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文献综述

合集下载

农业专家系统文献综述

农业专家系统文献综述

专家系统文献综述1、国内外研究现状1.1国内研究概况随着我国农业科技信息现代化建设的不断发展,全国大多数农业科研院所、农业院校都将农业科技信息现代化建设提到议事日程上,农业领域中专家系统的研究和应用相对较少,尤其是病虫害防治领域,系统应用技术水平低,开发的对象也只限于马尾松毛虫等少数几种,在国内学术期刊中公开报道的有:王淑芬,陈亮,张真(1992)建立的马尾松毛虫防治决策专家系统。

马小明,叶文虎(1993)开发的松毛虫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周嘉熹等(1995)采用Profog语言开发的杨树天牛综合管理专家系统;为了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传播有关方面专家及其防治工作者在长期生产实践中积累起来的宝贵经验,更好地指导生产,王阿川,岳书奎(1998)在国家攻关研究的基础上,经过10年的努力研究完成了“林业种实害虫管理领域内樟子松球果象甲防治决策专家系统”。

进入新千年后,人们对环境的关注程度不断升高,也更加注重生态文明的建设,在这种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花费大量的精力投入病虫害预测,诊断和防治研究中。

齐群,耿祖群,杜永波(2001)采用Sybase公司的Powerbuild 及其数据库系统开发了运行在windows95下的杨树害虫综合治理专家咨询系统。

2003年,王明红等开发的基于B/S结构“北京市农作物病虫害远程预警信息系统”,通过网络将用户和领域专家联系起来,实现了对病虫害灾害远程控制,及时防治的决策目标;徐云等根据我国茶区主要发生的32种病害和5种寄生性植物采用VisualBasic6.O语言开发了“茶树病虫害诊断与防治专家系统”,并取得了应有的效果;张春雨等以Visual later Dev为环境平台,SQL server 7.0为数据库管理系统开发了“枣病虫害诊断咨询专家系统”,系统涉及枣树生产中的31种病害和31种虫害的诊断知识;姚玉霞等将面向对象的知识表达法应用到“水稻病虫害诊治智能化专家系统”中,对水稻病虫鼠害的形态诊断与识别,取得良好的效果;李佐华等以delphi5.0为开发工具完成“温室番茄病虫害、缺素诊断与防治专家系统”的开发;对温室番茄的病害、虫害及非侵染性病害的有效控制进行了细致研究;周如军等采用VisualBasi 6.0和Authorware为开发工具,开发了“中草药病害诊断与防治多媒体专家系统”;系统主要研究内容是中草药病害的诊断与防治,并配有多媒体演示。

关于农业产业化研究文献的综述

关于农业产业化研究文献的综述

关于农业产业化研究文献的综述关于农业产业化研究文献的综述一、概述随着农业现代化的快速发展和全球化的加速,农业已经逐渐从传统的小农经济转变为现代农业产业化。

农业产业化是将传统农业生产模式转换为现代化农业生产模式的重要手段,通过引进高科技、大规模、高效益的生产方式,改善农产品生产和流通环节,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和农民收入。

本综述主要围绕农业产业化相关研究进行文献分析,以期能够深入探讨农业产业化在现代农业中的发展和应用。

二、农业产业化研究的现状1.农业产业化的概念农业产业化指的是将农业从传统的小农经济向现代化、规模化、市场化方向发展,通过整合资源、发展农业生产专业化和产业链优化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和农民收入。

2.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历程在我国,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的产业化尝试期,此时许多特色鲜明的农业品牌如青岛啤酒、三元牛奶等,迅速崛起;第二阶段发生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形成了规模化经营模式,发展了多种农业产品。

第三阶段是在21世纪初到现在,农业企业进行了新一轮的资本运作,农业产业逐步实现了现代化和全球化。

3.农业产业化的意义农业产业化有助于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和农民收入,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农村城市化进程,促进乡村振兴和农业国际化的发展。

4.农业产业化的优势农业产业化的产业链优化、技术创新、品牌经营等手段可以提高产品质量、增加附加值,进而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吸引资本参与到农业企业发展中来,提高农民收入,也对农业保持了优质、绿色、健康的发展方向。

5.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路径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路径有产业链延伸、规模经营、资本运作、科技创新等4种主要方式。

这些方式可以在发展过程中相互纠缠,相互影响,一心一意地向着“现代化、专业化、标准化”的目标前进。

三、农业产业化案例分析1. 科技创新带动农业产业化大棚葡萄种植是一项创新型农业产业化的代表性案例。

通过科技手段,将葡萄种植产品标准化,采用悬线培训、化学控制等高科技手段,增加葡萄收成,提高品质,推进了覆盖率的大举增加。

山地农业研究文献综述与展望

山地农业研究文献综述与展望

山地农业研究文献综述与展望山地农业是指在海拔较高、地形较为崎岖的山区进行的农业生产活动。

由于地形复杂、土壤贫瘠、气候条件恶劣等因素的影响,山地农业的生产方式和技术与平原地区存在较大差异。

近年来,随着人口增加和城市化进程加快,山地农业生产面临着诸多挑战。

对山地农业的研究成为当前农业领域的热点之一。

本文旨在对山地农业研究文献进行综述,总结当前研究的热点和难点,并展望山地农业未来的发展方向。

一、山地农业研究文献综述1. 山地农业生产技术研究山地农业生产技术是山地农业研究的重点之一。

在过去的研究中,学者们主要关注山地农业的种植和养殖技术。

在种植方面,研究内容包括山地作物的选择、耕作方式、施肥技术等,以提高山地农业的产量和品质。

而在养殖方面,研究内容包括山地畜禽的饲养管理、疾病防控等,以保障山地农业的畜产品供应。

针对土壤改良和水土保持的研究尤为重要,因为山地的土壤质地较差,容易发生水土流失等问题,需要寻求有效的解决办法。

2. 山地农业生态环境研究山地农业的生态环境问题一直是学者们关注的焦点。

山地农业的生态环境包括森林生态、水域生态、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稳定性、生态补偿等方面。

研究表明,山地农业生产对生态环境具有较大影响,尤其是在水土保持、生物多样性维护、山地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存在一定挑战。

学者们提出了一系列的环境保护措施和政策建议,以促进山地农业与生态环境的良性互动。

3. 山地农业产业发展研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口的不断增加,山地农业产业面临着市场需求逐渐扩大、产业结构调整、农民收入增加等问题。

山地农业产业发展成为研究的重要方向。

学者们通过对山地农业产业的生产流程、产业链、市场需求、政策支持等方面开展研究,提出了一系列的发展策略和措施,以推动山地农业产业的发展和壮大。

二、山地农业研究的热点和难点1. 热点问题:山地农业的绿色生产技术研究绿色生产技术是当前农业研究的热点之一,也是山地农业研究的重要内容。

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文献综述

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文献综述

02
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概况
农村经济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历史回顾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经济 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从家庭联 产承包责任制到农业现代化、乡 村振兴等,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现状概述
当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着 许多挑战,如资源约束、环境污 染、产业结构单一等问题,但同 时也具备巨大的发展潜力。
07
研究结论与展望
研究结论回顾
第一季度
第二季度
第三季度
第四季度
农村金融发展
许多文献发现,农村金 融的发展对农村经济增 长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其中,农业信贷和农业 保险对农业产值的增加 具有积极影响。
农业技术创新
研究表明,农业技术创 新能够提高农业生产效 率和农产品质量,是推 动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
研究意义与价值
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深入研究农村经济发展问题,有助于找出促进农村经济增长的关 键因素,为制定相关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缩小城乡差距
通过研究农村经济问题,有助于寻找提高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 距的途径,促进社会公平与和谐。
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针对农业技术创新、劳动力转移等问题进行研究,有助于提高农 业生产效率和质量,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
农村金融创新的路径与政策
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
通过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完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扩 大农村金融服务覆盖面,提高农村金融服务质量。
加强政策支持
政府应加大对农村金融的政策支持力度,包括财政补贴、 税收优惠等措施,以促进农村金融的发展。
推进农村金融创新
鼓励和支持各类金融机构开展农村金融创新,包括产品创 新、服务创新、技术创新等,以满足农民和农村企业的多 样化需求。
农村经济发展的特点与问题

《健康农业发展分析国内外文献综述2800字》

《健康农业发展分析国内外文献综述2800字》

健康农业发展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一)国外研究综述Bhattarai(2015)通过对相关理论的研究,对农业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在他看来,必须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禁止使用农药,可以适当使用少量化肥,从而改善土壤的的污染情况,保证农作物的绿色健康,这样才能使农业进行可持续的发展[1]。

Mise (2016)认为农业想要实现高效且可持续的发展,就要大量减少对农药化肥的使用甚至于不使用,同时要减少人们对农业生产的干扰,保护生态环境使其不遭到破坏,进一步保护了土壤质量从而维护了生物种群的多样性[2]。

Roose-E(2015)认为,要充分利用好径流和耕种来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3],他把传统农场与生态农场进行全方位的比较,发现生态农业的农场更具有优势,具体体现在农业的农场中可以更精准地对幼苗害虫、杂草以及肥料进行控制,并且相比较而言健康农业的农场投入更少。

Anwar K(2015)认为健康农业可以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利用养分循环达到减少养分损失的目的,进一步增加了农业产量,提高了经济效益,并且可以有效地管理农作物管理系统[4]。

Kata(2015)在实践中发现了可以通过根据当地的地域条件及气候条件选择合适农作物,这样可以有效地减少水土流失和泥沙的侵蚀,进一步提高生产收益[5]。

Cataned(2016)发现了一些限制当地农业生产力发展的因素,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有些地区的基础设施不足且严重缺乏资金投入,他就这些方面出了一些简单、有效、可行的解决方案,可以运用农业科学技术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农药的过量使用,因此推动健康农业的科学技术是必然趋势,只有加速了科技发展才能加快发展健康农业的步伐[6]。

Parviz(2018)认为,想要提高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以及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可以通过种植一些有机农作与低投入农作。

而且认为,发展中国家不应该只局限于特定的某种农业实践活动,而是应该根据本国国情,灵活地选择背景,探寻的健康农业评价体系要适合本国的国情,在同一国家也要做到因地制宜,选择最优的发展方式[7]。

一篇完整的文献综述范文农业经济管理

一篇完整的文献综述范文农业经济管理

一篇完整的文献综述范文农业经济管理一、农业经济管理的理论基础农业经济管理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农业经济学、管理学和农业发展观。

农业经济学研究农业生产、农业市场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规律和机理,为农业经济管理提供了理论工具和分析方法。

管理学研究组织和决策的原理及其在实践中的应用,为农业经济管理提供了管理思想和管理技能。

农业发展观则是指导农业经济管理的宏观目标和思想指导,包括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农业现代化的理念。

二、农业经济管理的内容和途径农业经济管理的内容主要包括农业生产管理、农业市场管理和农村经济管理。

农业生产管理是指对农业生产全过程进行科学规划和有组织的组织和管理,包括土地利用、农作物种植、养殖和农机具配备等。

农业市场管理则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对农产品的生产、流通和价格进行调控和管理,以保障农民的利益和市场的稳定。

农村经济管理是指对农村经济的整体管理,包括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农民收入提高和农村社会保障等。

三、农业经济管理的实践经验农业经济管理的实践经验主要包括政府管理和企业管理两个层面。

在政府管理方面,相关政策和措施的制定和实施对农业经济管理起到重要作用。

政府可以通过设立农业产业基金、提供财税支持、建立农产品市场监管机制等方式,推动农业的健康发展。

在企业管理方面,农业企业可以运用现代管理理念和技术手段,提升农业生产的效率和质量。

同时,加强农业产业链的协同和农产品品牌建设也是农业经济管理的重要环节。

四、农业经济管理在现代农业中的应用随着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农业经济管理在现代农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首先,农业经济管理可以帮助农民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增加收入。

其次,农业经济管理可以促进农产品的市场化和品牌化,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和竞争力。

第三,农业经济管理可以推动农村的产业升级和农民的职业转型,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村社会的进步。

综上所述,农业经济管理是一种通过运用经济学原理和管理理论来调控和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管理模式。

农业发展状况综述毕业论文文献选读

农业发展状况综述毕业论文文献选读

农业发展状况综述毕业论文文献选读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状况备受关注。

本文将通过选读相关文献,综述当前农业发展的状况,探讨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一、农业发展现状近年来,我国农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农业生产水平不断提高,粮食产量稳步增长,农产品质量不断提升。

农业现代化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农业科技的应用不断推进,农业机械化水平逐步提高。

农民收入也在逐年增加,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农村面貌焕然一新。

二、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然而,农业发展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农业生产结构亟待优化,农产品供给与需求之间存在不平衡,农产品价格波动较大,农民收入增长不均衡。

农业生产中普遍存在着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等问题,农村劳动力不足,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有待完善。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还存在一定的薄弱环节,农村产业发展不够多元化。

三、农业发展的未来展望为了进一步推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

首先,要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支持力度,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

其次,要优化农业结构,加强农产品品牌建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同时,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农村经济的多元发展。

此外,还要加强对农民的培训和教育,提高农民的素质和技能,推动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就业。

综上所述,当前我国农业发展取得了一定成就,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只有不断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优化农业结构,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提高农民素质,才能推动农业持续健康发展,实现农村振兴的目标。

希望未来我国农业能够迎来更加美好的发展前景。

农 业 推 广 文 献 综 述

农 业 推 广 文 献 综 述

农业推广文献综述当前我国农业发展所面临的人口膨胀、耕地减少、粮食供给压力加大等问题日渐突出。

普遍存在着人均农业资源占有率及利用率低,劳动生产率低,粮食生产科技水平低,农业基础设施投入不足等现象。

由此可见,基于传统模式的农业已经难以适应当今世界的需求,于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进行转化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

现代农业属于农业发展的最新阶段,备受学术界的关注。

美国、欧盟、日本、韩国等国家对现代农业的开发、现代农业的进程以及现代农业的实现途径等问题都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在中国也有很多学者对西方发达国家现代农业的发展进行过较为广泛的考察和分析,从而对现代农业的内涵、特征、发展进程等有了深刻的认识。

1 现代农业的内涵现代农业的范畴到底是指什么?学术界对此进行了较长时期的讨论,代表性的学术观点有以下几种: 2007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了发展现代农业这个方向,并提出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

其中对现代农业的科学论述是:“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

中国工程院院士卢良恕(2006)指出:“现代农业是继原始农业、传统农业之后的一个农业发展新阶段。

现代农业以现代工业装备为物质条件。

现代农业的核心是科学化,特征是商品化,方向是集约化,目标是产业化”。

他从发展阶段的角度来看待现代农业,认为现代农业是一个动态的历史的概念,是农业发展的一个崭新的阶段。

同样,蒋和平教授(2009)也认为现代农业是一个动态的、历史的、相对的概念,是相对于传统农业而言的新型农业。

他指出现代农业的内涵包括创新、产业化经营、集约化经营、外向型、适度规模经营、标准化等理念。

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李静(2005)指出:“现代农业是指在工业化、城市化高度发展的条件下,依托城市在资本、信息、人才、科技、市场等方面的优势,以农业资源为基础、市场为导向、效益为中心、产业化为抓手,城市与乡村融为一体,农业与其他产业日益融合,农产品生产、加工、营销、服务相互配套,具有经济、生态、文化多种功能的农业综合开发系统”。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农业学科的研究热点与展望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农业学科的研究热点与展望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农业学科的研究热点与展望在农业学科领域,文献综述是毕业论文中不可或缺的部分,通过对当前研究热点的梳理和未来发展的展望,可以为读者提供全面的学术背景和研究方向。

本文将就农业学科的研究热点进行综述,并展望未来的发展方向。

一、农业科技创新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农业科技创新成为当前农业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

农业科技创新涵盖了种植、养殖、农业机械化等多个方面,其中基因编辑技术、精准农业技术等新技术的应用备受关注。

通过基因编辑技术,可以培育出抗病虫、高产、优质的新品种,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精准农业技术则可以实现对农田的精准施肥、精准灌溉,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减少资源浪费。

未来,农业科技创新将继续深入发展,为农业生产提供更多技术支持。

二、农业生态环境保护随着人们对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成为研究的热点之一。

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旨在实现农业生产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包括土壤污染治理、农药残留控制、农田生态系统恢复等方面。

在当前全球变暖的背景下,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显得尤为重要。

未来,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将成为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三、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口结构的变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成为当前农业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包括农业产业链的优化、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农村产业转移等方面。

通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可以实现农业产业的升级和转型,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未来,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将继续深入推进,为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支撑。

四、农业信息化技术应用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农业信息化技术应用成为当前农业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

农业信息化技术应用涵盖了农业大数据分析、农业物联网技术、农业智能装备等多个方面。

通过农业信息化技术应用,可以实现对农业生产全过程的监控和管理,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未来,农业信息化技术应用将继续深入推进,为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新动力。

生态农业发展的文献综述

生态农业发展的文献综述

生态农业发展的文献综述生态农业是一种以生态学原理为基础,通过保护环境、提高农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耐逆性,优化农业生产方式,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模式。

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环境保护和自然资源管理的关注日益增加,生态农业逐渐成为农业发展的热点领域。

本文将对生态农业发展的相关文献进行综述。

首先,生态农业发展的意义和价值是研究者关注的重点之一、文献研究表明,生态农业可以提高土壤质量,减少农药使用,改善生态系统健康,增加农产品的品质和营养价值。

例如,研究表明采用有机农业方法种植的农作物质量和口感更好,含有更多的营养物质和抗氧化剂,对人体健康更有益。

此外,生态农业还能减少对化石能源的依赖,降低温室气体排放,促进可持续农业发展。

其次,文献中对生态农业技术和实践的研究也十分丰富。

例如,研究人员通过改变土壤管理、种植方式和农业生产系统等方面的措施,探索了一系列促进农业生态系统稳定和功能的技术和方法。

其中包括生物多样性保护、有机肥料的应用、复合种植、生物防治等。

研究结果显示,这些措施可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降低农产品生产成本,减少对环境的破坏,为实现可持续农业发展提供了有效的途径。

此外,文献中还对生态农业政策和管理的研究进行了探讨。

研究发现,政府的农业政策和管理机制对生态农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例如,制定农业生态保护政策,提供财政支持和农业补贴,加强对农业生态系统的监测和评估等措施可以促进生态农业的发展。

此外,加强农民教育和培训,提高他们对生态农业的认识和技术水平,也是推动生态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最后,文献中还存在一些挑战和问题需要解决。

例如,生态农业的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仍然存在一定的难度和局限性。

同时,生态农业的发展还面临着市场需求、技术标准、农民收入等问题。

因此,如何解决这些挑战,促进生态农业的广泛应用和推广,仍然是一个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综上所述,生态农业发展是当前农业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

通过综合分析相关文献,可以了解生态农业发展的意义和价值、技术和实践以及政策和管理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农业技术推广研究文献综述2300字》

《农业技术推广研究文献综述2300字》

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1国外研究综述涉农企业经济全球化的必然趋势和科技信息大爆炸式的飞速传播,目前世界上主流国家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大体可分为以下五类:(1)以政府农业部门为基础,由农业推广站(中心)负责组管理和实施的全国性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共同承担推广服务经费,国家根据地方实际情况按比例从预算中划拨资金,充分调动了地方政府的积极性。

实施这类体系的国家包括日本、荷兰、英国等。

例如:日本农业技术推广就是以政府机构和农民自治组织为主体,推广机构是与政府垂直管理推广体系并行的各级农协。

农协作为民间合作组织,主要对农业技术和农家生活进行指导工作,充分获得日本农民的信任以及日本政府的扶持。

[1]根据1997年日本普及事业调查研究会的调查结果显示,日本农民获取的72%农业情报和61%的生活改善情报来自农协。

[2](2)政府领导,科研单位为主体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这类型典型代表是澳大利亚的推广工作,州农业部派出农业技术专家在全州各地建立农业研究所和技术咨询站,向农民提供技术、咨询等服务。

澳大利亚的科研与开发部门共有约86000名,主要包括16家政府科研单位,6个非盈利的科研组织,45所高等教育院校,私营企业的实验室以及联邦政府的科研与推广机构。

[3](3)作为农业生产主体子系统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某些规模化的商业性生产组织为了自身研发、生产活动而建立的推广体系,如马来西亚的橡胶生产组织独立拥有的橡胶技术推广体系。

这类体系目的性和反馈能力强,但地域性限制大。

[4](4)非政府组织的民办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如法国的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主要以行会的形式进行,他们为农民提供作物和畜禽良种,以及技术服务。

[5](5)特定面向对象的农业推广体系。

比如在欧洲,会成立专门向农村妇女推广适用性与针对性更高的农业技术以及健康知识。

一些国家的宗教组织也参与到农业推广工作中来。

[6]2国内研究综述早在3000多年以前,我国就出现了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雏形。

中国古代农业文献综述

中国古代农业文献综述
结论中国古代农业文献通过春秋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两宋元朝明清6个时期经历初创时期在北方发展时期向南方普及时期从高峰走向衰落时期等4个发展阶段直至授时通考问世后大型综合性农书结束了地方性和专业性小农书除蚕桑花卉治蝗备荒等几项继续有所发展外其他各项大都渐趋衰退
安徽农 业科学 。 unl f n u A r c.0 13 2 ) 14 9—1 6 J ra o h i g .Si2 1 ,9(6 :6 5 o A i 4 6 1
d ciig po es.1ws y e n ee rh sau n itr r u e l n rc s n a .tp sa d r sac ttsa d hsoy ae s mmaie . T e d v lp n fa ce tChn giutr i rtr x ei rz d h e eo me to n in ia a rc lu a lt au e e p r. l e e e sfu tg so nta e eo me t e eo me ti rh Chn n e o rsa e fii ld v lp n ,d v lp n n No t ia,p p lrz t n sa e t o t hiaa d d ci n e o i o u aiai tg o S u h C n n e l o nigp r d. i Ke r Agiut a ieau e;An in c l r o k;Ev lto t y wo ds rc lu l l r tr r t ce ta ut a b o ul ou in pah
产 经验的农 书。如《 董安 国》 《 、蔡葵 》 《 胜之 书》 《 农教 、汜 、神 田相土耕种 》 《 、种树藏果 相蚕》 《 六畜》 《 、相 、蚕织 法》 《 、 四民

现代农业发展与涉农产业关联研究文献综述

现代农业发展与涉农产业关联研究文献综述

现代农业发展与涉农产业关联研究文献综述近年来,现代农业发展迅猛,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不断涌现,带动了涉农产业的发展壮大,成为推动我国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力量。

本文将就现代农业发展与涉农产业关联的研究文献进行综述。

一、现代农业发展的内涵和特点现代农业是一种以科技、知识、信息为基础,运用现代农业技术和管理模式,实现优质农产品高效生产、规模化经营和资源节约的农业业态。

现代农业在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增强农产品质量、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较传统农业具有明显的优势。

(一)现代农业发展对涉农产业的影响现代农业技术、管理方法的应用,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和品质,促进了涉农产业向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方向转型升级,从而提高了涉农产业的经济效益。

例如,《我国现代农业发展对种业服务产业发展的影响研究》(杨静、陈旭、张海龙,2016)研究表明,现代农业将推动种业服务产业的发展,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从而促进农业经济增长。

涉农产业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支持体系,它的壮大也为现代农业带来了更多的商业模式、销售渠道和媒介等。

例如,《利用涉农产业发展现代农业及其政策研究》(李玲、杨厅、彭育斌,2017)研究表明,涉农产业在现代农业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承担农业生产要素供给、渠道组织与流通和农业转型升级三个方面。

现代农业发展与涉农产业关联的上述研究结果表明,现代农业和涉农产业有着密切的联系,需要共同推进现代农业的发展。

同时,现代农业发展与涉农产业之间也存在一些挑战,例如:一方面,现代农业发展需要涉农产业提供各种服务和支持,因而在涉农产业的发展中应注重增加农业系统的反哺。

总的来说,现代农业与涉农产业之间存在着相互支撑、相互促进的关系,在未来发展中,两者应加强合作,共推现代农业的发展,进一步推进农村产业转型升级,实现农村地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数字农业发展研究文献综述

数字农业发展研究文献综述

数字农业发展研究文献综述数字农业发展研究文献综述摘要:数字农业是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数字化工具来提高农业生产、管理和服务效率的一种农业发展模式。

本文通过对数字农业发展研究文献的综述,探讨了数字农业的定义、技术与应用、发展趋势和存在的问题与挑战等方面的内容,并基于现有研究成果,提出了数字农业未来发展的建议和展望。

一、引言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和农业生产经营环境的变化,数字农业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兴起。

数字农业通过运用各种数字化工具和技术,实现了农业生产、管理和服务的数字化、智能化和精细化,拓宽了农业的发展路径和提升空间。

本文旨在对数字农业的发展进行综述,总结现有研究成果,探讨数字农业的发展趋势和存在的问题,并对数字农业的未来发展进行展望。

二、数字农业的定义和特点数字农业的定义:数字农业是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数字化工具来提高农业生产、管理和服务效率的一种农业发展模式。

它以农业数据的采集、传输、存储分析和利用为基础,通过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实现农业生产全过程的信息化管理和智能化决策。

数字农业的特点:1. 内容丰富:数字农业不仅包括农业生产过程中的物质要素,还包括农田、作物、动植物、环境等相关的信息要素。

2. 数据化和智能化:数字农业以数据为基础,通过数据分析和挖掘实现农业生产过程的智能化管理和决策。

3. 精细化和个性化:数字农业可以对农田、作物、环境等进行精细化监测和管理,根据个体差异进行个性化服务和决策。

4. 高效和可持续:数字农业通过提高生产效率,减少农业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数字农业的技术与应用数字农业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和数字化工具实现农业生产、管理和服务的数字化、智能化和精细化,主要包括以下技术和应用:1. 物联网技术在数字农业中的应用物联网技术可以实现农业生产过程的远程监测、自动化控制和信息化管理,主要应用包括农田土壤水分监测、作物生长环境监测、农机作业监测等。

农学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农学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农学毕业论文文献综述引言农业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产业,与农业相关的研究也逐渐受到广泛关注。

本文将对农学领域的相关文献进行综述,以便为农学毕业论文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农业生产技术农业生产技术是提高农作物产量、改善品质以及保障食品安全的重要手段。

文献综述显示,目前农业生产技术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水稻种植、果树栽培、农业机械化、气候变化对农业影响等。

例如,研究表明利用科学的水稻种植管理方式,可以显著提高水稻产量,并改善土壤环境。

此外,农业机械化也被广泛应用于现代农业生产,通过引入先进的农业机械设备,可以提高农作物种植的效率和质量。

二、新型农业模式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社会的发展,新型农业模式逐渐成为农学研究的热点。

相关文献显示,新型农业模式主要包括有机农业、精准农业和农业生态系统。

有机农业主要强调环境友好和可持续发展,通过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保护土壤和水资源;精准农业则通过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全球定位系统和遥感技术,实现农业生产的精确管理;而农业生态系统则强调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农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三、农业可持续发展农业可持续发展是解决当前农业发展面临的问题的有效途径,也是全球农学界关注的重点。

通过对文献的综述,可以发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节水农业、农业废弃物处理和农村发展等方面。

研究表明,节水农业可以有效减少农业灌溉对水资源的需求,并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另外,合理处理农业废弃物,如农作物秸秆和动物粪便,可以减少环境污染,并有效利用农业资源。

此外,农村发展也是农学界关注的重要内容,通过提高农村民众的生活水平和农民的工作环境,可以促进农村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结论综上所述,农学领域的研究包括农业生产技术、新型农业模式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等多个方面。

通过文献综述可以了解到农业生产技术的最新研究进展,掌握新型农业模式的理论与实践经验,并深入了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思路和方法。

因此,在撰写农学毕业论文时,可以借鉴相关文献的研究成果,提高论文的专业性和学术价值,为农学领域的发展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

生态农业发展的文献综述

生态农业发展的文献综述

生态农业发展的文献综述生态农业发展的文献综述【摘要】生态农业的产生经历了一个渐进的过程,它的发展需要国家政策的支持和建立适合当地环境的生态农业模式,本文对生态农业的认识、各国的支持政策和相应的发展情况和生态农业发展模式三个方面做了梳理并评述已有文献。

【关键词】生态农业;生态农业的概念;生态农业模式一、对生态农业的认识我国农业生态学思想古时就已产生。

春秋战国时期,三才论提出:天时、地宜、人力对生物生长发育有重要影响.吕氏春秋:提出夫稼,为之者人也,生之者地也,养之者天也。

20世纪80年代初叶谦吉教授首次提出“生态农业”的概念.胡宝刚(1999):生态农业是指运用资源的有机结合与相互作用的能量转换定律和生物之间的相养共生规律,自觉建立起的稳定而高效的农业经济体系。

最近的相关研究有,李太平,马万平(2012):生态农业是一个开放的、平衡的、综合的、因地制宜的农业系统。

从上面的定义看出,他们都注重的是以一种科学的方式根据当地的具体环境进行农业生产并对环境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即,生态农业是一种利用当地的资源优势,以投入少、产出高、绿色环保为原则,以促进农业发展、增加人民收入、改善环境、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为出发点,经济、高效、绿色、环保的农业生产方式.二、生态农业的发展概况、支持政策及趋势(一)国外生态农业发展概况及各国的支持政策西方国家农业生产环境在工业革命后受到严重污染。

他们曾借鉴我国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兴办生态农场,继而推出一系列农业环境保护政策,并从20世纪80年代起实施生态农业补贴,90年代后进一步加大了农业环保支持力度.生态农业在欧洲兴起于1924年鲁道夫。

斯蒂纳(Rudolf Steiner)主讲的“生物动力农业”课程,稍后,美国土壤学家威廉姆。

阿尔伯卫奇也提出“生态农业"这一概念。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各国生态农业有了较大发展,欧洲发展较快,而大多数亚洲国家的生态农业面积较小.美国农业在吸取生态失衡的教训之后,转而采用低投入可持续发展的模式,把农药、化肥、石油的投放量控制在适合的水准。

农业科学研究文献综述农业生产与粮食安全

农业科学研究文献综述农业生产与粮食安全

农业科学研究文献综述农业生产与粮食安全农业是人类社会的基础产业,直接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粮食安全问题日益受到重视。

农业科学研究在促进农业生产发展、提高粮食产量和保障粮食安全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从农业科学研究的角度,综述当前农业生产与粮食安全的相关文献,探讨如何通过科学研究促进农业生产,确保粮食安全。

一、农业科学研究在提高粮食产量方面的作用农业科学研究在提高粮食产量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育种改良、土壤改良、病虫害防控等技术手段,科学家们不断探索提高粮食产量的途径。

例如,杂交水稻的研究与应用,极大地提高了水稻的产量。

杂交水稻具有高产、抗逆、抗病虫害等优点,成为我国粮食生产的重要支撑。

此外,农业科学家还通过优质高产、抗逆抗病等方面的研究,不断推动粮食产量的提高,为粮食安全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农业科学研究在粮食质量安全方面的作用除了提高粮食产量,农业科学研究还致力于提高粮食质量安全。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粮食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农业科学家们通过研究粮食质量安全的关键技术,如农药残留检测、食品安全标准制定等,保障了粮食的质量安全。

同时,农业科学研究还在粮食加工、储存、运输等环节进行技术创新,有效防止粮食在后期环节出现质量安全问题,确保人民群众食品安全。

三、农业科学研究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作用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日益严重,极端天气频发给农业生产带来了巨大挑战。

农业科学研究通过研究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提出相应的适应措施,帮助农民有效抵御气候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

例如,针对干旱、水涝等极端天气,科学家们研究开发了相应的抗旱、抗涝作物品种,提高了作物的适应能力,保障了粮食产量和质量安全。

四、农业科学研究在可持续发展方面的作用农业科学研究还在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农业生产对土壤、水资源等自然资源的消耗和污染日益严重,如何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成为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中国现代化农业的发展文献综述

中国现代化农业的发展文献综述

中国现代化农业的发展文献综述班级:13经济2班姓名:李溢智学号:2013333501134摘要:当前我国农业发展所面临的人口膨胀、耕地减少、粮食供给压力加大等问题日渐突出。

普遍存在着人均农业资源占有率及利用率低,劳动生产率低,粮食生产科技水平低,农业基础设施投入不足等现象。

由此可见,基于传统模式的农业已经难以适应当今世界的需求,于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进行转化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

本文通过数据的收集和对比,分析我国现代农业发展取得的伟大成就和不足,对不足的成因进行研究,并针对这些不足提出建议,促进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

一.中国现代农业发展取得的成就1.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取得巨大成就,农民收入获得极大提高。

改革开放30年以来,我国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取得了历史性成就。

我国乡镇企业、农村服务业蓬勃发展,进入农业人口向第二、第三产业大规模转移的阶段。

据中国国家统计局资料记载,建国初期的1952年,我国乡村劳动者占93.29%,非农产业劳动者包括乡村党政群管理人员在内,只占5.08%;1978年,中国城镇人口占17.9%,乡村人口占82.1%。

2006年,中国城镇人口上升至43.9%,乡村人口下降至56.1%,受城市化的影响,我国的农村人口所占比重不断减少。

表1 各产业就业人口占总就业人口的比重如表1所示,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就业人口大幅下降,第三产业就业人口大幅增加。

1978年,中国国民生产总值中,农业总产值占28.2%,工业总产值占47.9%,第三产业总产值占23.9%。

2006年,中国国民生产总值中,农业总产值下降为11.7%,工业总产值上升48.9%,第三产业总产值上升至39.4%。

由此可见改革开放30年,我国农民收入获得了极大提升,收入来源结构获得了巨大变化。

1978年,中国农民人平均年纯收入为134元,2007年,中国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了4140元。

1978年,中国农村没有解决温饱的农民总量大概是2.5亿人,到2007年底没有解决温饱农民的数量减少到不足1500万人。

区域特色农业发展研究文献综述

区域特色农业发展研究文献综述

区域特色农业发展研究文献综述摘要:基于国内外区域特色农业发展相关文献和中国实际情况的思考,将国内外关于区域特色农业发展问题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和综述,从区域特色农业概念、理论、发展模式、发展对策等角度展开述评,试图找出研究区域特色农业发展新的角度,以期推动该问题研究的深入,从而促使我国区域特色农业根据自身的发展条件,选择差异化的发展道路,实现我国区域特色农业协调发展。

关键词:区域特色农业;发展模式;发展对策一、引言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国家农业竞争逐步演化为农业核心区域的竞争。

各国或地区都在经济市场化、国际化格局中对自己进行重新定位,着力构筑本地的区域农业优势产业和核心竞争力。

农业作为地域差异最为显著的产业,通过优化农业区域布局与促进区域农业协调发展成为新阶段统筹区域发展关注的重中之重。

二、国内外文献综述1.国外学术界关于特色农业的研究特色农业以都市农业为代表并兴起于发达国家。

20世纪五十年代以来,欧美及日本的经济学家相继开展了对特色农业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从而使特色农业的概念被广泛接受。

由于各国的条件、特点和农业发展阶段不同,特色农业区域的名称、形式及研究重点也不同,有的称农业区划,有的称农业专业化地带,有的称农业景观区划。

目前,国外特色农业的研究更多是从理论角度探讨,涉及区域比较优势理论、竞争优势理论、技术创新理论和农业产业化理论等。

尤其以舒尔茨关于改造传统农业的理论;约翰·梅尔农业发展的理论与农业发展的诱致技术变革理论为代表,涉及比较优势理论、竞争一优势理论、创新理论和农业产业化理论等,而且每一类特色农业的发展还有其独特的理论基础。

当前,国外关于区域特色农业现代化的研究侧重于特色农业区域划分、区域发展规划方法、区域调控政策研究等方面,并提出了农业区域统筹理念。

但缺乏从实证分析中归纳规律,总结经验,缺乏剖析区域政策的作用机制和运行规律,并对影响区域政策制订与实施效果方面的研究不够深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献综述题目外源硅对盐胁迫下甜瓜种子萌发的影响学院农学院专业园艺毕业届别姓名指导教师职称外源硅对盐胁迫下甜瓜种子萌发的影响王映霞(甘肃农业大学农学院园艺专业,甘肃兰州,730070)摘要:甜瓜根系较浅,具有喜肥不耐肥的特点,容易发生盐害。

土壤次生盐渍化成为甜瓜生产的主要限制因素,此外在淡水资源不足,耕地面积日益减少的情况下,甜瓜正常的生长发育受到很大的影响。

因此,研究盐胁迫对植物的生理特性及盐适应机理的影响有重大意义。

本文综合概述了关于盐对甜瓜种子萌发的抑制作用及外源硅对盐胁迫下甜瓜种子萌发的影响及研究状况。

内容包括盐胁迫对甜瓜种子发芽指标的影响,外源硅对盐胁迫下种子的发芽率、发芽势、吸水率、淀粉酶等的影响及甜瓜研究历史、研究现状等。

关键词:发芽率、发芽势、吸水率、淀粉酶前言甜瓜葫芦科,一年蔓生草本植物,原产于非洲热带沙漠地区,大约在北魏时期随着西瓜一同传到中国,明朝开始广泛种植。

现在甜瓜已成为西部地区的重要经济产物之一,为带动西部地区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属但西部地区淡水资源紧缺,存在大量盐碱地、苦碱水资源,这种不良的环境不仅降低了种子的萌发,而且影响了作物的生长产量和品质。

如何缓解盐渍化对甜瓜种子萌发的抑制是盐渍土地地区作物栽培的重要技术环节。

在植物的生命周期中,种子萌发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是幼苗的建成和作物生产的关键时期,种子发芽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农业作物的生长加工和效益。

硅是地壳中含量最丰富的元素之一,在地壳中的含量为29.50% ,仅次于氧而位居第二位,也是地球上绝大多数植物生活的根基。

硅是大多数高等植物生长的有益元素,大量研究表明,硅能促进植物的生长发育[2]提高作物对非生物胁迫和生物胁迫[3]。

同时也是对植物生长发育具有有益作用的元素。

研究表明,硅能明显提高大麦[4]、玉米[5]和烟草[6]的幼苗的耐盐性,由于绝大多数硅是以硅酸盐结晶或沉淀的形式存在,所以土壤中硅的浓度都比较低。

但硅对甜瓜种子的萌发的研究甚少,因此,以甜瓜种子为材料,研究硅对盐胁迫下甜瓜种子萌发的影响有很重大的实际意义。

外源硅( K2 SiO3 ·nH2O)在园艺作物抗盐性、抗重金属胁迫、抗病虫、抗旱等逆境中的研究有很大的进展。

研究硅对盐胁迫下甜瓜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探索外源硅在缓解盐害中的作用,以期为甜瓜的栽培、耐盐抗盐性品种的筛选和育种提供理论和技术。

1 盐胁迫对种子萌发的影响在盐渍环境下,种子萌发作为种子植物生活史的第一阶段,最先受到盐分的胁迫。

种子在盐胁迫下,由于渗透胁迫以及 Na+、Cl-等离子毒害作用影响种子萌发[1],表现为种子萌发速度及萌发百分率随盐分胁迫而降低[7] 。

通常甜土植物不能在高于 1.5%的氯化钠浴液中萌发,而盐角草等盐生植物却可以在高达4%的盐分浓度下萌发。

在种子萌发过程中种子吸水引起种子内部糖、有机酸、氨基酸外渗,重新建立生理生化反应,在高盐胁迫下,上述过程受到抑制,膜的再造功能受到影响,膜受伤透性增加,溶液由细胞内向外渗出.,造成细胞内营养不平衡从而影响种子萌发指标。

在低盐条件下可促进种子的萌发,对于这种现象的主要的解释有:可能存在耐胁迫基因( 或特异生理机制)可能与低盐促进细胞膜渗透调节有关, 也可能是微量的无机离子( Na+) 对呼吸酶有一定的激活作用等,这与前人的研究结果是一致的[8]。

在其它作物上如黄瓜[9]、南瓜[10],以及甜菜[11]、棉花[12]、小麦[13]、猎狗[14]、盐角草[15]等也有类似的试验结果。

硅与园艺作物的抗逆性2.1 硅与园艺作物的抗盐性大量研究证明,缺硅导致植物对环境胁迫的适应能力减弱。

适量施硅可显着提高作物的抗盐性,降低作物盐害。

梁永超等研究结果表明,适量加硅可降低大麦的盐害。

硅显着提高盐胁迫大麦根系脱氢酶活性,降低叶片细胞汁液浓度,提高体内的钾离子浓度、降低钠离子浓度,并提高土培大麦植株体内氮、磷的积累量及磷的浓度,改善盐胁迫大麦植株的养分平衡状况。

硅对耐盐大麦盐害的缓解效果比对盐敏感大麦更显着。

研究还表明,硅可降低盐胁迫大麦细胞质膜透性。

盐胁迫下大麦叶片超微结构发生了显着的变化,叶绿体双层膜脱落,基质片层结构破坏,淀粉粒减少;而盐胁迫下加硅处理的叶片叶绿体双层膜较完整,基质片层结构清晰可见。

盐胁迫下加硅可显着提高大麦叶片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降低丙二醛(MDA)浓度,提高根系H+.ATP酶活性。

梁永超和丁瑞兴报道硅降低盐胁迫大麦对钠离子的吸收,提高对钾离子的吸收。

束良佐等采用砂基培养的方法,研究了硅对盐胁迫下玉米幼苗生长的一些生理指标的影响。

结果表明,硅增强了盐胁迫下玉米幼苗硝酸还原酶的活性。

促进了蛋白质的合成,提高了盐胁迫下玉米叶片的光合速率和干物质,改善了玉米幼苗体内的水分代谢和水分利用率。

在盐胁迫下,硅降低了玉米幼苗根系质膜透性,增强了根系的活力;抑制了玉米对钠离子的吸收,促进了对钾离子的吸收。

硅能够提高盐胁迫烟草悬浮细胞耐盐性。

盐胁迫下烟草悬浮细胞变小,大小不一,畸形增多,加硅使细胞形态明显改善,长宽比例缩小,圆形细胞增多,畸形细胞减少;加硅后细胞数量明显增加。

盐胁迫导致的渗透胁迫和Na+、Cl-等的毒害作用[1]都会对种子萌发产生影响。

表现为种子萌发速度及萌发率随盐分胁迫的程度而降低。

使用硅肥能降低盐分胁迫对植物的伤害[4]。

因此,研究外源硅对盐胁迫下种子发芽指标、硅是大多数高等植物生长的有益元素,大量研究表明,硅能促进植物的生长发育[2]提高作物对非生物胁迫和生物胁迫[3]。

硅能明显提高玉米[5]、大麦[4]和烟草[6]的幼苗的耐盐性,由于绝大多数硅是以硅酸盐结晶或沉淀的形式存在,所以土壤中硅的浓度都比较低。

应用硅肥能生理特性和盐适应机理有重大的意义。

近年来国内外对硅的研究越来越重视,并取得了不少研究进展。

硅是植物体内重要的组成成分,也是植物生长有益的营养元素。

已有研究表明,在一些植物上施用硅肥可促进植物养分吸收,改善细胞膜结构和功能的稳定性、提高耐盐性,提高农作物质量和产量。

盐分胁迫下,施用硅素能够提高黄瓜保护酶系统活性,减轻自由基引发的过氧化作用的伤害,从而提高黄瓜耐盐性。

耐盐性的大小与硅的施用量盐分胁迫程度两个因素密切相关。

2,2提高植物对干旱和高温胁迫的适应硅化细胞有调节气孔开闭及水分蒸腾的作用,保证养分有效供给,使作物所需营养始终处于充分均匀状态,不至于营养失调,因而硅具有抗旱、抗干热风及抗高温的作用。

王荔军刚和聂青嘲借助红外热成像技术研究硅处理下本特草叶表温度的变化,结果表明给盆栽土施3mmol/LNacSiO,时,最高可降4.14"C。

在玉米中施硅抑制了玉米植株体内水分的蒸腾作用,提高了体内水分的利用,增加水分吸收量,改善了植株体内的水多子状况。

2.3硅可增强抗病能力硅提高作物的抗病性已是不争的事实。

硅对水稻的三大病害(稻瘟病、纹枯病、白叶枯病)和胡麻叶斑病,小麦的锈病和赤霉病具有显着的抗性。

硅肥可显着减轻水稻的螟虫、稻飞虱和大小麦的蚜虫危害,可提高黄瓜、冬瓜、甜瓜、西瓜等葫芦科物对真菌病害如霜霉病、腐霉病、白粉病的抵抗力,减轻番茄脐腐病的发病率。

然而硅提高作物抗病性的机制尚未搞清楚。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沉积在乳突体、表皮细胞壁或受真菌侵染部位的硅对植物起着天然的"机械或物理屏障"作用,硅的积累与寄主细胞的抗病或系统抗病。

2.4硅与作物产量和品质水稻、大小麦、玉米、甘蔗等禾本科作物,黄瓜、冬瓜、西瓜、甜瓜等胡芦科作物以及.番茄、大豆、草莓、棉花等作物对硅肥也有较明显的反应。

甘蔗、甜菜、甜菜、甜瓜施用硅肥后可显着提高含糖量,番茄施用硅肥后可提高维生素 C 含量。

增产的机理应该是综合性的效果(促进生长、提高高光合作用,促进对养分的吸收,提高对养分的利用率。

提高抗倒状、抗病性等)。

促进对养分的吸收,改善体内养分平衡:硅可以通过促进或抑制作物对某些必需营养元素的吸收与运输从而改善作物体内的养分不平衡状况。

3.与选题相关研究的现状分析盐分是影响作物生长和产量的一个重要因素,有关NaCl胁迫对作物种子发芽率的影响,目前报道存在两种不同的结果: 前人在星星草[16]、棉花[17]、大麦[19]、黄瓜[7]、水稻等作物上的研究结果。

表明NaCl胁迫对作物种子发芽率有抑制作用,且随盐浓度的增加抑制作用增强, 但低浓度盐分(其浓度因作物不同而异)对种子萌发有促进作用。

而刘玉艳研究一定浓度的盐溶液对紫花地丁种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盐胁迫导致紫花地丁种子萌发率降低,萌发进程推迟,萌发进程延长,最终影响种子的萌发水平;种子萌发率与盐浓度之间呈显着的负相关,这和王庆亚等在盐角草上的研究表明一致。

NaCl浓度对甜瓜种子相对电导率的影响中,王广印等研究表明在黄瓜上种子在吸胀阶段受盐胁迫影响较小, 种子萌动后高盐浓度对种子吸水有抑制作用。

有关植物中硅的研究可以追溯19世纪初,早在1804年,de Saussure 就发现了植物中的硅,1862年Sachs提出了硅是否参与植物营养过程的问题。

1926年美国加州大学Sommer率先提出硅是水稻良好生长所必需的元素后,人们对硅元素的研究越来越重视。

大量的研究表明,硅作为植物健康生长的有益元素,能够促进园艺作物的生长及生物学产量,改善品质,增强园艺作物的抗逆性,硅与园艺作物的抗盐性、抗旱性、抗冷性及抗病性等逆境胁迫均密切相关。

70年代后,一些主要产稻国已将施用硅肥作为提高水稻产量的重要措施.研究表明,适量供硅可以促进水稻生长发育,提高光能利用率,改善呼吸作用,降低蒸腾作用,增强抗逆性,调节水稻对某些养分的吸收和利用 ,进而保证水稻的高产稳产.此外硅还有提高水稻遗传物质稳定性的作用。

近10年来人们对硅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盐渍环境下, 由于渗透胁迫以及钠离子、氯离子等的毒害作用,对种子萌发产生一定的影响, 表现为种子萌发速度及萌发百分率均有所降低, 当加入低浓度硅后, 种子萌发速度及萌发率均有较大程度的恢复。

目前,一些学者已经开展了硅对提高大田作物耐盐性的研究,植物体内保护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的高低及丙二醛(MDA)的含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植物的耐逆境能力。

戚乐磊等的研究表明硅能增加玉米种子萌发过程中淀粉酶、蛋白酶和脂肪酶的活性,促进呼吸代谢,提高种子发芽率和单株鲜重。

此外,马成仓等也报道一定浓度的有机及无机硅可以提高水稻种子的萌发。

同时盐分胁迫下,施用硅素能够提高黄瓜保护酶系统活性,减轻自由基引发的过氧化作用的伤害,从而提高黄瓜耐盐性。

耐盐性的大小与硅的施用量和盐分胁迫程度两个因素密切相关。

盐分胁迫程度相同的情况下,施硅量愈高黄瓜耐盐性愈强;施硅量相同的情况下,重度盐分胁迫会降低硅对抗氧化酶活性的提升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