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讲河流地貌的发育PPT课件

河流地貌的发育说课稿之欧阳家百创编

高中地理必修一 欧阳家百(2021.03.07) 4、3《河流地貌的发育》 一、教材阐发 本节课以河流地貌为案例,剖析外力对地表形态的塑造过程,在阐发河流地貌发育时,辨别选取河谷和冲击平原作为河流侵蚀地貌和河流聚积地貌的案例进行剖析,本节的目的是通过对河流地貌形成过程的阐发,让学生学会阐发外力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并将这种案例阐发办法迁移到其它外力地貌的学习中。 二、学情阐发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流水的外力作用方法,并且学生已经初步具备基本的读图能力及从舆图上获取、归纳地理信息的能力,但由于阅历浅,知识面还不敷宽,所以阐发较深条理问题的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教学目标 依据教学年夜纲的要求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了解河流侵蚀地貌的形成,掌握流水侵蚀作用的三种形式。 2、了解河流聚积地貌的形成,掌握三种聚积地貌的形成位置及过程。 3、阅读河谷的演变过程示意图,阐发不合阶段河流侵蚀作用的差别。

4、阅读河流聚积地貌示意图,阐发不合聚积地貌的成因及特点。 四、重点、难点: 根据本节教材的阐发及教学目标的设定,我认为,本节课有以下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河谷的演变过程及河流侵蚀地貌和聚积地貌的形成。 难点:1、河谷的演变过程中凹岸侵蚀、凸岸聚积的阐发。 2、河流聚积地貌形成过程的阐发。 五、教学办法和手段: 如何让学生完本钱节的学习目标,理解掌握本节重点,突破难点呢?特设定本节的学习办法: 1、多媒体课件帮助:多媒体以形象直观的画面,优美动人的音乐,增强了真实性、趣味性,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河流地貌的发育过程,帮忙学生理解掌握河流地貌的类型及其形态差别。 2、讨论探究:学生对问题进行探究讨论,各抒己见,互相启发,利于学生理解巩固所学知识,同时也可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创作创造性和合作探究精神,激发学生的介入意识。 3、引导启发:在学生讨论交流中教师因势利导,使学生达到改良办法、掌握和运用知识、发明和解决问题、提升情感的目的。 4、观察比较法:通过对河流不合侵蚀地貌和不合聚积地貌的比较阐发,明确被比较地理的事物的共同点和不合点,有助于学生认识地理事物特征,系统掌握地理知识。 六、教学过程: 【导入】河流是地球母亲的血液,河流是哺养一处悠悠残暴文明的

2020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专题4.3河流地貌的发育教案(含解析)

第3讲河流地貌的发育 河流地貌主要是流水作用,形成了流水的侵蚀地貌和流水堆积地貌。 一、河流侵蚀地貌: (一)河流的侵蚀方式: 溯源侵蚀:向河流源头方向的侵蚀,使河流变长; 下蚀:向河床底部的侵蚀,使河流变深; 侧蚀:向河流两侧的侵蚀,使河流变宽。 溯源侵蚀常考察的两个主题:河流袭夺和瀑布。 【河流袭夺】:指分水岭一侧的河流夺取了另一侧河流上游段的现象。 原因:造成河流袭夺的原因是与分水岭迁移和新构造运动有关。 【分水岭迁移】当分水岭两侧坡度和长度不一致时,两侧河流的溯源侵蚀的速度也不一样,在溯源侵蚀较快的一侧,河源向分水岭伸展也快。当切过分水岭时,侵蚀较快的河流将另一侧河流的上源夺过来,完成了河流袭夺过程。 【新构造运动】有时在某一流域范围内发生局部新构造隆起,河流不能保持原来的流路,迫使河流上游段流入另外河流中去也可造成袭夺现象。 【瀑布】:瀑布在地质学上叫跌水,即河水在流经断层、凹陷等地区时垂直地从高空跌落的现象。在河流存在的时段内,瀑布是一种暂时性的特征,它最终会消失。 造成跌水的悬崖在水流的强力冲击下将不断地坍塌,使得瀑布向上游方向后退并降低高度,最终导致瀑布消失。

(二)河流的侵蚀地貌 侵蚀方式主要有溯源侵蚀、下蚀和侧蚀。不同河段,河流所受的侵蚀方式不尽相同,地貌各有差异。初期:以溯源侵蚀和下蚀为主,形成“V”形谷。分布在河流上游。 中期:下蚀减弱,侧蚀增强,河谷拓宽并出现弯曲,形成河湾。一般位于中游。 凹岸侵蚀,凸岸堆积。 成熟期:落差很小,侧蚀为主,河谷拓宽呈宽浅的槽形。下蚀停止,转为沉积,一般位于下游。 二、河流的堆积地貌 1.冲积扇(洪积-冲积平原):位于河流的出山口,较多分布于干旱半干旱地区。 河流流出山口,地势突然趋于平缓,河道变宽,水流速度减慢,河流携带的大量碎石和泥沙在山前堆积下来,形成冲积扇(洪积扇)。 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岩石风化作用更显著,山区有大量岩石松散堆积物,当山地降水较多时,更利于洪积(冲积)扇的形成。 2.河漫滩平原: 中下游地区,河流凸岸堆积,堆积不断扩大并在枯水季节露出水面。 3.河口三角洲: 当河流入海或入湖时,若入海处或入湖处水下坡度平缓,加上海水或湖水顶托作用,泥沙就会堆积在河口前方。 河口三角洲的形成条件:

第三节 河流地貌的发育-教案docx

《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育》——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河流侵蚀的主要类型,辨别在不同发育时期河谷受到的侵蚀作用及河谷形态特征的差异,说出河谷的形成过程。 2.知道河流堆积地貌的主要类型及其发育的位置,说出其形成过程。 3.运用图文资料分析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能归纳分别说出洪积扇、冲积、河漫滩平原、三角洲平原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1. 用比较分析方法区分河流侵蚀地貌的三种形式。 2.阅读河谷的演变过程示意图,能够分析不同阶段河流侵蚀作用的差异。 3. 通过案例的分析学习和讨论,综合分析河流不同堆积地貌的形成过程。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 树立物质是运动的,事物是在不断发生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 理解事物的发展既有内部条件,也有外部条件。 【教学重点】 1.流水侵蚀作用的三种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流水堆积地貌的形成 3. 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教学难点】 河流堆积地貌形成过程能力的分析 【教具设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塑造地貌的内、外力作用,外力作用是有风、流水、冰川等等的作用形成各种地貌,是大自然中最常见的地貌。这节课我们来探讨一下流水对地貌形成的作用。 师:河流地貌是自然界常见的地貌之一,按照成因可将河流地貌分为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它们的形成和发展主要与外力作用有关。

(一)河流侵蚀地貌 河流在流动过程中,会破坏和搬运地表物质,形成侵蚀地貌。 在河流发育初期,河流落差大,流速快,能量集中,河流侵蚀作用以向下和向源头,使河谷不断加深和延长,这时河谷深而窄,谷壁陡峭,横剖面呈“V”型(图a)。 “V”型。河谷形成后,河流落差变小,这时河流向下的侵蚀作用减弱,向河谷两岸的侵蚀作用加强。河流在凹岸侵蚀,在凸岸堆积,使河流更加弯曲,河谷拓宽(图b)。经过漫长的过程,河谷展宽,横剖面呈宽而浅的“U”型(图c)。 教师总结: 过渡:前面我们说道凹面侵蚀、凸面堆积,凸岸之所以凸,是有沉积物的不断积累,而凹岸是物质减少的结果。那么如何判断侵蚀岸和堆积岸呢? 1,河流直道段,根据南北半球判断侵蚀岸与堆积岸。

河流地貌的发育课程教案

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 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育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说出河流地貌的成因; 2.理解河流地貌特征及演变过程; 3.辨认河流的凹岸和凸岸; 4.认识河流地貌的基本类型; 5.说出河流为聚落分布提供的有利条件和产生的不利影响; 6.掌握河流对聚落分布产生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结合实例,分析外力作用对河流地貌形成的影响; 2.通过图片了解河流侵蚀地貌的三种形式; 3.结合图片分析河流地貌的形成和地貌特点; 4.通过图片认识河流对聚落产生的影响。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让学生在学习中了解地理,学会认识生活中常见的地貌,让学生感受到地理和生活联系密切; 2.通过看黄河三角洲不同年份的图片,结合课本中的资料,引导同学们树立正确的环境保护和水土保持意识。 【教学重点】 1.流水侵蚀作用的三种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河谷的演变过程; 3.流水堆积地貌的类型及其形成原因; 4.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教学难点】 1.流水侵蚀作用的三种形式及河谷的演变过程; 2.河流堆积地貌的形成原理。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同学们,在上节课中,我们以山岳地貌为例,学习了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我们知道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包括内力和外力,那么,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有什么影响呢?这节课我们共同来学习一下河流地貌及其对聚落分布产生的影响。 板书: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育 介绍:下面先请同学们欣赏几张图片,这是位于长江上游虎跳峡,这个是长江下游的一张图片,它们都是河流地貌,所以,河流地貌是自然界最常见的地貌,按照地貌成因可以分为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它们的形成和发展主要与外力作用有关,首先我们先学习一下河流侵蚀地貌。 板书:一、河流地貌 (一)河流侵蚀地貌 播放幻灯片并介绍:要学习河流侵蚀地貌,首先要知道什么是河流侵蚀地貌,河流侵蚀地貌是怎么形成的,首先,看第一点什么是河流侵蚀地貌。从概念上来理解的话,它指的是河流在流动过程中会掀起和破坏地表物质,这样的话,所形成的地貌咱们称它为河流侵蚀地貌。 板书:1.形成 播放幻灯片并介绍:那么,河流在流动的过程中是通过什么方式破坏地表物质的呢?接下来咱们学习一下流水侵蚀作用的形式,现在大家通过这张图片可以看出流水侵蚀方式主要有溯源侵蚀、下蚀、侧蚀。那什么是溯源侵蚀?什么是下蚀?什么是侧蚀?接下来我们具体来学习一下,首先看一下最左边的这幅图,这是溯源侵蚀的示意图,同学们看图中红色的箭头指的是什么方向? 学生:源头方向。 介绍:对,溯源侵蚀指的就是向河流源头方向的侵蚀,河流从高处向低处流的过程中,河谷不断向源头方向拓展,这种侵蚀方式就是溯源侵蚀。图中虚线代表的是原本的河谷和河道,实线是现在的河谷和河道,从图片中可以看出河谷发生了什么变化? 学生:变得更长了。

《河流地貌的发育》教案

4.3河流地貌的发育教案 学目标知识与 技能 1、了解流水侵蚀地貌的形成;掌握流水侵蚀作用的三种形式及对地表形态 的影响;理解河谷的形成过程。 2、了解流水堆积地貌的形成;理解冲积平原的三个组成部分及形成过程。 3、理解洪积扇、河漫滩、三角洲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4、阅读河谷的演变过程示意图,分析不同阶段河流侵蚀作用的差异。 5、阅读河流堆积地貌示意图,分析冲积平原各部分的成因及地貌特点。过程与 方法 1、探究与活动,理解沟谷和河谷的演变关系。 2、利用景观图片分析河流地貌的成因。 情感、 态度与 价值观 树立物质是运动的,事物是在不断发生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重点难点重点1、河谷的演变过程。 2、不同类型河流堆积地貌的形成。 3、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难点1、区分河流侵蚀的三种形式。 2、理解河流在凹岸侵蚀,凸岸堆积。 教学方法 与 手段 自主学习,分析法、讨论法 通过师生互动、网络与课堂链接的教学模式和小组讨论、查阅资料、电脑演示等多种学习方式,强调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全面参与,培养学生理解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材分析及教学策略 本节教材在分析河流地貌的发育时,分别选取河谷和冲积平原作为河流侵蚀地貌和河流堆积地貌的案例进行剖析,目的是加强学生对河流地貌形成过程的理解,并初步了解分析地貌形成过程的方法。这是这段内容的重点。 在河流侵蚀地貌部分,教材首先简单介绍了河流侵蚀作用及其类型,然后较为详细地阐述了河谷地貌的发育。随后设计的“活动”,目的是用运学过的河流侵蚀地貌的知识,对现实中的张家界的河谷形成过程进行简单的推测。能够用学过的地理知识解释一些自然现象,也是地理课学以致用的体现。 在河流堆积地貌部分,介绍了河流冲积平原的组成和它的形成过程。“冲积平原”这个名词学生并不陌生,但是对于它的组成是新知识。图4.17示意性地指出了洪积—冲积平原、河漫滩平原和三角洲平原的大致分布位置。这三种平原虽然都是河流的堆积作用形成的,但是具体的形成机制还是有差别的,对此,教材一一做了简要介绍。这部分教材设计了一个案例——黄河三角洲的发育,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案例的学习,进一步认识河流三角洲的发育条件(即河流输沙量大、入海口潮差小,潮流搬运能力弱)及形成过程。随后还安排了一个“活动”,分析黄淮海平原的地貌特征以及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教材从三方面阐述了河流堆积地貌,即洪积扇、冲积扇、河漫滩平原和三角洲平原对所在的高原、山区和平原地区的聚落分布的影响。随后,教材设计了“活动”,让学生对分析与聚落分布有关的地理问题,目的是让学生更直观地认识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第三节 河流地貌的发育》测试题解析

《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育》测试题 河南省平顶山市第一中学卜科凯 一、单项选择题 河流形态万千,让人产生无限遐想,自古至今描写河流的诗句数不胜数。下图中绕旋在内蒙古草原上的河流弯曲景象,称为“蛇曲”。据此回答1~2题。 1.造成图中河流形态的主要因素是() A.褶皱起伏 B.断裂下陷 C.流水侵蚀 D.风沙堆积 2.下列诗句中能体现河流堆积地貌的是() A.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B.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C.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D.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读“河曲及河床剖面图”,回答3~4题。

3.四幅图中,能正确表示沿M—N的河床和水流特征的是( ) A.A B.B C.C D.D 4.以下关于这种河段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若水流方向与图示相反,则N岸侵蚀,M岸堆积。 B.这种特征的河流多分布在崎岖的山区。 C.这种特征的河流河面宽阔,水流平稳,非常有利于航行。 D.其发展趋势是河流越来越弯曲,最后突然变直。 河流阶地是河流下切侵蚀,使原先的河谷底部(河漫滩或河床)超出一般洪水位,呈阶梯状分布在河谷谷坡的地形。读“某河流剖面图(不同的图例表示不同的堆积层)”,回答5~6题。 5.该剖面图最可能是下图中哪条线( ) 6.图中各部分,最适合聚落分布的是( ) A.①B.② C.③D.④

读某河流域简图,完成7~8题。 7.图中河流a、b、c三处主要的流水作用是() A.侵蚀、搬运、堆积 B.搬运、侵蚀、堆积 C.侵蚀、堆积、搬运 D.堆积、搬运、侵蚀 8.图中c处最有可能形成的河流地貌是() A.瀑布 B.冲积扇 C.三角洲平原 D.河漫滩平原 下图是我国某河流河道示意图,甲地为一河心沙洲,图2为该沙洲一年内面积变化统计图。读图,回答9~10题。 9.该河位于我国的() A.西北地区B.西南地区C.东南地区D.东北地区 10.关于该河的叙述,正确的是() A.若P河道为该河的主航道,则该河段的流向为东北流向西南。 B.若在该河的上游修筑水坝,则河心洲面积增长速度减慢。 C.若该河段的流向为自西向东流,则Q河道将慢慢变浅。

2019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时提升作业十三4.3河流地貌的发育(20210211160709)

课时提升作业十三河流地貌的发育 基髓绍(建议用时:20分钟) 读图甲和图乙,完成1、2题。 图甲R河流某处河谷横剖面示童图 海拔/m L/krn 图乙R河流纵剖面与河谷形态示意图 1. 图甲中,形成该河谷的地质作用依次是() A. 流水作用、冰川作用 B.流水作用、风化作用 C.冰川作用、流水作用D?风化作用、冰川作用 2. 图乙中,E、F示意的河谷形态分别出现在河流的() A. ①、③ B.②、③ C.①、④ 【解析】1选C,2选D。第1题,图乙中显示,R河的源头地带海拔接近 5 000米,说明源头附近有冰川活动,源头以冰川融水补给为主;从图甲中的河谷形态看,该处河谷狭窄,呈“V”型, 应是河流的上游河谷,且该“ V'型河谷出现在一个大“ U'型谷的底部,说明先经冰川侵蚀,后经流水侵蚀形成。第2题,图乙中E示意的河谷形态是河流在山谷中的形态,应该位于河流的中上游;图乙中F示意的河谷呈现出展宽的特征,应是位于河流的下游。 (2017 ?潍坊模拟)下图为我国长江某支流的一段河道示意图,图中①②两点为河流水文固定监测点。据此完成3?5题。

3. 图中①②两处相比,河水流速和含沙量的差 异是 ( ) 4. 在自然状态下,多年之后, ①②两处河水流速与往年同期相比 ( ) A.①变快,②变慢 B.①变慢 ,②变快 C.都变快 5. 一艘采沙船在②处附近水域作业时 ,发现从不同深度采上来的沉积物大小不同 ,不仅有大 量细沙,还有较多的砂砾甚至鹅卵石。此处沙、砾共存的原因可能是 ( ) A. 该河流域降水丰富,河流水量大,搬运能力强 B. 该河段地势起伏较大,水流急,侵蚀力强 C. 该河段河道弯曲,流速缓慢,沙、砾一起沉积 D. 该河流域降水季节变化大,河流流速变化大 【解析】3选B,4选A,5选D 。第3题,图中①处位于河流的凹岸,流速快、含沙量大;②处为 河流的凸岸,流速慢、含沙量小。第 4题,由于①处不断受到河水的侵蚀 ,②处不断受到流水 的堆积;因而在自然状态下,多年之后,①处更接近中心航道,河水流速变快,②处更接近河岸 流速变慢。第5题,我国长江流域为季风气候,流域降水季节变化大,河流流速变化也大,因而 在不同季节河流的沉积物大小不等。 【加固训练】 A. ①处流速快、含沙量小 B. ①处流速快、含沙量大 C. ①处流速慢、含沙量小 D. ①处流速慢、含沙量大 ,②处流速慢、含沙量大 ,②处流速慢、含沙量小 ,②处流速快、含沙量大 ,②处流速快、含沙量小 D.都变慢

河流地貌的发育教案

河流地貌的发育教案 教材内容分析 本节内容是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影响的一个案例,是前面理论知识的具体应用,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河流地貌是外力塑造地表形态的一种重要的表现形式,同时可以延伸到其他外力作用。在研读课标的基础上,比较四个版本的相关内容,可以结合课本案例和乡土案例,以达到学生学习到身边的地理,化抽象为具体,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等。 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内容通过教学过程中各种河流地貌景观图片的多媒体演示,加强直观性教学,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观察分析、综合概括能力。通过具体案例分析,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总之,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与探究学习的结合中,既实现本节的三维目标,又获取一些基本的地理技能和方法。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流水侵蚀地貌类型,读图分析流水侵蚀地貌的形成,说出河谷的演变过程示意图,能够分析不同阶段河流侵蚀作用的差异。 (2)掌握流水堆积地貌类型,读图分析流水堆积地貌的形成,读各类河流堆积地貌示意图,说明其形成原因及地貌特点。 过程与方法 (3)让学生学会搜集、整理与课堂有关的地理资料的能力,同时运用资料说明地理事物的特点或原因,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读图分析、归纳能力。 (4) 以“问题为中心”进行探究讨论和实验研究,让学生开心地进行自主合作学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丰富学生学习地理的成功体验,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2) 进一步培养与他人合作交流的学习能力,加强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教法与学法多媒体教学法、动画演示法、问题探究法、小组合作法等等。重、难点 重点 1 流水侵蚀作用的三种形式,流水侵蚀地貌类型及河谷的演变过程。 2 流水堆积地貌类型及形成原因。 难点 1 流水侵蚀作用的三种形式及河谷的演变过程。

2020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时跟踪检测(十六)河流地貌的发育(含解析)新人教版

课时跟踪检测(十六)河流地貌的发育 一、选择题 河流阶地是在一般洪水位以上,呈阶梯状分布在河谷谷坡的地形。下图为河流阶地素描图,图中河流阶地由泥沙构成,是在长期地壳运动和流水作用下形成的。读图回答1~2题。 1.图示阶地形成时间最晚的是( ) A.①B.② C.③ D.④ 2.在阶地形成过程中,地壳运动的方向是( ) A.垂直上升 B.垂直下沉 C.水平张裂 D.保持稳定 解析:1.A 2.A 第1题,河流阶地是在流水侵蚀下切作用下形成的,①阶地最接近河床,形成最晚。第2题,阶地是在河流不断下切和地壳不断抬升(垂直上升)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 (2019·武汉重点中学月考)如图是某种地貌(甲)的形成示意图。读图完成3~4题。 3.形成甲地貌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 A.冰川侵蚀作用 B.流水沉积作用 C.流水侵蚀作用 D.海浪沉积作用 4.甲地貌( ) A.朝向河床一侧的是陡坡 B.两侧的坡度一定相同 C.多形成于河流的凸岸 D.多形成于河流的凹岸 解析:3.B 4.C 第3题,甲地貌应是沙坝,结合示意图分析其形成过程是洪水期河流横向环流作用(因离心力作用引起的垂直于主流向的横向水流运动)加强,从河床流向河漫滩的水流挟带的大量沙质沉积物,在河床浅滩处堆积起来,形成沙坝。因此其形成主要体现的是流水的沉积作用。第4题,朝向河床一侧的是缓坡;据图无法判断朝向岸边一侧的坡度,故A、B错误;河流的凸岸主要体现河流的堆积作用,甲地貌多形成于河流的凸岸。 (2019·湖南三校联考)如图示意伏尔加河三角洲位置变化及里海水平面变化,结合相关知识,完成5~7题。

5.1900~1978年伏尔加河三角洲变化的特点有( ) ①面积不断增大②坡度逐渐减缓③向东南方向扩展④增速先慢后快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6.2000年该三角洲的前缘位置可能位于( ) A.甲处 B.乙处 C.丙处 D.丁处 7.若在该河中上游修建大型水库,将导致河口及附近水域( ) A.三角洲面积缩小 B.河口盐碱化加剧 C.水位季节变化增大 D.生物多样性增加 解析:5.C 6.B 7.B 第5题,从图中可以看出,1900~1978年伏尔加河三角洲面积不断扩大,主要是向东南方向扩展;从里海水平面的变化情况看,水平面1900~1978呈下降趋势,所以三角洲坡度总体趋向陡峭;三角洲面积增速先快后慢。第6题,从里海水平面图可以看出,2000年水平面高度与1940年相似,所以2000年该三角洲的前沿位置可能位于乙处。第7题,若在该河中上游修建大型水库,河口泥沙来源变少,但是入湖水量减少,湖面下降,三角洲面积总体变大,A错;入湖水量减少,河口盐碱化加剧,B对;水库具有调节作用,水位季节变化变小,C错;湖水的盐度增大,生物多样性减小,D错。 秦皇岛市北戴河向南直至滦河河口发育着我国最长的沙丘海岸,沙丘高约5~30 m,最高42 m。如图为北戴河至滦河河口海岸地貌简图。据此完成8~9题。 8.该海岸沙丘的主要成因是( ) A.河流堆积 B.风力堆积 C.海浪堆积 D.冰川堆积 9.关于滦河三角洲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堆积物以砾石为主 B.沟壑发育,河网密布

高中地理说课“河流地貌的发育”说课稿

“河流地貌的发育”说课稿 谢红虹(20052601115)05地理科学1班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位于人教版地理必修1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中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育。本节课是学习了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作用力及其相互联系后,关于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影响的案例学习。按新课标的要求,本节课的目的是通过对河流地貌形成过程的分析,让学生学会分析外力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并将这种案例分析方法迁移到其他外力地貌的学习中。 2.说教学目的 (1)知识与技能 ①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②河流侵蚀地貌和河流堆积地貌。 ③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①用比较分析方法区分河流侵蚀地貌的三种形式。 ②探究与活动,理解沟谷和河谷的演变关系。 ③探究和观看图片,理解堆积地貌典型地貌的组成部分。 ④利用图片分析河流地貌对聚落的影响。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使学生理解事物是发展的,发展既有内部条件也有外部条件。 3.说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①河流的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 ②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2)教学难点 ①沟谷和河谷的演变关系。 ②洪积—冲积平原、河漫滩平原和三角洲平原的形成原因。 二、说教学方法 1.说教法 所谓教无定法,应“以学定法”,这也是新课标思想的现。以此为出发点,本节课根据教

学内容通过对河流地貌形成过程的分析,让学生学会分析外力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并将这种案例分析方法迁移到其他外力地貌的学习中的特点和学生正处于高一,关注事物的注意力不够和思考问题的方法及方式都不够成熟的年龄特征,主要采取以下教学方式: (1)提问导学法教学 提问法在我们日常的课堂中是最常用到的,这不但说明它好用,而且很多的教师都知道在教学中适当的提问,不仅能发散学生的思维,增加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巩固和加深,还能激发学生的潜力。本节课的课堂,我主要采取提问抢答的形式进行。 (2)多媒体辅助教学 现在科技日新月异,单像过去依靠白字黑板是很难吸引学生的兴趣,所以引入多媒体教学可以让学生知道,并形象理解很多不能在黑板上板出的东西,增加学生学习地理这一门课的兴趣。本节课我会使用多媒体播放关于壶口瀑布的图片和一些说明、我国的青藏高原的雅鲁藏布江红河谷、重庆市和武汉市、珠江三角洲平原聚落的分布、展示一些没有河流影响下呈多边形分布的聚落,用来吸引学生的兴趣,并加深学生课堂讲授内容的直观理解。 (3)探究式教法 在教学中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激励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探究,在课后练习中探究。本节课中,我提出了很多问题,不但能激励同学进行思考,还能激发他们的探究精神。最后的作业的布置,也给了他们一个很好的探究学习方法。 2.说学法: 本节课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渗透学法: (1)运用简图 通过教师在课堂上画简图,不但能让学生学会看简图,并学会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2)应用一系列图片 通过多媒体的一系列运用,既能形象地吸引学生的眼球,又能让学生学会积极主动地获取相关的知识,拓展自身的知识面。 (3)学会探索 课堂适当的提问和课后活动的布置,能让学生引起思考和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3.说教学媒体 本节课主要运用Microsoft Office 2003的PowerPoint2003的功能、CorelDRAW 12和PohtoShop7.0. 三、说教学过程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河流地貌的发育教案

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育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流水侵蚀地貌的形成,掌握流水侵蚀作用的三种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理解河谷的形成过程。 2.了解流水堆积地貌的形成,掌握冲积平原的三个组成部分及形成过程。 3.理解洪积扇、冲积、河漫滩平原、三角洲平原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1.阅读河谷的演变过程示意图,能够分析不同阶段河流侵蚀作用的差异。 2.阅读河流堆积地貌示意图,能够分析分析冲积平原各部分的成因及地貌特点。 3、用讲解、观察、实验等方法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树立物质是运动的,事物是在不断发生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 1.流水侵蚀作用的三种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流水堆积地貌的形成 【教学难点】1.流水侵蚀地貌的形成原理2. 流水堆积地貌的形成原理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引入新课】第一小节大家学习了塑造地貌的内、外力作用,外力作用是由风、流水、冰川等等的作用形成的各种地貌。外力作用中的流水作用地貌,是大自然中最为常见的地貌,这节课我们来探讨一下河流对地貌的作用。 【板书】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育 【介绍】按照成因,可以将河流地貌分为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它们的形成和发展主要与外力作用有关。 【板书】河流地貌: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 【知识回顾】我们首先来回顾一下前面课本中的一些概念 【板书】(一)河流侵蚀地貌 【播放幻灯片】 侵蚀作用:水、冰川、空气等在运动状态下也可以对地表岩石及其风化产物进行破坏,称为侵蚀作用。 侵蚀作用地貌:侵蚀作用常使被侵蚀掉的物质离开原地,称为侵蚀地貌 河流侵蚀地貌:河流在流动过程中,会破坏并搬运地表的物质,形成侵蚀地貌

2020年人教版高考地理章节知识与练习第五章 第三讲 河流地貌的发育

第五章地表形态的塑造 第三讲河流地貌的发育 课堂巩固跟踪检测 [基础巩固组] 读图,完成1~2题。 1.图中H地的地貌类型是() A.“V”型谷B.冲积扇 C.河漫滩D.三角洲 2.下列四幅图描述了该河流谷地的特征,其中正确的是() A.只有①②B.只有②③

C.只有①③④D.①②③④ 解析:第1题,H地位于河流流出山谷口的位置,应是冲积扇。第2题,从X到Y等高线变得稀疏,海拔降低,坡度减小,下蚀减弱,侧蚀增强,河流变宽。 答案:1.B 2.D (2018·湖北宜昌二模)和田玉是一种深埋在地下的白云岩变质而成的大理岩,再经岩浆活动形成的岩石(这种石包玉的石与玉界限清楚,可以分离)。当岩石露出地表,经风化、流水冲刷和搬运、沉积,石与玉则分离,这便形成鹅卵石状的籽料。据此回答3~4题。 3.籽料形成过程中的地质作用的先后顺序是() A.岩浆侵入—变质作用—外力作用—地壳运动 B.变质作用—岩浆侵入—地壳运动—外力作用 C.变质作用—地壳运动—岩浆侵入—外力作用 D.外力作用—变质作用—岩浆侵入—地壳运动 4.根据材料和图片信息,图中寻找籽料的最佳地段是() A.①B.② C.③D.④ 解析:第3题,由材料可知:首先由白云岩变质形成大理岩;然后大理岩被

岩浆侵入,且被包入岩浆中形成新岩石;“岩石露出地表”说明有地壳上升运动过程;最后经外力作用玉、石分离形成籽料。 易错警示:侵入岩位于地下,能受到外力作用之前,必然要出露地表,则应有地壳上升运动过程。 第4题,由“流水冲刷和搬运、沉积”可知,籽料应位于河流落差由大变小的位置,即冲积扇处,图中③刚好位于山口冲积扇而符合条件。 答案:3.B 4.C 扇三角洲是由邻近高地推进到稳定水体中的冲积扇。读扇三角洲示意图,完成5~6题。 5.扇三角洲的特征是() A.发育在河流入海口B.分布在湿润区 C.沉积物大多为粉沙D.经多次堆积形成 6.图中的辫状河流() A.流量稳定B.河道较深 C.容易改道D.无结冰期 解析:第5题,图示扇三角洲发育在河流出山口,不一定分布在湿润区;扇三角洲沉积物具有明显的分选性,下层是砾石、粗沙,上层大多为粉沙、泥

《河流地貌的发育》高中地理教案

《河流地貌的发育》高中地理教案 1.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2.河流侵蚀地貌和河流堆积地貌。 3.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1.自主学习,分析法、讨论法。 2.探究与活动,理解沟谷和河谷的演变关系。 3.利用景观图片分析河流地貌的成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理解事物是发展的,发展既有内部条件,也有外部条件。 1.河流的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 2.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河流侵蚀的不同类型。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以山岳地貌为例,学习了内力作用对地表 形态的影响。在外力作用中,流水是一种最强大而普遍的作用。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育(板书)。 师:河流所形成的地貌,是我们在自然界中所见到的最常见的 地貌种类之一。请看下面两幅图片。 (出示图片“三峡地貌”“崇明岛”) 师:以上两幅图片都是河流地貌,但它们的成因相同吗? 生:成因不同。三峡是长江切割巫山而形成的,是河流的侵蚀 地貌;崇明岛是长江携带的泥沙在河口堆积而成,是河流的堆积地貌。 师:分析得很正确!这两种地貌都是外力作用--流水作用的结果,只不过它们是在不同的条件下形成的地貌,让我们首先来认识河流侵蚀地貌。 (板书)(一)河流侵蚀地貌

师:河水在流动过程中,会破坏并带走地表的物质,形成侵蚀地貌。河流的侵蚀主要有三种类型,由于它们对地表的侵蚀方向不同,因而对河谷形态的影响也不同。这三种类型是溯源侵蚀、下蚀和侧蚀。 (播放录像“虎跳峡”或出示图片) 师:同学们一定为虎跳峡汹涌而澎湃的激流所震撼,湍急的河水从高处奔流跌落而下,对河谷的岩石有着强烈的冲刷作用。请同学们讨论一下,这种侵蚀的最终结果会使河谷怎样发展?这是三种类型中的哪一种? 生:(讨论后回答)强大的流水作用会侵蚀岩石,使岩石向着河流的上游方向逐渐消退,这是溯源侵蚀。 师:非常好。这种侵蚀会使河谷不断向源头方向伸长,从而使河流向上游方向发育。请大家再看虎跳峡的横剖面图,像英语字母中的哪个字母? 生:“V”字形 师:对!虎跳峡处于长江的上游,在长江的发育过程中处于较晚的时期,也就是河流发育的初期,河谷的集水面积较小。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河流地貌的发育专项练习(附答案)

2019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河流地貌的发育专 项练习(附答案) 研究河流地貌,掌握河流的演变过程,预测河流的变化趋势,对水利、交通、工农业生产和城镇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以下是河流地貌的发育专项练习,希望对考生有帮助。表示一条河流流经不同性质的岩层地区。完成1~2题。 1.该地将会出现的地理景观是() A.U型谷 B.喀斯特溶洞 C.瀑布 D.河口三角洲 答案:C 2.景观一般形成在河流的________河段() A.上游 B.中游 C.下游 D.入海口处 答案:A 某一河流的部分河段。据此完成3~4题。 解析:本题组主要考查河流地貌及河流侵蚀的相关知识。 3.若该河流流出山口,则在山口处常形成的地貌是() A.冲积平原 B.山麓冲积扇 C.沙洲 D.三角洲 解析:河流流出山口时,由于流速变慢,形成冲积扇。 答案:B 4.如果河中有沙金,淘金点产量最高的可能是()

A.a处 B.b处 C.c处 D.d处 解析:在河流弯曲处凸岸沉积,凹岸侵蚀,所以淘金应在以沉积作用为主的b处。 答案:B 八卦洲是长江南京段中的一个河心岛,读图完成5~6题。 5.八卦洲的形成原因最可能是() A.地壳抬升作用形成的 B.地壳下陷作用形成的 C.长江的侵蚀作用形成的 D.长江携带的泥沙堆积形成的 解析:在长江下游,由于河道展宽,流速减缓,携带的泥沙便会堆积下来,后出露江面,形成八卦洲。 答案:D 6.由于流水的侵蚀与堆积作用,长江河道及八卦洲未来的发展趋势最可能是() A.八卦洲将与长江南岸相连 B.八卦洲将与长江北岸相连 C.八卦洲以侵蚀为主,面积缩小 D.长江河道左偏,南岸淤塞 解析: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长江水流向右偏转,故右岸(即南岸)冲刷严重,而左岸(北岸)流速较缓慢,泥沙淤积,故江心洲最终将与北岸相连。

说课稿(河流地貌发育)

《河流地貌发育》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河流地貌发育》,整个说课部分我将分为六个部分进行讲述。这六个部分分别是:说教材、说教学方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和结束语。 一、说教材 本课是第四单元地表形态的塑造中的第三节。本节课是学习了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作用力及其相互联系后,关于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影响的案例学习。按《课标》要求,本节课的目地是通过对河流地貌形成过程的分析,让学生学会分析外力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并将这种案例分析方法迁移到其他外力地貌的学习中。要完成这一教学目标我认为应该充分体现课改理念:教学行为强调尊重、赞赏,强调帮助、引导,强调反思,努力创造新型的师生情感关系,展现教学过程的魅力,品味教学成功的喜悦。完善个性,展现个人魅力。 教材分析 1、课程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认识河流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及其地表形态。 ②运用图文资料分析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目标 ①加强学生对已有知识的运用、搜集、整理的能力。 ②让学生学会运用地理信息,说明地理事物的特点或原因,进一

步提高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③插入本土地理知识,学会从身边地理事物人手学习地理。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①进一步丰富学生学习地理的成功体验,激发学生对地理事物进行分析、探究的兴趣。 ②在学习中了解家乡,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感情,同时形成正确的环境观和人地观。 ③进一步形成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 2、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河流的演变过程;对不同类型河流堆积地貌形成的理解。 教学难点:河流演变过程中凹岸侵蚀和凸岸堆积的分析;河流堆积地貌形成过程能力的分析。 3、教材的处理 为了使学生的学习思路更加有条理,对教材的顺序进行调整:先单独学习河流的侵蚀方式,之后顺着学生思路把河流的侵蚀方式及形成的侵蚀地貌揉合在河流演变过程的学习之中;通过分析河流两岸的外力作用的了解,再进人河流堆积地貌的学习。 二、说教学方法 在教学方法上,运用示意图,分析各种流水地貌的形成特点。以注释图、照片及搜集其他资料作辅助,掌握地表形态的塑造。在河流

2019年高三地理人教版一轮复习课时作业:第五章第三讲河流地貌的发育

、选择题 (2017届福建联考)读图,完成1 ?2题 1. 图中H地的地貌类型是 () A. “ V型谷 D .三角洲 2. 下列四幅图描述了该河流谷地的特征,其中正确的是() A .只有①② C.只有①③④ 解析:第1题,H位于河流流出山谷 口的位置,应是冲积扇。第2题,从X到Y 等高线变得稀疏,海拔降低,坡度减小,下蚀减弱,侧蚀增强,河流变宽。 答案:1.B 2.D 下图是四条河流的纵剖面图。若四河的落差相同,且仅从河流落差的角度考虑。据此回答3?4题。 3. 从源头到一半流程的河段内,水能最丰富的是() A .①河 B .②河 C.③河 D .④河 4. 河口三角洲和冲积平原发育最广泛的是() /课堂巩bM跟踪检测 B .冲积扇 C.河漫滩 B.只有②③ D .①②③④ 尊冉线八何流 ① ② ③④ 蹤河门自漓(戌占河流最度冇少岀计)

A ?①河 B ?②河 C ?③河 D ?④河 解析:河流落差越大,水能资源越丰富,从源头到一半流程的河段内,④河落差最大,故水能资源最丰富。河流落差越小越有利于河口三角洲和冲积平原的发育,④河在距河口一半的流程河段内落差变化最小,故最有利于河口三角洲和冲积平原的发育。 答案:3.D 4.D (2016临沂一模)下图为某河谷剖面图。读图,完成5?6题 甲乙 沉积物 卜--------- 1 5 ?该河谷() A ?最可能位于河流上游 B. 位于背斜构造的顶部 C. 乙处位于河流的凸岸 D. 右岸侵蚀,左岸形成沙洲 6?图中() A ?地层形成的先后顺序是④①② B ?③处地层断裂下陷 C. 沉积岩层因地壳运动而弯曲 D. 甲地适合聚落的发展 解析:第5题,图示岩层向上弯曲为背斜,背斜顶部受侵蚀形成河谷。该河谷较宽,应位于河流下游;乙处坡度较陡,为凹岸,侵蚀严重。第6题,地层形成的先后顺序是②①④;③处岩层受侵蚀断裂;甲处位于平均洪水位内,不适合聚落分布。 答案:5.B 6.C (2017届陕西联考)读北半球中纬度平原地区某河段示意图(图示比例尺为

人教版高三地理《河流地貌的发育》教案

人教版高三地理《河流地貌的发育》教案 教案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2.河流侵蚀地貌和河流堆积地貌。 3.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1.自主学习,分析法、讨论法。 2.探究与活动,理解沟谷和河谷的演变关系。 3.利用景观图片分析河流地貌的成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理解事物是发展的,发展既有内部条件,也有外部条件。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河流的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 2.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教学难点 河流侵蚀的不同类型。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以山岳地貌为例,学习了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在外力作用中,流水是一种大而普遍的作用。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育(板书)。

[教师精讲] 师:河流所形成的地貌,是我们在自然界中所见到的最常见的地貌种类之一。请看下面两幅图片。 (出示图片“三峡地貌”“崇明岛”) 师:以上两幅图片都是河流地貌,但它们的成因相同吗? 生:成因不同。三峡是长江切割巫山而形成的,是河流的侵蚀地貌;崇明岛是长江携带的泥沙在河口堆积而成,是河流的堆积地貌。 师:分析得很正确!这两种地貌都是外力作用--流水作用的结果,只不过它们是在不同的条件下形成的地貌,让我们首先来认识河流侵蚀地貌。 (板书)(一)河流侵蚀地貌 师:河水在流动过程中,会破坏并带走地表的物质,形成侵蚀地貌。河流的侵蚀主要有三种类型,由于它们对地表的侵蚀方向不同,因而对河谷形态的影响也不同。这三种类型是溯源侵蚀、下蚀和侧蚀。 (播放录像“虎跳峡”或出示图片) 师:同学们一定为虎跳峡汹涌而澎湃的激流所震撼,湍急的河水从高处奔流跌落而下,对河谷的岩石有着强烈的冲刷作用。请同学们讨论一下,这种侵蚀的最终结果会使河谷怎样发展?这是三种类型中的哪一种? 生:(讨论后回答)强大的流水作用会侵蚀岩石,使岩石向着河流的上游方向逐渐消退,这是溯源侵蚀。 师:非常好。这种侵蚀会使河谷不断向源头方向伸长,从而使河流向上游方向发育。请大家再看虎跳峡的横剖面图,像英语字母中的哪个字母? 生:“V”字形 师:对!虎跳峡处于长江的上游,在长江的发育过程中处于较晚的时期,也就是河流发育的初期,河谷的集水面积较小。

第一部分-第四章-第三讲-河流地貌的发育

第一部分第四章第三讲河流地貌的发育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读某地区地形略图,回答1~2题。 1.这里河流曲折多弯,最可能的自然原因是() A.侧蚀作用明显B.受断层的制约 C.受溯源侵蚀作用明显D.河流下蚀作用强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这里山高水深,位于河流上游 B.此处河流曲折,不易发生洪涝 C.河流总体自东向西流 D.该地区聚落沿河流分布于河流凸岸一侧 读图,回答3~5题。 3.荆江素有“九曲回肠”之称。荆江曲流的形成与流水作用有关。左图中() A.乙为凸岸堆积,丙为凹岸侵蚀 B.乙为凹岸侵蚀,丙为凸岸堆积 C.乙为凹岸堆积,丙为凸岸侵蚀 D.乙为凸岸侵蚀,丙为凹岸堆积 4.左图中有关河曲地貌、弯道速度(参照右图)、外力作用和沿岸人类活动的组合正确的是() A.丙—a—侵蚀—开采砂金矿 B.丙—c—沉积—兴建仓库 C.乙—a—沉积—种植农作物 D.乙—c—侵蚀—修筑防护堤

5.如果一艘小船从下游到河流的上游,请问所走的航线是() A.a线B.b线 C.c线D.a线或c线 下图为某地区自然景观分布示意图,以及P、Q两区域的等高线图,读图回答6~8题。 6.图中P处的地貌名称是() A.河漫滩B.冲积扇 C.三角洲D.侵蚀平原 7.P处沉积作用最显著的月份是() A.1月B.3月 C.7月D.10月 8.按照“地势平坦、取水方便、无水患洪灾之地建立聚落”的原则,聚落选址在Q地的最佳位置是() A.甲地B.乙地 C.丙地D.丁地 河流阶地是常见的河流地貌之一,是由河流作用形成的沿河分布的阶梯状地形。河流阶地主要由阶地面和阶地斜坡(坡坎)两个形态要素组成(如图)。构造运动的稳定期河流以侧蚀作用为主,造成宽阔的谷底或平原。构造运动的上升期河流下切,原来的谷底或平原被抬升成为阶地面。如果这一过程多次反复,在河谷的横剖面上便可出现多级阶地。读图回答9~10题。 9.关于构造运动形成阶地的叙述,正确的是() A.构造运动的稳定期河流以下蚀作用为主

河流地貌的发育说课(新)

人教版必修一地理 第四章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育(第一课时)说课 尊敬的各位老师: 你们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必修一地理第四章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育(第一课时) 下面我从说教材,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程序等方面对本课的设计加以说明: 一、说教材: 1.教材出处及分析: 《河流地貌的发育》这一课题是人教版必修一地理第四章第三节,适用于高一的学生使用。 本节课是学习了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作用力及其相互联系后,关于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影响的案例学习。按新课标的要求,本节课的目的是通过对河流地貌形成过程的分析,让学生学会分析外力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并将这种案例分析方法迁移到其他外力地貌的学习中。 2.教学目标 《地理课程标准》中,对本课时的具体要求为通过对河流地貌形成过程的分析,让学生学会分析外力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并将这种案例分析方法迁移到其他外力地貌的学习中。 根据上述要求,结合本课时的具体内容,具体教学目标设计为: ①了解流水侵蚀地貌的形成,掌握流水侵蚀作用的三种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理解河谷的形成过程。 ②阅读河谷的演变过程示意图,能够分析不同阶段河流侵蚀作用的差异。 3.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流水侵蚀作用的三种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教学难点:流水侵蚀地貌的形成原理 4.教材处理 本节课第一个课时为河流侵蚀地貌。具体包括:河流侵蚀作用和河流发育的阶段两部分。 二、说教法和学法: 1.说教法 所谓教无定法,应“以学定法”,这也是新课标思想的现。以此为出发点,本节课根据教学内容通过对河流地貌形成过程的分析,让学生学会分析外力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并将这种案例分析方法迁移到其他外力地貌的学习中的特点和学生正处于高一,关注事物的注意力不够和思考问题的方法及方式都不够成熟的年龄特征,主要采取以下教学方式:(1)提问导学法教学 提问法在我们日常的课堂中是最常用到的,这不但说明它好用,而且很多的教师都知道在教学中适当的提问,不仅能发散学生的思维,增加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巩固和加深,还能激发学生的潜力。本节课的课堂,我主要采取提问抢答的形式进行。 (2)多媒体辅助教学 现在科技日新月异,单像过去依靠白字黑板是很难吸引学生的兴趣,所以引入多媒体教学可以让学生知道,并形象理解很多不能在黑板上板出的东西,增加学生学习地理这一门课的兴趣。本节课我会使用多媒体播放关于长江上、中、下游河谷形态的图片,用来吸引学生的兴趣,并加深学生课堂讲授内容的直观理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