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事件报道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部国务院行政法规从“收
容”到“救助”的更替。
5
《南方都市报》对孙志刚事件的报道整个过程
1
《南方都市报》以《被收容者孙志刚之死》为 题,用两个版的篇幅,首次披露了孙惨死一个 多月却无人过问的前前后后。
1.报道整个过程
2
为了进一步扩大报道的影响力,该报还配发 了一篇评论员文章《谁为一个公民的非正常 死亡负责》。
舆论导向上
相对客观公正,体现人文关怀
8
引起的社会效应
工作概述 完成情况 工作不足 明年计划 图形
四、引起的社会效应
1.促使相关部门加 快了对孙志刚案的 查处进程
All things in their being are good for something.
2. 促使国务院废止《城市生活无着的 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代 之以《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 员救助管理办法》。
9
谢谢聆听
THANK YOU FOR YOUR ATTENTION
10
3
孙志刚事件怎样一步步被剥开
1.地方媒体首先披露, 互联网鸣响登闻鼓
1. 4月25日,《南方日报》的子 报《南方都市报》刊登了一篇 题为《被收容者孙志刚之死》 的封面新闻,首次披露了孙志 刚惨死一个多月却无人过问的 前前后后。 《南方都市报》关于此案的稿 件刊出当天上午就被新浪网等 网站转载,“孙志刚案”由地 方媒体报道的地方新闻升级为 全国新闻,一时间成了全社会 关注的焦点
突发事件报道
报道过 程
社会效 应
报道 方式
背景
3 2 4 5
1
目录页
Contents Page
6
2
背景
背景
2003年3月17日,一个叫孙志刚的外来工只因没带暂住 证,在广州被收容,孙志刚同学闻迅后赶来派出所,说 明其有身份证和工作单位,提供其暂住证并予以保释, 当事警官却仍拒绝放行。之后离奇死亡。为了弄清事件 真相,其亲属南下广州,上访投诉几十天却毫无结果。 。
此后,该报又进行了长达数月之久的追 踪报道。
6
3
分析《被收容者孙志刚之死》一文
1. 语言体现出记者还原新闻主体本位的强烈意识
2. 对事件的调查顺序以及结构安排的理性色彩
3. 报道中记者自律意识
工作概述 完成情况 工作不足 明年计划 图形 报道特点
选题上
选题精准,
Hale Waihona Puke Baidu
叙述上
运用简单朴素的文字,向读者还原整个事件的前前后后。
4.促“收容”变“救
济”,媒体助案后反思
1. 6月12日,新华社发表 时评《孙志刚案反思: “收容站”应当成为 “救济站”》 2. 6月14日,《南方日报》 刊出报道《吸取孙志刚 事件教训,广东政法委 研究执法教育》。随后, 一些媒体又报道了其他 一些省市整顿收容站及 其相关管理的情况。
孙志刚被故意伤害致死案经媒 体报道和网友激烈评论后,引 起了中央和相关部门的重视
2.
3.
随后,《中国青年报》《北京 青年报》等媒体也跟进了此案 的报道,《南方都市报》继续 推出后续报道,追踪此案。
3.
报道方式
及时性报道
连续性报道
总结性报道
《南方都市报》以《被收 容者孙志刚之死》为题率 先发表了有关孙志刚的报 道。
进行长达一个 月的跟踪报道、 连续报道
在层层“深度发问”中,反 思收容遣送制度,最终促使
2.
2.
5月16日和23日,分别有三位 青年法学博士和五位法学专家 以中国公民的名义,联合上书 全国人大常委会,就孙志刚案 及收容遣送制度实施状况提请 启动特别调查程序,要求对收 容遣送制度的“违宪审查”进入 实质性法律操作层面。
至此,全国各级新闻媒体已经 全面介入对孙志刚案的报道, 传媒舆论监督的效果逐步深化。
2.有关部门高度重视,中
央级媒体介入报道
1.
3.公审引起广泛关注,记 者联名炮轰“公开”虚名
1. 6月5日,孙志刚案在广州公审, 引起广泛关注。中国新闻网、 《中国日报》等媒体对公审进 行了报道,传媒通过客观地展 示和评论司法过程,在一定程 度上保障了司法公正。 6月6日,分别来自《中国青年 报》《法制日报》《中央人民 广播电台》《光明日报》《工 人日报》的五名记者联名在 《中国青年报》发表文章《孙 志刚案公开审理背后的遗憾: “公开”徒有虚名》。同日, 大洋网也发表文章《孙志刚案 的遗憾:公审是虚名?记者旁 听遭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