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血风险
医院输血严重危害(SHOT)脆弱性分析报告
医院输血严重危害(SHOT)脆弱性分析报告输血科是临床医疗高危科室之一,为保障患者输血治疗过程的安全,事事做到防患于未然,输血科灾害脆弱性分析必不可少。
根据医院的实际情况,我们针对输血严重危害(SHOT)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分析,并对应的制定了输血科的应急预案和预防控制措施,针对重点防范的内容进行培训,真正把灾害降到最低。
输血严重危害(SHOT)是指临床对患者进行输血治疗时出现的输血不良反应、输血传染性疾病、血液输注无效的统称。
一、主要危害(一)危及患者生命安全(二)影响患者治疗效果(三)加重患者经济负担(四)引起医疗纠纷二、脆弱环节(一)医院收治需要输血治疗的患者较多,护理人员配备不足,人为因素影响较大,输血风险较大。
(二)部分临床医师对患者临床输血前的评估不够重视,存在不合理用血情况。
(三)部分临床医师对血液制剂的适应症掌握不足,存在过量使用情况。
(四)部分患者认识错误,将血液制剂当成“营养品”使用,强烈要求临床医师进行输血治疗。
(五)临床医护人员对输血严重危害(SHOT)的识别、处理流程、应急措施知晓率达不到100%;(六)核心制度未能严格执行,患者身份核查错误。
三、预防与控制(一)完善医务人员配置,减少人为因素所导致的错误。
(二)加强临床医师输血申请管理,通过输血系统管理软件进行输血前评估,减少不必要的输血,从而控制输血危害发生。
(三)加强临床医师血液制剂适应证的知识培训,将相关知识标准以指南方式嵌入系统中让医生可以随时查阅,减少滥用情况。
(四)临床护士应对患者进行输血风险意识教育,杜绝将血液制剂当成“营养品”的错误观念。
(五)加强临床医护人员输血严重危害(SHOT)的培训及考核;(六)加强临床医护人员输血严重危害的应急演练,使其熟练掌握发生输血严重危害事件时能够做到正确识别、及时准确处理。
如何保障输血安全
输血是救治重症患者的必备治疗手段,然而受到各种因素的干扰和影响,输血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风险,这就需要开展有效的防范和保障措施,以保证输血的安全性。
本文将介绍输血的风险,以及防范和保证输血安全的措施。
输血风险传染病风险输血是将血液或血液制品从一个人(供血者)转移到另一个人(受血者)的过程。
如果血液或血液制品中存在感染性病毒和细菌,受血者就会因输血而感染上疾病,主要包括乙肝病毒、艾滋病病毒、梅毒、乙型脑炎病毒等。
血液相容性风险由于血液中存在A、B、O、R h因子,如A型血液中会出现A抗原和B抗体,而B型血液中则出现相反的情况,故A型血液和B 型血液的人群不可互相输血。
R h阴性人群输R h阳性血液也会出现不良反应,但R h阴性血液输R h 阴性血液一般不会有问题。
此外,在同种血型中也有可能会出现不相容情况,引发输血反应。
防范和保障的措施严格排除感染性疾病患者作为献血者献血前,医务人员应对献血者进行详细询问,检查其身体状况,例如有没有患结核病、乙肝、艾滋病等疾病。
建立安全献血的体检流程,保证检验结果的真实、准确,避免传染病的传播。
建立完善的输血管理制度输血管理制度,包括输血血液配型制度、血液保存的温度要求、确定血液凝固酶等生化指标、建立医学医疗记录档案等。
这些要求有利于降低输血的风险,增加输血安全性。
推广健康献血制度首先,我们需要制定一套完善的检测方法,尽可能地筛选掉不合格血液。
传染病如乙肝、艾滋病和梅毒等可通过血液传播,因此,在检测过程中,我们需要引进世界先进的诊断设备,确保捐献者的血液符合标准。
其次,更新和完善检测手段,以尽可能降低病毒携带者进入血液库的风险。
再次,对于那些不符合捐献要求的人,应该拒绝其捐献,以保护血液受赠人的安全。
最后,发展和推广健康献血制度也是保证输血安全的重要手段。
这种献血制度需要严格限制捐献者的年龄、身体状况、献血频率等因素,这些限制可以有效保障献血者的健康。
并且,只接受自愿无偿献血者的血液,增加了受血者接受安全血液的保障。
输血的非传染性风险
不常规筛查
➢HAV
➢细小病毒B19
➢登革热病毒(DFV)asmodium sp
➢Leishmania sp
➢Brucella sp
➢new variant Creutzfeldt-Jakob disease(nvCJD)
4
➢未知病原体
5
估算的残余风险
6
输血的潜在风险:非传染性风险
主要目的:改进输血相关不良事件的上报 有相当多的输血的非传染性并发症未被发现或没
有上报
8
2000年,一份AABB公告首先使用“输血 的非传染性严重危害”(noninfectious serious hazards of transfusion, NISHOT)一词
常见:输血反应(溶血性、发热性、败血症、过敏反
➢输错血
➢输血相关循环超负荷(TACO)
➢代谢紊乱
➢大量输血导致的凝血功能障碍
➢红细胞保存损伤导致的并发症
➢输血过量/不足
➢铁超负荷
7
血液预警(Hemovigilance)
AABB:Hemovigilance may be defined as the collection of information
严重并发症风险的内容 应该了解可能是输血反应的体征和症状,并有相
应措施 早期识别、迅速终止输血和进一步评估是关键
16
可能是输血反应的体征和症状
发热,通常超过体温1℃(急性HTR最常见体征) 畏寒,伴有或无寒战 呼吸窘迫,包括气喘、咳嗽、呼吸困难和紫绀 高血压或低血压 腹部、胸部、侧腹部或背部疼痛 输血部位疼痛 皮肤表现:荨麻疹、皮疹、面色潮红、瘙痒和局部水肿 黄疸或血红蛋白尿 恶心/呕吐 异常渗血 少尿/无尿
输血风险告知书
输血风险告知书尊敬的患者:在进行输血治疗之前,请您仔细阅读以下内容,并理解输血过程中可能存在的一些风险和并发症。
输血虽然是一种常见的医疗治疗方法,但仍有一定的风险,因此我们需要您知情并签署这份告知书。
输血的目的输血是一种用于治疗和预防相关疾病的方法。
通过将血液或其衍生物输注到患者体内,可以提供所需血液成分和代谢产物,帮助患者恢复或保持正常生理功能。
输血的风险和并发症尽管输血在很多情况下是安全和有效的,但是仍存在一些潜在的风险和并发症,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点:1. 过敏反应:输血可能导致身体对输注的血液或其成分产生过敏反应,如发热、寒战、皮肤瘙痒、呼吸困难等。
这可能是由于输血过程中存在的某些成分引起的。
2. 输血反应:在输血过程中,患者可能会出现一系列不良反应,包括但不限于头痛、胸痛、背痛、肌肉痛、呕吐、恶心等。
这些反应可能是由输血过程中的血液成分或化学物质引起的。
3. 免疫反应:输血可能导致患者的免疫系统对输注的血液产生反应,引发免疫相关疾病。
这可能表现为体温上升、贫血、黄疸等症状。
4. 传染病风险:虽然输血属于注射治疗方法,但仍存在一定的传染病风险。
输血过程中,可能存在无法排除的传染病病毒或细菌污染的风险,导致患者感染相应的传染病。
5. 其他并发症:输血还可能导致其他并发症,如血凝块形成、肺部感染等。
这些并发症的发生可能与输血本身、输血过程或患者个体差异等因素有关。
风险管理和预防措施为了降低输血过程中风险的发生,我们将采取一系列风险管理和预防措施,包括但不限于:1. 血液筛查:在输血前,我们会对输血提供者进行全面的血液筛查,以排除可能存在的传染病风险。
2. 兼容性测试:在输血前,我们会对患者和输血提供者的血液进行兼容性测试,以尽量避免输血反应和免疫相关问题。
3. 监测和观察:在输血过程中,我们将对您的生命体征和症状进行持续监测和观察,以及时发现任何不良反应并采取相应措施。
同意和知情声明1. 我已经充分了解并阅读了本告知书,理解了输血治疗的目的、风险和并发症。
临床输血残余风险的思考
临床输血残余风险的思考随着我国安全输血质量管理走向规范化、科学化和输血医学水平的提高,输血风险逐步降低,但尚无法杜绝,潜在的输血风险仍旧存在,最主要的因素包括输血相关疾病和不良反应[1],这对输血患者会造成更大的危害[2],因此针对存在的输血风险,各临床医院必须采取相应的对策来保障输血的安全性,从而保证患者的安全,同时也避免了医院的信誉受损。
1.输血的风险因素1.1 输血不良反应在输血时或输血后,受血者出现原发性疾病所无法解释的新体征、症状。
输血不良反应可分为迟发反应和即发反应,根据发生因素可分为非免疫性反应和免疫性反应[3],因免疫介导而引发的急性输血反应有:过敏性反应、急性溶血性反应、非溶血性发热反应、输血相关急性肺损伤、荨麻疹等症状;免疫介导迟发型输血反应有:输血相关移植抗宿主病、迟发性溶血反应、输血后紫癜;非免疫介导急性输血反应有:循环超负荷引发充血性心力衰竭、细菌污染引发发热反应、气栓、体温下降;非免疫介导迟发型性输血反应有:长期输血引发含铁血黄素沉着症、血栓性静脉炎[4]。
1.2 输血相关疾病的传播输血相关疾病在临床上也倍受关注,成为输血工作者的研究焦点[5]。
血液中的病原微生物在输血过程中有献血者传播给受血者,使后者被感染,从而传播了疾病,寄生虫,细菌,病毒等都可能在这些病原微生物中,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以①传播艾滋病病毒。
艾滋病病毒得传播的一个主要途径就是输血,随着输血次数、输血量增加,危险性也就会增大。
②输血后病毒性肝炎,也就是因输血导致的肝炎,发生率较高,一般随输血次数、输血量增加而增高,以丙型肝炎、乙型肝炎病毒为主。
③寄生虫、原虫疾病。
感染疟原虫可导致疟原虫携带状态,且无症状,将此类血液输入后会造成输血后疟疾,丝虫、弓形体等寄生虫也可能导致受血者被感染。
④输血后巨细胞病毒。
该病毒会严重威胁器官移植者、体重过轻的新生儿、孕妇和免疫缺陷者的生命安全,有较高死亡率。
⑤嗜人T细胞白血病病毒。
临床输血工作的主要风险与防范措施
临床输血工作的主要风险与防范措施
输血是一种宝贵且高危产品的静脉输注,不仅要求准确性必须达到100%,且需符合多项法律法规和行规要求,因为输血工作的任何疏忽都可能以患者的生命为代价,输血的安全涉及医疗活动的各个层面,存在以下几个不安全因素:
一、临床科室存在的主要风险
1.告知义务不到位,在实际工作中存在忘签字、签署不完整和告知条款不完善等现象。
2.输血申请不规范,申请单内容填写不完整、输血申请单随意涂改字迹不清、输血申请单无上级签字,申请单血型写错更为普遍,由此造成很多医疗隐患。
3.适应证把握不严格,目前临床上存在输血指征掌握过宽、血浆作为补充血容量和营养物质应用现象,不仅浪费宝贵血液资源,也增加了患者医疗意外风险和经济负担。
4.标本采集不合格,1)受血者身份核对失误;2)从输血管中直接获取血标本,血液被稀释;3)采集的血液标本标识不清或错误等。
5.输血前核查不严谨。
6.输血后记录不完整,实际工作中存在无输血记录或输血记录要素不完整现象,如血液品种、数量记录错误等。
二、输血科存在主要风险
1.科室预约血液制品时未详细登记;
2.接收血液制品申请单后未仔细核查;
3.未根据血液制品申请单对照查看血制品;
4.发血前未与领血护士核对。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必须依法管血、规范用血是减少输血风险的重要措施。
因此,必须强化医院各级各类医务人员的风险意识,提高全体人员对输血相关法律法规的认识,纠正错误的输血观念,加强环节管理,力争为患者提供科学、安全、有效的输血服务,以减少因输血引起的医患纠纷。
分析输血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提高输血质量
分析输血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提高输血质量目的:探讨输血存在的问题,并分析相应的对策,提高输血质量。
方法:分析文献中输血中在的输血反应、输血传播疾病、血液质量管理不善等不安全因素。
结果:输血存在着诸多风险。
结论输血工作者要严格操作常规,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控制输血不安全因素,减少或消除输血存在的问题。
标签:输血;存在的问题;对策1输血存在的风险1.1输血反应患者输注血液或血液制品导致的任何意外不良反应,称为输血反应,发生率约为1.65%.输血反应可分为溶血性反应、败血性输血反应、过敏性输血反应、发热性输血反应、输血相关急性肺损伤、输血相关移植物抗宿主病、输血相关的免疫抑制及其他输血反应。
1.2输血传播疾病输血传播疾病主要是指献血者血液中的病原微生物通过输血使受血者感染而引起的疾病,如:病毒、细菌、寄生虫等。
输血是传播艾滋病病毒的三大途径之一。
其危险性与输血量、输血次数呈正相关[1] 。
输血后肝炎,如乙型肝炎、丙型肝炎,是常见的输血传播性疾病,发生率为2.4~27.6%, 常常与输血量、输血次数呈正相关[2]。
孕妇因输血而致巨细胞病毒感染最容易使胎儿发生宫内感染,导致胎儿畸形甚至死亡。
骨髓移植患者因输血发生巨细胞病毒感染,死亡率很高。
疟原虫感染可产生无症状疟原虫携带状态,当输用这些血液时可发生输血后疟疾。
近年又发现一些新的与输血安全相关的病毒,如TTV病毒、SEN-V 病毒、新克- 雅氏病毒、SARS病毒、西尼罗河病毒等[3] 。
2血液质量管理不完善有的医疗机构中输血指导准则和质量标准控制网络尚未健全,对输血工作质量控制的力度不够,有关规章制度不够完善,输血管理监督检查的组织亦不健全,缺乏科学客观权威的输血工作质量标准等;输血科工作环节多,如果血源管理不当,献血员体检验血有误,采血过程无菌操作不严,配血发血及输血时粗疏等都会影响输血工作的质量与安全;输血科与临床用血单位尚无快捷有效的信息与反馈系统,不了解输血效果;房屋设施、实验仪器设备比较简陋落后,检测方法和试剂不统一;血源管理、血液质量和机构建设等方面的混乱现象还不同程度存在,血液检测手段比较落后,临床不合理用血现象严重,用血量每年以7%~10%的速度增长,职业供血者的比例占50%以上,由于多数献血员缺乏医学和输血知识,异地流动或短期内重复交叉献血现象比较严重,使血液质量难以保证。
输血"有风险",不是"输营养",千万别输"人情血"
输血"有风险",不是"输营养",千万别输"人情血"我们常常会在影视剧中看到一些输血的桥段,通常都是病人情况危急,需要立刻输血来挽救生命。
但是关于输血这些事你到底了解多少?是否会被影视剧中的一些剧情所误导呢?下面我简单的谈一谈输血有哪些风险以及一些常见误区。
血液是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健康成年人血液约占人体体重的7%-8%,(也就是说一个体重50公斤的健康成人,血液大约为4000毫升)。
血液是人体健康信息情况的反馈表,一旦身体出现了问题,血液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去医院做检查时通常都要做血常规检查。
不仅如此,血液还是维持生命的重要元素之一。
血液有运输功能、调节机体功能、缓冲作用及防御和止血保护作用。
正是因为血液具有以上这些重要功能,若是失血量过大或其组成成分发生异常,将会带来非常严重的后果。
输血是临床上抢救危重病人和治疗某些疾病的一项重要措施。
虽然医学上会用一系列的措施对血液的安全及质量进行严格的检测,但还是不能保证血液的绝对安全,输血始终存在风险。
一.经输血传播疾病的风险。
如乙肝、艾滋病、丙肝、梅毒等疾病。
血液不是经过严格检测了的吗,为什么还存在风险?据中国及世界卫生组织声明,像乙肝及艾滋病等这种病毒的检测是存在窗口期的,意思就是献血者即使已经感染了此类疾病,也会有一段时间不能被发现,即所说的“窗口期”,哪怕是用最先进的检测技术、最好的试剂也无法检测出来。
众所周知的艾滋病,一旦患病,人体的免疫系统就会遭到破坏,无法抵抗任何疾病的入侵,也就是说各种各样的疾病都容易患上,艾滋病患者往往痛苦不堪。
二.可能存在排异反应的风险。
排异反应是指机体对外来抗原的免疫应答。
我们的身体有一套完整的造血、血液循环系统,但因为某些原因导致这套系统遭到了破坏,这时我们必需要输血。
而输进我们体内的血属于外来血,在输血之前医生会做如血型配对等一系列检查,力求使排异反应降到最低。
但是由于人体的免疫系统是一个超级庞大复杂且不太完美的系统,还是可能会出现有危及生命健康的免疫反应。
临床输血的风险ppt课件
H L A : HLA-I,II类160多种抗原,用MLT,MLC, PCR检测 白细胞 粒细胞抗原: NA,NB,NC,ND,NE等,凝集试验,粒细胞毒 试验,PCR检测 血小板 血小板特异抗原: HPA-1~5. 凝集试验,PCR等检测 ABH、HLA 血 浆 血浆蛋白型: Hp,Gc,Tf,Gm,Km等,多用电泳检测, Gm,Km用红细胞凝集抑制试验检测
盲目输血只会增加这种风险。
输血不良反应
输血不良反应或称输血反应 (Trausfusion reaction) 在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后,受血者 出现用原来的疾病不能解释的、新 的症状和体征。
一、输血不良反应原因和分类
免疫反应:发病与免疫因素有关。 按原因
非免疫反应:发病与免疫因素无关。
急性反应:输血期间或输血后24小时内。
表5 各类红细胞制品输血反应率
种 类
浓缩红细胞
受血者人次
23515
反应人次
191
反应率(%)
0.81
少白细胞红细胞
洗涤红细胞 冰冻红细胞
3731
2805 2767
17
2 3
0.46
0.07 0.11
表6 输血死亡328例原因分析* 反应类型
溶血反应
细菌污染 乙 肝 急性肺水肿 过敏性休克 艾滋病 TA-GVHD 体外溶血 *美国FDA报告
二、临床表现
(一)轻度:皮肤瘙痒、红斑、荨麻疹、血管神经 性水肿(面部居多); ( 二 ) 重度:支气管痉挛、喉头水肿、甚至过敏
性休克。
三、预防:避免使用血浆
输血要输洗涤红细胞。
轻度:(洗3次); 重度:(洗5~6次)。
溶血性输血反应
溶血反应的分类
输血的风险及临床控制措施
临床控制措施
临床控制措施
减少不必要的输血,科学、合理使用血液 提倡成分输血,鼓励自体输血 预防输血反应的发生 去血液中的白细胞 《临床输血技术规范》
避免不必要的输血
掌握合理的输血指征 全血(不全,不新鲜,增加不良反应) 红细胞 氧供指标 血浆 血小板 冷沉淀 搭配性输血的问题
输血后紫癜
患者输注含血小板的血液成分7~10天后, 因同种免疫使自身血小板大量破坏而引起的急性血小板减少和出血症状。
非免疫介导的急性输血反应
细菌污染所致的发热反应 。 循环超负荷所致的充血性心血钙症 体温降低 凝血机制障碍等
细菌污染
大多因为在血液采集、制备及用于输注治疗过程中,操作不当。
梅毒螺旋体(4℃条件下3-5天,因不耐低温而死亡) 耶尔森菌 葡萄球菌 链球菌等
经输血传播的细菌
经输血传播的寄生虫
疟原虫(4℃保存2周以上可减少传播) 克氏锥虫 田鼠巴贝虫等
引起输血传播传染病的原因
筛检技术灵敏性、特异性的问题,使血液中的病毒漏检 病毒处于窗口期 指病毒感染早期的一段病毒血症时间,供者血液筛检试验阴性。 许多已知病原体未能实施常规筛检 一些新出现的病毒和存在的未知病原体均不能做到及时筛查 。 绝对安全的血液仅占所有输血的40 %左右
血小板输注指征
减少医源性失血 术中彻底止血 用药物替代输血 血浆代用品,铁剂,造血生长因子 血液保护 自身输血,血液麻醉,控制性低血压
避免不必要的输血
成分输血
成分单一,输血不良反应少,相对安全 减少输血相关传染病的发生 有效浓度高,效果好 节约血液资源
预防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
输血前详细了解受血者的过敏史、受血史及妊娠史,有无不规则抗体,必要时做特殊配血 详细了解受血者疾病状况,有无心、肾方面问题及肝炎等 临床输注前严格“三查七对” 输注后的半小时内严密观察受血者生命体征,如出现输血反应,及时终止输血,以免发生严重后果
静脉安全输血和输血的风险性及其对策
9、去除血液中的白细胞,减少病毒等病源微生 物生长繁殖机会,减少白细胞引起的不良反 应 10、对血液实施病原体灭活处理 11、引起保障机制,分担输血风险
降低临床输血风险是一项长期二艰巨的 工作,也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参与输血工 作的医务人员的不懈努力,更血药全社会的 共同参与和支持。只有全面、充分认识输血 风险性,了解减低风险性德措施,加强宣传 教育,科学合理地使用血液,才能将此种风 险降到最低限度。
静脉安全输血 和 输血的风险性及其对策
妇科 何素芳
静脉输血是临床治疗的 重要组成部分,是抢救和防 治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但是任何一种治疗措施 都是风险的,临床输血亦不 例外。
输血的风险性主要是两个方面:
一、输血的不良反应; 二、输血相关疾病的传播。
因此,预防和减少输血不良反应和输血 相关疾病的发生,已经成为临床医生和输血 医学工作者的重要工作和研究课题。
谢 谢!
经输血传播的病毒包括: 二、输血相关疾病 A、B、C、D、G型肝炎病毒 HIV-1/2 人类T淋巴细胞病毒Ⅰ和Ⅱ型 巨细胞病毒 Epstein-Barr病毒 TT病毒 人类疱疹病毒6型 人细小病毒
经输血传播的细菌有 梅毒螺旋体 耶尔森菌 葡萄球菌 链球菌
非免疫介导的急性输血反应有: 细菌污染所致的发热反应 循环超负荷所致的充血性心力衰竭 大量输血所致的高钾、柠檬酸中毒所致的低 血钙症 体温降低 气栓 非免疫介导的迟发性输血反应有: 长期输血所致的含铁血黄素沉着症 血栓性静脉炎
输血不良反应按发生的时间分为即发 反应和迟发反应
即发反应:指输血当时或输血后24小时内发 生的反应。 迟发反应:指在输血24小时后、几天,甚至 十几天发生的输血不良反应。
输血风险防范
大冶市人民医院输血科 冯广红
输血工作是一项高风险的医疗工作,其安全涉及医疗活动的 各个层面,由输血引发的医疗纠纷逐年增多。输血风险主要 存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 医院管理层存在的输血安全风险:风险意识不强,人员和设备配置不足、环节 管理薄弱
• 临床科室存在的输血安全风险:告知义务不到位,输血中请不规范,适应症把 握不严、输血记录不完整
板受到损能血小
板数量不足,疗效差。 • 发现血袋内有细小凝块,可用手指隔袋捏散,再轻轻摇匀 • 同时输几种成分血,应优先输用血小板。
新鲜冷冻血浆(FP)
• 储存方法: • 融化后的PP应尽快输入,因故融化后未输的PP,可在4℃冰箱
暂时保存,但不得超过24小时,更不可再冰冻保存 • 输入要求: • 要求输注速度快一些(以病人可以耐受为准),以便迅速达一个
可避免的输血、输血延误、输血量不足
• 1.输血已执行,血液成分适合输注,与患者血型相容,但输血决定有问题 • 2.具有血液成分输血适应症,但是未给予输血,或者输血明显延误 • 3.已经有特定血型或配合血液可用时,仍继续使用O型RHD阴性血液成分 • 原因: • 1.实验室检测结果错误、笔误、录入错误、临床判断失误 • 2.输血没有适应症 • 3.输血剂量和速率不符合患者需要 • 4.具有输血适应症,但实验室或临床原因而未给予输血或血液剂量不足或输血
输血不良事件
输注了不正确的血液成分-输错血液
• 1.血型不正确: • 2.为另一患者准备的血液,与受血者血型不相容 • 3.为另一患者准备的血液,与受血者血型侥幸相容 • 4.输注了不是医生处方的血液成分。如输注血小板而不是红细胞。 造成原因: 1.取血和输注失误 2.标本采集错误 3.骨髓/造血干细胞或实体器官移植后配血要求的改变 4.检测标本选择错误、ABO/RhD定型错误,从库存血液选择血液错误,导致了不正 确血型血液的选择和发放的其他检测和程序失
输血风险的内容
输血风险的内容输血存在一定风险,当操作不当或者个人体质特殊时,可能会对人体造成一定危害。
输血一般是指异体输血,即安全输入与受血者血型相同的他人提供的血液或血液成分。
输血的危害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1. 非溶血性发热反应:血制品中如果存在致热原,输血后患者体内可能会产生抗白细胞或血小板抗体,引起免疫反应而导致发热,受血者可表现为发热、寒战、呕吐等症状。
2. 过敏反应:当出现受血者对血液中蛋白物质过敏,或者输入血液中携带过敏抗体等情况时,输血过程中可能出现荨麻疹、皮肤瘙痒、呼吸困难、腹泻等过敏症状,严重时可以发生过敏性休克和死亡。
3. 溶血反应:由于免疫原因或非免疫等原因,使受血者输入的红细胞在体内产生异常破坏,从而诱发输血的不良反应,临床主要表现为发热、寒战、呼吸急促、血压下降、血红蛋白尿等症状。
4. 传播疾病:输血传播疾病是常见的风险之一,因为有很多传染病的病毒都是通过血液来进行传播的,因此在输血的时候就会有相当大的风险。
不过目前对于输血的控制已经越来越严格,尤其是对献血人员有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通过输血传播疾病的情况已经在明显减少。
5. 加重病情:并不是所有的贫血情况都可以通过输血来进行治疗,比如一些溶血性贫血的疾病,就不可以采取输血治疗的方法,因为溶血性贫血是属于自身免疫性疾病,输血的话可能会使溶血症状进一步加重。
6. 加重心脏负担:如果大量输血或者输血速度过快的话,会影响到正常的循环系统,这样也就会加重心脏的负担,很多时候输血都需要保持匀速进行,即便是贫血严重的患者,也只能缓慢输血。
7. 其他反应:输血还可能发生细菌污染、肺水肿、空气栓塞等情况。
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输血治疗技术在临床的应用已经十分成熟规范,因此受血者也不必过于恐惧输血治疗。
输血严重危害方案处置
输血严重危害方案处置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输血已成为一种常见的治疗手段。
然而,输血并非没有风险,不合理的输血方式甚至会带来严重的危害,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
因此,对于输血的严重危害需要进行方案的处置。
输血的危害输血虽然可以补充患者体内缺失的血液成分,但是它仍然存在很多潜在的危害。
下面是一些常见的输血危害:1.血源性疾病传染:输血可能传染病毒和细菌等血源性疾病,例如HIV、乙肝、丙肝等。
2.器官损伤:输血时不合理的输液速率和输液压力可能导致器官损伤和浸润,尤其是心肺和肾脏系统比较脆弱的患者,需要更加注意。
3.过敏反应:某些患者可能对输血的血液成分过敏,产生出汗、皮疹、呼吸困难等现象。
4.免疫反应:输血后可能会导致免疫反应,使得患者产生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等疾病。
输血严重危害的处置方案鉴于输血可能带来的严重危害,对于患者的输血量和输血方式需要进行合理的选择和适当的处置。
以下是一些建议:1. 严格的血液筛查和选择血液筛查可以有效地减少输血后遭受血源性疾病的风险。
因此,对于输血血液成分的挑选和检测应该进行标准化的程序和操作,以确保所选的血液成分在药学上和生物学上是安全的。
2. 合理的输血量和速度输液速度和输液量的合理性可以减少器官损伤的发生。
3. 定期监测定期监测病人的生命体征、肝功能、肾功能等,能够及时发现并处理输血后出现的问题。
4. 对过敏反应和免疫反应的预防和处置应对输血后产生的过敏反应和免疫反应需要进行预防和及时的处置。
对于患者可能出现的反应,在输血前需要注意日常身体状况和过敏史,并进行相应的检查和预处理。
5. 注意个体差异对于不同病人,应该根据其个体差异,进行输血处理的个性化操作。
不同的病人需要做出不同的输血处理,以确保病人得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结论输血虽然可以为病人提供所需的血液成分,但是为了避免可能的危害,在输血前应该进行一系列的严格筛查和选择。
此外,合理的输液速率和输液量,以及对过敏反应和免疫反应的预防和处理,可以减少病人在输血后的不适感。
如何安全输血、输血风险、适应症、种类
输血的风险一、输血不良反应输血不良反应,主要是指输血发热反应,过敏反应及溶血反应等。
对患者危害最大的是免疫性溶血性输血反应。
二、污染环境凡接触血液的物品,在消毒处理前,不得随地乱扔,污染环境。
三、交叉感染参与输血的医务人员在操作前必须严格洗手和更换手套,以免造成交叉感染,若医务人员有皮肤破损、化脓等,则应暂时停止从事输血工作。
四、传播疾病输血或血液制品都有传播疾病的危险,常见的经输血传播的疾病有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巨细胞病毒感染、疟疾等,必须严格采取措施,予以预防和控制。
如何安全、合理的输血1.输血科负责全院的临床用血及输血前检查要求工作人员必须按《临床输血技术规范》进行严格操作,结果要及时、准确。
2.配血申请单应由本院医师签字,配血标本由本院护士采集并签字,配血单及配血标本要写清科室、床号、姓名、血型及输血前检查结果。
3.血液有标。
签破损、字迹不清、血袋有破损、漏血、有明显凝块、血浆呈乳糜血状、暗灰色、血浆中有气泡、絮状物或颗粒及血浆层和细胞界面不清或有溶血及过期血液均不得发出。
4.血液发出后不得退回,取回的血应尽快给患者输用,不得自行贮存。
5.输血完毕后,医护人员对有输血反应者应逐项填写输血不良反应反馈单,并反输血科保存并进行讨论。
6.如产生输血反应及其它因输血产生的不良后果,工作人员不得自行处理,隐匿不报,应及时向科主任汇报,科主任应立即对样品、受血者与供血者血样、新采集的受血者血样、血袋中血样重测ABO、RHI血型再次交叉配血及进行不规则抗体筛选。
7.科主任应将结果及时向医务科及主管院长进行汇报,以便采取相应抢救或治疗措施。
输血的适应症1、大量失血主要是补充血容量,用于治疗因手术、严重创伤或其他各种原因所致的低血容量休克。
补充的血量、血制品种应根据失血的多少、速度和病人的临床表现确定。
2、贫血或低蛋白血症常因慢性失血、红细胞破坏增加或白蛋白合成不足所致。
手术前应结合检验结果输注CRBC纠正贫血;补充血浆或白蛋白治疗低蛋白血症。
临床输血工作的主要风险与应对措施
临床输血工作的主要风险与应对措施作者:李小阳来源:《健康之路(医药研究)》2014年第12期【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12-0075-01血液是一种宝贵资源,输血是一种高危的静脉输注行为,不仅要求准确无误,且有严格的操作规程及多个政策法规的要求,因为输血的整个过程中任何一个小小的疏忽都有可能危及患者的生命。
二甲以上的医院都按规定配备了输血科,小的医院是检验科兼顾输血科得职责,但绝大部分医院对输血科的要求就是能及时供血,人、财、物的投入相当有限。
随着人民法治意识的日益提高,近年来因输血引发的医患纠纷呈上身趋势。
本人认为目前医院临床输血除了可能经输血传播疾病外,尚存在以下不安全因素,并提出防范措施。
以供商榷一、来自医院管理层的风险1、风险意识不够强,在大多数临床医务工作者的潜意识中,把输血风险简单的认为是输血疾病的传播,对输血过程中的操作规程及相关法规的要求不甚了解。
有统计表明输血工作操作规程的失误率非常高。
且这些失误绝大部分来自于输血科以外的人或科室(如临床科室交叉配血标本的采集、交接、床旁核对等方面的错误)。
2、不少地方都按《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设立了输血科(血库)。
但普遍普遍存在专职人员少、兼职人员多、护士或检验科的人员兼职输血科的工作。
大多数工作人员没有经过输血专业理论和技能培训,除了勉强能完成交叉配血、发血等职责外,根本无法指导临床科学合理用血,存在严重隐患。
3、设备配置不达标,国家卫生部曾经在专项检查中明确列出了输血工作的一些必需设备,如贮血专用冰箱、血型血清学离心机、专用血浆融化设备和血小板震荡保存箱等,但目前不少医疗机构(特别是二级以下或民营医院)没有配备相关设备或配置的设备不符合要求,也影响了输血的质量,阻碍着输血工作的发展。
4 、虽然大多数医院都根据卫生部《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的规定,成立了临床输血管理委员会,负责临床用血的规范管理和技术指导,开展临床合理用血、科学用血的教育和培训。
输血风险评估管理制度
输血风险评估管理制度1.概述输血是一种重要的医疗治疗手段,但同时也存在一定的风险。
为了确保输血过程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本文档旨在制定输血风险评估管理制度,以规范输血操作,并减少潜在的风险和不良事件。
2.输血风险评估的目的输血风险评估的目的是评估患者接受输血可能存在的风险,以便采取相应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通过对患者的临床情况和输血所涉及的因素进行综合评估,可以有效地降低输血相关风险的发生。
3.输血风险评估的内容输血风险评估应包括以下内容:3.1 患者的临床情况评估对患者的临床情况进行详细评估,包括病史、病情稳定性、过敏史、免疫功能状态等因素。
通过全面评估患者的健康状况,可以确定是否适合接受输血,并评估输血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
3.2 输血血液制品的合理选择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临床需要,选择合适的输血血液制品。
通过合理选择血液制品,可以降低输血相关的不良反应和风险。
3.3 输血操作的规范流程制定输血操作的规范流程,包括输血前的准备工作、输血过程的监测和控制,以及输血后的观察和处理。
规范的输血操作流程可以减少操作失误和输血相关风险的发生。
3.4 输血不良事件的报告和处理建立输血不良事件的报告和处理机制,及时报告和处理输血过程中出现的不良事件。
对于已发生的不良事件,要及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并进行风险评估,以避免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4.风险评估的实施和监督输血风险评估的实施和监督应由专业的医疗团队负责。
医院管理部门应建立相应的制度,并定期进行评估和监督,确保风险评估工作的有效性和规范性。
5.总结输血风险评估管理制度的制定和实施是确保输血安全的重要措施之一。
通过综合评估患者的临床情况、合理选择血液制品、规范输血操作流程,并及时报告和处理不良事件,可以最大程度地降低输血相关风险的发生。
医疗机构应加强对输血风险评估管理制度的实施和监督,以保障患者的安全和健康。
近亲之间输血存在隐患
遗传性疾病的风险评估
在输血前,应对供血者的遗传 背景进行评估,以降低遗传性 疾病的风险。
免疫系统紊乱的风险
免疫系统紊乱的表现
免疫系统紊乱可能导致感染、自身免疫性 疾病等,严重影响患者的健康。
免疫系统紊乱的预防措施
在输血过程中,应密切监测患者的免疫系 统状况,及时采取措施预防免疫系统紊乱。
输血安全的保障措施
为了确保输血安全,医学界制定了一系列严格的操作规程和标准,包括 对供血者的筛选、血液的检测等。
02
近亲之间输血的风险
输血相关性移植物抗宿主病(TA-GVHD)
TA-GVHD的定义与机制
TA- GVHD是一种由于受血者免 疫系统无法有效清除供血者淋巴 细胞而导致的严重免疫性疾病。
免疫系统的工作原理
01
免疫系统的基本功能
免疫系统是人体的重要防御系统,能够识别 和清除外来的病原体和异常细胞。
02
免疫系统对输血的反应
在输血过程中,供血者的淋巴细胞会进入受血 者体内,如果受血者的免疫系统无法有效识别 并清除这些淋巴细胞,就会导致TA- GVHD的 发生。
遗传学在输血中的作用
01
误区纠正
常见的输血误区
公众中存在一些关于输血的误区,如认为近亲之间输血更安 全等。
误区纠正的方法
通过科学解释和案例分析,纠正公众关于输血的误区,提高 输血安全意识。
谢谢大家
TA-GVHD的临床表现
TA- GVHD的临床表现包括发热、 皮疹、肝功能异常等,严重时可 导致死亡。
近亲之间输血与TA-GVHD的关系
遗传背景对TA-GVHD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输血风险
输血不当会发生哪些反应
核心提示:输血不当会发生哪些反应,大家对输血并不陌生,大家也就献过血,都是给一些需要血的人,输血是一种治疗措施,是一种支持性与代偿性的疗法。
下面我们看下输血不当会发生哪些反应:...[阅读全文]
发表于2012-08-06 09:55:38
输血传播性疾病
输注血液或血液制品均有传播疾病的危险,常见的有乙型、丙型肝炎,艾滋病,巨细胞病毒感染,梅毒,疟疾,弓形体病等。
此旬,如血液被细菌污染,可使受血者由此引起菌血症,严重者可致败血症...[阅读全文]
发表于2012-08-06 14:01:00
输注细菌污染的血液制剂引起的不良反应
1、发病机理以下种情况均可发生输注细菌污染的血液制剂引起的不良反应:(1)细菌在静脉穿刺过程中进入血袋(消毒不严格或皮肤碎屑);(2)血液成分制备过程中发生污染;(3)...[阅读全文]
发表于2012-08-06 14:00:58
输血相关的移植物抗宿主病
、发病机理输血相关的移植物抗宿主病多发生在易感人群,如先天或后天免疫缺陷病人或输注粒细胞的受血者,免疫功能低下患者接受免疫功能正常的淋巴细胞,供者淋巴细胞主要攻击受者...[阅读全文]
发表于2012-08-06 14:00:55
输血相关的急性肺损伤
1、发病机理输血相关的急性肺损伤的发生原因有二:首先,HLA或HNA抗原-抗体复合物激活补体系统,导致中性粒细胞变形粘连,被肺部微管捕获,释放调节因子导致肺小泡受损漏液...[阅读全文]发表于2012-08-06 14:00:52
非溶血性发热反应
1、发病机理输血后发生输血不当会发生哪些反应
输血不当有可能发生不良反应和并发症,甚至有致命的危险。
主要的反应和并发症有:
(1)因白细胞和血小板抗原(HLA,又称移植抗原)不合而发生的发热或过敏反应;
(2)血型不合的溶血反应;
(3)污染血引起的严重反应;
(4)输血量太大或过速以致心脏负荷过重而发生的急性心力衰竭;
(5)大量输血引起的枸橼酸盐中毒、出血倾向及高血钾症;
(6)传染性疾病特别是病毒性肝炎、艾滋病(AIDS,获得性免疫缺乏综合征)、疟疾、梅毒等;
(7)长期输血后发生的含铁血黄素沉着症和继发性血色病;
(8)空气栓塞等。
的非溶血性发热反应属于免疫介导的输血反应,其发生机制有二:首先,血液储存过程白细胞产生了细胞因子(IL-1β、IL-6和TNF-α都属于致热原)和...[阅读全文]
发表于1、肝炎2012-08-06 14:00:492、艾滋病输入HIV感染的血液或血制品可患艾滋病3、巨细胞病毒输血也是巨细胞病毒感染途径之一,且多发生在免疫功能低下的受血者4、疟疾输全血或成分血均厅传播疟疾原虫,疟原虫在冷冻细胞中楞存活数年之久。
输血传播疟疾的潜伏期输入疟原虫数量及种属有关。
、梅毒献血者患梅毒并处于梅毒螺旋体血症阶段,可以传播梅毒。
6、其它。
此外当献血者有EB病毒感染、黑热病、回归热泪盈眶、弓形体感染时,均有可能通过输血传播。
以下种情况均可发生输注细菌污染的血液制剂引起的不良反应:(1)细菌在静脉穿刺过程中进入血袋(消毒不严格或皮肤碎屑);(2)血液成分制备过程中发生污染;(3)供者在献血时处于菌血症期。
其发病是因血液制剂细菌污染后产生的内毒素及细胞因子释放导致。
多数G+及G-细菌在室温下生长,如葡萄球菌和沙门菌属等。
冰箱温度生长细菌主要是G-菌,如绿脓杆菌和肠杆菌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