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第七章

合集下载

285-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辅导4(第七章)

285-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辅导4(第七章)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辅导4(第七章)学习目标:1.理解儿童心理发展理论的主要流派和主要观点。

2.学会应用有关理论分析儿童行为的特点和成因,确定有效教育内容和方法3.学会分析学前敬爱噢与对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4.逐步形成科学的儿童观和发展观考核目的:本章主要考核学员对儿童心理发展理论的主要流派和主要观点的理解程度;应用有关理论分析儿童行为、确定有效教育内容和方法的能力;学会分析学前教育对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的能力以及是否形成科学的儿童观和发展观。

考核知识点及考核要求:1.环境取向的发展理论识记:观察学习及其过程。

理解:消极强化与惩罚的差异。

2.生物取向的发展理论理解:格塞尔的成熟势力说的现实意义;格塞尔学说的教育忠告;对成熟势力说的评析。

3.相互作用取向的发展理论理解: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评析。

4.社会文化取向的发展理论理解:教学与发展的关系。

一、环境取向的发展理论以环境为取向的发展理论以行为主义心理学为代表。

从发展历程看,行为主义心理学分以华生为代表的经典行为主义和以斯金纳、班杜拉为代表的新行为主义。

(一)华生的行为主义行为主义认为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的。

通过刺激可以预测反应,通过反应可以推测刺激,这种思想可以简化为S-R(刺激-反应)这个公式,它成为了行为主义理论的标记,强调刺激与反应之间的关系。

观察法是华生坚持并广泛使用的研究方法。

行为主义的习惯:华生认为,个人的习惯是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学会的快速行动的结果。

行为主义的情绪:华生认为儿童具有三种情绪的基本模式:惧、怒、爱。

行为主义的人格:华生认为人的身上有很多习惯系统,其中占据支配地位的习惯系统就构成了一个人的人格。

但人格中哪个系统如何受人支配,则受环境的影响,以个人的行为特征也取决于环境。

花生十分重视儿童早期行为习惯对成人人格的影响。

华生强调环境对塑造儿童行为的决定性作用,进而发展为教育万能论,强调对儿童发展的控制。

(二)斯金纳的操作行为主义斯金纳认为华生所讲的行为属应答性行为,但现实生活中,有机体更多的是操作性行为,即个体主动发生的一个行为。

《学前心理学》第七章个性发展(1)

《学前心理学》第七章个性发展(1)
他又变得活泼好动、充满朝气。(气质类型有一定的变化)
【问题讨论】以上两个案例说明学前儿童的气质发展具有什 么特性?
第二十三页,编辑于星期三:二十二点 二十二 分。
• 三、学前儿童气质的发展特点
• (一)学前儿童的气质具有相对稳定性 • (二)学前儿童气质有一定的变化 • 掩蔽现象所谓“掩蔽现象”是指一个人的气质类型没有
气质 性格 能力
第二页,编辑于星期三:二十二点 二十二分。
一、个性及其基本内容
(一)什么是个性
◈ 这里的“个性”统统不是我们心理学中的个性的概念。
第三页,编辑于星期三:二十二点 二十二分。
◈ 所谓个性,就是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是比较稳定的、具有一定倾
向性的各种心理特点或品质的独特组合。
◈ 这个特质表现于外就是言语方式、行为方式和情感方式等等。 ◈ 心理学中的个性强调的是每个人都是有个性的。任何人都是一种个性

5.个性的积极能动性 个体以积极的态度和行为来反映,适应和改造现实。
第十一页,编辑于星期三:二十二点 二十二分。
(三)个性的结构 ◈ 个性主要包括以下两大方面内容:
1.个性的调控系统
◈ 个性调控系统包含两方面,即个性的调节系统和个性的倾向性。 ◈ 个性的调节系统以自我意识为核心。在儿童心理发展中,自我意
思维灵活,反应迅速,活泼,充满朝气。喜欢交往,情感外露。缺 乏忍耐力和毅力,注意力不稳定,偏向于多血质。
气质的特点:
天赋性 、遗传性 、稳定性
第二十一页,编辑于星期三:二十二点 二十二 分。
(三)托马斯、切斯的三类型说(0~3岁)
• 1、容易抚育型 这种类型的婴儿生活比较有规律,吃、喝、 睡等都比较固定,容易适应环境,对陌生人 适应得比较快,比较受到大人最多的关爱。

学前心理学第七章历年试题

学前心理学第七章历年试题

学前心理学第七章历年试题一、单项选择题1.幼儿思维的典型方式是( )A.直观行动思维B.抽象逻辑思维C.具体形象思维D.形式运算思维2.幼儿思维的主要形式是()A. 直观行动思维B. 具体形象思维C. 形式运算思维D. 抽象逻辑思维3.直观行动思维的工具是()A.感知、动作B.具体形象C.语词概括D.概念、判断、推理4.问幼儿“什么是鸟?”回答说“鸟会飞”,据此可说明幼儿下定义处于哪种水平?()A.同义反复不会下定义B.依据具体外部特征下定义C.接近下定义水平D.初步概念水平5.3—4岁的幼儿认为,球会滚下去,是因为“它不愿意呆在椅子上”,这反映儿童的判断()A.以直接判断为主B.判断内容不够深入C.判断根据不够客观D.判断论据不够明确6.幼儿期是思维()A.发展的最高阶段B.稳定的时期C.迅速发展的时期D.发展减缓的时期7.儿童最初出现的推理是 ( )A.演绎推理B.归纳推理 C.类比推理D.转导推理8.儿童的数概念的形成,经历的四个阶段分别是 ( )A.口头数数—按数取物—给物说数—掌握数概念B.口头数数—给物说数—按数取物—掌握数概念C.按数取物—口头数数—给物说数—掌握数概念D.按数取物—给物说数—口头数数—掌握数概念9.在幼儿期,幼儿大量使用的判断是( )A.直接判断B.间接判断C.形式判断D.客观判断10.在学前儿童思维工具的发展变化中,语词的作用( )A.基本不变B.越来越大C.越来越小D.始终很小11.在儿童思维发展过程中,动作和语言对思维活动作用的变化规律是()A.动作的作用由小到大,语言的作用由大到小B.动作的作用由大到小,语言的作用由小到大C.动作和语言的作用均由大到小D.动作和语言的作用均由小到大12.一名幼儿对小朋友说:“我爸爸可高了,有三层楼那么高。

”这是因为该幼儿( )A.喜欢撒谎 B.认知存在障碍C.思维相对性差,片面性大,在想象中过分夸大事物的某个部分或某种特征D.记忆与想象相混淆,把自己的想象当作真实的事情描述出来了13.具体形象思维的工具是( )A.感知、动作B.具体形象、表象C.语词概括D.概念、判断、推理14.皮亚杰研究认为,运算思维所使用的工具是( )A.感知B.行动C.表象D.概念15.一小孩认为她所看到的一些小虫都是同一条小虫,根据皮亚杰的观点,该幼儿处于( )A.感知运动阶段B.前运算阶段C.具体运算阶段D.形式运算阶段16.在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阶段理论中,感知运动阶段出现在()A.0~2岁B.2~4岁C.4~7岁D.7~11岁17.直观行动思维所用的工具主要是()A.图片B.表象 C.语词概念D.感知和动作18.思维的发生是儿童心理发展的()A.重大量变B.唯一标志 C.重大质变D.必然原因19.下列哪种推理属于传导性推理?( )A.爸爸告诉孩子:“地上一道一道的是车沟。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第七章 言语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第七章  言语
三、言语的作用 (3)言语的交流功能
四、言语的种类 言语活动可分为以下两类语言。
1 外部言语
2
内部言语
1.外部言语
人们之间的交际是通过听、说、读、写的方式 进行的,这些用来进行交际的言语即外部言语。
1.口头言语
2. 书面言语
第一节 言语概述
四、言语的种类
外部言语
口头言语
对话 :情境性
独白 :连贯性、 缺乏支持性
有个小孩叫小杜,上街打醋又买布。买了布,打 了醋,回头看见鹰抓兔。放下布,搁下醋,上前 去追鹰和兔,飞了鹰,跑了兔。洒了醋,湿了布。
词汇
(二)学前儿童词汇的发展
1.词汇数量的增加; 2.词类范围的扩大; 3.词义理解逐渐准确和深化
1. 词 汇 数 量 的 增 加
词汇
幼儿掌握的词汇的数量和质量 都发生很大的变化
2.完整句阶段(2岁以后)
(1)词汇量迅速增加
到3岁时,孩子已经能掌握1000左右个词。
(2)能说完整的简单句,并出现复合句
这一年龄的孩子渐渐能够用简单句表达自己的意思, 并开始会说一些复合句。儿童说出的句子较长,日趋 完整、复杂,由各种词类构成。
三、言语发展阶段(3—6岁)
语音
3—4岁是语音发展关键期
3岁 幼儿掌握1000至1100个词 4岁 幼儿可掌握1600至2000个词 5岁 幼儿可掌握到2200至3000个词 6岁 幼儿可掌握 3000到4000个词
名词、 动词
副词、 数词、 量词、 连接词
• 2.自然成熟说 • 勒纳伯格
• (三)相互作用论
第二节 学前儿童言语的发展
言语准备期(0—1岁)


发 展
言语形成期(1—3岁)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知到章节答案智慧树2023年甘肃财贸职业学院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知到章节答案智慧树2023年甘肃财贸职业学院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知到章节测试答案智慧树2023年最新甘肃财贸职业学院第一章测试1.个性倾向主要表现为:()参考答案:兴趣;理想和世界观;价值观2.个体心理对客观现实的反应是积极能动的,表现出个体自身的经验和观点态度。

()参考答案:对3.成熟是推动心理发展的主要动力,没有足够的成熟,就没有真正的发展与变化。

脱离了成熟的条件学习本身并不推动发展。

()参考答案:对4.弗洛伊德将儿童的心理发展分为哪几个阶段?()参考答案:青春期;潜伏期;性器期;口唇期;肛门期5.佛罗伊德认为:“防御机制是自我应付本我的驱动,超我的压力和外在现实要求的心理措施和防御手段,以解除心理紧张,求得内心平衡”。

()对第二章测试1.小班幼儿的兴趣多变,大班幼儿则开始形成比较稳定的个性倾向,说明儿童心理发展的趋势是()。

参考答案:从被动到主动2.《孟母三迁》的故事说明,影响个体成长的重要因素是()。

参考答案:环境3.“双生子爬梯”实验说明了幼儿心理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参考答案:生理成熟4.幼儿心理发展的关键期主要表现在()。

参考答案:语言发展和感知觉发展上5.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有()。

方向性;不均衡性;个体差异性;连续性和阶段性6.4~5岁幼儿心理发展的特点有()。

参考答案:爱玩、会玩;思维具体形象;活泼好动7.就个体发展的整体而言,在某一个时期,其各方面的发展水平是相同的。

()参考答案:错8.小班幼儿的独立性差,爱模仿别人。

()参考答案:对9.幼儿常常表现得活泼好动,难以控制自己,这是“抽动症”的表现。

()参考答案:错10.对3岁幼儿更要注意正面教育,不能说反话,对他们提出的要求也要具体。

()参考答案:对第三章测试1.天空中过往的小鸟、路边的鲜花会引起幼儿不由自主的注意,这是()。

参考答案:无意注意2.幼儿正在教室里画画,教室外突然传来一阵喧哗声,幼儿不由自主地探头去看或侧耳倾听。

这种现象属于是()。

参考答案:注意的分散3.对一类刺激物注意得多,而在同样的情况下对另一类刺激物注意得少,这是()。

陈国宁《学前心理学》第7章 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

陈国宁《学前心理学》第7章 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

(三)思维的发生发展使情绪、意志和社会性行为得到 发展
◈ 思维使儿童的情绪活动越来越复杂化。如:怕鬼、怕坏人 ◈ 思维发生和发展使儿童出现了意志行动的萌芽。儿童开始理解 行动的意义,明确自己的行动目的。 ◈ 思维的发生发展,也使儿童开始理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理解 自己的行为所产生的社会性后果。
(四)思维的发生标志着意识和自我意识的出现
皮亚杰提出,儿童智慧(思维)的发展可以分为四个阶段:感知 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7岁前 处于前两个阶段。
形式运 算阶段
具体运算阶段
皮 亚 杰
前运算阶段 感知运动阶段
一、感知运动阶段(0~2岁)
◈ 这一阶段的儿童是依靠感知和动作(口尝、手抓)等去认识周围 世界的,经由感觉与动作,婴儿认识到自己与别人(特别是母 亲)、自己与物体是分别存在的。这一阶段是儿童智力发展的萌 芽阶段。
水果:汁多且有甜味的果实。 蔬菜:是指可以做菜、烹饪成为食品的,除了粮食以外的其他植 物(多属于草本植物)。
海椰子外面长有一层海绵状的纤维质外壳,剥开外壳后就是坚果。 坚果的果肉细白,美味可口,坚果内的果汁稠浓至胶状,味道香 醇。
海椰子
◈第一节 思维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 ◈第二节 学前儿童思维的发生 ★ ◈第三节 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趋势 ★ ★ ◈第四节 皮亚杰关于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阶段 ★ ★ ★ ◈第五节 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一般特点★ ★ ◈第六节 学前儿童思维基本过程的发展 ☆ ◈第七节 学前儿童掌握概念的特点 ☆ ◈第八节 学前儿童判断和推理的发展 ☆ ◈第九节 学前儿童理解的发展 ☆
(二)具体形象思维
◈ 具体形象思维是依靠表象,即依靠事物在头脑中的具体形象的 联想进行的。 ◈ 具体形象思维是幼儿思维的典型方式。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总学时数:54适用专业:学前教育专业一、课程的性质、目标和任务《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属于专业基础课,它在基础学科和应用学科之间起着一种中介作用,具有很强的实用价值。

学前儿童的教育工作提供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一般特点和各个年龄阶段儿童心理发展特点等基础知识,为教育工作提供理论基础。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课程内容和了解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培养科学研究的意识。

要求学生能够系统掌握《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基础知识,能理解《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熟悉学前期各个年龄段儿童的心理特点,能运用《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知识观察、分析学前儿童行为,为设计和开展学前儿童教育活动提供理论依据,为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提供理论指导。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要求学生能够系统掌握《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基础知识,能理解《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熟悉学前期各个年龄段儿童的心理特点,能运用《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知识观察、分析学前儿童行为,为设计和开展学前儿童教育活动提供理论依据,为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提供理论指导。

三、教学时数分配《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课程教学时数分配表四、课程教学内容第一章学前儿童及其心理研究教学基本要求1.理解并掌握学前儿童概念及学前儿童观2.了解学前心理学的理论体系和主要任务。

3.了解学前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学前儿童概念难点:学前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第一节学前儿童概念与学前儿童观1.学前儿童及相关概念2.学前儿童发展观的变迁第二节学前儿童心理研究的理论体系1.三个基本关系的问题2.主要学派的理论观点第三节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方法1.宽泛的研究方法2.具体的研究方法第二章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和人文生态环境教学基本要求1.掌握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2.了解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人文生态环境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

学前心理学(第二版)教材课后题及答案

学前心理学(第二版)教材课后题及答案

全国学前教育专业(新课程标准)“十二五”规划教材学前儿童心理学(第二版)钱峰汪乃铭主编第一章:学前儿童心理发展概述一、掌握以下概念无条件反射条件反射客观环境遗传素质1无条件反射P7:无条件反射是先天固有的、由遗传而来的反射2条件反射P7:条件反射是后天形成的、习得的反射3客观环境P8:人所处的客观现实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自然环境涵盖很广;社会环境则包括家庭、团体、各种人际关系、社会规范、风俗习惯等。

4遗传素质P9:遗传素质是指有机体通过遗传获得的生理结构、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方面的解剖生理特征二、.什么是心理的实质?答:1.脑是心理的器官 2.心理是人脑的机能 3.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三、制约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有哪些?请结合实例进行说明。

答:P9 制约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但基本上可以归纳为两类,一类是遗传方面的因素(如低能儿、痴呆儿),另一面是环境方面的因素(狼孩玛卡)。

实例省略。

第二章:学前儿童的注意一、掌握以下概念无意注意有意注意注意的范围注意的稳定性答:无意注意P13:无意注意也称不随意注意,就是我们常说的“不经意”,既没有自觉的目的,也不需要作意志的努力。

有意注意P14:有意注意也称随意注意,就是我们常说的“刻意”。

它具有自觉的目的,并和意志努力相联系。

注意的范围P16:注意的广度也叫注意的范围。

是指在同一瞬间所把握的对象的数量。

注意的稳定性P17:注意稳定性指有把握对象的时间的长短。

二、注意与人的心理活动有什么关系?请结合具体情况加以说明。

答:P17注意对于动物来说具有极重要的生存意义;对人类来说,由于人的心理活动中有了语言的参与,注意更具有了特殊意义。

概括说,注意有下列三种功用:其一,选择功用。

(听课)。

其二,保持功用。

(画画)。

其三,调节和监督功用。

(搭积木)由上可知,注意对于人的生活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它使人能随时察觉外界的变化,集中自己的心理活动,正确反映客观事物,更好地适应和改造客观世界。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智慧树知到答案章节测试2023年安康职业技术学院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智慧树知到答案章节测试2023年安康职业技术学院

第一章测试1.学前儿童心理学是研究()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科学。

A:0-13、 14岁B:0-8、9岁C:0-3岁D:0-6岁答案:D2.下列属于新生儿无条件反射的是()。

A:闻到乳香唾液增多B:抓握反射C:吮吸反射D:惊跳反射答案:BCD3.新生儿的心理,可以说一周一个样;满月以后,是一月一个样,1岁以后速度就缓慢下来;两三岁以后的儿童,相隔一周,前后变化就不那么明显了,这表明了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进程的一个基本特点是()。

A:发展的连续性B:发展的高速度C:发展的整体性D:发展的不均衡性答案:B4.提出“社会文化理论”的心理学家是华生。

()A:错B:对答案:A5.儿童动作发展的规律有()。

A:尾首规律B:大小规律C:从局部到整体的规律D:远近规律答案:B第二章测试1.在学习遇到困难或环境中出现干扰因素时,努力地把自己的注意维持在学习内容上,这时的注意是()。

A:随意后注意B:不随意注意C:有意注意D:有意后注意答案:C2.天空中过往飞机的轰鸣引起儿童不由自主的注意,这是()。

A:无意注意B:有意注意C: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两者均有D:选择性注意答案:A3.“万绿丛中一点红”易引起人的注意,属于()引起的。

A:刺激物的运动B:刺激物的的对比C:刺激物的强度D:刺激物的新颖性答案:B4.3–6岁儿童注意发展的特征是()。

A: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均衡发展B:无意注意占优势C:注意的发展不受语言支配D:有意注意逐步发展答案:BD5.新颖、鲜艳的东西容易引起幼儿注意,所以教师上课时穿戴应新颖、鲜艳,使孩子有新奇感。

A:对B:错答案:B第三章测试1.孩子看到桌上有个苹果时,所说的话中直接体现“知觉”活动的是()。

A:“我要吃”B:“真香”C:“这是什么”D:“这有个苹果”答案:D2.无论是清晨,中午还是傍晚,我们都会把中国的国旗看作是鲜红色的,这是知觉的()。

A:整体性B:恒常性C:选择性D:理解性答案:B3.视触协调主要表现的标志是伸手能抓到东西。

自考学前教育心理学第七章幼儿社会性学习与教育

自考学前教育心理学第七章幼儿社会性学习与教育

(二)个体内化:个体社会化的内部动因
个体内化大致通过五种方式实现:观察学习;认知加工;角色扮演; 自我强化;社会合作。 观察学习:是个体通过对榜样的模仿和认同获得社会行为方式,进而 内化为人格品质。 社会认知:主要指社会认知,个体根据已有认知结构水平及其价值取 向同化和顺应社会规范,有选择地吸收,然后加工改造成自己人格品质 的一部分。
三、幼儿品德教育
(一)幼儿道德认知教育 1、 幼儿道德认识的特点:幼儿道德认识的发展
水平较低,道德知识不多,故要用直观、形象的方法教给 幼儿相应的道德知识;幼儿道德是非观念处于不稳定状态, 缺乏道德认识的一致性;幼儿道德评价活动带有很大的情 绪性和受暗示性,教师对幼儿行为应及时提出要求并进行 评价,从而使道德认识与道德行为结合起来,互为促进。
第七章 幼儿社会性学习与教育
第一节 社会性学习概述
一、社会性的含义 二、社会化的含义
三、个体社会化的两方面:社会教化和个体 内化 四、社会性、社会化、社会性学习的联系
五、幼儿社会性学习的含义及其意义
一、社会性的含义
社会性是个人所具有的作为社会存在的个人必须受社 会规范的约束,其思考和行动必须符合社会条件的特性。 社会性的发展可从两个方面考察,一是由对成人的依恋到 自己独立过程,一是获得处理对人关系的能力过程。 • 社会性包括三个基本成分:社会认知、社会情感、社会行 为。社会认知:狭义的社会认知是指个体对他人、群体、 人际关系及认知主体本身等社会客体的认识。广泛的社会 认知是指一切调节和伴随着社会行为的认知活动。社会情 感:是指伴随整个社会心理过程产生的心理体验和心理感 受,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心理过程。社会行为:是指对社会 刺激产生的外显或内隐的反应。一方面是指个体受他人或 团体影响而发生的行为,受社会规律制约,是人类特有的, 诸如见义勇为等,另一方面是指群体的共同行为。

学前心理学 各章节重点

学前心理学 各章节重点

《学前心理学》各章节重点【1】为什么说心理学史人脑对客观现实的能动反映?答:人的心理就是人脑对客观现实能动的反映〖概念〗1.心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心理的器官。

动物没有人脑不能形成人的心理;脑功能不健全的孩子不能完全达到正常孩子的心理水平;孩子的心理是在大脑发育的基础上发展的。

2.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各种心理现象都是人脑对现实事物反映的不同形式;客观环境不同人就产生不同的心理。

3.心理的反映具有能动性,心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它不是消极被动地、像镜子一样地反映现实,而是在实践活动中积极、主动、有选择地反映和反作用于现实。

二、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内容(一)个体心理的发生各种心理活动都在学前阶段开始发生。

儿童出生时只有最简单的感知活动,难以与生理活动区分;人类特有的心理活动,包括知觉、记忆、表象和想象、思维和言语、情感和意志、以及个性心理特征,都是在出生后的早期阶段产生。

因此,研究个体心理的发生是学前儿童心理学的重要内容。

(二)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1.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存在个体差异,但其过程都是从简单、具体、被动、零乱,朝着较复杂、抽象、主动和成体系的方向发展,其发展趋势和顺序大致相同;2.相同年龄儿童的心理,一般具有大致相似的特征;3.儿童心理发展的过程不是孤立进行的,而是受遗传、教育、环境等各种因素影响,这些因素所起的作用是有规律的。

这一切说明,学前儿童心理的发展受客观规律的制约,这些规律包括:(1)制约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过程本身的规律; (2)制约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各种因素作用的规律。

(三)学前时期心理过程和个性的发展【2】学前时期心理过程和个性的发展的关系是什么?答:学前儿童心理的发展,表现为各种心理过程的发展及个性的形成和发展,每种心理过程和个性特征的发展又都有各自的特点和具体规律。

三、学前儿童心理学与相关学科的区别和关系1.发展心理学2.普通心理学3.学前教育学4.儿童解剖生理学5.辩证唯物主义哲学【3】学前儿童心理学与发展心理学有何关系?答:发展心理学又称年龄心理学,研究对象是个体从出生到衰老整个过程中心理的发生发展,又可分为儿童心理学、老年心理学等。

第七章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

第七章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

第七章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第七章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第一节思维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重大意义一、思维的发生标志着儿童的各种认识过程已经齐备儿童的各种认识过程并不是在出生时都已具备的,而是在以后的生活中逐渐发生发展的。

思维是复杂的心理或动,在个体心理发展中出现较晚,他是在感觉、知觉、记忆、想象等心理过程的基础上形成的,所以,思维的发生,说明儿童已经具备了人类的各种认识过程。

二、思维的发生发展使其他认识过程产生质变思维发生以后,不是孤立的进行活动,它参与感知和记忆等认识过程,使这些认识过程发生质变。

由于思维的参加,知觉已经不是单纯的反应事物的表面特征,而成为在思维指导下的理解了的知觉,儿童的知觉也就变得复杂化。

同样,思维的参与使儿童的机械记忆发展成为意义记忆。

三、思维的发生发展使情绪、意志、社会性行为得到发展思维好似儿童的情绪或动越来越复杂,出现了恐惧情绪、关爱情感、道德情感等高级情感,这些情绪和情感都与对事物的理解密切相关。

思维的发生是儿童出现了意志行动的萌芽,也使儿童开始理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理解自己的行为所产生的社会性后果。

四、思维的发生标志着意识和自我意识的出现思维的发生使儿童具备了对事物进行概括、间接反映的可能,从而出现了一时特征的初级形态,开始出现不同于动物的心理特征。

儿童通过思维活动,在理解自己和别人的关系中,逐渐的认识自己。

第二节思维的发生及发展趋势一、思维发生的时间及标志:儿童的思维在2岁左右发生,发生的标志是出现最初的语词概括。

儿童的概括能力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直观的概括:儿童最初对物体最鲜明、最突出的外部特征(主要是颜色)进行的概括。

这时的语词只是代表某一物体的名称,没有概括的功能。

比如,小孩说的“灯”只是代表他自己房间里的那盏灯,而不是代表所有的“灯”。

第二阶段:动作概括阶段:儿童学会了用物体进行各种动作,逐渐掌握各种物体的用途。

儿童使用物体的动作,使儿童的概括方式发生显著的改变,儿童不再根据颜色来概括各种不同的实物,开始根据形状来概括。

幼儿心理学第七章幼儿心理发展的基础理论

幼儿心理学第七章幼儿心理发展的基础理论
社会发展状况
社会发展状况也会对幼儿心理发展产生影响,如经济水平、教育制度、社会稳定性等。
04
幼儿心理发展的实践应用
教育实践中的应用
01
02
03
04
个性化教育
根据幼儿的心理发展阶段和特 点,制定个性化的教育计划,
以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
游戏化教学
利用游戏激发幼儿的兴趣和好 奇心,让他们在玩乐中学习,
具体操作阶段(7-11岁)
儿童开始能够进行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够进行较为复杂的认知活动。 此阶段儿童的注意力、记忆力和思维能力得到进一步发展,逐渐表现出 独立性和自主性。
02
幼儿心理发展的理论基础
皮亚杰理论
总结词
皮亚杰理论是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理论,认为儿童通过与环境的互动和经验的积 累,逐渐形成和发展自己的认知结构。
幼儿心理儿童通过感觉和运动活动来认识世界,如抓取、听觉和视觉等。此阶段
儿童主要通过感觉和动作来认识周围的事物。
02 03
前操作阶段(2-7岁)
儿童开始使用符号进行思考,能够进行基本的想象和直观操作活动。此 阶段儿童的语言能力得到迅速发展,开始能够进行简单的游戏和故事讲 述。
详细描述
弗洛伊德认为儿童的心理发展经历了五个阶段,分别是口唇期、肛门期、性器 期、潜伏期和生殖期。每个阶段都有特定的性欲和心理冲突,这些冲突的解决 方式会影响到人格的形成和发展。
埃里克森理论
总结词
埃里克森理论是关于儿童心理发展的社会文化理论,强调自我和社会文化之间的相互作用在人格形成中的作用。
详细描述
埃里克森认为儿童的心理发展经历了八个阶段,分别是基本信任和不信任、自主与羞怯、主动与内疚、勤奋与自 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亲密对孤立、繁衍对停滞、完善对绝望。每个阶段都有特定的任务和发展危机,儿童需 要在社会文化背景下不断适应和发展自己的自我概念和价值观。

《学前心理学》(第七章)

《学前心理学》(第七章)

第七章学前儿童表征的发展
第一节表征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1、表征是信息在心理活动中的表现和记载方式。

表征是在对象不再的情况下,替代对象的符号或者符号集合。

2、表征是学前儿童心理逐步走向成熟的必经过程和环节,也是儿童心理不成熟过度到成熟的重要标志。

3、表征的作用:、
(1)内化作用
(2)过渡作用:表征是从感知到思维的过渡的中间环节
第二节儿童表征的发生
1、皮亚杰认为表征发生于1岁半到2岁
2、表征发生的时候,幼儿出现几种新的行为模式
(1)延迟模仿:不是直接模仿,而是原型消失后模仿
(2)象征性游戏:假装游戏
(3)初期的绘画
(4)初期的语言
3、皮亚杰认为,2岁前没有真正的表征,处于前表征阶段,表征在幼儿期真正发展起来。

第三节幼儿表征的发展
1、幼儿期是以表征为主要心理活动特征的时期。

发展复习资料第七章 学前期的生理和认知发展

发展复习资料第七章 学前期的生理和认知发展

第七章学前期的生理和认知发展(3-6岁)学龄前的健康问题中最严重的一种大概是因为感冒而流鼻涕。

这些小病的好处在于,不仅可以帮助儿童锻炼自己的免疫系统,预防将来可能遇到的更严重的疾病,还可以有助于情感的发展。

一些研究者指出,小病不仅可以让儿童更多的了解自己的身体,还可以让他们学习一些应对技能,从而帮助他们更有效的对付未来更为严重的疾病。

而且小病还可以让他们有机会更好的了解他人生病时的感受,这种体谅他人的共情能力,可以让儿童更富有同情心,并能够更好的照顾别人。

相比于疾病和营养问题,学前期儿童面临的最大危险是意外事件。

一来因为这个时期的孩子具有很强的好奇心以及身体活动的高水平;二来,他们对环境缺乏判断。

铅中毒功能侧化:某些功能更多的分布在一侧半球的过程。

在学前期表现的愈发明显。

左半球主要涉及的是和语言能力相关的任务,如说话,阅读,思维和推理。

右半球发展的主要是非言语领域,如空间关系的理解,图案和绘画的鉴赏识别,音乐,以及情感的表达。

两半球处理信息的方式也不同,左半球序列的加工信息,一次一个数据,而右半球更倾向全局的方式加工信息,整体的反映出来。

当然不绝对…关于语言发展的性别差异,一方面可能是女性的胼胝体比男性大,另外也有可能是因为女孩在语言技能方面接受的鼓励比男孩多。

运动发展粗大运动技能:三岁时,已经掌握了蹦跳、单腿蹦、跳跃和跑步,但不能突然的转身或停止;四五岁时,对肌肉的控制越来越好,使得技能更加精细化,对停止、起身和转身有更有效的控制。

关于如厕问题:小于12个月的孩子没有膀胱或肠的控制力,6个月之后仅有初步的控制能力;一些18-24个月大的儿童已经表现出做好如厕训练的迹象,但有些则要到30个月或更大才能做好准备。

因此,很多人认为什么时候进行如厕训练没有统一的时间,应该在儿童表现出他们做好准备之后再进行,做好准备的迹象包括:一天中至少有两个小时保持干燥或午睡后醒来没有尿湿;规律的可预见性的肠蠕动;通过面部表情或言语表明要撒尿或拉便便;听从简单指令的能力;去往厕所并独立脱裤子的能力;对弄脏的尿布感到不舒服;要求使用便器或便壶;穿内衣的愿望。

高教版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7.3学前儿童兴趣发展特点及培养

高教版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7.3学前儿童兴趣发展特点及培养
三、培养:
1.创设良好的环境,丰富幼儿的知识和生活经验; 2.正确回答学前儿童提出的各种问题,引导其求职兴趣更持久更深入地发展; 3.组织学前儿童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4.提供多种多样的直观材料、玩具,支持学前儿童的探究活动,引导学前儿童发
现问题。
7.3 学前儿童兴趣发展特点及培养
一、兴趣概述
1.含义:
7.3学前儿童兴趣发展特点及培养
二、学前儿童兴趣发展的特点
0-1岁学前儿童兴趣的发展
先天反射性反应阶段(0-3个月):声、光、运动 相似性再认知觉阶段(4-9个月):重复刺激 新异性探索阶段(9个月以后):重复性动作 如不断抛玩具
7.3 学前儿童兴趣发展特点及培养
1-3岁学前儿童兴趣的发展
活动的、微小的物体 突然消失的物体 成人的动作或活动 因果关系,如坐车时树木和火车的相对运动
7.3 学前儿童兴趣发展特点及培养
3-6岁学前儿童兴趣的发展
1.多直接兴趣 2.肤浅,易变化 3. 个别差异和年龄差异 4.品质差,不良指向性
7.3 学前儿童兴趣发展特点及培养
三、学前儿童兴趣的培养
1.创设良好的环境,丰富幼儿的知识和生活经验 ;
2.正确回答学前儿童提出的各种问题,引导其求 知兴趣更持久更深入地发展;
现问题。
二、学前儿童兴趣发展特点
1.多直接兴趣 2.肤浅,易变化 3. 个别差异和年龄差异 4.品质差,不良指向性
三、培养:
1.创设良好的环境,丰富幼儿的知识和生活经验; 2.正确回答学前儿童提出的各种问题,引导其求职兴趣更持久更深入地发展; 3.组织学前儿童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4.提供多种多样的直观材料、玩具,支持学前儿童的探究活动,引导学前儿童发
力求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心理倾向。

第七章 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

第七章  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

第七章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知识目标:1、了解学前儿童性别同一性、性别稳定性、性别恒常性获得的年龄特点及发展顺序。

2、理解学前儿童性别差异的表现及性别差异的形成原因。

3、了解皮亚杰、科尔伯格道德认知结构理论,熟悉学前儿童道德判断的特点。

4、了解学前儿童心理理论的作用及特点。

5、熟悉学前儿童亲社会性行为、反社会行为的内容及特点。

技能目标:1、了解如何培养和促进学前儿童的性别角色的发展。

2、掌握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培养方法。

3、形成关于学前儿童正确的道德认知、心理理论观点和科学育人的态度。

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性别角色的发展道德认知的发展心理理论的发展社会行为的发展性别角色的获得性别角色的差异道德认知的发展理论道德认知的特点心理理论的作用心理理论的特点亲社会行为反社会行为问题导入:今天,对冬冬来说是一个重要的日子—冬冬要上幼儿园了。

早上,妈妈送他的时候,冬冬边走边问:“幼儿园的小朋友多吗?”“老师凶不凶?”“幼儿园可以吃到汉堡包吗?”到了幼儿园以后,冬冬发现如果有新来的小朋友哭了,老师就会抱起他(她),冬冬也想让老师抱一抱,就假装大声地“哭”了起来,老师果然也抱了他,他很开心。

晚上回到家,冬冬又问了妈妈一个问题:“为什么男孩子小便可以站着,而女孩子必须蹲着呢?”第一节学前儿童性别角色的发展一、学前儿童性别角色的获得对于性别角色,从不同学科的角度有不同的解释:从生理学角度的解释是:“多多少少是根植于解剖学、生理学和早期经验之中,并在外貌、态度及行为上将两性分开来的那些相对稳定的特质。

”从心理和行为角度的解释是:“社会认定适合于男性和女性的性格、态度、价值观和行为。

”从社会学习理论角度的解释是:“性别角色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通过模仿学习获得的一套与自己性别相适应的行为模式。

”根据科尔伯格的发展阶段理论,儿童性别角色的获得要经历性别同一性、性别稳定性和性别恒常性三个主要时期。

儿童性别同一性、性别稳定性与性别恒常性间的关系具有以下特征:首先,性别同一性的产生早于性别稳定性,是性别稳定性和恒常性的基础;其次,儿童所处的生活情境对其性别恒常性的发展影响不大;再次,性别恒常性出现最晚,在9岁左右,儿童开始能够用言语解释性别的稳定性和恒常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行为主义观
• 早期行为主义心理学强调客观与实证,把重点 从对意识的过多关注转向行为研究,注重刺激 与反应间的可预测关系,有助于促进我们对儿 童行为发展进程的了解。但由于华生排斥对中 间心理过程的研究,因此早期行为主义发展观 难以解释个体高级心理过程的发展机制;过分 强调环境和教育的作用,虽然在行为矫治方面 有独到的实际意义,但否定了儿童自身在发展 中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否定了心理发展的阶段 性和年龄特征。
行为主义观
• 班杜拉着重研究人的行为学习,在他看 来,儿童总是“张着眼睛和耳朵”观察 和模仿那些有意的和无意的反应,因此, 他强调观察学习在行为发展中的作用。
行为主义观
• 观察学习是一种普遍的、有效的学习, 班杜拉将它定义为:经由对他人的行为 及其强化性结果的观察,一个人获得某 些新的反应,或现存的反应特点得到矫 正。同时在这一过程中,观察者并没有 外显性的操作示范反应。
成熟势力说
• 格塞尔的观点源自于他的双生子爬楼梯研究。 1929年,他首先对一对双生子T和C进行了行为 基线的观察,确认他们发展水平相当。在双生 子出生第 48 周时,对 T 进行爬楼梯、搭积木、 肌肉协调和运用词汇等训练,而对 C 则不作训 练。训练持续了 6 周,其间 T 比 C 更早地显示出 某些技能。到了第 53 周当 C 达到爬楼梯的成熟 水平时,对他开始集中训练,发现只要少量训 练,C就赶上了T的熟练水平。进一步的观察发 现,55周时T和C的能力没有差别。据此,格塞 尔断言,儿童的学习取决于生理上的成熟,成 熟之前的学习与训练难有显著的效果。
行为主义观
• 华生对待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观点源于 洛克的“白板说”,认为儿童生来其心 理类似一块“白板”,日后心理的发展 就是在这块“白板”上学习建立起S-R 联结的过程。发展是行为模式和习惯的 逐渐建立和复杂化,是一个量变的过程, 因而不体现出阶段性。
行为主义观
• 华生为行为主义者提出的研究方法有四: 观察、条件反射法、言语报告法、测验 法。其中,条件反射最初是俄国生理学 家巴甫洛夫提出的,但它后来在心理学 中的广泛运用则主要归功于华生。
行为主义观
• 斯金纳的观点 • 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B.F.Skinner)传承 了华生的行为主义基本信条。与华生不 同的是,斯金纳用操作性条件作用来解 释行为的获得。他认为,行为分为两类, 一类是应答性行为,另一类是操作性行 为。
行为主义观
• 前一种行为就是经典条件反射中由刺激 引发的反应行为;后一种行为是个体自 发出现的行为,有机体发出的反应被强 化刺激所控制。在一个操作性行为出现 之后,如果有一个作为强化物的事件紧 随其后发生(即“强化依随”),那么 该操作性行为发生的概率就会大大增加。
儿童发展心理学 的主要理论观点
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系 桑标
成熟势力说
简称成熟论,其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格 塞尔( A.Gesell)。格塞尔认为,个体的生 理和心理发展,都是按基因规定的顺序有规 则、有次序地进行的。他把通过基因来指导 发展过程的机制定义为成熟,心理发展是由 机体成熟预先决定与表现的。成熟是推动心 理发展的主要动力,没有足够的成熟,就没 有真正的发展与变化;脱离了成熟的条件, 学习本身并不推动发展。
行为主义观
• 按照斯金纳的观点,人类语言的获得就是通过 操作性条件作用形成的:父母强化了孩子发音 中有意义的部分,从而使孩子进一步发出这些 音节,导致语言体系的最终掌握。得不到强化 的行为就会逐渐消退。因此,这一理论不仅适 合于儿童新行为的获得与塑造,也同样对不良 行为的矫正有指导意义:最常用的途径就是对 儿童的不良行为予以“忽视”,即不予强化。
行为主义观
• 学习不是被动的外部因素直接强化的结 果,而是一个主动的过程,正如班杜拉 所言,“人是在观察的结果和自己形成 的结果的支配下,引导自己的行为。” 儿童在游戏中的行为、流行歌曲的传播 等,观察或模仿所起的作用更大。通过 对攻击性行为、亲社会行为的研究,班 杜拉坚定了“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这 一看法。
行为主义观
• 斯金纳认为,人的行为大部分是操作性 的,行为的习得与及时强化有关。因此, 可以通过强化来塑造儿童的行为。个体 偶尔发出的动作得到了强化,这个动作 后来出现的概率就会大于其它动作。行 为是一点一滴地塑造出来的,每一个塑 造出来的行为可以组合成统一完整的反 应链,从而使个体的发展越来越朝人们 预期的方向接近。
成熟势力说
• 在成熟论看来,发展取决于成熟,而成 熟的顺序取决于基因决定的时间表,因 此年龄便成为心理发展的主要参照物。 格塞尔收集整理了数以万计儿童的发展 行为模式,推出了格塞尔行为发育诊断 量表(即年龄常模)。通过与行为发育 的年龄常模相比较,即可判断不同儿童 的心智发展水平。该诊断量表在临床实 践中运用十分广泛。
行为主义观
• 从观察到学习之间存在着复杂的认知过 程,包括注意、保持、动作复现和动机 等。首先,个体要注意到他人的某种行 为,而注意具有选择性,在同样的情境 中,不同的人可能注意到不同的信息, 从而导致不同的学习。
行为主义观
• 其次,个体能在没有示范线索的情况下 仍然在头脑中保持原先观察到的信息, 视觉表象、言语符号等就起着重要的作 用。
行为主义观
• 从刺激—反应的公式出发,华生认为遗传得来 的是数量甚微的简单反射而已,它们对日后的 心理发展无多少作用,而环境与教育是行为发 展的唯一条件。他曾说:“给我一打健康的、 发育良好的婴儿,和符合我的要求的抚育他们 的环境,我保证能把他们随便哪一个都训练成 为我想要的任何类型的专家――医生、律师、 巨商,甚至乞丐和小偷,不论他的才智、嗜好、 倾向、能力、禀性,以及他的宗族如何 (1930)。”
行为主义观
• 斯金纳的行为发展观在行为矫正和教学 实践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成人对儿童 有意义行为的及时强化、对不良行为的 淡然处臵、程序教学过程中的小步子信 息呈现、及时反馈与主动参与等,至今 仍是强化与控制个体行为发展的有效途 径。斯金纳的努力使人们对行为的认识 更接近现实;同时,操作性条件作用观 点仍然具有明显的机械主义色彩。
行为主义观
• 第三,这些记在心里的表象和言语符号 又能转化为相应的行为与动作,使过去 观察或学习过的动作得以复现。
行为主义观
• 第四,一个人虽然能通过观察别人的行 为而学习到这种行为,但他是否愿意将 学习到的行为表现出来,则取决于由强 化引起的动机作用。
行为主义观
• 除了观察学习过程中的替代强化,个体还存在 着自我强化。自我强化是个体当自身的行为达 到自己设定的标准时,以自己能支配的报酬方 式来增强、维持行为的过程。儿童用自我肯定 或自我否定的方法来对自己的行为作出反应, 而自我肯定或自我否定的标准则来自儿童周围 的范型,儿童往往以自己的行为是否比得上范 型而确立个人标准。成人在儿童的个人标准形 成过程中起作用。儿童据此建立起一套自我评 价的标准,并以此来调整自己的行为,从而获 得发展。
精神分析论
• 行为主义观强调对外在行为的研究,而 精神分析论则着重对“无意识”的探究。 在精神分析论的创立者弗洛伊德 (S.Freud)看来,存在于潜意识中的性 本能是心理的基本动力,心理的发展就 是“性”的发展,或称心理性欲的发展。
精神分析论
• 弗洛伊德所指的“性”,不仅包括两性关系, 还包括儿童由吮吸、排泄产生的快感、身体的 舒适、快乐的情感。人在不同的年龄,性的能 量——力比多(libido)投向身体的不同部位, 弗洛伊德称这些部位为性感区(erogenous zone)。 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口腔、肛门、生殖器相 继成为快乐与兴奋的中心。早期力比多的发展 变化决定了人格发展的特征和心理生活的正常 与否。以此为依据,弗洛伊德将儿童的心理发 展分为五个阶段。
成熟势力说
• 通过对儿童行为的观察与归纳,格塞尔 总结出三个重要的观点: • 1、发展是遗传因素的主要产物; • 2、在儿童成长过程中,较好的年头与较 差的年头(也即发展质量较高与较低) 有序地交替; • 3、在儿童的身体类型和个性之间有明显 的相关。
成熟势力说
• 格塞尔认为,成熟是通过从一种发展水 平向另一种发展水平突然转变而实现的, 发展的本质是结构性的。只有结构的变 化才是行为发展变化的基础,生理结构 的变化按生物的规律逐步成熟,而心理 结构的变化表现为心理形态的演变,其 外显的特征是行为差异,而内在的机制 仍是生物因素的控制。
精神分析论
• 1、口唇期(0—1岁)。新生儿的吸吮动 作既使他获得了食物和营养,也是他快 感的来源。因此口唇是这一时期产生快 感最集中的区域,婴儿也会把手指或其 它能抓到的东西塞到嘴里去吸吮。弗洛 伊德认为,寻求口唇快感的性欲倾向一 直会延续到成人阶段,接吻、咬东西、 抽烟或饮酒的快乐,都是口唇快感的发 展。
行为主义观
• 婴儿害怕实验:华生运用条件反射理论所做的 婴儿害怕实验,为心理发展的行为决定论作了 最有力的说明。男孩艾伯特11个月时与小白鼠 玩了 3 天,后来,当艾伯特开始伸手去触摸白 鼠时,脑后突然响起了钢条的敲击声。艾伯特 受到了惊吓,但没有哭。第二次,当他的手刚 触摸到白鼠时,钢条又被敲响,他猛然跳起, 向前摔倒,开始哭泣。如此反复多次,以后当 白鼠单独出现时,艾伯特会表现出极度恐惧, 转过身去,躲避白鼠。在这个实验里,白鼠成 为剧烈声响的替代刺激,引发了艾伯特的条件 反应。
行为主义观
• 华生解释说,任何行为(包括情绪),不论是 积极的还是消极的,都可以通过条件反射习得。 艾伯特虽然起初形成的条件作用是对白鼠的恐 惧,以后则泛化到多种毛皮动物,并表现出对 毛皮上衣和圣诞老人的胡子也产生恐惧。华生 提示,许多成年人的厌恶情绪、恐怖症、畏惧 和焦虑,虽然本人做不出什么合理的解释,很 可能也是多年前由某一条件作用过程引起的。 这样的实验本身是有违道德的,但不可否认, 它为行为的习得与消除提供了事实依据。
精神分析论
• 2 、肛门期( 1 — 3 岁)。此时儿童的 性兴趣集中到肛门区域,排泄时产生的 轻松与快感,使儿童体验到了操纵与控 制的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