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系统设计报告

合集下载

通信设计开题报告

通信设计开题报告

通信设计开题报告研究背景和意义通信是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通信网络的重要性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

如何设计高效、稳定、安全的通信网络成为了一个热门的研究课题。

本次论文旨在探究通信系统中的信号传输技术,通过深入研究该技术,实现更快、更稳定、更安全的信号传输。

研究方法和步骤本次研究的具体方法包括文献调研、问题分析、方案设计和实验验证。

首先通过文献调研,全面了解通信领域的知识和最新技术。

然后,针对通信系统中的传输问题,分析现有方案的优缺点,查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在此基础上,设计完善的信号传输方案,并通过实验验证该方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研究预期成果本次研究预期可以解决通信系统中的传输问题,实现更加高效、稳定和安全的信号传输。

具体成果包括:- 提出更加完善的信号传输方案,解决传输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实现更快速、更准确、更全面的数据传输,提高通信网络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 提高通信网络的安全性,增强抗攻击能力。

计划进度安排- 第一周:文献调研,了解通信系统中信号传输的技术原理。

- 第二周:问题分析,查找通信系统中存在的问题。

- 第三周:方案设计,设计更加完善的信号传输方案。

- 第四至六周:实验验证,验证方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 第七周:论文撰写,整理研究成果。

结论本次研究旨在探究通信系统中信号传输技术,通过深入研究和实验验证,提出更加完善的信号传输方案,实现更加高效、稳定和安全的数据传输。

希望本次研究能为通信领域的研究者提供一些可供参考的思路和方法,为通信网络的发展做出一份贡献。

通信系统基础实验报告

通信系统基础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理解通信系统的基本组成和功能;2. 掌握通信系统中的基本概念和原理;3. 熟悉通信实验设备的使用方法;4. 培养实验操作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

二、实验内容1. 实验设备:通信系统实验箱、示波器、信号发生器、频谱分析仪等;2. 实验步骤:(1)搭建通信系统实验平台,包括调制器、信道、解调器等模块;(2)进行模拟调制实验,包括调幅(AM)、调频(FM)和调相(PM);(3)进行数字调制实验,包括二进制移幅键控(BPSK)、二进制移频键控(BFM)和二进制移相键控(BPM);(4)进行信道特性实验,包括噪声信道、多径信道和频率选择性信道;(5)进行信号解调实验,包括模拟解调、数字解调和相干解调;(6)进行眼图分析实验,观察信号波形和码间串扰情况。

三、实验结果与分析1. 模拟调制实验通过实验,观察到调幅、调频和调相三种调制方式下的信号波形。

分析结果表明,调制后的信号具有较好的频谱特性,能够满足通信系统的要求。

2. 数字调制实验实验结果显示,BPSK、BFM和BPM三种数字调制方式下的信号波形均满足通信系统的要求。

通过眼图分析,发现三种调制方式均存在一定的码间串扰,但可以通过调整调制参数来降低码间串扰的影响。

3. 信道特性实验通过实验,观察到噪声信道、多径信道和频率选择性信道对信号的影响。

分析结果表明,噪声信道会导致信号失真,多径信道会导致信号码间串扰,频率选择性信道会导致信号带宽受限。

4. 信号解调实验实验结果显示,模拟解调、数字解调和相干解调均能正确恢复出原始信号。

通过比较三种解调方式,发现相干解调在码间串扰严重的情况下具有更好的性能。

5. 眼图分析实验实验结果表明,未受码间串扰影响的眼图具有较为清晰的开口,而受码间串扰影响的眼图则由于符号间的干扰而导致开口变小,甚至闭合。

通过对比不同调制方式下的眼图,可以直观地观察到码间串扰对数字信号传输的影响。

四、实验总结1. 通过本次实验,掌握了通信系统的基本组成和功能,了解了通信系统中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 熟悉了通信实验设备的使用方法,提高了实验操作能力;3. 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加深了对通信系统性能的理解,为后续通信系统设计奠定了基础。

通信系统综合设计报告——光照强度监测系统设计

通信系统综合设计报告——光照强度监测系统设计

目录第一章概述 (2)第一节课题背景与意义 (2)第二节课题设计要求与指标 (2)第二章系统方案选择与确定 (3)第一节硬件系统方案选择 (3)一、光照采集模块方案选择 (3)二、无线传输模块方案选择 (3)三、 LCD显示模块方案选择 (4)四、 MCU模块方案选择 (4)第二节软件系统方案选择 (4)第三章系统硬件设计与实现 (6)第一节采集端硬件设计 (6)一、光照采集模块设计 (7)二、ATmega16L最小系统模块设计 (8)三、无线传输模块设计 (9)第二节终端硬件设计 (10)一、LCD显示模块设计 (11)二、变压电路设计 (12)第四章系统软件设计与实现 (13)第一节程序整体设计 (13)第二节光照采集与AD转换程序设计 (13)第三节无线传输程序设计 (14)第四节LCD显示程序设计 (16)第五节程序下载 (17)第四章测试结果及讨论 (18)第一节LCD显示测试 (18)第二节光照采集与显示测试 (19)心得体会 (21)参考文献 (22)附录 (23)一、器件清单 (23)二、工具清单 (23)三、实物图 (24)四、程序代码 (24)第一章概述第一节课题背景与意义在现代农业和工业领域,经常需要对一些环境参数进行监测,以做出相应处理,确保设备和系统运行在最佳状态。

随着科技的发展,对环境参数监测系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基于传感器、单片机和无线通信芯片设计出一种无线环境参数监测系统十分的重要。

光照强度是一个重要的环境参数,在工业和农业领域有着重要的应用,本课程设计介绍一种可以应用在许多领域的无线光照强度监测系统,实现对环境中的光照强度进行实时采集处理、无线传输与显示的功能。

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集中在光照强度监测系统的设计上,通过C语言编程对单片机进行控制,使单片机控制光照采集传感器、无线通信芯片和LCD,实现系统功能。

在本课题的基础上可以设计完成一个高速、方便、稳定的环境数据监测采集和传输系统,可以广泛应用于现代农业和工业领域。

通信系统仿真实验报告

通信系统仿真实验报告

通信系统仿真实验报告摘要:本篇文章主要介绍了针对通信系统的仿真实验,通过建立系统模型和仿真场景,对系统性能进行分析和评估,得出了一些有意义的结果并进行了详细讨论。

一、引言通信系统是指用于信息传输的各种系统,例如电话、电报、电视、互联网等。

通信系统的性能和可靠性是非常重要的,为了测试和评估系统的性能,需进行一系列的试验和仿真。

本实验主要针对某通信系统的部分功能进行了仿真和性能评估。

二、实验设计本实验中,我们以MATLAB软件为基础,使用Simulink工具箱建立了一个通信系统模型。

该模型包含了一个信源(source)、调制器(modulator)、信道、解调器(demodulator)和接收器(receiver)。

在模型中,信号流经无线信道,受到了衰落等影响。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不断调整系统模型的参数,例如信道的衰落因子以及接收机的灵敏度等。

同时,我们还模拟了不同的噪声干扰场景和信道状况,以测试系统的鲁棒性和容错性。

三、实验结果通过实验以及仿真,我们得出了一些有意义的成果。

首先,我们发现在噪声干扰场景中,系统性能并没有明显下降,这说明了系统具有很好的鲁棒性。

其次,我们还测试了系统在不同的信道条件下的性能,例如信道的衰落和干扰情况。

测试结果表明,系统的性能明显下降,而信道干扰和衰落程度越大,系统则表现得越不稳定。

最后,我们还评估了系统的传输速率和误码率等性能指标。

通过对多组测试数据的分析和对比,我们得出了一些有价值的结论,并进行了讨论。

四、总结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充分理解了通信系统的相关知识,并掌握了MATLAB软件和Simulink工具箱的使用方法,可以进行多种仿真。

同时,我们还得出了一些有意义的结论和数据,并对其进行了分析和讨论。

这对于提高通信系统性能以及设计更加鲁棒的系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北邮红外通信收发系统的设计实验报告2篇

北邮红外通信收发系统的设计实验报告2篇

北邮红外通信收发系统的设计实验报告2篇北邮红外通信收发系统的设计实验报告第一篇:一、引言通信技术是现代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红外通信作为一种无线通信技术,具有无线、隐蔽、低功耗等特点,在各个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

本实验旨在设计并实现一种基于北邮红外通信收发系统,以验证其可靠性和稳定性。

二、实验目的1. 理解红外通信的原理和规范。

2. 学习使用北邮红外通信收发系统。

3. 能够正确设置收发模块的参数。

4. 进行距离测试,评估系统的通信距离性能。

5. 进行干扰测试,确定系统的抗干扰性能。

三、实验设备1. 硬件设备:北邮红外通信收发模块、电脑。

2. 软件设备:PC机控制软件、北邮红外通信收发系统驱动程序。

四、实验步骤1. 连接硬件设备:将北邮红外通信收发模块通过串口线与电脑连接。

2. 安装驱动程序:根据实验要求,在电脑上安装北邮红外通信收发系统驱动程序。

3. 配置参数:在PC机控制软件中,设置收发模块的参数,包括通信速率、校验方式等。

4. 进行距离测试:设置一个合适的通信距离,发送一条特定信息,观察接收端是否成功接收并显示该信息。

5. 进行干扰测试:在通信过程中引入干扰信号,观察系统是否能正确识别并过滤干扰信号。

五、结果与分析1. 距离测试结果:根据实验设置的通信距离,收发系统能够成功传输信息,并且接收端能够正确接收和显示该信息,表明系统具有较好的通信距离性能。

2. 干扰测试结果:在引入干扰信号的情况下,系统能够正确识别并过滤干扰信号,保证数据传输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六、实验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成功设计并实现了一种基于北邮红外通信收发系统。

实验结果表明,该系统具有较好的通信距离性能和抗干扰性能,能够满足实际应用的需求。

同时,本实验也深入理解了红外通信的原理和规范,对于今后的通信技术研究和应用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第二篇:一、引言红外通信是一种无线通信技术,具有无线、隐蔽、低功耗等特点,在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即时通信系统设计报告

即时通信系统设计报告

即时通信系统设计报告1. 引言即时通信系统是现代人们进行实时沟通的重要工具,其功能包括文字、语音、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的交流方式。

随着社交网络的兴起,即时通信系统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本报告旨在设计一种高效、安全、稳定的即时通信系统,以满足现代人们对实时交流的需求。

2. 系统设计基于以上目标,我们提出了以下设计方案:2.1 架构设计我们采用客户端-服务器架构设计,并且引入云计算技术来保证系统的可扩展性和高可用性。

具体架构如下:![系统架构](system_architecture.png)- 客户端:用户通过安装在手机、电脑等设备上的客户端应用来进行实时通信。

- 服务器端:负责处理用户请求的服务器群集,主要包括用户认证、消息传输、联系人管理等功能。

2.2 功能设计我们的即时通信系统具备以下核心功能:- 用户注册与认证:用户可以通过客户端应用完成注册,并通过用户名和密码进行认证。

- 实时通信:用户可以与自己的联系人进行实时文字、语音、图片、视频等形式的交流。

- 消息同步:用户可以在不同设备之间同步消息记录,确保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可以获取到最新的消息。

- 联系人管理:用户可以添加、删除、编辑自己的联系人,并进行分组管理。

- 安全保障:我们将采用加密算法对用户消息进行加密,并采取严格的用户权限管理措施,保障用户的信息安全。

2.3 技术选型根据我们的设计目标,我们选择以下技术来实现即时通信系统:- 服务器端:采用Java或Python等面向对象的语言进行开发,并使用Spring、Django等框架来提高开发效率和可维护性。

- 数据库:选择可扩展性好、性能高的关系型数据库,如MySQL或PostgreSQL,并结合缓存技术来提升系统的读写能力。

- 客户端:根据设备的不同,选择相应的开发技术。

例如,可以使用React Native进行移动端开发,使用Electron进行桌面端开发。

3. 性能评估为了评估我们设计的即时通信系统的性能,我们将进行以下测试:- 压力测试:通过模拟大量用户并发登录、发送消息等操作,来测试系统在高并发场景下的性能表现。

(完整word版)基于FPGA的数字通信系统报告

(完整word版)基于FPGA的数字通信系统报告

基于FPGA的数字通信系统设计指导老师:李东明项目负责人:何兴凯项目成员:杜川王光辉李莉玲摘要:设计并实现了了一种基于FPGA的片上数字通信系统。

系统主要由编译码模块,调制解调模块,频率合成模块,FIR数字滤波模块,位同步模块以及加密解密模块组成,由这些模块组成一个完整的通信系统片上系统。

一、项目背景在通信领域,尤其是无线通信方面,随着技术的不断更新和新标准的发布,通信系统也在朝着高速率,高质量,高可靠性等方向不断发展着。

但可以清楚地看到,当今动辄成百上千兆的数据流一股脑的涌进,任何一个高速数据传输系统的稳定性和安全性等方方面面都面临着极大的挑战,稍有考虑不周之处就会引起各种各样的问题,为了提高通信系统的稳定性,将系统构建在一个芯片的内部,即构建所谓的片上系统,应该可以大幅度提高系统的稳定性。

借助于通信原理以及EDA技术等课程的专业知识,设计了一个基于FPGA的数字通信系统,主要目的是在片上系统的设计思想指导下,设计并实现一个片上数字通信系统。

二、系统总体方案设计鉴于当前高速数字通信系统的设计方案大多是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加片外存储介质(SDRAM、SRAM、DDR等)的组合,本次设计方案同样采用这种组合方式,具体为一片FPGA、三片静态存储器(SRAM)和一片高速数据传输芯片。

FPGA具有管脚多、内部逻辑资源丰富、足够的可用IP核等优点,用作整个高速数字通信系统的控制核心极为合适,本方案中选用Altera公司的高性价比CycloneII系列FPGA芯片;静态存储用具有的一大优点就是数据读取速度快,且控制信号简单,易操纵,适用作高速数据存储介质,其处理速度和存储容量均满足系统设计的需要。

与传统的DSP(数据信号处理器)或DPP(通用处理器)相比,FPGA在某些信号处理任务中表现出非常强的性能,而单片机的处理也显然逊色很多。

以下为整体的系统流程图:图1 系统设计框图三、程序运行平台Quartus II 9.0;Nios II 9.0 IDE ;Alter SOPC Builder 等四、系统模块具体实现1、编译码模块:信源编码有两个基本功能:一是提高信息传输的有效性,二是模拟信号完成AD转换后,可以实现数字化传输。

红外光语音通信系统设计报告

红外光语音通信系统设计报告

摘要本套设计是一个红外光语音通信系统,该系统采用一对850nm波长红外光发光、接收管作为收发器件,实现了定向语音信号传输,无明显失真条件下最大传输距离可达5m,并可以实时传输发射端环境温度。

设计采用STM32F10XC8T 作为控制核心,通信方式选用数字通信,即将语音信号放大滤波后进行A/D采样,转换为数字量以串行通信形式红外发射,接收端信号经过D/A转换后,放大、滤波,通过扬声器输出语音信号。

系统另外设计了中继转发结点,通信方向改变90度以后,依然可以实现清晰传输。

关键词:红外;语音信号;无线通信;温度显示目录1设计任务与要求 (1)1.1设计任务 (1)1.2要求 (1)2系统方案 (3)2.1方案比较与选择 (3)2.2总体方案设计 (5)3 理论分析与计算 (5)3.1通信原理分析 (5)3.2提高转发器效率方法 (7)4电路与程序设计 (8)4.1系统的硬件 (8)4.2程序结构与设计 (13)5 测试方案与测试结果 (15)参考文献 (17)附录一系统元器件清单 (18)1设计任务与要求1.1设计任务设计并制作一个红外光通信装置。

1.2要求1. 基本要求(1)红外光通信装置利用红外发光管和红外光接收模块作为收发器件,用来定向传输语音信号,传输距离为2m,如图1所示。

图1 红外光通信装置方框图(2)传输的语音信号可采用话筒或Φ3.5mm的音频插孔线路输入,也可由低频信号源输入;频率范围为300~3400Hz。

(3)接收的声音应无明显失真。

当发射端输入语音信号改为800Hz单音信号时,在8Ω电阻负载上,接收装置的输出电压有效值不小于0.4V。

不改变电路状态,减小发射端输入信号的幅度至0V,采用低频毫伏表(低频毫伏表为有效值显示,频率响应范围低端不大于10Hz、高端不小于1MHz)测量此时接收装置输出端噪声电压,读数不大于0.1V。

如果接收装置设有静噪功能,必须关闭该功能进行上述测试。

(4)当接收装置不能接收发射端发射的信号时,要用发光管指示。

现代通信设计实验报告

现代通信设计实验报告

现代通信设计实验报告1.引言1.1 概述现代通信设计实验是一项重要的学科实践活动,旨在帮助学生加深对通信原理和技术的理解,提高其实际应用能力。

本实验报告旨在系统地总结和分析现代通信设计实验的过程和结果,探讨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和挑战,提出改进方向和展望,从而为相关领域的学习和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在本报告中,我们将首先介绍实验的背景和意义,阐述通信设计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然后我们将详细描述实验的目标和方法,包括实验设计的具体内容和步骤。

接着,我们将对实验过程和结果进行分析,探讨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和取得的成果。

最后,我们将对实验结果进行总结,指出实验的局限性和改进方向,并展望现代通信设计的未来发展方向。

通过本报告的撰写,我们希望能够全面而系统地呈现现代通信设计实验的全貌,为相关领域的学习和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本文共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引言部分包括了概述、文章结构和目的三个小节,主要介绍了本报告的写作背景、整体结构和研究目的,为读者提供了对整篇报告的整体把握。

正文部分包括了通信设计的背景和意义、设计实验的目标和方法以及实验过程和结果分析三个小节,详细介绍了通信设计的相关背景和意义,设计实验的具体目标和方法,以及实验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和结果分析过程。

结论部分包括了实验结果总结、实验的局限性和改进方向以及对现代通信设计的思考和展望三个小节,对实验得到的结果进行总结,分析了存在的局限性和改进方向,并对现代通信设计进行了进一步的思考和展望。

1.3 目的本实验的目的是通过设计和实验现代通信系统的各种组件,包括调制解调器、编解码器和通道编码解码器,从而加深对通信原理和技术的理解。

同时,通过实际操作,学习和掌握现代通信设计中常用的工具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

通过本实验的学习,希望能够培养学生对通信系统的整体把握能力,为今后的通信工程实践和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通信原理实验报告设想(3篇)

通信原理实验报告设想(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通过一系列的通信原理实验,使学生深入理解并掌握通信系统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关键技术。

通过实验操作,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增强对通信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

二、实验内容1. 信号与系统基础实验- 信号波形观察与分析- 信号的时域与频域分析- 系统的时域与频域响应2. 模拟通信原理实验- 模拟调制与解调实验(如AM、FM、PM)- 信道特性分析- 噪声对通信系统的影响3. 数字通信原理实验- 数字调制与解调实验(如2ASK、2FSK、2PSK、QAM)- 数字基带传输与复用- 数字信号处理技术4. 现代通信技术实验- TCP/IP协议栈原理与实现- 无线通信技术(如Wi-Fi、蓝牙)- 物联网通信技术(如ZigBee)5. 通信系统设计实验- 基于MATLAB的通信系统仿真- 通信系统性能分析与优化三、实验步骤1. 实验准备- 熟悉实验原理和实验设备- 编写实验报告提纲- 准备实验数据和分析工具2. 实验操作- 按照实验步骤进行操作,记录实验数据 - 分析实验现象,总结实验规律- 对实验结果进行误差分析3. 实验报告撰写- 实验目的与背景- 实验原理与步骤- 实验结果与分析- 实验结论与讨论- 实验心得与体会四、实验报告格式1. 封面- 实验报告题目- 学生姓名、学号、班级- 指导教师姓名、职称- 实验日期2. 目录- 实验报告各部分标题及页码3. 正文- 实验目的与背景- 实验原理与步骤- 实验结果与分析- 实验结论与讨论- 实验心得与体会4. 参考文献- 列出实验过程中参考的书籍、论文、网络资源等五、实验报告撰写要求1. 实验报告内容完整、结构清晰、逻辑严谨2. 实验原理阐述准确,实验步骤描述详细3. 实验数据真实可靠,分析结论具有说服力4. 实验报告格式规范,语言表达流畅六、实验报告评价标准1. 实验原理掌握程度2. 实验操作熟练程度3. 实验数据分析能力4. 实验报告撰写质量5. 实验心得体会通过本次通信原理实验,学生将能够全面了解通信系统的基本原理和关键技术,提高实际应用能力,为今后从事通信领域的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2FSK调制的简单数字通信系统设计报告

2FSK调制的简单数字通信系统设计报告

2FSK调制的简单数字通信系统一、系统概述数字频率调制又称频移键控(Frequency Shift Keying),二进制频键控记作2FSK。

数字频移键控是用载波的频率来传送数字消息,即用所传送数字消息控制载波的频率。

2FSK信号便是符号“1”对应于载频,而符号“0 对于载频(与不同的另一载频)的已调波形,而且与之间的改变是瞬间完成的2FSK键控法则是利用受矩形脉冲序列控制的开关电路对两个不同的独立频源进行选通。

键控法的特点是转换速度快、波形好、稳定度高且易于实现,应用广泛。

系统由电源电路、基带信号产生电路、32KHz正弦载波产生电路16KHz正弦载波产生电路、调制电路、解调电路组成二、单元电路的设计与分析1.电源电路图1电源电路主要有整流桥,变压器以及稳压模块(lm7805,lm7812,lm7905,lm7912),经过上述稳压模块分别输出+5v,+12v,-5v,-12v的电压,其稳压模块芯片均为三管脚,78系列1为输入,2为接地,3为输出,而79系列1为接地,2为输入,3为输出2.基带信号产生电路图2仿真结果图3由仿真结果可知,该电路可以产生1110010的序列,并且可以进行极性转换。

a..移位寄存器部分图3QB QC QD SR1 0 1 10 1 1 11 1 1 01 1 0 01 0 0 10 0 1 00 1 0 1表1反馈系数为B D Q Q ,为了让该电路自启动,对逻辑表达式进行了修改,使电路能够自启动。

b..由555产生时钟信号部分图4 由555定时器组成的多谐振荡器利用555与外围元件构成多谐振荡器,来产生方波的原理。

用555定时器组成的多谐振荡器如图3所示。

接通电源后,电容C 2被充电,当电容C 2上端电压Vc 升到2Vcc/3时使555第3脚V 0为低电平,同时555放电三极管T 导通,此时电容C 2通过R 3、Rp 放电,Vc 下降。

当Vc 下降到Vcc/3时,V 0翻转为高电平。

通信原理课程设计报告(增量调制通信系统)

通信原理课程设计报告(增量调制通信系统)

武汉理工大学《数字通信系统课程设计》课程设计任务书学生姓名:吕义斌专业班级:电信1102班指导教师:吴巍工作单位:信息工程学院题目:△M通信系统设计初始条件:具备通信课程的理论知识;具备模拟与数字电路基本电路的设计能力;掌握通信电路的设计知识,掌握通信电路的基本调试方法;自选相关电子器件;可以使用实验室仪器调试。

要求完成的主要任务:(包括课程设计工作量及其技术要求,以及说明书撰写等具体要求)1、△M码速率128KB,有线通信,语音信号无明显失真;2、对系统各个组成部分与模块进行设计,包括△M编译码电路,同步脉冲序列,低通滤波器等;3、对△M斜线、临界过载等进行误差分析,设计相应电路以检测上述现象;4、进行系统仿真,调试并完成符合要求的课程设计书。

时间安排:二十二周一周,其中3天硬件设计,2天硬件调试指导教师签名:年月日系主任(或责任教师)签名:年月日目录摘要 (3)1.增量调制原理 (4)2.增量调制的过载特性与编码的动态范围 (5)2.1 增量调制系统的量化误差 (5)2.2 过载特性 (6)2.3 动态范围 (7)3.增量调制的抗噪性能 (9)3.1 量化信噪比 (9)3.2 误码信噪比 (10)4. 增量调制系统模块电路设计分析 (10)4.1 加法器电路与限幅放大电路 (11)4.2 极性变换电路、积分器和射随器电路 (12)4.3 抽样脉冲发生器电路与定时判决器 (13)4.4 低通滤波器 (13)4.5 总体电路设计 (14)5.电路仿真及信号波形测量 (15)6. 实物制作 (17)7. 课程设计实践心得体会 (18)附录1. (19)附录2. (20)参考文献 (21)摘要增量调制简称,它是继PCM之后出现的又一种模拟信号数字化方法。

最早是由法国工程师De Loraine于1946年提出来的,其目的在于简化模拟信号的数字化方法。

在以后的三十多年间有了很大发展,特别是在军事和工业部门的专用通信网和卫星通信中得到广泛应用,不仅如此,近年来在高速超大规模集成电路中已被用作A/D转换器。

通信课程设计实验报告

通信课程设计实验报告

通信课程设计实验报告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通信原理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能够理解并分析通信系统的基本组成部分,如信号源、调制器、信道、解调器等,并了解现代通信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1.掌握通信系统的定义、分类和基本原理。

2.理解信号的分类、特点和处理方法。

3.学习调制、解调、编码、解码等基本通信技术。

4.了解现代通信技术的发展趋势和应用领域。

5.能够运用通信原理分析和解决实际通信问题。

6.学会使用通信实验设备和软件工具进行通信实验。

7.能够编写简单的通信程序,实现数据的传输和接收。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激发学生对通信技术的兴趣和热情,了解通信技术对社会发展的贡献。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通信原理的基本概念、信号处理技术、调制解调技术、编码解码技术以及现代通信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1.通信原理的基本概念:通信系统的定义、分类、基本原理和性能指标。

2.信号处理技术:信号的分类、特点和处理方法,包括滤波、采样、量化等。

3.调制解调技术:调制解调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如幅度调制、频率调制、相位调制等。

4.编码解码技术:数字编码、纠错编码、信道编码等,以及解码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5.现代通信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无线通信、光纤通信、卫星通信等,以及通信技术在互联网、物联网等领域的应用。

三、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和实验法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系统地传授通信原理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2.讨论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促进学生思考和交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

3.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通信系统的案例,让学生了解通信技术的应用和挑战。

4.实验法:通过实验操作,让学生亲手实践,加深对通信原理的理解和掌握。

四、教学资源本课程的教学资源包括教材、参考书、多媒体资料和实验设备等。

通信系统综合实验报告实验报告

通信系统综合实验报告实验报告

通信系统综合实验报告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本次通信系统综合实验的目的在于深入了解通信系统的基本原理和关键技术,通过实际操作和测试,掌握通信系统的设计、搭建、调试和性能评估方法,提高对通信工程专业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

二、实验设备本次实验所使用的主要设备包括:信号发生器、示波器、频谱分析仪、通信实验箱、计算机等。

信号发生器用于产生各种不同频率、幅度和波形的信号,作为通信系统的输入源。

示波器用于观测信号的时域波形,帮助分析信号的特性和变化。

频谱分析仪则用于测量信号的频谱分布,了解信号的频率成分。

通信实验箱提供了通信系统的硬件模块和接口,便于进行系统的搭建和连接。

计算机用于运行相关的通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

三、实验原理1、通信系统的基本组成通信系统通常由信源、发送设备、信道、接收设备和信宿组成。

信源产生需要传输的信息,发送设备将信源输出的信号进行调制、编码等处理,使其适合在信道中传输。

信道是信号传输的媒介,会对信号产生各种干扰和衰减。

接收设备对接收的信号进行解调、解码等处理,恢复出原始信息,并将其传递给信宿。

2、调制与解调技术调制是将原始信号的频谱搬移到适合信道传输的频段上的过程。

常见的调制方式有幅度调制(AM)、频率调制(FM)和相位调制(PM)等。

解调则是从已调信号中恢复出原始信号的过程,解调方式与调制方式相对应。

3、编码与解码技术编码是为了提高通信系统的可靠性和有效性,对原始信号进行的一种变换处理。

常见的编码方式有信源编码(如脉冲编码调制 PCM)和信道编码(如卷积码、循环码等)。

解码是编码的逆过程,用于恢复原始信号。

4、信道特性信道对信号的传输会产生衰减、延迟、噪声和失真等影响。

了解信道的特性对于设计和优化通信系统至关重要。

四、实验内容1、模拟通信系统实验(1)AM 调制与解调实验使用信号发生器产生正弦波信号作为原始信号,经过 AM 调制后,在信道中传输。

在接收端,使用解调电路恢复出原始信号,并通过示波器观察调制前后和解调后的信号波形,分析调制深度对信号质量的影响。

通信系统综合设计报告

通信系统综合设计报告

通信系统综合设计报告五邑大学通信系统综合设计报告题目:多路红外遥控器院系信息工程学院专业通信工程学号学生姓名指导教师多路红外遥控器图2.1 脉冲个数调制视图三.主要元件 STC89C52单片机(最小系统)PH303红外发射二极管HS0038红外接收一体头四.硬件电路设计1.红外发射电路该电路采用8050三极管两级放大,这样能产生足够大的电流驱动红外发射管,能增加遥控距离。

2.单片机最小系统图4.2 单片机最小系统复位电路采用手动和自动复位,晶振用12M晶振。

3.按键电路图4.3 按键电路按键电路将三个按键接在P2.0,P2.1和P2.2口上,按下按键给单片机置低电平。

4.红外接收电路红外接收采用一体头作为接受管,它起集成了红外接收、带通滤波和放大电路,使用起来方便简单。

图4.4 红外接收电路5.LED电路图4.5 LED电路LED接在单片机P2.0和P2.1口,当单片机输出高电平,灯不亮;当单片机输出低电平,LED亮。

其中LED1可以改变亮度,通过单片机编程使P2.0口输出占空比不同的方波来改变灯的亮度。

五.单片机程序设计流程1.红外发射部分图5.1 发送主程序图5.2 按键扫描流程图按键扫描过程:先判断是否有按键按下,如果有,扫描P2口的值确定是哪个按键,并执行相应的程序。

图5.3 红外信号发射程序2.红外接收部分图5.4 接收部分主程序图5.5 中断过程程序六.总电路图1.发射电路图2.接收电路图七.总结这次的通信系统综合设计是基于单片机的红外遥控器,要求每人设计自己的产品并做出实物,在巩固通信原理所学的知识的同时,增强了个人的动手能力和思考能力。

为了做出这次的课程设计,我查阅了不少关于红外遥控的资料,了解了红外遥控的基本原理和几种可用的编码方式,也了解了几种红外发射和接收的元件和连接电路。

我对于各种编码方式的思想有了很好的理解和认识,也分析了不同编码方式的好坏。

这次我做的红外遥控器采用脉冲个数编码,其特点就是程序简单,便于实现,在实现多路(较少)遥控时比较适合。

通信系统课程设计报告

通信系统课程设计报告

通信系统课程设计报告------调频无线发射机目录1 绪论 (1)1.1无线通信技术简介 (1)1.2开发环境介 (1)2设计需求及应用分析 (1)3 设计方案及工作原理 (2)3.1设计需求 (2)3.2设计方案及工作原理 (2)3.2.1方案比较 (2)3.2.2方案论证 (2)3.2.3方案选择 (2)3.2.4设计总电路 (3)3.2.5工作原理 (3)4 电路各模块功能介绍及参数的确定 (3)4.1预加重电路模块 (3)4.2音频放大模块 (4)4.3FM调频模块 (4)4.4谐振电路模块 (5)4.5功率放大模块 (5)4.6发射模块 (6)5 电路的仿真与调试 (7)5.1电路的仿真与调试 (7)5.2误差分析 (11)6 心得体会 (11)附录元件清单 (12)1 绪论1.1无线通信技术简介随着无线通信技术的迅速发展,无线通讯技术已广泛地在通信、计算机、自动控制、自动测量、遥控/遥测、仪器仪表、医疗设备和家用电器等领域中应用。

无线电路与人们熟知的双向无线电、电视、广播设备并无不同之处。

它们中的一些需要高线性调制(TV图像),一些需要经过中继站工作(双相无线电),真正的差别在于元件的体积小得多,以及在无线电中,绝大多数情况下都能使用时分复用、扩频或其他能有效提高通信带宽利用率的方法。

无线通信技术以惊人的速度持续增长,几乎每天都有新的应用的报道。

除了诸如无线电广播和电视等传统的通信应用外,射频(RF)和微波也正在被应用于无绳电话、蜂窝移动通信、局域网和个人通信系统中。

无钥匙进门,射频识别,在医院或疗养院中监控病人,计算机的无线鼠标和无线键盘,以及家用电器的无线网络化,这些都是应用射频技术的其他一些领域。

其中某些应用传统上采用红外技术,然而射频电路由于其卓越的性能正在取而代之。

在可以预见的将来,射频技术有望继续保持当前的增长率1.2开发环境介电子通信类常用的设计软件:Protel 99 SE---PCB电路板设计Matlab---模块仿真System view---数字通信系统的仿真Proteus――单片机及ARM仿真LabVIEW――虚拟仪器原理及仿真本设计主要依靠Multisim完成。

通信系统课程设计报告

通信系统课程设计报告

通信系统课程设计报告山东大学信息学院School of Information Science andEngineering通信系统课程设计实验报告目录信道编码方式为7-4汉明码、交织码、卷积码,信道为:加性高斯白噪声信道(AWGN Channel)和突发错误信道,调制方式采用FSK调制方式。

2、课程设计时间4月10日——5月30日3、课程设计环境 MATLAB平台4、课程设计要求设计一个通信系统,完成从信源到信宿的整个仿真过程,编程实现信源模块、信道编码模块、FSK调制模块、信道仿真模块、FSK解码模块、信道解码模块、性能分析模块。

其中信道编码方式分别采用7-4汉明码、交织码、卷积码,信道分别采用加性高斯白噪声信道(AWGN Channel)、突发错误信道。

要求可以实现仿真信息可以从发送到接收的整个传输过程,通过分析比较同一信道环境不同编码方式的信噪比-误码率曲线和同一编码方式不同信道环境的信噪比-误码率曲线来分析三种信道编码方式的性能,得出实验结论。

5、设计内容5.1、系统框图设计基于FSK的信道编码性能分析实验仿真系统的程序框图如图1所示:图1 基于FSK的信道编码性能分析实验仿真系统的程序框图5.2、模块设计本程序采取模块化设计,分为以下几个模块:5.2.1、信源模块产生随机的二进制数字序列;5.2.2、信道编码模块5.2.2.1、7-4汉明码编码模块对信源产生的二进制数字序列进行7-4汉明编码,输出要传送的二进制数字序列;5.2.2.2、交织码编码模块对信源产生的二进制数字序列进行交织编码,输出要传送的二进制数字序列;(1)循环码编码子函数(2)交织子函数5.2.2.3卷积码编码模块对信源产生的二进制数字序列进行交织编码,输出要传送的二进制数字序列;5.2.3、FSK调制模块对发送的二进制数字序列进行FSK调制,输出为经过信道传输的信号; FSK调制框图如图2所示:图2 FSK调制框图5.2.4、AWGN信道模块仿真实现随机错误信道环境,对输出信号进行噪声干扰;5.2.5、突发错误信道模块仿真实现突发错误信道环境,对输出信号进行噪声干扰;5.2.6、FSK解调模块对经过信道传输后的信号进行FSK解调,输出为二进制数字信号;(1)FSK解调子函数(2)计算信号的IFFT子函数(3)低通滤波器子函数FSK解制框图如图3所示:图3 FSK解制框图5.2.7、信道解码模块5.2.7.1、7-4汉明码解码模块对FSK解调模块输出的二进制数字序列进行7-4汉明解码,输出要接收到信源发送的二进制数字序列;5.2.7.2、交织码编码模块对FSK解调模块输出的二进制数字序列进行交织解码,输出要接收到信源发送的二进制数字序列;(1)交织子函数(2)纠错子函数(3)循环码解码子函数5.2.7.3卷积码编码模块对FSK解调模块输出的二进制数字序列进行卷积解码,输出要接收到信源发送的二进制数字序列;5.2.8、主函数模块将以上各子函数模块构成系统,进行通信系统传输仿真,画出信噪比-误码率曲线图,用以分析系统性能。

红外通信系统实验报告(3篇)

红外通信系统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理解红外通信系统的基本原理和工作方式。

2. 掌握红外通信系统硬件设计与调试方法。

3. 分析红外通信系统在实际应用中的性能表现。

二、实验原理红外通信系统是一种利用红外线进行信号传输的通信方式。

它主要由发射装置、接收装置、红外发射器和红外接收器等组成。

红外通信系统具有传输速度快、抗干扰能力强、成本低等优点,在家庭、工业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

三、实验器材1. 红外发射器:用于发送信号。

2. 红外接收器:用于接收信号。

3. 红外通信模块:用于实现红外信号的调制和解调。

4. 51单片机:用于控制整个通信系统。

5. 电源:为实验设备提供能源。

6. 示波器:用于观察和分析信号波形。

四、实验步骤1. 硬件连接:将红外发射器、红外接收器、红外通信模块、51单片机等设备按照电路图连接好。

2. 软件编程:编写程序,实现红外通信模块的初始化、红外信号的调制和解调等功能。

3. 调试与测试:将编写好的程序烧录到51单片机中,观察红外通信模块是否正常工作。

使用示波器观察红外信号的波形,分析信号的调制和解调效果。

4. 性能测试:在不同距离、不同角度、不同光照条件下,测试红外通信系统的通信质量。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硬件连接:按照电路图连接好所有设备,确保连接牢固。

2. 软件编程:编写程序,实现红外通信模块的初始化、红外信号的调制和解调等功能。

3. 调试与测试:将编写好的程序烧录到51单片机中,观察红外通信模块是否正常工作。

使用示波器观察红外信号的波形,分析信号的调制和解调效果。

- 调制效果:观察调制后的信号波形,确保信号波形符合预期。

- 解调效果:观察解调后的信号波形,确保解调后的信号波形与原始信号波形一致。

4. 性能测试:在不同距离、不同角度、不同光照条件下,测试红外通信系统的通信质量。

- 通信距离:在无遮挡、无干扰的情况下,测试红外通信系统的通信距离。

实验结果表明,在10米范围内,通信效果良好。

- 通信角度:在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上,测试红外通信系统的通信角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通信系统课程设计报告题目:模拟线性调制系统的建模、设计与计算机仿真分析学院xx专业班级xx学生姓名xx学生学号xx提交日期 2015.6.28目录1 设计目的 (2)2 设计要求和设计指标 (2)3 设计内容 (3)3.1线性调制的一般原理 (3)3.2常规双边带调制AM (4)3.2.1 AM调制工作原理 (4)3.2.2 AM调制解调仿真电路 (5)3.2.3 AM调制解调仿真结果与分析 (5)3.3双边带调制DSB (9)3.3.1 DSB调制解调工作原理 (9)3.3.2 DSB调制解调仿真电路 (9)3.3.3 DSB调制解调仿真结果与分析 (10)3.4单边带调制SSB (14)3.4.1 SSB调制解调工作原理 (14)3.4.2 SSB调制解调仿真电路 (15)3.4.3 SSB调制解调仿真结果与分析 (16)4 本设计改进建议 (19)5 总结 (19)参考文献 (20)2 设计目的(1)使学生掌握系统各功能模块的基本工作原理;(2)培养学生掌握电路设计的基本思路和方法;(3)能提高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能力;(4)能提高和挖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即创新能力;(5)提高学生的科技论文写作能力。

2 设计要求和设计指标(1)学习SystemView仿真软件;(2)对需要仿真的通信系统各功能模块的工作原理进行分析;(3)提出系统的设计方案,选用合适的模块;(4)对所设计系统进行仿真;(5)并对仿真结果进行分析。

3 设计内容3.1 线性调制的一般原理模拟调制系统可分为线性调制和非线性调制,本课程设计只研究线性调制系统的设计与仿真。

线性调制系统中,常用的方法有AM 调制,DSB 调制,SSB 调制。

线性调制的一般原理:载波:)cos()(0ϕω+=t A t s c调制信号:)cos()()(0ϕω+=t t Am t s c m式中()t m —基带信号。

线性调制器的一般模型如图3-1在该模型中,适当选择带通滤波器的冲击响应()t h ,便可以得到各种线性调制信号。

线性解调器的一般模型如图3-2。

图3-2线性解调系统的一般模型其中()t s m —已调信号,()t n —信道加性高斯白噪声。

3.2 常规双边带调制AM3.2.1 AM 调制工作原理(1)调制原理如果输入基带信号()t m 含直流分量,则它可以表示为0m 与()t m '之和,其中,0m 是()t m 的直流分量,()t m '是表示消息变化的交流分量,且假设()t h 也是理想带通滤波器的冲激响应,如果满足max 0)(t m m '>,则信号为调幅(AM )信号,其时域表示形式为: ()()()00cos cos cos m c c c s t m m t t m t m t t ωωω''=+=+⎡⎤⎣⎦其对应的频域表示式为:''102()[()()][()()]m c c c c S m M M ωπδωωδωωωωωω=-+++-++式中 ''()()M m t ω⇔。

(2)解调原理通常AM 信号可以用相干解调(同步检测)和非相干解调(包络检波)两种方法进行解调。

由AM 信号的频谱可知,如果将已调信号的频谱搬回到原点位置,即可得到原始的调制信号频谱,从而恢复出原始信号。

解调中的频谱搬移同样可用调制时的相乘运算来实现。

将已调信号乘上一个与调制器同频同相的载波,可得21100022()cos()[()]cos [()][()]cos 2AM c c c s t t A m t t A m t A m t t ωωω⋅=+=+++由上式可知,只要用一个低通滤波器,就可以将第1项与第2项分离,无失真的恢复出原始的调制信号:102[()]A m t + 本设计采用了相干解调的方法进行解调,其原理框图如图3-3所示。

图3-3 相干解调原理框图3.2.2 AM调制解调仿真电路根据以上AM信号的调制与解调原理,用system view仿真的电路图如图3-4所示。

图3-4 AM调制解调仿真电路具体设计参数为:Token12、14:正弦载波信号,幅度为1V,频率为300HZ;Token1:增益为2;Token2、9:乘法器;Token6、7:加法器;Token4:正弦基带信号,幅度为1V,频率10HZ;Token10:低通滤波器,截止频率为12HZ,极点数为3。

采样频率=3000HZ,采样点数=1024。

3.2.3 AM调制解调仿真结果与分析仿真后的波形如图3-5所示:图3-5(a)载波信号图3-5(b)基带信号图3-5(c)AM已调信号图3-5(d)AM解调信号图3-5 AM调制解调波形图其中基带信号频谱、已调信号频谱及解调后信号频谱如下图3-6所示:图3-6(a)载波信号频谱图图3-6(b)基带信号频谱图图3-6(c)AM已调信号频谱图图3-6(d)AM解调信号频谱图图3-6 频谱比较图分析:AM调制为线性调制的一种,由图3-5可以看出,在波形上,已调信号的幅值随基带信号变化而呈正比地变化;由图3-6可以看出,在频谱结构上,它完全是基带信号频谱结构在频域内的简单搬移。

用相干解调法解调出来的信号与基带信号基本一致,实现了无失真传输。

3.3 双边带调制DSB3.3.1 DSB 调制解调工作原理(1)调制原理在图3-1中,如果输入的基带信号没有直流分量,且()h t 是理想的带通滤波器,则该基带信号与载波相乘就得到双边带信号(DSB 信号),或称双边带抑制载波信号。

其表达式为()()cos m c s t m t t ω=(2)解调原理DSB 信号只能用相干解调的方法进行解调,DSB 信号的解调模型与AM 信号相干解调时完全相同。

此时,乘法器输出为:21122()cos ()cos ()()cos 2DSB c c c s t t m t t m t m t t ωωω⋅==+ 经低通滤波器滤除高次项,得12()()o m t m t = 即无失真地恢复出了基带信号。

3.3.2 DSB 调制解调仿真电路根据以上DSB 信号的调制与解调原理,用system view 仿真的电路图如图7所示。

图3-7 DSB调制解调仿真电路图具体设计参数为:Token12、14:正弦载波信号,幅度为1V,频率为300HZ; Token15:增益为0;Token2、9:乘法器;Token16、7:加法器;Token4:正弦基带信号,幅度为1V,频率10HZ; Token10:低通滤波器,截止频率为12HZ,极点数为3。

采样频率=3000HZ,采样点数=1024。

3.3.3 DSB调制解调仿真结果与分析仿真后的波形如图3-8所示:图3-8(a)载波信号图3-8(b)基带信号图3-8(c)DSB已调信号图3-8(d)DSB解调信号图3-8 DSB调制解调波形图其中解调后信号频谱、已调信号频谱及基带信号频谱如下图3-9所示:图3-9(a)载波信号频谱图图3-9(b)基带信号频谱图图3-9(c)DSB已调信号频谱图图3-9(d)DSB解调信号频谱图图3-9 频谱比较图分析:DSB调制为线性调制的一种,由图3-8可以看出,在波形上,DSB调制信号有明显的包络,且存在反相点, 占用频带宽度比较宽,为基带信号的2倍;由图3-9可以看出,在频谱上,DSB信号不存在载波分量,即没有离散谱,只有上下边带两部分,调制效率为100%,即全部功率都用于信息传输。

由于DSB信号的包络不再与调制信号的变化规律一致,因此采用相干解调,低通滤波器的截止频率为12Hz,经相干解调后,与原信号波形一致,稍微存在一些延时。

3.4 单边带调制SSB3.4.1 SSB 调制解调工作原理(1)调制原理双边带已调信号包含有两个边带,即上、下边带。

由于这两个边带包含的信息相同,从信息传输的角度来考虑,传输一个边带就够了。

所谓单边带调制,就是只产生一个边带的调制方式。

故易知在DSB 调制后加适当截止频率的高通或低通滤波器便可产生相应SSB 信号。

通过低通滤波器后产生的下边带SSB 信号,表达式为:()()()t t mt t m t s c c m ωωsin ˆ5.0cos 5.0+= 通过高通滤波器后产生的上边带SSB 信号,表达式为: ()()()t t mt t m t s c c m ωωsin ˆ5.0cos 5.0-= 原理图如图3-10所示。

图3-10 SSB 调制系统原理图但是由于滤波器的截止特性不理想,这里采用移相法来设计。

设调制信号的单频信号t A t f m m ωcos )(=,载波为t t c c ωcos )(=,则调制后的双边带时域波形为()()()[]2/cos cos cos cos t w w A t w w A t t A t s m c m m c m c m m DSB -++==ωω保留上边带,波形为()()[]()2/sin sin cos cos 2/cos t w t w t w t w A t w w A t s m c m c m m c m USB -=+=保留下边带,波形为 ()()[]()2/sin sin cos cos 2/cos t w t w t w t w A t w w A t s m c m c m m c m lSB +=-=上两式中的第一项与调制信号和载波信号的乘积成正比,称为同相分量;而第二项的乘积则是调制信号与载波信号分别移相90°后相乘的结果,称为正交分量。

因此移相法的原理图如图3-11所示。

图3-11 SSB 移相法原理图(2)解调原理SSB 调制信号只能用相干解调方法解调。

解调原理和AM 的线性解调原理相同,解调原理图如图3-3所示。

3.4.2 SSB 调制解调仿真电路根据以上SSB 信号的调制与解调原理,用system view 仿真的电路图如图3-12所示。

图3-12 SSB调制解调仿真电路图具体设计参数为:Token0:正弦基带信号,幅度为0.5V,频率为10HZ; Token1、3、8:乘法器;Token5、6:加法器;Token4:相反器;Token2、11:正弦载波信号,幅度为1V,频率300HZ; Token10:低通滤波器,截止频率为10HZ,极点数为2。

采样频率=3000HZ,采样点数=1024。

3.4.3 SSB调制解调仿真结果与分析仿真后的波形如图3-13所示:图3-13(a)SSB下边带已调信号图3-13(b)SSB上边带已调信号图3-13(c)SSB下边带解调信号图3-13 SSB调制解调波形图其中解调后信号频谱、上边带信号频谱、下边带信号频谱及如下图3-14所示:图3-14(a)SSB下边带已调信号频谱图图3-14(b)SSB上边带已调信号频谱图图3-14(c)SSB下边带解调信号频谱图图3-14 频谱比较图分析:SSB调制信号与DSB调制信号的波形及频谱基本一致,与DSB相比较,SSB信号是将双边带信号中的一个边带滤掉而形成的,只包含了一个边带的信号,节省了带宽资源,调制效率仍是100%,带宽利用率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