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文言文各种题型解题技巧
文言文阅读七种题型答题技巧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七种题型答题技巧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之、其、而、以、于、乃、虽、为、者、且、则、何、焉、与、所、因)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和用法。
3.理解并翻译文章中的句子。
4.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归纳文章内容要点。
5.分析概括文章所表达的作者的观点态度。
6.对文章的内容、语言和写法有自己的体会和见解。
题型一:断句方法指导:断句分为二种:一是句子与句子之间的停顿,二是句子内部的停顿。
1.结合上下文,理解句意,理解越准确,断句也越准确。
2.翻译成现代汉语,根据现代汉语的停顿,对应原句标出停顿之处。
3.朗读停顿与节奏划分的基本方法:(1)主谓之间、谓宾之间、谓语中心词和介宾短语之间要停顿;(2)句首发语词后要停顿;(3)句首关联词语后要停顿;(4)句首状语后要停顿;(5)“古二今一”词语之间要停顿;(6)表转折意思的句子中,按照“而前则前”的原则划分朗读节奏;(7)有省略成分的地方要停顿;(8)“也”“乎”等语气助词后要停顿;(9)古人的姓、名、字、封号、谥号、谦称、自称、别称、尊称、官名、文体名称等的后面要停顿。
题型二:文言虚词和实词方法指导:1.文言虚词。
常见的文言虚词有14个,我们要熟记每一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根据这些虚词的不同意义和用法,结合例句进行归类积累,在此基础上才能有把握地完成虚词的相关考题。
2.文言实词。
实词的考查集中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几个考点,理解时必须结合具体语境。
实词解释的方法:(1)扩词法。
这是最常用的方法,即给单个的文言字词组词,把单音节词变为双音节词。
注意扩词要结合具体的语境。
(2)积累法。
即把教材中所学的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一词多义字积累起来,以便自如地理解运用。
(3)揣测法。
有些文言字词,用扩词的方法理解不通,教材中也没有出现,这种情况只能联系上下文揣测其意义,用这种方法时切忌脱离文本,毫无根据地随意猜测。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各题型梳理及答题技巧解析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各题型梳理及答题技巧解析No.1实词释义(含实词辨析)文言实词绝大部分具有多义性,这类题不仅要靠积累,还需掌握一定的推断技巧。
技巧一:直接迁移法:又称“联想推断法”,即联系已学课文中有关该词的用法推断词义。
如:“过而能知,可以为明”中的“过”字,如果能联想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人恒过,然后能改”的“过”的意思,就能理解该句中“过”的意思为“犯错”。
技巧二:语境推断法:解释词义时,要紧紧抓住上下文,结合具体语境理解。
如:河北中考出现课外文言句“使者及门”的“及”,结合上下文语境可知“及”应为“到”的意思。
技巧三:组词推断法:将文言文中的词语进行扩充,组成现代汉语中的词语,然后再根据具体语境确定文言实词的词义。
如:“杂然而前陈者”中“陈”字的字义推断,大家可以把“陈”组成几个词语,从中作选择:陈列、陈旧……通过筛选不难找到“陈列”这个意思。
技巧四:成语印证法:成语中保留着大量的文言词义,可以用熟知的成语来推断文言文中的实词词义,如河北2015年真题中“而己有饥色”中的“色”,可联系成语“面不改色”的“色”来理解,意思为“脸色”。
No.2虚词意义及用法辨析技巧一:代入筛选法:如果我们知道某个虚词的基本用法和意义,在阅读和解题时,就可将它的每个用法代入句子去理解,挑选其中讲得通的一项,从而获得正确答案。
如:“之”是最常见的文言虚词,其用法有:①代词,可译为“他(她、它)”“这”“他(她、它)的”或自称等;②结构助词,译作“的”;③助词,不译;④动词,译作“去”“往”“到”等。
然后一一代入相应句中进行理解和筛选。
如昆明中考9题B项“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跪而拾之以归”,前一个“之”是助词,不译;后一个“之”是代词,指撕碎的奏牍。
技巧二:句意分析法:根据句子的大意推断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技巧三:交换理解法:如果给出两个句子,让我们判断句中某个虚词的用法是否相同,我们可以将其中能确定的一句中的虚词意义和用法代入另一句来理解,看句子是否讲得通,如果讲得通,那意义和用法就是一样的,如果讲不通,意义和用法就不一样。
中考文言文考试题型与解题技巧
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考点归纳:中考文言文阅读题考查点主要有四类:①文言文词语理解;②句子停顿划分;③句子翻译;④内容理解。
典型考法:课内单篇阅读、课内比较阅读、课内外比较阅读、课外单篇阅读、课外比较阅读。
文言文答题步骤:第一步:快速浏览题目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有个特点:有的题目选项出示了文中某些关键字词的意思:有的题目则提示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浏览题目,有助于同学们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致意思。
所以,接到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首先应该快速浏览文段后的题目。
第二步:仔细分析标题一般而言,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都会给出标题,而大部分标题本身就概括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例如,在一次测试中,考了一个“楚人学舟”的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
这个主谓结构的标题概括了文段的主要内容,我们看了标题就知道文段的主要内容了。
总之,仔细分析文段的标题,可使我们快速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第三步:结合注释速读全文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对于一些难懂的文言字词一般都会给出注释。
这些注释有助于同学们准确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所以,千万别忽略这些注释,而应结合注释速读全文。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在阅读全文的过程中,碰到“拦路虎”,千万别停下来苦苦思索,而应继续阅读。
总之,速读全文,不求完全读懂,能明白文章的大致意思就可以了。
第四步:“对症下药”解答问题。
课外文言文阅读问题设计有三种类型,即词语解释题、句子翻译题和内容理解题。
对于不同的题目则采用不同的解题方法:(1)词语解释题:这类题目多数是考查文言实词中一词多义的现象,而这些文言实词基本上都是同学们在课内文言文中学习过的。
解题时,应先套用我们学习过的文言实词的意思,再联系上下文检验,经检验意思通顺,则为正确答案。
(2)句子翻译题:翻译句子应该在直译的基础上意译。
首先,在草稿上把关键的字词的意思解释出来(直译);然后,将句子的大致意思写出来(意译)。
在翻译句子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①年号、人名、地名、官名、物名、书名、国名等专有名词保留原样,不用翻译。
语文文言文答题技巧及解题步骤
语文文言文答题技巧及解题步骤语文文言文答题技巧一、划分句子节奏技巧一:弄通文意断句给文言文断句,需先要阅读全文,了解文意,这是断句的先决条件,通读全文,概括文段的主要内容以及大致意思。
要注意文言文单音节词占多数的特点,抓住几个关键的字词进行翻译以理解文段大意。
技巧二:利用对话标志断句常以“曰”“云”“言”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时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
遇到对话时,应根据上下文判断出问者、答者,明辨句读。
技巧三:借助文言虚词断句古人的文章没有标点符号,为了明辨句读,虚词就成了重要的标志。
尤其是一些语气词和连词的前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
技巧四:找出动词,明确句意古汉语中,找出了动词或形容词谓语,也就区分出独立的句子,明确了语句的意思,从而正确断句。
技巧五:借助名词(代词)断句一般完整的句子都有主谓宾,而主语一般由名词或代词充当。
名词一般为文章陈述、描写、说明或议论的对象,在它们的前后往往要进行断句。
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就基本上可以断出句读了。
常见代词有:“我”(吾、予、余、我),“你”(尔、汝、女、公、卿、若、君、而、乃、子),“他”(之、彼、其、此)。
技巧六:利用对称句式断句解题时,注意古文讲究整齐对称、行文中上下句常用相同的字数和相同的结构等特点。
二、实词解释技巧一:直接迁移法又称“联想推断法”,即联系课内学过的有关语句中该词的用法推断词义。
如上面一题中“申子尝请仕其从兄”的“尝”,如果能联想到《岳阳楼记》中“予尝求古仁人之心”的“尝”字的意思,就能理解该句“尝”的意思为“曾经”。
技巧二:语境推断法解释词义时,要紧紧抓住上下文,结合具体语境理解。
如上面二题中“独不闻天子好田猎乎”的“闻”,结合语境可知“闻”应为“听说,知道”的意思。
技巧三:组词推断法将文言文中的词语进行扩充,组成现代汉语中的词语,然后再根据具体语境确定文言实词的词义。
如上面二题中“以供岁赋”的“赋”的意义推断,大家可以把“赋”组成几个词语,从中做选择:赋税、诗词歌赋、天赋……通过筛选,不难找到“赋税”这个意思。
中考语文文言文答题技巧方法解析
中考语文文言文答题技巧方法解析语文文言文答题技巧:固定表述一、表示反问的固定句型1.“何……之有”表示反问,其中的“之”是助词,是宾语提前的标志。
“有”是动词,“何……”是其宾语。
提前宾语的作用在于强调宾语。
“何……之有”可译为“有何……”。
“何”并不是宾语,而是定语。
宾语是“……”所代替的名词性短语。
如:(1)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2)亦君之力,臣何力之有?(《韩非子?难二》)――也是国君的力量,臣子有什么力量呢?2.“不……乎”“不亦……乎”是较委婉的反问说法,即“不是吗”,或者“不也是吗”。
如:(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学习了又按时去复习它,不是很高兴(的事)吗?(2)阻而鼓之,不亦可乎?(《左传?子鱼论战》)――利用敌人受阻的机会进攻他们,不也可以吗?3.“何以……为”,“为”是动词,“何”是疑问代词,作“为”的前置宾语;“以……”是介宾短语,作“为”的状语。
所以“何以……为”,等于介宾短语“以……”加动宾短语“为何”,相当于“用(要)……做什么”。
如:(1)然则又何以兵为?(《荀子?议兵》)――既然如此,那么用兵做什么?(2)即为真王耳,何以假为?(《史记?淮阴侯列传》)――就要做真王了,要个假王的名义做什么?“何以……为”有时也作“奚以……为”“安……以为”。
如:(1)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庄子?逍遥游》)――要飞到九万里之外又向南飞干什么?(2)君长有齐,奚以薛为?(《战国策?齐策》)――您长久地据有齐国,要薛城做什么?4.“无乃……乎”,可译为“恐怕……吧”,用反问的形式,委婉地表示说话人肯定的看法。
如:(1)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无乃与私心刺谬乎?(《报任安书》)――现在您让我推荐贤士,恐怕与我的心意相违背吧?(2)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论语?季氏》)――孔子说:“冉求,恐怕该责备你吧?”二、表示疑问的固定句型1.“如……何”“奈……何”“若……何”,相当于“对(把)……怎么样(怎么办)”。
中考语文文言文答题技巧
文言文对于大多数中考学生而言是比较难的一类题型。
下面小编整理了中考语文文言文答题技巧,供大家参考。
中考语文文言文题型梳理考点一:实词释义(含实词辨析)文言实词绝大部分具有多义性,这类题不仅要靠积累,还需掌握一定的推断技巧。
考点二:句子翻译文言文句子翻译给分点往往是翻译句中的关键字词,关键字词如果没有准确翻译出来,就会失分。
考点三:文意理解先通读全文,明确文中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和作者的看法;接着排除不需要翻译的人名、地名、官名等,分析其关系,以便能更准确地理解。
文言文答题技巧1.准确解释字词含义。
注意利用注释,利用平时积累的实词虚词知识,利用拓展联想和关联组词,确认字词在上下文语言环境中的意思。
2.正确、顺畅地翻译句子。
翻译句子,第一,要内容正确,符合文意;其次,译出来的句子要表达准确,得体流畅。
3.文言文实词的考试中,一般出现考点都是有重点词汇划分的。
要确定你所在的年级那些事经常考到或者做题碰到频率很高的词汇,这些词汇就是重点家考点了。
找到这些词汇,掌握它,你就是成功的了。
4.拓展迁移。
为了做到古为今用,学以致用,命题常考查对散文主题与人物思想感情的评价,要求考生联系实际谈谈对某些观点的看法。
解答这类题目,要善于从古代史料中读取人物优秀的思想品质,从事件中读取宝贵的人文精神,用发展的眼光评价其社会意义,同时也要注意到时代的局限性,恰当地取舍,合理地扬弃。
5.文言文阅读文段,对于一些难懂的文言字词一般都会给出注释。
这些注释有助于同学们准确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所以,教师应提醒学生千万别忽略这些注释,而应结合注释速读全文。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满分答题技法
中考文言文阅读满分答题技法根据近几年的考试规律来看,中考文言文阅读主要有四种题型:词语解释题、句子翻译题、文言文朗读节奏划分题和内容理解题。
其实,想在中考文言文阅读部分拿到满分并不难,除平时多积累外,还需要掌握基本的解题方法和答题技巧。
(一)词语解释题文言词语解释题需重点掌握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一词多义、重要文言虚词等,要有耐心地对这些知识点进行归类、总结、积累。
在遇到课外文言文的词语时,可根据有关文言词义的推断方法,解释加点词。
1.课内迁移法(联想推移法)试题中出现的一些实词,大多在课文中出现过,可联系课文对应文句相应迁移,进而推断词语意思。
2.成语推断法成语推断法就是借助熟知的成语推断词义。
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我们在掌握3.组词替换法文言文词汇中,单音节词占了绝大多数,一个字就表示一个词;现代汉语中双音节词居多,而且很多词是由文言词增加一个字得来的。
因此,我们可以通过组词法来翻译文言文。
尝试用现代汉语对文中的文言实词组词,看能否通顺地放在句子中。
注意:①运用组词法时先要注意原词的词性,组成词语后的词要保持词性不变;②组词解释不通时,可考虑词类活用,如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
4.语法分析法(根据词在句中的语法功能推断词义)句子的结构是固定的,组合是有规律的,因此,词在句中所处的语法位置,为我们推断词义提供了依据。
如主语、宾语常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由动词、形容词充当;状语大多5.字形推断法汉字就其形体而言,形声字居多,我们可以利用这一特点推测一些文言实词的意义。
使用以上几种方法时,都需将词语的意思代入文中,联系上下文检验是否合情合理,经检验意思通顺,则为正确答案。
(二)句子翻译题1.记清原则: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翻译时,既要字句对应,又要根据需要进行必要的调整,2.掌握七方法(1)留:保留专用名词。
①保留国号、年号、人名、地名、物名、职称、器具、特殊称谓及专业术语等。
②保留文言文中一部分沿用至今的实词。
初三语文文言文阅读与写作技巧
初三语文文言文阅读与写作技巧文言文作为语文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初中生的语文学习至关重要。
下面将介绍一些初三学生在文言文阅读与写作方面的技巧,帮助大家更好地应对考试和作文。
一、文言文阅读技巧1.理解句意:文言文使用的是古代汉语,有时候会有一些生僻字和语法用法。
在阅读时,要通过对句子结构和上下文的分析,理解句子的意思。
可以结合现代汉语与文言文的差异,帮助理解。
2.抓主题:文言文常常通过一些修辞手法和句式的运用来表达主题。
阅读时要注意抓住关键词,并结合上下文来理解作者的意图和主题。
3.注重词语的搭配和意义:文言文中有一些独特的词语用法和词义,要注意掌握其正确的搭配和意义。
可以利用词典或者阅读老师的讲解来学习和记忆。
4.注意文化背景:文言文的写作常常受到古代社会、历史和文化的影响,了解相关的背景知识能帮助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含义和写作目的。
二、文言文写作技巧1.扩展词汇量:文言文的词汇和常用的现代汉语有一定的差异,在写作时要注意使用文言文的词汇。
可以通过背诵经典文言文作品,积累和应用新的词汇。
2.注意句式运用:文言文的句式较为复杂,包含了很多修辞手法和文言语法。
在写作时要灵活运用句式,增加文章的表达力。
3.注重联贯性:在写作文言文时要注意文章的联贯性,避免断章取义或者表达不清晰。
可以通过使用转折词、承接词等来保持文章的逻辑性和连贯性。
4.准确用词:文言文是注重准确用词和严谨表达的,要注意使用合适的词语和词义。
要谨慎选择词语,避免用词模糊或者不确切。
5.注意修辞手法:文言文中常常使用一些修辞手法来增加表达的效果,如比喻、拟人等。
要注意适时运用这些修辞手法,能够提升文章的语言艺术性。
通过以上的技巧,相信同学们在初三语文文言文的学习和考试中能够有所收获。
请大家在平时的学习中多加练习,注重理解和应用,提高对文言文的掌握水平。
文言文不仅仅是一门学科,更是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和思想的窗口,希望同学们能够热爱文言文,善于运用文言文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题满分技巧汇总
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题满分技巧汇总一、中考要求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之、其、而、以、于、乃、虽、为、者、且、则、何、焉、与、所、因)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和用法。
3.理解并翻译文章中的句子。
4.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归纳文章内容要点。
5.分析概括文章所表达的作者的观点态度。
6.对文章的内容、语言和写法有自己的体会和见解。
题型一:断句方法指导:断句分为二种:一是句子与句子之间的停顿,二是句子内部的停顿。
1.结合上下文,理解句意,理解越准确,断句也越准确。
2.翻译成现代汉语,根据现代汉语的停顿,对应原句标出停顿之处。
3.朗读停顿与节奏划分的基本方法:(1)主谓之间、谓宾之间、谓语中心词和介宾短语之间要停顿;(2)句首发语词后要停顿;(3)句首关联词语后要停顿;(4)句首状语后要停顿;(5)“古二今一”词语之间要停顿;(6)表转折意思的句子中,按照“而前则前”的原则划分朗读节奏;(7)有省略成分的地方要停顿;(8)“也”“乎”等语气助词后要停顿;(9)古人的姓、名、字、封号、谥号、谦称、自称、别称、尊称、官名、文体名称等的后面要停顿。
虚词在句中只起语法作用,在翻译时不必也不能翻译,只要不影响语气,就可以删去。
一些句首的发语词、在句中表顺接的一些连词、起补充音节或停顿的结构助词等,均可略去不译。
(5)补,就是补出文言文中的省略成分。
(6)调,就是调整语序。
如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主谓倒装等,在翻译时就要把这些倒置的成分调整过来,使之符合现代汉语语法。
题型四:内容理解与概括方法指导:形式:第一,从原文摘取信息点;第二,用自己的话回答对个别语句的理解。
内容:第一,概括选文内容;第二,对文中人物形象的理解;第三,结合选文,借助文中的语句或词语提出问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
解题方法:首先,读懂全文,弄清文章的意思;其次,理解文旨;最后,尽量从原文中寻找答案,可以直接摘抄原句,或找到相关的句子再进行翻译。
中考文言文阅读常见题型及解题方法技巧
中考文言文阅读常见题型1、字词解释:中考文言文命题中,一般都是选用较为重点的字词实行解释,涉及的知识以“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为主。
2、句子翻译:以抓关键性、富有哲理性和生命力的句子为主。
翻译要遵循三个原则:信(对于文言词语的解释要准确无误)。
达(词语的翻译要作到文人字顺。
雅(翻译要富有文才,要译出原作的意蕴美质)。
总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翻译的步骤:解词、串意、顺意。
具体方法:留、补、删、换、调。
重点整理的文言句子;首先,整理课文中名言警句,体现中心主题的关键句子。
其次,整理课文中带有句式变化的句子(如,到装句,省略句)。
第三,整理文中有固定格式、常见格式的句子。
3、朗读停顿;一般以意义划分,以不破句为原则,大致有以下情况:(1)、按词语断,(2)、按主谓之间断,(3)、句首表连接的词后停顿,如: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3)发语词后停顿,如: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5)、介词前停顿,如;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4、整体感知:是在读懂文章内容的前提下,对文章信息的郑和和筛选,考查归纳和分析提取的水平。
如2009年安徽中考:作者从哪三个方面写了自己的感受?5、鉴赏感悟。
6、比较阅读:基本方法是“异中求同、同中求异”。
异中求同,就是指通过比较阅读,实行甄别、筛选和提炼,找出两文的共同点,揭示规律;同中求异,则是从现象着手、分析、剖析材料,弄清各自表现的内容,找出各自的个性,揭示个性特点。
解题方法技巧文言文历来是中考丢分的一项。
中考文言文阅读应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先扫读一遍,大致弄懂是什么文体?如果是记叙文,那么要知道写的是谁,大致是怎么一回事,这时,一定不要把注意力过多的放在具体的语句上,要把有些看不懂的地方暂时放过去,顺着往下读,借助文段的题目、注解和出处、设题和选择项,先弄懂文段的大致意思。
然后,借助着个大致意思,反过去读第二遍,如果碰到比较难的文段,就要反复这样“串”几遍。
中考文言文阅读高分技巧方法
中考文言文阅读高分技巧方法一、中考要求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之、其、而、以、于、乃、虽、为、者、且、则、何、焉、与、所、因)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和用法。
3.理解并翻译文章中的句子。
4.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归纳文章内容要点。
5.分析概括文章所表达的作者的观点态度。
6.对文章的内容、语言和写法有自己的体会和见解。
题型一:断句断句即句读(dòu),分为两种:一是句子与句子之间的停顿,二是句子内部的停顿。
句读判断方法有:1.结合上下文,理解句意,理解越准确,句读也越准确。
2.翻译成现代汉语,根据现代汉语的停顿,对应原句标出停顿之处。
3.朗读停顿与节奏划分的基本方法有:(1)主谓之间、谓宾之间、谓语中心词和介宾短语之间要停顿。
(2)句首发语词后要停顿。
(3)句首关联词语后要停顿。
(4)句首状语后要停顿。
(5)“古二今一”型词语之间要停顿。
(6)表转折意思的句子中,按照“而前则前”的原则划分朗读节奏。
(7)有省略成分的地方要停顿。
(8)“也”“乎”等语气助词后要停顿。
(9)古人的姓、名、字、封号、谥号、谦称、自称、别称、尊称、官名、文体名称等的后面要停顿。
题型二:文言虚词和实词1.文言虚词常见的文言虚词有14个,我们要熟记每一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根据这些虚词的不同意义和用法,结合例句进行归类积累,在此基础上才能有把握地完成虚词的相关考题。
2.文言实词实词的考查集中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等几个考点,理解时必须结合具体语境。
实词解释的方法有:(1)扩词法。
这是最常用的方法,即给单个的文言字词组词,把单音节词变为双音节词。
注意扩词要结合具体的语境。
(2)积累法。
即把教材中所学的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一词多义字积累起来,以便自如地理解运用。
(3)揣测法。
有些文言字词,用扩词的方法理解不通,教材中也没有出现,这种情况只能联系上下文揣测其意义,用这种方法时切忌脱离文本,毫无根据地随意猜测。
中考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
中考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一、题型梳理从近年出题形势看,多以选择、翻译、简答等形势呈现。
1、选择题:基本还是围绕字词基础知识展开,文言实词、虚词均有所涉及,特别对一些具有通假、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文言现象的字词"情有独钟",一般以"选择与下列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下面哪一(两)组句子中的加点词意义相同"等方式加以提问。
2、翻译题:即将文言句式翻译成现代汉语表达方式,一般选择文中包含重点实词含义,具有特殊句式,或在文本中处于重要位置的语句。
3、简答题多进入文本内里,关乎课文整体的把握,包括对语段内容的理解、内涵的分析,对人物形象、思想、情感的评论、艺术手法的剖析以及选文间的比较辨析及延伸拓展。
二、应对技巧针对不同的题型,复习和应考也要采取不同的方法。
近年语文中考中,选择题仍以词义辨析为主,具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通假等文言现象的字词是重点。
这类题一方面仍倚赖同学平日积累,反复训练,触类旁通,以至对一些重点字词"刻骨铭心",另一方面做此类题特别要注意审题,到底是选择"正确的一项"还是"不正确的一项"。
另外,做选择题除了扎实的认知基础外,还可讲究方法,用代入检验的方法将解释放入句子中,看是否符合语境,语句是否通畅;用排除确定项的方法将自己有把握的选项剔除出去,以缩小选择的范围,降低选择的难度;用对照选项的方法对选项词语进行意义、用法、语法位置的分析与判断。
翻译题今年将出现在课外文言文考查中,因此基本字词义的掌握程度及翻译技巧的把握将成为关键。
文言翻译不是个体字词简单的拼凑,它既考察学生对实词、虚词、句式、古代文化常识及句子间语意关系的掌握和领会,又考察了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
文言文翻译有直译和意译两种。
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汇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只是有时呈现出来的译句语言不够通顺,导致文意晦涩难懂。
中考语文文言文的技巧和方法
中考语文文言文的技巧和方法
中考语文文言文的技巧和方法
文言文是中考语文考试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
对于很多学生来说,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可能是一个比较大的难题。
下面是一些中考语文文言文的技巧和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对文言文的考试。
1.掌握常用的文言词汇
文言文词汇较为繁琐,但是有很多常用的词汇和搭配,比如“不可”、“必须”、“不得已”等等。
如果能够掌握这些常用的词汇和搭配,就能够更快速地理解文言文的意思。
2.理解文言文的语法
文言文的语法与现代汉语有很大不同。
因此,在阅读文言文时,要特别注意句子的结构和语法。
例如,“所贵者道也”是一个典型的文言文句子结构,其中“所贵者”是主语,“道也”是谓语,这样就能够更好地理解这个句子的意思。
3.注意文言文中的修辞手法
文言文中常常使用各种修辞手法,比如比喻、夸张、反复和排比等等。
这些修辞手法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意思。
因此,在阅读文言文时,要特别注意这些修辞手法,理解它们所表达的意义。
4.重视文言文的背景知识
文言文的背景知识往往与历史、文化和哲学等相关。
因此,在阅读文言文时,要了解一些背景知识,以便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意思。
例如,阅读《论语》时,要了解孔子的生平和思想,才能更好地理解他的言行。
总之,中考语文文言文是需要一定技巧和方法的。
除了以上的几个方面,还可以通过多读、多练习和多参加模拟考试等方式,不断提高自己的阅读和理解能力,最终取得较好的成绩。
初中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攻略
初中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攻略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一、如何读懂文言文文段实词理解:将给出的词义带进原文,通顺就对,不通就错。
从没有听说过的实词释义往往是对的,干扰你罢了。
2、【性格表现题】答题技巧:先找不能表现题干中要求的任务性格的选项,用排除法选择。
特别注意谁的什么性格。
3、【内容归纳题】答题技巧:找出文段中与选项解释相对应的语句,一一对应。
中心、主旨重点分析议论的语句。
总体把握文意。
叙述或分析的错误只在某一小点,主要是顺序的颠倒、无中生有、强加因果等。
总之:所选文章往往是古代贤人良臣的小故事及个人履历表,所以不难读懂意思,只是落实到个别字词,倒是颇让人费神,不过如能胆大,心细,也不可怕。
遇到实在不懂的字词,不必着急,放放先读下文,也许过后自然能明白,或者可以到题目中去找答案,若不影响做题目就不要钻牛角尖,不懂就不懂也没什么!二、文言文翻译题:答题技巧:粗知全文大意,把握文意的倾向性。
详知译句上下文的含义。
逐字对应翻译,做好换、留、删、补、调。
抓住句子中关键字词翻译,要与上下文对应,这些字词是得分点。
注意词类活用、倒装、通假、偏义复词。
复杂句子要作句子成分分析,抓住主干,注意句间关系,注意特殊句式。
意译词语根据上下文推导,不拘泥于原文结构,由实到虚。
组合成句子,前后通顺。
①先将句子中的每个字都落实为现代汉语的解释。
(信)②翻译个别字的最常用方法就是把古汉语中常用的单音节词换成现代汉语中常见的双音节词。
人名地名等专用名词不要翻译,无须自作聪明。
③再将这些字连成句,要求符合现代人说话习惯。
(达)④连字成句时注意尽量多就少改,该补的一定要补出来,该调整顺序的也要落实。
使一句话完整通顺。
⑤个别字词实在无法说通,试试看是否是通假或者活用。
文言文题型分析及解题方略文言散文的考查,常见的考点与题型不外乎字词解释、断句、语句翻译、文意归纳、写法分析、人物与作品评价等内容。
下面就复习和解题方法提几点建议:1.准确解释字词含义。
中考文言文考试题型及解题技巧
文言文閱讀答題技巧考點歸納:中考文言文閱讀題考查點主要有四類:①文言文詞語理解;②句子停頓劃分;③句子翻譯;④內容理解。
典型考法:課內單篇閱讀、課內比較閱讀、課內外比較閱讀、課外單篇閱讀、課外比較閱讀。
文言文答題步驟:第一步:快速瀏覽題目課外文言文閱讀試題有個特點:有的題目選項出示了文中某些關鍵字詞的意思:有的題目則提示了文言文的主要內容。
瀏覽題目,有助于同學們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致意思。
所以,接到課外文言文閱讀文段,首先應該快速瀏覽文段后的題目。
第二步:仔細分析標題一般而言,課外文言文閱讀文段都會給出標題,而大部分標題本身就概括了文言文的主要內容。
例如,在一次測試中,考了一個“楚人學舟”的課外文言文閱讀文段。
這個主謂結構的標題概括了GAGGAGAGGAFFFFAFAF文段的主要內容,我們看了標題就知道文段的主要內容了。
總之,仔細分析文段的標題,可使我們快速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內容。
第三步:結合注釋速讀全文課外文言文閱讀文段,對于一些難懂的文言字詞一般都會給出注釋。
這些注釋有助于同學們準確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內容。
所以,千萬別忽略這些注釋,而應結合注釋速讀全文。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在閱讀全文的過程中,碰到“攔路虎”,千萬別停下來苦苦思索,而應繼續閱讀。
總之,速讀全文,不求完全讀懂,能明白文章的大致意思就可以了。
第四步:“對癥下藥”解答問題。
課外文言文閱讀問題設計有三種類型,即詞語解釋題、句子翻譯題和內容理解題。
對于不同的題目則采用不同的解題方法:(1)詞語解釋題:這類題目多數是考查文言實詞中一詞多義的現象,而這些文言實詞基本上都是同學們在課內文言文中學習過的。
解題時,應先套用我們學習過的文言實詞的意思,再聯系上下文檢驗,經檢驗意思通順,則為正確答案。
GAGGAGAGGAFFFFAFAF(2)句子翻譯題:翻譯句子應該在直譯的基礎上意譯。
首先,在草稿上把關鍵的字詞的意思解釋出來(直譯);然后,將句子的大致意思寫出來(意譯)。
中考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与方法
中考⽂⾔⽂阅读答题技巧与⽅法⽂⾔⽂是相对现今新⽂化运动之后⽩话⽂来讲的,古代并⽆⽂⾔⽂这⼀说法。
其特征是注重典故、骈骊对仗、⾳律⼯整,包含策、诗、词、曲、⼋股、骈⽂等多种⽂体。
这次⼩编给⼤家整理了中考⽂⾔⽂阅读答题技巧与⽅法,供⼤家阅读参考。
⽬录中考⽂⾔⽂阅读答题技巧与⽅法考点⼀:划分朗读节奏。
【考点透视】划分朗读节奏是同学们学习⽂⾔⽂需要掌握的最基本的能⼒之⼀,其考查形式主要有两种:(1)标⽰句⼦朗读时的正确停顿;(2)选出朗读停顿标⽰有误或正确的⼀项。
【解题指津】⼀般来说,⽂⾔语句的停顿应遵循两个原则:(1)⼈名、地名、物名等中间不能停顿;(2)表⽰⼀个完整概念的短语中间不能停顿。
考点⼆:常见⽂⾔虚词的意义与⽤法。
【考点透视】初中阶段需要掌握的⽂⾔虚词的数量⽐⽂⾔实词要少得多,但是它们的使⽤频率却很⾼,⽤法也⽐实词灵活。
其考点⼀般集中在“之”“其”“⽽”“于”“以”等⼏个常见的⽂⾔虚词上,试题多以选择题的形式呈现。
【解题指津】要掌握这些常⽤⽂⾔虚词的意义与⽤法,不妨从以下两个⽅⾯着⼿:(1)积累整理,系统归纳。
可以分篇⽬进⾏,对每篇⽂⾔⽂中出现的常⽤虚词的意义和⽤法进⾏归纳整理,并结合典型例句进⾏分析,以加深理解。
(2)结合语境,灵活运⽤。
理解⽂⾔虚词要注意把它放在具体的语境中,结合具体语句确定其在句中的意义和⽤法。
考点三:常见⽂⾔实词的意义与⽤法。
【考点透视】常见⽂⾔实词的考点主要有:准确地理解常见⽂⾔实词的常⽤义;辨别通假字,并解释其意思;正确地理解古今异义词的古义,并⽐较其与今义的区别;准确解释⼀词多义词在具体的语境中的意思;辨别词类活⽤现象,并结合具体语境解释其意义和⽤法。
【解题指津】⾸先,要了解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多义和词类活⽤等这些⽂⾔现象;其次,要注意分类搜集整理常见的⽂⾔实词,并对其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和⽤法正确理解、牢固识记;最后,理解常见⽂⾔实词要遵循“词不离句”的原则。
初中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有哪些
初中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有哪些要给成功找方法,不给失败找理由。
不抛弃,不言弃,沉着冷静。
中考文言文阅读的答题技巧,你了解多少?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初中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欢迎大家阅读参考,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初中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考点一:实词释义考点一:实词释义(含实词辨析)文言实词绝大部分具有多义性,这类题不仅要靠积累,还需掌握一定的推断技巧。
技巧一:直接迁移法又称联想推断法,即联系已学课文中有关该词的用法推断词义。
如:过而能知,可以为明中的过字,如果能联想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人恒过,然后能改的过的意思,就能理解该句中过的意思为犯错。
技巧二:语境推断法解释词义时,要紧紧抓住上下文,结合具体语境理解。
如:使者及门的及,结合上下文语境可知及应为到的意思。
技巧三:组词推断法将文言文中的词语进行扩充,组成现代汉语中的词语,然后再根据具体语境确定文言实词的词义。
如:杂然而前陈者中陈字的字义推断,大家可以把陈组成几个词语,从中作选择:陈列、陈旧通过筛选不难找到陈列这个意思。
技巧四:成语印证法成语中保留着大量的文言词义,可以用熟知的成语来推断文言文中的实词词义,如而己有饥色中的色,可联系成语面不改色的色来理解,意思为脸色。
初中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考点二:虚词意义及用法辨析考点二:虚词意义及用法辨析技巧一:代入筛选法如果我们知道某个虚词的基本用法和意义,在阅读和解题时,就可将它的每个用法代入句子去理解,挑选其中讲得通的一项,从而获得正确答案。
如:之是最常见的文言虚词,其用法有:①代词,可译为他(她、它)这他(她、它)的或自称等;②结构助词,译作的③助词,不译;④动词,译作去往到等。
然后一一代入相应句中进行理解和筛选。
如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跪而拾之以归,前一个之是助词,不译;后一个之是代词,指撕碎的奏牍。
技巧二:句意分析法根据句子的大意推断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技巧三:交换理解法如果给出两个句子,让我们判断句中某个虚词的用法是否相同,我们可以将其中能确定的一句中的虚词意义和用法代入另一句来理解,看句子是否讲得通,如果讲得通,那意义和用法就是一样的,如果讲不通,意义和用法就不一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考文言文各种题型解题技巧第一部分:课标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第二部分:考试要点1.文学常识、词语解释、名句默写、划分节奏、翻译句子。
2.展开联想与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下面语句所表现的情景。
3.概括分析(中心、人物形象、情节、思路等)4.简要分析两文在写作手法上的相同之处及其作用。
5.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6.领会文言文作者的思想感情。
7.领悟文言文的内涵,从中获得有益启示。
8.写法探究、比较辨析、延伸拓展(开放性试题)等。
第三部分:温馨提示近几年,中考文言文试题虽然不是很难,但是需要记忆的内容不少,因此同学们在复习中也要格外留心。
中考文言文试题一般取材于课内段、课外篇;考查点的设置都可以从课本中找到相关联的知识点。
因此,立足课内、辐射课外是最佳复习方式。
做文言文阅读的时候,整体把握,分析文章是最关键的。
通过阅读,分析抓住文章的内容。
首先,能够读懂文章,理清文章的思路,把握文章层次之间的关系,并且能够概括出文章各个层次的含义。
其次,能够抓住文章的关键语句,概括文章的要点,把握文章的主旨。
在答题之前我们要结合注释,疏通文意,读懂语段。
不能仅初读一遍就匆忙答题,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当你能简单复述故事情节后才能开始做题目。
考查的形式一般分为课内外比较阅读;或课内一段,课外一篇单独考查。
第四部分:解题技巧1.第一步仔细分析标题一般而言,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都会给出标题。
同学们要留意并仔细分析文段的标题。
因为大部分标题本身就概括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理解题目可以帮助自己理解材料的内容,从而正确答题。
2.第二步结合注释速读全文文言文阅读文段,对于一些难懂的文言字词一般都会给出注释。
这些注释有助于同学们准确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所以,提醒同学们千万别忽略这些注释,而应结合注释速读全文。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提醒同学们在阅读全文的过程中,碰到“拦路虎”千万别停下来苦苦思索,而应继续阅读。
总之,速读全文,不求完全读懂,能明白文章的大致意思就可以了。
3.第三步快速浏览题目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有个特点:有的题目选项出示了文中某些关键字词的意思,有的题目则提示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浏览题目有助于同学们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致意思。
所以,接到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应该快速浏览文段后的题目。
4.第四步“对症下药”解答问题课外文言文阅读问题设计有三种类型,即词语解释题、句子翻译题和内容理解题。
对于不同的题目则采用不同的解题方法:第五部分:比较阅读的基本方法遵循的方法是“异中求同,同中求异”。
异中求同是指通过比较阅读,进行甄别、筛选和提炼,找出两文的共同的特点;同中求异则是从现象入手,分析、剖析材料,找出各自的个性。
比较阅读是积极思维的过程,同学们在考试时可以分三步进行:1.认真阅读文言语段,整体把握文言语段的主要内容。
2.认真分析题目要求和比较的内容,反复阅读相关文字,逐项进行“异中求同”或“同中求异”。
比较时要根据文言语段、题目以及作家作品的情况,进行分析。
3.联系全文,整体分析,按题目要求,将比较阅读的结果用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
答题时尽量用上原文原句,并注意知识的迁移、拓展和创新。
第六部分:不同题型的解题方法一.文学常识文学常识一般考查的是文章出处及作者简介。
解答这类题目关键以课本的书下注释为主,注意平时的积累。
最好的办法就是将这些篇目做一个完整的梳理,可以按照朝代编序,列出每一篇目的出处、作者身份、文章要点以及相关材料等。
如《曹刿论战》,出处为《左传》,作者左丘明是鲁国史官,文章要点为取信于民及把握战机,相关材料有编年体史书、长勺之战、以弱胜强等。
如果将这些以列表的方式整理出来,并且随时增减,就会做到心中有数,应付自如了。
二.实词解释中考文言文试题中,一般都是选用较为常用且在现代汉语中仍有生命力的实词进行解释,涉及的知识以“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为主。
1、通假字通假字一般包括同音通假和音近通假两种形式,如“甚矣,汝之不惠!”中的“惠”通“慧”,“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中的“畔”通“叛”。
通假字的考查点就是对它的解释。
通假字的解释有一定的格式,即:通什么字,意思是什么。
【复习方法】通假字数量不多,且大部分在课下注释中有解释,复习的时候同学们可以分册集中整理,在理解句子的基础上进行识记。
2、词类活用词类活用是文言文中很常见的一种语言现象,它常常是借助一定的语言环境,将通常某种用法的词临时作另一种用法,通常是词的性质发生了改变。
如“一狼洞其中”中的“洞”,原本是名词,这里活用作动词,意思是“打洞”;再如:“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中的“苦”和“劳”,本意都是形容词,这里都用作了动词“使……受苦”“使……劳累”。
【复习方法】辨析词类活用的前提是理解文言语句的基本意思。
在此基础上,通过分析比较文言词语的一般用法和特殊用法,确定其活用的方式。
词类活用是文言文学习中的难点,在复习时要注意积累典型例句并认真分析、体会。
课内所学实词不仅要掌握其常用义,还要注意迁移,要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去思考它最适合的意义。
3、一词多义在文言文里面,一词多义主要以单音词为主,做这一类题时要结合具体的句子意思来分析。
如:①既克,公问其故;②广故数言欲亡;③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④温故而知新。
①句中的“故”是“原因”的意思,②句中的“故”是“故意”的意思,③句中的“故”是“所以”的意思,④句中的“故”是“旧知识”的意思。
同样是“故”字,但意思却大不一样。
像这样的词就是一词多义。
【复习方法】①注意积累常见文言词语的不同意义和不同用法,做好笔记,见到一种新的解释就记录下来。
②结合具体语境进行比较分析,掌握一词多义的基本规律,并能在阅读中加以运用。
4、古今异义有些词语在文言文中的意思与现代汉语不同,这就是古今异义词。
这类词是考查的重点,也是同学们容易失误的地方。
如:“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中的“妻子”“绝境”两个词都与现代汉语中的意思不同。
“妻子”在文中是两个词,指“妻子和儿女”,现代汉语中则是一个词,仅指“丈夫的配偶”:“绝境”文中指“与人世隔绝的地方”,现代汉语中的意思是“没有出路的境地”。
再如:“先帝不以臣卑鄙”中的“卑鄙”在文中指“身份低微,见识短浅”,现代汉语中则是“(语言、行为)恶劣;不道德”。
【复习方法】教材中这类词大部分都有注释,在以后的复习中,同学们可以像复习通假字一样进行集中整理。
梁老师建议大家在复习中要进行合作:三个人一组分年级整理,最后再汇总,这样能很好地发挥集体优势,省时省力。
三.语句翻译文言语句翻译是中考的必考内容,翻译的基本原则是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翻译时既要字句对应,又要根据需要进行必要的调整,使译文完整、准确、得体,即我们常说的“信、达、雅”。
最常用的翻译方法是“六字法”,即对译法、增删法、移位法、保留法、替换法、意译法,简括为“对、增、移、留、换、意”六字。
对译法:就是用现代汉语中对等的词去对换被译的文言词。
如“野芳发而幽香”,可译为“野花开散发出清幽的香味”。
增删法:就是将文言文中的单音节变成双音节词或补出省略成分等。
如“齐师伐我”,可译为“齐国的军队攻打我们”,“乡为身死而不受”应译为“从前(为了礼义),宁可死也不接受(施舍)”;对少数文言虚词可以不译或删去。
“夫环而攻之”中的“夫”在译文时可以删去。
移位法:对一些与现代汉语句式结构不相同的文言句子,在译文时应换成现代汉语的语序加以调整。
如“何陋之有”,是“有何陋”;又如“战于长勺”,应按照“于长勺战”的语序来翻译。
保留法:凡是古今意思相同的词(国号、帝号、年号、人名、地名、官名、度量衡单位等)可照录,不必另作翻译。
如“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中的“庆历四年春”“滕子京”“巴陵”可照录不译。
替换法:对少数文言词语所表示的意义,在译文时可用现代汉语中意义相当的词去替换。
如“吾欲之南海”中的“吾”替换为“我”,“之”替换为“去”,全句应译为“我想要去南海”。
意译法:对少数文言词不能紧扣原文逐字逐句翻译的,要能在理解句子大概意义的前提下,找出相近的含义加以表示。
如“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直译为“鸢飞到天上,看到山峰,就会平息那心”,意译为“那些追逐名利想要飞黄腾达的人,远远望见这些雄奇的山峰,就平息那些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
”两相比较联系上下文意义,显然意译要比直译更准确。
又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倘直译则为“不因为外物的变化而高兴,不因为自己的得失而悲伤”显然不符合语境,此处作者采用的是互文,因此要译为“不因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或喜或悲”。
【复习方法】①选择部分文言语段,运用上面讲到的翻译方法,进行翻译练习,特别要注意那些需要补充和调整的地方。
②每段文字翻译之后,要与原文认真核对一遍,看看意思是否完整、准确,语言是否通顺、规范,如有不妥,再斟酌修改。
选择练习的语段以包含关键性、富有哲理性和生命力的句子为原则。
四、名句默写教材里的文言文大多是传统名篇,内涵丰富,语言精练,有必要将考试范围内的名篇名句熟读成诵。
尤其是文章的关键句、富含哲理句、名句等,要重视其中重点字或难写字的书写,保证背得流利,写得准确。
当然,做到不失分的关键,还在于对默写内容的透彻理解上。
五.划分节奏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
1、根据句子的结构成分按照“主/谓/宾”的原则进行划分。
如: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2、句首发语词助词后和关联词所属内容间应停顿。
如:①、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
②故/君子有不战。
3、在转折连词前应停顿,壮语提前的有关停顿:①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4、古代是两个单音词,而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复音词的,要分开读。
如:①故天将大任于/斯人也。
①可/以一战。
5、节奏停顿要体现出省略成分。
如: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句中“再”、“三”的后面都省略了动词“鼓”。
6、根据文意和逻辑意义确定朗读节奏。
如:其一/犬坐于前。
六.概括分析概括分析是在读懂文章内容的前提下,对文章信息的整合和筛选,考查学生的归纳概括和分析提取的能力。
如:长勺之战是中国历史上着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
作战中,曹刿两次抓住战机,出奇制胜,第一次是在之时,第二次是在之时(用原文填空)。
(《曹刿论战》)分析:要做好此题,首先要快速熟练地读懂原文,在此基础上,抓住关键句子,筛选题目要找的信息。
用原文回答的,要逐句逐段地看,回答要快而且准。
此题答案为:彼竭我盈,(故克之);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七.写法探究写作方法的考查,属于较难的题型,它是揣摩、品析作者行文过程及技巧的题目。
如:本文主要写的是“莲之爱”,为什么还要写“菊之爱”、“牡丹之爱”呢(《爱莲说》)分析:此题做起来应该不是很难,平时老师都反复强调过,而且问题的答案较明显,写菊花和牡丹,就是以“菊之爱”、“牡丹之爱”衬托“莲之爱”,突出莲之高洁,赋予莲花美好的品质,同时表达作者洁身自好、不慕名利、正直伟岸的高尚情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