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乡村的社会特性及其价值取向_以近代浙江省兰溪县三泉村为个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键词 : 近代 浙江省 乡村社会 传统特性 太平军 作者周祝伟 ,男 ,历史学博士 ,浙江省社会科学院助理研究员 。(杭州 310025)
自 20 世纪初以来 ,中国传统乡村的社会特性问题 ,就一直是国内外抱着各种不同目的 ,试图了解 中国 、认识中国的知识精英们所关心的重要课题 。他们的研究成果 ,总起来看 ,大致有三个 :一是从社 会分层理论的角度出发 ,强调村落社区内的贫富分化和对立 ;二是根据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特点提出 了乡村社会和谐说 ;三是运用历史学的方法从政治学的角度出发建构的乡村共同体说 。这三大成果 的取得 ,应该说都是有相关的个案作为基础的 ,但是随着学术研究的深入 ,它们在学界又都受到了来 自建立在其他个案基础之上的 、程度不同的质疑 。这些新个案的发现和挖掘 ,都在一定程度上展示了 前人各自所建立起来的范式的偏颇和片面 ,从而逐步地深化了我们对中国传统乡村社会的认识 。在 这里 ,笔者不想就此展开阐述 ,而仅仅准备同样从一个微观的个案出发 ,通过解剖分析 ,揭示其特点 , 以期使我们对传统乡村的社会特性 ,及其建立在这一基础上的某些价值取向 ,能够更加接近全面地认 识。
— 66 —
中国传统乡村的社会特性及其价值取向
尽管三泉村唐氏族谱《行传》中仅记载了死于或被掳于太平军的情况 ,跋文中也仅说“咸同间发逆 窜兰 ,加之以师旅”,没有片言涉及与太平军作战的清军 ,似乎该村的人口损失与清军毫无关系 。就这 一点而言 ,应该说族谱与官方文献对于这场战争的记载口径是近似的 。但是 ,它在指出太平军对该村 影响的同时 ,并没有像官方文献那样颂扬赶走太平军的清军 。那么清军在兰溪县的所作所为又是如 何的呢 ? 是当地老百姓心目中的“救世主”吗 ? 我们不妨来看看当时私人撰述中对于清军在兰溪县所 作所为的记载 。据许瑶光 ①《谈浙》一文载 ,实际上清军与当地乡民之间的关系是十分紧张的 。当时清 军中一支由总兵明安率领的部队 “, 军中多美妇人 ,艳妆华服 ,驮以肥马 ,招摇过市 ,民咸惊讶”,而“其 所部仁勇尤为不仁 ,由兰溪过金华以入缙云 ,一路掳掠”。② 对于这一点 ,我们也可以从副贡出身的李 应珏所撰《浙中发匪纪略》中得到佐证 。他同样也指出 “, 明安军由兰溪 、金华赴缙 ,恣行掳掠妇女 ,多 乘马过市”。③ 清军的掳掠行径 ,已导致了兰溪县兵民之间的严重对立 ,不仅前面提到的明安军被“土 民击溃”,而且到了乡民见清军就杀的状况 。据《谈浙》记载 ,当时金衢严道道员缪梓曾“派营弁一员携 兵五人 ,持令催油烛 ,道过兰溪 。兰溪民团毁其文 、折其箭 ,悉数杀之”。作为地方官的许瑶光觉得 ,这 种状况的出现 ,与民团因士兵的掳掠而将之击溃相比 ,是“尤骇人闻听者”。④ 这还仅是在太平军进入 兰溪之前发生的事情 ,即咸丰八年之事 。到了咸丰十一年 ,清军提督张玉良所率的部队在兰溪县与民 团更发生了大规模的互斗事件 。这年的四月二十日 ,张玉良所部由严州退至兰溪 “, 兰溪民团愤其平 日之掳掠 ,又以为不救金而回兰 ,詈之且遏之”,遂发生兵民相斗 ,张玉良部败退逃回严州 。到五月三 日 ,张玉良由严州率军杀进兰溪 。重新杀进兰溪县的张玉良 ,带着复仇的心态 “, 纵部曲掳民财 ,团民 杀之 ,遂下令肆杀 ,老弱妇女无一得免者 。既杀其人 ,又纵火焚其屋 ,七十里皆灰烬 。”展开了一场惨绝 人寰的血腥大屠杀 。从表面上看 ,张玉良部清军的掳掠与屠杀 ,似乎是报复心理所致 ,其实并不然 。 据许瑶光说 ,当时军饷奇绌 ,三四月只给一月粮 ,而行营掌支应者因无粮可给 ,往往开船避去 “, 饷无可 闹 ,兵乃肆掠 。有以激之 ,则变羞为怒 ,愈以杀人掳财为得计 。”其中只有参将王浮龙率领的千名奋武 军 ,因王浮龙驭军有法 ,不准扰民 ,军纪尚可 “, 兰溪之团每与兵相仇 ,惟见奋武军之腰牌 、号衣 ,则无不 互相救护”《, 谈浙》的作者藉之以为证明“兰溪民团非好与兵仇”的证据 。⑤ 可见 ,清军在兰溪县的肆杀 与掳掠并非是极个别的现象 ,而是相当普遍的 。三泉村地处兰溪县西北部 ,这一区域又正好是清军张 玉良部由严州进出兰溪县所经之地 。在这样的一种背景之下 ,对于三泉村除由太平军直接造成的人 口损失 (58 人) 之外 ,其余占损失人数 83 %的死亡人口 ,我们自然很难简单地将它完全归之于饥馑 ,族 谱跋文中所说“加之以师旅”的“师旅”也就不仅单指太平军了 。
中国传统乡村的社会特性 及其价值取向
———以近代浙江省兰溪县三泉村为个案
周祝伟
提要 : 关于中国传统乡村的社会特性问题 ,国内外学者一直抱着浓厚兴趣 ,并从不同的侧 面加以认识 。本文即以浙江省兰溪市三泉村这个有着 700 年历史的宗族村落为个案 ,通过考察 它在清咸丰 、同治年间动荡的社会背景下所秉持的价值取向 ,结合该村落的发展史和公众组织 组建情况 ,指出是宗族村落共同体化的社会特性 ,使之在清军与太平军的对阵中采取了以家 、村 为中心的地域本位主义价值取向 。在此基础上 ,进一步提出对乡村社会的传统特性应加以创造 性改造 ,以服务于当前构建和谐社会的问题 。
表 1 咸 、同之乱时期 (1851~1864) 三泉村各年人口统计表
年份
人口
年份
人口
年份
人口
1851
1060
1856
1046
1861
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1015
1852
1041
1857
1050
1862
925
1853
1041
1858
1050
1863
709
1854
1038
1859
1040
1864
697
1855
1043
1860
① 这一根据族谱正文所载人口统计所得的人口损失比例表明 ,光绪《三泉续修谱序》所说“尔时 (太平天国战争) ,死地而能 生 ,危地而能存者 ,盖寥寥焉”,及《三泉续修谱跋》所说当时三泉村“死者十之八九 ,存者仅十之二三”的说法言过其实 。
② 《东鲁唐氏族谱》卷 16 《, 三泉续修谱跋》。 ③ 光绪《兰溪县志》卷 8 《, 祥异》。 ④ 光绪《兰溪县志》卷 1 《, 风俗》。
本文所考察的个案 ———三泉村 ,位于浙江省中西部兰溪市 (1985 年 7 月以前为兰溪县 ,之后撤县
— 64 —
中国传统乡村的社会特性及其价值取向
设县级市) 多山的西北部 ,距兰溪市区 11 公里 ,距黄店镇 3 公里 。村子始建于南宋淳熙八年 (1181) , ① 村后面是主峰海拔 307. 6 米的柱竿山 ,村子与农田均坐落在群山环绕的山坞里 。据 1997 年统计 ,全 村总户数 398 户 ,人口 1213 人 ,劳动力总数 640 人 ,从事农业的劳动力 552 人 ;耕地面积 (水田) 911 亩 、旱地 150 亩 、山 2782 亩 ,人均耕地仅 0. 74 亩 ;工农业总产值按 1990 年不变价格计算为 136. 76 万 元 ,其中工业总产值仅为 3 万元 。全村除民国期间迁入 4 户异姓外 ,长期以来一直是由唐姓家庭构成 的单姓村落 ,自明嘉靖年间至民国五年曾七修唐氏族谱 。现存同治年间编绘的兰溪县鱼鳞图册记录 了该村当时的土地占有状况 。在清咸 (丰) 同 (治) 之乱期间 ,该村与兰溪县其他的村落一样 ,曾经以保 家卫村的目的出发 ,组织民团 ,既与清军作战 ,同时也与太平军作战 。下面我们即对这一史实进行实 证考察 ,并进一步分析和揭示决定这一价值取向模式形成的某些社会特性 。
据光绪《兰溪县志》记载 ,该县咸丰十一年十二月到同治元年正月间 ,连日下雪 “, 溪涧冰厚尺余 , 平地雪深六七尺 ,不得行 。时贼盘踞邑境 ,百姓东搬西徙 ,多栖止山谷间 。值此久雪无处觅食 ,饥窘交 迫 ,辗转致死者不堪言状 。”而到了同治二年 (1863) 夏天 ,又发生了大旱 ,当时“饥民食草木 ,饿殍满 途”。③ 三泉村位于兰溪县“常苦旱 ,方夏 ,弥月无雨 ,禾必槁”④的西北部山区 ,想必饿死的人更多 ,如 该县志卷 8《兵燹 ·克复纪略》中就明确指出 ,当时该县“民多饿死 ,而北乡尤甚”。
— 65 —
浙江学刊 2005 年第 3 期
从上述图表看 ,三泉村在 1851~1860 年间人口尚处于一个相对比较稳定的状态 ,然而 1860 年之后村 落人口开始出现了急剧下降 。从 1860 年至 1864 年的短短五年间 ,人口由 1034 人降至 697 人 ,净减少 337 人 ,下降率达到 33 %左右 ,即减少了 1/ 3 。① 其中以 1861 年 (咸丰十一年) 、1862 年 (同治元年) 两 年损失人口最多 ,1861 年减少人口 90 人 ,而 1862 年则减少得更多 ,达 216 人 ,两年减少的人口约占总 减少人口的 91 %。这五年间高达 33 %的人口究竟是怎么减少的呢 ? 是否如撰于光绪年间的《三泉续 修谱序》所说 ,完全是“洪杨大劫”所致呢 ?
1034
注 : (1) 本表在统计各年人口时 ,由于家谱中不载女儿的出生时间及婚期 ,因此 ,无法加以统计 ;但由于谱中记载了娶进媳妇的 出生时间 ,因而笔者权且以未进门媳妇数充抵未出嫁女儿数 ,料想出入不至于过大 。(2) 统计时 ,死亡人口仍计入死亡当年的人口 数。
① 参见周祝伟《: 浙江三泉村 700 年变迁模式试探》《, 史学月刊》2003 年第 2 期 。 ② [ 清 ]秦簧 :光绪《兰溪县志》序 。光绪十五年 (1889) 刻本 。 ③ 《东鲁唐氏族谱》卷 16 ,光绪《三泉续修谱序》。民国五年 (1916) 刊本 。
一 、季世丧乱起 :咸 、同之乱中三泉村的人口变迁及原因分析
三泉村所在的兰溪县 ,地处浙江省严 、衢 、婺三州交界之地 ,其西部 、北部与严州建德县接壤 ,西南 部与衢州龙游县为邻 ,南 、东南 、东北分别与婺州金华 、义乌 、浦江三县交界 。咸丰 、同治年间 ,太平军 曾数度往返于严 、衢 、婺 ,并于咸丰十一年 (1861) 五月初四日控制兰溪 ,至同治二年 (1863) 正月十二日 撤退 ,历时一年半载有余 。据编修于光绪七年 (1881) 的《兰溪县志》说 ,该县“咸同之间历洪杨大劫 ,民 人存者仅十之三 。”②三泉村作为该县的一个偏僻山村 ,其在这场运动中的情况 ,官方文献包括县志均 无片言提及 。但该村编修并保存的《东鲁唐氏三泉族谱》,其中撰于光绪二十年 (1894) 的《三泉续修谱 序》说 “: 咸同间加以洪杨大劫 ,兵燹之惨状 ,为 (三泉唐氏) 迁兰以来所罕见 。”③指出三泉村在这场战争 中同样也受到了重大的影响 。由于该谱编修前后相续且时间间隔不长 ,如光绪甲午 (1894) 谱与道光 壬寅 (1842) 谱相距 52 年 ,民国五年 (1916) 谱与光绪谱相距 22 年 ,而光绪谱的编修距太平天国运动影 响该村的时间仅 30 年左右 ,也就是一代左右的时间 。在这么短的时间内编修的家谱 ,它所记录的该 村人口存殁情况应该还是能够做到比较准确的 。兹据该谱《行传》所载族众生卒年资料 ,对咸 、同之乱 期间该村各年份人口情况作一统计 。
要搞清楚这一点 ,实际上并不太难 ,因为《三泉唐氏族谱》于光绪二十年续修时 ,对于太平军在该 村所造成的直接人口损失均有具体记载 。该族谱《行传》,在记载每个族人生卒情况时 ,如果属于非正 常“消亡”的 ,往往都会附注其原因 ,如过继 、出赘 、外迁以及“殉难”、“被掳”等 。考虑到三泉村唐氏续 修族谱距咸同之乱仅相隔了三十年左右时间 ,而村民的丧亲之痛又是刻苦铭心的 ,因此这种文字记录 从记忆的真实性角度讲 ,应当还是比较可靠的 。为此 ,笔者对该族谱中载有“殉难”、“被掳”的村民作 了仔细统计 ,统计结果是“殉难”者 26 人 、“被掳”者 32 人 。也就是说 ,该村由太平军直接造成的人口 损失有 58 人 。这仅约占这一时期减少人口 (337 人) 的 17 %左右 。那么这 17 %以外的 83 %人口损失 又是怎么造成的呢 ? 据光绪《三泉续修谱跋》说 “: ……咸同间发逆窜兰 ,加之以师旅 ,因之以饥馑 , (三 泉唐氏) 人丁寥落 ,死者十之八九 ,存者仅十之二三 。”②尽管它对该村的人口损失严重程度有些夸大其 辞 ,但却提供给我们另外一个信息 ,即该村人口的减少 ,并非完全是因为太平军的“杀戮”所致 ,至少饥 馑也是其中的一个因素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