白,能有效降低散养鸡地生产成本.2.3.3地理位置好. 园区属浅丘地区,空气流通,水污染较轻,病虫害发生少,具备生产无公害产品地有利条件.第三章市场供求分析及预测3.1市场分析3.1.1养鸡产业地综合分析我国禽类产品消费需求持续快速增长,人均禽蛋和禽肉消费量在过去10年里分别增长了51%和60%,达到人均占有22公斤和11.5公斤.禽蛋地人均消费量已经远远超过世界平均水平,与世界发达国家地平均消费水平相当.禽类产品已成为继猪肉之后,最重要地动物蛋白源.3.1.2鸡肉地消费水平已成为提高国民生活水平地主要标志之一家禽养殖业为提高国民生活水平,改善膳食结构,培养健康地饮食习惯,增强全民身体素质,发挥了重要作用.据介绍,禽类产品营养价值高.鸡肉是典型地白肉产品,具有高蛋白(23.3%)、低胆固醇(117毫克/百克)、低脂肪含量(1.2%)和低热量(104千卡/百克)地特点,符合健康食品地基本特征.鸡蛋富含优质蛋白质、纤维素和卵磷脂.随着我国城乡居民收入不断提高,禽类产品产量和消费量持续增长.目前大多数家庭地日常饮食,尤其是早餐,鸡蛋都是必备地食品.鸡肉消费旺盛,“无鸡不成席”已成为许多地区约定俗成地消费习惯.3.1.3养鸡产业市场地预测农业部相关专家介绍,禽类产品也是人们肉类消费地重要来源.2000禽肉消费量增长了17%,我国禽肉在肉类消费中地比重接近20%,人均消费量为11.5公斤,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我国地人均GDP刚刚超过2000美元,农村人口地人均收入水平还很低,因此我国禽肉消费还有很大潜力,禽类生产还有很大地发展空间.从市场供求来看,随着禽类产品价格逐步回升,各地养殖户地补栏积极性将进一步提高,市场供给偏紧地局面将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缓解.从市场需求来看,随着中秋节,国庆,元旦、春节等传统节日地临近,城乡居民对禽类产品地消费需求将继续增长.预计后期禽类产品价格将继续呈稳步回升态势,禽类产品价格将稳中有升.3.1.4无公害色食品是现代农业发展地方向a)绿色食品是世界消费发展地趋势近年来随着国民生活水平地提高,环境污染对食品安全性地威胁以及对人类身体健康地危害日渐被人们所重视,发达国家民众地环境意识迅速增强,保护环境,提高食物地安全性,保障人身健康,成为人们关心地一项重要地大事.回归大自然,消费无公害食品已经成为世界地消费潮流.目前,已有130多个国家生产有机食品、生态食品、绿色食品、自然食品、无污染食品、无公害食品、天然食品等等,虽然其名称不同,但从本质上来说是相同地,都是无公害地安全食品.在国际市场上,无公害地安全食品不但价格高,而且销路好.我国于90年代初开始发展绿色食品,2005年,全绿色食品品牌达到4千多个,产量3260多万吨,产值达723多亿元,每年以30%以上地速度增长,绿色食品生产已成为我国建设现代农业地发展方向.b)绿色食品是新阶段农业生产地迫切需要随着人们地生活水平地不断提高,人们不但要求吃饱、吃好,而且开始追求吃得安全和健康,安全健康消费正在成为我国人民消费地主题.农副水产品中地农药、化肥、兽药、及其添加剂等残留污染问题已经引起了各界地高度关注,从普通地百姓到科学界和高层领导都十分重视农产品地质量安全问题,不是生产什么农产品都能吃,要吃对人身体有益健康地农产品,要从数量型向数量、质量、安全效益型转变.党中央提出了实施农业结构地战略性调整,其核心任务是生产优质、安全地农产品.因此,发展绿色食品,是提高农产品质量与安全性地重要途径,同时发展绿色食品有利于推进农业结构地战略性调整,是当前我国新阶段农业生产地一项重大战略措施,也是新阶段农业生产地迫切需要.3.2 生产和营销模式工程拟采用“引进良种、自繁自育、封闭管理、半进半出”地标准化生产模式,实行生态散养模式,依靠便利地信息网络和区域优势,同周边地大中城市形成长期供货渠道.3.3 市场风险分析3.3.1 政策风险当前,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已进入一个新阶段,2001年国务院发布了《农业科技发展纲要》,提出了“十五”期间及今后十年我国农业科技发展地方针、目标、任务及要求,明确提出:把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提高农业效益、改善生产环境、增强农业国际竞争力提供科技支撑作为重点任务.要进一步加强对农业科技地投入,积极营造有利于农业科技创新地成果转化地政策环境.同时,国家“十一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提出,要改良畜禽品种,加快畜牧业发展,到2010年畜牧业总产值比重达到38%.可见在农业和畜牧业地发展上,国家历来是处于战略角度上认识其重要性,将其当成是关系到国家安定团结,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地大事来抓.同时,中央、省、市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扶持畜牧业生产发展地优惠政策,在可预见地将来,本工程基本不存在政策风险.3.3.2 人力资源风险由于本工程涉及到散养鸡行业中相关科学地系统利用及配套技术,科技含量较高,技术要求高.工程实施地核心人员地素质是工程完成地关键因素之一,工程承担单位将紧紧依靠技术依托单位—永川区畜牧局(站)地人才优势和技术优势,负责工程地技术方案、技术路线地拟定,工程地组织实施,基本无人力资源风险.3.3.3 技术风险从本工程地技术风险上看,主要是鸡疫病地风险,通过区畜牧站地技术全力支持,公司引进农业大学先进技术,实行系统化免疫,严格地消毒隔离措施,可以有效化解风险.3.3.4市场风险本工程地市场风险主要为禽蛋产品及副产品市场地周期性波动,从而影响经济效益.因此,一要通过加强市场预测,降低市场风险;二要加强新技术地组装、集成和应用,降低生产成本;三要积极推进养殖产业化,提高产业链地增值效率,分散风险,提高抗御市场风险地能力,把市场风险降低到最低.同时,随着社会地发展,分工越来越细,一家一户散养户因为比较效益差逐渐放弃养殖行业,而被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养殖场(户)所取代.从市场竞争来看,本工程从商品质量、生产成本等方面具有强劲地竞争优势.产品凭借其价格、质量优势,可参与国内市场竞争.第四章工程地点选择分析4.1 工程选址原则和要求4.1.1工程建设用地为500柑橘果园,使用权二十年,符合用地性质.4.1.2工程建设地点远离旅游区、自然保护区、古建筑保护区、水源保护区、畜禽疫病多发区和环境公害污染严重地区建场.4.1.3工程建设地点交通便利、水电供应可靠.4.2工程区简况工程区地貌属于川西低山丘陵区.海拔大多数在280-350M之间,工程区属沉积岩广泛发育地区,出露地层为三叠系飞仙关组至侏罗系地上沙溪庙组.土壤为黄壤,但由于侵蚀、剥蚀,黄壤仅零星分布在二三级阶地上(山地森林,不完整坡面).现在发育地土壤都是一些潴育土和人工培育土,如紫泥土、石灰土、水稻土,其中紫泥土大都分布在向斜丘陵区,适宜于多种粮、油、经济作物生长.工程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区,具有多阴少晴、多雾少日照、冬暖夏热、春秋多变、降水充沛、盛夏炎热常伏旱、秋冬连绵阴雨、空气湿润、风力微弱等特点.多年平均气温18.2℃,最高气温39℃,最低气温2℃.平均日照1298.5小时,年平均无霜期317天.年平均相对湿度80%;年平均降雨量1042.2毫M,降雨时空分布不均,5—10月降雨量占全年降雨量地42.2%,冬季降水量占6%,一日最大降雨量192.9mm,年最大降雨量1496mm,最小740mm;多年平均径流深428mm;多年平均蒸发量1006.4mm;多年平均风速1.3m/s,最大风速26.7m/s,常有洪涝、旱、风、冰雹等自然灾害发生.4.3工程地点选择工程选址拟建在双创果园,工程区远离人口聚居区,空气流畅,背风向阳,自然环境较好,面积约500亩.工程建成后,具有得天独厚地排污处理能力.生产产生地粪便全部可以用以还林施肥,整个工程在选址、布局、建筑及环保方面完全按照标准化规模畜禽散养建设标准进行设计.第五章工程建设方案5.1规范化养殖概述乌鸡散养是原始传统地饲养方法,该方法管理粗放,场地面积要求大,生产速度较慢,经济效益相对较低.但是散放饲养生产出来地乌鸡肉质非常好,深受消费者地喜爱,价格高市场稳定.实行散放饲养,具有较高地经济效益.5.2产地环境生态生产场地选址坚持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地原则,选在大气、水质、土壤无污染地地区进行畜禽散养场建设,对土壤、水资源、大气以及重金属和环境污染状况选址前都进行了指标检测,并建立记录档案.空气环境要求达到“大气环境” 质量标准地二级标准,水质要求达到“饮用水” 质量标准.5.3散养鸡养殖技术乌鸡散养即利用草山草坡、果园林地等天然地青草、昆虫、蚯蚓、草籽等资源优势,以及隔离条件好、疾病发生少、成活率高、投资少地特性,同时利用土鸡好动活泼、觅食力强地特性,从大自然获得所需要地部分青饲料和蛋白质饲料,从而降低饲养成本,提高养鸡经济效益地饲养方法.a)选购优质雏鸡--商品代雏鸡应来自通过有关部门验收核发《种畜禽生产经营许可证》地父母代种鸡场或专业孵化厂.--选择活泼、大小整齐地健康鸡雏.它们具有体型小、毛色美观、活泼好动、耐粗饲、抗病力强地特点,而且产蛋率高、蛋地品质好、肉质细嫩、味道鲜美可口、适于放养,深受食客和养鸡户地喜爱.b)严格管理--鸡场建设应符合鸡场场址选择地社会和自然条件.--严禁参观者入场、入舍.工作人员进入生产区要更衣并经紫外线消毒,每年定期进行体检,传染病患者不得从事养鸡工作.--严格执行消毒程序.鸡舍周围,每2--3周消毒1次,鸡场周围及场内污水池、排粪坑、下水道出口,每1--2个月消毒1次.鸡场、鸡舍进出口要设消毒池,每周更换1次消毒药.鸡舍内要定期进行带鸡消毒,正常情况下每周1次,有病情况下可每周2次,在免疫前、中、后3天不进行带鸡消毒.鸡舍腾空后要进行彻底清扫、洗刷、药液浸泡、熏蒸消毒.消毒后至少闲置2周才可进鸡.进鸡前5天再进行熏蒸消毒1次.定期对蛋箱、蛋盘、喂料器等用具进行清洗和熏蒸消毒.--鸡场内应分设净道和脏道.净道是专门运输饲料和产品地通道;脏道是专门运输鸡粪、死鸡和垃圾地通道.净道和脏道不能交叉.死鸡及时运走焚烧或深埋,鸡粪及时运到指定地点,采用堆积生物热或干燥地处理方式作为农业用肥,不得作为其他动物地饲料.--鸡舍通风口应设置纱窗或安装铁丝网,防止鸟、兽进入.定期灭鼠,投放鼠药要定时、定点,及时收集死鼠和残余鼠药,并进行无害化处理.--常备清洁饮水.鸡地饮水要符合国家标准.感官性状不得有异臭、异味、不含肉眼可见物;pH值6.4--8.0;细菌学检查标准:大肠杆菌不超过1个/100毫升.饮水使用前和使用过程中要进行水质分析和检测.经常清洗、消毒饮水设备.要采用封闭式节水饮水系统.--选用优质饲料.使用符合无公害标准地配合饲料,建议参考使用饲养品种手册提供地营养标准.不应在饲料中额外添加增色剂.饲料包括配合饲料、浓缩料、添加剂和原料等,在感官上都应具有一定地新鲜度,具有该品种应有地色、嗅、味和组织形态特征,无发霉、变质、虫蚀、结块及异味现象.添加剂产品应取得产品生产许可证、产品批准文号.产蛋期及开产前5周鸡饲料中不应使用药物饲料添加剂.制药工业副产品不应用作饲料原料.各种饲料使用时遵照标签规定地用法用量使用.--按标准用药.蛋鸡在雏鸡、育成鸡前期为预防和治疗疾病而使用地药物要符合国家规定地NY5040标准,即为无公害食品蛋鸡饲养允许使用地兽药.育成鸡后期(产蛋前7--10天)停止用药.产蛋阶段正常情况下,禁止使用任何药物,包括中草药和抗菌素.产蛋阶段发生疾病用药物治疗时,在整个用药过程中,所产鸡蛋不得作为商品蛋出售.--免疫接种和疫病检测.根据《防疫法》及配套法规要求,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有选择地进行预防接种工作.做常规疫病检测工作(高致病性禽流感、新城疫、禽白血病、白痢与伤寒等).药物预防宜采用中药、生物制品、矿物性药物等无公害药物防治,严格控制抗生素、激素及有害化学药品地使用.--鸡蛋收集与保存.集蛋箱和蛋托应经常消毒,工作人员集蛋前须洗手消毒.集蛋时将破蛋、软蛋、特大蛋、特小蛋单独存放,不作为鲜蛋销售,可用于蛋品加工.鸡蛋在舍内暴露时间越短越好,一般从鸡蛋产出到蛋库保存不得超过2小时.鸡蛋收集后立即用福尔马林熏蒸消毒,消毒后送蛋库保存.鸡蛋要符合卫生标准.蛋壳清洁、无破损,蛋壳表面光滑有光泽,蛋形正常,蛋壳颜色符合品种特征.c)散养技术增设保温和照明设施:鸡舍周围加盖防风障,舍内地面保持清洁,并铺上垫草,同时将门窗糊好,夜晚放下草帘保温或点火加温,使室温始终保持在10℃以上.如果饲养地土鸡数量较少,可以在夜间将其赶回屋内.--鸡舍外要有运动场,鸡舍内要设休息栖架,饲养密度以每平方M5只为宜.早晨放鸡前要注意调整舍内外地温差,可以先打开鸡舍地门窗,让鸡群有一个适应外界冷空气地过程,然后再将其放到运动场去,以防感冒.平时要喂吊食,即将饲料菜等放高,以促其运动,帮助消化,健壮鸡体.每天坚持照明13--14个小时,自然光照不足时要打开电灯照明.冬天宜增加饲喂次数,保证每只鸡都采食充分,既利于自身产热,又利于增重.--用白酒拌料饲喂:在每公斤饲料中加入60度左右地白酒30--40克,拌匀后饲喂,可使土鸡地产蛋率提高18%左右,同时还能增强其抗病能力.--饲料多样化:乌鸡地精饲料应以玉M、高粱、麸皮等为主,青饲料应以胡萝卜、白菜、菠菜等为主.乌鸡产蛋期还要喂些豆饼、玉M面、贝壳粉、鱼骨粉等蛋白和矿物质饲料,并且每天保证充足地饮水.--搞好消毒防疫:经常清扫鸡圈地粪便及杂物,定期更换运动场或鸡舍内地垫料,保持鸡舍干燥卫生,平时注意经常用来苏尔溶液消毒并拌喂中草药,或用0.5%地高锰酸钾溶液饮水.目前,许多农家饲养本地土鸡仍然采用传统地饲养方法.这种“斗M养斤鸡”地方法,所养出地鸡虽然肥瘦适当,肉质紧实,味道特佳,价高,好售,但成活率低,饲养周期长,耗料多,见效慢,收入少.若在饲养管理方面做好以下几点,则既可使鸡毛色光亮,保证肉质品味,又能使其成活率提高,饲养周期缩短,耗料少,见效快、收入多.--小鸡舍内安装弹性塑料网或竹编网,网眼直径1厘M,网距地面100厘M左右.若是旧房改造,应前后开采光窗和地窗.采光窗距地150厘M,地窗距地20厘M.--科学管理.①雏鸡进入育雏室,第一周每平方M50只,且隔开为一群,在弹性塑料网上或竹编网上铺新鲜干净地干稻草.铺草厚度以雏鸡粪便能从其空隙中落到地上为宜.第二周每平方M40只,撤去铺草,使鸡粪直接通过网眼落到地上.第三周每平方M30只,之后为10只.②按日龄、强弱、大小、公母分群饲养雏鸡.③鸡舍温度第一周为32℃,以后每周降2.5℃,至自然温度21℃时脱温.④采用1小时光照、3小时黑暗地4小时周期间隙光照法,使鸡地活动与休息适量,促进土鸡地生长和提高饲料利用率,同时节豹电费.光照强度参照白天采光窗地光照强度.⑤雏鸡25日龄方可放牧,这是保证成活率高地重要因素之一.--防病措施以预防为主,做到每天观察鸡群吃料、饮水情况.中鸡、大鸡在栖架上过夜,成排成对,各就各位,利于经常查看鸡粪,找出相对应地病鸡.另外,病鸡入舍飞不上栖架;。
《第11课使用红外线传感器》作业设计方案-小学信息技术人教版三起01六年级下册
![《第11课使用红外线传感器》作业设计方案-小学信息技术人教版三起01六年级下册](https://img.taocdn.com/s3/m/8c18f15e773231126edb6f1aff00bed5b8f3737c.png)
《使用红外线传感器》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本作业设计旨在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红外线传感器的基本概念、工作原理及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能够初步学会使用红外线传感器进行简单的实验操作,并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自主探究的能力。
二、作业内容作业内容主要包括以下部分:1. 理论知识学习:学生需通过教材或网络资源,了解红外线传感器的定义、工作原理及常见应用场景。
要求学生对红外线传感器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并能够简单阐述其工作原理。
2. 实验操作预习:学生需预习本次课实验操作的内容,了解实验目的、步骤及注意事项。
教师可提供实验指导视频或图文教程供学生参考。
3. 实践操作准备:学生需准备实验所需的器材,包括红外线传感器、电路板、导线等。
同时,学生需熟悉电路连接的基本知识,为实验操作做好准备。
4. 创新思维培养:学生需结合生活实际,思考红外线传感器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可能性,并尝试提出自己的创新想法。
三、作业要求1. 理论知识学习要求:学生需将所学知识进行整理归纳,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
可通过制作思维导图或笔记的方式进行总结。
2. 实验操作预习要求:学生需对实验步骤有清晰的认识,理解每个步骤的目的和意义。
同时,需思考可能出现的实验问题及应对措施。
3. 实践操作要求:学生需在教师的指导下,按照实验步骤进行操作,并认真观察实验现象。
在操作过程中,要确保安全第一,遵循实验规则。
4. 创新思维培养要求:学生需将所提创新想法进行简要描述,并尝试寻找实现的可能性。
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
四、作业评价教师将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 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2. 实验操作的熟练度及规范性;3. 创新思维的培养情况;4. 作业完成的认真程度及态度。
评价方式可采用课堂表现、作业质量、小组讨论等多种形式。
同时,教师需给予学生及时的反馈和指导,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并改进。
五、作业反馈教师将根据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给予针对性的反馈和建议。
《第10课使用地面探测传感器》作业设计方案-小学信息技术人教版三起01六年级下册
![《第10课使用地面探测传感器》作业设计方案-小学信息技术人教版三起01六年级下册](https://img.taocdn.com/s3/m/77d68644a66e58fafab069dc5022aaea998f41d9.png)
《使用地面探测传感器》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本作业设计旨在通过地面探测传感器的使用,使学生掌握基本的传感器操作技能,理解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并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与动手能力。
第一课时的主要目标是掌握传感器的构造和基础工作原理,学习传感器的连接及简单的探测操作。
二、作业内容作业内容分为以下几个部分:1. 理论知识学习:学生需通过教材或在线资源,了解地面探测传感器的定义、分类、工作原理及在环境探测、地质勘测等领域的应用。
2. 传感器构造认识:学生需观察并描述传感器的外观特征,了解其内部构造及各部分的功能。
3. 传感器连接实践:学生需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如何将传感器与电脑或其他设备进行连接,并确保连接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4. 探测操作练习:学生需进行简单的探测操作练习,如设置探测参数、启动探测、读取数据等。
5. 实践操作记录:学生需记录实践操作的过程和结果,包括传感器连接过程、探测参数设置等细节。
三、作业要求作业要求如下:1. 学生在完成理论学习后,需自行整理出传感器的特点和主要功能。
2. 在连接传感器时,必须严格按照教师的指导操作,注意安全事项,避免造成设备损坏或人身伤害。
3. 探测操作练习时,学生需认真记录每一步操作及结果,保证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4. 实践操作记录需用图表或文字形式进行整理和展示,要求条理清晰、表达准确。
5. 作业完成后,学生需进行自我检查和修正,确保作业的完整性和质量。
四、作业评价作业评价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 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
2. 传感器构造认识的准确性。
3. 传感器连接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4. 探测操作练习的熟练程度和数据的真实性。
5. 实践操作记录的完整性和条理性。
五、作业反馈作业反馈是本设计的关键环节之一,具体要求如下:1. 教师需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认真批改,指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2. 对于共性问题,教师需在课堂上进行集中讲解和指导。
3. 对于个别学生的问题,教师需进行个别辅导和解答。
《传感器的应用》 导学案
![《传感器的应用》 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526b9121a9956bec0975f46527d3240c8447a1a7.png)
《传感器的应用》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传感器的定义和工作原理。
2、掌握常见传感器的类型及其应用领域。
3、能够分析传感器在实际生活和工业生产中的应用案例。
4、培养对科技发展的关注和创新思维。
二、学习重点1、常见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和特点。
2、传感器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实例分析。
三、学习难点1、理解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和内部结构。
2、对复杂应用案例中传感器的作用和性能进行准确评估。
四、知识链接1、物理中的电学知识,如电阻、电容、电感等。
2、信息技术中的数据采集和处理方法。
五、学习过程(一)传感器的定义和工作原理1、传感器的定义传感器是一种能够感受规定的被测量并按照一定的规律转换成可用输出信号的器件或装置。
简单来说,传感器就是将非电量信号转换为电量信号的装置。
2、传感器的工作原理传感器通常由敏感元件、转换元件和测量电路三部分组成。
敏感元件直接感受被测量,并输出与被测量有确定关系的物理量;转换元件将敏感元件输出的物理量转换为电信号;测量电路则将电信号进行处理和转换,以满足后续的测量和控制要求。
例如,温度传感器中的热敏电阻就是敏感元件,它的电阻值会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
通过测量电路测量热敏电阻的电阻值,就可以得到对应的温度值。
(二)常见传感器的类型1、物理传感器(1)力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常用于测量气体或液体的压力,如汽车轮胎压力监测系统。
加速度传感器:广泛应用于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设备中,用于检测设备的运动状态。
称重传感器:在工业生产中用于测量物体的重量,如电子秤。
(2)温度传感器热电偶:利用两种不同金属的热电效应来测量温度,适用于高温环境。
热敏电阻:电阻值随温度变化明显,精度较高,常用于家用电器中的温度控制。
(3)光学传感器光电传感器:通过检测光的强度或光的变化来实现测量,如自动门的感应装置。
光纤传感器:利用光纤的特性进行测量,具有抗干扰能力强、精度高的特点,常用于桥梁结构监测。
(4)声学传感器麦克风:将声音信号转换为电信号,广泛应用于音频设备和通信领域。
人教版-信息技术-六年级下册-第9课《使用光敏传感器》教案
![人教版-信息技术-六年级下册-第9课《使用光敏传感器》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c7b3d2cdb9f67c1cfad6195f312b3169a451ea2f.png)
人教版-信息技术-六年级下册-第9课《使用光敏传感器》教案第9课《使用光敏传感器》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亮度传感器的功能,学会用亮度传感器获取亮度信息。
学习使用变量百宝箱为传感器获取的信息设置存储变量2.能力目标:学会亮度传感器的检测,学会使用条件循环控制模块、永远循环控制模块。
学会使用条件判断模块。
学会在仿真环境下设置光源。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逻辑判断能力,培养学生的耐心。
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传感器的功能,百宝箱设置变量的一般方法。
2.教学难点:理解传感器的功能,百宝箱设置变量的一般方法。
教学设计本课是传感器学习的第一课,由于需要对传感器获取的信息进行判断,所以需要循环和条件判断知识的支持,由于本课包括存储传感器获得的信息需要通过百宝箱设置变量的操作,所以本课新的知识点比较多,教学难点也比较多。
本课通过传感器的检测引入“亮度检测”模块(传感器),通过亮度检测值的存储引入变量百宝箱,通过反复检测的需求引入“永远循环”控制模块。
通过“机器人追光”的活动要求,引入“条件循环”模块,即循环条件要满足“没有达到光源亮度”时循环的判断,若该条件不成立就退出循环。
通过对左右亮度的比较判断,引入“条件判断”模块,即“左侧亮度小于或等于右侧亮度”时条件成立,机器人左转;否则机器人右转。
重点内容分析(1)理解传感器的功能。
传感器是机器人获取外界信息的装置,亮度传感器是学习的第一个传感器。
(2)理解循环控制中的永远循环是条件循环中循环条件永远成立时的特例。
(3)在对亮度变量设置时,要注意百宝箱设置变量的一般方法。
(4)传感器检测结果是通过“显示”模块显示的,其显示内容是传感器的检测值,所以要熟悉不同传感器的检测值的表达和意义。
教学补充本课创作天地的参考程序与第10课中机器人绕月中的“入轨绕月”子程序类似。
本课创作天地的活动项目也是对“机器人绕月”的铺垫。
上机练习完成机器人追光的程序设计教学反思对于亮度检测值有些同学还很模糊,“条件循环”模块初次使用掌握的还不是很好,上机练习能完成的只有少数同学,出现的问题较多,主要有,1.变量百宝箱的变量应用出现错误较多。
《第9课 使用光敏传感器》学历案-小学信息技术人教版三起01六年级下册
![《第9课 使用光敏传感器》学历案-小学信息技术人教版三起01六年级下册](https://img.taocdn.com/s3/m/7d1043a1bb0d4a7302768e9951e79b8969026804.png)
《使用光敏传感器》学历案(第一课时)一、学习主题本课时学习主题为“使用光敏传感器”。
在这个主题下,学生们将学习光敏传感器的基本原理,以及在信息技术领域中的初步应用。
通过实际操作和理论学习,学生们将了解光敏传感器是如何工作的,并初步掌握如何使用光敏传感器进行一些简单的项目设计。
二、学习目标1. 了解光敏传感器的定义、原理及功能。
2. 认识光敏传感器的基本构造及其主要部件。
3. 掌握使用光敏传感器进行简单的项目实验方法。
4. 培养观察力、动手能力及团队合作精神。
三、评价任务1. 理论测试:通过课堂小测验,检验学生对光敏传感器基本原理的理解程度。
2. 实践操作:学生需独立完成一个简单的光敏传感器实验,并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
3. 小组展示:小组内成员需共同完成一个综合项目,并由小组代表进行展示,展示内容包括项目构思、实验过程及结果分析等。
4. 反思报告:学生需在课后完成一份关于本课时学习的反思报告,总结学习收获及需要改进的地方。
四、学习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实物展示或视频演示,激发学生兴趣,引出光敏传感器的概念及其在信息技术中的应用。
2. 理论学习:讲解光敏传感器的定义、原理及功能,让学生了解其基本构造和主要部件。
3. 实验操作:指导学生进行简单的光敏传感器实验,如光线强弱检测等,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加深理解。
4. 小组活动:学生分组进行综合项目设计,如设计一个基于光敏传感器的自动灯光控制系统等,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
5. 课堂总结:总结本课时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回答学生疑问。
五、检测与作业1. 课堂检测:通过课堂小测验,检验学生对光敏传感器基本原理的理解程度。
2. 实验报告:学生需完成实验报告,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分析实验数据,并总结实验心得。
3. 综合项目报告:小组内成员共同完成综合项目报告,包括项目构思、实验过程及结果分析等,并由小组代表进行展示。
4. 反思作业:学生需在课后完成一份关于本课时学习的反思报告,总结学习收获及需要改进的地方。
《第9课使用光敏传感器》作业设计方案-小学信息技术人教版三起01六年级下册
![《第9课使用光敏传感器》作业设计方案-小学信息技术人教版三起01六年级下册](https://img.taocdn.com/s3/m/d3b62b556d85ec3a87c24028915f804d2b1687b1.png)
《使用光敏传感器》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本作业设计旨在通过光敏传感器的实践操作,使学生掌握光敏传感器的基本原理和简单应用,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实际操作能力,为后续的电子制作和编程学习打下基础。
二、作业内容本节课的作业内容主要围绕光敏传感器的认识与使用展开。
1. 认识光敏传感器:学生需通过课本、网络资源等途径,了解光敏传感器的基本概念、工作原理及常见应用场景。
2. 实践操作:学生需在教师的指导下,亲手操作光敏传感器,了解其外观结构及接口方式。
3. 编写程序:学生需使用编程软件(如Scratch等),编写简单的程序,使光敏传感器能够根据光照强度的变化,控制LED灯的亮灭或颜色变化。
4. 制作作品:学生需以小组为单位,结合所学知识,制作一个能够通过光敏传感器控制的光照感应作品,如光控小车、光照变化画笔等。
三、作业要求1. 每位学生需独立完成认识光敏传感器的任务,并做好笔记。
2. 实践操作时,学生需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注意安全,规范操作。
3. 编程部分,学生需按照教师提供的程序框架进行编写,不得抄袭他人作品。
4. 制作作品时,学生需充分发挥创意,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作品的制作与调试。
5. 作业提交时,需附上作业完成过程的照片或视频,以及作品的实物照片或视频。
四、作业评价1. 教师将根据学生提交的作业内容、质量及创意程度进行评价。
2. 对于完成度较高、创意突出的作品,将在课堂上进行展示与分享。
3. 对于存在问题的作业,教师将给予指导与建议,帮助学生改进。
五、作业反馈1. 教师将在课堂上对作业进行点评与反馈,指出学生在完成作业过程中的优点与不足。
2. 学生需根据教师的反馈,对自己的作业进行反思与总结,找出不足并加以改进。
3. 对于未按时完成作业或作业质量较差的学生,教师将进行个别辅导与督促,确保其能够掌握所学知识。
通过以上作业设计方案的实施,不仅能够使学生掌握光敏传感器的基本原理和简单应用,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为后续的电子制作和编程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10课使用地面探测传感器》作业设计方案-小学信息技术人教版三起01六年级下册
![《第10课使用地面探测传感器》作业设计方案-小学信息技术人教版三起01六年级下册](https://img.taocdn.com/s3/m/6c072c39b94ae45c3b3567ec102de2bd9605de36.png)
《使用地面探测传感器》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本作业设计旨在通过地面探测传感器的使用,使学生掌握基本的传感器操作技能,理解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并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及科学探究精神。
二、作业内容本课时作业内容主要围绕地面探测传感器的使用展开。
1. 理论学习:学生需通过课本或网络资源,了解地面探测传感器的定义、工作原理及主要应用场景。
重点掌握传感器在地质勘测、环境监测等领域的实际应用。
2. 操作实践:学生需在教师的指导下,亲手操作地面探测传感器。
包括传感器的连接、参数设置、数据读取等基本操作步骤。
3. 实验探究:学生需根据教师提供的实验任务,利用地面探测传感器进行简单的实地探测。
如探测地形地貌、识别地下管线等。
在实验过程中,学生需记录实验数据,并尝试分析实验结果。
4. 作品制作:学生需根据所学知识,制作一份关于地面探测传感器使用的简单报告或PPT,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报告中应包含理论学习、操作实践和实验探究的主要内容,以及自己的心得体会。
三、作业要求1. 学生需认真阅读教材,充分理解地面探测传感器的相关知识。
2. 在操作实践环节,学生需严格遵守实验室规则,确保自身及设备安全。
3. 在实验探究环节,学生需认真记录实验数据,并尝试对数据进行简单分析。
4. 作品制作环节,学生需保证报告内容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同时注意报告的格式和排版。
四、作业评价教师将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评价,评价内容包括理论学习的掌握程度、操作实践的熟练程度、实验探究的深度及作品的完整性、准确性等。
评价方式采用综合评分法,包括自评、互评和师评三个环节,确保评价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五、作业反馈1. 教师将根据学生的作业情况,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和建议,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地面探测传感器的使用技能。
2. 对于表现优秀的学生,教师将给予表扬和鼓励,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 对于存在问题的学生,教师将进行个别辅导,帮助学生找出问题所在,并提供解决方案。
《认识传感器》 学历案
![《认识传感器》 学历案](https://img.taocdn.com/s3/m/40a3942a842458fb770bf78a6529647d2728348a.png)
《认识传感器》学历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传感器的定义、作用和工作原理。
2、掌握常见传感器的类型及其特点。
3、能够识别生活和工业中常见的传感器应用。
4、培养对传感器技术的兴趣,激发探索科学的热情。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传感器的定义和工作原理。
(2)常见传感器的类型和特点。
2、难点(1)传感器工作原理的理解。
(2)如何根据实际需求选择合适的传感器。
三、知识链接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现代科技中,传感器无处不在。
比如,当我们使用手机拍照时,手机中的光线传感器会自动调整屏幕亮度;在汽车中,有速度传感器、温度传感器等来监测车辆的运行状态。
那么,什么是传感器呢?四、学习过程(一)传感器的定义传感器是一种能够感受规定的被测量并按照一定的规律转换成可用输出信号的器件或装置。
简单来说,传感器就像是人的感觉器官,能够感知外界的各种信息,如温度、湿度、压力、光线、声音等,并将这些信息转化为电信号或其他易于处理和传输的信号。
(二)传感器的作用传感器在现代科技和生活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们可以实现对物理量、化学量和生物量等的精确测量和监测,为控制系统提供准确的数据,从而实现自动化控制和智能化管理。
例如,在智能家居系统中,温度传感器可以感知室内温度,当温度过高或过低时,自动控制空调或暖气的运行,以保持舒适的环境;在工业生产中,压力传感器可以监测设备的运行压力,一旦压力超出安全范围,及时发出警报并停止设备运行,保障生产安全。
(三)传感器的工作原理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基于物理、化学和生物等多种效应。
常见的有电阻式、电容式、电感式、压电式、光电式、磁电式等。
以电阻式传感器为例,它是利用电阻的变化来测量被测量的。
例如,电阻应变式传感器,当受到外力作用时,其电阻丝会发生变形,导致电阻值发生变化,通过测量电阻值的变化就可以得到外力的大小。
再比如光电式传感器,它是利用光电效应将光信号转换为电信号。
常见的有光电二极管、光电三极管等,当光线照射到这些器件上时,会产生电流或电压的变化,从而实现对光的测量。
小学信息技术人教版三起(2001)六年级下册《第10课使用地面探测传感器》学历案
![小学信息技术人教版三起(2001)六年级下册《第10课使用地面探测传感器》学历案](https://img.taocdn.com/s3/m/f0e80442974bcf84b9d528ea81c758f5f71f2951.png)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在讲授传感器工作原理时,我尽量使用简单易懂的语言,并通过动画演示,让学生们更直观地理解传感器探测障碍物的过程。从学生的反馈来看,这种方法效法和实践操作环节,部分学生遇到了困难。他们在编写程序和连接线路时显得有些手忙脚乱。针对这一情况,我及时进行了个别指导,并鼓励学生之间相互帮助、共同解决问题。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加强对这部分内容的讲解,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动手实践,以提高他们的操作技能。
-掌握连接传感器和控制器的线路图:学生需理解并掌握如何将传感器与控制器连接,包括线路的走向、连接方式和所需材料。
-编程方法实现自动避障:学生应学会编写程序,使控制器接收到传感器信号后,能够控制小车进行自动避障。
-实践操作技能:学生通过动手搭建自动避障小车,培养实际操作能力,加深对传感器应用的理解。
举例:如在教学过程中,重点强调传感器工作原理时,可以通过动画或实物演示,让学生直观感受传感器探测障碍物的过程。
小组讨论环节,学生们表现出了很高的积极性。他们在讨论传感器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时,提出了许多有创意的想法。这表明学生们具备一定的创新意识和跨学科整合能力。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继续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勇于实践,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此外,我还注意到,部分学生在总结回顾环节提出了疑问。这说明他们在课堂上可能没有完全消化吸收所学内容。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点,我计划在课后布置一些针对性的作业,并对他们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进行个别辅导。
小学信息技术人教版三起(2001)六年级下册《第12课使用碰撞传感器》学历案
![小学信息技术人教版三起(2001)六年级下册《第12课使用碰撞传感器》学历案](https://img.taocdn.com/s3/m/d5c7b8416ad97f192279168884868762cbaebb78.png)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碰撞传感器的基本概念。碰撞传感器是一种能够检测物体接触或接近的设备。它在互动游戏和许多自动化设备中起着重要作用。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这个案例展示了如何在游戏中使用碰撞传感器来检测角色之间的碰撞,并根据碰撞结果触发游戏动作。
此外,课程结束后,我对学生们的掌握情况进行了简单回顾,发现大部分学生能够理解并应用所学知识,但仍有少数学生对编程控制部分感到吃力。针对这个问题,我打算在课后提供一些额外的辅导机会,帮助他们巩固知识点,提高编程能力。
最后,我认识到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关注学生的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尽量让课程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让他们能够更好地将所学知识与现实世界联系起来。
-编程控制碰撞传感器:掌握使用编程语言对碰撞传感器进行控制和调试的方法。
-创意设计与应用: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设计并实现具有创意的互动作品。
-互动游戏制作流程:了解从构思到实现一个简单互动游戏的完整流程。
举例解释:
-在学习碰撞传感器的基本原理时,重点讲解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如如何通过物理接触或接近检测来触发信号。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和在编程中的使用方法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如逻辑判断和编程调试,我会通过实际案例和逐步解析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碰撞传感器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操作,如使用Arduino和碰撞传感器制作一个简易的游戏装置。这个操作将演示碰撞传感器的基本原理。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实验操作的结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案50 传感器的简单使用一、概念规律题组1.关于传感器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所有传感器的材料都是由半导体材料做成的B.金属材料也可以制成传感器C.传感器主要是通过感知电压的变化来传递信号的D.以上说法都不正确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话筒是一种常用的声音传感器,其作用是将电信号转换为声信号B.电熨斗能够自动控制温度的原因是它装有双金属片温度传感器,这种传感器的作用是控制电路的通断C.电子秤所使用的测力装置是力传感器D.半导体热敏电阻常用作温度传感器,因为温度越高,它的电阻值越大3.在如图1所示的电路中,图1电源两端的电压恒定,L为小灯泡,R为光敏电阻,LED为发光二极管(电流越大,发出的光越强),且R与LED相距不远,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当滑动触头P向左移动时,L消耗的功率增大B.当滑动触头P向左移动时,L消耗的功率减小C.当滑动触头P向右移动时,L消耗的功率可能不变D.无论怎样移动触头P,L消耗的功率都不变4.如图2所示的电路中,当半导体材料做成的热敏电阻浸泡到热水中时,电流表示数增大,则说明()图2A.热敏电阻在温度越高时,电阻越大B.热敏电阻在温度越高时,电阻越小C.半导体材料温度升高时,导电性能变差D.半导体材料温度升高时,导电性能变好二、思想方法题组5.(广东单科高考)某实验小组探究一种热敏电阻的温度特性,现有器材:直流恒流电源(在正常工作状态下输出的电流恒定)、电压表、待测热敏电阻、保温容器、温度计、开关和导线等.(1)若用上述器材测量热敏电阻的阻值随温度变化的特性,请你在图3(a)的实物图上连线.(a)(b)图3(2)实验的主要步骤:①正确连接电路,在保温容器中注入适量冷水,接通电源,调节并记录电源输出的电流值;②在保温容器中添加少量热水,待温度稳定后,闭合开关,________,________,断开开关;③重复第②步操作若干次,测得多组数据.(3)实验小组算得该热敏电阻在不同温度下的阻值,并据此绘得图(b)的R-t关系图线,请根据图线写出该热敏电阻的R-t关系式:R=________+________t(Ω)(保留3位有效数字).6.如图4所示,图甲为热敏电阻的R—t图象,图乙为用此热敏电阻R和继电器组成的一个简单恒温箱温控电路,继电器的电阻为100 Ω.当线圈的电流大于或等于20 mA时,继电器的衔铁被吸合.为继电器线圈供电的电池的电动势E=9.0 V,内阻可以不计.图中的“电源”是恒温箱加热器的电源.问:图4(1)应该把恒温箱内的加热器接在__________(填“A.B端”或“C.D端”).(2)如果要使恒温箱内的温度保持50℃,可变电阻R′的阻值应调节为________ Ω.一、传感器的工作原理1.概念:能够感受外界信息,并将其按照一定的规律转换成电信号的器件或装置,叫传感器.2.组成:一般由敏感元件、转换器件、转换电路三个部分组成.3.原理:通过对某一物理量敏感的元件,将感受到的物理量按一定规律转换成便于测量的量.例如,光电传感器利用光敏电阻将光信号转换成电信号;热电传感器利用热敏电阻将温度信号转换成电信号.4.流程:5.类别:最简单的传感器由一个敏感元件(兼转换器)组成,它感受被测量时,直接输出电学量,如热电偶.有的传感器由敏感元件和转换器件组成,设有转换电路,如光电池、光电管等;有的传感器,转换电路不止一个,要经过若干次转换.6.传感器的分类:目前对传感器尚无一个统一的分类方法,常用的分类方法有两个:(1)按输入量分类,如输入量分别为温度、压力、位移、速度、加速度等非电学量时,相应的传感器称为温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位移传感器、速度传感器、加速度传感器.(2)按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分类,可分为电阻传感器、电容传感器、电感传感器、电压传感器、霍尔传感器、光电传感器、光栅传感器等.7.传感器的元件:制作传感器时经常使用的元件有光敏电阻、热敏电阻、金属热电阻、霍尔元件等.例1如图5甲是某同学设计的电容式速度传感器原理图,其中上板为固定极板,下板为待测物体,在两极板间电压恒定的条件下,极板上所带电荷量Q将随待测物体的上下运动而变化.若Q随时间t的变化关系为Q=bt+a(A.b为大于零的常数),其图象如图乙所示,那么图丙、图丁中反映极板间场强大小E和物体速率v随t变化的图线可能是()图5A.①和③B.①和④C.②和③D.②和④如图6所示是电饭锅的结构,试回答下列问题:图6(1)开始煮饭时为什么要压下开关按钮?手松开后这个按钮是否会恢复到图示的状态?为什么?(2)煮饭时水沸腾后锅内是否会大致保持一定的温度?为什么?(3)饭熟后,水分被大米吸收.锅底的温度会有什么变化?这时电饭锅会自动地发生哪些动作?(4)如果用电饭锅烧水,能否在水沸腾后自动断电?为什么?二、传感器的应用1.力传感器的应用——电子秤(1)作用:称量物体重量(2)敏感元件:应变片.应变片能够把物体形变这个力学量转换为电压这个电学量.2.声传感器的应用——话筒(1)话筒的作用:把声信号转换为电信号.(2)话筒分类:①电容式话筒;②驻极体话筒;③动圈式话筒.3.温度传感器:(1)敏感元件:热敏电阻和金属热电阻;(2)应用:电熨斗、电饭锅、测温仪、温度报警器.4.光传感器:(1)敏感元件:光敏电阻、光电管、光电二极管、光电三极管等;(2)应用:鼠标、火灾报警器、光控开关.【例2】(2010·全国理综Ⅱ·23)图7如图7,一热敏电阻RT放在控温容器M内;A为毫安表,量程6 mA,内阻为数十欧姆;E为直流电源,电动势约为3 V,内阻很小;R为电阻箱,最大阻值为999.9 Ω;S为开关.已知RT在95℃时的阻值为150 Ω,在20℃时的阻值约为550 Ω.现要求在降温过程中测量在95℃~20℃之间的多个温度下RT的阻值.(1)在图中画出连线,完成实验原理电路图.(2)完成下列实验步骤中的填空:①依照实验原理电路图连线.②调节控温容器M内的温度,使得RT的温度为95℃.③将电阻箱调到适当的初值,以保证仪器安全.④闭合开关,调节电阻箱,记录电流表的示数I0,并记录____________.⑤将RT的温度降为T1(20℃<T1<95℃);调节电阻箱,使得电流表的读数__________,记录______________.⑥温度为T1时热敏电阻的电阻值R T1=__________.⑦逐步降低T1的数值,直至20℃为止;在每一温度下重复步骤⑤⑥.如图8甲所示为某工厂成品包装车间的光传感记录器,光敏电阻R1能接收到发光元件A发出的光,每当工件挡住A发出的光,光传感器B就输出一个电信号,并经信号处理器处理后在屏幕显示出电信号与时间的关系,如图乙所示.若传送带保持匀加速运动,每个工件均相对传送带静止,且相邻工件间距依次为5.10.15.20、…(单位:cm).则以下说法正确的是(不计工件挡住光的时间)()图8A.工件的加速度为0.1 m/s2B.工件的加速度为0.2 m/s2C.当无光照射R1时,光传感器就输出一次高电压D.当无光照射R1时,光传感器就输出一次低电压【基础演练】1.(2011·江苏·6)美国科学家Willard S. Boyle与George E. Smith因电荷耦合器件(CCD)的重要发明荣获2009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CCD是将光学量转变成电学量的传感器.下列器件可作为传感器的有()A.发光二极管B.热敏电阻C.霍尔元件D.干电池2.传感器担负着信息的采集任务,在自动控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传感器能够将感受到的物理量(如温度、光、声等)转换成便于测量的量(通常是电学量),例如热敏传感器,主要是应用了半导体材料制成的热敏电阻将热学量转换为电学量.热敏电阻随温度变化的图象如图9甲所示,图乙是由热敏电阻Rt作为传感器制作的简单自动报警器线路图.问:图9(1)为了使温度过高时报警器铃响,c应接在________(填“a”或“b”)(2)若使启动报警的温度提高些,应将滑动变阻器滑片P点向________移动(填“左”或“右”).(3)如果在调试报警器达到最低报警温度时,无论如何调节滑动变阻器滑片P都不能使报警器工作,且电路连接完好,各电路元件都能处于工作状态,则造成工作电路实际不能工作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用如图10所示的装置可以测量汽车在水平路面上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该装置是在矩形箱子的前、后壁上各安装一个由力敏电阻组合成的压力传感器,用两根相同的轻弹簧夹着一个质量为2.0 kg的滑块,滑块可无摩擦滑动,两弹簧的另一端分别压在传感器A.b上,其压力大小可直接从传感器的液晶显示屏上读出.现将装置沿运动方向固定在汽车上,传感器b在前,传感器a在后.汽车静止时,传感器A.b的示数均为10 N.(g取10 m/s2)图10(1)若传感器a的示数为14 N,b的示数为6.0 N,求此时汽车的加速度大小和方向.(2)当汽车以怎样的加速度运动时,传感器a的示数为零.4.电流传感器可以像电流表一样测量电流,它的优点是反应非常快,可以捕捉到瞬间的电流变化,还可以与计算机相连,能在很短的时间内画出电流随时间的变化图象.按图11甲连接电路,提供8 V直流电源,先使开关S与1相连,电源向电容器充电,这个过程可在瞬间完成,然后把开关S掷向2,电容器放电,传感器将电流信息传入计算机,屏上显示出电流随时间变化的I-t曲线,如图乙所示.图11(1)图中画出的竖直狭长矩形(图乙最左端),它的面积表示的物理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2)估算电容器在全部放电过程中释放的电荷量是________________C;(3)根据以上数据估算,电容器的电容是________F.【能力提升】5.这是一个研究圆周运动向心力的实验设计:在一个透明玻璃做成的圆台面上均匀贴了数条反光度很高的狭窄铝箔纸条,在圆盘上方某处安装了一个光传感器,它具有发射红外光线、同时可接收反射光的功能.台面上有一条光滑的凹槽,凹槽的尽头,靠近台壁处安装了一个力传感器(可以感知力的大小),力传感器前放置一个小球.圆盘转动时,光传感器发出的光线在铝箔处反射被光传感器接收,在没有铝箔处将透射过去.小球压迫力传感器,获得传感器给球的弹力,这个力充当小球做圆周运动的向心力,力的大小可以通过传感器测量.当光传感器和力传感器通过数据采集系统与电脑连接后,电脑显示屏可显示出光接收波形图(见图12)和力的测量数值F0.现已知光传感器在圆台面上的投影与转轴相距r,小球的质量为m,球心与转轴相距R,铝箔宽度d,电脑显示出铝箔条反射光的最短时间为t1.图12(1)用上述条件可以求出小球做圆周运动所需要的向心力F=________,并与F0比较,从而验证向心力公式.(2)这一设计对转台做非匀速圆周运动的情况是否适用,简要说明理由.6.(2009·山东理综·23(2))为了节能和环保,一些公共场所使用光控开关控制照明系统.光控开关可采用光敏电阻来控制,光敏电阻是阻值随着光的照度而发生变化的元件(照度可以反映光的强弱,光越强照度越大,照度单位为lx).某光敏电阻R p在不同照度下的阻值如下表:照度(lx) 0.2 0.4 0.6 0.8 1.0 1.2电阻(kΩ) 75 40 28 23 20 18(1)根据表中数据,请在给定的坐标系中描绘出阻值随照度变化的曲线,并说明阻值随照度变化的特点.图13(2)如图13所示,当1.2两端所加电压上升至2 V时,控制开关自动启动照明系统.请利用下列器材设计一个简单电路,给1.2两端提供电压,要求当天色渐暗照度降低至1.0 (lx)时启动照明系统,在虚线框内完成电路原理图.(不考虑控制开关对所设计电路的影响)提供的器材如下:光敏电阻R p(符号,阻值见上表);直流电源E(电动势3 V,内阻不计);定值电阻:R1=10 kΩ,R2=20 kΩ,R3=40 kΩ (限选其中之一并在图中标出)开关S及导线若干.学案50 传感器的简单使用【课前双基回扣】1.B 2.BC 3.A4.BD5.(1)连线如图(2)②记录温度计的示数记录电压表的示数(3)100 0.400解析 (1)实物连接要注意导线不能交叉,电压表并联在电阻两端.(2)根据实验目的,需测出热敏电阻的阻值和水温,水温由温度计读出,电阻用伏安法测量,已记录电流值,因此还需记录电压表示数.(3)由图象知电阻与温度呈线性关系,设R =R 0+kt ,由图得当t =10 ℃时,R =104 Ω;当t =50 ℃时,R =120 Ω,代入上式可得R 0=100 Ω,k =0.400.6.(1)A.B 端 (2)260解析 恒温箱内的加热器应接在A.B 端.当线圈中的电流较小时,继电器的衔铁在上方,恒温箱的加热器处于工作状态,恒温箱内温度升高.随着恒温箱内温度升高,热敏电阻R 的阻值变小,则线圈中的电流变大,当线圈的电流大于或等于20 mA 时,继电器的衔铁被吸到下方来,则恒温箱加热器与电源断开,加热器停止工作,恒温箱内温度降低.随着恒温箱内温度降低,热敏电阻R 的阻值变大,则线圈中的电流变小,当线圈的电流小于20 mA 时,继电器的衔铁又被释放到上方,则恒温箱加热器又开始工作,这样就可以使恒温箱内保持在某一温度.要使恒温箱内的温度保持50℃,即50℃时线圈内的电流为20 mA.由闭合电路欧姆定律I =E r +R +R ′,r 为继电器的电阻.由图甲可知,50℃时热敏电阻的阻值为90 Ω,所以R ′=E I-R -r =260 Ω.思维提升1.所谓传感器,就是能够把不易测量的力、运动、热、光等物理量转换为易于测量的电学物理量的元件或装置.2.不同的传感器特性不同,制作它们的材料亦不同.熟练掌握不同传感器的不同特性是解决传感器问题的关键.3.传感器需借助转换器件和转换电路完成非电学量向电学量的转换,分清传感器所在电路和熟知串并联电路的规律是解决传感器问题的基础.【核心考点突破】例1 C本题以电容式速度传感器和图象立意命题,考查了匀强电场中的场强与电势差的关系、平行板电容器知识和用图象表示物理量之间的关系等,本题难度较大.求解本题,要注意利用“Q 随时间t 的变化关系Q =b t +a及其图象乙”这一信息,然后结合电场相关知识导出图丙、图丁涉及的两物理量间的数学关系式,进而判断给定图象的正误.【例2】 (1)(2)④电阻箱的读数R 0 ⑤仍为I 0 电阻箱的读数R 1 ⑥R 0-R 1+150 Ω解析 (1)电阻箱的最大阻值与热敏电阻的最大阻值相差不大,因此电阻箱应为与热敏电阻串联.(2)要求出在不同温度下RT 的阻值,在闭合电路中读出电流表的示数,然后记录电阻箱的读数R0,由闭合电路欧姆定律E=I0(RT+R0+r)=I0(150 Ω+R0+r)①改变RT的温度为T1,调节电阻箱,使得电流表的读数仍为I0,记录电阻箱的读数R1,则E=I0(R T1+R1+r)②解①②得R T1=R0-R1+150 Ω.(1)热敏电阻的阻值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2)本题实际上是含有传感器的电学实验的设计,明确实验原理是解题的关键.1.见解析解析(1)开始煮饭时压下手动开关,使永磁体和感温磁体吸合,以保持触点接触,接通电热电路;手松开后这个按钮不会恢复到图示状态,因为永磁体与感温磁体相互吸引,弹簧的弹力不能使永磁体恢复原状态.(2)水沸腾后,锅内的温度应大致保持在100℃,因为水的沸点是100℃,此时水分未被米吸收完,锅内水分较充足,所以能保持一段时间.(3)饭熟后,水分被大米吸收,锅底温度会由100℃升到103℃,达到居里点,此时开关按钮会自动弹起,断开加热电路,进入保温状态.因为锅底温度达到103℃时,感温磁体失去磁性,永磁体再不能与它吸合,在弹簧的作用下,开关按钮恢复初始状态.(4)如果用电饭锅烧水,水沸腾后不能自动断电,因为水沸腾的温度是100℃,而不能达到103℃(居里点),水将一直沸腾直到烧干.2.BD光照越强,光敏电阻的阻值越小.思想方法总结传感器问题具有涉及知识点多、综合性强、能力要求高等特点,而传感器的形式又多种多样,有的原理甚至较难理解.但不管怎样,搞清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及过程是求解问题的关键.因此,求解时必须结合题目提供的所有信息,认真分析传感器所在的电路结构,并注意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1.确定传感器所感受到的物理量传感器所感受到的物理量有力、热、磁、光、声等.2.转换电路把输出转换成电学量信号通过电学元件把敏感元件输出的物理量转换成电学量信号,最后借助转换电路把电学量信息转换为便于显示、记录、控制的量.【课时效果检测】1.BC2.(1)a(2)左(3)电源提供的电流太小,导致电磁铁的磁性太弱或弹簧的劲度系数太大等原因解析(1)温度过高时,热敏电阻阻值很小,左边电路电流很大,螺线管产生的强磁场使竖直金属片与a接触,此时报警器工作,则c应接触a才能使电路接通.(2)使启动报警的温度提高些,即要求温度更高时竖直金属片与a接触,而温度更高时热敏电阻更小,要使电流不至于过早变大而报警,则应增大滑动变阻器的电阻,故滑动变阻器滑片P点向左移动.(3)在最低报警温度时不能报警,说明此时电路中产生的电流不能让竖直片与a接触.这可能有多种原因造成,如①电源提供的电流太小,导致电磁铁的磁性太弱;②弹簧的劲度系数太大,电磁铁的吸引力小于弹力等.3.(1)4 m/s2向右(2)10 m/s2向左解析 传感器上所显示出力的大小,即弹簧对传感器的压力,据牛顿第三定律知,此即为弹簧上的弹力大小,亦即该弹簧对滑块的弹力大小.(1)如右图所示,依题意:左侧弹簧对滑块向右的推力F 1=14 N ,右侧弹簧对滑块的向左的推力F 2=6.0 N. 滑块所受合力产生加速度a 1,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有F 1-F 2=ma 1得a 1=F 1-F 2m =14-6.02.0m/s 2=4 m/s 2 a 1与F 1同方向,即向前(向右).(2)a 传感器的读数恰为零,即左侧弹簧的弹力F 1′=0,因两弹簧相同,左弹簧伸长多少,右弹簧就缩短多少,所以右弹簧的弹力变为F 2′=20 N.滑块所受合力产生加速度,由牛顿第二定律得F 合=F 2′=ma 2得a 2=F 2′m=-10 m/s 2 负号表示方向向后(向左).4.(1)电容器0.1 s 内放电的电荷量 (2)5.60×10-3(5.52×10-3~5.68×10-3)(3)7.00×10-4(6.90×10-4~7.10×10-4)解析 (1)因为q =It ,所以I -t 图象下的“面积”表示电荷量q.(2)图象与坐标轴所围的“面积”有70个格(69~71个格),所以电量为70×0.2×0.4×10-3 C =5.60×10-3 C(5.52×10-3~5.68×10-3 C 都算正确).(3)电容器充电的电压等于电源电动势E =8 V ,由C =Q E得C =7.00×10-4 F(6.90×10-4~7.10×10-4 F 都算正确).5.(1)m d 2R t 21r2 (2)适用.因为牛顿第二定律具有瞬时性,只要取对应瞬时值即可比较. 解析 光传感器所在位置的线速度为d/t 1,所以转盘转动的角速度ω=v r =d rt 1,小球做圆周运动所需向心力F =mω2R =m(d rt 1)2R. 6.见解析解析 (1)光敏电阻的阻值随光照度变化的曲线如下图所示,其特点是:光敏电阻的阻值随光照度的增大非线性减小.(2)当光照度降至1.0 (lx)时,光敏电阻的阻值为R p =20 kΩ,设计原理图如下图所示.根据欧姆定律与串联电阻的分压U 12R p =E -U 12R即220=3-2RR =10 kΩ即与R p 串联的电阻应选R 1=10 kΩ.易错点评1.注意区分热敏电阻和金属热电阻.随温度的升高,热敏电阻的阻值减小,而金属热电阻的阻值增大.2.在敏感元件和固定元件串联的电路中,应注意区分电学量信号的输出是从敏感元件两端,还是从固定元件两端.3.传感器元件往往与电磁继电器相结合,应注意区分被控制的电路是在继电器工作时工作,还是在继电器不工作时工作.4.传感器元件往往与逻辑电路相结合,应注意分析逻辑电路的逻辑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