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梅花螳螂拳“梅花路”手法解(一)

合集下载

太极螳螂摘要拳第一段

太极螳螂摘要拳第一段

太极螳螂摘要拳第一段(一)2004-9-5 11:17:00王玉山系统太极螳螂摘要拳第一段拳谱:为行手,框手打,叶里藏桃,左封右崩捶,临行鸳鸯脚,闭手挺身,左挫捶、右顿肘,进步承、摇步入,缠鞭过耳,鸳鸯脚,右探捶,闭手挺身,翻身扒山手,偷展底漏圈,左封右胳肘,双齐捶,起身白猿偷桃,回身翻尖脚,下步燕子掠水,入步双封锁口,偷展邪分盘肘,急打燕子投井,起鳌鱼侧身脚,回身翻车至地,起身朝天一柱香、插手崩点变玉环,转身崩捶变玉环,硬起胳肘至膝,转打海底取宝,进步玉女绣花,阳勾叫插捶,护眼挫掌打,闭手挺身,玉环步双封双帮肘,左封右崩捶,勾打掌手雷,电张手,双捆顺风扫叶,叶里藏花,双封仙人取发至地。

太极螳螂摘要第一段(二)2004-9-5 11:15:00行手练法:1)两腿伸直,两脚并拢,双臂自然垂于两体侧,两掌心向内,头正下颚微收,沉肩,塌腰收腹,胸自然,十趾抓地,精神饱满,蓄劲待发。

吸气,两脚跟上抬,脚尖着地,两前臂弯曲,双掌掌心向上,五指分开,由两体侧向身前向上用力上提,高与心口相平,两掌在一水平线上。

下盘姿势保持不变,两掌用力抓握成拳。

两臂回拉至胸前,使两拳拳心向上,位于胸两侧,至此气应吸满;而后猛然喷气,两拳变掌,由胸两侧沿身体两侧下插。

下插同时,身体重心下沉,脚跟着地;而后吸气,两掌向前向上抓握成拳,抱于肋的两侧。

解说:为行手为太极螳螂的起势,在盘架练架时,无论何套拳法,均从此手起势。

本势是练气之法,练习时需配合呼吸,同时也含有实用之妙。

框手打,叶里藏桃,左封右崩捶,临行鸳鸯脚,闭手挺身框手打练法:承上动,右脚向前侧上一步,下盘成小登山式。

同时以腰胯带动,使右手臂从肋间向右向左横裹向前上旋转打出,形成右臂上弯曲。

右拳与眼同高,拳心向里,拳面向上的框手(刮手)动作,左拳仍抱于腰间,拳心向上。

以腰胯带动向右微转,使左臂随腰胯向身体右侧旋转打出,左拳拳心向外,拳面向前,高与面平,右手在左手打出的同时,随腰胯转动沉劲向下滚压,收抱于腰间。

太极梅花螳螂拳“梅花路”手法解(四)

太极梅花螳螂拳“梅花路”手法解(四)
的裆 部 。
接上式 , 设敌 出右手招 我 右掌 的穿 击 ; 即用左 手 从右 手下 我 偷采 敌右手 腕 , 即右 腿前插 敌右侧 腿后 , 随 右掌 推敌胸 肋部 , 猛然 扭腰转 体蹬右腿 , 将敌跌 倒 ( 1 1 。要点 : 图 1) 右掌推 、 右脚 蹬 同时 反 向发力 , 力点在右 掌根和右脚跟 。 三十五 、 进步 辘轳靠得慌
动作 : 左手 向右封至脸 右侧 , 右前臂 自下 而上 向右划 圆外挂至脸 右侧 ,拳 心朝 内 ,右前 臂与左 手在脸前 相碰
后, 右拳 向右上 至右 肩外 上方 , 手 向左 下 至小腹 左侧 , 左
同时右脚 前进一 步 , 左脚前 掌拖地 在后跟进 一步 , 如此反
复快速封挂 进步一段 距离 ( 1 3 图 14) 图 0 , 0 。要 点 : 右前 臂 与左手相 碰时要脆 快发力 。

右脚 向前右方 落地时脚跟 猛力蹬击 , 步成 左登 山式 , 此为蹬扑 ( 图 18) 0 。要点 : 扭腰 、 右掌推 和右脚蹬 同时动作 。 用法 : 设敌 用右 手击 我 上部 ; 即用 右手 向左 封 出敌手 的同 二 我 时 , 左掌 以指尖穿 击敌咽 喉 ( 19) 图 0 。要点 : 掌随右手 封时 , 左
用法 : 敌用 右手 或左 手 击我上 、 设 中部 ; 即用左 手 我 封 配合右前 臂外挂将 敌手臂 开出我右侧 , 如此反 复封挂 , 同时进 步靠近敌 身 ( 15) 图 0 。要 点 : 右前 臂外挂 要有 刚
力, 力点 在近腕桡侧 。
三十 九、 转身左 闭手 收势 动作 : 盖步左 转身 一周 , 右 右手 向左 封 出至脸左 侧 , 掌从 右 左 手 下 向上 穿 出 , 掌心 朝右 , 与鼻平 , 掌 回至左 胸前 , 高 左 成左 虚 步

太极梅花螳螂拳论

太极梅花螳螂拳论

太极梅花螳螂拳论作者:柳国顺万广义来源:《少林与太极》2013年第08期螳螂拳宗师郝恒禄先生于1926年所作的《太极梅花螳螂拳论》,长期以来深刻地影响着太极梅花螳螂拳的传承发展。

其子郝宾大师将该拳论收入他于1963年整理的拳谱中。

先师李德庆先生系郝宾先生的早期弟子,于“文革”初抄得拳谱。

现据李师的抄谱整理出该拳论,以飨读者。

绪论人皆知武术之统称曰功夫,叩其意则茫然。

盖勤习而不自欺,遇难而不生退,身作心唯,每日无辍,即为功夫之初步。

又确有心得,加以深造,山川都胜求师拜友,去己之非,效人之善,此又功夫中之功夫也。

夫前辈传留至今者,总计有七十二门,各有擅长,皆名门也。

每见世人忌刻倾轧,互相毁谤。

不知其门,何知其理?未悉其理,何得其妙?既未得其妙,乃竟评判他门之优劣,足谓功夫不纯、涵养未到耳。

要言之,术未精,道欠通,皆不足与论功夫也。

第一章初学须知初入武学者,莫不以身体灵活、手足敏捷且善于跳跃为自得,曾不知有心理作用之谓者。

此亦学者之通情也。

夫身体灵活、手足敏捷、跳跃轻便,亦非误也。

特须发之于心,而后于身手,始合于法也。

若用四肢浮力习之,不免则将生不符实用之弊矣。

故练术时,一经师之告诫,宜谨守力行。

凡一手一式,皆须有心神作用,而时习熟,而不忽受,而敬遵之关键,始可有成也。

第一节听受自束大要绪论规则者,纳束器也。

武术教授亦有之。

虽与塾校或异,而最贵陈(沉)定则一也。

然亦非是使学生如木偶也。

上课时,精神充镇,目不旁及,意不顾他,唯注视师之心力作用、手眼移动、身步适止,敬听指示与纠正,而默记之,使精神中稍印痕模,然后揣仿勤习,方可有所得也。

知乎此,则严守规则之益,可不自误,而知自爱自束矣。

第二节论学者有自治力与有急烈性之利害夫好胜之心人皆有之,故学贵能自强。

自强者,听受用心,温习无辍,其有胜于己者,力跻之,且弗厌懈之意也。

是以能自强者,其必自治也。

然往往有遇自强而生急烈之性者,其误大矣。

须知自强者责己之心切,急烈者虽能自治而不免失于强率不慎。

浅谈太极梅花螳螂拳

浅谈太极梅花螳螂拳

有较 高 的使 用性 , 、 、 、 、 、 、 , 漏 采 刁 推 崩 隔 劈 出手点睛 , 快利
轻捷 。 太 极梅花 螳螂 拳的步 法是 以小登 山( 步 ) 主 , 脚 为 同时
配 以其他各种不 同 的步法 , 身体在 两腿之 间 , 这
样 前后 、 左右移 动灵活 , 应 了太极 梅花螳 螂拳 适
千 变万化 的需要 。
太 极梅 花螳 螂拳具 有较强 的系统性 .从拳 术 到器械 ( 、 、 、 ) 刀 枪 剑 棍 的风格是一样 的 , 在拳
术 和器械 中的每 一个完整 的动作都具有 攻 防结 合 的内容 。 拳能够适应散打 、 此 技击 的主要原 因 是其具备 了较高 的科 学性 , 术到器械 套路 , 从拳 自始至终 运用了符合力 学 中的“ 动力学 ” “ 力 、静
残淡 太 极
身健体 的 目的。
“ 螂双封下 ”棍 术 中的“ 草寻蛇 ”剑 术 中的 螳 、 拨 、 “ 蜻蜓点 水” 枪术 中的“ 门解 带 ” 、 逆 等等 , 均有着 太极 梅花螳螂拳 具有符合 人体生长发 育的
广泛 的人物 、 动物在 大 自然生活斗争 中的形象 。
要求 , 长期习练此拳 能达到健五脏 、 理六腑 , 舒筋活血 , 调节
人体 中枢神 经 , 开发智 力 , 高免疫 力的作 用 , 而达 到强 提 从
2 l 3—
l 哥 一
百 家拳 精 华 l
打, 招打结合 , 主动打被动也 打 , 站着打 , 躺着打 , 、 、 、 肩 肘 膝 胯 、 、 、 、 皆打 , 头 拳 脚 腿 扑而再起 , 而再打 , 起 讲求 连环取 胜 。
因此 , 极梅花螳 螂拳 中有 “ 太 三连 环” “ 、 五连环 ” 之手法 , 具

太极梅花螳螂拳论__

太极梅花螳螂拳论__

相成。

动作时要立身中正,含胸拔背,双臂撑圆,松腰沉髋。

虽然身体转动幅度大,但身体重心移动并不十分明显,要注意在做动作时身体重心的左右虚实变换要恰如其分,以保证转体时身体保持平稳,以转体为主宰,带动上、下动作协调进行。

为了使左脚内扣动作自如,右脚前脚掌的落点相当重要,要随体转右脚提起,在与左脚相距一脚远处着地,也就是双脚的距离与肩同宽,给左脚的内扣留有比较恰当的空间,此时身体重心在左腿。

如果双脚距离大于肩宽,则极易产生重心向右偏斜、身体向右倾倒。

如果距离小于肩宽,左脚内扣就相当困难,会影响动作的继续完成。

扣脚转体时,重心要微移于右腿,当转体动作完成时,要在重心稳固在左腿后,右脚再向前(东南方)迈出。

在动作过程中要始终保持虚领顶劲、尾闾中正、含胸拔背,只有这样动作才能圆活、连贯。

正如拳谚所云:“有不得机得势处,身便散乱,必至偏倚,其病必于腰腿求知之。

上下、前后、左右皆然。

”右玉女穿梭4右玉女穿梭5右玉女穿梭6螳螂拳宗师郝恒禄先生于1926年所作的《太极梅花螳螂拳论》,长期以来深刻地影响着太极梅花螳螂拳的传承发展。

其子郝宾大师将该拳论收入他于1963年整理的拳谱中。

先师李德庆先生系郝宾先生的早期弟子,于“文革”初抄得拳谱。

现据李师的抄谱整理出该拳论,以飨读者。

绪论人皆知武术之统称曰功夫,叩其意则茫然。

盖勤习而不自欺,遇难而不生退,身作心唯,每日无辍,即为功夫之初步。

又确有心得,加以深造,山川都胜求师拜友,去己之非,效人之善,此又功夫中之功夫也。

夫前辈传留至今者,总计有七十二门,各有擅长,皆名门也。

每见世人忌刻倾轧,互相毁谤。

不知其门,何知其理?未悉其理,何得其妙?既未得其妙,乃竟评判他门之优劣,足谓功夫不纯、涵养未到耳。

要言之,术未精,道欠通,皆不足与论功夫也。

第一章初学须知初入武学者,莫不以身体灵活、手足敏捷且善于跳跃为自得,曾不知有心理作用之谓者。

此亦学者之通情也。

夫身体灵活、手足敏捷、跳跃轻便,亦非误也。

太极螳螂摘要拳一段(二):太极梅花螳螂摘要详解.doc

太极螳螂摘要拳一段(二):太极梅花螳螂摘要详解.doc

偷展斜分盘肘承上动,左脚向右脚后偷步后撤,同时,左手由左腋下向外、向前伸展,掌指向右,掌心向前,右掌位于左上臂处(图25)。

右腿向右后划弧后扫,左腿屈膝,右腿伸直成登山式,同时,右肘横起,由右向前、向左盘肘,右拳拳心向下,左掌随于右前臂处(图26)。

急打燕子投井承上动,左腿屈膝上抬,左手由下向上、向右划弧至右胸前。

落左脚,双腿屈膝成小登山势。

右拳向斜下方打出,拳心向里,略低于左膝(图27)。

起身鳌鱼侧身脚承上动,身体略右转(侧身),以左腿支撑全身重量,起右腿向右侧踢出(脚尖绷紧),同时右手由下向右、向后叼手,位于右腿上侧(图28)。

回身翻车至底右脚落地,左腿屈膝抬起,成独立式,右手后摆,左手位于右肩侧,目视左侧(图29)。

回身左转180度,左腿向左侧落步,左拳由右肩侧经头上部向左侧劈击,右腿过左腿向前上步,成小登山式,右拳由身后经头部向前劈击,高与腹平,左拳位于右肩处(图 30)。

起身朝天一柱香左腿过右腿向前上步,右拳由下向上勾击,拳面向上,拳心向里,高与眼齐(图31)。

插肘右拳由上经左拳里向下插拳冲出,拳眼斜向下,拳心向外,高与腹平,下盘玉环步姿势不变(图32)。

转身崩捶变玉环身体右转,成右登山式,同时左手在体前由上向下封阻;扭腰调膀,右拳经左拳上向前上崩捶,拳心向上,高与头平;左拳位于右肘部(图33)。

身体右转,使两腿前后交叉,右腿在前,左腿在后,左腿顶在右腿胭窝处,成玉环步,左手随腰胯转动向前上插出,掌心向前,与头同高,右手收于左肩处(图34)。

身体左转,左腿过右腿向前上步成小登山式,左手向左、向后叼采成勾手,勾尖朝左下,左臂微屈;右掌向前插出,掌指向上,高与腰平,与左腿在一条直线上(图35)。

硬起胳肘至膝左脚前迈,右脚屈膝上抬,身体前纵,同时左手由左向右、向上采握;左掌迎击于右前臂处,两手高于头部 (图36);右腿前落,屈膝成小登山式,同时左臂上架于头部上方,拳心向上,右拳由上向下打落于右前下方,高与膝同(图37)。

[精彩]太极梅花螳螂拳套路—梅花路

[精彩]太极梅花螳螂拳套路—梅花路

[精彩]太极梅花螳螂拳套路—梅花路拳谱:螳螂双封下,左封右臂肘,缠龙护眼打,左擒右蹬踏,霸王摘盔,擒发搓嘴巴,双叫双帮肘,左封右崩点,偷展磨盘打中堂,凤凰三点头,临行鸳鸯脚,转身回马鞭,右采迎面圈,隔肘伏地下,肋锤<>反仰掌,偷展打中堂,刁采回马鞭,擒拿护眼斩腰剑,缠龙锁口撩阴脚,劈打中门压当顶,双封闭门脚,右采肋锤迎面圈,孤雁出群去点睛,提膝隔肘往下打,起身护眼下扫裆,偷展磨盘打中堂,白鹤亮翅两边打,粘手入手擒身旁,缠鞭过耳刺肋脚,进步双帮,下步翻车,进步辘轳锤,左右引针变蹬扑,双封双闭,双封剁子脚,侧身鸳鸯脚。

各式动作分解、用法及力点:(一)预备式:双脚并拢,脚尖朝前,直腿站立。

两臂自然下垂,双手是掌,掌指朝下,掌心朝内。

目视前方。

(二)螳螂双封下:1.动作分解:(1)右脚向右跨一步,脚尖朝前,左腿微弯。

头向左转,目视左方。

(2)向右转腰调膀,双手随着转腰调膀屈肘向左一上一右方划弧摆动变钩,右钩位于头的右侧,比头稍高,左钩位于头的右前侧,高与肩平,双钩尖朝右前方,双肘尖朝下;同时,左脚向右跨一步,位于右脚内侧,成左丁步。

目视左方。

2.用法:敌方用右手直着向我上部打来,我向右闪身,用右手刁他的手腕,左手拿他的肘部。

3.力点:力点在双手五指。

(三)左封右臂肘:1.动作分解:(1)左脚向左跨一步,腿成四六步。

向左转身90º,左钩变掌,随着转身向前左方划弧,摆动到身前左侧变钩,钩尖朝左后方,高与肩平,肘部微弯,肘尖朝左。

目视左钩。

(2)向左转腰拧胯调膀,身向前探。

右钩内旋转,随着转腰探身直臂向前方冲出,钩尖朝右,高与眉平,左钩变掌,外旋转,屈肘收到右肘内侧,腕向拇指边弯曲,掌指朝上,掌心朝右,肘尖朝左下方;同时,腿变左麒麟步。

目视右钩顶。

2.用法:敌方用手向我上或中部直着打来,我左手采他来手之腕或小臂,用右手击打他面部。

3.力点:采敌方的腕或小臂时,力点在左手五指,击打敌方面部时,力点在右钩顶。

梅花拳秘谱讲解

梅花拳秘谱讲解

梅花拳秘谱》作者:本站文章来源:中国小架梅花拳网点击数:311 更新时间:2008-3-26 11:32:36序言广泛流传在我国河北、山东、河南广大农村的梅花拳(古称梅花桩由于在一百根桩阵上锻练而得名)是一个源远流长、古朴而神秘的拳派,它是在明末农民起义的战乱中公开传授并兴盛起来的。

早在88年之前,我国历史学家就从文献和历史传说中发现梅花拳在清末义和团反帝斗争中是发动者和主力。

这种观点立即引起了国内外史学界的注意,但真正能深入了解梅花拳奥秘,却是88年年底以后。

著名历史学家路遥教授与梅花拳弟子燕子杰教授等人合作对河北,山东、河南义和团反帝斗争激烈或农民起义活跃的地区多次深入调查之后,大量事实证明义和拳就是梅花拳。

这个拳派的弟子和许多著名拳师都是历代封建王朝的造反者或农民起义军的领袖。

这个拳派能在历史上发挥如此重大的作用并不是偶然的。

梅花拳有文场、武场之分,文场敬祖师,研究拳理,他们集佛、道、儒三家学说,周易之理为一体,有丰富的文化典籍世代相传,修身养性,炼神炼气,称为文功。

文场老师领导拳派的整个活动,负责教育门内弟子;武场主要进行武功锻炼,其武术内容丰富多彩,有独特的练法和风格,一切都与当前流行的武术套路完全不同。

它不仅有明显的强身健体作用,还有极强的技击实战能力。

他们练武的目的是练形练气,由外及内、再由内而外,达内外一体,精气神合一,最后上升到文功。

我们调查中就亲眼所见,各地许多梅花拳师不仅武艺高强且精通文理,善用阴阳八卦,能行医治病,他们虽都是七、八十岁以上的老人,但体健神旺、思路敏捷,能审时度势,且有一定的人体特异功能。

梅花拳组织严密,信仰坚定,内部团结,有许多优秀的传统。

如:不准称王称霸,仗势欺人;不准打拳卖艺,卖弄炫耀自己。

虽然尊敬祖师,但提倡平等互敬,能者为师,经常交流文理拳艺互通有无。

由于以上种种原因,在广大农民反对历代封建王朝斗争中,梅花拳自然就成了起义军的核心工具和主要力量。

上述社会历史调查的成果已被人称为“近代史研究中的突破”,引起了国内史学界、哲学界、医学界、武术界许多人的密切关注,其部分研究成果我们已写成专著,在90年10月召开的“义和团运动国际学术会议”上披露。

太极梅花螳螂拳“梅花路”手法解(一)

太极梅花螳螂拳“梅花路”手法解(一)

太极梅花螳螂拳“梅花路”手法解(一)太极梅花螳螂拳“梅花路”手法解(一)一、螳螂双封下动作:立正预备,双手自下向右上弧线封采至胸前成螳螂勾,同时向右侧身后撤右步,右脚落地成右小登山式(图1,图2)。

要点:双手的封采动作要柔而速,右脚落地时脚跟宜沉实。

用法:设敌出右手击我上、中部;我即以右手采敌右手腕,以左手采敌右肘部,向我右后侧顺来势下拉(图3)。

要点:双手采敌手臂下拉时,上身要随向右侧身贴近敌身侧,以利进击。

二、左封右臂肘动作:左手向左上横采至左耳侧成勾手,勾尖朝外,右手勾顶(腕背)向前下击出,同时进左步成左小登山式(图4)。

要点:做动作时,要上身略左侧发腰力,右手勾顶的击出要脆快。

用法:接上式,设敌回抽右臂的同时,出左手击我上部,其下部露空;我即用左手向左封采敌左手腕的同时,用右手勾顶击敌阴部,左腿扣敌右腿后(图5)。

要点:右勾进击须借助向左扭腰之力,力点在右腕背。

三、缠龙挖眼打动作:右手随上身右侧向右缠采至胸前成勾,勾尖朝外,左横掌掌心朝下向前上打出,)。

要点:右手缠采、左掌前击和右膝提起须同时高与眼平,同时提右膝成右独立式(图6动作。

用法:设敌出右手击我上、中部;我即用右手缠采敌右手腕,同时出左横掌沿敌右臂上方击敌眼,并提起右膝护住裆部(图7):要点:做动作时,须随右侧身以防避敌来手的同时,出左横掌击打,力点在左掌尺侧。

四、左擒右蹬塌动作:左手采抓成拳向左侧拉至左肩外,同时右掌掌心朝上向左横推,右脚随左侧身时向前右发力下蹬,左腿弯,右腿直,成左登山式(图8)。

要点:身体的左转扭身要猛而快,右掌推和右脚蹬要同时反向发力。

用法:接上式,设敌用左手接我的左横掌;我即用左手采敌左手腕,用右掌根推击敌身中部,同时右腿插入敌腿侧后发力蹬击,将敌跌倒(图9,图10)。

要点:左扭身、右掌推和右脚蹬要同时发力,力点在右掌根和右脚跟。

五、霸王去摘盔动作:右手随上身右侧时向右滚采至右耳侧成拳,拳心朝外;同时左手向前上采抓成拳,高与脸平,拳心朝内,左膝提起成左独立式(图11)。

太极梅花螳螂拳之特点

太极梅花螳螂拳之特点

太极梅花螳螂拳之特点太极梅花螳螂拳之特点----太極梅花螳螂拳是乙太極勁為主,講求黏、聽、順、化、纏、抖等勁路。

陰陽分明,剛柔相濟,虛實相輔。

動作軌道旋轉孤形,而技擊手法精密,招式連發,手無單行,著法一環扣一環,環環相繞,招招相扣,恰似梅花朵朵,瓣瓣相連,非常精悍壯觀,故稱&#8220;梅花&#8221;。

此拳身形步法靈活如猿猴,手足曲伸如鋼似棉,雙手如螳臂,模似螳螂格鬥之法,運用勾、摟、採、掛、崩、圈、劈、挫、挑、截、斬等螳螂拳技。

揉合&#8220;太極&#8221;、&#8220;梅花&#8221;、&#8220;螳螂&#8221;之形意,故稱為&#8220;太極梅花螳螂拳&#8221;。

此拳既有太極拳以柔克剛之精妙,又有少林長拳長驅直進的潑辣。

虛中伏實,實中寓虛,剛而不僵,柔而不軟,快而不浮,散而不亂。

打法講求一招多變,攻守相顧,迂回閃打,刁巧靈活,遠打近靠,長短結合,守靜制動,固守待進,快速兇悍,以快勝慢。

太極梅花螳螂拳充分表現了螳螂攻防,進退的技擊特點和動作姿態,既有勇猛頑強,奮勇不怯的戰鬥意志,又有栩栩如生的優美形象。

將搏擊技巧與仿生形象合而為一。

故此練習與觀賞螳螂拳,既可獲得獨特的藝術享受,又可從中感受拼搏格鬥的震撼力,增強自信,並能陶冶性情,提高修養,誠是一項鍛練身體與搏擊技巧完善結合的運動.拳理研究螳螂拳生化之理是以無極生太極、化兩儀、論三元、定四象、練五行、達六合、分七巧、走八卦、說九官、達十成。

太極梅花螳螂拳根據生化之理,乙太極陰陽學說為基礎,突出變化,尋求平衡。

陰陽是大綱、剛柔、虛實、長短、快慢、動靜等是表現,相生相剋,變化無窮。

故此螳螂拳的八剛十二柔、七長八短、十二字訣等技擊理論正是由此而產生。

剛柔拳論中講:&#8220;夫拳者,剛柔合作也,純剛則妙失,純柔則力弱。

剛能勝柔,如鋼刀斷肉,筋骨齊開;柔能剋剛,小可勝大&#8221;。

梅花螳螂拳——精选推荐

梅花螳螂拳——精选推荐

梅花螳螂拳[真诚为您服务]梅花螳螂拳的文献记载始于清代李秉霄。

据莱阳县志所记,李秉霄是清朝乾隆莱阳赤山史家河人,是清朝顺治年间兵部右侍郎李赞元第十七代后人。

据李赞元的第十五支家谱载:「李姓是从福建迁至海阳县凤城西关,其子则分布莱阳、海阳各地。

」传李秉霄于乾隆年间随父宦游南中,有大盗某甲于狱中得危疾,已昏不知人,典狱以告官命出之,秉霄通医理,过试其脉,买药饮之,盗汗出而苏,夜半伺隙潜循。

其后大盗将生平所学传授,艺成而盗不复至。

而其艺正是王郎所创之螳螂拳,师承过程史无记载。

李秉霄原从文考取贡生,后弃文从武,苦练经年而成螳螂拳一代宗师。

因其使用双钩出神入化,故人称「李二钩」或「二钩爷」。

根据「县志」和「螳螂拳谱」记载及有关传说,李秉霄是螳螂拳的主要传播人。

李秉霄传于赵珠,字起禄,清嘉庆年间莱阳赤山村人。

赵珠自小攻文习武,文才横溢,武艺超群,尽得李秉霄真传。

赵珠的螳螂拳环环相绕,招招相扣,恰似梅花朵朵,瓣瓣相连,故此称为「梅花螳螂拳」。

据「莱阳县志」记载:「大赤山赵珠,其(李秉霄)高弟子也。

珠年老,尝跌坐床上。

剧盗卫三素耳其名,遽入爪探其睛,珠手挥之,跌床下,不敢少动。

」赵珠传艺于梁学香。

梁学香,字书圃,海阳县发城乡榆山夼人,生于清道光年间(1810年)。

外号「梁一眼」,家中堂号「德顺堂」。

其身材瘦小,但极为灵敏,因聪明勤奋,博学多才,故武学造诣非凡。

曾在比武中一拳置对方于死地,因此亦有「梁铁锤」之称,并从此声名大振。

梁学香半生以保镖为业,凭螳螂拳旗号闯荡江湖无敌手。

梁学香不但精通「梅花螳螂拳」,他对「太极拳」也有极深的研究。

他将「梅花螳螂拳」的主要技法与「太极拳」的精要融合,创编了「摘要」拳,「摘要」成了螳螂拳的精华,历代拳师不轻易外传。

从此时起,「梅花螳螂拳」又称为「太极梅花螳螂拳」或简称「太极螳螂拳」。

梁学香不但将「梅花螳螂拳」技法创新,同时也是「梅花螳螂拳」蓬勃发展的奠基人。

他打破螳螂拳单传习惯,传艺极广,先后在海阳、莱阳、栖霞、黄县、文登、芝罘、荣成、牟平等地授徒。

梅花螳螂拳第一段摘要(动作分解、用法用力点)

梅花螳螂拳第一段摘要(动作分解、用法用力点)

第一节第一段摘要一、拳谱(一)预备势(二)框手打(三)叶里藏桃(四)左封右崩捶(五)鸳鸯脚(六)闭手挺身(七)左搓捶右掩肘(八)进步乘(九)拗步人(十)缠鞭过耳(十一)鸳鸯脚(十二)探捶(十三)闭手挺身(十四)爬山手(十五)偷展底漏圈(十六)右隔肘(十七)双齐捶(十八)白猿偷桃(十九)反尖脚(二十)燕子掠水(二十一)双封锁口(喉)捶(二十二)偷展斜身盘肘(二十三)急打燕子投井(二十四)起身鳌鱼侧身脚(二十五)霸王甩鞭(二十六)回身翻车至底(二十七)朝天一炷香(二十八)插肘(二十九)崩点变玉环(三十)回身崩点变玉环(三十一)起身隔肘至膝(三十二)海底取宝(三十三)进步玉女绣花(三十四)阳钩底叫(三十五)插捶护眼打(三十六)搓掌打(三十七)闭手挺身(三十八)玉女过桥双封双帮肘(三十九)左封右崩捶(四十)钩打掌手雷(四十一)电张手(四十二)霹雷掌(四十三)顺风扫叶(四十四)仙人取(四十五)收势。

二、动作分解、用法及力点(一)预备势【动作分解】1.双脚并拢,直腿站立,脚尖朝前;双臂自然下垂,两手为掌,掌指朝下,掌心朝里;平视前方(图4-1-1)。

2.双掌外旋,同时直臂各向身前托起,双臂在腕处交叉,右臂在上,双掌指朝前,掌心朝上,高与肩平;目视双掌(图4-1-2、图4-1-2附图)。

3.双掌变拳,屈肘,各向后下方划弧,收至腰间抱拳,拳面朝前,拳心朝上,肘尖朝后;同时,头向右转,目视右方(图4-1-3)。

4.双拳变掌内旋,两臂向下伸直,双掌指朝下,掌心朝里;同时,头向左转,目视前方(图4-1-4)。

(二)框手打【动作分解】1.接上势。

右掌变拳,头向右转;同时,右拳外旋,直臂向右上方划弧,摆动至肩高,拳面朝右,拳心朝前;口视右拳(图4-l-5)。

2.双腿屈膝半蹲,紧接着向左转腰调膀;右拳外旋,肘部弯曲900,前臂竖起,随着转腰调膀向前左方划弧,摆动至身前,拳面朝上,拳心朝后,高与眉平,肘尖朝下;同时,左掌变拳外旋,屈肘收至腰间抱拳,拳面朝前,拳心朝上,肘尖朝后;目视右拳(图4-1-6)。

太极梅花螳螂拳套路:岳家捶

太极梅花螳螂拳套路:岳家捶

太极梅花螳螂拳套路:岳家捶太极梅花螳螂拳套路“岳家捶”,又称“五趟捶”。

周一套路的这两个名称,令很多知道此套路甚至练习此套路多年的同道们大惑不解。

因为,该套路明明是四趟拳路,怎么会是“五趟捶”呢?螳螂拳所讲的“趟”,指的是练套路时诸多动作打出去一段距离,再打回来一段距离,这一个来回就是两趟拳。

五趟捶明明是两个来回四趟拳嘛,何来的“五趟”?其实“五趟捶”的所谓“五趟”,并非通常意义上的套路演练中去而复返的趟路,而是指的是第五套拳路的意思。

岳家捶相传是南宋抗金名将岳飞所传,清代山东牟平郝氏一直家传此拳,原有数趟拳路或说是数套拳路。

郝家拳传至晚清时,太极梅花螳螂拳派的创立者郝宏将家传的一些拳械套路做了螳螂化的改编,岳家捶有代表性的第五套拳路“五趟捶”便是其中之一。

此后,此技作为该派螳螂拳有特性的基础套路也就一直流传到现在。

已归入太极梅花螳螂拳系的岳家捶(或称五趟捶),其完整的演练是走两个来回,即四趟拳路。

主要招式为能体现螳螂拳本质特点的技击实用的短打手法,单式和组合式相间,拳势清晰。

这些掐式大多配以登山式、骑马式的步型,又表现出其短打长步的技法个性特征。

另外,它毕竟是原始岳家捶套路的螳螂化演变,自然也保留了旧有拳路的个别内容,如旋风脚、后扫堂和仆腿。

这些长拳类的动作虽与螳螂拳技法要求不相吻合,像未成年青蛙未褪尽的尾巴,但据此我们正可认识并理解类似的螳螂拳演进现象,螳螂拳技法内容的丰富多彩以及不同风格流派的形成原因,于此可见一斑。

而这些长拳类招式虽不多,足可使练习者体验到长与短的不同之处,并得到一定的长拳的锻炼,对短打功夫是大有裨益的。

所以,岳家捶是学练太极梅花螳螂拳很好的一套入门拳路。

岳家捶中许多招式的步型用“登山式”而不用“小登山式”,也是保留一些长拳特征的表现。

虽然如此,在演练和施用时就得遵循太极悔花螳螂拳对这两种步型的原则要求:那就是在具体情境下,“登山式”可以变成“小登山式”,“小登山式”不可以走成“登山式”。

短打梅花螳螂拳

短打梅花螳螂拳

短打梅花螳螂拳梅花螳螂拳短打五连环是梅花螳螂拳中的一个短打套路,共分八路,每路五个攻防手法。

练习中要求步法扎实,手法刚柔相济,发力得当,动作连贯敏捷,一气呵成。

第一路:螳螂出洞预备式(小登山抱门式):两臂在体前自然弯曲,右拳在前,左拳在后,拳眼均向上。

前腿微屈扣裆,后脚跟抬起,重心在两腿间。

上体稍向左倾,抬头挺腰,沉肩垂肘,闭口聚气,两目平视(图1)。

一、螳螂双封下:身体右转,两拳变勾手,随转体向前、向右刁采于胸前,左勾在前,右勾在后。

同时右腿后撤一步,重心落于右腿成虚步;两肘弯屈,目视前方(图2)。

二、左封右匿肘:上体左转,左脚前上半步,右脚跟随成小登山式。

同时,左勾手向前,向左刁采,然后屈肘回收,使勾手回置于左面前。

随之,右勾手向前下方直臂顶腕(图3)。

三、凤凰三点头:1.右勾变掌(掌心向下)向前、向上、向右采抓,然后变掌收于腰间。

随之左勾手变拳向前直击,与头同高,拳心向下。

同时右脚前上一步,上身稍右转成大登山式(右弓步),目视前方(图4-1)。

2.重心后移落于左腿,上体左转成右歇步。

同时屈左肘,左拳向左后摆拨,停于头部左侧。

同时,右臂外旋,使右掌向前下方旋插击出,拳眼向下;目视前下方(图4-2)。

(3)重心前移,上体右转,右脚上前一大步,随之,拖拢左脚成小登山步。

同时,左拳向前经右臂下压,随即,右臂内旋屈肘,使右拳由下从左臂内向前上方撞击。

右拳面向上,左掌置于右肘下,掌心向内(图4-3)。

四、临行鸳鸯脚:重心后移落于左脚,右脚面绷直向右前方踢击,高与裆平。

同时,上体左转,右小臂随转体向左方击出,拳心向上,高与胸平;左拳背贴于右腕上(图5)。

五、急出双帮肘右脚前落,随即拖拢左脚成小登山式。

同时,左拳扶右腕,随右臂外旋向前滚推;右臂微屈,拳心向下(图6)。

第二路:螳螂寻路预备式:接图6或参照图1动作。

一、上步反仰掌右脚前上半步,左脚紧跟成小登山式,同时,左掌经右肘下按,掌心向下。

与此同时,右臂内旋,用掌背向前上方反击,手指向上(图7)。

太极梅花螳螂拳:乱截招式与实战运用(上)

太极梅花螳螂拳:乱截招式与实战运用(上)

太极梅花螳螂拳:乱截招式与实战运用(上)(一)预备式动作分解双脚并拢,脚尖朝前,直腿站立。

两臂自然下垂,双手成掌,掌指朝下,掌心朝里。

目视前方。

(图1)图1(二)五打连环劈1.动作分解(1)接前式,左脚向前进一步,腿成左踏基步。

吐胸,向前探身,右掌内旋转,随着探身直臂向前上方摆动变钩,钩尖朝下,高与头平;同时,左掌屈肘向上摆动到右肘内侧,腕向拇指边弯曲,掌指朝上,掌心朝右,肘尖朝下。

目视右钩顶。

(图2)图2(2)探身吞胸,腰向下沉。

右钩变掌,随着吞胸沉腰,直臂向前下方摆动,腕向拇指边弯曲,掌指朝上,掌心朝左,高与鼻平。

目视右掌。

(图3)图3(3)向左转腰调膀,身向左侧。

右掌内旋转,随着转腰直臂向左上方摆动变钩,位于身的前左侧,钩尖朝右,高与耳平。

目视右钩顶。

(图4)图4(4)向右转腰调膀。

右钩变掌,随着转腰直臂向右前方摆动,位于身的前右侧,腕向拇指边弯曲,掌指朝前左方,掌心朝下,高与耳平。

目视右掌。

(图5)图5(5)腰向右转。

右掌由外旋转变为内旋转,随着转腰屈肘向左一后一上方划弧,摆动到头上后方变钩,钩尖朝前,肘尖朝右后方;同时,左掌向前上方推出,腕向拇指边弯曲,掌指朝上,掌心朝右,高与眉平,肘部微弯,肘尖朝下。

目视右掌。

(图6)图6(6)向左转腰拧胯调膀,向前探身。

右钩变掌,外旋转,随着探身向前下方劈出,腕向拇指边弯曲,掌指朝上,掌心朝左,高与鼻平,肘部微弯,肘尖朝下;同时,左掌屈肘向下后方摆动,位于右小臂内侧,腕向拇指边弯曲,掌指朝上,掌心朝右,肘尖朝左下方。

目视右掌。

(图7)图72.用法用右手挑打敌方的下颚。

如敌方闪过,我顺势用原手打他左耳门。

如他又闪过,我反手再打他右耳门。

此时他如抬手招架,我顺势将他招架之手刁开,用左掌打他面门。

如他再招架或闪躲,我用右手劈他中门。

3.力点打敌方的下颏和左耳门时,力点在右钩顶。

打敌方的右耳门和劈敌方的中门时,力点在右掌根。

打敌方的面门时,力点在左掌外沿小指一边。

郝宾论梅花太极螳螂拳(节选)(郝譜摘錄)

郝宾论梅花太极螳螂拳(节选)(郝譜摘錄)

郝宾论梅花太极螳螂拳(节选)(郝譜摘錄)郝宾论梅花太极螳螂拳(节选)(作于1963年)这一拳术之所以定名为螳螂拳,这是因为创始人观察螳螂小虫在捕蝉斗蛇的战斗中,运用粘、连、蹦、扑、闪、赚、开、合的技巧,以小制大而有所悟,精心研究而得此拳。

而此拳之所以又冠名为“梅花”、“太极”四字,这是因为它的着法多数为连发,一击不中再击,再击不中继续再击,必须击倒敌人而后已。

这些着法非常精密,一环套一环,环环相绕,恰像梅花有五瓣,瓣瓣相连。

一套拳路中,每着非常精悍,着着之间清晰至极。

练一趟拳确似在素锦上织出梅花朵朵,非常壮观。

再因为此拳的手法、步法按力学原理和技击中的技巧要求,在路线上多是圆形或者弧形,这又和太极拳手法不谋而同。

这一拳术的优点,在健身方面,它内练气血、外壮筋骨,具有太极拳和少林拳在健身方面的长处。

因此,久练此拳的人都认为,它有调气养血、健五脏理六腑、舒筋坚骨发肌的健身作用。

在击法上,它有太极拳的以柔克刚的技巧,又有少林拳长驱大进、横冲竖撞的刚劲。

他的手法精密,处处合乎力学原理。

每出一手,有招有打,打中带招,招中带打;每发一劲,有虚有实,虚中带实,实中存虚;每用一着,有刚有柔,见柔而刚,见刚而化柔。

所有着法都按“硬崩实砸、提拿封逼、黏粘帮贴、来叫顺送”十六字为基础演化而成,确实是千变万化。

其中阴阳刚柔、进退虚实,使人莫测。

因此,擅长此拳的许多老拳师在多次友谊比赛中,失手的很少。

这一拳术的特点,因它具有内家拳和外家拳的两重特点,内用太极混元一贯之气,外走太极图形,不动时稳如泰山,一动时快似闪电,一着一式讲究的是理力结合、内外统一、上下一致。

所以这派拳术练起来,从外表上看非常朴实,没有那些华而不实的花拳绣腿。

一举一动按理出手,按用发劲。

因此,初学的人感到难学易忘,尤其没有三、五年纯功,不得要领,练起来顾此失彼,破绽百出,从外表看不甚美观。

但学者如有恒心,勤学苦练,再加名师指点,掌握了拳理,找到拳的内劲,这时越练越有兴趣,有时真如读书一样,手不离卷、废寝忘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太极梅花螳螂拳“梅花路”手法解(一)太极梅花螳螂拳“梅花路”手法解(一)
一、螳螂双封下
动作:立正预备,双手自下向右上弧线封采至胸前成螳螂勾,同时向右侧身后
撤右步,右脚落地成右小登山式(图1,图2)。

要点:双手的封采动作要柔而速,右脚落地时脚跟宜沉实。

用法:设敌出右手击我上、中部;我即以右手采敌右手腕,以左手采敌右肘部,向我右后侧顺来势下拉(图3)。

要点:双手采敌手臂下拉时,上身要随向右侧身贴
近敌身侧,以利进击。

二、左封右臂肘
动作:左手向左上横采至左耳侧成勾手,勾尖朝外,右手勾顶(腕背)向前下击出,同时进左步成左小登山式(图4)。

要点:做动作时,要上身略左侧发腰力,右
手勾顶的击出要脆快。

用法:接上式,设敌回抽右臂的同时,出左手击我上部,其下部露空;我即用左手向左封采敌左手腕的同时,用右手勾顶击敌阴部,左腿扣敌右腿后(图5)。

要点:右勾进击须借助向左扭腰之力,力点在右腕背。

三、缠龙挖眼打
动作:右手随上身右侧向右缠采至胸前成勾,勾尖朝外,左横掌掌心朝下向前
上打出,
)。

要点:右手缠采、左掌前击和右膝提起须同时高与眼平,同时提右膝成右独立式(图6
动作。

用法:设敌出右手击我上、中部;我即用右手缠采敌右手腕,同时出左横掌沿敌右臂上方击敌眼,并提起右膝护住裆部(图7):要点:做动作时,须随右侧身以防避敌来手的同时,出左横掌击打,力点在左掌尺侧。

四、左擒右蹬塌
动作:左手采抓成拳向左侧拉至左肩外,同时右掌掌心朝上向左横推,右脚随左侧身时向前右发力下蹬,左腿弯,右腿直,成左登山式(图8)。

要点:身体的左转扭身要猛而快,右掌推和右脚蹬要同时反向发力。

用法:接上式,设敌用左手接我的左横掌;我即用左手采敌左手腕,用右掌根推击敌身中部,同时右腿插入敌腿侧后发力蹬击,将敌跌倒(图9,图10)。

要点:左扭身、右掌推和右脚蹬要同时发力,力点在右掌根和右脚跟。

五、霸王去摘盔
动作:右手随上身右侧时向右滚采至右耳侧成拳,拳心朝外;同时左手向前上采抓成拳,高与脸平,拳心朝内,左膝提起成左独立式(图11)。

要点:双手动作与提膝同时完成。

用法:设敌出右手击我上部;我即用右前臂近腕桡侧隔敌右手腕,并内旋滚动右手采抓敌右肘部,同时左手前伸采抓敌脑后头发,提起左膝护住裆部(图12,图13)。

要点:右手的隔滚采抓动作要一气呵成,既要防出敌拳的攻击,又要制住敌肘的顺势跟进,还要制造出进左手的路径来。

六、擒发搓嘴巴
动作:上动不停,左手略下拉,右手向前手搓击,双拳变掌,右掌指尖朝前下,左掌面贴右前臂内侧,同时向前落左步,成左小登山式(图14)。

要点:右掌前下搓击与落左步同时完成。

用法:接上式,我左手抓住敌头发,略下拉至敌仰头,紧接着在落左步的同时,右掌搓击敌下巴,使敌倒地(图15)二要点:左手须抓牢敌发,右掌略发力即可,力点在右掌根。

七、双叫双梆肘
动作:在起身提右膝的同时,左掌扶右前臂内,双手臂向右上用力托起,右掌心朝上,左掌心朝右,高过头顶。

上动不停,双手臂下落,右前臂横于胸前,拳心朝下,左拳压在右前臂近腕桡侧,进右步成右小登山式的同时,左拳助力,右前臂向前推击(图16,图17)。

要点:双手臂上托时,要用上腰身之力;右前臂前击时,右脚要踏地发力。

用法:设敌来右手击我上部;我即用左手封托敌手腕,同时用右前臂近腕桡侧托敌右肘,向右上送出,至敌露出右肋部:紧接着,用右前臂近腕尺侧平击敌右肋(图18,图l9)。

要点:双手托敌臂同时,要提右膝护住裆部;右前臂击敌时,要左右臂同时发力,力点在右前臂近腕尺侧。

八、左封右崩点
动作:左手向前右封压成拳,随即右拳自胸前向前上方打出,拳心朝上,左拳在右肘下,同时进右步成右小登山式(图20)。

要点:右拳崩出后要有弹力回缩。

用法:设敌来右手击我上、中部;我即用左手向右下封采敌右手腕,出右拳崩打敌面部(图21)。

要点:右拳崩打时,要左侧身顺出有肩,以便于放长发力,力点在拳背。

九、偷展磨盘打中堂
动作:左手从右臂下向上采手与脸平,右拳回落至胸前,同时右侧身成右歇步。

紧接着,进左步成左小登山式的同时,向左扭身并左手握拳向左横拉至左肩前外,右拳拇指朝上弧形向前左横击至左腹前(图22,图23)。

要点:左手横托、右拳横击与进左步扭身要同时做动作。

用法:接上式,设敌出左手接我右崩捶;我即右侧身贴敌,用左手偷展采敌左手腕。

紧接着进左步套住敌右腿后,同时左手拉、右拳击,将敌打倒(图24,图25)。

要点:此招须在上式使敌上身后仰失去重心时贴身施用,以免为敌所乘而致失利。

十、凤凰三点头
动作:右手向前上采手至右侧,抱拳于腰侧,拳心朝上,左拳拳心朝下直前打出左直捶,高与脸平,同时上右步成右登山式(图26)。

要点:左拳打出,上身略向右侧。

上一动作稍停,左拳变掌向右侧后封出,右拳自腰间直线内旋打出窝肚捶,拇指朝下,高与腹平,左掌扶右臂内侧,同时左侧身右腿蹬直、左腿弯曲,成左托式(图27)。

要点:右拳打出,上身后移,反向发力。

上一动作稍停,左手向右下封压变拳,右拳自胸前向前上方打出右崩捶,拳心朝上,左拳在右肘下,同时右脚蹬地后擦使身体向后移动,成高右虚步(图28)。

要点:左手封压时,上身前移并略向右侧;右拳崩击时,即向左侧身。

用法:设敌来右手击我上、中部;我即用右手采敌右手腕,出左直捶击敌脸部(图29)。

要点:左直捶紧跟右采手出击,力点在左拳面。

接上式,设敌出左手接我左直捶;我即以左手向右封回做防护,同时出右拳击敌心窝部(图30)。

要点:左手封、右拳击同时完成,力点在右拳面: 接上式,设敌缩腹并用手接我窝肚捶;我即用左手封下敌手,出右崩捶击敌脸部(图31)。

要点:右拳击打借助右脚蹬地发力,力点在右拳背。

十一、临行鸳鸯脚
动作:右脚向前方侧踢,脚面绷起,脚趾斜朝下,高与裆平,并立即收回,落于左脚左前方,成右盖步(图32)。

要点:上身后移即出脚,踢击要用弹力。

用法:接上式,设敌仰头出手招我右崩捶,其下部漏空;我即起右脚踢敌阴部,并迅速收回(图33)。

要点:要原地起脚踢,不可迟滞,以免贻误战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