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建政府与公民的信任关系_西方国家的经验_张成福
公共管理的职业主义与职业伦理_张成福
2003.3新视野一、前言已故的行政学大师沃尔多曾经讲过:“公共行政应该表现出职业的精神,即使它很难成为一个职业的领域”。
[1]的确,尽管从纯粹意义上而言,对公共管理是否是一个严格意义上的职业,有人可能会表示置疑;但是,恐怕没有人对职业主义的精神对于公共管理的价值和重要性表示怀疑。
在公共管理日益趋向专业化的今天,公共管理的职业化不仅仅关系到公共管理的合法性问题,也关系到公共管理的理性和效率问题。
本文从职业和职业主义的理念出发,探讨了公共管理职业的性质和公共管理职业主义的意义;重点研究了公共管理职业的伦理及其实现问题。
二、职业与职业主义对于何谓职业(profession),事实上学界并没有一致的和权威的概念。
学者米歇尔·贝利发现,尽管学者对职业的界定各不相同,但是大多数对职业的定义都包括三个基本的因素:从事一种职业需要经过广泛的训练;训练的内容涉及某些重要的知识和技能;掌握专门的技能者为社会提供重要的服务。
[2]除此之外,职业还有其他一些共同的特征,如需要经过某种认证或者得到执照;存公共管理的职业主义与职业伦理文/张成福摘要:公共管理的职业主义是时代发展的要求。
职业主义是一种神圣的召唤,它呼唤公共管理者以科学、系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追求职业卓越和绩效,实现服务与公共利益。
公共管理的职业主义要求公共管理发展一套职业的伦理,并且要求公共管理者实践之。
公共管理的职业伦理的核心是提供公共福利、忠实执行法律、承担公共责任、为社会树立典范、追求专业的卓越、促进民主。
关键词:公共管理;职业主义;职业伦理中图分类号:D63;B82-0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138(2003)03-0025-03在职业的组织;工作上的自主性等。
学者巴伯认为,职业人士的行为有四个方面的基本特质:具有高度的系统化的知识;以社会的利益为取向而非以自我的利益为取向;由职业道德所产生的高度的自我控制力;作为工作成绩象征的报酬制度。
提高政府公信力的路径选择_张成福
石家庄日报/2014年/3月/1日/第003版新视野提高政府公信力的路径选择张成福边晓慧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核心提示政府能力显示了政府满足公民需求、解决现实问题的可能性,政府能力越强,公民对于政府潜在的绩效越有信心,从而也会越信任政府。
公共价值是政府应当坚守的基本理念,维护公共价值就是要体现政府的公平正义。
在治理结构中,公民是治理的目标也是治理的主体。
作为一种公民权力的运用,公民参与的理性在于“政府决策者需要知晓公众的要求、期望以及他们制定的决策在实际中的执行情况;公民需要了解官员的所作所为是否为他们负责;公民同样必须了解政策制定的缘由,要让公民对决策的公众性和可行性维持信心。
”规范和约束政府行为。
区别于结果的政府行为本身可以创造信任,它通过有效规范以减少行为的随意性与不可控性,从而降低权力私用与滥用的风险并提高公民对政府的信任。
当前,引导、约束和规范政府行为,必须从法律上进一步推进行政法治建设,从道德上加强行政伦理建设,与此同时,还要通过逆向引导机制,建立健全行政问责体系,对于政府失范行为进行追究和控制。
加强行政法治建设。
法律对于政府行为具有强约束力,它强调法之于政府权力的优越性,“法无明文授权皆禁止”,即政府行为应由法律规制并服从法律,通过法律对政府行为的边界、方式、程序以及权责的明确规定,有效规范、监督、控制政府并问责政府,从而降低政府行为过程的随意性和不确定性。
加强行政问责建设。
问责是一种逆向的规范和控制机制,体现了权责对等的原则,行政问责一方面通过责任的要求,有效引导政府行为,促进政府积极地回应、满足和实现公民的正当需求;另一方面,问责体现了对于政府失范行为的追究,要求政府承担起所应承担的道德的、政治的、行政的、法律上的责任。
这要求进一步明确公务员的角色、义务和责任标准,对于公务员的失责行为进行及时、有效的追究。
促进政府过程开放透明。
过程对于政府信任是重要的。
一方面,过程本身展现的价值,比如回应性、透明性、公开性等,有利于从程序上获取公民的支持与认同;另一方面,过程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政府的结果,影响着政府的产出与绩效。
我国地方政府失信形成机理与惩罚机制研究
我国地方政府失信形成机理与惩罚机制研究作者:范柏乃龙海波来源:《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03期[摘要]地方政府失信已成为建设社会信用体系的一个最大障碍。
通过对失信形成机理框架和耗散结构理论的分析发现:经济人自利是失信形成的意识诱因;行为主体的强势直接导致了失信形成;公共信息不对称是造成失信的信息鸿沟;信用文化缺失促使行政价值的偏离;监督机制不足导致行政权力的泛滥。
当政府系统总熵达到某阈值时,系统会向低级平衡系统转移,使地方政府走向最终平衡状态,形成地方政府的失信。
在此基础上,可从管理协同的视角构建以信息公开、失信测评、责任追究、危害补救、守信激励、申诉复核六大子系统为主的地方政府失信惩罚机制。
[关键词]地方政府;失信形成机理;惩罚机制改革开放三十年来,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完善,政治体制改革也在逐步推进,政府的行政模式由统治行政、管理行政逐步向服务行政转变,对责任、诚信、服务等政府的核心价值也有了深入的思考。
不可否认的是,在这场改革浪潮中,一些地方政府的行政模式和权力本位意识没有得到彻底根除,加之有些地方政府不重视诚信,导致失信行为悄然滋生。
《小康》杂志2007年作了一项关于“政府信任程度”的调查,结果显示,绝大多数受访者表示很信任中央政府,但逾70%的受访者表示不信任地方政府,认为很多地方政府存在着“隐瞒真实情况,报喜不报忧”的现象。
同时,政府官员以80.3%的绝对多数被网民选为信用最差的群体,这大大影响了政府形象。
政府信用的调查结果反映出民众对地方政府的信任远远不及对中央政府的信任,不少人对中央政府有好的国策而地方政府缺乏好的执行而深感不满。
由于地方政府具有相对独立性,也就意味着地方政府不可避免地具有自身利益,需要同周围的其他“经济人”发生关系。
在社会资源的群体性分配过程中,政府往往凭借自身权力占据主导地位,限制、拒绝了市场自身的规则,这不仅破坏了市场自身的信用,也会使政府走向失信之路。
政府危机管理的能力建设_张成福
的周期, 做好全程的管理。 ( 二) 从 单 一 危 机 处 理 , 转 型 为 全
危机的标准化管理 全危机的标准化管理核心在于针
对各种危机开发标准化的通用应对方 案, 以求利用有限的资源在最短的时 限内达到最佳的效果。这包括了制定 统一的战略、统一的政策、统 一的危机 管理计划、统一的组织安排、统一 的资 源支持系统等等。
( 五) 全方位资源支持的能力 我国应尽快建立健全现代化的危 机管理资源支持系统, 包括: 危机管理 的信息系统和知识系统; 危机管理的 人力资源系统和教育与培训系统; 危机 管理的财政资源系统; 危机管理的物质 资源系统; 危机管理的政策资源系统等 等。该危机管理资源支持系统要能够妥 善统筹上述资源的生产、分配、共享, 以 及资源的有效配置和使用。 ( 六) 绩效管理的能力 绩效管理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 定了危机管理的成效。正如联合国所 强调的, 我国政府应设立危机管理的 绩效指标, 突出五项特征: 一是明确性 ( 对能力进行明确的目标设定和任务 设 计) , 二 是 可 衡 量 性( 界 定 度 量 能 力 的 客 观 标 准) , 三 是 能 够 实 现( 在 政 府 能力的范围内能够实现) , 四是相 关性 ( 能够满足各种相关危机和灾变管理 的 要 求) , 五 是 时 限 性( 把 时 间 的 限 制 作为重要的能力标准) 。在建设应急管 理绩效指标同时, 要以绩效管理为推 进平台, 包括绩效的衡量、绩效的监 控、以及持续不断的绩效改进 等; 确保 将绩效管理作为危机管理的基础。 ( 七) 建立健全信息 系统和决 策支 持系统的能力 应尽快建立健全统一、标准化的 危机管理信息系统。一方面用于在恰 当的时间、通过恰当的渠道、将恰 当的 信息传递到恰当的危机管理人员; 另
论政府信任关系
论政府信任关系论政府信任关系摘要:“信”本意是诚实、真实和真诚无欺,对人真诚,不虚伪。
“任”则是使用或任用。
信任就是相信并放心地托付事情。
从字面的意思上理解“政府信任”是行政相对人队政府及行政人员的行政管理活动合理期待,而相对人民来说也就不仅仅是合理的期待了,而是对政府的信任,相信政府及其行政人员能够满足他们的需求。
我国的国家性质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而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此外,“政府信任”还有政府及其行政人员通过行政管理活动能够换回社会和公众与他的合作。
这样看来“信任”是一个双向性的关系。
关键词:政府信任、公众、行政人员、信任危机正文:“信”本意是诚实、真实和真诚无欺,对人真诚,不虚伪。
“任”则是使用或任用。
信任就是相信并放心地托付事情。
从字面的意思上理解“政府信任”是行政相对人队政府及行政人员的行政管理活动合理期待,而相对人民来说也就不仅仅是合理的期待了,而是对政府的信任,相信政府及其行政人员能够满足他们的需求。
我国的国家性质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而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此外,“政府信任”还有政府及其行政人员通过行政管理活动能够换回社会和公众与他的合作。
这样看来“信任”是一个双向性的关系。
政府是公众的代言人、公众利益的分配者和维护者,公众是政府政策的动员者和实践者,政府与公众的关系是“舟水”关系、“鱼水”关系还是“油水”关系、“水火” 关系。
只有政府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与公众积极参与政府工作两者相辅相成才能真正实现政府信任,也才能真正体现政府信任关系。
行政工作人员要坚持密切联系群众、克己奉公、廉洁自律、接受人民监督、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公众也要提高参与政治的意思与热情。
虽然我国政府一直都强调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和对人民负责原则,但我们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相应的政策与条件发展不健全。
当前我过出现公众对政府信任下降,引发政府信任危机,同时,政府信任危机也对公共行政提出了挑战。
张成福公共管理学考研笔记课后题习题答案
第一章公共管理导论一.公共管理的含义:公共管理是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部门整合社会的各种力量,广泛运用政治的、经济的、管理的、法律的方法,强化政府的治理能力,提升政府绩效和公共服务品质,从而实现公共的福祉与公共利益。
公共管理作为公共行政和公共事务广大领域的一个组成部分,其重点在于将公共行政视为一门职业,将公共管理者视为这一职业的实践者。
二.公共管理的性质:(育明教育注:历年真题考察过)(1)承认政府部门治理的正当性;(2)强调政府对社会治理的主要责任;(3)强调政府、企业、公民社会的互动以及在处理社会及经济问题中的责任共负;(4)强调多元价值;(5)强调政府绩效的重要性;(6)既重视法律、制度,更关注管理战略、管理方法;(7)以公共的福祉和公共利益为目标;(8)将公共行政视为一种职业,而把公共管理者视为职业的实践者。
三. 公共管理的研究途径:(育明教育注:历年真题考察过)依管理学家波兹曼(Bozeman)的观点,尽管研究公共管理的途径及理念有差异,但就概念的演进而言,大致可分为两种研究途径,即公共政策途径(Public Policy Approach,简称P 途径)以及企业管理途径(BusinessApproach,简称B 途径)。
(一)P 途径下的公共管理:1.背景:P 途径下的公共管理研究源于20 世纪70 年代,在70 年代,由于对传统公共行政学发展不满,产生了许多公共政策学院或课程。
2.含义:即以公共政策为研究途径的公共管理理论研究。
认为,公共管理必须与公共政策的形成与制定密切相关。
3.性质:1)P 途径研究的公共管理一般将公共管理者界定为高层次的政策管理职位,而非日常行政事务的管理者,同时他们特别强调具有政策制订权的高级行政主管的管理策略,因此相当重视公共管理的政治面向。
2)以研究取向而言,P 途径十分重视非理论性、非量化的,以实务为基础的规范取向;3)研究方法上,大多采用个案研究法。
4.公共管理学家波兹曼(Bozeman)认为,公共政策取向的公共管理有三个基本共识:1) 视公共管理为政策分析互补之物;2)在教学研究上十分重视个案研究,以从事实务工作者的经验为素材;3)以高层管理者为教学研究对象,致力于促进此类人员与学界之间的沟通对话。
构建政府与公民之间的信任关系
构建政府与公民之间的信任关系余世喜 李忠红[摘 要] 政府与公民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是和谐社会的基础,也是衡量社会和谐的重要指标。
公民与政府的信任关系,是相对独立和平等基础上的关系;公民对政府的信任,是建立在公民能够对政府有效监督和制约的基础之上的。
政府信任关系是政府政治合法性的重要来源,也是民主制度有效运转的重要因素,所以,应该通过建立和健全民主政治等多种途径培育政府信任关系。
[关键词] 政府信任关系 民主政治 公民一、政府信任关系的特点分析理解政府与公民之间的信任关系,逻辑上既包括公民对政府的信任,也包括政府对公民的信任,但由于本文的论题性质和篇幅限制,这里只讨论公民对政府的信任问题。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政府与公民之间的关系是十分复杂的,一个所谓的信任关系显然无法囊括,即使我们只是讨论公民对政府的信任时,也要充分意识到这种复杂性。
正如罗素・哈丁所说,公民对政府的态度首先是不信任而不是信任:“由于典型的公民与政府或绝大多数的政府官员之间可能没有适当的联系使我们能信任政府这样一个简单的原因,我们不应该一般地信任政府。
”①根据近代政治哲学的理解,政府的建立是公民、社会的一种两害相衡取其轻的无奈选择,在公民把自己某些天赋的权利托付给政府时,他们对政府可能对他们生活造成的危害和影响是有清醒认识的:一个是这种托付或转让是有限度的,对于人及其生存至关重要的一些基本权利并没有一揽子转让给政府,如人的生命和财产权、人的言论和出版自由,等等。
所以,对于公民来讲,他们依然是自由而平等的权利主体。
二是公民保留了对政府的选择权和控制权。
从政府的权力来源讲,一切权力来自于人民,应该直接接受人民的授权和监督。
为了有效地制约和监督政府的权力,一系列针对政府的宪法、法律和措施等被相继建立起来,也就有了政府权力的分立和制衡,从而产生了现代的民主制度。
由此可见,公民对政府的不信任是现代政府体制得以形成和建立的前提和基础,是民主政治和法治国家存在的必要条件。
公共管理学笔记整理版(张成福党秀云)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笔记张成福党秀云编著公共管理公共管理是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部门整合社会的各种力量,广泛运用政治的、经济的、管理的、法律的方法,强化政府的治理能力,提升政府的绩效和公共服务的品质,从而实现公共的福祉与公共利益。
公共管理将公共行政视为一门职业,而将公共管理者视为这一职业的实践者。
公共管理的性质 a.公共管理承认政府部门治理的正当性;b.公共管理强调政府对社会治理的主要责任,强调多元理性,强调政府绩效的重要性,并强调政府、企业、公民社会的互动以及在处理社会及经济问题中的责任;c.公共管理既重视法律、制度,更关注管理战略、管理方法;d.公共管理以公共福祉和公共利益为目标;e.公共管理将公共行政视为一门职业,而公共管理者视为职业的实践者。
公共管理与公共行政的区别 a.它包括一般管理的计划、组织、控制职能,以代替讨论社会价值以及官僚和民主的冲突; b.对经济和效率标准认同的工具取向,以替代公平、回应或政治特色;c.以对中层管理者的实用关注,以取代政治或政策精英的观点;d.倾向于视管理为类同管理,或者至少使公共和私营部门的管理差异极小化,而不是夸大他们的差异;e.向关注组织内部运作那样的理性态度,关注组织的外部环境,而不过分关注法律、制度和政治过程;f.与科学管理传统的强有力的思辨联系,而不是与政治学或社会学紧密关联。
公共管理学的学科背景:a.1900-1926 政治和行政二分法在20世纪50年代之前,关注的是研究如何有效的运用资源以执行政策。
b.1927-1937 行政原则强调一些科学的行政原则的存在,行政人员一旦学如何应用这些原则就可以成为专家。
这些原则可以不考虑环境之因素而适用于任何地方,pdsdcorb就是行政原则的最佳体现。
c.二战以后公共行政即政治学这时期的公共行政以建立规范理论为目的,而为知识而追求知识,对改进公共行政实务的助益不多。
正如亨利所言,形成了有“公共而无行政”,对公共管理者的知能的研究与培养,可以说没有多大的建树。
建立良好政府信任关系的路径研究——基于政府与公民的互动视角
建立良好政府信任关系的路径研究——基于政府与公民的互动视角鲁丽梅王彬(华北理工大学河北·唐山064400)摘要政府与公民之间的信任是一个相互的过程。
正如富兰克林·罗斯福所说的:“在我国,唯一值得宝贵的,是自然资源和人民大众。
”自然资源和人民大众对中国来说尤为重要。
之前我们已经提到了政府信任是政治合法性的基石,如果不了解民众、不信任民众,怎么能实现政府信任呢?所以,信任是一个相互的过程,不但公民要对政府信任,政府也同样应该信任民众。
关键词政府信任路径互动视角中图分类号:D630文献标识码:A积极的回应机制是指政府的行为一定要以对公民社会的回应为出发点,它强调在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过程中,政府与公众之间沟通协商的渠道要畅通、机制要健全、运转要有序。
政府要知道民众需要什么,急需解决什么问题。
要想满足公民的期望政府必须要讲信用,要言出必行。
当然,在履行承诺的时候可能会遇到一些困难,但只要政府积极承担责任,并及时向公众做出必要的解释说明,就能够得到公众的谅解。
现在许多政府制定了新闻发言人制度、限期答复制度等积极回应得制度,在这个过程中,公民有一种被需要、被尊重的感觉。
同时也增加了民众对政府的信任感。
积极的回应机制能够促进政府与公民之间的沟通和相互信任。
建立积极的回应机制,包含以下几个方面:1完善信息公开制度从目前我国政府信息公开的现状进行分析,要推进我国政府信息公开,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完善《政府信息公开法》,健全政府信息公开制度。
我国法律体系包含有关于信息公开的内容,但多是零散的、不集中的,缺少一部统一的法律对有关问题进行规范和明确,从而导致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难以对政府不公开相应信息的行为进行有效的规避,致使公民的知情权无法得到真正的保障。
因此,必须出台一部统一的《政府信息公开法》,以明确规范信息公开的原则、内容、方式等。
法律制度是推进政府信息公开的保障条件,没有法律制度的保障,信息公开制度就缺少了坚强的后盾。
略论修复公民对政府的信任度
论提升公民对政府的信任
肖红旗
(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政史系;甘肃成县;742500)
【摘要】
【关键词】
公民生活于良善的社会中,最大的幸福来自于对政府的信任。
有序的社会里公民的公共生活来源于对政府的信任和支持,如果公民频繁表示对政府的质疑和不支持、不信任,势必危害健康的政治机体,侵蚀政府的威信,从而导致社会秩序混乱,长此以往,必然危及社会稳定,甚至会导致解体政府的严重的后果。
所以,在当今复杂多变的社会中,政府应该提高公民对政府信任度;政治生活的有序开展需要公民对政府的支持,公民的公共生活需要政治信任润滑和滋润。
转型期的当代中国社会,正处于深化政治经济体制改革和修订与完善法律法规的关键时期,漏洞在所难免,这正考验着政府处理问题的能力和政府官员的执政水平,这也就预示着当代中国政府正处在一个信任危机的高发期。
一
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民心所向,则基业长青,民心所背,则亡国不远!
1。
张成福版公共管理学总结
当代思考政府问题的焦点:摆脱传统科层制政府的僵化模式,建立、培养并发展一个具有合法性基础的、代表与体现公共利益、更具民主与法制精神、更具回应性和责任、更具效率和效能、更加公开和廉洁、更具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新治理典范,建立优异的治理,实现善政。
第1章公共管理导论1.1公共管理意义:公共管理是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部门整合社会的各种力量,广泛运用政治的、经济的、管理的、法律的方法,强化政府的治理能力,提升政府绩效和公共服务品质,从而实现公共的福祉与公共利益。
其性质在于:1、承认政府部门治理的正当性2、强调政府对社会治理的主要责任3、强调政府、企业、公民社会的互动以及在处理社会及经济问题中的责任共负4、强调多元价值5、强调政府绩效的重要性6、既重视法律、制度,更关注管理战略、管理方法7、以公共的福祉和公共利益为目标8、将公共行政视为一种职业,将公共管理者视为这一职业的实践者。
1.2公共管理学的发展与研究途径威尔逊《行政之研究》:呼吁建立一种新式的行政科学,使政府的运作如企业经营般流畅。
四个基本命题:一是政府是最基本的组织环境;二是主管的功能将是研究的焦点;三是研究更有效管理的原则和技术是发展行政能力的关键;四是比较法是研究和促进行政领域进展的方法。
1、公共管理发展的学科背景亨利认为经历了4个阶段:①政治与行政二分法:古德诺和怀特认为政治是国家意志的表现,而行政是国家意志的执行;政治不要干扰行政,行政管理系科学的问题,应维持价值中立,而以追求经济与效率为目标。
公共行政关注如何有效运用资源以执行政策。
②行政原则。
魏华毕在《公共行政原则》强调科学的行政原则,使行政人员掌握并成为专家。
前两种阶段最大的不足在于忽略了政治环境对公共行政之影响,缺乏对政治环境的研究与了解,更没有对政治管理相关知能的探讨。
而所谓的行政原则,往往彼此矛盾,不能适应于所有的行政情景,西蒙认为充其量是行政格言。
③公共行政即政治学。
公共行政向政治学回归。
重建公众与政府间的信任关系:西方的经验
e n n , a rd e, r me t C mb ig MA : ra d Un v ri r s , 9 7. Hav r ie t P e s 1 9 PI一1 s y 9.
④
M l rA. & L ta g O. P li l at s n o f e c vrm n : o p r o ow y S ee n eU i dSa sB i s un l ie , H. ih u , , o t a P re dC n d n ei G e e tA c m ai no N r a ,w d nadt nt t e . ri J ra o l s ic i a i no n s f h e t th o f
作者简介 : 红波 , 柯 中共 杭 州市 委 党 校 政 治 学 教 研 部 副 主 任 , 教 授 , 学 硕 士 、 A, 要 从 事 公 共 管 理 与 公 共 政 策 研 副 法 MP 主 究 。 本 文 系 国家 社 会 科 学 基 金 资助 青 年 项 目《 善 地 方 党 委 、 府 与 公 众 的信 任 关 系 , 固 党 的 执 政基 础 研 究 》 0 C J0 ) 改 政 巩 (7 D08 之
塑公众 与政 府 信任 关 系的经 验对 于深 化我 国行 政 改 革、 构建 和 谐社 会都 具 有重要 现实 意义 。
一
、
概 念 厘 定 与 意 的数 十年 里 , 随公 众 对 . 伴 政府 消极 评价 的 日益 增 多 , 治 学 者对 公 众 与 政 府 政 的信 任关 系研 究 给予 了许 多关 注 。M l r Ls a g ie 和 ih u l t 认为公 众 与政 府 的信任 关 系是施 政 当局 与公 共 机构 的绩 效 表现 是 否与 公众所 持 的正 常期 望相 符合 的一 种评 价 。 i n和 Mut 为 它 是 指公 众 对 政 府 所 Ct i f s e认 持有 的一种信 心 以及 对 政 府 领 导 人 、 策 者 与 整 个 决
重建政府公信力 满足公民对正义的期待
重建政府公信力满足公民对正义的期待【摘要】政府公信力是一种政府执政资源,是社会情绪稳定的基石。
政府公信力的高低会影响政策的执行效果,继而影响政府的绩效,最终会影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目前,政府面临着“经济发展”和“公平正义”的双重考验,我国经济发展开着“特快列车”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在“公平正义”的价值理性方面受到了不少挑战和质疑。
本文从“程序正义”和“结果正义”的维度来揭示政府公信力下降的现状,分析公信力下降的影响因素,进而提出提升公信力的几点看法。
【关键词】政府公信力;程序正义;结果正义政府公信力是指政府获得人民群众的信任度的高低,是政府行为所产生的信誉和形象在社会基层组织和群众中所形成的一种心理反应。
[1]政府的施政理念、执行水平,政府官员的职业素养和道德水平,以及政府与公民的交往和沟通模式,都影响着公民对政府形象的认知和评判,从而影响着公民对政府权威的认可程度。
这种对权威的认可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经验判断,因为缺乏足够的专业知识和理性的思维,所以大部分公民凭借以前的政府行为造成的心理体验来判断自己是否信任政府决策并给与支持。
因此,公民对政府的信任是政府执政的一种非物质资源,政府应该重视并不断提升公民对政府的信任,积累政府公信力。
这不仅是政府有效推行政府决策的基本保障,也是政府改造的一项重要内容,有重大意义。
一、政府公信力的现实困境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生活变得多样化,政府在不断增进共同利益的过程中,涉及的范围越来越广,而政府能力有限,政府治理能力的弱点逐渐暴露出来。
同时,公民参与公共活动的积极性减退,对政策的推行抱有消极态度,关注的焦点集中于社会阴暗面。
这种公民意识的增强和公民参与意愿的减退形成了一个矛盾的局面,一方面公民表达对社会正义的不满,提出对政府的期待;另一方面,政府获得公民理性的声音的难度很大,政府调研取得的数据客观性准确性不够,政策的制定和推广也得不到公民的正面积极的回应。
张成福 公共管理学状元笔记-中国人民大学行政管理考研
2014年行政管理视频课程+近三年真题+笔记+公共课阅卷人一对一指导=2500元7月1日前报名,8折优惠!8月1日前9折优惠!北大、北外、中财、北外教授领衔辅导!2013年包揽北大、人大、北师大、矿大、地大、北林、湖大、川大行政管理考研状元!育明教育:人大公共管理笔记《张成福:公共管理》笔记内容简介:公共管理(Public Management)作为一门理论和科学研究领域,发展于20世纪70年代以后。
在政府治理研究领域,公共管理的出现,是伴随着对传统行政学典范的挑战而来的。
在实践方面,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政府再造推动的新公共管理(New Public Management)运动风行全球。
这股改革浪潮以及伴随而生的许多思想和观点,极大地扩充和丰富了公共管理的理论。
公共管理是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部门整合社会资源,广泛运用政治、法律、管理、经济等方法,强化政府的治理能力,从而达到提高政府绩效和服务品质的目的。
公共管理将公共行政视为一门职业,而将公共管理者视为职业的实践者。
公共管理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和学派,旨在帮助公共管理者获取解决公共问题及处理公共事务所需的知识、机能与策略。
作为一门学科,它以公共管理者作为教学和研究的对象;既重视公共管理的外在环境,又重视内在的管理;公共管理者重视私人部门的管理方法和技术,但未改变公共部门的主体性;作为一门学科,它具有多学科交叉性。
目前,公共管理的研究有两种主要途径:公共政策途径(简称P途径)和企业管理途径(简称B途径)。
两种途径的研究有不同的差别。
<br>新公共管理是当代政府改革过程中出现的一种思潮,在很大程度上是当代行政改革的代名词。
它以新古典经济理论、新制度经济学、公共选择为其理论基础,其核心理念是在公共管理中引进市场机制。
<br>公共部门管理与私人部门管理有相似性,但也有本质差异。
二者的差别主要表现在政治权威与经济权威多元制衡与自主性、公共利益与私人利益、法的支配与意思自治、政府与市场、多元理性与经济理性等多个方面。
政府信任影响维度及提升路径
政府信任影响维度及提升路径作者:王聪来源:《合作经济与科技》2019年第16期[提要] 良好的政府信任是現代民主政府善治的必然要求。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从一种动态的视角理解政府信任有助于全面把握政府信任的内涵。
政府信任的本质属性是公众与政府之间互动的社会关系。
政府绩效、信任环境和社会资本构成政府信任的主要影响维度。
因此,提高政府绩效、改善信任环境和增进社会资本积累是提升政府信任水平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信任;政府信任;政府绩效;社会资本中图分类号:D035 文献标识码:A收录日期:2019年6月12日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已经进入社会转型期。
社会转型意味着风险社会的形成,政府信任的流失已成为政府治理的重要风险。
提升政府信任是推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也是政府治理面临的重大问题。
提升政府信任,必须首先明晰政府信任的概念与内涵。
已有研究多从静态的视角研究政府信任的内涵和影响维度,如将政府信任视为一种心理预期、态度或评价,而忽视了政府信任的互动属性。
政府信任的本质是公民与政府之间互动的社会关系。
本文重新审视政府信任的内涵,从政府绩效、信任环境和社会资本等角度分析政府信任的影响维度,从而寻求提升政府信任的有效途径。
“信任”一词具有丰富的政治社会学含义。
罗素将信任定义为“建立在对另一方意图和行为的正向估计基础上的不设防的心理状态。
”在这个意义上,“信任暗含着利益,一个人信任另一个人,就意味着关于这件事我有理由期望你为了我的利益行事,即A信任B去做X,所以信任通常包含了许多预期。
”因此,“从本质上讲,信任是建立在信托人利益基础上的策略判断。
”“信任是个体间交往、团体活动以及公民社会的基础。
”根据信任主体的不同,信任可以分为人际信任和组织信任。
政府属于公共组织,因而,政府信任是一种组织信任。
政府信任是一种特殊的信任,其体现的是公众与政府之间的信任关系。
目前,国内学术界关于政府信任的概念界定,主要有心理预期说、评价说、态度说、资源说四类代表性观点,为理解政府信任的内涵提供了多元化视角。
政府信任关键问题的西方研究及启示
政府信任关键问题的西方研究及启示政府信任是现代社会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问题,它关乎公民对政府的支持和认可,也直接影响着政府的稳定和成就。
西方国家一直以来都非常重视政府信任的问题,在这方面展开了大量的研究和实践探索。
本文将介绍一些关于政府信任的西方研究成果,并从中找出一些启示,希望能对我们的政府信任问题有所帮助。
政府信任是现代民主社会中的重要基础。
在西方国家,政府信任通常被定义为公民对政府及其机构的信任程度。
一些研究发现,政府信任不仅关乎公民对政府的支持和认可,还与社会的稳定、经济的繁荣、政府的效率和公共政策的执行效果等因素密切相关。
政府信任不仅是一个价值观和道德伦理问题,更是一个涉及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综合性问题。
政府信任的构成因素是多方面的。
西方国家的研究发现,政府信任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政府的行为表现、公民的社会化和文化背景以及公共政策的执行效果等。
在政府的行为表现方面,包括政府的廉洁性、透明度、公平性、效率性、责任性等因素都会直接影响公民对政府的信任程度。
在公民的社会化和文化背景方面,包括公民的教育水平、价值观念、社会参与度等因素也会影响公民对政府的信任程度。
在公共政策的执行效果方面,包括公共服务的质量、社会福利的保障、公平正义的体现等因素也会影响公民对政府的信任程度。
政府信任的构成因素是多方面的,需要政府在政策制定和执行过程中综合考虑和加以重视。
政府信任的提升需要长期的努力和持续的改进。
西方国家的研究发现,政府信任的提升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政府和公民共同努力,需要持续的改进和调整。
政府需要不断改进自身的行为表现和提高政策执行效果,同时鼓励公民积极参与政府的监督和参与政府的决策。
公民也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教育水平、价值观念、社会参与度,积极参与政府的监督和参与政府的决策。
只有政府和公民共同努力,才能保证政府信任的提升和维护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才能保证政府信任的稳定和持续。
重建政府信任
The Rebuilding of Trust in Government 作者: 张成福[1];边晓慧[1]
作者机构: [1]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北京100872
出版物刊名: 中国行政管理
页码: 7-14页
年卷期: 2013年 第9期
主题词: 政府信任;公民;治理
摘要:重建政府信任既是回应政府信任下降与信任危机的策略选择,也是主动构建政府与公民良好互动关系的核心内容。
整体来看,政府信任既是公民基于信念的道德选择,也是基于理性的认知判断,并在公民与政府的交往过程中具体形塑。
影响公民与政府信任关系的因素可以进一步区分为政府价值、治理结构、政府行为、政府能力、政府过程、政府绩效与交往关系七个方面。
在一定意义上,政府信任的重建过程也是现代政府改革创新的过程,基于公民与政府信任关系的基础与影响要素,本文进一步提出了推动我国政府信任重建的基本策略。
有关行政管理的论文
张成福老师的主要学术论文:1.公共行政的公共理论.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7(7).2.信息化风险管理:基本战略与政策选择.中国行政管理,2007(2).3.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模式研究.电子政务,2005(24).4.完善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的总体思路.电子政务,2005(24).5.高级公务人员管理制度改革问答.前线,2004(12).6.就绪、风险和绩效评估.信息化建设,2004(8).7.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模式比较与实质分析.中国行政管理,2004(5).8.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模式研究与中国战略探索.探索,2004(2).9.用科学的机制管理危机.新华文摘,2003(8).10.公共危机管理:全面整合的模式与中国的战略选择.中国行政管理,2003(7).11.重建政府与公民的信任关系——西方国家的经验.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3,(3)12.论政府管制以及良好政府管制的原则.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3(3).13.中国电子政务的十大困境.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03(3).14.信息时代政府治理:理解电子化政府的实质意涵.中国行政管理2003,(1).15.公共行政的管理主义:反思与批判.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1(1).16.加速政府信息化需要克服哪些障碍.了望,2000(15).17.责任政府论.新华文摘,2000(6).18.公共管理:现时代的挑战.中国行政管理,2000(5).19.电子化政府:发展及其前景.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0(3).20.责任政府论.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0(2).21.面向21世纪的中国政府再造:基本战略的选择.教学与研究,1999(7).22.当代西方政府再造的核心理念:企业型政府.中国改革,1998(9).23.发展、问题与重建——论面向21世纪的中国行政科学.政治学研究,1996(1).24.论公共行政的“公共精神” ─ —兼对主流公共行政理论及其实践的反思.中国行政管理,1995(5).毛寿龙老师的主要学术论文1.“市政债券与治道变革”,《管理世界》,2005年第3期,第43-49页。
公共危机管理:全面整合的模式与中国的战路选择(张成福)
公共危机管理:全面整合的模式与中国的战路选择(张成福)一.公共危机管理:政府管理面临的严峻挑战自从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以来,人类社会始终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危机,可以这样讲,人类文明的发展过程便是回应各种危机的挑战的过程。
所谓危机,它是这样一种紧急事件或者紧急状态,它的出现和爆发严重影响社会的正常运作,对生命、财产、环境等造成威胁、损害,超出了政府和社会常态的管理能力,要求政府和社会采取特殊的措施加以应对。
一般而言,危机有几个比较明显的特征:(1)威胁性。
危机的出现会威胁到一个社会或者组织的基本价值或者目标,当然其威胁程度视决策者的认知程度而定。
(2)不确定性。
由于环境的不确定性、人类的有限理性以及信息的不对称,危机往往产生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主要表现为状态的不确定性、影响的不确定性和危机回应的不确定性。
(3)时间的有限性。
决策者对于危机情形的处理,在决策上只有有限的反应时间,决策者面临者巨大的压力和不确定性。
(4)危机的双重效果性。
危机会带来各种损失,但危机也是机会和转机,如果决策者直面危机,危机可以促进制度的革新和环境的变革。
在当代社会,危机给社会造成的损失是巨大的。
根据全球灾害统计(Global disaster statistic)所提供的数据,1996-2000年,各种灾害危机所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2,350亿美元,并且使425,000人死亡。
在过去10年中,仅自然灾害所引起的各种危机,每年所影响的人数达211百万。
在发展中国家,因各种灾难和危机死亡的人数占死亡人口的95%O 在过去30年中,世界上近乎一半以上的灾难和危机发生在亚洲。
结果亚洲是世界上各种灾害多发的地区,占世界灾难受影响人口的80%,占死亡人数的40%,占经济损失的46%。
从发展的角度来看,危机给整个社会发展所造成的影响是巨大的。
概括起来,危机给社会发展所造成的负面影响在于:(1)造成资源的损失。
危机会直接造成人们的生命和财产的损失;破坏基础设施;由于破坏正常的生产和服务以及增加产品和服务的成本而导致生产和服务提供的损失;间接的损失包括增加债务的负担、增加财政的支出、减少储蓄。
重建政府与公民的信任关系_西方国家的经验_张成福
导论 :“不信任的年代” ?
综观 20 世纪 70 年代以 来的政 府改革 浪潮 , 政 府与公 民 间的信任关系问题受到 广泛关注 。 美国前总 统克林 顿在国 家 绩效评估委员会 (NPR)报告中就曾经指出 :“ 未来国家绩 效 评估委 员会能 够削 减 (财 政) 赤 字 , 但不 仅仅 是削 减开 支 , 还包括一个信任赤字 的问题” [ 1] 。“ 政府中的 信任正 在衰落” , 1964 年 , 3/ 4 的美国公众认为 联邦政府 大部分 时间 可以做 正 确的事情 , 但是到了今 天 , 只有 1/ 4 的公 众相信 这一点 , 在 州政府层次上状况稍好 (35 %), 但是有些调查表明公众对 政 府的信任 情况 比这 还要 糟糕[ 2] 。 不仅美 国 , 加拿 大 、 英 国 、 意大利 、 西班牙 、 比利 时 、 挪威 、 瑞典 、 爱尔 兰等 很多国 家 都存在政府信任衰落现象[ 3] 。 在日本 , 不信任政 治存在了 数
许多学者从政府行 政的 范围 、 政府 绩效 、 公 民参与 、 腐 败问题 、 经济因素 、 社会和文化因素等来分析政府信任衰 落 , 但是不论原因为何 , 信 任赤字的 存在不会 是暂时 的 , 它对 于 各国行政改革甚至未来 政府的治 理方式 , 都 会发生 深刻的 影 响 , 它促使我们重新审视传统的官僚体制和政府的运作方 式 , 追求完美 的政 府治 理形 式 。 加里·奥 伦 (G ary O rren) 指 出 : 公民对政府 的不 信任会 损害 民主 宪政 体制 、 损 害政 府治 理 、 阻碍政府公务员的招 募与保持 机制等 , 从 各方面 而言 , 不 信 任的存在会形成更复杂的问题 , 诸如抗税 、 激进的控诉行 为 、 第三部门的不正常发 展等 。 总之 , 公 众对政府 的不 信任会 阻 碍正常的 、 积极的解决问 题的方式 而发展出 各种不 正常的 社 会问题 。 在此意义上 , 关 注政府信 任赤字 , 致 力于 重建政 府 与公民的信任关系 , 重新 考量信任 在公共行 政中的 价值是 每 一个国家政府都应该重视的问题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收稿日期] 2002 -01 -16 [ 作者简介] 张成福 (1963 —), 男 , 陕西眉县人,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 博士生导师 , 副院长 ;
孟庆存 (1974 —), 男 , 山东泰山人,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生 .
· 79 ·
国家行政学院学报 2003 .3
必须指出的是 , 公众对 政府不 满并不 是什么 新事物 , 政 府信任的衰落也并不意 味着公众 要推翻政 府 , 欧洲 一项调 查 表明 , 即使那些存在严重的信任 赤字问题 的国家 , 也有 90 % 的人对 “ 政府的民主形式感到满意 。” 更有意思的是 , 有些 公 众可能对美国联邦政府 深感不满 , 但是却可 能对于 本区政 府 的治理形式 或者 当地警 察的 服务 感到 满意 。 也 正是 基于 此 , 有些人认为公众对政府的不信任并不是什么可怕的事情[ 6] 。
国家行政学院学报 2003 .3
比较与借鉴
重建政府与公民的信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 , 北京 100872)
[ 摘 要] 本文从当代西方国家普遍存在的政 府信任赤字 出发 , 对公共 行政中的 信任问题 以及政 府 与公民的信任关系进行了界定 , 分析了信任在公共行政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以及当代西方国家行政改 革 过程中在重建政府与公民信任关系方面的努力 。
比较与借 鉴
一概念 , 认为 信任 (trust) 是从 一个规 矩 、 诚实 、 合作的 行 为所组成的社区中所产 生的一种 期待 , 而社 会资本 则是在 社 会或其下特定的群体之中 , 成员之间 的普遍信 任程度[ 5] 。 政 府与公民的信任关系则 是建立在 公众对政 府的合理 期待以 及 政府回应基础上的一种互动 、 合作的关系 。
[ 关键词] 信任 ;信任赤字 ;政府与公民的信任关系 [ 中图分类号] D035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008 -9314 (2003) 03-0079 -04
导论 :“不信任的年代” ?
综观 20 世纪 70 年代以 来的政 府改革 浪潮 , 政 府与公 民 间的信任关系问题受到 广泛关注 。 美国前总 统克林 顿在国 家 绩效评估委员会 (NPR)报告中就曾经指出 :“ 未来国家绩 效 评估委 员会能 够削 减 (财 政) 赤 字 , 但不 仅仅 是削 减开 支 , 还包括一个信任赤字 的问题” [ 1] 。“ 政府中的 信任正 在衰落” , 1964 年 , 3/ 4 的美国公众认为 联邦政府 大部分 时间 可以做 正 确的事情 , 但是到了今 天 , 只有 1/ 4 的公 众相信 这一点 , 在 州政府层次上状况稍好 (35 %), 但是有些调查表明公众对 政 府的信任 情况 比这 还要 糟糕[ 2] 。 不仅美 国 , 加拿 大 、 英 国 、 意大利 、 西班牙 、 比利 时 、 挪威 、 瑞典 、 爱尔 兰等 很多国 家 都存在政府信任衰落现象[ 3] 。 在日本 , 不信任政 治存在了 数
重建政府 与公民的信任关系
近年来西方国家政府中 信任的衰 落不仅引 起了 许多学 者 的关注与思考 , 综观西 方国家的 行政改革 历程 , 也 可以看 出 他们致力于重建政府与 公民信任 关系 。 虽然 各国的 情况有 所 差异 , 但是他们所采用 的一些做 法 , 对于 我国行 政改革 , 具 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 具 体而言 , 西方 国家主要 从以 下几个 方 面来重建政府与公民的信任关系 :
(一) 公民中心的公共服务 “公民中心的公共服务改革运动” 是西方国家在重建 政府 与公民信任关系方面 的一项重 要措施 。 这一 措施的 一个重 要 特点就是公民角色的 转变 , 即许多 国家在改 革的过 程中将 公 民视为消费者或者顾客[ 7] , 提出了 “ 公民中心 (Citizen -cent ered)” 、 “ 顾 客导 向 (cust omer -orientation)” 、 “ 顾 客至 上 (put customers f irst)” 等观念 。 从信任衰落的角度考察 , 公众 对政府不满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于对政府服务的不满 , “ 公 民中 心” 的定位目的在于 让公民享 有政府服 务的同时 , 也能达 到 如同私部门 所提 供的 服务质 量 , 强调 公共 部门 对顾 客负 责 , 从而提高行政体系对 外在环境 的敏感度 和回应性 , 进而改 善 公民对政府的信任 。 在美 国 , 此 项 策 略 主 要 体 现 在 “ 顾 客 导 向 (Cust omer O rient at ion)” 方面 , 此 外还 有 英 国 “ 公 民 宪 章 (Ci tizen' s C harter)” 运动和加拿 大 “ 公共 服务 2000” (PS 2000) 运 动 等 。其主 要采 用的 做 法包 括 制定 顾 客服 务标 准 、 单一 窗 口 (one-st op shop) 服务 、 扩大公民选择权等 。 这些措施 , 强调 公共部门应该从顾客 的角度来 思考和确 定目标 ;整 合不同 的 服务到单一窗口以减 少顾客的 奔波和抱 怨 ;打破传 统独占 性 公共服务 、 采用代 用券 (vouchers)、 使顾客 能够依 据个人 偏 好选择服务提供者 、 付费方式等 。 (二) 公共服务质量运动 与 “ 公民中心的公共 服务” 相关 联的另 外一项 重要措 施 是 “ 公共服务质量运动” 。 从信任的角度考察 , 公共服务 质量 的改善有助于改善 公众对政 府的态度 。 所 以 , 西方 国家在 改 革过程中 , 除了强调以 公民为中 心提供服 务之外 , 还特别 注 意改善公共服务的质 量问题 , 实现 这一点的 重要措 施是实 施 标竿管理 (benchmark)、 质量保证措施 (quali ty assurance) 以 及采用信息科技提升服务质量等 。 虽然标竿管理在 20 世纪 90 年代 才被引 进到政 府管理 的 领域 , 但是却很快就受到了重 视与喜 爱[ 8] 。 简言 之 , 标竿 管 理主要是寻求并采用 一种更好 的工作方 法 , 不论这 种方法 是 来自 组 织内 部 、 其 他组 织 、 本 地和 其 他 任 何 行 业 或 国 家 。 1996 年美国绩效 评估委 员会报 告 《政 府的优 势秘 诀》 指 出 , 政府要想重新获得公 众的信赖 与支持 , 必须 以更好 的品质 服 务公众 。 为此 , 克林顿总统 要求联邦 政府各 机关破 除政府 与 企业差异极大 、 二者之 间无法相 互学习的 迷思 , 而 要以私 人 企业中 “ 顾客服务” 做得好的组织作为学习标竿来服务 公众 , 到 1996 年 , 美国联邦政 府有 200 多个机 关全力 执行 3000 多 种服务标准[ 9] 。 质量保证措 施是指 公共 部门 依据 事实 资料 与未 来趋 势 , 设定顾客服务标准 , 作 为行政人 员的行为 规范准 则 , 除此 之
信任以及政府与公民的信任关系
对信任问题的学术研 究当可推 溯到社 会学家 齐美 尔, 之 后多依奇 、 卢曼 、 爱森斯 塔德一直 到科尔 曼 、 福山 等人的 研 究使信任问题一时成 为一门显 学 。 他们之中 的许多 人都对 信 任做出过解释或界定 , 以自己的研究视角来考察信任的 产生 、 建构 、 功能等 。 本文倾向于 从社会资 本的角 度来使 用信任 这
· 80 ·
国家行政学院学报 2003 .3
比较与借鉴
外 , 也可以设立 “ 顾客意见箱” 等作为改善服务质量的依 据 。 1993 年 , 克林 顿 政府 还 提 出了 “ 国 家 信 息基 础 建设 计 划” (N II) 作为提升服务质量的一种手段 。
(三) 道德基础运动 OECD 的调查表明 , 西 方国家 中政府 信任衰 落的 另外 一 个重要原因是政府 官员的 “ 行 为不当” 或 者腐败 。 政府官 员 “行为不当” 或腐败很多时候并非是由于系统失灵或管理问 题 造成的 , 而是基于个人 原因 。 所以 , 要 重建政 府与 公民的 信 任关系 , 还必 须从 道德层 面上 努力 , 改 善公 务人 员 的行 为 , 树立良好的道德 、 价值 观念和行 为准则 , 我们 将这 一过程 称 之为 “ 道德基础运动 (Et hics Inf rast ructure)” 。 美国 、 英国 、 加拿大 、 新西 兰 、 澳 大利亚 、 法国 等多 个 OECD 国家都采取措施通 过道德 基础建 设来改 善行 政行为 方 式 , 重建政府与公民的 信任关系 , 其 主要的做 法包 括建立 基 于公共服务的价值标 准 ;将价值 变为行动 ;摒 除公 共服务 中 的 “ 不当行为” ;评估道德管理绩效 、 以透明性作为推动力 等 等。 (四) 反腐败行动 OECD 与世界银行等 的有 关研究 表明 , 当前 世界 各国 都 普遍存在腐败问题 。 “ 腐败没有国 界” , 它对于 政治 、 经济 和 社会生活有着巨大的 危害 , 尤其 危险的是 腐败背后 “ 公众 对 坏消息的厌倦和无力感[ 10]” 所造成的政府信任衰落问题 。 在公共行政领域 , 腐败是 公共权力 异化最 明显 的表现 形 态 , 即政府以及政府公 务人员利 用职务和 权力 , 为 谋取私 利 而滥用公共权力的行为 。 腐败的存 在是导致 公众对 政府不 信 任 、 也是产生合法性危 机的重要 原因之一 。 重 建政 府与公 民 的信任关系 , 必然要包 含反腐败 的努力 。 虽然 许多 调查表 明 美国 、 英国等西欧和北美 洲国家的 腐败问题 相对不 是那么 严 重 , 但是这些国家在地 方政府 、 政党 选举等方 面依 然存在 一 定程度的腐败问题 。 这 些国家在 反腐败问 题上的 做法 , 除 了 前面所述的加强道德 建设之外 , 还包括法 律规范 约束 、 加 强 行政司法控制以及公众 、 社会舆论监督等 。 (五) 扩大公民参与 西方国家在重建政府与 公民信任 关系方面 的另 外一个 努 力是扩大公民参与 。 探讨参与 理论的先 驱 Sherry R .A rnstei n 认为 “ 公民参与是一种 公民权力 的运用 , 是 一种权 力的再 分 配 , 使目前在政治 、 经济 等活动中 无法掌 握权力 的公众 , 其 意见在未 来能 有 机会 被列 入考 量” 。 G arson 和 Williams 则 提 出 , “ 公民参与” 是在方案的执行和管理方面 , 政府提供更 多 施政反馈渠道来回应民 意 , 并使公 众能以更 直接的 方式参 与 公共事务 , 接触服务公众的公务机关的行动 。 参与的基本观念是认为 官僚体制 内的专家 无法 获得制 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