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星螳螂拳原始经典套路“十八势”

合集下载

七星螳螂拳之摘要拳四路

七星螳螂拳之摘要拳四路

七星螳螂拳之摘要拳四路
四路拳谱(整理手抄本)
一段:1、拍肘外挂底密肘2、左圈捶左仰帮3、上步右栽捶4、搂手击左掌5、燕子撮水6、右崩捶顶心捶7、撤左步白鹤晾翅(闭门式)8、托塔砸膝登山式9、黄龙探爪10、腰斩。

二段:11、倒插步海底取宝滚龙肘12、左右跳转打圈锤13、双落圈锤14、崩捶钩搂捶15、燕子撮水16、滚帮黑虎掏心17、压崩腰斩。

三段:18、回身采手崩捶(转身双落圈捶、压崩燕子撮水)19、左右二滚帮20、压崩腰斩。

四段:21、转身叫手腰斩22、提膝砸腰23、进步丢手密肘24、撤步右闭门式25、左右七星势26、钩挂连环跺子脚27、落步劈砸(盖马三捶)28、黑虎掏心29、倒插步左海底取宝30、左蹬扑右圈锤31、七星势3、收式。

四路拳谱(本书讲解)
一段:1、拍肘外挂底密肘2、圈捶仰帮3、七星栽捶24、刁手击掌5、燕子撮水6、崩捶顶心捶7、白鹤晾翅8、托塔砸膝9、黄龙探爪10、穿掌腰斩。

二段:11、海底取宝滚龙肘12、跳转圈锤13、双落圈锤14、崩捶钩搂捶15、燕子撮水16、滚帮黑虎掏心17、压崩腰斩。

三段:18、回身采手崩捶19、左右二滚帮20、压崩腰斩。

四段:21、转身叫手腰斩22、提腿砸膝 23、丢手密肘24、撤步闭门25、左右七星势26、钩挂跺子脚27、盖马三捶28、黑虎掏心29、海底取宝30、蹬扑圈锤31、七星势32、收式。

七星螳螂拳 原始经典套路“十八势”

七星螳螂拳 原始经典套路“十八势”
单 式 中路进 击 手法。
第十 六式 “ 挂封 左栽 捶 ” , 与第 九 式相 同 , 唯 左 右
相 反 。 以上 三 式 为三 式 组 合 。 第 十七 式 “ 天 分右栽 捶 ” , 双 手 臂 向 上 分 出 敌 从 上 路 来 的 右 手 臂 , 向 左 侧 身 进 右 七 星 步 出 右 栽 捶 击 敌胁 部 。此 为单式 中路进 击 法。
然 在 拳 法 上 有 着 各 自 独 特 的 内容 和 特 点 , 包括 不 同 的演 练风格 。 体 验 真 正 有 代 表
性 的 不 同 螳 螂 拳 派 的 拳 法 内 涵 ,则 对 螳 螂 拳 的 固 有 精髓 及 渊源演 进 会 有更深 入 的 了解和 认识 。 七 星 螳螂 拳 “ 十八势” , 为 青 岛 已故 螳 螂 拳 名 家 王汝 鹏 ( 网上 多称 王 云鹏 ) 老 先 生 所 传 授 的 该 拳 原 始 化较 多 ,能 明显地 体现 出王 系七 星螳螂 拳 的技 法特
第 五式“ 右采 左推 掌 ” , 接上式 , 右 手 住 敌 右 手
腕 , 左 掌推 击敌 右肘 关节 , 活 步 寒 鸡 式 顺 势 发 力 以 折 伤 敌胳 膊 。此 为擒 拿之 法 , 为三 式组 合之 二式 。 第六 式“ 进 步右盘 肘 ” , 接上式, 乘 敌 抽 臂 脱 逃 之 势 , 左 手封 采敌 左手腕 , 上 右 步 骑路 进击 法。
第 四式 “ 左 采 右 劈捶 ” , 出左 手封 采 敌 从 上 中路 来 手 的 腕 部 ,遂 进 步 右 小 登 山 式 出 右 拳 臂 劈 砸 敌 上
部 。 此 为上路进 击 法 , 与 以下 二 式 组 合 , 为三 式组合 之首 式。
第 二十一 式 “ 右 回 身左 封右 摔掌 ” , 向右 转身 , 左 手 封 出敌 从 上 路 来 的 手 腕 , 出右 掌摔 击敌 面部 , 同 时

七星螳螂之躲刚拳

七星螳螂之躲刚拳

七星螳螂之躲刚拳作者:广州螳螂拳会来源:《少林与太极》2017年第02期躲刚拳是七星螳螂拳拳系中的传统基本套路,整套拳短小精悍、技击性强。

其中缠丝手、闪步躲刚、穿手揽马、撤掌踢腿、磨盘闭门腿等技击动作其他套路少有,动作并不复杂,特别适合初学螳螂拳者练习。

一、四平双蓄势立正后,向左转身并步站立,双手抱拳在腰侧。

目视前方(图1)。

[要点]双拳紧握,贴身于腰侧,挺胸、收腹、塌腰、沉肩。

精神贯注、呼吸自然,蓄劲以准备把拳势展开(图1)。

二、七星右补捶右脚向前上一步,以脚跟着地,脚尖翘起(此为七星螳螂拳独特的步法,名为七星步,下同)。

左拳变掌经胸前向右拍,掌心向右,同时,右拳从腰侧向前直冲,拳心向下,途中与左掌掌心相擦而过,发出“啪”声。

目视右拳(图2)。

[要点]冲拳时要顺肩,快而有力,拍击声音要清脆响亮。

[技击方法]对方向我胸部进攻一拳,我即侧身闪避,同时左学拍击其肘,右拳向其脑部攻击。

三、七星相击掌七星步不变,右拳变掌收回,掌心向里,以小指一侧向左劈击左掌心(图3)。

[要点]右手收回要迅速,截击要有力,左掌要向右迎击。

[技击方法]当对方乘我左上方空虚时突袭我之太阳穴,我即迅速收回右手截劈其手腕,左掌加以拍按辅助。

四、七星右顶爪紧接上势,右脚向前上半步,左脚紧跟半步,仍保持七星步。

同时,左掌变勾爪向后、向外勾拉,右掌亦变勾爪用勾顶向前直撞,高与肩平。

目视右爪(图4)。

[要点](1)冲爪与上步同时进行;(2)主要力点是在勾顶,前撞要迅速有力。

[技击方法]当截其手腕后,迅即撞击其胸,步势挺进辅助,此是螳螂拳“臂爪”之连消带打法。

五、右勾搂采手重心前移,右脚踏下成右弓步,同时,左叼手变拳从外向里横封于胸前,拳心向下。

右爪变掌,掌心向右外勾,臂内旋收回腰侧成抱拳,拳心向上,随即从腰侧向前冲出,高与肩平,拳心向下。

目视右拳(图5)。

[要点]三个动作必须快速连贯,不可中途停顿。

[技击方法]右手将来手叼开,随即左手紧扣着对方肘部,右拳向对方胸部冲出。

七星螳螂拳之摘要拳

七星螳螂拳之摘要拳

七星螳螂拳之摘要拳一路拳谱(整理手抄本)一段:1、正面双拳抱式2、双分右迎门脚3、跳步叶里藏桃4、崩拳闭门脚5、跳出闭门式6、撤步左探悬观式7、进步抽梁换柱8、斜劈燕子撮水9、右虚探脚10、落步蜻蜓点水11、撤步右闭门式12、右巧女纫针13、挂脚圈锤14、提右膝霸王甩鞭15、落步仙人栽花16、跃起白猿取果17、落步外挂反尖脚18、落步右摔掌19、搂手击掌右圈锤20、引手击掌右叠肘21、崩捶小燕投井22、托塔式23、起身闭门脚24、右指路捶。

二段:25、左转身力劈华山26、跃起白虎洗脸27、七星栽捶28、崩捶腰斩。

三段:29、转身玉环步腰斩30、提腿砸膝右圈捶31、底漏崩捶双贯耳32、左右圈捶33、崩捶玉环腰斩。

四段:34、转身玉环步腰斩35、撤步闭门式36、摘星换月37、双落栽锤38、搂手穿掌双提刀39、美女抱琵琶40、美女过桥右仰帮41、翻天印42、横扫密肘43、燕子撮水44、磨盘手45、双落栽锤46、转身闭门式47、收式。

一路拳谱(本书讲解)一段:双拳抱式1、双分迎门脚2、叶里藏桃3、崩捶闭门脚4、闭门式5、左探拳6、抽梁换柱7、燕子撮水8、虚探脚9、蜻蜓点水10、闭门式11、巧女引针12、挂脚圈锤13、霸王甩鞭14、仙人栽花15、白猿取果16、外挂反尖脚17、拍按摔掌18、刁手击掌圈捶19、引手击掌叠肘20、崩捶小燕投井21、托塔式22、起身闭门脚23、右指路拳。

二段:24、力劈华山25、白虎洗脸26、七星栽捶27、崩捶腰斩。

三段:28、转身腰斩29、提腿砸膝圈捶30、底漏崩捶31、双峰贯耳32、左右圈捶33、崩捶腰斩。

四段:34、转身腰斩35、闭门式36、摘星换月37、双落栽锤38、搂手穿掌双提刀39、美女抱琵琶40、美女过桥仰帮41、翻天印42、刁手击掌43、燕子撮水44、迎风掌扇、顺风扫叶45、双落栽锤46、转身闭门47、收式。

七星螳螂拳

七星螳螂拳

七星螳螂拳2012-10-25七星螳螂拳乃清朝光绪年间最末科武举王云生于光绪十八年(公元1892年)所创,据王云生七星螳螂拳谱记载,王永春,字云生,世居山东省登州府福山县烟台奇山所城西关。

王云生年少时既学文又学武,学文数试不中弃之而专攻武学。

先师承烟台毓璜顶华山派李义春道长学华山派拳脚,后又学地蹚、罗汉等拳法。

光绪十四年(公元1888年)又得“快手李”李之剪的螳螂拳手法真谛。

同时学拳的还有郝顺昌,但二人学的套路不同。

三年之后,李之剪到东北访友,后入山海关时被害。

李之剪离开后,王云生与郝顺昌传唤了拳法套路,王云生以螳螂拳为主综合所学诸家拳法潜心研悟、参学,应自家堂号“魁德堂”之魁星,以合七星北斗,取名“七星螳螂拳”。

随之,其师弟郝顺昌也创出了“鸳鸯螳螂拳”。

【七星螳螂拳总论说略】述:七星螳螂拳重在其意,不在其形,刚柔参就;头顶颈颌,含胸垂肘,沉肩松胯,转腰坐臀;滚进滚出,惊弹寸抖,贴黏连随,腿法暗巧,连环相扣;稳沉灵活,快中求稳,稳中求精,阴阳顿挫。

七星螳螂拳以头、肩、肋、肘、手、臂、臀、胯、膝、腿、足,加下巴,共计十二处,即全身十二锤,闪赚双手扣之打法,故浑身是打,一气呵成,有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内含七星八肘,且配合内功导引吐納,練洗心、肝、脾、肺、腎,内練心氣,外練筋骨皮。

合之五合三催之法及諸多道派華山派之丹功飬生之法,滙三才之氣於一體。

七星前螳螂拳总论说略(截图)七星螳螂拳摘要、总批拳谱【总论】述:分身八肘爲母,包罗萬象。

更以摘要爲譬,能生千變萬化。

或拍前而攻後,或繫左而破右;…势势之中,着着之内,步法俱備,攻發即中,随机應變,令人莫测。

手出映映忽忽,手發如雷電霹靂,令人入手無路,触手即傷。

其手法變化無窮,四面旋繞,如燕子穿林。

上下回転,又如蜻蜓點水。

势势之内,着着之中,重重叠叠如捶山。

動如闪電,不動则如泰山,此谓浑然一體也!七星螳螂拳总则为踢、打、摔、拿、点。

踢有二十四绝命鸳鸯腿,三十六暗腿。

即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七星螳螂拳

即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七星螳螂拳

008七星螳螂拳:“七星螳螂拳”又名“罗汉螳螂拳”,是山东四大名拳之一“螳螂拳”的一个分支,属“象形拳”中的“北派螳螂拳”。

主要流传于即墨、青岛及烟台地区。

传承至今,已有一百三十多年历史。

“七星螳螂拳”乃王永春以古螳螂拳法为基,结合“华山派”第十七代掌门李义春所授之“华山长拳”,取各家之长而创,故“七星螳螂拳”尊王郎、升宵为鼻祖,李之剪、李义春为初祖,王永春为始祖。

自王永春始祖创“七星螳螂拳”,迄今已传十代。

解本强,1976年出生,即墨龙泉人。

第十代传承人。

中国武术协会会员、青岛市武术协会委员。

武术六段、武术套路项目国家二级武术裁判员、社会体育指导员、山东省武术教练员、六段武术段位考评员。

现任即墨龙强七星武术馆馆长。

自幼习武,1995拜陈乐平门下,研习武术30年,擅螳螂拳、胶东长拳、铁砂掌、散打。

多次参加省市级武术比赛,获得金银牌十数枚。

2006年创立即墨市龙强七星武术馆,传授“七星螳螂拳”至今。

“七星螳螂拳”朴实、明快而有力,刚柔相济、长短互用。

招之即打,连招带打。

气势逼人而又变化莫测,令敌防不胜防。

总体重意不重形,讲求形意合一,内外兼修。

从而达到形体和气质的和谐统一。

长期练习不但身体健康,而且内脏各器即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七星螳螂拳官辅助相携,延年益寿。

非遗传承:七星螳螂拳“北斗居天之中,当昆仑之上,运转所指。

”古人认为北斗七星处于星空旋转的中心,是天地秩序的制定者,春生夏长秋收冬藏都随北斗指向而来临,北斗成为天地万物化生的中心。

先民崇敬天象,视七星为信仰,星斗崇拜对中华文明影响深远,作为传统文化代表之一的武术更是首当其冲。

在齐鲁大地,就流传着一个以北斗七星命名的优秀传统武术项目——七星螳螂拳。

七星螳螂拳又名“罗汉螳螂拳”,是山东四大名拳之一“螳螂拳”的一个分支,属于象形拳中的北派螳螂拳,主要流传于青岛、烟台等地。

明末清初,即墨人王郎创立螳螂拳,并传螳螂拳入少林寺。

少林僧人福聚加以增删改编,称之为“少林螳螂拳”。

少林七星拳(套路图解)

少林七星拳(套路图解)

少林七星拳(套路图解)武术专家指导:全球功夫网CEO、北京少林武术学校总校长兼总教练/傅彪武术专业演示:傅彪得意弟子/周冬青摄影:博文/邱永旗/田美兰(少林七星拳简介)少林七星拳原系少林七星门的看家拳,也是少林武术的基础之一,与长护心意门同属小架拳类,素有子母拳之称,七星拳短小精悍,灵活多变,且有拳打卧牛之地的特点。

有歌诀:步如鸡形头似猿,身似蛟龙意在天,藏有千斤有余力,借力还打瞬间,卧牛之地展身手,精巧敏捷七星拳。

七星拳是现在少林寺地区流传最广的套路。

它练起来动如猫,行如虎,参照天下北斗土星定位,动作架势以它独有步型、步法而组成。

步型要求两脚前后站在一条线上并齐,称为小缩身,这个动作也是考验少林武师在练习少林拳时的功夫深浅的标准。

其动作大开大合,气势逼人,则有迅雷不及掩耳之势。

该拳的风格特点是:手法凌厉,腿法多变神奇、身法自然巧妙,功架大开大合、舒展大方,手、眼、身法、步、精、气、神、内功浑然一体,犹如楚霸王临阵,其势雄猛。

(七星拳套路完整示范)起势:动作要领:两腿并步站立,两手成钳子手,置大腿两侧,抬头、挺胸、收腹(图1)。

(图1)1.钳子手动作要领:两腿并拢屈膝成半蹲步,左手护耳部,右手护膝部,目视前方(图2)。

易犯错误:两腿屈膝下蹲,膝间空隙过大。

纠正方法:两腿屈膝并拢。

(图2)2.弓步冲拳动作要领:两腿成右弓步,左拳前冲拳,右拳抱至腰间,目视前方(图3)。

易犯错误:抱拳不到位。

纠正方法:右臂屈肘,右拳抱至腰间。

(图3)3.回身崩拳动作要领:两腿屈膝成马步,左拳抱至腰间,右拳护住膝盖,目视前方(图4)。

易犯错误:马步过高。

纠正方法:马步时两腿成水平,挺胸、抬头。

(图4)4.三崩手动作要领:两腿成半蹲步,再上步变成马步,右拳护膝,重心前移,再屈肘前顶,成弓步扳手(图5)。

易犯错误:上下肢动作不清楚。

纠正方法:上下肢动作要协调一致。

(图5)5.缩身钳子手动作要领:两腿弹击时与手同时出击,两腿呈半蹲状,右手护耳部,左手护膝部,目视前方(图6)。

=七星螳螂拳谱

=七星螳螂拳谱

=七星螳螂拳谱七星螳螂拳谱原文地址:七星螳螂拳谱原文作者:尚武精神X总论拳打出其不意,攻其无备,知己知彼,才能百战百胜。

倒不如将计就计,借力打巧,乘风行船,四两打八千斤,学拳之道至此尽矣。

总论歌诀螳螂七字化为成,看打采移不落空。

前步引进后步跟,五门六法变化生。

五门六法五门:即软、硬、斜、串、随(亦称五个门头)是本拳功法、劲法配合的技击方法的集中体现。

六法:即鹰眼、猴手、狼盘、雷炸、龙形、狗腰。

打手歌诀七星步奥妙出奇,八开步快马难追,哪怕他人多诡计,只要我能精巧取。

武花式*步挎裆,转环手虚实难当,如猿奔四面八方,打来人不慌不忙。

中宫步练法罕有,学到家如彪如虎,倘对手若不远走,若迟疑必败之忧。

裹合手法术精强,步跟步自然难防,飞腾跳跃式中藏,三法连环步跟上。

扒门*式法变用,一见手马到成功,伏虎式软硬相随,变化手进退如雷。

斗敌人,他不识高低;受击打,一定错迷。

借你力大拨千斤,难逃艺高压人。

铁山*里外使用,身手步与众不同,不知者大胆跟进,中一手立扫威风。

里插手快如神风,进退法不得停留,外插手式式雄固,指东打西真传授。

收掩结果技法稀,低进高取人不知,上下招法随意变,由里及外不空回。

步法变化须轻快,由外及里变化灵,转环化手*法跟,身动手进步不停。

形如风摆杨柳,静如山岳,动如雷炸,手似车轮腰似轴,脚步好似卷地风,眼如鹰视不放松。

手到步随,力贵迅发,机贵神速。

拳打乌明珠,棒打十指间。

八刚泰山压顶,迎面直通,顺步双掌,叠肘硬碰,贴门*壁,硬崩伏底,左右双捆,摔捋两分。

歌曰:有门则由径以升堂,无门则破壁而入室。

飞杵千斤,击毫发而莫损,荆轲匕首困于难使。

青丝一线,击虎臂而有余,搏虎擒龙随手而得。

十二柔见刚而回手,入手而偷手,截手而滚手,捆手而漏手,直统而勾手,采手而入手,搂手而进手,磕手而入手,扑手而进手,挑手而入手,开手而叠手,粘手而破手。

八打八不打總論八打者使之疼痛昏迷應手而即倒也無関性命故宜打之無妨矣一、打印堂双睛二、打牙腮人中三、打双風贯耳四、打两胸厚肉五、打左右双肩六、打背後骨缝七、打两膝高骨八、打破骨千斤八不打者俱係致命之處不宜打也倘有一朝之忿動手而即打之未有不忌親疏者也一、不打天庭二、不打腦海三、不打太陽四、不打穿嗓五、不打两脇六、不打顶心七、不打腎囊八、不打七星八肘十二捶打頭打落日随足走身手齊到占中央脚趾中門搶地位就是神仙亦難防肩打一隂反一陽两手只在洞中藏左右全慿惊弹力舒展二字一命亡肘打去意占胸堂其势好似虎捕羊腆衝裹撥须展放两肘只在脇下藏拳打三節不见形若要见形不为能擰裹鑚翻随機变手到劲發無形踪脅打衝劲先上身手脚齊到方为真骑马纳气法(谱文)头顶钻天,脚踏两湾;心虚火下,腰塌膝翻;目视准头,两目垂帘;目不斜视,心不外游;上提肾囊,下收谷道;引气下行,导火归元螳螂拳手法总论见刚而提步.回手而贴壁.起手而即双棍.中心而出手.见截而偷手.偷手而即入肘.入肘而即崩捶.崩捶而即进步.进步而即直捅.遇直捅而即磕.遇磕而即滚.遇滚而即双勾.遇勾而即入手.见手而即崩砸.遇崩砸而即闪步.遇闪步而即护眼.见护眼而进底漏.遇底漏而即采手.遇采手而即粘拿.遇粘拿而即进头捶.遇头捶而即下底势.遇底势而即双手过脑.打下而取上.取上而即捎打下.打左防右.打右防左.招之即打.打之即招.连招带打.连打带招.不招不探.实是通家.若还招架.直是离家.此乃螳螂手法之神义也勾勾:即螳螂勾子,螳螂拳之有名者,即为“螳螂勾子玉环步”此乃螳螂拳之标志也,所谓螳螂勾子,是以食、中、拇指三指成勾,小指、无名指弯曲内扣,成勾时,小指、无名指、中指、食指要按顺序屈起,不要一起动作,螳螂勾子的小指称钩,无名指称撕,中指称採,食指称裂,合称“钩撕採裂”。

螳螂拳怎么打手示 螳螂拳的技巧

螳螂拳怎么打手示 螳螂拳的技巧

螳螂拳怎么打手示螳螂拳的技巧螳螂拳是我国的一种很出名的武术,有着十分久远的历史。

下面是有螳螂拳打法,欢迎参阅。

螳螂拳打法1、螳螂拳怎么打右脚向右跨一步,脚尖朝前,左腿微弯。

头向左转,目视左方。

向右转腰调膀,双手随着转腰调膀屈肘向左——上——右方划弧摆动变钩,右钩位于头的右侧,比头稍高,左钩位于头的右前侧,高与肩平,双钩尖朝右前方,双肘尖朝下;同时,左脚向右跨一步,位于右脚内侧,成左丁步。

目视左方。

敌方用右手直着向我上部打来,我向右闪身,用右手刁他的手腕,左手拿他的肘部。

左脚向左跨一步,腿成四六步。

向左转身90°,左钩变掌,随着转身向前左方划弧,摆动到身前左侧变钩,钩尖朝左后方,高与肩平,肘部微弯,肘尖朝左。

目视左钩。

2、螳螂拳的历史渊源螳螂拳产生于明末清初,相传由明末清初人所创。

于七家道富有,酷好武术,曾投万贯家资往少林习艺,一心报效国家。

无奈清兵人关,报国无门,他愤然回到山东,组织义军,与清廷作对。

有一次因寡不敌众,几乎全军复灭,于只身走到崂山脚下,匿在渔民家中,清兵追至,于七急上崂山华严寺,找到以前同在少林学艺的师兄---华严寺的主持和尚,以求庇护。

俄顷清兵搜到,师兄说了这个是新来的僧人,患了天花病,清军官怕被传染,只望了于七一眼就退出来。

根本认不出他,瞒过了清兵。

师兄对于七说,外面风声仍很紧,叫他索性在此当和尚,于七应允,因他是义军首领,时有旧部下秘密找他,于七深居简出,不轻易见客,与旧部下定暗号,凡来找他的,必须写一个“王”字,交给守门和尚。

3、螳螂拳的风格特点螳螂拳在演练时是一类长短兼备、刚柔相济、勇猛快速的拳术,在学习时,要求以空气为最佳练功器械,在武术各拳类中具有显着的独特风格。

螳螂拳的主要流派分北派螳螂与南派螳螂。

北派螳螂相传为明末清初山东即墨县人王朗所创。

他比武失败后,看到螳螂捕蝉的灵巧激烈情况,有所启发,便捕捉螳螂,观察其运用两个前臂的搏斗技巧,从而创造了勾、搂、采、挂、刁、缠、劈、滑等多种武术手法,成为别具一格的北派螳螂拳。

七星螳螂拳

七星螳螂拳

shaolinyutaiji 2010.9总第247期2010年9月少林篇甘凤池秘传南少林拳11太极篇探奥“四两拨千斤”82功力篇内家袖劲93内养篇锦段八家内当武15本期要目封面介绍甘凤池少林拳,一种秘传的少林拳法,宗归少林南派,据传来自清代“江南大侠”甘凤池:“凤池,江南江宁人,为天下拳棍名师,拳勇冠天下。

得南少林朝元大师亲炙,身如铁石,臂力千斤,手能破坚……”“四两拨千斤”是拳经中的名言,是各门派习武之人孜孜追求的目标,尤其太极拳主张以静制动、以弱胜强,更应修炼出“四两拨千斤”的功夫。

当然,“四两”和“千斤”都是比喻用词,其内涵就是对方用强大的力(“千斤”)进攻,或者说对方具有可以发挥的强大的进攻优势,我只用很小的一点力(“四两”)就可以把来力拨开化掉令其击不中我,使对方之力无用武之地。

本文就“四两拨千斤”的修炼实践谈点粗浅体会,以收抛砖引玉之效。

内家拳发劲技术独树一帜,颇具特色,所谓“牵手即跌,拂袖钻心”绝非虚喻。

总体归纳起来,内家拳发力大致可划分为长劲、短劲、单劲、混劲、阳劲、阴劲,以及直吐、柔吐、明吐、暗吐、含吐、合吐等大体架构。

其中每种劲力又可变化和细分为多个单劲与复合劲,最终熟于混化而能应机随心。

本篇以内家秘传短劲中的袖劲(即寸劲)之“含吐法”为例,结合民间拳系中常见的招术,以使读者明白袖劲妙窍。

手托日月三焦理,朱雀青龙白虎诀。

龟蛇合演化玄武,辘轳转动南天阙。

龙虎交媾九还丹,立鼎红炉一点雪。

功界托名八段锦,大道一理养生学。

七星螳螂拳螳螂拳是中国古有的一种拳术,至今已演化为七星螳螂拳、梅花螳螂拳、六合螳螂拳等诸多门派。

它模仿螳螂的“刀斧”之臂,快速连发,变化多端,是一个特点突出、风格独具的拳种。

七星螳螂拳将头、肩、肘、腕、胯、膝、踝七个部位与七星名称相对应,称作分身七星,基本架势以七星势作基础,讲求身为七星、步走七星。

练拳时重在其意不在其形,头顶项领,涵胸垂肘,沉肩松胯,转腰坐臀,滚进滚出,惊弹寸抖,贴黏连随,腿法暗巧,连环相扣,沉稳灵活,阴阳顿挫。

古螳螂门秘传罗汉十八功

古螳螂门秘传罗汉十八功

古螳螂门秘传罗汉十八功古螳螂门秘传罗汉十八功罗汉十八功在螳螂门中秘不外传,少有人知,是练金刚不坏之身的秘法,今全面公开,望习螳螂拳者重而珍之!预备式练习者两脚左右分开,脚趾抓地,并站成高式马步。

舌抵上颚,气沉丹田,两拳收拢于两侧腰间。

拢摊功1.两拳变掌,掌心向上,向胸前伸出,两臂伸直。

两手手指在慢慢地将两拳握紧的同时,手臂也慢慢地向腰间收回。

2.左拳拳心贴身体中心线,向上慢慢地抬至胸口(剑突)下,全身放松。

随即翻转,拳心向上,全身绷紧,左拳用力,贴身体原路下落至丹田处,再收于腰间。

右拳照左拳的动作同样进行。

如此左右两拳交替各作八次(图1)。

3.两拳在丹田处变掌,左掌在里,右掌在外,两掌相叠,掌心向内,全身放松。

同时,相叠的两掌从丹田处起,沿身体的中心线慢慢地向上抬起至胸口剑突处,随即翻转,掌心向上,全身绷紧,两掌用力,贴身体原路下落回至丹田处(图2)。

两掌如此往返做八次。

随后,身体前倾,两掌交叉,迅速向大腿前用力下插(图3)。

身体站直,两掌变拳,在体前左右分开,收拳咂于腰的两侧(图4)。

准备接下式。

第一式接拢摊功。

两脚不离地面,向左右转动,并向两侧分开,变成大马步(马步的高度可根据自己的情况而设定,此式叫做骑马式)。

向左侧方向出左拳(图5),回咂左肋一下。

两拳在胸前向左右方向齐出,左拳在上,右拳在下。

左右两前臂在胸前相互重叠,拳尖与肘尖相互对齐(图6)。

两前臂用力向背后移动,两拳在后腰眼处相抵,揉按后腰眼两下(图7),再用力沿原路拉回至胸前。

如前,两前臂再成重叠状。

如此反复在胸前和背后做揉按后腰眼动作共八次。

当第九次两前臂在胸前做重叠动作后,身体前倾,两拳交叉变掌,迅速在腿前用力下插。

在直腰时,两掌变拳,两拳在胸前分左右向两侧咂向两肋。

两脚不离开地面并左右转动收回,站成高式马步,呈原预备式。

做拢摊功。

接下式。

第二式接拢摊功,做骑马式,向左侧出左拳,回咂一下左肋。

1.两拳拳心向内,在丹田处拳面相抵。

螳螂拳—拳谱图解

螳螂拳—拳谱图解

步骤/方法1. 1预备式动作分解:双脚并拢,脚尖朝前,直腿站立。

两臂自然下垂,双手成掌,掌指朝下,掌心朝里。

目视前方。

(图168)2. 2第一式动作分解(1)接前式,左脚向前进一步,腿变左踏基步。

吐胸,向前探身,右掌内螺旋,随着探身直臂向前上方摆动变钩,钩尖朝下,高与头平;同时,左掌屈肘向上摆动到右肘内侧,腕向拇指边弯曲,掌指朝上,掌心朝右,肘尖朝下。

目视右钩顶。

(图169)(2)探身吞胸,腰向下沉。

右钩变掌,随着吞胸沉腰,直臂向前下方摆动,腕向拇指边弯曲,掌指朝上,掌心朝左,高与鼻平。

目视右掌(图170)(3)向左转腰调膀,身向左侧。

右掌内旋转,随着转腰直臂向左上方摆动变钩,位于身的前左侧,钩尖朝右,高与耳平。

目视右钩顶。

(图171)(4)向右转腰调膀。

右钩变掌,随着转腰直臂向右前方摆动,位于身的前右侧,腕向拇指边弯曲,掌指朝前左方,掌心朝下,高与耳平。

目视右掌。

(图172)(5)腰向右转。

右掌由外旋转变为内旋转,随着转腰屈肘向左——后——上方划弧,摆动到头上后方变钩,钩尖朝前,肘尖朝右后方:同时,左掌向前上方推出,腕向拇指边弯曲,掌指朝上,掌心朝右,高与眉平,肘部微弯,肘尖朝下。

目视右掌。

(图173)(6)向左转腰拧胯调膀,向前探身。

右钩变掌,外旋转,随着探身向前下方劈出,腕向拇指边弯曲,掌指朝上,掌心朝左,高与鼻平,肘部微弯,肘尖朝下;同时,左掌屈肘向下后方摆动,位于右小臂内侧,腕向拇指边弯曲,掌指朝上,掌心朝右,肘尖朝左下方。

目视右掌。

(图174)用法:用右手挑打敌方的下颏。

如敌方仰头闪过,我顺势用原手打他前胸,如他又闪过,我顺势用原手打他左耳门。

如他再闪过,我反手再打他右耳门。

此时他如抬手招架,我顺势将他招架之手刁开,用左掌打他面门。

如他再招架或闪躲,我用右手劈他中门。

力点:打敌方的下颏和左耳门时,力点在右钩顶。

打敌方的右耳门和劈敌方的中门时,力点在右掌根。

打敌方的面门时,力点在左掌外沿小指一边。

七星螳螂武术拳谱有哪些拳法

七星螳螂武术拳谱有哪些拳法

七星螳螂武术拳谱有哪些拳法螳螂拳是我国古有的一种拳术,它起源于梁武帝时,至今已演化为七星螳螂拳、梅花螳螂拳、六合螳螂拳等诸多门派。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七星螳螂拳谱。

欢迎阅读!七星螳螂拳谱一、螳螂打(一) 见刚而提步,回手而贴壁,起手而双棍(捆?),中心而出手,见截手而偷手,偷手而急入肘,入肘而蹦捶,蹦捶而还步,还步而直冲,直冲而直磕,连磕而滚拳,若滚漏即双勾,逢勾即入手,见入即崩摊(砸?),崩摊(砸?)即闪步,闪步而进护眼,见护眼而底漏,底漏而摇手(即粘拿),逢粘拿而入头捶,头捶而必防取底势,逢底势而入防双手过脑,打下而取上,取上而捎下,打左须防右,打右亦当防左。

十八门路之中,招之即打,打之即招,连打代(带?)招,连招代(带?)打,不招不架,实是通家,若还招架,真是杂家,后之学者,切究其理,洵精微奥妙,此势乃以柔克刚之法也。

(二)取上打下,取下打上,里外返车,务要身法软活,手法快利,忽起忽落,开合无定,提步入手,不分先后,举手而步即随之,长短勾顺,舞不虚发,所谓手足相合也。

王朗螳螂总敌(短打要诀)进退虚实,蹿跳出入,闪赚腾挪,开合收闭,长短起落,刚柔硬软,各有所长。

夫短打之要诀总是八八六十四门,九九八十一化,有中门三十二,左右三十二,知此门路方可入手,化者入手而变也,此可谓变化无穷矣。

翻车辘轳捶,六六三十六,八打八不打,八刚十二柔左十六门贯耳破通臂手法要诀纵步起手贯耳锤,提步挂面加通臂,蹲身劈手入双掌,上下左右加螳螂,迎面挑手双赶月,闪赚双勾扑崩掌,且加原拳还原拳,崩开辕门迎面闯,底漏尖刀起护眼,燕子别翅黄龙反,勾楼通臂连三掌,漏滚粘拿脸上脸(险?),扑按护眼偷漏手,崩锤穿腮连步肘,骑马顺步推双掌,里(里?)磕外磕必偷手。

右十六门通臂破贯耳手法要诀出手眉头先下掌,左右摔捋劈面闯,迎面前手跟后手,扑手漏手叠双肘,霸王拽弓入单手,提步反棍(捆?)海底偷,鹞子反身双提捋,倒提翻车回马走,摇步左右燕子卓(啄?),八步头锤撩险(阴?)脚,搬肩采手必起膝,逼膝双指取眼窝,鲤鱼摆尾缠勾腿,偷手尖刀加崩搁,白虎洗脸迎面罩,遍身长短十二要,手法散乱必蹿跳,若遇外方云游客,举手无成方巧妙,闹里夺粹失一看,后悔当年未受教,虚心求师访名友,何愁分金难得窍。

七星螳螂拳的内容

七星螳螂拳的内容

七星螳螂拳的内容七星螳螂拳是在螳螂拳的基础上创建的,是螳螂拳在流传过程中的一个分支。

下面是为专门您整理好的:七星螳螂拳的拳术内容。

七星螳螂拳的拳术内容不同支派有不同内容。

步法有七星步、猿猴步等十八马步法。

拳法有勾搂采捅捶、七星补捶、连环圈捶、黑虎偷心等十五种拳法。

腿法有扫堂腿、穿心腿等十五种腿法。

掌法又有梅花掌、翻天印掌、磨盘掌等大八种掌法。

拳术对拆有:桃花伞对打,大扎对打等,共四套。

套路对子。

兵器套路有:梅花子午单刀、滚堂双刀、燕青单刀、五行单刀、军中大刀、六合单刀、六合双刀、春秋大刀、子午剑、文武八仙剑、梅花枪、七星双锏、秦家双锏、六合棍、五郎棍、虎尾三节棍、虎头双勾、地堂鞭等二十六套兵器对打有:双刀对枪,三节枪对枪,共有十二套。

一套健身十八罗汉气功,以及铁沙掌。

槟城精武,马来西亚流传套路计有:七星螳螂拳的拳套:四路冲捶、十四路弹腿、十八叟、黑虎交叉、崩步、躲刚、插捶、柔灵、白猿出洞、白猿偷桃、连环锦套、一路摘要、二路摘要、三路摘要、大架式、小架式、飞雁掌、八肘、四路奔打、四路分打、燕子投林、连环扣打、连环锦套、螳螂捕蝉、螳螂手一路、螳螂手二路、螳螂出洞、螳螂偷桃、梅花手、梅花拳、梅花落、大翻车、小翻车、落鹰掌、拦截等等。

对练拳套:领崩步、领躲刚、桃花散、偷接、领白猿出洞、拍按等等。

兵器套路:燕青单刀、五行单刀、军中大刀、子午剑、八仙剑、三节棍、梅花枪、六合枪、六合棍、五郎棍、齐眉棍、虎尾三节棍等等。

兵器对练:五郎对棍、三节棍对枪、双匕对打、空手对刀等等。

相关阅读:七星螳螂拳的史实部分李之剪晚年传螳螂拳予王永春(字云生)、郝顺昌。

王最初拜李义春道长学华山派拳脚,后又学地蹚拳、罗汉拳。

在习得螳螂拳手法后,与师弟郝顺昌串换拳法套路,以螳螂拳为主综合其所学,潜心研悟,于光绪十八年创出七星螳螂拳。

王云生在"七星螳螂拳生化之理诸打法艺术备要谱魁德堂"中记载: "七星螳螂拳缘起余少之时朝文暮武习文履试不第而弃之专攻武道于国朝同治五年师承福邑芝罘烟台毓璜顶华山派第十七代法嗣李公义春道长门下习华山拳脚及心法同治十一年又至文登求学地龙经光绪十四年在烟社教此时又得平度李公之剪嫡传螳螂手摘要八肘等拳法近廿套又与师弟郝顺昌交换小拳十余套并得少林真传诸谱几经参学研悟...既应我魁德堂之魁星以和七星北斗而重立门者七星螳螂拳至此始矣兹恐久而失传数典而忘其祖故简叙缘起教后昆弗忘之云尔时在光绪十八年正月吉日山东省登州府福山县芝罘烟台西闗魁德堂主王云生晓谕堂内(王云生印)"王永春传七星螳螂拳于范旭东。

七星螳螂拳的简介

七星螳螂拳的简介

七星螳螂拳的简介七星螳螂拳七星螳螂拳又名罗汉螳螂拳,汉族传统拳术之一,属于北派螳螂拳的一种。

其基本架势以"七星步"为基础。

其劲力刚脆、横裹、直撞。

练功分三部分:第一为基本功。

它包括腰、腿、肩功、站桩、拍打功等;第二为套路技术。

它包括小组合与套路。

其套路有插捶、翻车、蹦步、拦截、摘盔、双插花、十八梭、锉钢、柔灵、摘要、螳螂九转十八跌、白猿出洞、偷桃、献果、入洞、拆手拍按等;第三是拆练。

包括碰桩、踢打沙袋、排练周身十二捶、散打等。

七星螳螂拳的创始人是清朝光绪年间最末科武举王永春,该拳创于光绪十八年1892。

七星螳螂拳重在其意,不在其形,刚柔参就,手法有虚有实,有正有奇。

总则为踢、打、摔、拿、点。

七星螳螂拳基本信息七星螳螂拳又名罗汉螳螂拳,汉族传统拳术之一,属于北派螳螂拳的一种。

其基本架势以"七星步"为基础。

其劲力刚脆、横裹、直撞。

练功分三部分:第一为基本功。

它包括腰、腿、肩功、站桩、拍打功等;第二为套路技术。

它包括小组合与套路。

其套路有插捶、翻车、蹦步、拦截、摘盔、双插花、十八梭、锉钢、柔灵、摘要、螳螂九转十八跌、白猿出洞、偷桃、献果、入洞、拆手拍按等;第三是拆练。

包括碰桩、踢打沙袋、排练周身十二捶、散打等。

七星螳螂拳的创始人是清朝光绪年间最末科武举王永春,该拳创于光绪十八年1892。

七星螳螂拳重在其意,不在其形,刚柔参就,手法有虚有实,有正有奇。

总则为踢、打、摔、拿、点。

七星螳螂拳基本简介七星螳螂拳是在螳螂拳的基础上创建的,是螳螂拳在流传过程中的一个分支。

螳螂拳是中国古有的一种汉族拳术,该拳始创於梁武帝年间的王郎,王郎创拳后,击败少林寺僧,后入少林寺传拳术。

螳螂拳在少林寺中只传留少数人,更是轻不外传之拳法。

螳螂拳传於民间是在乾隆末年,山东茶县西北芦郷云花观之升霄与少林寺僧关系颇好,学得螳螂拳。

升宵学得之后,又重集了少林短打秘钥,并有增补。

道光十二年,山东阳信县知事衙内捕快山东平度人李之剪经项思准引见,拜升宵为师,学得螳螂拳。

失传百年中华武术传统武术《螳螂拳》完整拳谱

失传百年中华武术传统武术《螳螂拳》完整拳谱

失传百年中华武术传统武术《螳螂拳》完整拳谱螳螂拳惟妙惟肖地表现了螳螂攻、守、进、退的技击特点和动作姿态。

既有气魄雄伟、勇猛顽强的搏斗气势,又有栩栩如生、形象优美的艺术观赏性。

螳螂拳在技击过程中除了依靠步法的变化创造进攻和防守的有利条件外,还依靠腰部的左转右旋,前俯后仰来滑脱、闪避对方进攻的手法、腿法和进攻路从而寻找有利的空隙进行反击。

着重体现出螳螂拳以腰为轴,以胯为核心,以腿为支撑的运动特点。

螳螂拳第一章四六捶四六捶是少林螳螂拳的开门拳,入门学艺者均先练此路拳。

四六捶原名四合陆气捶。

此路拳动作朴实、紧凑,招式相连、架式低、发力沉稳,动作进退分明、技法简练。

以呵、搂、领、削、顶、缠、打、勾等手法为主。

一招一式均可体现出少林螳螂拳的独特风格。

第二章崩步少林螳螂崩步拳手法简捷、发劲干脆,动作以震脚来催力,动作小巧、紧凑,整套动作讲究猛、稳、疾,以招手便打、守中带攻为主要技击特点。

主要手法有勾、采、搂、缠、拿、钻、劈等。

在演练风格上要求活腕、拧腰、坐胯。

相传后期螳螂拳中的套路,都是以此路拳为样板,吸取其中精华,结合其他拳种的特点而创编出来的(此路亦称大崩步)。

第三章拦截拦截拳是少林螳螂拳的代表套路。

拦截拳的风格特点是:以刚化柔,以柔克刚,软硬相兼,动作连贯紧凑,含缩伸展,直进急退,动作上下相随,手脚相应,左右兼顾,打中有防,守中带攻,一招三式,招招连击,动作迅猛,招法独特。

第四章八挂跑捶八挂跑捶是少林螳螂拳中的代表套路之一。

古谱曰:“八|挂破捶。

”有的地方的拳师将该路拳称为“八挂捶。

”八挂跑捶是八挂拳传人王鹤亭根据螳螂拳的风格特点,结合八挂拳的技击要点而整理创编的优秀拳术套路。

该拳大开大合,力沉步稳,手法疾、身法活,动作连接紧凑,巧闪硬打,急进硬攻,以闪牵带,上下连击,左右滑脱,中带打,技击突出,风格独特。

第五章白猿偷桃白猿偷桃是少林螳螂拳中主要套路之一。

它的风格特点拳是:刚猛、朴实、灵巧、敏捷,短小精悍,干净利落,变化多端,讲究步稳拳疾。

七星螳螂(动作图解、一)

七星螳螂(动作图解、一)

七星螳螂(动作图解、⼀)预备势并步站⽴,五指并拢,两臂垂于体侧;⽬视前⽅(图4-2-72)(1) 并步抱肘双⼿变拳提⾄腰问,躯⼲微左转,挺胸收腹⽴腰;⽬视左前⽅(图4-2-73) (2)海底取宝左脚向左前⽅上步,右脚跟进,成左⽟环步;跟进,成左⽟环步;同时,左拳变掌向斜前弧形采按,移⾄右腋前,右拳向斜前冲出,拳眼向上;⽬视右拳。

(图4-2-74)。

批解:对⽅以拳袭我胸部,我左掌封采其来⼿,右拳顺势击其下腹。

(3)螳螂双封①接上式,⾝体微左转,右脚向右前⽅上步;同时,右拳变掌,双⼿向前伸出,右⼿左⼿,双臂交叉微屈,⾃上⽽下划弧;⽬视前⽅(图4-2-75)②⾝体重⼼移⾄右腿,成左虚步;同时,右臂收回置于胸前,左臂微屈,⾼与肩平,双⼿成勾⼿;⽬视前⽅。

(图4-2-76)。

批解:对⽅袭我⾯部,我两⼿双封其⼿臂。

(4)垫步左擂堂1.接上式,⾝体微右转;右脚垫步,与左脚并⽴,双腿呈半蹲姿势;同时,右勾变拳,左勾变掌,收⾄腰间;⽬视前⽅。

(图4-2-77)。

2.左脚向左侧上步,成左⼸步;同时,左⼿⽴掌前推,掌指尖⾼与⿐平;⽬视前⽅。

(图4-2-78)。

批解:我左⼿破解对⽅来⼿,顺势击其胸部。

(5)进步右补捶接上式,⾝体左转,右脚上步,成右⼸步;同时,右拳从腰间前冲,略⾼于肩,拳眼向上,左掌收⾄右肘下,左臂弯曲;⽬视右拳(图4-2-79)。

批解:对⽅躲开我左掌,以拳袭我⾯部,我左⼿封采其来⼿,右拳击其⾯部。

(6)采⼿叠肘①接上式,⾝休微右转;左脚向前跨跳⼀步,直⽴,右腿提膝;同时,右拳变掌划弧抓握成拳,收⾄腰间;左掌向前抓握成拳,拳⼼向下,左臂伸直,⾼与肩平;⽬视前⼒。

(图4-2-80)②右脚前落,左脚跟进,成右⽟环步;同时,右臂屈肘向前平击,左拳变掌扶于右前臂外侧;⽬视前⽅。

(图4-2-81、图4-2-81(附图)批解:在⼿抓握对⽅前臂,右肘横击其胸部。

(7)进步崩捶接上式,右脚上步,左脚跟进,成右⽟环步;同时,左掌向右前采按变拳,位于右肘下⽅;右拳背前崩,⾼与头平,拳⼼向⾥,右臂微屈;⽬视前⼒。

七星螳螂拳的口诀心法

七星螳螂拳的口诀心法

七星螳螂拳的口诀心法七星螳螂拳是在螳螂拳的基础上创建的,是螳螂拳在流传过程中的一个分支。

下面是店铺为专门您整理好的:七星螳螂拳的口诀心法。

七星螳螂拳的口诀心法七星螳螂拳--十八家手法歌太祖的长拳起首,韩通的通背为母。

郑恩的缠封尤妙,温元的短拳更奇。

马籍的短打最奇,孙恒的猴拳且盛。

黄祜的靠身难近,绵世的面掌飞疾。

金相的磕手通拳,怀德的摔捋硬崩。

刘兴的?]搂采手,谭方的滚漏贯耳。

燕青的占拿跌法,林冲的鸳鸯腿强。

孟苏的七势连拳,崔连的窝里剖钟。

杨滚的棍采直入,王朗的螳螂总敌。

(注:除王朗外,其他十七人皆为宋朝人物或宋朝小说人物)七星螳螂拳--十二字诀勾、搂、采、挂、刁进、刁打、粘黏、贴靠黄汉勋宗师曾把"刁打"改为"崩打",唯晚年已正名"刁打"。

七星螳螂拳--八刚泰山压顶,迎面直统,顺步双掌,叠肘硬拱,贴门靠壁,硬崩伏底,左右双棍,摔捋两分。

歌曰:有门则由径以升堂,无门则破壁而入室。

飞杵千斤,击毫发而莫损,荆轲匕首困于难使。

青丝一线,击虎臂而有余,搏虎擒龙随手而得。

七星螳螂拳--十二柔见刚而回手,入手而偷手,截手而滚手,棍手而漏手,直统而勾手,采手而入手,搂手而进手,磕手而入手,扑手而进手,挑手而入手,开手而叠手,粘手而破手。

七星螳螂拳--八打一打眉头双睛二打唇上人中三打穿聪耳门四打背后骨缝五打胁内肺腑六打撩阴高骨七打鹤膝虎头八打破骨千斤每部位皆属次要,虽不致命,亦必重伤,如遇强手,非此不足以致胜,然不可轻予施用,以伤好生之德,慎之慎之。

七星螳螂拳--八不打一不打太阳为首二不打正中锁喉三不打中心两壁四不打两肋太极五不打海底撩阴六不打两肾对心七不打尾闾风府八不打两耳扇风皆致命之处,非性命相搏,幸毋施用,若彼不念人命之为重,亦只招之而已。

("八打"就是,一打眉头双睛(眉弓及眼睛),二打唇上人中(人中穴),三打穿腮耳门(面颊和耳门),四打背后骨缝(肩胛骨内外缘),五打肺腑胸膛(两肋),六打撩阴高骨(耻骨),七打鹤膝虎头(骸骨),八打破骨干斤(臁骨);而"八不打"是,一不打太阳为首(太阳穴),二不打对正锁口(胸口剑突),三不打中心内壁(硬软肋结合部),四不打两肋太极(两腋),五不打海底撩阴(下阴),六不打两肾对心(腰眼),七不打尾闾风府(骶尾骨),八不打两耳扇风(耳窝)。

七星螳螂拳介绍

七星螳螂拳介绍

七星螳螂拳介绍七星螳螂拳又名罗汉螳螂拳,汉族传统拳术之一,属于北派螳螂拳的一种。

其基本架势以"七星步"为基础。

其劲力刚脆、横裹、直撞。

下面是店铺为专门您整理好的:七星螳螂拳的拳功体系介绍。

七星螳螂拳的拳功体系七星螳螂拳的功法功法是七星螳螂拳的基础,功法的研究和习练是内气、内劲、内功的培养和提高。

古人云:"练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

"拿住丹田练内功,壮内以助其外。

罗汉十八功、三回九转排打功是练内气、内劲培养整体力的内功。

1.三回九转排打功三回九转排打功,是练内气,内劲,筋骨皮之功法。

此功能使人通周身气血,排到哪气可到哪,此功可增强抗击,增加臂力、腿力,能使身体坚实强壮。

此功既不伤皮肉,亦不损筋骨,是强壮筋骨的最佳功法。

2.罗汉十八功"内外俱练,以内为主,动静相兼,以静为主"。

罗汉十八功为十八式,在练功方法上,崇尚练意不练气,练气不练力,练力易断,练气易滞,练意则通。

本功着重采气,服气,导气、行气、运气,在内气壮大的基础上积蓄真元之力,以意行气,按窍运气,采用自然呼吸,使五脏通畅调和,关节自开,丹田气充足,精气自满,神气常清。

练功贵在精、气,神,精神贯足,内劲充足,内功浑厚,拳术的威力才能发挥得淋漓尽致,才能达到螳螂拳功夫的境界,这就要靠内功的基础。

七星螳螂拳的拳法拳法是七星螳螂拳体系的核心,以罗汉短打秘诀为纲要。

七星螳螂拳讲求"八打、八不打,八刚、十二柔",手法上强调十二字诀:勾、搂、采、挂、崩、劈、刁、砸、粘、拿、帮、靠。

在风格特点上,进退虚实,长短起落,闪展腾挪,窜跳出入,刚柔相济,开合收闭。

在技击上,虚虚实实,随机应变,取上而打下,打下而取上,由里门反外门,外门反里门,招之即打,打之即招,连打带招,招带打,声东而击西,忽起忽落,长有七长之妙,短有八短之强,八八六十四门,九九八十一化。

其拳法劲路为快、脆、囫囵劲(整体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星螳螂拳原始经典套路“十八势”
螳螂拳创始以来,在长期流传过程中,由于杰出传人的建树,相继形成不同的螳螂拳流派。

不同的螳螂拳派在共有的特性基础上,自然在拳法上有着各自独特的内容和特点,包括不同的演练风格。

体验真正有代表性的不同螳螂拳派的拳法内涵,则对螳螂拳的固有精髓及渊源演进会有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七星螳螂拳“十八势”,为青岛已故螳螂拳名家王汝鹏(网上多称王云鹏)老先生所传授的该拳原始套路。

王师承“快手李”李之箭,善技击,以手法速密见长,“玉环步”是其绝招。

在他传留下不多几套正宗拳路中,被称为母拳的“十八势”很有代表性,招式变化较多,能明显地体现出王系七星螳螂拳的技法特性,是探究螳螂拳演进的有珍贵价值的依据和参考。

之所以称该套路为“十八势”,是指其含有十八势螳螂拳手法而言。

在该套路中,这十八势手法因为有同招式的前后重复、左右变势和组合演化等结构因素,例如“劈捶”,就分左式、右式、顺步式和拗步式四种招式,实际统共有四十余招式动作。

演练趟路为一个来回,即两趟拳路。

对“十八势”略作分析,可看出其完全符合“黏、粘、帮、贴、来、叫、顺、送、提、拿、封、逼”这螳螂拳的十二字纲要的要求。

在此基础上,其又具有突出的绵密紧凑、拳势多柔、左右兼顾等个性技法特点。

从其技法结构来看,是以单式和三式组合为主,又采用同招式、同组合招式的前后重复来强调这些招式的重要性。

“十八势”套路除去起势、收势,统共四十四式。

下面对这些招式的用
法剖析一下,展现其固有的技法内涵和特点:
首式“双捧双齐捶”,是用双手捧出从上路攻来的敌手,随即进步右小登山式出双拳击敌中部。

此为单式中路进击手法。

第二式“左螳螂双封”,身体向左侧闪,并用双手螳螂钩封出敌从上中路攻来的左手腕臂,同时以七星步、双拳抱门,呈贴近敌侧门欲反击的态势。

此为单式防御手法。

第三式“右螳螂双封”,与第二式相同,唯左右相反。

第四式“左采右劈捶”,出左手封采敌从上中路来手的腕部,遂进步右小登山式出右拳臂劈砸敌上部。

此为上路进击法,与以下二式组合,为三式组合之首式。

第五式“右采左推掌”,接上式,右手住敌右手腕,左掌推击敌右肘关节,活步寒鸡式顺势发力以折伤敌胳膊。

此为擒拿之法,为三式组合之二式。

第六式“进步右盘肘”,接上式,乘敌抽臂脱逃之势,左手封采敌左手腕,上右步骑马式出右肘横击敌中部。

此为中路进击法,为三式组合之三式。

第七式“左封右崩捶”,左手封出敌之来手,原地变势为右登山式出右拳崩打敌面部。

此为上路进击法,与以下三式组合,为四式组合之首式。

第八式“双封锁口捶”,接上式,双手封出敌招架之手臂,原地出右拳击敌颈部。

此为上路进击法,为四式组合之二式。

第九式“挂封右栽捶”,接上式,左脚跟步双手左挂右封敌之双手
臂,进右七星步出右栽捶击敌中部。

此为中路进击法,为四式组合之三式。

第十式“左封滚龙肘”,接上式,左手封出敌招架之手,右臂滚击敌胸腹部,同时提右脚变成右登山式,蹬敌小腿,将敌跌倒。

此为跌敌法,为四式组合之四式。

第十一式“右采左劈捶”,与第四式相同,唯左右相反。

第十二式“左采右推掌”,与第五式相同,唯左右相反。

第十三式“进步左盘肘”,与第六式相同,唯左右相反。

以上三式为三式组合。

第十四式“右封左崩捶”,与第七式相同,唯左右相反。

第十五式“双封锁口捶”,与第八式相同,唯左右相反。

第十六式“挂封左栽捶”,与第九式相同,唯左右相反。

以上三式为三式组合。

第十七式“天分右栽捶”,双手臂向上分出敌从上路来的右手臂,向左侧身进右七星步出右栽捶击敌胁部。

此为单式中路进击法。

第十八式“左大鹏展翅”,双手臂向上分出敌从上路来的左手臂,向右侧身闪步成七星步,双手握拳抱门。

此为单式防御手法。

第十九式“右大鹏展翅”,与上式相同,唯左右相反。

第二十式“双封双撞捶”,活右步向右侧身,双手封出敌从上路来的右手臂,随即用双撞捶击敌面部。

此为单式上路进击法。

第二十一式“右回身左封右摔掌”,向右转身,左手封出敌从上路来的手腕,出右掌摔击敌面部,同时撤步成寒鸡式。

此为上路进击法,
与以下二式组合,为三式组合之首式。

第二十二式“右采左推掌”,与第五式相同,为三式组合之二式。

第二十三式“进步右盘肘”,与第六式相同,为三式组合之三式。

第二十四式“拗步左采右劈捶”,回身向后出左手封采敌从上中路来手的腕部,遂出右拳臂劈砸敌上部,原地变势为左登山式。

此为上路进击法,与以下二式组合,为三式组合之首式。

第二十五式“拗步双封锁口捶”,接上式,双手封出敌招架之手臂,原地登山式出右拳击敌颈部。

此为上路进击法,为三式组合之二式。

第二十六式“右勾左挑捶”,接上式,右手勾出敌招架的左手腕,随即进左挑捶自下向上击敌颏下部,同时进左七星步。

此为上路进击法,为三式组合之三式。

第二十七式“左封右胁捶”,左手封出敌从上中路攻来的右手,随即上右步骑马式出右捶击敌右胁部。

此为单式中路进击法。

第二十八式“右崩右拦马”,左手封出敌从上中路的来手,出右崩捶击敌面部;随即左手封采敌招架之手,右拳臂下击敌腿,同时进右步骑马式,将敌击倒。

此为打上取下合为一式的进击跌敌法。

第二十九式“右圈右蹬扑”,右手封左手采敌从上路攻来的左手臂,随即右圈捶击敌头部、右腿蹬击敌腿,将敌击倒。

此为单式打跌并用的上下二路同时进击法。

以上为第一趟拳路。

第三十式“左采右劈捶”,与第四式相同,唯左右相反。

第三十一式“右采左推掌”,与第五式相同,唯左右相反。

第三十二式“进步右盘肘”,与第六式相同,唯左右相反。

以上三式为三式组合。

第三十三式“右崩右拦马”,与第二十八式相同。

第三十四式“左右连环脚”,双手封出敌从上中路攻来的左手臂,出左斧刃脚踹敌小腿;随即出右脚踢敌裆部。

此为左右脚连击合为一式的下路进击脚法。

第三十五式“斧刃脚拿嗉”,双手封采敌从上中路攻来的右手臂,同时出右斧刃脚踹敌小腿;随即落脚成右歇步出右手拿捏敌咽喉。

此为击下拿上合为一式的制敌法,与下式组合,为二式组合之首式。

第三十六式“偷展入腰斩”,接上式,左手横采敌招架之左手腕,右掌向左推击敌身中部,同时进吞式步,将敌跌倒。

此为近身跌敌法,为二式组合之二式。

第三十七式“架梁右跷腿”,左手采敌右手腕,右前臂向右上架敌右上臂,同时出右脚跷敌左脚脖,将敌跌倒。

此为跌敌法,与以下二式组合,为三式组合之首式。

第三十八式“蹲身左转肘”,接上式,在敌未被跌倒可已贴近敌身的情况下,蹲下身子快速转体,用左转肘猛击敌身中部。

此为肘击法,为三式组合之二。

第三十九式“双采左蹬扑”,接上式,双手从下向前上封采敌招架之手臂,左腿蹬击敌腿,将敌跌倒。

此为跌敌法,为三式组合之三。

第四十式“拗步左采右劈捶”,与第二十四式相同。

第四十一式“天分左栽捶”,除原地活步外,其余与第十七式相同,
唯左右相反。

第四十二式“左螳螂双封”,双手合出、左腿退后,做出应对左侧来敌的预备姿势后,其余与第二式相同。

第四十三式“右螳螂双封”,与第三式相同。

第四十四式“提膝右挑捶”,回身出双手封采后面来敌从上中路攻来的右手臂,随即提左膝探身用右挑捶挑击敌下颏。

此为单式上路进击法。

第二趟结束。

从以上十八势全部招式所含的用法来看,其技法较为全面,拳打上中路为多,以劈、崩、挑、栽、圈、顶为主要拳法;肘法以盘肘的左右运用及重复出现突出其重要的技击价值,转肘表现其与敌贴身情境下的独特击法;脚法重在从下路攻击,隐蔽性实用性很强;跌法侧重表现螳螂拳的主要跌招蹬扑、腰斩等;两式拿法融入组合招式中,增强了其技击性等等。

另外,七星步的多用,一则是体现了该拳路的七星特性,再则是自身技击的需要。

所谓七星步,其实是螳螂拳的塌式步。

即便是螳螂拳的同一招式,用了不同的步型,其技击意义就大不一样了。

譬如“十八势”中的防御招式左右两式“大鹏展翅”,与太极梅花螳螂拳“梅花路”中的“双封双闭两旁下”,除步型一为七星步一为寒鸡步外,所有动作都一样,用法也都是利用双手臂和闪展腾挪的身步,御出猛烈地强敌来攻。

但其技击含义还有区别,此时七星步的功用是稳固下盘,抱门的双手便于向中上二路出击。

寒鸡步的功用则是,由于前脚为虚,所以即可便于活步从中上二路出手,更重要的是可及时从下路起脚攻
击敌已虚空的下身。

所以,“十八势”是具有经典意义的七星螳螂拳的原始套路。

(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