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里的中国

合集下载

[乡村里的中国主演现状]《乡村里的中国》观后感想

[乡村里的中国主演现状]《乡村里的中国》观后感想

[乡村里的中国主演现状]《乡村里的中国》观后感想《乡村里的中国》观后感这次在上电视作品选讲课的时候,我们集体观摩了焦波导演的《乡村里的中国》。

第一次接触到焦波是在我上高中的时候,室友从网上找来他的作品《俺爹俺娘》和我一起分享。

最后室友说:“拍得真好。

”当时我们都忙着备战,所以我也只是仅仅慨叹了一番便没了下文,不曾想上了大学竟也能和焦波的其他有接触。

整个《乡村里的中国》记录了农村人在一年的生活,由中国的二十四节气作为全片主线线索穿插在内,讲述了以农民杜深忠和他身边的邻里乡亲为主角的故事。

这个摄制团队除了焦波导演以外,全部都是刚毕业的大学生。

正是这么一帮人,为我们展现出了农村生活的真实画卷。

其实要论镜头和拍摄手法,这部片子的拍摄技术没有那么高超。

但它采取了全程跟拍的模式,镜头前的村民不掩饰,不做作,即使面对镜头也还像平时一样生活着。

正因如此,它的真实、朴素才能打动屏幕前的观众。

在影片中,主角杜深忠无疑是整部片子里引人注目的焦点。

他和其他的农民有着明显的不同,他有文化,有理想,有抱负。

有很多专家在看了这部片子之后都有评价说,杜深忠说的话,任哪个编剧也写不出这么好的台词,哪个演员也演不出这样的神态。

他喜欢写毛笔字却买不起宣纸,喜欢弹琵琶却不得不花费将近半年的收入。

他对儿子说,“这二亩的贫瘠土地养不了人”。

我们从中能感受到,一个平凡农民对外界的向往和希望儿子能有一个好归宿的期盼。

尽管这部片子的主题是乡村人一年的生活,但为了拍好这部片子,焦波和他的团队在农村,与这些农民共同生活了一年多的时间。

这一年多的时间里,农民们的生活也能反映出我国农村现存的许多问题。

比如,城市里经常在农村里砍树搬过去搞绿化,用杜深忠的话说,“剜大腿上的肉往脸上贴”。

我们都只注重城市的面子工程,却忽视了农村的资源问题,这话从农民嘴里说出来,让人感觉更加深刻了不少。

总之,《乡村里的中国》为我们展现出了近距离的农民们的生活,并且从各个角度都揭示了一些我们容易忽视的问题。

《乡村里的中国》观后感

《乡村里的中国》观后感

《乡村里的中国》观后感
《乡村里的中国》观后感
《乡村里的中国》,名字起得似乎很宏大,最开始看到片名时,我对这个片子是完全提不起兴趣的,当真正去看时才明白了自己
的肤浅,由一个村子折射反映整个中国的现状。

“乡村好像很多时候它是沉默的,但是其实它是一个特别广
大的真实。

”导演焦波选择了自己的老家淄博市沂源县中庄镇杓
峪村作为拍摄地点,自立春到立春,他带领一群年轻人在这里住
了373天,以24节气为时间线记录下了发生在这里的鲜活故事,
很真实地呈现了当下中国现实农村的生活样貌,农民生活的艰辛
不易和对生活的朴素见悟。

可见导演对农民和乡土都饱含深情,
太现实、太无奈、太沉默、太想哭。

片子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无疑是是杓峪村最终格格不入的文
化人——杜深忠。

曾在鲁迅文学院培训班学习,写得一手好书法,喜爱乐器的杜深忠说和人要吃饭一样,自己的精神也需要给养。

他会在洒满阳光的地板上蘸着水写毛笔字,会舍得花大价钱买一
把心心念念的琵琶还不敢告诉妻子真是的价格。

在乡里乡亲眼中
他是个不务正业异想天开的人,连村书记张自恩也说他“是个人才,就是果树管的少”。

在片中杜深忠说我从来就不热爱土地。

土地是赖以生存的基础,也是千方百计想摆脱的东西。

这是最真实的农民,也是最真
实的农村。

电影《乡村里的中国》观后感及影评介绍

电影《乡村里的中国》观后感及影评介绍

电影《乡村里的中国》观后感及影评介绍《乡村里的中国》是电影《Motherland》的续集,记录了电影《Wild China》的历史记录的中国的变化。

故事主要发生在乡村:棚户社会的发展历程,家庭对家乡的思念,以及乡旅之情的追寻。

它试图在记录中揭示着中国乡村的不断变化与发展及其背后隐藏的文化和社会改变,这也是中国最近几十年来社会经济的变化的一部分。

由知名的BBC《Wild China》的制作人Mark Williams执导,他和他的团队花了三年时间,从全中国九个省最古老的乡村走访到最发达的城市,以及拍摄所有转变中的精彩片段。

全片以中国农民在本土生活及其改变的脚步走向成长为核心,画面犹如无声的油画,着墨龍鳳舞躍。

从渔船在湖中荡漾,到老人在晒稻,再到倒伏的年轻一代如何独自承担起该有的责任,一一透视和表达着大地上的多元中国人。

观影过程中,画面越发美好,是一种流连忘返的永恒体验。

本片呈现了中国乡村演化的时期,细节清晰,翔实入眼。

拍摄上面,编剧组精心设计每一幕、每一刻都贴近祖国乡村生活,拍摄中色彩,景色,节拍和细节,无一不经过精心设计,给观众以地道的中国乡村气息,为的就是让观众一睹白色的乡野,一同感受其美丽与优美的内涵。

同时,本片也把观众带入了一个真实而又细致的乡村,充满了家庭暖意与劳作的忙碌,而且节奏又流畅温暖人心。

每分每秒告诉观众,是祖国乡野的那种安详,是责任者的重担,是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是变革不息的张力。

《乡村里的中国》给了观众一个完整全面的中国乡村新景象,当一切真实而又温馨的画面在视频前缓缓消失时,让观众似乎明白了什么。

一个令人羡慕和激动的中国乡村在映屏上动人至深,经过寻访询问,电影带给人们的心灵鸡汤,也让人们感受到中国的繁荣、和谐和创新。

乡村里的中国主演现状《乡村里的中国》观后感

乡村里的中国主演现状《乡村里的中国》观后感

乡村里的中国主演现状《乡村里的中国》观后感《乡村里的中国》观后感老实说,看完这部影片后再回头看片名,觉得似乎有点不“合身”,好像一个人穿着又大又薄的雨衣一样,难以支撑。

若是叫“中国的一个乡村”,会不会就老实了很多。

当然,这是部很好的片子,它的镜头画面、故事以及人物都可称真实,所表现出的乡村面貌也有很强的代表性。

从网上了解到,该片的导演带着剧组成员,就在影片所拍的鲁中这个小山村里,租房而居,一住就是一年多。

他们与村民已经混得相当熟稔,因此当镜头对准这些村民时,他们的表情已是很自然。

在普通观众的印象中,中国大多数农村也许就是如此。

也许......影片不像以往的中国纪录片那样,它没有刻意的煽情,亦无固定的主题,只是用镜头记录着杓峪村的生活,他们一年四季的劳作,他们的酸甜苦辣,灰暗生活中的些微期盼,委曲求生中的无尽辛酸。

影片重点关注了村里的几户农家,事无巨细地记录了夫妻之间的俏皮斗嘴,父子之间的复杂情感,邻里之间的激烈冲突,干群之间的互信缺失。

影片以过年始,再以闹新春终,红白喜事,婚礼葬俗,均作了细致的表述。

总的来说,呈现了农村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在某种程度上,这部纪录片触摸到了现今中国农村的现实。

《守不住的传统,回不去的家园》为什么不敢完全地称赞这部片子,除了片子与片名给我带来的不符感,其实我更疑惑片子本身内容上的表现力。

比如,当镜头对着村民的时候,他们有无自我表演意识,是否会随着拍摄进程慢慢把自己的生活当做舞台,把自己当作演员?比如动作的夸大和言辞的夸张?我觉得若是摄制组不去,村庄里的很多故事可能不会发生,比如磊磊的认母和最后演唱《父亲》、杜深忠真的会去买琵琶。

这种自我表演意识,可能损害了影片对原生态的追求。

当然,这是个悖论,因为镜头的存在就是对生活的介入,只是程度的差别。

与之相关的就是,作为纪录片它有太强的戏剧性。

当然,一年下来,村里零零总总的繁杂事情,慢慢有了几条暗线(杜滨才认母、秀才杜深忠的琵琶、与房东有关的纠纷、村主任的工作),也是情理中的事。

名人对乡村里的中国评价语

名人对乡村里的中国评价语

名人对乡村里的中国评价语“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

”《乡土中国》开篇,费孝通先生即作出这一论断。

几千年的农耕社会奠定了传统中国社会的乡土底色,乡村是中国的根脉所在。

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城市建设的进程之中,乡村为我国社会的发展提供了空间环境、物质财富和人力资源等方面的支持,中国的城市化脱胎于乡村。

然而,在近几十年的发展中,乡村却开始被城镇抛在身后,成为落后、衰颓的文化空间和意义指向。

眼看着作为精神家园的乡村逐渐衰落成为中国人普遍意义上乡愁的来源。

学者赵月枝曾指出,中国的大众传播存在一种认为农民农村是落后、衰败、失序的“城市中心主义”思路,“现在的传播,尤其是基于大众媒体的传播,是城市中心主义的”。

事实上,不论是乡土荒芜还是乡村振兴,许多远离乡村的城里人对于乡村故土的认知,往往来自于某种居高临下的悲剧性的自发想象,对于当下中国乡村的真实状况缺乏应有的认知。

纪录片《乡村里的中国》在大众传播和文化生活中扮演的正是这样一个补足缺位认知、慰藉失落乡愁的角色。

《乡村里的中国》是焦波导演继《俺爹俺娘》和汶川地震系列纪录作品后的又一部重要作品,获得了第15届中国电影华表奖纪录片大奖等诸多奖项。

该片2013年由中央新影集团出品,并成功在院线上映,本文即以院线98分钟版《乡村里的中国》以24节气为时间线索,本为蓝本进行评述。

讲述了沂源县中庄镇杓峪村一年里的乡村生活,呈现了焦波导演眼中乡土中国的生存百态。

本文试图从该片的背景与初衷、主题及内容呈现、叙事结构、拍摄风格和视听语言出发对《乡村里的中国》作几个侧面的剖析。

一、背景与初衷:与农村的平等对话“纪录片首先要回答的问题之一是,摄影机、同时也是‘赤膊上阵’的拍摄者与被摄对象之间的关系问题。

”在《乡村里的中国》这部片子中,拍摄者是一个从农村走出去的人,而被摄对象是仍在农村生活、问黄土要饭吃的农民,他们的情感链接在“并不热爱土地”这种真心话面前相互融通。

焦波说,他并没有学过电影和纪录片,他拍摄这部作品的底气来自于对乡土题材作品的喜爱和骨子里流淌着的农民的血液。

关于乡村里的中国的感想

关于乡村里的中国的感想

关于乡村里的中国的感想中国是一个拥有众多乡村的国家,其中每个乡村都有着独特的特色和魅力。

近年来,乡村旅游风靡全国,越来越多的游客开始关注乡村旅游,深入挖掘中国乡村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

那么,让我们来探讨一下关于乡村里的中国的感想。

首先,乡村的自然风光是无法比拟的。

相比于城市的高楼大厦、人工污染和嘈杂声音,乡村的自然风光恰恰是它最美的地方。

在农村里,你可以看到广阔的田野、青山绿水以及天空中悠闲地飞翔的鸟儿。

每当傍晚时分,夕阳的余晖洒落在乡村,整个村庄都被染上了金黄色。

这一幕,令人感受到平静与宁静。

其次,乡村里的人们是很友好的。

在乡村里,人们往往比较淳朴,对来访的客人更是热情友好。

他们喜欢聊天、谈天说地,甚至会和游客一同工作、一同钓鱼、一同游山玩水。

他们往往会与游客分享自己的生活经验和人生感悟,甚至还会把游客在村里的生活当做自己的家人一样照顾。

这种友好和热情,令人倍感温暖。

再次,乡村文化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

在中国的乡村里,你可以感受到浓厚的历史气息和文化底蕴。

乡村文化是传统文化中的一份重要组成部分,涵盖着多种文化元素,如乡土风俗、历史典故、传统饮食、古建筑、民间艺术等等。

每一个村庄都有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和底蕴,使它们都有着不同的魅力。

最后,乡村里的风土人情令人感到温馨。

在城市里,人们往往匆忙而过,没有太多的时间去与别人交流。

而在乡村里,你可以停下脚步,与乡亲们一起做饭、煮茶、聊天、唱歌、跳舞。

这些亲切而贴心的举动,令人感到由衷的满足和感动。

总之,乡村里的中国让人感到惊叹和魅力无穷。

在乡村里,你可以逃离城市的喧嚣和繁华,感受到真正的自然和人情。

在探索中国乡村的时候,我们不仅可以欣赏到其自然的美丽,还可以了解到其传统的文化内涵和历史的背景。

这一切,都让人感到深厚的情感和珍贵的经验。

观《乡村里的中国》有感

观《乡村里的中国》有感

观《乡村里的中国》有感《乡村里的中国》是中央新影集团201*年出品、科影节目中心组织制作、着名摄影家焦波导演的一部现实题材纪录电影,片长99分钟。

该片将镜头锁定中国北方极其普通的一座山村——山东淄博沂源县杓峪村,从龙年立春到蛇年春节,真实记录了一个村庄的生活轨迹和其中以杜深忠一家为主要人物的村民的生活细节,展现了当今中国农村真实的生活场景和农民的喜怒哀乐,以及在变革的时代中国农民面临的生活与梦想、理想与现实的交织碰撞,并从这里看到一个真实的中国。

影片镜头朴实无华、情感真挚、立场客观,是一部真诚的现实主义作品。

摄制组一行6人从龙年春节开始,历时373天,驻扎在杓峪村进行拍摄。

他们租住在村里的一户农家院落,自己种菜养鸡,烧火做饭,同村民一道出入作息,成为这个有着186户人家的村庄的第187户,取得了村民的理解和信任,与之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昨天,应博友焦波老师邀请,观看了由他导演的一部影片——《乡村里的中国》。

这是一部还未公开上映的电影,在北京就是好啊,近水楼台先得月。

这是一部原汁原味的展现中国农村现状的记录片。

看着一幕幕不加修饰的场景,听着一口地道的乡音,俺也仿佛走进了农家小院。

这里的喜怒哀乐,没有表演的痕迹,演员就是村民、邻里乡亲、村主任,不要化妆,没有台词,全是真实的表现。

杜深忠与妻子的多段对话非常精彩,他手里摆弄着二胡,心里却想着琵琶。

一个没有文化的农民,竟然有这样的追求,说这是他多年的心愿。

妻子不理解:“那琵琶是能当饭吃还是能当衣裳穿呢?”“你不懂,人需要吃饭,人的精神也得喂饱!”“俺不知道精神,俺就知道不吃饭就没精神!”这就是生活中的语言、表现。

后来,他还是背着妻子花680元买回了琵琶,并且虚报价格,说是480元。

妻子不免心疼:“500块钱能买多少东西啊?家里油盐酱醋那一样不用钱呢?儿子上学还得交学费呢!”抱怨归抱怨,杜深忠依然我行我素。

最后,他终于抱着琵琶出现在村里的联欢会上,并且别人都谢幕下台了,他还坐着那里不动,直到别人催他快走。

乡村里的中国观后感

乡村里的中国观后感

乡村里的中国观后感导读:本文乡村里的中国观后感,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乡村里的中国观后感(一):我眼看中国张逸群导演焦波说,杓峪村是中国农村的代表,能够代表中国农村最真实的现状。

谁都知道这话言过其实。

但是,它撕开了一个口子,在浮华躁动的镜头下,偷偷放上了一些真实、朴素、自然的生态:咒骂是一种抒情,沉默是一种表达,愤怒是一种妥协……在十一学校教书两年,陪小二班学生成长两年,偶尔也期望其中能有一二人能够指点江山,有一番了不起的成就。

但转念一想,还是最希望她们能过一种自己喜欢的生活,每天健康、开心、快乐。

至于那一两个要改变中国的人,也应该先去了解中国吧。

推荐记录片:乡村里的中国,推荐学生张逸群观后感作品。

《乡村里的中国》以淄博市沂源县中庄镇杓峪村作为拍摄地点,导演带领一群年轻人与村民同吃同住一年,从立春到立春,以24节气为时间线,直观鲜活地呈现了中国农民不同个体的喜怒哀乐、家庭关系和民俗民风。

才人:杜深忠曾经在鲁迅文学院培训班学习,写得一手好书法,喜爱乐器颇有文化的农民杜深忠是村子里的"异类".他说和人要吃饭一样,自己的精神也需要给养。

他会在铺着阳光的地板上蘸着水练毛笔字,会舍得花大价钱买一把心心念的琵琶还不敢告诉妻子真实的价格。

村书记张自恩说他"是个才人,就是果树管的少",在村民眼中杜深忠就是一个不务正业异想天开的人。

而他的妻子张兆珍是非常典型的农家妇女,能干、唠叨,两口子总是为芝麻大点的小事争吵,其中一大雷区便是张兆珍不理解杜深忠的这份"文艺情怀"."你妈妈她不认识我是谁,到现在她不知道我是谁,她不知道我是干什么的。

你妈妈她自己呢,也不知道她要做什么。

这就是我最大的一种痛苦。

"张兆珍也说出了真实想法,"越有文化,我越和你吵。

实际上我从内心也很敬佩你爸爸,我再不和他吵,我在这个家里就一点地位都没有。

纪录片《乡村里的中国》的故事性分析

纪录片《乡村里的中国》的故事性分析

影视动漫纪录片《乡村里的中国》的故事性分析张曦(聊城大学传媒技术学院,山东聊城252000)摘要:《乡村里的中国》一经播出,就引起了社会的广大反响,其强大而震撼的现实艺术效果,更多取决于该片朴实但又耐人寻味的故事性情节。

首先在故事性情节设计方面,该片表达了农民物质追求与精神追求的冲突、农村政治生态的复杂性以及情感问题,让农村人感同身受,更让大众深思。

在故卓化叙事因素与作用方面,作者采用平民化叙事,把原生的农民艺术特征反映得淋漓尽致,最后以三线平行交叉叙事的方式,使关注、关怀农民的主题得到升华。

本文通过对《乡村里的中国》的故事性进行分析,旨在对我国纪录片故事性情节的构造提供一些参考,为我国纪录片的进步提供一些个人建议。

关键词:《乡村里的中国》;纪录片;故事性中图分类号:J95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8883(2019)06-0100-02一、相关概述及故事简介(-―)纪录片的故事性概述纪录片通常是根据真实的生活创作的,但并不是简单地进行流水形式的事物展现,而是在真人真事基础上进行简单的再加工,通过表现真实的事物,使人们对生活有更为深刻的了解。

对客观事物进行最直接的描述是纪录片的重要特点。

纪录片中也可加入故事情节,以此来提升纪录片的趣味性,但是纪录片的故事性不是虚构的,只是在纪实的基础上添加部分修饰成分。

在这种故事性当中,情节的比例会有所降低。

(二)《乡村里的中国》故事简介《乡村里的中国》的故事背景是山东省的一个小村庄,这里是沂蒙山腹地,整个村子中有167户人,一共有464口人。

这个片子的总导演是焦波。

在片子中,一共存在三条线索,也就是村子里的三户人家——文化人杜深忠家、大学生杜滨才家和村支书张自恩家,这三个家庭正好代表了杓裕村的文化线、情感线和政治线,具有典型意义。

杜榛忠是一个文化人。

他的生活很苦,在村子中也没有地位,其妻子张兆珍是一名传统的农村妇女,面对家里的各项事务,目光短浅,和杜深忠争吵不断。

电影乡村里的中国观后感及影评介绍

电影乡村里的中国观后感及影评介绍

电影《乡村里的中国》观后感及影评介绍电影《乡村里的中国》观后感及影评介绍 杜深忠固执的说道:“我对土地没有一点情感...那个土地不养人...”我不由一颤,不由一叹,不由无奈、无助、思绪乱做一团,就像幸福的幻象被丢在了泥溷中...前几日看了纪录片《乡村里的中国》,很偶然的开始,很暗淡的终止。

看完全片后躺在床上思绪久久不能平息,顺手在电话上百度了那个纪录片,随意搜索,取得的结论却让人惊叹,没有想到该片在豆瓣上竟然有9.4 的高分,更没有想到的是竟然有无数的年轻人讨论着如此一部纪录片,如此一部完全描述农村题材、展现农村现实问题的纪录片。

不免感叹,原先当下人们那一半魔鬼的面庞都留在“抖音”里,而天使的一半一样保留了下来,化为了仁慈、理性、正直,而后留在了如此一部纪录片的讨论区。

纪录片描述了山东淄博一个叫沂源的小农村,听说是导演焦波的故乡。

全篇依照中国传统季节——惊蛰、大暑、秋分、寒露、冬至等时令展开了叙事,镜头记录着那个小村落一年里发生的故事。

开篇邓丽君小姐甜美的歌声从乡村大喇叭里传了出来,杜深忠在家里的水泥地上练书法,当晨光温暖的阳光装裱在杜深忠写满字的地面上时,脑海中竟然显现了“空谷幽兰”般的感觉。

杜深忠——一个背负着理想,与命运抗争了一生都没有出头,一直想离开土地但却从未如愿的地道农人,还有他那位比他还地道的农人妻子。

杜深忠想学二胡,被他的妻子数落为“五音不识”。

但是戏剧化的一幕那么是他那满身乡土味的面相、表情、服装下竟然隐藏了一颗充满诗意的内心,每每回忆起这一点,我便有着无穷的感动,被杜深忠的理想而感动,被他坚韧的毅力,诗一样飘摇的性格而感动。

于是他得逞了,假话以后他终于花了一笔巨款买了一个琵琶,而他成了一个“奇葩”。

满身乡土、不修边幅,充满污垢的手里捧着的是一个琵琶,他乃至全然可不能弹奏,也从来没有触碰过那个乐器,但现在他的妄图实现了,那个“美人”已经躺在了他的掌心。

再后来我听出了他对生活的无奈和一种认命般的抱怨,他对自己的儿子讲:“这辈子,你妈妈她从来不熟悉我,他全然不明白我是谁,不明白我想做什么,而她也不明白她自己想要什么,这是我一生最大的痛楚...”字里行间充满着怒愤,似乎在抱怨他的妻子是一个俗人,永久不懂他,不懂他对生活的追求。

乡村里的中国观后感1000字

乡村里的中国观后感1000字

《乡村里的中国》看了《乡村里的中国》,那感觉就像一下子被拉进了乡村的生活里。

影片里的乡村景色,真是美啊。

那一片片的田野,绿的黄的,就像一幅天然的画卷。

风吹过的时候,麦浪翻滚,就像大海里的波涛一样。

还有那些小院子,石头墙、木头门,透着一种质朴的味道。

院子里的鸡鸭鹅,跑来跑去,嘎嘎叫着,可热闹啦。

感觉每一个画面都能闻到乡村那泥土的芬芳,这种美不是城市里那种精致的美,是一种带着野性和自由的美。

再说说村里的人。

那一个个都鲜活极了。

有勤劳朴实的农民,每天天不亮就下地干活,在土地里摸爬滚打。

他们对土地那感情,深着呢。

就像对自己的孩子一样,精心伺候着每一寸土地,盼着庄稼能有个好收成。

还有那些可爱的孩子们,在村里的小路上跑来跑去,玩着最简单的游戏,脸上的笑容那叫一个纯真。

他们没有城市孩子那么多玩具,但他们有大自然这个大游乐场,树上的鸟窝、河里的小鱼,都是他们的宝贝。

村里的事儿也特别有意思。

有邻里之间的争吵,就为了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儿,吵得脸红脖子粗的。

可没过几天,又像啥都没发生一样,互相帮起忙来。

这就是乡村的人际关系,简单又复杂。

他们会因为一点小事闹别扭,但在大是大非面前,又团结得像一家人。

比如说谁家有个红白喜事,全村人都来帮忙,那场面,热热闹闹的,人情味十足。

还有村里的文化活动。

那过年的时候,扭秧歌、放鞭炮,可把整个村子都闹翻了天。

老人们坐在一旁,看着年轻人们闹,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这些文化活动就像一根绳子,把村里的人都紧紧地拴在一起,传承着乡村的记忆。

大家都在这些活动里找到了归属感,找到了自己在这个村子里的位置。

不过,乡村里也有困难。

像收成不好的时候,农民们脸上那愁容,真让人心疼。

还有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村里剩下的大多是老人和孩子,村子好像一下子没了活力。

那些空荡荡的房子,让人看了心里不是滋味。

这是乡村发展面临的问题,就像一块大石头,压在乡村的身上。

影片里展现的乡村生活有欢笑有泪水,有美好有无奈。

它就像一面镜子,让我们看到了乡村真实的样子。

《乡村里的中国》(完整版发布)

《乡村里的中国》(完整版发布)

《乡村里的中国》(完整版发布)星爷的情怀,澳3的老梗,三打的特效,关于这三点的各种吐槽强有力地撑起了贺岁档影评圈。

在看完贺岁档之后,虎牙妹无意看到了《乡村里的中国》预告片。

查阅发现这部纪录片其实并不新,12年拍摄,13年在国内外电影节夺奖,14年上各路媒体,15年上映,只是到了今年,网上才出现了独播片源。

(以下为预告片,98分钟院线版在最后哟~)移动设备无法播放请点击这里观看相比正片,这段预告稍显浮华。

不过这些名头也确实可以驱使我们,带着好奇之心来尝尝这碗名不见经传的农家土鸡汤。

2012年正月,导演焦波带着临时召集的团队——5个平均年龄不足25岁、没什么拍摄经验的年轻人住进山东淄博沂源县中庄镇杓峪村,以300块钱的月租费租下一个小院,自立春到立春,就拿这24节气为逻辑线,踏实诚恳地记录下373天的鸡毛蒜皮,以及这其中始终存在却从未被展现的话语。

2012年立春,开机,时间线开始跑秒,在可掌控的时间内,没有任何人可以预知下一秒会发生什么。

可有意思的是,这一年主要人物身上都发生了戏剧化的情节,而这所有的矛盾冲突又都在这一年暂且得到了一个“结果”。

先说杜深忠,村里最有文化的老头,唯一一个看新闻联播的老头,深信精神食粮与素质的老头。

每天抱着二胡想琵琶,手握毛笔在“阳光铺成的宣纸”上挥洒,但在村子里并不被高看。

村支书张自恩的奉承话是这么说的:“你是个才人,就是果树管的少”。

杜深忠的老婆,朴实无华的农妇,完全打破老杜的理想化生活,每天就柴米油盐碎碎念,话粗却总是妙语连珠。

这对性格迥异的老夫妻每天都有矛盾,除了种苹果,最大的争议就是杜深忠有把心心念念的琵琶,690块钱。

有一天,老杜买回来了,谎称490。

看着开心得像个孩子似的杜深忠,妻子还是在碎碎念,不舍的眼神中又有点喜悦。

(@面瘫演员们,看,这是“五味杂陈”的生活样本)至此之后,老杜之后的生活就是:抱起琵琶,精神。

聊起苹果,不服。

苹果·琵琶的争执=现实·精神的撕扯老杜这条人物线,撑起了全片的半边天,身为农民却说出“我对这土地没有一点感情”,既戏剧化又真切代表着这类农民。

乡村里的中国主演现状-《乡村里的中国》读后感

乡村里的中国主演现状-《乡村里的中国》读后感

乡村里的中国主演现状|《乡村里的中国》读后感《乡村里的中国》读后感一上课,老师就说这两节课让我们欣赏一部影片,非常的感人。

看到影片的名字《乡村里的中国》,我以为又是描写乡村空巢老人或者留守儿童的故事。

这些故事固然很感人但是看多了听多了,也会失去初始的那些震撼与感动。

但是影片开始后几分钟就深深地吸引了我,原本拿在手上的手机也没了吸引力。

这部影片记录山东省淄博市构峪村一年的生活,描写了这个村子的村民一年的酸甜苦辣,家庭与家庭之间的矛盾,基层干部工作的艰辛,父母子女之间的感情。

其中主人公杜深忠给人的印象最深,开头他用毛笔沾了水在阳光下写字,动作流利,字体优美,显然是一位有文化的人。

他为了圆自己的琵琶梦,骗自己的妻子琵琶花了四百,实则花了六百。

就这个钱他不知道存了多久(一年辛苦,卖掉苹果除去成本后就剩七八千),在琴行拿到琵琶爱不释手的样子,让人为之动容。

正如他说:“不仅人需要粮食,需要营养,人的精神而需要营养。

”其次让我动容的是杜深忠夫妇之间的相处之道,在片子中,我们可以看到两人经常互损,但不知为何就是羡慕他们这样的感情,在斗嘴中又相互包容对方,这是现在很多夫妻都不能做到的。

另一个让人心疼的人物是村书记张自恩,很多人都羡慕村官的工作,但是这部影片让我们看到一个憋屈的基层干部,好事轮不上自己,麻烦事却不断找上门。

因为一棵树,被张光地上报怀疑做假账,账本查了一次又一次;张光学和张自爱家的矛盾,来回奔波一个多月,两边都不讨好,但又不得不解决;年底工资少之又少,还不够付油费;为了让自己的村民提高收入,到处联系,放低姿态,合作搞旅游搞开发。

这是一个真心为民谋福利的基层干部,为他感到憋屈的同时又感到非常的心疼。

正如他自己所说,他又不靠这点工资吃饭,何必要这样自讨苦吃。

而我们社会中缺少的又真正需要的就是张自恩这样的村官,他们的存在让更多人生活的更好,也希望构峪村的村民能都珍惜这样的书记。

影片中最矛盾的人也许就是磊磊(杜滨才)了,一直到结尾之前,他都表现的非常讨厌回家,回家就代表着无限的烦恼。

《乡村里的中国》:全景式的乡村图谱

《乡村里的中国》:全景式的乡村图谱

何凝聚那 诸 多 相 互 对 立 的 矛 盾 因 素———离 去 与 归 来、淳朴与尖刻、和解与抗争等等。 在这一意义上, 《乡村里的中国》 为我们所描摹的是一幅以乡土为 绘画底色、以命运为结构布景的泼墨重彩式的文化 图谱与生存景观。
一、民俗:村落里的信仰世界
在人们往常的观念中,城市代表着现代,而乡 村代表着传统,这两者之间似乎存在着某种对立与 冲突,但它们又有各自的美感所在———城市寓意着 活力、激情、新奇与创造,乡村守护着自然、恬淡、古 旧与神秘。 如果我们承认这两种不同风格的美的 存在,那 么 我 们 即 会 立 刻 发 现 一 种 颇 为 吊 诡 的 现 象———作为现代 文 明 聚 合 地 的 城 市 并 未 成 为 导 演 所普遍关注的美学对象。 在大部分以城市为题材 的影视作品中,大厦、霓虹灯、立交桥、汽车、街道、 商场等现代意义上的象征符号共同构成了一个逼 仄的都市空间,城市文化所创造出来的大量词汇和 术语也不一而同地裹挟着冰冷、压抑、紧张、焦虑的 气息。 如果说遗忘是美的一种消退,那么坚守则是 美的一种回归。 城市所自具的快节奏显然不适合 承担坚守的任务,小桥流水、采菊东篱、松涛云海、 原野荒丘等极富生态静美之观的意象不会也不可
如何将民间文化巧妙地融入到叙事脉络当中 而又能免于俗套并显得自然,这大概是乡土纪录片 导演所应当追求的一个美学原则。 和一般意义上 的纯文化纪录片不同,《 乡村里的中国》 所要展现的 是一个村落的生存境况与精神状态,“ 生活” 是其贯 穿始终的一条主线,因此,民俗只能是生活里的一 部分和信仰中的一个分支。 如何凸显它并“ 淡化” 它,是摄制组在拍摄过程中所要努力的一个方向。 将作为中国人生产、生活的时间指南的二十四节气 印刻在一年当中的各个叙事节点上,这是影片在时 间维度上所做出的一种传统意义上的尝试。 当看 到最后一个节气被漫天大雪覆盖在山林之间时,我 们知道,这种尝试是成功的。 与二十四节气所配套 出现的信仰、禁忌、养生、礼仪等活动本身就是传统 民俗文化的重要载体,节令不仅关乎天道阴阳的自 然流转,而且对人间社会的生活秩序也做出了指引 与约束。 在春分时节,杓峪村的村民在山羊头上涂 上红色的颜料,并在墙壁上书一大大的“ 春” 字,杜 深忠笑着说这是寓意着“ 龙年春到发羊财” ;村里的 妇女则聚在一起用五颜六色的布料缝制精巧实用 的虎头帽, 并特意在虎眼的位置上连缀 两 颗 “ 豆 子”,她们认为“ 在小孩头上缝上豆子,小孩就不生 水痘”。 这是山中村民朴素的生活哲理和处事智 慧,万物复苏、一年更始之际,他们把美好的愿望都 以文字、符号、祝福的方式书写、点缀在村落中的各 个角落。 立春这一天,“咬春”的习俗在这个小山沟 里也被完整地保留了下来,村民们会选择在一个晴 朗的夜晚,聚集在由一堆篝火所照亮的空地四周, 老女老少们满怀欣喜地围着温暖的火光,笑看一群 孩童传递并啃咬着一颗象征着好运的脆嫩多汁的 青萝卜,这可以保佑他们在一年当中平安吉祥、免 遭灾祸。 这些朴素的民间信仰显然是基于最低层 次的生存需要所代代延续下来的,它并非是人们刻 意追求的结果,其建构也并非一种自觉的行为。 但 我们应当认识到,这些民间信仰在今天已经带有着 很强的仪 式 性, 抛 开 其 自 具 的 功 利 性 和 顽 强 性 不 言,尽管在物质富足、经济增长的今天,乡村里的人 们仍旧认为这是其日常生活当中必不可少的元素,

《乡村里的中国》背后的故事

《乡村里的中国》背后的故事

《乡村里的中国》背后的故事(在这篇文章里,我是用焦波本人口述的第一人称方式来写的,这里的“我”是指焦波,阅读时就像身临其境一样了)我的两个主要作品是《俺爹俺娘》和《乡村里的中国》。

这里面的《俺爹俺娘》前后总共拍了30年,30年的点点滴滴,我为俺爹俺娘拍了1200张相片,六个小时的视频。

我是咱淄博博山人,父母也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可他们身上有很多值得我永远记录下来的东西。

我是50后,俺爹是个木匠。

我一开始做得不是摄影工作,后来变化了好几份工作,到现在是这样做得导演。

我一开始时心比较浮躁。

我从俺爹那里学会了大锯,干了一个暑假,就受不了了,不想干了。

于是俺爹对我说:“你知道为什么学大锯只需一天,而总是要求学它的人先锯上三年?就是要先练练人的脾性,把脾性磨出来,一旦你的品性从中得到提升,以后即使不再拉大锯,你也会在其他地方干得很好!”这就是俺爹教给我的人生道理,我的坚持就是从这里学来的。

俺娘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家妇女,没有上过一天学,大字不识一个。

早些时候我和俺娘一起磨大饼,俺娘总是很早一个人起来,而不叫醒我,独自一个人去推磨,你们知道吗?俺娘身高只有一米五,体重只有36公斤,她要去推两个人推都吃力的磨。

有一次我就问俺娘:“每日每夜这样去做下去,你是怎么想的呢?”俺娘说,还能想些什么呢?我只是知道走一步就少一步。

这就是俺娘!这就是不识字的农家妇女口中说出来的话!我这辈子不曾忘记!(掌声响起)我用了前前后后三十年拍下了俺爹俺娘生活的点点滴滴,拍出了农村父母的朴实地道,拍出了我对他们打心底里的敬意。

最后,在1998年的美术展上我的作品全部展出,没有请什么知名人士来剪彩,我就让最朴实的俺爹俺娘来剪彩,剪出了我的心愿。

(此处有掌声)直到前段时间,国家电台总局局长找到我,说有一个纪录片的拍摄任务,就是拍一个当代农村风貌的纪录片,经费不是问题,只是有一个要求,就是在一个地方拍上一年,不能出来,直到拍完。

有五六个摄制组都没能完成这项工作,你都能用30年时间来拍《俺爹俺娘》,在一个固定地方呆上一年也没问题吧?我也是感觉行,所以也就接下了这个拍摄任务。

乡村里的中国故事梗概

乡村里的中国故事梗概

乡村里的中国故事梗概1. 《乡村的四季之美》“哎呀,咱这乡村的四季可真美呀!”春天,小草从土里探出脑袋,和小花说着悄悄话,仿佛在说:“春天来啦!”夏天,小伙伴们在河里嬉戏,欢笑声回荡在整个村庄,“快来呀,这里好凉快!”秋天,金黄的稻穗笑弯了腰,农民伯伯高兴地说:“今年又是丰收年啊!”冬天,大雪覆盖了村庄,我们在雪地里打雪仗,“哈哈,看我的雪球!”这乡村的四季,各有各的美,真让人陶醉呀!例子:我记得有一次春天,我和小伙伴一起去田野里玩耍,看着那一片片嫩绿的小草,还有五颜六色的小花,我们开心极了。

我们在田野里奔跑着,感受着春风的抚摸,就好像和春天在拥抱一样。

2. 《乡村的老人》“张爷爷,您又在晒太阳啦!”张爷爷笑着说:“是啊,这太阳晒着舒服哟!”村里的老人们总是聚在一起,聊聊过去的故事,“想当年,我们可吃了不少苦呀!”但他们脸上却洋溢着满足的笑容。

他们就像乡村的守护者,见证着乡村的变化,“这日子是越过越好咯!”这就是乡村里那些可爱的老人。

例子:有一天,我路过张爷爷他们坐的地方,听到他们在讲过去种地的艰难,我忍不住问:“爷爷,那你们不觉得苦吗?”张爷爷摸着我的头说:“苦啥呀,都过来了,现在多好呀!”我看着他们,心里暖暖的。

3. 《乡村的学校》“嘿,今天又能在学校和小伙伴们玩啦!”我们在乡村学校里一起学习、一起玩耍,“快传球呀!”那简陋的教室却充满了我们的欢声笑语,“老师,这个我会!”这里是我们梦想起航的地方,“长大了我也要当老师!”真怀念那乡村学校的时光啊!例子:记得有一次上课,老师提问,我紧张地举起了手,回答对了后,同学们都为我鼓掌,那种开心的感觉至今都记得。

4. 《乡村的集市》“走咯,去集市逛逛!”每到赶集的日子,村里就热闹非凡,“这个怎么卖呀?”“便宜点嘛!”大家在集市上挑选着自己需要的东西,还能碰到好多熟人,“哟,你也来赶集啦!”乡村集市,充满了生活的气息,“真有意思呀!”例子:有一回跟着大人去集市,我看到一个好玩的玩具,就缠着妈妈买,妈妈和老板讨价还价了好久才买下来,我高兴得不得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乡村里的中国乡村里的中国■ 剧玺博(右二)和北川(右一)在杜深忠家拍摄■ 封镜后,主创人员与送行的村民在“村儿电影社”所在的农家小院前合影■ 热心村民客串摄影助理,用铁锨挡光本报记者姜燕一个出身山东农村的著名摄影师,一支平均年龄只有21岁的“零经验”团队,一次373天的驻村拍摄,一部还未上映便已声名鹊起的纪录片——《乡村里的中国》。

影片获第15届中国电影华表奖纪录片大奖等八个大奖,看过的人说它:“这是一部为农民说真话的电影。

”纪录片里,镜头里展现的山村美景,勾起人们对世外桃源般生活的憧憬和向往;而农民掷地有声的话语,颠覆着人们对农村和农民的想象;他们对梦想的追求和展现自我的欲望,又让人们看到希望。

命题作文2012年春节,著名纪录片导演、摄影家焦波接下国家电影局一个“命题作文”,要求是找一个村庄,住上一年,拍一部反映农村生活的纪录片,不能拍成主旋律的宣传片,但也不能拍得很消极,要有种精神、信念和坚持。

经过一个多月的考察,焦波选定了山东省淄博市沂源县中庄镇杓峪村,翻过一座山就是他自己的家乡。

“第一次去杓峪村,还没确定下来,第二次再去时,在村里碰上了杜滨才和杜海龙,这两个大学生一个会跳街舞,一个说村里每年春节还办联欢会,这引起了我的兴趣。

”焦波随即跟着杜海龙回家,见到了后来成为影片主人公的杜深忠以及他的妻子张兆珍。

杜深忠那年58岁,高中毕业,当过兵,喜爱写作、书法,拉着二胡想着琵琶,是农村里少有的对精神生活有追求的人。

焦波每每谈起,都很庆幸遇到杜:“我们这个片子如果没有杜这个人,层次要差很多。

”张是个没上过学的农村妇女,曾经看中丈夫有文化,可没想到丈夫一辈子没能出人头地,干农活不顶劲,还整天花钱买书买本。

家里的苹果也管得比别人少,“沂源红”苹果是当地农民创收的主要来源。

她用一口山东土话说:“焦老师,俺俩口子打了一辈子仗,你要是拍俺俩,就是一个战争片。

”一句话,把焦波给逗乐了,这两口子,有戏。

2012年2月4日,农历正月十三,摄制组租下村里一个小院,住进了村子,在院门上挂了一个牌子“村儿电影社”。

城市农民村里人带着奇怪的目光看他们,搞不清楚他们是来干啥的,有人以为他们是部队派来拍电影的,有人以为是来搞调查的,还来反映过情况。

咋让村民信任他们呢?焦波说:“我骨子里还是一个农民,虽然我用上了微信,但老婆说我是个‘城市农民’,保存了许多农民的生活习惯。

”杜深忠对记者说:“焦老师那个人,俺上山他也上山,俺躺地上他也躺地上,俺吃啥他端起来就吃,从来不挑剔。

俺都不敢相信,焦老师这个大摄影家,还能跟俺这样?”拉近杜和焦的距离的,是有一次杜家一位本家老人去世,焦波也去拍摄。

杜指着一座坟说,这就是俺爹俺娘的坟。

“我说,噢,老人在这里,太不恭敬了。

”焦波说,“然后我跪下,给老人磕了几个头。

” 从那以后,杜深忠对焦波更信任、也更亲切了。

日本纪录片大师小川绅介说:“纪录片是拍摄者和被拍摄者共同创造的世界。

”这一对关系必须是平等的,相互信任和尊重的,才能形成创作上的良性互动。

春天的时候,杜看见村里有人“杀”树(当地人管砍树叫“杀”树),他骂“都弄到城里搞绿化去了,这叫剜大腿上的肉贴到脸上”,结果被妻子一通抢白,说他多管闲事。

杜被呛之后,活也不干了,和焦波坐下来闲聊,你聊你的过去,我聊我的过去。

杜吐露心声:“焦老师,我告诉你,我20岁时候的梦想,到60岁也没破灭过。

”“那句话让我顿时觉得,这正是我要找的呀,这多难得!”焦波说,那时候已经拍了一个多月,还没摸着边,不知道到底要拍什么,“一个春天都在探索和寻找”。

沂蒙汉子线索暂定未定时,三台摄像机分别蹲守在四个家庭里:杜深忠家、村支书张自恩家、房东张光爱家和杜滨才的父亲杜洪发家。

张自恩说:“我走到哪,他跟到哪,我一站起来,他就跟上来,有时候都觉得烦。

”在他家蹲点的是身兼导演、摄像和剪辑三职的剧玺博,四川传媒学院大四学生,当时25岁。

张自恩是中国农村基层干部的代表,他38岁当村支书,当时已经干了10年。

在片子里,县里派来的包村干部魏自军给村里修小广场,“杀”了村民的树,村民不找包村干部,只找张自恩“打仗”,张自恩也只好跟他打,护着包村干部。

为了给村里找点旅游项目,他搭上自家的鸡蛋,到开发商家里去。

村里有人想把他搞下来,他们来当,还有人查他的账,一年来把他折腾得不轻,他也骂“到时候我一个一个办他”。

焦波理解张自恩,“按张自恩的说法,他对付的是帮刁民,只能该打就打、该骂就骂,他不可能按书本上的方法去做,让写理论的人去干这个活,他干不了。

”张自恩有他的苦闷。

有一晚,焦波接到张自恩的电话,“他问我在哪,我一听口气不对,就问他在哪,他说老婆不在家,喝了点酒,在山上呢,你能不能来一趟。

” 焦波立马带着机器过去了。

见到焦波,张自恩哭了,说:“焦老师,我太烦心了,你看弄点事,群众不满意,家里老婆孩子对我不满意,领导不满意,今天又批评我了,我心里难受。

”就这么一个沂蒙汉子,他受不了了,但第二天,该怎么样又怎么样,又恢复他那样子了——焦波说,这就是咱基层干部最真实的状态。

人肉换猪肉片子里有三个泪点。

小范围放映时,观众都是些对煽情的泪点很有抵抗力的人,看到最后都哭了。

三个泪点其中之一是杜深忠的女儿小梅出嫁时,杜给女儿2万元钱。

小梅读初一那年,因为70元钱学杂费没有及时交上,再也不肯去上学,出门打工挣钱供弟弟读书。

杜深忠夫妇一直觉得亏欠这个懂事的女儿。

女儿最终找到好的归宿,结婚前夕,杜东拼西凑给她2万元,父女俩一番对话,令人唏嘘。

小梅是外出打工者中幸运的代表,不幸的代表是村民张自军,他在贵州打工时出事,没能抢救过来,骨灰被运回村里落葬,幼子披麻戴孝,天真地问:“那是俺爸爸的家吗?有人答:“对了,这是你爸爸的家。

”“门口怎么这么小。

”“不小,这里头很宽敞。

”屋里,杜深忠带着怒气叹息:“咱这些老百姓,咱这些山里孩子出去打工,真是一个要命的事,实际上农民工百分之八十以上的,都是逼着出去的,出去是一把辛酸泪,打工的情况我知道——简直就是拿着人肉换猪肉吃。

”早些年,杜深忠为了给儿女交学费,每到快开学时,就到莱州打一两个月工,给人剥玉米壳,干的都是当地人不愿意干的活,挣几百元钱就回家来。

“拼命,我5年就掉13颗牙。

”所以,他盼着儿子走出农村,就像他自己当年也渴望走出去一样,他对儿子说:“咱这二亩贫瘠土地不养人,所以说我多么盼望你走出去,学习期间一定好好努力。

”“我失败了一辈子,你别看我一辈子不成功,不成功的教训比成功的经验还说明问题。

”爱恨交织春天里聊天那次,杜深忠聊到兴浓时说:“我有句心里话给你说下,但你把机器关掉,录音笔关掉,这话上不了台面。

”焦波说“行”,就给关了。

“杜深忠说,这个说对土地有感情,那个说对土地有感情,我对土地一点感情也没有。

就是没办法,无奈。

如果有什么,何必叫孩子千方百计出去上学?”焦波又一次震惊。

“我说,兄弟,你这话太深刻啊。

你这话不丢人,我希望你这话在适合的时候说出来,我录在片子里,我从来没听人说过,将来说出来会很震撼。

”更让焦波感慨的是,杜在过年时有感而发,顺势表达出来,一气呵成。

每次电影放到这里,都是全场鼓掌。

中国纪录片之父司徒兆敦说:“哪个编剧能编出来,哪个演员能演下来?那个长镜头,看了几次都鼓掌。

”“以往都说海军爱海洋,学生爱课堂,农民爱土地。

看到这里,很多教授说,这句话颠覆了传统教育中的说法,颠覆得让人心服口服。

”焦波说。

“现在土地能给予他们什么,现实他们能得到多少,守着土地得不到什么,又使人伤心。

”影片中杜深忠对土地的情感发人深思。

焦波解读,他对土地是一种既爱又恨的感觉,因为太爱,所以当达不到期望时,他才恨。

但当人们伤害土地,把树“杀”掉往城里运,破坏山林时,他愤慨地说“完了,子孙后代就完了”。

“当有人伤害它时,他是坚决不让的,那份感情有多深?其实他内心非常爱这片土地,比那些喊口号的人都爱,这种感情太复杂了,为什么就不能在艺术作品里让人说一句‘我不喜欢’?”焦波由衷感叹。

最佳编剧有人看了片子,大惑不解地问:“焦老师,你咋能导得这么焦波说:“我从来没导演过任何一个场景,没写过一个字的策划,没编过一句台词,这些都是真实生活的自然流露。

”没有比生活本身更好的编剧了。

剧中人杜滨才来自单亲家庭,这是他初遇焦老师时就说了的。

他两岁时,母亲因受不了父亲的精神病,选择离婚,杜滨才由父亲一手带大,长大后却总对家庭和父亲不满。

从学校回家,没说两句话就对父亲发火。

父亲杜洪发是个内秀的人,多年来照顾儿子,神情上多了母性的安详细腻,许多人都喜欢这个人物。

到了大年初一村里联欢会时,杜滨才突然上台,拿起话筒。

“音乐响起,我第一反应是,我没听过这首歌。

”22岁的制片主任刘晓晨说,虽然他看到节目单上写着《父亲》这首歌名,但他想到的是另外一首主旋律歌曲,所以团队一点准备也没有。

“总是向你索取却不曾说谢谢你直到长大以后才懂得你不容易每次离开总是装作轻松的样子微笑着说回去吧转身泪湿眼底爸爸谢谢你”杜滨才在台上唱,村里人在台下哭,大姨大婶们拉着袖子抹眼泪,杜滨才的父亲也想哭,但又强忍着,脸上的肌肉都在“这太真实了!”焦波立即指挥他的摄像师们分别跟拍父子俩。

焦波一直告诉他的团队,技术和技巧都是次要的,有了真情实感,镜头晃一点不要紧。

这场联欢会另一个收获是,接下来杜深忠终于抱着琵琶上台了,妻子在他的伴奏下演唱了一首《沂蒙山小调》,这似乎解开了全剧中两人一直“打仗”的包袱。

一曲终了,另外三个人都下台了,杜深忠还坐在马扎上转轴拨弦,舍不得走。

“我了解他,他太想有个舞台了。

他非常珍惜我们拍他的这一年,他终于有一个表现的机会。

看到这里,我心里说,结尾有了,这是最好的结尾。

”焦波说。

拿到龙标开拍之前,焦波鼓励他团队里的这些孩子,说“咱争取拿龙标”,刘晓晨撇嘴:“就咱这些人,还拿龙标?”龙标即出现在电影片头的绿底龙头标志,因其上面写有“公映许可证”以及电审字号,一直被视为是电影的“准生证”。

最后,《乡村里的中国》不但获了一大堆奖,还通过了审批,拿到了龙标。

他们自己也诧异,片子里村民有不少惊人之语,竟然一字未删。

比如,房东张光爱挨打调解未成后,怨骂:“早晚等着出了人命才是理,不出人命的时候没有理,我是看透了法律。

”杜深忠说到卖化肥的:“这些东西咱知道真假吗?每次下来后,都说我是哪个科学院的,我是哪里的教授,实际上都是推销化肥的。

”还有,包村干部魏自军主持修村里的小广场时,撑着把小花伞,笑眯眯地站在旁边看的“黑”镜头。

有人说,这是否说明了审查机关的胸怀比以前宽了。

焦波说,干了30多年记者,他知道政府希望要什么。

“一个有良心的纪录片导演,不能为了迎合审批昧着良心,要反映老百姓生活的真实,但要知道边缘在哪里,不要迈过。

否则,片子连和大家见面的机会都没有,何必呢?”这,可能是大巧不工的焦波唯一的技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