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的脚印》导学案

合集下载

初中语文【时间的脚印】导学案

初中语文【时间的脚印】导学案

初中语文【时间的脚印】导学案【学习目标】1.弄清说明的层次、说明的方法,体会语言的生动准确。

2.速读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

3.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感情。

【学习重点、难点】学习说明的层次、语言特色、写法特点【课前预习】本文是一篇科普读物,同时又是一篇很好的文艺性事理说明文。

它所追踪的“时间的脚印”不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而在岩石上,这些岩石是在漫长的地质年代中形成和变化的,是—种大自然的语言,留下了时间的印记。

【课内探究】一、导入新课时间有脚印,可见这个标题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拟人。

根据预习,我们知道时间的脚印,实际上是指——时间的记录,将石头对时间的记录说成是时间的脚印,可见标题还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二、读课文,整体感知。

这篇文章很长,共有31个自然段,我们不能按照通常的方法逐字逐句的出声地读,而应带着问题,快速地默读。

活动一:跳读,贴标题。

这里有五个小标题,“时间漫谈”、“石头的毁灭与新生”、“石头上的故事”、“读懂记录,造福人类”。

它们分别可以归纳一些段落的内容,请将它们写到这些段落的开头,作为小标题。

如:1——5段讲了生活中的时间与大自然中的时间,可以在第1自然段的旁边贴上小标题“时间漫谈”。

大家照着将其它的标题贴上去。

活动二:寻读,说过渡。

课文中有些段落只有一句话,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请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说说它们各自承启了哪些内容。

可以这样说:“……”是过渡段,它表明“……”。

如:第5段“岩石是怎样记下时间的呢?”是过渡段,它表明下面将要介绍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

活动三:扫读,讲故事。

这篇文章为我们分析了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它们是原始的“钟表”,述说着远古的故事。

请你扫读课文三、四部分,讲述一个岩石中的故事。

如:如果砾岩中包含着从前的鹅卵石,这说明了岩石生成的地方是当时陆地的边缘。

活动四:说读,识方法。

方法:本文作者运用了很多值得学习的方法,将死寂的岩石写得生动有趣。

下面请你分组探寻你认为值得借鉴的写法,并用“好在……因为……”的句式说话,来汇报你的发现。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8《时间的脚印》导学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8《时间的脚印》导学案

8 时间的脚印1.激发探索大自然的兴趣,培养理性思考、自主探究的习惯。

2.把握文章的说明顺序。

3.品味语言,体会生动的写作手法。

一、导入新课播放导入视频。

如视频中所言,通过一撮沙子,就能得知地球的年龄。

这听起来不可思议,岩石为何有如此奇异的记录历史的功能呢?它是怎么记录那些已逝的时间的?让我们在《时间的脚印》一文中寻找答案。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关注单句成段,把握文章内容1.请同学们花三十秒快速浏览课文,说说本文在形式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有不少单句成段。

2.在说明文中,单句成段很有可能意味着这个句子起着总结性作用,把握这些句子,能让我们更加迅速、清晰地把握文章内容。

请同学们给正文部分的自然段标上序号,重点关注这些单句成段的句子,把握文章内容,给课文划分层次。

明确:重点单句引导把握:第1段:“时间一年一年地过去。

”引出后文,后三段文字都在记叙如何记录时间的踪迹。

第5段:“岩石是怎样记下时间的呢?”这是一个总起句,与下段一问一答说明了岩石在被破坏与重生的过程中记录时间。

第7段:“真的有‘海枯石烂’的时候。

”这是一句提示语,后文则围绕岩石如何被破坏展开。

第11段与第13段:“水和空气还能够进入岩石内部的孔隙中造成破坏。

”“地面上和地下的生物,也没有放弃对岩石的破坏。

”此两段明显是对第7段的进一步阐述。

第18段:“经过长期的重压和胶结,那些碎石和泥沙重新形成了岩石。

”回应第5段内容,同时引起后文岩石形成的具体过程的叙述。

第22段:“岩石保存了远比上面所说的多得多的历史痕迹。

”引出下文的具体举例。

……结合对上述单句成段句子的综合分析,可将全文31段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4段):引出话题,岩石是大自然记录时间的重要方式之一。

第二部分(第5—29段):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

第一层(第5—21段):岩石的厚度和顺序可以记录时间。

第二层(第22—29段):岩石保存了历史的痕迹。

第三部分(第30—31段):读懂岩石记录的意义。

《时间的脚印》教案(精选8篇)

《时间的脚印》教案(精选8篇)

《时间的脚印》教案《时间的脚印》教案(精选8篇)《时间的脚印》教案篇1【教学目标】1、弄清说明对象,理清文章思路。

2、认识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启迪学生的探究意识和科学精神。

3、体会文章生动有趣的语言。

【教学过程】一、导入(出示两件物品)同学们知道实物投影仪上的东西是什么吗?它们是雨花石和三叶虫化石标本。

谁能说出他们的作用?雨花石可以欣赏,三叶虫化石标本可供科学研究。

除此以外,在科学家,尤其是地质学家的眼里,它们还有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

今天这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地质学家陶世龙先生所写的说明文:《时间的脚印》。

二、整体感知课文1、这篇课文中有一些字词我们接触较少,同学们在阅读时要注意这些字词,特别是“龟裂”和“楔形”。

(齐读)2、请同学们速读课文,读完后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内容。

岩石有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

3、那么,岩石是怎样记录下时间的脚印的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边读边用笔勾画出文中的重要语句,读后完成下列填空题:从()可以看出地壳的活动;()可以说明地球上气候的变化;()可以帮助认识地球生物的演化过程。

4、那么,了解了岩石记录时间的功能,对现实生活有什么意义呢?请同学们跳读课文,并举例回答。

教师小结:如果我们熟悉了这些石头的历史,便有可能踏着历史的脚印,一步一步地走向地下的宝库。

三、质疑并讨论,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提问:课文在说明岩石可以记录时间后,为什么要接着写一段介绍北京故宫“铜壶滴漏”的内容?我觉得这一部分可以删去。

对此说法,同学们可以自由发表意见,但须言之成理。

四、课堂反馈1、这是一篇知识性很强的说明文,作者却把死寂的岩石写得生动有趣,你喜欢文中的哪些句子,请说说你的具体感受。

本文标题便很新奇,把“岩石”比作是“时间的脚印”。

时间在不断流逝、不断前进,但却看不见摸不着,把时间比作脚印,就使无形的时间有形化了,既生动形象又很准确。

2、本文用生动有趣的语言,告诉了我们岩石有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

《时间的脚印》导学案一等奖(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时间的脚印》导学案一等奖(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导学案的特点: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强调预习与复习的重要性,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 解决问题
导学案的编写原则:遵循科学性、实用性、创新性等原则,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 情况进行编写
导学案的使用方法:教师引导学生使用导学案进行预习和复习,通过课堂检测和讨论等 方式巩固所学知识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独 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需求。
教学方法得当:评 价导学案所采用的 教学方法是否得当, 是否能够激发学生 的学习兴趣和主动 性,是否有利于培 养学生的自主学习 能力和合作精神。
教学效果显著:评 价导学案在实际教 学中的应用效果是 否显著,是否能够 提高学生的学习成
绩和综合素质。
评价主体多元:评 价导学案的主体是 否多元,是否包括 教师、学生、家长 等各方面的意见和
导学案的应用前景:探 讨导学案在未来教育教 学中的应用前景,如个 性化教学、在线教育等。
导学案的实践案例:分 享一些成功的导学案实 践案例,以证明导学案 在教育教学中的实际效 果。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多元化发展:导学案将更加注重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提供多种类型和风格的导学案,满足不 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技术融合:将导学案与现代技术手段相结合,如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提高导学案的智能化 程度,为学生提供更加精准的学习支持。
导学案的实施效果:通过具体的数据和案例,展示了导学案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 升学习成绩方面的显著效果。
导学案的反馈意见:收集并整理了教师、学生及家长对导学案的反馈意见,对导学案 的优点和不足进行了总结。
导学案的改进方向:根据反馈意见,提出了进一步优化导学案的建议,如增加互动环 节、个性化教学等。
增加互动环节:鼓 励学生参与讨论, 提高课堂互动性

6.2《时间的脚印》导学案-答案

6.2《时间的脚印》导学案-答案

《时间的脚印》导学案-答案一、学习目标:1.理解文章的说明层次及方法。

2.品味说明语言的特点。

3.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的兴趣,唤起学生珍惜时间的意识。

二、学习过程:①积累字词1.给加点字注音。

粗糙(cāo)龟裂(jūn)消逝(shì)沟壑(hè) 腐蚀(shí) 沙砾(lì)山麓(lù) 孔隙(xì) 倾斜(qīng)覆盖(fù) 包裹(guǒ) 琥珀(pò)犀牛(xī) 帷幕(wéi)2.解释下面词语。

龟裂:裂开许多缝子。

帷幕:挂在较大的屋子里或舞台上的遮挡用的幕。

踪迹:行动所留的痕迹。

山麓:山脚下。

海枯石烂:海水干涸,石头粉碎。

形容经历久远的时间。

多指意志坚定,永不改变。

悬崖绝壁:形容山势险峻。

②整体把握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明确:岩石记录时间的方法和内容。

2.本文主要介绍了哪些内容?明确:岩石是大自然记录时间的工具;岩石记录时间的方法;岩石记录的内容;研究岩石记录的大自然的文字的意义。

3.本文采用了哪种说明顺序?明确:逻辑顺序。

4.通读全文,梳理文章的说明层次。

开篇的题记不算一段。

明确:第一部分(1—4):讲述了生活中和大自然中保留着许多时间的记录。

第二部分(5—29):具体说明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

第三部分(30—31):读懂岩石的记录不容易,但意义重大(造福人类)。

5.作者在说明各种因素对岩石的破坏作用时,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明确:分类别。

③品味语言6.下面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1>不要认为岩石是坚固不坏的。

它无时无刻不经受着从各方面来的“攻击”:炎热的阳光烘烤着它,严寒的霜雪冷冻着它,风吹着它,雨打着它……明确:运用了拟人和排比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岩石确实有“海枯石烂”的时候,从而为岩石能够记录时间这一现象提供了可能性的依据。

<2>“不要认为岩石是坚固不坏的。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时间的脚印》导学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时间的脚印》导学案

八年级下册《时间的脚印》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 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思路,训练默读文章和概括课文要点的能力。

(难点)2. 了解本文借用诗歌增强说明效果的特点,掌握运用拟人、打比方等形象说明事物的方法的作用及段落的作用。

(重点)3. 认识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启迪学生的探究意识和科学精神。

二.知识链接:陶世龙(1929—),生于四川省安岳县。

1949年开始创作科普文章,主要从事自然科学与中国文化融合的研究。

参与主编了《科普创作》《科技写作》《科普创作概论》和《黄河文化》。

部分作品结集为《揭开大地的秘密》《地球的画像》和《时间的脚印》出版。

被中国科普作家协会评为“有突出成就的科普作家”。

三.自读预习:1.注音写字踪.迹装置.浑浊.山麓.龟.裂楔.形文字沙砾.帷.幕海枯.石烂腐shí()粗cāo()2.词语解释:踪迹:海枯石烂:腐蚀:山麓:粗糙:龟裂:刨刮:3.带着问题读课文导思一:文章开头是怎样巧妙引出说明对象的?导思二:岩石如何记录时间的脚印?导思三:岩石记录时间脚印有何意义?导思四:文章运用哪些说明方法来说明时间的脚印?4.用“//”划分文章层次四.精读课文1.文章以“时间的脚印”为标题,有何作用?2.文章引用高士其的话有什么作用?3.第⑭段运用举例子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4(19段)“根据计算,大约3000到10000年的时间,可以形成一米厚的岩石。

”句中的“大约”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6.“从死的石头上,我们看到了地壳的运动。

”句中的“死”该如何理解?7.第㉗㉘段主要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有何作用?8.文章结尾段有何作用?五.整体感知1.本文是一篇____________说明文,文章根据大量的事实和科学原理,对岩石____________________,岩石__________________,岩石__________________等问题做了深入浅出的说明,把深奥的科学道理说得清楚明白,有声有色。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时间的脚印 》学导学案.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时间的脚印 》学导学案.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时间的脚印》学导学案.教案《时间的脚印》教案教学目标1明确说明对象,理清文章思路。

2.掌握说明顺序中逻辑顺序。

3.体会本文生动有趣的语言。

4.认识岩石记录时间的功能,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1. 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弄清说明的层次。

2. 学习本文生动有趣的语言。

3. 掌握说明顺序。

教学难点1. 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弄清说明的层次。

2. 掌握说明顺序。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先来欣赏图片,第一张“恐龙化石”、第二张“三叶虫化石”、第三张自然界中的沉积岩。

(屏幕显示)。

我们看到的这些岩石,在保存古代生物的同时,还记下了时间的痕迹。

那么,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来学习《时间的脚印》。

(屏幕显示标题)二、识记字词腐蚀(shí)浑浊(zhuó)山麓(lù)海枯石烂(kū)粗糙(cāo)龟裂(jūn)刨刮(bào)楔形文字(xiē)下面,我们大声齐读一遍。

三、整体感知课文1.打开书63页。

《时间伯伯》这首小诗既是文章的引子,又紧扣题目。

我们一起来看正文。

请同学们给正文部分的自然段标上序号。

明确:全文共31个自然段,可分成三个部分。

提纲如下:(屏幕显示)第一部分(1—4)引出话题:岩石是大自然记录时间的重要方式之一。

第二部分(5—29)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

又分为两层:第一层(5—21)岩石的厚度和顺序可以记录时间。

第二层(22—29)岩石保存了历史的痕迹。

第三部分(30—31)读懂岩石记录的意义。

2.课文的第一部分告诉我们,岩石是大自然记录时间的重要方式。

那么,岩石是如何记录时间的呢?看我们的第二部分。

第五段独句成段,引出下文。

从结构上讲,这是一个过渡段。

请大家推荐一位朗读水平较高得同学读第六自然段。

读得好极了。

本段点明了物质时刻都在运动着这一普遍规律。

岩石的运动规律是什么?被破坏——被搬运、被堆积——重新生成岩石。

第8课《时间的脚印》导学案-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8课《时间的脚印》导学案-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8时间的脚印班级学号姓名*学习目标1、了解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及意义。

2、学习运用独立句段使文章思路清晰的方法。

3.品味文章生动有趣的语言,学习本文的写法。

4.激发探索大自然的兴趣,培养理性思考、自主探究的科学精神。

*核心任务:了解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及意义,学习运用独立句段使文章思路清晰的方法。

*课堂流程【自学导思】一、预习下列内容,完成填空。

1.作者简介陶世龙(1929—),四川安岳县人,我国著名科普作家。

代表作品有《打开地下宝库的钥匙》《揭开大地的秘密》《地球的画像》《火山和地震》《多变的地球》等科普读物。

2.背景链接本文选自《时间的脚印》(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科普作家陶世龙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参加工作后长期与地质学科打交道,在国家推动科学普及和科学大众化的倡导下,作者致力于科普写作,尤其是针对青少年的科普作品较多。

这篇科普文章以记录时间的方式为切入点,向我们介绍了有关岩石的丰富而有趣的科学知识。

3.字词学习踪.迹(zōnɡ)腐蚀.(shí)浑浊.(zhuó)山麓.(lù)粗糙.( cāo)龟.裂(jūn )帷.幕( wéi)刨.刮(páo )沟壑.(hè)楔.形(xiē)钟鼎.文( dǐnɡ)海枯.石烂(kū)4.词语解释腐蚀:①通过化学作用,使物体逐渐消损破坏;②人在坏的思想、行为、环境等因素影响下逐渐变质堕落。

(本文用①义项)浑浊:(水、空气等)含有杂质,不清洁、不新鲜。

海枯石烂:海水枯干,石头粉粹。

现多用于形容经历极长的时间,但本文是原意。

龟裂:裂开许多缝子。

胶结:半流体干燥后变硬黏结在一起。

钟鼎文:古代铜器上铸的或刻的文字,通常专指殷周秦汉铜器的文字。

甲骨文:古代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内容多是殷人占卜的记录,现在的汉字就是从甲骨文演变下来的。

楔形文字:公元前三千多年美索不达米亚南部苏马连人创造的文字,笔划像楔子,古代巴比伦人、亚述人、波斯人等都曾使用这种文字。

时间的脚印导学案

时间的脚印导学案
1.“时间如同一双看得见的手,无论是脚步、还是影子,都在不断地向前行走,而时间却不会停下来。”这句话用生动的比喻展现了时间的无情和不可逆转。它告诉我们,时间就像一双看不见的手,推动着一切事物不断向前发展,而我们无法阻止它的前进。
4.引人入胜的叙述:文章以“时间的脚印”为题,富有诗意和想象力,吸引了读者的兴趣。同时,作者还通过讲述一些有趣的地质现象和化石故事,使得科普知识变得生动有趣,让读者在轻松愉快的阅读中获取知识。
《时间的脚印》以其生动形象的描写、逻辑严密的说明、准确科学的语言以及引人入胜的叙述,成功地展示了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激发了读者探索自然奥秘的热情。
A.化石是古代生物死后留下来的“躯壳”。
B.化石是生物进化、地球演变的直接证据。
C.化石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地球的历史及生物演化的过程。
D.化石都是经过火山喷发后形成的。
三、简答题
1.课文标题《时间的脚印》有何寓意?
2.课文介绍了哪几种岩石,它们各自有什么特点?
3.课文是如何通过岩石来记录时间的?请简要说明。
课文《时间的脚印》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二、学习重难点
三、预习检测题
四、中心思想
五、段落划分
六、写作手法
七、读文感知
八、经典语句解读
九、预习检测题答案
一、学习目标
深入了解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及其意义,从而培养探索大自然的兴趣和理性思考、自主探究的科学精神。同时,我也希望能够掌握文章运用的独立句段使思路清晰的方法,品味其生动有趣的语言,学习其独特的写法。
文章的语言生动而形象,让我仿佛置身于大自然之中,亲身感受着时间的流逝和岩石的形成。作者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和拟人手法,使得原本枯燥的地质知识变得生动有趣。我能够清晰地想象出岩石在风化和侵蚀作用下逐渐改变形态的过程,以及化石在地下默默记录生物历史的场景。

6.1《时间的脚印》导学案

6.1《时间的脚印》导学案
犀牛( ) 帷幕( )
2.解释下面词语。
龟裂:
帷幕:
踪迹:
山麓:
海枯石烂:
悬崖绝壁:
②整体把握
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2.本文主要介绍了哪些内容?
3.本文采用了哪种说明顺序?
4.通读全文,梳理文章的说明层次。
开篇的题记不算一段。
5.作者在说明各种因素对岩石的破坏作用时,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③品味语言
6.下面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1>不要认为岩石是坚固不坏的。它无时无刻不经受着从各方面来的“攻击”:炎热的阳光烘烤着它,严寒的霜雪冷冻着它,风吹着它,雨打着它……
<2>“不要认为岩石是坚固不坏的。它无时无刻不经受着从各方面来的‘攻击’”中的“攻击”一词有什么作用?
④写法探究
7.课文主要介绍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为什么不直接进入正题,而要先引用高士其的话?
《时间的脚印》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1.理解文章的说明层次及方法。
2.品味说明语言的特点。
3.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的兴趣,唤起学生珍惜时间的意识。
二、学习过程:
①积累字词
1.给加点字注音。
粗糙( )龟裂( )消逝( )
沟壑( ) 腐蚀( ) 沙砾( )
山麓( ) 孔隙( ) 倾斜( )
覆盖( ) 包裹( ) 琥珀 ( )
8.说明文语段一般比较规范,一般都有总起句、展开句和总结句。请你以课文为例,加以说明。
9.通读全文,说说标题“时间的脚印”的妙处。
作业:
A、完成所有学习任字词、②整体把握。

第8课《时间的脚印》导学案-部编八年级下册 (1)

第8课《时间的脚印》导学案-部编八年级下册 (1)

第8课《时间的脚印》导学案2020-2021年部编八年级下册(学生用+教师用)《时间的脚印》导学案(学生用)学习目标1.筛选信息,感知课文内容。

2.寻找关键,理清文章思路。

3.赏析妙点,探索表达之趣。

一、导入二、感知内容与层次:知识链接:说明文,是一种文体。

目的在于给人以。

1.本文介绍了哪些科学知识?2.思考:岩石是怎样记下时间的呢?三、鉴赏语言与表达:1.从说明方法的角度赏析一个句子。

“每1厘米厚的岩层便代表着几十年到上百年的时间。

”赏析:2.从表达方式的角度赏析一个段落。

“大块的石头破碎成小块的石子,小块的石子再分裂成细微的沙砾、泥土。

狂风吹来了,洪水冲来了,冰河爬来了,碎石、沙砾、泥土被它们带着,开始了旅行。

”赏析:3.从文段结构的角度赏析一个文段。

文段:第21-28段赏析:4、思考:哪一个句子与作者所要表达的内容最接近?四、阅读整理与评价:五、小结:学习本文,你获得了哪些启示?课堂检测一、基础题1.根据拼音写汉字浑zhuó( ); zōng( )迹;沟hè( );jiāo( )结;钟dĭng( )文; wéi( )幕;沙lÌ( );低wā( );2.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装置滴漏搬运磨损B.裂缝堆积烘考陆序C.扫帚浑浊湖泊沟壑D.低洼颗粒歪斜包裹3.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踪迹装制低洼海枯石烂B.孔隙沙砾沉淀无时无刻C.粗糙包裹消逝悬涯绝壁D.帷慕钟鼎崩落奇形怪状4.对下面各句所用的主要修辞方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漫天里张着个灰色的幔,看不见太阳。

②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③波浪在愤怒的飞沫中呼叫,跟狂风争鸣。

④你不觉得我们的战士是可爱的吗?你不为我们的祖国有着这样的英雄而自豪吗?A.①比喻②拟人③拟人④反问B.①借代②拟人③拟人④反问C.①比喻②比喻③夸张④设问D.①借代②比喻③对比④反问5.下列对课文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本文是一篇记叙文,其主要任务是介绍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目的是说明认识岩石这一奇异功能所具有的重要意义,激发青少年探索自然奥秘的热情。

《时间的脚印》导学案

《时间的脚印》导学案

《时间的脚印》导学案《时间的脚印》导学案【学习目标】1.掌握说明顺序中逻辑顺序。

2.明确说明对象,理清文章思路。

3.体会本文生动有趣的语言。

4.认识岩石记录时间的功能,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科学精神。

教学过程:简介作者:陶世龙,1929年4月出生于四川省安岳县。

1948年入北京大学地质系学习。

1949年开始写作普及地质矿物知识的文章,之后,陆续发表科普小品及其它科普作品数百篇,部分结集《揭开大地的秘密》、《地球的画像》和《时间的脚印》出版。

【自主学习】给下列加粗字注音腐蚀()浑浊()山麓()刨刮()粗糙()海枯石烂()楔形文字()【整体感知】给课文内容分段:第一段:(1—4)首先提出“时间”的话题第二段:(5—29)详细讲解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

第三段:(30—31)阐述读懂“时间的脚印”的意义【合作探究】1.你能根据书上的有关内容概述“石烂”到“新生”的过程吗?提示一:读第7—18自然段。

提示二:岩石经受着阳光、霜雪、风沙、空气、水流、生物和人类的“攻击”。

2.人类是怎样根据岩石来判断时间的?提示一:读第19—21自然段提示二:可从岩层厚度、排列顺序、地壳运动等方面去去思考3.岩石是怎样保存历史痕迹的?提示一:读第22—26自然段。

提示二:可从岩石结构、石头颜色、生物化石等方面去考虑4.人类是怎样根据岩石来认识地球的发展历史的?提示一:读第27—29自然段。

提示二:根据不同类型的化石去思考。

5.人类了解岩石的变化有什么好处?提示:读第30—31自然段。

6.分析第6—22自然段的说明顺序?提示:简括各自然段意思——合并相关段落——对照顺序类型进行发现。

7、品味语言(1)说明文以向人们传授知识为主,所以,说明文的语言必须准确、严密。

请同学们找出几个例子加以说明。

(2)为了增强文章的趣味性、可读性,在准确的前提下,说明文的语言也力求生动、形象。

本文就多处运用了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

8、课堂小结:【教(学)后思】。

8.《时间的脚印》导学案

8.《时间的脚印》导学案
2.文体知识
科学小品 语文课本中的科学小品,很多只能说是一种科普说明文,是广义上的科学小品。有人说:“科学小品是一种以科学技术知识为题材,用文艺性笔调写成的说明文。”其实,科学小品还有更深刻的内涵。专家认为,科学小品作为科普说明文与散文小品的后代,从内容、形式、语言直至作品的思想意蕴、审美情趣等,都有着自己的独特追求。
2.课文主要介绍分析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为什么不直接进入正题,而要先引用高士其的话?
课文开头引用高士其的话,把时间拟人化,一方面与课题照应;另一方面,通过引用,由生活时间引出地质时间,更切合读者实际生活,吸引读者;同时,引用诗句增添了文章的文采,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3.岩石是如何记录时间的?小组合作探究,交流明确。
第三部分(30~31):指出读懂岩石记录的意义。
环节三 合作探究
一、深层探究
1.本文的标题有什么特色?
本文标题很新奇,把“岩石”比作是“时间的脚印”。时间在不断流逝,不断前进,但却看不见摸不着,把时间比作脚印,形象地说明了那些形形色色、大大小小的岩石中都潜藏着时间的踪影,以引起读者的探究欲望和阅读兴趣。
课题
8 时间的脚印
课时
1-2课时
备课日期
2021.3
学习目标
1.明确说明对象,把握说明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2.认识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启迪学生的探究意识和科学精神。
3.通过速读、跳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品味本文生动、有趣的语言。
4.学会用辩证的观点看问题,认识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及其意义,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科学精神。
的样记 岩石记录时 古代生物的状况
脚录时 间的踪迹 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
印间的 自然界转瞬即逝的活动
读懂岩石记录,造福人类

八年级语文《时间的脚印》导学案

八年级语文《时间的脚印》导学案

8 时间的脚印一、教学目标:1.掌握文中的说明方法以及表达方式,理解文章的结构顺序。

2.掌握题目所提出的问题,了解文章说明的事理。

二、教学重难点:1.积累文中重点字词。

2.培养学生阅读探究的能力。

课时安排:1课时三、教学过程1.课前预习:(1)读准字音踪迹()腐蚀( )浑浊( ) 山麓( )沙砾( ) 龟裂 ( ) 帷幕()刨刮( )沟壑( ) 海枯石烂( )楔形( )钟鼎文( )(2)理解字词腐蚀:海枯石烂:龟裂:刨刮:刮平: 沟壑: 胶结:课堂探究【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以《时间的脚印》为题目有什么好处?【再读课文,梳理结构】1.第一部分(第1至第4自然段)说明岩石“是记录时间的方式中最重要的一种”。

2.第二部分(第5至第29自然段)分层次地详细说明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

这部分分三层。

3.第三部分(第30自然段至全文完)总结全文,说明岩石记录时间的意义,号召人们进一步去大自然找寻时间的踪影,去一步步走向地下的宝库。

【感悟精彩句子】1.“狂风来了,洪水来了,冰河爬来了”。

2.“如果大量的水结成了冰,形成冰河,它缓慢地移动着,破坏作用就更大了,就好像一柄铁帚从地上扫过,刨刮着所遇到的一些石头”。

【把握文章主旨】如何理解这篇文章的主旨?本文以充满智慧的笔触,娓娓而谈岩石能够记录时间的脚印的原因,记录的内容和人类读懂大自然这种记录的重大意义,以丰富的实例和富有启发性的语言,引起人们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

四课堂训练:教师引导学生课后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并预习下一课时内容。

五、板书设计:六、目标反思:谈谈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时间的脚印》导学案
倪花芳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识记文章生字词;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

梳理说明顺序、说明层次,分析说明方法及作用;会品味重点词语、句子;体会本文语言的生动性、准确性,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运用圈点勾画的方法,学习本文运用拟人化语言的运用,说明科学道理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岩石记录时间的功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敢于探索的科学的精神。

【学法指导】
本文是一篇科普作品,又是一篇文艺性事理说明文。

学习时应通过“读”来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梳理文章思路,理解文中的说明顺序,分析说明方法及作用;小组合作探究抓住重点句子及关键词语,揣摩其的作用,学习本文生动有趣的语言,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引导学生善于观察自然现象并从中悟出一定道理。

本文主要说明了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

文章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岩石人格化,让死气沉沉,没有生命的坚硬的岩石成了有着生命和活力的物体,使文章变得富有生趣,接近了和读者的距离。

学习前要了解拟人的修辞手法在说明文中的作用,从而更好的理解说明内容及作者情感。

通过反复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语言风格,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自主预习】
1.本文作者_________,中国科普作家。

1949年开始写作普及地质
矿物知识的文章,之后,陆续发表科普小品及其它科普作品数百篇,部
分结集《揭开大地的秘密》《地球的画像》和《时间的脚印》出版。


中国科普作家协会评为有突出成就的科普作家。

1.陶世龙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龟裂.()粗糙.()山麓.()沟壑.()湖泊.()沉淀.()沙lì()浑zhuó()腐shí()帷mù()悬yá()绝bì()
2.jūn cāo lù hè pō diàn 砾浊蚀幕崖壁
3.理解下列词语的含义。

⑴海姑石烂:
⑵奇形怪状:
⑶龟裂:
⑷腐蚀:
3.⑴海水干涸,石头腐烂。

形容经历极长的时间或不可能实现。

多用作誓言,表示意志坚定,永不改变。

⑵不同一般的,奇奇怪怪的形状。

⑶裂开许多缝子⑷通过化学作用,使物体逐渐消损破坏。

4.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梳理文章脉络,补充空缺内容。

4. 厚度 顺序 历史的痕迹
本文是一篇科普读物,它所追踪的“时间的脚印”不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而在岩石上,这些岩石是在漫长的地质年代中形成和变化的,是-种大自然的语言,留下了时间的印记。

【合作探究】
探究一:感知内容。

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文题“时间的脚印”是什么意思?
2.这篇课文主要介绍了哪些知识?
探究一 :感知内容。

1.岩石记录时间的方法和内容。

从岩石上,可以看到时间的长短。

2.岩石是大自然记录时间的工具,岩石记录时间的方法,岩石记录的内容,研究岩石记录的大自然的文字的意义。

探究二:梳理结构
1.请为课文划分层次,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段意。

2.本文重点说明了什么内容?
探究二 :梳理结构。

1.第一部分(1-4)引出话题:岩石是大自然记录时间的重要方式之一。

第二部分(5-29) 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

可分为两层:第一层(5-21)岩石的厚度和顺序可以记录时间。

第二层(22-29)岩石保存了历史的痕迹。

第三部分(30-31)读懂岩石记录的意义。

2.本文重点分析了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

探究三:深入探究
1.课文告诉我们,岩石是大自然记录时间的重要方式。

那么,岩石是如何记录时间的呢? ——举例子、分类别、打比方 引出话题——岩石是大自然记录时间的重要方式 岩石的____和____可以记录时间 读懂岩石记录的意义 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 逻辑顺序
岩石保存了__________________ 时
间的脚印
2.文章介绍“铜壶滴漏”偏离主旨吗?
3.谈谈“寻找时间的脚印”有何意义。

探究三:深入探究
1.岩石记录时间之一:坚固的岩石经过风吹雨打、日晒霜寒、以及酸类的腐蚀、水的冲击、冰的削刮、生物的破坏等,可以变成“碎石、沙砾、泥土”,然后再沉积下来,形成新的岩石。

岩石像书页一样平卧着,一层一层叠在一起,最早形成的“躺”在最下面。

根据层与层的顺序,我们就可以知道过去的年月。

岩石记录时间之二:自然界中,地壳的运动,气候的变化,生物的繁衍生息,都在岩石中留下了痕迹。

可以说,岩石是一部无字的史书。

2.没有偏离主旨,因为这篇文章的主旨是说明时间是如何被记录下来的。

山野里每一厘米厚的岩层便代表着几十年到上百年的时间,但它只是大自然中保存着的许多种记录时间的“重要的一种”,而“铜壶滴漏”则是这其中的另外一种,二者相互补充,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3.“如果我们熟悉了这些石头的历史,便有可能踏着历史的脚印,一步一步地走向地下的宝库”或“不仅使我们增加了知识,而且还非常有助于我们去找寻地下的宝藏”。

第二课时
探究一:理清顺序。

1.本文采用了什么样的说明顺序?结合课文内容分析。

2.课文中有些段落只有一句话,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请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说说它们各自承启了哪些内容。

探究一:理清顺序。

1.逻辑顺序。

文章从岩石可以记录时间写到岩石怎样记录时间,最后写了读懂岩石记录的重大意义,这种依据事物内在联系、逐层进行说明的顺序,就是逻辑顺序。

2.第6段:岩石是怎样记下时间的呢?(总领下文——岩石被自然界中各种因素改变);第8段:真的有“海枯石烂”的时候(启下——岩石毁灭的过程);第19段:经过长期的重压和胶结,那些碎石和泥沙重新生成了岩石(承上——总结上文岩石新生的历史);第23段:岩石保存了远比上面说的多的多的历史痕迹(承上启下——承上总结了岩石记录时间之一:毁灭与新生;启下谈岩石记载历史痕迹);第25段:从“死”的石头上,我们看到了地壳的活动(承上——总结“砾石”能够记载地壳的活动);第28段:化石是历史的证人,
它帮助我们认识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启下——列举事例说明化石记录地质时期)
探究二:写法探究。

请指出下面语句所采用的说明方法,并说说其作用。

(1)水流和风还不断地冲刷、吹拂着它。

特别是刮风沙的时候,就像砂轮在有力地转动,岩石被磨损得光溜溜的,造成了许多奇形怪状的石头。

(2)当然我们也不能忘掉人的作用。

例如,在建筑兰新铁路的时候,一个山头在几分钟内就被炸掉了,这相对地质作用的速度可要快多了。

(3)例如,很多地方都发现了一种海洋生物三叶虫的化石。

它告诉我们,在离开现在大约六亿多年前到五亿多年前的那个叫做“寒武纪”的时代,地球上的海洋是多么的宽广。

探究二:写法探究。

(1)打比方,形象的说明风沙对岩石的破坏作用。

(2)举例子。

举例子。

具体说明人对岩石的破坏作用。

(3)举例子。

举例子。

具体说明生物的繁衍生息,都在岩石中留下了痕迹。

探究三:品味语言。

1.赏析下面的句子,分析本文的语言的特色。

①狂风吹来了,洪水冲来了,冰河爬来了。

②不要认为岩石是坚固不坏的。

它无时无刻不经受着从各方面来的“攻势’:炎热的阳光烘烤着它,严寒的霜雪冷冻着它,风吹着它,雨打着它……
③如果大量的水结成了冰,形成冰河,它缓慢地移动着,破坏作用就更大了,就好像一柄铁扫帚从地上扫过,刨刮着所遇到的一些石头。

④岩石在最初生成的时候,像书页一样平卧着,一层层地叠在一起,最早形成的“躺”在最下面。

探究三:品味语言。

1.①一个“爬”字,把“冰河”人格化,形象地表现了冰河缓缓前进的情景,读者易于理解,而且很有趣味。

②排比句,句式整齐,条理分明的说明了岩石遭受到来自多方面的破环。

③运用比喻的修辞,把冰河比作“一柄铁扫帚”,突出其破坏作用之大,使说明生动、形象,
④“像书页一样”运用比喻的修辞,形象的说明岩石在最初生成的时候样子。

“卧着”、“躺着”把岩石拟人化。

这样写,增强文章的趣味性,避免呆板乏味的说教,同时,也能让读者有更直观更形象的理解作者表达自己的意思。

我的收获
本文是一篇____________说明文,文章根据大量的事实和科学原理,对岩石____________ __________,岩石_________________,岩石__________________等问题作了深入浅出的说明,把深奥的科学道理说得清楚明白,有声有色。

事理为什么能记录时间怎样记录时间记录时间的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