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星螳螂拳谱
七星螳螂拳之摘要拳四路

七星螳螂拳之摘要拳四路
四路拳谱(整理手抄本)
一段:1、拍肘外挂底密肘2、左圈捶左仰帮3、上步右栽捶4、搂手击左掌5、燕子撮水6、右崩捶顶心捶7、撤左步白鹤晾翅(闭门式)8、托塔砸膝登山式9、黄龙探爪10、腰斩。
二段:11、倒插步海底取宝滚龙肘12、左右跳转打圈锤13、双落圈锤14、崩捶钩搂捶15、燕子撮水16、滚帮黑虎掏心17、压崩腰斩。
三段:18、回身采手崩捶(转身双落圈捶、压崩燕子撮水)19、左右二滚帮20、压崩腰斩。
四段:21、转身叫手腰斩22、提膝砸腰23、进步丢手密肘24、撤步右闭门式25、左右七星势26、钩挂连环跺子脚27、落步劈砸(盖马三捶)28、黑虎掏心29、倒插步左海底取宝30、左蹬扑右圈锤31、七星势3、收式。
四路拳谱(本书讲解)
一段:1、拍肘外挂底密肘2、圈捶仰帮3、七星栽捶24、刁手击掌5、燕子撮水6、崩捶顶心捶7、白鹤晾翅8、托塔砸膝9、黄龙探爪10、穿掌腰斩。
二段:11、海底取宝滚龙肘12、跳转圈锤13、双落圈锤14、崩捶钩搂捶15、燕子撮水16、滚帮黑虎掏心17、压崩腰斩。
三段:18、回身采手崩捶19、左右二滚帮20、压崩腰斩。
四段:21、转身叫手腰斩22、提腿砸膝 23、丢手密肘24、撤步闭门25、左右七星势26、钩挂跺子脚27、盖马三捶28、黑虎掏心29、海底取宝30、蹬扑圈锤31、七星势32、收式。
莱阳太极螳螂拳的简介

莱阳太极螳螂拳的简介莱阳太极螳螂拳太极螳螂拳法是古传拳功,其拳功系依据《周易》之太极阴阳学说推演而成,有螳螂手摘要365手,八肘的八八64肘,讲究阴阳、刚柔、进退、虚实。
一是手法多;二是劲路奇。
核心理论中的短打紧要歌诀:进退虚实、蹿跳出入、闪赚腾挪、开合收闭、长短起落。
手法纲目:翻车辘轳捶、六六三十六、八打八不打、八刚十二柔、七势集连拳、总是十八凑、全身十二捶、闪赚双手扣。
莱阳太极螳螂拳的传承谱系一代李秉霄号李二钩,人称二钩爷,清乾隆年间小赤山史家河人二代赵珠字启禄,清嘉庆年间莱阳大赤山人三代梁学香1810_1905,字书圃,清道光年间发城乡榆山夼人四代姜化龙1855-1924字云生,莱阳黄金沟人五代宋子德1855-?,字耀坤。
莱阳赵格庄人六代王玉山1892-1976,字珍,莱阳崔疃人崔寿山莱阳诸路人臧玉山莱西仙洞人七代王元亮1926,6,2--2002,12,6,莱阳催疃人王元乾八代刘美杰山东莱阳逍各庄人,祖籍龙旺庄镇庙西村李飞林莱阳市崔疃人崔公寿山所著《太极螳螂拳谱》之《叙言》中写道:"拳勇有内外之称,外家起于少林,搏人为主,人亦得而乘之;内家则以静制动,犯者应手辄扑,其术盖传之张三丰。
宋艺祖马上得天下,技艺绝一时,然得自外家,其长拳独称最,以与螳螂较,则不如远甚。
明嘉靖年间,朝廷边疆多事,招勇敢,晋李通应募,为第一,其武术十八事皆能,然亦得之外家也。
满清定举,文武两途,咸以科举取士,而武术遂为之一振。
时海邑有附贡生李公文学士也,赴秋国不第,抛却毛锥子,匿迹林泉,其所与交游者,邂逅一时侠客,公得异人传,能取内外两家之长而兼之,独与螳螂之术。
得其精粹,然志在云游,不欲以姓名示人,人以故莫以识之。
得其术者,惟赵公讳珠,赵传之梁讳学香,梁传之姜讳化龙,姜传之我师宋先生子德讳耀坤。
道派渊源,去今已百余年矣。
先生以传授有自,深虞发坠,遂以是传之彭年诸同学,不敏未辜负我师子德先生之望,然与诸同学砥砺切磋,愿以得之先生者,后传之,慕先生之道者,则年之志也,兹恐或忘,故志之以自励云。
七星螳螂拳 原始经典套路“十八势”

第十 六式 “ 挂封 左栽 捶 ” , 与第 九 式相 同 , 唯 左 右
相 反 。 以上 三 式 为三 式 组 合 。 第 十七 式 “ 天 分右栽 捶 ” , 双 手 臂 向 上 分 出 敌 从 上 路 来 的 右 手 臂 , 向 左 侧 身 进 右 七 星 步 出 右 栽 捶 击 敌胁 部 。此 为单式 中路进 击 法。
然 在 拳 法 上 有 着 各 自 独 特 的 内容 和 特 点 , 包括 不 同 的演 练风格 。 体 验 真 正 有 代 表
性 的 不 同 螳 螂 拳 派 的 拳 法 内 涵 ,则 对 螳 螂 拳 的 固 有 精髓 及 渊源演 进 会 有更深 入 的 了解和 认识 。 七 星 螳螂 拳 “ 十八势” , 为 青 岛 已故 螳 螂 拳 名 家 王汝 鹏 ( 网上 多称 王 云鹏 ) 老 先 生 所 传 授 的 该 拳 原 始 化较 多 ,能 明显地 体现 出王 系七 星螳螂 拳 的技 法特
第 五式“ 右采 左推 掌 ” , 接上式 , 右 手 住 敌 右 手
腕 , 左 掌推 击敌 右肘 关节 , 活 步 寒 鸡 式 顺 势 发 力 以 折 伤 敌胳 膊 。此 为擒 拿之 法 , 为三 式组 合之 二式 。 第六 式“ 进 步右盘 肘 ” , 接上式, 乘 敌 抽 臂 脱 逃 之 势 , 左 手封 采敌 左手腕 , 上 右 步 骑路 进击 法。
第 四式 “ 左 采 右 劈捶 ” , 出左 手封 采 敌 从 上 中路 来 手 的 腕 部 ,遂 进 步 右 小 登 山 式 出 右 拳 臂 劈 砸 敌 上
部 。 此 为上路进 击 法 , 与 以下 二 式 组 合 , 为三 式组合 之首 式。
第 二十一 式 “ 右 回 身左 封右 摔掌 ” , 向右 转身 , 左 手 封 出敌 从 上 路 来 的 手 腕 , 出右 掌摔 击敌 面部 , 同 时
七星螳螂之躲刚拳

七星螳螂之躲刚拳作者:广州螳螂拳会来源:《少林与太极》2017年第02期躲刚拳是七星螳螂拳拳系中的传统基本套路,整套拳短小精悍、技击性强。
其中缠丝手、闪步躲刚、穿手揽马、撤掌踢腿、磨盘闭门腿等技击动作其他套路少有,动作并不复杂,特别适合初学螳螂拳者练习。
一、四平双蓄势立正后,向左转身并步站立,双手抱拳在腰侧。
目视前方(图1)。
[要点]双拳紧握,贴身于腰侧,挺胸、收腹、塌腰、沉肩。
精神贯注、呼吸自然,蓄劲以准备把拳势展开(图1)。
二、七星右补捶右脚向前上一步,以脚跟着地,脚尖翘起(此为七星螳螂拳独特的步法,名为七星步,下同)。
左拳变掌经胸前向右拍,掌心向右,同时,右拳从腰侧向前直冲,拳心向下,途中与左掌掌心相擦而过,发出“啪”声。
目视右拳(图2)。
[要点]冲拳时要顺肩,快而有力,拍击声音要清脆响亮。
[技击方法]对方向我胸部进攻一拳,我即侧身闪避,同时左学拍击其肘,右拳向其脑部攻击。
三、七星相击掌七星步不变,右拳变掌收回,掌心向里,以小指一侧向左劈击左掌心(图3)。
[要点]右手收回要迅速,截击要有力,左掌要向右迎击。
[技击方法]当对方乘我左上方空虚时突袭我之太阳穴,我即迅速收回右手截劈其手腕,左掌加以拍按辅助。
四、七星右顶爪紧接上势,右脚向前上半步,左脚紧跟半步,仍保持七星步。
同时,左掌变勾爪向后、向外勾拉,右掌亦变勾爪用勾顶向前直撞,高与肩平。
目视右爪(图4)。
[要点](1)冲爪与上步同时进行;(2)主要力点是在勾顶,前撞要迅速有力。
[技击方法]当截其手腕后,迅即撞击其胸,步势挺进辅助,此是螳螂拳“臂爪”之连消带打法。
五、右勾搂采手重心前移,右脚踏下成右弓步,同时,左叼手变拳从外向里横封于胸前,拳心向下。
右爪变掌,掌心向右外勾,臂内旋收回腰侧成抱拳,拳心向上,随即从腰侧向前冲出,高与肩平,拳心向下。
目视右拳(图5)。
[要点]三个动作必须快速连贯,不可中途停顿。
[技击方法]右手将来手叼开,随即左手紧扣着对方肘部,右拳向对方胸部冲出。
七星螳螂拳之摘要拳

七星螳螂拳之摘要拳一路拳谱(整理手抄本)一段:1、正面双拳抱式2、双分右迎门脚3、跳步叶里藏桃4、崩拳闭门脚5、跳出闭门式6、撤步左探悬观式7、进步抽梁换柱8、斜劈燕子撮水9、右虚探脚10、落步蜻蜓点水11、撤步右闭门式12、右巧女纫针13、挂脚圈锤14、提右膝霸王甩鞭15、落步仙人栽花16、跃起白猿取果17、落步外挂反尖脚18、落步右摔掌19、搂手击掌右圈锤20、引手击掌右叠肘21、崩捶小燕投井22、托塔式23、起身闭门脚24、右指路捶。
二段:25、左转身力劈华山26、跃起白虎洗脸27、七星栽捶28、崩捶腰斩。
三段:29、转身玉环步腰斩30、提腿砸膝右圈捶31、底漏崩捶双贯耳32、左右圈捶33、崩捶玉环腰斩。
四段:34、转身玉环步腰斩35、撤步闭门式36、摘星换月37、双落栽锤38、搂手穿掌双提刀39、美女抱琵琶40、美女过桥右仰帮41、翻天印42、横扫密肘43、燕子撮水44、磨盘手45、双落栽锤46、转身闭门式47、收式。
一路拳谱(本书讲解)一段:双拳抱式1、双分迎门脚2、叶里藏桃3、崩捶闭门脚4、闭门式5、左探拳6、抽梁换柱7、燕子撮水8、虚探脚9、蜻蜓点水10、闭门式11、巧女引针12、挂脚圈锤13、霸王甩鞭14、仙人栽花15、白猿取果16、外挂反尖脚17、拍按摔掌18、刁手击掌圈捶19、引手击掌叠肘20、崩捶小燕投井21、托塔式22、起身闭门脚23、右指路拳。
二段:24、力劈华山25、白虎洗脸26、七星栽捶27、崩捶腰斩。
三段:28、转身腰斩29、提腿砸膝圈捶30、底漏崩捶31、双峰贯耳32、左右圈捶33、崩捶腰斩。
四段:34、转身腰斩35、闭门式36、摘星换月37、双落栽锤38、搂手穿掌双提刀39、美女抱琵琶40、美女过桥仰帮41、翻天印42、刁手击掌43、燕子撮水44、迎风掌扇、顺风扫叶45、双落栽锤46、转身闭门47、收式。
七星螳螂拳

七星螳螂拳2012-10-25七星螳螂拳乃清朝光绪年间最末科武举王云生于光绪十八年(公元1892年)所创,据王云生七星螳螂拳谱记载,王永春,字云生,世居山东省登州府福山县烟台奇山所城西关。
王云生年少时既学文又学武,学文数试不中弃之而专攻武学。
先师承烟台毓璜顶华山派李义春道长学华山派拳脚,后又学地蹚、罗汉等拳法。
光绪十四年(公元1888年)又得“快手李”李之剪的螳螂拳手法真谛。
同时学拳的还有郝顺昌,但二人学的套路不同。
三年之后,李之剪到东北访友,后入山海关时被害。
李之剪离开后,王云生与郝顺昌传唤了拳法套路,王云生以螳螂拳为主综合所学诸家拳法潜心研悟、参学,应自家堂号“魁德堂”之魁星,以合七星北斗,取名“七星螳螂拳”。
随之,其师弟郝顺昌也创出了“鸳鸯螳螂拳”。
【七星螳螂拳总论说略】述:七星螳螂拳重在其意,不在其形,刚柔参就;头顶颈颌,含胸垂肘,沉肩松胯,转腰坐臀;滚进滚出,惊弹寸抖,贴黏连随,腿法暗巧,连环相扣;稳沉灵活,快中求稳,稳中求精,阴阳顿挫。
七星螳螂拳以头、肩、肋、肘、手、臂、臀、胯、膝、腿、足,加下巴,共计十二处,即全身十二锤,闪赚双手扣之打法,故浑身是打,一气呵成,有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内含七星八肘,且配合内功导引吐納,練洗心、肝、脾、肺、腎,内練心氣,外練筋骨皮。
合之五合三催之法及諸多道派華山派之丹功飬生之法,滙三才之氣於一體。
七星前螳螂拳总论说略(截图)七星螳螂拳摘要、总批拳谱【总论】述:分身八肘爲母,包罗萬象。
更以摘要爲譬,能生千變萬化。
或拍前而攻後,或繫左而破右;…势势之中,着着之内,步法俱備,攻發即中,随机應變,令人莫测。
手出映映忽忽,手發如雷電霹靂,令人入手無路,触手即傷。
其手法變化無窮,四面旋繞,如燕子穿林。
上下回転,又如蜻蜓點水。
势势之内,着着之中,重重叠叠如捶山。
動如闪電,不動则如泰山,此谓浑然一體也!七星螳螂拳总则为踢、打、摔、拿、点。
踢有二十四绝命鸳鸯腿,三十六暗腿。
即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七星螳螂拳

008七星螳螂拳:“七星螳螂拳”又名“罗汉螳螂拳”,是山东四大名拳之一“螳螂拳”的一个分支,属“象形拳”中的“北派螳螂拳”。
主要流传于即墨、青岛及烟台地区。
传承至今,已有一百三十多年历史。
“七星螳螂拳”乃王永春以古螳螂拳法为基,结合“华山派”第十七代掌门李义春所授之“华山长拳”,取各家之长而创,故“七星螳螂拳”尊王郎、升宵为鼻祖,李之剪、李义春为初祖,王永春为始祖。
自王永春始祖创“七星螳螂拳”,迄今已传十代。
解本强,1976年出生,即墨龙泉人。
第十代传承人。
中国武术协会会员、青岛市武术协会委员。
武术六段、武术套路项目国家二级武术裁判员、社会体育指导员、山东省武术教练员、六段武术段位考评员。
现任即墨龙强七星武术馆馆长。
自幼习武,1995拜陈乐平门下,研习武术30年,擅螳螂拳、胶东长拳、铁砂掌、散打。
多次参加省市级武术比赛,获得金银牌十数枚。
2006年创立即墨市龙强七星武术馆,传授“七星螳螂拳”至今。
“七星螳螂拳”朴实、明快而有力,刚柔相济、长短互用。
招之即打,连招带打。
气势逼人而又变化莫测,令敌防不胜防。
总体重意不重形,讲求形意合一,内外兼修。
从而达到形体和气质的和谐统一。
长期练习不但身体健康,而且内脏各器即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七星螳螂拳官辅助相携,延年益寿。
非遗传承:七星螳螂拳“北斗居天之中,当昆仑之上,运转所指。
”古人认为北斗七星处于星空旋转的中心,是天地秩序的制定者,春生夏长秋收冬藏都随北斗指向而来临,北斗成为天地万物化生的中心。
先民崇敬天象,视七星为信仰,星斗崇拜对中华文明影响深远,作为传统文化代表之一的武术更是首当其冲。
在齐鲁大地,就流传着一个以北斗七星命名的优秀传统武术项目——七星螳螂拳。
七星螳螂拳又名“罗汉螳螂拳”,是山东四大名拳之一“螳螂拳”的一个分支,属于象形拳中的北派螳螂拳,主要流传于青岛、烟台等地。
明末清初,即墨人王郎创立螳螂拳,并传螳螂拳入少林寺。
少林僧人福聚加以增删改编,称之为“少林螳螂拳”。
=七星螳螂拳谱

=七星螳螂拳谱七星螳螂拳谱原文地址:七星螳螂拳谱原文作者:尚武精神X总论拳打出其不意,攻其无备,知己知彼,才能百战百胜。
倒不如将计就计,借力打巧,乘风行船,四两打八千斤,学拳之道至此尽矣。
总论歌诀螳螂七字化为成,看打采移不落空。
前步引进后步跟,五门六法变化生。
五门六法五门:即软、硬、斜、串、随(亦称五个门头)是本拳功法、劲法配合的技击方法的集中体现。
六法:即鹰眼、猴手、狼盘、雷炸、龙形、狗腰。
打手歌诀七星步奥妙出奇,八开步快马难追,哪怕他人多诡计,只要我能精巧取。
武花式*步挎裆,转环手虚实难当,如猿奔四面八方,打来人不慌不忙。
中宫步练法罕有,学到家如彪如虎,倘对手若不远走,若迟疑必败之忧。
裹合手法术精强,步跟步自然难防,飞腾跳跃式中藏,三法连环步跟上。
扒门*式法变用,一见手马到成功,伏虎式软硬相随,变化手进退如雷。
斗敌人,他不识高低;受击打,一定错迷。
借你力大拨千斤,难逃艺高压人。
铁山*里外使用,身手步与众不同,不知者大胆跟进,中一手立扫威风。
里插手快如神风,进退法不得停留,外插手式式雄固,指东打西真传授。
收掩结果技法稀,低进高取人不知,上下招法随意变,由里及外不空回。
步法变化须轻快,由外及里变化灵,转环化手*法跟,身动手进步不停。
形如风摆杨柳,静如山岳,动如雷炸,手似车轮腰似轴,脚步好似卷地风,眼如鹰视不放松。
手到步随,力贵迅发,机贵神速。
拳打乌明珠,棒打十指间。
八刚泰山压顶,迎面直通,顺步双掌,叠肘硬碰,贴门*壁,硬崩伏底,左右双捆,摔捋两分。
歌曰:有门则由径以升堂,无门则破壁而入室。
飞杵千斤,击毫发而莫损,荆轲匕首困于难使。
青丝一线,击虎臂而有余,搏虎擒龙随手而得。
十二柔见刚而回手,入手而偷手,截手而滚手,捆手而漏手,直统而勾手,采手而入手,搂手而进手,磕手而入手,扑手而进手,挑手而入手,开手而叠手,粘手而破手。
八打八不打總論八打者使之疼痛昏迷應手而即倒也無関性命故宜打之無妨矣一、打印堂双睛二、打牙腮人中三、打双風贯耳四、打两胸厚肉五、打左右双肩六、打背後骨缝七、打两膝高骨八、打破骨千斤八不打者俱係致命之處不宜打也倘有一朝之忿動手而即打之未有不忌親疏者也一、不打天庭二、不打腦海三、不打太陽四、不打穿嗓五、不打两脇六、不打顶心七、不打腎囊八、不打七星八肘十二捶打頭打落日随足走身手齊到占中央脚趾中門搶地位就是神仙亦難防肩打一隂反一陽两手只在洞中藏左右全慿惊弹力舒展二字一命亡肘打去意占胸堂其势好似虎捕羊腆衝裹撥须展放两肘只在脇下藏拳打三節不见形若要见形不为能擰裹鑚翻随機变手到劲發無形踪脅打衝劲先上身手脚齊到方为真骑马纳气法(谱文)头顶钻天,脚踏两湾;心虚火下,腰塌膝翻;目视准头,两目垂帘;目不斜视,心不外游;上提肾囊,下收谷道;引气下行,导火归元螳螂拳手法总论见刚而提步.回手而贴壁.起手而即双棍.中心而出手.见截而偷手.偷手而即入肘.入肘而即崩捶.崩捶而即进步.进步而即直捅.遇直捅而即磕.遇磕而即滚.遇滚而即双勾.遇勾而即入手.见手而即崩砸.遇崩砸而即闪步.遇闪步而即护眼.见护眼而进底漏.遇底漏而即采手.遇采手而即粘拿.遇粘拿而即进头捶.遇头捶而即下底势.遇底势而即双手过脑.打下而取上.取上而即捎打下.打左防右.打右防左.招之即打.打之即招.连招带打.连打带招.不招不探.实是通家.若还招架.直是离家.此乃螳螂手法之神义也勾勾:即螳螂勾子,螳螂拳之有名者,即为“螳螂勾子玉环步”此乃螳螂拳之标志也,所谓螳螂勾子,是以食、中、拇指三指成勾,小指、无名指弯曲内扣,成勾时,小指、无名指、中指、食指要按顺序屈起,不要一起动作,螳螂勾子的小指称钩,无名指称撕,中指称採,食指称裂,合称“钩撕採裂”。
螳螂拳谱拳书合集

螳螂拳谱拳书合集一官方类1.中国武术人名大辞典2.中国武术拳械录3.莱阳县志4.螳螂拳总论中国政府5.拳术摘要中国政府二少林衣钵真传类1少林寺衣钵真传螳螂拳谱升霄道人2螳螂拳谱升霄道人3点穴术升霄道人4少林十八件兵器总集升霄道人5少林真传七星螳螂拳谱升霄道人重集之白猿选集李占元6少林真传七星螳螂升霄道人重集7.福居罗汉短打8.罗汉短打拳谱9.少林短打拳谱10我的拳术经验谈11.短打秘钥12.少林螳螂拳谱三山东螳螂拳谱1.拳棍枪谱梁学香2.可使有勇梁学香3.长枪谱梁学香4.内功谱梁学香5.棍棒鞭全谱清道光年间6.螳螂拳谱(上下卷)宋子德7.拳打手歌宋子德8.太极螳螂拳谱崔寿山师传版东北版烟台版9.太极螳螂拳谱王玉山10.螳螂拳谱李昆山11.螳螂拳谱打印版12.精神郝宏13.太极梅花螳螂拳略论郝恒禄14.太极梅花螳螂拳谱郝宾15.梅花螳螂拳谱曲滋君16.太极梅花螳螂拳谱钟春德17.太极梅花螳螂拳谱钟光辉18.梅花摔手螳螂拳法要论七篇;19.秘传梅花螳螂手法图谱一卷;20.秘传双手连环单手回旋起点落点拍位图谱一卷;21.秘传螳螂拳剑单双梅花绞丝图谱,22.秘传阴阳交合五点梅花图谱23.六合门赵春合24.六合螳螂手法摘要25.螳螂散手一二陈云涛26.翻天覆地及其他陈云涛27.论肘法陈云涛28.踢法简论陈云涛29.螳螂拳略论陈云涛马汉清30.螳螂拳图谱小羊绘图版31.少林拳图谱小羊绘图版四书类(一)大陆版中国武术系列规定套路螳螂拳391 中国武术拳械录-螳螂拳3太极梅花螳螂拳体用全书张炳斗梅花螳螂拳周永祥梅花螳螂剑82 李承祥七星螳螂拳249 李占元螳螂剑102 刘崇禧六合棍132 陈若萍六合螳螂拳284 刘敬儒螳螂硬功散手训练教室292 江上雄擒拿格斗术集粹189 武林编辑部螳螂拳李成银l986年山东教育出版社螳螂拳王洪发1987年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螳螂拳189 黎峰螳螂拳(英文版)张玉萍太极螳螂门揭秘119 洪敦品太乙螳螂散手奥义薛福成少林寺七星螳螂拳149 张浏青少林寺螳螂拳85 张浏青(二)台湾七星螳螂拳张详三六合螳螂拳张详三子母连环拳张详三螳螂手拳谱高道生秘门螳螂拳杨逢时施政忠实用螳螂拳卫笑堂142实用螳螂拳秘芨卫笑堂实用螳螂拳续集卫笑堂八步螳螂拳左显富螳螂崩步拳89 苏昆明螳螂领崩步143 苏昆明螳螂拳全书高文正武坛-八段锦无心山人螳螂剑全书刘全功武坛(七星)螳螂拦截拳苏昱彰拳艺论-螳螂拳篇苏昱彰(三)香港四路奔打拳121 黄汉勋复位崩步拳48 黄汉勋插捶拳·螳螂拳谱合编96 黄汉勋一路摘要拳125 黄汉勋梅花拳115 黄汉勋梅花落拳111 黄汉勋白猿偷桃55 黄汉勋罗汉功97 黄汉勋梅花手拳69 黄汉勋十八叟拳谱---黄汉勋躲刚拳---黄汉勋醉罗汉拳黄汉勋螳螂拳术随笔黄汉勋白猿出洞黄汉勋七星螳螂拳李锦荣螳螂拳术赵志明中国近百年螳螂拳术史述论稿黄汉超螳螂拳散手叶瑞七星螳螂之大翻车、小翻车及力劈拳林永杰、应芬芳香江流传之山东螳螂拳术(拳谱篇)林永杰、应芬芳(四)日本螳螂拳大要根本一已秘门螳螂拳入门258 松田隆智七星螳螂拳(中译本)221 松田隆智图解中国拳法227 松田隆智(五)通背拳谱1.通背臂谱周淮颖2.通背拳谱修剑痴天津版3.通背拳谱-国术教范修剑痴4.通背拳谱-棍谱5.通背拳谱-通背拳技击要诀修剑痴6.通背拳谱-通背宗派之根源修剑痴7.通背拳谱-通背拳术秘诀修剑痴(六)其他手臂录吴殳浑圆剑经毕坤。
螳螂拳谱中【七

螳螂拳谱中【七势集连拳】之说2012-12-14昇宵在其重集的螳螂拳谱中对螳螂拳有一系列的论说,不仅有【八刚论】、【十二柔论】、【七长八短手法总论】、【返车辘轳锤六六三十六论】,还有【短打要论】、【全身十二锤閃賺双手扣论】等论述以及【七势集连拳总是十八凑】之说。
【七势集连拳总是十八凑】以及【十八家拳法】这两段在王云生传留的『短打諸條歌論』谱中,此谱开头注明是昇宵道人重订。
昇宵“七势集連拳縂是十八凑”之解说可谓言简意赅:七勢集連拳縂是十八凑立就七樣局勢,将十八家手法凑成一處,連贯遞及循環無端,如長山撃蛇,首尾俱應,如金盤撒珠,一起滚来,是謂連拳。
十八家拳法以太祖長拳起手韓通之通臂拳長鄭恩之緾封粘黏温元之短拳精奇馬籍之短打奇快孫恒之猴拳活靈黄祐之靠身難近綿盛之面掌疾飛金相之搕手捅拳劉興之抅搂探手譚方之滚漏贯耳燕青之粘拿跌撲林冲之駌鴦脚强孟甦之七勢連拳崔連之窝裡砲捶楊滚之捆掳直入懷德之摔捋硬磞王郎之螳螂縂敵昇宵重集之『短打諸條歌論』中【七势集连拳总是十八凑】截图在『羅漢短打秘鈅』谱【短打总纲】中也提到“七勢集连拳总是十八凑”:短打縂綱夫螳螂拳者,长拳也,故長拳即短打,短打即长拳。
八八六十四門,九九八十一化。
知此门者,方可入手,入手而即变化,亦變化無窮。
返車辘轤錘,六六三十六,八打八不打,八剛十二柔,七势集連拳,縂是十八凑、全身十二錘,闪賺双手扣。
取上而打下,聲東而撃西。
由裡門反外门,由外門反裡门。
入手即提步,提步即入手。
務要先明岀入進退,虚實長短,起落開合,收闭之手法。
长有七長之妙,短有八短之强。
虚者寔進,實者急退之,虚虚實實,隨手而入,随机应变,方為魁士。
【短打縂綱】截图昇宵『繪像羅漢短打變勢』谱中七步拳之第一句是“一步七势連…”,即是七勢连拳。
见下图昇宵之『繪像羅漢短打秘鈅』封面及首页截图昇宵的『羅漢短打變勢』《技術遺法》之开篇【短打紧要诀】中讲的也是“七势集连拳”。
见《技術遺法》之开篇:少林真傳笫式昇霄道人重集古育黎範旭東録短打緊要訣進退虚實,蹿跳出入,闪赚腾挪,開合收闭長短起落,剛柔硬軟,各有所長,甚勿疎忽夫短打之要訣,總是八八六十四門,九九八十一化。
七星螳螂武术拳谱有哪些拳法

七星螳螂武术拳谱有哪些拳法螳螂拳是我国古有的一种拳术,它起源于梁武帝时,至今已演化为七星螳螂拳、梅花螳螂拳、六合螳螂拳等诸多门派。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七星螳螂拳谱。
欢迎阅读!七星螳螂拳谱一、螳螂打(一) 见刚而提步,回手而贴壁,起手而双棍(捆?),中心而出手,见截手而偷手,偷手而急入肘,入肘而蹦捶,蹦捶而还步,还步而直冲,直冲而直磕,连磕而滚拳,若滚漏即双勾,逢勾即入手,见入即崩摊(砸?),崩摊(砸?)即闪步,闪步而进护眼,见护眼而底漏,底漏而摇手(即粘拿),逢粘拿而入头捶,头捶而必防取底势,逢底势而入防双手过脑,打下而取上,取上而捎下,打左须防右,打右亦当防左。
十八门路之中,招之即打,打之即招,连打代(带?)招,连招代(带?)打,不招不架,实是通家,若还招架,真是杂家,后之学者,切究其理,洵精微奥妙,此势乃以柔克刚之法也。
(二)取上打下,取下打上,里外返车,务要身法软活,手法快利,忽起忽落,开合无定,提步入手,不分先后,举手而步即随之,长短勾顺,舞不虚发,所谓手足相合也。
王朗螳螂总敌(短打要诀)进退虚实,蹿跳出入,闪赚腾挪,开合收闭,长短起落,刚柔硬软,各有所长。
夫短打之要诀总是八八六十四门,九九八十一化,有中门三十二,左右三十二,知此门路方可入手,化者入手而变也,此可谓变化无穷矣。
翻车辘轳捶,六六三十六,八打八不打,八刚十二柔左十六门贯耳破通臂手法要诀纵步起手贯耳锤,提步挂面加通臂,蹲身劈手入双掌,上下左右加螳螂,迎面挑手双赶月,闪赚双勾扑崩掌,且加原拳还原拳,崩开辕门迎面闯,底漏尖刀起护眼,燕子别翅黄龙反,勾楼通臂连三掌,漏滚粘拿脸上脸(险?),扑按护眼偷漏手,崩锤穿腮连步肘,骑马顺步推双掌,里(里?)磕外磕必偷手。
右十六门通臂破贯耳手法要诀出手眉头先下掌,左右摔捋劈面闯,迎面前手跟后手,扑手漏手叠双肘,霸王拽弓入单手,提步反棍(捆?)海底偷,鹞子反身双提捋,倒提翻车回马走,摇步左右燕子卓(啄?),八步头锤撩险(阴?)脚,搬肩采手必起膝,逼膝双指取眼窝,鲤鱼摆尾缠勾腿,偷手尖刀加崩搁,白虎洗脸迎面罩,遍身长短十二要,手法散乱必蹿跳,若遇外方云游客,举手无成方巧妙,闹里夺粹失一看,后悔当年未受教,虚心求师访名友,何愁分金难得窍。
七星螳螂拳王云生与梅花螳螂拳姜化龙

七星螳螂拳王云生与梅花螳螂拳姜化龙
2012-10-5
王云生与姜化龙是换帖兄弟。
光绪廿五年(1899年),王云生在七星螳螂拳谱中的【插捶缘起】里就提到:“大清光绪末年,来福邑烟台社教者不胜举,与我换帖之弟兄有梅花螳螂拳之姜化龙,练弹腿长拳之李荣德,练密宗拳之苏明远,练罗汉拳之李丹伯…”。
王云生与姜化龙,一个练七星螳螂拳,一个练梅花螳螂拳,到底什么原因,以至于很多专家把七星和梅花掉了个个儿,误认为姜化龙是七星螳螂拳传播者,到处流传。
使姜化龙的传人都觉得这“太不公平”(玩笑语),王云生的传人也觉得这是在搞笑。
在七星螳螂拳谱中的记载是这样的:
“王公…当时闻名登州福山、烟台、牟平、莱阳一带,引来了莱阳之姜化龙,来烟台与王较技。
两人一个身高魁梧,一个矮胖粗墩,一过手,不分上下,当下两公换帖拜把子。
姜住於王家,互相交换了拳,一看很多拳同出一辙。
许日,姜公欲回莱阳,王公挽留姜公于煙社教,並将一面子街的拳房及徒弟交于姜公,因王公有三个塲子,给了姜公一个还有两个…”
姜化龙在烟台的徒弟有的原先是跟王云生学七星螳螂拳的,后来又跟姜化龙学梅花螳螂拳。
由于七星与梅花有很多拳相似,或者说有的基本一样。
那时,人们也分不清什么是七星螳螂拳,什么是梅花螳螂拳。
而这些学拳者,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把事情的原委与外人说的那么清楚,还有可能他们对外界的说法也不一样。
而局外人只凭看到的
表面现象,听到的简单传言,就以为是那么回事儿了。
这可能就是那些搞不明白的人阴差阳错地说姜化龙传七星螳螂拳的原因吧!
附图:【插捶缘起】及『历代祖师谱』中相关记载的截图:
插捶缘起(截图)
王云生与姜化龙
(神剑一笑)。
七星螳螂拳的简介

七星螳螂拳的简介七星螳螂拳七星螳螂拳又名罗汉螳螂拳,汉族传统拳术之一,属于北派螳螂拳的一种。
其基本架势以"七星步"为基础。
其劲力刚脆、横裹、直撞。
练功分三部分:第一为基本功。
它包括腰、腿、肩功、站桩、拍打功等;第二为套路技术。
它包括小组合与套路。
其套路有插捶、翻车、蹦步、拦截、摘盔、双插花、十八梭、锉钢、柔灵、摘要、螳螂九转十八跌、白猿出洞、偷桃、献果、入洞、拆手拍按等;第三是拆练。
包括碰桩、踢打沙袋、排练周身十二捶、散打等。
七星螳螂拳的创始人是清朝光绪年间最末科武举王永春,该拳创于光绪十八年1892。
七星螳螂拳重在其意,不在其形,刚柔参就,手法有虚有实,有正有奇。
总则为踢、打、摔、拿、点。
七星螳螂拳基本信息七星螳螂拳又名罗汉螳螂拳,汉族传统拳术之一,属于北派螳螂拳的一种。
其基本架势以"七星步"为基础。
其劲力刚脆、横裹、直撞。
练功分三部分:第一为基本功。
它包括腰、腿、肩功、站桩、拍打功等;第二为套路技术。
它包括小组合与套路。
其套路有插捶、翻车、蹦步、拦截、摘盔、双插花、十八梭、锉钢、柔灵、摘要、螳螂九转十八跌、白猿出洞、偷桃、献果、入洞、拆手拍按等;第三是拆练。
包括碰桩、踢打沙袋、排练周身十二捶、散打等。
七星螳螂拳的创始人是清朝光绪年间最末科武举王永春,该拳创于光绪十八年1892。
七星螳螂拳重在其意,不在其形,刚柔参就,手法有虚有实,有正有奇。
总则为踢、打、摔、拿、点。
七星螳螂拳基本简介七星螳螂拳是在螳螂拳的基础上创建的,是螳螂拳在流传过程中的一个分支。
螳螂拳是中国古有的一种汉族拳术,该拳始创於梁武帝年间的王郎,王郎创拳后,击败少林寺僧,后入少林寺传拳术。
螳螂拳在少林寺中只传留少数人,更是轻不外传之拳法。
螳螂拳传於民间是在乾隆末年,山东茶县西北芦郷云花观之升霄与少林寺僧关系颇好,学得螳螂拳。
升宵学得之后,又重集了少林短打秘钥,并有增补。
道光十二年,山东阳信县知事衙内捕快山东平度人李之剪经项思准引见,拜升宵为师,学得螳螂拳。
七星螳螂拳创始人王云生(网帖)

七星螳螂拳创始人王云生2012-10-3王永春,字云生,生于清朝咸丰五年(1855年)五月,殁于民国十六年(1927年)冬月,享年七十二岁。
王云生世居山东登州福山芝罘烟台西关王家胡同,自幼颇好拳脚,朝文暮武,从不废辍。
专心攻文以考取功名,但屡试不第,遂弃文而重温武艺十数年,拜师访友,武艺增进,并创出闻名天下的七星螳螂拳。
王三十六岁时考取了清朝最末科武举,闻名于州府乡里,烟台商会八十多人送他一块黑字金匾『絶伎勿倫』。
王云生於同治五年(1866年)十二岁拜烟台毓璜顶华山派第十七代掌门人李义春道长爲師,练长拳及心法。
同治十一年(1872年)王云生到文登县练地龙经。
光绪六年(1880年)王云生廿六岁,开馆授徒,在家社教,第二年,又在一面子街设分馆。
光绪十四年(1888年),李之剪到烟台访友,先访了李义春,后至王云生家,与王交手,李一个小腰斩把王斩倒在地,王遂拜“快手李”李之剪爲師。
当时王家没地方住,李之剪就住在王的朋友郝顺昌家。
三年后,李之剪北上盛京,在西门外又收了仁义小店的王店主为徒,后又到山海关被仇家害死。
李之剪走后,某日王云生在家练拳,郝顺昌一看觉得学的不一样,王得知郝也学了螳螂拳,就让郝练一下看看,一看果然不一样。
王身材高大魁武,学的是摘要、八肘、螳螂手等大拳,郝瘦小,学的拙刚、柔灵、十八搜、单插花、双插花等小拳。
于是师兄弟二人交换了所学之拳。
之后,王云生在家潜心研究,以易推理,悟徹拳理,综合内外两家之精华,汲百家之大成,自成一家。
于光绪十八年(1892年),以自家堂号『魁德堂』天罡北斗首星的魁字创出七星螳螂拳。
王云生广交武林朋友,与姜化龙、苏明远、李荣德、李丹伯、张文清等人换过帖,几位还在一起插过“老插捶”和“新插捶”拳。
王云生曾与大刀王五王子斌换过帖子。
王云生勤奋好学,用燕青刀与张银匠兑换了六合棍,后又得当时号称天下第一棍杨敬堂的批点,因此,王也精通六合棍。
王还与姜化龙等好友互换过拳。
光绪十七年,王云生创出七星螳螂拳白猿偷桃、白猿出洞拳。
八刚十二柔

八刚十二柔七长八短七長取上打下,打下取上,裡外返車。
是谓一长賣勢欲走,轉身回取。
是谓二长双封砍掌,牛之鞭。
是谓三长迎面衝拳,或单或双。
是谓四长兩手合緾,双掌直取。
是谓五长側身摆步,扭身疾入。
是谓六长彼出我出,後發先至。
是谓七长八短頭者短,肩者短,肘者短,臂者短,臀者短,胯者短,膝者短,脚者短。
以上即是七星螳螂拳之“七长八短”。
在昇宵道人的『重訂羅漢行功全譜短打諸條歌論』谱中有【七长八短手法縂論】,其内容为:七长八短手法縂論取上打下,打下取上,裡外返車。
務要身法活,手法利快,忽起忽落,開合無定。
提步入手不分先後,拳出而步隨之。
長短拗顺,無不曲中有直,直中带曲,所謂之身手步相合也。
故短打以手足相合為之苐一。
顺步倩手者,彼已出手進步,吾即顺手打之,如彼来自救,吾錘故曰倩,以逸待劳之法也。
摇步入手者,将前腿往後一摆,後手前出十字成步,扭身以入也。
緾封雙掌者,兩手合緾雙掌直衝也。
迎面捅錘者,或出或倩,兩錘直捅,前後相接一時齊到也。
绞手破掌者,行捆空纒,如牛之鞭旋擊也。
起手是绞,落手即砍,反正交互,中外齊舉。
翻身疾入者,賣勢欲走,轉身回取,所謂回馬拳也。
再者,取此打彼,打彼取此,翻身倒步,左右連環。
用轆轤之手,雖四面受敵何惧哉。
通背者,韓通展雄,俱肘骨一根,穿背而用。
後學之前伸後曲,前出後应,突入直撞,亦名通背,是谓七長。
頭錘、臀錘、俱係側用,若入叢圍,貼靠周密,亦可正用之。
膊者肩膊也,胸者挺胸也,膝者起膝也,粘拿貼靠,手脚無措,此等宜用之。
合兩肘四錘而为八短,我大丈夫也,彼丈夫也。
耳目官骸,有生同俱所争者,不遇眼精手快,追赶不及耳。
漳苌袼僮兓叱ぐ硕蹋瑴喩硎鞘帧km彼善招,豈能脱哉,故曰短打有招却無招也。
附:『重訂羅漢行功全譜短打諸條歌論』封面及部分内容截图十八家拳法以太祖長拳起手韓通之通臂拳長鄭恩之緾封粘黏温元之短拳精奇馬籍之短打奇快孫恒之猴拳活靈黄祐之靠身難近綿盛之面掌疾飛金相之搕手捅拳劉興之抅搂探手譚方之滚漏贯耳燕青之粘拿跌撲林冲之駌鴦脚强孟甦之七勢連拳崔連之窝裡砲捶楊滚之捆掳直入懷德之摔捋硬磞王郎之螳螂總敵十八羅漢功第一路仙人拱手第一势雙手直舉兩足並立第二势翻手舉鼎聚氣一口第三势曲膝下腰伏底施禮第四势仰面朝天凹腰腆肚第二路霸王舉鼎第三路左右插花第四路枯樹盘根第五路夜叉探海第六路推窗亮格第七路韋陀献杵第八路老僧入禪第九路鐡牛耕地第十路青龍摆尾第十一路左右骗馬第十二路燕子啅水第十三路虎奔人身第十四路陳搏大睏第十五路父子請禮第十六路鯉魚打挺第十七路張遼献袍第十八路金鈎掛瓶第一势偪身交脛第二势迭身存腎第三势擎天玉柱第四势仙人拱手”排功终歌行功全是要修飬勤學操練撞捶掌鎖住心猿按意馬作起筋骨神氣爽踏破鐡鞋迷人處起定子午分隂陽若還積成全身力奥妙無窮非尋常七星螳螂拳及其以前螳螂拳的傳承王云生创七星螳螂拳以前师从李之剪学八肘、摘要、螳螂手等都是螳螂拳,他在【初祖说略】中说“在创七星螳螂拳之前,云生学李公义春之华山派长拳及李公之剪之螳螂拳,吾以螳螂拳为主,综几家拳法,创出七星螳螂拳,原先之拳不叫七星螳螂拳,而这些师傅是吾当初学拳的师傅,而吾不能没有师承,也不能自己创派而忘其祖师,所以把几位师傅尊为七星螳螂拳初祖,王郎、升霄为鼻祖”。
七星螳螂拳拳功体系

七星螳螂拳拳功体系七星螳螂拳械功法是根据一代宗师林景山所传,以古传十八罗汉功、三回九转排气内功为本,以套路、器械为体,以散手为用,以达到内外相辅、相助,浑然一体的效果。
在修炼方法上形成了“功法,拳法、用法三法合一”的风格特点。
七星螳螂拳主要由功法、拳法、器械、对练、散手五大部分组成,其中功法为基础,拳法为核心,器械为辅助,对练为手段,技击为目的。
一、功法功法是七星螳螂拳的基础,功法的研究和习练是内气、内劲、内功的培养和提高。
古人云:“练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
”拿住丹田练内功,壮内以助其外。
罗汉十八功、三回九转排打功是练内气、内劲培养整体力的内功。
1.三回九转排打功三回九转排打功,是练内气,内劲,筋骨皮之功法。
此功能使人通周身气血,排到哪气可到哪,此功可增强抗击,增加臂力、腿力,能使身体坚实强壮。
此功既不伤皮肉,亦不损筋骨,是强壮筋骨的最佳功法。
2.罗汉十八功“内外俱练,以内为主,动静相兼,以静为主”。
罗汉十八功为十八式,在练功方法上,崇尚练意不练气,练气不练力,练力易断,练气易滞,练意则通。
本功着重釆气,服气,导气、行气、运气,在内气壮大的基础上积蓄真元之力,以意行气,按窍运气,采用自然呼吸,使五脏通畅调和,关节自开,丹田气充足,精气自满,神气常清。
练功贵在精、气,神,精神贯足,内劲充足,内功浑厚,拳术的威力才能发挥得淋漓尽致,才能达到螳螂拳功夫的境界,这就要靠内功的基础。
二、拳法拳法是七星螳螂拳体系的核心,以罗汉短打秘诀为纲要。
七星螳螂拳讲求“八打、八不打,八刚、十二柔”,手法上强调十二字诀:勾、搂、采、挂、崩、劈、刁、砸、粘、拿、帮、靠。
在风格特点上,进退虚实,长短起落,闪展腾挪,窜跳出入,刚柔相济,开合收闭。
在技击上,虚虚实实,随机应变,取上而打下,打下而取上,由里门反外门,外门反里门,招之即打,打之即招;连打带招,连招带打,声东而击西,忽起忽落,长有七长之妙,短有八短之强,八八六十四门,九九八十一化。
七星螳螂拳的拳术内容

七星螳螂拳的拳术内容不同支派有不同内容。
步法有七星步、猿猴步等十八马步法。
拳法有勾搂采捅捶、七星补捶、连环圈捶、黑虎偷心等十五种拳法。
腿法有扫堂腿、穿心腿等十五种腿法。
掌法又有梅花掌、翻天印掌、磨盘掌等大八种掌法。
拳术对拆有:桃花伞对打,大扎对打等,共四套。
套路对子。
兵器套路有:梅花子午单刀、滚堂双刀、燕青单刀、五行单刀、军中大刀、六合单刀、六合双刀、春秋大刀、子午剑、文武八仙剑、梅花枪、七星双锏、秦家双锏、六合棍、五郎棍、虎尾三节棍、虎头双勾、地堂鞭等二十六套兵器对打有:双刀对枪,三节枪对枪,共有十二套。
一套健身十八罗汉气功,以及铁沙掌。
槟城精武,马来西亚流传套路计有:七星螳螂拳的拳套:四路冲捶、十四路弹腿、十八叟、黑虎交叉、崩步、躲刚、插捶、柔灵、白猿出洞、白猿偷桃、连环锦套、一路摘要、二路摘要、三路摘要、大架式、小架式、飞雁掌、八肘、四路奔打、四路分打、燕子投林、连环扣打、连环锦套、螳螂捕蝉、螳螂手一路、螳螂手二路、螳螂出洞、螳螂偷桃、梅花手、梅花拳、梅花落、大翻车、小翻车、落鹰掌、拦截等等。
对练拳套:领崩步、领躲刚、桃花散、偷接、领白猿出洞、拍按等等。
兵器套路:燕青单刀、五行单刀、军中大刀、子午剑、八仙剑、三节棍、梅花枪、六合枪、六合棍、五郎棍、齐眉棍、虎尾三节棍等等。
兵器对练:五郎对棍、三节棍对枪、双匕对打、空手对刀等等。
相关阅读:七星螳螂拳的史实部分李之剪晚年传螳螂拳予王永春字云生、郝顺昌。
王最初拜李义春道长学华山派拳脚,后又学地蹚拳、罗汉拳。
在习得螳螂拳手法后,与师弟郝顺昌串换拳法套路,以螳螂拳为主综合其所学,潜心研悟,于光绪十八年创出七星螳螂拳。
王云生在"七星螳螂拳生化之理诸打法艺术备要谱魁德堂"中记载: "七星螳螂拳缘起余少之时朝文暮武习文履试不第而弃之专攻武道于国朝同治五年师承福邑芝罘烟台毓璜顶华山派第十七代法嗣李公义春道长门下习华山拳脚及心法同治十一年又至文登求学地龙经光绪十四年在烟社教此时又得平度李公之剪嫡传螳螂手摘要八肘等拳法近廿套又与师弟郝顺昌交换小拳十余套并得少林真传诸谱几经参学研悟...既应我魁德堂之魁星以和七星北斗而重立门者七星螳螂拳至此始矣兹恐久而失传数典而忘其祖故简叙缘起教后昆弗忘之云尔时在光绪十八年正月吉日山东省登州府福山县芝罘烟台西闗魁德堂主王云生晓谕堂内王云生印"王永春传七星螳螂拳于范旭东。
七星螳螂拳的口诀心法

七星螳螂拳的口诀心法七星螳螂拳是在螳螂拳的基础上创建的,是螳螂拳在流传过程中的一个分支。
下面是店铺为专门您整理好的:七星螳螂拳的口诀心法。
七星螳螂拳的口诀心法七星螳螂拳--十八家手法歌太祖的长拳起首,韩通的通背为母。
郑恩的缠封尤妙,温元的短拳更奇。
马籍的短打最奇,孙恒的猴拳且盛。
黄祜的靠身难近,绵世的面掌飞疾。
金相的磕手通拳,怀德的摔捋硬崩。
刘兴的?]搂采手,谭方的滚漏贯耳。
燕青的占拿跌法,林冲的鸳鸯腿强。
孟苏的七势连拳,崔连的窝里剖钟。
杨滚的棍采直入,王朗的螳螂总敌。
(注:除王朗外,其他十七人皆为宋朝人物或宋朝小说人物)七星螳螂拳--十二字诀勾、搂、采、挂、刁进、刁打、粘黏、贴靠黄汉勋宗师曾把"刁打"改为"崩打",唯晚年已正名"刁打"。
七星螳螂拳--八刚泰山压顶,迎面直统,顺步双掌,叠肘硬拱,贴门靠壁,硬崩伏底,左右双棍,摔捋两分。
歌曰:有门则由径以升堂,无门则破壁而入室。
飞杵千斤,击毫发而莫损,荆轲匕首困于难使。
青丝一线,击虎臂而有余,搏虎擒龙随手而得。
七星螳螂拳--十二柔见刚而回手,入手而偷手,截手而滚手,棍手而漏手,直统而勾手,采手而入手,搂手而进手,磕手而入手,扑手而进手,挑手而入手,开手而叠手,粘手而破手。
七星螳螂拳--八打一打眉头双睛二打唇上人中三打穿聪耳门四打背后骨缝五打胁内肺腑六打撩阴高骨七打鹤膝虎头八打破骨千斤每部位皆属次要,虽不致命,亦必重伤,如遇强手,非此不足以致胜,然不可轻予施用,以伤好生之德,慎之慎之。
七星螳螂拳--八不打一不打太阳为首二不打正中锁喉三不打中心两壁四不打两肋太极五不打海底撩阴六不打两肾对心七不打尾闾风府八不打两耳扇风皆致命之处,非性命相搏,幸毋施用,若彼不念人命之为重,亦只招之而已。
("八打"就是,一打眉头双睛(眉弓及眼睛),二打唇上人中(人中穴),三打穿腮耳门(面颊和耳门),四打背后骨缝(肩胛骨内外缘),五打肺腑胸膛(两肋),六打撩阴高骨(耻骨),七打鹤膝虎头(骸骨),八打破骨干斤(臁骨);而"八不打"是,一不打太阳为首(太阳穴),二不打对正锁口(胸口剑突),三不打中心内壁(硬软肋结合部),四不打两肋太极(两腋),五不打海底撩阴(下阴),六不打两肾对心(腰眼),七不打尾闾风府(骶尾骨),八不打两耳扇风(耳窝)。
螳螂拳谱拳书合集

螳螂拳谱拳书合集螳螂拳谱拳书合集一官方类1.中国武术人名大辞典2.中国武术拳械录3.莱阳县志4.螳螂拳总论中国政府5.拳术摘要中国政府二少林衣钵真传类1少林寺衣钵真传螳螂拳谱升霄道人2螳螂拳谱升霄道人3点穴术升霄道人4少林十八件兵器总集升霄道人5少林真传七星螳螂拳谱升霄道人重集之白猿选集李占元6少林真传七星螳螂升霄道人重集7.福居罗汉短打8.罗汉短打拳谱9.少林短打拳谱10我的拳术经验谈11.短打秘钥12.少林螳螂拳谱三山东螳螂拳谱1.拳棍枪谱梁学香2.可使有勇梁学香3.长枪谱梁学香4.内功谱梁学香5.棍棒鞭全谱清道光年间6.螳螂拳谱(上下卷)宋子德7.拳打手歌宋子德8.太极螳螂拳谱崔寿山师传版东北版烟台版9.太极螳螂拳谱王玉山10.螳螂拳谱李昆山11.螳螂拳谱打印版12.精神郝宏13.太极梅花螳螂拳略论郝恒禄14.太极梅花螳螂拳谱郝宾15.梅花螳螂拳谱曲滋君16.太极梅花螳螂拳谱钟春德17.太极梅花螳螂拳谱钟光辉18.梅花摔手螳螂拳法要论七篇;19.秘传梅花螳螂手法图谱一卷;20.秘传双手连环单手回旋起点落点拍位图谱一卷;21.秘传螳螂拳剑单双梅花绞丝图谱,22.秘传阴阳交合五点梅花图谱23.六合门赵春合24.六合螳螂手法摘要25.螳螂散手一二陈云涛26.翻天覆地及其他陈云涛27.论肘法陈云涛28.踢法简论陈云涛29.螳螂拳略论陈云涛马汉清30.螳螂拳图谱小羊绘图版31.少林拳图谱小羊绘图版四书类(一)大陆版中国武术系列规定套路螳螂拳391 中国武术拳械录-螳螂拳3 太极梅花螳螂拳体用全书张炳斗梅花螳螂拳周永祥梅花螳螂剑82 李承祥七星螳螂拳249 李占元螳螂剑102 刘崇禧六合棍132 陈若萍六合螳螂拳284 刘敬儒螳螂硬功散手训练教室292 江上雄擒拿格斗术集粹189 武林编辑部螳螂拳李成银l986年山东教育出版社螳螂拳王洪发1987年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螳螂拳189 黎峰螳螂拳(英文版)张玉萍太极螳螂门揭秘119 洪敦品太乙螳螂散手奥义薛福成少林寺七星螳螂拳149 张浏青少林寺螳螂拳85 张浏青(二)台湾七星螳螂拳张详三六合螳螂拳张详三子母连环拳张详三螳螂手拳谱高道生秘门螳螂拳杨逢时施政忠实用螳螂拳卫笑堂142实用螳螂拳秘芨卫笑堂实用螳螂拳续集卫笑堂八步螳螂拳左显富螳螂崩步拳89 苏昆明螳螂领崩步143 苏昆明螳螂拳全书高文正武坛-八段锦无心山人螳螂剑全书刘全功武坛(七星)螳螂拦截拳苏昱彰拳艺论-螳螂拳篇苏昱彰(三)香港四路奔打拳121 黄汉勋复位崩步拳48 黄汉勋插捶拳·螳螂拳谱合编96 黄汉勋一路摘要拳125 黄汉勋梅花拳115 黄汉勋梅花落拳111 黄汉勋白猿偷桃55 黄汉勋罗汉功97 黄汉勋梅花手拳69 黄汉勋十八叟拳谱---黄汉勋躲刚拳---黄汉勋醉罗汉拳黄汉勋螳螂拳术随笔黄汉勋白猿出洞黄汉勋七星螳螂拳李锦荣螳螂拳术赵志明中国近百年螳螂拳术史述论稿黄汉超螳螂拳散手叶瑞七星螳螂之大翻车、小翻车及力劈拳林永杰、应芬芳香江流传之山东螳螂拳术(拳谱篇)林永杰、应芬芳(四)日本螳螂拳大要根本一已秘门螳螂拳入门258 松田隆智七星螳螂拳(中译本)221 松田隆智图解中国拳法227 松田隆智(五)通背拳谱1.通背臂谱周淮颖2.通背拳谱修剑痴天津版3.通背拳谱-国术教范修剑痴4.通背拳谱-棍谱5.通背拳谱-通背拳技击要诀修剑痴6.通背拳谱-通背宗派之根源修剑痴7.通背拳谱-通背拳术秘诀修剑痴(六)其他手臂录吴殳浑圆剑经毕坤。
七星螳螂-飞雁掌(黄钻明着)

七星螳螂拳之飞 雁 掌 黄 钻 明 著 2012年(壬辰)孟春 南 飞 雁 调寄《清平乐》 关山万里 萧瑟秋风厉 鸿雁南飞云霄际 志毅艰途何畏。
抖翎引颈高歌 风驰峻岭天河 雁荡山前欢聚, 碧溪叶绿婆娑。
黄钻明 2012(壬辰)年孟春 目 录 南飞雁 词 ┅┅┅┅┅┅┅┅┅┅┅┅┅┅┅┅┅┅┅┅┅┅ 2 前言 ┅┅┅┅┅┅┅┅┅┅┅┅┅┅┅┅┅┅┅┅┅┅┅ 4 套路简介 ┅┅┅┅┅┅┅┅┅┅┅┅┅┅┅┅┅┅┅┅┅┅ 10 套路动作名称┅┅┅┅┅┅┅┅┅┅┅┅┅┅┅┅┅┅┅┅┅ 11 套路动作分解┅┅┅┅┅┅┅┅┅┅┅┅┅┅┅┅┅┅┅┅┅ 12 附录 ┅┅┅┅┅┅┅┅┅┅┅┅┅┅┅┅┅┅┅┅┅┅┅ 63 前 言 为何前人把这个套路取名《飞雁掌》?其中一定有它的缘由,或是编创者对大雁的喜好赞赏,或是本套路的掌法如大雁高翔飞行姿态般优美,或是另有缘故:这些不得而知,只能探讨与猜想。
大雁为鸟类的一属,又称野鹅,天鹅类,大型候鸟,属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形状略像鹅,颈和翼较长,足和尾较短,羽毛淡紫褐色,善于游泳和飞行。
雁是一种候鸟,南来北往,《礼记·月令·雨水》“鸿鴈北,鴈知时之鸟,热归塞北,寒来江南,沙漠乃其居也。
” 《礼记·月令·白露》“鸿鴈来,鸿大鴈小,自北而来也,不谓南乡非其居也。
”《吕氏春秋》亦云: “孟春之月鸿雁北,孟秋之月鸿雁来”。
因每年九月“雁来客居”故前人以“雁宾”称之。
雁群飞行时,常排成“一”字或“人”字形,唐白居易《江楼晩眺景物鲜奇吟玩成篇寄水部张员外》诗云:“风翻白浪花千片﹐雁点青天字一行。
” 前人以“雁序”一词来形容雁群作队有序的飞行。
又因雁的飞行行列。
因其有序如兵阵﹐故又以“雁兵”称之。
雁序是雁群进行长途迁徙而采取的必要措施。
当飞在前面的头雁的翅膀在空中划过时,翅膀尖上就会产生一股微弱的上升气流,排在它后面的就可以依次利用这股气流,从而节省了体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星螳螂拳谱拳打出其不意,攻其无备,知己知彼,才能百战百胜。
倒不如将计就计,借力打巧,乘风行船,四两打八千斤,学拳之道至此尽矣。
总论歌诀螳螂七字化为成,看打采移不落空。
前步引进后步跟,五门六法变化生。
五门六法五门:即软、硬、斜、串、随(亦称五个门头)是本拳功法、劲法配合的技击方法的集中体现。
六法:即鹰眼、猴手、狼盘、雷炸、龙形、狗腰。
打手歌诀七星步奥妙出奇,八开步快马难追,哪怕他人多诡计,只要我能精巧取。
武花式*步挎裆,转环手虚实难当,如猿奔四面八方,打来人不慌不忙。
中宫步练法罕有,学到家如彪如虎,倘对手若不远走,若迟疑必败之忧。
裹合手法术精强,步跟步自然难防,飞腾跳跃式中藏,三法连环步跟上。
扒门*式法变用,一见手马到成功,伏虎式软硬相随,变化手进退如雷。
斗敌人,他不识高低;受击打,一定错迷。
借你力大拨千斤,难逃艺高压人。
铁山*里外使用,身手步与众不同,不知者大胆跟进,中一手立扫威风。
里插手快如神风,进退法不得停留,外插手式式雄固,指东打西真传授。
收掩结果技法稀,低进高取人不知,上下招法随意变,由里及外不空回。
步法变化须轻快,由外及里变化灵,转环化手*法跟,身动手进步不停。
形如风摆杨柳,静如山岳,动如雷炸,手似车轮腰似轴,脚步好似卷地风,眼如鹰视不放松。
手到步随,力贵迅发,机贵神速。
拳打乌明珠,棒打十指间。
八刚泰山压顶,迎面直通,顺步双掌,叠肘硬碰,贴门*壁,硬崩伏底,左右双捆,摔捋两分。
歌曰:有门则由径以升堂,无门则破壁而入室。
飞杵千斤,击毫发而莫损,荆轲匕首困于难使。
青丝一线,击虎臂而有余,搏虎擒龙随手而得。
十二柔见刚而回手,入手而偷手,截手而滚手,捆手而漏手,直统而勾手,采手而入手,搂手而进手,磕手而入手,扑手而进手,挑手而入手,开手而叠手,粘手而破手。
八打八不打總論八打者使之疼痛昏迷應手而即倒也無関性命故宜打之無妨矣一、打印堂双睛二、打牙腮人中三、打双風贯耳四、打两胸厚肉五、打左右双肩六、打背後骨缝七、打两膝高骨八、打破骨千斤八不打者俱係致命之處不宜打也倘有一朝之忿動手而即打之未有不忌親疏者也一、不打天庭二、不打腦海三、不打太陽四、不打穿嗓五、不打两脇六、不打顶心七、不打腎囊八、不打七星八肘十二捶打頭打落日随足走身手齊到占中央脚趾中門搶地位就是神仙亦難防肩打一隂反一陽两手只在洞中藏左右全慿惊弹力舒展二字一命亡肘打去意占胸堂其势好似虎捕羊腆衝裹撥须展放两肘只在脇下藏拳打三節不见形若要见形不为能擰裹鑚翻随機变手到劲發無形踪脅打衝劲先上身手脚齊到方为真骑马纳气法(谱文)头顶钻天,脚踏两湾;心虚火下,腰塌膝翻;目视准头,两目垂帘;目不斜视,心不外游;上提肾囊,下收谷道;引气下行,导火归元螳螂拳手法总论见刚而提步.回手而贴壁.起手而即双棍.中心而出手.见截而偷手.偷手而即入肘.入肘而即崩捶.崩捶而即进步.进步而即直捅.遇直捅而即磕.遇磕而即滚.遇滚而即双勾.遇勾而即入手.见手而即崩砸.遇崩砸而即闪步.遇闪步而即护眼.见护眼而进底漏.遇底漏而即采手.遇采手而即粘拿.遇粘拿而即进头捶.遇头捶而即下底势.遇底势而即双手过脑.打下而取上.取上而即捎打下.打左防右.打右防左.招之即打.打之即招.连招带打.连打带招.不招不探.实是通家.若还招架.直是离家.此乃螳螂手法之神义也勾勾:即螳螂勾子,螳螂拳之有名者,即为“螳螂勾子玉环步”此乃螳螂拳之标志也,所谓螳螂勾子,是以食、中、拇指三指成勾,小指、无名指弯曲内扣,成勾时,小指、无名指、中指、食指要按顺序屈起,不要一起动作,螳螂勾子的小指称钩,无名指称撕,中指称採,食指称裂,合称“钩撕採裂”。
此为螳螂拳之特色,非他派武功所能比拟,螳螂勾子的用法有刁勾、勾搂、勾击、臂肘等,做勾搂之勾时,手要虚而向外,其性为柔搂搂:拼五指作擒拿之势,手要向内而实,先以螳螂勾子之刁勾试之,若勾之得手,则继之以搂,使彼方不易解脱我连续之手,其性为刚。
採採:在螳螂门中,採有两层意思。
一是要同镙丝上扣一样,抓住对方,先入其肉内,再拧转,出手要求阴去阳回,形成自然的拧劲。
二是指一种手法,即勾搂採手,所谓勾搂採手,即合前述勾搂两手为採,复加一手便成一组採手之完整手法,先勾者虚,其性属柔,继搂者实,其性属刚,再加拳掌,寓攻击性于其内。
便成螳螂手法中著名的勾搂採手了。
挂挂:在螳螂门中,挂可依据其攻防性质不同,分为两种,防守性的挂手,其性属刚,是为破解螳螂门“八刚”中锐不可挡的泰山压顶、迎面直捅等手法而设,若彼用此类手法,攻我上中路,我即可屈肘横拦、斜挂,以化解彼之来手,此种挂手,在家门所传之螳螂拳路如插捶、四路奔打中均有体现。
攻击性的挂手,以左挂手为例做一说明,我以左反掌、右正掌,合两手之势,向彼之来手扑去,自外劈开门户后,替出左掌迎头劈落,抢攻于内,外内反复,左右俱进,连环莫止,取彼之上中路,攻击性的挂手其性虽刚,但却有以柔克刚之妙十八家法螳螂拳创始先师王朗,未创螳螂拳之前,云游武林各大名山,遍访各大名家,将各家派拳术长处融和,独创螳螂拳术,故有“十八家法”歌决为证:太祖的长拳起首,韩通的通背为母;郑恩的缠封尤妙,温元的短拳更奇;马籍的短打最奇,孙恒的猴拳且盛;黄粘的靠身难近,绵世的面掌飞疾;金相的磕手通拳,怀德的摔捋硬崩;刘兴的勾搂采手,谭方的滚漏贯耳;燕青的占拿跌法,林冲的鸳鸯脚强;孟更的七势连拳,崔连的窝里剖捶;杨滚的棍采入直,王朗的螳螂总敌。
螳螂拳法概论黏粘贴靠,勾漏采挂,刁进吊打出手为勾,回手为挂,漏是出手回手,采是随手而入,黏是邦,即滚擘也,粘是拿,贴是挥擘劈也,靠是大靠打,刁是反手螳螂刀,进是拳步乘势而上,吊是提高敌手而进攻,打是成一括名词,如圈、直、拷、漏、劈、撑等,都应名为打,是向敌攻击的意思螳螂拳经论螳螂拳螳螂拳之动作都合乎实用,贯串紧凑,一气呵成,其中分别刚、柔、长、短、疾、徐,不能刚柔浑乱,长短不分,否则外表虽似,实则未窥其中奥妙;其攻守益为繁杂,攻则“七长”而进,守则用“八短”为本,攻力略逊于守,彼刚极则我以“十二柔”制之,其柔手我则用“八刚”之手法克之。
若论十八家宗法,则日:“打下取上,取上削下,打左须防右,打右定防左,上下关照,左右呼应,招之即打,打之即招,连打代招,连招夹打。
头脑冷静,审察敌情,眼尖锐利,不被欺虚作实,身手灵敏,身出步随,长短互用,手脚吻合,心欲进而手足齐施。
”螳螂拳腿法适乎实用者,有轧腿、十字腿、穿心腿、闭门脚、扫膛腿、前拘后弹腿、连环腿、双飞腿、旋风脚、摆莲脚、横操脚、!!脚、蹬腿等皆是。
步法亦分骑马、登山、坐虎、玉环、七星、扑式、吞塌、等式,凡练者细心研练,穷究其理,务得实用,腿尤贵把握定心,巩固后防,临阵之法,把持三定:眼定,心定,站定;三快:手快,步快,腿快。
著作战对敌,先观察入微,坚定心志,站立场地,嗣后手、步、腿皆以迅雷不及掩耳之法出击,则胜券可握。
内外五形用精神之道,先从练习得来之内外五形连系一致.当大敌之时,从手足接近所得之触觉,招架,回避,还击,都从感觉中立予施行,否则犯迟滞之病,如其体格较己为高,则当取其下三路,若比我矮者,则以泰山压顶之势攻其上路,所谓避实就虚,用己之长,攻彼之短,把握时机,明察大势。
一、内五形精神、气、力、功。
精神贯注,气力充沛,功夫精奥,而展于内五形。
二、外五形手、眼、心、法、步。
手出步随,眼到手到,距离远近,进退准确,端赖乎目光锐利,方不致差之毫厘,谬以千里,身形尤关重要,偏身进与跨步,侧身即能减少被袭之目标,又可在距离较远之形势,取得对方,其法门亦须认清,务能嵌其规范,细心研练,方能致之。
力与劲力之为用是有形者,如“力能举鼎”,“力负千钧”,劲为虚而无形,虽具有洞墙穿壁之功,亦不能如平常表演使之实验,必须身体力行,始知其中奥妙。
至练劲之法颇简易,但欲求遍体皆劲则繁难。
劲除发出之袭击劲之外,尚有抗拒之劲,如我胸部受击,我以一收一挺之势,发出中心之劲,由内达外.虽被击着.但能抵抗来势,练至遍体各部俱能如是,则内劲之效著矣。
劲亦有刚柔之分,本派则刚柔相等,集全部之大成,非有相当功候,恐难臻妙境。
长劲又日大劲,又名阳劲,盖此劲必先蓄拳臂肘之间,又借转步力撑后腿之势,使直达腰际,由腰直透肩膀,更利肩窝大筋旋转而发出拳锋则长劲成矣。
尺劲由腕腋而达于拳,虽不及长劲之强.惟此之速,与长寸二劲比较,颇收中和之教。
寸劲又曰阴劲,只借腕间五筋并连之处,略一旋转,其劲便成.施用拳技必有距离,然后始克施展,惟寸劲则虽抵贴敌体亦可施用,此则非长尺二劲可比也。
三快手快:敌难于防范。
步快:使一进一退阃,瞬若流星。
脚快:敌虽知我腿动,亦不及躲避。
三到心到:心为人之主宰,心有所思,必形诸于外,心有所谋,目必先视。
眼到:眼有所见,心随意动焉。
击到:心有所动,手脚继之击进。
吾人练武,苟能练就三快之功,合三到之法,浑身而为一,务使手快而到步快,而远近恰可,脚快而到达目的,不使无的放矢,虚发一脚,致为敌所制,斯则三三之说不虚也。
三定三慢三定眼定:麋鹿兴于左其目不瞬,刀剑交加目不为所眩。
心定:猝然临之我无所惊;四面环攻我无所惧。
站定:上下腾扑,左右翻纵,有若洪流之袭击,我不为所动。
唯动可以制静,静可以克动。
动者,练,静者积年累月之经验,然后摸索探进意会,不可言传也。
三慢一慢:出手快.而盘架慢。
二慢:只求精,不求多。
三慢:学拳动机之认识。
吾人苟能循此三慢以行,立三定之功臻于颠峰.则不空负习拳之热望矣.四难有形迹可寻,循径可方始得之,所谓只可入三快之妙,使三到一难补拳、叠肘、圈拳、劈轧、挑手、劈手等,均为有形相连之实手,其难处则形影不离,互有牵连关系,轻松之中带有刚硬气质,若缺一不衬,将使手法失却效用。
二难崩拳、挫拳、统拳、双撞拳、双提肘等均先封而后实之手法,如在未出手之前,须先消对方来势,才施展己之手法,须恰到好处,否则不能为功。
三难偷手、滚手、磨盘手、外挂手、粘手、黑虎偷心等为对打之手法,其难练处更为繁复,两人相对进退之间,手随步到绵绵不绝,身随步转,步跟手移,拍节调和,惊心动魄,此其难练也。
四难本派不独手法繁杂,步法、脚法比其他更为复杂.腿法尤多,踢高是其难练处,低如轧腿、寸腿、蹄艘脚等,腿出有劲,合乎标准,此其难也。
螳螂拳之法门用法螳螂捶法二十九,而能释之者罕矣,此为门中必不可忽视之特色,兹分述于下。
拳法一、补拳补者,以言其空虚,然后以拳填补之意也。
即如左插掌,右方必空洞无防,吾则以拳击之是也。
大致用补拳者,必先以一手拍去来手,始以另一手击入。
练时乃采取连消带打之迅捷方式,施用皆为专破中上路而设,予敌以凌厉攻击之作用。
二、崩拳崩者,由上而下也,左手(或右手)先封来势,继而右手(或左手)由上而下如山崩。
更以一脚辅之,则其势更凶矣.崩拳为刚中之刚手,有小泰山压顶之妙,崩拳正在打下之时,迅而继起一闭门脚,此实打虚用之毒着,正合本派脚去身离之妙诀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