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史名词解释
中国文学史名词解释
1.神话:神话以故事的形式表现了远古人民对自然、社会现象的认识和愿望,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
神话是中国古典小说的源头。
较多的保存在《山海经》、《淮南子》中,此外散见经、史、集等各类古籍中。
2.风雅精神:《诗经》表现出的关注现实的热情、强烈的政治和道德意识、真诚积极的人生态度,被后人概括为“风雅”精神。
“风雅”精神直接影响了后世诗人的创作。
汉乐府诗缘事而发的特点,建安诗人的慷概之音,都是这种精神的直接继承。
后世诗人往往倡导“风雅”精神,来进行文学革新。
如陈子昂、白居易等。
3.《论语》:《论语》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纂录而成。
《论语》编辑成书在战国初年。
《论语》每篇标题取自首章首句中的两个字,各篇之间没有时间的先后顺序,每篇内各章之间也没有共同的主题。
语录体是《论语》文体的基本特征,它或是记录孔子的只言片语,或是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的对话,都比较短小简约,还没有构成单篇的、形式完整的篇章。
《论语》的文学色彩在于表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形象、性格以及深刻平实、含蓄隽永的语言。
4.骚体赋:骚体赋是流行于汉初的汉赋形式。
在体制上,沿袭楚骚句式,多用兮字,通篇用韵,形式整齐,富于抒情色彩。
代表作家及作品有贾谊的《吊屈原赋》、淮南小山的《招隐士》等。
另外还有一系列以悼念屈原为主题的骚体赋,如东方朔的《七谏》、王褒的《九怀》、刘向的《九叹》等。
5、楚辞:是指以具体楚国地方特色的乐调、语言、名物而创作的诗赋在形式上与北方诗歌有较明显的区别。
南方祭歌那神奇迷离的浪漫精神,也深深地影响甚至决定了楚辞的表现方法及风格特征,“楚辞”之名,始见于西汉武帝之时,宋黄伯思《翼骚序》云:“屈宋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故可谓之‘楚辞’。
”西汉末年,刘向辑录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编成《楚辞》一书。
6、汉书:东汉班固编撰的《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在叙事写人方面取得很大成就,它是继《史记》以后出现的又一部史传文学典范之作,因此,历史上经常把司马迁和班固并列、《史记》和《汉书》对举。
中国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全)
诗三百1、《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2、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故又称诗三百。
3、《诗经》共分风、雅、颂三个部分。
其中风包括十五国风,雅分大雅小雅,颂分周颂、鲁颂、商颂。
4、当时传授诗经的有四家:齐之辕固、鲁之申培、燕之韩婴、赵之毛苌。
简称齐鲁韩毛四家。
东汉末年,儒学大师郑玄为毛诗做笺,学习毛诗的人渐多,其后三家诗亡,独毛诗得大行于世。
赋比兴1、诗经中的三种表现手法。
与风雅颂合称“六义”。
2、赋就是陈述铺叙的意思;比就是譬喻,兴的意思是借助于其他事物作为诗歌的开头,主要是为了引起下文,使诗歌曲折婉转,而不给人突兀的感觉,有时也起比喻的作用。
3、周代民歌的比兴手法的运用,丰富了诗歌的表现手法,他可以在极短的篇章里造成动人的境界和形象。
比兴手法在我国诗歌中一直继承发展,是周代民歌对后代文学有重大影响的一面。
周易《盘庚》1、是《尚书》中《商书》里的一篇。
2、尚书是记言的古史,《盘庚》是殷王盘庚迁都前后对世族百官、百姓、庶民的讲话,古奥难懂。
3、《盘庚》中从现实生活经验出发的譬喻都鲜明生动,如因臣民反对迁徙,盘庚对其进行说服,将旧都比作“颠木”,新都比作颠木新生的“由蘖”。
金文1、古代铜器特别是钟鼎彝器上的文字。
一般称为铜器铭文或金文。
2、殷商已有简单铭文,周代日益发展。
3、这些铭文多关于贵族的事功、讼断和赏赐。
因器物的限制,一般不长。
如《散氏盘铭》等。
4、铭文一般为散文,也有韵文。
如《季子白盘铭》。
《春秋》1、《春秋》是鲁国的编年史。
2、现今流传的鲁《春秋》是经过孔子修订的。
它极其简括的记载了周王朝、鲁国及其他各国的事件,起于鲁隐公元年,终于鲁哀公十四年,凡240年。
3、孔子为维护周王朝奴隶制的统治,主张尊王攘夷,正命定分,巩固王朝最高奴隶统治政权,恢复大一统局面。
4、孔子的政治主张通过《春秋》的谨严书法,表现出来。
但《春秋》记事,语言过于简单,类似于后世的新闻标题,只是片断记录。
(完整版)中国文学史名词解释
正始时期的隐士,指嵇康、阮籍、山涛、向秀、阮咸、王戎、刘伶。
七位文士“相与友善,游于竹林”,故号“竹林七贤”。
他们发言玄远,任性放达,饮酒服药,一进颇有名声。
七贤的政治态度和处世方式也各有不同,其中,人品和文学成就最高者是阮籍、嵇康。
三曹:汉魏间曹操、曹丕、曹植三父子的并称。
他们以显赫的政治地位与杰出的文学才能著称于世。
他们在诗歌中抒写自己的政治抱负和乱离的社会场景,悲歌慷慨,是汉魏风骨的代表诗人,在五言诗歌发展史上处于承先启后的重要地位。
曹植被誉为“建安之杰”。
太康诗风:陆机、潘岳以陆、潘为代表的西晋诗风。
一是拟古,二是追求形式的技巧的进步,并表现出繁缛的诗风。
文章四友:崔融、李峤、苏味道、杜审言武后时期的宫廷诗人李峤、杜审言、苏味道、崔融的并称。
内容不外歌功颂德、宫苑游宴,但在他们的其他一些作品中,却有时透露了诗歌变革的消息,有的还对诗歌体制的建设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四人中,以杜审言成就最高。
沈宋:沈佺期、宋之问初唐时期两位宫廷诗人沈全期、宋之问的合称,与“四友”先后,闻名于武周、中宗之时,因其声望相当,故世称“沈宋”。
两人诗歌多是宫廷应制之作,主要成就是对声律的积极探索和实践,把四声分为平仄,在几代诗人取得的经验之上,他们完成了律诗定型化的任务,使“篇有定句,句有定字”,律诗创作规范化,从此,古体诗和近体诗有了明显的区分。
吴中四士:张若虚、贺知章、张旭、包融在初、盛唐之交,四人齐名,他们又都是江浙一带人,这一带在古代也叫吴中,因此人们称他们为“吴中四士”。
“四士”性格狂放,诗多具有浪漫主义色彩,往往透露出一些新的气息、新的情趣,体现了唐诗从初唐到盛唐过渡的特色。
大历十才子:中唐大历时期李端、卢纶、吉中孚、韩翃、钱起、司空曙、苗发、崔峒、耿湋、夏侯审等十位诗人的合称,首见于姚合《极玄集》李端小传。
钱起、卢纶成就最高。
诗歌内容以酬赠送别、感伤身世、隐逸思归为主。
风格特征是“省净清约”。
韩孟诗派:中唐贞元、元和时期与元白诗派同时崛起于诗坛的一个诗歌流派。
中国现代文学史名词解释汇总
中国现代文学史名词解释汇总1、“八事”主张:1917年在《文学改良刍议》中提出的理论见解,提出“不用典”、“不讲对仗”等八点主张,反对文学的复古主义及拟古主义思潮,倡导新诗的“形式大解放”。
2、人的文学:周作人在《人的文学》一文中提出的要求反对封建非人文学,建立以人道主义为本的合乎人性的文学。
“人的文学”成为“五四”时期文学创作的重要特色。
3、文学研究会:1921年1月成立于北京,发起人有沈雁冰、周作人等,是“五四”后成立的第一个新文学社团,宣扬“为人生”的现实主义文学。
4、创造社:1921年7月成立于日本,成员有郭沫若、郁达夫等,是“五四”以后重要的浪漫主义社团,宣扬“为艺术而艺术”的主张。
5、新月诗派:1926年,徐志摩、闻一多等在《晨报副刊;诗镌》上提倡新格律诗,要求创造诗的新格式、新音节以表现完美的精神,被称为“新月诗派”。
6、语丝社:成立于1924年,成员有鲁迅、周作人、钱玄同、林语堂等,创作风格生动、泼辣、幽默,对中国现代散文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7、湖畔诗社:1922年成立于杭州,成员有汪静之、冯雪峰、潘漠华、应修人等,是一个专心致志做爱情诗的浪漫主义诗歌团体。
8、南国社:由田汉创立于1923年,是一个以浪漫主义倾向和感伤情调为鲜明风格的话剧团体。
9、现代主义:现代主义在西方兴起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它是许多文学流派的总称,包括象征主义、唯美主义、表现主义、意识流等,总体特征是反传统和非理性,“五四”时期开始传入中国。
10、象征诗派以李金发为代表的象征诗派是“五四”以后出现在诗坛上的。
象征派诗人受法国象征诗派的影响,讲求感官享受和刺激,重视刹那间的幻觉。
象征派诗人否定诗歌与音乐的关系,完全把诗看为视觉艺术,这不同于新月派对诗歌音节美的重视。
象征派的诗歌作品特点是“观念联络的奇特”,即一部分一个观念可以懂,合起来反而含意难清。
他们讲究比喻,却过于难以捉摸。
李金发于1925年至1927年出版的《微雨》、《为幸福而歌》、《食客与凶年》,是象征派诗歌的代表作。
中国文学史名词解释
中国文学史名词解释
1. 文学史
文学史是研究文学作品和文学现象发展变化的学科,通过对文
学作品的系统整理和分析,探讨文学的历史变迁和发展规律。
2. 名词解释
2.1 文学
文学是人们通过语言艺术表达情感、思想和体验的创造性活动,包括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不同体裁。
2.2 文学史
文学史是对一定时期内的文学发展进行总结和研究的学科,它
关注文学的演变和作品的特点。
2.3 文学现象
文学现象是指在一定历史时期下的文学作品、风格或潮流等表
现形式,它可以反映社会、文化和个体的变迁。
2.4 发展变化
发展变化指文学在不同历史阶段中的演进和变化过程,包括创作思潮、艺术风格、主题内容等方面的转变。
2.5 历史变迁
历史变迁是指文学在历史发展中所经历的变迁和演化过程,包括社会背景、文化影响和时代特征等方面的变化。
2.6 发展规律
发展规律是指文学发展中的一系列普遍规律或趋势,反映了作品的发展轨迹、艺术特征以及与社会、文化的关系。
3. 结论
文学史名词解释了文学史、文学、文学现象、发展变化、历史变迁和发展规律等相关概念,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分析中国文学史的演变和发展过程。
文学史名词解释
中国文学史4一、名词解释1、前七子:出现于明弘治、正德年间,成员包括李梦阳、何景明、徐祯卿、边贡、康海、王九思和王廷相七人,代表人物是李梦阳、何景明,倡言“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在反对台阁休诗风中起过重要作用,但也将文学创作引向了拟古主义的道路。
2、后七子:明嘉靖、隆庆年间的文学流派。
成员包括李攀龙、王世贞、谢榛、宗臣、梁有誉、徐中行和吴国伦。
以李攀龙、王世贞为代表。
因在前七子之后,故称后七子;又有"嘉靖七子"之名。
后七子继承前七子的文学主张,同样强调"文必秦汉,诗必盛唐",以汉魏、盛唐为楷模,较前七子更绝对。
他们复古拟古,主格调,讲法度,互相标榜,广立门户,声势更浩大,从而把明代文学的复古倾向推向高潮。
3、茶陵诗派:从明成化到弘治年间,台阁体诗文创作趋向衰落与消退,这一时期对文坛有着重要影响的则是茶陵诗派。
茶陵派以李东阳为主。
李东阳提出诗学汉唐的复古主张。
他的有些作品摆脱了台阁体的束缚,表现出更为广阔的生活视角,刻画了作者个人的真情实感。
17、唐宋派:是出现在明代中期嘉靖年间,以反拨李梦阳、何景明为代表的前七子的复古理论为主要目标的文学派别,其主要代表人物是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和归有光。
他们的基本观点是反对以文采取代道统,主张恢复唐宋八大家的散文传统,倡导文道统一。
4、阳羡派:清代陈维崧的词师法苏、辛,尤其接近辛弃疾豪放苍凉的词风。
陈维崧属江苏宜兴人,宜兴古地名称“阳羡”,所以陈维崧为代表的词派被称为“阳羡派”。
属于这一词派的作家还有蒋士铨等。
5、浙西词派:朱彝尊是浙西词派开创者,与李良年、龚翔麟、沈蚌日、李符、沈岸登称为“浙西六家”,他推尊词体,宗法南宋,以姜夔、张炎为圭臬,还与汪森辑录《词综》,主张以雅正矫正显露,归于醇雅。
要求词有古雅峭拔的格调,疏淡清远的意境,严谨和谐的音律。
6、公安派:指明代后期以袁宏道为首,包括袁宗道、袁中道在内的文学派别,因他们三兄弟是湖北公安人,故称“公安派”。
中国现代文学史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 问题小说:问题小说是20年代初期出现的现实主义小说创伤热潮,是充满各种矛盾的社会现实和“五四 ”作家热心上下求索的创作心态相碰撞的产物,其内容广泛涉及婚姻恋爱、就业、家庭等问题,催人疑问,促人警觉,发人深省。
代表作家有冰心、叶绍钧、庐隐等。
2,美文:美文的产生与周作人的大力倡导有关,周作人1921年发表《美文》一文,提倡多写“记述的”“艺术性”的美文,王统照、胡适等起而应和,冰心、朱自清、郁达夫、俞平伯等进行创作实践,美文作为一种独立文体的地位遂得以在文学史上确立 。
3, 小诗:1921-1924年间,冰心、宗白华、徐玉诺等人受泰戈尔《飞鸟集》、日本徘 句的影响开始写作小诗。
所谓小诗多是以一至四行的体式抒写个人即时的感兴,或托物喻理,或借景抒情,且常以哲理入诗,表现作家“零碎的思想。
” 4,街头诗:1938年8月,柯仲平、田间等联合发表《街头诗歌运动宣言》,在延安发起街头批判诗运动。
街头诗即指抄在村庄墙壁、门楼上或印成传单散发的通俗政治鼓动诗,它们多以抗战为内容,短小精悍、战斗性强。
田间的《义勇军》等是其优秀之作。
5, 新剧:又称文明戏,是中国话剧运动的第一阶段,开始于1907年,留日学生曾孝谷、欧阳予倩等在欧美、日本话剧运动影响下,组织话剧团体春柳社,改编演出《黑奴吁于录》等话剧。
辛亥革命前后,新剧团体很多,演出以民族民主革命为内容的政治戏居多。
辛亥革命后,新新剧很繁荣,以演家庭伦理剧居多。
“五四”前夕,新剧趋向衰落。
6, 零 余者:指的是郁达夫创伤中具有连贯性的抒情主人公形象,这是一个以“自我”为原型、浸透着作者本人强烈主观色彩的文学形象,在这个形象身上既有卢梭式的自白,也有维特式的自怜,自惭、自卑与自尊、自傲相纠结,构成了时代的“零余者”的心史、情绪史。
7, “三美”理论(诗歌的三美):是闻一多在《诗的格律》一文中提出的,也是新格律诗论的核心,指的是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中国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它收录了西周初到春秋中叶诗歌305篇。
包括国风、小雅、大雅、颂。
其中风包括十五“国风”,有诗160篇;雅分“大雅”、“小雅”,有诗105篇;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有诗40篇。
“风”是指各地不同的音乐。
“雅”是雅正之声,指周王朝京畿地区的音乐,又分大雅和小雅,也是缘于音乐的不同。
“颂”是宗庙祭祀用的舞曲。
赋、比、兴:赋: 《诗经》在艺术上对后代文学影响最大就是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赋者,敷陈其事物而直言之也”,也就是陈述铺叙的意思,从本质上讲就是直接描绘,直接抒情,直接铺叙;比:“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带比喻性质的一种手法。
兴:“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引用其它自然现象引起所要咏叹的情感,有进甚至能起到比的作用。
如:《关雎》用…雎鸟‟的鸣叫起兴,引出诗人即景生情的联想。
历史散文:古代的散文是伴随着史官词而出现的,他们记载国家在咸和君主的言行,在其中体现了一定的历史、政治和哲学观点,其记述由简到繁,由质朴无华到略具文采。
现在人看到的就一部古代历史文献汇编。
《春秋》:相传孔子曾对它加以修订,以记事为主,现在我们所看到的,是先秦时期鲁国的编年史,书中按时代顺序记载了春秋时期的重大事件,上起鲁隐公元年,下至鲁哀公十四年,共242年的史事。
它对后代的散文有不小的影响。
《国语》:是一部按国别记载的史书,约成书于战国初年,是战国早期人根据各国史料编订,以记言为主,书中记载的史实上起周穆王,下至鲁悼公春秋时期各国的政治、外交、军事等活动。
其思想倾向于儒家。
书中既尊尊礼,又崇德;既敬神,又重民。
《左传》:《左传》是先秦时期的一部历史著作,原名《左氏春秋》,作者是左丘明,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止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此外还附录了鲁悼公四年至十四年韩、魏、赵三家灭智氏的史实。
书中生动反映了这一时期巨大而深刻的历史变迁,再现了重大的历史事件以及有关的诸侯、卿大夫等各类人物的活动。
中国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
中国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中国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文学名词解释提前注明:名词解释是有技巧性的,要交代年代,作者,代表作,文学特征,文学的历史作用等等,以及对后世的影响。
切记不要死记硬背。
熟读文学史,做到烂熟于心,写起来就自由流畅了。
一.先秦:1、六义《毛诗大序》总结了《诗经》的艺术经验,把《周礼春官大师》中的“六诗”说发展为“六义”说。
其云:“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风雅颂是对《诗经》的分类,而赋比兴是对《诗经》表现方法的归纳。
唐代孔颖达在《毛诗正文大序》“诗有六义”句《疏》中说“风、雅、颂者,诗篇之异体,赋、比、兴者,诗文之异辞耳。
大小不同,而得并为六义焉,赋、比、兴,是诗之所用,风雅颂是诗之成形,用彼三事,成此三事,是故同称为义。
”这就是所谓“六义”的由来。
2、诗三百:《诗经》共有305篇,称为“诗三百”或“诗三百篇”,是举其成数作《诗经》的代称。
到西汉初年,诗三百篇被奉为经典,才尊之为《诗经》5、神话:神话以故事的形式表现了远古人民对自然、社会现象的认识和愿望,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所加工的自然界和社会形态”(马克思语),是远古人民,对其所接触的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幻想出来的具有艺术意味的解释和描述的集体口头创作。
它通常以神为主人公,包括自然神和神话了的英雄人物。
情节一般表现为变化,神力和法术。
意义通常显示为对某种自然或社会现象的解释,有的表达了先民征服自然、变革社会的愿望,我国古代有丰富的神话,但保存下来的极少,主要见于《山海经》《淮南子》等。
6、风雅颂这是《诗经》内容的分类,最早见于《荀子儒效》。
“风”也称“国风”,“风”是乐歌曲调的意思,“国风”包括周南、召南,卫、王等十五个地区的乐歌,共一百六十篇。
“雅”是王畿附近的乐曲名称,包括“大雅”“小雅”两部分,“大雅”三十一篇,“小雅”七十四篇,共一百零五篇。
“颂”分为“国颂”三十一篇,“鲁颂”四篇,“商颂”五篇,共四十篇,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文学史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Sonnet(十四行诗)It is a lyric poem of 14 lines with a formal or recited and characterized by its presentation of a dr amatic or exciting episode in simple narrative form. It is one of the most conventional and influen tial forms of poetry in Europe.Sonnet is a lyric invariably of 14 lines, usually in iambic pentameter.(这句是上课老师给的)2、 Hemingway Code Hero(海明威式英雄)Hemingway Code Hero, also called code hero, is one who, wounded but strong more sensiti ve, enjoys the pleasures of life (sex, alcohol, sport) in face of ruin and death, and maint ains, through some notion of a code, an ideal of himself.3、Humanism(人文主义)Humanism is the essence of the Renaissance.It emphasizes the dignity of human beings and the importance of the present life. Humanists voic ed their beliefs that man was the center of theuniverse and man did not only have the right to enjoy the beauty of the present life, but had the a bility to perfect himself and to perform wonders.4、 Renaissance(文艺复兴)The word “Renaissance”means “rebirth”, it meant the reintroduction into western Europe of the full cultural heritage of Greece and Rome.2>the essence of the Renaissance is Humanism. Attitudes and feelings which had been characteri stic of the 14th and 15th centuries persisted well down into the era of Humanism and reformation.3> the real mainstream of the English Renaissance is the Elizabethan drama with WilliamShakes peare being the leading dramatist.。
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沈宋体、上官体、初唐四杰、王孟、山水田园诗派、边塞诗派、大历诗风、大历十才子、花间词派、沉郁顿挫、郊寒岛瘦、韩孟诗派、元白诗派、通江唱和、无题诗、唐传奇、变文、俗讲、诗豪、诗史、诗圣、诗仙、诗囚、五言长城、七绝圣手、晩唐体、西昆体、六一风神一、沈宋体“沈宋”,是初唐武后暑期的宫廷诗人沈佺期、宋之问的合称。
他们所创作的五七言近体诗标志着五七言律体已趋于定型。
所谓“沈宋体”,在当时是指经沈宋诗为规范的、内容多为奉和应制、侍从游宴而形式上对仗工整、平仄谐调、词采精丽的五七言律诗。
代表作如沈的《仙萼亭初成侍宴应制》(五律)、《奉和春日幸望春宫应制》(七律),宋的《麟趾殿侍宴应制》(五律)、《奉和春初幸太平公主南庄应制》(七律)等等。
是律诗的别称。
初唐诗人在诗律方面有很大进展,他们主要在永明体的基础上做了两个工作,一是把四声二元化,二是解决了粘式律的问题,从律句律联到构成律篇,摆脱永明诗人种种病犯说的束缚,创造了一种既有程式约束又留有广阔创造空间的新体诗——律诗。
其中贡献最大的就是沈佺期和宋之问,他们总结了六朝以来声律方面的创作经验,确立了律诗的形式,因此又称律诗为“沈宋体”。
如果说“回忌声病”还只是对沈约“四声八病”说的继承的话,那么,“约句准篇”则属于他们的发展、创造了。
沈宋在当时唱一代宗师,但其所作律诗,在内容上多无可取,即使是写于贬谪途中那些颇具真情实感的作品,也无非叹老嗟贫而已。
在艺术上,除了声律精严、属对工巧之外,他们也只以词采的富艳精丽见长,不足以开一代新风。
二、上官体是唐代诗歌史上第一个以个人命名的诗歌风格称号。
指唐高宗龙朔年间以上官仪为代表的宫廷诗风。
题材以奉和、应制、咏物为主,内容空泛,重视诗的形式技巧、追求诗的声辞之美。
外国文学史名词解释汇总
外国文学史名词解释汇总外国文学史涉及众多名词和术语,下面我将从不同角度解释一些常见的名词,以便更好地理解外国文学史的相关内容。
1. 文学史(Literary History),文学史是指记录和研究文学发展历程的学科,它包括不同时期、地区和文化背景下的文学作品、流派、风格、作家及其创作背景等内容。
2. 浪漫主义(Romanticism),浪漫主义是18世纪末至19世纪中期盛行于欧洲的一种文学艺术运动,强调个人情感、对自然的热爱、对历史和传统的怀旧,以及对超自然和神秘的追求。
3. 现实主义(Realism),现实主义是19世纪中叶兴起于欧洲的一种文学艺术流派,强调对社会现实的客观描写和分析,注重对日常生活和社会问题的关注。
4. 自然主义(Naturalism),自然主义是现实主义的延伸,强调人类行为受到生理、心理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作品呈现出对人类命运的悲观态度。
5. 象征主义(Symbolism),象征主义是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在法国兴起的一种文学艺术运动,强调通过象征和隐喻来表达内心情感和精神世界。
6. 现代主义(Modernism),现代主义是20世纪初兴起于西方的一种文学艺术潮流,强调对传统形式和价值的颠覆和挑战,追求表现形式上的创新和思想上的超越。
7. 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后期兴起的一种文学艺术思潮,强调对现代主义的批判和超越,注重叙事的多样性、真实性的怀疑和对权力结构的挑战。
8. 文艺复兴(Renaissance),文艺复兴是指15至16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强调对古典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对人文主义思想的追求,对艺术和文学的热爱和重视。
以上是一些外国文学史中常见的名词解释,希望能够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外国文学史的相关内容。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名词解释
⏹上古歌谣——上古时期的民歌、民谣,是民间文学的一种。
我国古代,以合乐为歌,徒歌为谣。
上古歌谣是先民表达思想、抒发感情、促进生产的重要工具,是在生产力极为低下的原始时代产生的,是出现最早的文学样式。
⏹神话——一般的说,神话就是关于神的故事。
是上古先民通过幻想以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所作的形象描述和解释,用虚幻的想象表现了先民们征服自然、战胜自然的强烈愿望和乐观主义、英雄主义精神,是人类早期不自觉的积极浪漫主义艺术创作。
它是原始文学的一种重要样式,是后世文学艺术的重要土壤和武库。
⏹《诗经》——《诗经》我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全书共305篇,按音乐的不同划分为风、雅、颂三大部分,成书于春秋中期,反映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将近500年的社会状况。
它在先秦只称“诗”或“诗三百”,到汉代才被称为“诗经”。
⏹《诗三百》——即《诗经》。
《诗经》在先秦时不称“经”,而是称“诗”或“诗三百”,如《论语》引《诗》评《诗》即是如此。
《诗经》本有305篇,举其整数,故称“诗三百”。
西汉初成为官学,被尊为经,始称《诗经》,后世也有沿称“诗三百”的。
⏹采诗说——关于《诗经》的收集,汉代学者有采诗的说。
认为周代有采诗制度,周王朝及各诸候国的乐官到民间采集诗歌,借以了解民情。
现在一般认为,《诗经》中《国风》的大部分可能是通过采诗的途径汇集起来的。
⏹献诗说——“献诗”的说法比较早,产生于先秦时期,所献之诗主要来自公卿列士的献诗,公卿列士通过献诗的方式进行讽谏或赞颂。
⏹删诗说——汉代有“孔子删诗”的说法,司马迁的《史记》首发此说。
认为《诗经》原有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复,取可施于礼仪”,删定为三百五篇。
现代学者一般认为,孔子删诗说不够可靠。
⏹弃妇诗——是被丈夫无情抛弃的妇女的咏唱,反映了女性社会地位的底下及命运的不幸,其中以《谷风》、《氓》二首为最知名。
⏹《豳风·七月》——《诗经》中著名的农事诗。
文学史名词解释
文学史名词解释1山药蛋派: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一批生活在山西的作者在赵树理的影响与帮助下,纷纷发表小说,他们的作品具有以下共同的特点:重视小说的故事性,强调故事的曲折与完整,小说语言以山西方言为基础,追求口语化与幽默化,重视故事中山西风俗的描写,加强故事的地方色彩,强调小说的社会作用,具有问题小说的意识,这些作家除赵树理外,还有马烽,西戎,孙谦等人,他们的作品大多发表在山西文联主办的刊物《火花》上,而且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被评论家称为“山药蛋派”和“火花派”。
2荷花淀派: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在孙犁的影响与扶植下,刘绍棠,从维熙,韩映山等一批河北文学青年,在《天津日报·文艺副刊》上发表小说,他们的小说主要描写白洋淀与运河两岸的农村生活为主,喜欢以白描的手法写人画景,不追求故事的曲折与完整,语言清新明丽,有浪漫气息,他们被评论家称为“荷花淀派”。
3第四种剧本:1956年在“双百方针”的背景下,出现了海默《洞箫横吹》,杨履方《布谷鸟叫了》,赵寻的《还乡记》,这些作品描写爱情生活,表现社会矛盾,在“工农兵”体裁之外开拓了新的戏剧表现空间,爱情生活更易于表现人性,社会矛盾更易于表现知识分子的批判意识,从而与五四文学建立文化精神的联系,但1957年的反右创作很快就消除了这一创作现象,文学史称这一时段的戏剧作品为“第四种剧本”。
(工农兵之外的第四种)4新写实小说:八十年代后期,刘恒、刘震云、池莉、方方等作家创作了一批小说,这些作品描写着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以读者熟悉的写实手法讲述故事,同时也有节制地吸取了现代派小说的技巧,相对于传统革命现实主义小说关注社会重大题材,这些作品显示了新的变化,因此被称为“新写实小说”。
5寻根文学:汪曾祺1980年代前后的小说创作以及拉美魔幻现实主义、美国南方文学的影响与启发下,一批青年作家在1984年的杭州会议上提出了“文学寻根”的口号,会后,韩少功发表了《文学的根》,阿城发表来了《文化制约着人类》等文章,寻根文学思潮兴起。
文学史名词解释
xx文学史名词解释xxxx:即《伊里亚特》和《xx》是xx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作品,相传是公元前9至前8世纪由一个名叫xx的盲诗人根据小亚细亚口头流传的xx短歌综合编成的,因而被称为xxxx。
xx形成时间很长,诗中包括了不同时代的成分,在行吟诗人被迎入宫后,又有符合贵族利益的倾向。
公元前6世纪,两部xx正式形成文字,到公元前3至2世纪,又由亚历山大城学者编订,每部分各为24卷。
金苹果:即特洛伊战争的起因。
相传xx喀琉斯的父母在举行婚礼时,没有邀请不和女神xx里斯,她来到席间扔下一个“不和的金苹果”,上面写着“赠给最美的女子”。
赫拉、xx和xx弗洛xx三位女神都想得到这个苹果,相持不下。
宙斯要她们找特洛伊xxxx评判。
三位女神各自贿赂xx,赫拉许他成为最伟大的君主,xx许他成为最勇敢的战士,xx弗洛xx他最xx的女子。
xx判定xx弗洛xx是最美的。
之后便引发了特洛伊战争。
xx:特洛伊战争久战不决,后来,xxxx设计把一只xx兵将的木马遗弃在城外,假装撤退。
木马被特洛伊人拖进城中。
入夜,希腊人里应外合,终于攻特洛伊。
战后希腊人各自携带财宝奴隶还乡。
教会文学:是中世纪初期封建文学的代表,是为适应封建统治者和基督教教会的需要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其主要内容是宣传宗教教义,宣扬神权思想,艺术上多流于公式化、概念化缺乏真实性,成就不大。
但由于教会的神权统治垄断了xx文化教育故而一切文化艺术都染上了浓厚的宗教色彩。
骑士文学:是世俗的封建主义文学,它是封建骑士制度的产物。
它虽然宣扬封建道德,但其中所表现的锄强扶弱、保护妇女、尊敬老人的思想有一定的人民性。
而肯定世俗爱情,更有客观上反对教会禁欲主义的积极意义。
xx文学:又称市民文学是12世纪以后随着xx的兴起而产生的一种反映xx 内部复杂的矛盾斗争、表现市民阶层的思想愿望的世俗文学。
xx文化:是与基督教文化对立的世俗文化,xx文学是随xx的出现而形成,为满足市民阶层的精神需要应运而生的。
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
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名词解释:沈宋体、上官体、初唐四杰、王孟、山水田园诗派、边塞诗派、大历诗风、大历十才子、花间词派、沉郁顿挫、郊寒岛瘦、韩孟诗派、元白诗派、通江唱和、无题诗、唐传奇、变文、俗讲、诗豪、诗史、诗圣、诗仙、诗囚、五言长城、七绝圣手、晩唐体、西昆体、六一风神一、沈宋体“沈宋”,是初唐武后暑期的宫廷诗人沈佺期、宋之问的合称。
他们所创作的五七言近体诗标志着五七言律体已趋于定型。
所谓“沈宋体”,在当时是指经沈宋诗为规范的、内容多为奉和应制、侍从游宴而形式上对仗工整、平仄谐调、词采精丽的五七言律诗。
代表作如沈的《仙萼亭初成侍宴应制》(五律)、《奉和春日幸望春宫应制》(七律),宋的《麟趾殿侍宴应制》(五律)、《奉和春初幸太平公主南庄应制》(七律)等等。
是律诗的别称。
初唐诗人在诗律方面有很大进展,他们主要在永明体的基础上做了两个工作,一是把四声二元化,二是解决了粘式律的问题,从律句律联到构成律篇,摆脱永明诗人种种病犯说的束缚,创造了一种既有程式约束又留有广阔创造空间的新体诗——律诗。
其中贡献最大的就是沈佺期和宋之问,他们总结了六朝以来声律方面的创作经验,确立了律诗的形式,因此又称律诗为“沈宋体”。
如果说“回忌声病”还只是对沈约“四声八病”说的继承的话,那么,“约句准篇”则属于他们的发展、创造了。
沈宋在当时唱一代宗师,但其所作律诗,在内容上多无可取,即使是写于贬谪途中那些颇具真情实感的作品,也无非叹老嗟贫而已。
在艺术上,除了声律精严、属对工巧之外,他们也只以词采的富艳精丽见长,不足以开一代新风。
二、上官体是唐代诗歌史上第一个以个人命名的诗歌风格称号。
指唐高宗龙朔年间以上官仪为代表的宫廷诗风。
题材以奉和、应制、咏物为主,内容空泛,重视诗的形式技巧、追求诗的声辞之美。
上官仪,初唐贞观诗坛的新秀。
因长于南方寺院中,受南朝文化的熏陶和宫体诗影响,“文并绮艳”。
擅五言,格律工整,内容多为应制奉命之作,歌功颂德,粉饰升平,形式上追求程式化。
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
1、献诗说:是关于《诗经》中诗歌收集方式的一种说法,产生于先秦时期。
持此说的学者认为,古代王朝的君王为了解自己执政的得失,常命令朝廷官员以诗歌的形式进谏。
如《国语·周语上》中说:“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而后王斟酌焉。
”2、采诗说:是关于《诗经》中诗歌收集方式的一种说法,最早由汉代学者提出。
持此说的学者认为我国上古有自上而下的诗歌采集制度,采诗官到民间采诗,将之献于朝廷以使国君了解民情。
如《汉书·食货志》中说:“孟春之月,群居者将散,行人振木铎徇于路以采诗,献于太师,比其音律,以闻于天子。
”采诗说是否确切,颇有争论。
3、风、雅、颂——《诗经》六义之三,《诗经》也就由风、雅、颂三部分组。
成。
其本质上一种音乐的分类,由音乐而得名。
“风”的意思是“乐调”,《诗经》中“风”包括十五“国风”。
即: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这十五个地方音乐演奏乐歌。
有诗一百六十篇;“雅”就是表现王朝正统内容的乐歌,分为“大雅”“小雅”。
大雅多颂美,小雅多怨刺。
有诗一百零五首;“颂”是用于宗庙祭祀得舞曲乐歌,分为“周颂”“鲁颂”“商颂”,有诗四十篇。
4、赋、比、兴:赋是《诗经》中运用得最多的表现手法,它可以是直接叙事,也可以是直接刻画描写,还可以是直言其志或直抒胸臆。
比,一般说就是比喻,如著名的《卫风·硕人》接连以六个比喻描摹卫庄公夫人庄姜的美丽。
兴的问题较为复杂,历来众说纷纭,大体说来,兴就是起兴或发端,一般处在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位置,用来起韵或烘托氛围等。
5、《逸周书》:本名《周书》,向来被视为《尚书》的余篇或逸篇。
今存60篇(其中4篇残),另外11篇唯存篇目。
文字表现和春秋战国的史家之文接近,可能是春秋战国时人根据史料重新编撰的,非一时一人之作。
6、《春秋》:是鲁国的编年史,经过了孔子的修订。
它以类似今天新闻标题的形式,非常简括地记录了鲁国及周王朝、其他诸侯国的历史事件,始于鲁隐公元年,终于鲁哀公十四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学史名词解释1.五四新文化运动1915年兴起的新文化思想启蒙运动,文学革命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主要倡导者为陈独秀、李大钊,以《新青年》(第一卷《青年杂志》1915年在上海创刊,1916年9月改名《新青年》(第二卷)后迁址北京)为主要阵地。
以“民主”、“科学”为口号,以倡导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化反对旧文化为旗帜,提出“重新估定一切价值”,以彻底的反封建精神,极大的启发了人们的民主意识,为后一阶段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2.乡土小说“乡土文学”作为一种特定的文学现象,兴起于20世纪20年代前期。
主要特征是作家以自己所熟悉的故乡村镇为背景,描绘乡土风情,揭示农民命运,鲜明地方色彩和诗歌形式的散文美(松散中强调约束、口语的运用)。
3.问题小说时间1919年下半年,作家冰心、卢隐、王统照等。
原因:五四社会思潮的影响,文研会作家为人生的创作态度,借鉴外国文学的结果(有“提出问题的文学”之称的俄罗斯文学以及东北欧文学;挪威作家易卜生的问题剧;印度作家泰戈尔的哲理小说)特点:题材广泛,多以“爱”与“美”作为解决问题的理想方式,对社会问题的开掘不深。
人物形象被社会问题冲淡,作品观念化、抽象化。
问题小说是一种“题材热”,不是小说流派,许多作家都从“问题小说”起步,但后来都向写实主义转化,1918—1922年间的小说家几乎都是问题小说家。
4.自叙传小说(自我小说/郁达夫式小说)(1)自我的写真。
在相当多的作品中,以自我为原型,甚至可以清晰地看到作者个人出身、经历、个性、气质、教养、人际交游、审美趣味……乃至相貌的投影。
(2)感伤的抒情。
他认为“小说的表现重在感情”,并把“情调”二字视为衡量小说优劣高下的主要标准。
黄众则的愤世嫉俗(《采石矶》)李白时的追怀往昔(《过去》)(3)结构的散文化。
郁达夫的小说既以抒情为中轴而忽视情节的营造必然会造成散文化取向。
《春风沉醉的晚上》《沉沦》(4)流丽、清新的文笔。
郁达夫具有深湛的文学修养与接触的文学才华,他的用笔与其主观色彩、抒情倾向相契合,饱含感情,富有色彩与节奏,一如春水行云,流动感强,很少使用静观的笔触叙事抒情写景。
异国的苍空皎月《沉沦》,北方的晴天远山《薄奠》5.文研会1921年1月在北京成立,发起人有周作人、朱希祖、蒋百里、郑振铎、耿济之、瞿世英、郭绍虞、孙伏圆、沈雁冰、叶绍均、许地山、王统照等12人。
文研会宣称要“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将文学当作高兴时的游戏,失意时的消遣的日子已经过去了)……文学应当反映社会现象,表现并且讨论人生的一般问题。
”人们习惯上称文研会的创作是“人生派”或“为人生”的文学。
在创作方法上,强调写实主义。
[一些会员,包括毛的,也没有严格地区分现实主义和自然主义界限]当时沈雁冰已经接编、革新《小说月报》所以未曾另设会刊。
《小说月报》从第十二卷第一期起的革新体现了文学研究会的文学“为人生”的宗旨。
[给当时文坛流行的鸳鸯蝴蝶派文学以打击,包括林纾译文在内的几十万书稿被全部废止。
整个现代文学都着眼于严肃的社会现实而相当程度的忽略了娱乐作用6.创造社1921年7月成立于日本东京。
最初成员是郭沫若、张资平、郁达夫、成仿吾、田寿昌、穆木天、徐祖正等人。
创办《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日》、《洪水》等刊。
初期主张“为艺术而艺术”,强调文学必须忠实的表现作者的内心需要,讲求“全”与“美”推崇文学创造的直觉和灵感,比较重视文学的美感作用。
[创造社文学活动以1925五卅运动为界,分前后两期]后期创造社增加了李初梨、冯乃超、彭康等6人,出版《创造月刊》、《文化批判》、《流沙》等杂志,提倡“表同情于无产阶级”的革命文学,思想明显“左倾”,1929年2月创造社被查封。
7.新月诗派作为诗歌流派,它始于1926年4月1日的《晨报副刊诗刊》,主要作者有闻一多、徐志摩、饶孟侃、刘梦苇等9人。
在《新月》阶段作者主要有闻一多、徐志摩、饶孟侃、孙大雨、陈梦德,方玮家,1931年创刊上海。
《新月后期》出现了曹葆华、卞之琳等41人,后来又有《诗刊》等季刊。
新月诗派反对感伤主义,反对放纵主义,主张理性与节制。
在艺术上要求“和谐”“均齐”追求诗歌格律,倾向古典主义,着意于主观情绪客观化。
8.东北作家群(1)指“九一八”事变后从沦陷区的东北流亡到上海、北平的青年作家。
(2)作品多反映东北人民在日本帝国主义蹂躏下的困难和斗争生活,表达了对敌伪的痛恨,对故乡的眷恋,以及早日光复故土的愿望。
(3)代表作家有萧红、端木蕻良、舒群、李辉英等。
(4)代表作有《八月的乡村》《生死场》《没有祖国的孩子》《科尔沁旗的草原》(5)风格粗犷有力,具有东北地方色彩,以及浓郁的眷恋乡土的爱国主义情绪。
9.现代诗派30年代初出现的诗歌流派,因《现代》杂志得名。
代表诗人有戴望舒、卞之琳、施蛰存、何其芳等人,有后期新月诗派和早期象征派演变而来,提倡写作的“纯然的现代的诗”,不讲求诗作的整齐和韵脚,以口语和自由的形式表现情绪的节奏,追求诗歌的散文美,诗风朦胧晦涩,以意向繁复、内涵丰富而著称,故称为“意向抒情派”。
10.七月诗派七月诗派创刊与1937年9月,因《七月杂志》而得名。
以文艺理论家胡风主编的《七月》和《希望》(1945年创刊)为主要阵地。
它是一个现实主义抒情诗歌流派。
主要代表诗人有鲁蔡、绿原、阿垅、曾卓、芦甸、孙钿等9人。
七月诗派坚持以胡风的文艺理论为依据,在创造上坚持现实主义为原则,主张发扬主观战斗精神,强调艺术性而不做唯美的追求。
11.九叶诗派是40年代中后期形成的一个追求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相结合的诗歌流派。
以《诗创造》和《中国新诗》等刊物为主要阵地。
代表人物:“自觉的现代主义者”辛笛、陈敬容、杜运燮、曹辛之、郑敏等9人。
曾被称作“现代诗派”直到1921年诗选《九叶集》出版后,主张“人的文学”“人民的文学”“生命的文学”才有九叶诗派之称。
九叶诗派的存在,已经不止于单纯作为一个诗歌流派的意义,他们对西方现代主义的融汇和创新,对中国的诗歌的继承和发扬,对于推动中国新诗的现代化都提供了经验教训。
12.左联1930年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在上海成立。
1930年3月2日,鲁迅、冯雪峰、柔石、沈端光、冯乃超、田汉等40多人出席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成立大会,会上通过了根据前苏联“拉普”和日本“纳普”纲领而制定的左联理论纲领和行动纲领。
鲁迅作了《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的重要性讲话。
刊物包括左联成立前的《创造月刊》《文化批判》《太阳月刊》和左联成立后的《拓荒者》《萌芽》《十字街头》《北斗》《文学月报》《光明》半月刊以及秘密发行的《文学导报》(创刊号名为《前哨》)等。
13.文协1938年3月27日,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在武汉成立,标志着第二个十年中的各种成分的文艺运动汇合起来,形成了文艺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包括无产阶级文艺,民主主义文艺,自由主义文艺乃至国民党民族主义文学进行大联合)。
“文协”由老舍负责日常事务,以《抗战文艺》和《文艺阵地》为主要阵地。
“文协”提出的“文章下乡”“文章入伍”的口号得到作家响应。
14.民众戏剧社(上海戏剧协社)1921年3月,沈雁冰,郑振铎、陈大悲、欧阳予倩等发起成立民众戏剧社。
同年5月创办了《戏剧》月刊——这是新文学运动中最早出现的专门性戏剧杂志。
这一年应云卫、古剑尘等还组织成立了上海戏剧协社。
两社都倡导“写实的社会剧”,强调戏剧必须反映时代和人生,肩负起社会教育任务,同时提倡“爱美剧”,倡导“非营业性质”的业余演剧,反对戏剧商业化。
这两个戏剧社作家明显受到易卜生影响,形成了“社会问题”写实剧潮。
15.孤岛文学自1937年11月上海四周沦陷到1941年12月8日“珍珠港事件”爆发的四年零一个月时间里,上海租界成立特殊环境。
留在上海的进步文艺工作者利用这一特殊环境继续开展各种公开的和隐蔽的抗日文艺活动。
“孤岛”文学运动中,以上海剧艺社为主,戏剧创作比较活跃,杂文创作也在“孤岛”风行一时。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孤岛”政治环境恶化,进步文学活动渐歇。
16.京派指30年代前后新文学中心南移上海后继续在北京活动的一个自由主义作家群。
其中主要阵地有《骆驼草》《大公报文艺副刊》《水星》《文学杂志》。
京派作家追求艺术的健康与纯正,多在乡村与都市的对照中构建自己的审美天地,具有乡野的平和质朴之美。
“京派小说”的代表作家有废名、沈从文、萧乾等,其中沈从文成就最大。
17.新感觉派30年代上海这个畸形繁荣的大都会中,出现了一个新兴的小说派别——新感觉派。
它提供了一种有别于矛盾、老舍的都市文学形态。
其特点是表现都市社会的病态生活,追求瞬间感觉和印象。
长于描写人物微妙复杂的内心世界。
新感觉派的出现与当时汹涌的西方现代主义思想和日本新感觉派小说有直接联系。
代表作家加油刘呐鸥、穆时英、施蛰存等人。
新感觉派小说使现代主义与现实主义、浪漫主义一起共同组成30年代小说交响乐的不同声音。
18.“八事”须言之有物,不模仿古人,须讲求文法,不作无病之呻吟,务去滥调套语,不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句。
19.“三大主义”一曰推到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
二曰推翻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减的写实文学。
三曰推到迂晦的艰迎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
20.语丝社《语丝周刊》创办于1924年11月,多发表针砭时弊的杂感小品。
以倡导这种有幽默泼辣的“语丝”文体,而获得“语丝派”的称号。
主要成员有:鲁迅,周作人,林语堂,章川岛等。
21.新月社新月社的活动1923年北京开始,主要成员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陈源,忽视等多系英美留学生。
新月社本来不是专门的文艺团体,开始以餐会形式活动,后来发展为新月俱乐部。
1924年夏成立新月社,最初主要开展戏剧活动。
1925年徐志摩接编《晨报副刊》后,曾编辑《诗镌》《剧刊》,开始形成新月诗派,主要成员有闻一多等。
1926年6月,徐志摩、闻一多、胡适等相继离京,新月社无形中解散。
1927年,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等人在上海创办新月书店(胡适出任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后出版了《新月》月刊、《诗刊》季刊。
坚持到1932年历时5年。
这是一个自由主义作家的文学团体,影响大、倾向复杂、受西方唯美主义文艺思潮影响较深。
这一诗派对中国新诗的发展曾发生过相当的影响。
22.爱美剧五四时开展对中国旧剧的讨论,批判堕落的文明戏,翻译欧美话剧。
在此基础上,一些戏剧家提出“爱美”口号(非职业性盈利),1921年民众戏剧社成立,陈大悲提出“爱美剧”。
辛亥革命后欧阳予倩、洪深等人创办了“戏剧协社”等业余剧团,时称“爱美剧”,演员自导自演。
23.早期象征诗派受法国“象征派”诗歌的影响而产生、活跃在20年代中后期的一个诗歌流派,以李金发的诗集《微雨》《为幸福而歌》《食客与凶年》及后期创造社三诗人王独清、穆木天、冯乃超的创作为代表,提倡“纯诗”理论,开启了30年代现代派诗歌的先河,也被看作是早期的象征或早期现代诗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