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材范例观下的文本解读与教学处理
文本解读与教材分析
---------------------------------------------------------------最新资料推荐------------------------------------------------------文本解读与教材分析就目前情况来看,小学生的整体书写现状在一定范围和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提高,但有一些普遍存在的实际问题须引起我们的重视:①认识不足,力度不够长期以来,大多数教师没有把写字当成是语文教学中一项重要的基本功,没有把写字作为语文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片面地以为写字教学是可有可无的,学生只要会写就行了。
对于书写姿势是否端正,字形是否规范,笔顺是否正确,结构是否美观,书写速度是否合乎要求,则根本就不去管,就不过问。
②识、写分离,重识轻写写字是在识字的基础上进行的,指导写字的过程,实际上又是强化记忆的过程。
在低年级语文课堂教学中,由于片面地理解了新教材在语言环境中识字的意思,教师过多地讲解、分析、发问,对识字和写字结合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把识字和写字分开了。
上课时几乎不给学生留充足的写字时间,更谈不上在课堂上指导学生写字了,大多是把写字放在课外进行,要求学生十遍、几十遍地反复抄写,学生大多应付了事,练习效果极差。
要改变目前小学写字教学的现状,提高小学生写字教学的质量,我认为,学习写字,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古人就说过字无百日工,它需要扎扎实实、毫不松懈地坚持,需要有一个较长1 / 6时间的严格训练。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写字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是巩固识字的手段,对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起着重要作用,写字是低年级语文教学中一项极其重要的任务。
字写得正确、端正、美观,能增强表达效果。
提高汉字书写水平也是提高民族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
因此,必须加大力度,切实加强低年级的写字教学。
兴趣出勤奋,勤奋出天才。
我们在写字教学中,如果能够注意经常激发学生的写字兴趣,表扬他们的点滴进步,再加上正确方法的指导,坚持不懈的努力,小学生是能够写出一手正确、端正、整洁、美观的汉字来的。
试论语文教学视野下的文本解读与处理
们 的语 文教学 就 主体 论 和审美 价值 论 而言 ,文学
理论 水准落 后于 当代文学 理 沦的成 就 2 O年 左
右 ,而 思想方 法 、思 维模 式 和 当代 学术 的一 般水
收 稿 日期 :2 0 —1 —2 09 0 8
文 之 问缺 乏 清 晰 的教 学 梯度 或 区分 度 。究 其 原 因 ,与 语 文教 材 的特 点 及教 师 对 教 材 的认 识 有
可见 ,文 学解读过 程 巾如 果没有熔 铸教师 自己的
趣味,就看不出讲不出文章的趣味,也就不可能 激 发 出学生 的 趣 味 ,最 终 造 成 文学 课 堂 缺 乏 趣
巾不 容 回避 的最 为 突 出的一 个 问题却 是对 文本 的 “ 学解读 ” 的缺席 。 文 当前 的文学 课堂 ,普遍 存在 与文 学解 读 的本 质背道 而驰 的解 读倾 向 ,如 :解 读 的过程 方法 只
重宏 观抽象 ,而 忽视微 观感 受 ;解读 结论 牵强 附 会 ;话 语表 达模 式化等 。导 致这 一倾 向的原 因有 很 多 ,首先 要追究 的是 现行 教材 ,特别 是 为教师 的教学 行为提 供参 照 的教师 参考 用书 的缺 陷 。现
其 次是 文本 解读 的主 体缺席 。文本 解读 是读 者 与文 本 “ 主体 问性 ”的对 话过 程 ,是 解读 主体
能 动性 的参 与行 为 ,文 本解 读 的这一本 质属 性 , 标 志着读 者在 解读 活动 中 的 中心 位置 。然而 ,当 前 课堂 中无论 是 教师还是 学 生 ,其 自我 解读 文本 的意识都 非 常淡 薄 ,多数 教 师面对 教材 文本 时 习
古 晓 君
小学语文教学文本解读的问题案例分析与反思
小学语文教学文本解读的问题案例分析与反思【摘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不管教学理念如何翻新,教学手段如何变化,进行丰富、灵动、多元的文本解读,始终是语文教师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功。
然而,目前,有些语文老师在文本解读上存在很大的问题,出现了一些问题案例,直接关系着教学设计的思路,关系着课堂教学的实效。
要上好一节课,解读文本是关键。
要正确解读文本,忌浅——浅尝辄止;忌搬——急于看教参或从网上下载;忌偏——不能正确把握文本的价值取向。
【关键词】小学语文文本解读问题案例分析反思千重要万重要,分析教材最重要。
这个法那个法,不懂教材就没法。
目前,我们进行的课堂教学改革,无论怎么搞,如果教材分析不透彻,文本解读不到位、不正确,那么课堂注定是要失败的,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一定要练就文本解读功,不管教学理念如何翻新,教学手段如何变化,进行丰富、灵动、多元的文本解读,始终是语文教师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功。
特级教师钱梦龙说:“这法儿那法儿,教材钻研不透就没法儿。
”准确地解读文本,是上好课的前提。
教师要在钻研教材上下功夫,“吃透教材”。
然而,目前,有些语文老师在文本解读上存在很大的问题。
文本解读典型的问题案例分析与反思:一、“太阳花的品格仅仅是有顽强的生命力吗?”——文本解读的浅尝辄止如,在一次听课中,一位老师上的是小学语文《种一片太阳花》。
她将太阳花的品格定位在具有顽强的生命力上,反思这样的解读是不到位的。
其实,这篇课文不仅通过“在夏日酷烈的阳光下,牵牛花偃旗息鼓,美人蕉慵倦无力,富贵的牡丹花也早已失去神采。
只有太阳花,阳光越是炽热,它开得越加热情,越加茂盛。
”写出了太阳花具有顽强的生命力,而且通过写一朵太阳花只能开一天,“第二天,迎接朝阳的,将是另一批新的、成熟了的花蕾”写出了太阳花新陈交替、前仆后继、团结向上的精神,正是因为每一朵太阳花都具有这种精神,才使得“太阳花的事业,这样兴旺发达,这样繁荣昌盛”。
如果这样解读文本,才算透彻、到位。
文本解读与教学内容(下)
教研•交流教学新探•找突破栏目编辑常白如jiaoyan52279@56【编者按】上期,邓玲、刘林老师在《文本解读与教学内容(上)》一文中谈到了以下内容:一、问题的提出;二、文本解读的含义;三、解读文本教学内容的原则。
其中,第三部分谈及三个原则。
本期,将从第四个原则接着往下谈。
文本解读与教学内容(下)邓玲刘林(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广西桂林541001)中图分类号:G632.4文献标识码:A(接上期)(四)文本解读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在文本解读确定课文教学价值上,还涉及学生认知发展阶段性的问题,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侧重。
从小学阶段的“语言文字”到初中阶段的“语言文学”、高中阶段的“语言文化”,其根本的任务在于守住语文教学的底线,实现语文教学的本体功能。
也就是说,文本解读要根据学情。
教材文本虽然有很多可圈可点之处,但是语文教师应站在学生的立场,从学生学的角度出发,思考学生“实际上需要教什么”“最好用什么去教”这两个问题,选择教材内容与学生认知发展相一致的内容作为教学内容,“课堂的教学价值”应体现在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上。
根据学情解读文本大致有三个路径:1.分析学生学习的起点,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上,联系生活经验,提供学生理解、感受课文所需要的百科知识。
2.了解学生学习的情况,调动学生用已知来认识未知,不断温故知新,帮助学生增进对文本的理解与感受,建构新的知识体系。
3-开展师生交流,让学生在交流过程中增强体验,把知识的习得、方法的掌握、习惯的养成、能力的提高、情感的丰富融为一体,指导学生提升阅读能力。
通过这三条路径,达成如下成效:1.指导学生抱着正确的目的,合适地看待特定的文本。
2.指导学生在文本的重要地方,看出作者传达的意思和主旨。
文章编号:1002-2155(2019)11-0056-03四、解读文本教学内容的方法如前所述,无论什么文章,都由四个基本要素构成,即主旨、材料、结构、语言。
其中主旨和材料属于文章内容,结构和语言属于文章形式。
语文文本解读的问题与解决方法
语文文本解读的问题与解决方法作者:袁长如来源:《现代交际》2016年第07期摘要:语文教学中教师对文本的解读直接影响语文教学的效果,对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但经过调查,笔者发现,现今语文教师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产生众多问题,出现“模式化”“浅表化”和“片面化”的现象。
对此,笔者在分析语文文本解读出现的问题基础上,提出语言学文本解读法、社会学文本解读法、伦理学文本解读法和接受美学文本解读法,并结合具体的文本解读案例,将理论的阐释与具体实践相结合,补充和丰富语文文本解读的研究结论,为语文教师解读文本提供多元视角。
关键词:文本解读;问题分析;解决方法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07-0192-02语文教师对文本的解读在语文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直接影响阅读教学的效果,所以,语文教师文本解读的能力成为影响语文教学的重要因素。
但是,经过调查,笔者发现,现今语文教师对于文本的解读出现众多问题。
因此,笔者通过分析现今语文文本解读存在的问题,提出语言学文本解读法、社会学文本解读法、伦理学文本解读法和接受美学文本解读法四种解读文本的方法,为语文教师解读文本提供多元视角。
一、文本解读的现状分析语文教师的专业知识素养与思维方式的差异,导致语文文本解读存在一系列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语文文本解读的模式化“模式化”有两方面含义:一方面是指解读方式的模式化,即教师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面对不同的体裁与题材的文本所采取的方式与手段是相同的,对语文文本解读的程序一成不变,按照“作者简介—生字词学习—段落划分—段意概括—中心思想—艺术特色”六环节的模式进行解读,解读的思维固定化;另一方面是指解读情感的模式化,指的是语文教师在文本解读中,将作者的生平经历与思想倾向强加于文本之中,而不是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之上来解读文本本身。
例如,文本《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是作者在厦门时所写的回忆自己童年趣事的文章,是为了追忆自己美好的童年。
文本解读与教学设计
第学习建议 阅读来自一单学 期元 编
单元结构
排
课文
表达 积累 知识卡片
综合学习(与单元主题结合)
每周一诗(与单元主题结合)
(2)分析课文的改动
●题目 《祖父和我》这篇文章选自萧红的《呼兰河传》第3章,我们可以看一下在注 释①中提到题目为编者所加,思考:为何不把题目定为:我的祖父,我和祖父 呢?
●文章段落 六年级第二学期《域外风情》中《维也纳森林的故事》结束部分: 教材:还有比这更美好的表达大自然与人类和谐与亲密关系的颂歌吗?
文本结构三层次:
第一层次是显性的,按照时间、空间顺序,将外在的、表层 的感知连贯,包括行为和言谈的过程;
第二层次是隐性的,是作者潜在的“意脉”变化、流动的过 程;
第三层次是更加隐秘的,需要着眼文体形式的规范性和开放 性,文体的流派与风格。
——孙绍振《解读语文》
散步 莫怀戚 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 很累。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母亲信服地点点头, 便去拿外套。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 样。 天气很好。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 不住。在清明将到的时候死去了。但是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 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 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 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 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小家伙 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我们都笑了。 后来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 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我的母亲老
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 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一 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就像民族领袖在严重关头时那样。 我想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 各得其所,终不愿意。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 日还长,我伴同母亲的时日以短。我说:“走大路。”
语文文本教学解读的基本理论与实践应用——评《语文文本解读实用教程》
荣维东主编的《语
文文本解读实用教程》全面探索和研究了语文文本解读的相关理论和实践方法,旨在让读者了解语文文本解读的目的和依据,
的现状和问题。
第四章到第六章是方法篇,主要聚焦文本解读的具体方法。
第七章到第九章为应用篇,更加侧重教学实践,具体介绍了文学类文本的解读与教学,此外还介绍了包括媒体类、叙述类、阐释类、劝说类等实用类文本的解读与教学。
最后
值,依据“是什么”“为什么”
“如何做”的思路编写,内容
丰富,涵盖了语文文本解读
的基本状况、理念、原理、原
则和实用策略,以及不同文
本的解读路径,进一步丰富
和完善了语文文本解读的相
遵循的原则的阐述,进一步
完善了相关理论框架,具有
丰富的理论内涵和价值。
另
一方面,该书实现了文艺理
论领域学术知识向语文教育
理论的转化。
通过系统阐述
文艺理论相关基础知识,以
文艺基础理论为依据,加强
了文艺理论与教学理论的有
读方法,
脉、
整体感知,
验的方式来对文本进行感知
的方法。
二是案例丰富,
近实际。
该书针对语文文本
教学的实际情况,
生的文本分析能力具有积极
作用。
三是文本分类细致,
便于参考学习。
为了更加细
致地介绍文本解读,该书将
文本分为文学类、实用类等,
又进一步细化为小说、散文、
诗歌、媒体文、文言文等,使
读者能够得到具体的方法指
导,极具实用性。
语文文本教学解读的基本理论与实践应用
《语文文本解读实用教程》。
语文教学中的文本解读策略
标题:语文教学中的文本解读策略一、引言语文教学中的文本解读是一项重要的任务,它不仅是理解文本的核心,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一个成功的文本解读策略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而且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
本文将探讨在语文教学中的文本解读策略,包括背景介绍、理论依据、实施步骤和案例分析。
二、背景介绍文本解读在语文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的过程,通过这一过程,学生可以深入理解课文,培养语言表达能力,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传统的文本解读方式通常以教师为中心,教师主导课堂,学生被动接受。
这种方式虽然能够传递知识,但往往忽略了学生主动性的发挥。
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以学生为中心的文本解读方式逐渐受到重视。
三、理论依据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则是引导者。
这一理论在文本解读中同样适用。
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文本解读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鼓励他们独立思考,发表自己的见解。
此外,多元解读理论也得到了广泛认可。
这一理论认为,每个人对同一文本的理解都是独特的,不应被固定的标准所限定。
因此,教师在进行文本解读时,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课文。
四、实施步骤1.预习阶段:教师提前布置预习任务,引导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小组讨论等方式对课文进行初步了解。
2.课堂导入:教师通过生动有趣的导入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
3.文本解读: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发表自己的见解,鼓励多元解读。
同时,教师需要对学生的理解进行点评和补充,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4.课堂互动:教师鼓励学生提问、质疑,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
5.课后反思: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和自己的观察,对教学过程中的不足进行反思,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五、案例分析以《荷塘月色》一文为例,教师在进行文本解读时,可以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方法。
首先,通过预习任务引导学生了解文章背景和作者情感;在课堂上,通过生动的导入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文章,如修辞手法、意境营造等;在课堂互动环节,鼓励学生提问、质疑,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最后,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和自己的观察,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和改进。
初中语文教材中小说文本解读与教学研究
初中语文教材中小说文本解读与教学研究初中语文教材中小说文本解读与教学研究小说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读小说可以使学生感受到文字中的情感、思想和艺术,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审美能力。
因此,在初中语文教材中,小说文本的解读与教学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一、小说解读的目的与意义解读小说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理解作品的意义,从而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化素养。
首先,小说是一种虚构的文学形式,通过对人物、情节和环境的描写,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艺术追求。
通过解读小说,学生可以了解到作者的意图以及小说为何被创作,从而学习到文学创作的技巧和方法。
其次,小说是文化的载体,它承载着当时社会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等。
通过阅读小说,学生可以了解到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物形象和情节,从而拓宽自己的文化眼界。
最后,小说是一种体裁,它具有一定的结构和语言风格。
通过解读小说,学生可以学习到小说的故事结构、情节设置和人物形象描写等,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小说教学的策略与方法在小说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多种策略与方法,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小说。
首先,教师可以采用讲解的方式,通过讲解小说背景、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等,帮助学生理解文本,把握故事的脉络。
其次,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和解读。
教师可以提出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分析故事情节的起伏变化、人物形象的塑造手法等。
同时,可以要求学生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思考作者想通过作品传达给读者的信息。
另外,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进行文本剖析。
学生可以从字词、句子、语言风格等方面入手,分析作者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方式,从而深入理解作品的内涵。
最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阅读活动。
例如,教师可以安排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彼此对作品的理解和感受;同时,可以要求学生写读后感、读书笔记等,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思辨能力。
三、小说教学的注意事项在小说教学中,教师需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设计,选取适合学生阅读和理解的小说。
语文教学中的文本解读
语文教学中的文本解读1周国圣(江苏省南通市东方中学,226009)摘要:个性化文本解读融入课堂教学的现象近年来深受教育 界关注,褒贬不一。
教学文本的解读与一般阅读文本的解读存在差 异,它需要指向教学目标、学生群体。
因此,语文教学需要 教学文本解读。
教学文本解读需要遵循源于文本、指向 、依托教材、基于学生的原则。
通过咀嚼文本、契合体式、追溯本源等路径,教师 进行恰当的文本解读,运用巧妙的教学方法,引领学生走进文本深 处,享受阅读世界。
关键词:文本解读原则路径语文教学中,常有教师将自己的个性化 解读融人课堂教学,甚至 己的个:文本解读作为课堂教学的 。
这一现象近年受 教育界关注,褒贬不一。
一部分导 教 拥有个性化的文本解读,因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说明:逐 养 阅读和创造性的阅读能力,提倡多 的、有创意的阅读;也有一部分认为一些个 的解读丢失了经典文本原有的创作 ,一些 创造性的解读将学生带人歧途。
文本解读关系着语文 教学的课堂,关 的学习动力,更 关系着学生阅读习惯与能力的形成。
文本解 读成为一道现实的 。
_、教学文本的解读具有三层含义文本解读,即读者对文本的理解、解释、构建。
文本解读过程也是读者与文本、与作 者的对话过程。
“文本虽是由作者完成的,但 它不仅仅是一个语言的形 统,而是 一个处在潜在状态的深层 统和表征了某种特定价值趋向的意义系统。
”从这个 层面来看,读者解读文本,理解作者的表达意 思和创作指向,需将文本表层语义系统转化 为深层的意义单位。
事实上,读者的理解与 作者的指向不是直接的单向关系,而是间接 的多向关系:文本作用于读者的生活经验、情 感体验、知识储备形成意义理解,形成的意义 又再次作用于文本,形成更加深刻的理解。
这就不可避免地带来了文本解读的多样理解,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这是文学审美的需要,符合文学审美规 律。
因此,语文教师作为一名读者,面对文 本,必然会有自己不同于他人的审美体验和 解读$然而,选人语文教材的课文不仅仅是一 般的文学作品,它们既有一般文本的属性,又 具有教学载体的特性。
语文教学中的文本分析与解读
语文教学中的文本分析与解读在语文教学中,文本分析与解读是一项重要的任务。
通过对文本的细致分析,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文本的内涵,提高语文能力。
本文将探讨语文教学中的文本分析与解读的方法和策略。
一、概述文本是语文教学的基础和核心,通过对文本的深入理解和分析,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语文素养和阅读能力。
文本分析与解读是指通过对文本中的语言、结构、表达方式等进行分析和解读,揭示出作者的意图、观点以及文本所传达的思想和情感。
二、文本分析的方法1.语言分析语言是文本的基础,通过分析文本中的词汇、短语、句子结构等语言要素,可以更好地理解文本的含义和表达方式。
例如,对文本中的关键词汇进行梳理,了解其词义和用法,对短语进行解析,理解其特殊的语言功能,对句子结构进行分析,把握其逻辑关系等。
2.逻辑分析文本往往有着自己的逻辑结构和思路,通过分析文本中的论证过程、结构框架、主题句等,可以揭示出作者的思维方式和论述目的。
例如,通过寻找文本中的主题句,了解整个文本的中心思想,通过分析文本中的段落结构,把握作者的逻辑思路,通过分析文本的论证方法和依据,理解作者的观点和立场等。
3.情感分析文本除了传达信息外,还常常表达作者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
通过分析文本中的修辞手法、语气、词语搭配等,可以揭示出作者的情感倾向和意图。
例如,通过分析文本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了解作者的情感表达方式,通过分析文本中的积极或消极的词语搭配,理解作者对事物的看法和态度等。
三、文本解读的策略1.全面阅读在进行文本解读之前,首先要进行全面的阅读。
通过全面阅读,了解文本的内容、结构和背景,掌握整体的语境和逻辑关系,为后续的分析和解读奠定基础。
2.细致分析在进行文本分析时,要注重细节。
通过对文本中的关键词句、修辞手法等进行仔细分析,揭示出作者的意图和思想。
同时,要抓住文本的重点,理解论证和观点所在,结合前后文进行推理和解读。
3.多角度思考在进行文本解读时,要注重多角度思考。
名家视点 语文教材文本解读的维度和方法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阅读教学,核心的目标是激励学生爱上阅读,指导学生学会阅读,引领学生善于阅读。
要实现这样的目标,首先需要语文教师自身对作为教学和学习载体的教材文本进行多维度多方法的解读。
有人曾经这样说过:“教师解读教材有多深,决定着他能领着学生在课堂上走多远。
”但从目前的教学现状看,为数众多的老师对教材文本基本没有自己独立、深入的解读,基本是以“教参”解读代替自己的解读,或者借鉴网络教学设计替代自己的教学设计。
这样的阅读教学,现状令人忧虑不已,效果令人遗憾不已。
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教学基本功之一就是对教材文本的多维度多方法解读。
所谓“解读”,即以读求解,广读多解,深读详解。
对于一个具体的文本,能够自解,进而能多解、详解,接下来的“教学设计”“课堂教学”,就是一件可自由驾驭的工作流程而已。
解读教材可以从以下六个维度切入(以人教版教材为例):1.全套(册)通读,领会教材内容编排体系;2.读《写在前面》,明白一册教材学习要旨;3.读“目录”,揣摩编者单元课文编排之用心;4.读“单元提示”,明确文本内容和语文学习要求;注意单元之间的前后联系;5.读“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考虑“读、写、说、研”之间的关联,建立单元学习观;6.读“课文”的“全部”内容:标题、作者、全文、注释、插图、研讨与练习、读一读、写一写等。
文本的解读一般可以遵循以下几个步骤深入:1.“全我”解读。
即不依赖他人,不借助外力,调集自己的生活阅历和经验对文本进行独立解读。
2.“有我”解读。
即把自己融入文本情境、画面抑或是思路、线索,做到入情、入境、入理,实现人文合一。
3.“舍我”解读。
即多元借力,多元汲取资源,拓展自己的阅读视野,了解不同对象的解读角度,增强自己的阅读广度、高度和深度。
4.“换位”解读。
即在此前阅读的基础上,首先进行角色换位,假如我是学生,我可能会怎样读?其次是功能换位,假如要测评阅读效果,该读到何种程度?做好这些,也就为接下来的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奠定了厚实基础。
2022语文课程标准解读及学习实践:新课标下的文本解读及实例
2022语文课程标准解读及学习实践:新课标下的文本解读及实例摘要:话题链作为一种重要的篇章学功能单位,关注的是“使用者如何运用语言形式”和“语言结构何以如此”等问题。
话题链和文本解读在内涵和本质上是一致的。
从话题链的角度,即元认知意识调节、指称聚焦、“插槽式”话题链和“枝节式”话题链,可以解读出《昆明的雨》富有特色的语言和丰厚情感内蕴的言语形式的原因。
关键词:文本解读话题链《昆明的雨》在言语交际过程中,言说者要想帮助受话者更好地接收基本信息内容,领会其所要传达的修辞意图,必须有效地组织、监督和评估话语的产生,并根据需要作出不断的适当调整。
这是话语创造或建构的过程,同时也是语篇的建构过程。
“话题链是(叙事性)语篇建构的基本单位,它是一个由具有同指关系的NA(名词性回指)、PA(代词性回指)和ZA(零回指)等三种形式的话题引领的单个或多个小句联缀而成的话语链条。
”①话题链从“句内组织之法”的研究,转向“句际组织之法”的研究,其主要目标是要说明“使用者如何运用语言形式”,是要解释“语言结构何以如此”等问题。
话题链作为话语功能的直观呈现,为我们理解话语中所包含的情感或话语意图提供了工具。
而从语言的角度理解文本,正是文本解读的本质和目标。
“从语文学科特点来定位,文本解读的对象应该是语言,尤其是语言的表达形式。
在这个基础上,可以对文章的写作技巧和特点进行解读。
”②因此,从话题链的角度理解文本应是文本解读的一种方法。
一、元认知意识调节内部思想转化为具体的话语是一个复杂的认知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元认知意识起着重要的作用。
弗拉维尔认为,元认知意识就是“关于认知的认知”③,它以各种认知活动的某个方面为对象,进行组合和调整。
在话语生成的认知活动中,元认知不仅会限制说话人的出发点,也限制着叙述策略的选择和确立。
在具体的话语层面,则可以体现在对话题的选择和确定上,即对所述话题进行选择和相应的安排。
在话题链延伸到一定程度后,说话者的元认知发挥作用,意识到话题链中表达不准确或不清晰的信息可能会影响接收者对信息的接收和理解,因此会对已经陈述的话语进行修改补充,完善说明,这样,话语表达就会更加清晰,意义也更准确和丰富。
小学语文教师文本解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小学语文教师文本解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摘要:小学语文教师文本解读和小学语文教学计划及语文教学课堂有着直接的关系。
本文笔者结合自身多年的小学语文教学经验,论述了现阶段小学语文教师文本解读存在的问题和相关的解决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文本解读存在问题对策研究随着我国新课改的不断深入设施,传统的小学语文文本解读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下小学语文教学工作的要求,全面实现小学语文教师文本解读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分析和相关对策的研究对于帮助小学语文教师制定语文教学计划以及制定相关的小学语文教学目标有着较大的意义。
一、小学语文教师文本解读中存在的问题1.文本解读过程中轻表达重内容。
现阶段国内的语文教材按照不同的文本主题内容分成了识字、单元及语文写作的教学模式,这与数学等相关理科直接呈现出本学科知识体系的教材有着较大的差距。
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其主要的部分为语文课本,其中存在的语文技能及语文知识较为隐形。
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之前,全面实现语文课本(文本)的解读工作,全面挖掘语文课本内部所包含的语文教学价值。
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当中,语文教师往往以理解语文课本内部主要思想内容为教学目标,主要关注语文教学的内容和课本内部所包含的相关人文精神,这就导致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深入到语文教学当中,能够使学生了解到语文课本内部包含的语文内容,也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到其中相关人物的优良品质,但是学生无法掌握其中包含的更为深层的语文文本谋篇布局及相关的语言特点。
2.文本解读过程中轻文本重拓展。
在公开课中发现一些相对优秀的教师博学多才、才高八斗,但是唯独忽略了授课内容的适度性。
如一位一年级实习教师在一篇名为《朋友》的课文讲解的课堂中,首先通过场景演练法的互动完成了陌生字词的学习,学习造词造句,然后再通过课后练习的巩固加强对这一环节的练习,最后通过与本文相关性较高的代表性故事的讲解以及亲身经历的讲述来表达朋友的重要性,但是因最后环节的过度讲解使得文章的讲解偏离了语言的实践性,导致缺失语文味,学生就像在听故事一般,失去了课堂的意义。
文本解读与教学设计
文本解读与教学设计作者:曹长顺来源:《教师·下》2014年第07期语文教学主要是通过文本解读来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过程。
这里所说的文本也就是语文教材。
语文教师如果善于引导学生解读文本,就能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所以,我认为,要想语文课堂高效,首先要提高语文教师的文本解读能力。
那如何才能提高教师的文本解读能力呢?我认为语文教师在解读文本时要养成良好的习惯。
在解读文本时,语文教师既要继承传统,又要力求创新。
所谓继承传统,就是要阅读理解前人对文本解读的结果,以帮助自己快速理解文本。
当然,我们不能囿于前人的思维,要善于把自身融入到文本中去,在对“他人世界”的感悟和体验中,扩展自己的世界,形成自己的见解。
解读文本时,万不可抛开文本主观臆断,要紧密结合文本的实际内容去解读。
这样解读出来的东西才可能是正确的。
在解读文本时,语文教师既要有全局观念,又要有局部思想。
经过认真筛选的中学语文教材是一种静态的文本,文质兼美,意蕴深远。
语文教师要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根据文本自身的特点,对文本进行居高临下地整体解读,准确而清晰地掌握一个专题、一个板块乃至一个模块的文本体例、文化内蕴、人文关怀,以期实现解读价值,领悟到解读的旨趣,达到理想的解读境界。
在注意整体的同时,也要关注局部细节。
如诗歌的意象、散文的文眼、小说的典型、戏剧的冲突等。
对文本局部进行个性化、创造性的解读,也能很好地观照整体。
在解读文本时,语文教师既要发扬民主,又要体现集中制原则。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文本的解读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当然,我们提倡尊重学生见解,也不能无原则的放纵。
文本是客观存在的,文本的内涵是基本确定的,文脉、文思、文情也有其确定性,无论是文学文本,还是实用文本,在理解上都有可控范围,不能任意扭曲或改变,更不能主观臆测。
因此,在民主的基础上适当集中,提炼出大家认可的共性要素。
如果说,语文教师不断提高自己的文本解读能力是开展好阅读教学的根基,那么,其教学设计的优劣则决定着阅读教学的成败。
高中语文文本解读与教材处理略谈
高中语文文本解读与教材处理略谈作者:宋文英来源:《魅力中国》2018年第13期摘要:文本解读,简单来说就是对文人创作的作品进行探究,体会其包含的内容及其所表达的意义。
高中语文教学中,文本解读就是指教师和学生对文本进行感知、理解并从中获得其内涵、意义的实践过程。
文本解读对于启发学生思维、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高中语文;文本解读;教材处理一、高中语文文本解读存在的问题(一)答案统一,缺乏独到的见解在高中语文教学活动中,很多教师对于文本解读缺乏独到的见解,没有真正的对其探讨,而是单纯的依靠参考书及网络搜集的简析,缺乏创造性。
教师没有潜心研究文本的思想内涵以及所表达的现实意义,而是按照参考书的简析进行教学,这不仅不能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对学生也起不到很好的引导作用。
学生在应试教育下,缺乏创新和主动性,得到的都是千篇一律的答案。
这种统一的“标准答案”严重制约了学生的“天马行空”,忽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二)文本解读过于简单高中语文教学中,文本解读是非常重要的内容,在文本解读过程中,教师应带领学生共同完成。
由教师的感悟唤醒学生的解读感悟。
因此,对于文本的研究,教师应做到细致、准确。
只有自己完全理解了文中所表达的各项基本内容及其深刻含义才能很好的引导学生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分析课文所体现的思想感情等。
让学生主动探求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
但是,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很多教师对于文本的解读过于简单,也没有花费较多的时间来详细分析课文。
而却将过多的时间用在搜集资料,问题设计以及研究教学方法上,忽略了文本解讀的重要性。
比如在《雷雨》这篇文章中,参考书对于该篇文章的情节内容、周鲁两个家庭的命运以及人物形象都有了详细的解读。
但是除了表面的解析,还要更近一步挖掘其人性的复杂以及其表达忏悔救赎的主体思想。
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具备一定扎实的功底,独到的见解,带领学生进行一场别开生面的“视听盛宴”,让学生真正掌握作者想要表达的内容,想要渲染的氛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教材范例观下的文本解读与教学处理教材,是学校教学关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重要凭借。
因此,人们对教材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给予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其中,对教材观的探讨就是热门话题之一。
人们对教材观的讨论一般基于四个层面:一是专家学者从理论层面对教材观展开的研究;二是教材编写者从教材编写的角度展开的研究;三是教材的使用者(即教师和学生)从如何使用教材的角度展开的讨论;四是社会人士从各自的视角出发展开的批判与讨论。
应该肯定的是,这些不同层面的讨论,丰富了教材观的内涵,有力地推动了教材建设。
但令人遗憾的是, 总体来看这些研究和讨论显得凌乱与随意,缺乏从方法论的视角来对教材观进行系统研究。
尤其是,专家学者、教材编者对教材观的研究和讨论居多,他们的研究和讨论基本没有影响到作为教材使用者的教师和学生。
而作为教材使用者的教师则极少去思考、研究教材观的问题,至于学生则完全没有去思考自己应该怎样面对天天见面、天天使用的教材。
十分明显,在教材的研究、编写和使用三者之间,教材观并没有形成由理论层面到实践层面的贯通,教师的教材观一直是三者之间的空白。
应该知道,我们语文教师几乎天天要用手中的教材开展教学活动,几乎每堂语文课上都要引导学生阅读文本、分析文本,但是居然没有科学的教材观的引领,这不能说是一种“咄咄怪事”!因此,我们谈文本解读与教学处理,必须要谈教材观,而且是谈作为语文教材使用者──语文教师所应该具有的教材范例观。
所谓范例观,就是把语文教材看作是引导学生认知世界、学习语言、建构语文素养的一种范例。
语文教材范例观的产生,源自于如下三个方面的思考:第一,受德国“范例式教学观”的启发。
德国教育家瓦根舍因、克拉夫基等人提出了“范例式教学”。
这种教学观要求教师组织教养性的学习,促进学习者的独立性,即把他们引向连续起作用的知识、能力、态度,并让学生通过获得本质的、结构性的、原则性的、典型的东西以及规律性的关系,来获得一般的主动发展。
“范例式教学”有三个重要的原则:一是基本性,要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的知识结构和原理;二是基础性,要侧重于从学生的经验出发,来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三是范例性,强调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具有结构性联系,能成为典范、案例和例子。
十分明显,范例式教学观要求教材内容体现本门学科的基础知识结构、基本概念原理,倡导我们把教材看成是“范例”。
第二,落实语文课程性质的要求。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教材就是要为学生“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提供“范例”。
第三,受叶圣陶先生语文教材观的启发。
叶圣陶是我国著名的语文教育家,他的语文教育思想对我国的现代语文教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叶老先生在长期的语文教材编写、语文教学实践和语文教育研究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材观。
其中,最著名的论断就是“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
1945年,叶老先生为吕叔湘的《笔记文选读》一书作序,文中谈到:“语文教本只是些例子,从青年现在或将来需要读的同类的书中举出来的例子;其意是说你如果能够了解语文教本里的这些篇章,也就大概能阅读同类的书,不至于摸不着头脑。
所以语文教本不是个终点。
从语文教本入手,目的却在阅读种种的书。
”他还打了一个十分形象的比喻:“语文教本好比一个锁钥,用这个锁钥可以开发无限的库藏──种种的书。
” 1949年叶老先生在拟定《中学语文科课程标准》时指出:“教材的性质同于样品,熟悉了样品,也就可以理解同类的货色。
” 1978年,叶老先生又一次强调:“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
”叶老先生的教材是“例子”、是“样品”的论断,揭示了语文教材的示范作用、教学属性。
这与德国瓦根舍因、克拉夫基等人提出的“范例式教学”是不谋而合的。
叶老先生的这一论断告诉我们:语文教材不是语文学习的唯一材料,也不是语文学习的唯一目标,而是语文学习的“例子”。
为此,我们必须建立语文教材的范例观。
那么,我们又怎么来认识语文教材的范例观呢?第一,范例观下的语文教材,在教材内容的组织上充分考虑学生语言学习和人生成长的需要,从范文、语文知识、作业(练习)等方面进行精心的系统设计,为学生提供学习范例。
在选文的问题上,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现行的语文教材“务求其文质兼美,堪为模式,与学生阅读能力写作能力之增长确有帮助。
”我们的教材编者在选文之际,“眼光宜有异于随便浏览,必反复讽诵,潜心领会,质文兼顾,毫不含糊。
其拟以入选者,应为心焉好之,确认为堪以示学生之文篇”,绝不是“草草从事”。
比如曾经有人认为,朱自清的《背影》已经不适合当代青少年阅读。
某省的中学语文课本还删掉了《背影》一文,理由是学生不喜欢。
学生不喜观的理由是:“我”的父亲公然横穿铁道违反交通规则,不对;“我”父亲的背影不潇洒,不美。
这一事件曾在国内语文界引起了轩然大波。
据说,当时教育部对此事立即作出反应,要求教材编写者在修订教材时,重新编入该文。
在语文教材的编写过程中,为选文的问题引发争论是时常的事情。
我们无意去追问争论的问题和内容,却在乎这种争论的意义──为学生提供真正有价值的范文。
此外,关于语文教材选文的问题,还有“定篇”“例文”“样本”和“用件”四种类型的说法,无论哪种类型的选文,都强调了选文的范例性。
对于这四种类型的选文的解读和处理,我们将在后面的章节中加以阐述。
在语文知识的问题上,现行的中小学语文教材都注意在“精要”“好懂”和“有用”六个字上做文章。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也指出:“引导学生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文知识,但不能脱离语文运用的实际去进行‘系统’的讲授和操练,更不应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概念、定义。
”所谓“精要”,一是就语文知识的“量”而言,做到少而精,没有过分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二是就语文知识的“质”而言,让学生学习把握语文知识内在的本质和规律。
所谓“好懂”,一是所介绍的语文知识适应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识水平;二是介绍语文知识力求深入浅出、化难为易、通俗易懂,变枯燥乏味为生动有趣。
所谓“有用”,就是所介绍的语文知识有助于学生形成语文能力,掌握好语文工具。
有些语文知识,学了虽然不能马上用,但到将来必能用得到;有些语文知识,也许不能转化为能力,但作为一种文化素养,学生也是应该具备的,这是另一种意义上的“有用”。
在作业(练习)设计的问题上,现行的中小学语文教材注意了习题的启发性和导学性,正如语文教育专家顾黄初先生所说,语文教材中的练习就是“构筑思维和操作的演练场”,习题的内容大多是引导学生如何学好语文,用好语文。
第二,范例观下的语文教学,在教材功能上强调要发挥好语文教材的“例子”功能,把语文教材作为是学生获取语文知识、训练语文能力、养成运用语文的良好习惯的重要“凭借”。
现行的语文教材是学生获取语文知识的重要凭借。
对此,叶圣陶先生曾经指出:“知识不能凭空得到,习惯不能凭空养成,必须有所凭借。
那凭借就是国文教本。
”我们知道,语文知识包括字、词、句、段、篇、音、语、修、逻、文等各个方面。
在语文教学中,怎样向学生传授这些语文知识?历来有两种主张:一是进行系统的讲授,二是凭借文章随文学习一些语文知识。
叶老先生的观点很明确,语文知识不要靠系统的讲义,而是在研读精选出来的古今文章时学习。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也是这样的主张(见上文所述)。
把语文教材中的文本当作“凭借”,来引导学生获取语文知识,其效果与单纯的讲解语文知识肯定不同。
它能使学生不仅仅在理论上懂得,而且会从阅读大量名篇佳作的过程中获得具体真切的感受。
这样得来的知识鲜活具体,也比较容易扎根。
但是,关于语文知识的编排,现行的语文教材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由于课程标准淡化语文知识体系的建构,不要求进行语文知识的系统教学,加上课程标准也没有列出在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究竟要掌握哪些语文知识,每一个学段究竟要落实什么,又该怎样落实,因此,一些现行的语文教材中,没有明确提出语文知识的教学。
课标不明确,教材不编写,教师就不知道要落实什么,怎么去落实。
于是,当下的语文知识教学出现了“脚踩西瓜皮”的现象,语文知识的教学“一片混乱”“一笔糊涂账”。
因此,要真正把语文教材当作学生获取语文知识的“凭借”,课程标准必须明确语文知识点,教材则必须明确编写进语文知识点。
现行的语文教材是培养学生语文能力和习惯的重要凭借。
学生的语文能力包括口语交际、阅读、写作和汉字书写四种,一个人如果具有了这四种能力,并且辅之以较好的习惯,那么这个人就具有了相当高的语文素养。
这四种能力和习惯的培养,在义务教育阶段必须倚靠语文教材。
先看口语交际能力。
这里的口语交际能力不单指听和说的能力,而是把听和说置于生活的情境中,能够倾听、表达,与人互动交流,进而实现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
口语交际能力不同于听说能力的显著区别是,口语交际不仅包括言语表达能力,还更加注重人的交往态度和沟通能力。
为便于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现行的语文教材都编写了口语交际的内容。
如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就安排了八次口语交际的内容:“我们的课余生活”“讲名人故事”“秋天的快乐”“观察中的发现”“生活中的传统文化”“风景优美的地方”“动脑筋解决问题”“夸夸我的同学”。
这些话题既结合教材的内容专题又紧密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和思想实际,为学生口语交际活动搭建了很好的“舞台”。
在教材所搭建这些“舞台”上,学生充分地展开活动,就能为学生打下扎实的言语表达和交往基础。
再看阅读能力。
阅读能力主要是指人从阅读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包括对阅读材料的整体把握能力,对阅读材料思想内容的分析和理解能力等。
其中,分析和理解能力又包括词句理解、文意把握、要点概括、内容探究和作品欣赏等能力,而促进这些能力形成的手段就是朗读、默读、浏览等。
学生阅读能力和习惯的养成,在目前的语文教学中基本是倚靠语文教材中的文章学习。
一篇文章应该学什么,又该怎样去学;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该怎样读、默读该怎样读、速读该怎样读;学生按照老师的指导去实际操练。
一篇文章的阅读这样做,十篇百篇也都这样做,学生的阅读能力和习惯就会由此逐步养成。
接下来看写作也同样如此。
自古以来,我国在写作能力的培养上就提倡读写结合。
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是从阅读开始的。
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譬如讲文章须有中心思想。
学生听了,知道文章须有中心思想,但是他说:‘我作文就是抓不住中心思想。
’如果教好阅读课,引导学生逐课逐课的体会,作者怎样用心思,怎样有条有理地表达出中心思想,他们就仿佛跟作者一块儿想过考虑过,到他们自己作文的时候,所谓熟门熟路,也比较容易抓住中心思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