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导学案:4.12《苏武传》1(新人教版必修4)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四 《苏武传》导学案
《苏武传》导学案【学习目标】1.积累文中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
2.引导学生充分体会文章简洁整饬的语言、生动入微的细节。
3.借助工具书读懂文章内容;了解本文对比手法的运用。
【学习重难点】学习苏武坚贞不屈的爱国精神,突出弘扬爱国主题,引导学生探讨新时代中如何继承苏武的伟大民族精神。
【学习方法】朗读法、自主研读法、师生合作探究法。
【学时安排】4学时【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班固(建武八年32年-永元四年92年)东汉官吏、史学家、文学家。
史学家班彪之子,字孟坚,汉族,扶风安陵人(今陕西咸阳东北)。
除兰台令史,迁为郎,典校秘书,潜心二十余年,修成《汉书》,当世重之,迁玄武司马,撰《白虎通德论》,征匈奴为中护军,兵败受牵连,死狱中,善辞赋,有《两都赋》等。
2. 《汉书》介绍:《汉书》,又称《前汉书》,由我国东汉时期的历史学家班固编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二十四史”之一。
《汉书》是继《史记》之后我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
《汉书》全书主要记述了上起西汉的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下至新朝的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共230年的史事。
《汉书》包括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共一百篇。
3.简介背景:汉武帝开始对匈奴进行长期的讨伐战争,其中取得了三次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时间为公元前127年、前121年、前119年。
匈奴的威势大大削弱之后,表示愿意与汉讲和,但双方矛盾还是根深蒂固。
所以,到公元前100年,苏武出使匈奴时,却被扣留,并迫使他投降。
《苏武传》集中叙写了苏武出使匈奴被扣留期间的事迹,热烈颂扬了他在敌人面前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饥寒压不倒,私情无所动的浩然正气,充分肯定了他坚毅忠贞,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民族气节。
【自主学习】1.给下列词语注音..。
稍迁至栘中厩监()数()通使相窥()观汉天子,我丈人行()也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后随浞野侯没()胡中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置煴()火,覆武其上拥众数万,马畜()弥山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2. 找出并解释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
高中语文 4.12《苏武传》《苏武传》课文鉴赏素材 新人教版必修4
《苏武传》课文鉴赏自从班固的《汉书》问世以后,苏武的英名就反复出现在历代的诗词、散文、辞赋、戏曲、小说之中。
他的感天地、泣鬼神的爱国主义精神,一直为人们所称道。
《苏武传》附见于《汉书·李广苏建传》。
《李广传》基本上照录《史记·李将军列传》,《苏建传》只有短短几行,而《苏武传》则是班固倾全力为之的。
在《汉书》中,此传是最能显示班固塑造人物形象的艺术才华的优秀篇章之一。
全文共有十八个小节,外加一个赞语。
按苏武一生经历的主要关节,大致可以划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第一、二两小节,写苏武奉命出使匈奴,以通和好。
第二部分共十二小节,写苏武在匈奴遇到意外情况而被扣留及后被放回的经过。
第三部分共四小节,写苏武返汉以后受尊宠的情形。
赞语主要表彰苏武的崇高品质。
苏武的出使,正当汉朝与匈奴的关系有所改善、两国矛盾有所缓和的时期。
匈奴方面先做出友好姿态,把以往扣留的汉朝使臣全部放回。
汉武帝为了答谢匈奴方面的好意,也采取了同样的行动,派苏武护送以往扣留在汉朝的匈奴使臣回国。
按常情而言,苏武是一个和平使者。
他的出使应该是愉快而顺利的,但事情的发展却出乎意料。
当时,匈奴恰巧发生了一次情节严重的谋反事件。
谋反者的首领缑王计划绑架匈奴单于的母亲阏氏,投奔汉朝。
谋反者的另一首领虞常原是汉臣,他企图刺杀叛汉降敌、当了匈奴大臣的卫律。
他把这个想法告诉了副使张胜。
张胜没有向苏武报告,私下支持他们的行动。
从国家关系上说,张胜的做法损害了汉朝的信义,有悖于两国通好的宗旨,使汉使处于理亏的地位。
虞常曾对张胜说:“闻汉天子甚怨卫律,常能为汉伏弩射杀之。
吾母与弟在汉,幸蒙其赏赐。
”可见其出发点并不是真正爱国。
缑王原是归附汉朝的匈奴贵族,他重新陷没匈奴中是因为汉武帝派他随浞野侯赵破奴去接应左大都尉。
左大都尉是匈奴贵人,他企图刺杀单于降汉。
单于及时粉碎了这一阴谋,并发兵俘获了赵破奴的军队。
这些不愉快的往事,本该随着两国关系的改善而不再重演,但缑王的思想没有跟上形势的发展,仍然重复上一次的冒险行动,结果兵败被杀,虞常被生擒。
优质课高中语文必修四《苏武传》导学案
第四单元第12课《苏武传》一、学习目标巩固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掌握古今异义词并能精准翻译重点句子。
(重难点)二、学法指导在预习全文的基础上,通过独立完成、小组合作的形式来巩固本课文言基础知识点。
三.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班固(32—92),我国东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
幼年即聪慧好学,16岁入洛阳太学,博览群书。
性情谦和,深受当时儒者敬重。
后来继承父志,在父未完成的《史记后传》基础上撰写《汉书》。
因被人诬告私改国史而被捕人狱。
幸其弟班超上书解释,汉明帝读了班固的书稿大为赞赏,召为兰台令史,后迁校书郎。
班固“潜精积思二十余年”,终完成《汉书》写作。
2.苏武出使背景:秦末汉初,北方匈奴凭借强大的军事力量,不断扩大控制地区。
文帝、景帝时代,汉王朝采取和亲政策来加强民族联系。
武帝时,汉国力逐渐增强,多次与匈奴作战,取得了几次胜利后,转而重视结盟,指望通过恩威兼施之策来解除匈奴对汉王朝的威胁,恰好匈奴单于有意示好,汉朝也想趁机和解,于是派苏武出使与匈奴修好。
3.古今异义的几种情况:①词义的缩小。
如“五谷”中的“谷”原是“谷类”的总称,今北方的“谷”指“小米”,南方的“谷”专指“稻谷”。
②词义扩大。
如“涉江”中的“江”原专指“长江”,今泛指“一切江河”。
③词义的转移。
如“牺牲玉帛”中的“牺牲”指“祭祀中的牛、羊等祭品”,今义指“献身”;再如“信”,最早是指“送信的人”,后来转指“书信”,而“送信的人”的意思由“信使”承担,单用就无此意了。
④词义的感情色彩发生变化。
如“先帝不以臣卑鄙”句中的“卑鄙”指“地位低微、鄙俗”中性词,今义指“品行恶劣”,贬义词;“乖”古时指“偏执,不驯顺”,贬义词,如《林黛玉进贾府》“行为偏僻性乖张”而现在则用来形容人“听话,安顺”,褒义词。
⑤词义弱化、强化。
如“怨”,古义表示“仇恨、怀恨”,现在表示“埋怨、责备”,程度变轻了。
如“诛”,最初只是“谴责、责备”,现在强化为“杀戮”。
⑥名称说法改变。
高二语文学案:12《苏武传》(新人教版必修4)
第十二课《苏武传》导学案【课标要求】1、课文文义已自读为主,教师辅助点拨梳理文章思路,培养学生利用语感来推断疑难语句的能力。
2、采用讨论式学习法,学生立足文本,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视角见仁见智,对作者情感的评价。
【学习目标】1、了解关于作者生平、时代背景;2、根据学法指导,准确断句和感受重读;3、积累有关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知识及特殊用法。
【学习重点】积累有关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知识及特殊用法。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学习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课前预习①通读全文。
要求读准字音找出通假字找出成语通其大意。
②突破字词句。
学生自由提出翻译困难之处引导学生结合语境和参考书确定最佳翻译。
③归纳文言现象。
学生自行找出师生总结强调重点。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1、朗读。
读准字音,在反复朗读中体会赋的节奏、情感和韵味,力求语言通畅,读准字音2、细读。
理解字词;自读诗句,运用查字典、看注释、联系诗句等方法理解疑难。
3、重音和节奏的把握。
教材助读:1、作者简介班固(32—92),字孟坚,东汉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人,我国古代著名史学家。
班固幼年聪慧好学,9岁即能写文章、诵诗书,16岁入洛阳太学,博览群书。
性情谦和,深受当时儒者敬重。
其父班彪曾作《史记后传》,去世后,班固因《史记后传》没有完成,叙事也不够详备,于是继承父志,在《史记后传》的基础上撰写《汉书》。
因当时有人诬告,班固遂以私改国史的罪名被捕人狱。
幸其弟班超上书解释,汉明帝读了班固的书稿大为赞赏,召为兰台令史,后迁校书郎。
利用朝廷良好的藏书条件和工作环境,班固“潜精积思二十余年”,终于完成了《汉书》的写作。
2、关于《汉书》《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记叙了自汉高祖元年至王莽地皇四年共290年的史实。
《汉书》体例上全承《史记》,只是改“书”为“志”,取消“世家”并入“列传”,全书有十二本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共一百篇,八十余万字。
其中,八表和十志中的“天文志”是班固死后由他的妹妹班昭、妹夫马续续写的。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教案4.12苏武传教案
苏武传教课设计(人教版必修4)教课目的:1、认识班固和《汉书》的有关知识。
2、朗诵断句,叙述课文故事梗概。
3、累积文言常有的字词和句式;翻译词句。
4、学习苏武的英豪气派,增强民族骄傲感。
学法指导:1、朗诵课文,培育文言文阅读的语感。
2、归纳整理:作者作品,内容重点,知识归类。
3、合作学习,借助说明和工具书,正确翻译词句。
4、思虑商讨塑造人物的方法。
教课重点:累积和归纳整理文言常有的字词和句式。
教课难点:指引学生学习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课时安排3课时第一课时教课过程:一、导入讲堂:苏武留胡节不辱!雪地又冰天,苦忍十九年。
渴饮雪,饥吞毡,牧羊北海边。
心存汉社稷,旄落犹未还,历尽难中难,心如铁石坚。
夜在塞上时闻笳声动听痛心酸。
转瞬寒风吹,雁群汉关飞。
鹤发娘,盼儿归,红妆守空帷。
三更同入梦,两地谁梦谁;任天长地久,大节定不亏。
终教匈奴惊心碎胆共服汉德威。
这就是《苏武牧羊》。
千百年来,苏武已成为一名伟大的爱国英豪定格在人们心中,苏武受命出使匈奴,被匈奴拘留十九年,千辛万苦,“贫贱不可以移,荣华不可以淫,威严不可以屈”,表现出崇敬而又令人震惊的民族时令。
下边,我们走进苏武,认识苏武,仰慕苏武。
板书《苏武传》。
二、迅速阅读人教版配发资料《第二讲堂》(第99页)和课文说明①,介绍作者、作品和背景。
学生介绍,而后明确。
1.作者简介:班固(32—92),我国东汉有名史学家、文学家。
幼年即聪颖勤学,16岁入洛阳太学,博学多才。
性情谦恭,深受当时儒者恭敬。
以后继承父志,在父未达成的《史记后传》基础上撰写《汉书》。
因被人诬陷私改国史而被捕人狱。
幸其弟班超上书解说,汉明帝读了班固的书稿大为欣赏,召为兰台令史,后迁校书郎。
班固“潜精积思二十余年”,终达成《汉书》写作。
2.简介《汉书》:《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记述了自汉高祖元年至王莽地皇四年共229年的史实。
《汉书》体例上全承《史记》,不过改“书”为“志”,撤消“世家”并入“传记”,全书有十二纪、七十传、八表、十志,共一百篇,八十余万字。
人教版语文必修四 《苏武传》导学案
语文必修4《苏武传》导学案(教师版)学习目标1、了解班固及《汉书》。
2、积累重要的文言基础知识。
3、培养正确分析文言文内容及准确概括文中观点的能力。
4、学习苏武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和视死如归的爱国精神,品味历史传记的史学价值和文学审美价值。
重点难点1、分析人物性格特征,体会传主的人格、精神。
2、评价苏武的功过和价值。
学习方法朗读法、讨论法学习过程一、情境创设苏武留胡节不辱!雪地又冰天,苦忍十九年。
渴饮雪,饥吞毡,牧羊北海边。
心存汉社稷,旄落犹未还,历尽难中难,心如铁石坚。
夜坐塞上时闻笳声入耳痛心酸。
转眼北风吹,雁群汉关飞。
白发娘,盼儿归,红妆守空帏。
三更同入梦,两地谁梦谁;任海枯石烂,大节定不亏。
终教匈奴惊心碎胆共服汉德威。
这是一首广为流传的民歌,歌曲里所歌唱的苏武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
汉武帝时,苏武奉命出使匈奴,被匈奴扣留十九年。
正如歌曲所唱,苏武历尽艰辛,持节不屈,成为中华民族历史上光耀千古的英雄。
现在,就让我们走近苏武,走进他充满血泪而又辉煌无比的人生。
二、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班固,字孟坚,东汉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著名史学家、文学家。
少年时就能作文诵诗赋,长大后博览群书。
和帝永元元年(89)初,班固随大将军窦宪出征匈奴,为中护军。
后来,班固因窦宪专权受到株连,死于狱中,时年61岁。
那时,《汉书》中的“八表”和《天文志》尚未写成,后由妹妹班昭和马续补写而成。
家庭:父亲,班彪;弟弟,班超(投笔从戎);妹妹,班昭(续写《汉书》)。
作品:史书有《汉书》(《前汉书》);辞赋有《两都赋》;诗有《咏史诗》。
性质:《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体断代史,是古代传记文学名著,其中还收录了西汉大量的辞赋和散文,有总集的性质。
内容:记录了从汉高祖元年(前206)至王莽地皇四年(23)之间229年的历史,共100篇,分为十二帝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
2、《汉书》的价值史学价值:作者能尊重客观实际,揭露统治阶级的残暴,赞扬清廉的官吏,流露出对人民的同情。
《苏武传》导学案一等奖(教师版)(人教版高二必修四)
08
教学资源与工具准 备
教学资源:《苏武传》原文、PPT课件、视频资料 等
《苏武传》原文:提供学生阅读,了解故事背 景和人物形象。
PPT课件:用于课堂教学,展示重点、难点 和知识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程内容。
视频资料:辅助教学,通过生动的影像资 料,加深学生对历史事件和人物形象的理 解。
教学工具:黑板、白板、投影仪等
以上教学工具的准备和使用,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课程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历史价值:这篇传记是西汉时期的重要历史文献,记录了汉朝与匈奴之间的关系 以及苏武的英勇事迹。它对于研究西汉历史、民族关系以及个人品质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单击此处添加正文,文字是您思想的提炼,请言简意赅的阐述您的观点。单击此处添加正 文,文字是您思想的提炼,请言简意赅的阐述您的观点。
《苏武传》的文学价值:作为一篇传记文学作品,《苏武传》以其生动的叙述和刻画展现了苏 武坚韧不拔、忠诚爱国的精神风貌。它对于培养读者的爱国情感和道德品质方面也具有积极意 义。
展示作者简介 及主要作品
引导学生了解 《苏武传》的 历史背景和文
化内涵
引导学生了解 作者简介及主 要作品,为后 续学习打下基
础
讲授新课:讲解《苏武传》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及 主题思想
故事情节:介 绍《苏武传》 的背景、主要 事件和人物关
系
人物形象:分 析苏武、卫律、 李陵等主要人 物的性格特点、 行为表现和心
小组展示,汇报学习成果
教师点评,总结学习效果
归纳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与难点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强调重点与难点
回顾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
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
07
教学评价与反馈
高中语文第四单元第12课苏武传学案1新人教版必修4 学案
12 苏武传学习目标1.理解文本中重要文言实词的意义,能够结合注释疏通文句。
2.体会文章简洁整饬的语言、生动入微的细节。
3.掌握文中刻画的爱国志士的光辉形象。
了解作者尊重史实的态度和对苏武的赞美之情。
自主认知一、整体感知1.疏通文意,给每段文字添加小标题,理清脉络。
要求:小标题要准确概括情节变化,同时注意语言的通顺、凝练。
2.根据自己的理解,简要分析苏武这一人物形象。
二、自练自测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栘.中( ) 数.通使( ) 丈人行.( ) 遗.单于( ) 阏氏..( ) 煴.火( )膏.草野( )啮.雪( )旃.毛( ) 牧羝.( )纺缴.( )檠.弓弩( ) 斧钺.( )2.名句积累。
(1),何久自苦如此!(2),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无所恨,愿勿复再言!合作探究1.苏武是在什么情况下出使匈奴的?2.文章并不具体描述苏武的每一事迹,而是有详有略,比如文章对卫律和李陵劝降的部分就描写得特别详细。
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处理?3.卫律、李陵各具有怎样的性格特征?4.为了表现苏武的民族气节,作者重点写了什么内容?5.本文典型的艺术手法有哪些?课堂练习一、基础知识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时汉连伐胡,数.通使相窥观数:屡次B.别.其官属常惠等,各置他所别:离别引.X胜引:牵攀、招供益.骄,非汉所望也益:更加2.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汝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B.因泣下霑衿,与武决去C.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不幸..丈人..行也C.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D.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久之.,单于使陵至海上,为武置酒设乐②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地B.①武与李陵俱为.侍中②汝为.人臣子C.①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②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D.①赐钱二百万以.葬②X胜闻之,恐前语发,以.状语武5.下列各句都有词类活用现象,请选择分类正确的一项( )①宜皆降之②屈节辱命③单于壮其节④空以身膏草野⑤反欲斗两主⑥天雨雪,武卧啮雪⑦杖汉节牧羊⑧武能网纺缴,檠弓弩⑨扶辇下除A.①②④⑤/③/⑥⑦⑧⑨B.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C.②③⑥/①④⑦/⑤⑧⑨D.①⑤⑥/②⑦⑧/③④⑨二、课内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6~8题。
高二语文导学案:4.12《苏武传》(新人教版必修4)
《苏武传》导学案第一课时【学法指导】1、熟读课文1—3段,在翻译的基础上重点解释文中重要的实虚词。
2、理解,充分体会文中词类活用与特殊句式,总结规律。
掌握古今异义词。
【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汉书》及本文历史背景;积累文言实虚词。
2、方法与过程:在语境中体会活用、古今异义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苏武视国家利益重于生命的爱国节操。
【导学过程】《汉书》作者,是我国第一部 体 史,记叙了自汉高祖元年至王莽地皇四年共229年的史实。
《汉书》体例上全部承袭《史记》,只是改“书”为“志”,取消“世家”并入“列传”,全书有十二本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共一百篇,八十余万字。
本文背景:匈奴,是与秦朝几乎同时建立的少数民族国家,以游牧为主,擅长骑射。
与汉族的矛盾一直不断。
汉初,高祖刘邦曾亲征匈奴,却被围于白登。
从此经历了六十多年的屈辱和亲。
至武帝时,国力空前强盛,汉朝开始了对匈奴的几次大规模用兵,至武帝末年,匈奴力量受到明显削弱,汉朝北方的威胁基本解除。
汉朝对匈奴的政策,也由强硬的武力变为恩威并举。
双方遂有互派使者的举动。
但双方在表面和好的背后,也在窥探者对方的虚实。
因此仍然保留着互相扣留使者为人质的做法。
苏武牧羊的故事,就是在这一严酷历史背景下产生的。
一、自主学习【滴水石穿·夯实基础】1、熟读课文1-3段,做到词如己出2、指出文段中的斜体加线词语的意义或用法,工整地书写于该子下端。
(1)①武,字子卿。
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
稍迁至栘中厩监。
时汉连伐胡,数通使相窥观。
匈奴留汉使郭吉、路充国等,前后十余辈。
匈奴使来,汉亦留之以相当。
②天汉元年,且鞮侯单于初立,恐汉袭之,乃曰:“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尽归汉使路充国等。
武帝嘉其义,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③因厚赂单于,答其善意。
武与副中郎将张胜及假吏常惠等募士斥候百余人俱。
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
单于益骄,非汉所望也。
(2)方欲发使送武等,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
《学案导学设计》高二语文配套课件:4.12 苏武传(新人教必修4)
价面粉,朱自清坚决拒绝。最终因无钱治病而去世。毛泽东同
志评价朱自清“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说明“我们中
国人是有骨气的”。
导记第·9章晨读扩声晨系练统调音
【语言识记】
1.字音识记
(1)栘.中( yí)
(2)数.通使( shuò) (3)且.鞮.侯( jū dī )
本 课
(4)丈人行.( hánɡ ) (5)旃.毛( zhān )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第 12 课 苏武传 ——留胡节不辱,正气动天地
【学习重点】
1.记:了解作者及其作品;积累重要的文言知识,积累相关名
本
课
句。
栏
目 2.读:理清文章结构,把握作品的内容和主题,分析人物形象;
开
关
体会人物对话、细节描写的作用;学习苏武坚贞不屈的民族
气节和视死如归的爱国精神。
3.练:学会分析判断句。
试看子卿持节处,雪花如席不知寒。
导记第·9章晨读扩声晨系练统调音
2.有关“气节”的名言
(1)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孟子
(2)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丹可磨也,而不可夺赤。
本
课 栏
——《吕氏春秋·诚廉》
目 开
(3)渴不饮盗泉水,热不息恶木阴。
——陆机
关
(4)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
——徐悲鸿
(5)最贫的是无才,最贱的是无志。
——福楼拜
导记第·9章晨读扩声晨系练统调音
3.有关“气节”的事例
(1)“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的夏明翰
1927 年 4 月 12 日,蒋介石发动了反革命政变,中国革命转
本 课
入了低潮。1928 年,夏明翰不幸被捕入狱。在狱中,他受
高中语文 第12课 苏武传第一课时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4
C.赏赐(Chì)蛮夷(yí)
自刎(wěn)溺死(nì)
D.斧钺(yuè)喟然(wèi)
赦罪(shè)阏氏(yān zhī )
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币:财物。
B.常能为汉伏弩射杀之伏:隐藏。
C.惠等哭,舆归营舆:车子。
D.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徙:转移。
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____________)
后随浞野侯没胡中(____________)
单于子弟发兵与战(____________)
子卿不欲降,何以过陵(____________)
何以汝为见(____________)
子卿尚复谁为乎(____________)
为降虏于蛮夷(____________)
2.关于《汉书》
《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记叙了自汉高祖元年至王莽地皇四年共290年的史实。《汉书》体例上全承《史记》,只是改“书”为“志”,取消“世家”并入“列传”,全书有十二本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共一百篇,八十余万字。其中,八表和十志中的“天文志”是班固死后由他的妹妹班昭、妹夫马续续写的。作为一部独立的断代史书,《汉书》不仅在中国历史著作中占有重要地位,在文学史 上也有着重要影响,旧时“班马”并论,“史汉”相提,自然不无道理。
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____________)
5.分古今
例句
古义
今义
相当
汉亦留之以相当
币
置币遗单于
相知
素与副张胜相知
怨
闻汉天子甚怨卫律
货物
以货物与常
论
会论虞常
当
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死
高中语文 第4单元 12 苏武传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4-新人教版高中必修4语文教案
12 苏武传一、读准字音栘.中(yí) 缑.王(gōu ) 弹劾.(hé)斧钺.(yuè) 厩.监(jiù) 窥.观(kuī)丈人行.(háng) 遗.单于(wèi) 浞.野侯(zhuó) 没.胡中(mò) 煴.火(yūn) 旃.毛(zhān)阏氏..(yān zhī) 牧羝.(dī) 汤镬.(huò)旄.节(máo) 雨.雪(yù) 更.嫁(gēng)自分.已死(fèn) 霑.衿(zhān)二、辨识通假1.不顾恩义,畔主背亲(“畔”同“叛”,背叛)2.与旃毛并咽之(“旃”同“毡”,毛织的毡毯)3.空自苦亡人之地(“亡”同“无”,没有)4.信义安所见乎(“见”同“现”,表现)5.请毕今日之(“”通“欢”,欢乐)6.因泣下霑衿,与武决去(“霑”同“沾”,沾湿;“衿”同“襟”,衣襟;“决”同“诀”,辞别)7.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去”同“弆”,收藏)8.前以降及物故(“以”同“已”,已经)三、一词多义发⎩⎪⎨⎪⎧虞常等七十人欲发.(动词,动手)单于子弟发.兵与战(动词,发出,派出)恐前语发.(动词,揭露、暴露)引⎩⎪⎨⎪⎧虞常果引.张胜(动词,招供,牵攀)引.佩刀自刺(动词,举、拿)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廉颇蔺相如列传》)(动词,调转)当⎩⎪⎨⎪⎧汉亦留之以相当.(动词,抵押)谋杀单于近臣,当.死(动词,判处)副有罪,当.相坐(副词,应当)使⎩⎪⎨⎪⎧尽归汉使.路充国等(名词,使者)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动词,让)单于使.卫律治其事(动词,派)武使.匈奴,明年,陵降(动词,出使) 以⎩⎪⎨⎪⎧少以.父任(介词,因为)匈奴使来,汉亦留之以.相当(连词,表顺承)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介词,凭借……的身份)张胜许之,以.货物与常(介词,把) 及⎩⎪⎨⎪⎧及.卫律所将降者(连词,以及)此必及.我(动词,牵连到)及.还,须发尽白(介词,等到……时候 ) 四、词类活用1.尽归.汉使路充国等 ( )____________________ 2.单于壮.其节 ( )____________________ 3.空以身膏.草野 ( )____________________ 4.反欲斗.两主 ( )____________________ 5.羝乳.乃得归 ( )____________________ 6.武能网.纺缴,檠.弓弩 ( )____________________ 7.推堕.驸马河中溺死 ( )____________________ 8.得夜.见汉使 ( )____________________ 9.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 ( )____________________ 10.兄弟亲近.. ( )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1.使动用法 使……归 2.意动用法 以……为壮 3.使动用法 使……肥沃 4.使动用法 使……相斗 5.名词作动词 生子 6.名词作动词 结网;用檠矫正弓弩7.使动用法 使……堕 8.名词作状语 在夜里 9.名词作状语 向上 10.形容词作动词 做亲近之臣五、古今异义1.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张胜许之,以货物..与常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武使匈奴,明年..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且陛下春秋..高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太夫人已不幸..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皆为陛下所成就..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卧起操持..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1.古义:对老人和长辈的尊称。
高中语文《苏武传》导学案(一)新人教版必修4
高中语文《苏武传》导学案(一)新人教版必修41查阅有关资料,了解文章背景。
2.能用普通话准确、流畅地朗读文本,在理解的基础上,整体感知文本内容。
3.理解文本屮重要文言实词的意义,大致疏通文意,读懂文章内容。
学习重点:积累文中的实词、虚词和句式。
学习难占:八、、•理解文本中重要文言实词的意义,疏通文意,读懂文章内容。
-一- 、导语设计:两千年前,在北海边上,有一位杖节牧羊的老人,他坚守着热爱祖国、忠贞不渝的民族气节,在饥寒交迫中艰难地生存着,在他的身上体现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传统美德和高尚人格。
其气节,令人肃然起敬。
他没有在敌人的淫威面前屈服,也没有在金钱、富贵面前动心。
为了远大的理想、为了亲爱的祖国,他餐冰卧雪、不辱使命,义无反顾地献出了自己的青春,坚守住了自己的信念。
一直以来,这种英勇义举激励着千秋万代的华夏儿女奋然前行•可以说,苏武,真正称得上是我们民族的脊梁。
二、学习知识及巩固作者及《后汉书》班固(32―― 92年),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市东)人。
东汉著名的史学家。
《后汉书?班固传》称他“年九岁,能属文,诵诗赋。
及长,遂博贯载籍,九流百家之言,无不穷究。
所学无常师,不为章句,举大义而已”。
其父班彪曾续司马迁《史记》作《史记后传》,未成而故。
班固立志继承父业,在《后传》基础上,进一步广搜材料,编写《汉书》。
后因有人向汉明帝诬告他篡改国史,被捕入狱。
其弟班超上书解释,始得获释,被命为兰台令史,经过二十多年努力,写成了《汉书》。
汉和帝永元初年,班固随窦宪出征匈奴,不久窦宪因谋反案被诛,班固也受牵连被捕,死于狱中。
《汉书》中的八“表”与“天文志” 是由其妹班昭和同郡人马续续成的。
班固的《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体例模仿《史记》,但略有变更。
全书有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共一百篇,起自汉高祖,止于王莽,记西汉一代二百三十年间史实。
《汉书》评价历史人物往往从封建正统观念出发,以儒家的伦理道德作为标准,如对陈涉、项羽加以贬抑,即是显例。
高中语文《苏武传》导学案(二) 新人教版必修4
高中语文《苏武传》导学案(二)新人教版必修4学习目标:1. 在读懂文本内容的基础上了解和学习本文对比手法的运用。
2. 学习苏武坚贞不屈的爱国精神。
3. 领会文章蕴涵的精神,概括苏武这一人物形象的意义。
学习重点、难点在对比中分析苏武的人物形象。
学习过程:一、学生复述课文内容,导入新课。
二、走进文本,根据自己的理解,简要分析苏武这一人物形象。
思考探究:班固是怎样用对照、映衬的手法塑造主人公形象的?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初,霍氏(指西汉权臣霍光子孙)奢侈,茂陵徐生曰:“霍氏必亡。
夫奢则不逊,不逊必侮上;侮上者,逆道也。
在人之右,众必害之。
霍氏秉权日久,害之者多矣。
天下害之,而又行以逆道,不亡何待!”乃上疏,言:“霍氏泰盛;陛下即爱厚之,宜以时抑制,无使至亡。
”书三上,辄报闻。
其后,霍氏诛灭,而告霍氏者皆封。
人为徐生上书曰:“臣闻客有过主人者,见其灶直突(注:突,烟囱),傍有积薪。
客谓主人:‘更为曲突,远徙其薪;不者,且有火患。
’主人嘿然不应。
俄而家果失火,邻里共救之,幸而得息。
于是杀牛置酒,谢其邻人。
灼烂者在于上行,余各以功次座,而不录言曲突者。
人谓主人曰:‘乡使听客之言,不费牛酒,终亡火患。
今论功而请宾,曲突徙薪无恩泽,焦头烂额为上客耶?’主人乃寤而请之。
今茂陵徐福数上书言霍氏且有变,宜防绝之。
乡使福说得行,则国亡裂土出爵之费,臣亡逆乱诛灭之败。
往事既已,而福独不蒙其功。
唯陛下察之——贵徙薪曲突之策,使居焦发灼烂之右。
”上乃赐福帛十匹,后以为郎。
宣帝始立,谒见高庙,大将军霍光从骖乘,上内严惮之,若有芒刺在背。
后车骑将军张安世代光骖乘,天子从容肆体,甚安近焉。
及光身死。
而宗族竟诛。
故俗传之曰:“威震主者不畜。
霍氏之祸,萌于骖乘。
”(《汉书·霍光传》)1.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霍氏秉.权日久秉:执掌B.天下害.之害:陷害C.客有过.主人者过:拜访D.威震主者不畜.畜:容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①夫奢则.不逊②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B.①而.又行以逆道②愿君即以遂备员而.行矣C.①于更为.曲突,远徙其薪②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D.①数上书言霍氏且.有变②凡四方之士未有不过而拜且.泣者3.下列各句中“之”字称代内容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A.在人之右,众必害之.。
2024-2025学年高中语文第4单元12苏武传教案新人教版必修4
最后,我将定期参加教学研讨会和培训课程,与其他教师交流教学经验和技巧。这将帮助我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知识和方法,提高教学效果。例如,我可以通过学习新的教学策略,如翻转课堂或项目导向学习,来丰富我的教学手段。
文学手法:可以选取其他文言文传记作品,如《史记》中的篇章,让学生对比阅读,分析其写作手法和特点,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 拓展建议
为了帮助学生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拓展学习,可以提出以下建议:
深度阅读:鼓励学生深度阅读《苏武传》,可以进行逐段翻译和解读,分析课文中的难点和重点,同时关注课文中的细节描写,从多个角度理解苏武的形象和精神。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 讲授法:通过详细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苏武传》的人物形象和忠诚精神。
- 实践活动法:设计角色扮演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苏武的精神世界。
- 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作用与目的:
- 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苏武传》的人物形象和忠诚精神,掌握分析历史人物传记的技能。
教学资源拓展应紧密结合教材内容,关注学生的实际需求,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为目标,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七、教学反思与改进
在教学《苏武传》的过程中,我深刻地认识到教学是一个不断反思和调整的过程。为了更好地提升教学效果,我设计了以下反思活动,并制定了相应的改进措施。
首先,我计划在课后通过问卷调查或访谈的方式,了解学生对本节课的满意度以及他们对《苏武传》的掌握程度。这将帮助我评估教学效果,并识别需要改进的地方。例如,如果学生普遍反映对文言文的理解有困难,我将考虑增加文言文阅读技巧的讲解和练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武传》导学案【学习目标】1、反复诵读,感知作品内容和思想感情。
2、能说出本文典型环境、细节描写以及对比手法的运用。
3、对苏武的价值意义进行讨论、评价,学习苏武坚贞不屈的爱国精神。
4、积累掌握创新设计上自主学习篇中的文言基础知识。
(另用课时)【重点难点】1、能说出本文典型环境、细节描写以及对比手法的运用。
2、积累掌握创新设计上自主学习篇中的文言基础知识。
【学法指导】熟读课文,意思不明的字词句用笔画上线,先根据上下文理解,再结合翻译书印证。
所学字词均需记忆积累。
【知识链接】1、时代背景(另可参阅创新设计上背景资料一栏):汉武帝开始对匈奴进行长期的讨伐战争,其中取得了三次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时间为公元前127年、前121年、前119年。
匈奴的威势大大削弱之后,表示愿意与汉讲和,但双方矛盾还是根深蒂固。
所以,到公元前100年,苏武出使匈奴时,却被扣留,并迫使他投降。
《苏武传》集中叙写了苏武出使匈奴被扣留期间的事迹,热烈颂扬了他在敌人面前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饥寒压不倒,私情无所动的浩然正气,充分肯定了他坚毅忠贞、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民族气节。
2、作者介绍:班固(32——92年),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市东)人。
东汉著名的史学家。
《后汉书·班固传》称他“年九岁,能属文,诵诗赋。
及长,遂博贯载籍,九流百家之言,无不穷究。
所学无常师,不为章句,举大义而已”。
其父班彪曾续司马迁《史记》作《史记后传》,未成而故。
班固立志继承父业,在《后传》基础上,进一步广搜材料,编写《汉书》。
后因有人向汉明帝诬告他篡改国史,被捕入狱。
其弟班超上书解释,始得获释,被命为兰台令史,经过二十多年努力,写成了《汉书》。
汉和帝永元初年,班固随窦宪出征匈奴,不久窦宪因谋反案被诛,班固也受牵连被捕,死于狱中。
《汉书》中的八“表”与“天文志”是由其妹班昭和同郡人马续续成的。
班固的《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体例模仿《史记》,但略有变更。
全书有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共一百篇,起自汉高祖,止于王莽,记西汉一代二百三十年间史实。
《汉书》评价历史人物往往从封建正统观念出发,以儒家的伦理道德作为标准,如对陈涉、项羽加以贬抑,即是显例。
历来《汉书》与《史记》并称,史学家刘知几说《汉书》“言皆精炼,事甚该密”(《史通·六家》),则是其特色。
3、了解李陵参阅创新设计上《李陵:让历史无奈的半世英雄》一文【学习过程】朗读创新设计上的《苏武留胡节不辱》,进入新课学习。
1.疏通文意,依照示例给每段内容添加小标题,理清脉络。
要求:小标题要准确概括情节变化,并尽量展现人物性格特点,同时注意语言的通顺凝练。
1、初使匈奴,单于受礼。
2、缑王谋反,祸及汉使。
3、舍生取义,以死明志。
4-5、卫律劝降,威武不屈。
6、饮雪吞毡,此志不渝。
7-8、李陵劝降,忠贞如一。
9、汉匈和亲,请还苏武。
10、历尽艰难,发白归汉。
2.课文可以分为哪几部分?各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课文按苏武一生可以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1、2段,写苏武在胡、汉两国关系微妙时期奉汉武帝旨意出使匈奴,以通两国之好,主要是交代苏武出使的原因、背景和使团的主要成员。
第二部分是文章第3~8段,主要写苏武被匈奴扣留胡地十九年,九死一生而不改气节的可歌可泣的动人事迹。
先写苏武出使匈奴时遇到的意外变故,再写卫律威逼利诱,苏武被幽禁并流放到北海牧羊,以及李陵来劝降等事件。
第三部分是第9、10段,苏武返回汉朝的过程。
先写汉与匈奴和亲后,苏武终得重见天日,重归祖国。
3.本文在写作上很善于以典型环境和细节描写表现人物,请你结合课文具体谈谈。
苏武留胡十九年,经历坎坷曲折,汉与匈奴的关系错综复杂。
作者抓住苏武经历中的关键之处,运用典型环境和细节描写,使苏武这个人物跃然纸上。
苏武出使匈奴,因突发事变,被扣幽禁。
在他的周围,有操生杀予夺之权的单于和卫律的屠刀,有贪生怕死的副使张胜的屈降,有曾为同事、朋友的李陵的声泪俱下的劝降。
而冰天雪地廪食不至的北海牧羊,苏武更是被置之死地。
这些典型环境,把苏武这个人物推到了矛盾斗争的风口浪尖上,让人物一展风采。
作者又通过一些细节描写,表现了苏武不屈的民族气节。
如写苏武的两次自杀,第一次被“胜、惠共止之”;第二次又被救活。
又如写苏武被幽禁在大窖中,“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流放北海,“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等。
苏武的语言也具有典型意义。
如卫律逼降时,说:“副有罪,当相坐。
”苏武斥责说:“本无谋,又非亲属,何谓相坐?”使卫律哑口无言,只得无耻地“举剑拟之”,但苏武岿然不动。
又如,李陵劝降,苏武仍然不为其情所动,表示“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表现出至死不屈的品德。
4.本文在写作上还有一个特点,即以对比手法来塑造人物形象,请你阐释这一点。
为了突出表现苏武的民族气节,文中着重写了三个叛徒,与苏武形成鲜明对比:一个是副使张胜,一个是为虎作伥的卫律,一个是曾为朋友的李陵。
他们都在匈奴的威势面前丧失了民族气节,拜倒在敌人脚下。
唯独苏武大义凛然,为了民族尊严和汉王朝的利益,宁死不屈。
作者为我们塑造了一个丰满的、动人的、高大的民族英雄形象。
5.苏武在被囚禁流放以前两度要自杀,后来又想方设法要活下去。
这是否矛盾?并不矛盾。
苏武在胡地以维护国家民族尊严作为自己的崇高使命和行为准则。
我们不难明白,匈奴对苏武等人的劝降实际上是匈奴与汉朝的一次对峙,关乎国家尊严、民族气节。
事发时他已经意识到“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
“重负国”是因为事先没有发现副使张胜的阴谋而导致祸及国家,苏武意识到,一旦被匈奴审讯,就会给国家带来羞辱,所以要自杀以避免受审。
后来,在审讯时被卫律威逼利诱,他在说完一番大义凛然的话后引刀自刺,一是以行动表示坚决不投降的决心,二是要为国家雪耻。
匈奴明白了苏武的决心,知道威权、富贵无法征服他,便要以摧毁苏武肉体的方式来征服其意志。
所以苏武采取的反抗方式也由以前的求死而变成以后的求生,他要在各种艰难困苦中坚强地活下去,但活的前提与支柱依然是汉朝使者的身份,所以他“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
从全文看来,苏武将生死全然置之度外,一心考虑的是汉朝的荣誉与利益,所以在局势变化的情况下,他的对抗方式也在发生着变化。
6.卫律和李陵劝降的情形和说辞有什么不同?为什么?卫律在劝降苏武时采取的是软硬兼施、威逼利诱的方式。
先以副使张胜获罪,苏武“当相坐”,来胁迫他,遭拒绝后,又“复举剑拟之”来威逼,然“武不动”。
威逼不成,又以“赐号称王,拥众数万,马畜弥山,富贵如此”来利诱。
而李陵则是以老朋友、老同事的身份,在饮酒叙谈之中,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先指出汉朝的薄情,其父兄都被汉武帝害死;再披露苏武家庭的悲剧:“太夫人已不幸”“妇年少,已更嫁”“独有女弟二人,两男一女,今复十余年,存亡不可知”;又以切身体会说明最初与苏武颇有同感;最后指出汉朝法令无常,即使回去也难保身家平安。
所以“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若此?”显得推心置腹,委婉通情。
二人的劝降方式之所以不同,一是两人与苏武的关系不同,二是两人的地位与修养不同。
卫律原来是汉朝的武将,被匈奴俘虏后投降的,本是无气节的武夫,希冀献功的小人,并无是非标准,惟利是图,所以丑态百出,遭到苏武的唾弃。
而李陵是一代名将飞将军李广之后,曾为汉朝立下战功,因寡不敌众战败投降,被汉武帝诛灭家族。
所以在劝降时用攻心法,而且在看到苏武的大义凛然后能“泣下沾襟”,可见尚存羞恶之心7.对于卫律和李陵的劝降,苏武的回答在措辞和态度上有什么不同?首先,卫律与李陵和苏武的关系不同。
卫律原来是汉人,但已经投降,成为国家民族的罪人,可耻的叛徒,对于热爱祖国的苏武而言是敌人,所以不用客气。
李陵虽然也已投降,但原来与苏武“俱为侍中”“陵与子卿素厚”,是亦敌亦友的关系。
二人劝降的方式不同,苏武的回答方式也不相同。
卫律手段卑鄙,态度傲慢,苏武对其威逼“不动”,对其利诱则“不应”,表现对其为人的鄙夷。
当他说出“与君为兄弟”的话后,苏武终于忍无可忍,“骂律”,自始至终都以强硬的姿态抵抗。
李陵则采取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文雅方式,“至海上”“为武置酒设乐”,苏武全然不为所动,称李陵为“王”,划清二人的关系,表明自己的立场。
采用的是绵里藏针、有理有节的方式。
对二人不同的回答表现了苏武爱憎分明、立场坚定、大义凛然的品格。
8. 弘扬爱国主题,探讨新时代中如何继承苏武的伟大民族精神。
也可单就“气节”问题展开讨论,了解传统精神的重要内核。
古老的英雄故事撞击着我们的心弦,不老的民族气节净化了我们的灵魂。
何为气节?坚持正义,在敌人或压力面前不屈服的品质即为气节。
汉胡之争已成为历史,在当今各民族和平共处的中华民族,在反抗外敌入侵时,可以发挥他们的精神。
中华民族需要有理性包容的民族主义和民族观,也需要属于各民族的民族英雄。
在事关国家、民族命运和利益的关键时刻,一个人应保持怎样的气节?坚持原则,不卑不亢,舍生取义,斗智斗勇,战到最后,最后胜利是每个人义不容辞的事情。
【归纳小结】以诵读民歌《苏武牧羊》作结:苏武留胡节不辱!雪地又冰天,苦忍十九年。
渴饮雪,饥吞毡,牧羊北海边。
心存汉社稷,旄落犹未还,历尽难中难,心如铁石坚。
夜坐塞上时闻笳声入耳痛心酸。
转眼北风吹,雁群汉关飞。
白发娘,盼儿归,红妆守空帏。
三更同入梦,两地谁梦谁;任海枯石烂,大节定不亏。
终教匈奴惊心碎胆共服汉德威。
【当堂检测】请你找出一处人物语言描写、细节描写的句子,认真研读,充分体会文章简洁整饬的语言、生动入微的细节对突出主题、塑造人物的作用。
为了表现苏武的性格、气节及始终不渝的爱国精神,文章在记“行”时又着力于环境及细节的描写。
如苏武自刺一节,被置于地坎温火之上,“蹈背出血,气绝复苏”,充满悲壮色彩。
而周围人的反应是“卫律惊,自抱持武”“惠等哭,舆归营”“单于壮其节”。
这一惊、一哭、一壮的细节描写充分衬托出苏武的铮铮铁骨及高尚情操。
文章语言千锤百炼,俭省精净,刻画人物入骨三分,将史家笔法与文学语言较好地结合起来。
【学习反思】我这节课的心情:我的收获:我还有疑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