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螳螂拳史

合集下载

螳螂拳

螳螂拳

螳螂拳螳螂拳是中国传统武术中的一种拳法,起源于唐朝的大闹会稽事件,后来经过传承和发展,形成了独特的拳术体系。

螳螂拳以模仿螳螂捕食时的动作为基础,注重攻守兼备、变化多端的特点,被誉为武林中最具攻击性和实用性的拳法之一。

螳螂拳的起源可追溯到唐代,当时有一名叫黄老邪的武林高手在朝周山脚下修炼。

一天,他看到一只螳螂正在攫食一只蚱蜢,它的招式精妙灵动,快速准确。

黄老邪受到启发,开始模仿螳螂的动作,并将其融入到自己的武术中,逐渐形成了螳螂拳这一独特的拳法。

螳螂拳的特点之一是注重攻守兼备。

螳螂捕食时动作敏捷、迅猛,能够迅速抓住猎物。

这种攻击性的特点在螳螂拳中得到了充分展现,拳法迅猛有力,攻击狠辣。

同时,螳螂拳也注重防守,通过灵活的身法和迅速的变化,能够有效地躲避敌人的攻击,保护自己的安全。

另一个螳螂拳的特点是变化多端。

螳螂捕食时的动作灵活多变,能够迅速适应各种情况,因此螳螂拳注重变化和应变的能力。

拳法中有“千机变”、“万势如一”之说,意指螳螂拳的招式繁多、变化无穷,可以根据不同的对手和情况进行灵活应变,攻守转换自如。

螳螂拳的练习方法主要有套路演练和对练两种。

套路演练是通过一系列的拳法动作来实现对螳螂拳技法的训练和体悟,提高拳法的技巧和灵活性。

对练则是通过与实际对手的交手,检验自己的功力和技巧,锻炼应变能力与反应速度。

螳螂拳的练习对发展身体素质和提高自身能力有着很大的益处。

首先,螳螂拳的练习注重身体的协调性和灵活性,能够有效地锻炼身体的柔韧性和协调能力。

其次,螳螂拳强调身体的爆发力和敏捷性,通过反复的练习和对练,可以提高人的反应速度和肌肉的爆发力。

最后,螳螂拳的练习还能够增强意志力和自信心,使人具备更强的抗挫折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

螳螂拳是中国传统武术中的瑰宝之一,不仅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同时也是一种实用的自卫技能。

通过练习螳螂拳,人们可以提高身体素质,培养勇敢、坚韧的精神品质,更好地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安全。

总之,螳螂拳以其独特的攻守兼备和变化多端的特点在中国武术界独树一帜。

螳螂拳的流派介绍

螳螂拳的流派介绍

螳螂拳的流派介绍螳螂拳是中国著名的中国传统武术流派之一,象形拳的一种。

它是山东四大名拳之一,也是首批被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列入系统研究整理的传统武术九大流派之一。

下面是店铺为专门您整理好的:螳螂拳的流派介绍。

螳螂拳的主要流派分北派螳螂与南派螳螂。

北派螳螂相传为明末清初山东即墨县人王朗所创。

他比武失败后,看到螳螂捕蝉的灵巧激烈情况,有所启发,便捕捉螳螂,观察其运用两个前臂的搏斗技巧,从而创造了勾、搂、采、挂、刁、缠、劈、滑等多种武术手法,成为别具一格的北派螳螂拳。

南派螳螂又名周家螳螂拳,据传是清代广东人周亚南创始的,其技术和理论与山东传的北派螳螂完全不同,而与南拳各派技术却极相似。

上述南北两派螳螂拳外,在北派螳螂的基础上又经多年传习或与其他拳法混合,还有通臂螳螂拳、摔手螳螂拳、光板螳螂拳、八步螳螂拳等产生。

螳螂拳主要流传于山东胶东各地。

主要流派有“太极”、“七星”、“梅花”、“六合”四大派。

七星螳螂拳和梅花螳螂拳在动作的组合结构上更为相近。

这两种螳螂拳的许多套路名称,动作组合,攻防办法等方面都大同小异。

“梅花”名主要来自梅花螳螂拳讲究出手成撮,多以几招连贯为伍,强调招招相连、一招三变、以活为上,遇回为高,加之步法的灵活变换好比朵朵梅花迎雪开。

由于劲法上讲究“顺劲、巧劲、柔劲”,较比七星螳螂拳在刚柔相济等方面更为深化些,所以有人称梅花螳螂拳。

少林螳螂拳是少林寺正宗拳法之一,属于象形拳,讲究臂肘出击灵活,变化多端,动作敏捷,刚柔相间。

集技击与修身于一体,活学活用,配合实战教学,攻防自如,实用性更强!其主要流派如下:①太极螳螂拳。

来由于宋子德宗师,在继承古传螳螂拳的基础上,创编了《崩步》套路,演化出365手《摘要》,使螳螂拳加以完善。

它以《乱接》练手稍之劲,以《崩补》练身法之变化,以《八肘》为母演劲法之变化,更以《摘要》为纲,演全身之变化。

内功以《三回九转罗汉功》筑基,以《神仙起居法》、《易筋经》、《太上养生法》、《十二动功》辅之,讲究以“空气”为绝佳之练功器械。

中国武术螳螂拳

中国武术螳螂拳

中国武术螳螂拳螳螂拳是著名的传统武术流派,象形拳的一种。

它是山东四大名拳之一,也是首批被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列入系统研究整理的传统武术九大流派之一,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中国武术螳螂拳。

欢迎阅读!中国武术螳螂拳简介明末清初时,山东有王郎者(有称王朗者)到少林寺学艺,艺成后与韩通斗,斗败及于树下休息,苦思破敌之法。

见一螳螂缘树而下,乃以划草戏之。

螳螂则以一刀勾一刀打,转变有度,闪转灵活,乃携螳螂回寺,终日试之,而研究出勾搂刁采等螳螂手法。

一日在树下练习时,有一猿猴取其衣,乃追猿猴而不得近其身,追逐很久,猿猴才弃其衣而去,王郎思之良久,摹仿猿猴之足迹,变换之角度,而研究出猴之步法。

至此王郎之螳螂拳初步形成了。

不久,即有人写出拳谱。

第一篇为"十八罗汉短打序",其中说:短打者,少林福居禅师所著也,注释详确,义理精通…。

并有"短打要论","八打八不打","八刚十二条"、"长拳即短打,短打要长拳"等等。

练螳螂拳者"以此为总谱,或称为老谱"。

可见当时螳螂拳只有一种。

以后一传再传,逐渐演变,遂分为三大派了。

中国武术螳螂拳主要流派梅花螳螂拳梅花螳螂拳为山东威海都莲茹所传,以后传至东北及南方和全国各地,其拳偏刚,故有人称为"硬螳螂"。

身法要求:拧腰坐胯,意形并重,内外兼修。

步型有马步,弓步、虚步、丁步、蹋步、路虎步、玉环步。

歌诀:"骑马登山吞托式,御敌跨虎姿"称为螳螂八势,为梅花螳螂拳之基本功。

梅花螳螂拳套路很多,有牧童指路、白猿偷桃、崩步、拦截、梅花糖储翻车、勾法、螳螂扑蝉、螳螂展翅、螳螂行、八肘、摘要一至七套、器械有螳螂刀。

枪、剑、棍等、其手法有掌、勾、爪、拳、指五种。

手法概括有十二个字,即提拿封闭、粘黏帮贴、来叫顺送,动作灵活多变,非常机警,进退自如,神形具备。

螳螂拳的源流

螳螂拳的源流

螳螂拳的源流螳螂拳曾名震山东及华北各地,它以刚毅勇猛,灵活迅速,招之即打,不招不打,连招带打的风格而出名。

现在在全国广为传播,而且遍及世界,如菲律宾、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尼、日本、美国、加拿大等。

现将它的始创人及源流记述如下:明末清初,有山东人姓王名朗,幼习武术,身怀绝技,时思为国献身,乃决心投身少林寺深造,组织僧侣以图复国。

后国被清兵围剥,焚烧少林寺,王乃率众遂走峨嵋山和昆仑山,遍历数省,最后逃回山东崂山。

定居之后,王与师兄弟倍加努力,练拳习棒,以图复出。

但王身材矮小,且师兄的式艺高强,王与师兄角技,墓被击败,王乃发誓苦练三年,战胜师兄。

岂料三年之后,仍不能取胜,不久师兄下山云游,临别时告王我此去约三载,回来要看你的成绩。

师兄去后,适逢酷暑天气,王在家热极无聊,乃挟剑持经,进深林避暑,到了一个密林深处,清风习习,身心愉快,正拟展经朗诵,忽然林上传来吱吱虫声,其声甚悲,王仰首审视,但见一巨型螳螂正与一只身体长大的秋蝉相斗,螳螂恃其锋利双臂,步步向蝉紧迫,互相转斗不久,身体长大的秋蝉遂死于螳螂双臂之下。

王觉得螳娜攻防有度,长短兼施,擒纵得法,颇有技击艺术。

因此,扳登树上捕之回寺,常试以草杆戏之,乃领会出黏、粘、崩、扎、闪、赚、腾、挪等技艺来。

王天资聪颖,通过钻研后,便将螳螂的技击技术分为十二种手法,即黏、粘、贴、靠、勾、搂、采、挂;刁、进、崩、打,再加入少林拳的精华,采取猿猴灵活的步法,经三载苦练,乃自成一家。

三载后师兄云游归来,再与王比试,一交手师兄便被摔出丈外,师兄佩服他的聪慧,遂与其共同研究,使螳螂拳术的手法益臻妙境。

该寺僧侣视螳螂拳术如至宝,不肯轻易外传。

后来升霄道人云游至此,寺僧见道人品道兼优,乃传其衣钵秘技。

道人为螳螂拳技艺高超,得来不易,不愿守秘,乃授与李剪三和李枝成;李又尽将螳螂拳技术传授给福山人王荣生。

王荣生家中富有,不为满清所用,亦不以技眩人,只闭门苦练,寒暑无间,数十年如一日,使螳螂拳术更进一步,至晚年才传给品学兼备的烟台人范旭东。

螳螂拳——精选推荐

螳螂拳——精选推荐

螳螂拳 明末清初时,山东有王郎者(有称王朗者)到少林寺学艺,艺成后与韩通斗,斗败及于树下 休息,苦思破敌之法。见一螳螂缘树而下,乃以划草戏之。螳螂则以一刀勾一刀打,转变有 度,闪转灵活,乃携螳螂回寺,终日试之,而研究出勾搂刁采等螳螂手法。一日在树下练习 时,有一猿猴取其衣,乃追猿猴而不得近其身,追逐很久,猿猴才弃其衣而去,王郎思之良 久,摹仿猿猴之足迹,变换之角度,而研究出猴之步法。至此王郎之螳螂拳初步形成了。不 久,即有人写出拳谱。第一篇为“十八罗汉短打序”,其中说:短打者,少林福居禅师所著 也,注释详确,义理精通„。并有“短打要论”,“八打八不打”,“八刚十二条”、“长 拳即短打,短打要长拳”等等。练螳螂拳者“以此为总谱,或称为老谱”。可见当时螳螂拳 只有一种。以后一传再传,逐渐演变,遂分为三大派了。 流传 螳螂拳盛行于 山东省莱阳县(今为 莱阳市),赵珠、 李秉霄、梁学香、姜化龙、以及近代的李坤山、 王宝山、崔寿山等,都是螳螂拳的著名传承人,尤其是后三位是中国近代螳螂拳的杰出代表 人物,被武术界誉为莱阳“三山”。 山东栖霞市 螳螂拳是一种模仿螳螂动作演变而来的传统拳术,在山东胶东地区广为流传,是 中国武术优秀拳种之一,被列为全国武术表演比赛项目。以栖霞、海阳、莱阳为代表的胶东 广大地区为螳螂拳的主要传承地,现已推广至全国 10 多个省市及世界 20 多个国家和地区。
螳螂拳的手法,主要是:勾 、楼、采 、挂、黏 、沾、贴 、靠、刁 、进、崩 、打十二字诀。要 求: “不刁不打,一刁就打,一打几下”的 连环进攻。
螳螂拳的风格,总的来讲,是快速勇猛 、斩钉截铁、勇往直前的气势 。其特点是:正迎侧击、 虚实相互、长短兼备、刚柔相济、手脚并用,使人难以捉摸,防不胜防;用连环紧扣的手法 直逼对方,使敌无喘息机会。手法很丰富 ,既有大开大合的长打手,又有短小快捷的偷漏手, 既有肘靠擒拿,又有地趟摔打。在 套路演练方面,讲究快而不乱、刚而不僵、柔而不软。套路结构严谨,动作之间衔接巧妙。 外功是铁砂掌, 内功是罗汉功。常练螳螂拳,可以培养人们的坚强斗志和敏捷应变能力。

螳螂拳的摘要介绍

螳螂拳的摘要介绍

螳螂拳的摘要介绍
螳螂拳是象形拳术的一种。

它模拟螳螂遇敌时所的各种攻防动作,结合猿猴灵活敏捷的步子创编而成。

下面是店铺为专门您整理好的:螳螂拳的摘要介绍。

螳螂拳
螳螂拳是明末反清志士王郎所创,由李秉宵承其宗法,在莱阳嫡系一脉八代单传至今。

该拳不重象形而在取意,侧重于螳螂之体,太极手寒鸡步的锤炼,以势偏骨正为宗法,以劲道蛮拙,身力道劲为风格。

太极螳螂拳技击散手讲究七长八短,八刚十二柔,周身十二锤,强刚极柔;以徕叫顺关,拈粘帮贴,提拿封闭十二字为技法秘要,掺以硬崩实砸之刚手法,临战目光泛视,与敌同动,后发而先至,构成螳螂之打。

太极螳螂拳摘要
太极螳螂拳摘要的简介
螳螂拳是明末反清志士王郎所创,由李秉霄承其宗法,在莱阳嫡系一脉八代单传至今。

太极螳螂拳摘要的风格
该拳不重象形而在取意,侧重于螳螂之体,太极手寒鸡步的锤炼,以势偏骨正为宗法,以劲道蛮拙,身力遒劲为风格。

太极螳螂拳以“乱截”练手梢之劲;以“崩补”演身法之变化;以“八肘”为母演全身之劲法;更以“摘要”为纲,重演诸家之手法。

“太极螳螂拳摘要”是该门拳法之精华,由“八付”拳批手中推而演出。

少林螳螂拳摘要拳
少林螳螂拳摘要拳的概述
少林螳螂拳摘要拳是从本门众多套路中摘出重要的技击方法而创编的,摘要拳是本门派的中枢。

它手法多、步法急、腰法活、招式紧凑、攻防密疾、动作连贯、迅猛、一招三变、劲力饱满、攻防兼备。

此拳流传于山东青岛、即墨、德州;安徽宿县、合肥、蚌埠;江苏南京、徐州;四川成都、攀枝花;重庆等地区。

「螳螂拳起源考」螳螂拳遍传胶东,一枝独秀

「螳螂拳起源考」螳螂拳遍传胶东,一枝独秀

「螳螂拳起源考」螳螂拳遍传胶东,一枝独秀七星螳螂拳大师李占元螳螂拳创立以来的三百多年中,逐步由莱阳及莱海交界而胶东,由胶东而全国,并走向世界,成为中华武术的一枝奇葩,享誉中外。

螳螂拳在烟台及胶东各县的传播螳螂拳广泛传播始于梁学香。

他打破单传陈规,开设武馆大量授徒,使螳螂拳首先在莱阳、海阳、栖霞等胶东各县迅速传播开来。

清道光年间(1840年前后),梁学香到福山南涂于家以螳螂拳换得六合棍,螳螂拳由此传人烟台。

清嘉庆年间,游走江湖的魏德林定居招远川林家,创六合螳螂并传给林世春。

从此,六合螳螂拳在招远、黄县、蓬莱和掖县等地广泛传播。

1877年,姜化龙开始随梁学香游走于芝罘、福山等地传拳,螳螂拳的传播范围进一步扩大。

1885年,宋子德与姜化龙到烟台各拳房教拳,螳螂拳开始在烟台大规模传播。

1895年,梁学香的徒弟郝宏在烟台创立了郝家拳房,成为梅花螳螂拳在烟台的主要一脉,梅花螳螂拳在牟平、福山、芝罘等地迅速发展。

1892年前后,王永春创出七星螳螂拳,后成为胶东螳螂拳的重要流派。

1918年到1935年,崔寿山两度赴烟台传授螳螂拳,徒弟100余人,螳螂拳在烟台武林界的地位进一步提高。

从道光年间到20世纪30年代,经过数代螳螂拳师的传播推广,螳螂拳异军突起,一枝独秀,成为烟台市的主要拳种。

新中国成立初期,太极、梅花、七星等螳螂拳支派的大师们继续在烟台进行传拳活动;各支派名师先后参加国家级、省级各类武术比赛或观摩活动,频频获奖。

文革时期,烟台螳螂拳传播活动处于沉寂状态,各支派传播活动零星有之。

文革后,特别是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烟台的螳螂拳传播逐步活跃,莱阳的一些螳螂拳名师奔赴烟台,致力于螳螂拳的传播和发展。

其中,李飞林、孙德、于永波影响较大。

20世纪90年代,李飞林发起成立莱阳三山螳螂拳研究中心和烟台市国际螳螂拳研究会,担任烟台市武术协会副主席,发起成立烟台王郎螳螂拳研究推广中心、东方武馆,二人授徒甚众。

于永波则在开馆授徒的同时,走进学校和少年宫,向少年儿童传播螳螂拳文化。

太极螳螂拳的简介

太极螳螂拳的简介

太极螳螂拳的简介太极螳螂拳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汉族拳术,属于象形拳之一。

其拳功系依据《周易》之太极阴阳学说推演而成,有螳螂手摘要365手,八肘的八八64肘,讲究阴阳、刚柔、进退、虚实。

下面是店铺为专门您整理好的:太极螳螂拳的简介。

太极螳螂拳的简介太极螳螂拳是螳螂拳在流传过程中产生的一个分支。

七长八短:七长:顺步倩长、摇步入手、缠封双掌、迎面通捶、剿手砍掌、翻身疾入、韩通通背。

八短:迎面头捶、靠身臂捶、蹲身膊捶、粘拿胸捶、双膝双肘。

十六字拳法纲要:硬崩实砸、提拿封闭、黏粘帮贴、来叫顺送。

其劲路与众不同,讲究以硬劲为基础的囫囵劲,俗有传拳不传劲之说太极螳螂拳以"乱截"练手梢之劲;以"崩补"演身法之变化;以"八肘"为母演全身之劲法;更以"摘要"为纲,重演诸家之手法。

"摘要"是该门拳法之精华,由"八肘"拳批手中推演出。

太极螳螂拳的传人太极螳螂拳的主体传承主体传承为:梁学香-姜化龙-宋子德-"莱阳三山"(王玉山、崔寿山、李昆山),这一枝传承下来的梁学香螳螂拳法称为太极螳螂拳,在烟台、青岛皆有嫡派传人。

如《精武》中所介绍的螳螂拳名家李飞林先生即是"莱阳三山"之一的王玉山先生再传弟子。

在烟台有烟台市十大拳师的周振东先生为崔寿山弟子张楷堂老先生的高徒。

太极螳螂拳的大师级人物-周振东现为中国武术六段,任山东省武协会员、烟台传统功夫委员会副主任、烟台武术协会螳螂拳工作委员会副主任。

近年率弟子参与国际国内演武比赛,获各类奖项百余个,同年参加第二届中国烟台国际武术节螳螂拳故乡行活动,获优秀螳螂拳师奖;当年代表太极螳螂拳门获烟台市十大拳师称号。

周师振东,山东福山人氏。

师生长于老烟台街,幼时住所周围设拳坊多处,足踢拳扑之声遥可相闻。

师每每有闲即往,自窗棂空处观摩,心向往之。

螳螂拳:名震全国的传统武术流派

螳螂拳:名震全国的传统武术流派

走向世界 仙境烟台The Mantis Boxing, a Traditional School of Martial Arts Well Known in China螳螂拳:名震全国的传统武术流派文/李说 图/莱阳宣莱阳地处山东半岛中部,这里气候宜人,四季分明,独特的沃土流水,使盛产的莱阳梨闻名于世。

不仅如此,这里还占山田河海之利,居胶东腹地要冲,为历代兵家重镇,民有尚武习武之风。

凝聚着莱阳人民智慧和精神的螳螂拳,历经300多年近10代传人的承传、筛选、提炼、创新,已成为最能体现莱阳传统体育竞技风貌和特点的文化结晶。

2006年,螳螂拳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1年,栖霞市扩展为螳螂拳的重要传承地。

此外,海阳、牟平、芝罘等地的螳螂拳亦源远流长,久盛不衰。

螳螂拳是中国著名的传统武术流派,象形拳的一种,也是首批被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列入系统研究整理的传统武术九大流派之一。

螳螂拳的形成凝聚着明末清初众多武术流派之长,是胶东大地孕育培养的武术奇葩。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S IN YANTAI烟台非遗70螳螂拳是中国著名的传统武术流派,象形拳的一种。

As a famous traditional Chinese school of martial arts, the mantis boxing is an imitative boxing.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2021.12螳螂拳是一套形意拳法,长短兼备、攻防结合,以实战性和凶猛性而著称,在武术各种拳类中具有显著的独特风格。

螳螂拳发展至今,已经形成太极螳螂拳、梅花螳螂拳、七星螳螂拳、六合螳螂拳、八步螳螂拳等多种流派,各有不同的技击特点、形法要求、理论系统、演练套路以及师承体系,俨然成为胶东第一大拳种。

螳螂拳在中国武术界具有重要地位,被国家体委命名为中国十大拳种之一,规定比赛套路之一。

失传百年中华武术传统武术《螳螂拳》完整拳谱

失传百年中华武术传统武术《螳螂拳》完整拳谱

失传百年中华武术传统武术《螳螂拳》完整拳谱《螳螂拳》是中华武术中的一门传统拳术,源远流长,至今已有数百年的历史。

它以螳螂捕食时的动作为基础,结合了中国古代哲学、中医理论和武术技巧,被誉为中国国粹之一。

然而,由于历史原因,这门武术在一段时间内陷入了失传的境地。

本文将详细介绍《螳螂拳》的完整拳谱,让读者了解这门传统武术的起源、基本原理和技术应用。

螳螂是一种独特的昆虫,其捕食的方式鬼斧神工,给人以极大的震撼。

早在中国古代,有人观察螳螂的捕食方式,并将其技巧运用到武术中,形成了螳螂拳。

螳螂捕食时凭借敏捷的身手、灵活的脚法和精准的攻击,击败比它大的猎物。

拳谱中所记录的动作技巧,皆源自螳螂的捕食行为。

《螳螂拳》的基本原理是充分利用人体的力量和技巧,以达到最高的战斗效果。

它的拳法主要分为四大类:进步、静步、横步和侧步。

进步是指以攻击为主,利用手部动作向前进攻,在进攻过程中保持身体的平衡。

静步是指以防守为主,保持身体的平稳,通过灵活的身法和准确的拳技,将对方的攻势化解。

横步是指以旋转为主,利用身体的旋转力量来增强拳法的威力。

侧步是指以躲避为主,通过迅速的侧移动作来躲避对方的攻击。

螳螂拳的拳谱共分为十二个招式,每个招式都有独特的特点和用法。

首先是“抱头捉鹅”,这个动作模拟螳螂抓住猎物的瞬间,通过双手的抓取和收缩,形成强大的攻击力量。

接下来是“横蹿进击”,这个动作以迅猛的进攻为主,通过身体的旋转和顺势力,将力量集中到拳头上,形成横向的强力打击。

然后是“反击点桥”,这个动作以对方的攻击为基础,利用身体的敏捷度和高速反应,将对方的攻势转化为自己的攻击。

除了以上三个招式,螳螂拳的拳谱还包括“虎头撞门”、“叩齿吐舌”、“拦雀尾”、“推山倒海”、“怀中抱月”、“挡苍龙”、“龙戏珠”、“跪地摇头”和“翻身撞”等动作。

每个动作都有明确的技术要求和应用场景,灵活运用这些动作可以有效地应对不同的战斗情境。

《螳螂拳》的完整拳谱需要通过刻苦的训练和不断的实践来掌握。

螳螂拳

螳螂拳
4 螳螂拳发展
5 螳螂拳各门派
6 北螳螂
7 北螳螂拳流派
8 南螳螂
9 常见手法
10 参见
11 外部链接
12 参考书籍
传说中的源起[编辑]
相传螳螂拳创始者为王朗,明末清初山东省即墨人(未有历史佐证)。螳螂拳模仿螳螂的动作,有闪转腾挪之式、黏沾贴靠之法、勾搂采挂之手,十二种动作与手法;另结合其他十八种中国武术门派的精华,再参考猿猴的动作,融合一体。
螳螂拳是中国武术的一种,从清末民初开始订名,至今海内外各地多有流传。特色是模仿螳螂的动作,两只手如螳螂的钩子,并有勾搂采挂等技击手法。
在发展的过程当中,因为各地方的特色不同、各家的体会不同、融合其他门派武术等等各种原因,于是产生了许多风格不相同的螳螂拳门派。
目录
[隐藏]
1 传说中的源起
2 历史
3 可信的历史
螳螂拳各门派[编辑]
北螳螂[编辑]
螳螂拳采用猿猴步,走七星步法。使用梅花手法。
北螳螂拳是中国山东省以实战为主的拳法,其中崩歩拳是其拳法中的重要基本招式。
另一支螳螂拳由李之剪传王永春(字云生)、郝顺昌。
螳螂拳发展[编辑]
早期螳螂拳时只可称为‘短打手法’;手法有“崩补”和“八肘”,至李秉霄及赵珠时才创出“乱接”(现也叫拦截),再传至梁学香才有“摘要”。故螳螂拳的经典套路为“崩步”“八肘”“乱接”“摘要”。其后研习者众多,分流成派,套路亦各异。 梅花、七星、六合三种流派的拳术是各有特点和要求的。其风格及技巧均各有偏重。
传说王朗偶然目击螳螂捕蝉之情形,所研习而来。由王朗融会中国北方十八家名门拳法,而以螳螂捕蝉的要领为基础,设计出十二项招式,再采取[猿猴歩法],定名为(北)螳螂拳。
现代经考证民国初年一些手抄本后,如自称乾隆时之升宵道人所著《罗汉行功短打》及自称是咸丰五年抄写之《少林衣钵真传》,都可以说螳螂拳前身是集《罗汉短打》及山东地方拳术,经历几(二至三)辈而成为一个完整拳术系统的。

失传百年中华武术传统武术《螳螂拳》完整拳谱

失传百年中华武术传统武术《螳螂拳》完整拳谱

失传百年中华武术传统武术《螳螂拳》完整拳谱螳螂拳惟妙惟肖地表现了螳螂攻、守、进、退的技击特点和动作姿态。

既有气魄雄伟、勇猛顽强的搏斗气势,又有栩栩如生、形象优美的艺术观赏性。

螳螂拳在技击过程中除了依靠步法的变化创造进攻和防守的有利条件外,还依靠腰部的左转右旋,前俯后仰来滑脱、闪避对方进攻的手法、腿法和进攻路从而寻找有利的空隙进行反击。

着重体现出螳螂拳以腰为轴,以胯为核心,以腿为支撑的运动特点。

螳螂拳第一章四六捶四六捶是少林螳螂拳的开门拳,入门学艺者均先练此路拳。

四六捶原名四合陆气捶。

此路拳动作朴实、紧凑,招式相连、架式低、发力沉稳,动作进退分明、技法简练。

以呵、搂、领、削、顶、缠、打、勾等手法为主。

一招一式均可体现出少林螳螂拳的独特风格。

第二章崩步少林螳螂崩步拳手法简捷、发劲干脆,动作以震脚来催力,动作小巧、紧凑,整套动作讲究猛、稳、疾,以招手便打、守中带攻为主要技击特点。

主要手法有勾、采、搂、缠、拿、钻、劈等。

在演练风格上要求活腕、拧腰、坐胯。

相传后期螳螂拳中的套路,都是以此路拳为样板,吸取其中精华,结合其他拳种的特点而创编出来的(此路亦称大崩步)。

第三章拦截拦截拳是少林螳螂拳的代表套路。

拦截拳的风格特点是:以刚化柔,以柔克刚,软硬相兼,动作连贯紧凑,含缩伸展,直进急退,动作上下相随,手脚相应,左右兼顾,打中有防,守中带攻,一招三式,招招连击,动作迅猛,招法独特。

第四章八挂跑捶八挂跑捶是少林螳螂拳中的代表套路之一。

古谱曰:“八|挂破捶。

”有的地方的拳师将该路拳称为“八挂捶。

”八挂跑捶是八挂拳传人王鹤亭根据螳螂拳的风格特点,结合八挂拳的技击要点而整理创编的优秀拳术套路。

该拳大开大合,力沉步稳,手法疾、身法活,动作连接紧凑,巧闪硬打,急进硬攻,以闪牵带,上下连击,左右滑脱,中带打,技击突出,风格独特。

第五章白猿偷桃白猿偷桃是少林螳螂拳中主要套路之一。

它的风格特点拳是:刚猛、朴实、灵巧、敏捷,短小精悍,干净利落,变化多端,讲究步稳拳疾。

螳螂拳:中国传统武术的瑰宝

螳螂拳:中国传统武术的瑰宝

68走向世界 仙境烟台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S IN YANTAI 烟台非遗螳螂拳:中国传统武术的瑰宝文/刘晋作为烟台地区最具代表性、最有影响的优秀拳种,螳螂拳蜚声海内外。

图/李亚As the most representative and influential style of excellent martial arts in Yantai, Mantis fist is well-known both domestically and internationally.螳螂拳,是中国传统武术的一大瑰宝、山东四大名拳之一,也是全国十大流派中唯一发源于烟台的拳种。

作为烟台地区最具代表性、最有影响的优秀拳种,螳螂拳蜚声海内外。

2008年,螳螂拳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传承三百余年的螳螂拳法集十八家手法于一体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螳螂拳,为明末清初胶东人王朗所创。

其观察螳螂捕蝉之动静,取其神态,赋其阴阳、刚柔、虚实之理,施以上下、左右、前后、进退之法,演古传十八家手法于一体而创螳螂拳法。

王朗之后,螳螂拳主要在莱阳一带传承。

有史可查、有谱可考的首位传人,是莱阳小赤山人李秉霄。

《莱阳县志》记载:“先是小赤山李秉霄,乾隆时随父宦游南中,有大盗某甲,于狱中得危疾,已昏不知人,典狱以告官,命出。

秉霄通医理,过试其脉,买药饮之。

盗汗出而苏,夜半伺隙潜遁。

越数月,秉霄深夜独坐,盗突至叩谢,秉霄与语,欢甚。

盗以艺授之,秉霄亦英敏,艺成而盗不复至……”《螳螂拳谱十八家拳祖姓名》中提到“王朗的螳螂总敌”,也就是说在道光年间,人们所知道的螳螂门祖师是王朗。

螳螂拳在三百多年的发展进程中,以十八家古传拳术宗法为素材,取螳螂搏斗之意,融为一体,使拳法别具特色,形成了规模较大的螳螂拳系统。

1983年,在国家体委进行的“全国武术遗产抢救、挖掘、整理”工作中,莱阳民间拳师刘希云把祖传的“螳螂拳谱”献给国家,并获“雄狮奖”。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山东螳螂拳南传港澳台的历史进程与文化价值研究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山东螳螂拳南传港澳台的历史进程与文化价值研究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山东螳螂拳南传港澳台的历史进程
与文化价值研究
陈晓明
【期刊名称】《枣庄学院学报》
【年(卷),期】2024(41)1
【摘要】山东螳螂拳在20世纪初由山东南传广布,是我国武术文化领域令人瞩目的文化现象,目前学界对此尚缺乏相应深度的研究。

本文以此现象为研究重点,首先梳理历史资料,形成南传人物图谱,对关键历史事实进行时代背景分析与理论研究,提出螳螂拳具有“积极尚智、开放包容、多元统一、家国情怀”的文化气质。

其次,本文应用地域文化相关理论,提出螳螂拳的文化气质源于胶东源远流长的海洋商业与边防文化,并进一步指出,在当代用好山东螳螂拳这一文化符号,有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最后,本文结合儒家文化、积极心理学、文化转译等理论,提出有效传播山东螳螂拳、发挥其积极作用的实践路径。

【总页数】7页(P107-113)
【作者】陈晓明
【作者单位】山东省艺术研究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122
【相关文献】
1.空间生产视域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资源开发研究——以黄河几字弯文化旅游带为例
2.文化认同视域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
3.“两个结合”视域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民族地区高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价值与路径研究——以河池学院为例
4.点线面体:中华民族共同体视域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广西实践系列之一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秘门螳螂拳的简介

秘门螳螂拳的简介

秘门螳螂拳的简介秘门螳螂拳秘门螳螂拳,在山东螳螂拳系统内是列为秘密择人而传授的技术。

螳螂拳是一种模仿螳螂动作的中国拳术,象形拳的一种。

它是山东四大名拳之一,也是首批被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列入系统研究整理的传统武术九大流派之一。

螳螂拳的形成发展,凝聚了明末清初众多武术流派之长而成,仅依拳谱所载就有“十八家拳祖姓名”之说。

秘门螳螂拳传人不多也不能误传乱教的,原因是这秘门螳螂专克致螳螂拳用的,螳螂出拳快秘门更速,螳螂手毒秘门更狠残。

秘门螳螂拳的历史渊源秘门螳螂拳是螳螂拳系统内列为秘密择人而传授的技术,是专克致螳螂拳用的。

而螳螂拳据传发源于明末清初年间也有南北朝梁武帝时一说,一名叫王郎的武术家访友比武失败后,一次偶然机会看到螳螂捕蝉灵巧而又激烈的情形,有所启发,然后他捕捉了许多螳螂,经常地戏斗,观察研究螳螂的每一细小神态动作。

在精神方面他吸取了螳螂的意念高度集中、刚毅机智的气概;手法上吸取了它巧妙运用两个前臂进行勾、搂、卦、劈等动作是所表现出的快速灵巧;身法上吸取了它腰身的仰、俯、拧、旋的灵活多变;步法上吸取了它的踏实、稳固以及前后左右闪展腾挪的突跃等。

他编制了一些巧妙的拳术攻防组合进行苦练,再度访友比武连连获胜。

王郎在访友习武过程中又不断的总结经验,虚心学习,取长补短,丰富和改进已取得的成果,从而创立了初期的螳螂拳。

明末清初时,山东有王郎者有称王朗者到少林寺学艺,艺成后与韩通斗,斗败及于树下休息,苦思破敌之法。

见一螳螂缘树而下,乃以划草戏之。

螳螂则以一刀勾一刀打,转变有度,闪转灵活,乃携螳螂回寺,终日试之,而研究出勾搂刁采等螳螂手法。

一日在树下练习时,有一猿猴取其衣,乃追猿猴而不得近其身,追逐很久,猿猴才弃其衣而去,王郎思之良久,摹仿猿猴之足迹,变换之角度,而研究出猴之步法。

至此王郎之螳螂拳初步形成了。

不久,即有人写出拳谱。

第一篇为“十八罗汉短打序”,其中说:短打者,少林福居禅师所著也,注释详确,义理精通…。

螳螂拳文化遗产传承人于永波

螳螂拳文化遗产传承人于永波

螳螂拳文化遗产传承人于永波武术大师德行天下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问:您是中国螳螂拳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近些年我们国家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非常大,投入也非常多,您是如何看待这一现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世代相传、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

既是历史发展的见证,又是珍贵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资源。

国家重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政策是符合民心民意的。

也给我们五千年的文明提供了更好的展示空间,让它们得以流传。

也让越来越多的世界人了解我们中国的文化。

问:你作为螳螂拳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在这样的政策大环境中您如何定位自己?螳螂拳传承的最大的特点是依托于各种功法,各种技巧和语言相传授作为文化链而得以延续,是“活”的文化载体。

因此传承人就显得尤为重要。

其中一个重要概念就是认同感。

多年来,我在各类武术大赛和公益讲座中展示螳螂拳法,让公众认识、了解、最后认同,才会有更多机会与大家一起承载螳螂拳的传承和发展,这是我的定位。

传承的是武术当中的文化问:是什么样的机缘或者理由让您有传承文化这样的想法?我每年都会接到多次邀请,去做武术大赛的裁判或武术段位的评委,参加各类武术研讨会,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一个现象,在当今社会追求最大物质利益的冲击下,一些传统武术的生存环境发生了变化,特别是武术传承方面,有的项目已经后继无人`,面临着失传的危险,这种人走艺绝的现象已经不少见了。

我们的祖先创造了很多优秀的技艺和方法并世代相传至今,我想,作为一个中国人,除了责任还有情感。

要对得起祖先留下的宝贵遗产。

为祖国的文化传承尽一点微薄之力,我们如果都这么做,才不会被其它的外来文化所湮没,这是民族文化能得以延续的基本精神。

问:传承什么样的文化?文化是一个民族精神的象征,在古代有很多图腾文化,所代表的都是民族精神。

如果说物质文明是可以靠保护加以延续的话,那么非物质文化主要是靠传承人才能得以延续。

尤其是传统武术。

传承人的综合素质非常重要,不仅自己要精通拳法、拳理,还要提高自身修养,最终报效国家回报社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潍坊螳螂拳
六十周年发展概况螳螂拳是我国武术运动中主要拳种之一,至今约有二百余年的历史。

据目前所掌握的资料来看,螳螂拳的主要传播地是山东烟台市的莱阳、海阳两县,后流传于全国各地和海外。

螳螂拳的的主要派系有:“梅花螳螂”(又称:“太极螳螂”或“太极梅花螳螂”);“七星螳螂”(又称“罗汉螳螂”);和“六合螳螂”等之分。

虽然拳的名称不同,但从拳谱上看,不论是传说的记载,套路的名称都大致一样,只是在劲力,风格上有所区别,套路数量上每派各有创新和发展。

螳螂拳相传为明末清初山东即墨人王郎所创。

有史书记载螳螂拳已经历经数百年的发展演变历程,在胶东烟台形成了梅花、七星、六合三大技术流派。

梅花和七星螳螂是民国之后的划分,人们将流传于山东海阳、莱阳经李秉宵、赵珠、梁学香、姜化龙、宋子德所传递的一脉技艺称之为梅花螳螂或太极梅花螳螂。

在近代梅花螳螂拳主要是牟平的郝宾和莱阳的王玉山等人所传,为后人所继承,并得以较快的发展。

在潍坊,这座名扬海内外的风筝城,螳螂拳的活动也十分活跃,建国前烟台的七星螳螂拳名师杨维新曾在此留下过足迹,新中国初期,梅花螳螂拳则是由中国烟台第四代传人盛风洲所传于潍坊,并授于王凤鹤、陈志春、刘炳文等。

王凤鹤先生,现为中国烟台太极梅花螳螂拳第五代传人。

并在六、七十年代为推广发展潍坊的螳螂拳武术事业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并培养出了一大批优秀武术人才。

王秀远,山东潍坊人,1953年出生,中国武术段位六段。

自幼习武,60年代拜王凤鹤为师习螳螂拳,后又得到盛风洲老师的亲自指点,陆续拜访过郝派主要传人,并得益于郝宾老师的亲自指教。

70年代末,又向王玉山之子王元亮、王元乾老师请教学习20余年。

深得螳螂拳的精要,历经数十年潜心研习,兼收并蓄,集各家之长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演
练风格,成为太极梅花螳螂拳的正宗传人和主要传播者之一。

八十年代初,王秀远先生积极参加了国家体委开展的传统武术挖掘整理工作,将自己集多年心血整理的太极梅花螳螂拳拳谱资料共计36套贡献给国家,得到了上级领导、专家教授和名人大师的高度评价。

1983年开始,王秀远从事系统的教学活动,先后担任山东武术推广中心技术推广部部长、山东武协咨询委员会委员、山东高校武协技术顾问、香港太极梅花螳螂拳总会国际荣誉主席、烟台郝家门太极梅花螳螂拳研究总会高级顾问、乳山市牛郎棍研究会顾问等。

自1985年开始,多次代表我省参加国际和全国武术比赛,先后荣获全国传统武术比赛雄师奖、山东省振兴杯武术比赛螳螂拳冠军、山东省首届国际武术比赛全能冠军等荣誉称号。

《潍坊日报》、潍坊电视台、山东电视台、山东体育报和《中华武术》杂志等,对此都作了报道。

1986年王秀远先生创办成立了全国第一家螳螂拳研究会,致力于螳螂拳的传播和传统武术的交流,并在同年12月份,成功举办了首届全国螳螂拳学术交流会”,并邀请前中国武术院副院长蔡龙云先生主持。

1988年在《中华武术》杂志等单位联合举办的全国螳螂拳函授教学中亲编教材,担任主讲并巡回面授。

1989年山东省武术挖掘办公室、潍坊螳螂拳研究会、烟台螳螂拳武术学校三家,联合录制了《螳螂拳》专题片(共三集),其中第三集为王秀远专集。

1990年王秀远被列入《中国武术人名大辞典》。

1991年至1992年赴爱沙尼亚任武术专家,在爱沙尼亚首都塔林成立了王氏螳螂拳俱乐部。

1995年12月至1996年2月随山东武术表演团出访德国,圆满完成了交流表演的任务。

王秀远先生多次参加国际武术交流活动并出访过:爱沙尼亚、俄罗斯、澳大利亚、日本、荷兰、德国、中国台北等国家和地区,以其精湛技艺,高尚武德深得社会各界人士及国际友人的好评。

十几年来,共向爱沙尼亚、芬兰、中华台北等国家和地区的数百名学生传授了技艺,其学生均在国际比赛中荣获优异的成绩。

自建会以来,先后聘请国内、国际武术名人担任我会顾问。

名单如下:(排名不分前后)
烟台郝家门太极梅花螳螂拳第四代传人孙德龙、曲滋君先生
莱阳王家门太极螳螂拳第二代(玉山)之子王元亮、王元乾先生
莱阳王家门太极螳螂拳(玉山)第三代李飞林先生
莱阳王家门太极螳螂拳(玉山)第三代王永先生
威海武术协会副主席萧眀魁先生
乳山牛郎棍研究会姜云进先生
烟台武术协会王启增先生
青岛著名影视武术明星徐学礼先生
青岛著名影视武术明星于承惠先生
菏泽中国体育界第一书法家耿伦元先生
济南市武术馆馆长李恩久先生
龙口六合螳螂拳张道锦先生
烟台七星螳螂拳于天程先生
济宁师专武术副教授刘鹏先生
青岛市武协秘书长周涛先生
香港太极梅花螳螂拳总会危风池先生
美国黎达冲先生
加拿大陈中华先生
澳大利亚Rod先生
日本大野徹、青邸满、片桐阳先生
著名影视武术明星崔志强先生
潍坊吴鸣、王龙文、裴大平、王维九先生
1997年——2010年王秀远先生先后创办了潍坊翔天武术馆、武术学校,潍坊螳螂拳武术学校、潍坊金宝武术学校、潍坊王氏武术推广中心至今。

先后在全国传统武术锦标赛中勇夺6枚金牌8枚银牌;连续三年在山东省螳螂拳锦标赛当中夺得团体第一;在国际武术比赛中夺得金牌300多枚、银牌120多枚、铜牌100多枚。

1999年,组织山东少林武术大
师代表团出访俄罗斯武术交流。

2001年,组织少年武术功夫代表团第二次出访俄罗斯武术交流。

2006年应日本东京老螳螂拳研究会的邀请出访日本教学,得到了日本螳螂拳界的高度评价。

2007年应香港太极梅花螳螂拳总会的邀请,参加“香港首届国际螳螂拳武术群英大会”取得12枚金奖、1枚银奖的好成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