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定传染病诊断标准

合集下载

法定传染病诊断标准

法定传染病诊断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 法定传染病诊断标准目录鼠疫(WS279-2008) (4)霍乱(WS289-2008) (5)传染性非典型性肺炎(WS286-2008) (6)脊髓灰质炎(WS294-2008) (9)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WS284-2008) (10)甲型H1N1流感(2009 年第三版) (12)炭疽(WS283-2008) (12)艾滋病和艾滋病病毒感染(WS293-2008) (14)甲型病毒性肝炎(WS298-2008) (19)乙型病毒性肝炎(WS299-2008) (20)丙型病毒性肝炎(WS213-2008) (22)丁型病毒性肝炎(WS300-2008) (24)戊型病毒性肝炎(WS301-2008) (25)麻疹(WS296-2008) (26)流行性出血热(WS278-2008) (27)狂犬病(WS281-2008) (28)流行性乙型脑炎(WS214-2008) (29)登革热(WS216-2008) (30)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WS287-2008) (31)肺结核(WS288-2008) (33)伤寒和副伤寒(WS280-2008) (36)流行性脑脊髓膜炎(WS295-2008) (37)百日咳(WS274-2008) (39)白喉(WS275-2008) (39)新生儿破伤风(WS272-2008) (40)猩红热(WS282-2008) (41)布鲁氏菌病(WS269-2007) (42)淋病(WS268-2007) (43)梅毒(WS273-2007) (45)钩端螺旋体病(WS290-2008) (47)血吸虫病(WS261-2006) (48)疟疾(WS259-2006) (49)流行性感冒(WS285-2008) (50)流行性腮腺炎(WS270-2007) (51)风疹(WS297-2008) (52)急性出血性结膜炎(WS217-2008) (53)麻风病(WS291-2008) (54)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WS215-2008) (56)黑热病(WS258-2006) (58)包虫病(WS257-2006) (58)丝虫病(WS260-2006) (59)感染性腹泻(WS271-2007) (60)手足口病(2009 版) (61)鼠疫(WS 279-2008)1 诊断依据1.1 临床表现1.1.1 突然发病,高热,白细胞剧增,在未用抗菌药物或仅使用青霉素族抗菌药物情况下,病情迅速恶化,在48h 内进入休克或更严重状态。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管理的传染病诊断标准(试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管理的传染病诊断标准(试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管理的传染病诊断标准(试行)规定管理的37种传染病甲类传染病:鼠疫、霍乱。

(2)乙类传染病:传染性非典、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肺结核、血吸虫病、新生儿破伤风、病毒性肝炎、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艾滋病、淋病、梅毒、脊髓灰质炎、麻疹、百日咳、白喉、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猩红热、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钩端螺旋体病、布鲁氏菌病、炭疽、流行性乙型脑炎、疟疾、登革热、(25)丙类传染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丝虫病、包虫病、麻风病、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除霍乱、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

(10)甲类传染病1、鼠疫一、疑似病例:起病前10日内,曾到过鼠疫动物病流行区或有接触鼠疫疫源动物及其制品,鼠疫病人或鼠疫菌培养物的历史。

突然发病,病情迅速恶化的高热病人,具有下列症候群之一者,应考虑为疑似病例。

1.急性淋巴结肿胀,剧烈疼痛、出现被迫性体位;2.呼吸困难,咳血性痰;3.具有毒血症候、迅速虚脱;4.伴有重度中毒症候的其他症候群;5.在没有接种过鼠疫菌苗的病人血清中,被动血凝试验1∶20以上滴度的抗鼠疫杆菌EI抗体,或用其他经国家级单位认可(确定)的试验方法检测达到诊断标准的,亦应做出疑似病例的追溯诊断。

二、确诊病例:1.在疑似病人或尸体材料中检出具有毒力的鼠疫杆菌,是确诊首例鼠疫病人的唯一依据。

2.当一起人间鼠疫已经确诊后,在病人或尸体材料中检出鼠疫杆菌的FI抗原或血清FI抗体升高4倍以上,亦可对续发病例做出确诊。

实验确诊:疑似病例加1或22、霍乱一、疑似病例:具有下列项目之一者:1.凡有典型临床症状:如剧烈腹泄,水样便(黄水样、清水样、米泔样或血水样),伴有呕吐,迅速出现严重脱水、循环衰竭及肌肉痉挛(特别是腓肠肌)的首发病例,在病原学检查尚未肯定前;2.霍乱流行期间有明确接触史(如同餐、同住或护理者等),并发生泻吐症状,而无其他原因可查者;二、确诊病例:1.凡有腹泻症状,粪便培养霍乱弧菌阳性;2.霍乱流行期间的疫区内,凡有霍乱典型症状,(见疑似病例项目之一)粪便培养霍乱弧菌阴性,但无其他原因可查;3.在流行期间的疫区内有腹泻症状,作双份血清抗体效价测定,如血清凝集试验呈4倍以上或杀弧菌抗体测定呈8倍以上增长者;4.在疫源检查中,首次粪便培养阳性前后各5天内,有腹泻症状者可诊断为轻型患者。

传染病诊断标准(一)2024

传染病诊断标准(一)2024

传染病诊断标准(一)引言概述:
传染病诊断标准是医学领域对于传染病进行准确诊断的重要依据。

传染病的诊断标准不仅对患者的治疗与控制具有重要意义,还为社会公共卫生工作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本文将从患者病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等方面,详细介绍传染病诊断标准(一)的相关内容。

正文:
一、患者病史
1.患者的个人信息
2.疾病的传播途径
3.与可能病原体的接触史
4.症状出现的时间与频率
5.病史中的相关家族史
二、临床表现
1.典型传染病的临床表现
2.非典型传染病的临床表现
3.不同传染病之间的共同临床表现
4.不同传染病之间的特异性临床表现
5.患者感染程度与临床表现的关系
三、实验室检查
1.常规实验室检查项目
2.特殊实验室检查项目
3.实验室检查结果的解读标准
4.不同传染病的特异性实验室检查项目
5.实验室检查的可靠性与误差分析
四、病原学检测
1.病原学检测方法与原理
2.病原学检测的优势与局限性
3.不同病原体检测方法的比较
4.病原学检测结果的解读标准
5.病原学检测在传染病诊断中的应用与意义
五、疾病防控策略
1.预防传染病的基本原则
2.传染源的控制与隔离
3.宿主与媒介的控制与防护
4.传播途径的切断与消灭
5.病例监测与报告制度的落实
总结:
传染病诊断标准(一)是诊断传染病的重要依据,通过全面的患者病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等方面的综合分析,可以准确诊断传染病并采取相应的防控策略。

在实践中,我们需要不断完善和
更新诊断标准,提高传染病检测与防控的准确性和有效性,以保障公共卫生安全。

法定传染病诊断标准

法定传染病诊断标准

法定传染病诊断标准法定传染病是指国家规定必须进行报告和监测的传染病。

为了及时、准确地诊断法定传染病,我国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定传染病诊断标准,以便医务人员能够在实践中准确诊断和报告疾病,从而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保障公共卫生安全。

一、临床诊断标准。

1. 发热病例,患者出现急性发热,伴有头痛、乏力、肌肉酸痛等症状,需考虑可能患有法定传染病。

2. 呼吸道症状,患者出现咳嗽、咳痰、气促、胸痛等症状,需考虑可能患有法定传染病。

3. 消化道症状,患者出现腹泻、呕吐、腹痛等症状,需考虑可能患有法定传染病。

4. 皮肤黏膜病变,患者出现皮疹、疱疹、溃疡等症状,需考虑可能患有法定传染病。

二、实验室诊断标准。

1. 病原学检测,通过病原学检测方法,如病毒分离、细菌培养、血清学检测等,确定病原体的存在,以确诊法定传染病。

2. 分子生物学检测,采用PCR、实时荧光定量PCR等分子生物学方法,检测病原体的核酸,以确诊法定传染病。

3. 免疫学检测,通过血清学检测方法,如ELISA、免疫荧光法等,检测病原体的抗体水平,以确诊法定传染病。

三、流行病学诊断标准。

1. 流行病学调查,对病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了解患病人群的暴露史、接触史、聚集情况等,以确定传染源和传播途径,从而确诊法定传染病。

2. 疫情监测,对疫情进行监测和分析,及时发现和报告疫情,以确诊法定传染病。

四、诊断标准的应用。

1. 临床医生应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测结果,结合流行病学调查,进行综合分析,以明确诊断法定传染病。

2. 医疗机构应建立健全的法定传染病诊断和报告制度,确保疫情的及时报告和控制。

总结,法定传染病诊断标准是医务人员在诊断和报告法定传染病时的重要依据。

临床医生应根据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测和流行病学调查,进行综合分析,以明确诊断法定传染病。

医疗机构应建立健全的法定传染病诊断和报告制度,确保疫情的及时报告和控制。

只有做到及时准确的诊断和报告,才能有效控制法定传染病的传播,保障公共卫生安全。

(2024年)《传染病诊断标准》

(2024年)《传染病诊断标准》

通过多个实际案例,让学员更加深入 地了解传染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诊断标准及流程
深入阐述了传染病诊断的标准、方法 和流程,包括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 、影像学检查和病原学检查等方面。
2024/3/26
31
学员心得体会分享
1 2
知识体系更加完善
通过学习本课程,我对传染病的知识体系有了更 加全面和深入的了解,特别是在诊断标准和流程 方面。
2024/3/26
特异性原则
针对不同传染病的特点,选择具有特异 性的诊断方法和标准。
准确性原则
确保诊断结果的准确性,避免误诊和漏 诊。
28
注意事项提醒
严格遵守消毒隔离制度
在采集标本、进行检查和治疗过程中 ,严格遵守消毒隔离制度,防止交叉 感染。
注意个人防护
医务人员在进行诊疗操作时,应注意 个人防护,佩戴口罩、手套等防护用 品。
通过细菌培养、病毒分离等方 法直接检测病原体,是确诊传
染病的金标准。
02
血清学检查
检测特异性抗体或抗原,用于 辅助诊断和流行病学调查。
03
分子生物学检查
利用PCR等技术检测病原体基 因片段,具有快速、灵敏的特
点。
04
生化检查
部分传染病可引起肝、肾等器 官损害,生化检查可评估器官
功能状态。
2024/3/26
25
06
诊断流程、原则及注意事 项
2024/3/26
26
诊断流程梳理
体格检查
对患者进行全面细致的体格检 查,特别注意与传染病相关的 体征。
影像学检查
对于部分传染病,如肺结核、 病毒性肝炎等,需进行影像学 检查以辅助诊断。
病史采集
详细询问患者病史,包括症状 出现时间、持续时间、伴随症 状等。

法定传染病诊断标准

法定传染病诊断标准

法定传染病诊断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管理的传染病诊断标准(卫生行业标准)规定管理的37种传染病甲类传染病:鼠疫、霍乱。

乙类传染病: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

丙类传染病: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

甲类传染病鼠疫【GB 15991—1995】诊断标准1.1流行病学线索患者发病前10d到过鼠疫动物病流行区或接触过鼠疫疫区内的疫源动物、动物制品及鼠疫病人,进入过鼠疫实验室或接触过鼠疫实验用品。

1.2突然发病,高热,白细胞剧增,在未用抗菌药物(青霉素无效)情况下,病情在24h 内迅速恶化并具有下列症候群之一者:1.2.1急性淋巴结炎,肿胀,剧烈疼痛并出现强迫体位。

1.2.2出现重度毒血症、休克症候群而无明显淋巴结肿胀。

1.2.3咳嗽、胸痛、咯痰带血或咳血。

1.2.4重症结膜炎并有严重的上下眼睑水肿。

1.2.5血性腹泻并有重症腹痛、高热及休克症候群。

1.2.6皮肤出现剧痛性红色丘疹,其后逐渐隆起,形成血性水泡,周边呈灰黑色,基底坚硬。

水泡破溃,创面也呈灰黑色。

1.2.7剧烈头痛、昏睡、颈部强直、谵语妄动、脑压高、脑脊液浊浑。

1.3患者的淋巴结穿刺液、血液、痰液,咽部和眼分泌物以及尸体脏器或管状骨骨骺取材标本,分离到鼠疫菌。

1.4患者2次(间隔10d)采集血清,用PHA法检测F1抗体呈现4倍以上增长。

2疑似病例具备1.1加1.2中任一项。

3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加1.3或1.4。

4隐性感染者有鼠疫流行病学线索,没有明显的鼠疫临床表现,没有接种过鼠疫菌苗,有PHA检测其血清出现1∶40以上F1抗体滴度者。

常见传染病诊断国家标准(二)2024

常见传染病诊断国家标准(二)2024

常见传染病诊断国家标准(二)引言概述:在医学领域中,准确且及时的传染病诊断对于确保公共卫生和个体健康至关重要。

为此,各国制定了国家标准用以指导传染病的诊断流程和方法。

本文将介绍常见传染病诊断国家标准的第二部分,包含了五个大点。

这些大点分为细菌性、病毒性、真菌性、寄生虫性和其他传染病的诊断流程和方法。

正文:一、细菌性传染病的诊断国家标准1. 临床表现和症状的分析和判断2. 常见细菌的检测和鉴定方法3. 细菌培养和抗生素敏感性测试4. 细菌DNA检测和分子生物学诊断方法5. 细菌感染的预防和控制措施二、病毒性传染病的诊断国家标准1. 病毒感染的流行病学调查和分析2. 免疫学检测方法的应用3. 病毒结构和遗传特征的分析4. 病毒核酸检测和分子生物学诊断方法5. 病毒传播途径的防控策略和药物治疗的研究三、真菌性传染病的诊断国家标准1. 真菌感染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分析2. 真菌的培养和鉴定方法3. 真菌血清免疫学检测和PCR技术的应用4. 真菌感染的影像学检查和诊断5. 真菌感染的预防和控制策略四、寄生虫性传染病的诊断国家标准1. 寄生虫的生命周期和传播途径的分析2. 寄生虫感染的临床表现和病理变化3. 寄生虫的显微检测和培养技术4. 分子生物学诊断和血清学检测方法的应用5. 寄生虫感染的医学防控措施和疫苗研发的探索五、其他传染病的诊断国家标准1. 传染病的流行病学调查和病例报告规范2. 传染病的临床表现和鉴别诊断要点3. 常见传染病的血清学和免疫学检测方法4. 传染病的病原体分离和培养方法5. 传染病的防控策略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响应措施总结:常见传染病诊断国家标准(二)涵盖了细菌性、病毒性、真菌性、寄生虫性和其他传染病的诊断流程和方法。

这些标准提供了指导医务人员进行传染病的准确诊断的重要依据,有助于提高传染病的早期发现和及时防控。

然而,为了适应不断变化的疾病形势,这些标准应当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更新,以更好地应对传染病带来的挑战。

法定40种传染病诊断标准

法定40种传染病诊断标准

法定40种传染病诊断标准毫无疑问,传染病是危害人类健康的一类重要疾病。

为了保障公众的健康和促进社会稳定,各国都制定了相应的法定传染病诊断标准。

本文将介绍中国的法定40种传染病诊断标准,以期让大家进一步了解这些疾病以及如何进行诊断。

1.病毒性肝炎:主要包括甲型肝炎、乙型肝炎、丙型肝炎等。

诊断标准通常包括临床表现、病毒学检测、免疫学检测等。

2.传染性腹泻:主要包括细菌性腹泻、病毒性腹泻等。

诊断标准通常包括临床症状、病原学检测等。

3.痢疾:主要通过病原学检测来确定诊断。

4.肺结核:主要通过临床表现、X线检测、病原学检测等来确定诊断。

5.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主要通过临床表现、病原学检测等来确定诊断。

6.乙脑:主要通过临床表现、病原学检测等来确定诊断。

7.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主要通过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测等来确定诊断。

8.百日咳:主要通过临床表现、病原学检测等来确定诊断。

9.传染性红斑:主要通过临床表现、病原学检测等来确定诊断。

10.麻风病:主要通过临床表现、病原学检测等来确定诊断。

11.传染性出血热:主要通过临床表现、病原学检测等来确定诊断。

12.病毒性出血热:主要通过临床表现、病原学检测等来确定诊断。

13.腮腺炎:主要通过临床表现、病原学检测等来确定诊断。

14.破伤风:主要通过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测等来确定诊断。

15.疟疾:主要通过临床表现、病原学检测等来确定诊断。

16.斑疹伤寒:主要通过临床表现、病原学检测等来确定诊断。

17.流行性斑疹伤寒:主要通过临床表现、病原学检测等来确定诊断。

18.流行性感冒:主要通过临床表现、病原学检测等来确定诊断。

19.人感染禽流感:主要通过临床表现、病原学检测等来确定诊断。

定诊断。

21.中东呼吸综合征:主要通过临床表现、病原学检测等来确定诊断。

22.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主要通过临床表现、病原学检测等来确定诊断。

23.腺鼠疫:主要通过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测等来确定诊断。

24.霍乱:主要通过临床表现、病原学检测等来确定诊断。

传染病的诊断标准

传染病的诊断标准

传染病的诊断标准传染病的诊断标准一、病原学检验1:血液学检验1.1 血常规检查(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浓度、血小板计数等)。

1.2 血培养,包括静脉血、动脉血和外周血培养。

1.3 血清学检测,如病原学抗原或抗体的检验。

1.4 分子生物学检测,如PCR、核酸杂交等。

2:呼吸道样本检验2.1 咽拭子或鼻拭子样本的病原学检验。

2.2 咳嗽或喷嚏样本的病原学检验。

2.3 气管刷检测。

3:胃肠道样本检验3.1 粪便样本的病原学检验。

3.2 呕吐物样本的病原学检验。

3.3 胃液样本的病原学检验。

4:尿液样本检验4.1 尿液常规检查。

4.2 尿液培养。

4.3 尿液中病原体的检测。

二、临床病例表现1:发热表现1.1 发热的程度和持续时间。

1.2 发热伴随的其他症状,如咳嗽、咳痰、乏力、头痛等。

2:呼吸道症状2.1 咳嗽的类型(干咳、咳嗽带痰等)和持续时间。

2.2 咳痰的性质(黏稠、有血丝等)。

2.3 呼吸困难的程度。

2.4 呼吸音异常。

3:消化道症状3.1 腹泻的频率和性质(稀水样、带血等)。

3.2 呕吐的次数和性质(黄色、绿色等)。

3.3 腹痛的性质和程度。

4:其他症状4.1 皮疹的类型和分布。

4.2 神经系统症状的出现与程度。

4.3 眼部症状,如结膜炎、视力改变等。

三、影像学检查1: X线检查1.1 胸部X线检查。

1.2 腹部X线检查。

1.3 骨骼X线检查。

2: CT检查2.1 胸部CT检查。

2.2 腹部CT检查。

2.3 头部CT检查。

2.4 骨盆CT检查。

四、病理学检验1:组织活检1.1 病变部位的组织活检。

1.2 免疫组化染色。

2:细胞学检验2.1 细胞学涂片的制备和染色。

2.2 细胞学学术的鉴定和分析。

附件:实验室检验结果、影像学报告、病理学报告。

法律名词及注释:1:传染病防治法:是我国用于防控传染病的法律法规之一,主要包括传染病的监测、预防和控制等方面的规定。

2:诊断标准:传染病的诊断标准是根据临床症状、病原学检验、影像学检查和病理学检验等方面的综合判断,对某一传染病的诊断提供指导。

传染病的诊断标准全文

传染病的诊断标准全文
到麻疹粘膜斑(Koplik氏斑)。 3.1.5 皮肤红色斑丘疹由耳后开始向全身扩展,持续3
天以上呈典型经过。
麻疹【GB 15983—1995】
3.4 病例分类 3.4.1 疑似病例 具备3.1.1 加3.1.2条者,或同时伴有3.1.3条者。 3.4.2 临床诊断病例 疑似病例加3.1.4条或3.1.5条或3.2条。 3.4.3 确诊病例 疑似病例加3.3.1条或3.3.2条或3.3.3条。 具有任何一项临床症状加3.3.1条或3.3.2条或3.3.3条。
急性中毒型菌痢
休克型(周围循环衰竭型):有感染性休克症 状,如面色苍白、四肢厥冷、脉细速、血压下 降、皮肤发花、发绀等。
脑型(呼吸衰竭型):有脑水肿表现,如烦躁 不安、惊厥、嗜睡或昏迷、瞳孔改变,甚至出 现脑疝、呼吸衰竭。
混合型:同时出现脑型、休克型的征候,是最 凶险的一型。
细菌性痢疾
慢性菌痢:急性菌痢者病程超过2个月以上为 慢性菌痢。
传染病的诊断标准
法定传染病分类
法定传染病共分三大类:共39种 甲类2种(强制管理):鼠疫、霍乱 乙类26种(严格管制):包括非典、禽流感、
甲型H1N1流感等 丙类11种(监测管理):手足口病、流行性感
冒、其它感染性腹泻病等 其中乙类按甲类管理的传染病包括SARS、人
感染致病性禽流感、肺炭疽、脊灰
急性细菌性痢疾 应同其它病因所致的急性 腹泻相鉴别
霍乱与副霍乱 病前一周来自疫区,或者与本 病患者及其污染物有接触史。突然起病,先泻 后吐,常无恶心腹痛等症状,粪呈米泔样或黄 水样。重症病例可致外周循环衰竭。粪便或沤 吐物中检出霍乱弧菌或爱尔托弧菌。
急性细菌性痢疾 应同其它病因所致的急性 腹泻相鉴别
病学联系的疑似病例。 ◎实验室证实为麻疹暴发,同一暴发中其它未经实验实

传染病诊断标准新12种

传染病诊断标准新12种

附件:1、脊髓灰质炎(WS294-2008 )2、甲型H1N1流感(2009年试行第三版)3、甲型病毒性肝炎(WS298-2008)4、乙型病毒性肝炎(WS299-2008)5、丙型病毒性肝炎(WS213-2008)6、丁型病毒性肝炎(WS300-2008)7、戊型病毒性肝炎(WS301-2008)8、麻疹(WS296-2008)9、流行性乙型脑炎(WS214-2008)10、流行性脑脊髓膜炎(WS295-2008)11、风疹(WS297-2008)12、手足口病( 2009版)脊髓灰质炎(WS 294-2008)1诊断依据1.1流行病学史1.1.1与确诊的脊髓灰质炎患者有接触史或近期曾经到过脊髓灰质炎流行地区。

1.1.2经过3d〜35d (一般为5d〜14d )的潜伏期。

1.2临床表现1.2.1早期可有发热、咽部不适、婴幼儿可有烦躁不安、腹泻/便秘、多汗、恶心、肌肉酸痛等症状。

1.2.2退热后(少数可在发热过程中)出现不对称性弛缓性麻痹。

神经系统检查发现肢体和(或)腹肌不对称性(单侧或双侧)弛缓性麻痹,躯体或肢体肌张力减弱、肌力下降、深部腱反射减弱或消失,但无感觉障碍。

1.2.3麻痹60d后仍残留弛缓性麻痹,且未发现其他病因(后期可出现肌萎缩)。

1.3实验室检测1.3.1发病后从粪便、咽部、脑脊液、脑或脊髓组织中分离到病毒,并鉴定为脊髓灰质炎野病毒者。

1.3.2发病前6周内未服过OPV,发病后未再服用OPV或未接种疫苗病毒,麻痹后一个月内从脑脊液或血液中查到抗脊髓灰质炎病毒igM抗体,或恢复期血清中和抗体或特异性igG抗体滴度比急性期>4倍升高者。

4诊断原则根据流行病学史、临床症状与体征、实验室检查以及随访结果等进行综合分析作出诊断。

3诊断3.1疑似病例病因不明的任何急性弛缓性麻痹(AFP ),包括15岁以下临床初步诊断为格林- 巴利综合征(GBS)的病例。

3.2临床断病例符合下列一项可诊断为临床诊断病例。

法定传染病诊断标准(综合)

法定传染病诊断标准(综合)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法定传染病诊断标准河南省焦作市疾病控制中心二OO九年十月目录鼠疫(WS279-2008) (4)霍乱(WS289-2008) (5)传染性非典型性肺炎(WS286-2008) (6)脊髓灰质炎(WS294-2008) (9)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WS284-2008) (10)甲型H1N1流感(2009年试行版第二版) (12)炭疽(WS283-2008) (13)艾滋病和艾滋病病毒感染(WS293-2008) (14)甲型病毒性肝炎(WS298-2008) (19)乙型病毒性肝炎(WS299-2008) (20)丙型病毒性肝炎(WS213-2008) (22)丁型病毒性肝炎(WS300-2008) (24)戊型病毒性肝炎(WS301-2008) (25)麻疹(WS296-2008) (26)流行性出血热(WS278-2008) (27)狂犬病(WS281-2008) (28)流行性乙型脑炎(WS214-2008) (29)登革热(WS216-2008) (30)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WS287-2008) (31)肺结核(WS288-2008) (33)伤寒和副伤寒(WS280-2008) (36)流行性脑脊髓膜炎(WS295-2008) (37)百日咳(WS274-2008) (39)白喉(WS275-2008) (39)新生儿破伤风(WS272-2008) (40)猩红热(WS282-2008) (41)布鲁氏菌病(WS269-2007) (42)淋病(WS268-2007) (43)梅毒(WS273-2007) (45)钩端螺旋体病(WS290-2008) (47)血吸虫病(WS261-2006) (48)疟疾(WS259-2006) (49)流行性感冒 (WS285-2008) (50)流行性腮腺炎 (WS270-2007) (51)风疹 (WS297-2008) (52)急性出血性结膜炎 (WS217-2008) (53)麻风病 (WS291-2008) (54)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 (WS215-2008) (56)黑热病 (WS258-2006) (58)包虫病(WS257-2006) (58)丝虫病(WS260-2006) (59)感染性腹泻(WS271-2007) (60)手足口病(2009版) (61)鼠疫(WS 279-2008)1 诊断依据1.1 临床表现1.1.1突然发病,高热,白细胞剧增,在未用抗菌药物或仅使用青霉素族抗菌药物情况下,病情迅速恶化,在48h内进入休克或更严重状态。

法定传染病诊断标准(一)2024

法定传染病诊断标准(一)2024

法定传染病诊断标准(一)引言概述:法定传染病诊断标准是指根据国家或地区的相关法律法规,对传染病的诊断和报告标准进行规定,以保障公众的健康和防控传染病的有效性。

本文将介绍法定传染病诊断标准的一些基本概念、分类以及相关的具体标准和要求。

一、法定传染病的定义和分类1. 法定传染病的定义- 将具有明确的传播性质和危害性,需要进行诊断和报告的疾病称为法定传染病。

- 法定传染病通常由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等病原体引起。

2. 法定传染病的分类- 根据传染病的严重程度和传播途径,法定传染病可分为甲类和乙类。

- 甲类法定传染病包括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引起的严重传染病,如鼠疫、霍乱等。

- 乙类法定传染病包括病原微生物引起的常见传染病,如流感、手足口病等。

二、法定传染病的诊断标准与要求1. 临床诊断标准- 法定传染病的临床诊断标准主要根据病人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病史等因素进行判断。

- 临床症状和体征的表现需要符合相应的传染病特征,如发热、呼吸道症状等。

2. 实验室诊断标准- 实验室诊断标准主要基于对病原体的检测和鉴定。

- 常用的实验室检测方法包括病原体分离培养、核酸检测和抗体检测等。

3. 报告要求与流程- 对于发现的疑似或确诊的法定传染病病例,医疗机构有义务及时上报相关部门。

- 报告内容包括病例基本信息、传染病诊断结果和病例流行情况等。

4. 隔离与治疗措施- 对于诊断为法定传染病的病例,需要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以避免病原体的传播。

- 患者需接受规范的治疗,同时密切接触者也需要尽快进行筛查和治疗。

5. 舆论监管与信息公开- 法定传染病疫情的公开和传播需要受到相应的舆论监管,以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 相关部门需要及时发布法定传染病的疫情信息,提高公众的防范意识。

总结:法定传染病诊断标准是对传染病进行诊断和报告的准则,对保障公众的健康和控制传染病的传播具有重要意义。

在诊断标准与要求方面,临床和实验室的诊断方法起着关键作用,报告要求和流程需要严格遵守。

法定传染病的诊断标准

法定传染病的诊断标准

法定传染病的诊断标准法定传染病是指国家法律规定必须报告的传染病,其诊断标准对于预防和控制传染病具有重要意义。

根据我国传染病防治法和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法定传染病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病原学、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流行病学特征等方面。

本文将就法定传染病的诊断标准进行详细介绍,以便医务人员和相关从业人员更好地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首先,法定传染病的诊断标准应当包括病原学特征。

即对于每一种法定传染病,应当明确其病原微生物种类、形态、生物学特性等内容。

例如,对于流行性感冒,其病原微生物为流感病毒,属于正病毒科,具有包膜、单股RNA等特征。

了解病原微生物的特征,有助于对传染病的诊断和防治工作。

其次,法定传染病的诊断标准应当包括临床表现。

即每一种法定传染病都应当有其特有的临床表现,这些表现可以帮助医务人员进行初步判断和诊断。

例如,麻疹的临床表现包括高热、咳嗽、结膜炎、皮疹等,这些表现有助于医生对麻疹进行初步诊断。

再次,法定传染病的诊断标准应当包括实验室检查。

即通过实验室检查可以明确传染病的病原微生物、抗体水平、病毒载量等内容,这些数据有助于对传染病进行准确诊断。

例如,通过血清学检测可以检测出流感病毒的抗体水平,从而帮助医生进行流感的诊断。

最后,法定传染病的诊断标准应当包括流行病学特征。

即每一种法定传染病都有其特有的流行病学特征,包括传播途径、易感人群、流行规律等内容。

了解这些特征可以帮助卫生部门和医务人员进行传染病的防控工作。

例如,了解流感的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可以有针对性地开展流感的防治工作。

综上所述,法定传染病的诊断标准是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重要基础。

只有深入了解和掌握这些诊断标准,才能更好地开展传染病的防治工作,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安全。

希望广大医务人员和相关从业人员能够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防控能力,共同维护公共卫生安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法定传染病诊断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管理的传染病诊断标准(卫生行业标准)规定管理的39种传染病甲类传染病:鼠疫、霍乱。

乙类传染病:甲型H1N1流感、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

丙类传染病: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手足口病。

甲类传染病鼠疫【GB 15991—1995】诊断标准1.1 流行病学线索患者发病前10d到过鼠疫动物病流行区或接触过鼠疫疫区内的疫源动物、动物制品及鼠疫病人,进入过鼠疫实验室或接触过鼠疫实验用品。

1.2 突然发病,高热,白细胞剧增,在未用抗菌药物(青霉素无效)情况下,病情在24h内迅速恶化并具有下列症候群之一者:1.2.1 急性淋巴结炎,肿胀,剧烈疼痛并出现强迫体位。

1.2.2 出现重度毒血症、休克症候群而无明显淋巴结肿胀。

1.2.3 咳嗽、胸痛、咯痰带血或咳血。

1.2.4 重症结膜炎并有严重的上下眼睑水肿。

1.2.5 血性腹泻并有重症腹痛、高热及休克症候群。

1.2.6 皮肤出现剧痛性红色丘疹,其后逐渐隆起,形成血性水泡,周边呈灰黑色,基底坚硬。

水泡破溃,创面也呈灰黑色。

1.2.7 剧烈头痛、昏睡、颈部强直、谵语妄动、脑压高、脑脊液浊浑。

1.3 患者的淋巴结穿刺液、血液、痰液,咽部和眼分泌物以及尸体脏器或管状骨骨骺取材标本,分离到鼠疫菌。

1.4 患者2次(间隔10d)采集血清,用PHA法检测F1抗体呈现4倍以上增长。

2 疑似病例具备1.1加1.2中任一项。

3 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加1.3或1.4。

4 隐性感染者有鼠疫流行病学线索,没有明显的鼠疫临床表现,没有接种过鼠疫菌苗,有PHA检测其血清出现1∶40以上F1抗体滴度者。

5 追溯诊断病例在有过鼠疫流行病学线索的人群中,曾出现过鼠疫临床表现,没接种过鼠疫菌苗,其血清经PHA检测出现1∶40以上F1抗体滴度者。

6 病型6.1 确诊鼠疫病例,有1.2.1临床表现者,为腺型鼠疫。

6.2 确诊鼠疫病例,有1.2.2临床表现者,为败血型鼠疫。

6.3 确诊鼠疫病例,有1.2.3临床表现者,为肺型鼠疫。

6.4 确诊鼠疫病例,有1.2.4临床表现者,为眼型鼠疫。

6.5 确诊鼠疫病例,有1.2.5临床表现者,为肠型鼠疫。

6.6 确诊鼠疫病例,有1.2.6临床表现者,为皮肤型鼠疫。

6.7确诊鼠疫病例,有1.2.7临床表现者,为脑膜炎型鼠疫。

霍乱【GB 15984—1995】1疑似霍乱诊断标准a.凡有典型临床症状,如剧烈腹泻,水样便(黄水样、清水样、米泔样或血水样),伴有呕吐,迅速出现严重脱水,循环衰竭及肌肉痉挛(特别是腓肠肌)的首发病例,在病原学检查尚未肯定前。

b.霍乱流行期间有明确接触史(如同餐、同住或护理者等),并发生泻吐症状,而无其他原因可查者。

具有上述项目之一者诊断为疑似霍乱。

2.确定诊断标准a.凡有腹泻症状,粪便培养01群或0139群霍乱弧菌阳性;b.霍乱流行期间的疫区内,凡有霍乱典型症状(见1a),粪便培养01群和0139群霍乱弧菌阴性,但无其他原因可查者;c.在流行期间的疫区内有腹泻症状,作双份血清抗体效价测定,如血清凝集试验呈4倍以上或杀弧菌抗体测定呈8倍以上增长者;d.在疫源检查中,首次粪便培养检出01群或0139群霍乱弧菌前后各5天内有腹泻症状者。

临床诊断:具备b。

确诊病例:具备a或c或d。

乙类传染病甲型H1N1流感诊疗方案(2009年试行版第一版)2009年3月墨西哥暴发“人感染猪流感”疫情,造成人员死亡。

4月30日世界卫生组织(以下简称WHO)宣布将流感大流行警告级别提高为5级。

研究发现,此次疫情的病原为变异后的新型甲型H1N1流感病毒,该毒株包含有猪流感、禽流感和人流感三种流感病毒的基因片段,可以在人间传播。

WHO初始将此次流感疫情称为“人感染猪流感”,但随着对疫情性质的深入了解,现已将其重新命名为“甲型H1N1流感”。

我国卫生部于4月30日宣布将其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依照甲类传染病采取预防、控制措施。

根据目前所掌握的资料,本次发生的甲型H1N1流感是由变异后的新型甲型H1N1流感病毒所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通过飞沫、气溶胶、直接接触或间接接触传播,临床主要表现为流感样症状,少数病例病情重,进展迅速,可出现病毒性肺炎,合并呼吸衰竭、多脏器功能损伤,严重者可以导致死亡。

由于这种甲型H1N1流感是一种新发疾病,其特点仍待进一步观察总结。

一、病原学甲型H1N1流感病毒属于正粘病毒科(0rthomyxoviridae),甲型流感病毒属(Influenza virus A)。

典型病毒颗粒呈球状,直径为80nm-120nm,有囊膜。

囊膜上有许多放射状排列的突起糖蛋白,分别是红细胞血凝素(HA)、神经氨酸酶(NA)和基质蛋白M2。

病毒颗粒内为核衣壳,呈螺旋状对称,直径为10nm。

为单股负链RNA病毒,基因组约为13.6kb,由大小不等的8个独立片段组成。

病毒对乙醇、碘伏、碘酊敏感;对热敏感,56℃30分钟可灭活。

二、流行病学至北京时间2009年5月8日上午8时,全球共在24个国家和地区出现确诊甲型H1N1流感病例2371例,分布在美洲、欧洲、大洋洲和亚洲。

其中墨西哥确诊1112例,死亡42例;美国确诊896例,死亡2例;我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确诊1例。

除墨西哥和美国外,其他国家和地区均无死亡病例报道。

(一)传染源。

甲型H1N1流感病人为主要传染源。

虽然猪体内已发现甲型H1N1流感病毒,但目前尚无证据表明动物为传染源。

(二)传播途径。

主要通过飞沫或气溶胶经呼吸道传播,也可通过口腔、鼻腔、眼睛等处黏膜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

接触患者的呼吸道分泌物、体液和被病毒污染的物品亦可能造成传播。

(三)易感人群。

人群普遍易感。

三、临床表现和辅助检查潜伏期一般为1-7天,多为1-4天。

(一)临床表现。

表现为流感样症状,包括发热(腋温≥37.5℃)、流涕、鼻塞、咽痛、咳嗽、头痛、肌痛、乏力、呕吐和(或)腹泻。

可发生肺炎等并发症。

少数病例病情进展迅速,出现呼吸衰竭、多脏器功能不全或衰竭。

患者原有的基础疾病亦可加重。

(二)实验室检查。

1.外周血象:白细胞总数一般不高或降低。

2.病原学检查(1)病毒核酸检测:以RT-PCR(最好采用real-time RT-PCR)法检测呼吸道标本(咽拭子、口腔含漱液、鼻咽或气管抽取物、痰)中的甲型H1N1流感病毒核酸,结果可呈阳性。

(2)病毒分离:呼吸道标本中可分离出甲型H1N1流感病毒。

合并病毒性肺炎时肺组织中亦可分离出该病毒。

3.血清学检查:动态检测血清甲型H1N1流感病毒特异性中和抗体水平呈4倍或4倍以上升高。

(三)其他辅助检查。

可根据病情行胸部影像学等检查。

合并肺炎时肺内可见斑片状炎性浸润影。

四、诊断本病的诊断主要结合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和病原学检查,早发现、早诊断是防控与治疗的关键。

(一)疑似病例。

符合下列情况之一即可诊断为疑似病例:1.发病前7天内与甲型H1N1流感疑似或确诊病例有密切接触(在无有效防护的条件下照顾患者,与患者共同居住、暴露于同一环境,或直接接触患者的气道分泌物或体液),出现流感样临床表现。

2.发病前7天内曾到过甲型H1N1流感流行(出现病毒的持续人间传播和基于社区水平的流行和暴发)的国家或地区,出现流感样临床表现。

3.出现流感样临床表现,甲型流感病毒检测阳性,但进一步检测排除既往已存在的亚型。

(二)确诊病例。

出现流感样临床表现,同时有以下一种或几种实验室检测结果:1.甲型H1N1流感病毒核酸检测阳性(可采用real-time RT-PCR和RT-PCR)。

2.分离到甲型H1N1流感病毒。

3.血清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特异性中和抗体水平呈4倍或4倍以上升高。

五、临床分类处理原则(一)疑似病例:安排单间病室隔离观察,不可多人同室。

同时行甲型H1N1流感病毒特异性检查。

及早给予奥司他韦治疗。

(二)确诊病例:由定点医院收治。

收入甲型H1N1流感病房,可多人同室。

给予奥司他韦治疗。

六、治疗(一)一般治疗。

休息,多饮水,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对高热病例可给予退热治疗。

(二)抗病毒治疗。

应及早应用抗病毒药物。

初步药敏试验提示,此甲型H1N1流感病毒对奥司他韦(oseltamivir)和扎那米韦(zanamivir)敏感,对金刚烷胺和金刚乙胺耐药。

奥司他韦应尽可能在发热48小时内使用(36小时内最佳),疗程为5天。

奥司他韦的成人用量为75mg b.i.d.。

1岁及以上年龄的儿童患者应根据体重给药:体重不足15kg者,予30mg b.i.d.;体重15-23kg 者,45mg b.i.d.;体重23-40kg者,60mg b.i.d.;体重大于40kg者,75mg b.i.d.。

对于吞咽胶囊有困难的儿童,可选用奥司他韦混悬液。

(三)其他治疗。

1.如出现低氧血症或呼吸衰竭的情况,应及时给予相应的治疗措施,包括吸氧、无创机械通气或有创机械通气等。

2.出现其他脏器功能损害时,给予相应支持治疗。

3.对病情严重者(如出现感染中毒性休克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可考虑给予小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

不推荐使用大剂量糖皮质激素。

4.合并细菌感染时,给予相应抗菌药物治疗。

(四)中医辨证治疗。

1.毒袭肺卫症状:发热、恶寒、咽痛、头痛、肌肉酸痛、咳嗽。

治法:清热解毒,宣肺透邪。

参考方药:炙麻黄、杏仁、生石膏、柴胡、黄芩、牛蒡子、羌活、生甘草。

常用中成药:莲花清瘟胶囊、银黄类制剂、双黄连口服制剂。

2.毒犯肺胃症状:发热或伴有恶寒、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头痛、肌肉酸痛。

治法:清热解毒,化湿和中。

参考方药:葛根、黄芩、黄连、苍术、藿香、姜半夏、苏叶、厚朴。

常用中成药:葛根芩连微丸、藿香正气制剂等。

3.毒壅气营症状:高热、咳嗽、胸闷憋气、喘促气短、烦躁不安、甚者神昏谵语。

治法:清气凉营。

参考方药:炙麻黄、杏仁、瓜蒌、生大黄、生石膏、赤芍、水牛角。

必要时可选用安宫牛黄丸以及痰热清、血必净、清开灵、醒脑静注射液等。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试行)1、流行病学史1.1与发病者有密切接触史,或属受传染的群体发病者之一,或有明确传染他人的证据;1.2发病前2周内曾到过或居住于报告有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病人并出现继发感染疫情的区域。

2、症状与体征起病急,以发热为首发症状,体温一般>38℃,偶有畏寒;可伴有头痛、关节酸痛、肌肉酸痛、乏力、腹泻;常无上呼吸道卡他症状;可有咳嗽,多为干咳、少痰,偶有血丝痰;可有胸闷,严重者出现呼吸加速,气促,或明显呼吸窘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