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各部位用药经验
冲脉用药经验交流发言稿
大家好!今天,我很荣幸能在这里与大家分享我在冲脉用药方面的经验。
中医学认为,冲脉为十二经脉之海,联系着人体的各个脏腑,具有调节气血、调和阴阳的重要作用。
在临床实践中,我逐渐积累了一些关于冲脉用药的经验,以下是我的心得体会。
一、冲脉用药的原则1. 祛邪扶正:冲脉用药应遵循祛邪扶正的原则,既要消除病邪,又要培补正气。
在治疗疾病时,应注重调和气血,平衡阴阳,使机体恢复到正常生理状态。
2. 调和气血:冲脉用药应注重调和气血,使气血流畅,以达治疗目的。
对于气血两虚的患者,可选用当归、黄芪、党参等药物;对于气滞血瘀的患者,可选用川芎、丹参、红花等药物。
3. 调节阴阳:冲脉用药应注重调节阴阳,使阴阳平衡。
对于阳虚的患者,可选用附子、肉桂、干姜等药物;对于阴虚的患者,可选用生地、枸杞子、黄精等药物。
二、冲脉用药的实践经验1. 肝郁气滞型月经不调:患者表现为月经不调、经痛、胸闷、烦躁等症状。
治疗时,可选用柴胡、白芍、香附、当归等药物,以疏肝解郁、调和气血。
2. 肾虚腰痛:患者表现为腰痛、腰膝酸软、乏力等症状。
治疗时,可选用杜仲、枸杞子、熟地、当归等药物,以补肾强腰、调和气血。
3. 胃肠功能紊乱:患者表现为腹痛、腹泻、便秘等症状。
治疗时,可选用白术、茯苓、甘草、党参等药物,以健脾益气、调和肠胃。
4. 气血两虚型眩晕:患者表现为头晕、乏力、面色苍白等症状。
治疗时,可选用当归、黄芪、党参、白术等药物,以益气养血、调和气血。
三、注意事项1. 个体差异:在冲脉用药过程中,要充分考虑患者的个体差异,辨证施治。
2. 配伍原则:在用药过程中,要遵循中药配伍原则,使药物相互作用,发挥最大疗效。
3. 疗程管理:在治疗过程中,要根据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合理控制疗程。
总之,冲脉用药在中医临床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不断积累实践经验,我们可以更好地发挥冲脉用药的优势,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治疗服务。
希望我的分享能对大家有所帮助,谢谢!。
老中医李可经验神效处方三十六条
老中医李可经验神效处方三十六条1 中医有一句话俗语叫:气为血之帅。
气和血的关系是什么?他们绝对不是半斤八两,气血平衡,这个血能不能够在血管里面运行畅通、流动、运转,把营养输送到五脏的各个部位,就靠气在推动它,领导它。
假如没有气的领导,气弱了就会出血。
2 当然这是比较清醒的例子,如果出现大出血,有生命危险了,古人有一个对付的方法 "已亡之血难以骤生,未亡之气所当急固",就是说要赶快恢复阳气的统帅作用,很快就完全止血了,病人就救活了。
阴和阳的关系就是气和血的关系。
3 牙龈出血怎么治?就是给他补气,比如用当归补血汤,只有两样药:黄芪与当归,当归是黄芪的一半。
4 有一个女大学生,月经期间,她冲了一个冷水澡,吃了一大包冰块,气候特别热,晚上睡觉时候空调开的很大,结果从第二天开始,他就闭经了,月经没有了,停止了。
而且肚子很痛,吃很多的止痛药都解决不了这个问题。
正好我来广州,她找我来看这个病,我就跟她说,用温经散寒的方法,她很快就好了。
5 有一位同志问,胆总管结石怎么治疗?这个东西没有现成的办法,这个要看病人本身是偏阴虚还是偏阳虚,是气虚还是其它方面的问题。
你要拿药治一下,这个药叫大叶金钱草,每天用120克,熬成水喝就可以了;另外用鱼脑石,每天6克左右,碾成粉。
如果这个病人非常的虚弱,一幅药之内能不能软化,那无疑肯定是阳虚,就把这个偏方加到四逆汤里面去用。
6 人身上的湿气很重,一到夏天发一些很痒的小包。
这个东西湿气很重,一到夏天总是要发一些很痒的小包。
到夏天的时候阳气就发,再一个阳气外发的过程,体内积存的那些垃圾,由内向外发这是一个好事,你不要管它,如果你要想治就吃"桂附理中丸"。
这是一个问题。
再有一个问题就是夏天能不能用西洋参来代替人参,完全不能。
你在任何时候不要吃西洋参,有害无益。
7 现在治肝炎,开始用清热解毒的方法,一段时间后,各项指标都达到正常,过后又会反弹。
因为寒凉伤了病人阳气,将来康复起来更困难。
脾胃病的治疗经验总结
脾胃病的治疗经验总结脾胃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脏器,在中医脏腑学说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脾升胃降,生化气血,滋长精气,被称为“后天之本”,历代医家颇为重视.李东垣脾胃论的问世,为脾胃学说奠定了基础.在中医学的不断发展过程中,众多医家在理论和临床上潜心研究,不断完善,运用脾胃学说治疗多种疾病,收效颇丰.现将脾胃病治疗的经验及论述总结归纳如下:1 升降相因,脾胃同治掌握脾胃升降理论,对脾胃的生理功能及病理变化的阐述有极其重要作用,且在脾胃病的治疗中更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古今医家用此治疗脾胃病,阐发颇多.李东垣在脾胃论中,以升发脾胃之阳,以补元气、生阴血,他认为“善治病者,惟在治脾,治脾胃以安五脏”.并据素问·至真要大论:“劳者温之”、“损者益之”与难经:“损其脾者,调其饮食,适其寒温”的原则,倡导温补脾胃,升举清阳的治则,提出“加辛温,甘温之剂升阳,阳升阴长……阳旺则能生阴血也”.在升发脾胃阳气治则的指导下,创立了补中益气汤、调中益气汤、升阳益胃汤、升阳除湿汤等.此为治疗脾胃病升发阳气之治疗方法立论立方,给后世颇多见地.由此可见,脾气既升得健,则胃气当降为顺,以通为用,降则和,不降则滞,反之为逆.故胃病之论述中有“实则阳明”之说.叶天士曾说:阳明胃腑,通补为宜.选药要有走有守,有动有静,达到通不伤正,补不滞邪.“脾胃之病,虚实寒热,宜燥宜润,固当详辨,其升降二字,尤为紧要.盖脾气下陷固病,即使不陷,而但不健运,已病矣;胃气上逆固病,即不上逆,但不通降,亦病矣.”指出:“所谓胃宜降则和者,非用辛开苦降,亦非苦寒下夺以损胃气,不过甘平或甘凉濡润以养胃阴,则津液来复,使之通降而已矣.”此说体现了内经中“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以通为用的理论.故治胃当以和降,常用方剂如旋覆代赭石汤、橘皮竹茹汤、通幽汤、增液承气汤等.在调治脾胃的学术经验中指出脾胃为一身气机之枢纽,敷布精微于全身,升则上输于心肺,降则下行于肝肾.升降有度,上下有序,则“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脾升则健,胃降则和,若脾胃功能失常,则升降之气机紊乱,清阳之气不能输布,水谷精微无以化纳,浊邪上泛,中气下陷,气血逆乱,清窍失养.上可见眩晕、脘胀、胸痞、泛酸、呃逆、面浮,下可见泄泻、便秘、腹满、气坠、身重、脱肛.如此清气在下、浊气在上,清处居浊,浊处陷清之候,常用健脾升清,和胃降浊之法,斡旋升降,举清泄浊,大气一转,其病乃解.其常用方为补中益气汤、旋覆代赭石汤、枳实导滞丸等.在诊治胃脘痛中,强调升清降浊.他认为胃腑以通为用,以降为顺.降则和,不降则滞,反之为逆,其通降作用与脾之升清功能相反相成,共同完成饮食物的受纳,运化和转输.若由于脾胃虚弱、清阳不升而下陷,浊阴不降而停滞,致提摄无力,内脏下垂,脾运无权,形成中气下陷之证,虚中挟滞之候.如一味补益,则胃气更加壅滞;如单纯疏理,则胃气愈益虚陷,疏而又滞.故应脾胃同治,升降并调,关键在于掌握升清降浊的分寸.2润燥互济,脾胃兼顾叶天士在脾胃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柔润养胃的治则,补充了李东垣之不足.指出“太阴湿土,得阳始运,阳明阳土,得阴自安,以脾喜刚燥,胃喜柔润也.仲景急下存津,其治在胃.东垣大升阳气,其治在脾”.常用方剂如益胃汤、增液汤、沙参麦冬汤之类.此从生理角度将脾恶湿而喜燥,胃恶燥而喜润加以阐发.但在病理变化中,因胃阳伤亦可耗及脾阴,脾有湿亦使胃生痰浊.所以太阴湿土,可有阴虚津伤之候,阳明燥土,每见痰湿垢浊之疾.临床治疗需脾胃同治,润燥互济,用药如生地配苍术、沙参配半夏、麦冬配川厚朴等.在滋阴药中加香燥助运之品,静中寓动,润而不滞,养胃不伤脾.3攻补得当,勿伤脾胃临床中脾病以虚为多,胃病以实为主.故有“实则阳阴、虚则太阴”之说.脾虚扶养则健,胃实予通为补.如脾胃同病,往往虚则俱虚,实则俱实,脾病也有实证,胃病也有虚证,且每多正虚挟实,虚实相间,故治疗中应做到补不留邪,攻不伤正,掌握虚实,统筹攻补.如滋阴和通降并用的增液承气汤,通补并施之调胃承气汤等,均为通中有补,通补结合之例.4重视调肝,以济中州在治疗脾胃病的经验中认为:“中流换澜之法,莫贵乎升降.而升降之法又各有千秋,调和肝胆以济中州,是升降中的法中之法.”提出脾胃病的病因病机分析,应从肝胆入手,紧扣由实到虚,因虚致实的病理转机,旨在力复中州升降之权.在临床上,创制的3个有效方剂,①益脾启中汤黄花、党参、炒白术、茯苓、炒白扁豆、干姜、柴胡、升麻、黄连、陈皮、炙甘草,用于肝胆不升、疏泄不及、中气下陷之证.临床见气短乏力,腹胀便溏,面黄舌淡或边有齿印,脉虚弱等症.②养胃启中汤生赭石、旋覆花布包、吴茱萸、黄连、全瓜蒌、干薤白、煅瓦楞子、煅牡蛎、陈皮、柴胡,用于肝气犯胃,郁火灼阴之证.可见心口嘈热易饥,口苦口酸,呃逆或呕吐,脘腹胀痛,舌红少苔或剥脱,脉弦等症.③舒肝启中汤柴胡、生白芍、生内金、炒白术、陈皮、佛手、佩兰,用于肝郁阳虚湿阻,胁胀或痛,食后或傍晚脘腹疼痛更甚,面青黄而暗,时叹息,烦躁易怒,舌暗苔腻,脉弦滑等症.5寒热得当,温凉互协脾胃同居中焦,但脾病多寒,胃病多热,两者又可相互影响,致脾热而胃寒.脾胃功能失常,既能呈现寒与热的病理现象,也和寒与热的病因相关.临床上治寒常选附子、干姜、高良姜、吴茱萸、川椒等温中助阳.清热常用黄连、黄苓、山栀子、黄柏、知母、石膏泻火清胃泄热.但脾病及胃,胃病及脾,脾胃病临床上每见寒热错杂.治疗当寒热并用,湿凉互协.此法遵张仲景,方用黄连汤、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等.后李东垣倡升脾阳、泻阴火之法,创升阳益胃汤、升阳泻湿汤,使脾胃病寒热错杂之治法、方药更加全面.6行气导滞,详辨病因寒凝、食积、肝郁、血瘀、痰湿均可致气滞而影响脾胃功能,导致以脘腹疼痛为主症的多种病证,治疗中当详细辨证.寒凝者当温胃散寒、行气止痛;食积者当消导行滞、健脾和胃;肝郁者当疏肝理气、和胃止痛;血瘀者当化瘀通络、行气止痛;痰湿阻滞者当化痰除湿、健脾和胃、行气导滞.方选保和丸、柴胡疏肝散、失笑散、平陈汤等加味治疗.7重视脾胃,统观五脏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故脾胃有病可损及其他脏腑,反之其他脏腑有病,亦可损及脾胃.金匮要略有“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之说,李东垣云:“胃虚则脏腑经络皆无以受气而俱病”,强调五脏有病,当治脾胃.张景岳曰:“凡先天有不足者,但得后天培养之力,亦可居其强半.”周慎斋有“诸病不愈,必寻到脾胃之中,方无一失.”由此可见,脾胃在人体生命活动中的重要性.如脾胃虚弱,气血生化无源、营血亏虚、心神失养用归脾汤,心脉得充,心神自宁.脾虚土不制水,水湿泛滥,肾阳受伐,关门不利用实脾饮,健脾温肾、通阳利水,脾阳振则肾气复,土实则水治等.由此可见,临床治疗脾胃病要统观五脏,全面考虑.脾胃病的治疗法则及选方用药摘要:历代医家非常重视脾胃,如李东垣说:“善治病者,惟在调和脾胃.”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在病证中常预示着疾病的预后.在治疗疾病时,顾护胃气是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脾胃病为临床常见之疾病,不论内伤,还是外感都累及脾胃.脾胃病证候复杂,治法繁多,但遵内经及李东垣脾胃学说之理论,结合本人多年治疗脾胃病的经验,对脾胃病的治法总结如下:和法治疗脾胃病初探一.和法:1.是调整人体功能,使之归于平复之意,用于治疗脏腑气血阴阳不和,或寒热失调,虚实夹杂的证候,故邪在少阳、募原、肝脾不和、肠胃不和、气血不和、营卫不和等等,都可用和法治之.脾胃因其特殊的生理特性及病机特点,往往表现为寒热虚实错杂,气机升降失调,因而采用寒热并用,升降配合,正邪兼顾之剂以调和,方可愈病.2.和法是通过调和以达到消除病邪为目的的一种治法.所谓调和者,是调整人体功能,使之归于平复之意,用于治疗脏腑气血阴阳不和,或寒热失调,虚实夹杂的证候,故邪在少阳、募原、肝脾不和、肠胃不和、气血不和、营卫不和等等,都可用和法治之.二.历代医家对和法的论述1.素问·正气通天论:“圣人陈阴阳,筋脉和同,骨髓坚固,血气皆从.如是则内外调和,邪不能害,耳目聪明,气立如故.”“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故而人体的阴阳协调,内外调和,精神正常,身体健康,是一种“和”的状态.和解是和解少阳、治疗病邪在半表半里的一种方法,但尽此一意是不够的,和为调和,意义则更广也.正如景岳全书曰:“病虚实气血之间,补之不可,攻之不可者,欲得其平,须从缓治,故方有和阵.”“和方之剂,和其不和也.”岳美中讲:“和法是指和解表里,疏瀹气血,协调上下等各方面,凡属补泻兼施,苦辛分消等均是.”蒲辅周亦讲:“和解之法,具有缓和疏解之意,使表里寒热虚实的复杂证候,脏腑阴阳气血的偏衰偏盛归于平复,寒热并用,补泻合剂,表里双解,苦辛分消,调和气血,皆谓和解.”综上所述,和法是一种寒热互用,苦辛并进,补泻兼施,以调节人体阴阳、脏腑、气血状态的方法.2.和法治疗脾胃病理论基础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脾主升,胃主降,两者之间的关系是“脾主为胃行其津液.”脾气升则水谷之精微得以输布,胃气降,则水谷及其糟粕得以下行.脾为湿土,胃为燥土,脾喜燥而恶湿,胃喜润而恶燥;脾为阴土,得阳则运,胃为阳土,得阴则安;脾与胃,一脏一腑,一纳一运,一升一降,相辅相成,维持着正常的消化功能,饮食物的消化吸收是在脾胃纳运结合,升降相因,燥湿相济的相互协调中完成的.由于脾胃在生理上相互联系,因而在病理上互为影响.如脾为湿困,运化失职,清气不升,从而影响胃之受纳和降,可出现脘胀食少,恶心呕吐等;如饮食不节,食滞胃脘,胃失和降,影响脾主运化和升清,可出现腹胀泄泻等症.因此脾胃病的病机就其本脏而言,主要表现为纳运失调,燥湿不济,寒热错杂,升降失常,而尤以升降失常为重要.肝为将军之官,主疏泄,条畅脾胃气机,“土得木而达”,肝性喜条达而恶抑郁,若肝气郁滞,横逆脾胃,运化不及,升降失调,则表现为脘胁胀痛,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纳呆便溏等症.正如唐容川所说:“木之性主于疏泄,食气入胃,全赖肝木之气以疏泄,而水谷乃化,设肝之清阳不升,则不能疏泄水谷,渗泄中满之症,在所不免.”综上,分析研究古今医学论述和治疗脾胃病的文献,并结合脾胃的生理特性和病机特点,认为脾胃病往往脏腑同病,寒热互存,虚实夹杂,升降失调,并且与肝胆互为影响,病因多种多样,病机复杂多变,临证时单选一法治之,恐难取效.唯采用调和脾胃,调和肝脾,调和胆胃,调和肝胃,调和肠胃等和法,注重脏腑同治,寒温相宜,虚实同理,阴阳兼顾,从而达到脾胃升降有序,肝胆疏泄有度,以调理脏腑功能,调畅逆乱之气机,使阴平阳秘,元气生生不息,病势才能迎刃而解.3和法治疗脾胃病临证应用3.1调和脾胃法用于脾胃不和,以脾胃升降功能失常为特点,以脘腹胀满,恶心呕吐,纳少腹泻为主症,伴脘痛厌食,嗳腐吞酸,苔厚腻,脉弦滑,辨为饮食积滞证,方用保和丸加减.伴脘痛喜按,神疲乏力,舌淡、苔白、脉虚弱,辨为脾胃虚弱证,方用香砂六君子汤加减.伴倦怠身重,口淡无味,舌淡,苦腻,脉沉濡,辨为脾胃湿阻证,方用三仁汤加减.伴泛酸嘈杂,口干口苦,脉弦数,辨为胃热炽盛证,方用左金丸合海贝散加减.伴脘痛喜温喜按,畏寒肢冷,舌质淡,苔白腻,脉沉弱无力,辨为脾胃虚寒证,方用黄芪建中汤加减.伴咽干口燥,嗳气便干,舌红少津或剥苔少苔,舌面有小裂纹,脉小弦或细数,辨为胃阴不足证,方用益胃汤合芍药甘草汤加减.3.2调和肝胃法用于肝胃不和,以肝疏泄失职,胃失和降为特点.叶天士云:“肝为起病之源,胃为传病之所.”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说:“木郁之发,民病胃脘当心而痛,上支两胁,膈咽不通,食饮不下.”临床表现为胃脘胀痛,以胀为主,或攻窜两胁,或胃脘痞满,每因情志因素而症作,嗳气则舒,胸闷叹息,纳呆腹胀,排便不畅,苔薄白或薄黄,脉弦,方用柴胡疏肝散或四逆散加减;若气机郁滞,日久不解,肝胃蕴热,症见胃脘灼痛,嘈杂泛酸,烦躁易怒,方用蒿芩清胆汤加减.3.3调和肝脾法用于肝脾不和,以肝脏气机不和,横窜犯脾,脾运失健,脾气不升为特点.景岳全书说:“凡遇怒气便作泄泻者,必先怒时挟食,致伤脾胃,故但有所犯,即随触而发,此肝脾二脏之病也,盖以肝木克土,脾气受伤而然.”临床表现多从本脏部位开始,然后循经扩散,以两胁胀痛最为明显,进而出现纳呆,嗳气,呕吐,泄泻等脾胃症状,证见两胁胀痛,脘痞易饱,纳呆呕吐,嗳气,大便时干时溏或排便不爽,舌质淡,苔薄白,脉弦.方用逍遥散、柴胡疏肝散、痛泻要方加减.3.4调和胆胃法用于胆胃不和,以胆气郁结,疏泄失利,横逆犯胃,胃气不和,湿浊中蕴为特点,张氏医通认为:“邪在胆经,木善上乘胃,吐则逆而胆汁上溢,所以呕苦也.”证见脘腹胀满或持续钝痛,胃脘灼热,嗳气吞酸,恶心呕吐,口苦纳呆,或见咽部梅核气,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数.方用温胆肠加减.3.5调和胃肠用于胃肠不和,以邪犯胃肠,寒热夹杂,升降失常为特点,证见心下痞满,恶心呕吐,脘腹胀痛,肠鸣下利,舌质红、苔白腻或黄腻,脉弦滑.方用半夏泻心汤加减.“半夏泻心汤治寒热交结之痞,故苦辛平等.”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苦辛配伍,泄中有开,通而能降,阴阳相和,扶弱抑强,用以温阳散结,疏通气机,而恢复肠胃之功能.4和法治疗脾胃病施治要点4.1和法应用当辨明病性,随证施治脾胃病的形成有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两方面,有升降失常,寒热相兼的特点,往往以脾胃虚弱为本,水湿,湿热,瘀血,浊毒为标,故要明确证候性质来选用和法.如程国彭在医学心悟中云:“有当和而和,而不知寒热之多寡,禀质之虚实,脏腑之燥湿,邪气之兼并,以误人也,是不可不辨也……由是推之,有清而和者,有温而和者,有消而和者,有补而和者,有燥而和者,有润而和者,有兼表而和者,有兼攻而和者.和之义则一,而和之法变化无穷焉.”同时要根据寒热、虚实、升降之孰轻孰重,决定药量,如吴鞠通所谓:“治中焦如衡,”意为治中焦之病要达到平衡、平和之状态.4.2和法应用当平补缓攻,动静相宜脾胃病以虚实夹杂,寒热错杂为病机特点,单纯补益或补益太过,湿热毒瘀非但不能祛除,反而使邪气滞留加重,使气机升降受碍,正气更虚;若攻伐太过,湿热毒瘀虽祛,但元气大伤则气机升降出入无力,体虚不复,疾病难愈,故宜平补缓攻之和法.慢性胃炎治之以和,可取法效法,或在化湿、消食、散寒、泄热、行气、活血之时辨证配合益气,养血、养阴,使正气复,邪气去而趋平和,亦乃和法之旨意.处方用药时也往往在补益剂中,加用鸡内金,砂仁以防止补益太过而致气机壅滞或碍胃,以补配消,以塞配通,在静药中适量加入动药,既行补之滞又增补益之力,此即内经“动静相召”之意,也是和法的具体体现.4.3和法应用当顺应特性、配合得法脾胃同居中焦,脾宜升、宜健、宜燥、宜温、宜补;胃宜降、宜和、宜润、宜清、宜泄,脾胃二者在生理特性上相辅相成,共同完成着饮食物的消化吸收,病理机制上升降失常,纳运失司,治疗时应顺应脾胃特性,或因势利导,或逆向调整,使异常的升降状态恢复正常,临证用药时宜选轻清平和之品,时时扶护脾胃之气,同时将不同升降作用的药物进行合理搭配,使药剂的作用与气机升降相因的规律相顺应,以升促降,以降促升,有利于流通气机,提高疗效,使中焦脾胃气机通达,升降协调,出入有序,邪去病却.中医治疗脾胃病的体会我们以脾胃的生理功能为基础,对其病因病机,疾病传变规律及不同的治疗方法进行探讨,分析其症候特点及表现,同时阐释其治疗原则、组方及用药特点,以供同仁临床借鉴.脾胃互为表里,有后天之本之称,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皆赖以所养,所以脾胃的病理表现主要是受纳,运化升降,统摄等功能异常.脾喜燥恶湿,胃喜润恶燥.脾失健运则便溏,腹痛,倦怠,消瘦等,胃失受纳则胃痛,痞满,大便秘结.胃失和降则嗳气呕吐,呃逆,噎嗝等,临床以脾胃为本,以通立论,通补结合,知常达变,证病结合,寒湿并用,仔细辨证,颇有疗效.脾胃病多由脏腑功能虚衰,情志所伤,疾病影响,劳倦太过,饮食不慎等原因引起,因而脾胃病患者,本虚标实者居多,虚在脾,为本,实在胃为标.与仲景“虚则太阴,实则阳明”相符,脾胃同居中焦,为后天之本,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脾升则健,胃降则和”肝主疏泄,协调脾胃纳化,胃脾与肝,三者一气相通,则升降有度,纳化有常,共同完成饮食的受纳、消化、吸收、运化功能,是气血生化之海,亦是元气升化之本,若脾胃功能失常,则可出现脾失健运,胃失和降的病理变化,治疗亦应以辨证为主,证病结合,以益气养脾,和胃降浊为本,恢复脾胃纳化与升降功能是其关键.1益气活血,扶脾助运本法适用于脾气虚证,脾气虚证临床颇多见,其特点是病久且虚,症见脘腹隐病,时作时止,空腹尤甚,喜温喜按,脘腹胀,嗳气不扬,食饮不振,倦怠乏力,面色萎黄,舌质淡红或有齿印或喜甜食,或便溏薄,脉细弱等一派脾胃气虚,运化无力之象.脾气久虚而不散布精气,则血行无力,久病入络成瘀.临床多见于消化性溃疡、慢性痢疾、溃疡性结肠炎、慢性肝炎、早期肝硬化等疾病.部分患者胃镜检查,可见到胃黏膜组织的病理变化,溃疡或炎症.炎症也是瘀血的病理基础之一.虚是本,在脾;瘀在肠胃,是标.李东垣明确指出:甘温以补其中而升其阳“临床实践和现代药理研究都足以证实,使用甘温益气的药,能恢复脾胃生化气血、运化水谷之功能,能增强细胞活化,增加免疫功能,改善胃肠运动,促进药物吸收,改善全身情况.笔者认为: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用药应时时处处顾护胃气,常用太子参、黄芪、白术、云苓、淮山药、甘草等甘温之品为主药,佐以半夏、陈皮、木香、山楂,白芍、枳实等消积和胃化瘀之品为辅药,常用方有四君子汤、香砂六君子汤、小柴胡汤等,时方和经方加减,不但收到补脾而不壅滞,和胃消积而不伤正之功,而且亦与“脾健则升,胃降则和”的理论相符合.2益气健中,以调升降本法多用于脾胃气虚下陷,中气不足之症.脾胃乃一身气机之枢纽,脾健胃和,纳化有常,升降有序,共同完成运化水谷,生化气血,输布全身的功能.“诸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脾胃功能失常,则升降之机紊乱,清阳之气不能输布,水谷精微无以化纳,浊阴上泛,中气下陷,气血逆乱,清浊失养,达颠顶可见头晕目眩,胸脘痞闷,泛酸,呃逆,下行则见餮泄、便秘、腹满、脱肛、子宫脱垂等症,对此清气在下,浊气在上,清处居浊,浊处陷清之疾,以调升降,大气一转,其病乃解.二0一三年一月。
中医临床经验1000条,让你快速成为大医师
中医临床经验1000条,让你快速成为大医师1、白芥子利气豁痰、收剔内外。
中风后遗症之肢体瘫痪久不效时,有痰瘀经络者多加入白芥子20g、桂枝10、川膝30g予原方中,效果立现,甚于诸虫等类药物。
2、止血不忘化瘀;固冲任不忘滋肝肾;统摄经血不忘补脾益气。
盛赞一方,将军斩关汤:大黄炭3g,生、熟地,蒲黄炒阿胶,茯神,焦谷芽各9g,仙鹤草18g,黄芪4.5g,炒当归9g,白术4.5g,巴戟天9g,另藏红花、人参、三七各0.9g(为末),红茶送服。
曰此方止血、消瘀、凝血、补虚齐备,塞流、澄源、复归兼行,止漏停崩之良方大法。
3、泽泻利大小便,减肥轻身。
肥胖症用泽泻、山楂、丹参各30g,苍术、黄芪各15g为基础方,随证加减用药,往往收效颇佳。
4、对大便闭结者,要分辨病证虚实而施治。
便闭兼见舌质淡红、舌苔薄白和体倦者,此属虚症,忌用大黄攻下;便闭而舌红苔黄厚,腹胀疼痛者,可用大黄去积滞。
切不可凡见便闭即用大黄泻药。
若便闭而舌苔薄黄,胸腹胀满者,可用枳实、生白芍、火麻仁、瓜蒌润肠导滞,勿用大黄猛药。
5、引火下行,跺脚跺到脚步发麻、发热、发胀,效果才好。
长痘痘,虚火上冲,每天坚持跺脚,有助于痘痘消除;跺脚后气不足,搓脚心,帮助肾气恢复。
6、《四总穴歌》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
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
心胸内关摩,头脑涌泉搓。
7、脉弦细,太在意细节东西,针尖一样大小的事,别老惦记在心上,对身体不好。
8、在人身体,肠道的浊气要下降为地,清阳要上升为天,中间脾胃气机要斡旋起来,像一个枢纽一样。
9、腰椎间盘突出症:杜仲25g、桑寄生20g、川续断30g、五加皮15g、火麻仁20g、鸡矢藤40g、金荞麦40g、红藤15g、黄芪30g、当归尾20g、桂枝15g、白芍20g、生姜15g、大枣5枚、炙甘草10g、葛根30g、牡蛎20g、猪鞭3条,5剂。
杜仲、寄生、川断、五加皮,补腰府肾精,火麻仁、鸡矢藤、金荞麦、红藤,通前面肠腑。
凡治疗腰肾问题,都必须兼顾到这个前后思想。
人体穴位经皮给药技术详解
人体穴位经皮给药技术详解人体穴位经皮给药技术详解一、人体穴位经皮给药技术的概念经皮给药技术又称为经皮治疗系统,也叫透皮给药系统(Transdermal Therapeutic System,TTS)是通过皮肤表面给药,药物以相对恒定速度透过皮肤、经毛细血管吸收,进入体循环产生局部或全身治疗作用的一种给药系统。
人体穴位经皮给药技术也可称为人体穴位透皮给药技术,即穴位贴敷疗法是以传统中医理论为基础,以整体观和辨证论治为原则,以经络腧穴学说作为指导,结合西方最新的现代透皮给药技术,通过特殊手段把药物嫁接到特制载体并贴敷在人体相应的穴位上,从而达到治疗和预防疾病为目的的一种“内病外治”及“外病外治”的绿色疗法。
二、人体穴位经皮给药技术的渊源和发展中医没有“透皮(经皮)”的说法,“透皮(经皮)”的概念来自1974年美国首先提出的透皮给药系统,经过几十年的不断完善,透皮给药系统得到了迅猛的发展。
透皮给药系统相比其他给药方法有其独特的优点,我国虽然无“透皮”之名,但中医外治法中的敷贴疗法与“透皮”疗法异曲同工,且使用历史更为悠久。
纵观中医敷贴疗法的发展历程,大致可分为以下4个阶段。
1.萌芽阶段:(远古——春秋战国)早在1300年前的甲骨文中,就有大量关于中医外治体会的文字记载。
在《周礼·天官》中就记载了治疗疮疡常用的外敷药物法、药物腐蚀法等,如“疡医掌肿痛,溃疡、拆疡、金疡、祝药刮杀之齐,凡疗疡以五毒攻之……”,其中“祝药”即敷药,在我国现存最早的临床医学文献《五十二病方》中,记载有“傅”、“涂”、“封安”等疮口外敷之法,记载了用白芥子泥贴敷于百会穴治疗毒蛇咬伤的方法,并且其中所记载的以酒剂外涂止痛和消毒的资料为酒剂外用的最早记载;春秋战国时期,在《黄帝内经》,还有用白酒和桂心涂治风中血脉等记载,被后世誉为膏药之始,开创广现代膏药之先河。
这一时期,贴敷疗法无论是基础理论还是具体方法还比较幼稚,虽然可以看到很多后期成熟外治方法的雏形,但无完整体系和专著出现。
法相用药-用药法象
2、眉目用药 1眉棱骨痛:羌活 半夏 白芷 黄芩 2目疼:菊花 玄参 茺蔚子 3目干:生地 元参 4目翳:蛇蜕 蝉蜕 木贼 5目障:蛴螬 密蒙花 谷精草 6目疮:白蒺藜 细辛 7目赤:红花 赤芍 8目暗:熟地 石决明 9赤眼爆发:防风 黄连 10胞轮震颤:当归 川芎 薄荷 11目珠夜痛:夏枯草 12眼肿:大黄 荆芥
法象用药的局限性
法象用药的特征是利用药物的自然属性来分 析药物的性能, 阐释药物的疗效, 推衍药物的作用 机理。这种理论模式及推 理方法, 明显带有认识的 直觉性和概念的不确定性, 因此也存 在着很大的 局限性。如对一味药物的性能, 只是借助药物性 状 去推衍, 或从其药名而望名生义。如“法象”药理认为 “重则能镇, 重可去怯” , 用于解释 矿物、化石、介类等质 重安神药的作用, 传统习惯 把朱砂、磁石、龙骨、琥珀这类 药物称为“重镇安 神”药。但质轻的远志、合欢皮、夜交藤 等药也具有 良好的安神作用, 这种取类比象推测药物作用的 方法, 并不能代表具体药物的实际效用。
四、部位用药(一) 1、头部用药 六经头痛须用川芎加引经药 1太阳经头痛:羌活 蔓荆子 2阳明经头痛:白芷 3少阳经头痛:柴胡 4太阴经头痛:苍术 半夏 5少阴经头痛:细辛 独活 6厥阴经头痛:吴茱萸 7普通头痛:荆芥穗 薄荷
8巅顶头痛:藁本 蔓荆子 吴茱萸 9左偏头痛:柴胡 荆芥穗 薄荷 10右偏头痛:川芎 黄芩 荆芥穗 薄荷 11头角痛:柴胡 川芎 12头中同:川芎 13头面肿:附子 白鲜皮 14头眩:泽兰叶 川芎 天麻 15后脑痛:细辛 16颈项痛:独活
用药法象
一、十二经引经药
手太阴肺经--桔梗 升麻 葱白 辛夷 手阳明大肠经--白芷 石膏 足阳明胃经--白芷 石膏 葛根 足太阴脾经--升麻 苍术 手少阴心经--细辛 黄连 手太阳小肠经--木通 竹叶 足太阳膀胱经--羌活 足少阴肾经--肉桂 细辛 手厥阴心包经--柴胡 丹皮 手少阳三焦经--连翘 柴胡 足少阳胆经--柴胡 青皮 足厥阴肝经--柴胡 川芎 青皮 吴茱萸
许公岩用药经验
许公岩用药经验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许公岩,是一位中医药学专家,对于中药的研究和运用有着丰富的经验。
他在临床实践中总结了许多宝贵的用药经验,深受患者和同行的赞誉。
下面我们就来一起了解一下许公岩用药经验。
许公岩注重辨证施治。
中医药学强调辨证施治,即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特点来选用相应的药物进行治疗。
许公岩擅长从中医五脏辨证的角度出发,准确判断病情的发展和演变趋势,为患者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他强调“因病施药”,即根据患者的病情来选用合适的药物,不偏废不偏方,确保治疗的效果。
许公岩重视药物的搭配和剂量控制。
他认为,中药的搭配和剂量控制是至关重要的,决定着治疗的效果。
在患者服药过程中,许公岩会根据患者的病情变化和身体反应来调整药物配方和剂量,确保患者在服药过程中不出现不良反应或副作用。
他强调“适时调整”,即在治疗过程中随时根据患者的病情变化和治疗效果来调整药物的搭配和剂量,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许公岩注重药物的煎煮方法。
中药煎煮方法是中医药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直接影响到药物的疗效。
许公岩对于中药的煎煮方法有着独到的见解,他认为,中药煎煮要遵循“炮制出脾胃”的原则,即采用适当的炮制方法来促进药物的吸收和利用,增强药物的疗效。
他还强调“细火熬煮”,即在煎煮过程中要掌握好火候和时间,保持煎煮的稳定性和连续性,确保药物成分的有效释放。
许公岩用药经验凝聚了他多年的临床实践经验和学术研究成果,是中医药学领域的瑰宝。
他通过辨证施治、药物搭配和煎煮方法的运用,为患者提供了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相信在未来的临床实践中,许公岩用药经验将继续为广大患者和同行所借鉴和学习。
【2000字】第二篇示例:许公岩,是我国知名的中医药专家,擅长中医治疗各种疾病,尤其是慢性病和疑难杂症。
在许公岩的诊疗过程中,用药经验尤为重要,是他治疗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许公岩的用药经验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个性化用药:许公岩非常重视患者的个体差异,对每个患者的病情进行个性化用药。
人体十二经脉的引经药
仙。
另外,病位深浅用药有别,病在肌肤经络者,一般以防风、麻黄、桂枝、银花、连翘、
青风藤等辛散之药;在筋骨者用白芥子、白附子、川芎、草乌、附子、马钱子及虫类之药;在脏腑者用补益之药。热在气分用生石膏、知母,在营血用生地、丹皮、玄参等手少阴心经:黄连、细辛;
脾经
补脾人参绵黄耆,扁豆白朮共陈皮,莲子山药白茯苓,芡实苍朮甘草宜。泻脾药,用枳实,石膏大黄青皮奇。温脾官桂丁藿香,
附子良姜胡椒粒。滑石玄明凉脾药;白芍升麻引入脾。
肺经
补肺山药共麦冬,紫菀乌梅与参苓,阿胶百部五味子,棉州黄耆更凑灵。紫苏子,与防风,泽泻葶苈泻肺经,更有枳壳桑白皮,六味泻肺一般同。温肺木香冬花寻,生姜干姜白蔻仁;凉肺黄芩与贝母,人溺山栀沙玄参。马兜铃,瓜蒌仁,桔梗天冬必去心;引用白芷与升麻,连须葱白用几根。
(7)足阳明胃经:白芷、升麻、石膏、葛根;
(8)足太阴脾经:升麻、苍术、葛根、白芍;
(9)手厥阴心包络经:柴胡、牡丹皮(丹皮);
(10)手少阳三焦经:连翘、柴胡,其中能引入上焦的为地骨皮,能引入中焦的为青皮,能引入下焦的为附子;
(11)足厥阴肝经:青皮、吴茱萸、川芎、柴胡;
(12)足少阳胆经:柴胡、青皮。
中医男科用药药对经验一得
【 伍用功能 】 男科应用上 , 淫羊藿归肾经 , 功能补肾壮阳, 擅
长 治疗 阳萎 , 蚣 归 肝 经 , 通 达肝 脉 , 血 脉 闭 塞 , 输入 阴 蜈 可 开 使 茎 血流 量增 加 , 常用 作 治 疗 阳萎 的 引药 , 药 伍 用 , 须 为 用 , 二 相 治 疗勃 起功 能 障碍 作用 加 强 。 【 常用量 】 淫羊藿 1 1g蜈蚣 2~ g 0~ 5 ; 5。 【 经验】 肾藏精 , 主人 体的生长发育 , 窍于前 阴; 开 肝主 疏 泄, 调节 血 量 , 筋 , 主 肝脉 过 阴器 , 阴 为宗 脉 之所 聚 。勃 起 功 前 能 的启 动 , 必须 有 赖 于 肾 气 的 充 沛 , 气 疏 泄 调 节 血 量 到前 阴 肝 功 能 的正 常 , 治疗 勃起 功 能 障 碍万 变 不离 其 宗 在 于 补 肾和 疏 故 肝。单味淫羊藿称为 “ 媚药 之王” 陶弘景在《 草经集注》 , 本 指 出 :西 JJ 部 有 淫 羊 , 日百 遍 合 , 食 此 藿 所 致 , 名 淫 羊 “ lL l 一 盖 故 藿” 。淫 羊藿 , 有 “ 今 中药 伟哥 ” 之称 。药 理 研究 表 明 , 羊 藿 主 淫 要 成分 为淫 羊藿 甙 , 其他 还 有 去 氧 甲基 淫 羊 藿 甙 、 萄糖 、 糖 葡 果 以及挥 发油 、 物 碱 、 生 素 E及 微 量 元 素 锰 等 。具 有 雌性 和 生 维 雄 性激 素样 作用 , 卵 巢 和 子 宫 重 量 增 加 , 进 精 子 生 成 和 精 使 促 液 分泌 , 兴奋 性 感 觉神 经 。在 对 性 功 能 的 影 响 上 , 于本 品 并 由 能促 进 精液 分 泌亢 进 , 囊 充 满 后 , 激 感 觉 神 经 , 接 兴奋 性 精 刺 间 欲 而引 起性 功 能亢 进 。动物 实 验 证 明 , 淫羊 藿 能增 加 动 物精 液 分 泌 , 激 感觉 神经 , 刺 间接兴 奋 性 欲 而具 催 淫 作 用 ; 鼠和兔 子 老 吃了淫羊藿 以后 , 性欲变得更加强烈 。用淫羊藿或 日本淫间藿 制 成 的流浸 膏 , 狗 虽 不 能 表 现举 尾 反 应 , 可 知 其 有 促 进 精 对 但 液 分泌 的作 用 , 叶及根 部 作 用 最 强 , 其 果实 次之 , 部 最 弱 。 以 茎 淫羊 藿 增加 小 鼠前 列腺 、 囊 、 肛肌 重 量 的方 法证 明 , 精 提 淫羊 藿 提 取液 具有 雄性 激 素样 作用 , 可使 精 液 变 浓 、 量增 加 , 以 淫 精 所 羊藿 又 有 “ 药 之 王 ” 媚 之称 , 王琦 认 为 , 阳萎 宜 从 肝 论 治 。蜈 蚣 可通 达 肝脉 , 血脉 闭塞 , 输 人 阴茎 血 流 量 增 加 , 为 治疗 勃 开 使 故 起 功能 障碍 的专 药 。我 在临 床 治疗 勃 起 功 能 障 碍 中 , 在辨 证 常 论 治的基 础上 , 加入 淫羊 藿 和蜈 蚣作 为引 药 , 果 显著 。 效 2 麦芽 与水 蛭 【 单味功用】 麦芽味甘 , 性平。归脾、 肝经。功能消食 和 胃、 中、 同乳 、 肝 。用 作 治 疗 消化 不 良、 疏 食欲 不 振 、 腹胀 闷 、 痛 脘 胁 等证 ; 用 于 治疗 乳 房 胀 痛 、 亦 妇女 断乳 。水蛭 味 咸 、 , 平 ; 苦 性 有 小毒 。归肝 经 。功 能破 血 逐瘀 。用 于 治 疗 跌 打 疼痛 、 女 闭 经 妇
朱良春用药经验集1
朱良春用药经验集1朱良春用药经验集※目录根深叶茂,硕果累累——记朱良春老师生平及学术思想1、附子温五脏之阳,要善用,不可滥用2、苦参性苦寒沉降,调心律,抗菌止痢3、白芥子利气豁痰、搜剔内外4、白附子祛风定痛,兼疔室早5、黄药子降火消瘤、止咳止血6、路路通行气活血、利水消肿7、茜草止血活血、兼能利水8、泽泻利大小便、轻身减肥9、桑寄生降压平肝,兼疗胸痹10、牵牛子泻水逐痰,消积通便11、生栀子为主治疗胰腺炎有特效12、人参、五灵脂同用效佳而无弊13、台乌药解痉排石,又疗清稀涕涎14、油松节固卫生血,亦治痹嗽不眠15、香甘松醒脾、解郁安神16、马钱子健胃、宣痹疗瘫17、六神丸之妙用18、天花粉的五用19、天南星善止骨痛20、鬼箭羽活血降糖21、北细辛治咳逆、水肿、痹痛,善愈口疮22、威灵仙疗痛风、黄疸、骨刺,功在通利23、十大功劳善清虚热,补而不腻24、一枝黄花清热解毒、疏风达表25、疏肝妙品生麦芽26、为“十八反”平反27、半夏应用新探28、萆薜功效阐析29、黄芪配地龙治慢性肾炎30、庵蔺配楮实消鼓胀腹水31、苍耳子有通督升阳之功32、稀莶草具解毒活血之妙33、五灵脂降浊气而和阴阳34、生槐角润肝燥以定风眩35、马鞭草祛瘀消积、清热解毒功奇36、川桂枝平降冲逆、温复心阳效捷37、泻脾泄热法治实火口疳38、温补镇摄法疗顽固失眠39、刘寄奴治瘀阻溺癃40、白槿花泄下焦瘀浊41、黄芪配莪术治慢性胃疾,消瘕瘕积聚42、僵蚕配蝉衣疗疮疡痈肿,除温热疫毒43、土茯苓治头痛、疗痛风44、茅苍术升清气、除癖囊45、枸杞子治肝病齿衄、阴虚胃痛46、露蜂房疗带下清稀、阳痿久咳47、律草的妙用48、小麦的佳效49、仙灵脾为燮理阴阳之妙品50、葶苈子乃泻肺强心之佳药51、益母草应用举隅52、徐长卿配伍琐谈53、太子参配合欢皮,功擅调畅心脉、益气和阴54、片姜黄配海桐皮,效专行气活血、通络定痛55、鲤鱼消水有殊功56、石斛除痹奏佳效57、石菖蒲功擅治痰58、紫石英效专温摄59、阿魏消积破癜、内服外治咸宜60、紫菀辛润宣肺、二便滞塞俱效61、白薇轻清虚火、透泄血热62、僵蚕散风定痉、化痰软坚63、白头翁功效探析64、蒲公英应用琐谈65、五倍子敛肺涩肠、解毒医疮66、牛蒡子疏散宣透、止咳利咽67、柴胡能升能降68、木瓜既涩又通69、莱菔子功用三辨70、马齿苋清热活血71、补阴妙品楮实子72、催眠止痒夜交藤73、葛根解痉通脉、升举元气74、地榆护胃抗痨、蠲痹通淋75、桑椹子滋补肝肾、养血熄风76、黄明胶止血养血、消瘀散痈77、生大黄推陈致新、延缓衰老78、鱼腥草泄热解毒、清上利下79、全蝎熄风定痉、开瘀蠲痹80、蜈蚣搜风舒挛、祛瘀解毒81、地鳖虫活血化瘀、疗伤化癜82、白花蛇搜风通络、攻毒定惊83、水蛭破瘀消癍、抗癌利水84、守宫通络起废、解毒消坚85、蝼蛄利水消肿、功力较猛86、蟋蟀温肾利水、性较温和87、蛤蚧温补肺肾、定喘兴阳88、海马温肾壮阳、补肾固下89、夜明砂清热散血、明日消翳90、桑螵蛸补肾助阳、固精缩尿91、半夏生用止呕之功始著92、巧用葱白鲜散外感风寒93、七叶一枝花与拳参94、野蔷薇根与白残花95、鳖甲煎丸释义96、生川、草乌治痹97、仙鹤草能行能止98、八月札理气通淋99、痢泻散治痢疾、肠炎100、六轴子疗顽咳、疼痛101、乌梅性虽酸涩亦主暴痢102、玉米茎心及须叶均入药跋—跋二※根深叶茂硕果累累—记朱良春老师生平及学术思想——朱步先我的老师朱良春先生已经走过了六十载医学生涯。
人体九大系统用药解读
九大系统:1. 神经系统2. 消化系统3. 运动系统4. 循环系统5. 呼吸系统6. 内分泌系统7. 免疫系统8. 泌尿系统9. 生殖系统1 神经系统1.1脑血管病及其用药1.1.1 缺血性脑血管病及其用药脑血管病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和高死亡率特点,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治疗不仅要追求急性期的安全、有效、及时,同时还要重视危险因素的干预,做好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工作。
现重点介绍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和脑血栓形成的药物治疗。
1.1.1.1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药物治疗1.抗血小板药:对TIA尤其是反复发生TIA的患者应首先考虑选用抗血小板药。
(1)环氧酶抑制药:大多数TIA患者首选环氧酶抑制药阿司匹林(ASA)。
剂量为一日50~150mg,顿服。
(2)酸磷酸二酯酶抑制药:酸磷酸二酯酶抑制药的缓释制剂双嘧达莫(DPA),联合应用小剂量阿司匹林(25mg),可加强其药理作用。
(3)有条件者、高危人群或对阿司匹林不能耐受者可选用二磷酸腺苷受体拮抗药(ADP)氯吡格雷。
(4)频繁发作TIA时,也可考虑选用血栓素A(TXA)合成酶抑制药奥扎格雷静脉注射。
2.抗凝药;抗凝治疗目前不作为TIA的常规治疗,但临床上对于伴发房颤和冠心病的TIA患者(感染性心内膜炎除外)、频繁发作TIA患者、椎-基底动脉TIA患者及抗血小板治疗无效的患者可考虑选用抗凝治疗。
通常选用低分子量肝素,也可选用普通肝素,但应密切监测凝血功能。
3.降纤药:对存在血液成分的改变(如纤维蛋白原含量明显增高的患者)或频繁发作但以其他治疗无效的患者可考虑选用降纤酶。
4.扩容药:心功能不全者禁用。
可选用低分子右旋糖酐或706代血浆。
5.钙通道阻滞药:血压低者慎用,可扩张脑血管,防止脑动脉痉挛。
可选用如尼莫地平、氟桂利嗪。
6.其他药:川芎嗪、银杏叶提取物等具有活血化淤、改善微循环、降低血粘度的作用。
倍他司汀可用于眩晕。
《用药心得十讲》记录
《用药心得十讲》读书随笔目录一、药物基本知识 (2)1.1 药物的定义与性质 (3)1.2 药物的分类与作用 (4)二、药物剂型与制剂 (6)2.1 常用药物剂型 (7)2.2 药物制剂的制备方法 (8)三、药物剂量与用法 (9)3.1 药物剂量的确定方法 (10)3.2 药物的正确使用方法 (12)四、药物不良反应与防治 (14)4.1 药物常见的不良反应 (15)4.2 不良反应的预防与应对措施 (17)五、药物相互作用与配伍禁忌 (18)5.1 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19)5.2 药物配伍禁忌及注意事项 (20)六、特殊人群用药 (21)6.1 儿童用药特点与注意事项 (23)6.2 老年人用药特点与注意事项 (24)6.3 妊娠期与哺乳期用药特点与注意事项 (25)七、疾病与药物选择 (26)7.1 疾病诊断与药物选择 (27)7.2 药物治疗与其他治疗方式的配合 (29)八、药物治疗与管理 (30)8.1 药物治疗的目标与原则 (31)8.2 药物治疗的管理与调整 (32)九、药物经济学评价 (33)9.1 药物成本与效果分析 (35)9.2 药物治疗的性价比评估 (36)十、药物研究与开发趋势 (37)10.1 药物研发的新技术、新方法 (38)10.2 药物研发的趋势与挑战 (40)一、药物基本知识在深入探讨用药心得之前,首先需要对药物的基本知识有一个全面而清晰的认识。
药物是用于预防、治疗及诊断疾病的物质,它们种类繁多,且必须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使用。
药物的来源与分类:药物可以从天然来源(如植物、动物和矿物)提取,也可以通过化学合成或半合成方法制备。
根据它们的化学结构、药理作用和治疗疾病类型,药物可以分为多个类别,如抗生素、抗病毒药物、抗炎药、抗肿瘤药等。
药物的制剂形式:药物不仅可以以单一成分存在,还可以与其他化合物结合形成复方制剂。
片剂、胶囊剂、颗粒剂、注射液等都是常见的药物制剂形式,它们各自具有不同的释药速度和生物利用度。
中药材临床用药体会心得汇总
中药材临床用药体会心得汇总大家我国的中医学源远流长。
下面就跟随我的步伐一起去看一下有关中药材临床用药体会心得汇总吧。
中药材临床用药体会心得汇总篇1 盗汗黄芩五味子,出冷汗枣肉浮小麦与乌梅干。
水肿阳水乌药紫苏叶。
阴水水肿禄特科技肉桂粉与炮姜。
腰上肿荆芥桂枝,腰下肿获苓地骨皮防已。
头疼偏寒吴茱羌活,偏热黄菊花桑树叶,偏后脑勺吴萸乌药,偏额头白芍茯苓,偏两边荆只赤芍泽利 ,偏巅顶藁苯川牛膝,反复性头疼白附子白羌蚕全虫,头昏天麻钩藤,眼花枸杞黄菊花。
眼睛视力减低女贞刺莓遂仁肉,耳呜核桃仁枣肉金英子,鼻子堵苍耳子栀子露蜂房。
口苦口臭龙胆草茵陈。
口甘佩兰获苓,口干风寒风热芦根茯苓、脾胃湿热熟石膏知母。
肠热大黄芒硝,湿毒沙参生地黄。
伤阴霍山石斛麦冬天花粉,牙疼肾亏骨粹补细辛露蜂房,凤热牙疼竹子叶熟石膏生地黄莲。
咽喉疼痛实火牛蒡子山豆根(苗),虚热盐知母盐黄柏熟地黄。
喉干熟地黄枣肉鳖甲。
嗄声寒症乌药甜杏仁夏枯草,凤热蝉衣千张纸罗汉果。
肺阴虚梨子汁纯蜂蜜。
项强寒症桂枝茯苓。
风湿病吴萸抗风羌活。
破伤风针南星吴茱萸羌蚕。
肩背痛吴萸羌黄独活○四肢痛疼上臂桂枝吴萸桑枝、腿部独活川牛膝,四肢抽动大蜈蚣羌蚕地龙。
腿部肿疼川牛膝独法 ,手指麻胀稀莶草瓜络桑寄生、干咳寒症乌药苏叶与甜杏仁。
风寒风热桑树叶黄菊花橘梗。
湿痰法夏茯苓川朴、肾阴虚百合花甘草枇杷叶,痰浊干羌细辛五味子、肺痈苇茎鱼腥草根橘梗,久干咳百部草诃子。
喘促实喘寒症乌药甜杏仁苏子、风寒风热桑白皮柴胡银杏果,虚喘肺虚黄芪党参甘草五味子,肾亏蛤蚧禄特科技补骨脂。
咳血外感风寒邪在肺上沙参玉竹、邪在营血生地黄沙参,火灼山栀黄岑知母,风寒风热桑树叶芦根牛蒡子。
燥干咳甘草天冬百合花。
影响肝气郁结肝气郁金赤芍丹皮。
影响血络覆花沉香川芎,酒烟伤身葛花茜草根,骨脊痛阴虚火旺狗脊菟丝子川牛膝鹿角胶。
湿寒独活抗风赤芍,尾骶椎痛川牛膝菟丝子补骨脂,胸口痛阴虚内热栝蒌薤白、瘀滞白芍紅花郁金。
胸闷气短枳壳藿香川朴。
冲脉用药经验交流发言稿范文
今天,我很荣幸能在这里与大家分享我在冲脉用药方面的经验。
冲脉,作为人体十二经络之一,与女性的月经、生殖功能密切相关,因此在临床中,冲脉用药至关重要。
以下是我多年来在冲脉用药方面的经验,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冲脉的基本认识冲脉,起于胞中,循行于腹部,贯穿全身。
冲脉具有调节气血、疏经活络、促进生殖等功能。
在中医理论中,冲脉与女子月经、孕育、分娩等生理活动密切相关。
因此,在临床中,冲脉用药对治疗妇科疾病具有重要作用。
二、冲脉用药原则1. 辨证论治:冲脉用药首先要明确病因、病机,根据病情辨证施治。
如气虚、血瘀、寒凝、湿热等,分别采用补气、活血、温经、清热等治疗方法。
2. 病因治疗:针对病因进行治疗,如调经、疏肝、理气、化瘀等。
3. 药物配伍:根据病情,合理配伍中药,发挥协同作用。
4. 个体化治疗:根据患者的体质、年龄、病情等因素,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三、冲脉用药经验分享1. 治疗月经不调月经不调是妇科常见病,多因冲脉失调所致。
以下是我常用的治疗方法:(1)气虚型:选用当归、黄芪、党参、白术等补气药,以益气养血,调理冲脉。
(2)血瘀型:选用桃仁、红花、丹参、川芎等活血化瘀药,以活血通经,调理冲脉。
(3)寒凝型:选用艾叶、干姜、肉桂等温经散寒药,以温经散寒,调理冲脉。
(4)湿热型:选用黄柏、苍术、泽泻等清热利湿药,以清热利湿,调理冲脉。
2. 治疗痛经痛经是妇科常见病,多因冲脉失调所致。
以下是我常用的治疗方法:(1)气滞型:选用柴胡、香附、川芎等疏肝理气药,以疏肝理气,调理冲脉。
(2)血瘀型:选用桃仁、红花、丹参、川芎等活血化瘀药,以活血通经,调理冲脉。
(3)寒凝型:选用艾叶、干姜、肉桂等温经散寒药,以温经散寒,调理冲脉。
(4)湿热型:选用黄柏、苍术、泽泻等清热利湿药,以清热利湿,调理冲脉。
3. 治疗不孕症不孕症是妇科疑难病,多因冲脉失调所致。
以下是我常用的治疗方法:(1)肾虚型:选用熟地黄、山药、枸杞子、菟丝子等补肾药,以补肾填精,调理冲脉。
倪海厦关于荨麻疹的用药经验
倪海厦关于荨麻疹的用药经验
倪海厦是一位著名的中医,以下是一些他关于荨麻疹的用药经验:
1. 祛风止痒:荨麻疹的主要症状是皮肤瘙痒和红斑风团,因此倪海厦常使用祛风止痒的中药来缓解症状。
常用的中药包括防风、荆芥、蝉蜕、白蒺藜等。
2. 清热凉血:部分荨麻疹患者可能伴有血热症状,如皮肤潮红、发热等。
倪海厦可能会使用清热凉血的中药来治疗,如生地、丹皮、赤芍等。
3. 调和营卫:荨麻疹的发生与营卫不和有关,倪海厦可能会使用调和营卫的中药来调整人体的气血平衡。
常用的中药包括桂枝、白芍、生姜、大枣等。
4. 健脾祛湿:荨麻疹患者可能存在脾虚湿滞的问题,倪海厦可能会使用健脾祛湿的中药来改善体质。
常用的中药包括白术、茯苓、薏苡仁、泽泻等。
中医治疗需要根据个体差异进行辩证论治,以上用药经验仅供参考,具体的用药方案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由专业中医师进行诊断和制定。
荨麻疹的治疗也应综合考虑生活方式、饮食等方面的调整,以及避免触发因素的暴露。
[原创]朱良春用药经验集
[原创]朱良春用药经验集朱良春,男,字伦,1917年7月生于江苏省丹徒县。
中医主任医师、兼职教授,全国500名名老中医之一。
早年拜孟河御医世家马惠卿先生为师,并于1938年毕业于上海中国医学院,从医已近60载。
他因擅用虫类药治疗疑难杂症,饮誉医坛,有“虫类药学家”的美称;其实,这仅是其学术成就的一个方面。
他博览群书,上自《内经》,下及诸家,尝取苏东坡“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为座右铭。
对张景岳《类经》尤为推重,以其彰明经义,析理精深;又折服孙一奎《赤水玄珠》之辨治精要;章次公先生之“发皇古义,融会新知”之主张和张锡纯氏之求实精神,对他的启迪教益殊深,故友人对他有得力于“南章北张”之说。
他治学严谨,精勤不懈,师古不泥,锐意创新,早年曾提出“辨证与辨病相结合”,以及治疗热性病当“先发制病,发于机先”,治慢性久病宜“从肾论治”的观点。
他善于继承前人之经验,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加以升华提高,颇多创见。
如以“肝开窍于目”的理论,通过眼血管变化的望诊,来协助肝炎的诊断;用目测人中的长短宽狭来诊断生殖系统疾病,为望诊增添了内容。
他不仅对虫类药有较为深刻、系统的研究,而且对部分常用药物,还阐述了它的潜在功能,发前人之未发,而写成《用药经验》一书,深受同仁称道。
他对内科杂病有丰富的经验,尤其对痹证、脾胃病、肝病、肾病、老年病的诊治,有独到的体会,创制“益肾蠲痹丸”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有显著疗效,曾获首届国际博览会银牌奖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成果三等奖,并被列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八·五”中医药科技成果推广的“金桥计划”。
朱氏思维敏捷,著述宏富。
1982年中央卫生部聘为《实用中医内科学》专家审稿组成员。
先后著有《虫类药的应用》、《章次公医案》、《用药经验》、《现代中医临床新选》(日文版)等书8部,发表论文140余篇。
受各地邀请讲学,足迹几遍及全国。
四次受日本东洋医学国际研究财团等三个医学团体之邀,去东京、札幌、西尾等地作学术演讲,载誉而归。
赵永昌治疗下肢丹毒经验
赵永昌治疗下肢丹毒经验标签:名医经验;赵永昌;丹毒赵永昌为京华段氏外科重要传人,为本院中医外科创始人之一。
其学术思想以阴阳和藏象学说为本,重视阴阳消长平衡,强调自然大环境、人体小系统与特定局部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临证遣方用药和外治法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尤其对下肢丹毒的辨治颇具特点。
兹介绍如下。
1 病因病机中医学对丹毒早有认识。
《素问·至真要大论篇》云:“少阳司天,客胜则丹胗外发,及为丹熛疮疡。
”后世将发于头部丹毒称为“抱头火丹”,发于下肢足部者称为“流火”,而《外科大成》将下肢丹毒称为“腿游风”。
下肢丹毒是丹毒最为常见的一种,突出表现为游走性。
赵老认为,丹毒不仅由热毒邪气瘀滞于经络皮肤之间,并有湿热阻滞,壅聚经络,尤其还因气血不畅,营气郁滞,邪毒入血而成重症,见高热、皮肤坏死等。
而下肢丹毒主要是湿热毒邪相合,湿性重浊下行蕴结肌肤,加之血被热劫,气血瘀滞不通,故局部壅肿疼痛;若反复发作不愈,致余邪留恋血分不去,久则热盛肉腐,故渐变紫黑,甚则破溃;病至晚期,瘀血不去,血化为水,不归水道,泛溢肌肤,可见局部水肿。
丹毒发病急骤,以局部红、肿、热、痛为其特征。
因营气郁滞,邪毒入血,可出现局部或全身体温升高,故可伴有高热及恶寒、头痛、口渴,重者出现烦躁难寐、昏迷等症状;患处皮肤呈片状、色红如丹、中间较淡,手指按压可使红色消退,边缘清楚而稍突起。
急性期红疹中间可发生水疱,局部水肿很快向四周蔓延;恢复期红疹中央由鲜红转为暗红甚至变为暗黄,经数天后脱屑而愈。
若失治误治,或患血丝虫病等致久而不愈,慢性发展可呈象皮腿改变。
急性发作时,患处剧痛难忍,按之疼痛更甚,可伴有局部引流部位淋巴结肿大、疼痛。
2 分期论治赵老在祖国医学基础上,结合疾病的临床特点,根据病史长短分为急性期及缓解期进行辨证论治,同时亦不拘于形式。
一般发病在3~7 d之内以红、肿、痛为主要表现者归属急性期,其中包括用现代医学治疗后,症状无缓解仍具有典型症状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体各部位用药经验
痛痒三药,菖蒲,丹参,威灵仙。
贫血三药:黄芪,当归,鸡血藤。
痛风三药:土茯苓,炒苡仁,猫须草。
血脂三药:制首乌,金银花,枸杞子(白芍)。
颈三药:葛根,丹参,川芎。
腰三药:黄芪,枸杞子,杜仲。
胸闷三药:桔梗,枳壳,木香。
开胃三药:木香,山楂,鸡屎藤。
安神三药:茯神,五味子,酸枣仁。
鼻血三药:白茅根,桑叶,黄芪。
膝三药:川牛膝,牛大力,威灵仙。
闭经三药:益母草,当归,川牛膝。
肝热三药:土茯苓,板蓝根,茵陈。
肺火三药:黄芩,鱼腥草,金荞麦。
血热三药:生地黄,丹皮,赤芍。
口苦三药:柴胡,夏枯草,牡蛎。
无论辨证为何结果的口苦都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