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伟俊 理解去杠杆:中国杠杆的历史、现状、成因与化解之道

合集下载

理性应对“去杠杆化”升级对我国的挑战

理性应对“去杠杆化”升级对我国的挑战
不 可 能 依 赖 过 去 那 种 靠 增 加 出 口 或 人 衍 生 品 的 灰 飞 烟 灭 , 金 融 机 构 不 得 不 仍 不 容 乐 观 。 口增长 促进 经济 增 长 的方式 达 到 ; 二 减 记 问 题 资 产 换 取 现 金 ,通 过 再 融 资 、 由 希 腊 削 减 财 政 赤 字 而 引 发 的 欧
厉 行 节 约 , 加 储 蓄 , 少举 债 和 消 费 ; 增 减 企 胁 。 这 种 “ 循 环 ” 周 期 的 起 点 是 资 活 而 储 蓄 : 业 面 临 房 地 产 和 股 市 价 负
第 五 ,增 加 出 口,促 进 国 内实体 经 济 产 价 格 崩 溃 , 核 心 是 金 融 机 构 的 “ 去 格 的 双 跌 , 以 及 国 内市 场 需 求 的萧 条 , 增 长。其 中,第 四种 途 径 是最 常见 的 杠杆 化 ”或 资产 价格 的持 续 下滑。 这 产 能 趋 于 过 剩 , 相 关 产 品 进 口大 幅 减 方式 ,就 目前 情 况看 ,也 是最 符合 现 是 金 融 危 机 里 面 最 危 险 的 阶 段 ,处 理 少 。 这 对 中 国 乃 至 整 个 亚 洲 的 出 口造
GDP名 义增 长率 ; 二 ,债 务违 约与 杠杆化 ”; 第 全球经济 的 “ 去杠杆化 ” 。
抵 赖 , 各 层 级 部 门 宣 布 无 力 偿 还 所 欠
损 失 ,居 民 开 始 逐 步 提 高 净 储 蓄 水 平 ,
勒 金 融 机 构 的 “ 杠 杆 化 ” 已经 接 减 少 举 债 ,缩 减 消 费 , 通 过 “ 紧 裤 去
债 务 ; 三 , 发 动 战 争 转 移 危 机 ,掠 近 尾 声 。 在 这 个 阶 段 , 全 球 金 融 体 系 腰 带 ” 的 方 式 , 改 变 过 去 依 赖 借 贷 的 第

金融去杠杆

金融去杠杆

金融去杠杆篇一:解析“去杠杆”解析“去杠杆”“去杠杆”是以短期阵痛谋求长远健康发展,注定要面对种种挑战和考验,但也是不可回避的必由之路“去杠杆”是明年经济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是要以既主动、又稳妥为要义的。

具体来说,就是在提高生产效率、推动经济增长中改善债务结构,以行政力量与市场手段并举、以可控方式和可控节奏逐步消化泡沫和杠杆问题。

总之,“去杠杆”是以短期阵痛谋求长远健康发展,注定要面对种种挑战和考验,但也是不可回避的必由之路近来,“去杠杆”一词在经济界大热。

从李克强总理在经济形势座谈会上与专家探讨“去杠杆”的方法论,到财政部部长楼继伟判断中国当前已进入“去杠杆”阶段,再到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去杠杆”与“去产能”“去库存”一起列入明年结构性改革重点任务,都表明中国经济正在加快“去杠杆”的进程。

经济意义上的“杠杆”,通俗理解为“四两拨千斤”,即通过借债,以较小规模的自有资金撬动大量资金、扩大经营规模。

个人融资融券、企业向银行借贷、政府发行地方债等,都是加杠杆的行为。

适度加杠杆当然有利于盈利,但如果杠杆率过高,债务增速过快,还债的压力就会反过来拖累发展。

杠杆化还具有明显的顺周期特性,经济向好时能带来更多收益,经济向下时则蒙受更多损失。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就是对发达国家过度杠杆化的当头棒喝,也使每一个经济体从多年依靠杠杆发展经济的陶醉中清醒过来,私人缩减消费信贷、政府削减公共开支、金融机构收敛衍生工具,开始了艰难的“去杠杆”进程,至今还没有结束。

眼下,我国债务杠杆主要表现为,一是总体负债率不高,但是企业债高企,且增速惊人;二是政府债务总体不高,但是地方债相对较高,在财政收入不振的情况下,巨大的总量和高昂的成本将令地方政府难以承受。

这种债务增长趋势给金融系统带来巨大的风险,如果继续攀升,下一步很可能引发局部性、地方性甚至系统性、全国性金融风险,必须主动防范、未雨绸缪,把防控关口前移。

明年经济工作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去杠杆”,对此已达成高度共识,关键是方法选择。

金融去杠杆的原因及方法

金融去杠杆的原因及方法

金融去杠杆的原因及方法随着我国金融行业不断发展和经济的快速增长,金融杠杆化程度不断加深。

但是,由于金融活动的复杂性和风险性,金融杠杆化也带来了一些严重的风险问题。

因此,金融去杠杆已成为当前中国金融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本文将从金融去杠杆的原因和方法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金融去杠杆的原因1. 风险问题增加:金融杠杆化把金融机构的债务和资产扩大了很多倍,这样一旦发生风险,对金融体系的影响将是不可承受的。

因此,金融去杠杆就是为了减少这种风险带来的影响。

2. 资产泡沫:金融杠杆化可能会出现资产泡沫,也就是为了获得高回报率而进行盲目融资,这些在风险可控的情况下是可以承担的,但是一旦风险扩大和爆发,将导致金融危机的爆发。

因此,金融去杠杆的另一个原因是为了避免资产泡沫的出现。

3. 经济稳定性:金融杠杆化可能会导致金融市场过热,最终导致经济的不稳定。

通过金融去杠杆可以避免这种风险,进而保持经济稳定性。

二、金融去杠杆的方法1. 稳健的货币政策:这是金融去杠杆非常重要的措施之一。

货币政策要保持适度宽松,以保持合理的利率水平。

同时,货币政策也应该控制资产价格的上涨,从而避免资产泡沫出现和经济风险的扩大。

2. 加强监管:监管是金融去杠杆的另一个重要方法。

监管部门要对金融市场严格监管,并依法查处任何违规行为。

同时,还要加强金融从业人员的规范培训,提高金融从业者的意识和技能,有效地提高监管水平。

3. 降低债务比率:减少金融机构的债务比率是金融去杠杆的一个重要方法。

通过加强风险管理,减少无效债务的负担,降低杠杆率,矫正金融机构的经营方式,还原实体经济积极的融资需求。

4. 推动结构性改革:结构性改革可以推动经济的转型升级,从而降低杠杆率。

在金融方面,推动结构性改革包括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提高金融创新能力,建立完善的资本市场等。

综上所述,金融去杠杆的原因主要是当前金融杠杆化带来的风险问题,资产泡沫和经济稳定性问题等。

金融去杠杆的方法主要包括稳健的货币政策,加强监管,降低债务比率和推动结构性改革等。

金融去杠杆的原因及方法

金融去杠杆的原因及方法

金融去杠杆的原因及方法金融去杠杆,是指在金融体系中减少杠杆负债,降低金融风险,提高风险承担能力的一项重要政策。

本文主要探讨金融去杠杆的原因及方法。

一、金融去杠杆的原因1.金融风险加剧随着全球金融市场的逐步开放,金融产品的创新与金融市场的自由化,使得金融市场的波动性增强,金融风险因此加剧。

尤其是在国内,过去一段时间内,银行的杠杆率高达20倍以上,高杠杆风险已经成为国家面临的一大风险。

2.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金融杠杆一旦升高,在金融体系中一旦出现问题,会直接导致系统性金融风险。

近年来,我国就曾因为房地产泡沫等因素而出现了一系列金融风险事件,给社会和经济发展带来了严重的不良后果,因此需要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

3.适应经济转型近年来,我国宏观经济进入到了调整阶段,经济增速不再如以往那样高速增长,而且转型升级亦进入到了阶段性关键时期。

因此,必须进一步进行金融去杠杆化,以提高我国宏观金融体系的稳健性,为经济运行合理、有序发展创造良好的金融环境。

二、金融去杠杆的方法1.加强风险管理风险管理是金融去杠杆的基础和前提。

要加强金融监管,定期开展风险评估,制定有效的风险缓释措施,使金融市场得以有序运行,并能够具备风险防范和应对的能力。

同时,及时修订相关规则和标准,规范市场秩序,从根本上控制金融体系中的风险。

2.推进结构性金融供给侧改革结构性金融供给侧改革将重点放在了金融体系的完善和创新上,对金融市场进行了全面的优化和重构。

通过完善金融市场的各个环节,并加大贷款利率和债券利率的力度,使得金融市场更趋于成熟和稳定,从而减少金融杠杆率。

3.控制资金流向房地产领域房地产市场对于金融机构来说是一个利润较高的领域,但由于风险较大,资金不断涌入其中,会导致金融杠杆变得高企。

因此,应加强对房地产市场的监管力度,加强对房贷的管理,使得房地产市场的长效机制逐步形成,以减少杠杆率。

4.加大金融监管的力度加大金融监管力度是金融去杠杆非常重要的一种手段。

中国的去杠杆化进程

中国的去杠杆化进程

中国的去杠杆化进程近年来,中国的经济渐渐进入了一个新时代,一方面是国内经济结构持续调整,另一方面是国际环境日益复杂。

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决定进行去杠杆化,以实现经济平稳转型和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从去杠杆化的定义、原因、实施方式、效果等方面对中国去杠杆化进程进行探讨。

一、什么是去杠杆化?去杠杆化是指降低债务杠杆比率,即减少负债量,增加资本量的过程。

负债杠杆是指借入的资本占资产总额的比率,资本杠杆是指股东投入的本金占资产总额的比率。

去杠杆化是减少负债杠杆的过程。

在采取任何去杠杆化行动之前,企业/政府应该意识到其债权和债务的各种风险因素。

二、为什么要进行去杠杆化?1.防范金融风险。

过高的杠杆率很容易导致企业或机构无力偿还债务,进而引发金融风险。

杠杆率过高是金融风险发生的重要根源。

2015年底,央企杠杆率为69.9%,2017年底下降至65.7%。

2.促进经济平稳发展。

杠杆率过高往往伴随着波动性和不确定性增加,对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也会增加。

去杠杆化可促进经济平稳发展,提高经济的承受能力。

3.强化监管。

过高的杠杆率也往往意味着风险增加,监管部门需要加强对企业和机构的监管,规范其融资行为。

三、去杠杆化实施方式1.减少债务融资。

政府加大基础设施领域PPP和国家治理体系及能力建设领域的直接投资,减少依靠债务融资。

2.加大市场化债转股。

这是通过债券市场介入企业、银行、金融机构等领域的资产重组,改变融资结构的一种方式。

2017年12月,人民币市场化债务重组积极实践情况会议召开,会议提出召开市场化债务重组咨询会,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采用市场化债务重组等方式处理违约债务。

3.企业重组和破产清算。

通过增加企业资产负债表的负债、优化经营结构等方式,实现企业重组,减少企业债务。

四、去杠杆化取得的成效1.企业债务方面,到2017年底,央企集团杠杆率下降至65.7%,而非金融企业整体杠杆率同比下降2.8个百分点,至237.3%。

2.金融方面,我国金融去杠杆工作已经取得显著成效。

国有企业去杠杆的困境与对策

国有企业去杠杆的困境与对策

国有企业去杠杆的困境与对策国有企业的去杠杆困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国有企业在过去的发展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债务。

这些债务主要是通过银行贷款等方式融资的结果,其目的是为了推动企业的扩张和发展。

由于一些国有企业的经营不善或者管理不当,导致了债务规模的不断扩大,逐渐形成了较为庞大的债务负担。

由于国有企业的特殊性质,其债务往往与政府的信用紧密相关。

一些国有企业的债务问题已经到了严重的地步,一旦出现违约风险,可能会对政府的信用造成不利影响。

这种关联关系让国有企业去杠杆的过程更加复杂和困难。

国有企业的去杠杆还面临着政治和社会的压力。

国有企业在中国经济中承担着重要的角色,一旦进行去杠杆,可能会引发一系列的经济和社会问题,包括失业、社会稳定等。

政府需要在推进国有企业去杠杆的过程中面临很大的困境。

政府需要加强监管和引导,推动国有企业进行深化改革。

通过加强对国有企业的财务状况和债务情况的监控,防止债务规模继续扩大。

政府可以推动国有企业进行产权分置和引入民营资本,通过市场化手段来减轻国有企业的债务负担。

国有企业需要加强内部管理,提高盈利能力和效益。

通过加强企业内部的管理和治理,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增加企业的盈利能力,从而减轻债务负担。

与此国有企业还需要加大对科技创新和战略转型的投入,通过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来实现可持续发展。

政府还需要配套的政策支持和社会安全网的构建。

在国有企业去杠杆的过程中,可能会面临一些冲击和困难,政府可以出台相关的扶持政策,如减税降费、培训补贴等,帮助企业渡过难关。

政府还需要加强社会管理和调控,确保国有企业去杠杆过程中的社会安全和稳定。

国有企业去杠杆的困境主要存在于债务积累、债务与政府信用的关联以及政治和社会压力方面。

为了解决这些困境,需要政府加强监管和引导,国有企业加强内部管理,同时配套政策和社会安全网的支持。

通过这些对策的实施,才能够有效地推动国有企业去杠杆的进程,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去杠杆_化解债务(3篇)

去杠杆_化解债务(3篇)

第1篇随着全球经济增长放缓,债务风险逐渐成为各国政府关注的焦点。

我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近年来,地方政府债务、企业债务等问题日益凸显。

如何去杠杆、化解债务风险,成为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

本文将从去杠杆的背景、原因、措施及成效等方面进行分析,探讨我国如何实现经济稳健前行。

一、去杠杆的背景与原因1. 去杠杆的背景近年来,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速放缓,产能过剩、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突出。

在此背景下,我国政府实施了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加大了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推动经济转型升级。

然而,随之而来的是债务风险的累积。

为降低债务风险,实现经济稳健发展,去杠杆成为我国当前的重要任务。

2. 去杠杆的原因(1)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我国地方政府债务规模较大,部分地方债务风险较高,对经济稳定发展构成威胁。

(2)企业债务风险:我国企业尤其是非金融企业债务规模较大,杠杆率较高,部分企业面临债务违约风险。

(3)金融风险:金融体系内部存在一定的风险,如不良贷款、债券违约等。

二、去杠杆的措施1. 优化债务结构(1)控制地方政府债务规模:通过改革地方财政体制,提高地方政府财政收支平衡能力,控制地方政府债务规模。

(2)降低企业杠杆率:推动企业优化资产负债结构,降低企业债务规模和杠杆率。

2. 加强金融监管(1)完善金融监管体系:加强对金融机构的监管,防范金融风险。

(2)推动金融创新:鼓励金融机构开展金融创新,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

3. 优化产业结构(1)淘汰落后产能: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淘汰落后产能,提高产业竞争力。

(2)发展新兴产业:培育新兴产业,推动经济转型升级。

4.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1)降低企业成本:降低企业税费负担,降低企业融资成本。

(2)提高企业盈利能力:推动企业提高管理水平,提高企业盈利能力。

三、去杠杆的成效1.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得到有效控制通过改革地方财政体制,地方政府债务规模得到有效控制,债务风险得到缓解。

国有企业去杠杆的困境与对策

国有企业去杠杆的困境与对策

国有企业去杠杆的困境与对策1. 引言1.1 国有企业去杠杆的意义国有企业去杠杆的意义在于优化国有企业的资产结构,减少企业负债率,提升企业的经营效率和盈利能力。

通过去杠杆,国有企业可以降低财务风险,提高经营稳定性,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去杠杆还可以促使国有企业进行深层次的改革,推动企业转型升级,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有利于提高国有企业的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国有企业去杠杆还可以有效规范国有企业的行为,减少国有资产流失和滥用,提升国有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和企业形象,为建设现代企业制度提供有力支撑。

国有企业去杠杆具有重要的意义,不仅可以促进国有企业健康发展,还可以推动国民经济的稳定和持续发展。

1.2 国有企业去杠杆的困境一是债务规模较大。

国有企业长期以来靠债务进行融资,不断扩大规模,导致债务规模庞大,难以持续偿还。

特别是一些“僵尸企业”,面临着资不抵债的困境。

二是资产负债结构失衡。

国有企业资产结构不合理,存在过多的无效资产和负债,导致企业负债率偏高,资产负债结构失衡,影响企业经营效益及可持续发展。

三是经营管理不规范。

一些国有企业存在管理混乱、效率低下等问题,导致资金被挥霍,财务状况恶化,加剧了企业去杠杆的难度。

四是行业竞争激烈。

随着市场竞争加剧和新兴产业的崛起,国有企业面临更大的市场压力,去杠杆将面临更多挑战。

国有企业去杠杆面临着诸多困境和挑战,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加以应对和解决。

【完】2. 正文2.1 国有企业去杠杆的症结首先是国有企业存在着过度膨胀和重复建设的问题。

由于国有企业在过去的发展过程中得到了大量的政府资金支持,导致一些国有企业规模过大,资产过多,员工过多,产能过剩的现象比较严重。

这些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存在着资源配置不合理、效益低下的问题。

其次是国有企业资产负债结构不合理。

在过去的发展中,一些国有企业为了追求规模扩张而大规模举债,导致负债水平较高,资产负债比例不平衡。

这种不良的资产负债结构使得企业面临着较高的财务风险。

中国经济的去杠杆化进程

中国经济的去杠杆化进程

中国经济的去杠杆化进程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市场环境的不断变化,去杠杆化成为了当前中国经济领域的热门话题。

去杠杆化是指通过降低杠杆率,减少债务规模和风险,实现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本文将从宏观角度探讨中国经济的去杠杆化进程,分析其意义和影响。

一、去杠杆化的背景与意义中国经济在过去几十年里快速增长的背后,也伴随着日益增长的债务规模。

过高的杠杆率不仅增加了金融风险,还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挑战。

因此,推进去杠杆化已成为中国政府的重要任务。

去杠杆化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去杠杆化能够减少债务风险,提高金融体系的稳定性。

当前中国面临着高企业杠杆率和地方政府债务问题,降低债权债务比例可以减轻金融系统所面临的风险,防范金融危机的发生。

其次,去杠杆化有助于优化和调整经济结构。

通过降低杠杆率,可以引导资源从低效率行业向高效率行业的流动,实现经济结构的升级和转型。

这对于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最后,去杠杆化还可以为中国经济注入可持续发展的活力。

随着杠杆率的下降,资金成本相对上升,企业和市场将更加注重投资回报率和风险控制。

这将促使企业加快转型升级,提高创新能力,增强经济的长期发展动力。

二、中国经济去杠杆化的进展中国政府已经意识到了去杠杆化的重要性,并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来推进去杠杆化进程。

以下是中国经济去杠杆化的一些主要进展:1. 降低企业杠杆率:中国政府加大了对过度杠杆企业的监管力度,通过强化债务风险的防范和处置,推动企业债务的去杠杆化。

此外,政府还加强了对国有企业的监管和改革,鼓励其降低杠杆率,优化资本结构。

2. 控制地方政府债务规模:地方政府债务问题是中国经济去杠杆化过程中的重要难题。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中国政府明确了地方政府债务的限额和审批权限,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降低地方政府债务规模,压缩隐性债务风险。

3. 加强金融监管:中国政府通过加强对金融机构的监管,提高金融风险防控能力。

我国企业“去杠杆”的方式及建议

我国企业“去杠杆”的方式及建议

我国企业“去杠杆”的方式及建议作者:黄淑焜来源:《现代营销·学苑版》2018年第10期摘要:根据研究可知,如果企业的杠杆率过高,则可能会导致企业的债务风险和金融系统不稳定,由于近年来我国企业的非杠杆率处于全球最高国家之列,所以,企业的“去杠杆”迫在眉睫。

但是,我国在如何去杠杆上面一直面临着困难和挑战,虽然目前我国市场上有四种主要的去杠杆方式,但由于一些因素大都难以实施,笔者认为中国企业杠杆率高主要是由于企业应用的旧的经济增长模式,所以企业应该在经济增长模式上面进行转型,这是降低企业杠杆率的根本的政策,企业要主动降低且淡化GDP增长,转变经济增长模式,消除企业杠杆率上升的现状。

同时,企业要通过金融与企业改革来降低杠杆率,从制度上消除企业杠杆率上涨的趋势。

关键词:企业杠杆率;去杠杆;方式;建议“去杠杆”是降低企业杠杆率的主要任务,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经济进入了新状态,党中央以习近平总书记为主创造性地提出供给侧改革的发展战略。

“去杠杆”作为今年经济工作的重要内容,是供给侧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主要抓手。

从我国的整体债务水平上来看,我国的整体杠杆率仍然处于可控制的范围内,从我国在2015年的杠杆率来看,我国的杠杆率远低于日本,与美国基本持平,所以从这个意义上面来说,我国的非金融企业的杠杆率并没有非常高,但是我国的杠杆率在债务结构方面看确实远超其他国家的,从国际清算的银行账目上来看,到2015年的第四季度,我国非金融企业的杠杆率都处于很高的地位,这也就表明我国的杠杆率的风险很大,这也是目前值得我们担心的问题之一。

1.高杠杆率来源于何处1.1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的分化笔者为了考察我国非金融企业高杠杆率的来源,按照所有权将企业分为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从1999年到现在,国家的企业逐渐分为了国有企业和私营企业,杠杆率的水平也逐渐出现了分化。

虽然私营企业的杠杆率仍然处于平稳阶段,但是国有企业的杠杆率却在一步一步地上升。

国有企业去杠杆的困境与对策

国有企业去杠杆的困境与对策

国有企业去杠杆的困境与对策国有企业去杠杆是指通过降低债务比率和优化资本结构,实现企业负债规模的缩减和经营风险的降低。

虽然国有企业是我国经济的重要支柱和国家财富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历史原因和体制问题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国有企业去杠杆面临着一系列的困境和挑战。

本文将重点分析国有企业去杠杆的困境,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国有企业去杠杆的困境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政府约束和公司治理机制不完善。

国有企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政府干预和控制,这导致企业在决策和资源配置方面受到了一定限制。

在公司治理机制方面,国有企业普遍存在董事会权力集中、内部监管机制不健全等问题,这使得企业经营决策的灵活性和回报机制的有效性偏低。

二、资产负债结构失衡。

由于历史原因和经营管理不善等因素,国有企业的资产负债结构偏向于高杠杆。

很多国有企业存在长期高比例负债和重债务负担的问题,这给企业的经营和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并增加了企业的经营风险。

三、企业经营效益不高。

国有企业的盈利能力和经营效益普遍较低,这主要是由于经营管理不善、企业内部机制不健全、行业竞争压力大等原因造成的。

低效益不仅限制了企业的自主融资能力,还增加了企业经营风险,使得企业在去杠杆过程中面临着较大的困难。

针对上述困境,国有企业需要采取相应的对策来实现去杠杆。

国有企业应加强公司治理和内部管理,建立健全的治理机制。

加强董事会职能,提升决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完善内部监管机制,加强对企业经营行为的监督和约束,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和企业的盈利能力。

国有企业应通过多元化经营和转型升级,提升企业的盈利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通过推进企业战略重组和重组整合,优化资源配置,减少无效和僵尸企业的数量。

加大技术创新和研发投入,提高企业的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

国有企业应合理调整资产负债结构,降低债务风险。

可通过多种方式,如优化债务结构、降低负债比例、延长债务期限等,减轻企业的负债压力和还款压力。

国有企业应根据市场需求和竞争环境,调整经营战略和发展方向,增强企业的抗风险能力和竞争力。

我国杠杆收购发展现状及建议分析

我国杠杆收购发展现状及建议分析

我国杠杆收购发展现状及建议分析一、杠杆收购的定义及发展历程杠杆收购是指在一个公司的股权结构中,通过杠杆融资来购买该公司的大量股权,以达到控制该公司的目的。

这一概念最早被提出是在20世纪60年代后期,随着金融工具和市场的不断发展,该业务逐渐发展成为一种重要的并购策略。

二、我国杠杆收购的发展现状近年来,杠杆收购已成为我国并购市场的主要方式之一,尤其是在私募股权基金崛起的背景下。

根据最新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杠杆收购的交易额达到了1.5万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了20%。

三、我国杠杆收购的优势杠杆收购的优势主要体现在其本身的融资结构上:随着融资工具的不断创新和完善,融资成本逐渐降低,可以实现资金的最大化利用,同时融资结构的复杂性也能带来更大的利润空间。

四、我国杠杆收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一方面,杠杆收购的高风险特点常导致投资方的风险承担能力不足,提高了投资的难度。

另一方面,国内的资本市场仍然比较封闭,尤其是对于私募股权基金的监管力度还较弱,这也增加了市场的不确定性。

五、我国杠杆收购发展的建议针对上述问题,应加强对私募股权基金的监管,并制定相关政策提高资本市场的透明度。

同时,对于杠杆收购所承担的风险应提高投资者的风险意识,从而确保资本运作的合理性和安全性。

六、案例一:2016年五粮液被收购案2016年,五粮液被三家私募股权基金和清华控股等机构以125.48亿元的价格进行杠杆收购。

这一案例展示了杠杆收购在股权并购中的优越性。

七、案例二:2019年达利食品杠杆收购案2019年,达利食品被新希望等机构以100亿元的价格进行杠杆收购。

该案例显示出杠杆收购在转型升级企业中的重要作用。

八、案例三:2015年九州通被收购案2015年,九州通被京东等机构以89.1亿元进行杠杆收购。

该案例不仅显示了杠杆收购在竞争激烈行业的作用,同时也暴露了一些企业风险的问题。

九、案例四:2017年昆药集团杠杆收购案2017年,昆药集团被汇仁集团和国元证券等机构以44.84亿元进行杠杆收购。

中国杠杆率高企的成因与去化对策研究

中国杠杆率高企的成因与去化对策研究

中国杠杆率高企的成因与去化对策研究作者:范丽红来源:《会计之友》2017年第23期【摘要】中国仍处于去杠杆的初期、杠杆率水平仍处于上升阶段、居民和金融部门杠杆上升过快、部分地方政府的杠杆率“隐藏”在企业部门,这些是中国区别于美欧日等发达经济体的重要特点。

中国的产能周期和债务周期已经进入了拐点,未来将长期处于去杠杆状态,混合所有制改革和债转股可能成为去杠杆的重要突破,高负债企业的破产清算和不良贷款的剥离有助于修复银行体系的资产负债表,政府加杠杆需要规范路径和工具,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健全股权融资导向的直接融资机制。

【关键词】杠杆率高企;债务周期;产能周期;杠杆率去化【中图分类号】 F790.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5937(2017)23-0072-02一、引言2010年以来,中国经济的杠杆率急速攀升,李扬等[ 1 ]、IMF[ 2 ]、中国人民银行杠杆率研究课题组[ 3 ]、朱鸿鸣等[ 4 ]均指出中国经济的杠杆率快速上升,处历史最高水平。

杠杆率(债务余额与GDP的比重)对宏观经济的影响呈现倒U型,杠杆率水平较低时,会促进投资,提高经济增长水平;杠杆率水平较高时,会扩大金融风险,诱发金融危机,损害经济增长。

2016—2017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着重强调去杠杆,明确指出要在控制总杠杆的基础上实施去杠杆,降低企业杠杆率是去杠杆的重点所在。

债务问题是历史因素和现实原因叠加导致,有效识别债务问题的形成动因和内在结构是降低企业杠杆率、化解不良贷款、控制金融风险的关键。

杠杆率的提升会促进投资,带来经济增长,但杠杆率攀升过快会提升金融风险,引发金融危机。

Mendoza & Terrones[ 5 ]发现,经济繁荣期企业杠杆率上升而衰退期下滑。

Schularick & Taylor[ 6 ]发现信贷水平的攀升、杠杆率的快速上涨是金融危机爆发的前兆。

Reinhart & Rogeff[ 7 ]分析了经济增长与杠杆率之间的关系。

中国宏观杠杆率的现状、成因、化解与影响

中国宏观杠杆率的现状、成因、化解与影响

文:恒大研究院任泽平浙江大学马家进导读2017年12月8日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2018年“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防范化解重大风险要使宏观杠杆率得到有效控制,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增强,防范风险工作取得积极成效”。

2017年12月18-20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重点是防控金融风险,要服务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促进形成金融和实体经济、金融和房地产、金融体系内部的良性循环,做好重点领域风险防范和处置,坚决打击违法违规金融活动,加强薄弱环节监管制度建设。

”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是三大攻坚战之首。

本文旨在分析中国宏观杠杆率的总量、结构、现状、成因、趋势、化解及影响。

摘要1、从总量看,当前中国宏观杠杆率总水平较高,主因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杠杆率上升过快所致。

但自2016年中以来,中国非金融部门总杠杆率上升趋势明显放缓,尤其是非金融企业部门杠杆率出现了显著下降。

这得益于2016年“三去一降一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施和推进,以及名义GDP增速的筑底回升。

在实体经济部门中,非金融企业部门杠杆率占比最大,且其杠杆率一直明显高于全球其他主要经济体。

1)高储蓄率、间接融资为主的融资结构以及国有企业承担大量非市场化的社会公共职能是造成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

2)中国经济中存在的各种结构性扭曲是导致杠杆率增长过快的重要原因。

国有企业、重工业企业、地方政府等拥有信贷优势,产能扩张缺乏约束,而这些部门又存在市场化出清困难,导致杠杆率易上难下。

3)近年的金融自由化催生影子银行和监管套利,资金空转推高金融部门的杠杆率,增加了系统性和结构性风险。

2、从分部门看,前期改革迟缓、金融自由化和货币过度宽松推高结构性杠杆,近年供改推进、监管趋严和货币中性降杠杆初见成效。

1)非金融企业部门:传统国企杠杆风险过高,供给侧改革后有所缓解。

中国宏观杠杆率高企主要集中在非金融企业部门。

当前中国非金融企业部门杠杆率高达163.4%,在主要经济体中位列第一。

我国经济去杠杆需要注意的问题分析

我国经济去杠杆需要注意的问题分析

我国经济去杠杆需要注意的问题分析作者:李楚建来源:《青年时代》2018年第35期摘要:经济杠杆就是居民、企业、政府通过借债贷款发展,其实质反映了一个国家债务与收入的水平。

适度的杠杆水平有利于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加快经济发展。

但如果杠杆水平过高,则会导致社会融资成本大幅攀升,资产价格波动过大,社会信用违约频频发生,金融机构不良贷款大幅增加,最终引发经济风险和金融风险。

本文分析了我国当前经济杠杆基本情况,经济高杠杆的危害,并提出了我国经济去杠杆需要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经济杠杆;去杠杆;金融风险一、当前我国经济杠杆基本情况近年来,我国实体经济杠杆总体处于较为适度的水平,但增加较快。

实体经济杠杆包括居民部门杠杆、非金融企业杠杆、政府部门杠杆(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

08年前我国政府杠杆率处在可控范围内,非金融企业的杠杆率一直控制在100%以内,居民杠杆率处于较低水平。

但08年后随着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4万亿刺激政策的推出,我国各部门杠杆率迅速攀升。

据央行统计,2017年底我国实体经济部门整体杠杆率已达235%,低于发达国家,但高于新兴经济体,整体可控,但存在四大问题。

一是近年来我国整体债务规模较大,增长较快。

2017年我国整体债务规模达到230万亿,08年我国整体债务为50万亿左右,10年时间增长了近4倍。

二是非金融企业杠杆率处于较高水平。

2017年底非金融企业债务有130多万亿元,这个债务占GDP的160%,也就是说非金融企业杠杆率达到160%左右。

三是地方债务沉重。

政府债务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处于较低水平,中央政府债务偏低,地方政府债务较为沉重大大影响了部分地方政府的运行。

2017今年9月,国际著名信用评级机构穆迪下调中国主权信用评级,这是自1998年以来首次下调,表明评估机构对我国地方债务增长较快的忧虑。

四是家庭债务增长过快。

2015年我国家庭债务杠杆率大约为37%,2017年迅速攀升到50%左右,增速过快,而且我国家庭债务主要表现为房地产债务。

“中国高杠杆的成因及治理”

“中国高杠杆的成因及治理”

龙源期刊网
“中国高杠杆的成因及治理”
作者:
来源:《中国经济报告》2016年第04期
@ KiAile_Grizzly:近年来,中国政府一直把去杠杆定为重要的政策目标之一,在2016年的五大经济政策任务中,去杠杆位列首位。

不过迄今为止,去杠杆政策的效果并不明显,我们似乎陷入了一个高杠杆陷阱:因为很难接受短期调整的成本,不但宏观层面去杠杆的可能性很低,微观层面的资产重组也很难推进,金融体系转型更是无法一步到位。

我也看过很多这方面的文章,对这个问题形成了三点粗浅的看法。

第一,判断杠杆率高低需要考虑金融结构和偿付能力等因素。

看国际比较,中国的M2/GDP比非常高,非金融部门债务/GDP比稍偏高,但债务集中的制造企业的资产负债率一直在下降。

第二,并非所有杠杆都是坏的,当然高杠杆的问题不仅包括违约风险,还包括负外部性。

近年来,国企加杠杆、民企去杠杆,而且民企的杠杆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及其利息备付率都要高于国企,民企的杠杆应该是好的杠杆。

第三,短期内不宜在宏观层面过度强调去杠杆,但应该在结构层面多花功夫。

应多发展股权融资,通过强化市场纪律让僵尸企业有序退出;同时以政府、居民和民企加杠杆配合国企去杠杆。

金融去杠杆背景下的中国经济分析

金融去杠杆背景下的中国经济分析

金融去杠杆背景下的中国经济分析在当前经济形势下,金融去杠杆成为了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主题。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金融去杠杆已成为中国经济的必须选项。

那么,什么是金融去杠杆?金融去杠杆是指减少企业、政府和居民的债务水平,促进经济增长和金融体系的健康发展。

本文将从金融去杠杆的背景、实施的原因及其对中国经济的影响进行分析。

一、金融去杠杆的背景过去几年里,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政府货币宽松政策导致了大量的信用流入,各地的债务迅速增长。

债务的增长率持续赶超经济增长率,形成了日益严峻的债务过剩风险。

此外,随着海外市场的大幅波动,资产价格波动的风险也逐渐增大。

因此,为了保持财政和经济的稳定性,中国政府采取了金融去杠杆措施。

二、实施金融去杠杆的原因中国政府实施金融去杠杆的主要原因是为了避免债务过度膨胀、经济发展不稳定和债务违约的风险。

金融去杠杆还有一些其他原因:1、债务减轻:政府可以推动企业和居民减少债务,以保证财政和经济稳定。

2、经济增长:金融去杠杆可以促进经济增长,提高效率和生产力,从而提高国家的增长率。

3、减少风险:金融去杠杆可以减少政府和企业的风险,降低债务风险、市场波动和资产价格波动的风险。

4、改变经济结构:金融去杠杆有助于推动中国经济向高附加值、高技术、高质量方向转变,从而提高国家竞争力。

三、金融去杠杆对中国经济的影响金融去杠杆会对中国的经济和金融体系产生显著的影响。

它将改变中国金融和经济的基本格局,对以下几个方面产生影响:1、经济增长:去杠杆可能会影响中国的经济增长,减少信用的流入会导致一些公司的资金缺乏,影响它们的生产和发展。

同时,去杠杆会加强监管,减少一些项目的债务杠杆,为经济发展提供更多的发展空间。

2、资本市场:去杠杆有望降低一些企业、机构和个人的杠杆水平,降低市场风险,提高股票市场的稳定性。

同时,去杠杆也有可能推行降低负债率的政策,带来资本市场流动性不足和不稳定性等风险。

3、土地市场:去杠杆有助于降低地方政府和企业的债务压力,优化土地使用规划和供给结构,提高土地资源的价值和效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胡伟俊理解去杠杆:中国杠杆的历史、现状、成因与化解之道原文发表于财新网,以获胡伟俊首席授权转载。

原题为《理解去杠杆》。

如何理解中国的债务问题,是全球投资者关于中国最大的困惑之一。

本文将分别讨论实体杠杆与金融杠杆的现状及成因,并探讨可能存在的风险。

一、实体杠杆的现状现实中,存在两种杠杆。

一种是实体杠杆,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政府债务、企业债务和居民债务。

另一种是金融杠杆,也就是金融机构互相之间所产生的债务。

本章首先讨论实体杠杆。

1. 实体杠杆的整体情况水平:目前,中国的债务占GDP的比重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根据国际清算银行(BIS)的最新数据,到了2017年年中,债务已经达到了GDP的256%,这不仅超过了新兴市场国家190%的整体水平,也超过了美国的250%。

增速:自08年金融危机以来,中国的债务占GDP的比重上升非常快。

但在去年有所好转,债务/GDP在2017年预计上升5个百分点不到,远低于过去5年中每年两位数的增长。

走势:信贷缺口(credit gap),也就是信贷增速和GDP增速的差异,在金融危机之后大幅扩大,但在2017年明显收窄。

同时,信贷密度(credit intensity),也就是每增加一单位GDP所需要的信贷量,也在去年大幅收窄。

为什么债务/GDP的增速在2017年大幅下降?经济的周期性上行可能是最重要的因素。

一方面,企业盈利的改善,使得企业融资可以更多依赖自有资金而非举债,有助于降低分子的增速。

另一方面,去年中国的名义GDP增速为2011年以来最快,也有助于增加分母的增速。

然而,一旦经济增速出现回落,债务/GDP的增速可能将再度加快,对于债务的担忧也会卷土重来。

2. 居民杠杆水平:根据BIS的数据,居民债务在2017年年中达到GDP的47%。

这个水平在国际上并不高,低于美国日本,但高于新兴市场的整体水平。

从偿债比率(debt service ratio),也就是家庭收入用于偿还债务的比例来看,处于可控范围。

而且,70%的家庭债务来自房贷。

由于较高的购房首付比率,以及过去三年房价大涨产生的安全边际,房贷风险并不大。

增速:中国居民加杠杆的速度非常快。

从国际上看,自08年金融危机以来,美国居民部门在不断去杠杆,而中国居民部门在不断加杠杆。

从国内看,居民杠杆增速也要快于企业和政府杠杆。

过去两年,家庭债务/GDP上升了了8个百分点,而政府和企业则分别上升了4个和1个百分点。

房地产去库存,使地方政府和开发商财务状况的大幅改善,但另一面则是居民杠杆迅速上升。

现状:居民部门继续加杠杆的空间已经大幅下降。

居民贷款占居民存款的比率,从2012年的26%上升到2017年的49%。

而房贷价值比(Loan-to-Value ratio,LTV),也就是房贷同房屋销售额的比率不断上升,也表明家庭部门在购房中的杠杆越来越高。

同时,消费贷款在2017年增速出现上升,一个原因是被用作购房的首付款,另一个原因是部分购房者已经把杠杆放到极致,所以需要借消费贷款来平滑日常支出。

结构:虽然居民杠杆整体不高,但也不能忽视其在城乡和地区间的分布。

原因在于居民杠杆集中在城镇人口,而城镇常住人口只占全国人口的57%,城镇户籍人口仅占42%。

由于居民杠杆主要是房贷,所以对于一二线的特定购房人群来说,杠杆率并不低。

同时,也不能忽视居民杠杆的地域分别。

例如山东和浙江是中国经济第三和第四大省,但家庭杠杆率却分别是26%和62%,这背后也同当地的房地产市场的发展有关。

3. 政府杠杆水平:根据BIS的数据,政府债务在2017年年中达到GDP的46%。

这个水平在国际上也不高,低于新兴市场整体的48%,美国的98%和日本的214%。

但是,这可能低估了政府债务。

如果将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债务计入政府杠杆,政府债务/GDP将达到65%左右。

结构:政府债务中,大概有三分之二是地方债务,这是政府债务的核心。

而理解地方债的核心,在于理解地方政府。

因此,接下来我们将简单讨论地方政府,从而帮助读者更好的理解地方债问题。

关于土地财政:中国是一个财政分权与人事集权国家。

地方政府在经济方面有着相当大自主权,而中央政府的制衡主要体现在对组织人事的最终控制权上。

如果没有地方政府在发展经济方面的努力和相互竞争,中国的经济奇迹是不可想象的。

过去20年中,土地财政在中国经济中的作用日益上升。

地方政府先从农民那里征收土地,将之注入融资平台,以此作为抵押品,向银行借款以撬动更多的资金进行投资。

这些投资能够带来更多的基础设施,能使土地进一步升值,从而带来更多的土地销售收入和银行贷款。

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一大关键,就是这种能够自我反哺的城市化进程。

基建投资的作用,自2012年以来更加重要。

在出口增速急速下滑的情况下,出于稳增长的考虑,基建在过去五年都保持了15%以上的增速。

而为了保持基建的高增速,就不得不对地方政府融资有所放松。

近年来,面对地方债失控的现象,越来越多的人认为中央政府应该承担更多的支出责任。

这种看法从方向上看是正确的,但面对巨大的地方性差异,以及体制内部信息流动往往不畅,中央政府往往不得不将大部分支出权责留在地方,以激发拥有信息优势的地方政府的积极性。

几年前,海外看空中国的一个理由,是基于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信用分析,认为其收入不足以覆盖利息支出,从而存在违约风险。

但将这种在西方国家分析市政债的方法简单移植到中国,至少犯了两个错误。

首先,对于地方政府而言,来自基础设施本身的运营收入只是一部分,但更重要的是基础设施投资可以带来土地的升值和投资的流入。

第二,由于地方政府承担了经济增长的任务,而地方债出现违约又会影响民生,一旦出事上级政府于情于理往往不得不救,因此很难避免地方政府的预算软约束问题。

所以考虑地方债务的风险,应将整个中国政府的财政状况考虑在内。

另外,中国政府对金融体系拥有很强的掌控力。

体现在过去三年的地方债置换中,中央政府能够要求商业银行接受地方政府用低息的地方债券,来置换高息的到期贷款。

对银行如此强大的控制能力,是发达经济体的政府和央行所不具备的。

当然,我们也要看到土地财政的另一面。

房地产是中国经济的一大痼疾,而其根源正是土地财政。

中国房地产市场的根本问题,在于严重的土地供需错配。

像北京上海这样人口大量流入的城市,供应不足,房价飞涨。

而许多存在人口流出的三线城市,却过度供应土地,导致库存高企。

为什么土地市场会出现供需错配?就是因为在土地财政下,政府作为土地市场唯一的供应者,其行为并不需要跟随价格信号。

一线城市财政对土地销售收入依赖低,反而可以少供地。

三线城市依赖高,反而会多供地。

而相应的土地市场化改革,由于对地方财政影响太大,迄今为止进展甚慢。

而且,一旦房地产价格长期低迷,土地的出让价格和作为抵押品价值都将下跌。

这时,地方政府为了偿债,可能需要出让更多的土地,从而导致地价进一步下跌,这是非常可怕的债务-通缩现象。

因此,不论中央或是地方政府都很难忍受长时期的房地产调控,而这又进一步强化了房价永远上涨的神话。

最后,地方债务也使得金融机构的风险定价行为出现扭曲。

由于信用分析意义有限,基于信仰的刚性兑付成为主流。

金融机构对地方政府项目趋之若鹜,积极帮助地方政府设计各种手段绕开对地方债的监管,比如像明股实债的PPP项目。

而刚性兑付的长期存在,反过来又使得监管者担心,打破刚兑会引发市场对风险的重估,导致在监管上投鼠忌器。

4. 企业杠杆水平:目前,中国企业债务在GDP的140%左右,不论从绝对水平还是企业偿债比率来看,在国际上都是非常高的。

另外一个度量偿债能力的指标是流动比率,也就是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的比率。

从A 股上市公司来看,公用事业,钢铁,电信和采掘等上中游行业的流动比率最低。

结构:虽然中国企业债务很高,但其中约三分之二是国企债务,而债主则基本是国有金融机构。

这是中国债务很大的一个特殊之处。

在发达经济体,如果企业债务出现大量违约,将影响银行系统的资产质量,甚至可能导致银行挤兑。

但在中国,由于债务双方的国有性质,使得政府能够以“债转股”等形式来腾挪债务,从而大大增加了政策空间。

而且中国的企业债务集中度非常高,例如在3300家A股非金融上市公司中,前50家企业已经占据了47%的债务。

隐患:首先是国企对于民企的挤出效应。

国企占城镇就业比例20%不到,而且资产回报率远低于民企,但却占据了大部分企业信贷,部分国企更沦为“僵尸企业”,离开银行的资金支持就会倒闭。

其次在于房地产开发商。

将银行信贷和非信贷渠道合计,我们估计中国银行业有15-20万亿资金流向开发商。

从资产负债率看,房地产业是A股非金融企业中最高的。

一旦房地产再次出现下行周期,房企的债务不会变化,但土地作为其主要资产的价格将下跌,这时房企的资产负债率将被动上升,是一个重要的风险所在。

二、实体杠杆的风险在2016年的报告“中国债务虚与实”中,我们曾指出,基于跨国比较,得出中国债务风险很大的结论,忽视了中国特殊的制度环境。

恰恰相反,中国现阶段出现债务危机的可能性非常很小,这在当时曾引起不少争议。

我们目前仍持有类似观点,理由也和两年前相似。

事实上,在中国真正开放资本账户之前,中国出现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可能性不大,更值得重视的是长期潜在增长率下行的风险,以及由此引发的对财政产生的压力。

下面我们首先讨论对债务危机风险的看法。

中国的宏观储蓄率接近50%,因此95%的债务来自本国资金。

事实上,中国的债务中,有大约三分之二是国有企业和政府向国有金融机构举借的债务,这就给了政府很大的空间腾挪债务,以避免债务问题的集中爆发。

例如,国企债转股本质是国企债务在企业和银行间腾挪,地方债置换本质是地方债在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银行间腾挪。

而过去两年的行政去产能,通过推高上游资源品价格,使得利润从下游行业向上游转移,从而缓解了上游资源型企业的债务问题。

中国能够避免银行危机。

只要银行仍然有政府的隐性支持,储户并不担心银行会破产。

当然居民的这种信心也是有道理的,因为央行具有无限供给人民币的能力。

只要有央行的支持,银行不可能无法支付储户的提款。

十多年前,正是由于这种信心的存在,即使在中国银行体系的坏账率达到40%以上,技术上已经破产,却没有出现银行挤兑。

储户资金仍然源源不断流入银行,保证了银行体系的正常运转。

当然,居民不会对个别银行进行挤兑,但资本外流和汇率贬值的压力却不能避免。

这时,关键在于资本管制是否有效性。

我们一直认为资本管制是大致有效的,这也是麦格理在2016年底预测人民币兑美元将在一年后升值至6.4的原因之一。

为什么?一方面,政府毫无疑问拥有很强的执行力。

另一方面,资本管制虽然能减少本国资金外流,但负面作用是也会减少外国资金的流入。

但中国外债占总债务不到5%,再加上每年4000亿美元的货物贸易顺差和高达3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和危机时的东南亚国家不同,中国并不依赖外部短期资金的流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