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观园林的发展历共17页

合集下载

04园林的全盛期第4节寺观园林-中外园林史

04园林的全盛期第4节寺观园林-中外园林史

—第四章
园林的全盛期—
普救寺
普救寺位于山西省永济县。元代王实甫《崔莺莺 待月西厢记》中说的“红娘月下牵红线,张生巧会崔 莺莺”的爱情故事就发生在普救寺内。 寺内有座方形砖塔,原名舍利塔,俗称莺莺塔。 这座塔同北京天坛的回音壁、河南宝轮寺塔、四川潼 南县大佛寺内的“石琴”,并称为我国现存的四大回 音建筑 。 五代时河东节度使叛乱,郭威领兵征讨,久攻不 克。郭威找院僧询问对策。僧人说,只要发善心,城 池即可攻下。郭威当即折箭为誓,表示决不加害百姓。 第二天,郭威的军队果然攻下州城,并遵守誓言,没 有杀戳一人。从此,西永清院便更名为普救寺。
—第四章
园林的全盛期—
—第四章
园林的全盛期—
—第四章
园林的全盛期—
—第四章
结构
园林的全盛期—
—第四章
园林的全盛期—
隋唐时期的佛寺建筑均为“分院制”,即由若干 各廊庑围合而成的院落组织为建筑群。大的院落或主 要殿堂所在的院落,一般都栽植花木而成为绿化的庭 院,或者点缀山、池、花木而成为园林化的庭院。 “水庭”是唐代寺观园林的另外一种表现形式。 从云南昆明圆通寺可看出。这种形式:正殿的东西两 侧伸出曲尺形回廊,经过东西配殿联接于南面穿堂殿 两侧。此回廊围合的庭院全部为水池——水庭,池中 央建八角亭,南北架石拱桥分别与正殿和穿堂殿前的 月台相连接。
—第四章
园林的全盛期—
大雁塔(楼阁式砖塔 ) 大雁塔之名的由来,据《大唐西域记》所载:有 一寺院,寺僧信奉小乘佛教。有一天,有一僧人见空 中群雁飞翔,开玩笑说:今日众僧午饭还没有食,菩 萨应该知道来的正是时候。话音未绝,只见一雁退飞 到此僧面前,折翅投身自殒。此僧将此情景说与众僧, 无不悲感交集,均说这是佛陀设法随机诱导,令我等 弃小从大,改信大乘,我等当以教奉。众僧遂埋雁建 塔,取名雁塔。大雁塔之名想必取源於此。

中外园林史 第4章--寺观园林

中外园林史 第4章--寺观园林

2.发展过程及成就
元代以后,佛教和道教已经失去了唐宋时期蓬勃发展的势头,逐渐趋于衰落。但 寺观园林和寺观建筑仍然不断兴建,遍布全国,而且相对集中在山野风景地区, 许多名山胜水往往 因为建置寺观而成为风景名胜区。 佛教和道教受到政府的保护,寺观的数量急剧增加,有庙、寺、院、庵、宫、观 共计187所,其中很多建置有园林。
二、寺观园林发展历程
(一)魏晋南北朝寺观园林
1.背景概况
佛教的因果报应、轮回转世之说对于苦难的人民颇有迷惑力和麻醉作用,因而 受到普通人的信仰。加上统治阶级加以利用和扶持,佛教得以流行。佛教、道 教的盛行,使得佛寺和道观大量出现,遍布当时的市井、近郊及远离城市的山 林之中。
2.发展过程以及成就
道教开始于东汉,奉老子为教主。它讲究养生之道、长寿不死、得道成仙,符 合了当时统治阶级企图永享奢靡生活、永留人间富贵的愿望,因而不仅在民间 盛行,更得到了统治阶级的认可,在当时的上流社会也兴盛起来。
2.发展过程与成就
清代自顺治帝定鼎关内,佛教发展日渐兴盛,寺庙园林也随之发展。自世祖定 鼎北京至康熙六年为止,仅二十余年间,兴建寺庙、修复旧寺之数额已超过明 代全盛时期。全国有大小寺庙多达79620余所。
清代的寺观园林按照位置、布局、功能的不同,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
一、是寺庙 庭园
二、是寺庙 附属园林
寺观园林在中国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东汉的萌芽 期、魏晋南北朝的上升发展期、隋唐 的高潮建设期、宋元的成熟期和明清的衰退期。
时期
园林特点
东汉时期 魏晋南北朝
隋唐时期 宋元代 明清代
少而精 繁花似锦,参天古木、鱼
跃鸟鸣,两相辉映 注重植树栽花 清净、恬适 寺庙建筑与庭园
园林发展历程 萌芽期

中国古代寺观园林的兴起与发展

中国古代寺观园林的兴起与发展

中国古代寺观园林的兴起与发展司马炎结束了三国鼎立的局面,建立了晋朝,继而南北朝对峙,天下一分为二。

在这合而又分的300多年中,造园活动仍在不断发展。

先是在洛阳继承和利用魏的榴园,营建了琼圃园、灵芝园、石榴园、平乐苑、鹿子苑、桑梓苑、葡萄园等等园林。

西晋建国不久即南迁,其宫苑规模较之秦、汉要逊色,但是私家园林却继袁广汉之后争逐豪奢,最有名的是惠帝时期洛阳石崇所营的金谷园。

石崇是中国历史上以豪富、以珠宝斗胜的有名人物,他所营的金谷园,不仅亭台楼阁备极华丽,而且园林布置也请了高明艺匠,着意经营。

园内的水景和花木景色是非常突出的。

此外,还有一些文人士大夫,如谢安、汪辟疆、王道子等也都崇饰园林。

王道子使赵牙所营东第宅园,筑山穿池,列植竹木,并在水边仿宫人设酒肆沽卖,乘船就饮,把社会生活的“活景”搬入园中。

千余年后颐和园中的苏州河买卖街仍使用了这一技法。

城市绿化在我国也出现得比较早,如秦汉时期,即有行道树的规制。

现在记载城市绿化有文字可考者以建业为最好。

到晋室南迁,对建康的城市绿化、美化更是注意。

在宫城外种植橘树,宫墙内种石榴,宫殿和三台、三省官衙列植杨柳,从皇宫南面的夹道出朱雀门的道路上种满垂柳与槐树。

南朝宋、齐、梁、陈四个朝代在建康营建的园苑遍布城郊,其中著名的有宋的乐游苑、青林苑、上林苑、南苑,齐的晏湖苑、新林苑、博望苑、芳乐苑,梁的兰亭苑、江潭苑、建兴苑、华林苑、上林苑、玄圃、延香苑等等。

玄圃在台城东七里钟山之麓,楼阁奇丽,山水极妙。

其中的数百间楼观是用机关巧节制做的,顷刻之间可以建成,须臾即可撤除,迁移他处,可以说是一种活动房屋。

这种活动房屋在以后的许多园林中也常出现,现在承德避暑山庄内还有类似的活动帐殿。

北朝园林,首推北魏道武帝在平城所营鹿苑。

其规模南因城台,北距长城,东包白登,属之西山,广逾数十里。

凿渠引武川水,注之苑中,疏为三沟,分流宫内外。

此外,较为著名的北朝园林还有北齐的仙都苑,后燕的龙腾苑,后赵的桑梓苑、华林苑等等。

佛教寺庙园林的发展历程及其在园林艺术上的体现

佛教寺庙园林的发展历程及其在园林艺术上的体现


庐山东林寺
3、唐朝时期
唐代,佛教禅宗兴起,寺庙的园林化达 到全盛。自然风景式的寺庙园林成为主导。佛 寺成为各阶层市民的平等交往的公共中心。 形成了佛教“四大名山”——峨眉山、五台 山、九华山、普陀山,“佛门四绝”——台 州国清寺、齐州灵岩寺、润州栖霞寺、荆 州玉泉寺。寺院竹木森森,环境清幽,庄 严肃穆,既为人们参禅修炼之场所,也是 人们探幽寻趣的好去处。
东西两侧及其他建筑: 僧寮、香积厨、斋堂(食堂)、客堂 (接待室)。
大悲禅院山门
哼哈二将
钟楼、鼓楼
佛号声声唤回苦海迷路人
晨钟暮鼓警醒世间名利客
天王殿
灵隐寺韦驮天
弥勒佛
大肚能容容天下一 切难容之事; 长天王
西方广目天王、北方多闻天王
峨眉山报国寺
4、宋代以后
宋代以后,禅宗成为势力最盛的一派。 相应地,禅宗所属的寺庙园林又有了新的 兴造,如杭州净慈寺、庐山圆通寺等,寺 庙与所处的自然环境融为一体,遂形成中 国自然山水园独特的一派。
杭州净慈寺
5、明代以后
明代以后,佛教中心移至北京。寺庙 园林与私家园林日趋相似,讲究景观疏朗、 雅致和自然,融人工建筑于山水之间,形 成自然天成的园林环境。

由于佛教园林选址自由,或大道广衢,或名山大 川,往往山青水秀,景色幽雅。不同特色的风景 地貌,给佛寺园林提供了不同特征的构景素材和 环境意蕴。 佛教园林一般与宗教活动场所、生活供应区融而 为一。宗教活动区由殿堂、塔、阁组成,为寺院 的中心位置,采用四合院或廊院格局,以对称规 整、封闭静态的究竟,表现宗教的神圣气氛。
三、佛教寺庙园林在园林艺术上的体现
有许多寺庙园林在营造上都以禅宗精 神贯穿始终。寺庙园林所占的面积是有限 的, 而造园家通过借景、障景和虚景等手法, 对空间进行组织、扩大, 产生丰富的美感, 使得“心量广大,犹如虚空”的佛境得以体 现。

4寺庙园林

4寺庙园林

少林寺塔林是历代少林寺高僧圆寂 后置放骨灰的墓塔区,有唐代以来 的砖、石和砖石混合结构的各类墓 塔230座,是国内最大的塔林,其中 唐塔2座、宋塔2座、金塔16座、元 塔49座、明塔151座,余为清塔或时 代不详者。
左图为 少林寺 内一石 碑。记 载了十 三棍僧 救唐王 的故事。
与自然景观结合的造景手法
景点是园林造景手法之一,园林景点提供游人 一个美的环境,创造一种意境,给游人一种精神享 受。将山林、水体、建筑、地面、声响、天象和气 象等因素为素材,巧运匠心、反复推敲,组织成为 优美的园林环境。 中国古典园林造景常用的手法有:主景、配景、 对景、夹景、分景、隔景、框景、漏景、添景、借 景。
在中国银行总部大厦里,尤其是中庭内的园林,通过略 微简化的形式,山水草木所表现的大自然的和谐,充分体现 了富有中国传统的人与自然之间的紧密联系。贝聿铭事务所 旨在实现中国传统园林与现代民用建筑的结合,而中庭花园 则起到了纽带作用。除水池和山石之外,花园的其他地方都 是两边对称的,给人以踏实可靠又风趣活泼的感觉。水深 4.5m的池塘清澈见底,天空的倒影在水中不断变化,给花 园增添了立体感;水中游动的金鱼,既是幸运的象征,又增 添了不少情趣和动感。巨竹矗立于花园中,日光穿过柔软的 竹叶散落下来,成对的月窗给花园增添了情趣和间隔。
寺观园林
目录
• 1.寺庙园林 • 寺庙园林的发展史 • 寺庙园林的特点 • 2.道观园林 • 道观园林的分类 • 道观园林的处理手法 • 3小结
寺庙园林的发展
• 1、佛教的起源: • 佛教发源于印度,传入中国始于汉代。佛 教相传在公元前6世纪至5世纪由古印度迦 毗罗卫国王子乔答摩· 悉达多创立。西汉后 期,佛教经由西域传入中国内地。 • 佛寺园林,往往历经成百上千年的持续开 发,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不断地扩充规 模,精化景观。

中国传统汉地寺院园林的历史沿革

中国传统汉地寺院园林的历史沿革

2019·05一、汉魏南北朝“舍宅为寺”———园林化早期印度佛教僧人不务农事,托钵行乞,化斋度日,露宿草莽,并没有寺院园林的概念。

佛教传入中国后,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开始了寺院中国化、园林化的进程。

东汉年间,为迎接从印度远道而来的高僧及经书佛像,官府将接待外宾的鸿胪寺改为安置僧人的住所,供其讲经布教。

佛教初传,中国对于印度的“伽蓝”建筑并不了解,加之佛教徒对于修行场所并没有特殊的要求,于是官方建筑便作为佛寺的初步形制延续发展了下来。

魏晋南北朝时,政权割据,民不聊生,社会长期处于分裂、战乱和动荡不安的状态,社会意识和文化心理结构也发生了激烈的动荡和变化。

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民众无法主宰命运,不得不将生活的希望寄托于宗教之中。

加上统治阶级的大力提倡,此时的佛教发展达到空前的状况,并与儒学、玄学相融合发展,广大士人开始学习佛法,僧徒也将研究玄学作为修行的一部分。

北魏皇帝带领大臣们捐助修建寺院,民众也纷纷“舍宅为寺”以增加自己的功德。

《洛阳伽蓝记》中有记载:报德寺“高祖孝文皇帝所立也”,龙华寺“宿卫羽林、虎贲等所立也”,高阳王寺“高阳王雍之宅也”,开善寺“京兆人韦英宅也”。

[1]在佛教的强盛发展以及民众的大力支持下,北魏时期佛寺多达一千多座,到了北齐,更是超过三万。

贵族富豪“舍宅为寺”奠定了早期佛教寺院形制的基础。

这些私人宅院,一部分已经过园林化的修饰,自然景色优美怡人,成为中国传统佛教园林景观的重要来源。

在《洛阳伽蓝记》中就对所列举的大部分佛寺园林化或庭院绿化有具体的描述:北魏时的白马寺“浮图前,奈林葡萄异于余处,枝叶繁衍,子实甚大”,寺院中已有大片的沙果林与葡萄架,绿荫繁实,已形成园林之氛围”;景乐寺“堂庑周环,曲房连接,轻条拂户,花蕊被庭”[2];正始寺“众僧房前,高林对牖,青松绿柽,连枝交映”[3];永明寺“房庑连亘,一千余间。

庭列修竹,檐拂高松。

奇花异草,骈阗阶砌”[4];“景林寺,在开阳门内御道东。

03园林的转折期第4节寺观园林-中外园林史

03园林的转折期第4节寺观园林-中外园林史

—第三章
园林的转折期—
—第三章
园林的转折期—
—第三章
园林的转折期—
—第三章
园林的转折期—
—第三章
园林的转折期—
—第三章
园林的转折期—
三、鸡鸣寺
又称古鸡鸣寺,位于鸡笼山东麓山阜上,是南京 最古老的梵刹之一。鸡笼山东接九华山,北临玄武湖, 西连鼓楼岗,山高62米,因山势浑圆似鸡笼而得名。 鸡笼山背湖临城,满山浓荫绿树,翠色浮空,山青水 秀,风景绮丽。鸡鸣寺寺址所在,三国时属吴国后苑 之地,早在西晋永康元年(300年)就曾在此倚山造室, 始创道场。东晋以后,此处被辟为廷尉署,至南朝梁 普通八年(527年)梁武帝在鸡鸣埭兴建同泰寺,才使 这里从此真正成为佛教胜地。
—第三章
园林的转折期—
—第三章
园林的转折期—
—第三章
园林的转折期—
—第三章
园林的转折期—
殿宇僧寺往往因山就水,布局上讲究曲折幽致, 高低错落。因此,这类寺观不仅成了自然风景的点缀, 其本身也无异于园林。
在许多自然风景优美的地带,便有了寺观作为宗 教基地和接待场所,相应地也有了道路等基础设施。
于是,以宗教信徒为主的香客、以文人名士为主 的游客纷至沓来。自此以后,远离城市的名山大川逐 渐形成了原始型旅游的风景名胜区。佛寺和道观,便 成为这些风景名胜区的人文景观的主体和原始型旅游 的接待场所。
—第三章
园林的转折期—
佛经中记载佛祖释迦牟尼在鹫峰灵山说法的故 事 ,古印度气候炎热,往往在深山修建石窟作为僧 舍,僧侣们白天托钵乞食,晚间即栖息山林。这些情 况情形与老庄的避世和儒家的隐逸颇有合拍之处,中 国的僧侣们也加以仿效,纷纷到远离城市的山野中去 寻求幽静清寂的修持环境。
道教讲究清心寡欲,炼丹行气。炼丹采药要到深 山密林,行气吐纳要环境清静、空气新鲜。加之高山 又是传说中神仙居处之地,道教追求羽化登仙,山岳 当然也就成为道士们所向往的地方了。

寺观园林文档

寺观园林文档

寺观园林寺观园林的意义和历史背景寺观园林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背景和丰富的意义。

寺观园林是寺庙和观音堂等宗教场所以及围绕这些场所所建造的园林景观的总称。

寺观园林在中国历史上起到了宗教信仰的中心和重要的文化传承载体的作用。

中国寺观园林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其起源可以追溯到佛教的传入。

佛教作为一种宗教信仰和文化形式,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和深入发展,并对中国园林的建设产生了重要影响。

佛教强调修行和悟道的过程,寺庙和寺观园林成为僧人修行的场所,同时也成为信众祈福和礼佛的场所。

因此,寺观园林在中国的历史中具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寺观园林的特点和设计原则寺观园林的设计原则和特点是中国园林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寺庙和寺观园林应该融合自然环境和人文意境,创造出一种宁静、祥和的氛围。

寺观园林的设计特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自然景观的融合寺观园林的设计原则之一是将自然景观与人工景观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通过布局和植被的安排,寺观园林将自然的山水、湖泊和植物融入到设计之中,使寺观园林具有独特的自然美。

空间的层次感寺观园林通过营造不同层次的空间感,使人们在游览中能够有所体验和感悟。

典型的寺观园林会设置多个庭院和房间,每个空间都有独特的功能和意义。

这些空间之间通过景观和廊道相连接,形成了寺庙和寺观园林的独特韵味。

文化氛围的营造寺观园林通常会融入一些文化元素,以弘扬宗教信仰和传承中国的优秀文化。

比如,园林中会设置佛塔、观音像等宗教雕塑,以及一些中国传统的建筑和雕刻。

这些文化元素不仅增添了寺观园林的美感,还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

典型的寺观园林中国有许多著名的寺观园林,每座园林都有其独特的魅力和历史故事。

以下是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典型寺观园林:九华山寺观园林九华山寺位于安徽省九华山景区,是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

九华山寺观园林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精美的园林景观而闻名。

九华山寺园林是山水相连的,寺院和庙宇分布在山脉中,构成了一幅天然壮丽的画卷。

第四节 寺观园林

第四节  寺观园林

第五节





魏晋南北朝历时369年的动乱时期,思想、文化艺 术活动十分活跃,是中国古典园林发展史上的一 个重要的转折阶段。这个时期的园林的主要成就 及共承先启后的意义可以总结为以下五个方面 : —、在以自然美为核心的时代美学思潮的直接影 响下,中国古典风景式园林由再现自然进而至于 表现自然,由单纯地模仿自然山水进而至于适当 地加以概括、提练、抽象化、典型化。 开始在如何本于自然而又高于自然方面有所探索。


传统的木构建筑无论在技术或艺术方面均 已完全成熟,建筑物的造型丰富,形象多 样,从保留至今的一些殿堂、佛塔、石窟、 壁画以及山水画中都可以看得出来。 在这样的历史、文化背景下,中国古典园 林的发展相应地达到了全盛的局面。仿佛 一个人结束了幼年和少年阶段,进入风华 正茂的成年期。
第二节 皇家园林

隋唐时期的皇家园林集中建在两京一一长安、洛 阳的城内、附廓、近郊和远郊,数量之多,规模 之宏大远远超过魏晋南北朝时期。皇室园居生活 多样化,相应地大内御苑、行宫御苑、离宫御苑 这三个类别的区分更为明显.它们各自的规划布 局特点也更为突出。这时期的皇家造园活动以隋 代.初唐.盛唐最为频繁,天宝以后随着唐王朝 国势的衰落,许多宫苑毁于战乱,皇家园林的全 盛局面逐渐消失,终于一蹶不振


隋代开国建都长安,因汉长安城经过历年 的战乱已残破不堪,遂于汉故城之南面另 建新城,改名大兴城。 大兴城东西宽9.72公里,南北长8.69公里。 它的总体规划保持北魏洛阳的主要特点而 又有所创新,呈宫城、皇城、大城三重环 套的配置形制。

唐长安城的人口一百多万,是当时世界上规模最 大、规划布局最严谨的一座繁荣城市。政府对城 市街道绿化十分重视,严禁随意侵占街道绿地。 居住区的绿化由京兆尹(相当于市长)直接主持。 居民分片包干种树,主要街道的行道树以槐树为 主,间栽榆、柳。街两侧的行道树株距整齐划一, 保养及时,如有缺株很快补植。皇城.宫城内则 广种梧桐、桃树、李树和柳树等。

寺观园林的产生和发展

寺观园林的产生和发展

寺庙园林simiaoyuanlin寺庙园林monastery garden指佛寺、道观、历史名人纪念性祠庙的园林。

发展寺庙园林最晚在公元4世纪就已经出现。

东晋太元年间(376~396),僧人慧远在庐山营造东林寺。

据慧皎《高僧传》说:“却负香炉之峰,傍带瀑布之壑;仍石垒基,即松栽构,清泉环阶,白云满室。

复于寺内别置禅林,森树烟凝,石径苔生。

”这已经是在自然景观环境中设置人工禅林的先驱。

《洛阳伽蓝记》描述北魏洛阳城内外的许多寺庙:“堂宇宏美,林木萧森”;“庭列修竹,檐拂高松”;“斜峰入,曲沼环堂”。

可以想见当时城内寺庙园林的盛况。

从两晋、南北朝到唐、宋,随着佛教、道教的几度繁盛,寺庙园林的发展在数量和规模上都十分可观,名山大岳几乎都有这种园林了。

寺庙园林的产生和发展有著多方面的因素:①作为“神”的世间宫苑,寺庙园林形象地描绘了道教的“仙境”和佛教的“极乐世界”。

②道教的玄学观和佛教的玄学化,导致道士、僧人都崇尚自然。

寺庙选址名山胜地,悉心营造园林景致,既是宗教生活的需要,也是中国特有的宗教哲学思想的产物。

③两晋、南北朝的贵族有“舍宅为寺”的风尚。

包含着宅园的第宅转化为寺庙,成为早期寺庙现成的园林。

④寺庙在古代不仅是宗教活动的场所,也是宗教艺术的观赏对象。

寺庙园林的开发,使朝山进香与游览园林胜景结合起来,起到了以游览观光吸引香客的作用。

⑤封建统治阶级利用宗教、资助宗教,信徒也往往“竭财以赴僧,破产以趋佛”。

寺庙拥有强大的经济力量,具备开发园林的物质条件。

特点寺庙园林同帝王苑囿、私家园林相比较,有一些特点:①它不同于禁苑的专供君主享用和宅园的属于私人专用,而是面向广大的香客、游人,除了传播宗教以外,带有公共游览性质。

②在园林寿命上,帝王苑囿常因改朝换代而废毁,私家园林难免受家业衰落而败损。

相对来说,寺庙园林具有较稳定的连续性。

一些著名寺观的大型园林往往历经若干世纪的持续开发,不断地扩充规模,美化景观,积累着宗教古迹,题刻下历代的吟颂、品评。

寺观园林的发展历

寺观园林的发展历

(一)佛教规定的“五树六花” 佛教规定的”五树六花“在傣族寺院中是必不 可少的。“五树”是菩提树、大青树、叶贝棕、 槟榔、唐棕或椰子其中有的是佛树,有的是 刻写经文所必备的谈佛所必备的;“六花”是 指荷花、文殊兰、黄姜花、黄缅桂、鸡蛋花 和地涌金莲 (二)以佛命名的园林植物 这一类植物直接以佛名命名,给人深奥莫测 之感,因而也成为寺庙园林中的常用植物。 如佛肚竹、观音竹、罗汉松、文殊兰、观音 坐莲、佛手等。 (三)与佛教与以象征有关的植物 寺庙园林中常用松柏、香樟、银杏、柳杉、 无患子等姿态优美,树龄较长的乡土树种以 示佛教香火,源远流长。许多大型寺庙都将 银杏对植于山门两侧以示威严。
生活供应部分 除方丈、
僧房、斋堂、厨房等外,还设 有供香客,游人住宿的客房。 这些方丈、客房,大多隐于僻 静的部位,带有尺度宜人的校 园,园内开辟小池,放置石山, 盆景,构成与寺外园林异趣的 庭园小天地。
前导香道长长的香道,在宗
教意义上成了从“尘世”通向“净 土”“仙境”额情绪酝酿阶梯,通常 结合丛林、溪流、山道的自然特 色,精心选定路线,点缀山门、 山亭、牌坊、小桥、放生池、摩 崖造像、摩崖题刻等,起着铺垫, 渲染宗教气氛激发、增强游人性 质、逐步引入宗教天地和景观佳 境的过渡作用。四川乐山大佛寺 就是一个典型
孤植 孤植树可以独立成景一般孤植树种不仅要求 其姿态、花色和香气等出众而且其寿命要长, 或者历史久远而珍贵。孤植名木会使寺庙更 突出醒目。 对植 在寺庙入口和寺内各佛殿间门口空间多采用 此种种植方法。对植可分两种对称种植和非 对称种植。 列植 列植是指乔、灌木按照一定的直线或曲线呈 行列式种植的方法,列植一般应用在寺庙入 口前的香道、寺径两侧及其建筑内墙墙角或 外墙,起到分割空间、引导视线、丰富寺庙 景观等作用 丛植 丛植强调整体美,同时不同树种间杂植可以 产生形态、季相的相对变化,视觉效果丰富 多彩

第四章 寺观园林

第四章 寺观园林

第四章寺观园林1.寺观园林的类型划分有哪些?寺观园林根据不同依据可以划分为多个类型。

按照宗教形态可分为佛寺园林、道观园林、伊斯兰教园林、基督教园林和天主教园林;按照地理分布可分为市井型寺观园林、山林型寺观园林和综合型寺观园林。

在选址方面,佛寺主要是相地选址或因袭旧址两种形式。

2.简述寺观园林的起源。

佛教在东汉时由印度经西域传入中国,汉明帝派人到印度求法,并指定洛阳白马寺作为佛经的储藏地。

“寺”也由原来的官府机构名称变成了佛教建筑的专门称呼。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皇帝贵族崇尚佛教,于是出现了大量寺观,并进而出现了以寺观建筑为主体的寺观园林。

此时的寺观园林有些是坐落在城内,但更多是建造在风景秀丽的城郭近郊,建筑数量相对较多。

特别是这一时期建在郊野的寺观园林,大多选址在风景秀丽的山水之间,寺观内外植物类型丰富,山水树木交相辉映,花鸟鱼虫悠然自得,好似世外桃源、人间仙境。

3.结合实例,谈谈隋唐时期寺观园林的发展。

唐代佛教、道教的发展达到了空前的顶峰,大量的外国宗教也盛极一时。

长安城内寺观林立,而寺观都为清修之地,因此寺观内园林也要清静雅致、注重绿化,建筑也有一定宗教特色。

大的寺观一般由殿堂、寝膳、客房、园林四个功能区构成庞大的建筑群。

除了满足正常的宗教活动以外,还兼有社交和公共活动的功能。

寺观不仅在城市中兴建,还有很多建在郊野和山岳风景地带,在当时形成了很多以寺观为主题的风景名胜区。

它们既是寺观宗教活动中心,又是风景游览胜地。

如:昆明圆通寺始建于唐朝南诏时代,初名补陀罗寺,坐落在圆通山南,布局严谨、对称,主体突出,是昆明最古老的佛教寺院之一。

它闹中求静、以小见大,并借背后螺峰山之景,形成别具一格的水院佛寺,在中国的造园艺术中具有独特的风格。

4.简述宗教文化对寺观园林发展的影响。

寺观园林主要是指佛寺和道观的附属园林,包括寺观的内部庭院绿化和外部环境绿化,也泛指那些属于为宗教信仰和意识崇拜而服务的建筑群所附属的园林。

第四节 寺观园林

第四节  寺观园林




禁苑在长安宫城之北,即隋代的大兴苑, 唐代改名禁苑。它实际上包括禁苑、西内 苑东内苑三部分,故又名三苑 大明宫是一座相对独立的宫城,面积大约 32公顷。地形比太极宫更利于军事防卫, 气候凉爽也更适宜于居住,故高宗以后即 代替太极官作为朝宫 兴庆官
第三节 私家园林

唐代已出现诗、画互渗的自觉追求,大诗人王维 的诗作生动地描写幽野.田园如画的自然风光, 他的画也同样饶有诗意,宋代苏轼评论王维艺术 创作的特点在于“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同时, 山水画也开始影响造园艺术,诗人。画家直接参 预造园活动,诗文.绘画、园林这三个艺术门类 已有互相渗透的迹象,园林艺术开始有意识地融 揉诗情、画意。
第四节

寺观园林

佛教早在东汉时己从印度传入中国,汉明 帝(58—75年,曾派人到印度求法,指定洛 阳白马寺度藏佛经。“寺”本来是政府机 构的名称,从此以后使用作为佛教建筑的 专称。 东汉佛教并末受到社会的审视,仅把它作 为神仙方术一类看待。


道教开始形成于东汉,其渊源为古代的巫 术,神仙、阴阳五行之说,奉老子为教主, 张道陵倡导的五斗米道为道教定型化之始。 道教讲求养生之道、长寿不死、羽化登仙
它一开始即出现两种明显的倾向:一种是以贵族、 官僚为代表的崇尚华丽、争奇斗富的倾向;一种 是以文人名士为代表的表现隐逸、追求山林泉石 之怡性畅情的倾向,成为后世文人园林的先声。



四、 (1)皇家园林的建设纳入都城的总体规 划之中,大内御苑居于都城的中轴线上成 为城市中心区的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 (2)寺观园林的出现开拓了造园活动的领域, 对于风景名胜区的开发起着主导性的作用, 从此以后,中国古典园林形成了私家、皇 家、寺观三大类型并行发展的局面

浅谈寺庙园林的发展脉络

浅谈寺庙园林的发展脉络

浅谈寺庙园林的发展脉络班级园林技术09-3姓名岳封学号090146330摘要:寺庙园林是中国古典园林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传统文化的载体之一,寺庙园林的形成发展和成熟与中国传统哲学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从传统哲学的三大组成部分——儒家、道家、佛学的主要思想入手,探讨其对寺庙园林造园活动的影响及对现代园林建设的借鉴。

关键词:寺庙园林;儒学;道教;佛教寺庙园林主要是指佛寺和道观点的附属园林,包括寺观内部庭院和外围地段的园林环境,也可泛指那些属于为宗教信仰和意识崇拜服务的建筑群所附设的园林。

作为中国古典园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数量远远超过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和纪念性园林的总和,较其他3种园林分布更广。

北魏《洛阳伽蓝记》中记载66所佛寺大部分提到园林;两晋南北朝时期寺庙寺庙及寺庙园林的发展更是达到了鼎盛,有“南朝四百八十四,多少楼台烟雨中”中的描述。

史上较为著名的寺庙园林有唐宋时期的灵隐寺、慈恩寺、法门寺,明代的香山寺、碧云寺、大觉寺记建于清代的“外八庙”等他们或以寺庙附园闻名,或者重于环境周边绿化,均根据所处地理环境不同,形成了各自风格。

作为传统文化的载体之一,寺庙园林有着丰富面深厚的文化底蕴。

它的形成、发展与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有着密切的联系。

宗教史人们道德的基础,是普通群众的信仰和精神寄托。

人生的基本观念都是建立在宗教信仰之上,是人之为人的根据。

中国的佛教和道教哲学则承担了宗教的这些社会功能和任务。

与其他艺术表现形式一样,儒、道、佛三者之间共同融合促进了寺庙园林造园活动的发展,本文是从传统哲学的视角解析寺庙园林艺术精神生成之缘由,探讨寺庙园林艺术独特的个性品质,进而阐释其对当前园林建设的意义与价值。

1 中国传统宗教哲学与寺庙园林的起源与发展佛教作为一种异域文化传入中国,为适应社会的发展,满足信徒的精神需求,并得到他们的支持,在影响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佛教在汉代是作为当时中国流行的道术而传播的。

寺观·园林·公园——昆明寺观园林到城市公园的演变

寺观·园林·公园——昆明寺观园林到城市公园的演变

寺观园林公园——昆明寺观园林到城市公园的演变
陈坚
【期刊名称】《今日民族》
【年(卷),期】2009(000)012
【摘要】@@ 昆明是享誉中外的历史文化名城和著名的风景旅游城市,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悠久深厚的历史文化.近年来,昆明为创建国家园林城市,积极开展城乡园林绿化工作,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作为园林城市重要指标的城市公园无疑是人们关注和需要重点建设的对象,然而追溯昆明主要城市公园的历史,大都经历了从传统寺观园林到现代城市公园的文化转型和历史演变过程.这种从宗教场所演变为城市公园的现象,在中外园林发展史上是一个特殊的案例.
【总页数】4页(P45-48)
【作者】陈坚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北方园林之寺观园林--天坛 [J], 刘庭风
2.北京寺观园林之什刹海寺观的现状调查分析 [J], 陈连波;郭倩
3.北京寺观园林之什刹海寺观的保护及利用 [J], 陈连波;郭倩
4.昙华寺造园探析\r——从私家别业到寺观园林和城市公园的演变 [J], 樊智丰;林丽芳
5.景观基因视角下云南寺观园林景观特征分析
——以昆明圆通寺为例 [J], 陈娟;王润强;唐雪琼;侯文琴;祝玉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02-课件: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私家园林、寺观园林

02-课件: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私家园林、寺观园林
豪奢,北魏孝明帝(516-529年)
时任司农少卿。这座宅园在北魏 洛阳的昭德里。据《洛阳伽蓝 记 》记载,这座宅园“山池之 美, 诸王莫及”。
2、张伦宅园
张伦宅园是以大假山景 阳山为主景,掇山技术达 到了相当高的水平,能够 把自然山岳的主要特征集 中表现出来。
园内高树成林,“足使 日月蔽亏”,还畜养多种 珍贵禽鸟。m
葭菼被岸,菱荷覆水
,青松翠竹
罗生其旁。京邑士子,至
于良辰美日,休沐告归,征 友命朋,来 游此寺。” SH
2、 “南朝四百八十寺”
除了北中国的洛阳外 ,南中国的建康也有非 常多的寺庙,正所谓 南朝四四百八“十寺”,其 中最著名的为同泰寺。
关于同泰寺最详细的记载见 《 建康实录》:
“大通元年辛未, .帝创同泰寺, 寺在宫后,……置四周池堑,浮图九 层 ,大殿六所,小殿及堂十余所,宫 各像 日月之形。禅窟禅房山林之内, 东西般 若台各三层,筑山构陇,亘在 西北,柏 殿在其中。东南有璇玑殿, 殿外积石种 树为山,有盖天仪,激水 随滴而转。
中外古典园林史
6.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私家园林,寺观园林
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私家园林
1、石崇金谷园
,石崇(249-300年),字季 伦,西晋渤海南皮(今河北 南皮东北)人,大司马石苞 的幼子。晩年辞官后,在洛 阳城西北郊金谷涧畔营建了 金谷园。
1、石崇金谷园
金谷园坐落在一片临河的、地形略有起 伏的自然山水之中,园内有清泉茂林、众 果、竹柏、药草之属,有许多观和楼阁, 有从事生产的水碓、鱼池、土窟等,可见 是一座有一定生产和经济目的又全面地体现大自然的山水景观,就必须求助 于“小中见大”的手法。这座伦宅园是中国园林从写实过 渡到写意与写实相结合的代表性园林。

中国寺观园林

中国寺观园林

中国寺观园林华夏寺观园林,作为宗教活动中心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兼备公共园林的职能,让人领略宗教意趣之余,更感受到大自然与人文的双重趣味。

位于山西晋城泽州县硖石山腰的青莲寺是一处颇具特色的北方园林化乡野佛刹。

院内殿宇楼阁鳞次栉比,错落有致;院外林木葱茂,馥郁芬芳,宗教建筑与山光水色交织,自然与人文结合,令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

公元64年,东汉永平七年的一个夜晚,汉明帝刘庄夜梦金人头放白光,飞绕殿庭,次日得知梦为佛,遂遣使臣蔡愔、秦景等前往西域拜求佛法。

公元68年,印度二位高僧迦叶摩腾、竺法兰以白马驮载佛经、佛像抵洛,汉明帝敕令建立僧院,为记白马驮经之功,名此院为白马寺。

这就是佛教史上著名的“永平求法”。

但东汉时期佛教并未受到重视,仅仅被看作是神仙方术的一类。

道教形成于东汉,早期源流为神仙巫术和阴阳五行学说,在北魏太武帝的推崇和崔浩的完善下,形成了类似佛教的完整神祗系统。

因佛、道盛行,其宗教建筑佛寺、道观大量出现在城市和乡村山野。

道教建筑三清宫占据了三清山藏风聚水的最佳风水宝地。

佛教本属于外来文化,但传入中国后,佛寺建筑甚至布局都被逐渐汉化。

例如,古印度佛教建筑群以佛塔为宗教礼拜中心,中国佛寺最初依然保持了这样的平面布局,但佛塔却演变为中国传统的多层木构楼阁。

北魏时期,众多身居高位的贵族信徒舍宅为寺,原来用于居住的房屋被改造为佛堂及僧房,宅邸中原有的宅园也被保留下来成为寺院的附园,如宝光寺、景明寺、景林寺。

浙江宁波东南的天童寺嵌于林海苍莽的太白山谷,时隐时现。

在南北朝时代美学、老庄的避世哲学与儒家的隐逸思想的影响下,僧侣纷纷远离城市,到山野中寻求幽静清寂的修行环境。

为效法释迦牟尼在鹫峰灵山说法,五台山中修建了“大孚灵鹫寺”。

修建佛寺至少需要三个条件:一是气候良好,地势向阳背风,二是靠近水源以便生活取水,三是靠近树林以便采薪和获取建筑材料。

寺观的选址与风景建设密不可分,因山就水,架岩跨涧,布局上多讲究高低错落,曲折幽静,建筑与山水亲和交融,即寺观建筑本身也成为山水的一部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