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全单元教案教学设计
2024年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第4单元写作 语言要连贯

写作语言要连贯设计说明“语言要连贯”是八年级第四单元的写作教学内容。
教材非常注重对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七年级上册安排了“思路要清楚”的写作内容,七年级下册则有“怎样选材”的写作内容。
从编写体系上看,“语言要连贯”是对“思路要清楚”能力的一次综合训练,也是对“怎样选材”能力的更高要求。
学习目标1.学会运用关联词、提示语等,保持句子之间的衔接连贯。
2.学会围绕中心合理安排写作顺序,保持文章整体的连贯性。
3.引导学生分析例文,学会围绕一个话题展开写作,注意段落内部的语句连贯。
教学重难点1.引导学生了解语言连贯的重要性,学习语言连贯的一般方法。
2.引导学生进行综合写作实践。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资源与工具(一)资源拓展阅读:《骆驼祥子》《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二)工具1.数字资源包、学习成果上传和互动的平台。
2.图书馆资源、网络搜索工具等。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一、学习情境同学们,语言表达不仅是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交流的必要手段,更是一个人思想品质的完美体现。
谁也不愿意和一个说话颠三倒四、东拉西扯的人聊天,正如读者也不愿意看一篇语言前后不连贯、逻辑混乱的文章一样。
所以,语言的连贯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接下来,我们一起学习如何做到语言连贯。
; ;(二)在老师的指导下回顾课文,总结撰写文章的过程和方法。
1.示例:昆明菌子极多。
(这是总起句,确定此段的中心话题是菌子)雨季逛菜市场,随时可以看到各种菌子。
最多,也最便宜的是牛肝菌(第一种菌子)。
牛肝菌下来的时候,家家饭馆卖炒牛肝菌,连西南联大食堂的桌子上都可以有一碗。
牛肝菌色如牛肝,滑,嫩,鲜,香,很好吃。
炒牛肝菌须多放蒜,否则容易使人晕倒。
青头菌(第二种菌子)比牛肝菌略贵。
这种菌子炒熟了也还是浅绿色的,格调比牛肝菌高。
菌中之王是鸡(第三种菌子),味道鲜浓,无可方比。
……有一种菌子,中吃不中看,叫作干巴菌(第四种菌子)。
乍一看那样子,真叫人怀疑:这种东西也能吃?!颜色深褐带绿,有点像一堆半干的牛粪或一个被踩破了的马蜂窝。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全单元教案

13 背影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学习作者认真观察体验生活,从平凡琐事中提炼丰富的意蕴过程与方法:学习本文抓住人物形象在特定环境下进行细致描写的特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把握文中的父子亲情,学习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教学重点: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味洋溢在字里行间的人间至情。
2.体会文章的语言特色以及学习抓住人物特征刻画人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学习在叙述和描写中抒发感情的方法,理解深沉的父子之情。
教法学法:朗读法,合作探究法,语言揣摩法。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不经意的细节,会引发我们内心的感动。
比如:春天树尖上长出了第一片嫩芽,秋日里远处传来的一首怀旧的老歌,周六回到家,父母早已为我们准备了一桌热气腾腾的饭菜……这样的事,也许还有很多很多。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一篇令人感动的文章《背影》。
二、作者简介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江苏扬州市人,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有诗文集《踪迹》、《欧游杂记》。
散文代表作是《背影》、《荷塘月色》。
《背影》是回忆性(记实)散文,写于1925年。
三、检查预习给加点的字注音交卸 xiè奔丧 sāng 踌躇chóu chú迂腐 yū蹒跚 pán shān颓唐tuí琐屑 suǒxiè晶莹yíng差使 chāi shi 狼藉 jí簌簌 sù拭shì栅栏zhàlán 箸zhù 橘子jú典质diǎn zhì赋闲 fùxián解释词语:狼藉:乱七八糟的样子簌簌:纷纷落下的样子。
变卖典质:(把财产、衣物)出卖和典当出去。
典:当。
质:抵押。
惨淡:凄惨暗淡,不景气。
赋闲:丢了工作,在家闲住,即失业。
勾留:逗留、羁留、耽搁;短时间停留。
踌躇:犹豫。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十六课《永久的生命》名师教案2

《永久的生命》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感知作者情感变化,把握文章感情基调。
2.揣摩文章中重要语句,理解其哲理意蕴。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1.上课伊始,由互相问好的称呼:“我的伙伴们”开始。
huǒ bàn伙伴伙伴,是一个汉语词汇,是指共同参加某种组织或从事某种活动的人。
原作“火伴”。
古代兵制,五人为一列,二列为一火,十人同火炊煮,同火者称为火伴,引申为同伴。
后多写作“伙伴”。
2.发现文中“我的伙伴们”,齐读呼告语领起的段落。
严文井呼唤读者——我们—起讨论的关键词是什么?预设:生命。
3.通过反复朗读详略呼应句“让我们赞美生命,赞美那毁灭不掉的生命吧”,进一步分析这句话中包含的生命类别及作者的情感预设:凋谢不朽(板书)二、紧扣情感,主体剖析1.通读课文,结合利用句式促进情感表达的相关技巧,寻找全文中强烈抒发感情的句子预设:智者对此也无能为力!我们都非常可怜!一万年前是这样,一万年以后也是这样!永远的小牛犊,永远的金黄色茸毛!2.“智者对此也无能为力!”中“此”指的是什么?明确:有限的岁月只能一度为你所有,它们既然离开,就永远不会再返回。
朗读指导:重音强调“只能”“一度”“永远”;“再”:声音延长;语气:无奈。
3.引入作者简介。
严文井(1915-2005)1934年开始发表作品。
《永久的生命》是严文井在1942年写的篇带有哲理意蕴的文章。
看看严文井写这篇文章时的年龄?明确:27岁。
27岁的严文井在某一天的早晨,他可能发现了自己两鬓间的一些白发;在某一天的饭后发现臼齿的松动;在某一晚上感觉盲肠的不适……身体的种种信号正在告诉他·明确:失去了那大半个青春;过去了的时间永不再回来。
4.伙伴们,你们现在是多大?你们的身体是不是也在某一个时间向你传递着神秘的生命信息?请分享!互动总结:伙伴们,你们的身体充满活力,是蕴含无限可能的,所以,你们有资格去肆意挥洒岁月,驰骋青春吗?但是,严文井27岁就悟到生命易逝,这种对待生命的紧迫感也值得深思5.如何埋解“我们都非常可怜!”中的“可怜”?请用文中的一组形象的句子来回答。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第4课《一着惊海天》教案

《一着惊海天》教学设计八年级上册第4课一着惊海天—目击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学校:颍上五中年级:八年级科目:语文主备:韩克蕊审核:语文组成员时间:【课程标准解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第四学段(7—9年级)对学生提出了明确的阅读要求(摘要):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2.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的速度,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
能较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扩大阅读范围。
3.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4.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5.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
7.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10.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
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
11.能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帮助阅读。
【教材内容分析】《一着惊海天》是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四篇课文,第一单元所选的是新闻作品,了解其内容,把握不同新闻体裁的特点,熟悉新闻采访的一般方法和步骤,能够独立撰写新闻特写、通讯等,这是本单元的学习目标。
学习这篇课文,不仅要掌握新闻特写的特点,还应该体会文章中流露出的深深的爱国情与民族自豪感。
【考纲及考题分析】那一夜,“白云”和“星星”说了悄悄话9月6日,“鸟巢”的圆形舞台上,何白云和“星星”对话:“今夜的星星比任何时候都多,我在星光下显得格外美丽。
星星,你好!”何白云是北京残奥会开幕式大型手语舞蹈《星星,你好》的演员之一。
昨天,何白云回到深圳,记者走近这个八岁起便生活在无声世界中的美丽姑娘。
2021年秋季部编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整单元教学设计(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详细版)

第四单元教学设计单元教学目标:1.通过反复朗读,体会作者的语言魅力和思想感情,感知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情感,理解作者对生活的感悟和思考,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2.了解不同类型散文的特点,着重把握各类散文在写法上的独特之处。
品味重点语句,学习作者是怎样用精练的语言表情达意的。
3.品味欣赏各具特色的语言,培养学生对散文语言的赏析能力,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品味精练、优美的文学语言,培养学生散文感悟能力和写作能力。
4.体察父母关爱之情,常怀感恩父母之心,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感受中华儿女正直、质朴、紧密团结、力求上进、坚强不屈的精神和意志。
单元教学重难点:1.反复朗读课文,品味欣赏各具特色的语言,培养对散文语言的赏析能力。
2.了解不同类型散文的特点,着重把握各类散文在写法上的独特之处。
3.学习并掌握文中所运用的写作手法和表现手法。
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是散文单元,四篇课文皆为散文,或写人记事,或托物言志,或阐发哲理,或写景抒情,为我们展示了丰富多彩的自然景象和社会生活。
《背影》文章深刻的表现了父亲的爱子之心和作者的念父之情,无论记人、叙事、抒情都十分平实,语言淳朴自然,毫无矫揉造作之处,却打动了几代读者的心。
在一个平凡、朴素的背影上刻下了两个质朴而深沉的大字一-父爱,而这一主题的表达在物质充裕的今天,对学生具有极其现实的教育意义。
《白杨礼赞》作者以西北黄土高原上“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的白杨树,来象征坚韧、勤劳的北方农民,歌颂他们在民族解放斗争中的朴实、坚强和力求上进的精神,同时对于那些“看不起民众、贱视民众、顽固的倒退的人们”也投出了辛辣的嘲讽。
文章立意高远,形象鲜明,结构严谨,语言简练。
《散文二篇》(1)《永久的生命》是近现代著名作家严文井先生写的一篇哲理散文,体现了作者对生命的思考和赞美,引导我们用积极的态度去对待生命。
(2)《我为什么而活着》是《罗素自传》的序言,本文是罗素的思想随笔,从中可以窥见思想家罗素的崇高思想境界和伟大人格。
初中语文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写作《语言要连贯》教案

《语言要连贯》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掌握“语言表达连贯”的基本要求。
2.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语言表达连贯”的方法。
3.引起学生关注生活,热爱生活,表达生活德兴趣。
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学习,让学生在写作中有意识的注意写作连贯。
难点: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语言表达连贯”的方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语言表达不仅是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交流的必要手段,更是一个人思维品质的完美体现。
谁也不愿意和一个说话颠三倒四、东拉西扯的人聊天,正如老师们也不愿意看一篇语言前后不一致、逻辑混乱的文章一样。
这时,语言的连贯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二、认识连贯1、什么是连贯?所谓连贯,就是语言的表达,要注意句与句的排列组合,注意上下句的联系、衔接与呼应,做到话题统一,句序合理,衔接和呼应自然。
材料分析:“四周的景色非常秀丽。
盈盈的湖水一直荡漾到脚边,却又缓缓地退回去了。
水里小小的鱼儿,还有调皮的小虾,在眼前游来游去。
像慈母拍着将睡去的婴儿似的,它轻轻地拍着石岸”。
问题:请同学们反复阅读上述材料,说一说上述材料有什么问题?自己在草稿纸上试着修改。
回答:顺序不合理,不通顺。
修改后:“四周的景色非常秀丽。
盈盈的湖水一直荡漾到脚边,却又缓缓地退回去了。
它轻轻地拍着石岸,像慈母拍着将睡去的婴儿似的。
水里小小的鱼儿,还有调皮的小虾,在眼前游来游去”。
2、如何多角度地做到在写作中语言连贯?(1)首先应该保持话题统一例如《昆明的雨》中写昆明菌子极多的那部分文字:作者提到了①最多也最便宜的牛肝菌;②比牛肝菌略贵的青头菌;③菌中之王,味道鲜浓,无可方比的鸡土枞菌;④中吃不中看的干巴菌;⑤还有一种菌子,中看不中吃,叫鸡油菌……问题:在这一段作者主要在些写什么?作者还讲述了一个在火车上的故事,偏题了吗?为什么?回答:写昆明的菌子这个故事不偏题,是通过这个故事来体现鸡枞的珍贵。
(2)要有合理的顺序例如前面出现的“四周的景色非常秀丽。
盈盈的湖水一直荡漾到脚边,却又缓缓地退回去了。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17课《昆明的雨》教学设计(内附导学案设计无答案)

16*昆明的雨(导学案课堂教案设计)【教材分析】本文题为《昆明的雨》,却并未用大量笔墨直接写雨,而是从一幅画写起,将昆明雨季的景、物、事一幕幕展现出来。
看起来有些“散”,但其中贯穿着一条情感线索——对昆明生活的喜爱与想念。
作者用这样一条线索将零散的素材聚拢起来,鲜活、立体地描绘出一个“明亮、丰满,使人动情的”昆明雨季。
同时,文中有景物的美、滋味的美、人情的美、氛围的美,充满美感和诗意。
【学情分析】经过几个星期的导学案培训,学生已能熟练地运用导学案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普遍能勤于思考,积极表达,有很强的竞争意识和合作意识及团队精神,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充分体现。
【教学目标】1.了解抒情散文的特点,学会阅读和鉴赏抒情散文。
2.了解汪曾祺的昆明情结,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感情。
3.理解课文内容,品味文中语句,体会作者对昆明的雨的思念。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品味文中语句,体会作者对昆明的雨的思念。
【教学难点】了解抒情散文的特点,学会阅读和鉴赏抒情散文。
【教学策略】将传统导学案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有机融合,充分发挥各自的教学优势。
同时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老师发言不超过10分钟)和老师的主导性。
【教学过程】【教师开讲】一、激情导入:(1分钟)同学们,大家应该还记得这几句话:“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
可别恼。
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请问这是哪位作家哪篇文章中的语句?(学生齐答:朱自清--《春》)这是朱自清笔下所描绘的江南的雨。
那么,在祖国的大西南,那里的雨又是什么样的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神游到大西南的昆明,看看那里的雨吧!好,这一节课我们一起欣赏著名作家汪曾祺的散文--《昆明的雨》(学生齐答)。
二、检查预习(1分钟)(通过检查,了解学生预习情况,也可借此补充导学案上所没囊括到的知识点)1.题目、体裁2.作者及相关常识三、展示PPT图片(1分钟)(让学生了解昆明和作者,为学生理解课文提供视觉支撑;也让教学手段多样化并提高学生学习兴趣)1.昆明的景致2.汪曾祺肖像四、明确教学目标(1分钟)PPT展示学习目标,学生齐读,老师强调【自主学习】(10分钟)(分题入组,作为各组着重探讨的题目;先思考本组所分的题目,再思考其他组所分的题目,在书中圈圈点点,找出依据)【合作探究】(20分钟)(第一步:学生全员参与,有序热烈地开展探究活动;老师巡回指导,检查和督促。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作文指导课《写作 语言要连贯》教学设计

《语言要连贯》作文指导课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片段写作,引导学生在语言表达时做到前后话题统一、顺序合理、衔接自然。
2.培养学生准确运用语言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1.通过片段写作,引导学生在语言表达时做到前后话题统一、顺序合理、衔接自然。
2.培养学生准确运用语言的习惯。
教学过程一、展评导新1.展示学生的习作片段,说说以下片段是围绕什么话题写的?有没有游离话题的语句?学生习作片段:我们的语文老师和蔼可亲。
记得那是在上《济南的冬天》这一课,老师举办了一个小型辩论会,一位女生和一位男生坚持自己的观点,老师便分别让他们说出自己的想法。
那位女生回答很流畅,而那位男生看起来似乎很害羞,面色紧张,回答得支支吾吾的。
老师见此状,对男生微微一笑,眼神里充满了温柔的光,那亲切的笑容很快消除了男生的紧张感。
那位男生终于大胆地说出自己的看法,老师嘴角上扬,眼里满是欣喜,轻拍着男生的肩膀说:“回答得很好啊!”还有一次,我们表演《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雪地捕鸟”。
婴儿肥的魏诗喆同学扮演鸟,全班笑得都合不拢嘴。
最后老师的那句:“好一只肥鸟!”燃爆了全场笑点。
2.学生交流后明确:该片段的中心话题是“我我们的语文老师和蔼可亲”,围绕该话题写了两件事情。
第一件事是老师在课堂上对回答不出问题的同学的态度和蔼可亲,第二件事是老师课堂上风趣幽默的语言,让我们觉得很有趣。
第二件事没有扣住话题写。
3.完成初稿⑴老师在语文课代表心中的形象是和蔼可亲的,那么在大家心中又是怎样的形象呢?请同学们用一个词来概括,用以下的句子写话。
我们的语文老师。
⑵请同学们围绕以上的中心话题写一个片段。
⑶展示片段,初次评讲。
二、探究交流(一)保持前后话题统一1.课文示范说说以下课文片段是围绕什么话题写的?是如何表现话题的?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
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
最新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梦回繁华》精品教案

22 梦回繁华【教学目标】1.学习使用浏览和细读相结合的阅读方法,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
2.梳理本文的说明顺序,了解本文主要采用的说明方法。
3.品味文章典雅而富有韵味的语言特色。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知繁华在北京故宫博物院里珍藏着一件享誉古今中外的传世杰作。
在问世以来,它被无数收藏家和鉴赏家把玩、欣赏,被后世帝王权贵巧取豪夺,曾四次被盗出宫、五次进入宫廷,它辗转飘零,几经战火,历尽劫难……演绎出了许多传奇故事,它是我国绘画史上的无价之宝。
同学们知道这是哪幅画吗?(生:《清明上河图》。
)没错,正是《清明上河图》!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清明上河图》为什么有那么大的魅力,能引得无数人为之倾倒。
(板书:梦回繁华毛宁)【设计意图】以学生的感知为教学起点,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带着问题进入课文。
二、整体感知读繁华请同学们先阅读课文后面的“阅读提示”,然后细读文章。
1.扫清字词障碍请同学们结合工具书以及课文下方注释,掌握生字、生词的音形义。
(见《状元大课堂》本课“字词清单”栏目)2.初步感知课文设问1:《清明上河图》在作者眼中的突出印象是什么?文中哪些句子可以具体印证这一突出印象?预设突出印象是繁华。
具体印证的句子有:(第3段)作品描绘了都城汴京从城郊、汴河到城内街市的繁华景象。
(第4段)画面中段是汴河两岸的繁华情景。
……巨大的漕船,舳舻相接,忙碌的船工从停泊在河边的粮船上卸下沉重的粮包,纤夫们拖着船逆水行驶,一片繁忙景象。
(第4段)桥的两端紧连着街市,车水马龙,热闹非凡。
(第4段)在高大雄伟的城楼两侧,街道纵横,房屋林立,茶坊、酒肆、脚店、肉铺、寺观、公厕等一应俱全。
各类店铺经营着罗锦布匹、沉檀香料、香烛纸马。
另有医药门诊、大车修理、看相算命、修面整容,应有尽有。
街上行人摩肩接踵,络绎不绝,士农工商,男女老少,各行各业,无所不备。
设问2:第3段和第4段都写繁华,两段的区别是什么?预设第3段是概括总写繁华景象,第4段则是具体描绘繁华景象。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四单元《逻辑的力量》全单元教案教学设计(2019新教材统编版部编)

【2019统编版新教材】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四单元《逻辑的力量》全单元教案教学设计目录4.1《发现潜藏的逻辑谬误》教学目标语言建构与运用学习概念的有关知识, 运用逻辑规律, 辨别日常语言表述中的逻辑错误。
思维发展与提升在分析例子的基础上探究感悟, 借助逻辑知识促进语文学习。
审美鉴赏与创造体会逻辑无处不在的魅力, 自觉遵守逻辑规律。
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引导学生清晰准确地进行语言表达, 避免逻辑谬误。
教学重点运用逻辑规律, 辨别日常语言表述中的逻辑错误。
教学难点借助逻辑知识促进语文学习, 引导学生清晰准确地进行语言表达。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法, 自主学习法, 讨论法, 练习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一、冰山一角初相识柏拉图曾给人下过一个定义: “人是没有羽毛的两足直立的动物。
”结果他的一个学生给他找来了一只拔光羽毛的鸡, 拿到柏拉图面前嘲讽他说: “这就是老师您说的‘人’呀。
”柏拉图的定义之所以显得可笑, 同学们知道为什么吗?因为“没有羽毛的两足直立的动物”不是人的根本属性, 虽然人也具有这样的特点, 但柏拉图把“人”的外延扩大了, 一些不属于人的事物都能归入其中, 这才让学生抓住了把柄。
可见每一个概念都有自己的“内涵”和“外延”:内涵是概念所反映的对象的根本属性, 外延则指概念所反映的对象的具体范围, 建立一个概念必须要考虑到这两个方面。
逻辑通过概念、判断来进行推理、论证, 所以要学习逻辑, 我们首先要了解概念以及概念之间的关系。
二、逐本溯源探真相1.概念我们正在使用的这本书, 叫“课本”, 不叫“杂志”, 不叫“小说”;这本书用的文字是“汉字”, 而不是“英文”, 也不是“日文”。
这些“课本”“杂志”“小说”“汉字”“英文”“日文”等, 从语言的角度来说, 叫“词语”, 而从逻辑角度看, 它们就又都是一些“概念”。
每一个概念, 揭示的是某一种事物或现象的本质属性, 我们借此就可以准确地把一种事物或现象跟其他事物或现象区别开来。
第四单元整体教学设计---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四单元整体教学设计—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教材分析本单元选入了五篇题材、写法、语言风格各异的散文,《背影》《白杨礼赞》《散文二篇》《昆明的雨》单元阅读目标中的人文要素是领会作品的情思,培养审美情趣,丰富精神世界;语文要素是反复品味、欣赏语言,体会、理解作者对生活的独特感受和思考,并了解不同类型散文的特点。
《背影》教读课文。
本文是写人记事散文的典范,它从一个独特的角度表现父亲对儿子的挚爱和父子间的深情。
学习本文,要从“背影”入手,感知父亲形象,把握作者情感态度的变化,体会阴云笼罩的日子里父子间的深厚情感;还要反复品味、欣赏本文朴素典雅、简洁细腻的语言,探究写人记事散文命题立意、组织材料的方式和方法。
《白杨礼赞》教读课文。
这是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写于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作者从解放区人民身上看到了民族解放的前途和希望,深受鼓舞,便借赞美“西北极普通”的白杨树,讴歌了西北军民团结抗战的伟大精神和意志。
学习本文,要通过反复朗读,理清文章脉络,把握文章昂扬向上的感情;还要把握托物言志散文的基本特点,体会象征、烘托、对比、欲扬先抑等写作技巧的表达效果,并学习在写作中运用这些写作技巧。
《散文二篇》自读课文。
本课由两篇以议论为主的哲理散文组成。
《永久的生命》用先抑后扬的手法热情地歌颂了永久的生命,文章从与标题相去甚远处起笔,最终落到现实中来;《我为什么而活着》出自英国哲学家、数学家、作家罗素的自传,真实地展示了他反对侵略战争、倡导和平的人生态度与高尚情怀。
学习这两篇文章,要理解文章中心观点中包含的人生哲理,领会作品中的人文内涵,提升思想境界;还要通过反复阅读,理清作者在阐述哲理过程中的思路与文章结构;把握议论性散文的双重属性(议论文属性和散文属性),品味、欣赏两篇文章精警而富有感染力的语言。
《昆明的雨》自读课文。
这是一篇怀旧之文,全文既写了体现昆明雨季自然特点的代表性事物,也描写了与昆明雨季有关的人,表现了昆明的风土人情,内涵丰富,饶有情趣。
第四单元整体备课教学设计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部编版(2016)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单元整体备课教学设计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教学指南- 教材分析-本单元为活动探究单元,学习本单元,我们将跟随演讲者,走进演讲的现场,感受不同的风格,学习撰写演讲稿,举办参加演讲比赛。
《最后一次讲演》是1946年7月15日闻一多在李公朴的追悼会上发表的演讲。
在演讲中闻一多对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反动派的倒行逆施做出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也代表了闻一多的决心。
《应有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这篇课文,是一篇漫谈式的议论文。
1991年《瞭望》周刊为美籍华裔物理学家丁肇中先生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情系中华》征文颁奖大会,丁先生便以此文进行演讲,本文是作者一个报告中的一部分。
《我一生中的重要抉择》是王选1998年10月在北京大学发表的一篇演讲稿。
“我”表明文章运用第一人称的写法,写的是关于自己的事情。
“一生中的重要抉择”表明了这些抉择对作者一生的重要影响。
《庆祝奥林匹克运动复兴25周年》是顾拜旦在1919年4月瑞士洛桑国际奥委会全体委员大会上发表的演讲。
是奥林匹克运动的重要文献,顾拜旦用诗歌般的语言阐述了奥林匹克精神的内涵与价值。
- 单元目标 -学习演讲词。
阅读教材提供的四篇演讲词,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把握演讲词的特点;在了解作者和演讲背景的基础上进行模拟演讲。
撰写演讲稿。
在把握演讲词特点的基础上,学习演讲稿的写法,自己撰写一篇演讲稿。
举办演讲比赛。
课外搜集视频或音频资料,了解演讲的基本技巧。
以“任务二”撰写的演讲稿为基础,举办一次班级演讲比赛。
单元整体规划一、阅读篇目《最后一次讲演》《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我一生中最重要的抉择》《庆祝奥林匹克运动复兴25周年》写作主题:撰写演讲稿名著导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二、单元导语在公共场合,有的人说话旁征博引,幽默风趣,魅力四射,能牢牢地抓住听众的注意力;有的人则结结巴巴,紧张不已,甚至词不达意。
其实,这种当众讲话的能力,便是演讲水平的一个重要体现。
八上第四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八上第四单元整体教学设计第一部分: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有关家庭和亲情的词汇和句型。
2. 能够有效地运用所学的语言知识描述和谈论自己的家庭情况。
3. 能够运用所学的语言表达对家庭成员的爱和关心。
4. 能够运用所学的语言描述日常家务活动。
第二部分:教学内容1. 家庭和亲情的词汇和句型- 家庭成员的称呼:爸爸、妈妈、哥哥、姐姐、弟弟、妹妹等。
- 描述家庭成员的外貌特征:他/她长得高/矮,他/她有长/短头发等。
- 描述家人的性格特征:他/她很善良/有爱心等。
- 家庭成员的职业:爸爸是医生、妈妈是老师等。
- 日常家务活动的表达:打扫房间、做饭、洗衣服等。
2. 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 训练学生用正确的词汇和句型进行口头表达。
- 培养学生写作基本能力,让学生能够用文字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第三部分:教学策略1. 情境教学策略通过精选的课文、图片和视频,创设情境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语言知识。
可以使用多媒体设备进行展示,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合作学习策略通过小组活动和角色扮演,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学生在语言表达和交流方面的能力。
3. 多元化评估策略除了日常课堂表现外,还可以引入课外活动,如家庭访谈和家庭作业,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第四部分: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播放一段有关家庭和亲情的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和讨论。
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家庭情况。
2. 词汇和句型学习教师通过课文和图片展示,教授家庭成员的称呼、外貌特征、性格特征和职业等词汇和句型。
学生可以边学边模仿和练习。
3. 口头表达训练教师设计口头表达任务,例如让学生用所学的语言描述自己的家庭成员或谈论他们的家庭生活。
学生可以进行小组讨论,并展示自己的口头表达能力。
4. 书面表达训练教师指导学生写一篇关于自己家庭的短文。
可以先进行思维导图或草稿的编写,再进行修改和完善。
学生可以相互交流和互相评估。
5. 拓展活动教师可以安排学生进行家庭访谈,让他们了解其他同学的家庭情况,并以此为基础进行交流和互动。
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大单元教学设计(一)

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大单元教学设计(一)【单元教材分析】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人文主题为“情感哲思”,选编的五篇课文《背影》《白杨礼赞》《散文两篇》(《永久的生命》《我为什么而活着》)《昆明的雨》,或写人记事,或托物言志,或阐发哲理,或写景抒情,展示了丰富多彩的自然景象和社会生活,表达出独特的情感体验和深刻的人生感悟。
阅读这些散文,把握不同散文的基本特点,品析、欣赏各具特色的语言,领会作品的情思,可以培养审美情趣,丰富精神世界。
学习这个单元,要反复品味、欣赏语言,体会、理解作者对生活的感受和思考,并了解不同类型散文的特点。
朱自清《背影》是写人记事散文的典范,它从一个独特的角度表现父亲对儿子的深切的爱和父子之间的深情。
在祸不单行、阴云笼罩的日子里,父亲看似不经意的爱显得异乎寻常地感人。
作者没有平铺直叙地记述父子间的故事,而是集中表现父亲的背影这一形象,切入点小而寓意深刻。
文章的叙述和描写都恰到好处,朴素的语言表达了真挚的情感。
茅盾《白杨礼赞》是典型的托物言志散文,文章篇幅不长,却起伏跌定,颇能撼动人心。
作者描写白杨树“绝无旁枝”“紧紧靠拢”“绝不旁逸斜出”“片片向上”“微微泛出淡青色”等形象特点,将其与北方农民、北方的抗战军民以及抗战军民的“精神和意志”建立起联系,层层深入地揭示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散文二篇》由两篇精短的议论性散文(哲理散文)组成,它们从现象出发,从个人感受出发,挖掘事物背后的深刻意义,以精粹的语言揭示生命和生活的哲理,向世人宣示作者对生命和生活的思考。
《昆明的雨》则是一篇很有韵味的写景抒情散文,通过“雨”串联起当年的一系列往事,“雨”被情感化、意象化了,而文中的景、物、人、事又有着很鲜明的昆明雨季的特征。
全文充满了景物的美、滋味的美、人情的美、氛围的美,堪称美文的代表。
本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了“汇编散文集,为散文集写序言”的核心任务。
按照“单元导读”“精读引领”“整合阅读”“汇编与写作”四个课段展开学习,逐层深入,学以致用。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教案2:课堂反思

我记得,在初中的学习生涯中,我曾经学习过一门关于语言文字的课程——语文。
而在八年级上册的第四单元中,我们学习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那就是课堂反思。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会分享我的观点以及对此的一些认识。
我认为课堂反思是非常有必要的。
作为学生,我们不能仅仅在课堂上的学习中得过且过,将来走上社会之后,也需要不断地反思自己,提高自己的能力和素质。
而通过课堂反思,我们可以回顾自己在这节课中的表现,寻找还存在的问题或不足,进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学习效果和能力。
课堂反思的方法非常重要。
我认为,课堂反思的方法应该尽量客观、详尽,并且要有具体的行动计划。
在课堂反思时,我们不应该轻易地忽略自己的问题,而要充分认识到这些问题的存在和影响,进而寻找适合自己的解决方法和策略。
这样,我们才能保证自己不断地成长和进步。
除此之外,我还想说,课堂反思不仅仅局限于课堂内的表现,还要包括课堂外的各种因素。
比如说,我们在课堂上可能会缺乏学习的热情或者学习的动力,这时候,我们也可以通过反思自己的行为和想法,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改善自己的学习状态。
课堂反思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并且对于我们的成长和进步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在进行课堂反思的时候,我们应该尽可能客观、详尽地认识自己所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积极地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我相信,只要我们不断地做好课堂反思,我们一定能够成为更好的自己。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17课《昆明的雨》教学设计(内附导学案)

16*昆明的雨(导学案课堂教案设计)【教材分析】本文题为《昆明的雨》,却并未用大量笔墨直接写雨,而是从一幅画写起,将昆明雨季的景、物、事一幕幕展现出来。
看起来有些“散”,但其中贯穿着一条情感线索——对昆明生活的喜爱与想念。
作者用这样一条线索将零散的素材聚拢起来,鲜活、立体地描绘出一个“明亮、丰满,使人动情的”昆明雨季。
同时,文中有景物的美、滋味的美、人情的美、氛围的美,充满美感和诗意。
【学情分析】经过几个星期的导学案培训,学生已能熟练地运用导学案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普遍能勤于思考,积极表达,有很强的竞争意识和合作意识及团队精神,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充分体现。
【教学目标】1.了解抒情散文的特点,学会阅读和鉴赏抒情散文。
2.了解汪曾祺的昆明情结,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感情。
3.理解课文内容,品味文中语句,体会作者对昆明的雨的思念。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品味文中语句,体会作者对昆明的雨的思念。
【教学难点】了解抒情散文的特点,学会阅读和鉴赏抒情散文。
【教学策略】将传统导学案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有机融合,充分发挥各自的教学优势。
同时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老师发言不超过10分钟)和老师的主导性。
【教学过程】【教师开讲】一、激情导入:(1分钟)同学们,大家应该还记得这几句话:“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
可别恼。
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请问这是哪位作家哪篇文章中的语句?(学生齐答:朱自清--《春》)这是朱自清笔下所描绘的江南的雨。
那么,在祖国的大西南,那里的雨又是什么样的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神游到大西南的昆明,看看那里的雨吧!好,这一节课我们一起欣赏著名作家汪曾祺的散文--《昆明的雨》(学生齐答)。
二、检查预习(1分钟)(通过检查,了解学生预习情况,也可借此补充导学案上所没囊括到的知识点)1.题目、体裁2.作者及相关常识三、展示PPT图片(1分钟)(让学生了解昆明和作者,为学生理解课文提供视觉支撑;也让教学手段多样化并提高学生学习兴趣)1.昆明的景致2.汪曾祺肖像四、明确教学目标(1分钟)PPT展示学习目标,学生齐读,老师强调【自主学习】(10分钟)(分题入组,作为各组着重探讨的题目;先思考本组所分的题目,再思考其他组所分的题目,在书中圈圈点点,找出依据)【合作探究】(20分钟)(第一步:学生全员参与,有序热烈地开展探究活动;老师巡回指导,检查和督促。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写作-语言要连贯教学设计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写作-语言要连贯教学设计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写作-语言要连贯教学设计第【1】篇〗《语言要连贯》教学设计教学目标:探究做到语言连贯的几种方法,并能合理运用教学过程:一.导入1.读下面这段话,说说你的感受苏轼找张怀民一起散步。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两人欣赏了美丽的月色。
苏轼睡不着。
预设:不连贯。
应改为: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苏轼睡不着。
苏轼找张怀民一起散步,两人欣赏了美丽的月色。
师:语言不连贯,写出来的句子别人读不懂,就可能给读者的理解带来困难。
如果要让别人读明白你的意思,那就需要同学们在说话和写文章时做到:语言要连贯2.出示目标:3.谁来说说你对连贯的理解?探究“贯”的古字,从中找到答案贯的最早字形像一根棍状或绳状的东西穿过一件或两件物体,本义:穿过明确:连贯,即前后句子、段落的意思连续贯通。
二、例子引路,探究方法同学们,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探索,做到语言连贯都有哪些方法。
1.大家认真读读下面文段,你发现问题了吗?①四周的景色非常秀丽。
②盈盈的湖水一直荡漾到脚边,却又缓缓地退回去了。
③水里小小的鱼儿,还有调皮的小虾,在眼前游来游去。
④湖面上漂浮着许多垃圾,有矿泉水瓶、塑料袋、树枝等。
明确:④与中心不一致。
得出:要做到语言连贯,首先应保持前后话题统一(围绕一个内容,一个中心来写,与中心无关的内容不要写)2.这段话围绕“四周的景色非常秀丽”这个中心来写了,有没有问题了呢?①四周的景色非常秀丽。
②盈盈的湖水一直荡漾到脚边却又缓缓地退回去了。
③水里小小的鱼儿,还有调皮的小虾,在眼前游来游去。
④像慈母拍着将睡未睡的婴儿似的,它轻轻地拍着石岸。
预设:第④句应放在第②句的后面。
由此得出,要做到语言连贯,围绕一个话题的各个句子还应有合理的顺序。
3.继续探索发现:(1)我把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这段话,稍作了改动,同学们读读效果怎么样?碧绿的菜哇,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英树,紫红的桑椹;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 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
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第4单元【全单元】》人教部编版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第4单元【全单元】》教学设计13最后一次讲演1.了解演讲词的语言特点,理解感叹句、设问句、反问句、褒贬词的使用对表达讲演者思想感情的作用。
2.在演讲语言的学习中训练学生迅速、准确地组织语言的能力和运用句式的变化及修辞等技巧表情达意的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学习闻一多先生热爱祖国、献身革命的英雄气概和斗争精神。
第1课时一、导入新课“你可知‘MACAU’不是我真姓?我离开你太久了,母亲……”相信许多同学都听过这首感人泪下的《七子之歌》吧?这是著名爱国学者闻一多先生为我们当时受尽苦难的祖国所作的悲愤之声。
面对列强,他高声疾呼,只为唤醒国人。
而面对反动派,他也同样无所畏惧、大义凛然,用满腔热忱、用鲜血和生命继续谱写着自己的爱国战歌。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闻一多先生的《最后一次讲演》,共同学习他的铮铮不屈的爱国精神吧。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合作探究,分层理解内容1.闻一多先生演讲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明确:闻一多先生在李公朴的追悼会上,义正词严地当众揭露、痛斥反动派的罪恶和卑劣,表达了对民主和平的坚定信心。
2.整篇讲演可分几个部分?每个部分的内容请用一两句话加以概括。
明确: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3段)痛斥国民党反动派不仅暗杀而且诬陷的卑劣行径,歌颂李先生为争取民主而献身的无上光荣。
第二部分(第4—5段)揭露国民党反动派的虚弱本质,指明反人民的势力必然灭亡,人民的力量必然胜利的历史规律,鼓舞群众的斗志。
第三部分(第6—13段)鼓舞群众发扬光荣传统,为争取民主和平而斗争,表达自己勇往直前、不怕牺牲的坚强意志和决心。
3.每个部分运用了哪些褒贬分明的词语?运用哪些句式和修辞手法来表达强烈的爱憎感情?讲演者感情的浪涛又是怎样向前推进的?明确:这篇讲演单刀直入,一开口就点出要说的中心事件——李公朴先生惨遭暗杀的事件。
词的分量用得极重:“最卑劣最无耻”“李先生究竟犯了什么罪,竟遭此毒手?”一个反问,激起听众共鸣。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全单元教案教学设计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全单元教案教学设计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全单元教学设计13《背影》知识与能力】1.研究用截取法构建文章,体会父子情深,品味朴实、饱含深情的语言。
2.提高学生品味语言的能力和从写作中精选材料、谋篇布局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本文是一篇叙事纪实散文。
研究本文,朗读训练是重点;内容探究上,以学生自学为主,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在写作练上,研究运用截取法来叙事抒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味文中血浓于水的亲情,从感情的聚焦点——背影中发掘深深的父爱,陶冶学生爱亲人、爱生活的高尚情感。
1.体会朴实、饱含深情的语言,感悟作者由感情的聚焦点——背影抒发的真挚亲情。
2.明确文章“背影”与“父子深情”和谐统一的结构特点;体会文章余音袅袅、情思绵绵的意蕴。
第1课时一、导入新课一封家书勾起儿子对多年前车站离别的深情回忆。
父亲送儿子坐车,翻过月台给儿子买橘子,那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蹒跚“背影”,写满了生活的辛酸无奈。
然而那种“父爱子,子爱父”的父子深情,却流淌在儿子的深情追忆之中。
上善若水,大爱XXX。
让我们重温生活中的父子(女)亲情,一同走进XXX的《背影》,去感受一位父亲对儿子的无疆大爱。
二、资料助读XXX(1899—1948),字佩弦,号秋实。
江苏省扬州市人,现代著名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1946年XXX为反对XXX的罪恶行径,“宁可饿死也不领美国救济粮”,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他的创作成就最大是散文,细腻清丽,意境隽永,于朴素中见真情,洋溢着一股清新气息。
代表作有《春》、《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绿》、《儿女》。
背影》写于1925年10月,当时作者在XXX任教。
文中所写的事发生在1917年冬,当时XXX的祖母去世,任XXX卖局局长的父亲XXX被解职,他自己在XXX哲学系读书。
得知祖母去世,从北京赶到徐州与父亲一道回扬州奔丧。
丧事完毕,父亲到南京找工作,作者回北京念书,父子在浦口车站惜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全单元教案教学设计13 背影【知识与能力】1.学习用截取法,构建文章,体会父子情深,品味朴实、饱含深情的语言。
2.提高学生品味语言的能力和从写作中精选材料、谋篇布局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这是一篇叙事纪实散文。
学习本文,阅读方法上以朗读训练为重点;内容探究上,以学生自学为主,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在写作练习上,学习运用截取法来叙事抒情的训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味文中血浓于水的浓浓亲情,从感情的聚焦点——背影中发掘深深的父爱,陶冶学生爱亲人、爱生活的高尚情感。
1.体会朴实、饱含深情的语言,感悟作者由感情的聚焦点——背影抒发的真挚亲情。
2.明确文章“背影”与“父子深情”和谐统一的结构特点;体会文章余音袅袅、情思绵绵的意蕴。
第1课时一、导入新课一封家书,勾起了儿子对多年前车站离别的深情回忆:父亲送儿子坐车,翻过月台给儿子买橘子,那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蹒跚“背影”,写满了生活的辛酸无奈。
然而那种“父爱子,子爱父”的父子深情,却流淌在儿子的深情追忆之中。
上善若水,大爱无痕。
让我们重温生活中的父子(女)亲情,一同走进朱自清的《背影》,去感受一位父亲对儿子的无疆大爱。
二、资料助读朱自清(1899—1948),字佩弦,号秋实。
江苏省扬州市人,现代著名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1946年朱自清为反对美蒋反动派的罪恶行径,“宁可饿死也不领美国救济粮”,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他创作成就最大的是散文,细腻清丽、意境隽永,于朴素中见真情,洋溢着一股清新气息。
代表作有:《春》《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绿》《儿女》。
《背影》写于1925年10月,当时作者在清华大学任教。
文中所写的事发生在1917年冬,当时朱自清的祖母去世,任徐州烟酒公卖局局长的父亲朱鸿钧被解职,他自己在北大哲学系读书。
得知祖母去世,从北京赶到徐州与父亲一道回扬州奔丧。
丧事完毕,父亲到南京找工作,作者回北京念书,父子在浦口车站惜别。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生字生词。
交卸.(xiè) 迂.腐(yū) 栅.栏(zhà) 颓.唐(tuí)举箸.(zhù) 琐屑..(suǒ xiè) 踌躇..(pán shān)..(chóu chú) 蹒跚簌簌..(sù sù)狼藉:乱七八糟的样子。
簌簌:纷纷落下的样子。
惨淡:凄惨暗淡,不景气。
赋闲:失业在家。
晋人潘岳有《闲居赋》,因而后人便把没有职业的“闲居”叫作赋闲。
迂:言行守旧,不合时宜。
蹒跚:因为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
颓唐:衰颓败落。
触目伤怀:看到(家庭败落的情况)心里感到悲伤。
怀,心。
情郁其中:感情积聚在心里。
琐屑:细小而繁多(的事)。
大去:意思是与世长辞,一去不返。
这是对死的委婉说法。
2.快速浏览课文,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1)第一部分(①)开篇点题,最难忘父亲的“背影”。
(2)第二部分(②―⑥)追忆与父亲在车站离别的情景,具体写“背影”,表现父亲的爱子之情。
第一层(②③)写送别时的家境,为写“背影”渲染悲凉的气氛。
第二层(④⑤)写离别前父亲对“我”的细心关照,为写“背影”作铺垫。
第三层(⑥)描写父亲过铁道买橘子时的“背影”,表现父亲爱子深情。
(3)第三部分(⑦)写别后思念,再现“背影”,抒发深切的思念之情。
四、研读课文1.读课文,思考:(1)这篇文章记叙的主要事件是什么?两年前作者与父亲奔丧完毕,在浦口依依惜别的情景。
(2)我与父亲是在怎样的背景下见面的?请从文中找出写见面背景的句子。
这些背景包含了怎样的情感?祖母去世父亲失业祸不单行家境惨淡2.父亲的背影在文章中共出现了几次?请从课文中圈画出来并进行归纳小结。
(1)惦记背影(思念父亲) (2)刻画背影(望父买橘)(3)惜别背影(父子分手) (4)再现背影(别后怀念)3.《背影》中作者流了几次泪,请分别指出。
(1)见父亲,睹家境,想祖母——难过的泪(2)望父亲买橘,父子离别——感激的泪(3)背影远去,依依惜别——惜别的泪(4)再现背影,泪光莹莹——辛酸的泪4.回顾课文,探究:这四次背影和四次流泪,与文章主旨有什么联系?肥胖的身子、缓慢的动作、艰难的步履,不辞辛劳、不怕麻烦地送我到车站,并为我买橘;而“我”被这浓浓的亲情深深感动,流下了眼泪,有难过的泪、感激的泪、惜别的泪、辛酸的泪,都饱含着儿子对父亲的爱。
这四次背影和四次流泪凝聚了父子深情。
五、板书设计背影⎩⎪⎪⎪⎪⎨⎪⎪⎪⎪⎧见面背景⎩⎪⎨⎪⎧⎭⎪⎬⎪⎫祖母死了父亲失业(祸不单行,家境惨淡)四次流泪⎩⎪⎨⎪⎧悲哀之泪(见父亲 睹家境 想祖母)感动之泪(望父买橘 父子离别)惜别之泪(背影远去 依依惜别)伤心之泪(再现背影 泪光莹莹)四个背影⎩⎪⎨⎪⎧惦记背影(思念父亲)刻画背影(望父买橘)惜别背影(父子分手)再现背影(别后怀念)第2课时一、复习导入阅读课文,我们可以感受到父子亲情——父亲对儿子的疼爱和儿子对父爱的感念,这是人间至情。
这人间至情却蕴含在父亲朴实的外表、笨拙的动作和简单的话语之中。
写爱的文章,往往有淋漓尽致的描写,这篇课文的语言却很朴素。
那么,感人的力量从何而来?请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一同走进《背影》。
二、探究父亲爱子之情1.本文是通过写“我”与父亲在车站离别,表现父亲的爱子之情的,为什么又要写与此似无多大关系的第二、三段?这两段写父子离别时的家庭境况,为写“背影”渲染悲凉的气氛,为突出父亲的爱子之情作铺垫。
当时,祖母去世,父亲失业,祸不单行。
父亲还账缺钱,只好变卖典质;办丧事要用钱,只好再去借钱。
家中境况可想而知。
丧事一毕,父子又要离家分手,各奔前程,真是人亡家破。
父亲背着失业的精神负担,还细致入微地关照儿子就更为感人了。
2.在送行过程中,父亲为儿子做了哪些事?(1)亲自送行。
(2)照看行李。
(3)讲定价钱。
(4)送子上车。
(5)选定座位。
(6)叮嘱儿子。
(7)嘱咐茶房。
(8)为子买橘。
三、传神的细节描写1.体味“蹒跚地走到铁道边”一句中“蹒跚”一词的妙处。
“蹒跚”一词很关键,连平地上走路都是蹒跚而行的,可想而知上下月台更加难了,更加体现父亲对“我”的爱。
2.“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一句中,为什么用“攀”不用“抓”?因为无物可抓,只能用手按住,然后用力支撑起身体向上“攀”,这需要力量,而一个上了年纪的父亲,这一“攀”是多么的令人揪心啊!3.“两脚再向上缩”,用“缩”字有什么好处?“缩”字说明无处可蹬,脚是悬空的,这样全身的力量全集中在手上了,如果手支撑不住,那就有摔下去的危险。
这时的儿子,心情该多么的紧张啊!4.“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倾”字妙在哪里?“倾”字用得也十分巧妙。
父亲的身体肥胖,自然不像小伙子那样灵便,他“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一个“倾”字表明父亲要爬上月台虽然十分艰难,但又十分努力的样子。
这是一个艰难努力的背影!四、朴实的语言1.阅读勾画:请找出父亲送儿子上车的过程说的四句话,并体会这四句朴实而简洁的话包含着父亲怎样的深情,并具体说明。
(1)不要紧,他们去不好!(父亲当时急于谋事,在巨大的生存压力之下,忧心如焚,但是儿子在他心目中高于一切,惟恐儿子路上有什么闪失,所以最后决定还是由自己亲自送。
)(2)我买几个橘子去。
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父亲已经把儿子送上车,已经关照得无微不至,儿子也劝父亲可以走了,而父亲还觉得没有尽够心意,看见有卖橘子的,便要去给儿子买橘子。
过铁道不容易,自己受点累,能让儿子受用,他是心甘情愿的。
他还生怕儿子跟着出来,忘了行李。
父亲的关怀真是无微不至。
)(3)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惦念路途平安,要等到儿子到北京来信报平安,才能放心。
)(4)进去吧,里边没人。
(走了几步又回头,可见心里还是惦记着儿子,依依不舍。
又想到儿子所带的行李,叫儿子小心,什么都为儿子着想。
)教师小结:这四句话没有华丽的辞藻,语言朴实,但朴素的言语中往往含有深沉的爱;平淡的语言里往往有不平静的心情,一言一语都充满了父亲对儿子的关心体贴之情。
谁说父爱不细腻?谁说父爱不伟大?这就是伟大的父爱!2.揣摩下列句子的含义。
(1)父亲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我”因家中境况悲凉而落泪,父亲强咽心中苦悲,反而来劝慰“我”,更见父亲的体贴。
(2)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真是太聪明了”是反语,表达了对父亲临行前细心关照中所蕴涵的爱子之心不能理解的追悔。
(3)他触目伤怀,自然情不能自已。
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两个“自然”表现了对父亲老年性格发生变化的理解,比在浦口车站时的感触又深化了一层。
五、课堂小结这篇散文的语言非常忠实朴素,又非常典雅文质。
这种高度民族化的语言,和文章所表现的民族的精神气质,和文章的完美结构,恰成和谐的统一。
没有《背影》语言的简洁明丽、古朴质实,就没有《背影》的一切风采。
《背影》的语言还有文白夹杂的特点。
例如不说“失业”,而说“赋闲”,最后一节因父亲来信是文言,引用原句,更见真实,也表达了家庭、父亲的困境和苍凉的心情与复杂的感受。
14 白杨礼赞1.通过课文学习,理解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和象征手法。
2.把握排比句和反问句。
1.托物喻义散文的特点。
2.象征主义的写作手法。
3.理解、把握排比句和反问句。
第1课时一、新课导入在我国北方有这样一种树:“挺立如长矛。
叶叶皆团结,枝枝争上游。
羞与楠枋伍,甘居榆枣俦。
丹青标风骨,誓与子同仇。
”这种树就叫白杨树。
在战火纷飞的抗日战争时期,著名作家茅盾以高度的敬意赞美了白杨树。
他为什么要赞美普通但不平凡的白杨树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作品《白杨礼赞》。
二、资料助读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人。
现代著名作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之一,我国革命文艺的奠基人之一。
处女作有《蚀》三部曲(包括《幻灭》《动摇》《追求》),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林家铺子》,“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等。
本文写于1941年3月,此时正处在抗战的相持阶段。
作者于1939年3月到新疆讲学,第二年5月赴延安鲁迅艺术学院讲学,10月离开延安到重庆。
这期间,作者目睹国民党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种种事实,看到北方军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抗战,粉碎了日本侵略者的“扫荡”,巩固和发展了敌后抗日根据地。
他从解放区人民身上看到了民族解放的前途和希望,受到了鼓舞,写下了这篇激情洋溢的散文。
三、预习检测1.生字注音无边无垠.(yín) 坦荡如砥.(dǐ) 恹.恹欲睡(yān) 虬.枝(qiú)婆娑.(suō) 秀颀.(qí) 倔强.(jiànɡ) 大毡.子(zhān)主宰.(zǎi) 倦怠.(dài) 楠.木(nán) 旁逸.斜出(yì)2.生词注解主宰:支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