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骨科基础科学研究的现状与未来发展方向
骨科医院行现状分析报告及未来五至十年发展趋势

骨科医院行现状分析报告及未来五至十年发展趋势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和生活方式的改变,骨科疾病的发病率不断上升,成为了社会上一个备受关注的热点。
骨科医院作为专门治疗骨科疾病的医疗机构,在这个背景下发展充满了机遇和挑战。
首先,我们对骨科医院的现状进行分析。
目前,骨科医院的数量在逐年增加。
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和人们对健康的更加关注,患者对于骨科医院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然而,骨科医院的发展仍然面临一些问题。
一方面,骨科医院的专科性导致了资源分散和医生队伍相对匮乏,难以满足患者的需求。
另一方面,医疗服务的不平衡发展导致了一些地区骨科医疗资源的短缺和贫困患者的医疗困境。
接下来,我们对骨科医院未来五至十年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首先,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骨科手术将更加精准和安全。
创新的手术器械和技术的应用将大大提高手术效果和患者的生活质量。
其次,随着人工智能的广泛应用,骨科医院将能够更好地利用医疗数据和影像,实现个性化诊疗和精准康复。
另外,移动互联网的普及也将为骨科医院提供更多的服务和沟通渠道,方便患者进行在线咨询和预约挂号。
然而,骨科医院在未来的发展中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由于医疗资源的有限性,骨科医院需要更好地调配资源,提高医疗效益。
其次,骨科医院需要加大科研力度,推动科技创新和新技术的应用,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方案。
此外,骨科医院还需要加强与其他科室和医院的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和协同发展。
总之,骨科医院作为治疗骨科疾病的重要机构,面临着业内资深精英人士应当关注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
通过提高医疗技术水平、加强医疗资源的整合和优化,以及积极推动医院和科研机构的合作,骨科医院必将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让更多的患者从中受益。
我们坚信,在业内资深精英人士的努力下,骨科医院一定能够更好地服务患者,为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骨科学科的发展历史及未来

骨科学科的发展历史及未来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骨科学科是医学领域中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和治疗关于骨骼系统的疾病和损伤。
骨科学科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骨科学科也在不断发展和完善,为人类的健康作出了重要贡献。
古代的骨科治疗主要依靠传统的外科手术和草药治疗,对于骨折和脱臼等疾病的治疗效果较为有限。
直到19世纪,骨科学科才逐渐形成。
当时的骨科医生开始研究骨骼结构及功能,开展解剖学和实验研究,为现代骨科学科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0世纪,随着医学技术的飞速发展,骨科学科也得到了迅速的进步。
影像学技术的广泛应用使骨科医生能够更准确地诊断骨骼疾病和损伤,手术技术的不断改进和创新为骨科手术的成功率提供了保障。
骨科学科与其他学科的交叉合作也为治疗骨骨科疾病带来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未来,随着人口老龄化和生活方式的改变,骨科医生将面临更多挑战和机遇。
一方面,老年人群中骨质疏松症和关节炎等骨骼疾病的发病率将不断增加,骨科医生需要更加关注预防和治疗这些疾病。
运动损伤和外伤等意外因素也会导致更多的骨骼损伤,骨科医生需要拓展手术技术和材料的应用,提高手术的成功率和患者的生活质量。
科技的进步也将给骨科学科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3D打印技术的应用使骨科医生能够定制人工骨骼和植入物,提高手术的精确度和安全性。
基因编辑技术的发展将为骨骼疾病的治疗提供新的方向和方法。
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分析也将帮助骨科医生更快更准确地诊断和治疗骨科疾病。
骨科学科作为医学领域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其发展历史和未来充满着希望和挑战。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科研的不断深入,骨科医生将有能力更好地保障人类的骨骼健康,为人类的健康和福祉做出更大的贡献。
【2000字】。
第二篇示例:骨科学科,又称为骨科学或骨科学技术主题,是医学的一个分支科学,专门研究人体骨骼的结构、功能和病理变化,致力于对骨骼系统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
骨科学科的发展可谓是医学领域中的一大辉煌成就,对人类的健康和生存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骨科调研报告

骨科调研报告骨科调研报告引言骨科是医学领域中研究和治疗骨骼疾病和损伤的分支学科。
近年来,骨科领域发展迅速,不断涌现出新的技术和治疗手段,为患者提供了更加有效和安全的治疗方案。
本次调研报告旨在对骨科的发展现状及最新技术进行调研,为医学领域的相关人士提供参考。
一、骨科的发展现状目前,骨科的发展向多学科融合的方向发展。
传统的骨科主要关注骨骼的修复和重构,而现代骨科除了关注骨骼外,还注重和其他学科的合作,如影像学、生物力学、材料科学等。
这种融合使得骨科治疗更加精确和个体化。
另外,骨科的手术技术也得到了长足的进步。
微创技术的应用使得手术创伤更小、出血量更少,患者的恢复期也大大缩短。
骨科手术的成功率也随之提高。
二、最新技术及治疗手段1. 三维打印技术三维打印技术是一种将数字化模型转换为实际物体的制造技术。
在骨科领域,三维打印技术可以用于制作个性化的假体、植骨板等器械。
这种个性化的治疗方案能够更好地适应患者的特殊情况,提高手术效果。
2. 运动康复治疗运动康复治疗在骨科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它通过特定的运动训练和物理疗法来加速康复过程,提高患者的肌肉力量、关节灵活性和协调性。
运动康复治疗对于骨折、关节置换等手术后的康复十分重要。
3. 神经肌肉康复技术神经肌肉康复技术是一种通过刺激周围神经和肌肉,增强肌肉活动和恢复运动功能的治疗手段。
这种治疗技术在骨科领域广泛应用于脊柱损伤、关节损伤等病症的康复治疗中,可以明显提高患者的康复效果。
三、存在的问题与挑战虽然骨科领域取得了许多进展,但还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骨科医生的数量仍然不足,导致患者的就医时间较长。
其次,骨科治疗费用较高,有一定的经济负担。
此外,一些骨科手术的难度较大,对医生的技术水平要求较高。
四、未来发展方向为了解决骨科领域存在的问题和挑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
首先,加大骨科医生的培养力度,增加骨科医生的数量,缩短患者的就医时间。
其次,在技术方面,鼓励和支持骨科医生参与科研和创新,推动更多的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骨科领域的发展趋势与前景

作,为偏远地区或特殊环境下的患者提供及时有效的手术治疗。
03
多模态影像融合
机器人辅助手术系统可以实现多模态影像融合,将不同来源的医学影像
数据进行整合和处理,提供更加全面和准确的手术导航和定位信息。
03
智能化诊疗系统发展与应用
人工智能在骨科诊疗中应用
智能辅助诊断
01
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对医学影像、病历数据等进行分析,提高
02
新型技术与材料应用
3D打印技术在骨科领域应用
个性化定制
3D打印技术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 病情和骨骼结构,定制出完全符 合患者需求的个性化植入物或手 术导板,提高手术精度和效果。
复杂结构制造
3D打印技术可以制造出传统方法 难以加工的复杂结构和内部多孔 结构,使得植入物更加符合人体 生理结构,提高生物相容性。
快速制造
3D打印技术可以在短时间内制造 出所需产品,缩短了手术等待时 间和治疗周期,为患者带来更好 的就医体验。
生物可降解材料研究进展
生物相容性
生物可降解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可以在体内逐渐被降解吸收,不会对人体产生 毒副作用。
骨缺损修复
生物可降解材料可以作为骨缺损修复的支架材料,随着新生骨组织的逐渐形成,支架材 料逐渐降解并被吸收,最终实现骨缺损的完全修复。
脊柱疾病
如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等,常导 致疼痛和活动受限。
03
02
关节炎
关节炎症性疾病,包括骨关节炎、 类风湿性关节炎等。
运动损伤
运动员或活跃人群中常见的肌腱、 韧带和肌肉损伤。
04
现有治疗方法及局限性
保守治疗
包括药物、物理治疗和康复训练,但效果有 限。
手术治疗
如关节置换、脊柱手术等,创伤大、恢复时 间长。
骨科医学研究进展及应用前景

骨科医学研究进展及应用前景骨科医学,作为医学中比较受关注的分支之一,其发展也备受瞩目。
尤其在近年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骨科医学在治疗骨折和关节疾病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而这种进展也为各种骨科疾病的治疗提供了许多新的可能性。
本文将主要介绍骨科医学研究的最新进展及未来的应用前景。
1. 生物骨修复技术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骨折、骨缺失等问题的治疗通常需要依靠植入金属支架或外科手术等方式进行治疗。
但这些方法的缺点在于其治疗效果不太理想,且长期使用有可能导致人体的二次损伤。
而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在生物骨修复技术的发展下,人们得以通过自体细胞和生物材料等手段修复骨组织的受损部分,从而实现更加理想的治疗效果。
这种技术的发展不仅能够缩短患者的康复期,还能有效降低二次损伤的发生风险。
2. 三维打印技术作为目前一种比较热门的技术,三维打印技术的应用不仅仅局限于建筑和制造业等领域中,也已经开始在医学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在骨科医学方面,3D 打印技术能够通过制作模型,进而生产出具有医学精准度和几何形态的骨组织,从而起到了促进生物骨修复技术发展的作用。
同时,3D打印技术在骨科医学中还可以用来制作骨块模型、医用工具和辅助手术等工具,以便医生在治疗时更加稳定可靠。
3. 关节疾病的诊断技术关节疾病,特别是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的诊断一直是医学领域中的难点。
但是,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高科技手段也被应用于骨科医学中,其中就包括了各种先进的诊断技术。
这些技术,例如关节成像和核磁共振等技术,都能够对关节疾病进行更加准确的诊断,为临床医生的治疗研究提供了更为可靠的基础。
4. 运动康复与治疗自古以来,人们就已经知道了良好的体育锻炼对于促进身体健康和预防疾病是有一定作用的。
而运动康复在骨科医学中的应用也是非常普遍的。
运动康复,顾名思义就是通过运动和锻炼的方式来恢复患者体内能量的平衡,加速器官的康复进程,以期实现有效治愈的效果。
骨科生物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及临床应用前景

骨科生物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及临床应用前景骨科生物学是一门研究人类骨骼系统生物学、生命过程和疾病的学科。
随着科技的发展,骨科生物学研究和临床应用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
一、骨细胞生物学骨细胞生物学是骨科生物学的重要分支之一,它研究骨细胞异化、增殖、分化及其与其他类型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
目前,我们对骨细胞生物学的认识已经越来越深刻,研究者通过研究基因、蛋白质及细胞信号通路这些方面,来深入了解骨细胞发育、生长和吸收等过程的机制。
二、骨代谢调节骨代谢是人体内骨骼组织的生物化学过程,也是人体维持骨骼协调平衡的重要机制。
防治骨质疏松这种疾病,关键在于促进骨细胞活性,活化骨代谢。
为此,科学家们在探索骨代谢调节的过程中,发现了许多重要的相关分子,如:骨钙素、降钙素等,这些分子的功能在仿生学、药学等领域找到了广泛的应用。
三、骨生长调节对于生长发育阶段的青少年,骨增生和骨调节尤为重要。
因为骨细胞还在继续分裂和增长,而细胞增殖能力和细胞种类的变化都对骨生长产生重要影响,所以了解和探索骨生长调节机制,对于提高骨生长水平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四、骨组织生物学骨组织生物学是研究骨组织形成、维持和修复的科学。
研究人员发现,骨干细胞的分化和增殖,与骨折、骨切断等外部伤害时新骨组织生长的调控有关。
研究人员还利用骨干细胞的组织工程技术,将离体培育的骨干细胞培养种植在3D打印出来的生物材料中,形成可种植的骨组织,然后用于治疗骨折等骨骼系统损伤及疾病引起的骨组织缺损等。
五、骨癌骨癌是一种罕见的癌症类型,但它的危害性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因为骨癌恶性程度高,病情开始就很难控制。
目前骨癌的治疗方案包括手术、化疗和放疗三大类,但针对骨癌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案仍然存在问题。
一些新的治疗方法思路正在产生,例如免疫细胞治疗、分子靶向治疗等。
六、前景和展望总之,随着骨科生物学的不断深入研究,越来越多的相关科学技术被应用到骨科临床医疗中。
例如:无创骨代谢评估、基因治疗、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等都是目前颇具发展之势的骨科生物学科技。
2023年骨科医生个人总结:全球骨科研究进展与中国实践

2023年骨科医生个人总结:全球骨科研究进展与中国实践全球骨科研究进展与中国实践引言:2023年已经到来,对于作为一名骨科医生而言,这是一个飞速发展的年代。
回顾过去几年,全球骨科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同时,中国在骨科领域的实践也迎来了辉煌的时刻。
本篇文章将对2023年全球骨科研究发展进行概述,并探讨中国在骨科领域的实践。
一、骨科研究的全球进展1.1 骨折修复技术的改进随着科技的进步,传统的骨折修复技术逐渐被更新,并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通过3D打印技术和生物材料的应用,骨折修复的准确性和可塑性得到了大幅提高。
1.2 先进的人工关节人工关节在骨科医学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全球骨科研究积极开展人工关节研发,并实现了更加持久和适应多种运动的人工关节植入,大大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1.3 骨质疏松症的治疗进展骨质疏松症是老年人面临的一大健康问题,全球骨科研究对此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了积极进展。
随着新型药物的研发和治疗手段的改进,骨质疏松症的治疗效果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二、中国骨科实践的辉煌成就2.1 骨科手术的精确化中国骨科医生在手术技术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
借助先进的影像技术和精确的手术方案,骨科手术的成功率显著提高,大大降低了患者手术风险。
2.2 海绵骨移植技术的创新中国骨科医生将海绵骨移植技术应用到临床实践中,为骨折修复、骨缺损填充等提供了有效的治疗手段。
这一创新使得患者的骨折愈合更加完整和均匀,恢复期缩短。
2.3 骨科康复的个性化方案中国骨科医生注重康复阶段的个性化护理和康复方案,针对不同患者的特点和需求,制定相应的康复计划。
这有效缓解了患者的疼痛,促进了骨骼功能的恢复。
三、展望与反思2023年,全球骨科研究在技术革新和治疗手段上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果,为患者的健康提供了更加优质和精确的服务。
然而,仍存在一些挑战和问题,需要我们继续努力。
3.1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国际合作与交流是推动骨科研究进展的关键。
骨科科技的发展与研究

骨科科技的发展与研究在现代医疗领域中,骨科技术是重要的一个方向。
骨科技术主要涉及对于人体肌骨系统的处理和治疗。
随着技术的发展和探索,骨科技术也不断得到不同的改进和发展。
那么,这些技术改进有哪些呢?骨科技术的发展和研究的趋势又是什么呢?骨科技发展历史的回顾在人类历史长河中,骨科治疗一直被视为医学中至关重要的部分。
在古代,骨科医生经常使用骨针来针刺病人手脚的经络,以此来治疗疾病。
在近代,人们发展了许多骨科技术,比如骨科手术、骨髓移植等,都极大地促进了骨科学的发展。
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快速进步,骨科技术也随之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骨科技发展现状随着器械技术、计算机技术、电子技术等诸多技术逐渐发展,骨科技的研究也得到了很大的促进。
整合现代的医学影像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国内外越来越多的科学家和医生都在研究利用这些先进的技术手段来实现精准的切除、修复、置换和治疗骨科疾病。
在这个领域,目前最为先进和发达的技术就是骨科3D打印技术,由于其高准确率、微创治疗、寿命延长等优点,已经在国内外得到了广泛应用。
此外,人们还发展出了套索等尖端的骨科技术,有利于进行精准的骨折定位以及足部手术。
近年来,随着愈来愈多的人口老龄化,全球骨科医生和研究学者都面临着巨大的机遇和挑战。
在全球范围内,骨科领域的发展也受到了极大的关注。
在生物医学工程领域,研究人员正致力于利用先进的仿生材料完美地再造骨组织,让人们在得到最好的疗效的同时,避免植入传统金属材料时可能产生的副作用。
挑战和前景目前,最大的挑战是如何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和仿生材料来再造最接近自然骨骼的复合材料,使其近乎完美地替代人体骨骼,并重塑骨骼形态与力学性能。
此外,还需要将新研发出的技术和材料实际运用于临床,让更多的患者受益。
展望未来,骨科技术将更多地向着微创、个体化方向发展,并且随着全球老龄化进程不断升温,骨科技术的重要性也将越来越凸显。
在这个趋势下,更多的科学家和工程师都将不断投身于对骨科技术的研究和开发,致力于利用现代科技,更好地治疗骨科疾病,为全球人民带来更好的医疗健康服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骨科基础科学研究的现状与未来发展方向【关键词】骨科基础科学研究从2006年中华医学会第八届骨科学术会议暨第一届国际CORS 学术大会开始,骨科基础科学会议第一次独立出来提前1天举行,目前已经成功地举办了三届,这反映了近年我国骨科学界对基础研究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基础研究队伍的稳定发展和不断壮大。
对比前两届,2008年11月在苏州举行的第三次骨科基础会议内容,反映出我国骨科基础研究水平已经有了可喜的进步和变化,并逐步向国际骨科学界的发展趋势和先进水平靠拢和接轨;我们也清楚地看到在这一过程中暴露出的一些方向性和原则性的问题,需要在未来的发展中不断解决和调整。
1 我国骨科基础科学研究的现状我国骨科基础科学研究目前仍然集中在生物工程技术应用和组织再生方面的研究,按技术性质分类,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1 生物技术1.1.1 生长因子在众多骨作用生长因子中,对骨形态发生蛋白(BMPs)的重点关注至今尚在持续。
由于受直接提取自动物骨组织中的BMPs存在动物性潜在疾病在人类传播的风险,现逐渐倾向于试图通过基因重组的方法制取或通过转基因技术导致宿主靶细胞表达BMPs,以提高局部BMPs的水平。
基于BMPs骨作用机制的大量实验资料,研究的对象主要包括BMP-2/4和BMP-7(OP-1),但到目前还未有商品化的产品。
在软骨尤其针对关节软骨细胞表型的调控,常用的调节因子为TGF-β,采取的策略与BMPs相似。
关键问题是,重组生长因子的活性低、在应用部位易分解与流失、时效短;目的基因修饰的靶细胞,不仅表达生长因子的时效性、量效性尚待评估,而且目的基因的转染载体(如病毒)会干扰宿主靶细胞的生物学性能,甚至致瘤;而非病毒转染载体转染效率低。
因此,近年来筛选与发现具有研发前景的骨诱导和(或)骨形成性小分子化合物(如BMP模拟化合物)的研究工作正在展开,并已见于会议交流论文或文献报道。
1.2 药物的改良和研发双磷酸盐类化合物可通过抑制由破骨细胞引起的骨量丢失而成为现在治疗骨质疏松的主要药物。
已有的实验资料报道,这一有益作用正在应用于防治因关节假体-骨界面间的骨吸收而发生的假体松动;通过对骨巨细胞瘤细胞在体外对二膦酸盐类药物反应性的研究,发现二膦酸盐类药物可抑制骨巨细胞瘤细胞的生长并诱发其凋亡,因此提出二膦酸盐类药物在治疗骨巨细胞瘤尤其是预防其术后复发,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
国外研究发现,斯盖亭(statins)作为用于降低血胆固醇以预防心脏病和中风发作的药物,可刺激BMP-2的合成而促进成骨细胞性骨形成与可抑制COX-2(环氧化酶-2)活性,由此所显现的治疗骨质疏松症和关节炎性疾病的潜在价值,在我国也已受到重视。
为降低雌激素在治疗骨质疏松症中的系统性不良作用(如子宫内膜增生、子宫内膜癌和乳腺癌等),并使雌激素可在骨组织中浓集、减少治疗有药剂量的目的,应用亲骨性化合物作为雌激素的导向载体,而合成的趋骨性雌激素复合物已显现出实验性优势性能,我国这方面的研究趋近同步于国际水平。
1.3 生物物理技术生物物理技术如冲击波,超声波,电刺激和振动因为其无创性,而广泛应用于骨科临床和康复治疗。
大部分生物物理刺激,认为都是通过针对骨骼肌肉组织的力学刺激,诱发和放大愈合级连反应。
但是该类技术的机制研究在国内较少。
同时,这类技术在骨骼肌肉系统疾病的治疗效果,有比较大的争议。
实际上,这类治疗的开始和中止的时间,治疗周期和治疗剂量都非常关键。
而且,机体对这类力学刺激的反应也直接影响治疗效果。
关于力学感应器的研究值得进一步开展。
1.4 生物材料和组织工程技术有关移植性生物材料的研究,现今着重针对天然性和合成性生物材料的改良,包括纳米级材料的制备、适于细胞粘附和生长的材料表面修饰、符合生理状态的材料构筑的完善,等。
在生物材料植入体内后还难以实现自身诱导血管神经化的情况下,有研究报告初步尝试通过显微外科技术,利用带蒂筋膜瓣包裹、带血供肌瓣包裹和利用血管束的植入,拟达到生物材料血管化以提高骨缺损修复性能的目的。
但对生物材料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血管神经化,更宜从改善材料的内部微环境入手,以使之更接近或相似于生理状态,使其血管神经化进程和组织结构更或基本趋近与体内自然发生过程。
具有骨形成诱导和骨吸收抑制功能的锶盐,和传统的羟基磷灰石混合,临床前试验显示骨填充和骨结合能力良好,目前已经用于临床试验。
骨髓基质干细胞也尝试种植到生物材料表面,早期结果显示细胞存活率比较低,随着纳米技术的引入,改造生物材料的表面,更加有利于细胞的贴附和生长。
2 目前存在的问题从以上总结可以看出,目前我国的骨科基础科学明显存在以下倾向:重技术,轻思维;重治疗,轻诊断;重疗效,轻原理。
“重技术,轻思维”是指目前科研人员紧跟国内外高新科技的发展动向,一味的追求技术本身的“高、精、尖”而忽略了科学研究思维本身。
特别应该注意的是,骨科基础研究必须以骨科疾病为导向,以实际临床问题为依托,推导和提炼出科学假设,从而再选择合适的实验技术加以证明,不一定需要“高新”技术,不可以削足适履、本末倒置。
关键是要临床问题针对性强,实验假设科学合理,那么运用常规技术一样可以出很好的研究结果。
“重治疗,轻诊断”是指目前研究主流是生物工程干细胞技术应用于骨骼肌肉系统组织再生的研究当中。
从逻辑上来讲,“早期诊断,早期治疗”,这些先进的生物工程的治疗技术,只有等疾病能够得到早期诊断才能更大的发挥其作用。
因此在大力发展治疗技术的同时,也应该积极推动早期诊断的发展。
“重疗效,轻原理”是指某些科研人员持有的所谓的“黑匣子”理论,只关心有效和没有效果,不关心为什么有效为什么没效。
对治疗原理的不重视,只会导致简单重复低水平的研究,对未来进一步技术改良和技术创新非常不利,将无法形成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学术成果。
综上所述,我们主张我国骨科基础研究,应该从技术导向性研究向临床问题导向性研究和科学假设导向性研究的转变,从简单效能型研究向机制探讨型研究转化,开展诊断技术研究和治疗技术研究并重。
3 未来发展的方向从我国骨科基础研究的现状出发,针对以上所述的方向性问题,我们认为在未来2~3年内应该加强以下四个领域的研究工作。
3.1 骨关节的发育生物学以及具有遗传倾向的骨关节疾病研究我国关于骨与关节生长发育及其调节机制的研究相对滞后。
在骨科学研究领域,对多因素性、多基因性疾病如骨性关节炎、骨质疏松、脊柱侧凸等已陆续展开,并取得了初步的成果。
单纯从技术角度来讲,我国目前已经拥有很多国际先进水平的分子生物学仪器和方法。
但是,这些研究涉及的靶基因或其突变位点,常常是依据于国外的研究线索。
北京蛋白质组研究中心贺福初院士、张令强副研究员课题组的最新研究发现了一种新的骨形成负调控分子CKIP-1(酪蛋白激酶相互作用蛋白1)及其在机体骨量稳态调控中的作用机制。
相关成果于2008年7月20日在线发表于国际著名学术刊物《自然-细胞生物学》(Naturecell biologv)。
CKIP-1基因特异调控骨形成过程,其作用机制是结合并增强调控骨形成的另一重要蛋白Smurfl的活性。
Smurfl是早先国际上揭示的调控骨形成蛋白质降解的主要分子,它可以在参与骨形成的关键蛋白质上添加一串泛素信号,这个信号可以被蛋白质降解机器——蛋白酶体识别,从而将蛋白质剪切为肽段,这一途径被称为泛素-蛋白酶体系统。
泛素-蛋白酶体途径的发现曾在2004年被授予诺贝尔化学奖。
Smuffl是这个系统中的关键组分,该实验室的人员发现Smurfl发挥功能需要依赖CKIP-1的辅助激活作用,其分子作用机制为一种全新的模式;在CKIP-1缺失的小鼠体内Smurfl的活性大大降低,骨重塑的平衡状态被打破,而CKIP-1的存在则可以帮助Smurfl 更好地识别并结合它要修饰并降解的蛋白分子。
当前国际认可的骨调控因子多来自国外研究,我国的原创性工作很少,这项研究成果揭示了CKIP-1在骨量控制中的重要功能及其与Smurfl分子的相互作用关系,将为骨质疏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提供新的靶点。
这一突破值得欣喜。
我国骨科基础科学学界的骨干同时又是临床医生,我国拥有大量的病人资源,而且相对集中,只要提高科研意识和科研实践水平,在大型医疗科研机构完全有条件对大样本的多基因性骨关节疾病进行筛查,从而找出针对中国人群的未来分子治疗的靶点。
3.2 力学生物学以及力学信号传导的分子机制力学刺激对于骨骼肌肉系统的发育、损伤和愈合的病理生理过程至关重要。
细胞对机械性刺激作出反应时,细胞表面受体和细胞骨架可能在机械转导过程中起关键作用。
在可控制条件对离体细胞“机械敏感性”生化途径的研究,将有助于针对靶细胞的干预性治疗。
现在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是难以进行重复性的比较研究,因为细胞来源、培养条件、施加的机械负荷等都不尽相同。
负荷设计以外的意外性负载力(如贴壁生长的细胞,由于培养液活动所产生的反应性液体张力)常干扰实验结果。
如何对相关性刺激进行定义始终是争论议题。
通过对生长于生物载体材料内的骨髓基质干细胞,在流体力学作用下增殖、分化与成骨功能表型的影响及其发生机制的研究,指出培养液适当的灌流速度所产生的流体剪切力将有助于骨髓基质干细胞的成骨性分化。
力学刺激参数的筛选和确定,不仅可加深对骨生物学的认识,而且将可用于指导骨科用生物材料的研究与设计。
静态压力可抑制关节软骨组织蛋白多糖和蛋白质的合成,而动态压力则相反;人的关节软骨随年龄增加对动态压力的反应性增强。
提示关节施加规律性的负载,有延缓关节软骨性能随年龄增长而下降的作用。
对其机制的研究主要涉及二个方面:力学刺激对细胞膜转运过程的调控;力学刺激信号在细胞内的传导。
由于组织工程化软骨能否长期保持其活性状态,依赖于适当的基质成分和细胞活性的保持,因此,现在已将力学刺激信号对软骨细胞生物行为影响的研究内容扩展至组织工程化软骨。
骨生物力学作用机制的研究,现在主要侧重于骨陷窝-骨小管网状结构内的液体流动,细胞-细胞间连结对机械力学信号在骨组织内传导过程中的重要性。
通过液体流动和细胞-细胞间连结,骨组织细胞间可相互传递信号。
因骨骼受力变形,骨组织内部产生的液体流动所造成的流体力学,叠加性地作用于骨细胞,可引起骨细胞的一系列生物学变化,而导致骨塑形和改建。
3.3 生物影像学在骨骼肌肉系统的应用生物影像学技术在过去的十年迅猛发展,是以MRI技术为代表,不仅可以描述关节软骨的形态,还可以定量软骨体积和生化成分的变化;DTI技术更加可以定量胶原纤维网络的连接性和方向排列。
而且MRI的解像度也不断提高,目前临床使用的3-telsla MRI和试验使用的7-telsla MRI都已经达到了微米级别。
DXA,pQCT和micro-CT广泛运用于临床和基础的骨的形态计量学研究,提供骨(面,体)密度和微观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