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献学》复习纲要
文献学-复习
第一讲绪论: 文献与文献学1.“文献”的含义经过几次演变?各有什么内容?2.古典文献学内涵是什么?“文献”一词的古典含义包括了两方面:一方面指书面材料, 即文章或典籍;另一方面指贤人, 即那些博学多才的学者或熟悉掌故的人, 相当于今天我们所说的“活字典”。
3.现代文献的含义是什么?凡是用语言文字表述的具有历史价值和科学价值的, 包含一定的知识信息的图书和资料都是文献。
4.试述文献学的概念、研究目的。
文献学是以文献和文献发展规律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科学。
文献学研究的目的: 全面认识文献, 学会在浩如烟海的文献中, 用较少的时间, 找到尽可能全的自己所需要的文献资料, 同时还要有能力对这些资料的不同版本进行鉴别, 确定较早的、较全的、较可靠的版本。
而且有能力对原始文献作整理加工, 自己使用以外, 还可以供更多的人使用。
5. 试述文献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6. 谈谈为什么要学习文献学?①从事古籍整理或研究必须选择恰当的底本。
②必须认知古文献知识, 方有助于学习、交流、研究。
③校勘求其源, 标点求其准。
④可使从事古代文史哲的研究者获得最佳读书和研究的门径。
简言之, 学习古典文献的价值在于:①从读书上来讲, 可以明版本、精校勘、知源流;②从写作上来讲, 可以帮助查阅资料, 援引典故。
第二讲文献的载体(关于古典文献的载体与类型)1.填空:自从人类有意识地使用符号或文字表达他们的思想感情, 便有了承载这些符号或文字的物质载体。
我国文献载体的使用大体有甲骨、陶、金石、玉、简牍、缣帛、纸以及现代的音视载体等。
近代对甲骨文研究作出重大贡献的“甲骨四堂”, 分别是:董作宾(彦堂)、罗振玉(雪堂)、王国维(观堂)、郭沫若(鼎堂)。
纸书的形制最早是卷轴制, 其次是折叠装, 又称经折装, 还有一种是旋风装。
2.解释:古代把书写的狭长竹片称作“简”。
把木版称作“牍”。
其中一尺见方的牍称为“方”。
帛书, 是指把文字记载在帛上的书。
线装书, 是将印好的书叶正折, 版心向外, 采用两张与书叶大小相同的纸作书皮(封面), 分置书册上下, 即上面一张, 下面一张, 然后打眼订线即成。
中外历史纲要(上)1~3单元
《中外历史纲要上》复习背诵提纲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1.我国早期人类分布的基本特点:星罗棋布、多姿多彩,集中在黄河和长江流域2.旧石器时代特征:①从事采集和渔猎②学会了用火③过着群居生活④出现了骨器3.新石器时代特征:①使用磨制石器②使用陶器③从事原始农业④从事养畜业⑤修建村落⑥开始定居生活4.新石器时代代表:①黄河流域早期: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晚期:龙山文化(彩绘陶器,粟)②长江流域早期:河姆渡文化;晚期:良渚文化(水稻、养蚕缫丝、精美玉器)③辽河流域:红山文化(精美玉器)5.夏朝:约公元前2070年,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
①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夏王是最高统治者。
②中央机构:设有主管行政、军事、司法和宗教的机构与职官。
③地方官理:聚族而居,夏王直接统治夏后氏部落,其他部族实行间接统治。
6.商朝:公元前1600年,商王是最高统治者,商王之下设有尹及各类事务官。
商朝的国家管理结构是内外服制。
7.西周:公元前1046年(1)分封制:①目的:“封建亲戚,以藩屏周”②对象:王族/功臣/先代贵族②作用:周人的势力范围不断扩大;周王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形成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金字塔型的等级结构,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政治统治。
(2)宗法制:与分封制相互补充解决了统治阶级内部在权力和财产分配方面的冲突与矛盾。
是以血缘亲疏与嫡庶来确定继承关系和名分的制度,核心是实行嫡长子继承制。
(3)土地制度:奴隶主土地国有制,土地不能随意买卖,井田制是土地的经营方式。
8.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①神权与王权相结合②宗法血缘与政治制度结合③最高行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高度集中。
9.春秋战国时期时代特征:①政治:王室衰微、宗法分封制遭到严重破坏(礼崩乐坏)②经济:铁犁牛耕③思想:百家争鸣④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
10.商鞅变法:(1)内容:政治①普遍推行县制,县的主要官员由君主任免②在民间实行什伍连坐,互相纠察告发③强制大家庭拆散为个体小家庭(2)经济①“废井田,开阡陌”,授田于百姓②重农抑商,奖励耕织(3)军事:奖励军功,剥夺和限制贵族特权(2)评价:①顺应历史潮流,集列国变法之长②是战国时期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改革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③使秦国国富兵强,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高考历史复习纲要必修3
历史复习纲要必修Ⅲ思想文化专题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1、孔子及儒学的勃兴.孔子的思想主张:A、思想的核心是仁,“爱人”、“克已复礼”“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包含了民本思想,主张“为政以德”,“节用而爱人”。
B、教育思想比较进步,主张“有教无类”,大力兴办私学。
2、孟子的思想主张:A、“仁政”。
B、“民贵君轻” (“民贵”是就百姓在维护统治秩序过程中的作用而言,并非指在政治经济地位上“民”比“君”高贵)。
C、“性善论”。
3、荀子的思想主张:A、“仁义”、“王道”。
B、“君舟民水”。
C、“性恶论”。
D、法治。
4、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董仲舒把道家、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改造成了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儒学体系。
主要思想:针对中央集权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针对加强君权需要,提出“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针对土地兼并现实,进一步发挥儒家仁政思想,主张限田、薄敛、省役;针对为人处世标准,提出“三纲五常”,提倡孝道三纲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社会伦理道德)五常:仁、义、礼、智、信(个人品德)“三纲五常”对当时和今天的人有什么影响?儒家思想对今天的人有什么启迪?5、宋朝的程朱理学:北宋——程颐、程颢二程基本观点:1)理是万物的本原(核心);2)把天理与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3)发挥了孔子“仁”的学说。
南宋——朱熹理学内容:“理气论”;“心性论” (性无不善,情应当从善,人应克制自己的感情,让道德理性来支配和指导行为)著述《四书章句集注》,元、明成为科举考试内容明朝:陆九渊和王阳明心学:人心是世界万物的本原;“心即理也”的主观唯心论宇宙观;提出“致良知”学说明朝后期:离经叛道”的李贽(1)挑战孔子及其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2)抨击封建社会的一些传统观念明清之际三大进步思想家共同主张:反对君主专制独裁;重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构建起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黄宗羲:天下为主,君为客”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王夫之:唯物思想家第二单元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1、十位进制:人类最美妙的发明之一。
汉语史纲要期末复习填空和名词解释题
一、填空1.明代,陈第在《毛诗古音考》中指出“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转移”2.顾炎武的十部是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上古韵部系统,奠定了我国古音研究的基础。
顾炎武最大的功绩是创立了“离析《唐韵》的方法。
3.孔广森提出“阴阳对转”的理论。
入声消失在《中原音韵》里,宋末元初时期消失。
4.《广韵》全名《大宋重修广韵》,共206韵,按四声分卷,全书分五卷,平声分上下二卷,上去入各一卷。
平声57韵,上声55韵,去声66韵,入声34韵。
5.《中原音韵》音系元代的周德清,韵部19部。
6.填空:研究《广韵》并且创立反切系联法的是陈礼。
7.前缀“老”产生于六朝时期,在《世说新语》中,首先出现在亲属称谓词之前。
8.后缀“们”产生于宋代,产生于近代汉语中。
9.先秦,第数和基数仍然没有区分,在汉代产生,“第+数词+名词”格式的出现,标志着序数词“第”序数词缀的确定。
10.上古没有动量词,动量词产生于汉代。
11.在上古,人称代词只有第一和第二人称,没有专门的第三人称代词。
上古,第一人称代词有“我”、“余(予)”、“朕”、“吾”、“台”、“印”六个。
上古,第二人称代词有“女(汝)”、“乃”、“尔”、“而”、“戎”、“若”六个。
在汉代汉语第三人称代词“他”产生之前,魏晋南北朝已出现第三人称代词“渠”和“伊”。
在唐代,第三人称代词“他”产生。
王力认为,在上古,动词有类似词头的前加成分,如“爰”、“曰”、“言”、“聿”、“有”、“其”、“于”、“薄”等。
又有类似词尾的前加成分,如“思”和“止”。
12.动态助词“了”从表“终了”、“了结”义的动词虚化而来。
“动词+了+宾语”格式是“了”虚化为助词的标志。
13.形容词似乎有类似词头的前加成分,如“其”、“有”等。
14.在宋代的话本及口语文献中,有个别的地方用“的”字。
元代开始,“的”代替了“底”和“地”。
15.西汉,系词“是”产生。
16.判定“之”的用法:①定语和中心语之间“的”。
文献学复习
第一讲绪论:文献与文献学1.“文献”的含义经过几次演变各有什么内容2.古典文献学内涵是什么“文献”一词的古典含义包括了两方面:一方面指书面材料,即文章或典籍;另一方面指贤人,即那些博学多才的学者或熟悉掌故的人,相当于今天我们所说的“活字典”。
3.现代文献的含义是什么凡是用语言文字表述的具有历史价值和科学价值的,包含一定的知识信息的图书和资料都是文献。
4.试述文献学的概念、研究目的。
文献学是以文献和文献发展规律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科学。
文献学研究的目的:全面认识文献,学会在浩如烟海的文献中,用较少的时间,找到尽可能全的自己所需要的文献资料,同时还要有能力对这些资料的不同版本进行鉴别,确定较早的、较全的、较可靠的版本。
而且有能力对原始文献作整理加工,自己使用以外,还可以供更多的人使用。
5.试述文献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6.谈谈为什么要学习文献学①从事古籍整理或研究必须选择恰当的底本。
②必须认知古文献知识,方有助于学习、交流、研究。
③校勘求其源,标点求其准。
④可使从事古代文史哲的研究者获得最佳读书和研究的门径。
简言之,学习古典文献的价值在于:①从读书上来讲,可以明版本、精校勘、知源流;②从写作上来讲,可以帮助查阅资料,援引典故。
第二讲文献的载体(关于古典文献的载体与类型)1.填空:自从人类有意识地使用符号或文字表达他们的思想感情,便有了承载这些符号或文字的物质载体。
我国文献载体的使用大体有甲骨、陶、金石、玉、简牍、缣帛、纸以及现代的音视载体等。
近代对甲骨文研究作出重大贡献的“甲骨四堂”,分别是:董作宾(彦堂)、罗振玉(雪堂)、王国维(观堂)、郭沫若(鼎堂)。
纸书的形制最早是卷轴制,其次是折叠装,又称经折装,还有一种是旋风装。
2.解释:古代把书写的狭长竹片称作“简”。
把木版称作“牍”。
其中一尺见方的牍称为“方”。
帛书,是指把文字记载在帛上的书。
线装书,是将印好的书叶正折,版心向外,采用两张与书叶大小相同的纸作书皮(封面),分置书册上下,即上面一张,下面一张,然后打眼订线即成。
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知识点复习提纲(实用,必备!)
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知识点复习提纲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1、旧石器时代(距今200万年——1万年)(1)文化遗存代表:①距今170万年的元谋人(中国已知最早人类);②距今70—20万年的北京人。
(2)生产生活:①打制石器;②从事渔猎和采集;③过着群居生活;④学会用火2、新石器时代(距今约1万年)(1)生产活动:①磨制石器;②大量使用陶器;③从事原始农业,饲养家畜,定居生活;(2)文化特征:①分布广泛;②多元一体(3)文化遗存代表:A、距今约7000-5000年①黄河流域:仰韶文化(彩绘陶器、粟);大汶口文化②长江流域:河姆渡文化(种植水稻;养蚕缫丝技术)B、距今约5000年①黄河流域:龙山文化(黑陶,被称为“蛋壳陶”)②长江下游的良渚文化、辽河上游的红山文化(精美的玉器,大规模祭坛、神庙)(出现阶级分化)3、原始社会分期①原始人群;②母系氏族社会(旧石器时代晚期;共同劳动,成果共享);③父系氏族社会(新石器时代晚期;私有制产生;阶级分化明显;形成部落联盟)4、三皇五帝时代:①禅让制;②炎帝、黄帝是华夏始祖;③陶寺遗址(国家初始形态)5、夏朝(约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1600年)①禹建立夏,是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启继位后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家天下代替公天下。
②二里头遗址(最能证明夏文化存在的遗址);③夏王是最高统治者;中央机构:设有主管行政、军事、司法和宗教的机构与职官;④地方管理:聚族而居,夏王直接统治夏后氏部落,其他部族实行间接统治6、商朝(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①内外服制(内服:商王直接控制的王畿之地,外服:商王间接控制的方国和部族)②青铜器;③甲骨文;④实行宗法制,神权和王权密切结合是商朝政治的特点。
7、西周(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1)西周建立与灭亡:①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牧野之战获胜,建立西周;②公元前841年,周厉王时期,引发“国人暴动”,周厉王出逃,召公、周公共同执政,史称“共和行政”;③公元前771年,游牧民族犬戎,攻破镐京,杀死周幽王,西周灭亡。
国学讲座大纲
《国学讲座》复习纲要1、神话是由人民集体口头创作,表现对超能力的崇拜及对理想追求及文化现象的理解与想象的故事,属民间文学的范畴。
2、神话所蕴含的是人类对一些基本问题的追问和回答:宇宙是如何创生的?宇宙的创生在什么时候?谁发明了种植五谷养育我们人类?世界上的第一人是谁?人由何而生?3、神话大致分为五类:创世神话、始祖神话、洪水神话、战争神话、发明创造神话。
4、创世神话是指讲述人类原始时期,世界、人类、文化起源的神话。
以盘古开天辟地最为著名。
5、始祖神话是指有关人类起源的神话。
首推女娲补天。
6、洪水神话是以洪水为主题或背景的神话,最杰出的是鲧禹治水。
7、战争神话主要记载原始部落之间的战争,代表作是黄帝战蚩尤。
8、发明创造神话的主人公通常是人的形象,他们都有着神异的经历或本领,他们的业绩在于征服自然,造福人类。
具有代表性的是燧人氏钻木取火。
9、神话产生的背景:社会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人类对社会、自然认知能力很低,幻想出世界上存在着种种神灵和魔力,并对之加以膜拜,世界被神化就产生了神话。
10、中国古代神话对后世文学的影响:一是神话为后世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二是神话的表现方式、创作手法为文学创作开辟了广阔的空间;三是神话宏扬民族正气的精神影响了后世的文学创作。
11、中国古代神话对科学有怎样的启迪之功:一是神话中幻想的东西后来常常被科学所实现,神话竟成了科学的预言;二是神话不知不觉地走向了科学,神话似乎变成了“科学的幻想”。
12、诸子:指先秦至汉初的各派学者或其著作。
也可指官名。
百家:指学术上的各种派别。
13、所谓诸子百家,实际只有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农、杂、小说等10家发展成学派。
14、百家争鸣:指各种学术流派的自由争论互相批评。
百花齐放:指百花盛开,丰富多彩。
形容学术界自由奔放,智慧闪烁,学术空前繁荣。
15、今人吕思勉认为先秦学术实可分为阴阳、儒、墨、名、法、道、纵横、杂、农、小说、兵、医十二家。
《国学讲堂》课程纲要
2014年6月份:诵读《国学》第3单元第7课《子以四教》及复习本学期所学内容。
评价活动/成绩评定
1、评价主体多维化:首先是改变目前占主流的单一评价主体的现状,指导学生自评、互评。由于古诗文的学习还常常在课余进行,还可请家长共同参与,使评价成为教师、学生、家长共同交互的活动。
理解并积累成语“克己复礼”、“巧言令色”。
结合“神奇汉字”,了解“目”古今含义的变迁。并理解其在本文中的含义。
理解后,再读一读,请同学们跟你一起读一读。
(3)第三则:读一读,谈自己的理解。最好先说说自己平常是怎么做的,知不知道父母的年龄,读了这一则论语后,你有什么新的感悟?
子曰:“刚、毅、木、讷近仁。”
二、简介第二单元——仁爱的主要内容。
该单元由4课组成:本元分4课:第3课《克己复礼》,第4课《仁以为己任》,第5课《推己及人》,第6课《不违仁》,展示了《论语》关于“仁”的丰富内容,包括仁者所应具有的德行和品性、“仁”的重要地位、实践“仁”的方法以及要立志去追求“仁”等。让我们一起开始学习吧。
三、大致了解第3课,导入新课学习。
背景分析
(500字内)
目的和意义:
徜徉在经典文化的圣殿,你将结识慈祥的孔子、雄辩的孟子、智慧的老子、幽默的庄子,他们微笑着一路走来,和我们一起认识自然,探讨人生。我们将目睹一幅幅历史兴衰的画卷,惊叹帝王将相的功业,仰慕古圣先贤的风采,并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和他们一起领略祖国的灵山秀水,品味生活的美好庄严。尚友先贤,耳濡目染,我们将会逐渐拥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胸襟与气度!
中国古代文学1复习参考资料
中国古代文学1(文学史部分)绪论先秦文学概说一先秦文学的范围(一)中国古代文学史的分期问题中国古代文学的基本分期:上古文学:先秦文学、两汉文学。
文学自发的时期,突出特点:文学尚在文化的大母体之内,文史哲不分。
中古文学:魏晋南北朝文学、唐代文学。
文学自觉的时期,诗歌和散文的成就达到顶峰。
近古文学:宋代文学、元代文学、明清文学。
文学转型的时期,戏剧和小说兴起并达到顶峰。
近代文学:古典与现代交叉,从古典到现代过渡的时期。
(二)先秦文学的时间范围所谓先秦,一般而言就是指秦统一以前。
先秦文学也就是在中国历史上秦统一以前所有的文学。
秦统一以前的历史,因为有文献记载的,根据目前所能掌握的情况,最早只能从殷商后期开始。
所以先秦文学主要包括商代文学,周代文学。
先秦文学是古代文学各段中跨度最长的一段。
先秦文学的上源,实际上涉及到了文学的起源问题。
二、先秦文学的发展历程(一)诗歌:原始歌谣、《诗经》、《楚辞》上古诗歌:(1)内容上,与生产活动密切相关:《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肉。
(《吴越春秋》)《易经·归妹·上六》:女承筐,无实;士刲羊,无血。
《击壤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凿井而饮,耕田而食。
帝力于我何有哉?(2)具有浓厚的原始宗教、巫术色彩:《蜡辞》: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勿作,草木归其泽。
(《礼记·郊特牲》)(3)诗乐舞三位一体。
《吕氏春秋·古乐篇》:“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
” (二)上古神话1,神话的概念:神话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13页)是远古人民通过幻想的、形象的方式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所做出的具有艺术意味的解释和描述,以象征和隐喻来表现它的意蕴。
3 神话的内容(1)解释和说明自然现象的神话:创世神话、始祖神话(2)反映人类与自然进行斗争的神话:洪水神话(3)反映人类社会之间的斗争神话:战争神话《山海经》简介山海经,十八卷,其中山经5卷,海外经4卷,海内经5卷,大荒经4卷。
中国思想文化史复习资料(大二1)
中国思想文化史复习资料【名词解释】:《淮南子》:总结性的理论巨著,它标志着黄老道家思想发展到了高峰。
本名《鸿烈》,共二十一篇。
他是淮南王刘安招致宾客数千人集体写作的一部书。
以老、庄哲学为基点,兼综儒、法、阴阳各家思想,具有鲜明的道家思想。
以老子的自然观念为基础,以阴阳、四时、五行为架构,重点论述了作为本原性的“道”与万物现实存在的“道”的统一问题。
认为万事万物各有各的存在方式,主张用多样性统一的眼光来对待自然存在和社会存在中的事物。
坚持人必须以道为依归的思路。
它总结了历史上的兴亡、成败、祸福的经验,认为君主治国的根本打法就是无为。
石渠阁会议:汉宣帝于甘露三年召开的讨论五经异同的会议。
有22名学者参加,由萧望之记录各种分歧的论点,然后又宣帝亲自裁决。
会议结果设立了梁丘《易》学,大、小夏侯《尚书》学、《穀梁春秋》博士,又分立大戴小戴两家《礼》博士。
至此,经学十四博士基本建立。
白虎观会议:东汉建出四年,章帝接受杨终建议,按照石渠阁会议的精神对经学进行重新审定,在白虎观召开的会议。
参加会议的学者有李育、班固、贾逵等。
会议的结果,由班固整理成《白虎通德论》。
与石渠阁会议相比,白虎观会议统一经说分歧的意图更加明显。
《白虎通德论》把汉代今文家记忆一部分古文家的经说,分门别类地作了一番全面的整理。
虽然各家各拍的手法任然存在,但有了这样一部由诸儒共同商订之书,对制约经书诠释的离异现象无疑有很大帮助。
《五经正义》:孔颖达在贞观年间,奉召与颜师古、司马才章、王恭、王琰等人撰写“五经”义训共一百八十余篇,取名《五经义赞》,太宗下诏改为《五经正义》。
编纂是从贞观年间到永徽年间,历时二十余年,由于它属于集体编撰,因而水平难免参差不齐,内容尚有前后冲突,体验也非整齐划一。
它的主要功绩在于经书字句的整理和考订,而缺乏思想上的发展和创新。
它的政治性大于学术性,作用主要是给当时的学术界提供一个统一而且规范的官方经典文献。
它对于入学的官学化和标准化,具有明显的作用但对儒学义理的深化和辨析,则依然存在不足。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纲要笔记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复习纲要第一章:先秦两汉文论第一节尚书、舜典(节录)1、《尚书》是我国上古历史与典章文献的汇编。
“尚”即上,“尚书”即上古之书,故名《尚书》。
《尚书》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部分,《尚书》是儒家经典,称《书经》。
2、诗言志的观点:答:“诗言志”是我国上古时期人们对诗的本质、特征、作用的认识和概括,也是我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史上关于诗的最早的一个定义,它对我国诗歌创作与批评的影响源远流长。
“志”指意志和感情。
诗的本质在于言志抒情,诗的特征是通过语言的媒介来表达感情,抒发志向,诗的作用表现在它的认识意义和教育意义上。
3、诗歌的教育作用的观点:答:从《尚书?舜典》中“教胄子,直而温,宽而杰,刚而无虐,简而无傲”可以看出,当时的人们已经认识到诗歌、音乐、舞蹈对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通过它可以使贵族的子弟正直而温和,宽宏而庄严,刚毅而不苛刻,简易而不傲慢,具有高尚的道德修养。
这种对于文艺的政治教化作用的认识,成为对中国文艺理论批评产生深刻影响的一种主导性认识。
4、诗、乐、舞三者之间的关系:答:“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和“击石拊石,百兽率舞”的描述,反映了上古时期诗歌、音乐、舞蹈三位一体的关系。
《尚书?舜典》中的描述,也为后代研究文学艺术自身的发展规律提供了依据。
5、了解《尚书?舜典》中记载的上古时期人们对艺术的一些基本认识:答:①帝命令夔主管音乐,说明在当时已经有了官办的乐队,也可能就是后代“学在官府”的前身。
②“教胄子”说明当时已经把音乐作为政治道德教育的一种手段,也就是后世“诗教”的前身。
③文中指出诗(歌辞)、歌(演唱)、声(音乐)、律(伴奏)之间的相互关系,强调了艺术的整体和谐性,开启了对艺术本身规律研究和探讨的先河。
④文中“击石拊石”和“百兽率舞”描绘,说明当时歌舞可能已经有了统一指挥的形式以及简单的化装。
有可能出现的综合性的大题一、了解《尚书?舜典》中记载的上古时期人们对艺术的一些基本知识:“学在官府”“诗教”“艺术的整体和谐性”“击石拊石”“百兽率舞”统一指挥形式及简单化装。
厦门市海沧区新阳学校历史必修3第一单元复习纲要
香山中学高二历史(文化史)第一单元复习纲要(整理)1、两条线索:一是古代思想领域由“百家争鸣”到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过程;二是中国古代在科技方面取得了杰出的成就,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里了应有的贡献2、掌握理论:一定的思想观念是一定的历史时代的产物,是在它的物质条件和相应的社会关系的基础上创造和构成的。
3、学习方法:采用“以人带事”的方法。
第一课孔子和老子1.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把处理现实问题放在首位。
4.孔子思想有哪些积极、消极的影响?孔子死后为什么会被神化,从凡人变成圣人?(1)他的主张顺应统治者巩固统治的需要,“仁”“德”“礼”都有利于稳定封建秩序。
(2)后代的儒家学者发扬儒学中提出适应君主专制制度发展的主张,提高了儒学的地位,自然儒家创始人孔子的地位也提高了。
(3)历史上政治秩序稳定,统治巩固后,孔子受到重视;社会动乱时,孔子首当其冲受到批判。
5.老子也称老聃姓李名耳,春秋时期楚国人,思想家。
道家学派代表人。
老子的哲学思想和政治主张1、哲学思想:“道”是万物的本源,道生万物,有生于无。
2、辨证法思想:事物是矛盾对立的,但可以互相转化3、政治主张:“无为而治”(政治上的放任主义和伦理的自然主义)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的历史原因1、社会大变革是百家争鸣出现的根本原因2、分裂的政局和社会变革时代,造成思想和言论的空前自由3、面对动荡的兼并局势,各国君主都想称霸争雄,所以竟相礼贤下士、廷揽人才一、孟子、荀子和儒家1、孟子主要思想:(1)仁政学说——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A、尊王贱霸B、重民(2)人性本善——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3)“养浩然之气” (重义轻利)影响:(1)孟子学说是对孔子学说的继承和发展。
(2)《孟子》一书被当作经典。
(3)孟子被尊为“亚圣”,地位仅次于孔子。
2、荀子主要思想:(1)“明天人之分” “制天命而用之”(2)“性恶论”(3)礼法并施,王霸兼用,但以王道为主影响:作为战国时期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荀子学说对中国哲学具有深远的影响二、墨子和墨家1、墨家学派组织严密:成员成为墨者,领导人成为巨(钜)子。
2021山东大学中国古典文献学考研真题经验参考书
山东大学考研一本通中国古典文献学考研心得体会不知道大家都是怎么样看地考研的,我觉得首先大家应该认清一个事实,考研并不比就业来的光荣,恰恰是好多同学因为本科不够理想,找不到自己中意的工作,才会选择考研这条路吧。
如果你真的是为了求知,着这个资讯发达的网路时代,什么样的知识是你获取不到的呢,核反应堆都是可以的吧?所以看到一些同学什么所谓逆袭、沸腾和成功的字眼也不是很赞同,当然,这些观点紧代表个人,考不考研也都是自己的选择权。
但是,既然选择打算读研了,就不要想些有的没的,最终能拿下它那才是真本事。
总有一些同学开始考虑自己本科不够好,双非院校,乃至是专升本的,会不会被歧视,请问你这一生遇到的歧视还少吗?户籍歧视、方言歧视、肤色歧视还有无处不在的颜值歧视,这一点点歧视算什么呢?再说了,进不进得了都不一定呢,哪里就一定会有机会被歧视。
再一个就是恋爱啦,说恋爱对考研不利的都是骗子,或者是某一小撮单身狗的别有用心,落榜的同学难道就没有单身狗吗?无聊枯燥的复习,晚上一起散散步,聊聊天,多惬意啊。
周末出去酒店住一夜,更是最大的动力了。
可惜我却在考前两个月失去了这样的生活,挺悲催的,当然,对我个人的影响还是很大的,所以感情这种事情一定要处理好,能够正确积极的面对感情的问题。
考试后看到电影《比海更深》中看到一句台词:有勇气成为他人的过去,才是成熟的男人。
感觉自己还有一点得意呢。
这些外部问题解决了,我们也要进入正题了。
我为什么选择了山东大学的中国古典文献学?首先,我是山东本人,在山东,山东大学的地位是不可撼动的,我在高考的时候就奔着山东大学去的,但是,天不遂人愿,没有被录取,在那个时候我就对自己说,我还有考研的机会,等考研的时候我就拿下它。
到了准备考研的时间,自然而然奔着我的目标院校去了,而且我势在必得。
至于为什么报考了中国古典文献学,第一个原因是我本科就是学文学专业的,不想跨考。
其次就是因为我觉得学习这个专业意义很重大,这个专业是整理和研究中国古代典籍、弘扬传统文化的,身为一名中华学子,我觉得我有责任也有义务去做这个有意义的事情。
语言学概论复习纲要
语言学概论复习纲要导言1、语言学概念:语言学是专门研究(人类)语言的科学。
2、语言学发展的历史(一)语文学时期三个源头:古印度、古希腊-罗马、中国古中国:早在公元前3世纪,《荀子正名篇》就提出语言“约定俗成”的主张中国传统语言研究主要是抓住汉字,分析它的形体,探究它在古代的读音和意义,形成了统称小学的文字,音韵,和训诂之学,也就是中国传统的语文学。
(二)语言学时期(2)结构主义语言学,盛行于20世纪前半期。
以(瑞士)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的发表为开始标志。
提出存在于语言社团中每个人头脑中共同的语言形式结构才是语言学研究的真正对象。
意义:标志着语言学从此成为一门现代科学中国:1898年《马氏文通》的出现。
最早的语言学著作凡尼尼的《梵语语法》3、人类语言交际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运用语言传递信息的过程,可分为编码、发送、传递、接收、解码五个阶段。
第一章1、语言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语言只存在于社会之中,离开了社会就没有语言。
社会依赖语言而得到维系。
语言既不属于经济基础,也不属于上层建筑。
语言一视同仁地为全社会服务,没有阶级性,是全民的交际工具。
语言没有优劣之分。
2、信息传递功能:语言的最基本的社会功能信息传递是人与人交流的基本方式在各种信息传递形式中,身势等非语言的形式,独自传递的信息有限,多半是辅助语言来传递信息,文字是建立在语言基础上的再编码形式,旗语之类则是建立在语言或文字的基础上的再编码形式,因此,语言是人类社会信息传递第一性的,最基本的手段。
3、语言不等于说话:说话是运用语言进行思想交流的行为,是语言能力的外在表现形式。
区别:(1)言语具有个人特点,语言具有社会性。
(2)语言具有封闭性,言语具有开放性。
(2)言语是运用语言的行为和结果。
5、左半球管右半身的动作,右半球管左半身的动作。
人类大脑的左半球掌管着人类的语言活动,右半球掌管不需要语言的感性直观思维。
6、大致到了五六岁的时候,就能自由运用各种语言成分造出各种各样的句子来了。
中国传统文化复习纲要
中国传统文化复习纲要⒈中国传统文化的范畴:【答】氏族社会晚期到“五四”运动以前上下五千年历史中在中国范围内所形成并发展壮大起来的文化.⒉文化的基本含义:【答】文化,是代表一定民族特点的,反映某个或某几个特定历史阶段政治和经济的状况,具有知识价值的精神成果的总和。
是包括哲学、宗教、科技思想、文学、艺术、思维方式、习俗等在内的有机整体。
⒊什么是“中国传统文化”?【答】代表了中华民族的特点,反映了中国氏族社会晚期、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三个历史阶段的政治经济状况具有各种知识价值的精神成果的总和。
它包括了中国古代哲学、宗教、科技思想、文学、艺术、思维方式、习俗等等,并形成一个具有内在联系的有机整体。
⒋“民族精神”必须具备那两个条件?【答】一是有比较广泛的影响;二是能激励人们前进,又促进社会发展的作用。
⒌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是什么?【答】⒜刚强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
⒝崇尚气节、正道直行的精神。
⒞豁达乐观,宽容和平。
⒍有人说“传统文化就是封建文化”对吗?为什么?【答】不对。
因为中国传统文化包括了中国氏族社会晚期、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三个历史阶段的政治经济状况具有各种知识价值的精神成果的总和。
不仅仅是封建社会的文化。
⒎有人说“封建文化是消极文化”对吗?怎样认识才是正确的?【答】不对。
封建文化中包含了积极和消极的意识形态,中国经历了漫长的封建时代,封建观念体系—封建主义,形成的强大的势力,对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但封建主义只是被包含在消极成分中的一部分,是远远小于封建文化的;而且并不能代表封建时期的民族精神,把封建主义的消极文化说成整个封建文化显然是错误的。
⒏传统文化中的民族精神总倾向是什么?【答】传统文化中的积极部分,如人文精神中的“传统美德”;自然精神的“天人合一”、奇偶精神(讲求和谐)、会通精神(兼收并蓄)表现出的豁达乐观、宽容和平的主流思想;这是民族精神的总倾向。
⒐中国传统文化有哪些主要特征?【答】(一)兼容井包(二)道德至上(三)家族中心(四)务实精神和恒久意识(五)崇尚权威(六)追求中和⒑谁是中国传统文化之祖?中国传统文化开端于何时?【答】炎帝、黄帝是中国传统文化之祖,中国传统文化开端于距今5500年的炎黄时期。
北大中文系古文献专业书目及复习提要
北大中文系古文献专业书目及复习提要(一)我们专业在不了解或是不喜欢的人看来很枯燥,实际上不是这样的。
专业中许多老师研究的学问都很有意思,比如李零老师的中国方术研究。
退一步说了,一门学问,只要你能真正静下心来,肯定能从其中发现乐趣,找到安慰的,不如说古文字学,我们专业的裘锡圭和李家浩两位老师,一生浸淫其中。
这些都不用说了,老师的情况可以去查,凡是副教授及以上的,基本上都可以带硕士研究生。
我们本科的专业课很多,大致也说一下吧。
古文献学史:分上下两学期讲授,是重中之重,主要的教材是孙钦善老师写的《中国古文献学史》,上下两册。
很厚的两本,也是考研最重要的参考书了。
文字学:裘锡圭老师的《文字学纲要》音韵学:《音韵学教程》,北大唐作藩等老师编写(以上两门课较有难度,考试中占的比例似乎不多)训诂学:洪成《训诂学》,董洪利《古籍的阐释》(这个老师是我们专业的)版本学:没有现成的教材,大致可以看一下曹之的《中国古籍版本学》、李致忠的《古书版本概论》以及其他一些老先生的书,还有前两年出的《校雠广义》,也是很好的参考书。
目录学:高路明《目录学与中国古代学术源流》(我们专业的老师),还应该看看中姚名达的《中国目录学史》等书。
校勘学:倪其心《校勘学大纲》哲学要籍解题:没有固定的教材,大致是介绍中国古代的哲学典籍文学要籍解题:金开诚《历代诗文要籍详解》史学要籍解题:可参看张传玺的《中国历史文献简明教程》、张舜徽的《中国史学名著解题》古籍整理概论:专业启蒙课,可看看最近黄永年老先生再版的《古籍整理概论》中文工具书使用法:《中文工具书教程》朱天俊,李国新著中国古代文化:阴法鲁等《中国古代文化史》古代汉语:王力与郭锡良的教材都可以现代汉语:北大中文系现代汉语教研室编写的《现代汉语》中国古代史:在考试中占的比例也较大,教材一般是翦伯赞《中国古代史》中国古代文学史:北大教材《中国文学史》,或者袁行沛新编的《中国古代文学史》以上是我们专业课的大致情况,如果有什么补充,我再告诉你。
汉字与中国文化复习笔记
汉字与中国文化第一章绪论·“今之文字,形声转多,而察其缔构,什九以象形为本柢”,“故其所函,遂具三美: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鲁迅《汉文学史纲要》汉字三美:形美—书法篆刻;音美—诗词韵文;意美—文化内涵一、文字与汉字(一)中国古代关于“文字”的概念·文,错画也。
象交文。
今字作纹。
字形表示人身上刺画花纹,是“纹”的本字或省作·字,会意兼形声。
从宀( mián)从子,子亦声。
在屋内生孩子。
本义:生孩子)苦山有木,服之不字。
——《山海经·中山经》不能字人之孤而杀之。
——《左传·成公十一年》·它是有声言语的补充性交际手段,这种手段在语言的基础上产生,主要用来把言语传到远处,长久保持,并且借助图形符号或形象来表现,通常这些符号或形象表达某种言语要素——一个个最简单的信息、单词、词素、音节或音素。
”——伊期特林·文字: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是辅助语言并扩大它作用的工具。
·汉字:汉字是记录汉语的可直接表达观念的具有象征作用和审美(汉字书法)价值的书写符号。
(二)汉字的功能1、文字的功能·文字不仅使听觉信号变为视觉信号,它还是语言的延长和扩展,使语言打破空间和时间的限制,传到远处,留给未来·文字的诞生,标志着人类历史由传说时代进入信史时代。
·“声不能传于异地,留于异时,于是乎书之为文字。
文字者,所以为意与声之迹也。
”——陈澧《东塾读书记》2、汉字的三大功能:汉字是表意文字文字语言观念(1)汉字记录汉语(2)汉字同汉语一样,可以直接表达观念(3)汉字本身也是一种语言,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歪尖粜籴(di2 )孬汆(cuan2)咡(er3)嘦(jiao4)美扉箸/筷二、汉字与文化(一)什么是文化·文《说文·文部》:“错画也。
条交文。
·化《说文·匕部》:“匕,变也‘从到(倒)人’义;又曰“化、教行也,从匕从人,匕亦声,’按,“匕”是“化”的初文,变化是本义,教化是引申义·“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力。
《古典文献学》名词解释
《古典文献学》名词解释古典文献名词解释复习第二章古典文学目录1、目录:目录是按照一定次序编排的一批书名(或篇名)及其叙录,它是简介图书内容和形它是一种反映出版和收藏情况,指导书籍和其他文献阅读和检索的工具。
(第71页)2。
目录学:目录学是一门专门研究目录的形成和发展,探讨目录工作一般规律的学科。
这是对编目实践的理论总结和总结。
(第76页)3。
区分学术章节,审视镜像的来源:(略)4、叙录:叙录(或称书录解题、提要等)列于书名之后,是用以揭示图书的内容主旨、价值得失,介绍作者生平事迹、学术源流,以及该书的版本、校勘、流传情况等。
叙录是古代目录书中最重要的结构成分,是古代目录学具有学术性和指示读书治学作用的具体表现之一。
(p80)5.六元组:中国最早的图书目录分类法,创建于第七个战略。
“七大谋略”包括编纂谋略、六艺谋略、诸子谋略、诗赋谋略、军事谋略、技数谋略和方术谋略。
其中,《纲要》是总结学术渊源的导言,所以“六策”只有六类。
六分仪法反映了当时的学术和书籍状况。
(第84页)6、四分法:指关于典籍文献的四部分类法。
起源于魏晋之际,初步成熟于东晋时期。
唐初修《隋书经籍志》,继承前代,正式确立经、史、子、集名称,概括各类书籍性质内容。
7、官修目录:即所谓“朝廷官簿”,一称官修目录,是封建社会由朝廷主持对国家藏书进行校理后所编的国家图书目录。
自从西汉末年成、哀之时,刘向、刘歆父子等人编成的《七略》开始,几乎每个朝代都由政府组织人力编修过这类目录,其中清乾隆时修撰的《四库全书总目》,是这类目录书中最突出的代表作。
(p90)8.史料目录:所谓“史料著录”,是指史学家编入史料的目录。
它包括历代“正史”中的“文艺志”(或“典籍志”),或某些朝代的“国史典籍”,一些政治文献,特殊历史目录等(p92-97)9、补史志:正史中的“艺文志”或“经籍志”所缺甚多,后来学者尤其是清代学者纷纷补撰与补注,王重民先生在其《普通目录学》中称已“造成了一个小小的目录学的流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绪论文献P2文献:文—文字,记载。
献—贤,贤者所述,真实性口述。
郑、朱把“文献“一词分解成两个部分:一部分指书面材料,即文章或典籍,另一部分指口头材料,即贤人所讲述的材料。
因此,今天有学者(如李泽厚)把孔子所说“文献”翻译成“文字材料和活材料”。
而马氏所谓“文献”包括三种历史资料:(1)正式印行的典籍;(2)未正式结集印行的官僚名士的零散章奏诗文等;(3)社会名流的谈话记录或采访笔录等。
简言之,就是指正式印行的典籍和未印行的文字资料。
传统文献学传统文献学正是在综合校雠、目录、版本诸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指研究我国古典文献的源流、特点、处理原则和方法(如分类、目录、版本、辨伪、校勘、注释、编纂、辑佚等)及其利用的一门学科。
(PPT)古典文献学的体系中国古典文献学:书史古典文献学史古籍目录学古籍版本学古籍辨伪学古籍辑佚学古籍注释学古籍翻译古籍整理学古籍索引学专科文献学(PPT)第一章金石P21广义地说,作为文献载体,这里的“金”指金属,“石”指石材。
缣帛P26缣就是绢,帛是丝织品的总称,缣帛就是现在所说的绸缎。
第二章版本版本是刻版(雕版)印书出现后为区别刻本与写本而使用的名称。
最初的印版是以木板为原料雕刻而成,因此“版本”又称“板本”。
(PPT)版本类型(PPT)一般所谓版本类别,主要是指纸质书籍的形式而言。
纸质版本按其形式可分为两大类,一为写本,一为刻本。
(一)写本又称手写本,是印刷术发明以前书籍的主要版本形式。
(二)刻本刻本的分类最为复杂,因不同的划分标准而有不同的分类。
(三)珍本与善本善本:指好的版本。
不仅原本或接近原本的版本可称善本,大凡经过名家精校过的版本亦可视为善本。
珍本:指珍稀版本。
凡是具有历史文物性、学术资料性、艺术代表性而又流传甚少的版本均可视为珍本。
从阅读的角度来看,足本、精本即是善本。
孤本是指现存的唯一版本。
(四)活字本和影印本活字本是指用活字排印的书本。
根据制造原料的不同,可分为泥活字本、磁活字本、木活字本、铜活字本、锡活字本、铅活字本。
影印本是指采用照相制版等工艺使原书或原稿得以再现的复制本。
根据印版材料和工艺技术的不同,影印本可分为石印本、胶印本、珂罗版印本等。
版本鉴定的基本方法(一)依据版本形式进行鉴别1.验牌记牌记又名碑牌、木记、墨围,俗称书牌子,刻书的一种版本记录,相当于今天的版权页。
2.考刻工刻工即刻字工匠。
刻字的工匠以刻版计酬,出资人为了便于付酬,往往要求刻工在所刻书板上附刻自己的姓名或姓名的一部分,以便核检。
刻工为了对所刻书板负责,或许还有借以自我宣传的考虑,也乐于刻上自己的姓名。
3.看版式版式即书的样式,包括栏线、行款、版心等部分。
4.查讳字避讳就是在书写的文字中不得直接出现当代君主及其所尊之名,要采取适当方法加以回避,以表尊崇。
这些所避讳的字就是讳字。
古代避讳一般是避国讳;也有的将避讳推及到自己的长辈,称为避家讳。
5.看字体古人刻书颇重书法,一个时期、一个地域往往有某种或几种流行的字体。
不同时代、不同地域所刻的书板,字体也会有不同的特色。
根据字体来鉴别版本,成为版本学家们经常采用的一种方法。
6.看纸墨刻板印书所用纸墨一般具有时代性和地域性特点,一些版本学家也利用纸墨来进行版本鉴定。
通过纸质、墨色来鉴别版本,需要有很高的专业素养。
通过纸墨鉴别版本作为一种辅助手段,与其他方法结合使用。
7.看装帧根据版本的装式,也可以鉴别版本的时代。
但各时代的装式并非绝对的,需要在进行版本鉴别时加以注意。
8.审书名这里所说的书名,主要是指书名前的一些冠有朝代名称的词语,如“国朝”、“皇朝”、“昭代”等,以示对当代的尊崇。
(二)根据书籍内容进行鉴别1.读序跋中国古籍大部都有序跋。
序亦称叙,分自序和他序两种。
秦汉时期,作者自序和整理者序都置于书后,用以叙述该书的成书过程、篇目次序、流传情况等。
2.审内容根据书籍的内容,可以断定该书出版的时间上限。
审查书籍内容主要是指审查那些可以判断该书成书时间的内容,如人名、地名、官名、年代、事件等。
根据内容来鉴别版本是比较可靠的方法。
(三)依据前人研究成果进行鉴别1.读题识题识即藏书家或其他人有书上所留下的题跋识语。
好的题识对于鉴别版本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中国古籍版本很多都有题识,有些还是名家题识。
名家题识不仅有助于鉴别版本,而且提高了版本的收藏价值。
2.审藏印古代藏书家有一个传统,喜欢在收藏的图书上钤上自己的藏书印,表明此书为其鉴定收藏。
审查藏书印可以帮助鉴别版本。
3.查著录有的古籍文献目录不仅著录文献名称、卷数、作者、成书时间等,还兼记该文献的版本情况,如牌记、刻工、版式、讳字、装帧、序跋、题识、藏印等。
这类版本目录对于鉴别版本有很大帮助。
特别是那些有解题的善本书目录,对于版本鉴别的作用更大。
第三章文献三大体裁P72第一是著作,将一切从感性认识所取得的经验教训,提高到理性认识以后,抽出最基本最精要的结论,而成为一种富于创造性的理论,这才是著作。
第二是编述,将过去已有的书籍,重新用新的体例,加以改造、组织的工夫,编为适应于客观需要的本子,这叫做编述。
第三是抄纂,将过去繁多复杂的材料,加以排比、撮录,分门别类地用一种新的体式出现,这称为抄纂。
第四章校勘(PPT)所谓校勘,就是改正书面材料上由于种种原因而形成的字句篇章上的错误,使之恢复或接近本来面目。
校,原意是犯人戴的木枷,两片一样,故谓校。
勘,《玉篇》说,勘,削也。
古书写在竹简上,发现错误后刊削改正称为勘。
校是比对,勘是勘正。
综合起来说,就是通过版本的对比来勘正文本中的错误,从而选择最接近本来面目或最完善的读本。
文献错误的原因P85-88(1)讹文,或称伪文,系指文献在传抄或翻刻过程中出现了文字上的错讹。
其原因,多半是有汉字特殊的形体造成的,再加上反复多次的传抄和翻刻,司职者稍不留神,便容易致误。
(2)脱文,或称脱字,系指文献在传抄翻刻过程中漏掉了应有的字句。
脱文出现的原因,大体有二:其一,抄写人或刻写人无意为之,亦即前文所言的马虎所致。
其二,抄写人或刻写人有意为之。
或者是因为厌倦,或者是因为制度不严、管理不善,或者是因为对得到的报酬不满意。
(3)衍文。
系指文献在抄写、翻刻过程中多写或多刻了原书内容之外的字句称衍文,这是因为文献反复传抄和多次翻刻才造成的,这是大前提。
但若细究,情况还略有不同。
其一,因为撰书人、抄写人或刻写人的马虎所致。
其二,抄写人或刻写人奉命或有意加上去的。
(4)倒文,亦称错简,系指文献在传抄或翻刻过程中颠倒了文字或字句的顺序。
先秦时期,我国文献的主要书写材料为简牍,简牍经过编连方能成册。
一旦编连的绳索断开,就需要重新编连。
编连者稍不注意,就容易弄混简牍的顺序,进而弄乱文字或文句的前后位置,出现了倒文。
本校法P93就是用“本书校(或证)本书”,又称“内校法“或“内证法“。
具体而言,就是以同一古籍前后内容相互校勘,从中发现乖舛牴牾之处,而后抉摘异同,纠谬正误。
他校法P94就是用他书来校本书。
即在验证某一古籍内容时,利用与此古籍相关的其他文献资料,来检查勘验该古籍的文本内容。
理校法P95就是据事理以推论古籍讹误的一种校勘方法。
第五章伪书的类型P103-104从作伪动机角度分析,伪书可分为三类:(1)主观故意作伪的伪书(2)主观过失造成的伪书(3)客观因素造成的伪书从存在形态的角度分析,伪书可分为四类:(1)内容形态全伪之书(2)内容真伪混杂之书(3)内容真而形态伪之书(4)本真而误认有伪之书从作伪方式的角度分析,伪书可分为八类:(1)有掇拾古人之事而伪者(2)有挟辑古人之文而伪者(3)有假传古人之名而伪者(4)有蹈用古书之名而伪者(5)有自隐假托他名而伪者(6)有剽窃题属自名而伪者(7)有后世臆改妄题而伪者(8)有后世增补附益而伪者伪书形成的原因(PPT)1. 托古传道:著书立说时托古以传道。
2. 射利:为获得金钱而造伪书。
3. 炫名:为青史留名而不择手段,窃取他人成果假以己名。
4. 争胜:为求一时之胜而伪造证据。
5. 逃禁:由于政治原因,一些书不能以真正作者的名义流传,不得不改题作者。
6. 避嫌:有些作品虽然能被普通读者所接受,但由于为正统观念所不容,作者恐怕损害自己的名声,遭世人嫌弃,遂嫁名他人。
第六章辑佚P126传统文献学的辑佚,是指将散见于现存典籍中的亡佚文献的残篇散句等各种佚存之文逐一抄录出来,按一定的方法原则编辑成册(篇),使亡佚古籍失而复现。
辑佚的程序与方法P130-131程序:前期准备、佚文辑录、佚文整理、后期总结。
方法(PPT):1.佚文编排要讲究,要对古书进行研究,明晓古书体例。
2.对佚文也要进行校勘,对于不止见于一处且文字有异同之处,应予注明。
3.经书佚注,应按照经文顺序排列。
4.诗文排列,可先诗后文,依文体分类编排,亦可按编年排列。
5.佚文应注明出处。
早期辑佚书不注出处,不便查核。
6.古人引书有时节引,有时引其大义,且不加省略号和引号,往往不知起讫。
应熟悉古人引书通例,才能正确辑出佚文。
八自注集注P199自注,为自己的书作注,自注只是著述的补充手段,所占的篇幅一般不大。
集注,汇编或综合不同注家对同一古籍的注释。
集注荟萃众说,资料集中,为择善而从以正确理解原文提供了便利。
十《七略》刘歆最后撰成《七略》,将皇家图书分为六大类,每六大类下又分为若干小类,可谓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国家图书分类法,《七略》也成为中国已知最早的国家图书目录。
P224《七略》包括辑略、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术数略、方技略。
其中,辑略是综述学术源流的绪论,如《汉书》颜师古注:“辑与集同,谓诸书之总要。
”不是图书分类,实际上只有“六略”即六类。
王充《论衡·对作》曾直接称《七略》为“六略之书”。
(PPT) 四部分类法四部分类法应该是在《七略》六分法基础上,删繁就简,甲乙编次的产物。
李充在继承郑、荀<中经簿》四部分类法的基础上,对分类法做了一个重要改动,就是把原来乙、丙两部内容互调了一下,即经书为甲部,史记为乙部,诸子等为并不,诗赋为丁部,这就奠定了四部分类法的次序。
唐初,《隋书·经籍志》编成,以经、史、子、集命名四部,从此,四部分类法的部类名称才算基本定型。
第十一章目录的功用P269-273一、阅读书籍的向导1.有助于掌握历代文献的基本情况,了解历代学术的盛衰2.有助于探究学术发展源流,了解古人的思想,把握古代学术的演变二、科学研究的指南1.以书目考辨古文献的真伪2.以书目考订古书篇目之分合3.以书目著录之部次,看古书的性质4.以书目考订古文献的亡佚目录的种类P252-268按照目录内容结构将目录书分为三类:(1)部类之后有小序,书名之下有解题(2)有小序而无解题(3)小序解题并无,只著书名。
一、综合性目录(国家藏书目录、史志目录、私家藏书目录)二、专门性目录【经学书目录、史学书目录、诸子学书目录(附其他字部书目)、文学书目录、丛书目录】第十三章丛书PPT由很多书汇编成集的一套书,按一定的目的,在一个总名之下,将各种著作汇编于一体的一种集群式图书,叫丛书,又称丛刊、丛刻或汇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