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部分文言虚词的用法总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必修教材重点文言虚词的用法总结(1)
[而、何、乎、乃]
【而】
(一)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并且”。
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雠者(《荆轲刺秦王》)
臣左受拔其袖,而右手揕抗其胸(《荆轲刺秦王》)
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荆轲刺秦王》)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荆轲刺秦王》)
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抗之(《荆轲刺秦王》)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游褒禅山记》)
来而记之者已少(《游褒禅山记》)
而又不随以怠(《游褒禅山记》)
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游褒禅山记》)
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游褒禅山记》)
侣鱼虾而友糜鹿(《赤壁赋》)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
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过秦论》)
吞二周而亡诸侯(《过秦论》)
履至尊而制六合(《过秦论》)
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过秦论》)
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过秦论》)
序八州而朝同列(《过秦论》)
赵强而燕弱(《廉颇蔺相如列传》)
秦强而赵弱(《廉颇蔺相如列传》)
虽一龙发机,而七首不动(《张衡传》)
觉今是而昨非(《归去来兮辞》)
奚惆怅而独悲(《归去来兮辞》)
襟三江而带五湖(《滕王阁序》)
控蛮荆而引瓯越(《滕王阁序》)
地势极而南溟深(《滕王阁序》)
天柱高而北辰远(《滕王阁序》)
而御六气之辩(《逍遥游》)
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2.表示承接关系。
①所连接的词语有时间上的相承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又前而为歌(《荆轲刺秦王》)
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荆轲刺秦王》)
图穷而匕首见(《荆轲刺秦王》)
拔剑切而啖之(《鸿门宴》)
羽化而登仙(《赤壁赋》)
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赤壁赋》)
或百步而后止(《寡人之于国也》)
或五十步而后止(《寡人之于国也》)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劝学》)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劝学》)
扣关而攻秦(《过秦论》)
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过秦论》)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师说》)
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
城入赵而璧留秦(《廉颇蔺相如列传》)
毕礼而归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苏武传》)
时矫首而遐观(《归去来兮辞》)
鸟倦飞而知还(《归去来兮辞》)
抚孤松而盘桓(《归去来兮辞》)
临清流而赋诗(《归去来兮辞》)
化而为鸟(《逍遥游》)
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祭十二郎文》)
②所连接的两个词在事理上有因果关系。可译为"就""因而",或"而"。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
有怠而欲出者,(《游褒禅山记》)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赤壁赋》)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寡人之于国也》)
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过秦论》)
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过秦论》)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3.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夜缒而出(《烛之武退秦师》)
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荆轲刺秦王》)
仗尸而哭,极哀(《荆轲刺秦王》)
荆轲和而歌(《荆轲刺秦王》)
自引而起,绝袖(《荆轲刺秦王》)
秦王还柱而走(《荆轲刺秦王》)
倚柱而笑(《荆轲刺秦王》)
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鸿门宴》)
项王按剑而跽曰(《鸿门宴》)
立而饮之(《鸿门宴》)
扣舷而歌之(《赤壁赋》)
倚歌而和之(《赤壁赋》)
正襟危坐而问客(《赤壁赋》)
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赤壁赋》)
抱明月而长终(《赤壁赋》)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赤壁赋》)
自其不变者而观之(《赤壁赋》)
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
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
吾尝跂而望矣(《劝学》)
登高而招(《劝学》)
顺风而呼(《劝学》)
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过秦论》)振长策而御宇内(《过秦论》)
执敲扑而鞭笞天下(《过秦论》)
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过秦论》)
士不敢弯弓而报怨(《过秦论》)
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过秦论》)
赢粮而景从(《过秦论》)
则不可同年而语矣(《过秦论》)
则群聚而笑之(《师说》)
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廉颇蔺相如列传》)惶恐饮药而死(《苏武传》)
单于视左右而惊(《苏武传》)
风飘飘而吹衣(《归去来兮辞》)
亦崎岖而经丘(《归去来兮辞》)
泉涓涓而始流(《归去来兮辞》)
或植杖而耘耔(《归去来兮辞》)
怒而飞(《逍遥游》)
抟扶摇而上(《逍遥游》)
三餐而反(《逍遥游》)
夫列子御风而行(《逍遥游》)
4.表示顺接关系。不译。
今急而求子(《烛之武退秦师》)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烛之武退秦师》)
朝济而夕设版焉(《烛之武退秦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