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七星螳螂拳
七星螳螂拳 原始经典套路“十八势”

第十 六式 “ 挂封 左栽 捶 ” , 与第 九 式相 同 , 唯 左 右
相 反 。 以上 三 式 为三 式 组 合 。 第 十七 式 “ 天 分右栽 捶 ” , 双 手 臂 向 上 分 出 敌 从 上 路 来 的 右 手 臂 , 向 左 侧 身 进 右 七 星 步 出 右 栽 捶 击 敌胁 部 。此 为单式 中路进 击 法。
然 在 拳 法 上 有 着 各 自 独 特 的 内容 和 特 点 , 包括 不 同 的演 练风格 。 体 验 真 正 有 代 表
性 的 不 同 螳 螂 拳 派 的 拳 法 内 涵 ,则 对 螳 螂 拳 的 固 有 精髓 及 渊源演 进 会 有更深 入 的 了解和 认识 。 七 星 螳螂 拳 “ 十八势” , 为 青 岛 已故 螳 螂 拳 名 家 王汝 鹏 ( 网上 多称 王 云鹏 ) 老 先 生 所 传 授 的 该 拳 原 始 化较 多 ,能 明显地 体现 出王 系七 星螳螂 拳 的技 法特
第 五式“ 右采 左推 掌 ” , 接上式 , 右 手 住 敌 右 手
腕 , 左 掌推 击敌 右肘 关节 , 活 步 寒 鸡 式 顺 势 发 力 以 折 伤 敌胳 膊 。此 为擒 拿之 法 , 为三 式组 合之 二式 。 第六 式“ 进 步右盘 肘 ” , 接上式, 乘 敌 抽 臂 脱 逃 之 势 , 左 手封 采敌 左手腕 , 上 右 步 骑路 进击 法。
第 四式 “ 左 采 右 劈捶 ” , 出左 手封 采 敌 从 上 中路 来 手 的 腕 部 ,遂 进 步 右 小 登 山 式 出 右 拳 臂 劈 砸 敌 上
部 。 此 为上路进 击 法 , 与 以下 二 式 组 合 , 为三 式组合 之首 式。
第 二十一 式 “ 右 回 身左 封右 摔掌 ” , 向右 转身 , 左 手 封 出敌 从 上 路 来 的 手 腕 , 出右 掌摔 击敌 面部 , 同 时
七星螳螂拳

七星螳螂拳2012-10-25七星螳螂拳乃清朝光绪年间最末科武举王云生于光绪十八年(公元1892年)所创,据王云生七星螳螂拳谱记载,王永春,字云生,世居山东省登州府福山县烟台奇山所城西关。
王云生年少时既学文又学武,学文数试不中弃之而专攻武学。
先师承烟台毓璜顶华山派李义春道长学华山派拳脚,后又学地蹚、罗汉等拳法。
光绪十四年(公元1888年)又得“快手李”李之剪的螳螂拳手法真谛。
同时学拳的还有郝顺昌,但二人学的套路不同。
三年之后,李之剪到东北访友,后入山海关时被害。
李之剪离开后,王云生与郝顺昌传唤了拳法套路,王云生以螳螂拳为主综合所学诸家拳法潜心研悟、参学,应自家堂号“魁德堂”之魁星,以合七星北斗,取名“七星螳螂拳”。
随之,其师弟郝顺昌也创出了“鸳鸯螳螂拳”。
【七星螳螂拳总论说略】述:七星螳螂拳重在其意,不在其形,刚柔参就;头顶颈颌,含胸垂肘,沉肩松胯,转腰坐臀;滚进滚出,惊弹寸抖,贴黏连随,腿法暗巧,连环相扣;稳沉灵活,快中求稳,稳中求精,阴阳顿挫。
七星螳螂拳以头、肩、肋、肘、手、臂、臀、胯、膝、腿、足,加下巴,共计十二处,即全身十二锤,闪赚双手扣之打法,故浑身是打,一气呵成,有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内含七星八肘,且配合内功导引吐納,練洗心、肝、脾、肺、腎,内練心氣,外練筋骨皮。
合之五合三催之法及諸多道派華山派之丹功飬生之法,滙三才之氣於一體。
七星前螳螂拳总论说略(截图)七星螳螂拳摘要、总批拳谱【总论】述:分身八肘爲母,包罗萬象。
更以摘要爲譬,能生千變萬化。
或拍前而攻後,或繫左而破右;…势势之中,着着之内,步法俱備,攻發即中,随机應變,令人莫测。
手出映映忽忽,手發如雷電霹靂,令人入手無路,触手即傷。
其手法變化無窮,四面旋繞,如燕子穿林。
上下回転,又如蜻蜓點水。
势势之内,着着之中,重重叠叠如捶山。
動如闪電,不動则如泰山,此谓浑然一體也!七星螳螂拳总则为踢、打、摔、拿、点。
踢有二十四绝命鸳鸯腿,三十六暗腿。
即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七星螳螂拳

008七星螳螂拳:“七星螳螂拳”又名“罗汉螳螂拳”,是山东四大名拳之一“螳螂拳”的一个分支,属“象形拳”中的“北派螳螂拳”。
主要流传于即墨、青岛及烟台地区。
传承至今,已有一百三十多年历史。
“七星螳螂拳”乃王永春以古螳螂拳法为基,结合“华山派”第十七代掌门李义春所授之“华山长拳”,取各家之长而创,故“七星螳螂拳”尊王郎、升宵为鼻祖,李之剪、李义春为初祖,王永春为始祖。
自王永春始祖创“七星螳螂拳”,迄今已传十代。
解本强,1976年出生,即墨龙泉人。
第十代传承人。
中国武术协会会员、青岛市武术协会委员。
武术六段、武术套路项目国家二级武术裁判员、社会体育指导员、山东省武术教练员、六段武术段位考评员。
现任即墨龙强七星武术馆馆长。
自幼习武,1995拜陈乐平门下,研习武术30年,擅螳螂拳、胶东长拳、铁砂掌、散打。
多次参加省市级武术比赛,获得金银牌十数枚。
2006年创立即墨市龙强七星武术馆,传授“七星螳螂拳”至今。
“七星螳螂拳”朴实、明快而有力,刚柔相济、长短互用。
招之即打,连招带打。
气势逼人而又变化莫测,令敌防不胜防。
总体重意不重形,讲求形意合一,内外兼修。
从而达到形体和气质的和谐统一。
长期练习不但身体健康,而且内脏各器即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七星螳螂拳官辅助相携,延年益寿。
非遗传承:七星螳螂拳“北斗居天之中,当昆仑之上,运转所指。
”古人认为北斗七星处于星空旋转的中心,是天地秩序的制定者,春生夏长秋收冬藏都随北斗指向而来临,北斗成为天地万物化生的中心。
先民崇敬天象,视七星为信仰,星斗崇拜对中华文明影响深远,作为传统文化代表之一的武术更是首当其冲。
在齐鲁大地,就流传着一个以北斗七星命名的优秀传统武术项目——七星螳螂拳。
七星螳螂拳又名“罗汉螳螂拳”,是山东四大名拳之一“螳螂拳”的一个分支,属于象形拳中的北派螳螂拳,主要流传于青岛、烟台等地。
明末清初,即墨人王郎创立螳螂拳,并传螳螂拳入少林寺。
少林僧人福聚加以增删改编,称之为“少林螳螂拳”。
七星螳螂拳

shaolinyutaiji 2010.9总第247期2010年9月少林篇甘凤池秘传南少林拳11太极篇探奥“四两拨千斤”82功力篇内家袖劲93内养篇锦段八家内当武15本期要目封面介绍甘凤池少林拳,一种秘传的少林拳法,宗归少林南派,据传来自清代“江南大侠”甘凤池:“凤池,江南江宁人,为天下拳棍名师,拳勇冠天下。
得南少林朝元大师亲炙,身如铁石,臂力千斤,手能破坚……”“四两拨千斤”是拳经中的名言,是各门派习武之人孜孜追求的目标,尤其太极拳主张以静制动、以弱胜强,更应修炼出“四两拨千斤”的功夫。
当然,“四两”和“千斤”都是比喻用词,其内涵就是对方用强大的力(“千斤”)进攻,或者说对方具有可以发挥的强大的进攻优势,我只用很小的一点力(“四两”)就可以把来力拨开化掉令其击不中我,使对方之力无用武之地。
本文就“四两拨千斤”的修炼实践谈点粗浅体会,以收抛砖引玉之效。
内家拳发劲技术独树一帜,颇具特色,所谓“牵手即跌,拂袖钻心”绝非虚喻。
总体归纳起来,内家拳发力大致可划分为长劲、短劲、单劲、混劲、阳劲、阴劲,以及直吐、柔吐、明吐、暗吐、含吐、合吐等大体架构。
其中每种劲力又可变化和细分为多个单劲与复合劲,最终熟于混化而能应机随心。
本篇以内家秘传短劲中的袖劲(即寸劲)之“含吐法”为例,结合民间拳系中常见的招术,以使读者明白袖劲妙窍。
手托日月三焦理,朱雀青龙白虎诀。
龟蛇合演化玄武,辘轳转动南天阙。
龙虎交媾九还丹,立鼎红炉一点雪。
功界托名八段锦,大道一理养生学。
七星螳螂拳螳螂拳是中国古有的一种拳术,至今已演化为七星螳螂拳、梅花螳螂拳、六合螳螂拳等诸多门派。
它模仿螳螂的“刀斧”之臂,快速连发,变化多端,是一个特点突出、风格独具的拳种。
七星螳螂拳将头、肩、肘、腕、胯、膝、踝七个部位与七星名称相对应,称作分身七星,基本架势以七星势作基础,讲求身为七星、步走七星。
练拳时重在其意不在其形,头顶项领,涵胸垂肘,沉肩松胯,转腰坐臀,滚进滚出,惊弹寸抖,贴黏连随,腿法暗巧,连环相扣,沉稳灵活,阴阳顿挫。
螳螂拳的基本介绍

螳螂拳的基本介绍螳螂拳是中国著名的中国传统武术流派之一,象形拳的一种。
它是山东四大名拳之一,也是首批被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列入系统研究整理的传统武术九大流派之一。
下面是店铺为专门您整理好的:螳螂拳的基本介绍。
螳螂拳螳螂拳产生于明末清初,相传由明末清初抗清人士王郎(山东栖霞人于七)所创。
螳螂拳的形成发展,是凝聚了明末清初众多武术流派之长而成,仅依拳谱所载就有"十八家拳祖姓名"之说,可以说螳螂拳是中国古代武术文化的载体,研究这种拳术对于了解明清之际的武术有很大的帮助作用。
2008年6月7日,螳螂拳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螳螂拳的基本介绍螳螂拳产生于明末清初,相传由明末清初王郎(山东栖霞人于七)所创。
于七家道富有,酷好武术,曾投万贯家资往少林习艺,一心报效国家。
无奈清兵人关,报国无门,他愤然回到山东,组织义军,与清廷作对。
有一次因寡不敌众,几乎全军复灭,于只身走到崂山脚下,匿在渔民家中,清兵追至,于七急上崂山华严寺,找到以前同在少林学艺的师兄---华严寺的主持和尚,以求庇护,师兄出寺一看,连忙入来,令于七换上僧衣,削去头发,扮成和尚,并且以开水烫到他脸又红又肿,叫他睡在禅房、盖上被子,不得出声。
俄顷清兵搜到,师兄说了这个是新来的僧人,患了天花病,清军官怕被传染,只望了于七一眼就退出来。
根本认不出他,瞒过了清兵。
师兄对于七说,外面风声仍很紧,叫他索性在此当和尚,避过风头火势再算,于七应允,因他是义军首领,时有旧部下秘密找他,于七深居简出,不轻易见客,与旧部下定暗号,凡来找他的,必须写一个“王”字,交给守门和尚,守门和尚才允许进内。
(“王”字就是“于七”两字的重叠)后来于七索性说自己姓王,人呼之为王郎,“郎”是男子汉的称呼,以后音误为王郎,“王郎”名字,一直流传至今。
这期间,主持师兄常与王郎交手,王朗屡被师兄摔于丈外,王郎羞愧之极,誓要苦练武艺,胜过师兄。
七星螳螂拳的内容

七星螳螂拳的内容七星螳螂拳是在螳螂拳的基础上创建的,是螳螂拳在流传过程中的一个分支。
下面是为专门您整理好的:七星螳螂拳的拳术内容。
七星螳螂拳的拳术内容不同支派有不同内容。
步法有七星步、猿猴步等十八马步法。
拳法有勾搂采捅捶、七星补捶、连环圈捶、黑虎偷心等十五种拳法。
腿法有扫堂腿、穿心腿等十五种腿法。
掌法又有梅花掌、翻天印掌、磨盘掌等大八种掌法。
拳术对拆有:桃花伞对打,大扎对打等,共四套。
套路对子。
兵器套路有:梅花子午单刀、滚堂双刀、燕青单刀、五行单刀、军中大刀、六合单刀、六合双刀、春秋大刀、子午剑、文武八仙剑、梅花枪、七星双锏、秦家双锏、六合棍、五郎棍、虎尾三节棍、虎头双勾、地堂鞭等二十六套兵器对打有:双刀对枪,三节枪对枪,共有十二套。
一套健身十八罗汉气功,以及铁沙掌。
槟城精武,马来西亚流传套路计有:七星螳螂拳的拳套:四路冲捶、十四路弹腿、十八叟、黑虎交叉、崩步、躲刚、插捶、柔灵、白猿出洞、白猿偷桃、连环锦套、一路摘要、二路摘要、三路摘要、大架式、小架式、飞雁掌、八肘、四路奔打、四路分打、燕子投林、连环扣打、连环锦套、螳螂捕蝉、螳螂手一路、螳螂手二路、螳螂出洞、螳螂偷桃、梅花手、梅花拳、梅花落、大翻车、小翻车、落鹰掌、拦截等等。
对练拳套:领崩步、领躲刚、桃花散、偷接、领白猿出洞、拍按等等。
兵器套路:燕青单刀、五行单刀、军中大刀、子午剑、八仙剑、三节棍、梅花枪、六合枪、六合棍、五郎棍、齐眉棍、虎尾三节棍等等。
兵器对练:五郎对棍、三节棍对枪、双匕对打、空手对刀等等。
相关阅读:七星螳螂拳的史实部分李之剪晚年传螳螂拳予王永春(字云生)、郝顺昌。
王最初拜李义春道长学华山派拳脚,后又学地蹚拳、罗汉拳。
在习得螳螂拳手法后,与师弟郝顺昌串换拳法套路,以螳螂拳为主综合其所学,潜心研悟,于光绪十八年创出七星螳螂拳。
王云生在"七星螳螂拳生化之理诸打法艺术备要谱魁德堂"中记载: "七星螳螂拳缘起余少之时朝文暮武习文履试不第而弃之专攻武道于国朝同治五年师承福邑芝罘烟台毓璜顶华山派第十七代法嗣李公义春道长门下习华山拳脚及心法同治十一年又至文登求学地龙经光绪十四年在烟社教此时又得平度李公之剪嫡传螳螂手摘要八肘等拳法近廿套又与师弟郝顺昌交换小拳十余套并得少林真传诸谱几经参学研悟...既应我魁德堂之魁星以和七星北斗而重立门者七星螳螂拳至此始矣兹恐久而失传数典而忘其祖故简叙缘起教后昆弗忘之云尔时在光绪十八年正月吉日山东省登州府福山县芝罘烟台西闗魁德堂主王云生晓谕堂内(王云生印)"王永春传七星螳螂拳于范旭东。
中国武术螳螂拳

中国武术螳螂拳中国武术螳螂拳简介明末清初时,山东有王郎者(有称王朗者)到少林寺学艺,艺成后与韩通斗,斗败及于树下休息,苦思破敌之法。
见一螳螂缘树而下,乃以划草戏之。
螳螂则以一刀勾一刀打,转变有度,闪转灵活,乃携螳螂回寺,终日试之,而研究出勾搂刁采等螳螂手法。
一日在树下练习时,有一猿猴取其衣,乃追猿猴而不得近其身,追逐很久,猿猴才弃其衣而去,王郎思之良久,摹仿猿猴之足迹,变换之角度,而研究出猴之步法。
至此王郎之螳螂拳初步形成了。
不久,即有人写出拳谱。
第一篇为"十八罗汉短打序",其中说:短打者,少林福居禅师所著也,注释详确,义理精通…。
并有"短打要论","八打八不打","八刚十二条"、"长拳即短打,短打要长拳"等等。
练螳螂拳者"以此为总谱,或称为老谱"。
可见当时螳螂拳只有一种。
以后一传再传,逐渐演变,遂分为三大派了。
中国武术螳螂拳主要流派梅花螳螂拳梅花螳螂拳为山东威海都莲茹所传,以后传至东北及南方和全国各地,其拳偏刚,故有人称为"硬螳螂"。
身法要求:拧腰坐胯,意形并重,内外兼修。
步型有马步,弓步、虚步、丁步、蹋步、路虎步、玉环步。
歌诀:"骑马登山吞托式,御敌跨虎姿"称为螳螂八势,为梅花螳螂拳之基本功。
梅花螳螂拳套路很多,有牧童指路、白猿偷桃、崩步、拦截、梅花糖储翻车、勾法、螳螂扑蝉、螳螂展翅、螳螂行、八肘、摘要一至七套、器械有螳螂刀。
枪、剑、棍等、其手法有掌、勾、爪、拳、指五种。
手法概括有十二个字,即提拿封闭、粘黏帮贴、来叫顺送,动作灵活多变,非常机警,进退自如,神形具备。
暴发力及寸劲最多。
各种劲法齐全,腿法与脚法有弹蹬扫挂、抄踹摆踢。
以及反尖脚、斧刃脚和撩脚、杵脚。
扣心脚等。
尤其突出肘法、套路就有四套八肘、其肘法有黏肘、叠肘、墩肘、拐肘。
顶肘、转肘、扑肘、朝天肘、掀肘等等何止八肘、只不过叫八肘而已。
七星螳螂拳传遍世界

蜃
生活元 素 , 透过修 研 、 理提 高人 们修 为 的 中 国国术 师傅 , 博 属会 遍 布英 国 、 国 、 中华 国粹 , 长 的教 功岁 月 中 , 美 漫 怕外 间人 素质 , 习武增 强人 民体质 。 透过
之即, 本人谨 以衷 心祝 贺 !
德 国、 意大 利 、 匈牙 利 、 国 、 法 巴西 、 墨西 对 宗教有 抗拒 ,所 以从 不 以宗教语 言去 星螳螂 拳 》 书籍 、 盘及 录像 带等 教 材 , 观点去理解这种古传运动 , 光 使不同宗教 人 士都受 益 。使 不少人 在气 功运 动 中由
的
师 承 陈式 太极 拳 第 十九 代 传人 、 四 师 , 安拳 法第二 代传人 , 港王 西安 王西 香 拳 法研究 会理事 长 ,香 港陈式 太极 拳总
9 1年 的岁 月 ,用 无 穷 心 血 所砥 砺 而成 大 金刚之 一 、太 极拳王 陈家沟 王西 安大
笑傲江湖
陆长青伉俪
会 名誉会 长 。他 把陈式 太极 和禅密 功有 机地 结合起 来融会 贯通 ,陈式 太极 拳打 得 规范 , 到位 、 到点 , 有大 师风范 , 十多年 来 多次率 队参加 比赛 ,其教 出来 的学生
李 氏能 够将 罗光 玉祖 师 的 “ 星螳 弱 变强 ,尤其帮 助不少 癌症 患者得 到新 七
值 此 庆 祝香 港 精 武会 成 立 8 周年 哥 、 士 及澳 洲各 地 , 8 瑞 而李 氏所著 的 《 七 传 播功法 ,更 能引用 中西 医的 医学 解剖
愿纯 阳 门养生丹 功和武 术能 为人类 在世界 各地都 有销售 。
的一等奖和二等奖,自己参赛也多次取
得 一等奖 。在太极 拳 的生命 中的寻 师访
太极螳螂拳

太极螳螂拳是中国著名的传统武术流派,象形拳的一种。
它是山东四大名拳之一,也是首批被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列入系统研究整理的传统武术九大流派之一,是中国古代武术文化的载体,研究这种拳术对于了解明清之际的武术有很大的帮助作用。
太极螳螂拳-简介太极螳螂拳以“乱截”练手梢之劲;以“崩补”演身法之变化;以“八肘”为母演全身之劲法;更以“摘要”为纲,重演诸家之手法。
“摘要”是该门拳法之精华,由“八肘”拳批手中推演出。
太极螳螂拳是中国著名的传统武术流派,象形拳的一种。
它是山东四大名拳之一,也是首批被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列入系统研究整理的传统武术九大流派之一,螳螂拳的形成发展,是凝聚了明末清初众多武术流派之长而成,仅依拳谱所载就有“十八家拳祖姓名”之说,可以说螳螂拳是中国古代武术文化的载体,研究这种拳术对于了解明清之际的武术有很大的帮助作用。
主体传承为:梁学香—姜化龙—宋子德—"莱阳三山"(王玉山、崔寿山、李昆山),这一枝传承下来的梁学香螳螂拳法称为太极螳螂拳,在烟台、青岛皆有嫡派传人.如《精武》中所介绍的螳螂拳名家李飞林先生即是"莱阳三山"之一的王玉山先生再传弟子.李飞林先生在演练太极螳螂拳时,其小登山式后脚跟是贴地的,从这一个小小的动作上就可以看出名家的风范.小登山式后脚跟贴地,其技击内涵丰富,这样的步型灵活多变,使得李飞林先生实战时身法、步法犹如蝴蝶穿花,又似蜻蜒点水,而且劲力均整囫囵,六面浑圆一体.另外,2004年第七期《精武》中的《太极螳螂摘要拳一段(二)》中的插肘与转身崩捶变玉环之间,与李飞林先生的拳法演示及拳谱相比,漏了一招"崩点变玉环",完整的拳谱及演势应为"……回身翻车至底、起身朝天一柱香、插肘、崩点变玉环、转身崩捶变玉环……",两个"崩点变玉环"动作基本相同,照片也相同,惟"转身崩捶变玉环"加艺飞天下,桃李满林太极螳螂拳-形成发展此拳据传发源于明末清初年间(也有南北朝梁武帝时一说),一名叫王郎的武术家访友比武失败后,一次偶然机会看到螳螂捕蝉灵巧而又激烈的情形,有所启发,创立了初期的螳螂拳。
七星螳螂拳介绍

七星螳螂拳介绍七星螳螂拳又名罗汉螳螂拳,汉族传统拳术之一,属于北派螳螂拳的一种。
其基本架势以"七星步"为基础。
其劲力刚脆、横裹、直撞。
下面是店铺为专门您整理好的:七星螳螂拳的拳功体系介绍。
七星螳螂拳的拳功体系七星螳螂拳的功法功法是七星螳螂拳的基础,功法的研究和习练是内气、内劲、内功的培养和提高。
古人云:"练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
"拿住丹田练内功,壮内以助其外。
罗汉十八功、三回九转排打功是练内气、内劲培养整体力的内功。
1.三回九转排打功三回九转排打功,是练内气,内劲,筋骨皮之功法。
此功能使人通周身气血,排到哪气可到哪,此功可增强抗击,增加臂力、腿力,能使身体坚实强壮。
此功既不伤皮肉,亦不损筋骨,是强壮筋骨的最佳功法。
2.罗汉十八功"内外俱练,以内为主,动静相兼,以静为主"。
罗汉十八功为十八式,在练功方法上,崇尚练意不练气,练气不练力,练力易断,练气易滞,练意则通。
本功着重采气,服气,导气、行气、运气,在内气壮大的基础上积蓄真元之力,以意行气,按窍运气,采用自然呼吸,使五脏通畅调和,关节自开,丹田气充足,精气自满,神气常清。
练功贵在精、气,神,精神贯足,内劲充足,内功浑厚,拳术的威力才能发挥得淋漓尽致,才能达到螳螂拳功夫的境界,这就要靠内功的基础。
七星螳螂拳的拳法拳法是七星螳螂拳体系的核心,以罗汉短打秘诀为纲要。
七星螳螂拳讲求"八打、八不打,八刚、十二柔",手法上强调十二字诀:勾、搂、采、挂、崩、劈、刁、砸、粘、拿、帮、靠。
在风格特点上,进退虚实,长短起落,闪展腾挪,窜跳出入,刚柔相济,开合收闭。
在技击上,虚虚实实,随机应变,取上而打下,打下而取上,由里门反外门,外门反里门,招之即打,打之即招,连打带招,招带打,声东而击西,忽起忽落,长有七长之妙,短有八短之强,八八六十四门,九九八十一化。
其拳法劲路为快、脆、囫囵劲(整体劲)。
七星螳螂拳之“八刚”劲力

“ 八刚 ”结 合 了快 、准 、狠 等特 点 .势 女 I J 破 竹 .刚 而 小僵 ,每 一 “ 刚 ” 看似 互 不 相干 ,各 有特 点 ,却又 有
七 星 螳 螂 拳 的创 始 人是 清 朝 光绪 年 J 武 举 永 (字 云 生 ),该 拳 创 于 光绪 十 八 年 ( 1 8 c ) 2).距 今 已 有 一 二 卜 二 年的 历 史 I 尺 】 在 联 系 ,可以相 互转化 , 螳螂攀潜中讲: “ 夫 拳者 ,刚 柔 合作 者 也 ,纯 刚 J I 1 0 妙 失 ,纯 柔 叭 0 力弱. .刚 能胜 柔 ,如 钢 刀断 肉 ,筋 骨
对 t星 螳 螂 拳 “ 八刚 f 1 二柔”L } l 的 “ 八刚 ”劲 力进 行
研 究 分 析
四 宁 名称也 含 了 若干 典 型 的 杆 1 天动 作 , 性 度上 说明 了每种 刚劲 的特 点
时 也 在一 定
俗活说 “ 柔极 克 刚 ,刚 极 克 柔 ” , “ 八 川 ”就 是 为_ r止 对 手 无 力 招 架 甚 至 击 倒 对 手 而 衍 生 出 来 的 。
七星这 ・ 名字 的 来 有 三
,是指 对 人 身 L体 、
齐开 ;柔能 克 刚 ,小 l l 『 胜 大 ” !拳 潜所 i } }“ 柔似风 吹
杨 柳 .刚如 铁 锤 击 ” ,就 是对 刚 柔劲 的 形 象描 述
的 合 理运 J { j 在古代七星又叫 L : 曜 .是 以 : U 、
七 星 螳 螂 拳 之
八 刚 劲 力
、天津 侯 奕君 解 乒 乒
本 文 作 者 拳 照
螳 螂拳 是传统 象形拳 术的 ・ 种 ,有 着 悠 久 的 历
,
指 桩 法 ,七星 螳 螂 拳 中的 七 星步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也 叫 七 星式 ).作
七星螳螂武术拳谱有哪些拳法

七星螳螂武术拳谱有哪些拳法螳螂拳是我国古有的一种拳术,它起源于梁武帝时,至今已演化为七星螳螂拳、梅花螳螂拳、六合螳螂拳等诸多门派。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七星螳螂拳谱。
欢迎阅读!七星螳螂拳谱一、螳螂打(一) 见刚而提步,回手而贴壁,起手而双棍(捆?),中心而出手,见截手而偷手,偷手而急入肘,入肘而蹦捶,蹦捶而还步,还步而直冲,直冲而直磕,连磕而滚拳,若滚漏即双勾,逢勾即入手,见入即崩摊(砸?),崩摊(砸?)即闪步,闪步而进护眼,见护眼而底漏,底漏而摇手(即粘拿),逢粘拿而入头捶,头捶而必防取底势,逢底势而入防双手过脑,打下而取上,取上而捎下,打左须防右,打右亦当防左。
十八门路之中,招之即打,打之即招,连打代(带?)招,连招代(带?)打,不招不架,实是通家,若还招架,真是杂家,后之学者,切究其理,洵精微奥妙,此势乃以柔克刚之法也。
(二)取上打下,取下打上,里外返车,务要身法软活,手法快利,忽起忽落,开合无定,提步入手,不分先后,举手而步即随之,长短勾顺,舞不虚发,所谓手足相合也。
王朗螳螂总敌(短打要诀)进退虚实,蹿跳出入,闪赚腾挪,开合收闭,长短起落,刚柔硬软,各有所长。
夫短打之要诀总是八八六十四门,九九八十一化,有中门三十二,左右三十二,知此门路方可入手,化者入手而变也,此可谓变化无穷矣。
翻车辘轳捶,六六三十六,八打八不打,八刚十二柔左十六门贯耳破通臂手法要诀纵步起手贯耳锤,提步挂面加通臂,蹲身劈手入双掌,上下左右加螳螂,迎面挑手双赶月,闪赚双勾扑崩掌,且加原拳还原拳,崩开辕门迎面闯,底漏尖刀起护眼,燕子别翅黄龙反,勾楼通臂连三掌,漏滚粘拿脸上脸(险?),扑按护眼偷漏手,崩锤穿腮连步肘,骑马顺步推双掌,里(里?)磕外磕必偷手。
右十六门通臂破贯耳手法要诀出手眉头先下掌,左右摔捋劈面闯,迎面前手跟后手,扑手漏手叠双肘,霸王拽弓入单手,提步反棍(捆?)海底偷,鹞子反身双提捋,倒提翻车回马走,摇步左右燕子卓(啄?),八步头锤撩险(阴?)脚,搬肩采手必起膝,逼膝双指取眼窝,鲤鱼摆尾缠勾腿,偷手尖刀加崩搁,白虎洗脸迎面罩,遍身长短十二要,手法散乱必蹿跳,若遇外方云游客,举手无成方巧妙,闹里夺粹失一看,后悔当年未受教,虚心求师访名友,何愁分金难得窍。
七星螳螂拳之摘要拳

七星螳螂拳之摘要拳一路拳谱(整理手抄本)一段:1、正面双拳抱式2、双分右迎门脚3、跳步叶里藏桃4、崩拳闭门脚5、跳出闭门式6、撤步左探悬观式7、进步抽梁换柱8、斜劈燕子撮水9、右虚探脚10、落步蜻蜓点水11、撤步右闭门式12、右巧女纫针13、挂脚圈锤14、提右膝霸王甩鞭15、落步仙人栽花16、跃起白猿取果17、落步外挂反尖脚18、落步右摔掌19、搂手击掌右圈锤20、引手击掌右叠肘21、崩捶小燕投井22、托塔式23、起身闭门脚24、右指路捶。
二段:25、左转身力劈华山26、跃起白虎洗脸27、七星栽捶28、崩捶腰斩。
三段:29、转身玉环步腰斩30、提腿砸膝右圈捶31、底漏崩捶双贯耳32、左右圈捶33、崩捶玉环腰斩。
四段:34、转身玉环步腰斩35、撤步闭门式36、摘星换月37、双落栽锤38、搂手穿掌双提刀39、美女抱琵琶40、美女过桥右仰帮41、翻天印42、横扫密肘43、燕子撮水44、磨盘手45、双落栽锤46、转身闭门式47、收式。
一路拳谱(本书讲解)一段:双拳抱式1、双分迎门脚2、叶里藏桃3、崩捶闭门脚4、闭门式5、左探拳6、抽梁换柱7、燕子撮水8、虚探脚9、蜻蜓点水10、闭门式11、巧女引针12、挂脚圈锤13、霸王甩鞭14、仙人栽花15、白猿取果16、外挂反尖脚17、拍按摔掌18、刁手击掌圈捶19、引手击掌叠肘20、崩捶小燕投井21、托塔式22、起身闭门脚23、右指路拳。
二段:24、力劈华山25、白虎洗脸26、七星栽捶27、崩捶腰斩。
三段:28、转身腰斩29、提腿砸膝圈捶30、底漏崩捶31、双峰贯耳32、左右圈捶33、崩捶腰斩。
四段:34、转身腰斩35、闭门式36、摘星换月37、双落栽锤38、搂手穿掌双提刀39、美女抱琵琶40、美女过桥仰帮41、翻天印42、刁手击掌43、燕子撮水44、迎风掌扇、顺风扫叶45、双落栽锤46、转身闭门47、收式。
七星螳螂拳的口诀心法

七星螳螂拳的口诀心法七星螳螂拳是在螳螂拳的基础上创建的,是螳螂拳在流传过程中的一个分支。
下面是店铺为专门您整理好的:七星螳螂拳的口诀心法。
七星螳螂拳的口诀心法七星螳螂拳--十八家手法歌太祖的长拳起首,韩通的通背为母。
郑恩的缠封尤妙,温元的短拳更奇。
马籍的短打最奇,孙恒的猴拳且盛。
黄祜的靠身难近,绵世的面掌飞疾。
金相的磕手通拳,怀德的摔捋硬崩。
刘兴的?]搂采手,谭方的滚漏贯耳。
燕青的占拿跌法,林冲的鸳鸯腿强。
孟苏的七势连拳,崔连的窝里剖钟。
杨滚的棍采直入,王朗的螳螂总敌。
(注:除王朗外,其他十七人皆为宋朝人物或宋朝小说人物)七星螳螂拳--十二字诀勾、搂、采、挂、刁进、刁打、粘黏、贴靠黄汉勋宗师曾把"刁打"改为"崩打",唯晚年已正名"刁打"。
七星螳螂拳--八刚泰山压顶,迎面直统,顺步双掌,叠肘硬拱,贴门靠壁,硬崩伏底,左右双棍,摔捋两分。
歌曰:有门则由径以升堂,无门则破壁而入室。
飞杵千斤,击毫发而莫损,荆轲匕首困于难使。
青丝一线,击虎臂而有余,搏虎擒龙随手而得。
七星螳螂拳--十二柔见刚而回手,入手而偷手,截手而滚手,棍手而漏手,直统而勾手,采手而入手,搂手而进手,磕手而入手,扑手而进手,挑手而入手,开手而叠手,粘手而破手。
七星螳螂拳--八打一打眉头双睛二打唇上人中三打穿聪耳门四打背后骨缝五打胁内肺腑六打撩阴高骨七打鹤膝虎头八打破骨千斤每部位皆属次要,虽不致命,亦必重伤,如遇强手,非此不足以致胜,然不可轻予施用,以伤好生之德,慎之慎之。
七星螳螂拳--八不打一不打太阳为首二不打正中锁喉三不打中心两壁四不打两肋太极五不打海底撩阴六不打两肾对心七不打尾闾风府八不打两耳扇风皆致命之处,非性命相搏,幸毋施用,若彼不念人命之为重,亦只招之而已。
("八打"就是,一打眉头双睛(眉弓及眼睛),二打唇上人中(人中穴),三打穿腮耳门(面颊和耳门),四打背后骨缝(肩胛骨内外缘),五打肺腑胸膛(两肋),六打撩阴高骨(耻骨),七打鹤膝虎头(骸骨),八打破骨干斤(臁骨);而"八不打"是,一不打太阳为首(太阳穴),二不打对正锁口(胸口剑突),三不打中心内壁(硬软肋结合部),四不打两肋太极(两腋),五不打海底撩阴(下阴),六不打两肾对心(腰眼),七不打尾闾风府(骶尾骨),八不打两耳扇风(耳窝)。
七星螳螂拳的拳术内容

七星螳螂拳的拳术内容七星螳螂拳又名罗汉螳螂拳,汉族传统拳术之一,属于北派螳螂拳的一种。
七星螳螂拳是在螳螂拳的基础上创建的,是螳螂拳在流传过程中的一个分支。
下面是小编为专门您整理好的:七星螳螂拳的拳术内容。
七星螳螂拳的拳术内容不同支派有不同内容。
步法有七星步、猿猴步等十八马步法。
拳法有勾搂采捅捶、七星补捶、连环圈捶、黑虎偷心等十五种拳法。
腿法有扫堂腿、穿心腿等十五种腿法。
掌法又有梅花掌、翻天印掌、磨盘掌等大八种掌法。
拳术对拆有:桃花伞对打,大扎对打等,共四套。
套路对子。
兵器套路有:梅花子午单刀、滚堂双刀、燕青单刀、五行单刀、军中大刀、六合单刀、六合双刀、春秋大刀、子午剑、文武八仙剑、梅花枪、七星双锏、秦家双锏、六合棍、五郎棍、虎尾三节棍、虎头双勾、地堂鞭等二十六套兵器对打有:双刀对枪,三节枪对枪,共有十二套。
一套健身十八罗汉气功,以及铁沙掌。
槟城精武,马来西亚流传套路计有:七星螳螂拳的拳套:四路冲捶、十四路弹腿、十八叟、黑虎交叉、崩步、躲刚、插捶、柔灵、白猿出洞、白猿偷桃、连环锦套、一路摘要、二路摘要、三路摘要、大架式、小架式、飞雁掌、八肘、四路奔打、四路分打、燕子投林、连环扣打、连环锦套、螳螂捕蝉、螳螂手一路、螳螂手二路、螳螂出洞、螳螂偷桃、梅花手、梅花拳、梅花落、大翻车、小翻车、落鹰掌、拦截等等。
对练拳套:领崩步、领躲刚、桃花散、偷接、领白猿出洞、拍按等等。
兵器套路:燕青单刀、五行单刀、军中大刀、子午剑、八仙剑、三节棍、梅花枪、六合枪、六合棍、五郎棍、齐眉棍、虎尾三节棍等等。
兵器对练:五郎对棍、三节棍对枪、双匕对打、空手对刀等等。
相关阅读:七星螳螂拳的史实部分李之剪晚年传螳螂拳予王永春(字云生)、郝顺昌。
王最初拜李义春道长学华山派拳脚,后又学地蹚拳、罗汉拳。
在习得螳螂拳手法后,与师弟郝顺昌串换拳法套路,以螳螂拳为主综合其所学,潜心研悟,于光绪十八年创出七星螳螂拳。
王云生在七星螳螂拳生化之理诸打法艺术备要谱魁德堂中记载: 七星螳螂拳缘起余少之时朝文暮武习文履试不第而弃之专攻武道于国朝同治五年师承福邑芝罘烟台毓璜顶华山派第十七代法嗣李公义春道长门下习华山拳脚及心法同治十一年又至文登求学地龙经光绪十四年在烟社教此时又得平度李公之剪嫡传螳螂手摘要八肘等拳法近廿套又与师弟郝顺昌交换小拳十余套并得少林真传诸谱几经参学研悟...既应我魁德堂之魁星以和七星北斗而重立门者七星螳螂拳至此始矣兹恐久而失传数典而忘其祖故简叙缘起教后昆弗忘之云尔时在光绪十八年正月吉日山东省登州府福山县芝罘烟台西闗魁德堂主王云生晓谕堂内(王云生印)王永春传七星螳螂拳于范旭东。
七星螳螂拳之摘要拳四路

七星螳螂拳之摘要拳四路
四路拳谱(整理手抄本)
一段:1、拍肘外挂底密肘2、左圈捶左仰帮3、上步右栽捶4、搂手击左掌5、燕子撮水6、右崩捶顶心捶7、撤左步白鹤晾翅(闭门式)8、托塔砸膝登山式9、黄龙探爪10、腰斩。
二段:11、倒插步海底取宝滚龙肘12、左右跳转打圈锤13、双落圈锤14、崩捶钩搂捶15、燕子撮水16、滚帮黑虎掏心17、压崩腰斩。
三段:18、回身采手崩捶(转身双落圈捶、压崩燕子撮水)19、左右二滚帮20、压崩腰斩。
四段:21、转身叫手腰斩22、提膝砸腰23、进步丢手密肘24、撤步右闭门式25、左右七星势26、钩挂连环跺子脚27、落步劈砸(盖马三捶)28、黑虎掏心29、倒插步左海底取宝30、左蹬扑右圈锤31、七星势3、收式。
四路拳谱(本书讲解)
一段:1、拍肘外挂底密肘2、圈捶仰帮3、七星栽捶24、刁手击掌5、燕子撮水6、崩捶顶心捶7、白鹤晾翅8、托塔砸膝9、黄龙探爪10、穿掌腰斩。
二段:11、海底取宝滚龙肘12、跳转圈锤13、双落圈锤14、崩捶钩搂捶15、燕子撮水16、滚帮黑虎掏心17、压崩腰斩。
三段:18、回身采手崩捶19、左右二滚帮20、压崩腰斩。
四段:21、转身叫手腰斩22、提腿砸膝 23、丢手密肘24、撤步闭门25、左右七星势26、钩挂跺子脚27、盖马三捶28、黑虎掏心29、海底取宝30、蹬扑圈锤31、七星势32、收式。
七星螳螂拳王云生与梅花螳螂拳姜化龙

七星螳螂拳王云生与梅花螳螂拳姜化龙
2012-10-5
王云生与姜化龙是换帖兄弟。
光绪廿五年(1899年),王云生在七星螳螂拳谱中的【插捶缘起】里就提到:“大清光绪末年,来福邑烟台社教者不胜举,与我换帖之弟兄有梅花螳螂拳之姜化龙,练弹腿长拳之李荣德,练密宗拳之苏明远,练罗汉拳之李丹伯…”。
王云生与姜化龙,一个练七星螳螂拳,一个练梅花螳螂拳,到底什么原因,以至于很多专家把七星和梅花掉了个个儿,误认为姜化龙是七星螳螂拳传播者,到处流传。
使姜化龙的传人都觉得这“太不公平”(玩笑语),王云生的传人也觉得这是在搞笑。
在七星螳螂拳谱中的记载是这样的:
“王公…当时闻名登州福山、烟台、牟平、莱阳一带,引来了莱阳之姜化龙,来烟台与王较技。
两人一个身高魁梧,一个矮胖粗墩,一过手,不分上下,当下两公换帖拜把子。
姜住於王家,互相交换了拳,一看很多拳同出一辙。
许日,姜公欲回莱阳,王公挽留姜公于煙社教,並将一面子街的拳房及徒弟交于姜公,因王公有三个塲子,给了姜公一个还有两个…”
姜化龙在烟台的徒弟有的原先是跟王云生学七星螳螂拳的,后来又跟姜化龙学梅花螳螂拳。
由于七星与梅花有很多拳相似,或者说有的基本一样。
那时,人们也分不清什么是七星螳螂拳,什么是梅花螳螂拳。
而这些学拳者,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把事情的原委与外人说的那么清楚,还有可能他们对外界的说法也不一样。
而局外人只凭看到的
表面现象,听到的简单传言,就以为是那么回事儿了。
这可能就是那些搞不明白的人阴差阳错地说姜化龙传七星螳螂拳的原因吧!
附图:【插捶缘起】及『历代祖师谱』中相关记载的截图:
插捶缘起(截图)
王云生与姜化龙
(神剑一笑)。
=七星螳螂拳谱

=七星螳螂拳谱七星螳螂拳谱原文地址:七星螳螂拳谱原文作者:尚武精神X总论拳打出其不意,攻其无备,知己知彼,才能百战百胜。
倒不如将计就计,借力打巧,乘风行船,四两打八千斤,学拳之道至此尽矣。
总论歌诀螳螂七字化为成,看打采移不落空。
前步引进后步跟,五门六法变化生。
五门六法五门:即软、硬、斜、串、随(亦称五个门头)是本拳功法、劲法配合的技击方法的集中体现。
六法:即鹰眼、猴手、狼盘、雷炸、龙形、狗腰。
打手歌诀七星步奥妙出奇,八开步快马难追,哪怕他人多诡计,只要我能精巧取。
武花式*步挎裆,转环手虚实难当,如猿奔四面八方,打来人不慌不忙。
中宫步练法罕有,学到家如彪如虎,倘对手若不远走,若迟疑必败之忧。
裹合手法术精强,步跟步自然难防,飞腾跳跃式中藏,三法连环步跟上。
扒门*式法变用,一见手马到成功,伏虎式软硬相随,变化手进退如雷。
斗敌人,他不识高低;受击打,一定错迷。
借你力大拨千斤,难逃艺高压人。
铁山*里外使用,身手步与众不同,不知者大胆跟进,中一手立扫威风。
里插手快如神风,进退法不得停留,外插手式式雄固,指东打西真传授。
收掩结果技法稀,低进高取人不知,上下招法随意变,由里及外不空回。
步法变化须轻快,由外及里变化灵,转环化手*法跟,身动手进步不停。
形如风摆杨柳,静如山岳,动如雷炸,手似车轮腰似轴,脚步好似卷地风,眼如鹰视不放松。
手到步随,力贵迅发,机贵神速。
拳打乌明珠,棒打十指间。
八刚泰山压顶,迎面直通,顺步双掌,叠肘硬碰,贴门*壁,硬崩伏底,左右双捆,摔捋两分。
歌曰:有门则由径以升堂,无门则破壁而入室。
飞杵千斤,击毫发而莫损,荆轲匕首困于难使。
青丝一线,击虎臂而有余,搏虎擒龙随手而得。
十二柔见刚而回手,入手而偷手,截手而滚手,捆手而漏手,直统而勾手,采手而入手,搂手而进手,磕手而入手,扑手而进手,挑手而入手,开手而叠手,粘手而破手。
八打八不打總論八打者使之疼痛昏迷應手而即倒也無関性命故宜打之無妨矣一、打印堂双睛二、打牙腮人中三、打双風贯耳四、打两胸厚肉五、打左右双肩六、打背後骨缝七、打两膝高骨八、打破骨千斤八不打者俱係致命之處不宜打也倘有一朝之忿動手而即打之未有不忌親疏者也一、不打天庭二、不打腦海三、不打太陽四、不打穿嗓五、不打两脇六、不打顶心七、不打腎囊八、不打七星八肘十二捶打頭打落日随足走身手齊到占中央脚趾中門搶地位就是神仙亦難防肩打一隂反一陽两手只在洞中藏左右全慿惊弹力舒展二字一命亡肘打去意占胸堂其势好似虎捕羊腆衝裹撥须展放两肘只在脇下藏拳打三節不见形若要见形不为能擰裹鑚翻随機变手到劲發無形踪脅打衝劲先上身手脚齊到方为真骑马纳气法(谱文)头顶钻天,脚踏两湾;心虚火下,腰塌膝翻;目视准头,两目垂帘;目不斜视,心不外游;上提肾囊,下收谷道;引气下行,导火归元螳螂拳手法总论见刚而提步.回手而贴壁.起手而即双棍.中心而出手.见截而偷手.偷手而即入肘.入肘而即崩捶.崩捶而即进步.进步而即直捅.遇直捅而即磕.遇磕而即滚.遇滚而即双勾.遇勾而即入手.见手而即崩砸.遇崩砸而即闪步.遇闪步而即护眼.见护眼而进底漏.遇底漏而即采手.遇采手而即粘拿.遇粘拿而即进头捶.遇头捶而即下底势.遇底势而即双手过脑.打下而取上.取上而即捎打下.打左防右.打右防左.招之即打.打之即招.连招带打.连打带招.不招不探.实是通家.若还招架.直是离家.此乃螳螂手法之神义也勾勾:即螳螂勾子,螳螂拳之有名者,即为“螳螂勾子玉环步”此乃螳螂拳之标志也,所谓螳螂勾子,是以食、中、拇指三指成勾,小指、无名指弯曲内扣,成勾时,小指、无名指、中指、食指要按顺序屈起,不要一起动作,螳螂勾子的小指称钩,无名指称撕,中指称採,食指称裂,合称“钩撕採裂”。
七星螳螂拳的简介

七星螳螂拳的简介七星螳螂拳七星螳螂拳又名罗汉螳螂拳,汉族传统拳术之一,属于北派螳螂拳的一种。
其基本架势以"七星步"为基础。
其劲力刚脆、横裹、直撞。
练功分三部分:第一为基本功。
它包括腰、腿、肩功、站桩、拍打功等;第二为套路技术。
它包括小组合与套路。
其套路有插捶、翻车、蹦步、拦截、摘盔、双插花、十八梭、锉钢、柔灵、摘要、螳螂九转十八跌、白猿出洞、偷桃、献果、入洞、拆手拍按等;第三是拆练。
包括碰桩、踢打沙袋、排练周身十二捶、散打等。
七星螳螂拳的创始人是清朝光绪年间最末科武举王永春,该拳创于光绪十八年1892。
七星螳螂拳重在其意,不在其形,刚柔参就,手法有虚有实,有正有奇。
总则为踢、打、摔、拿、点。
七星螳螂拳基本信息七星螳螂拳又名罗汉螳螂拳,汉族传统拳术之一,属于北派螳螂拳的一种。
其基本架势以"七星步"为基础。
其劲力刚脆、横裹、直撞。
练功分三部分:第一为基本功。
它包括腰、腿、肩功、站桩、拍打功等;第二为套路技术。
它包括小组合与套路。
其套路有插捶、翻车、蹦步、拦截、摘盔、双插花、十八梭、锉钢、柔灵、摘要、螳螂九转十八跌、白猿出洞、偷桃、献果、入洞、拆手拍按等;第三是拆练。
包括碰桩、踢打沙袋、排练周身十二捶、散打等。
七星螳螂拳的创始人是清朝光绪年间最末科武举王永春,该拳创于光绪十八年1892。
七星螳螂拳重在其意,不在其形,刚柔参就,手法有虚有实,有正有奇。
总则为踢、打、摔、拿、点。
七星螳螂拳基本简介七星螳螂拳是在螳螂拳的基础上创建的,是螳螂拳在流传过程中的一个分支。
螳螂拳是中国古有的一种汉族拳术,该拳始创於梁武帝年间的王郎,王郎创拳后,击败少林寺僧,后入少林寺传拳术。
螳螂拳在少林寺中只传留少数人,更是轻不外传之拳法。
螳螂拳传於民间是在乾隆末年,山东茶县西北芦郷云花观之升霄与少林寺僧关系颇好,学得螳螂拳。
升宵学得之后,又重集了少林短打秘钥,并有增补。
道光十二年,山东阳信县知事衙内捕快山东平度人李之剪经项思准引见,拜升宵为师,学得螳螂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