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案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案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及应用。

2. 培养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物理实验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2. 凸透镜成像的实验操作及观察。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及应用。

2. 教学难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推导及实验操作。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实验观察、问题引导、小组讨论的教学方法。

2.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发现、解决问题。

五、教学准备:1. 凸透镜、蜡烛、光屏、刻度尺等实验器材。

2. 投影仪、电脑等教学设备。

3. 凸透镜成像实验教案、PPT等教学资料。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有趣的凸透镜成像现象,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2. 理论讲解:介绍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包括物距与像距的关系、成像性质等。

3. 实验演示:进行凸透镜成像实验,引导学生观察、记录实验现象。

4. 规律总结: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分析、总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5. 应用拓展:介绍凸透镜成像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如照相机、投影仪等。

七、课堂练习:1. 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分析一个给定的物距和像距的关系。

2. 设计一个凸透镜成像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八、课后作业:1. 复习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总结实验现象。

2. 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凸透镜成像在生活中的应用。

九、教学反思:1. 总结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2. 分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

十、拓展活动:1. 组织学生进行凸透镜成像实验竞赛,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2. 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进行专题讲座,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十一、评价方式: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

2.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观察、分析、总结能力。

3.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掌握程度。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案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案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案第一章:引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凸透镜成像实验的背景和意义。

2. 引导学生掌握凸透镜成像实验的基本步骤和注意事项。

教学内容:1. 凸透镜成像实验的背景和意义。

2. 凸透镜成像实验的基本步骤和注意事项。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凸透镜成像实验的背景和意义。

2. 问答法:引导学生了解凸透镜成像实验的基本步骤和注意事项。

教学准备:1. 准备凸透镜成像实验的相关资料。

2. 准备实验器材和工具。

教学过程:1. 讲解凸透镜成像实验的背景和意义。

2. 引导学生了解凸透镜成像实验的基本步骤和注意事项。

作业布置:1. 预习凸透镜成像实验的相关内容。

2. 准备实验器材和工具。

第二章:凸透镜成像实验的基本步骤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凸透镜成像实验的基本步骤。

2.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实验的能力。

教学内容:1. 凸透镜成像实验的基本步骤。

2. 实验操作方法和技巧。

教学方法:1. 示范法:教师演示凸透镜成像实验的基本步骤。

2. 练习法:学生动手操作实验,掌握实验步骤和技巧。

教学准备:1. 准备凸透镜成像实验的器材和工具。

2. 准备实验指导书。

教学过程:1. 教师演示凸透镜成像实验的基本步骤。

2. 学生动手操作实验,掌握实验步骤和技巧。

作业布置:1. 复习凸透镜成像实验的基本步骤。

2. 完成实验指导书上的练习题。

第三章: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2.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1.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2. 凸透镜成像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2. 实验法:学生进行凸透镜成像实验,收集数据。

3. 分析法:学生分析实验数据,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1. 准备凸透镜成像实验的器材和工具。

2. 准备实验指导书。

教学过程:1. 讲解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2. 学生进行凸透镜成像实验,收集数据。

3. 学生分析实验数据,解决问题。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案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案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案《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案1一、教学目标1.知道凸透镜成放大、缩小实像和虚的条件,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

2.通过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过程,体验科学探究的主要过程与方法。

3.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勇于探究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规律。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理解和认识。

【难点】在探究过程中,学生建立起实验与物理模型之间的必然联系。

三、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提出问题:请结合上节课所学的知识思考照相机、投影仪和放大镜所成的像具有怎样的特点呢?(物体离照相机镜头比较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物体离投影仪的镜头比较近,成倒立、放大的实像;物体离放大镜比较近,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教师引导:像的虚实、大小、正倒与物体离凸透镜的距离有什么关系呢?进而引出课题《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二)新课讲授猜想与假设:学生猜想离凸透镜越近所成的像越大。

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教师讲解: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称为物距,像到凸透镜的距离称为像距。

出示实验器材:蜡烛、白色纸板、光具座等,介绍光具座的作用:使烛焰、凸透镜、光屏在同一直线上,并且可测量物距和像距。

小组讨论:根据现有实验器材如何判断成像的特点呢?像的虚实、大小、正倒与物体离凸透镜的距离有什么关系?请学生以物理兴趣小组为单位,进行为时十分钟的小组讨论。

教师进行巡视指导。

教师总结:由于凸透镜对光的偏折程度跟透镜的焦距f有关系,所以在研究物距u的变化时,焦距可能是个应该注意的参照距离,因此在实验的过程中应该重点关注物距在焦距整倍数前后的成像情况。

结合学生的讨论结果,总结实验步骤为:(1)把蜡烛放在较远处,调整光屏到凸透镜的距离,使烛焰在屏上成清晰的实像,记录物距和像距,同时观察像的大小及正倒的变化规律;(2)不断把蜡烛向凸透镜移近,调节光屏的位置,多测几组,记录数据;(3)继续向凸透镜移动蜡烛并调整光屏位置,撤去光屏,从光屏一侧向透镜方向看去,记录数据。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学设计(5篇)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学设计(5篇)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学设计(5篇)《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学设计篇一一、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理解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2、过程和方法(1)学生能在探究活动中初步获得提出问题的能力。

(2)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索的全过程和方法。

(3)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学习科学规律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的道理,勇于探索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原理。

(2)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及探究创造的心理品质。

(3)乐于参加观察、试验、制作等科学实践。

二、教学重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探究过程。

三、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并从实验中得出凸透镜成像规律。

四、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

器材准备:蜡烛、火柴、凸透镜、光屏及光具座若干组。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所成的像各有什么特点?生:(学生思考、回答)照相机成倒立的缩小的像,投影仪成倒立放大的像,放大镜成正立放大的像。

师:我们来做一个小实验:用放大镜先看书本上的文字,然后再用放大镜看远处的同学和老师。

你发现了什么吗?请描述一下看到的现象。

生:描述看到的现象。

如:看到远处的物体是倒立的、缩小的,近处的物体是放大的、正立的等。

(二)探究活动1、提出问题师:放大镜本身就是凸透镜,从刚才的观察中我们可以看到同样是凸透镜,但观察到的现象却有很大不同:有时是正立的,有时是倒立的、有时是放大的,有时是缩小的。

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观察到的现象和对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成像情况的了解思考一下,你还想知道哪些问题?以小组为单位讨论。

提炼学生问题中的知识点,确定本课的探究课题:凸透镜在什么条件下成放大的像,在什么条件下成缩小的像,在什么条件下成正立的像,在什么条件下成倒立的像。

2、猜想假设师:通过我们已经了解的关于凸透镜的知识和你的日常生活经验,你认为上述问题的答案可能是什么?以小组为单位继续讨论。

(说明:一定要给学生留一定思考时间,引导学生尝试根据经验和已有知识对问题的成因提出猜想,并且让学生充分讨论。

最新八年级物理上册《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学设计

最新八年级物理上册《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学设计

第3节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第1课时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课题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并知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2.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和基本研究方法.教学重点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理解和认识.教具准备凸透镜、蜡烛、火柴、光屏、刻度尺、多媒体课件.教学难点指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建立起实验与物理模型之间的必然联系.教学课时1课时课前预习1.物距是指物体到透镜的距离,用u表示;像距是指像到透镜的距离,用v表示.2.当凸透镜成像时:(1)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此时像距v的范围为f<v<2f ;(2)当f<u<2f 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此时像距v的范围为v>2f ;(3)当u<f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3.凸透镜成的实像有缩小、等大、放大三种,而虚像只有放大的.实像与物体在透镜的两侧,虚像与物体在透镜的同侧.备课笔记巩固复习教师引导学生复习上一节内容,并讲解布置的作业(教师可针对性地挑选部分难题讲解),加强学生对知识的巩固.新课导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照相机、投影仪里面都有凸透镜,放大镜本身就是凸透镜,并且照相机能使景物在相片上成倒立的像,所成的像比物体小;投影仪能把小的胶片上的画面放大到屏幕上,供大家观看,这就说明所成的像比物体大,是倒立的;放大镜能把微小的物体放大,使我们看清楚它们,所成的像是正立、放大的.你们想进一步了解它们吗?想了解什么?生1:凸透镜在什么条件下成正立的像,什么情况下成倒立的像?生2:什么情况下成放大的像,什么情况下成缩小的像?生3:什么情况下用光屏能承接到像,什么情况下在光屏上不成像?生4:什么条件下像与物在凸透镜两侧,什么条件下在凸透镜同侧?同学们提出这么多问题,说明同学们认真思考了,这样非常好.现在,我们就根据上节学的知识大胆猜测,通过实验和探究活动来解决.进行新课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教师引导学生根据上一节所学知识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生1:照相时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比投影仪上胶片到凸透镜的距离大,这说明像是放大还是缩小的与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有关.生2:照相时底片到凸透镜的距离比投影仪的屏幕到凸透镜的距离小,这说明像是放大还是缩小的与像到凸透镜的距离有关.生3:照相机中镜头的凸透镜比投影仪镜头小,这说明像是放大还是缩小的与凸透镜的大小有关.生4:照相机和投影仪的物体和像在凸透镜的两侧,放大镜的像与物体在同侧.这说明成倒立还是正立的像和物体在同侧还是两侧有关.生5:放大镜要看清物体,离物体的距离一般要比照相机、投影仪中凸透镜离物体的距离小,这说明物体成正立、倒立的像与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有关.同学们猜想得很好.现在逐一讨论看看有没有哪个能排除掉.生:像是放大还是缩小与凸透镜的大小有关,可以排除.因为有的放大镜直径比照相机镜头直径小,也能成放大的像,有的摄影师拿的大焦距的镜头比投影仪的镜头大,成的像还是缩小的,所以可以排除掉.这个同学说得很好,我们鼓掌表示鼓励.现在我们设计实验来验证上面的猜想是否正确.学生分组讨论,制定实验方案,教师巡回指导.现在我们桌子上有光具座(上面的滑座可以插蜡烛、光屏、透镜,能来回移动,从刻度尺上能观察出它们之间的距离关系)、蜡烛(作物体用)、光屏(白色的硬纸板作屏)、凸透镜(焦距在10~20 cm之间),我们先测出凸透镜的焦距.生1:让凸透镜在阳光下来回移动,找到最小、最亮的点,用刻度尺量出亮点与凸透镜光心之间的距离,这就是凸透镜的焦距.生2:也可以让凸透镜离灯光5 m以外,找亮点,测定出凸透镜的焦距.教师引导学生动手测出凸透镜的焦距,并设计实验方案:①把透镜放在光具座标尺中央,从透镜的位置开始在左右两边的标尺上用粉笔标出等于焦距和2倍焦距的位置.备课笔记特别提醒:在移动光屏寻找最清晰的像时要注意——要将光屏移过那个位置,发现像又逐渐模糊后,再往回移动,可重复两次,直到感觉像最清晰为止.因为如果不移过那个位置,就无法判断下一个位置像是不是会更清晰.知识拓展:随着实验的进行,蜡烛不断燃烧会使烛焰的像越来越靠近光屏的上端,这时的调节方法有三种:(1)将光屏向上移动;(2)将蜡烛向上移动;(3)将凸透镜向下移动.进行新课②点燃蜡烛,调整它们的高度,使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注意:此操作的目的是使烛焰通过凸透镜所得的像呈现在光屏中央,便于观察与比较像与物体的关系)③把蜡烛放在离凸透镜尽量远的位置上,调整光屏到透镜的距离,使烛焰在光屏上成一个清晰的像,观察像的大小、正倒,测出蜡烛与凸透镜、凸透镜与光屏间的距离.把数据记录成表.④继续把蜡烛向凸透镜靠近,调整光屏到透镜的距离,使烛焰在光屏上成一个清晰的像,观察像的变化是放大还是缩小,是正立还是倒立,测出蜡烛与凸透镜、凸透镜与光屏的距离,将数据记录成表.⑤当蜡烛移到一定位置上时,光屏上不能成像,用眼睛直接对着凸透镜观察蜡烛的像,把蜡烛与凸透镜的距离、像与凸透镜的距离,像的大小,像的正倒,填入表格.值得注意的是在同一个物距范围内要取两组以上的物距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此操作的目的是为了排除偶然因素,使实验结论更具有一般性.学生们认真做实验,教师巡视并进行指导,实验结束,教师组织讨论、提问、进行总结.生1:当把蜡烛放在2倍焦距以外的位置,像在凸透镜的另一侧,成倒立、缩小的像.像与凸透镜的距离在1倍焦距和2倍焦距之间.(如图甲)生2:当把蜡烛放在2倍焦距的位置,像在凸透镜的另一侧,像的大小与物体大小相等,是倒立的,像与凸透镜的距离也等于2倍焦距.(如图乙)生3:当把蜡烛放在1倍焦距和2倍焦距之间的位置时,像在凸透镜的另一侧,成倒立、放大的像,像与凸透镜的距离大于2倍焦距.(如图丙)生4:当把蜡烛放在1倍焦距的位置时,光屏不成像.生5:当把蜡烛放在1倍焦距之内,光屏上不成像,像与蜡烛在凸透镜同侧,成正立、放大的像.(如图丁)生6:当把蜡烛放在大于凸透镜焦距的位置时,物体成倒立的像.当物体从较远处向透镜靠近时像逐渐变大,像到透镜的距离也逐渐变大.生7:当物体与透镜的距离小于焦距时,物体成正立、放大的像.这个像光屏上得不到.备课笔记进行新课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同学们总结得非常好.物体与凸透镜的距离叫物距,用u表示,像与凸透镜的距离叫像距,用v表示.板书:凸透镜成像的规律:1.当u>2f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2.当2f>u>f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3.当u<f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教师用多媒体播放课件“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并进行讲解: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多媒体课件)(1)凸透镜成像规律可以总结如下表所示:(2)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巧记方法:一焦分虚实,二焦分大小.实像异侧倒,物近像远像变大,虚像同侧正,物远像远像变大.根据上面探究所得的资料进行分析,凸透镜成放大的实像时,物距跟像距相比,哪个比较大?成缩小的实像时,物距跟像距相比,哪个比较大?由此你还可以得出什么结论?生1:凸透镜成放大实像时,像距比物距大.生2:凸透镜成缩小实像时,物距比像距大.生3:当物距大于像距时,凸透镜成缩小的实像;当物距小于像距时,凸透镜成放大的实像.同学们分析得很好,我们又从另一个角度:物距与像距的关系分析了凸透镜成像的条件.板书:1.当u>v时, 成倒立、缩小的实像;2.当u<v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课堂延展:分析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出现的状况(1)分析光屏上不能得到烛焰像的原因在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时,有时不能在光屏上得到烛焰的像,是什么原因?学生认真思考,并积极发言,提出各种猜想.教师总结:光屏上不能得到烛焰像的原因大致有4种:①若烛焰中心、透镜中心、光屏中心不在同一高度上,像会呈现在光屏的上或下方. ②若2f>u>f,但很靠近1倍焦距时,成的像很大,像距也很大,光屏移动的距离不够,可能承接不到像.备课笔记知识拓展:1.“一焦分虚实,二焦分大小”这句话的意思是在凸透镜成像规律中,主光轴上有两个分界点,第一个是焦点,第二个是2倍焦距点.以焦点为界,物在焦点外成实像,物在焦点以内成虚像.以2倍焦距点为界,物在2倍焦距以外成缩小的像,在2倍焦距点以内(焦点到2倍焦距点间)成放大的实像.2.“物近像远像变大,物远像近像变小”这句话的意思是在凸透镜成实像时,随着物距减小,所成像变大,像距也跟着变大.反之,随着物距增大,所成像变小,像距也跟着变小.3.在凸透镜成实像时,当物在2倍焦距外,成像在焦点到2倍焦距之间;当物在焦点至2倍焦距之间,成像在2倍焦距以外.规律总结:不管成实像还是虚像,成放大的像时必定像距大于物距,成缩小像时必定像距小于物距.教材习题解答【教材P124“想想议议”】解:在照相机中,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像的位置在1倍焦距到2倍焦距之间;物距是大于像距的.在投影仪中,凸透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像的位置在2倍焦距以外;物距是小于像距的.【教材P124“练习与应用”】4.解:透镜乙应该放在透镜甲的右侧.用透镜甲实验,在光屏上得到缩小的实像,则u>2f甲=40cm,f甲<v<2f甲,即20cm<v<40cm;不改变发光体和光屏的位,换用透镜乙实验,仍在光屏上得到缩小的实像,物距u′>2f乙=20cm,f乙<v′<2f乙,即10cm<v′<20cm.比较可知,更换透镜后像距变小,则透镜乙应该放在透镜甲的右侧.备课笔记进行新课③若u<f,烛焰成虚像时,只能透过透镜用眼睛直接观察,光屏上不能承接到像.④若u=f,烛焰在焦点发出的光经凸透镜折射成平行光,不成像,在光屏上也不可能承接到像.(2)探究不完整凸透镜的成像情况探究名称:探究不完整凸透镜的成像情况.提出问题:凸透镜不完整时,成像情况怎么样?猜想与假设:可能只能得到部分像,也可能得到仍完整的像,但亮度减弱.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选一焦距为10~20cm的凸透镜,研究蜡烛成的像,用一块白色的硬纸板作屏,承接烛焰的像,如图所示.把蜡烛放在离凸透镜距离适当的位置上,调整光屏到凸透镜的距离,使蜡烛焰在屏上成一个清晰的像;然后用一纸板挡住凸透镜的一部分(模拟不完整的凸透镜),观察像的情况.进行实验:(1)把蜡烛放在离凸透镜二倍焦距的位置上,调整光屏到凸透镜的距离为二倍焦距,使烛焰在屏上成一个清晰的像;(2)用一纸板挡住凸透镜的上半部,观察屏上成像的情况;(3)反复遮住与不遮,对比观察两种情况下的成像情况.分析论证:看到的现象是:凸透镜不完整时,仍得到完整的像,但亮度减弱.本实验中,用纸板遮住凸透镜的一部分,被遮住的部分便没有光线通过,相当于将凸透镜打去一半,其效果是一样的.因此得出的结论比较有说服力.得出结论:当凸透镜不完整时,仍能成完整的像,所成的像亮度减弱不如原来的清晰.教学板书课堂小结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通过实验探究了凸透镜在不同条件下成像的规律以及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出现的状况.这节课的知识还需要大家多联系实际理解运用.好,这节课就学到这,谢谢!教材习题解答5.解:(1)将光源的高度与其在光屏上所成的像的高度进行比较,判断实像是放大的还是缩小的.(2)当物距等于像距时,物距为焦距的2倍,由表可知2f=20.0cm,f=10.0cm.(3)光源位置应在焦距之内,即物距在0~10.0cm的范围内.6.解:没有指尖的像,也没有指尖的影子.虽然手指指尖遮挡了凸透镜的一部分,但是折射光线仍可以到达光屏上,只是此时所成的像会暗一点.难题解答【例】某物理实验小组用蜡烛、凸透镜和光屏在光具座上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1)如果凸透镜焦距为10cm,当透镜到蜡烛的距离为15cm时,移动光屏,在光屏上得到倒立的的实像.(2)当光屏上出现烛焰清晰的像时,如果用遮光板挡住透镜的上半部分,我们观察光屏时,将会在光屏上看到()A.烛焰像的下半部分B.烛焰像的上半部分C.烛焰完整的像,像的亮度变暗D.烛焰完整的像,像的亮度不变解析:(1)根据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当物体位于凸透镜的1倍焦距之外,2倍焦距之内时,物体通过凸透镜成一个倒立、放大的实像;(2)当用遮光板挡住透镜的上半部分时,蜡烛烛焰发出的光仍有一部分通过凸透镜的下半部分成像.但由于通过凸透镜的光减少,所以成的像亮度变暗.答案:(1)放大(2)C。

初中物理《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第一课时教 学设计

初中物理《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第一课时教  学设计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探究认识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知道凸透镜所成的像与物体位置之间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培养提高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动手能力和通过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归纳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合作与交流的探究意识,科学严谨的探究态度。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探究,总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教学难点: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的理解掌握。

教具准备:课件、光具座、凸透镜、光屏、蜡烛和火柴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教学过程:一、复习准备,引入新课:1、上节课我们认识了透镜,根据形状的不同,透镜可以分为(凸透镜)和(凹透镜)。

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

2、凸透镜有(2)个焦点,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叫做(焦距),用字母(f)表示。

凸透镜的焦距越小,对光的会聚作用越(强)。

3、小实验:①通过凸透镜近距离的观察课本上的字。

②通过凸透镜看屏幕上的字。

学生:自主探究,交流观察到的现象。

教师:同一个凸透镜,却能形成不同的像,那么,凸透镜到底能成几种像?成像有怎样的规律呢?出示课题: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二、实验探究,获得新知:1、提出猜想:教师:通过刚才观察到的现象,你觉得,凸透镜成像的情况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呢?学生:提出自己的猜想并交流。

教师:为了验证大家的猜想,我们应该干什么?2、设计实验:(1)实验器材:光具座、凸透镜、光屏、蜡烛、火柴(2)设计实验:把蜡烛、凸透镜和光屏安装在光具座上,多次改变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由远到近),用光屏承接到烛焰的像,记录像的情况,最后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出规律。

物距(u):物体到透镜的距离。

像距(v):像到透镜的距离。

3、进行实验:(1)把蜡烛、凸透镜和光屏依次安装在光具座上,调整高度,使烛焰、凸透镜和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

这样,可以使得烛焰的像能呈在光屏的中央。

(2)把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的中央,把蜡烛移动到距透镜40cm 处,再移动光屏使光屏上出现清晰的像,记录数据。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案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案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凸透镜成像的基本概念和规律。

2. 培养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

二、教学内容1. 凸透镜成像的基本概念。

2.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3. 凸透镜成像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及其应用。

2. 教学难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数学推导和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实验观察、讨论分析、数学推导和实例讲解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2. 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凸透镜成像的实例,引发学生对凸透镜成像现象的思考。

2. 讲解凸透镜成像的基本概念,引导学生明确凸透镜成像的原理。

3. 进行凸透镜成像实验,让学生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4. 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总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5. 通过数学推导,证明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正确性。

6. 讲解凸透镜成像的应用,如放大镜、照相机等。

7. 布置作业:让学生运用凸透镜成像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8.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加深学生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理解。

六、教学评价1. 采用课堂提问、实验操作、课后作业等多种方式进行教学评价。

2. 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理解程度和应用能力。

3. 评价学生在实验操作中的安全意识和动手能力。

七、教学资源1. 凸透镜、光屏、蜡烛等实验器材。

2. 多媒体课件和教学素材。

3. 课后作业及相关练习题。

八、教学进度安排1. 课时:2课时。

2. 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凸透镜成像的基本概念和规律,第二部分为凸透镜成像的应用。

3.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讲解凸透镜成像的基本概念和规律,进行实验观察和分析;第二课时讲解凸透镜成像的应用,进行实例讲解和课后作业布置。

九、教学注意事项1. 确保实验操作的安全,提醒学生遵守实验规程。

2. 在数学推导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关键步骤。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教学设计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教学设计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理解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2)知道凸透镜成像的虚实、大小、正倒与物距、像距之间的关系。

(3)能根据给定的物距和像距,判断成像的性质。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经历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与论证等科学探究过程,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

(2)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和处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在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2)通过小组合作实验,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及其应用。

2、教学难点(1)理解凸透镜成像的虚实、大小、正倒与物距、像距之间的关系。

(2)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和归纳,总结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实验探究法、讨论法四、教学准备凸透镜、蜡烛、光屏、光具座、火柴等实验器材。

五、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凸透镜成像的实例,如放大镜、照相机、投影仪等,引起学生的兴趣,提出问题:这些凸透镜成像有什么特点和规律呢?(2)引导学生思考凸透镜成像的性质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如物距、像距、凸透镜的焦距等。

2、新课教学(1)提出猜想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对凸透镜成像的性质与物距、像距的关系提出猜想。

例如,学生可能会猜想当物距大于焦距时成实像,物距小于焦距时成虚像;物距越大,像越小等。

(2)设计实验①介绍实验器材:凸透镜、蜡烛、光屏、光具座等。

②讲解实验步骤:a 将蜡烛、凸透镜、光屏依次安装在光具座上,使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

b 保持凸透镜的位置不变,改变蜡烛的位置,分别使物距大于 2 倍焦距、等于 2 倍焦距、在 1 倍焦距和 2 倍焦距之间、小于焦距,移动光屏,直到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

c 记录每次实验的物距、像距和像的性质(包括虚实、大小、正倒)。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第1课时+精品教案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第1课时+精品教案
思考与讨论
猜想、听讲、讨论。
进行实验
思考、讨论
思考、听讲、记录
思考、听讲、记录
听讲、记录
思考、讨论
听讲并思考、讨论
激发学习兴趣,引出本课主题。
有依据的提出猜想
理清实验思路
根据实验思路,思考实验仪器和实验步骤,培养实验的良好习惯。
培养动手意识。
学会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
巩固新知
知识拓展
板书设计
第3节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教学方案
课题
第五章第3节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第1课时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探究,知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2.经历探究过程,提升对证据的分析和论证能力。
3.通过探究活动,体会实验探究活动在认识事物过程中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
通过实验探究,知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教学难点
通过实验探究,知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ppt7:实验过程中改变物距,使蜡烛分别在两倍焦距之外、两倍焦距、一倍到两倍焦距之间、一倍焦距、一倍焦距之内时,物体成像的情况,设计实验表格,表格中需要记录:物距、像距、像的大小、正倒、实虚。
ppt8-12:通过视频,观察成像情况,并记录表格。注意观察一倍焦距和两倍焦距时成像情况。
ppt13:将所得数据的表格进行分析,把数字转化为与焦距的大小关系,得到凸透镜所成规律表格。
【ppt5-15】实验:探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ppt5:首先提出问题,根据猜想,凸透镜所成像的特点可能和物距有关,像距大小可能和物距有关。
根据问题得出实验思路,需要改变物距,观察像的大小、正倒、实虚,测量像距。
ppt6:根据实验的思路提出实验仪器,需要蜡烛(物)、光屏(像)、光具座、凸透镜(焦距为10cm)。首先需要调整调整烛焰、凸透镜、光屏的高度,使它们的中心在同一高度,这样能使成像在光屏中心。

苏科版(2024新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学设计:3.3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苏科版(2024新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学设计:3.3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课题】 4.3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第一课时)【素养目标】物理观念:(1)知道实像和虚像.(2)知道物距与像距.(3)了解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科学思维:(1)学会对数据进行分析与论证,最后得出结论.(2)培养从物理现象中归纳出物理规律的能力.科学探究:(1) 通过观察与实验收集凸透镜成像规律有关数据.(2) 通过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探究,了解科学探究是物理学习的重要方式. 科学态度与责任(1)培养交流合作,评价探究结果的初步能力.(2)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物理学道理,勇于探究日常用品中的物理学原理.【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难点:凸透镜成像规律探究过程的引导和实施,寻找规律的方法。

【实验准备】光具座,F光源,凸透镜(焦距10cm),光屏;自制幻灯机。

【教学过程】探索新知流程二:活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器材】光具座,F光源,凸透镜(焦距10cm),光屏【任务一】比一比,哪一个小组能最快的成一个清晰的像。

【问题1】如何操作,可以使光屏上的像处于最清晰?【问题2】如何调整,可以使成在光屏的中央?【任务二】每个小组重新来做一下,练习寻找最清晰的像。

【任务三】物距、像距读数练习【任务四】学生实验: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1.分组实验:(1)分别找到倒立缩小的像和倒立放大的像,测量并记录物距和像距。

(2)实验中,改变物距,移动光屏找像。

(建议:将F光源从远到近进行实验)分析数据:当物距大于像距时,像是缩小的。

当物距小于像距时,像是放大的。

2.猜想:物体放在哪一个点,就能成等大的像。

验证实验:成像初体验学生分享经验学生思考、回答成像再体验学生思考、回答小组实验学生分析、回答学生猜想学生实验介绍器材,便于学生认识暴露学生操作的问题;规范寻找“清晰像”规范调整“器材”培养规范操作习惯学生再识“物距、像距”教师巡视、帮助学生黑板展示实验数据、成像情况教师引导,学生看出初步规律3.分析数据:当物距大于像距时,物距、像距与焦距满足什么关系?当物距小于像距时,物距、像距与焦距满足什么关系?4.将物距调到小于一倍焦距时,移动光屏,光屏上有像吗?撤掉光屏,用眼睛从光屏这一侧通过透镜观察烛焰,你能看到它的像吗?5.将蜡烛放在焦点处,你还能在光屏上看到像吗?课堂小结学生进一步分析、回答学生实验学生尝试学生了解引导学生从u=2f的成等大像,来分析放大、缩小时u、v与f的关系逐步完善成像规律逐步完善成像规律了解凸透镜完整的成像规律应用流程三:问题:自制幻灯机的成像原理是什么?联系生活:生活中的照相机。

4.5凸透镜成像-教案(第一课时)优秀教学设计

4.5凸透镜成像-教案(第一课时)优秀教学设计

第四章在光的世界里第五节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透镜的种类。

2、了解透镜的焦点、焦距,认识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的发散作用。

3、会找凸透镜的焦点,并测焦距。

4、了解凸透镜凹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并会作图。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观察、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和方法。

2、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勇于探究日常用品中的物理学原理。

2、乐于参与观察、实验等科学探究。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凸透镜、凹透镜的区别,以及三条特殊光线。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交流法、讲授法。

【教具准备】课件、凸透镜、凹透镜。

【教学过程】(一)导入教师给出凸透镜和凹透镜,让学生摸摸镜子的厚度是否相同,指导学生观察桌上的两个透镜,让学生找出两个透镜形状上的不同点。

(二)新授:一、透镜的种类: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凹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二、给出基本概念:凸透镜的光心、焦点、焦距和主光轴。

1、焦点:凸透镜能使平行于主光轴的光会聚在一点,这个点叫做焦点,用F 表示。

提问:一个凸透镜有几个焦点?2、光心:凸透镜的中心为光心,用O表示。

3、焦距: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叫做焦距,用f 表示主光轴4、主光轴:两焦点的连线是主光轴。

如图中的AB即为主光轴,主光轴用虚线表示。

让学生观看视频实验,带领学生找焦点测焦距,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物理实验的兴趣。

三、.透镜的作用:让学生看视频,观察凸透镜凹透镜对光线的作用。

得出结论:1、凸透镜的对光线有会聚作用,所以凸透镜也叫会聚透镜。

2、凹透镜的对光线有发散作用,所以凹透镜也叫发散透镜。

四、凸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出示幻灯片,教师讲解:凸透镜三条特殊光线并根据实验现象完成光路图。

1、平行主光轴的光线,经过凸透镜折射后会聚于焦点3、经过焦点射向凸透镜的光线,经过凸透镜折射后平行主光轴五、凹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

初二【物理(人教版)】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

初二【物理(人教版)】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
能够从实验中获取数据,并尝试通过归纳得到结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乐于参与观察、实验、有兴趣探索未知;
逐渐形成从生活现象中发现问题、用规律解释生活现象的意识。
教学重点: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教学难点:
分析实验数据,寻找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教学过程
时间
教学环节
主要师生活动
1分钟
一、引入
教师展示图片:生活中的水滴
3分钟
三、设计实验
1.实验设计思路:不改变凸透镜焦距,改变物距,观察、记录像的正倒、大小、虚实以及像距。
2.实验准备:实验器材的介绍、组装、调整
3.实验步骤:
①把物体F放在距透镜较远处,调整光屏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使物体F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
②观察像的正倒、大小,用刻度尺测出物距u、像距v,记录数据和像的性质;
③分析得到u<f时的成像性质、u=f不成像。
④得到完整的凸透镜成像规律。
1分钟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六、解释生活现象
利用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解释为什么水滴成像特点不同。
1分钟
课堂小结
布置作业
进行小结,布置作业。
课程基本信息
课例编号
学科
物理
年级
初二
学期

课题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第一课时)
教科书
书名: 物理 八年级上册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3 年 6月
教学人员
姓名
单位
授课教师
指导教师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理解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知道凸透镜成不同特点的像时的条件。
2.过程与方法

八年级物理上册《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案、教学设计

八年级物理上册《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案、教学设计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难点一: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理解与应用
凸透镜成像规律是本章节的核心内容,学生需要掌握实像和虚像的成像特点,以及物距、像距和成像大小的关系。这一部分内容较为抽象,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特别是对于成像规律的应用,需要通过大量实例和练习来巩固。
2.重难点二:公式的推导与应用
2.作业量要适中,避免过多占用学生的课余时间,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自主学习和休息。
3.教师要及时检查作业,给予学生反馈,指导学生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果。
此类作业旨在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物理现象,加深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理解。
3.应用题:结合生活实际,请同学们列举至少三个凸透镜成像的应用实例,并简要说明其工作原理。
通过此类作业,培养学生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生活的意识,提高学生的学以致用能力。
4.拓展阅读: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十一章第三节“凸透镜的成像特点及应用”,了解凸透镜在科技领域的应用,并结合自己的兴趣,撰写一篇关于凸透镜成像应用的小短文。
(二)过程与方法
1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2.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通过讨论、分析、归纳等方法,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3.组织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合作中交流、分享,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4.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等教学资源,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凸透镜成像的公式推导和计算是学生学习的另一个难点。学生需要掌握公式背后的物理原理,并能熟练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这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逐步引导学生理解公式,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3.重难点三:实验操作与观察
实验是物理学习的重要手段,本章节的实验操作和观察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关键。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不规范、观察不仔细等问题,需要教师耐心指导,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案3篇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案3篇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案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案精选3篇(一)教案名称: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凸透镜的特点和分类;2. 学习凸透镜成像的规律;3. 能够使用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内容:1. 凸透镜的特点和分类a. 凸透镜的定义和结构特点;b. 凸透镜的分类:双凸透镜和凸面镜;c. 凸透镜的焦点和焦距。

2.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a. 物距和像距的关系;b. 物高和像高的关系;c. 物体与像的位置关系。

3. 解决凸透镜成像问题的方法a. 绘制光线追迹图;b. 利用凸透镜成像规律计算物距、像距、焦距等。

教学过程:Step 1: 引导学生了解凸透镜的特点和分类(10分钟)- 通过展示凸透镜的实物或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凸透镜的结构特点和形状;- 解释凸透镜的定义和分类,强调双凸透镜和凸面镜的特点和区别;- 讲解凸透镜的焦点和焦距的概念,并结合图示进行说明。

Step 2: 讲解凸透镜成像的规律(15分钟)- 介绍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基本原理,即物距和像距的关系、物高和像高的关系、物体与像的位置关系;- 示意图和实例分析,让学生理解并记忆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过程。

Step 3: 解决凸透镜成像问题的方法(20分钟)- 通过示范和实例演练,教学如何绘制凸透镜的光线追迹图;- 给学生几个实际问题,引导他们利用凸透镜成像规律计算物距、像距、焦距等。

Step 4: 练习与巩固(15分钟)- 分发练习题,让学生个别或小组完成;- 点评练习题,并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提供额外练习题,加深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理解和熟练使用。

Step 5: 总结与评价(5分钟)- 让学生对课堂内容进行总结,提问和回答关于凸透镜成像规律的问题;- 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鼓励正确的回答和积极参与讨论。

教学资源:- 凸透镜实物或图片;- 包含凸透镜成像问题的练习题。

课堂作业:完成教师布置的练习题,并提交解题过程和答案。

拓展阅读:进一步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和相关实验方法,例如使用凸透镜进行放大实验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与物理课程标准2.运动和相互作用2.3声和光2.3.5认识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的发散作用,探究并知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有关。

本节课与探究并知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有关。

他有两项内容。

第一项课标要求的维度目标是体验性目标,行为动词是探究,学习水平为经历,学习内容是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第二项课标要求的维度目标是认知性目标,行为动词是知道,学习水平为了解,学习内容是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教材分析: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是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五章第三节的内容。

这节课是在学生对生活中常见的透镜及对其成像情况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探究活动,而研究的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培养了学生通过自主探究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和方法的能力。

新教材以探究凸透镜成像情况与物距关系为主线,让学生经历产生兴趣、发现问题、激发矛盾、进一步解决问题的过程,很好地体现了新教材让学生在体验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的精神,对今后进一步探究其他知识打下基础。

学情分析:
优势:八年级学生正处于物理的启蒙阶段,他们思维活跃,求知欲旺盛,具有强烈的操作兴趣。

通过对第四章和第五章前两节内容的学习,学生初步了解了一些较简单的物理知识和规律,这就为本节的教学做好了知识准备。

劣势:学生刚刚接触物理,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掌握欠缺,且在他们的逻辑思维还需要经验支持,所以应从他们的身边的现象入手,引起学生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课标要求“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教材分析中指出:“让学生通过观察凸透镜成像情况与物距之间的关系,经历了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与论证等实验探究的过程。

” 所以,通过对课标和教材的分析,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课标要求“知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但从学情分析中可以看出:“学生对于实验探究还处于起步阶段,记录数据后,分析这些数据归纳得到结论,是学生比较陌生的。

”所以,根据课标内容分析和学情分析,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为:科学探究中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

学习目标:
(1)通过探究活动,学生能自主操作实验并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2)知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3)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合作的精神,让学生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流程:
活动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请同学们将凸透镜紧靠书上的字,若适当增加凸透
镜与字之间的距离,并调节眼睛与透镜的距离,仔细观察,看到的像有没有变化呢?
2.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板书课题)
活动二、合作探究,求异创新
1.提出问题
凸透镜所成像的大小、倒正和虚实跟什么因素有关?
2.猜想与假设
引导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做出猜想:凸透镜所成像的大小、倒正和虚实可能跟物体到透镜的距离有关。

3.设计实验
学生讨论,设计实验方案。

(1)如何区别像的正立、倒立?
(2)怎样观察实像和虚像?
4.进行实验,收集数据
(1)为使像成在光屏中央,实验中烛焰、凸透镜和光屏应满足怎样的位置关系?
(2)在测得了几组成倒立、缩小的像和倒立、放大的像的数据以后,思考:在什么情况下可以得到等大的像?
(3)蜡烛移到透镜的焦点时,在光屏上能看到蜡烛的像吗?继续把蜡烛向凸透镜靠近,这时在光屏上能看到蜡烛的像吗?
5.分析与论证
学生针对记录的数据,进行数据处理,总结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活动三、小组讨论,合作学习
1.凸透镜成实像时,物和像在透镜的同侧还是异侧?成虚像时呢?
2.焦点处是什么像的分界点?
3.二倍焦距处是什么像的分界点?
4.凸透镜成放大的像时,物距跟像距相比,哪个比较大?
活动四、知识梳理,归纳总结
学生对本课时的学习内容进行回忆、小结。

板书设计: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当u>2f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当u=2f时,成倒立、等大的实像当f<u<2f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当u=f时,不成像
当u<f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