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下第一单元内容
部编版(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目录
部编版(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目录以下是部编版(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的目录:第一单元诗歌的魅力第一课诗与社会第二课什么是辞章第三课描绘自然的辞章第四课描写自然的辞章第五课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第六课走进“大明湖畔”的诗歌之美第七课用诗的语言表现人物第八课走进现代诗歌第九课诗中有画第二单元文学的花朵第十课解读课文第十一课寓言第十二课童话第十三课小品文第十四课微小说第十五课词的世界第十六课布谷鸟的“表演”第十七课一根小草第十八课一杯水第十九课背诵课文第三单元古人的智慧第二十课解读课文第二十一课那时的日子第二十二课读日记第二十三课古人为什么烧书第二十四课读图文第二十五课为了独立第二十六课解证明第二十七课叙事文第二十八课读叙事文第二十九课读传记第三十课背诵课文第四单元人与自然第三十一课解读课文第三十二课中国古代的山水诗第三十三课如何阅读山水诗第三十四课描写历史故事的山水诗第三十五课描写自然的山水诗第三十六课描写情感的山水诗第三十七课描写心理活动的山水诗第三十八课诗的鉴赏第三十九课叙事诗第四十课背诵课文第五单元追求真理第四十一课解读课文第四十二课探索真理第四十三课驳斥与辩证第四十四课追求真理的“利器”第四十五课比喻第四十六课论述第四十七课背诵课文第六单元社会与人生第四十八课解读课文第四十九课学校如何教育我们第五十课工作的意义第五十一课个体与群体——考试与竞赛第五十二课个体与群体——如何看待游戏第五十三课个体与群体——自私和利他第五十四课个体与群体——消费与道德第五十五课议论文第五十六课悯农第五十七课背诵课文第七单元文化与生活第五十八课解读课文第五十九课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第六十课文化的传播第六十一课文化与地理环境第六十二课文化与人类活动第六十三课知识文化与生活文化第六十四课文学与艺术第六十五课文化与审美第六十六课虚实结合第六十七课背诵课文希望以上目录对您有所帮助!。
八年级历史下册 (部编版)第一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单元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核心素养新课标一站式单元教学设计)1.课程标准目标要求(1)了解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开国大典,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对中国和世界历史的伟大意义。
(2)掌握抗美援朝的原因、目的、经过及意义。
(3)理解土地改革的必要性和意义 。
2.学科核心素养要求一、单元主要内容本单元的时间界限为1949年9月政治协商会议召开到1953年抗美援朝胜利,主要包括三课内容:第1课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第2课抗美援朝;第3课土地改革。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1949年9月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决议为新中国的成立做了充分准备,盛大的开国大典仪式向世界宣告中国人民的解放和中华民族的独立,西藏的和平解放使祖国大陆获得统一,实现了民族团结。
抗美援朝。
新中国成立之初,美国把战火燃烧到中国东北边境,逼迫中国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在中朝人民的并肩奋战特别是中国人民志愿军的浴血奋战下,取得了抗美援朝的胜利,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
土地改革。
新中国成立之初,在农民迫切获得土地的愿望上进行土地改革,将封建土地所有制变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解放了农村的生产力,又一次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
二、单元教材体例1.单元框架下设课,每课中设子目。
2.课有正文和辅文两大板块以及插图组成。
(1)正文是核心,正文以宋体内容呈现,是教材的主体部分,其功能主要是呈现一节课教学的基本内容,涵盖了课标所要求的基本主干知识,并有一些相应的必要内容。
课文一般是根据课题分为相关的两到三个子目,分别叙述基本的史实。
每课的课文全以大字形式呈现,以使课文更为通畅。
(2)辅文由前设导言与辅助栏目含相关史事、材料研读、人物扫描、问题思考、课后活动、知识拓展,共同构成有机整体。
提供的文字材料,使“教本”与“学本”相结合,拓展了教材的信息,加强了教材的可读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有助于阅读,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思考。
①课文前设导言——主要功能是这节课要讲什么,有哪些要点?结合本课内容要点,以问题设置为主,以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参与教学②课文旁设,以楷体内容作为补充。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初中语文《第一单元》单元教材教学分析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初中语文《第一单元》单元教材教学分析第一单元的教材是八年级下册的语文教材,本单元主要围绕着“交流与合作”这一主题展开教学。
通过学习本单元的内容,学生将能够了解和掌握有效的交流和合作的方法,培养良好的沟通和协作能力。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交流与沟通的意义与重要性学生通过学习本单元的教材,可以了解到交流与沟通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教材中通过生动的小故事和实例,让学生们认识到有效的交流和沟通可以促进人际关系的发展,增强团队合作的能力。
二、有效的交流技巧与方法在本单元的教学中,学生将学习到一些有效的交流技巧与方法。
比如,通过学习写作技巧,学生能够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有效地传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
另外,通过学习口语表达技巧,学生能够学会正确地运用语言进行交流,并且能够更加流利地表达自己的意见。
三、团队合作与协作能力的培养本单元的教材还将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与协作能力。
通过学习合作性的阅读材料和小组合作活动,学生可以了解到在团队中如何相互配合,有效地完成任务。
同时,通过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和小组讨论等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集体凝聚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四、文学欣赏与审美情趣的开发本单元的教材还涉及到了一些文学作品的欣赏与理解。
学生将通过学习古代文学作品和现代散文等,培养对文学的审美情趣和鉴赏能力。
同时,通过与他人的交流和讨论,能够拓宽自己的思维视野,增强对文学作品的理解与感悟。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多种教学方法与手段,如讲解、小组讨论、角色扮演、阅读材料、课堂练习等。
通过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此外,教师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创新意识。
在学习交流与合作的内容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并鼓励学生勇于提出自己的想法,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意识。
综上所述,第一单元的教材主要围绕交流与合作这一主题展开,通过学习教材中的内容,学生能够了解有效的交流与合作方法,培养良好的沟通和协作能力。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课下注释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课下注释教材目录:第一单元1.社戏/鲁迅2.回延安/贺敬之3.安塞腰鼓/刘成章4.灯笼/吴伯萧第一单元1.社戏①选自《呐喊》(《鲁迅全集》第一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
有删节。
社,在绍兴指一种居住区域,社戏就是社中每年所演的“年规戏”。
②【消夏】避暑。
③【归省】指出嫁的女儿回娘家看望父母。
省,探望、问候(多指对尊长)。
④【秩秩斯干幽幽南山】语出《诗经·小雅·斯干》。
意思是潺潺的山润水,深远的南山。
秩秩,水流的样子。
斯,这个。
干,山润。
幽幽,深远。
旧时孩子上学一般要背诵《诗经》中的一些诗篇。
⑤【行辈】辈分。
⑥【太公】对曾祖父一辈人的称呼。
①【犯上】触犯长辈或者地位比自己高的人。
②【春赛】春天举行的赛会。
③【伊】第三人称代词,“五四”时期的文章里常用来指女性。
④【礼数】礼节。
⑤【撺掇】从旁鼓动人做某事。
①【写包票】也称“打包票”,表示对某件事情有绝对把握。
包票,保证书一类的东西。
②【凫水】游泳。
③【弄潮的好手】懂得水性、善于游水驾船的人。
弄潮,在潮水中搏击、嬉戏。
④【橹】比桨长而大的划船工具。
⑤【自失】指听得出神而忘了自己。
⑥【蕴藻】水草。
⑦【叉港】和大河相通的小河道。
①【神棚】演戏时搭的供奉神像的棚。
②【乌篷的船】即“乌篷船”,船篷是用黑油涂过的。
③【一个黑的长胡子的】一个涂成黑脸挂着长胡子的演员。
④【铁头老生】那个演员的外号。
老生,戏曲行当之一,扮演中年以上男子。
下文的“小旦”“小生”“小丑”“老旦”也都是戏曲行当,分别扮演年轻女子、年轻男子、滑稽人物、老年女子。
⑤【日里】白天。
⑥【白地】空地。
⑦【一折】一出,一场。
③【交椅】这里指靠背比较大、有扶手的椅子。
①【漂渺】隐隐约约,若有若无。
现在写作“缥缈”。
②【夜渔】夜间捕鱼。
③【罗汉豆】蚕豆。
④【旺相】茂盛。
①【撮】用手指捏取细碎的东西。
②【乌桕树】也叫“乌柏”,一种落叶乔木。
③【渴睡】瞌睡。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知识点梳理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知识点梳理一、课文内容梳理《社戏》描写了“我”和小伙伴们夏夜乘船去看戏的经过,赞扬了农家少年聪明活泼、热情好客、憨厚善良的性格和劳动人民淳朴厚道的品质,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充满趣味的童年和景色秀美的故乡的热爱与怀念之情。
《回延安》是一首采用民歌体形式写成的激情澎湃的诗篇。
诗人以赤子之心歌颂了养育一代革命者的延安精神,从中可以感受到诗人跳动着的脉搏——对“母亲”延安的那份永不泯灭的真情。
《安塞腰鼓》描写了作者观看“安塞腰鼓”表演的情景与感受,突出了安塞腰鼓壮阔、豪放、火热的特点,赞扬了安塞人民粗犷、奔放、充满阳刚的个性和摆脱束缚、追求自由的渴望。
《灯笼》是一篇可以引领我们回望传统的散文。
当代的莘莘学子能见的灯笼大概也只在古装剧中,至于灯笼所承载的文化意义,更是无从感受到的了。
还好吴伯箫的这篇文章可以带我们寻到文化的根,感受到我们血液中流淌着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基因。
二、单元字词汇总(一)字词解释1.社戏消夏:避暑。
陶冶:怡情养性。
给人的思想、性格以有益的影响。
偏僻:偏远而僻静。
熬áo:忍受。
诚然:确实这样。
篙gāo:用竹竿制成的撑船工具。
朦胧:动词,弥漫。
蕴yùn藻:水草。
依稀:隐约。
屹yì立:矗立。
潺chán潺:水缓缓流动的样子。
家眷:妻子儿女等家庭成员,有时专指妻子。
船篷péng:覆盖在小木船上的拱形物,用来遮蔽日光和风雨。
棹zhào:划(船)。
楫jí:桨。
撮cuō:用手指捏取细碎的东西。
惮dàn:怕,畏惧。
归省xǐng:指出嫁的女儿回娘家看望父母。
行háng辈:辈分。
犯上:触犯长辈或者地位比自己高的人。
撺cuān掇duo:从旁鼓动人做某事。
凫fú水:游泳。
絮xù叨dao:形容说话啰唆,来回地说。
怠dài慢:招待不周到的意思。
弄潮:在潮水中搏击、嬉戏。
2020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坚持宪法至上》知识点总结
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第一单元《坚持宪法至上》知识点总结1.1《公民权利的保障书》1.宪法的概况(1)宪法作用:是公民权利的保障书;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宪法是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是一切组织和个人的根本活动准则;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在国家法律体系中,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权威和法律效力。
(四个方面)(2)宪法的核心价值:规范国家权力运行以保障公民权利。
(3)宪法的基本原则: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的一权力属于人民2.宪法明确国家权力属于人民的依据(1)确认我国的国家性质,明确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
(2)规定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奠定了国家权力属于人民的经济基础。
(我国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3)规定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明确了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基本途径和形式。
(广大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4)规定广泛的公民基本权利,并规定实现公民基本权利的保障措施。
(5)规定国家武装力量属于人民,努力为人民服务。
3、人权概况(1)人权的实质内容和目标是:人的自由、平等地生存和发展。
(2)我国享有人权的主体:在我国,人权的主体非常广泛,既包括我国公民,也包括外国人等。
不仅保护个人,也保护群体。
(3)人权的内容:既包括平等权和人身权利、政治权利,也包括财产权、劳动权、受教育权等经济、社会、文化方面的权利。
4、国家如何尊重和保障人权?(1)总体要求:要求国家机关树立尊重和保障人权的理念,加强人权法治保障,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权利和自由。
(2)具体要求:①立法方面:尊重和保障人权是现代法治国家立法活动的基本要求。
我国宪法规定了公民享有的广泛的基本权利,法律进步明确了公民享有的各项具体权利,规定了侵害权利的法律责任。
②执法方面:行政机关在执法过程中应当树立尊重和保障人权的意识,做到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坚持依宪施政、依法行政。
③司法方面:审判机关、检察机关要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独立行使审判权、检察权,保护公民的各项合法权益。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学期第一单元知识清单【安塞腰鼓】(附知识点解析以及课后习题解答)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学期第一单元知识清单【安塞腰鼓】(附知识点解析以及课后习题解答)预习重点一、作者简介刘成章,1937年生,当代诗人、散文家,陕西省延安市人。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一级作家,现任陕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散文学会常务理事。
其代表作《羊想云彩》获得首届鲁迅文学奖。
二、字音词义瞳tóng仁:眼珠。
亢kàng奋:极度兴奋。
晦huì暗:昏暗。
这里是迷惘、糊涂的意思。
羁jī绊:缠住不能脱身,束缚。
羁,约束。
蓦mò然:突然,猛然。
冗rǒng杂:繁杂。
震zhèn撼hàn:震动,摇撼。
磅礴:形容词,(气势)盛大。
渺远:遥远。
渺,渺茫,因遥远而模糊不清。
叹为观止:赞美看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
戛jiá然而止:声音突然中止。
大彻大悟:完全领悟,完全明白了。
三、主题概述本文通过描写安塞腰鼓的表演场面,歌颂了生命之奔腾的力量,让人感受到黄土高原所蕴含的壮阔以及当地人民豪放的气概和精神。
四、文章结构第一部分(第1-4段):写表演前宁静的氛围,为后面描写安塞腰鼓的表演蓄势。
第二部分(第5-27段):描绘安塞腰鼓壮阔的表演。
第三部分(第28-30段):鼓声戛然而止,世界寂静,意境深远,余音袅袅。
五、鉴赏品读1.“好一个安塞腰鼓!”在文中反复出现四次,从全文看,它起什么作用?这句话是文章的抒情线索。
它的反复出现,表达了作者对安塞腰鼓的无限赞美。
2.安塞腰鼓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它所蕴含的是什么?安塞腰鼓是人类生命力量的凝聚物,是一个表现生命之源和力量之源的象征体。
3.本文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本文运用大量的排比、比喻、反复等修辞手法,通过描写安塞腰鼓充分表现了生命和力量喷薄而出的神韵,歌颂了黄土高原上的人们激荡的生命,磅礴的力量,表现要冲破束缚和阻碍的强烈愿望。
4.关于本文的主旨,应该怎样理解?关于本文的主旨,有多重见解:①歌颂生命中奔腾的力量。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学期第一单元知识清单【回延安】(附知识点解析以及课后习题解答)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学期第一单元知识清单【回延安】(附知识点解析以及课后习题解答)预习重点一、作者简介贺敬之,当代诗人、剧作家。
1945年和丁毅等合作,集体创作了我国第一部新歌剧《白毛女》,获1951年斯大林文学奖。
二、字音词义盏zhǎn:1.小杯子;2.量词,用于灯。
登dēng时:立即,立刻。
糜méi子:一种形状像小米、没有黏性的黍类谷物。
脑畔pàn:方言,这里指窑洞的顶上。
眼眶kuàng:眼睛周围的部位。
三、主题概述诗人通过对回延安的所见、所闻、所想和对延安巨变的描写,歌颂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延安人民在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做出的巨大贡献和取得的辉煌成就,抒发了诗人重游革命圣地的无限喜悦和对延安、延安人民及革命事业的无比热爱之情。
四、文章结构第一部分:回延安。
抒写诗人重新踏上久别的延安土地时的兴奋、激动以及见到亲人时的喜悦之情。
第二部分:忆延安。
回忆自己在延安时期的生活,描写诗人与延安血肉相连、母子情深,表现出诗人对延安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第三部分:话延安。
写亲人欢聚一堂,亲切叙旧的热烈场面。
第四部分:看延安。
描绘延安城的崭新面貌,表达诗人对延安建设成就的赞美之情。
第五部分:颂延安。
回顾延安的光辉历史,展望延安的锦绣前程,表达了诗人的惜别之情。
五、鉴赏品读1.诗歌第一部分,诗人是怎样表达他回到延安时的激动心情的?①用表示动作幅度大、富有力度的动词,来反映其内心的激动。
如“抓”“贴”“搂”“扑”等,“情动于中而形于外”,外在的动作,传神地揭示了诗人的内心,如果诗人运用的是“激动”“兴奋”等抽象的词语,势必无此效果;②省略号的运用,能启发读者想象,使人觉得诗歌除了文字表达出来的内容之外,还有不尽之意,无法一一陈说,让读者自己去体味、联想;③拟人化的环境描写,反映出的恰恰是诗人内心的自我感受;与其说是“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还不如说,这是诗人的心在歌唱,在欢笑。
2.“手把手地教会了我”,在第二部分中,延安母亲到底教会了诗人些什么?诗歌是怎样写的,为什么这样写?“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这两句具体地写出了诗人在延安,学到了生产斗争的知识和本领,又学到了文化,学到了革命道理。
部编版(人教版)八年级政治下册目录
部编版(人教版)八年级政治下册目录
本文档为《部编版(人教版)八年级政治下册》的目录,详细列出了下册的各个章节及其主要内容。
第一单元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共 2 课时)
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2. 民族复兴的伟大实践
第二单元国家的政权机构(共 2 课时)
1. 国家的政权和国家的组织
2. 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第三单元我国的地方政权机构(共 2 课时)
1. 地方政府的组织和职责
2. 地方立法机关和政协
第四单元政治常识(共 4 课时)
1. 人与政治
2. 政治制度与政治效果
3. 怎样知道和参与政治
4. 当代世界的政治
第五单元经济学常识(共 3 课时)
1. 经济学和经济全球化
2. 经济制度和经济角色
3. 分工与合作
第六单元法律与公民道德(共 3 课时)
1. 新时代的法律基础
2. 成为合格公民的道德规范
3. 社会主义法治和公民道德的关系
第七单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共 3 课时)
1. 当代价值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
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现
第八单元政治与生活(共 2 课时)
1. 参与政治与人生道德
2. 做一个有理想信念的公民
以上是《部编版(人教版)八年级政治下册》的目录,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如需查阅具体内容,请参考教材本身。
2024新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下册全册知识点汇总
初中道德与法治知识点八年级下册知识点目录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坚持宪法权威第1课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的统一(公民权利的保障书):党的领导、国家权力属于人民、人权+治国安邦的总章程:设置国家机构、规范权力运行第2课保障宪法实施坚持依宪治国:宪法地位、宪法权威+加强宪法实施:宪法监督制度+宪法意识第二单元权利义务第3课权利内容+如何行使第4课义务内容+如何履行第三单元制度、机关第5课政治制度、经济制度第6课权力机关、国家主席、行政机关、监察机关、司法机关第四单元法治精神第7课自由平等第8课公平正义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坚持宪法至上第一课维护宪法权威1.1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的统一1、党的领导地位是如何确立的?2、为什么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填空3、如何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党自身角度)/中国共产党与宪法法律之间的关系。
(1)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法律,领导人民实施宪法法律,做到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
(2)中国共产党要履行好执政兴国的重大职责,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依据宪法法律治国理政。
4、我国宪法的基本原则、原则和我国的国家性质P3 填空(1)宪法的基本原则:尊重和保障人权。
(2)宪法的基本原则: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3)我国的国家性质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5、宪法如何保障国家权力属于人民?P3-5①宪法规定了国家性质和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②宪法规定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奠定了国家权力属于人民的经济基础;③宪法规定了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明确了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基本途径和方式;④宪法规定广泛的公民基本权利,并规定实现公民基本权利的保障措施;⑤宪法还规定国家武装力量属于人民。
6、最大的人权是什么P6:人民幸福生活是最大的人权。
7、我国人权的主体和内容P7:人权的主体:包括我国公民和外国人,不仅保护个人,也保护群体。
人权的内容:既包括平等权和人身权利、政治权利,也包括经济、社会、文化方面的权利。
部编版:八下历史《第一单元 思维导图》
部编版:八下历史《第一单元思维导图》【单元思维导图】新中国的成立与巩固【阶段特征】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也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同时也是中国现代史的开端。
【考点解读】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温馨提示】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进入新民主主义社会,并非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考点解读】西藏和平解放【易混警示】西藏和平解放后,中国并没有实现全国完全的统一,因为台湾还没有统一。
【考点解读】抗美援朝【易混警示】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以来第一次反抗外来侵略取得完全胜利的战争,抗美援朝战争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抗击外来侵略的一次战争,取得了胜利。
【考点解读】土地改革【易混警示】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土地改革摧毁了封建土地制度,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是由地主阶级的土地所有制变成农民的土地所有制,而不是实现了公有制。
【比一比】中华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人物解读】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主要贡献(1)建立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根据地,开辟了中国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胜利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并取得了胜利。
(2)写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著作,指明了中国革命的发展方向。
(3)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正确领导,这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使党由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
(4)1945年中共七大将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5)领导中国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建立新中国。
【知识检测】1、《人民日报》的“元旦社论”打上了鲜明的时代印记,成为民众了解党和国家政策的风向标。
下列社论发表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是( )A.在伟大爱国主义旗帜下巩固我们的伟大祖国B.把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进行到底C.在十五大精神指引下胜利前进D.迎接新世纪的曙光2、下列宣传画体现了不同时期党和国家的奋斗目标。
其中出现最早的是( )【方法指导】新中国成立后,为巩固新中国政权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目录概要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目录概要第一单元创作中的想象和形象- 课文:《秋天的那一株草》、《母亲的草鞋》、《冰心的童年》、《我的围巾》- 教学目标:通过阅读和讨论,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对形象的感知能力,提高写作表达能力。
第二单元诗歌中的音乐和节奏- 课文:《夜游白马湖》、《荷花》、《野花》、《行宫》- 教学目标:通过赏析诗歌的音乐和节奏,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语言表达水平。
第三单元散文中的人物描写和情感表达- 课文:《水浒传》选段、《我的童年》、《流金岁月》、《一粒种子》- 教学目标:通过散文的人物描写和情感表达,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
第四单元小说中的冲突与反思- 课文:《荷花淀》、《光明之子》、《骆驼祥子》选段、《呼兰河传》选段- 教学目标:通过小说的冲突与反思,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第五单元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 课文:《玩具店里的娃娃》、《论语》选段、《》选段、《浅蓝的记忆》- 教学目标:通过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对比,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批判思维能力。
第六单元百科知识与科普阅读- 课文:《攀登珠峰》、《火箭知识读本》、《奥运话题》、《自行车——我的梦》- 教学目标:通过百科知识和科普阅读,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阅读理解能力。
第七单元故事中的启示和智慧- 课文:《古代聪明人》、《听泉》、《荷塘月色》、《文字的力量》- 教学目标:通过故事中的启示和智慧,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和思辨能力。
第八单元人生的体验与学问- 课文:《狼牙山五壮士》、《牵牛花的后脑勺》、《囚徒的事实》、《让我们是一条心》- 教学目标:通过人生的体验与学问,培养学生的人生观和思维能力。
第九单元读报与校园- 课文:《读报》、《《鲁迅》、《圆明园的下午》、《我终于听见了全校1000棵树的诉说》- 教学目标:通过读报与校园题材,培养学生的信息收集和写作能力。
第十单元人与自然- 课文:《阅读之窗》、《百鸣》、《松花江上》、《棋王》- 教学目标:通过人与自然的交流和思考,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和表达能力。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灯笼》课文原文阅读
《灯笼》课文原文阅读虽不像扑灯蛾,爱光明而至焚身,小孩子喜欢火,喜欢亮光,却仿佛是天性,放在暗屋子里就哭的宝儿,点亮了灯哭声就止住了。
岁梢寒夜,玩火玩灯,除夕燃滴滴金,放焰火,是孩子群里少有例外的事。
尽管大人们怕火火烛烛的危险要说“玩火黑夜溺炕”那种迹近恐吓的话,但偷偷还要在神龛里点起烛来。
连活活的太阳算着,一切亮光之中,我爱皎洁的月华,如沸的繁星,同一支夜晚来挑着照路的灯笼。
提起灯笼,就会想起三家村的犬吠,村中老斗呵狗的声音;就会想起庞大的晃荡着的影子,夜行人咕咕噜噜的私语;想起祖父雪白的胡须,同宏亮大方的谈吐;坡野里想起跳又跳的鬼火,村边社戏台下想起闹嚷嚷的观众,花生篮,冰糖葫芦;台上的小丑花脸,跪堂谱,“司马懿探山”。
真的,灯笼的缘结得太多了,记忆的网里挤着的就都是。
记得,作着公正乡绅的祖父,晚年来每每被邀去五里遥的城里说事,一去一整天。
回家总是很晚的。
凑巧若是没有月亮的夜,长工李五和我便须应差去接。
伴着我们的除了李老五的叙家常,便是一把腰刀一具灯笼。
那时自己对人情事故还不懂,好听点说,心还像素丝样纯洁;什么争讼吃官司,是不在自己意识领域的。
祖父好,在路上轻易不提斡旋着的情事,倒是一路数着牵牛织女星谈些进京赶考的掌故:雪夜驰马,荒郊店宿,每每令人忘路之远近。
村犬遥遥向灯笼吠了,认得了是主人,近前来却又大摇其尾巴。
到家常是二更时分。
不是夜饭吃完,灯笼还在院子里亮么?那种熙熙然庭院的静穆,是一辈子思慕着的。
“路上黑,打了灯笼去吧。
”自从远离乡井为了生活在外面孤单的挣扎之后,像这样慈母口中吩咐的话也很久听不到了。
每每想起小时候在村里上灯学,要挑了灯笼走去挑了灯笼走回的事,便深深感到怅惘。
母亲给留着的宵夜食品便都是在亲手接过了灯笼去后递给自己的。
为自己特别预备的那支小的纱灯,样子也还清清楚楚记在心里。
虽然人已经是站在青春尾梢上的人,母亲的头发也全白了。
乡俗还愿,唱戏,挂神袍而外,常在村头高挑一挂红灯。
(完整版)部编本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课文分析
(完整版)部编本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
元课文分析
本文档旨在对部编本八年级语文下册的第一单元课文进行分析。
以下是对课文的主要内容和特点的概述。
课文内容
本单元的课文主要讲述了一个有关友谊和成长的故事。
故事发
生在一个小镇上,有两个小时候的玩伴小红和小军,他们之间的感
情非常要好。
主要特点
1. 自然而真实的情节:课文呈现了生活中常见的情景,使读者
能够容易地与故事中的人物产生共鸣。
2. 描述生动的人物形象:通过对小红和小军的描写,读者可以
清晰地感受到他们之间的友谊和共同成长的历程。
3. 诙谐幽默的语言:课文采用了幽默风格的语言,增添了阅读的趣味性和轻松感。
4. 强调友谊和团结精神:故事通过小红和小军之间乐观、积极的互助行为,强调了友谊和团结的重要性。
总结
第一单元的课文以生动的情节、描写细腻的人物形象和幽默风格的语言吸引了读者的兴趣。
通过这个故事,读者不仅可以感受到友谊的温暖,也能够领悟到成长的重要价值。
以上是对部编本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课文的简要分析,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部编版八下道德与法治全册知识点版
部编版八下道德与法治全册知识点版Revised by Liu Jing on January 12, 2021--1--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下册知识点总结(精华版) 第一单元 坚持宪法至上第一课 维护宪法权威 1、我国宪法的基本原则是什么?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2、宪法对我国的国家性质是如何规定的? 我国宪法第一条第一款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第二条第一款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 3、人权的实质内容和目标是什么? 人权的实质内容和目标是人的自由、平等地生存和发展。
4、尊重和保障人权成为我国的宪法原则对各级国家机关有什么要求?它要求各级国家机关树立尊重和保障人权的理念,加强人权法治保障,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权利和自由。
5、我国享有人权的主体有哪些受宪法保护的人权内容有哪些 (1)在我国,人权的主体非常广泛,既包括我国公民,也包括外国人等。
不仅保护个人,也保护群体。
(2)宪法保护的人权的内容也很广泛,既包括平等权和人身权利、政治权利,也包括财产权、劳动权、受教育权等经济、社会、文化方面的权利。
6、国家应如何做到尊重和保障人权? (1)尊重和保障人权是现代法治国家立法活动的基本要求。
我国宪法规定了公民享有的广泛的基本权利,法律进一步明确了公民享有的各项具体权利,规定了侵害权利的法律责任。
(2)行政机关在执法过程中应当树立尊重和保障人权的意识,做到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坚持依宪施政、依法行政、简政放权。
(3)审判机关、检察机关要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独立行使审判权、检察权,保护公民的各项合法权益。
(4)国家加强法治宣传教育,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增强全民法治观念,形成全民守法的氛围和习惯,努力将人权理想变成现实。
7、人民代表大会与人民的关系是怎样的?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都由人民通过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
统编(部编)版初二语文8年级下册 第1单元 社戏 课件(共23张PPT)
知识链接
3.绍兴十大风情之一––水乡社戏。
鲁迅对孩提时代看过的故乡社戏始终未能忘怀,称赞备至。对社戏有过动人的描绘和精 辟的论述。绍兴的水乡戏台,大都构筑在土地庙之类寺庙前的河上,故称“河台”、“万年台”。 鲁迅在《社戏》中说,外国人以为中国戏的“大敲,大叫,大跳”,不适于剧场演出,但若在野 上演出,“远远地看起来”,却“自有他的风致”。《龙虎斗》《游园吊打》是很能体现绍剧特 色的戏,历来为绍兴观众所拍手叫好。
写作背景
短篇小说《社戏》写于1922年10月,当时社会黑暗,农民痛苦,使他自 然回忆起心中保留的一块净土——平桥村。那里有外祖母的慈爱,也有纯朴善 良农民的抚爱,更有热情能干的小伙伴们的友爱,那里还有一片可以摆脱封建 教育和封建伦礼观念的自由天地。他热爱农村,热爱劳动人民,热爱农村孩子, 向往美好自由的生活,这种思想感情容于融于作品中。
②略写:小旦、小生的表演。
课文精讲
7. “我”所急切想看到的戏好看吗?为什么?
不好看。 ①想看铁头老生翻跟头,但那老生没翻; ②想看“蛇精”和“跳老虎”,等了许久都不见出来; ③最怕看“老旦”,他并不停地唱着。 以上是正面表现戏不好看
另外,文中写孩子们“喃喃的骂”,“不住的吁气”,“打起呵欠”等,这 些动作神态描写,则是从侧面表现了戏不好看。
②以动衬静; ③由远及近。
1.刻画人物栩栩如生。
课文精讲
作者采取白描的手法,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等来刻画人物,使人物性格十分突出。作者 成功地塑造了一群纯朴可爱的农村孩子形象,他们聪明活泼,胆大心细,热情友爱,其中最突 出的就是双喜。他聪明,能干,善解人意,富有同情心,而且反应灵敏,考虑周到,办事果断, 充满自信,又有组织才能和号召力,是孩子们的领袖。对六一公公的描写,着墨很少,但仅有 的几笔勾勒,运用语言、动作描写极其准确,表现了他宽厚、纯朴、好客、热情的特点。
人教版(部编)初中语文八下第一单元《社戏》教案与反思
-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特别是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及其在情节中的作用。
-鉴赏小说中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描写,理解其与人物、情节的关系。
-掌握小说的写作技巧,如语言运用、情节安排等。
举例解释:
-通过对小说情节的梳理,让学生把握作品的主题思想,如对封建社会的批判、对人民苦难的同情等。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社戏》的情节、人物、环境以及鲁迅小说的社会背景和深刻含义。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小说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阅读其他文学作品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针对隐喻和象征的难点,教师可引导学生从文本细节入手,如颜色、物品等,揭示其背后的深层含义。
-教师应引导学生运用所学文学理论知识,如情节、人物、环境等要素的分析方法,对小说进行深入剖析,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社戏》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生活中是否曾经看过戏剧,或者对戏剧有过特别的感受?”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社戏》的文学魅力。
人教版(部编)初中语文八下第一单元《社戏》教案与反思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部编)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社戏》。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课文《社戏》的阅读与理解,学习小说的基本情节、人物形象、环境描写和社会背景。具体内容包括: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各单元知识点梳理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各单元知识点梳理第一单元梳理一、课文内容梳理《社戏》描写了“我”和小伙伴们夏夜乘船去看戏的经过,赞扬了农家少年聪明活泼、热情好客、憨厚善良的性格和劳动人民淳朴厚道的品质,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充满趣味的童年和景色秀美的故乡的热爱与怀念之情。
《回延安》是一首采用民歌体形式写成的激情澎湃的诗篇。
诗人以赤子之心歌颂了养育一代革命者的延安精神,从中可以感受到诗人跳动着的脉搏——对“母亲”延安的那份永不泯灭的真情。
《安塞腰鼓》描写了作者观看“安塞腰鼓”表演的情景与感受,突出了安塞腰鼓壮阔、豪放、火热的特点,赞扬了安塞人民粗犷、奔放、充满阳刚的个性和摆脱束缚、追求自由的渴望。
《灯笼》是一篇可以引领我们回望传统的散文。
当代的莘莘学子能见的灯笼大概也只在古装剧中,至于灯笼所承载的文化意义,更是无从感受到的了。
还好吴伯箫的这篇文章可以带我们寻到文化的根,感受到我们血液中流淌着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基因。
二、单元字词汇总(一)字词解释1.社戏消夏:避暑。
陶冶:怡情养性。
给人的思想、性格以有益的影响。
偏僻:偏远而僻静。
熬áo:忍受。
诚然:确实这样。
篙gāo:用竹竿制成的撑船工具。
朦胧:动词,弥漫。
蕴yùn藻:水草。
依稀:隐约。
屹yì立:矗立。
潺chán潺:水缓缓流动的样子。
家眷:妻子儿女等家庭成员,有时专指妻子。
船篷péng:覆盖在小木船上的拱形物,用来遮蔽日光和风雨。
棹zhào:划(船)。
楫jí:桨。
撮cuō:用手指捏取细碎的东西。
惮dàn:怕,畏惧。
归省xǐng:指出嫁的女儿回娘家看望父母。
行háng辈:辈分。
犯上:触犯长辈或者地位比自己高的人。
撺cuān掇duo:从旁鼓动人做某事。
凫fú水:游泳。
絮xù叨dao:形容说话啰唆,来回地说。
怠dài慢:招待不周到的意思。
弄潮:在潮水中搏击、嬉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下第一单元早读内容一、目标1、识记本单元重要字词,掌握重点词语的解释。
2、背诵本单元相关的重要精彩片段。
二、基础知识(每课至少一题注音字词)《社戏》钳(qián)撮(cuō)惮(dàn)撺掇(cuān duo)凫(fú)水蕴藻(yùn zǎo) 桕树(jiù) 怠慢(dài) 偏僻(pì) 踊跃(yǒng yuè) 屹立(yì) 家眷(juàn) 皎洁(jiǎo) 潺潺(chán) 撸(lǔ) 欺侮(wǔ)嘱咐(zhǔfu)《回延安》糜子(méi) 油馍(mó) 脑畔(pàn) 柳林铺(pù) 白羊肚(dǔ) 窑(yáo)《安塞腰鼓》瞳仁(tóng) 恬静(tián) 亢奋(kàng) 闭塞(sè) 冗杂(rǒng)磅礴(páng bó) 辐射(fú) 烧灼(zhóu) 淋漓(lín lí) 晦暗(huì)羁绊(jī) 蓦然(mò) 戛然而止(jiá)《灯笼》焚身(fén) 恐吓(hè) 神龛(kān) 司马懿(yì) 争讼(sòng) 族姊(zǐ)燎原(liáo) 怅惘(wǎng) 斡旋(wò) 幽悄(qiǎo) 锵然(qiāng) 三、重点词义(全部背诵)《社戏》归省[xǐng]:回娘家探望父母。
偏僻[pì]:荒僻,交通不便。
行辈[háng]:排行和辈分。
惮[dàn]:怕,畏惧。
欺侮[wǔ]:欺负。
絮叨[xù dāo]:唠叨的,啰嗦的。
宽慰[wèi]:表示宽解安慰。
怠慢[dài]:表示招待不周到。
礼数:礼节;礼貌的等级。
聚拢[jù lǒng]:指聚集在一起。
撺掇[cuān duo]:在一旁鼓动人做某事。
熬夜[áo]:指因事通宵或至深夜忍困不眠。
凫水[fú]:游水。
游泳。
篙[gāo]:用竹竿或杉木等制成的撑船工具。
橹[lǔ]:安装在船尾,左右摆动可使舟船前进。
潺潺[chán]:形容水流动的声音。
朦胧[méng lóng]:物体的样子模糊,看不清楚。
踊跃[yǒng yuè]:跳跃。
悠扬:形容声音高低起伏、悦耳和谐而传播很远。
弥散[mí]:弥漫消散。
蕴藻[yùn zǎo]指水草名。
屹立[yì]:高耸挺立。
船篷[péng]:覆盖在小木船上的拱形物,用来遮蔽日光和风雨。
筋斗[jīn dǒu]:跟斗。
家眷[juàn]:指妻子儿女等。
皎洁[jiǎo]:(月光)明亮洁白。
漂缈[piāo miǎo]:隐隐约约,若有若无的样子。
蹿[cuān]:向前或向上跳。
旺相[xiàng]:旺盛。
撮[cuō]:取、摘取;用手指捏取细碎的东西。
纠葛[jiū gé]:纠缠不清的事情;纠纷。
棹[zhào]:划船。
楫[jí]:船桨。
好歹[dǎi]:不知道轻重,不论好坏。
《回延安》搂[lǒu]:两臂合抱,用手臂拢着。
羊肚[dǔ]:指羊肚子的器官。
登时[dēng]:马上,立刻。
羊羔[gāo]:羊的幼仔的统称。
糜子[méi zi]:一种黍类谷物,俗称黄小米。
油馍[mó]:由黍米面做成的经过油炸的饼状食物。
炕[kàng]:用热管道加热烘烤或者带有烧火排烟管道的暖床。
窑洞[yáo]:我国黄土高原地区就土山的山崖挖的洞,供人居住。
脑畔:指窑洞外部的顶上。
眼眶[kuàng]:眼睛周围的部位。
盏[zhǎn]:灯的计量单位。
《安塞腰鼓》安塞[sài]:位于陕西省北部,隶属于延安市。
瞳仁[tóng]:通指眼珠。
恬静[tián]:闲适,安静。
亢奋[kàng]:形容极度兴奋的样子。
晦暗[huì]:昏暗,不明亮。
明晰[xī]:清楚束缚[fù]:指约束限制羁绊[jī]:缠住不能脱身,束缚。
闭塞[sè]:封闭,堵塞。
蓦然[mò]:指突然,猛然。
冗杂[rǒng]:形容(事情)繁杂,缺乏统一协调。
严峻[jùn]:严厉、严肃,严重。
震撼[hàn]:指内心受到强烈的冲击或感动,精神或情绪剧烈起伏或波动。
烧灼[zhuó]:指高温炙烫。
包裹[guǒ]:包扎;包装。
磅礴[páng bó]:形容气势盛大,广大无边。
淋漓[lín lí] 形容畅快、酣畅。
辐射[fú]:从中心向各个方向沿着直线伸展出去。
渺远[miǎo]:遥远。
大彻大悟[chè]:形容彻底醒悟。
惊心动魄[pò]:使人震惊的意思。
后常形容使人惊骇紧张到极点。
叹为观止:指赞美看到的事物好到极点。
戛然而止[jiá]:声音突然中止。
你《灯笼》焚身[fén]:焚烧身体。
神龛[kān]:放置道教神仙的塑像和祖宗灵牌的小阁。
争讼[sòng]:因争论而诉讼。
领域[yù]:思想或活动的范围。
斡旋[wò xuán]:调停,调解。
掌故:历史上的人物事迹、制度沿革等。
静穆[mù]:安静,庄严。
思慕[mù]:怀念;追慕。
怅惘[chàng wǎng]:因失意而心事重重。
点缀[zhuì]:加以装饰,使事物变得更加好看的意思。
锵然[qiāng]:形容金宝珠玉声音清脆。
彻夜[chè yè]:整夜。
官衔[xián]:官员级别的头衔或者称谓。
褪色[tuì]:颜色逐渐变淡,以至没有。
羡慕[xiàn]:形容因喜爱他人有某种长处、好处或优越条件等而希望自己也能达到。
幽悄[qiǎo]:幽深寂静。
可悯[mǐn]:令人怜悯的意思。
星阑[lán]:指夜将尽。
燎原[liáo]:指代大火。
暖融融[róng]:形容温暖宜人;温暖舒适。
熙熙然[xī]:温和欢乐的样子。
马前卒[zú]:比喻为别人效力的人。
人情世故:指为人处世的方法、道理和经验。
垂珠联珑:悬挂、装饰有连串珠玉宝石,形容宅第的奢华。
四、文常积累(划线处背诵)(一)民俗文化知识民俗是民间流行的习俗、风尚,是由民众创造并世代传承的民间文化。
民俗文化,又称传统文化,是指民间民众的风俗生活文化的统称。
也泛指一个国家、民族、地区中集居的民众所创造、共享、传承的风俗生活习惯。
是在普通人民群众(相对于官方)的生产生活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系列非物质的东西,民俗及民众的日常生活。
民俗既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又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文化遗产。
早在《汉书·王吉传》一书中就有“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的记载。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风》,就是古代各民族之间流传的民歌,反映了古代人民的风俗习惯,包含着大量的古代民俗事象,对研究我国古民俗具有重大价值。
《水浒传》中的江湖文化、侠义文化都属于民俗文化意识范畴。
本单元课文中绍兴的“社戏”、陕北的“信天游”、安塞的腰鼓、吴伯萧笔下的灯笼都是典型的民俗文化。
(二)作家作品《社戏》课文选自《呐喊》(《鲁迅全集》第一卷)。
本文以“社戏”为线索,回忆了“我”十一二岁时在平桥村时经历的美好的童年往事,刻画了一群活泼可爱的孩子形象,表现劳动人民淳朴善良、无私友爱的美好品质,抒发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厚感情和对童年美好生活的留恋之情。
作者简介:鲁迅(1881-1936), 浙江绍兴人,字豫才,原名周树人,鲁迅是笔名。
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还被誉为“民族魂”。
代表作: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小说《呐喊》《彷徨》,杂文《坟》等。
鲁迅1918年创作的《狂人日记》是第一篇白话小说,也是中国第一篇现代白话文小说。
鲁迅一生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思想研究、文学史研究、翻译等多个领域具有重大贡献。
他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蜚声世界文坛,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
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鲁迅名言⑴诚信为人之本。
⑵只要能培一朵花,就不妨做做会朽的腐草。
⑶伟大的成绩和辛勤的劳动是成正比例的,有一分劳动就有一份收获,日积月累,从少到多,奇迹就可以创造出来。
⑷删掉枝叶的人,决定得不到花果。
⑸真正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⑹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⑺时间就象海绵里的水一样,只要你愿挤,总还是有的。
⑻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功夫,都用在工作上的。
⑼生命是以时间为单位的,浪费别人的时间等于谋财害命。
浪费自己的时间,等于慢性自杀。
⑽人生得一知已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
⑾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名人轶事爱书情结鲁迅先生从少年时代起,就和书结下了不解之缘,他一生节衣缩食,购置了多册书本。
他平时很爱护图书,看书前总是先洗手,书脏了就小心翼翼地弄干净。
他自己还准备了一套工具,订书、补书样样都会。
一本破旧的书,经他整理后,往往面目一新。
他平时不轻易把自己用过的书借给人,若有别人借书,他宁可另买一本新书借给人家。
辣椒驱寒鲁迅先生从小认真学习。
少年时,在江南水师学堂读书,第一学期成绩优异,学校奖给他一枚金质奖章。
他立即拿到南京鼓楼街头卖掉,然后买了几本书,又买了一串红辣椒。
每当晚上寒冷时,夜读难耐,他便摘下一颗辣椒,放在嘴里嚼着,直辣得额头冒汗。
他就用这种办法驱寒坚持读书。
由于苦读书,后来终于成为我国着名的文学家。
标点的稿费大家知道标点符号虽然其貌不扬,但在文章中却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呢。
可当年的出版界对标点符号不重视,在支付稿费时,往往把它从字数中扣除,不给稿费。
一次,鲁迅应约为某出版社撰写书稿,由于事先探知该出版社不支付标点符号的稿费,因此他的书稿通篇没有一个标点符号。
编辑看了书稿后,以“难以断句”为由,回信要求鲁迅加上标点符号。
鲁迅回复:“既要作者加标点符号分出段落、章节,可见标点还是必不可少的。
既然如此,标点也得算字数。
”那家出版社没办法,只好采纳鲁迅的意见,标点符号也折算字数支付。
《回延安》课文选自《贺敬之诗选》。
本诗是一首以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写成的新诗,诗人以饱满的激情,以“回延安”的过程为线索,回忆了在延安的战斗生活,赞颂了延安的巨大变化,并展望了延安的未来,表现了诗人热爱母亲延安的一片赤子之心,抒发了对母亲延安的眷恋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