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合肥168中学、屯溪一中2013届高三上学期联考(语文)
安徽省黄山市屯溪一中等三校高三联考语文试卷参考答案
2013届安徽省黄山市屯溪一中等三校高三联考语文试卷参考答案1.C(此项是对“大众的精神文化需求”的理解,不是谈“文艺大众化”的。
)2.C(概念理解错误,“艺术对象”就是艺术作品。
)3.(1)文艺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往往被曲解演绎为生活是怎样的,文艺也就是怎样的;(2)文艺“俯就、迎合、媚悦”大众;(3)文化产业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忽略社会责任和社会效益。
4.相:表动作偏指一方。
5.C C.表修饰A.于是/竟然;B.表原因/介词,用、拿;D.代词或兼词/句末语气词。
6.B江革被放还朝,是作为魏帝请梁朝放中山王元略返回北方的交换条件,而非“元延明见不能使他屈服”。
7.(1)(谢朓)看见江革穿着破旧的棉衣,铺着一层坐席,却沉迷于学习不知疲倦,便脱下所穿短袄(给江革披上),并亲手把毡子割下一半给江革充当卧具,然后才离开。
(“弊”“耽”“手”各1分,句意2分)(2)江革性格刚强正直,每次到朝宴的时候,总有褒贬之言,因此被有权势的人憎恨,于是江革称病返回家乡。
(“疾”“谢”“为……所”各1分,句意2分)8.“浸”为“倒映”之意(1分),形象地写出了平静的水面倒映青天的特点,营造了一种静谧安适的氛围(2 分),表现了诗人内心的闲适(1 分)。
(2 分。
意思对即可。
)9.全诗融情于景,情景交融(1 分)。
诗中描写了安详打吨的鹭鹭、平静的水面、白净的芦花和渔船上升起的炊烟(l 分),构成了一幅静谧的秋江美景图(1 分),表现了诗人醉心自然、宁静轻松的心情(1 分)。
(4 分。
意思对即可。
如有其他说法,言之成理亦可。
)10.略11.【参考答案】(1)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与背景。
(2)渲染一种沉重、悲凉的氛围,为全文定下感情基调。
(3)突出了时代的贫困,为下文故事情节的发展做铺垫。
(答对1点给2分,答对大意即可。
)12.【参考答案】(1)生活贫困,迫于生计扮“财神”。
(2)纯朴善良。
被冤枉之后,任由一中学生搜查;洗清冤屈后,谦卑地原谅对方。
安徽省2013届高三语文联考(扫描版)
安徽省2013届高三语文联考(扫描版)2013年安徽省“江南十校”高三联考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1.C(C项“战国时代法治文明是中国原生文明的核心内容”原文中没有依据)2.D(A项重点介绍的还有秦代。
B项强调的是每一个时代的追求,为秦王朝的大一统形态奠定了基础。
C项“百家争鸣”奠定了我们民族思想文化多元性的根基,而不是谈“我们民族思想文化多元性的根本原因”的问题)3.A(A项“我们应继承发扬”属无中生有)4.B(勒:率领)5.D(A项,连词,表假设,如果/代词,你;B项,介词,跟/连词,和;C项,疑问代词,哪里/副词,多么;D项,均为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6.D(“斩杀淳于琼”,采纳的是许攸的建议)7.(1)曹操于是带领军队加快向白马进发,还未到白马,只剩十多里时,颜良(才发觉),非常吃惊,(慌忙)前来迎战。
(5分,“引”“兼”“趣”“逆”各1分,句意1分)(2)您用很弱的兵力去对付很强的敌军,如果不能制服敌人,必然会被敌人欺凌,这一仗是关系到国家命运的关键。
(5分,“弱”“当”“是”各1分,“为所”1分,句意1分)8.①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山水的喜爱之情。
②首联写舟之“轻”“疾”,表现出诗人“入山中”的畅快与惊喜;中间两联,诗人置身山水,与鱼鸟为伴,心情愉悦而恬淡;尾联,诗人被山间幽美夕景所吸引,“停桡”驻足,沉醉其中。
(4分,第①点1分,第②点3分。
意思对即可)9.①俯仰结合(远近结合)。
诗人“起坐”舟中,俯视溪底,鱼儿往来;抬望四周及上空,鸟儿翩飞。
一俯一仰,景物层次分明,形象生动,富有画面感。
②动静结合。
诗人行舟观景,青山倒映在水中,随溪水荡漾。
景象逼真,巧妙地融山水于一体,寓静于动,蕴含生机,别有情趣。
(4分,每点2分。
意思对即可。
若答其它技巧,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10.(1)学而不思则罔(2)塞下秋来风景异(3)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4)固前圣之所厚(5)潦水尽而寒潭清(6)别有幽愁暗恨生(7)长使英雄泪满襟(8)芙蓉泣露香兰笑(6分,每空1分,答对6小题即可得满分;有错别字、漏字、添字的,该空不得分)11.首先是焦灼,也感到奋斗后的疲倦,当然也有童年的欣快,同时又觉得前途迷茫,但最后还是坚定了对未来、对理想的追求。
【语文】安徽省黄山市2013届高三(屯溪一中等)三校联考试题
安徽省黄山市2013届三校联考语文试卷第Ⅰ卷阅读题(共66分)一、(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9分)在文艺低俗化现象背后,既有社会大潮的裹挟,更有文艺自身的原因,其中包括文艺观念上的根本误区,亟需我们反思。
反映生活不等于放弃精神坚守。
文艺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往往被曲解演绎为生活是怎样的,文艺也就是怎样的。
问题在于,文艺毕竟不能照搬生活,这里有文艺家的主体性以及价值立场和审美态度问题,他的价值选择和审美判断问题,还有他的艺术良心和责任感问题。
艺术家要用自己的眼光去发现和选择反映对象,在创作中要表现自己的情感评价和审美理想,即便是反映生活中那些庸俗、低俗、丑陋现象,也不能没有审美批判和价值导向,以往的批判现实主义艺术已经给了我们足够多的启示。
然而有些人故意回避这些问题,要么不承认低俗,要么将这种低俗归为社会问题而不是自己的责任。
将文艺审美简化为娱乐,再偷换为游戏,沦为搞笑。
这样一来,文艺审美应有的人文精神内涵就被悄然抽空了,变成了专给人提供即时快感的玩乐。
为了逗你玩、逗你乐,将娱乐变成“愚乐”和“傻乐”,如此“审美”,文艺岂能不滑向庸俗和低俗的泥潭!文艺大众化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我国文艺的发展方向,它的积极意义不言而喻。
问题是,“通俗化”很容易变成庸俗化、低俗化。
正如鲁迅在《文艺的大众化》一文中所说:“若文艺设法俯就,就很容易流为迎合大众,媚悦大众。
迎合和媚悦,是不会于大众有益的。
”满足群众需要,并不意味着就要“俯就、迎合、媚悦”。
大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既需要满足也需要引导。
健康的文艺有助于培养人的健康情趣,而低俗的文艺必然诱发人的低级趣味。
真正的文艺大众化,大众本来应拥有主体性和自主性,是能够主动参与的,然而在当下的文化市场里,大众并没有获得这样的自主权,他们只是被动的消费者。
文化产业的发展是当今社会文化发展趋势,这意味着要更多面向消费市场和大众需求,更多考虑生产成本和经济效益,这本无可厚非,问题在于,文化产业化是否意味着不需要承担社会责任和不顾社会效益?按某些人的逻辑,似乎“文化事业”才有承担社会责任和考虑社会效益的义务,而“文化产业”则只需追求经济效益,所谓社会责任和社会效益可以完全撇开。
安徽省合肥168中学皖智教育联谊校2013届高三上学期联考(八月)语文试题
安徽省合肥168中学·皖智教育联谊校2013届高三上学期联考(八月)语文试题第1卷阅读题(共66分)一、(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乡土文学的空间意识苏红香山川之美钟于人物,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这体现在文学作品中就形成了某一地域的特有的文化传统、文化心理和文化性格。
乡土文学中更是描绘了许多带有地理标志的“故乡”,构成作品的文化空间坐标。
如鲁迅的绍兴、沈从文的湘西、老舍的北平,萧红的呼兰河、师陀的果园城、孙犁的白洋淀等等。
但是,虽然同样是传递地域文化,作家所内化的情感态度是不同的。
以鲁迅为代表的乡土文学作品,是以一种理性的思维、冷静的目光审视“家园”里发生的一切,而以沈从文为代表的乡土小说则体现了一种依恋型的情感取向。
从叙事视角来看,鲁迅总是以旁观者的角度理性地思孝“故乡”牛里的人与物。
但并不是说他不热爱他的乡土,相反,鲁迅有着很强的乡土情结,虽然作品中时时流露出对故乡情境的不满,流露出对故乡人事的揶揄。
“唯有爱,才有恨”,正是希望它改变原有状况,才有如此迫切的愿望。
鲁迅本身的生存空间是广阔的,在现代文坛上,他一直活跃在文化中心。
他在北京、上海都曾生活过相当长的时间。
鲁迅乐于接受都市生活,同时,作为文化中心的北京和上海也接纳了他。
他毫无顾忌地将“未庄”上的一切展露在读者面前,用开放的空间意识形态让读者看到鲁迅作品中的“故乡”的真善美与假恶丑。
中国乡土文学中,作家把乡村作为“怀念与追忆”以及“融入”的对象。
因为精神的贯注和理念的统摄,乡村的所指由形而下的某一地理位置,变成了关照者的精神寓所和灵魂栖息地,它被置换为“家园”。
乡土文学里的这种空间转换,无形中赋予乡土小说以诗化特性,在叙事者当下的时空与过去的时空存在着一个时间跨度,诸多韵味都生成于这个跨度之中。
两个时空、两种生存遭遇暗含在这个跨度中,在这长长的跨越过程中,是作家们对乡土及传统文化的依次诗意回眸,这种回眸要么是一种冷静的思考,要么是一种温暖的依恋。
安徽省合肥市2013届高三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卷
安徽省合肥市2013届高三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第I卷(阅读题共66分)一、(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风景,作为小说的重要因素,不仅仅是交代人物活动的自然环境,还能孕育人的气质,培养人的精神,从而揭示出人物性格形成的原因;同时,风景描写还能营造氛围,烘托气氛,既用来感染读者,也用来感染作品中的人物。
‚红高粱‛的世界作为独特的风景,兼具了以上的种种作用。
如果说人物设计对情节线索和善恶意识的偏离导致了阅读活动的非道德化,那么景物对情节线索的背离和对人物活动的包容则将阅读活动引向对红高粱世界的诗情领悟和纯审美体验。
引起这一审美反应的景物主要是贯通全文的红高粱和血海。
它们都以红色的色彩刺激着人们的感官,但更重要的是,它们在文本中宽广的及盖能力使读者不得不将它们作为阅读与理解的重要窗口。
‚红高粱‛给予读者更多的是有关生命的内容。
它引起读者阅读兴趣的因素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移出背景‛,二是‚暴露真相‛。
‚移出背景‛是《红高粱》对现实日常语境的反叛。
日常生活总是以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政治关系和经济关系以及历史文化为背景的,景物在日常生活中无法构成背景。
但《红高粱》中,一望无际的红高粱正是人物活动的空间,也是人物活动的背景.这种背景因为没有外显的人文色彩会使读者感到新奇,并且暂时忘记了世俗生活中的种种规则,忘记人与人之间的你争我斗,甚至忘记被人们在现实中称做善与美的东西,拉开了与世俗生活的距离。
因为这里没有现实生活中的道德监督,也没有世俗生活中的烦恼忧愁,它给人的是一个可以自由舒展自我的环境。
厌恶现实约束的读者还会将它当做精神自由的家园,而它所产生的恰恰是精神世界的浪漫主义和审美主义。
‚暴露真相‛也是红高粱世界的重要功能,它使读者的阅读经验不断得到修改。
在日常语境,自然风景是一种屏障,因而具有一种掩饰性.但是,《红高粱》把掩饰改变为暴露,这不是因为其要展示什么阴暗面.而是因为它直言不讳地将红高粱地里发生的一切展示给了读者.一幕幕英勇的悲壮舞剧,使我们这些活着的不有子孙相形见细。
安徽省合肥市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段考
安徽省合肥168中学·皖智教育联谊校2013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段考语文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请在答题卷上作答。
第Ⅰ卷阅读题(共66分)一、(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格律就是form。
格律就是节奏。
世上只有节奏比较简单的散文,决不能有没有节奏的诗。
本来诗一向就没有脱离过格律或节奏。
从表面上看来,格律可从两方面讲:(一)属于视觉方面的,(二)属于听觉方面的。
这两类其实又当分开来讲,因为他们是息息相关的。
譬如属于视觉方面的格律有节的匀称,有句的均齐。
属于听觉方面的有格式,有音尺,有平仄,有韵脚;但是没有格式,也就没有节的匀称,没有音尺,也就没有句的均齐。
关于格式、音尺、平仄、音乐脚等问题,本刊上已经有饶孟侃先生《论新诗的音节》的两篇文章讨论得很精细了。
不过他所讨论的是从听觉方面着眼的。
至于视觉方面的两个问题,他却没有提到。
当然在视觉方面的问题比较占次要的位置。
但是在我们中国的文学里,尤其不当忽略视觉一层,因为我们的文字是象形的,我们中国人鉴赏文艺的时候,至少有一半的印象是要靠眼睛来传达的。
原来文学本是占时间又占空间的一种艺术。
既然占了空间,却又不能在视觉上引起一种具体的印象——这是欧洲文字的一个缺憾。
我们的文字有了引起这种印象的可能,如果我们不去利用它,真是可惜了。
所以新诗采用了西文诗分行写的办法,的确是很有关系的一件事。
姑无论开端的人是有意的还是无心的,我们都应该感谢他。
因为这一来,我们才觉悟了诗的实力不独包括音乐的美(音节),绘画的美(词藻),并且还有建筑的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
这一来,诗的实力上又添了一支生力军,诗的声势更加扩大了。
所以如果有人要问新诗的特点是什么,我们应该回答他:增加了一种建筑美的可能性是新诗的特点之一。
诚然,律诗也具有建筑美的一种格式,但是同新诗里的建筑美的可能性比起来,可差得多了。
律诗永远只有一个格律,但是新诗的格式是层出不穷的。
安徽省“皖南八校”2013届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皖南八校‛2013届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安徽省绩溪中学考越教育联合命制2012.91.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
必须在题号所指示的答题区域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答题无效。
第Ⅰ卷(阅读题共66分)一、(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青年来到大学,不是为了学习怎样成为社会机器中一个更有效的齿轮,而是为了自我教育和互相教育。
梭罗说,一棵树长到一定的高度,才知道怎样的空气更适合。
人也是如此。
而大学,就是要将适合的空气臵于青年鼻尖。
②在适合的大学空气中,最重要的事就是思维训练。
掌握知识或参与社会实践,不过是训练思维的必要条件。
如何让青年用自然科学家、社会科学家或人文学者的方式来思考,才是大学的要义。
一个人读大学,不是为了被各种事实塞满头脑,而是要提高自己的心智,培养有效思考的能力、交流思想的能力、逻辑判断的能力以及辨别价值的能力。
③相应的,大学精神也呼之而出,那就是自由、通识及德性。
④金耀基尝言,一部世界大学的历史,可说是一部争学术独立自由的历史。
大学之独立自由,并非理所当然,而是相当脆弱的。
咄咄逼人的权力是它的敌人,巧言令色的功利是它的对手,匍匐在地的庸俗是它的威胁。
蔡元培深刻认识此点,故说:‚思想自由之通则,正大学之所以为大也。
‛⑤自由独立是通识的基础,后者又反过来加强前者。
在教育中排除掉通识,则摧毁其生命。
致力通识教育,是世界范围内有抱负的大学的重要目标。
关于通识教育,l946年华盛顿大学诺斯兰教授的定义是:‚其主旨在个人的整体健全发展,包含提升生活的目的、提炼对情绪的反应,以及运用我们最好的知识来充分了解各种事物的本质。
‛⑥就在诺斯兰写出这段话的头一年,1945年,哈佛大学推出《哈佛通识教育红皮书》,开篇引用了修昔底德和柏拉图的话。
2013年安徽省省级示范高中名校高三联考语文试卷及答案
2013安徽省省级示范高中名校高三联考语文试题第Ⅰ卷(阅读题共66分)一、(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莫言得奖,可以说既必然又偶然,我们对此应既在意又不必太在意。
毕竟在中国,和莫言大体处在同一个级别的作家还有很多,这是一批有活力和创造性的作家,莫言获奖只是一个开端。
诺贝尔文学奖授予莫言,既是对莫言文学创作成就的肯定,也是对中国新时期文学三十年来整体创作成就的一种肯定。
莫言获奖代表着中国文学被世界接受,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当代中国作家的认同性焦虑,对已极大边缘化的文学创作有所提振。
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西方人对中国的认识、了解逐步深入、真实,对莫言作品的认可就显现了这种趋势,这对中国文化、中国文学“走出去”有积极的意义。
作为拥有无数经典作品的文化大国,之前惟独没有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这成为国人的遗憾。
然而,莫言获奖并不能说明当代文学创作就达到了世界的高度,也不能说明中国进入现代以来的文学经典化的完成,或已经出现了传世的伟大文学经典。
尽管莫言的作品有特色且很成功,但就作品境界的开创、世界观的拓展方面,离中国新文学的经典尚有不少的距离。
莫言的获奖,反倒提示我们:作为世界上一支重要的文学力量,我们离世界文学高塔还有多远?无论在文学的境界、思想的高度,还是汉语言书写的创造性上.当代文学的成就尚无法超越鲁迅等汉语白话文写作的开拓者们。
莫言通过展示“吃”、“性”等本能欲望,张扬一种原始的生命冲动和激情,建构了一个非常丰富的世界,和外国报刊上报道的中国不太一样,给人许多陌生的东西,会让人看到中国成长进程中的复杂性。
莫言不是一味写中国美好的一面,他的作品会让读者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复杂性和矛盾性有更深的理解。
莫言以其作品展示了一个不同于惯常认知视阈中的“中国形象”,这种形象已被世界所接受。
当下文化自觉成为热门话题,但文化自觉是要自觉到民族文化上来,是说要有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和自主的地位。
在全球化语境下,中国的发展不是亦步亦趋于西方,而是与西方世界互看,相互激发,相互丰富。
安徽省黄山市屯溪一中等三校2013届高三联考语文试题
安徽省2013届语文试卷 第Ⅰ卷 阅读题(共66分) 一、(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9分).下列表述的内容,不属于“文艺大众化”的一项是(?(3分 A.文艺大众化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我国文艺的发展方向,它在文艺的发展中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B.文艺大众化并不是要求文艺设法俯就大众,因为这样就容易流为迎合、媚悦大众的文艺,对大众无益。
C.大众的精神文化需求需要满足与引导,因为健康的文艺有助于培养健康的情趣,而低俗的文艺则不然。
D.真正的文艺大众化,大众不应是没有自主权的被动的消费者,而应是拥有主体性和自主性的主动参与者。
二、(33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江革字休映,济阳考城人也。
革幼而聪敏,六岁便解属文。
九岁丁父艰,与弟观同生,少孤贫,自相训勖,读书精力不倦。
十六丧母,以孝闻。
服阕,与观俱诣太学,补国子生,举高第。
齐吏部谢。
,还过候革,时大雪,见革弊絮单席,而耽学不倦,乃脱所著襦,并手割半毡与革充卧具而去。
除少府卿,出为镇北豫章王长史,随府王镇彭城。
城既失守,革素不便马,乃泛舟而还,途经下邳,遂为魏人所执。
魏徐州刺史元延明闻革才名,厚加接待。
革称患脚不拜,延明将加害焉,见革辞色严正,更相敬重。
延明令革作祭彭祖文,革辞以囚执既久,无复心思。
延明逼之逾苦,将加。
革厉色而言曰:“江革行年六十,不能杀身报主,今日得死为幸,誓不为人执笔。
”延明知不可屈,乃止,日拾脱粟三升,仅余性命。
值魏主请中山王元略反北,乃放革还朝。
时武陵王在东州,颇自骄纵,上召革面敕曰:“武陵王年少,臧盾性弱,不能匡正,欲以卿代为行事。
”乃除武陵王长史、会稽郡丞。
革门生故吏,家多在东州,闻革应至,并赍持缘道迎候。
革曰:“我通不受饷,不容独当故人筐篚。
”至镇,惟资公俸,食不兼味。
郡境殷广,辞讼日数百,革分判辨析,曾无疑滞。
功必赏,过必罚,民安吏畏,百城震恐。
府王惮之,遂雅相钦重。
将还,民皆恋惜之,赠遗无所受。
安徽省屯溪一中2013-201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统考语文试题
屯溪一中2013——2014学年高一年级第一次统考 语 文 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II卷(表达题)两部分。
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30分钟。
第I卷(阅读题 共69分) 一、(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围棋与国家围棋起源于中国,是黄河文明的产物,其形制弈法等都饱含着文明母体的基因和特征。
围棋极可能源自上古时期的结绳而治、河图洛书和周易八卦,因为其形制、内涵与中华文明 的源头相符。
围棋的产生和发展,始终与弈者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思考感悟联系在一起。
围棋不仅对个人修身养性,而且对民族社会的群体心理产生深刻影响。
围棋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象征,民族文化的瑰宝、高度智慧的结晶,这种地位不是任何人封赐的,也不是带有感情色彩的主观结论,而是人们在反复实践和比较中认识到的,是随着社会和文明的进步而不断深化和升华的。
围棋的价值和地位是在与各种掷彩博累活动的比较中确立起来的。
最早有文献记载的围棋活动是在春秋时期。
从春秋到西汉,社会风气浮躁、趋利,具有运气性和刺激性、宜于赌博的博累棋流行甚广,围棋处于受挤压的位置,但始终保持着顽强的生命力。
东汉中期后,社会风气转变,文明程度提高,思想更为自由,人们不满足于掷彩行棋的非公平的竞智斗巧,围棋更加受到人们的喜爱和重视,而曾经盛极一时的博累棋逐步走向衰弱,到唐代时完全消亡了。
博累棋消亡的原因从根本上说是他们不符合我们民族的思想特征,不能满足人们精神生活的真正需求,而围棋在与它们的比较中表现出了本质上的优势。
围棋的价值和地位在与传统礼教观念斗争中确立起来的。
围棋作为反映和体现人们心灵自由的智力博弈活动,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被认为不符合传统伦理观念。
后来,人们逐步认识到这些观念都是不对的。
从东汉中后期到魏晋时期,人们开始从生命意义上认识围棋的价值,就把围棋作为自觉的艺术追求和精神宣寄的工具,并把它纳入儒士必备的艺技。
围棋的价值和地位是从正反两方面的社会实践对比中确立起来的。
2013年合肥一六八中学高中毕业年级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每天发布最有价值的高考资源2013年合肥一六八中学高中毕业年级模拟考试语文试题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阅读题共66分)一、(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如果追溯世界上几个古老文明起源的年代,中华文明不能算是最早的,但中华文明是唯一从未中断过的文明。
中华文明的演进过程,不是互相灭绝,而是互相融合,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视为不同地域的文明以及不同民族的文明,在交往过程中整合为一体的过程。
多元一体的格局最晚在西周就建立起来了,此后虽然历经战乱与分裂,不断有新的文明元素加入进来,但没有任何一种文明的分支分裂出去,所以这个大格局始终保持着完整性而没有被打破。
因此,中华文明的发展史从一个侧面看来就是民族融合的历史。
中华文明和域外异质文明的接触,促进了中华文明的发展。
印度佛教对中华文明的影响表现在思想观念和生活习俗等等许多方面,而佛教与中华传统文化相融合便出现了禅宗,禅宗成为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西方文明从明代末年开始传入中国,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还只是对传统的中华文明的局部补充。
鸦片战争之后,在救亡的呼声中,中国的知识分子纷纷介绍和学习西方先进的文明,魏源编纂《海国图志》,提出‚师夷长技‛的方针,便是一个带有标志性的变化。
此后,向西方学习经历了从科学技术的层面到政治、人文层面的深化过程。
废科举、兴学校,留学、办报,种种新的事物迅速出现,形成一种新的时代潮流,促使中华文明继续前进。
然而,中华文明是在一个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中发育成长起来的,周围的天然屏障,一方面保护着中华文明较少受到外族的入侵而能够独立地连续地发展;另一方面也限制了中华文明与其他文明的交流。
可惜当世界上其他地区的文明实现了近代化的转变之后,中华文明急需吸取其他文明的优秀成果以丰富发展自己的时候,清朝统治者却采取了闭关锁国的政策,故步自封,丧失了历史机遇,遂使中华文明逐渐被排斥到世界文明发展的主流之外,并处于落后的地位,甚至沦落到任人宰割的地步。
安徽省合肥一六八中学2013届高三最后一卷语文试题
合肥一六八中学2013届高三最后一卷 语 文 第I卷(66分) 一、(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治学当有忧乐情怀 彭时代 品格与情怀是治学的思想根基。
一些学者之所以受到世人敬仰,不惟其取得了丰硕的学术成果,更因其具有高尚的精神品格。
学者高尚的精神品格有着丰富内涵,其中忧乐情怀是一个核心元素。
忧乐情怀是儒家文化的重要精神,自古为学人所推崇。
孔子高度赞扬其学生颜回的忧乐情怀。
孔子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
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在一般人看来,颜回的“忧”是“不堪之忧”。
但对颜回来说,这种 “忧”是砥砺品格、完善自我、成就学业、成为圣贤的强大动力。
颜回的即忧即乐、化忧为乐的情怀,体现了儒家学者安贫乐道、达观自信的精神境界。
历代思想家、学问家在不同历史条件下,拓展和深化了儒家忧乐情怀的内涵。
一方面,“忧”从“忧道”、“忧政”升华到“忧民”、“忧国”、“忧天下”。
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屈原的“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杜甫的“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左宗棠的“身无半亩,心忧天下”等诸多名言,莫不道出历代学者对家国、对黎民的责任与关爱。
另一方面,“乐”也从最初的“父母俱在、兄弟无故”的天伦之乐发展到“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的为人之乐,再到“君子乐得其道”的“得道”之乐,直至“乐以天下”的至乐。
宋朝范仲淹是古代忧乐情怀的集大成者,其千古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成为忧乐合一高尚境界的经典表述。
其实,范仲淹还对天下与个人、“忧”与“乐”的关系进行了深入辨析:在天下与个人的关系上,他强调君子“不以己欲为欲,而以众心为心”,即要有大局意识和利他精神,无论身处顺境还是逆境都要心系天下苍生,始终把国家兴亡、百姓疾苦放在第一位,也就是要有深厚的家国情怀和民本意识;在忧与乐的关系上,他强调君子“进则尽忧国忧民之诚,退则处乐天乐道之分”,即在位时应为民族兴旺发达、国家繁荣昌盛、百姓安居乐业而殚精竭虑,不在位时则应以天人合一、追求真理为快乐。
2013届(安徽第一卷)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
安徽名校联盟·安徽第一卷·2013届安徽高三年级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第Ⅰ卷阅读题(共66分)一、(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烟花所展示出来的美是一种人见人爱的形式美,其最大的特点是它的外在形式具有极大的召唤力、感染力、亲和力。
不过也必须明白,我们说烟花美侧重形式美,“侧重”,并非“只有”。
并不是说烟花美只有形式的美,而无内容的美。
烟花美作为一种独立的审美对象,它不仅有形式的美,也会有内容的美。
不过,它的美的内容极为普泛、概括,显得十分隐蔽、朦胧、抽象。
诚如英国美学家克莱夫〃贝尔说的,所谓形式美就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
我们的理解,这里讲的“意味”就是它的内容,这些内容之所以会抽象、朦胧、普泛、不具体,是由于它的内容早已经积淀在形式之中,人们只要见到这种形式,就自然地会感悟它所蕴涵的内容。
很快地悟出它的“意味”。
这种内容又是如何积淀到“形式”上去的呢?形式美是内容向形式积淀的产物。
或者说它是从许多美的事物的外在形式中概括与演变而来的。
为了更好地说明形式美形成的这一过程,我们就以烟花中出现的最多的也是中国人最喜欢的一种颜色——红色为例,来作些具体说明。
红色,在人类童年的原始社会里与人类的生产、生活等实践活动是直接联系的。
火焰是红色的,火与红是直接联系的。
此外,红色还与太阳以及人的生命有关系。
正由于红色与人类的生产、生活、生命联系如此紧密,原始人才可能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反复地运用它,从而使它逐渐从原来所联系的生产、生活的具体事物中分离出来,变为与这些具体事物无关的一种具有独立审美意义的抽象的形式。
这种抽象的形式与人们建立了一种稳定的情感联系,人们以后欣赏它时并不需要去寻找它原来的种种含义,在一般情况下只是产生一种热烈的喜庆的情绪而已,此种热烈的喜庆的意味与情绪是一种不确定的朦胧的泛化的内容,它正是在人类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所表现的观念、情绪向红色这种形式的积淀。
当人们欣赏烟花中各种各样的红色时,它给人的感受就是“热烈、兴奋、喜庆”。
安徽名校2013高三第一次联考试题-语文.
安徽名校(安庆一中、安师大附中、铜陵一中)2013届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WORD版录入及整理:淮南六中程道流考越命制2012. 12考生注意:1.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选题)两部分。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
必须在题号所指示的答题区域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答题无效。
4.本卷命题范围:高考范围。
第Ⅰ卷(阅读题共66分)一、(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如果问人为什么不读书,回答常常是没时间、没精力。
但另一方面,日常生活类图书之外,成人读盗墓、穿越;孩子读图文、漫画却越来越多。
去年图书零售市场的报告,虚构类书籍销售的前五名全为郭敬明与韩寒包揽,许多大学图书馆的名著出借率被排在百位之外。
以图代书,做在线阅读,甚或以上Facebook、刷微博代替阅读的也不在少数。
这种“浅阅读”风气的存在,凸显了整个社会浮躁肤浅的荒败景观。
我们无意否认知识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获取,而只是想提请注意,媒介的变化已然掩夺了阅读的本意,但大多数人对这种变化太不以为意了。
尽管生活中,他们不认为开车可以完全代替走路,赏览风景,尤其僻远的美景,更是非走路不可。
但一回到阅读,认知就发生了偏差,对读图、读网不能代替读书的认识,并不像自己以为的那么清楚。
相反,忘记由文字构成的书籍,因符号抽象,常呈现为一开放的结构,在引发人书对话过程中,能唤起人往复思考,是最锻炼人脑的活动。
其中经典阅读,尤能使人在人书互动中形成紧张的思维对待,助成理性对感知的超越,人性对历史的体贴。
而音画构成的具象,多刺激感官,不触及心灵。
耽溺日久,很容易使人产生惰性,形成按给定预设被动接受的知觉依赖,进而造成迟钝自闭,沟通不良。
严重的,连生存都会发生问题。
至于网络,因常提供即刻性与碎片化的资讯,在使读网带上时尚化的“轻阅读”特性同时,也会程度不同地损害阅读的品质,造成人智力的降级与思想的衰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安徽省合肥168中学、屯溪一中2013届高三上学期联考语文试卷一、(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文学应放射出理想的光芒文学理想的表达,是现实在变革发展中的艺术展现,实质是文学艺术超越性的体现,文学艺术超越性恰是文学艺术存在的生命。
文学艺术既来源于现实生活,又超越现实生活。
文学艺术创作将现实生活的原材料通过开掘、提炼,生发了既来源于现实生活又不同于现实生活的超越性,这才有了文学艺术作品。
如果失去了超越性,就失去了创作意义,就没有文学艺术本身了。
超越性是一切文学艺术作品的生命。
文学理想的表达,体现了文学艺术的超越性。
英国诗人密尔顿的《失乐园》不仅揭示了人类理性不强,意志薄弱,经不住诱惑的根源,而且抒写了人的自豪情怀、进取精神、革命激情。
这理想光辉具有鲜明的超越性意义。
当代作家迟子建的《额尔古纳河右岸》抒写了尊重生命、敬畏自然、坚持信仰、爱憎分明的人类共同精神的理想光辉,具有鲜明的文学超越性。
作者写道:“这部长篇出来后,也许有人会问,你写的就是敖鲁古雅的鄂温克人吗?我可以说,是,也不是。
虽然这粒种子萌生在那里,但它作为小说成长起来以后,早已改变了形态。
虽然有些故事是有生活原型的,但我并不满足和拘泥于这些,我还是为它注入了许多新鲜的故事——虚构的,以及我们所了解的一些鄂伦春人的故事。
”作者巧妙地把作品与现实的关系比作植株与种子的关系,两者之间的重大差别来源于重大的创造性。
西方现代主义文学艺术的大量引进,对于我们开阔视野、活跃思维、提高创作起到了重要推进作用,但是一些人搞“原装引进”,阻碍了文学理想之路的通行。
一些作品横移“本体烦恼论”,着力表现人生的烦恼、痛苦与绝望。
一些抒写生活烦恼、工作烦恼、家庭烦恼的作品蜂拥出现,作者们认为生活烦恼是“普遍的生存状态”“我们似乎看到生活像一个宏大的虎口在吞噬我们……”,一些作品横移“非人性化”,热衷于表现纯然的兽性、卑微的龌龊的人性,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这些文学作品的大量出现,不仅使文学艺术苍白、平庸,而且使文学艺术患上了严重的“精神萎靡症”、“颓废绝望症”。
凡此种种,遮蔽了文学理想的光辉。
文学艺术中理想的表达,不是从外部加进来的思想概念,而是将现实的变革发展予以艺术化展现,从中生发出强大的审美感染力。
在这方面,成功的创作实践提供了重要的经验。
在兆影的《红豆粘糕和奔跑》中,“我”遭遇了一系列艰难困苦,可“我”并没有被击倒,选择了坚持长跑。
奔跑的意象展现了以主动进取、积极创造的奋斗精神超越艰难困苦的生存态势。
弗罗姆认为,所谓超越,是指人渴望克服被动的生存态势。
人总是不甘心成为环境的奴隶,力求由被动角色转变为主动角色,向着自己开拓的路线前进。
鲁敏的《逝者的恩泽》,在物欲横流的今天,古丽、红嫂们突破常规展现的温情、善良、宽容的品格非常难能可贵,激发了读者大众的强烈美感。
日常生活中超越常规的事物都具有特殊性。
极为个别的特殊性,往往代表着人类的理想、社会的未来,本身就具有普遍性意义、超越性意义。
杨宏的《热血家族》以高有才为代表的英雄群体,孙铭的《铁流》以罗泰为代表的英雄群体,其心灵世界,都是崇高与平凡、公益与私利、英勇与畏惧、智慧与拙笨、新风与旧俗等多侧面的对立统一体。
这些英雄的成长,是在矛盾斗争中实现的,英雄心路历程,是在多侧面对立统一的辩证发展中前行的。
英雄心灵的每次升华,都经历着生与死、血与泪、火与水的强烈激荡,因而产生出耀眼的光芒。
注重文学理想的审美表达,只有文学放射出理想的光芒,我们的文学才能充满阳光,充满希望。
(选自2010-11-16《人民日报》,有删节)1.下列对于“文学理想的表达”的表述,完全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学理想的表达,是现实在变革发展中的艺术展现,其实质是文学艺术超越性的体现,是文学艺术存在的生命。
B.文学艺术既来源于现实生活,又超越现实生活。
如果没有现实生活的原材料,就不会有文学作品的出现。
C.文学艺术中理想的表达,不是从外部加进来的思想概念,而是从内部产生的文学需求。
D.文学作品中的理想的表达,是将现实的变革发展予以艺术化展现,会使作品发出强大的审美感染力。
2.下列不属于“文学艺术超越性”的表现的一项是(3分)A.密尔顿的《失乐园》不仅揭示了人类理性不强,意志薄弱,经不住诱惑的根源,而且抒写了人的自豪情怀、进取精神、革命激情。
B.兆影的《红豆粘糕和奔跑》中,“我”虽遭遇了一系列艰难困苦,可“我”并没有被击倒,选择了超越艰难困苦的生存态势,坚持长跑。
C.迟子建的《额尔古纳河右岸》写的就是敖鲁古雅的鄂温克人的生活,小说中的很多故事是有生活原型的。
D.孙铭的《铁流》中的英雄群体的心灵世界都是崇高与平凡、公益与私利、英勇与畏惧、智慧与拙笨、新风与旧俗等的对立统一体。
3.下列对原文作者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A.表现人生的烦恼、痛苦与绝望,抒写生活烦恼、工作烦恼、家庭烦恼的作品是不具有艺术超越性的作品。
B.我们不能在作品中表现卑微的龌龊的人性,否则会使文学艺术患上了严重的“精神萎靡症”“颓废绝望症”。
C.只要注重文学理想的审美表达,就能让文学放射出理想的光芒,我们的文学就能充满阳光,充满希望。
D.不引进西方现代主义文学艺术也许会使我们的视野狭窄,但“原装引进”则阻碍了文学理想之路的通行。
二、(3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是仪传是仪字子羽,北海营陵人也。
本姓氏,初为县吏,后仕郡,郡相孔融嘲仪,言“氏”字“民”无上,可改为“是”,乃遂改焉。
孙权承摄大业,优文征仪。
到见亲任,专典机密,拜骑都尉。
吕蒙图袭关羽,权以问仪,仪善其计,劝权听从之。
从讨羽,拜忠义校尉。
仪陈谢。
权令曰:“孤虽非赵简子,卿安得不自屈为周舍邪?”①既定荆州,都武昌,拜裨将军,后封都亭侯,守侍中。
欲复授兵,仪自以非材,固辞不受。
黄武中,遣仪之皖就将军刘邵,欲诱致曹休。
休到,大破之,迁偏将军,入阙省尚书事。
大驾东迁,太子登留镇武昌,使仪辅太子。
太子敬之,事先咨询,然后施行。
进封都乡侯。
后从太子还建业,复拜侍中、中执法。
典校郎吕壹诬白故江夏太守刁嘉谤讪国政,权怒,收嘉系狱,悉验问。
时同坐人皆怖畏壹,并言闻之,仪独云无闻。
于是见穷诘累日,诏旨转厉,群臣为之屏息。
仪据实答问,辞不倾移。
权遂舍之,嘉亦得免。
南、鲁二宫初立,仪以本职领鲁王傅。
为傅尽忠,动辄规谏;事上勤,与人恭。
不治产业,不受施惠,为屋舍才足自容。
邻家有起大宅者,权出望见,问起大室者谁,左右对曰:“似是仪家也。
”权曰:“仪俭,必非也。
”问果他家。
其见知信如此。
服不精细,食不重膳,拯赡贫困,家无储蓄。
权闻之,幸仪舍,求视蔬饭,亲尝之,对之叹息,即增俸赐,益田宅。
仪累辞让,以恩为戚。
时时有所进达,未尝言人之短。
权常责仪以不言事,无所是非,仪对曰:“圣主在上,臣下守职,惧于不称,实不敢以愚管之见,上干天听。
”事国数十年,未尝有过。
吕壹历白将相大臣,或一人以罪闻者数四,独无以白仪。
权叹曰:“使人尽如是仪,当安用科法为?”(选自《三国志·是仪胡综传》,有删节)【注】①赵简子,即赵鞅。
周舍乃其臣僚,曾于简子门前立三昼夜,简子怪而问之,答以愿为其臣僚以效力。
4、对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到见亲任,专典机密见:拜见B.从讨羽,拜忠义校尉仪陈谢谢:推辞C.时同坐人皆怖畏壹坐:入罪D.仪累辞让,以恩为戚戚:忧愁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A.为屋舍才足自容为国者,无使为积威所劫哉B.遣仪之皖就将军刘邵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C. 臣下守职,惧于不称冰,水为之而寒于水D. 实不敢以愚管之见,上干天听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是仪因为郡相孔融嘲讽他的姓氏,说他姓的“氏”字是“民”无上,可以改为同音的“是”字,于是他就改变了自己的姓氏。
B. 是仪因其清廉、谨慎、正直,而受到孙权的赏识和高度信任。
C.在叙述江夏太守刁嘉事件时,作者主要采用对比的手法以突出是仪的忠勇公正。
D. 是仪既不推荐贤才.又从不说人家的短处,于是引起孙权对他的责备,说他“不言事,无所是非”。
7、把原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孤虽非赵简子,卿安得不白屈为周舍邪?(4分)译文:(2)欲复授兵,仪自以非材,固辞不受。
(4分)译文: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夏日西斋书事司马光榴花映叶未全开,槐影沉沉雨势来。
小院地偏人不到,满庭鸟迹印苍苔。
[注]此诗是司马光被迫辞官退居洛阳时所作。
诗的前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景物?传达出作者怎样的情感?(5分)9、本诗第三句有“地偏”二字。
晋陶渊明在辞官后有诗云:“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其中亦有“地自偏”,但表达的情感迥异。
试简要分析两者情感的不同。
(5分)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任意选做五小题)(5分)①鸟雀呼晴,。
(周邦彦《苏幕遮》)②----------------,此时无声胜有声。
(白居易《琵琶行》)③纵一苇之所如, ________________。
(苏轼《赤壁赋》)④画图省识春风面,----------------。
(杜甫《咏怀古迹》)⑤,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王羲之《兰亭集序》)⑥山原旷其盈视,。
(王勃《滕王阁序》)⑦,用之如泥沙?(杜牧《阿房宫赋》)⑧黄鹤之飞尚不得过,。
(李白《蜀道难》)三(2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你必须做出选择董希旺音乐学院的最后一次考试,他整装而坐。
同学们的琴声从耳边飘过,那一刻,他眼里噙满泪水。
算算从6岁练琴至今近二十年,他从来没有真正喜欢过拉琴。
连他自己都想不明白,一个人竟然可以做一件自己不喜欢的事情这么久!上了音乐学院,他仍然是那种很规范的学生。
老师一再对他说,你的技术真不错,可小提琴是门艺术,仅仅靠技术是不够的。
他知道,主要是没感情。
虽然与一把琴相伴了这么多年,但他对琴真的缺乏感情。
儿时练琴,是在父亲一次次强迫下开始的,迄今为止,都弄不明白为什么父母那么逼着他拉琴。
甚至,父亲上班后,还专门用摄像机对着他,看他是否在练琴。
多年来,练琴似乎成了他与父亲之间的一次次智力较量。
他从来没有办法战胜父亲,比如说,家里为什么父亲在时就有电,父亲外出就没了电,直到考上音乐学院附小他才弄清楚,是父亲把门外的电闸关了。
想趁父亲不在家看电视或打电脑游戏,根本不可能。
那时候,每天除了上学,几乎所有的时间都在练那该死的琴,就连做梦都是如此。
也曾上台演出,也参加了全国比赛,也获得过掌声和鲜花,但这一切并不能让他因为小提琴而快乐起来。
一旦拉琴,就会有一种从心底浸漫过来的忧郁,让他无法进入真正的音乐世界。
老师多次提示他,如果能够把这种感觉融入拉琴,一定会有不凡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