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东润

合集下载

朱东润先生——精选推荐

朱东润先生——精选推荐

朱东润先生朱东润先生(1896―1989),是我上个世纪50年代在复旦大学中文系上学时,受益最多的老师之一,也是复旦学人的楷模。

他的为人治学,均体现复旦学人的品格与风采。

朱先生早年曾留学英国,入伦敦私立西南学院学习,赴英留学之前,先在上海南洋附属小学和中学部学习,师从唐文治先生,故于弱冠之年即学贯中西。

1916年回国后,参加过讨袁斗争,又先后在《中国新报》任编辑和广西省立第二中学、南通师范、武汉大学、重庆中央大学、南京中央大学、无锡国专、江南大学、齐鲁大学、沪江大学等校任教,专注于文史研究,开辟中国史传文学研究和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是中国史传文学的奠基者和国内有数的几位文学批评史专家之一。

著有《史记考索》《八代传叙文学述论》《张居正大传》《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等著作。

1952年院系调整时调到复旦大学中文系任教。

从此,一直在复旦任教至去世,其间,1957―1981年任复旦中文系主任长达25年。

1956年秋,我从闽南一个偏僻的小县城考入复旦大学中文系学习时,对这位博学耿介的朱东润教授已早有耳闻。

1957年秋新学期开始,原系主任郭绍虞先生调任校图书馆馆长,朱东润先生接任。

此时朱先生已年逾花甲,但仍精神矍铄,讲起话来声如洪钟,抑扬顿挫。

从此,见到朱先生的机会就多了。

1958年后,我先后听过朱先生的《陆游研究》《史传文学研究》《中国文学史》宋元部分、《中国文学批评史》等四门功课,接触朱先生的机会更多了,也受到他为人治学的颇多影响。

1958年,全国在大跃进,也是朱东润先生学术上的丰收之年。

他绝不当挂名的系主任,系里的大事小事,事必躬亲;好多事他要做主,于是行政工作相当忙。

他还得参加一些社会活动,譬如1958年夏天,作为教授的他,被抽调到上海金星钢笔厂参加劳动。

就是在这么繁忙的情况下,他还同时进行《陆游传》《陆游研究》《陆游选集》3个项目的研究写作活动,并于1959年同时完成3本书的写作与编选。

这是一种真正的大跃进精神。

访朱东润故居

访朱东润故居

访朱东润故居泰兴镇中心小学五(6)班戴诗清有一位名人,他师表人伦,桃李天下;他五体皆擅,是一位书法名家。

他就是朱东润。

深春,我们怀着对朱东润爷爷的敬仰,踏入了他的故居。

故居大门朝南,青砖青瓦,走进大门——只见五间厅屋,飞檐翘壁。

听完了讲解员的介绍,我们随着队伍向西走,一道花墙映入眼帘,上面有朱东润爷爷的亲笔题字:“师友琅琊”。

这是我不禁想起了朱东润爷爷十分热爱书法,他早年就驰名于书坛。

他的书法落笔古雅,功力深厚,风格苍朴高逸,小篆功力尤深,气势精邃,为世人所宝珍。

接着,我们进入了展厅。

阅读着墙上的资料,看看着玻璃柜里的物品,我想:朱东润爷爷一生中著作等身,学贯中西,桃李天下,怎能不让人敬佩呢?后院里,有一个大池塘,周围用石块围了起来,池塘里面,一条条小金鱼游得正欢,它们东游游,西游游,好像在做游戏。

我们继续往前走,是一间屋子,里面有一尊朱东润爷爷的塑像。

我仔细的端详了一阵塑像,一副眼镜架在鼻梁上,眼睛里闪烁着智慧的光芒,看上去一副学者风范。

那嘴唇闭得紧紧的,看上去十分严肃。

朱东润爷爷曾经说过:“国家总是自己的国家,自己对于国家有永远不能解除的责任。

”他虽然桃李满天下,但却从未尝过师道自尊。

他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始终以梁启超“战士死于沙场,学者死于讲坛”自励,直到90岁高龄时,还依然执掌教鞭,著述不缀。

他教过的冯其庸、陈征、顾易生等等,那个不是他呕心沥血教出来的名人?我不禁想象起来:朱东润爷爷手持教鞭,站立在三尺讲台上,为下面的学生传授着知识。

朱东润爷爷是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的开创者。

《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中国文学论集》、《史记考索》等等,都是他笔下的文学批评史著作。

朱东润爷爷还是中国现代传记文学的开拓者。

他以毕生的精力,撰写了大量有影响的传记作品,以长期艰苦的劳动为中国传记文学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

朱东润爷爷赤子情怀十分真切,他眷恋自己的家乡——泰兴,长期关心家乡的建设与发展,到了晚年,他还将在泰兴的房屋和那些珍藏已久的书籍赠送给了家乡泰兴的图书馆,他的奉献精神被人们所敬仰。

朱东润小传_初二写人作文

朱东润小传_初二写人作文

朱东润小传
朱东润〔1896年一1988年〕,江苏泰兴人。

原名朱世溱。

早年留学英国。

1916年曾在上海办报,反对東世凯称帝。

抗日战争中,在重庆参加抗日民主运动。

1952年后,长期在复旦大学从亊教育和学术研究工作,曾任复旦大学中文系敉授、中国作家协会理亊等取。

1988年2月10日在上海病逝。

是中国现代传记文学的开创者,所著《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是中国最早的文学批评史专著之一。

对乍国古代文学和上古史糌研究尤力。

还擅长书法,风格苍朴超逸。

主要著作有《张居正大传入《陆游传》、《梅尧臣传》等。

参观朱东润故居 丁玉洁

参观朱东润故居 丁玉洁

朱东润先生的读书与做人泰兴市黄桥初级中学初二(6)班丁玉洁朱东润故居在泰兴城区,东临环城河,西靠公园路。

故居大门朝南,青砖青瓦,沿墙一排悬铃木,附近有杨柳、榉树,墙角还有合欢,桂花等,风中似乎也有了花草清香,淡雅得令人陶醉。

走进大门,一个花草茂盛的小天井呈现眼前,幽静无比。

天井东墙上镶嵌着圆形浮雕,镂刻着精美的图案。

走过天井,是五间厅屋,飞檐翘壁。

屋前一株桂花和一株白玉兰夹拥着一株红薇,斑斓的花朵在风中摇曳,像是先生在向我们招手,欢迎我们的参观、学习。

向东是一个小院,一口水井安静地呆着。

井栏一圈五个字“水清洌尔洁”,这就是东润先生为人正直清澈、如一泓清泉的真实写照。

屋后有五棵古银杏,枝叶繁茂,硕果累累。

风一吹,古银杏摇头摆尾,似乎在向人们讲述主人不平凡的一生。

走在朱东润先生的故居中,阅读先生的一生经历,我的心情也随之起伏。

燥热慢慢消散,心中留下敬佩与宁静……先生是一位老师,兢兢业业,愿为学生燃烧自己,更愿做学生的榜样。

“大跃进”时期,有一次中文系召开“跃进大会”,目的是要大家再一次“鼓足干劲”,力求“多快好省”地搞工作。

在学生、教师纷纷登台,决心要这个“提前”那个“提前”之后,大家把朱东润先生“促”上了讲台,要他表态。

他原本坐在那里一言不发,这时却如箭在弦上,不“跃进”一下便下不了台。

踌躇再三,他终于在一片督促声中开了口。

他说,原定5年完成的《陆游传》、《陆游研究》、《陆游诗选》三部著作,已提前为4年,现在决心再提前一年,3年完成。

不料,他这痛下决心的姿态依旧引起满堂哄笑。

出3著作,5年尚且紧张,何况3年!3年很快就过去了。

“跃进”热潮消退之后,人们早已忘却当年的“豪言壮语”,但朱东润先生却如期完成并出版了他的三部著作。

说到做到,这是多么难得可贵的。

在规定的时间里以最好的质量完成任务,这更是十分不容易的。

读书,不就是要这样吗?说到做到,亲力亲为。

想想自己,也许只是父母布置的一个简简单单的小任务或者是老师布置的作业,都不能像先生一样准时、高效地完成。

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元代部分)【圣才出品】

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元代部分)【圣才出品】

朱东润《中国历代⽂学作品选》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元代部分)【圣才出品】第7章元代部分7.1 复习笔记⼀、诗歌(⼀)刘因诗1.⼈物简介刘因,元代著名理学家、诗⼈。

字梦吉,号静修。

初名骃,字梦骥。

2.著作诗⽂集《静修集》,收⼊各体诗词800余⾸。

3.作品解读《⽩沟》:这⾸诗指出宋太祖曾图谋收取幽燕,但是⼉孙不能继承遗志,对辽⾦⼀味妥协退让,终于酿成覆灭之祸。

诗中追溯宋朝开国之初采取重南轻北⽅针,对于造成丧失北部中国的失误提出了批评。

表现了诗⼈在元蒙统治下的深沉感慨。

(⼆)赵孟頫诗1.⼈物简介赵孟頫,字⼦昂,号松雪,松雪道⼈,⼜号⽔晶宫道⼈。

元代著名画家,楷书四⼤家之⼀。

赵孟頫博学多才,能善诗⽂,懂经济,⼯书法,精绘艺,擅⾦⽯,通律吕,解鉴赏。

特别是书法和绘画成就最⾼,开创元代新画风,被称为“元⼈冠冕”。

他也善篆、⾪、真、⾏、草书,尤以楷、⾏书著称于世。

2.著作著有《松雪斋⽂集》。

3.作品解读《岳鄂王墓》:这是⼀⾸怀古七律。

此诗以岳坟的荒凉景象起兴,表达了对岳飞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

并由此⽽联想到南宋君⾂不顾国家社稷与中原⽗⽼,偏安东南⼀隅,以致最终酿成亡国惨剧。

作为宋宗室,赵孟頫于亡国之际,⾯对岳坟追寻南宋衰亡之因,就不仅仅是客观的理性认识了。

此诗结尾两句,即蕴涵着诗⼈⽆尽的家国之思、亡国之恨。

(三)虞集诗1.⼈物简介虞集是元代著名学者、诗⼈。

字伯⽣,号道园,⼈称邵庵先⽣。

虞集素负⽂名,与揭傒斯、柳贯、黄溍并称“元儒四家”;诗与揭傒斯、范梈、杨载齐名,⼈称“元诗四家”。

2.著作领修《经世⼤典》,著有《道园学古录》、《道园遗稿》。

3.⽂学成就——诗歌(1)诗歌内容表现出较强的民族意识。

他在《挽⽂丞相》⼀诗中,对宁死不屈的南宋忠⾂⽂天祥充满了哀悼。

(2)有些诗写出了民⽣疾苦,如《杞菊轩》。

也表达了对元统治者推⾏的民族仇杀政策的不满。

(3)他更多的诗是赠答应酬、内容空泛的作品。

虞集⽣长在社会和平安定时期,他的诗词⼀般都写得清和淡远、⼀派承平⽓象。

朱东润古代文学文选归田赋原文

朱东润古代文学文选归田赋原文

朱东润古代文学文选归田赋原文以及翻译游都邑以永久,无明略以佐时。

徒临川以羡鱼,俟河清乎未期。

感蔡子之慷慨,从唐生以决疑。

谅天道之微昧,追渔父以同嬉。

超埃尘以遐逝,与世事乎长辞。

于是仲春令月,时和气清;原隰郁茂,百草滋荣。

王雎鼓翼,仓庚哀鸣;交颈颉颃,关关嘤嘤。

于焉逍遥,聊以娱情。

尔乃龙吟方泽,虎啸山丘。

仰飞纤缴,俯钓长流。

触矢而毙,贪饵吞钩。

落云间之逸禽,悬渊沉之鲨鰡。

于时曜灵俄景,继以望舒。

极般游之至乐,虽日夕而忘劬。

感老氏之遗诫,将回驾乎蓬庐。

弹五弦之妙指,咏周、孔之图书。

挥翰墨以奋藻,陈三皇之轨模。

苟纵心于物外,安知荣辱之所如。

翻译:在京都作官时间已长久,没有高明的谋略去辅佐君王。

只在河旁称赞鱼肥味美,要等到黄河水清还不知是哪年。

想到蔡泽的壮志不能如愿,要找唐举去相面来解决疑题。

知道天道是微妙不可捉摸,要跟随渔夫去同乐于山川。

丢开那污浊的社会远远离去,与世间的杂务长期分离。

正是美好的仲春时节,气候温和,天气晴朗。

高原与低地,树木枝叶茂密,杂草滋长。

鱼鹰在水面张翼低飞,黄莺在枝头婉转歌唱。

河面鸳鸯交颈,空中群鸟飞翔。

鸣声吱喳,美妙动听。

逍遥在这原野的春光之中,令我心情欢畅。

于是我就在大湖旁龙鸣般唱,在小丘上虎啸般吟诗。

向云间射上箭矢,往河里撒下钓丝;飞鸟被射中毙命,鱼儿因贪吃上钩,天空落下了鸿雁,水中钓起了鱼。

不多时夕阳西下,皓月升空。

嬉游已经极乐,虽然夜来还不知疲劳。

想到老子的告诫,就该驾车回草庐。

弹奏五弦琴指法美妙,读圣贤书滋味无穷。

提笔作文,发挥文采,述说那古代圣王的教范。

只要我置身于世人之外,哪管它荣耀与耻辱的所在?。

朱东润

朱东润

朱东润编辑朱东润(1896-1988),原名世溱,后以字行,江苏泰兴人,中国古代文学及各体文学著名专家、文艺批评家、文学史家、教育家、书法家,复旦大学中文系原系主任。

朱东润教授不仅是中国文学批评史学科主要奠基者之一,也是中国现代传记文学的拓荒者。

目录1简介2人物年表3伉俪情深4学人轶事5主要著作6人物评价1简介朱东润(1896-1988),当代著名传记文学家、文艺批评家、文学史家、教育家、书法家。

原名朱世溱,泰兴县城人,明代福建巡抚、督师抗击荷兰侵略者朱一冯之裔孙。

朱东润先生自幼失怙,1907年受族人资助,考入南洋公学附小读书。

因成绩优异、刻苦朱东润勤奋,1910年得上海南洋公学监督唐文治资助升入中学。

此后却因家境贫困、资助中断而辍学。

时值辛亥革命,朱东润先生的三哥因参加反对清王朝的武装起义而被清军杀害。

三哥的就义,对朱东润先生触动很大,终其一生,他都抱爱国爱民、反对专制、追求民主之旨不移。

1913年秋,朱东润先生入留英俭学会,赴英留学,次年进入伦敦西南学院读书,课余从事翻译,以济学费。

1916年初,朱东润先生放弃学业,毅然回国参加反对袁世凯复辟称帝的斗争。

1917年秋朱东润先生应聘至广西省立第二中学任教,开始了他长达七十余年的教学生涯。

1919年朱东润先生回到江南,任南通师范学校教师。

1929年他出任武汉大学特约讲师,受闻一多先生委托开设中国文学批评史课程,后晋升为副教授、教授。

抗战爆发后,他忍痛抛妻别子,愤然离开沦陷的家园,绕道东南亚,远赴大西南,为维护民族生存而斗争。

1942年8月任重庆中央大学教授,1947年夏,至无锡国学专科任教,后又任江南大学教授。

1951年春任齐鲁大学教授,同年秋,改任沪江大学教授。

1952年全国高等院校院系调整时,朱东润先生调入复旦大学中文系任教授,1957年起任复旦大学中文系主任。

解放后,朱东润先生以空前的热情投身于祖国的文化教育事业,“文化大革命”中,他历经非人磨难,爱妻邹莲舫夫人也因受牵连而不堪凌辱含冤而亡,但朱东润先生却以一身傲骨面对邪恶势力的威压,始终不肯屈服。

四部关于杜甫的有学术价值的传记著作

四部关于杜甫的有学术价值的传记著作

四部关于杜甫的有学术价值的传记著作四部关于杜甫的有学术价值的传记著作华亭蔡宏伟1.朱东润《杜甫叙论》关于杜甫,作者曾经考虑过写⼀本⽐较完整的传记,多少年来没有动⼿。

有⼀些问题经常对作者提出,例如李姓王朝和吐蕃王朝、回纥王朝的关系,杜甫作品在唐诗中的地位、杜诗的发展及其创作道路等,不断地在胸中来回。

最近对于这些问题有了某种程序的解决,因此写了这本书。

作者把这本作品称为“叙论”。

中国古代的传记本书称为“叙”,《史记》有《⾃序》,《汉书》《叙传》,三国时有《马钧叙》。

“叙论”的本意就是评传,作者这本书对于杜诗的发展讲得较多,实际上是杜甫的评传。

由于有些⼈把评传写成对于作者的⽚段叙述,例如作者的家世,作者的⼈⽣观等,所以这本书不称为评传,称为“叙论”。

2. 冯⾄《杜甫传》冯⾄是继闻⼀多之后,⼜⼀位致⼒于杜甫研究、致⼒于向⽂学界和全社会传扬杜甫精神的著名诗⼈!冯⾄是中国⽂学研究家,其治学严谨认真,与其诗歌风格⼀样,抒情⽽不恣情,凝练⽽不怪异,《杜甫传》即此⼀特点的具体体现。

本书是⼀部融作者⾃⼰的⼈⽣经验、创作体会和研究⼼得于⼀炉的著作。

该书于1952年11⽉初版后,引起⼴泛的影响。

1980年3⽉⼜出版了增订版,附录了三篇⽂章、⼀篇⼩说。

本次重印,补⼊⼀些具有重要⽂献价值的材料,包括冯⾄撰写《杜甫传》时所作的笔记、所绘的图表等材料,冯⾄参加纪念杜甫活动的照⽚,⼀些著名学者有关《杜甫传》的信笺,夏承焘《读(爱国诗⼈杜甫传)》书评⼀篇等。

3. 莫砺锋《杜甫评传》本书有两个特点,⾸先,它既把杜甫当作伟⼤的诗⼈,详细论述其诗歌创作成就及其创作发展过程;⼜把杜甫当作伟⼤的思想家,对其⼈⽣哲学、政治思想和⽂学思想、美学思想进⾏了探讨。

其次,本书评、传结合⽽侧重于评,并试图把杜甫置于时代和社会的⼴阔背景中予以审视,从⽽对杜甫的地位、影响及意义作了较深刻的阐述。

4. 陈贻焮《杜甫评传(套装全3册)》《杜甫评传(套装全3册)》是2011年北京⼤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

朱东润自传阅读参考答案

朱东润自传阅读参考答案
《朱东润自传》参考答案
• 1【参考答案】 D、B。 • 答D给3分,答B给2分,答A给1分;答C、 E不给分。
掺沙子扔石头挖墙脚
• 这是毛主席老人家的惯用办法,在人事安排上用这 三种办法,来达到自己控制全局的目的. • 把自己的人安排进其他的系统,干扰了这个系统的 运行,这是掺沙子.举例:把杨成武安排进林彪控制 的总参谋部. • 扔石头就是把对方的次要人物孤立,或者打倒,举例: 打倒王力和关峰.打击一下四人帮的气焰. • 挖墙脚就是把对立系统的人物挖过来为自己所用, 举例;如王洪文,原是张春桥和江青的主力干将,但 主席把王洪文提拔为党中央副主席,直接打击了张 春桥的计划.
• (4)第一问:①应该入情入理地细致刻画传主的 个性。如果只重比较,就看不清传主的个性,而 要是像《维多利亚女王传》那样就不够细致,像 《约翰逊博士传》那样细致则难免琐碎。②应该 信笔直书,全面评价传主的优缺点。要是像有些 古代文人的作品那样只是歌颂死者,就不是传记 文学。 • 第二问:观点一:同意。①只有入情入理地细致 刻画传主的个性,才能给人深刻的印象,且具有 可读性;②人无完人,只有全面评价传主的优缺 点,才能给读者一个完整的人物形象。 • 观点二:不同意。①细致刻画个性需要史料支撑, 如果史料不足而仍然强调这一点,就会导致不够 客观,显得矫揉造作;②追求全面评价传主的优 缺点,不能有效凸显传主的个性。
2
• ①广泛阅读古今中外的传记作品,如《史 记》《汉书》《约翰逊博士传》《维多利 亚女王传》等,并比较它们的异同;②深 入研究传记文学理论,辨析不同概念,如 阅读莫洛亚的传记文学理论,分辨史传、 别传、自传、传叙文学等;③进行传记文 学写作实践,如给张居正写传。
3
• ①偏重学术经历,主要写自己的传记文学 观及其形成过程; • ②写生平与写学术二者交融,呈现学

参观朱东润故居

参观朱东润故居

参观朱东润故居
襟江小学六(6)王心怡
今天学校组织我们六年级的学生去参观朱东润故居。

一路上,我不停地想着朱东润故居的样子,富丽堂皇。

一进门便可以看到朱东润先生的雕像,他戴着一副老花眼镜,手里拿着一本书,正在津津有味地阅读……
“王心怡,你看要到了。

”后面的李婕提醒我道。

我一看,与我想象的完全相反,这里像农村人家的房子一样,不注意一看,还以为是普通人家。

进了纪念馆,首先是讲解员阿姨为我们讲解朱东润老爷爷。

朱爷爷是泰兴人,1896年出生,1952年担任复旦大学中文系主任,从事任教70几年,为祖国培育出了许多优秀的能人意士。

他还出版了许多中外闻名的巨著,《陆游传》、《张居正大传》、《李方舟传》……了解了朱东润爷爷,我不禁对他产生了敬意,他是这么爱家乡,爱文学,爱祖国。

开始参观了,我们参观了朱爷爷的住处,他的房间很简朴,一张床,一个柜子。

他的书房也十分简单,一个书柜,一张书桌,一把椅子,我似乎看到了有一位白发苍苍的老爷爷,正坐在书桌前挥笔创作呢!这么简朴的人却在文学上创作了宏伟篇章。

朱爷爷有许多让我们值得学习的地方,其中最令我敬佩的是朱爷爷对学习的态度,他对待学习一丝不苟,从不马虎。

再看一看我,记得有一次,我在做数学《课时作业》,一开始十分顺利,不一会儿就做到了最后,可出现一只拦路虎,有一道题不会了,我不定神了,一会儿摸摸笔,一会儿躺在床上,一会儿趴在桌上……心不在焉。

这时我想到了朱爷爷,他一生都严格要求自己,不让自己在学习上出一点纰漏。

从今往后我一定要以朱东润爷爷为傍样,学习认真,做人诚实,工作负责的好少年。

指导老师:王红星。

李方舟传

李方舟传

“大跃进”时期,有一次中文系召开了“跃进大 会”,要大家再一次“鼓足干劲”,力求“多快 好省”地搞工作。学生、教师纷纷登台,决心要 这个“提前”那个“提前”,朱东润先生被请上 了讲台,在敦促的口口声声中开了口:说原定 5年 完成的《陆游传》、《陆游研究》、《陆游诗选》 三部著作,已提前为4年。现在决心再提前一年, 3年完成。不料,他这痛下决心的姿态依旧引起满 堂哄笑。那时指出的指标,大家论月计天一年 尚嫌太长,何况3年!人们催逼着他再“鼓足劲”、 再加快一点,他却再也不肯改口,只是无可奈何 地叹道:“这已经非常紧张,再也不能提前 了!”3年很快就过去了。“跃进”热潮消退之后, 人们也早已忘却当年的豪情。但朱东润先生却如 期完成并出版了他的三部著作。
2.文中表现了李方舟哪些品质?
做事善始善终、坚持到底;公私分明,吃苦 耐劳;不计名利,心胸宽广;工作热情,全 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待人善良热情、尽心竭力帮助他人。 对政府的信赖,对社会充满责任感,乐于奉 献。 对丈夫的深挚感情。
3.文中最后描述了李方舟在南翔为丈夫过生 日的情景,为什么以写欣喜舒畅开始而以写 悲惋怅惘结束?作者大段引述女艺人的唱词, 有什么暗示意义?
于是孤独而倔强的朱东润不顾随时被抄家检查 的危险,开始为亡妻立传。迫于形势,他采用 托名的方式,《李方舟传》由此诞生。这本书 记录了邹莲舫艰苦辛劳的一生,也寄托了朱东 润对爱妻的无限追思。 1979年元月,复旦大学为邹莲舫召开了平反昭 雪大会。哀乐声响起大家都哭了,只有朱东润 还是肃然,因为他知道这一切邹莲舫是听不到 也看不见了。
1965年秋,年近70岁的朱东润携同邹莲舫一起到 南翔的古猗园游玩,庆祝古稀之寿,但朱东润万 万没有想到这次出行竟然成为他有生之年和邹莲 舫的最后一次出行。1966年,轰轰烈烈的“文革” 风暴迅速席卷了全国,复旦大学也不例外。朱东 润首当其冲地被定为反动学术权威,批判、斗争 马上成为他日常生活的全部。学校的学生来了, 让他跪在擦衣板上,拿日本人的大砍刀放在他的 脖子上要他承认是牛鬼蛇神。

一位传记文学家,该如何讲述自己的一生——读《朱东润自传》

一位传记文学家,该如何讲述自己的一生——读《朱东润自传》
不过在这本书里我们没有看到他在87岁和 91岁时还完成两部著作,成为现代学术史上的佳 话;没有看到他90高龄依然执掌教鞭,为学生尽 心尽力,完成了“教师终于讲席”的夙愿。
他笔下的人物个个有血有肉,带着时代精 神,在写自己时也是如此,在本书中读者能够深 刻感受到二十世纪中国社会变迁的风风雨雨。
我们可以和作者一起历经清王朝的覆灭、中 华民国的混乱、抗战的动荡;也可以感受他在艰 苦岁月中遭受的不公平待遇,更能看到他始终向 往光明,执着进步,耄耋之年毅然选择加入中国 共产党。
他精研文史,开设中国文学批评史课程,在 几乎一片空白的基础上构建了一个相对完整的学 术体系;作为传记文学家,他立志“替中国文学
界做一番斩伐荆棘的工作”,先后总结提出系统 而完整的传记文学理论主张,为中国传记文学开 辟了一条新路;他喜好书法,教书、写作之余临 池不辍,是著名的书法家;他教书育人,呕心沥 血为国家培养人才……
朱东润出生之时,家道中落,早年生活艰 苦,导致他的求学之路异常坎坷。17岁时他受到 资助前往伦敦西南学院就读,跟以往一样也没能 完成学业。因为在他20岁那一年,袁世凯称帝, 他毅然回国参加反袁斗争。
次年,为了生活他到广西第二中学担任英语 老师,开启了教师生涯。此后多年,他辗转于多 所学校,献身教育和学术研究事业70余年。
朱东润去世已经三十多年,如今我们这些站在 时间远方的人,依然享受着这位老人一生的学术馈 赠,他是我们不能忘也不应该忘记的人。
64 文化 品书屋
一位传记文学家,该如何讲述自己的一生?
——读《朱东润自传》
文_曹 程
这是一本传记文学 家的 传 记 。一 部反 映世事浮沉 、“儒 林”百 态 和 普 通 人 生的历史长卷。
郦波教授在《百家讲坛》为观众讲解《风 雨张居正》时多次致敬朱东润先生,究竟是何许 人让郦波教授如此推崇?他是我国的学术泰斗, 中国文学批评史学科奠基人之一,也是我国“传 记文学第一人”。下面我们一起走进《朱东润自 传》,看看一位传记文学家,该如何讲述自己的 一生。

朱东润:“传记文学第一人”

朱东润:“传记文学第一人”
人 、 l 主编 。 》
机轰 炸时 , 因为 是夏天 , 身上穿 的白衣 服不 宜跑警报 , 就只能 “ 伏在 窗下” 等 ,
敌机走 了 , 爬起来 继续 写。
他 未 曾料 到 , 自己 有 一 天会 在 每 日 强 迫 劳 动 之 后 ,偷 偷 摸 摸 地 写 作 妻 子
“ 凡的一生” 平 。而 在 后 人 眼 里 , 这种 写
和 子 女 奉 献 了 一 生 的 家庭 妇 女 的 思
念 , 托于“ 方舟” 寄 李 。这 位 老 人 一 生 追
彩东润 治 学严 谨 ,著作 等 身 , 主
求历史 的真实 ,晚年却 被迫选 择 了曲
笔。每当夜 阑人静 , 他趴在堆满 书籍 和 杂物 的床上 ,展 纸染 毫 ,透过 细细 密 “ 密的 文字 , 与亡 妻相会 。” 他说 , 把 她“ 他生命里 的春 天带走 了” 。
这 种 变 化 ,前 后 相 隔 不 过 3 0年 。
作隐晦而艰涩。 他的《 李方舟传》 丝毫没 有提 及“ 文革 ” 只在最后一 章 , 到老 , 写
夫妇 同游南翔镇 , 意中听到一 首骚 体 无 悲歌如天音传来 , 夫人“ 惨然泪下 ” 。
皤有 《 张居 正 大传 》 《 、 陆游 传 》 、

篇 大 作 , 给 了一 个 虚 构 的 人 物 ?不 献
过, 即使 是最严 肃的评论 者 , 也许也 会
开一 个窟 窿 , 通一 线 , “ 光 他 对着 昏 昏 欲睡的灯光 , 笔疾 书” 执 。而 当 日本 飞
是复旦第 一批博 士生导 师之一 ,
原谅朱东 润。因为这本 《 李方 舟传 》 是 , 这位 著名传记 作者对爱 情 的一次 隐秘 追忆 。他 的妻子 因为受他 “ 反动 文人 ”

论朱东润《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的体例追求

论朱东润《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的体例追求

o u t l i n e o f t h e h i s t o r y o f C h i n e s e l i t e r a y r c r i t i c i s m d e s c i r b e d a c o m p l e t e h i s t o r y o f C h i n e s e l i t e r a y r c i r t i c i s m i n a n e w w a y .Z h u
关键 词 : 朱 东润 ; 编撰 体 例 ; 现 代 意 识 中图分类号 : H 0— 0 6 文献 标 识 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0 1— 7 3 3 X( 2 0 1 3 ) 0 6— 0 0 0 6— 0 4
Al l St e mm e d Fr o m I n t e n d:Di s c u s s i ng t h e S t y l e o f Zhu Do n g r u n’ S
f o u n d a wa y i n wr i t i n g t h e h i s t o y r o f C h i n e s e l i t e r a r y c r i t i c i s m wh i c h t e n d e d t o b e t h e mo d e i n c r i t i c s ,i t b e c a me t h e f i r s t h i s t o y r w o r k o f c r i t i c i s m w h i c h h a d mo d e r n c o n s c i o u s n e s s i n t h e h i s t o r y o f c r i t i c i s m.

朱东润临《书谱》赏析

朱东润临《书谱》赏析

名家手泽赏读>>>>朱东润(1896—1988),江苏泰兴人,20世纪50年代起长期任教于复旦大学,是中国古代文史研究的大家,中国现代传记文学理论研究和写作实践的开拓者。

先生著作等身,所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作为高等学校文科教材通行全国,所著《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张居正大传》等蜚声学界。

钱锺书曾将其与郭绍虞并称,谓“郭朱二老,当代耆硕”。

朱东润著述之余,雅好翰墨,坚持不懈。

晚年自评其书法,以为出于其文史研究成就之上。

1996年,其孙女朱邦薇及孙婿吴格征集先人遗墨,益以自藏,编为《朱东润先生书法作品选》一册,顾廷龙先生题签作序,上海书画出版社影印出版。

册中所收作品,包括篆隶行草四体。

数量不多,而品类丰富,可见先生书法风范,各体兼擅,篆草尤精。

草书作品中有临《书谱》散叶四张,笔力雄健,章法谨严,有大家气象。

青年朱东润学书的动机,实出于功用考量。

22岁时,他惊悉上海南洋公学老师朱叔子先生逝世,伤怀中为撰挽联,但因不善书法,只好请人代写,为此情感上深感愧疚,心理上亦大受刺激,从此励志学书。

朱东润取法乎上,立意颇高,他要专门、系统地修习书法。

当时,清代书坛中的碑派虽渐成强弩之末,但遗风犹存。

受包世臣《艺舟双楫》、康有为《广艺舟双楫》的直接启发,朱东润认为,一般人先学真书、再学行草篆隶,这是“倒学”。

他要按照书法发展史本来次序,从篆书学起,进而至于隶行楷草。

朱东润的学术研究,往往采取穷尽材料的方式,追根溯源,循序渐进,他于书法亦主张从头学起,下笨功夫。

他制定了漫长的学书计划,准备用一生的时间来修习各体书法。

第一体篆书,就要下二十年的工夫,其后隶行草各学二十年(另有各十五年、各十年之说),以期晚年有所成就。

生年不满百,而斯人也发此宏愿!朱东润言出必行,据家人记述,其日课之勤,自律之严,着实令人敬佩:“自少至老,七十余年间,无论生计艰易,境遇安危,但使居可安砚,力能握管,即临池不辍,迄未间断。

《朱东润自传》完全解析

《朱东润自传》完全解析
②朱先生确实是有儒学风度的学者,一身正气,因此他所选 择的传主对象,差不多都是关心国计民生的有为之士.他强调关 切现实,拯救危亡,尊崇气节与品格.这都是可以理解的.傅璇琮 理性的思索和情感的倾注—读朱东润先生史传文学随想
整体感知,划分层次
一1-3生平,工作经历,决定献身传记文学的原因 二4-9广泛阅读古今中外的传记作品并比较它们的
6除了史家和文人的作品以外,是不是还有值得提出的呢 有的,这便 是所谓别转.别转的名称,可能不是作者的自称认识后人认为有别与正史, 因此成为别转,有些简单一些,也可成为转叙.这类作品写得都很生动,没 有那些阿谀奉承之辞,而且是信笔直书,对于传主的错误和缺陷,都是全 部奉陈.
7是不是可以从国外吸收传记文学的写作方法呢 当然可以,而且有 此必要.但是不能没有一个抉择.罗马时代的勃路塔克是最好的了,但是 他的时代和我们相去太远,而且他的部部大作,所着重的是相互比较而很 少对于传主的刻画,因此我们只能看到一个大略而看不到入情入理的细 致的分析.
2朱东润的传记文学观是如何形成的 请结合材料简要分 析.6分
①广泛阅读古今中外的传记作品,如史记汉书约翰逊博 士传维多利亚女王传等,并比较它们的异同; ②深入研究传记文学理论,辨析不同概念,如阅读莫洛亚 的传记文学理论,分辨史传、别传、自传、传叙文学等; ③进行传记文学实践,如给张居正写传.
4参考答案第一问4分:①应该入情入理地细致刻画传 主的个性,如果只重比较,就看不清传主的个性,而要是 像维多利亚女王传那样就不够细致,像约翰逊博士传那 样细致则难免琐碎.②应该信笔直书,全面评价传主的 优缺点.要是像有些古代文人的作品那样只是歌颂死者, 就不是传记文学.每答出一点给2分
10国内外的作品读过一些,也读过法国评论家莫洛亚的传 记文学理论,是不是对于传记文学就算有些认识呢 不算,在自 己没有动手创作之前,就不能算是认识.

七月原文及翻译注音朱东润

七月原文及翻译注音朱东润

七月原文及翻译注音朱东润原文qī yuè liú huǒ ,jiǔ yuè shòu yī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yī zhī rì bìfā,èr zhī rì lì liè 。

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

wúyīwúhè ,hé yǐzúsuì ?无衣无褐,何以卒岁?sān zhī rì yú sì ,sì zhī rì jǔzhǐ 。

三之日于耜,四之日举趾。

tóng wǒ fùzǐ,yè bǐnán mǔ ,tián jùn zhìxǐ 。

同我妇子,馌彼南亩,田畯至喜。

qī yuè liú huǒ ,jiǔ yuè shòu yī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chūn rìzài yáng ,yǒu míng cāng gēng 。

春日载阳,有鸣仓庚。

nǚzhí yì kuāng ,zūn bǐ wēi xíng,yuán qiú róu sāng 。

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

chūn rì chí chí ,cǎi fán qí qí ;春日迟迟,采蘩祁祁;nǚxīn shāng bēi ,dài jí gōng zǐtóng guī 。

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

qī yuè liú huǒ ,bā yuè huán wěi ;七月流火,八月萑苇;cán yuè tiáo sāng ,qǔ bǐ fǔ qiāng ,yǐ fá yuǎn yáng ,yī bǐnǚsāng 。

关于朱东润的评价是怎样的?他有着怎样的文学贡献

关于朱东润的评价是怎样的?他有着怎样的文学贡献

关于朱东润的评价是怎样的?他有着怎样的文学贡

本文导读:3年很快就过去了。

“跃进”热潮消退之后,人们也早已忘却当年的豪情。

但朱东润先生却如期完成并出版了他的三部著作。

他的《诗经》研究,以“国风不出于民间说”最为著名。

其《国风出于民间论质疑》一文,大抵就《国风》所言之地位、境遇、服御、仆从诸端,论证作诗者或自言,或言其关系之人,或言其所歌咏之人,而其所言皆统治阶级之事,故其诗亦为统治阶级之诗。

其反驳“国风出于民间论”的理据主要有三点:
1、《诗三百五篇》以前及其同时之著作,凡见于钟鼎简
策者,皆王侯士大夫之作品。

何以民间之作,止见于此而不见于彼?
2、即以持“民歌说”者所认定的“民歌”代表作《关雎》、《葛覃》论之,《关雎》之“君子”、“淑女”,非民间之通称;“琴瑟”“钟鼓”,非民间之乐器;《葛覃》“师氏”,非民间所能有。

3、后代之文化高于前代,何以三千年前之民间,能为此百六十篇之《国风》,后世之民歌远不及矣?
他又以下两个证据为补充:
1、“《国语》所谓列士献诗,其义要当于统治阶级而已。


2、据《毛诗序》,凡作者可考而得其主名者69篇,而其作者皆为统治阶级。

又考三家诗说,亦得4篇。

其论证最
精彩的部分则是就《诗》之本文,由名物章句而确考其为统治阶级之诗者凡80篇,从而使自己的观点有很强的说服力。

他的“国风不出于民间”最为著名《国风出于民间论质疑》,在当时出版是受到很多人的冷落,能回避就回避了,几乎在当时没造成巨大影响。

向朱东润爷爷致敬_作文650字_小学六年级写人作文_

向朱东润爷爷致敬_作文650字_小学六年级写人作文_

向朱东润爷爷致敬泰兴,人杰地灵、群英荟萃。

当初,就是在这里,走出了一位值得尊敬的伟人,那就是我们的着名校友,着名书法家、文学家——朱东润老先生。

春日,阳光和煦。

我们在徐东明老师的带领下,踏着春风,迎着春光,前去瞻仰朱东润爷爷的故居。

走进院门,便感到一种说不出的朴素、祥和,就如朱东润爷爷高贵的品质,不需要浮夸的摆设,却依旧优雅。

我跨过门槛,迫不及待地开始参观。

我先是走进了一个小屋,门框上挂有一张写着“师友琅琊”的牌匾,屋里记录了朱东润爷爷那不平凡的一生,我边看边感叹:“朱东润爷爷真是厚德载物、高风亮节啊,难怪会取得如此成就,从而名垂青史。

”忽然,一个玻璃专柜吸引了我的眼球,里面是朱东润爷爷一生写出的各种文学作品,包括着名的《张居正大传》、《陆游传》等,其数量之多,令我大跌眼镜。

尤其是《朱东润自传》,那是朱东润爷爷年近九旬时写的……走出“师友琅琊”,似乎有一股热血在心头涌动。

我跟随队伍向前走,不一会儿,便到了一个绿意盎然的小花园,在这美丽的季节,花儿开得正茂,可我却被角落里一棵不起眼的大树吸引了。

那棵树旁边,是几棵枯树,大概是受不了初春逼人的寒气。

所以,那抹绿色在阳光下显得特别醒目。

树枝已经被压弯了,它却依旧生机勃勃。

它有着跟朱东润爷爷同样坚韧不拔的意志力,同样值得人敬佩。

朱东润爷爷的房间很整洁,一架很不起眼的木质书柜,里面装着四百多本书籍。

一想到平时,他就在这里,不停地汲取书中的知识,我心里就感慨万千、暗潮澎湃。

时间过去如此之快,令人意外。

临走时,我在院门前短暂驻足,就那么一瞬间,心中思绪万千。

朱东润爷爷用他的一生给我们上了一课:他曾经说过,“人生两件大事,做人和学习,而做人肯定是第一位的。

”我们要学习他高贵的品质,明白不要追求奢侈,一生用自己的能力为祖国做贡献。

我们还要多读书,从书本中啃食“知识”这份粮食。

让我们为朱东润爷爷的高尚品质触动,向朱东润爷爷致敬!。

一身傲骨朱东润阅读练习及答案

一身傲骨朱东润阅读练习及答案

一身傲骨朱东润阅读练习及答案一身傲骨朱东润朱东润常言:“人不可以有傲气,但不可以没有傲骨。

”了解他的人知道,他不只是说说而已。

初期,朱东润是复旦大学第一批被揪出来批斗的“资产阶级反动学术权威”,不过他的回答则是:“我嘛,‘权威’勉强算一个,‘反动’嘛,则未必。

”随着批斗逐渐升级,朱东润遭遇的折磨亦更加厉害。

有一次,一个造反派头头率领几个红卫兵来抓朱东润“杀头”示众,他们找到一把日本战刀,两人揿头压肩,两人用军刀当锯子拉颈项。

幸亏战刀年久生锈,头才没掉下来。

他们还恶狠狠地问:“你是什么东西?”他们原以为这次朱东润一定会求饶,承认自己是牛鬼蛇神反动分子。

不料,朱东润却昂然抬头说道:“我是中文系系主任!”朱东润是如此坚贞不屈,以至于当时批斗者中有人喊“砸朱东润的傲骨”。

朱东润一身傲骨,自信且自负,在复旦是出了名的。

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陈思和曾转述过一个有关朱东润先生的故事,说的是朱先生曾作学术报告谈传记文学,认为世界上只有三部传记作品是值得一读的,一部是英国包斯威尔的《约翰逊传》,一部是法国罗曼·罗兰的《贝多芬传》,还有一部就是他自己的《张居正大传》。

朱东润完全有理由如此自负,因为他是我国公认的现代传记文学的拓荒者。

他把自己的《张居正大传》列为世上最好的三部传记作品之一,而世人则赞誉《张居正大传》为20世纪“四大传记”之一。

除了《张居正大传》外,朱东润一生还著有《陈子龙及其时代》《杜甫叙论》《陆游传》《梅尧臣传》《李方舟传》《元好问传》等。

朱东润在开创现代传记文学写作体例时,曾强调,除了文学性,传记文学首要的是真实。

他说:“传记文学是文学,同时也是史。

因为传记文学是史,所以在记载方面,应当追求真相,和小说家那一番凭空结构的作风,绝不相同。

”这一原则,在他的第一部传记作品《张居正大传》中得到了坚决贯彻,所有的事实,都经过极其详密的考证,做到了“信而有证”。

72岁那年,朱东润却完全违背了自己曾经定下的传记文学标准,他竟然把洋洋洒洒一篇大作,献给了一个虚构的名叫“李方舟”的平凡女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注释商榷
作者:肖会文谭良田
朱东润先生《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分六卷本与简编本两种。

目前高校普遍采用六卷本作为“古代文学史”的文选教材,该书流传范围与受众面非常广泛,影响极为深远。

笔者不揣固陋,就其中的某些注释展开商榷,指出白璧微瑕,以期该书发挥更积极的作用。

一、少益耆食,和于身也。

(《作品选》上编第一册P136)
《战国策·赵策四·触詟说赵太后》“老臣今者殊不欲食。

乃自强步,日三四里,少益耆食,和于身也。

”朱注释“少益耆食”:“意谓逐渐增加一些食欲。

”释“和于身”:“使身体舒适。

”案,如朱先生之言,“少益”解作“逐渐增加”尚可理解,“耆食”为动宾结构,解作“食欲”,恐于文意未安。

据郭在贻先生《训诂学》所论则知“少益”为同义连文。

杨树达《词诠》卷七;“益,副词。

稍也,渐也。

”《史记李将军列传》:“广乃令士持满毋发,而广身自以大黄射其裨将,沙数人,胡虏益解。

”《汉书苏武传》:“武益愈,单于使使晓武。

”此二“益”皆当解作“渐渐”。

“少益耆食”意为“渐渐喜欢吃东西”。

郭先生又认为,据长沙马王堆三号墓出土帛书,可证“和”为“智”之误。

“智”通“知”,《方言》:“知,愈也,南楚病愈者谓之知。

”郭先生说:“‘知于身’是说有益于身体。

可见训和为‘使身体舒适’,实际上是据讹字而以意猜测之,可谓郢书而燕说了。


二、夫以秦王之威。

(《作品选》上编第二册P88)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

朱先生《作品选》未释“以”字,从该书注释体例来看,则知朱氏目此“以”作如字解。

案,“以”读为“似”。

“似”又作“佀”,“以”又作“”,“似”从“”得声,此其可通假之一证;又“以”上古属之部喻纽,“似”属之部邪纽,此其可通假之二证。

《汉书·高帝纪上》“乡者夫人儿子皆以君”。

颜师古注引如淳曰:“以或作似。

”《史记·高祖本纪》作“皆似君”。

《玉篇人部》:“以、似,二同,像也。


三、或植杖而耘耔。

(《作品选》上编第二册P200)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有“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句。

朱先生《作品选》注“植杖”曰:“指放掉手杖,拿起耘田器耕作。

植,置。

耘,除草。

耔,以土培壅苗根。

”高中《语文》第二册(人教版2003年12月)注:“植杖,把手杖立在一边,一说倚着手杖。

耘,除草。

耔,培土。

”可见对“植杖”的解释历来有两种。

笔者认为,“植杖”当作“倚着手杖”解。

王祯《农书》介绍了水稻除草的两种方法:足芸、手芸。

据曾安止《禾谱》所载,江西自古以来沿用“足芸”一法。

江西毗邻之湖南安仁,足芸手芸并用,其法:足芸则人拄一棍,可竹可木,抬一足踩草陷泥中肥沤禾根,当地称之为“躐田”(ȵia⁵¹deĩ³⁵);手芸则弯腰于田中,以双手除草,当地称之为“擓田”(kʰuai ⁵⁴deĩ³⁵)。

“足芸”一法,《天工开物》称之为“耔”,俗名“挞禾”,其曰:“青叶既长,则耔可施焉(俗名挞禾)。

植杖于手,以足扶泥壅根,并屈宿田水草使不生也。

”(《天工开物·乃粒第一·稻工》,岳麓书社,2002)足芸之“植杖于手”,目的是为了保持身体平衡。

不论足芸手芸,都是一边除草一边培土。

有人认为,陶渊明暗用了《论语·微子》荷蓧丈人“植其杖而芸”这一典故,所以朱氏的注释是对的,但考诸文献,多有不合者。

《论语·微子》:“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植杖而耘。

”“荷”为肩负意无异议,然而“蓧”为何物,自来解家多不甚了了。

《史记》裴集解为“草器名”,《论语》集解引包注作“竹器”,清人段玉裁依《韵会》异文校正大徐本《说文》“草田器”为“耘田器”,所谓“耘田器”,就是水田除草的农具。

今人杨伯峻《论语译注》解为“古代除田中草所用的工具,《说文》作‘莜’”。

对“蓧”这一除草农具的形制以及使用方法少有能说清楚者。

唯清人刘宝楠据《说文》“癹”字解,及《左传》引文“癹夷蕴崇之”(《左传·隐公六年》),从丁杰说,认为“蓧”就是江西南昌人用于水田除草的农具——“脚歰”。

述“脚歰”形制与功用:“形如提梁,旁加索,纳于足下,手持一杖,以足踏草入泥中,名曰脚歰。

”据此,则知“脚歰”实为安仁人“躐田”所持之竹木棍。

案甲骨文“癹”从又持棍于两止之间。

张舜徽《说文约注》:“古者木杖皆谓之殳……今南人种稻,分秧以后月许,即有人下水田,以足蹋夷杂草,而手倚杖助力,即癹篆从癶从殳之意。

”足见“足芸躐田”之法由来尚矣,自殷商而至今日三千多年传承不衰。

四、对此欲倒东南倾。

(《作品选》中编第一册P87)
朱氏注《梦游天姥吟留别》“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意谓四万八千丈高的天台山,面对着它西北的天姥山,相形之下,显得低了,好像要向东南倾倒。

”朱氏的译文漏掉了“倾”字,将“倾倒”作为同义连文处理,而“倒”字本含有“倾斜、倾倒”义。

诗凝练之极,绝少赘字,李诗尤然。

考诸“天姥连天向天横”,“连天”与“向天横”有别,案古人谓东西为“横”,此用作动词,当解为“连着天空向天边伸去”。

“对此欲倒东南倾”句式同,则“倾”必有他解,绝非同义连文。

“倾”可解作“钦佩、倾慕”义。

《汉书·司马相如传》:“相如为不得已而强往,一坐尽倾。

”师古注:“皆倾慕其风采也”。

此处亦当作此解。

作者运用夸张拟人的手法写四万八千丈的天台山也要向东南拜倒在天姥山脚下。

五、抚迹犹酸辛,平人固骚屑。

(《作品选》中编第一册P109)
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抚迹犹酸辛,平人固骚屑”句中之“骚屑”,朱注为:“骚屑,本指风声,引申为动荡不安的意思。

”案“骚屑”实为双声连绵词,亦可作“萧索”、“骚瑟”、“萧飒”、“萧骚”、“萧瑟”等。

(揆诸古音,“萧”、“骚”上古皆属幽部心纽,“屑”属心纽,“瑟”属生纽,“心、生”同为齿音,发音部位相近。

)“骚屑”这一连绵词声转则有各种异写,实际上记录的是同一个词,意义不外二:一是象声,风吹树木所发之声。

如《楚辞·九叹·思古》“风骚屑义(当为“以”吧)摇木兮”,陈鸿《长恨歌传》“黄埃散漫风萧索”,韦庄《南省伴直》“满庭风雨竹萧骚”,欧阳修《秋声赋》“初淅沥以萧飒”,曹操《步出夏门行》“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二是形容萧条凄凉。

如江淹《恨赋》“秋日萧索,浮云无光”,罗隐《经耒阳杜工部墓》“奠君江畔雨萧骚”,杜甫《咏怀古迹》“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

杜诗当作第二义解。

意为“百姓处境凄凉”。

六、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意。

(《作品选》中编第一册P210)
朱注释“声声思”:“一声声都含有深长的情思。

”据郭在贻先生《训诂学》,以“情思”解“思”,洵非确诂。

“思”字有忧、愁、悲、哀之义,“声声思”亦即“声声悲”。

《文选》卷十九张华《励志》诗“吉士思秋”,李善注:“思,
悲也。

”《淮南子谬称》:“春女思,秋士悲。

”此思、悲对文。

《文选》卷十八成公绥《啸赋》:“情既思而能反,心虽哀而不伤。

”此思、哀对文。

陈子昂《宿空舲峡青树村浦》:“客思浩方乱,洲浦寂无喧。

”“思”一作“愁”,此思愁异文。

张说《南中别陈七李十》:“画鹢愁南海,离驹思北风。

”此思、愁对文。

李白《天马歌》:“愿逢田子方,恻然为我悲。

”“悲”一作“思”。

李群玉《长沙紫极宫雨夜愁坐》:“春灯含思静相伴,雨夜滴愁更向深。

”此“思”、“愁”对文。

《洛阳伽蓝记》引诗:“思鸟吟青松,哀风吹白杨。

”此思、哀对文。

准上对文异文,足证思有悲、哀、忧、愁义。

又据语境,“声声思”与“不得意”语义相对,若“声声思”释作“一声声都含有深长的情思”,势必前虚后实,有飘忽不定之感。

七、坐糜廪粟而不知耻。

(《作品选》下编第一册P170)
刘基《卖柑者言》:“坐糜廪粟而不知耻”。

朱氏注:“坐着消耗国家仓库里的粮食”。

张相《诗词曲语词汇释》:“坐,犹徒也;空也;枉也;。

”李白《拟古》:“无事坐悲苦,块然涸辙鲋。

”孟浩然《临洞庭湖赠张丞相》:“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此两例皆作“徒然”解。

朱氏注未免有望文生义(说“以今律古”更好一些吧?)之嫌,且其释解于文义未安,当据张相释为“徒然”乃安。

(《卖柑者言》除朱之外,大多数注释和翻译都作“白白地”,与张相所释同)
主要参考文献:
[1]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六卷本)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6年8月
[2郭在贻《训诂学》中华书局 2006年6月
[3]张相《诗词曲语词汇释》中华书局 2001年8月
[4]汤可敬《说文解字今释》岳麓书社 2000年4月
[5]黎千驹《训诂方法与实践》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7年2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