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下册《酸碱中和反应》教学反思

合集下载

中和反应教学反思

中和反应教学反思

《酸和碱的中和反响》授课反省这节课,突出表现了新课标所提出的一个新的理念:积极提议自主、合作、研究的学习方式。

从实验方案的设计,实验过程,实验结论的得出,都由学生完成。

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也交给学生,这样做,给了学生很大的自主研究的空间,学生在课堂上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参加学习。

教师不再是单纯的知识教授者,而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合作者,充分表现了“重过程和方法”的教育新理念。

但由于学生学习能力较弱,没有达到预期的授课收效。

一、这节课成功的地方1、本节课的一个突出特点是表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研究的授课理念。

利用实验研究的方式得出中和反响的看法,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获取新的知识,增强了学生的求知欲。

2、侧重研究方法的指导,让学生学会经过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实验等研究环节,经过解析实验现象,解决提出的问题。

3、分小组进行实验研究,增强学生团结协作的能力。

4、、培养相互合作能力、着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

5、采用了学与练结合的学习方式,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6、精选题目,设计时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吻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7、设计了比较实验,让学生知道实验研究过程中酚酞试剂在实验中的作用。

8、结合本质授课,例举生活实例,拉近化学与生活的联系。

9、侧重知识的形成过程,在授课的过程中,主要让学生自己读题、审题、侧重培养学生独立答题的习惯,每道题都由学生说出答案,并且要学生说出这样做的原由。

经过学生间的相互交流,加深学生对知识形成过程的理解,从而转变为学生自己的东西。

二、授课中存在的问题:1、授课时学生不够活跃,显得过于拘束,调动全体学生参加课堂授课的积极性的收效欠佳。

2、在研究环节,由于学生知识能力结构层次不同样,较弱的学生没有让实验探究达到预期收效,拉长了研究的时间。

3、授课过程前松后紧,最后没有准时完成授课内容。

4、学生在实验操作中存在操作不规范的情况,主若是平时实验睁开的较少,影响学生的着手能力。

《酸碱中和反应》的教学反思

《酸碱中和反应》的教学反思

《酸碱中和反应》的教学反思《酸碱中和反应》的教学反思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我们需要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教学过程中的很多讲课技巧,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酸碱中和反应》的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酸碱中和反应》的教学反思篇1本课的教学设计,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做了一些调整,新课伊始,以中和反应的原理来引入课题,并据此扩展到四种碱与两种酸之间发生的反应,通过这一系列的反应来归纳总结出中和反应的概念,在学生理解了中和反应的概念以后,再探究NaOH和盐酸的反应,以此来巩固学生对中和反应放出热量和反应过程中溶液酸碱性变化的理解,同时也降低学生对实验方案理解的难度。

实验反思的目的一是加深学生对实验原理的理解,二是帮助学生理解对于没有现象的化学反应,可以从其他方面设计出间接的现象来证明反应的发生,为后面学习NaOH和CO2的反应打下一定的方法基础。

对教材实验方案中的步骤③进行的改进可以为课堂教学节省时间,同时也希望借此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评价能力。

实验探究中用胶头滴管慢慢滴入盐酸的目的是为了清楚地看出指示剂的颜色变化,感受反应过程从碱过量到恰好完全反应到酸过量的过程。

巩固练习的目的也是提醒学生注意这一问题。

但是中和滴定的概念和要求是高二化学的内容,因此此处着眼于对过程的定性理解,注意不要随意拓展到定量要求。

与Mg(OH)2、Al(OH)3反应的盐酸和硫酸的浓度要稍微大些,这样学生触摸试管壁时才能感受到明显的热量变化。

《酸碱中和反应》的教学反思篇2本节课的一个突出特点是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过程。

一、注重从学生的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努力创设生动活泼的问题情景。

提出问题:小明的妈妈不小心把面团发酸了,你能帮帮她吗?通过这样的导入,一下子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起来,让学生感受到化学与生活密不可分。

二、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对酸和碱有了初步的认识,学生对酸和碱能否发生反应存在疑问。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下册 课题2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 初中九年级化学教案教学设计课后反思 人教版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下册 课题2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 初中九年级化学教案教学设计课后反思 人教版

课题2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教材解读】通过前面对酸碱知识的学习,学生已经感受到这两类物质在性质上的差异,从微观的角度看,学生也已初步了解:酸有相似化学性质的原因是不同的酸溶液中含有氢离子;碱有相似化学性质的原因是不同的碱溶液中含有相同的氢氧根离子。

本节课研究酸碱之间的反应,是对酸碱性质认识的进一步深化,通过对中和反应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的的探究,为后面复分解反应的学习做必要的体验和认知储备。

另外,酸碱之间发生的中和反应与实际生活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些内容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让学生感受到化学知识对改善人们生活和促进社会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感受并认同化学的学科价值。

【教学目标】1. 用实验创设情境激疑,引导学生回顾相关实验利用知识的迁移寻求解疑路径,让学生在探究中体验酸碱指示剂的作用,感受酸和碱之间能发生中和反应,提升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2. 用分子和离子模型让学生模拟氢氧化钠和盐酸反应的微观过程,在玩中学,通过自主探究,让学生在真实体验的基础上认识中和反应的概念和实质,学会中和反应的判定,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素养和动手操作能力。

3.通过自学讨论交流,了解中和反应在实际中的应用,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体会化学与社会的密切关系,激发学生热爱化学的情感。

【重点难点】重点1. 构建中和反应概念,对中和反应的实质有清晰明确的认识;难点2. 认识中和反应的实质并会判断中和反应。

【教学流程】【导入】“人生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醋是我们日常生活当中非常重要的一种调味品。

为什么松花蛋加了醋更美味?为什么坚固的水垢加入醋酸后就脱落了呢?其实啊,这些生活常识里涉及到两类物质酸和碱,譬如醋里就含有醋酸,松花蛋和水垢里含有碱。

我们知道酸有相似的化学性质,碱也有相似的化学性质,那么酸和碱之间能发生反应吗?板书课题酸和碱的中和反应比解决问题更重要的是发现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认真研究课题,从题目中出现的名词作为切入点,看能提出什么问题?问题预设:什么叫中和反应?中和反应有什么用?酸和碱和中和反应有什么关系?围绕学生提出的问题进入新课的学习。

初中化学_《酸和碱的中和反应》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化学_《酸和碱的中和反应》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课题是在九年级学生学习了常见的酸和碱及酸和碱的部分化学性质的基础上要学习的一部分知识内容,学生此时对化学实验的现象比较新奇,但不能从教学内容的本质上了解反应的内涵,对知识体系也仅仅知道一些浅层的内容,所以从教学内容本身来讲并不复杂,但具体到中和反应的实质等比较抽象的知识时,可以增加实验加强理解。

溶液酸碱度的测定是考点,知识点比较零碎,通过实验操作可增强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

二、学情分析学生前面学习了常见的酸、碱,在学习酸、碱通性时对于中和反应已将有所接触,但是具体概念并没有明确。

酸碱中常见的化学方程式个别学生掌握还是不太好。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酸和碱发生的中和反应。

(2)了解中和反应在实际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探究,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动手能力。

(2)通过讨论交流,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进一步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

(2)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3)体会化学与社会的密切关系,增强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感。

三、教学重点:1、中和反应及其应用。

2、认识溶液酸碱度的表示方法—pH。

教学难点:1、中和反应的理解和应用。

2、酸碱性和酸碱度的区别。

四、实验仪器:烧杯、试管、胶头滴管、玻璃棒.实验药品:NaOH溶液.盐酸溶液. pH试纸.纸巾.标准比色卡五、教学过程:(一)导入1、出示小宝宝被蚊虫叮咬的图片,提问学生:为什么被蚊虫叮咬过之后会有痛痒的感觉?应该怎么处理?【设计意图】贴近学生生活,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提问酸和碱混合在一起会发生反应吗?(二)新课教学1、实验10-8(分小组实验)【药品】:稀盐酸、氢氧化钠溶液、无色酚酞溶液【步骤】:实验一:取适量氢氧化钠溶液于试管中,逐渐加入稀盐酸,观察现象:。

实验二:取适量氢氧化钠溶液于试管中,用胶头滴管滴入少量无色酚酞,观察现象:。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下册 课题2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 初中九年级化学教案教学设计课后反思 人教版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下册 课题2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 初中九年级化学教案教学设计课后反思 人教版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教学设计衡水市桃城区邓庄中学赵晓红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酸和碱之间发生中和反应,初步了解中和反应的实质,能书写中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初步学会借助指示剂判断物质间是否发生化学反应.2、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酸碱中和反应的探究,进一步引导学生养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解决问题的习惯。

(2)在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和得出结论的过程中,体验从个别到一般,从宏观到微观的思维方法。

(3)学会借助指示剂判断酸碱发生中和反应的探究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验化学活动充满探究性,培养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

(2)体会化学与社会的密切关系,增强对社会的责任感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中和反应的实质,中和反应是否发生的判断方法教学难点:中和反应的探究过程.三、教法与学法教法:主要采取情境激学,问题驱动法、引导探究法。

学法: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认知特点及认知规律,本节课学生的学习主要采用实验探究法、合作学习法。

四、教材分析:《酸和碱的中和反应》是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第十单元课题2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常见的酸和碱》的基础上,对酸碱化学性质的延续和深化,同时又引出另一类化合物——盐,所以本课题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又为今后高中学习酸碱中和滴定的定量分析、离子反应等打下基础。

五、学情分析对于常见酸、碱的一些性质学生已有了一定的了解,知道酸碱指示剂的作用,已具备了一些学习化学的方法,而且他们在对物质的学习过程中常常表现出很强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渴望通过自主探究来认识物质,对化学探究表现出极大的兴趣。

六、教学用具1、仪器:试管架、试管、胶头滴管2、药品:稀盐酸、稀硫酸、氢氧化溶液、氢氧化钡溶液、石蕊溶液、酚酞溶液。

七、教学流程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实验探究、引导发现---问题驱动、深入实验---交流表达、引导评价---分析总结、深化理解---联系实际、学以致用---表达交流、总结提升。

2024年《课题2酸碱的中和反应》教学反思

2024年《课题2酸碱的中和反应》教学反思

《课题2酸碱的中和反应》教学反思1深化微粒观,提升“微观探析”学科素养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是化学学科素养之一。

本节课的核心知识是化学学科素养“微观探析”的载体。

王老师在本节课中挖掘核心知识隐含的微粒观,引领学生从微观角度认识证明一个无明显现象的反应的思路是反应物的消失,即氢氧化钠消失,其实就是氢氧根离子消失;或者稀盐酸消失,其实就是氢离子消失,深化微粒观,提升“微观探析”学科素养。

2,方法引领教学,提升学生思维化学反应的基本特征是有新物质生成,伴随着现象的产生,学生可以通过观察现象来判断一个反应是否发生。

然而,氢氧化钠和稀盐酸是一个无明显现象的反应。

如何引领学生来认识一个没有现象的反应呢?这是初中化学教材中第三次接触了,对于学生并没有陌生。

学生学习这里之前已经具有要证明一个没有现象的反应的思路是证明有新物质生成或证明反应物的消失。

学生知道从反应物的消失来证明没有现象的氢氧化和稀盐酸反应。

通过引领学生证明氢氧化钠或者稀盐酸的消失,则利用氢氧化钠或者稀盐酸的性质---酸碱指示剂进行证明。

最后归纳证明一个无明显现象反应的思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3.充分预测,精彩生成教师只有充分地预设,做好充足的准备,才能促使精彩的生成。

本节课的重点在于探究无明显现象的氢氧化钠和稀盐酸的反应,教师在课堂中提供了化学药品:稀盐酸、氢氧化钠溶液、紫色石蕊试液、无色酚醐试液。

没想到学生在展示实验方案的时候却用了老师没有提供的药品:锌粒、大理石。

学生主要是通过酸的化学性质来判断反应后是否有没有酸,证明稀盐酸是否消失,从而证明氢氧化钠与稀盐酸反应。

学生展示实验方案之后,王老师叫学生上来验证小组方案的可行性。

通过此环节来看,王老师也确实课前准备了锌粒和大理石,说明了王老师在课前就预测到学生有更多方案的可能性,才有了实验验证的生成性。

反思:酸和碱的中和反应教学反思及改进方法

反思:酸和碱的中和反应教学反思及改进方法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教学反思及改进方法南宁市西乡塘区安吉中学李本媛人教版教材九年级下册化学第十单元课题二《酸和碱的中和反应》作为一个课题内容进行学习,知识体系系统清晰,老师教学时有据可依,按照教材编排进行即可。

这节课的重点是中和反应的判断和应用,难点是对中和反应实质的认识,教材是在学习了常见的酸和碱之后,学习生活中常见的盐之前进行的,以一句“酸和碱能否发生反应呢?”引入课题。

在以往的常规教学中,我通常是通过完成滴有酚酞的氢氧化钠溶液与稀盐酸反应的实验,指导学生分析:通过酚酞溶液的褪色说明氢氧化钠溶液与盐酸发生了化学反应。

并写出了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接着告诉学生,其他的酸和碱也能发生类似的反应,并要求学生尝试根据氢氧化钠与盐酸反应的方程式写出几种常见的酸和常见的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再根据方程式中的产物分析,进而得出盐的概念和中和反应的概念,同时又可根据图示从微观方面进行分析,从而得出中和反应的实质,接着介绍中和反应在实际中的应用。

教学过程简单流畅,教师教的轻松,学生也觉得容易接受,感觉教学效果不错。

可是在课后的作业及日后的检测中就发现有较多的问题,学生掌握知识比较僵化,不会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应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学生对酸碱指示剂的知识掌握得不透彻,兴趣只停留在颜色的变化上,没有真正理解指示剂变色的原因,从而掌握指示剂的作用,以至于在解题时不知如何下手。

如这道题:【例题】向盛有10mL NaOH溶液(其中滴有少量无色酚酞溶液)的烧杯中逐滴加入稀盐酸,用pH计(用来精确测定溶液pH的仪器)测定溶液的pH,所得数据如下:加入稀盐酸的体积0 2 4 6 8 10 12 14/mL烧杯中溶液的pH 12.9 12.7 12.5 12.3 11.9 7.0 2.1 1.9 (1)当加入稀盐酸的体积为 mL时,NaOH溶液和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

(2)当加入稀盐酸的体积为3mL时,溶液显色;当加入稀盐酸的体积为14mL 时,溶液显色。

初中化学_九年级下册《酸碱中和反应》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化学_九年级下册《酸碱中和反应》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酸碱中和反应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和技能:1、认识中和反应的实质,学会利用中和反应来改变溶液的酸碱性。

2、初步学会借助酸碱指示剂判断物质是否发生化学反应。

过程和方法:通过对酸和碱反应的探究,提高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分析的方法获取信息的能力。

培养学生概括、归纳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让学生体验到实验探究过程中的乐趣。

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重点、难点]中和反应的实质,物质是否发生化学反应的判断[教学步骤]创设问题情境,引出课题师:【课件】1、夏季,当你被蚊虫叮咬后,你知道怎样处理吗?为什么?2、当你胃部因为反酸而出现不适时,你知道吃什么食物或药物来缓解或消除症状?引出课题并板书课题:酸碱中和反应[板书] 酸和碱中和反应出示学习目标,指生读【演示实验】:在的氢氧化钠溶液中,加入稀盐酸。

请同学们观察实验现象,并说说看到的现象和自己猜想?[学生回答]现象不明显。

可能不反应,也可能反应了。

活动与探究一酸和碱真的能发生反应吗?你能设计出可行的方案证明猜想吗?【合作学习】小组合作交流讨论形成方案(教师巡视学生的讨论)【合作释疑】请各小组代表说出该小组的实验方案,师生共同整理出最合理的方案。

1.小组内讨论哪个方案更好一些?2.小组间交流共享!小组内根据自己的方案进行实验。

并交流共享实验结果。

活动与探究二如何证明盐酸与氢氧化钠恰好完全反应呢?【合作学习】小组合作交流讨论形成方案(教师巡视学生的讨论)【合作释疑】请各小组代表说出该小组的实验方案,师生共同整理出最合理的方案。

小组内根据自己的方案进行实验。

并交流共享实验结果。

[问题思考]:在以上反应过程中,试管中溶液的酸碱性又是怎样变化的?请同学们分析课本表中数据,并在坐标纸上绘出pH与加入氢氧化钠溶液体积的变化曲线。

[学生活动]根据曲线你能获得哪些信息?(学生讨论后多让几位同学说明)最后师生共同归纳总结出板书。

总结:向稀盐酸中滴氢氧化钠溶液时:当滴入氢氧化钠溶液不足时,pH<7,溶液显酸性,HCl有剩余。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 反思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 反思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反思本节课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十单元《酸和碱》第二课题《酸和碱的中和反应》,主要介绍中和反应以及应用。

本课从实验入手来介绍中和反应,并要求学生掌握中和反应的书写规律,了解中和反应的本质。

学生在前面已经听到过酸碱中和这个化学用语,但是并不了解酸碱中和反应的实质。

这为本课中和反应的应用做了铺垫。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知道了酸和碱能够使酸碱指示剂变色,认识了酸碱的一些化学性质;并且知道了强酸、强碱具有腐蚀性,学会了在实验中正确操作,也具备了一定的问题探究能力,对于小组合作学习也有了一些经验,为本节课的探究奠定了基础。

在此之前学生接触的化学变化一般都伴随有明显的现象,他们习惯于根据现象判断反应的发生,许多酸碱溶液混合后因为没有明显的现象发生,学生对中和反应能否发生可能会抱有疑惑,这是本节课需要解决的难点,也正是探究活动的切入点。

通过本节的学习,学生可以从离子角度初步理解中和反应容易发生的原理,掌握中和反应的实质,为高中化学中学习酸、酸性氧化物、酸式盐与碱、碱性氧化物等物质的性质,以及“离子反应”,打下良好的基础。

对生活中的一些中和反应的应用,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分析推理能力,主要由学生自学来完成,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

通过复习酸、碱都能与指示剂反应,使指示剂变色的知识,暗示、鼓励学生想办法证明NaOH和HCl这个反应的确发生了。

最后让学生分组合作探究完成该实验设计,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做实验归纳出现象和结论。

把学生的探究活动与“双基”紧密结合,不但体现了新《课标》的教学理念和课程目标,而且兼顾了对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

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生能较好的掌握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在教师指导下,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在交流讨论中获得知识,同时体验学习的成就感,激发学习兴趣。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下册 课题2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 初中九年级化学教案教学设计课后反思 人教版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下册 课题2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 初中九年级化学教案教学设计课后反思 人教版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第1课时)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认识酸和碱之间会发生中和反应;(2)了解中和反应在实际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在氢氧化钠溶液中加入盐酸的实验探究,掌握烧杯实验的操作,强化实验及生活中的安全意识;(2)通过对反应后溶液酸碱性的探究,培养学生严谨实验的科学态度及良好的学习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中和反应的实验探究和实际应用,加深对中和反应的理解,同时体会化学与人类生产、生活等的密切联系。

二、学情分析通过本单元课题1的学习,学生对酸和碱的性质和用途有了初步认识,课题2提出酸和碱之间会发生什么反应的问题,激发了学生继续探究的欲望。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知道酸、碱在水溶液中能解离出自由移动的离子,为认识中和反应的实质准备了条件。

另外学生已经学习了溶液酸碱性的概念,并学会了用指示剂检验溶液酸碱性的方法,为本课题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从教育目的来看,中和反应在生活、生产上具有广泛的应用,研究它更具有现实意义,能更好体现化学走向生活的理念。

从研究方法来看,本课题采用实验探究,然后对实验进行分析、讨论、归纳,能较好地培养学生的分析探究能力。

因此本节课既是本章的重点,也是初中化学的重点之一。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中和反应的定义、实质和应用。

难点:书写酸和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四、课前准备实验仪器:试管实验药品:NaOH溶液、盐酸溶液。

五、教学过程知识回顾:(多媒体展示)通过复习上个课题的知识,为学习本课题的知识做准备。

提问:联系生活实际,被蚊虫叮咬后怎么办?学生:涂花露水、肥皂水……教师总结:被蚊虫叮咬后一般会涂抹肥皂水等碱性的物质,来反应蚊虫叮咬后留下的酸性物质。

那么其他酸和碱能否发生反应?(引入本节课的内容。

)介绍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实验演示:将无色透明的NaOH溶液倒入试管中,在向试管中倒入适量的稀盐酸,观察现象。

学生:无明显现象。

提问:这是否能证明氢氧化钠溶液和稀盐酸发生了反应?学生:反应无明显现象不能证明。

初中化学《酸碱中和》教学反思

初中化学《酸碱中和》教学反思

初中化学《酸碱中和》教学反思背景描述在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我负责了《酸碱中和》这个教学内容的讲解和实验指导。

本文对这次教学进行反思和总结,以期能够提高今后的教学效果。

教学目标1. 理解酸碱中和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 学会酸碱中和实验的操作步骤;3. 掌握酸碱中和实验数据记录和分析的方法;4.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巧和科学思维能力。

教学方法1. 理论讲解:通过讲解酸碱中和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并建立起相关知识的框架。

2. 实验演示:进行酸碱中和实验的演示,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实验操作和实验现象。

3. 实验操作:让学生分组进行酸碱中和实验,通过亲自操作来加深对实验步骤和原理的理解。

4. 实验数据处理:引导学生记录实验数据,并教授如何进行数据分析和结果总结。

5. 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实验结果及其意义,促进彼此之间的研究交流。

6. 总结回顾:通过课堂讨论和总结,让学生对酸碱中和的知识点有更深入的理解和记忆。

教学反思1. 教学准备不充分:在进行实验演示时,我没有提前确认所有实验器材和试剂的准备情况,导致中途发现缺少某些物品,影响了教学进程。

今后应提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确保实验过程的顺利进行。

2. 学生难以理解的概念:有部分学生对酸碱中和的概念理解较困难,需要我进行更多的示例讲解和引导,以帮助他们建立起正确的概念框架。

下次可以通过更多的实例和图示来讲解,增加学生的理解度。

3. 实验操作不够规范:部分学生在实验操作时存在一些不规范的行为,例如不按要求使用实验器材、没有按实验步骤进行操作等。

我应该加强对学生实验操作的指导和监督,让他们养成规范的实验惯。

4. 学生互动不够积极:在小组讨论环节,部分学生参与度较低,导致研究效果不理想。

下次可以通过增加互动环节和设置问题来引发学生的积极讨论,提高研究参与度。

5. 教学评价不够全面:本次教学中,我主要通过实验结果和学生的讨论来进行教学评价,但没有充分考虑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

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下册酸和碱的中和反应(教学反思)

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下册酸和碱的中和反应(教学反思)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教学心得卓山中学毛朝霞本节课的重点是中和反应的概念和应用,以及书写化学方程式。

我主要采用”以活动促学”的教学模式,将这节课分成四个活动去设计与组织,以小组合作为学习组织方式,通过设计的活动贯穿整个课堂的教学。

具体安排为:(1)用约2分钟时间复习之前所学的内容,让学生回忆熟悉已学的常见的酸和碱以及他们相似的化学性质和常用的酸碱指示剂,为后面学习中和反应扫除障碍;(2)新课引入:教师演示氢氧化钠溶液与稀盐酸直接混合无明显现象,引起学生思考酸与碱究竟能否反应(3)学生活动一:(以酚酞作指示剂)让学生动手探究酸能否与碱反应,直接感知酸能与碱反应。

为了让学生深刻的理解这个实验,学生针对老师设计的一些问题进行讨论和交流。

(4)学生尝试完成实验小结,小组内校对答案,教师巡视指导,引导学生从微观上去理解中和反应的实质。

(5)学生活动二:练习写化学方程式、组内校对,找出书写中和反应化学方程式的规律。

(6)引导自学中和反应在实际中的应用,练习强化中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它在生产生活中应用;(7)学生活动四:课堂检测,组内校对答案,组长讲题。

一、小组合作学习,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成主动学习我认为,小组合作学习最大的优点在于,培养了学生们的合作精神,使他们学会了与他人合作,具备了合作完成问题的能力。

同学们在活动中都很热烈和积极的参与。

这种合作的意义远远超过了学习本身。

本节课我安排了四个学生活动,在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中,学生思维活跃,学习积极性空前高涨,同组成员之间交流非常频繁,非常和谐,而在自主学习和自主交流的过程中,学生不仅拓展了自己的活动思维空间,而且每一个同学都有平等的发言机会,使每一个同学都得到了锻炼,我觉得只有在这样的课堂中才能够真正实现使班级的每一个成员都不掉队,在课堂上,学生始终处于一种主动、积极的心态,使学生由原来的被动听讲变成了主动学习者、研究者、参与者,从而有了“我要学”的强烈愿望,让学生感觉他们是课堂的主体,让学生学的轻松,学的快乐,体验成功。

中和反应教学反思范文(通用5篇)

中和反应教学反思范文(通用5篇)

中和反应教学反思中和反应教学反思范文(通用5篇)中和反应教学反思1本课从实验入手来介绍中和反应,并要求学生掌握中和反应的书写规律,了解中和反应的本质。

为了说明中和反应的产物,简单介绍了盐的概念。

现对本节课分析如下:一、新颖的引导过程,突出了化学教学的特点:实验探究。

化学实验是化学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对本課内容来说更是如此。

通过观察溶液颜色的变化,学生可以归纳出盐酸和氢氧化钠会发生反应,并且生成物的溶液是呈中性的。

层层深入,引出中和反应就是酸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变化。

溶液颜色的变化,特别是溶液由红色变成无色是非常快的,学生会觉得很惊奇,很想知个究竟。

从而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

二、重视微观教学通过离子在溶液中变化来了解中和反应的实质,为以后学习复分解反应的实质作好铺垫。

三、顺利并成功演示实验应注意事项控制好溶液的浓度是该实验的关键,酚酞溶液和盐酸的浓度要求比较浓一点,氢氧化钠溶液的浓度要稀一点,这样,颜色的变化很明显,而且溶液所时间可以缩短。

四、不足之处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明显,引导不足。

另外,课堂时间控制不够准确。

中和反应教学反思2本课题是在九年级学生学习了常见的酸和碱及酸和碱的部分化学性质的基础上要学习的一部分知识内容,学生此时对化学实验的现象比较新奇,产生了学习兴趣,所以我把中和反应的演示实验改为:由教师演示引发学生多重对比的分组实验,且在此基础上,学生还可以自主创新,有利于学生的主体性的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用动画突破难点,更有利于对本节内容的掌握。

对教材内容的处理,我把中和反应的应用放在课前知识准备部分,让学生从自己的生活经验中、课本上、网络报刊上、调查等多种渠道来了解中和反应的应用。

尽力给学生多样化的平台,运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

体现了立足于课堂、超越课堂、超越教材的新教学理念。

当然这节课中还有不足之处,在学生实验探究时,部分学生没有打开思路,不会创新实验,也有部分学生不敢去尝试;在教学设计时,总想照顾到所有的学生,可是总办不到。

部编版初三下册化学常见的酸和碱教学反思5篇

部编版初三下册化学常见的酸和碱教学反思5篇

部编版初三下册化学常见的酸和碱教学反思5篇1.部编版初三下册化学常见的酸和碱教学反思篇一设计本节课我首先明确指导思想: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关注学生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以及伴随这一过程产生的积极情感体验和正确的价值观。

酸和碱是生活中常见的两类物质,但学生对这些物质的认识还模糊着,所以本节课我在教法上主要采取教师启发讲解与学生实验探究相结合的方法。

教学中上我打破常规,改变知识的呈现顺序,先组织学生自学浓盐酸、浓硫酸的特性,然后通过学生自主探究获得酸碱指示剂的初步知识,重点在后半部分。

因性质实验比较简单,我把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分组实验,按科学探究的一般程序组织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讨论得出结论。

学生分为六组,我课前给每组准备了三个内容相同的点滴板,透明点滴板上有编号,药品按号序分别放入氢氧化钠、石灰水、盐酸、白醋等溶液。

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向第一个点滴板滴石蕊,向第二个点滴板滴酚酞,观看各小格中液体颜色的变化。

亲自动手操作能够将好奇转变为学习兴趣,学生在此实验基础上很直观地得出了酸碱指示剂的变化规律。

第三个点滴板要滴入自制的酸碱指示剂,把这节课的探究热情推向了高潮。

我安排四个小组用甘蓝,两个小组用胡萝卜,小组成员分工合作,先研磨,再用酒精溶解,纱布过滤,几分钟内就得到了甘蓝汁和胡萝卜汁,最后用滴管吸液滴入点滴板。

孩子们配出来的甘蓝汁浓度不同,遇酸碱后呈现出红、黄、绿、蓝不同的颜色,课堂沸腾了。

用胡萝卜实验的小组没看到颜色变化,失落之余感慨道:“老师,我们组纯粹是做陪衬的。

”行啊,顿悟了,知道化学实验需要对比观察,这也是收获。

我觉得每节课的板书应该在黑板上给学生留下最精彩的一笔,能做到过目不忘,图文助学的方式是符合学生思维认知特点的。

我把这节课的板书精心设计成两个人形,一个人是“酸”,一个人是“酸碱指示剂”。

反思这节课的教学还有不足的的地方:1、本节课由于实验探究、讨论整理的环节偏多,所以课堂节奏的调控需要深入思考。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下册 课题2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 初中九年级化学教案教学设计课后反思 人教版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下册 课题2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 初中九年级化学教案教学设计课后反思 人教版

第十单元常见的酸和碱课题二酸碱中和反应(第一课时)说课稿一、教材分析酸和碱之间发生的中和反应在实际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所以教材没有简单将它作为酸和碱的性质来介绍,而是专门编写成一个课题来说明中和反应是酸和碱的重要性质,是贯穿酸、碱、盐知识体系的一个重要纽带。

中和反应在《生活中常见的化合物》和《物质的化学变化》两个一级主题中有重要体现。

酸和碱中和反应往往无现象是需要解决的难点,本课题为了说明中和反应的产物,简单介绍了盐的概念,为下一章盐的学习做了铺垫。

二、学情分析学生通过课题一“常见的酸和碱”的学习,知道了酸和碱能够使酸碱指示剂变色,认识了酸碱的一些化学性质;学生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问题探究能力,对于小组合作学习也有了一些经验,为本节课的探究奠定了基础。

在此之前学生接触的化学变化一般都伴随有明显的现象,他们习惯于根据现象判断反应的发生,许多酸碱溶液混合后没有明显的现象发生,因此学生对中和反应能否发生会抱有疑惑,这是本节课需要解决的难点,也正是探究活动的切入点。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酸和碱之间能发生中和反应,能够初步运用中和反应来解释生活中一些实例。

(2)通过对酸和碱反应的探究,使学生初步学会借助指示剂判断物质是否发生化学反应。

2、过程与方法:通过环环相扣的探究活动,加深学生对科学探究的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中和反应在生活中的应用,感受到化学来源于生活,并广泛地运用于生活;感受到实验是化学探究中经常使用的科学方法。

四、教学重点:中和反应的探究。

四、教学难点:中和反应的微观实质的理解。

五、教学思路与意图1、趣味实验引课(从小魔术引入,创设情景,悬疑激趣,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探究的热情。

)2、复习旧知(为新课内容做铺垫)3、教师演示实验提出问题(由实验现象引出问题)4、学生设计合理的验证方案(锻炼学生设计实验能力。

)5、学生动手实验验证(锻炼学生动手实验能力)6、师生活动利用微观模型解释中和反应微观实质。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下册 课题2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 初中九年级化学教案教学设计课后反思 人教版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下册 课题2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 初中九年级化学教案教学设计课后反思 人教版
第一课时 [引入提问]酸、碱各自具有一些化学性质,那酸与碱之间会发生化学反应吗? [学生)1.能 2.不能 [教师]能否反应,我们应用事实说话,请同学们进行下面的活动与探究。 [活动与探究](投影展示)
(1)如图所示。在烧杯中加 入 10mL 氢氧化钠溶液,滴人 几滴酚酞溶液。再用滴管慢慢 滴人稀盐酸,并不断搅拌溶 液,至溶液颜色恰好变成无色 为止。
实质: H+ + OH- = H2O 2.盐:由金属离子(或氨根离子)和酸根离子构成的化合物。 3.中和反应在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有广泛的应用:
改良酸性土壤;处理酸性废水; 治疗胃酸;处理蚊虫叮咬。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碱性,利于植物生长。例如,近年来由于空气污染造成酸雨,导致一些地方的土壤变成酸 性,不利于作物的生长,于是人们将适量的熟石灰加入土壤,以中和酸性。
2.处理工厂的废水 工厂生产过程中的污水,需进行一系列的处理,例如,硫酸厂的污水中含有硫酸等杂 质,可以用熟石灰进行中和处理。 3.用于医药 人的胃液里含有适量盐酸,可以帮助消化,但是如果饮食过量时,胃会分泌出大量胃 酸,反而造成消化不良。在这情况下,可以遵医嘱服用某些含有碱性物质的药物,以中和 过多的胃酸。我们可能都被蚊虫叮咬过。被蚊虫叮咬后,叮咬处很快肿成大包,这是因为 蚊虫能在人的皮肤内分泌出蚁酸,从而使皮肤肿痛。如果涂一些含有碱性物质(如 NH3·H2O)的药水,就可减轻痛痒。 [提问]这些资料说明了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中和反应用途很广。 [板书]3.中和反应在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有广泛的应用。 [提问]试写出工厂处理废水的化学方程式。 [学生板演]Ca(OH)2+H2SO4=CaSO4+2H2O [引导]有一种胃药的主要成分是 Al(OH)3,试写出用这种胃药治疗胃酸的化学方程式。 [学生板演]Al(OH)3+3HCl=A1C13+3H2O [讨论]你还能再举出一些利用中和反应的实例吗? [学生发言] [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中和反应,简单了解了中和反应的原理,会写一些中和反应 的化学方程式,并了解了中和反应在生活和生产中的重要作用。 [作业]习题 5。 板书设计 1.中和反应:酸与碱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下册 课题2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 初中九年级化学教案教学设计课后反思 人教版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下册 课题2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 初中九年级化学教案教学设计课后反思 人教版

课题2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酸和碱之间发生的中和反应。

(2)知道中和反应的实质,初步学会书写中和反应化学方程式。

(3)知道酸碱中和反应在实际生活中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1)会用分析、归纳的方法对有关信息加工处理。

(2)培养良好的实验、学习习惯和方法;(3)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生产、健康的密切关系,体会化学的重要性;(2)进一步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中和反应的概念和应用。

教学难点:中和反应的探究过程。

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演示实验、提问、观察、分析、归纳、联系生活。

教学用具:仪器:投影仪、锥形瓶、滴管、烧杯药品:氢氧化钠溶液、酚酞溶液、稀盐酸课时安排:1课时第一课时:酸和碱的中和反应。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播放斯达舒广告,让学生结合前面学习的知识回答问题:1.胃痛、胃酸、胃胀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胃酸的主要成分是_________3.斯达舒胶囊的主要成分是_________4.盐酸和氢氧化铝发生了化学反应吗?要知道这个问题,我们就一起学习:课题2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板书]课题2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一、中和反应(二)实验探究,讲授新课[引入提问]酸、碱各自具有一些化学性质,那酸与碱之间会发生化学反应吗?让学生进行猜想[学生]1.能 2.不能[教师]能否反应,我们应用事实说话,请同学们进行下面的活动与探究。

2.盐:由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构成的化合物。

3. 中和反应:酸与碱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

酸 + 碱 = 盐 + 水4.中和反应的实质:H+ 与OH-结合生成水。

即:H+ + OH- = H2O[问题]:能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一定是中和反应吗?经讨论得出结论:不是,比如前面学习的盐酸与氧化铁的反应,生成了盐和水,但不是中和反应;6HCl+Fe2O3=2FeCl3+3H2O【归纳】是否中和反应关键是看反应物是否酸和碱,生成物是否盐和水。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下册 课题2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 初中九年级化学教案教学设计课后反思 人教版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下册 课题2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 初中九年级化学教案教学设计课后反思 人教版

小组长明确分工: 记录员:实验方案、实验 现象、结论。 操作员:按实验方案,进 行实验操作。 汇报员:实验方案、现 象、结论。
各小组按实验方案进行实
1、通过自主探 究,培养学生 的创新精神和 参与意识。
2、学生通过亲 自操作、观
2
(2)按实验方案进行实 验,观察并记录现象、结 察、体验知识
验。
论。
【学生】书写化学方程式
--中和反应,理 解其反应的实 质。使学生更深 刻的认识到宏观 的化学反应是由 于构成物质的微 观粒子重新组合 的结果。
联系实际 学以致用
表达交流 总结提升
【思考】NaCI、CaSO4、 Na2SO4、BaSO4、CaCl2 这些种物质在构成上有 什么共同点呢?这几个 反应有什么共同点呢? 【引导总结】 1、盐的定义: 2、中和反应: 3、中和反应的实质: 【思考】有盐和水生成 的反应都是中和反应 吗? 1、胃酸过多易引起消化 不良,为什么服用胃舒 平(主要成分氢氧化 铝),病人能得到治疗 呢? 2、做完实验后剩余的酸 性或碱性废液能直接倒 入下水道吗?应怎样处 理?
学生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动
设计意图
思考、猜测:酸和碱混合 后可能会发生化学反应。
创设问题情 境,引发学生 思考、猜测。
【学生观察】 现象:1、产生白色沉淀
结论:发生了反应
2、无明显现象
使学生产生认 知冲突、激发 新一轮思维碰 撞,将学生的 探究欲望引到 了极点。
问题驱动 深入实验
【活动探究】 1、教师引导:溶液的酸 碱性我们可以用酸碱指 示剂来指示。 2、给定药品:石蕊溶 液、酚酞溶液、NaOH 溶 液、盐酸。 要求:(1)各小组利用 给定的药品至少设计两 个实验方案。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教学设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九年级化学下册《酸碱中和反应》教学反

九年级化学下册《酸碱中和反应》教学反思
前两天有幸参加了县里面举行的实验优质课评选,
回来以后对自己的教学设计和学生的课堂表现做了以下
反思:
一、教学设计
1、刚开始音乐循环播放,幻灯片展示了我们学校开展的一些活动以及今年我们化学组开展分组实验时的照片,目的是对我们学校做一个正面的宣传,增强我校的
知名度。

2、目标制定,本节课是在学习了酸的性质以后,对酸的性质进一步验证,所以目标认定为验证酸的化学性
质和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和小组合作的团队意识。

3、教学流程的设计
①演示实验(一个是把水倒入浓硫酸中,装置做了改进;一个是演示浓硫酸的脱水性,把浓硫酸加入到白糖中,制作黑面包)的设计,目的是激发学生的热情,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其中第一个实验远距离观察不很
清楚,不算很成功,但是考虑到弄成分组的话虽然装置
经过了改进,但也存在危险性。

第二个实验现象很明显,
但可能是浓硫酸浓度的问题,现象好像迟了一点。

②分组实验设计,让学生稀盐酸和稀硫酸同时做实验,然后让学生对比实验现象,从而得出二者化学性质
相似的原因,进而给学生从化学式分子构成的角度进一
步讲明不完全相同的原因。

③达标拓展的设计,一道关于醋酸的中考题,目的
是让学生从盐酸和硫酸的性质拓展到醋酸,更清楚的认
识到酸的性质就是H+的性质。

④课件的设计,一共有五张幻灯片,没有一味的重
复导学案上的东西,最后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
躬行旨在提示学生亲手实践的重要性,在音乐中结束本
节课。

二、一点反思
成功之处:1、顺利完成了本节课酸的性质的教学,并通过分组实验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印象。

2、学生实验做的都很成功,能从中体会到学习化学的乐趣,为以后的化学学习做了铺垫。

不足之处:1、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酸的性质,对酸的知识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所以在实验时放手让
学生去做。

在描述实验现象时采用抢答的形式,成了学
习好的同学表演的舞台,没有面向全体学生。

这种现象
导致了课堂生成太少,好不容易回答一个错误,也随即
被改过来了,不利于学生对问题的深层次理解和掌握。

2、学生学习效果不佳,学生在实验时兴高采烈,但回答时却成为个别学生的表演,从这点来说,看似热闹
的课堂,实则没有调动起所有孩子的积极性,如何利用
实验这个平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表现欲显然没有做好。

3、所作的两个演示实验,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第一个不够明显,学生距离较远;第二个反应慢了点,一
点没有想象的学生的惊诧和惊呼的表情。

4、学生操作不够规范,老师只是做到了巡回指导,没有集中强调,仅仅在课件上要求学生要规范。

5、在课堂上酸的性质的实验时一个一个的做,还是一块放手让学生去做,课前也进行了思考。

前者教师指
导学生方便,学生实验可能更规范,但浪费时间,40分
钟内能不能完成是问题。

后者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也
注重了学生实验的连贯性,但学生操作不够规范,这是
在以后课堂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6、课堂设计过于传统,没有多少亮点,而三中史老师的课无论是设计还是对学生的评价方法都是值得我们
学习和借鉴的。

总之,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更深入的研究学生、
研究教材和教法,力争打造属于自己的高效课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