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务人员职业安全防护
医务人员职业安全防护

医务人员职业安全防护1.医务人员职业安全防护措施应当遵照标准预防原则及医院感染分级防护制度,对所有病人的血液、体液及被血液、体液污染的物品均视为具有传染性的病原物质,接触这些物质时,必须采取防护措施。
2.医务人员接触病原物质时,应当采取以下措施:2.1医务人员进行有可能接触病人血液、体液的诊疗和护理操作时必须戴手套,操作完毕,脱去手套后立即洗手,必要时进行手消毒。
2.2在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飞溅到医务人员的面部时,医务人员应当戴手套、具有防渗透性能的口罩、防护眼镜;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大面积飞溅或者有可能污染医务人员的身体时,还应当穿戴具有防渗透性能的隔离衣或者围裙。
2.3医务人员手部皮肤发生破损,在进行有可能接触病人血液、体液的诊疗和护理操作时必须戴双层手套。
3.医务人员在进行侵袭性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要保证充足的光线,并特别注意防止被针头、缝合针、刀片等锐器刺伤或者划伤。
4.使用后的锐器应当直接放入耐刺、防渗漏的利器盒,也可使用具有安全性能的注射器、输液器以防刺伤。
禁止将使用后的一次性针头重新套上针头套。
禁止用手直接接触使用后的针头、刀片等锐器。
5.使用紫外线消毒灯,不得使紫外线光源照射到人,以免引起损伤。
6.干热灭菌时勿与烤箱底部及四壁接触,灭菌后要待温度降到40℃以下再开箱,以防炸裂。
7.压力蒸汽灭菌设备的具体操作步骤、常规保养和检查措施应按厂方说明书的要求严格执行。
8.接触戊二醛等消毒溶液时应戴橡胶手套、防止溅入眼内、吸入体内或皮肤黏膜上,一旦溅上,应及时用清水清洗。
篇二:1.防护原则医务人员应遵循标准预防的原则:认定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均具有传染性,须进行隔离,不论是否有明显的血迹污染或是否接触非完整的皮肤与黏膜,接触上述物质者,必须采取防护措施。
2.科室应为医务人员提供安全合格的防护用品,如口罩(一次性外科口罩、医用防护口罩)、帽子、手套、护目镜或防护面罩、隔离衣或防护服等)。
医务人员职业卫生安全防护制度

医务人员职业卫生安全防护制度医务人员职业卫生安全防护制度是指为保护医务人员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规范医疗卫生机构内各环节的卫生安全措施和应急管理措施的一系列制度和规范。
医务人员在工作过程中经常接触到各种病原体和有害因素,例如细菌、病毒、放射线等,因此对医务人员的职业卫生安全进行规范和保护显得尤为重要。
一、医务人员职业卫生安全防护制度的目的和意义1.保护医务人员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2.预防职业病和事故的发生;3.规范医疗卫生机构内的卫生安全措施;4.加强医务人员的健康教育和风险意识。
二、医务人员职业卫生安全防护制度的内容1.医务人员职业健康监测:包括对医务人员的身体健康状况进行定期检查和评估,对可能影响其健康的危险因素进行评估和监测。
2.医疗机构环境卫生管理:对医疗机构内的环境卫生进行管理和监督,保证医务人员在清洁、无菌的环境中工作。
3.职业暴露防护:针对医务人员可能接触到的各种病原体和有害因素,制定相应的暴露防护措施,如佩戴口罩、手套、防护服等。
4.医疗废物管理:对医疗废物的收集、储存和处理进行规范,确保医务人员不会受到废物的污染和伤害。
5.职业安全教育和培训:对医务人员进行职业安全教育和培训,提高他们对危险因素和防护措施的认识和理解。
6.事故应急管理:制定医疗机构的事故应急预案,对事故发生后的应急处理进行规范和管理。
三、医务人员职业卫生安全防护制度的实施和管理为了确保医务人员职业卫生安全防护制度的有效实施,需要进行以下管理措施:1.医疗机构领导应重视并制定有关医务人员职业卫生安全防护的相关政策和制度。
2.医疗机构应设立职业卫生安全管理部门,负责对医务人员的职业卫生安全工作进行监督和管理。
3.针对每位医务人员,医疗机构应建立健康档案,定期对其进行健康检查和评估。
4.医疗机构应落实环境卫生管理责任制,确保医务人员工作环境的安全和卫生。
5.医务人员应接受职业安全教育和培训,提高他们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2024版医务人员职业安全防护指南

04
使用后的医疗器械应立即进行 初步清洗,去除表面的污物和
血迹。
按照医疗器械的材质、功能、 危害程度进行分类清洗。
严格遵循清洗剂、消毒剂的使 用说明,确保消毒效果。
清洗消毒后的医疗器械应干燥、 包装、储存于无菌环境中。
设备安全检查与维护保养
定期对医疗设备进行安全检查,确保 其性能完好、安全可靠。
对设备进行日常维护保养,及时更换 磨损部件,确保设备正常运行。
严格划分三区两通道
设置清洁区、潜在污染区和污染区,以及医务人员通道和患者通 道。
患者分类管理
根据患者病情和传染性,将患者分别安置在相应区域,并采取不 同级别的防护措施。
探视制度执行
严格执行探视制度,限制探视时间和人数,以减少交叉感染风险。
医疗废物分类收集和处理流程
废物暂存与交接
设置专门的医疗废物暂存间,并安排专人 管理,与废物处理单位进行交接登记。
特殊药品如麻醉药、精神药、毒性药等应专柜存放,加 锁保管。
定期对药品进行盘点,确保账物相符,防止药品过期、 变质等问题。
处方审核与调配流程优化
处方应经药师审核无误后方可调 配,确保用药安全。
药师应对处方中的药物剂量、用 法、配伍禁忌等进行仔细核查。
调配药品时应遵循先进先出原则, 确保药品质量。
对于特殊用药或存在用药风险的 处方,药师应与医师沟通确认后 再行调配。
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结果分析
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
对医务人员工作环境中可能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定期监测, 如辐射、化学物质等。
监测结果分析
对监测数据进行深入分析,评估危害因素对医务人员健康的影响程 度和风险水平。
防护措施改进
根据监测结果分析,及时采取针对性的防护措施,降低职业病危害因 素对医务人员的影响。
医务人员职业安全防护制度(精选5篇)

医务人员职业安全防护制度(精选5篇)医务人员职业安全防护制度 1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维护医务人员的职业安全,有效预防医务人员工作中发生职业暴露感染疾病,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所称职业暴露是指医务人员从事诊疗、护理等工作过程中意外被病毒感染者或被病人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皮肤或者粘膜,或被含有细菌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的针头及其它锐器刺破皮肤,有可能被感染的情况。
第三条各科室应当按照本制度的规定,加强医务人员预防与控制感染的防护工作。
第二章预防第四条医务人员预防感染的防护措施应当遵照标准预防原则,对所有病源物质采取防护措施。
第五条医务人员接触病源物质时,应采取以下防护措施:1、在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有可能发生疾病感染时,医务人员应戴手套、具有防渗透性能的口罩、防护眼镜、面罩;有可能发生污染医务人员的身体时,还应当穿戴具有防渗透性能的隔离衣或者围裙。
2、医务人员手部皮肤发生破损,诊疗和护理时必须戴双层手套。
第六条医务人员在进行侵袭性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要保证充足的`光线,并特别注意防止被针头、缝合针、刀片等锐器刺伤或者划伤。
第七条使用后的锐器应当直接放入耐刺、防渗漏的利器盒,也可以使用具有安全性能的注射器、输液器等医用锐器,以防刺伤。
禁止将使用后的一次性针头重新套上针头套。
禁止用手直接接触使用后的针头、刀片等锐器。
第三章发生职业暴露后的处理措施第八条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暴露后,应当立即实施以下局部处理措施:1、用肥皂液和流动水清洗污染的皮肤,用生理盐水冲洗粘膜。
2、如有伤口,应当在伤口旁端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再用肥皂水和流动水进行冲洗;禁止进行伤口的局部挤压。
3、受伤部位的伤口冲洗后,应当用消毒液,如:75%乙醇或者0.5%碘伏进行消毒,并包扎伤口;被暴露的粘膜,应当用生理盐水冲洗干净。
4、如被HBV阳性病人血液、体液污染的锐气刺伤,应在24小时内注射乙肝免疫高效价球蛋白,同时进行血液乙肝标志物检查,阴性者皮下注射乙肝疫苗。
医务人员职业安全防护原则

医务人员职业安然防护原则及预防控制措施办法一. 职业防护原则1. 根本防护防护对象:在医疗机构中从事诊疗工作的所有医.护.技人员.着装请求:工作服.帽.医用口罩.工作鞋.凡接触传染病人时要加穿隔离衣.2. 加强防护:防护对象:进行体液或可疑污染物操纵的医务人员;传染病风行期的发烧门诊,隔离病区等区域的工作人员;转运确诊或疑似为传染病患者的医务人员和司机.着装请求:在根本防护的基本上,可按安全程度加用以下防护用品:隔离衣.外科口罩/N95口罩.鞋套.手套.防护眼罩.面罩等. 3. 周密防护:防护对象:进行有创操纵,如给特别病人进行气管插管.切开吸痰等操纵和作传染病人登仙的医务人员.防护请求:在加强防护的基本上全方位防护,应应用面罩.呼吸防护器.二. 根本预防控制措施1. 医务人员要严厉遵守操纵规程,加强自我呵护意识,控制罕有沾染病的传播门路.隔离防护技巧,削减职业伤害.2. 遵守尺度预防的原则,在接触病原物资时,应该采纳以下防护措施:(1)在接触病人血液.体液.渗出物.渗出物等时戴手套,操纵完毕,脱去手套后立刻洗手,须要时进行手消毒.(2)有可能产生血液.体液喷溅时,应戴防护眼镜或防护面罩,穿隔离衣或防水围裙等.(3)进行侵袭性诊疗.护理操纵进程中,要包管充足的光线,尽量削减创口出血,并特别留意防止被针头.缝合针.刀片等锐器刺伤或者划伤.(4)处理针头时不要太匆忙,手持针头和利器时,不要让锐器面临着他人,在为不合作的病人打针时,应取得他人的协作,应用的针头不成再套回原针帽内,假如必定要套回,则采取单手复帽技巧,不要将锋利器具直接传递给他人,应用后的锐器直接放入利器盒,不要折毁锋利器具等.(5)医务人员手部皮肤产生破损,在进行有可能接触病人血液.体液的诊疗和护理操纵时须戴双层手套.3. 在尺度预防的基本上,根据疾病的重要传播门路,采纳响应的隔离措施,包含接触隔离.空气隔离和飞沫隔离.4. 严厉履行手卫生规范.5. 敌手术前及输血前患者必须严厉进行“沾染筛查”.门诊小手术等有创操纵前,应遵守患者知情赞成和自愿原则下做“沾染筛查”,如病人不合意做,应在“告诉单上”签字,科室留存备查.6. 磨练科吸收到患者的血液标本后,应于24小时内陈述“沾染筛查”成果.对于HIV抗体初筛试验阳性的标本,磨练科应立刻陈述病院沾染治理科和病人地点科室负责人,病院沾染治理科指点科室做好防护工作,同时相干人员要呵护患者隐私.三. 产生血液传播疾病职业吐露后的应急处理1. 用番笕液和流淌水清洗污染的皮肤,用心理盐水冲洗黏膜.2. 若有伤口,应该在伤口旁由近心端向远心端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毁伤处的血液,再用番笕液和流淌水进行冲洗,制止进行伤口的局部挤压.3. 受伤部位的伤口冲洗后,应该用消毒液,如:75%乙醇或者0.5%碘伏进行消毒,并包扎伤口;被吐露的黏膜,应该重复用心理盐水冲洗清洁.4. 产生艾滋病病毒的职业吐露后,医务科实时组织院内相干学科专家根据卫生部《医务人员艾滋病病毒职业吐露防护工作指点原则》对其吐露的级别和吐露源的病毒载量程度进行评估和肯定,肯定是否预防性用药,如需用药,制订具体的预防性用药计划.5. 产生乙肝病毒.丙肝病毒.梅毒等血源性传播疾病的职业吐露后处理和随访.四. 陈述.体检和随访1. 职业吐露产生后,当事人在应急处理后,应尽快陈述科室负责人(科主任或护士长);2. 职业吐露当事人填写《盘锦市第二人平易近病院职业吐露事宜登记表》,由科室负责人签字后送交病院沾染治理科.3. 根据卫生部《医务人员艾滋病病毒职业吐露防护工作指点原则》和《血源性疾病职业吐露防护处置流程》,医务处对产生职业吐露的当事人立刻进行职业吐露评估并肯定体检项目和相干治疗,体验科协助实行体检,预防保健科负责对产生职业吐露后的预防用药品和高效价乙肝免疫球蛋白的药品包管及随访.五. 应用化学消毒剂的防护:包管优越的通风情况,应用化学消毒剂时戴手套.口罩,须要时穿防护衣,口罩和手套要准时改换,尽量选择对空气污染小的化学消毒剂,应用中的化学消毒剂容器加盖,对化学消毒剂原液要准确贮存.六. 化学治疗的防护:配药室经常天然通风,须要时装配排气扇.在配制化疗药及为病人进行化疗药物的穿刺打针时,应戴口罩.帽子及双层手套,配制化疗药后的垃圾按药物性医疗废料处理,盛垃圾的容器要加盖.操纵中掉慎将药液溅到皮肤或眼睛,应立刻应用心理盐水完整冲洗,假如药液溢出到桌面,医用纱布吸附药液,再用清水冲洗被污染桌面.锐器伤后伤口紧迫处理:(1)捏住伤口近心端,以阻断静脉回流(2)立刻用流淌水冲洗,向伤口部位偏向中断推挤,挤出伤口部位的污血,留意不要一挤一松,防止将污血倒吸入血轮回(3)碘伏或酒精或碘酒消毒伤口其他处理病人HIV(+)(1)产生艾滋病病毒职业吐露后尽早服用双汰芝,最好在4小时内实行,最迟不得超出24小时;即使超出24小时,也应该实行预防性用药(2)医务人员抽血检讨Anti-HIV,并于吐露后4周.12周.6月按期追踪检讨Anti-HIV病人HbsAg(+)(1)医务人员HbsAg(+)或Anti-HBs(+):不须要打针疫苗或HBIG(2)医务人员HbsAg(-)Anti-HBs(-)未打针疫苗:24小时内打针HBIG并一周后接收HBV疫苗打针(3)医务人员HbsAg(-)Anti-HBs(-)已完成疫苗打针未产生抗体:24小时内打针HBIG 并补一剂疫苗(4)医务人员HbsAg(-)Anti-HBs(-)正接收疫苗打针未产生抗体:24小时内打针HBIG并中断完成疫苗打针通化市环通村庄卫生室医务人员职业安然防护轨制一. 医务人员从事诊疗.护理工作要严厉遵守操纵规程,加强自我呵护意识,控制罕有沾染病的传播门路.隔离防护技巧,削减职业伤害.二. 医务人员进行有可能接触病人血液.体液的诊疗和护理操纵时必须戴手套,手部皮肤产生破损时必须戴双层手套.三. 诊疗.护理操纵中,有可能产生血液.体液飞溅到医务人员面部时,医务人员应戴具有防渗入渗出机能的口罩.防护眼镜.隔离衣或围裙.四. 医务人员在进行侵袭性诊疗.护理操纵中,特别留意防止针头.缝合针.刀片等锐器刺伤或划伤五. 应用后的锐器直接放入耐刺.防渗漏的利器盒以防刺伤.六. 卖力履行安然打针轨制,制止应用后的一次性针头从新上针头套,制止徒手分类操纵污染器械.针头.刀片等锐器.七.严厉履行手卫生规范八.在尺度预防的基本上,根据疾病的重要传播门路,采纳响应的隔离措施,包含接触隔离.空气隔离和飞沫隔离.。
医务人员职业健康与安全防护(三篇)

医务人员职业健康与安全防护是保障医护工作者身体健康和安全的关键措施。
由于医务人员从事的工作特殊性和困难性,他们常常面临各种健康与安全风险,包括职业病、感染风险、工作压力等。
因此,加强对医务人员的健康与安全防护是非常重要的,不仅对于个体的身体健康有利,还能确保医院的正常运行和提高医疗质量。
一、职业病防护医务人员由于长期与各种病原体接触,容易患上职业病。
而且许多职业病多年后才会出现症状,给医务人员的健康带来巨大威胁。
因此,做好职业病的防护工作非常关键。
首先,要加强职业病防护知识的宣传与培训,让医务人员了解职业病的危害性和预防措施。
这对提高医务人员的职业病防护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医院应制定完善的职业病防护制度和规章制度,要求医务人员佩戴个人防护用品,如口罩、手套、防护服等,在工作中做好个人防护措施。
同时,医院还应定期进行职业病体检,提前发现潜在的职业病患者,给予相应的治疗和康复。
最后,要加强对医务人员职业病预防措施的监督与检查,及时发现问题,纠正做法,确保医务人员的健康与安全。
二、感染防护医务人员常常面临感染风险,尤其是在处理传染病患者时。
因此,加强感染防护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医务人员要严格遵守感染控制的各项规定和操作规程,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定期进行体检,确保自身的健康状态。
其次,医院应加强感染控制的管理和监督,确保各项预防措施的有效执行,包括手卫生、消毒操作、环境卫生等。
同时,医院还应提供充足的个人防护用品,如口罩、手套、防护服等,供给医务人员使用,并定期检查和更换。
此外,对于被感染的医务人员要及时隔离治疗,同时要做好其它员工的防护工作,以避免感染蔓延。
三、工作压力管理医务人员长期面对着高强度的工作压力,容易导致心理和身体健康问题。
因此,要加强对医务人员工作压力的管理与缓解。
首先,医院应合理安排医务人员的工作时间和任务量,避免过度工作的情况发生。
其次,医院应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包括安静的工作空间、适宜的温度和光线等,提供舒适的休息条件。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及安全防护制度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及安全防护制度职业暴露是指医务人员从事诊疗、护理等工作过程中意外被艾滋病毒、肝炎病毒等病毒感染者或病人的血液、体液(羊水、心包液、胸腔液、腹腔液、脑脊液、滑液、阴道分泌物等)污染了皮肤或者粘膜,或者被含有病毒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的针头及其他锐器刺破皮肤,有可能被病毒感染的情况。
一、预防1、医务人员预防艾滋病病毒、乙肝病毒感染的防护措施应当遵照标准预防原则,对所有病人的血液、体液及被血液、体液污染的物品均视为具有传染性的病源物质,医务人员接触这些物质时,必须采取防护措施。
2、对于择期进行手术、介入治疗、内镜检查、及其他侵入诊疗(包括胸穿、骨穿等)的病人,手术前要进行手术免疫全套(HIV抗体、HBsAg HCV 抗体、梅毒血清学试验)检测,麻醉科医师在术前查房时要检查患者是否检查手术免疫全套,如为HIV、HBV HCV或梅毒阳性患者要及时告之参与手术的医师和护士;对于急诊手术,主管医师要检测手术免疫全套(快速检验HIV、HBV、HCV、Trust)。
检验科对于要求快速检验手术免疫全套应在2 小时及2 天内主动向临床报告检验结果。
3、医务人员接触病源物质时,应当采取以下防护措施:(1)医务人员进行有可能接触病人血液、体液的诊疗和护理操作时必须带手套,操作完毕,脱去手套后立即洗手,必要时进行手消毒。
(2)在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飞溅到医务人员的面部时,医务人员应当戴手套、具有防渗透性能的口罩、防护眼镜;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大面积飞溅或者有可能污染医务人员的身体时,还应当穿戴具有防渗透性能的隔离衣或者围裙。
(3)医务人员手部皮肤发生破损,在进行有可能接触病人血液、体液的诊疗的护理操作时必须戴双层手套。
(4)医务人员在进行侵袭性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要保证充足的光线,并特别注意防止被针头、缝合针、刀片等锐器刺伤或者划伤。
(5)使用后的锐器应当直接放入专用利器盒,也可以使用具有安全性能的注射器、输液器等医用锐器,以防刺伤。
医务人员职业安全防护制度

医务人员职业安全防护制度
一、个人防护措施
医务人员在工作过程中要正确使用个人防护用品,如口罩、手套、护
目镜、防护服等,以减少接触病原体的机会。
同时,要定期更新个人防护
装备,并做好日常的清洁与消毒工作,保证其功能的完好和卫生。
二、职业暴露防护
医务人员往往需要与各种传染性病原体进行直接接触,因此需要有一
套完善的职业暴露防护措施。
包括对接触传染病患者后的手卫生、物体清
洁消毒、医疗废弃物处理等方面的规定,以减少医务人员感染危险。
三、心理健康保护
四、人身安全保护
医务人员在工作过程中可能会遭受到患者或其家属的暴力行为,对此,医疗机构应建立严格的安全管理制度,包括医务人员个人安全防护和应急
处置预案等,确保医务人员的人身安全。
五、物理环境安全
医疗机构应建立科学合理的工作环境和条件,包括为医务人员提供充
足的防护设备和物资,合理布局工作区域,确保医务人员的工作环境干净、卫生、安全。
六、培训与教育
七、责任追究和补偿机制
医务人员在履行职责过程中可能面临各种风险和挑战,当发生职业伤害或事故时,医疗机构应建立起健全的责任追究和补偿机制,保障医务人员的合法权益。
医务人员职业安全防护制度的实施离不开医疗机构的大力支持和全员参与,只有充分保障医务人员的人身安全和职业权益,他们才能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专业能力,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医疗服务。
同时,也要加强社会的关注和支持,以提高医务人员的职业尊严感和幸福感。
医院医务人员职业安全防护制度

医院医务人员职业安全防护制度一、目的为了保障医院医务人员在工作中的人身安全和职业健康,预防职业性疾病和职业伤害,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制定本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本院所有医务人员,包括医生、护士、医技人员、管理人员和后勤人员等。
三、职业安全防护原则1. 预防为主:医院应当加强职业安全防护工作,预防职业性疾病和职业伤害的发生。
2. 分类防护:根据不同的职业风险,采取相应的职业安全防护措施。
3. 标准操作:医务人员应当严格遵守操作规程,正确使用防护设备和用品。
4. 持续培训:医院应当定期对医务人员进行职业安全防护知识和技能的培训。
四、职业安全防护措施1. 个人防护措施(1)医务人员应当配备必要的防护用品,如口罩、手套、护目镜、防护服、防护鞋等。
(2)医务人员在接触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等时,应当佩戴相应的防护用品。
(3)医务人员在进行侵袭性操作、手术等高风险操作时,应当采取严密的防护措施。
2. 环境防护措施(1)医院应当保持诊疗环境整洁、卫生,定期进行消毒和通风。
(2)医院应当合理布局,区分清洁区、半污染区和污染区,设置明显的标识。
(3)医院应当加强医疗废物管理,严格执行医疗废物处理规定。
3. 设备防护措施(1)医院应当配备先进的医疗设备,保证设备的安全性能。
(2)医务人员应当正确使用医疗设备,定期进行维护和检修。
(3)医院应当加强对放射性物质、化学试剂等危险品的管理,确保其安全使用。
4. 管理防护措施(1)医院应当建立健全职业安全防护管理制度,明确各相关部门和人员的职责。
(2)医院应当加强对职业安全防护工作的监督和检查,及时发现和处理问题。
(3)医院应当建立职业暴露应急预案,提高应急处理能力。
五、职业安全防护培训与教育1. 医院应当定期组织职业安全防护知识与技能的培训,提高医务人员的防护意识和能力。
2. 医院应当对新入职医务人员进行职业安全防护知识的培训,确保其掌握基本的防护技能。
医务人员职业安全防护原则

医务人员职业安全防护原则一、前言在医务人员的职业中,因为不可避免的接触疾病发源地,存在着如医源性、职业暴力、医疗器械污染等方面的职业危害,所以为了保护自己的身体健康,医务人员必须时刻注意职业安全防护。
二、医源性伤害的防护1.接触患者前必须做好个人防护措施。
戴好口罩、带好手套、穿好防护服等,有效地避免接触患者分泌物、排泄物和呼吸道分泌物。
2.对于伤口、烧烫伤等,应该进行及时处理,并进行必要的物品消毒。
3.熟练掌握消毒技术,避免石棉、甲醛等对身体的危害,同时需要定期更新因疾病感染和预防等方面的消毒和消毒用品的使用方法,以延长使用寿命。
4.保持清洁,做好个人和环境卫生,防止传染病的传播。
5.入职接受培训,了解接触传染病的常识,掌握相关应急处理技能,增强对职业危害的认识,提升安全意识。
三、职业暴力危害的防护1.先进好的职业道德,增强职业荣誉感和使命感,有效防止职业暴力的发生。
2.在患者交流中,要言辞礼貌,保持良好的沟通技巧,注重语言的选择和语气的掌握,赢得患者的尊重和信任。
3.要认真听取患者的意见和诉求,尊重患者的权利,耐心解答,避免过度解释引起矛盾。
4.遇到患者的不友善,一定要协调前去解决,并且合理合法处理纠纷。
5.时刻保持平和稳如的心态,避免情绪化的行为,保持冷静。
四、设备污染防护原则1.严格按照操作规程和说明书,正确使用医疗器械。
2.领取和使用器械时,应该检查器械的合规性和准确性,避免出现器械污染的情况。
3.加强器械的清洁消毒,杀灭病菌,减少交叉感染的发生。
4.注意存放位置,避免被宠坏,不得冷热混存,防止被微生物污染。
5.注重维保,及时了解设备的使用情况,有问题需要及时维修,在峰值期避免使用频繁的设备,减少过多的压力。
五、总结在医务人员的职业安全防护方面,需要时刻注意前期准备,加强对医源性伤害和职业暴力危害的认识,避免职业伤害的发生。
同时,对于设备污染防护,可以提高操作的规范和科学效率,降低设备出现故障的风险,保障医务人员的身体安全。
医院医务人员职业安全防护措施

医院医务人员职业安全防护措施医院是一个特殊的工作场所,医务人员在日常工作中面临着各种潜在的危险和风险。
为了保障医务人员的职业安全,医院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防护措施。
本文将从人身安全、职业暴露、感染控制等方面介绍医院医务人员的职业安全防护措施。
一、人身安全1.安全教育和培训:医院应定期开展安全教育和培训,提高医务人员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2.建立安全管理体系:医院应建立完善的安全管理体系,明确责任人和工作流程,确保各项安全措施的有效落实。
3.加强安保措施:医院应设立安保岗位,加强对门禁、通道、设备和重要区域的监控和管理。
并配备安全技防措施,如安全门、监控摄像等。
4.防范暴力事件:医院应加强对患者家属和医务人员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及时解决医患纠纷,防范和减少暴力事件的发生。
5.完善应急预案:医院应制定并完善各类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包括火灾、地震、爆炸等。
并进行定期演练,提高医务人员的应急处理能力。
二、职业暴露1.个体防护装备:医务人员在工作中容易接触到病原微生物、有害物质等。
医院应配备防护服、手套、口罩、护目镜等个体防护装备,保障医务人员的安全。
2.遵守操作规程:医院应制定明确的操作规程,要求医务人员在进行有危险性的操作前必须佩戴个体防护装备,规范工作流程,降低职业暴露的风险。
3.废物分类和处理:医院应加强对医疗废物的分类和处理,对有感染性的废物进行专门处理,防止病原微生物的传播。
4.定期体检:医务人员应进行定期的职业健康体检,及时发现和处理职业暴露带来的健康问题。
三、感染控制1.手卫生:医务人员应经常洗手,特别是在接触患者之前、之后,以及进行操作前后。
并严格遵守相关手卫生操作规范。
2.消毒措施:医院应建立完善的消毒管理制度,对各种物品、设备进行定期消毒和清洁。
3.废物管理:对于有感染性的废物,医院应按照相关规定进行分类和处理,避免感染病原微生物的传播。
4.个体防护措施:医务人员在接触患者时应佩戴个体防护装备,如口罩、手套、护目镜等,防止病原微生物的传播。
医务人员职业卫生安全防护制度

医务人员职业卫生安全防护制度一、总则第一条为了保障医务人员的职业卫生安全,预防职业病和职业伤害,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我国境内的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
第三条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健全职业卫生安全防护制度,配备必要的职业卫生防护设施和器材,提供符合职业卫生要求的劳动保护条件和环境。
第四条医务人员应当遵守职业卫生安全防护制度,正确使用职业卫生防护设施和器材,提高自我防护意识和能力。
第五条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应当依法参加职业病防治和职业伤害保险。
第六条医疗机构应当定期对医务人员进行职业卫生培训,提高医务人员的职业卫生知识和技能。
第七条医疗机构应当依法接受卫生行政部门的监督和检查,如实提供有关职业卫生安全的资料和信息。
二、职业卫生防护措施第八条医疗机构应当根据医疗活动的特点和风险,制定具体的职业卫生防护措施,并向医务人员进行培训和宣传。
第九条医务人员在执业活动中,应当遵守以下职业卫生防护措施:(一)按照医疗操作规程和卫生要求进行医疗活动,防止交叉感染和职业病的发生;(二)正确使用医疗设备和器材,防止因操作不当造成的伤害;(三)正确处理医疗废弃物,防止环境污染和职业病的发生;(四)参加职业健康检查,及时发现和治疗职业病;(五)在接触传染病患者、放射性物质等特殊情况下,按照规定采取防护措施;(六)参加职业卫生培训,提高职业卫生知识和技能。
第十条医疗机构应当为医务人员提供以下职业卫生防护设施和器材:(一)符合卫生要求的医疗设备和器材;(二)防护用品和防护器材,如防护口罩、手套、护目镜、防护服等;(三)职业病诊断和治疗设施;(四)职业健康检查和体检设施;(五)职业卫生培训和教育设施。
三、职业卫生安全管理第十一条医疗机构应当设立职业卫生安全管理机构或者指定职业卫生安全管理人员,负责本机构的职业卫生安全管理工作。
第十二条职业卫生安全管理机构或者职业卫生安全管理人员的职责包括:(一)组织制定和实施职业卫生安全防护制度;(二)组织职业卫生培训和宣传;(三)组织职业健康检查和体检;(四)组织职业病防治和职业伤害保险工作;(五)组织处理职业病和职业伤害事故;(六)组织职业卫生安全检查和评估。
医务人员职业安全防护讲义

医务人员职业安全防护讲义一、职业病防护1. 工作环境的检查:医务人员应注意医疗环境的卫生和安全,每日清洁及消毒医疗设备和器具,做好防护措施。
2. 个人防护:医务人员在接触患者时要戴好口罩、手套等个人防护用具,避免接触患者体液。
二、感染病防护1. 消毒措施:医务人员在接触患者后要及时、完整地进行手卫生和器械消毒。
2. 预防接触:在接触疑似感染患者时,医务人员要做好个人防护,避免直接接触患者体液。
三、职业伤害防护1. 身体姿势:医务人员在工作时要注意姿势,避免长时间保持一个姿势,避免腰部和肩部受伤。
2. 防护装备:医务人员在进行危险操作时要佩戴好相应的防护装备,如头盔、护目镜等。
四、心理健康保护1. 心理压力:医务人员在工作中会承受较大的心理压力,要学会应对压力,保持心理健康。
2. 团队支持:医务人员应该互相支持,组成良好的团队,共同应对工作压力。
五、急救技能培训1. 医务人员应定期接受急救技能培训,掌握基本的急救知识和技能,以便在紧急情况下能够及时应对。
2. 定期演练:医务人员应定期组织急救演练,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六、个人健康保护1. 锻炼身体:医务人员要注意适当锻炼,保持良好的身体状态。
2. 饮食保健:医务人员应注意饮食健康,避免过度疲劳,保持充足的睡眠。
七、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1. 医务人员应遵守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对待患者要尊重和关心,保护患者隐私。
2. 禁止违规行为:医务人员要遵守医疗规章制度,不得擅自行医、滥用药物等违规行为。
八、应急灾害预案1. 培训和演练:医务人员应定期接受灾害应急演练和培训,熟悉各类应急处理程序,做好应对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的准备。
2. 物资储备:医务人员要做好相关急救物资的储备和管理,确保在危机情况下有足够的应急用品。
九、社交安全1. 社交安全培训:医务人员需要接受社交安全相关的培训,学会如何应对危险情况和保护自己。
2. 出行安全:医务人员在外出时要注意安全,避免单独夜间行走或前往危险地区。
医务人员职业安全防护原则

医务人员职业安全防护原则医务人员在工作中面临着各种危险和风险,因此需要严格遵守一系列的职业安全防护原则。
以下是医务人员职业安全防护的一些重要原则:1.个人防护:医务人员应该戴好个人防护装备,包括手套、口罩、护目镜、防护服等,以防止直接接触病原体或其他有害物质。
个人防护装备应根据工作环境和任务的特殊要求进行选择,并确保正确佩戴和使用。
2.洗手:医务人员需要严格遵守洗手规程,并根据需要进行正确的手卫生措施。
这可以有效地减少病原体的传播,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健康安全。
3.安全培训:医务人员应接受相关的职业安全防护培训,了解和掌握相关的职业安全知识和技能。
这包括正确使用防护装备、应急处理措施、废物处理等。
4.废物处理:医务人员需要正确处理和处置医疗废物,避免其对环境和他人造成污染和危害。
废物处理应根据相关规定进行,分开分类、密封妥善处理。
5.预防伤害:医务人员应注意自身的工作环境和工作对象,采取适当的措施预防伤害。
如避免拖拽重物、正确使用手术器械等。
6.合理用药:医务人员应合理使用药物,遵守相关的用药规范和操作要求。
同时,应定期检查和保养药物仓库和设备,确保药物的安全和有效性。
7.应急处理:医务人员需要具备应急处理能力,能够在紧急情况下迅速采取措施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安全。
这包括地震、火灾、传染病暴发等各种突发事件的应对措施。
8.心理健康:医务人员应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避免过度劳累和压力。
他们可以通过锻炼身体、交流心理压力、寻求帮助等方式来维护自身的心理健康。
9.病人安全:医务人员的职责是保护病人的生命和健康安全。
他们应遵守相关的医疗程序和操作规范,确保医疗活动的安全和有效性。
以上是医务人员职业安全防护的一些原则,医务人员应认真遵守并持之以恒。
只有做好职业安全防护工作,才能有效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安全,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
医务人员职业安全防护制度

医务人员职业安全防护制度一、医务人员职业安全防护措施应当遵照标准预防原则,对所有病人的血液、体液及被血液、体液污染的物品均视为具有传染性的病源物质,接触这些物质时,必须采取防护措施。
二、医务人员接触病源物质时,应当采取以下措施。
(一)医务人员进行有可能接触病人血液、体液的诊疗和护理操作时必须带手套,操作完毕,脱去手套后立即洗手,必要时进行手消毒。
(二)在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飞溅到医务人员的面部时,医务人员应当戴手套、具有防渗透性能的口罩、防护眼镜;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大面积飞溅或者有可能污染医务人员的身体时,还应当穿戴具有防渗透性能的隔离衣或者围裙。
(三)医务人员手部皮肤发生破损,在进行有可能接触病人血液、体液的诊疗和护理操作时必须戴双层手套。
三、医务人员在进行侵袭性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要保证充足的光线,并特别注意防止被针头、缝合针、刀片等锐器刺伤或者划伤。
四、使用后的锐器应当直接放入耐刺、防渗漏的利器盒,也可使用具有安全性能的注射器、输液器以防刺伤。
禁止将使用后的一次性针头重新套上针头套。
禁止用手直接接触使用后的针头、刀片等锐器。
五、使用紫外线消毒时,不得使紫外线光源照射到人,以免引起损伤。
七、接触戊二醛等消毒溶液时应戴橡胶手套、防止溅入眼内、吸入体内或皮肤粘膜上,一旦溅上,应及时用清水清洗。
医院感染监测制度根据卫生部下发的医院感染管理规范的通知,为做好我院感染管理工作特做如下规定:。
1、药剂科购入的消毒器械,一次性使用的医疗、卫生用品、必须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加强索证管理。
2、各临床科室的治疗室、换药室、每季做一次空气培养、每天进行紫外线消毒1次并有登记记录。
每半年对紫外线辐射的强度进行监测。
各科使用的器械消毒液由药剂科统一配制,使用中的消毒液,应保持有效浓度。
3、医护人员应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消毒、灭菌与隔离制度。
一次性用品用后科室进行毁形.4、定期对换药室、注射室的消毒灭菌效果进行监测并及时反馈监测结果。
医务人员职业防护知识

医务人员职业安全防护知识一、职业防护原则1、基本防护防护对象:在医疗机构中从事诊疗工作的所有医、护、技人员。
着装要求:工作服、工作帽、医用口罩、工作鞋。
凡接触传染病人时要加穿隔离衣。
2、加强防护:防护对象:进行体液或可疑污染物操作的医务人员; 传染病流行期的发热门诊, 隔离病区等区域的工作人员; 转运确诊或疑似为传染病患者的医务人员和司机。
着装要求:在基本防护的基础上, 可按危险程度加用以下防护用品:隔离衣、外科口罩 /N95口罩、鞋套、手套、防护眼罩、面罩等。
3、严密防护:防护对象:进行有创操作, 如给特殊病人进行气管插管、切开吸痰等操作和作传染病人尸解的医务人员。
防护要求:在加强防护的基础上全方位防护,应使用面罩、呼吸防护器。
二、基本预防控制措施1、医务人员要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掌握常见感染病的传播途径、隔离防护技术,减少职业危害。
2、遵照标准预防的原则,在接触病原物质时,应当采取以下防护措施:(1) 在接触病人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时戴手套,操作完毕,脱去手套后立即洗手,必要时进行手消毒。
(2) 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喷溅时,应戴防护眼镜或防护面罩,穿隔离衣或防水围裙等。
(3) 进行侵袭性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要保证充足的光线,尽量减少创口出血,并特别注意防止被针头、缝合针、刀片等锐器刺伤或者划伤。
(4) 处理针头时不要太匆忙,手持针头和利器时,不要让锐器面对着他人,在为不合作的病人注射时,应取得他人的协作,使用的针头不可再套回原针帽内,如果一定要套回,则采用单手复帽技术,不要将锐利器具直接传递给他人,使用后的锐器直接放入利器盒,不要折毁锐利器具等。
(5) 医务人员手部皮肤发生破损,在进行有可能接触病人血液、体液的诊疗和护理操作时须戴双层手套。
3、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根据疾病的主要传播途径,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包括接触隔离、空气隔离和飞沫隔离。
4、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
5、对手术前及输血前患者必须严格进行“感染筛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针刺伤后感染的危险程度
目前,医院内经血传播的主要病毒 性疾病是:乙 型肝炎、丙型肝炎、艾滋病等20多种疾病。血污染 针头刺伤后,不同病原体感染危险度 HBV 感染率6%~30%
HCV 感染率1.8%
HIV 感染率 0.33%
国外研究证实: HBV感染率高于HIV感染率55倍,高于HCV38倍。
锐器伤常见暴露原因
锐器伤对医务人员的伤害
1、锐器伤是医务人员发生血源性感染最重要 的传播途径 2、我国数据,工作3年以内的医院新职工 (医生和护士)锐器伤发生率高达95.66%, 而锐器伤后报告者仅占7.67%。 3、锐器伤不报告将导致职业暴露后不能获 得有效的专业指导和相应的医学处理,对 锐器伤的预后产生不利影响。
处理药物或配餐前。
针头刺伤后危险性有多大?
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的一项研究显示,影响针头刺伤后 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危险性因素包括: 1、刺伤的深度; 2、针头的性质(空心比实心更危险);
3、有可见的血液从伤口溢出; 4、针头刺伤了静脉和动脉; 5、污染源来自感染早期和晚期艾滋病病感染者(病毒载量高) 6、引起感染的因素: 7、病菌种类; 8、什么样的接触(接触方式); 9、接触的血量; 10、接触时病人血中的病毒量;
• 案例提示: • 在医疗工作中,尤其在为艾滋病人服务过程中,应严格贯 彻普遍性防护原则,包括将锐器例如针头、刀片等与其他 物品分开存放和处理,以免发生被混在污物中的锐器扎伤 等事故。
某门诊医生的职业暴露
• 某院艾滋病门诊,有一艾滋病人在门诊就诊中突然发生上 消化道大出血,以大量呕血为主,刘医生在抢救该病人过 程中,突有病人呕吐的血液喷射到了她的眼睛里和脸上。 她立刻用清水洗脸,并用氯霉素眼药水点眼。后经专家指 导,用生理盐水冲洗眼睛、服用双汰芝,28天、抽血检测 HIV抗体作为基线结果,并在6周,3个月、6个月时检测 HIV抗体,均阴性。 • 案例提示: • 在临床工作中,尤其是为艾滋病人的医疗操作中,一要注 意戴口罩,二要戴防护镜。 • 这属于黏膜的暴露,不要用眼药水滴眼,否则容易损伤黏 膜,增加感染机会。
注射 抽血 静脉穿刺或拔除 外科手术缝合 锐器处理 废弃物处理
锐器伤现状
• 所有医务人员均存在感染性疾病传播的潜在危险 • 所有 诊疗过程均具有潜在危险性,其中以锐器误 伤最为常见 • 针刺伤刀割伤其它锐器 • WHO估计,全球每年12亿次注射量,其中10%为免 疫接种,90%为治疗性注射 • 有研究表明在一次性锐器误伤的调查中40%的受检 者有过注射针头误伤史 • 另一份国内护士的调查显示:75%担心工作中被刺 伤;96%被刺伤过
医务人员面临的挑战
我国是乙型肝炎高发区,乙肝总感染率高达 15%, 携带者占世界总数的1/3
大约1.5亿都有慢性肝炎,最终肝衰竭或肝癌
丙肝90年代以后呈上升趋势,感染率约为3%
艾滋病的流行已经进入快速增长期,我国有艾
滋病感染人数已经超过100万
医务人员的职业风险
• • • • • • • • 工作环境特殊(病原微生物集中) 工作对象 遭受职业伤害的机会和频率高:传染性疾病 医疗器械 化学物质 放射物质 自我防护意识淡薄 缺乏相应的保护措施与制度
3.53
套针帽 采血 采血 套针帽
收废物 丢针头 收废物 丢针头
缝合
缝合
换药
换药
医生
备 皮 护士
备皮
清洗器械 开安瓿
洗器械
开安瓿
医生
护士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讨论分析
• 我院2014年上报的的职业暴露人数为6人, 事件发生人员多为护士其次为医生,主要 的发生地点为各科病房,这与我院临床医 护人员缺乏、只注重完成治疗护理工作任 务,而忽略规范操作有关。暴露源最主要 为乙型肝炎,锐器伤是最主要的暴露方式。 因此,应加强护士职业安全意识,要注意 做好防护措施,尤其锐器伤的预防是医务 人员职业暴露防护的重点。
医疗废物处理安全意识
国内锐器盒现状
38
医疗废物二次分拣
39
将血标本放入试管内
双手盖上针帽
分离输液器时 在患者或其他人员 突然移动时注射
收拾手术污物
手术中传递剪刀及刀片
缝合中
职业暴露的预防 • 两道防线 –预防暴露 –暴露后预防
染的机率相当低,但是不等于0…
不可承受的生命之
我们来讲一个真实的故事!
痛!
0.33%几率的遭遇
2006年一个周五下午,中国医学科学院输血研究所卫生部艾滋病确诊实 验室刚上班,一个20多岁的女孩来到实验室,女孩的面容憔悴,满脸惶恐, 她怯生生地告诉实验室工作人员:自己是四川某县的一名护士,在医院注射 室工作。今年7月,她给一个患者打针,刚把针头拔出来,一个朋友和她开 玩笑,在身后猛一拍她的肩膀,她大惊之下,拿针的手一哆嗦,刚拔出来的 针头顺势就扎进了自己手上的肌肉里。后来,她才从医生那里知道,那个病 人是艾滋病感染者。 得知这个消息,她欲哭无泪。作为护士,她清楚地知道:是否感染 HIV 只有在三个月后才能检查出来。接下来的日子,她每天都在忐忑不安中度过, 每天她都祈祷,希望不要被HIV“选中”。
24
2010年浙江省六家医院锐器伤调 查结果
发生率%
20.0 15.0 10.0 5.0 0.0 医生 护士 医技人员 工勤人员 实习生 工作人员 其他 合计
发生率%
%
•
安徽医科大学和马鞍山市疾控中心的专家在对马鞍山市部 分医疗卫生机构的调查中发现,27%的医务人员有过艾滋病职 业暴露的经历。 • 此次课题组抽取马鞍山市4家市级综合医院、1家县级医院、 15家乡镇卫生院、12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5家村卫生室, 共发放问卷调查表600份,回收有效问卷567份。其中,有355 人至少发生过1次以上的职业暴露经历,暴露率为62.6%;有 153人有过艾滋病职业暴露经历,占27%。调查还表明,发生 职业暴露的污染物来自血液的占87%,发生职业暴露的工具是 注射器针头、输液器针头的占83.4%。 • 调查还发现,567人中有311人在进行能引起血液飞溅的 操作中不穿防渗隔离服,不戴防护眼镜;133人在手部破损时 不戴双层手套;75人在处理被血液、体液污染的物品时不戴 手套。对此,有关专家建议,应采取定期对医务人员进行有 关预防职业暴露的专业培训等等,从而有效防止艾滋病职业 暴露的发生。开安瓿
医院人员利器伤频率
50 40 30 20 10 0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抽血注射
包装器械
处理针具
外科操作
其
它
医疗技术操作锐器伤构成
30
27.75
25 20 15
11.11 11.33 13.68 11.52 11.52 19.78
25.36
21.41
14.28
10 5 0
3.67 1.57 1.01 4.47 1.75 2.39 1.57
职业暴露的危害
• 医务人员面临着严峻的职业暴露问题。 由于其职业的特殊性,每天都有因职业 暴露获得感染的危险。 • 职业暴露导致的伤害不仅直接影响到医 疗质量,同时也严重危害医务人员的身 心健康。加强医护人员自我防护,避免 职业暴露的发生, 迫在眉睫。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分类:
感染性职业暴露
放射性职业暴露 化学性职业暴露 其他职业暴露
国内护士针刺伤的流行概况
• 5个城市的三甲医院中228名护士调查显示,过去 12个月
中注射前和注射中意外针刺伤83%,平均7.7次/人;注射 后针刺伤58%,平均.5次 /人
• 长沙市的几大医院的441名护理人员调研中发现,在一年
内有83%的护士被利器刺伤1339次,平均每人每年3次
• 广西某医院调查166名护士100%被针刺伤
80~90%为 针刺伤暴露
感性认识
每毫升血液中含HBV病毒就有一亿个感染剂量. 感染HIV只需1.4毫微升血液,HBV只需0.4 毫微升血液。
发生频率
每30秒钟 每30秒钟
医护人员 便会发生一次职业暴露
便有一名医护工作者 被污染针头扎伤
每30秒钟一次
现在呢?
也就是每年将有近百万次针头扎伤事故发生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令
医院感染管理办法
(2006年9月1日起施行)
医院感染管理办法
• • 第十三条 医疗机构应当制定具体措施,保证医务人员的手卫生、诊 疗环境条件、无菌操作技术和职业卫生防护工作符合规定 要求,对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进行控制。 【释义】 之 四、医务人员的职业卫生防护 1、为了保护医务人员的职业安全与身体健康,有效预防和 控制医务人员因职业暴露而引发的各种感染性疾病,医疗 机构应根据国家的相关法规,制定医院医务人员的职业卫 生防护制度,并认真落实;定期进行培训, 使医务人员充 分掌握其相关知识与防范措施,有效预防自身感染。 2、医务人员应掌握医院感染“标准预防”的基本原则和具 体措施,并能根据情况,在必要时采取适当的额外预防措 施 3、医疗机构应为医务人员提供合格和充足防护用品,以备 需要时使用。 4、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暴露时,应有登记、报告、追踪制度 及处理流程与措施等。
控制医院感染 最简单, 最有效, 最方便, 最经济方法——
洗 手
严格实施正确的洗手 规则,可减少医院感 染20~30%
洗 手
• 控制感染最有效、最方便、最经济的方法 • 但要能够经常和适时的洗手。什么时候洗手?
直接接触病人前后;
穿脱隔离衣前后,摘手套后(戴手套不能代替洗手);
进行无菌操作、接触清洁、无菌物品之前; 接触患者粘膜、破损皮肤或伤口前后,接触血液、体液 分泌物、排泄物、伤口敷料等之后; 从同一患者身体的污染部位移到清洁部位时; 接触患者周围环境及物品后(包括医疗设备);
临床医务人员职业
安全防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