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争议案件处理方式的分析和建议
劳动争议案件法律意见(3篇)
第1篇一、引言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劳动关系的复杂性和劳动争议的频发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劳动争议案件涉及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的权益纠纷,处理不当可能影响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本法律意见旨在对劳动争议案件的法律问题进行分析,为当事人提供法律建议,以维护其合法权益。
二、劳动争议案件的法律依据1.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劳动法》是我国劳动法律体系的基础性法律,规定了劳动者的基本权益和用人单位的基本义务,是处理劳动争议案件的主要法律依据。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劳动合同法》对劳动合同的订立、履行、变更、解除和终止等方面作出了明确规定,是处理劳动合同纠纷的重要法律依据。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规定了劳动争议的调解、仲裁程序,明确了仲裁机构的职责和权限,是解决劳动争议案件的重要法律依据。
4.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规定了民事诉讼的一般程序,包括起诉、受理、审理、执行等环节,对于劳动争议案件中的民事诉讼程序具有指导意义。
三、劳动争议案件的类型及处理1. 劳动合同纠纷劳动合同纠纷是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在劳动合同的订立、履行、变更、解除和终止等方面发生的争议。
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类型:(1)劳动合同订立纠纷:如用人单位未依法与劳动者签订书面劳动合同、劳动合同主体不明确等。
(2)劳动合同履行纠纷:如用人单位未按照劳动合同约定支付工资、未提供劳动条件等。
(3)劳动合同变更纠纷:如用人单位未按照法定程序变更劳动合同、劳动者不同意变更等。
(4)劳动合同解除纠纷:如用人单位违法解除劳动合同、劳动者违法解除劳动合同等。
处理劳动合同纠纷,应依据《劳动合同法》及相关法律法规,按照以下程序进行:(1)协商:双方当事人应首先进行协商,争取达成一致意见。
(2)调解:协商不成,可申请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进行调解。
(3)仲裁:调解不成,可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
劳动争议案件的处理和解决方式
劳动争议案件的处理和解决方式劳动争议案件是指劳动关系双方因劳动条件、工资待遇、权益保障等方面的争议而引发的法律纠纷。
在处理和解决劳动争议案件时,需要依法公正、平等对待,采取恰当的方式来保护劳动双方的合法权益。
本文将介绍劳动争议案件的处理和解决方式。
一、劳动争议案件的处理方式1.协商调解协商调解是解决劳动争议案件最常见的方式。
双方可以通过平等协商,达成一致意见,解决争议。
一般情况下,协商调解是第一步的解决方式。
可以选择由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等单位进行调解,也可以自行协商解决。
协商调解的优势在于其灵活、迅速、低成本,并且双方可以通过协商达成对双方都满意的解决方案。
2.仲裁如果协商调解无法解决争议,双方可以选择仲裁的方式解决。
仲裁是指由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等单位对劳动争议进行公正、独立的裁决。
仲裁的优势在于通过专业人员的裁决,可以公正地解决争议,对双方来说是一种快捷、高效的解决方式。
仲裁的结果对双方具有法律约束力。
3.诉讼如果仲裁裁决不服,双方可以选择诉讼的方式寻求解决。
诉讼是通过法院对劳动争议进行审理和判决。
诉讼的缺点在于时间长、费用高,在对双方权益保护方面也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
但是,在某些复杂的劳动争议案件中,诉讼可能是解决争议的最后途径。
二、劳动争议案件的解决方式1.通过协商达成和解劳动争议案件可以通过双方协商达成和解来解决。
双方可以就争议的具体事项进行谈判,通过妥协达成一致意见,从而解决争议。
和解的优势在于双方可以灵活地制定解决方案,节约时间和成本。
但和解也需要双方有一定的妥协精神,否则争议可能无法解决。
2.按劳动合同约定解决争议劳动争议案件也可以按照劳动合同的约定进行解决。
劳动合同中通常会约定劳动双方对于发生争议时的解决方式。
双方可以按照合同约定,选择协商、仲裁或诉讼的方式解决争议。
按合同约定解决争议的优势在于具有法律效力,双方应当遵守合同约定。
3.通过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调解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是专门负责劳动争议调解的机构。
劳动争议仲裁判决案例分析
劳动争议仲裁判决案例分析一、案情介绍与背景某公司的员工小王在工作过程中发生了一起与用人单位的劳动争议。
该公司以违反公司规定为由辞退了小王,而小王则认为自己没有犯错,并且对用人单位的处理方式持有异议。
双方无法就此事达成一致,于是小王选择将劳动争议提交至仲裁委员会进行处理。
在经过一番司法程序后,最终仲裁委员会做出判决,需要我们对此案进行详细的分析。
二、案件问题与讨论1. 小王的员工身份是否合法?2. 公司解雇小王是否符合相关规定?3. 仲裁委员会对此案做出的判决是否公正合理?三、小王的员工身份是否合法?首先,要确定小王在该公司的雇佣关系是否合法。
根据相关劳动法规定,企业应该与员工签订书面劳动合同,并依法交纳社会保险费。
如果未能满足这些基本条件,则可能导致雇佣关系存在问题。
针对此案中小王的情况,我们可以了解到小王与公司之间存在着书面合同关系,并且公司确实为其办理社会保险。
因此,小王的员工身份在法律上是合法的。
四、公司解雇小王是否符合相关规定?接下来,我们需要分析公司解雇小王是否符合相关规定。
根据劳动法规定,用人单位可能以以下情况解雇员工:严重违反职业道德或行为准则;严重失职,导致用人单位遭受重大损失;被刑事拘留等。
在此案中,公司辞退小王的理由是违反了公司规定。
但是仅凭公司的陈述并不足以证明小王确实存在违反行为。
仲裁委员会在案件审理过程中更加重视对事实真相的调查和证据的收集,以消除可能存在的偏见和主观因素。
经过审理,仲裁委员会根据调查结果发现,在该公司内并无明确的制度要求服务员必须站立工作。
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小王坐着完成工作并没有违反公司规定。
因此,用人单位没有正当理由辞退小王。
五、仲裁委员会对此案做出的判决是否公正合理?最终,仲裁委员会对此案做出了一项重要判决,判定用人单位的解雇行为为无效,并要求用人单位赔偿小王经济损失。
这个判决被认为是公正合理的。
首先,仲裁委员会在审理过程中充分尊重事实和证据。
其次,委员会明确了公司规定中并无限制员工坐立工作的规定。
劳动争议处理实务及案例分析
劳动争议处理实务及案例分析劳动争议是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在劳动合同履行过程中发生纠纷而引发的争议。
劳动争议的发生对于双方都没有利益,因此,及时有效地处理劳动争议是维护劳动关系稳定的重要任务。
本文将从实务角度出发,结合案例分析,探讨劳动争议处理的具体实践方法。
一、合理处理流程1.协商解决:首先双方应当自愿协商解决争议,可以通过口头或书面形式进行沟通和协商。
双方应沉下心来,理性讨论、倾听对方意见,并在此基础上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2.调解解决:如果协商无果,双方可以选择请相关部门或机构进行调解。
调解是一种非强制性的争议解决方式,调解员会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和研究,推动双方达成协议。
3.仲裁解决:如果调解失败,双方可以选择申请劳动仲裁。
劳动仲裁是一种强制性的争议解决方式,仲裁庭根据相关法律规定进行裁决。
当仲裁裁决生效后,具有强制执行力。
4.诉讼解决:如果仲裁失败或不服仲裁结果,双方可以选择提起诉讼。
诉讼是最后的争议解决方式,由法院依法审理并作出判决。
双方必须积极参与诉讼,并提供相关证据来支持自己的主张。
二、案例分析下面通过一个案例来具体分析劳动争议处理实务。
公司的员工甲与公司发生劳动纠纷,甲认为公司未按照合同约定支付工资,并解除了劳动合同。
甲首先与公司进行了协商,但协商无果。
甲随后选择申请劳动仲裁,仲裁庭对案件进行了审理,并判决公司支付甲工资及相关赔偿。
该案例反映了一个完整的劳动争议处理流程。
首先,甲与公司进行了协商,但无法达成一致意见。
其次,甲选择申请劳动仲裁,仲裁庭对案件进行了审理,并作出了公正的裁决。
该案例还凸显了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劳动者应当了解相关法律法规,明确自己的权益和义务,以便在争议处理中有理有据地维护自己的权益;二是公司应按照合同约定支付工资,并妥善处理与员工之间的劳动关系,避免因此引发劳动争议。
在劳动争议案件中,双方的合理合法要求应得到尊重和保护,法律制度和司法机构应为双方提供公正、公平、高效的解决机制。
处理劳动纠纷的经典案例分析
处理劳动纠纷的经典案例分析一、引言劳动纠纷是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或者与其他相关方之间因劳动关系而发生的争议和矛盾。
处理劳动纠纷是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营造和谐劳动关系的重要任务。
本文将围绕处理劳动纠纷的经典案例展开分析,以期为读者提供借鉴与启示。
二、主体部分1. 案例一:工资未支付的纠纷案件在某公司工作多年的员工小张因为突然遭到辞退后,发现公司拖欠了大量的工资。
小张不甘心自己付出了那么多辛勤努力却被无情遣散,并决定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他向当地劳动仲裁委员会投诉,并提交了相关证据,证明自己确实没有收到应得的工资。
经过调查,仲裁委员会确认了小张所提供的证据并发现公司存在恶意拖欠工资行为。
最终,仲裁委员会判决公司必须支付小张全额欠薪及相应赔偿款项,并责令公司改正违法行为。
本案例为员工维护合法权益提供了积极指导。
2. 案例二:加班费支付问题引发的纠纷小李是某公司的一名员工,在公司实行弹性工作制度的同时,也常常面临加班的情况。
然而,公司却未按照规定支付加班费,这引发了小李与用人单位之间的纠纷。
小李意识到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了侵害,并根据劳动法相关规定向劳动局申请调解。
经过劳动局的调查和仲裁委员会的判决,小李最终获得应得的加班费并取得了用人单位改正违法行为的胜诉。
这个案例反映了加班费支付问题在现实生活中较为普遍,但员工通过法律渠道可以维护自己权益的事实。
3. 案例三:个人隐私权受损事件公司A在录用员工B时,要求他提供详细个人隐私信息。
然而,在B离职后不久,他收到一家陌生企业来信称其个人信息泄露并可能被滥用。
B对此深感愤怒和忧虑,于是决定在法律的保护下维护自己的个人隐私权。
经过调查,发现公司A并未妥善保管员工的个人隐私信息,导致信息泄露。
B通过向劳动监察部门投诉,并寻求法律支持。
最终,公司被判违反了相关法规,并要求支付赔偿金给B,以弥补其个人隐私受损带来的影响。
这一案例突出了企业在处理员工个人信息时应遵守的原则和规定,同时也提醒员工要加强对自身合法权益的维护意识。
劳动争议的5种处理方法
劳动争议的5种处理方法
一、协商调解
协商调解是劳动争议最常用的处理方式,根据《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由当事人协商处理劳动争议的,指一方提出要求并提出合理的理由,另一方听取理由,出于公平原则进行商讨,帮助双方友好协商解决劳动争议,达成满意的协议书内容。
协商调解强调双方平等协商,力求争议双方
在调解过程中互相尊重,认真诚恳,坚持公平公正原则,努力实现双方的
共同利益所在,从而避免经济纠纷的发生、受损情况的发生及社会矛盾的
激化。
二、劳动仲裁
劳动仲裁是劳动争议处理的重要方法。
劳动仲裁采取和谐协商的方式,为劳动争议的解决提供了有效的途径。
根据《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的规定,当事人可以要求劳动者仲裁机关进行仲裁,仲裁机关有权受理劳动争
议案件,并依法作出仲裁裁决。
仲裁的最终决定即工会及劳动部门的和谐
协商,仲裁机关的裁决,仲裁结果对有效处理劳动争议具有积极意义。
三、调解
调解是劳动争议的重要处理方式,根据《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的规定,当事人可以要求由调解员作为中间人,认真调查和审查劳动争议案件,帮助双方通过友好协商解决劳动争议,如果不能解决,则将争议案件提交
劳动仲裁机关或者法院。
劳动争议中的处理技巧和案例分析
二、薪酬支付争议的预防处理
案例5:
高某为某科技公司财务总监,月薪2万元。 2002年,高某与公司发生争议。
高某称,2002年,公司因经营困难,开始实 行裁员减薪计划,经公司CEO商谈,公司与高某订 立了一份“迟延支付工资协议”。协议约定,高某 升任公司副总经理兼财务总监,工资不变;经双方 同意,公司每月支付高某工资5000元,其余工资 公司暂不发放,在劳动合同解除或终止时一并发放。
协商离职的选择
1、谁提出离职是核心 2、协商形式可以约定或规定 3、应该对协商采取经济引导
注意:对辞职请求注意甄别处理
协商解除的特点
1、不受法律解除限制性规定的调整; 2、不用提前30日书面通知; 3、需要支付经济补偿金。
推荐使用!
协商的条件往往是经济补偿支付 补偿多少是个动态概念 学会使用比较计算来打动离职员工 补偿支付的项目、金额应该表现灵活
派遣工、租赁工、返聘工、实习工 ---------均属于劳务关系
代理人、直销员、承包工 ---------易混淆的关系
几种典型劳务关系
返聘人员 实习生 借调人员 下岗再就业
讨论案例
北京空运公司与其他企业共同投资设立了一家 股份公司。原北京空运公司员工订立了5年期 劳动合同,只履行了3年,便被整体划给了股 份公司,并与股份公司新签了5年期合同,原 合同未做处理。 5年后,股份公司终止了5名员工劳动合同。遂 发生争议,要求股份公司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 合同。
案例6:
周某因工作原因连续工作三个月, 致使“五一”黄金周出游计划落空,还 必须“五一”期间坚持工作。为此,其 要求支付其三个月期间,所有休息日和 “五一”的加班工资,公司称已经批准 实行了综合工时。
问题:公司是否应支付其加班费?
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若干问题及建议
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若干问题及建议劳动争议案件的审理在当前社会经济环境中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劳动市场的不断发展,劳动争议案件的类型和复杂程度日益增加。
为了提高劳动争议案件的审理效率,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维护用人单位的合法利益,本文就审理劳动争议案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一、当前劳动争议案件审理中存在的问题案件证据不足在劳动争议案件中,证据问题常常成为审理难点。
许多案件因证据不充分或证据链不完整,导致法院难以做出准确判决。
劳动争议案件中,证据通常包括劳动合同、工资支付记录、工作时间记录等。
由于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信息不对称,一方掌握的证据可能不足以支持其主张,造成案件审理困难。
案件类型多样化劳动法实施的地域差异劳动法的实施在不同地区可能存在差异,一些地方可能因经济水平、法律理解差异导致对同一问题的判决存在不同的标准。
这种地域差异导致案件的审理和判决不一致,影响了法律的统一性和公平性。
法律法规更新滞后劳动法律法规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不断更新。
现行法律法规的更新速度较慢,导致在处理一些新型劳动争议时,现有法律法规未能完全覆盖或指导不足。
这使得法官在审理案件时,可能缺乏明确的法律依据。
二、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的建议完善证据收集和提交机制为了提高证据的有效性和完整性,应建立和完善证据收集和提交的规范程序。
建议在案件审理初期,法院应明确告知双方当事人证据提交的要求和时限,并对关键证据进行重点审核。
对于证据不足的案件,法院可以依照法律规定要求当事人进行补充,以便形成完整的证据链。
加强法官的专业培训由于劳动争议案件涉及的法律和政策较为复杂,建议对审理劳动争议案件的法官进行专业化培训。
这不仅包括法律知识的更新,还应涵盖劳动市场的变化、企业管理常识等方面,以提高法官处理劳动争议案件的能力和水平。
推动法律法规的及时更新应建立劳动法律法规的动态调整机制,及时更新和完善劳动法及相关法规,适应劳动市场的新变化。
劳动争议纠纷案件处理中的问题及对策
劳动争议纠纷案件处理中的问题及对策【摘要】现行劳动法律立法的不足对劳动者的利益损害较大,而近年来大量的劳动立法如《劳动合同法》、《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弥补了其诸多不足。
但实践中仍存在一些问题未能解决,如仲裁时效制度、“一裁二审”制等均存在缺陷,本文对此进行了一些探讨。
【关键词】劳动争议仲裁时效“一裁二审” 完善近年来,劳动争议案件特别是各种新型劳动争议案件不断出现,使现行劳动法律立法不足的弊端呈现出来。
2007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两部劳动法律,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以下简称《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从很大程度上弥补了立法的不足,但实践中仍存在一些问题未能解决。
一、劳动争议纠纷案件仲裁时效制度存在缺陷长期以来,我国劳动法律中劳动争议纠纷案件时效制度存在诸多缺陷,许多学者对此提出了一些有益的建议。
2007年12月29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对此作了较大的修改,应该说有了很大的进步,但仍然存在缺陷。
1、《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规定的仲裁时效期间的保护周期过短。
1995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以下简称《劳动法》)规定的仲裁时效期间仅为60日,根本起不到保护劳动者权益的作用。
《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规定“劳动争议申请仲裁的时效期间为一年”,这个规定相比原来规定的60日有较大的发展,但仍有缺陷。
在劳动争议案件中,往往提出仲裁或诉讼的大多是劳动者,而他们相对于用人单位来说明显处于弱势。
劳动者为了保住饭碗,考虑再三后才会与与雇主对簿公堂。
当侵权行为发生时,他们往往忍气吞声或采用比较温和的方式来求得解决。
而有的用人单位则今天推明天,不断地承诺与推拖,等到了局面不可收拾、不得不撕破脸皮的时候,劳动者很过能因过了仲裁时效而无法保护自己的权益。
因此,仲裁时效期间过短对劳动者的利益损害更大。
笔者认为,劳动争议仲裁时效期间应该至少不低于两年,或者长于两年才是更合理的选择。
劳动争议调解工作报告
劳动争议调解工作报告
案例分析
在劳动争议调解工作中,我们处理了大量的案件,其中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值得我们深 入分析和总结 案例一:某公司因经营不善导致大量裁员,引发员工集体维权。我们通过调解,积极与公 司沟通,为员工争取到了合理的经济补偿和安置方案,有效化解了矛盾,维护了企业和员 工的利益
劳动争议调解工作报告
调解结果执行难 部分调解案件在达成协议后,由于种种原因 难以得到有效执行。需要加强与法院、仲裁 等机构的沟通协调,形成合力,确保调解结 果的执行
劳动争议调解工作报告
改进措施和建议
加强队伍建设
劳动争议调解工作报告
01 加大投入力度,招聘更多的优秀 人才加入调解队伍
02 加强对现有调解员的培训和管理 ,提高其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
劳动争议调解工作 报告
-
1 引言 3 工作成果 5 改进措施和建议 7 展望未来 9 总结
2 工作背景 4 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6 结论 8 案例分析
劳动争议调解工作报告
以下是一份劳动争议调解工 作报告,供您参考
劳动争议调解工作报告
引言
劳动争议调解是解决劳动纠纷的 重要途径之一,对于维护劳动者 权益、促进企业和谐发展具有重 要意义。本报告旨在总结我单位 在劳动争议调解工作中的经验做 法,分析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 提出改进措施和建议
多元化调解是未来调解工作的重要方向。我们将积极推动多元化调解,引入更多的社会力 量参与调解工作,形成调解工作的合力,提高调解工作的效果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劳动争议的跨国化趋势日益明显。我们将加强国际交流与合 作,学习借鉴国际先进的调解理念和经验,推动我国劳动争议调解工作的国际化发展
总之,我们将继续努力,不断加强和改进劳动争议调解工作,为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维护 劳动者权益、促进企业和谐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劳动争议案件35个胜诉策略及实务解析
劳动争议案件35个胜诉策略及实务解析劳动争议案件是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在劳动关系中发生的纠纷、争议、矛盾等不同意见,需要借助法律途径解决。
在劳动争议案件中,胜诉是劳动者争取自身合法权益的重要途径。
那么,劳动争议案件胜诉的策略有哪些呢?下面是35个胜诉策略及实务解析,仅供参考。
一、合理维护自己的权益劳动者在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时,应当认真研究每一项内容,特别是与自己权益相关的内容,例如薪酬、休假、社会保险等。
一旦发现与现实情况不符,应及时提出异议,确保自己的权益不受侵害。
二、留下相关证据在工作中出现问题时,劳动者应及时储备证据材料,例如工资单、通知书、记录表、相关通信等。
这些证据将为劳动者提供可以支撑其主张的可靠依据。
三、主张自己的权益在工作中,劳动者应当自信地主张自己的权益。
在不违反法律规定的情况下,劳动者有权利就自己的利益主张,不能被他人随意欺压。
四、及早寻求法律援助在处理劳动争议案件过程中,如果劳动者感到自己的权益受到了侵犯,可以及早寻求法律援助,申请法律援助可以帮助劳动者维护自己的权益。
五、在与用人单位谈判时要坚定在与用人单位进行谈判时,劳动者应当坚定自己的立场,不能妥协自己的权益。
坚定可以使对方了解到对方的行为严重侵犯了劳动者的权益,引发用人单位的重视,最终取得较好的谈判效果。
六、不放弃追索诉讼权益如果劳动者发现用人单位已经违反了法律规定且拒不妥善解决,劳动者有权利寻求法律监管。
在这种情况下,劳动者需要通过诉讼的手段追索自己的权益,并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七、评估风险在决定是否要上法庭之前,劳动者应当评估自己的胜算和风险,深入考虑案件的各项情况,合理分配自己的经济和时间资源,确保取得更多的收益。
八、处理分歧在与用人单位谈判时,可能会出现分歧和争执。
在这种情况下,劳动者可以从事物事实和证据材料两个方面开始争辩,以避免情绪化和主观性干扰其工作。
九、维持客观公正在进行争议解决时,无论是要求方还是被要求方,都应坚持维护客观公正,尽量减少主观臆断、个人偏见和情感波动。
劳动争议案件统计分析及建议
劳动争议案件统计分析及建议近年来,劳动争议案件在我国的增加速度明显加快,特别是在劳动力市场进一步发展的过程中呈现出不稳定、复杂和多样化的特点。
这些趋势不仅影响到了各种产业和行业的企业,而且对相关社会利益相关方的福利和利益有着深刻的影响。
因此,在对劳动争议案件的统计分析与研究的基础上,发现并制定实际的解决方案变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一、劳动争议案件统计根据司法统计数据,劳动争议案件数量呈逐年增加的趋势。
据我国法律规定:劳动争议案件的性质包括:工资、社会保险、津贴、补贴、住房公积金、安全保障、劳动合同、劳务派遣、劳动报酬、劳动保护、劳动教育、职业培训、集体合同、布置工作、劳动权益和其他劳动关系。
在这些类型中,工资、劳动合同、社会保险和补贴任务中占据了主导的地位,贡献了超过90%以上的总数量,占比颇高。
近年来,劳动争议案件的类型也随之增加,一些新的类型也逐渐在其中崭露头角。
比如,劳动争议案件的数量也多次因涉及互联网行业、VR行业等新行业而大幅增加,其中主要是在社保、劳动合同、劳动报酬等领域出现的争议较为突出。
不仅如此,还出现了新型劳动模式的争议,例如自由职业者、远程协同工作、短期劳务派遣和非典型用工等争议,亟待解决。
特别是近几年虚拟现实、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前沿技术的爆炸性增长使得这些新型劳动模式的涌现和加速,为劳动争议案件的增多奠定了更加坚实的基础。
这些争议性质具有复杂性、矛盾性,而且处理成本相对较高,需要更高的社会资源和成本。
二、劳动争议案件问题分析从劳动争议案件路变的角度来看,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显然是不容忽视的。
事实上,其主要问题集中于以下三个方面:1.劳动法律意识不足。
由于劳动立法比较复杂,不少劳动者对自己受到的工资、福利和权益降低都不太了解,导致通过一些手段既不能沟通解决问题,也不能得到合理补偿。
因此,加强劳动法律教育和知识普及的工作是有必要的,并应由宣传阵地向更广阔的领域拓展。
2.劳动权益保障不到位。
案件分析报告-劳动争议案6篇
案件分析报告-劳动争议案6篇篇1一、案件概述本报告旨在对一起劳动争议案件进行全面分析。
该案件涉及某公司与其员工之间的薪资纠纷,双方就工资发放、加班费及福利待遇等问题产生争议。
案件背景复杂,涉及面广,处理结果对于维护劳动者权益和企业劳动关系和谐具有重要意义。
二、案件背景投诉方为该公司员工,主张公司存在薪资发放不及时、加班费计算不准确及福利待遇缺失等问题。
被诉方为该公司,其观点则在于公司按照内部规定及劳动合同约定履行了相应义务。
案件涉及的关键人物包括投诉员工、公司人力资源部门负责人及管理层。
三、调查过程在调查过程中,我们首先对双方提供的证据材料进行了收集与整理,包括劳动合同、薪资条、加班记录、相关通信记录等。
接着,我们对公司相关规章制度、劳动法等相关法律法规进行了深入研究。
此外,我们还对案件涉及的当事人进行了访谈,以了解案件背景及双方争议焦点。
四、事实认定经过调查,我们发现该员工确实存在薪资发放不及时、加班费计算不准确等问题。
同时,公司在福利待遇方面的确存在缺失,未能完全按照劳动合同及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履行义务。
然而,公司也提出了一些辩解,如部分问题系因员工个人理解误差或公司内部规定未能及时传达等原因造成。
在综合考虑证据材料和当事人陈述后,我们对事实进行了认定。
五、法律分析基于事实认定,我们结合劳动法及相关法律法规,对双方争议进行了法律分析。
公司存在违反劳动合同约定及国家法律法规的行为,如薪资发放不及时、加班费计算不准确及福利待遇缺失等,侵犯了员工的合法权益。
员工在此过程中的诉求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六、结论与建议我们认为,公司在处理与员工薪资纠纷方面存在不当行为,应承担相应责任。
建议公司按照劳动合同及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对员工的薪资进行补发,并对加班费及福利待遇进行相应调整与补充。
同时,建议公司加强内部规章制度的建设与完善,确保员工权益得到充分保障。
七、后续行动方案为确保案件得到妥善处理,我们提出以下后续行动方案:1. 组织双方进行调解,寻求共识,达成和解协议;2. 如调解无果,协助员工申请劳动仲裁,为公司提供法律支持与辩护;3. 根据仲裁结果,如公司需承担责任,督促公司按时履行义务;4. 加强对公司的法律宣传与培训,提高公司守法意识与劳动法知识水平。
劳动争议多元化解工作报告
展望未来
推进仲裁工作
我们将继续推进仲裁工作,加强仲裁庭建 设,提高仲裁员的业务水平和办案效率。 同时,我们也将加强仲裁工作的监督和管 理,确保仲裁工作的公正、公平和高效
展望未来
加强诉讼工作
我们将加强诉讼工作,提高审判人员的业务水平和办案效率。同时,我们也将加强诉讼工作 的监督和管理,确保审判工作的公正、公平和高效 我们将加强与其他部门的协作,形成工作合力,共同推动劳动争议多元化解工作的深入开展。 同时,我们也将积极探索与其他部门的合作模式,为当事人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服务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法律制度的完善,劳动争议多元化解工作将不断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我 们将积极探索新的解纷方式,如在线调解、远程仲裁等,为当事人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服 务 总之,我们将继续努力推动劳动争议多元化解工作的深入开展,为劳动者和用人单位提供更 加便捷、高效的服务,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
相关法律法规的修订和完善,为劳动争议多元化解工作提供更加有力的法律保障 总之,我们将继续努力推动劳动争议多元化解工作的深入开展,为劳动者和用人单位提供
更加便捷、高效的服务,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
7
结语
结语
1
劳动争议多元化解工作是维护劳动者权益、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重 要途径
我们将继续努力,不断完善多元化解机制,提高服务质量水平,为 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作出更大的贡献
针对审判人员数量不足、素质参差不齐的问题,我们建议加强审判人员队伍建设。具体措 施包括:增加审判人员数量、提高审判人员素质、加强审判人员培训等。通过这些措施, 提高诉讼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加强多元化解机制的宣传和推广 针对多元化解机制宣传不足的问题,我们建议加强多元化解机制的宣传和推广。具体措施 包括:加强宣传资料的编制和发放、加强宣传活动的组织和实施、加强宣传渠道的建设和 维护等。通过这些措施,提高多元化解机制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我国劳动争议处理方式评析及其完善
按 照我 国法律 的规 定 , 我 国劳动争议 的处理方 式有争议 当事 重要 的意义 , 同 时在减少 劳动争议 , 减少诉讼 数量 , 节 约社会 资源 人 之间 的 自愿协商 、 用 人单 位劳动 争议 调解委 员会 的调解 、 劳动 方面也起 到 了不可 忽视 的作用 , 部分仲裁 案件 实行一 裁终 局 , 使
奖 励、 惩 罚 以及 对妇 女儿童 的权 利保护 等 内容 。 对劳动 争议 的概 盾 升级 , 调 解 的效 果不 尽人 意 , 不但不 利于 维护劳 动者 的合法权 念 还有 广义 与狭 义之分 ,该 说法 是 由台湾 已故学 者史 尚宽 提 出 威, 更导 致劳 动争议 久拖 不决 。
二、 我 国劳动 争议处理 方式 的利弊 分析
劳动 争议 仲裁 不受行 政机 关 、 团体和 个人 干涉 , 有 依法独 立 行 使仲裁 权 的法律地 位 。与诉讼 程序 相 比, 具 有程序 灵活 、 低 成 本、 方便快捷 的优 点 , 对有 效 、 稳妥 的保护劳动 者 的合 法权益 具有
中 图分类 号: D 9 2 2 . 5
一
文 献标识 码 : A
文章编 号 : 1 0 0 9 . 0 5 9 2 ( 2 0 1 3 ) 1 1 - l 1 4 . 0 2 进行 调解可 以做到 公正客观 , 有利于维 护劳动 争议双方 当事人 的
、
劳动争 议 的概念
劳动 争议 , 也被称 作 劳动纠 纷 。 我国没 有对 劳动争 议在 法律 权 利 。 然而 , 这种 方式 在实 践中 的虚 置化也 导致 其弊端 的存在 。 上进 行定 义 , 通说 有 以下几种 解释 : 一种说 法认 为劳动 争议 是发 我 国劳动 法规 定 , 企 业可 以设立 调解委 员会 。 该条规 定表 明企业 生在 劳动关 系双方 当事人之 间的争议 , 该争议 是 因劳动者 的劳动 是 否设立调 解委员 会是具有 选择性 的, 从法律 规定本 身就缺乏足
劳动争议典型案例分析及处理技巧
劳动争议典型案例分析及处理技巧目录一、劳动争议概述 (2)1.1 定义与特点 (3)1.2 发生原因 (4)二、劳动争议的类型 (5)2.1 权利争议 (6)2.2 非权利争议 (7)三、典型案例分析 (8)3.1 案例一 (9)3.1.1 案情简介 (10)3.1.2 法律关系分析 (11)3.1.3 处理结果与启示 (12)3.2 案例二 (13)3.2.1 案情简介 (14)3.2.2 法律关系分析 (15)3.2.3 处理结果与启示 (16)3.3 案例三 (16)3.3.1 案情简介 (17)3.3.2 法律关系分析 (18)3.3.3 处理结果与启示 (19)四、劳动争议处理技巧 (21)4.1 调解技巧 (22)4.2 仲裁技巧 (23)4.3 诉讼技巧 (24)五、总结与建议 (25)一、劳动争议概述是指在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因执行劳动法律、法规或履行劳动合同、集体合同过程中发生的纠纷。
它是劳动关系社会性的体现,也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关系冲突的一种表现。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劳动争议的处理应首先通过协商解决,协商不成时,可以申请劳动争议调解,调解不成或者不愿调解的情况下,可以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当事人对仲裁裁决不服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劳动争议的特点包括:一是主体的特定性,即一方是具有用人资格的法人或组织,另一方是具有劳动能力的自然人;二是内容的特定性,涉及劳动权利和义务的争议;三是标的的单一性,即因执行劳动法律、法规或履行劳动合同、集体合同所产生的争议;四是程序的复杂性,涉及调解、仲裁和诉讼等多个程序。
在实际工作中,劳动争议的发生往往源于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对劳动法律、法规的理解和应用存在差异,或者双方在履行劳动合同、集体合同时出现矛盾。
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劳动争议,对于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促进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1.1 定义与特点劳动争议是指在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因劳动权利与义务而发生的争议。
我国劳动争议处理制度存在哪些问题及完善建议
我国劳动争议处理制度存在哪些问题及完善建议劳动争议,是指劳动关系的当事⼈之间因执⾏劳动法律、法规和履⾏劳动合同⽽发⽣的纠纷,即劳动者与所在单位之间因劳动关系中的权利义务⽽发⽣的纠纷。
我国劳动争议处理制度存在哪些问题及完善建议?下⾯店铺⼩编整理了以下内容为您解答,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我国劳动争议处理制度存在哪些问题及完善建议存在的问题:1.适⽤范围偏窄劳动争议处理制度是专门针对劳动争议案件特别设计的争议处理机制。
但是,由于对“劳动争议”缺乏准确的认识和界定,导致适⽤范围偏窄。
2.处理周期过长在现⾏的“⼀调、⼀裁、两审”体制下,按照有关时限规定推算,⼀个劳动争议案件⾛完全部处理程序,⼤约需要1年以上的时间。
当初设计现⾏体制的初衷是通过⾃愿的企业内部调解程序和强制的劳动仲裁程序终结绝⼤部分劳动争议案件,通过诉讼程序监督劳动仲裁程序并最终终结极少数疑难劳动争议案件,从⽽兼顾劳动争议处理的公正性和及时性。
但是,随着劳动争议诉讼化倾向的发展,⼤量的劳动争议案件进⼊诉讼程序,现⾏体制不仅未能体现出当初设想的及时性,反⽽延长了处理周期。
3.时效规定不合理⾸先表现为期限太短。
缩短时效的⽬的是为了更快地解决劳动争议,超短时效让当事⼈承担了过多的法律风险。
事实上,过短的时效制度,也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劳动争议。
许多当事⼈并不会因为超过仲裁时效便简单地放弃⾃⼰的诉求,⽽是将诉求⽅式由法律内渠道转移到法律外渠道。
完善劳动争议处理制度的建议当前劳动争议多发已经成为我国不得不关注的社会问题。
正视这⼀现实,⼀⽅⾯应当加强劳动争议预防⼯作,另⼀⽅⾯必须完善劳动争议处理制度。
加强劳动争议预防⼯作,最关键的是健全劳动关系调整机制。
通过多层次劳动关系调整机制的充分运⽤,使劳动关系⾃⼀开始就建⽴在平等、⾃愿、协商⼀致的基础上。
从源头上提⾼劳动关系的质量,减少劳动争议发⽣的数量,并降低劳动争议处理的难度。
完善劳动争议处理制度,最主要的是畅通渠道,优化程序,从⽽保证所有的劳动争议案件都以最经济的成本得到及时、公正的处理。
员工劳动争议案件处理情况的报告
员工劳动争议案件处理情况的报告一、概述本报告旨在总结本公司近期员工劳动争议案件的处理情况,分析争议原因,提出改进措施,并针对未来的劳动争议预防进行探讨。
本报告覆盖的时间范围为本公司近一年内发生的劳动争议案件。
二、案件处理情况1. 案件数量与类型在过去的一年中,本公司共处理了XX起员工劳动争议案件。
这些案件主要涉及劳动合同解除、工资待遇、工作时间安排、福利保障以及工伤认定等方面。
其中,劳动合同解除类案件最多,占总数的一半以上。
2. 调解与仲裁对于这些劳动争议案件,本公司首先尝试通过内部调解解决。
在XX%的案件中,双方当事人通过调解达成了和解协议。
对于未能调解的案件,本公司依法提交至劳动仲裁机构进行仲裁。
目前,已有XX%的案件仲裁终结,剩余的XX%正在仲裁过程中。
3. 胜诉与赔偿在仲裁过程中,本公司胜诉率达到XX%。
在获得赔偿的案件中,赔偿总额达到XX万元人民币。
其中,因违反劳动法规定解除劳动合同的案件赔偿额最高,平均每起案件赔偿额达到XX万元人民币。
三、原因分析通过分析这些劳动争议案件,我们发现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劳动合同管理不规范:部分劳动合同内容不清晰,容易引发歧义。
2. 员工权益保障不到位:例如,加班工资计算不准确、福利政策未落实等。
3. 内部沟通机制不畅:员工与管理层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渠道,导致信息不对称。
4. 法律意识淡薄:部分员工和公司管理人员对相关法律法规了解不足。
四、改进措施与建议针对以上原因,我们提出以下改进措施与建议:1. 加强劳动合同管理:明确合同条款,减少歧义,防止误解。
2. 完善员工权益保障:严格按照法律法规规定,确保员工各项权益得到落实。
3. 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通过多种渠道加强员工与管理层之间的沟通,提高信息透明度。
4. 提高法律意识:定期开展法律法规培训,增强员工和管理人员的法律意识。
5. 加强与劳动仲裁机构的合作:及时了解最新法律法规和仲裁动态,提高处理劳动争议的能力。
典型劳动争议案例分析及处理要点解读
典型劳动争议案例分析及处理要点解读劳动争议案件是指因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就劳动关系的建立、履行或者终止等问题而发生的争议。
在劳动争议案件的处理过程中,正确解读和把握一些重要要点,对于公平公正地解决争议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典型劳动争议案例的分析及处理要点进行解读。
一、案件分析要点:1.劳动争议案件背景。
在分析劳动争议案例时,首先要了解案件的背景。
包括劳动关系,劳动条件和劳动争议的具体内容等。
只有深入了解案件的全貌,才能准确把握问题的性质和关键点。
2.权益和义务的平衡。
劳动争议案件通常是因为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在权益和义务的平衡上产生了冲突。
在分析案件时,要全面考虑双方的合法权益和应尽的义务,并权衡彼此的合理期望,形成合理的解决方案。
3.法律和政策依据。
劳动争议案件的处理需要依据相关法律和政策进行判定。
在分析案件时,要查找相关的法律和政策文件,并对其适用性进行确认。
只有在提供法律合规性的同时,才能更好地解决争议。
4.案件的实质问题。
在分析案件时,要辨别劳动争议的实质问题。
这个问题可能涉及合同纠纷、工资待遇、工时工资、解雇赔偿、工作条件等。
针对不同的实质问题,需要采取不同的解决方式和策略。
二、案件处理要点:1.调解协商。
劳动争议案件的处理首先要通过调解协商的方式解决。
在协商过程中,要尊重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和用人单位的合理要求,引导双方以平等协商的原则,寻求共赢的解决方案。
2.法律程序。
如果通过调解协商无法解决争议,可以依据相关法律程序进行仲裁或诉讼。
在法律程序中,要充分发挥法律的约束力和公正性。
对于违法用人单位,要依法追究其责任,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3.证据的确凿性。
在处理劳动争议案件时,要对双方提供的证据进行认真审查,确保证据的真实性、合法性和确凿性。
只有在证据确凿的情况下,才能对争议作出公正的裁决。
4.执行力度。
对于已经做出的裁决或判决,要加强对执行的监督力度。
及时执行判决或裁决,确保劳动者能够及时获得应得的权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劳动争议案件处理方式的分析和建议我国目前处理劳动争议案件的程序为一裁二审制。
即:劳动争议发生后,申请人在法定期限内先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提出仲裁申请,经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处理并作出裁决后,对该裁决不服的当事人,在法定期限内向人民法院起诉,经人民法院审理并作出裁判后,对该裁判不服的,在法定期限内上诉于二审人民法院,经二审人民法院审理并作出裁判后,劳动争议纠纷才能最终得到解决。
一、笔者认为目前这种处理方式至少有以下三个很明显的弊端:(一)人民法院是司法机关,劳动仲裁委员会是行政机关,人民法院既无权维持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的裁决,亦无权改判或发回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的裁决。
劳动仲裁委员会只有在当事人服从裁决而不向人民法院起诉的情况下在能显示其存在的必要性,只要一进入司法程序,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所做的工作就没有任何价值。
而根据目前具体的司法实践来看,当事人不服仲裁裁决的比例大大超过了服从裁决的比例,这就造成了国家人力资源的巨大浪费。
(二)劳动争议案件的处理经过一裁二审,处理和审理时间加在一起,比一般的普通民事案件的审理时间还要长,以至于当事人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导致了其自身诉讼成本的加大。
(三)在处理劳动争议案件的过程中,出现了劳动仲裁程序和民事诉讼程序诸多的积极冲突和消极冲突的问题。
立法的不明确造成了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职权的不明确,无形中损害了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的形象。
更大的弊端则是目前这种处理劳动争议案件的方式在具体的实践中缺乏法理依据、法律依据和可操作性。
尽管最高人民法院和劳动部屡屡采用解释、细则、答复、说明等多种方式来弥补其不足,但往往是治标不治本,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要作到既要符合我国的立法精神,又要处理好具体的案件,往往是不能两全其美,只能照顾其中一个方面的需要了。
但这样所带来的危害后果是巨大的,不仅给法律的适用带来了混乱的隐患,还有可能影响到我国的法律架构的统一性和完整性。
二、以下笔者将对目前我国劳动争议案件处理方式进行具体分析,以证明这种前置程序存在的种种不足之处。
(一)劳动争议仲裁前置程序缺乏足够的法理依据和法律依据何为仲裁?仲裁是指当事人在自愿基础上达成协议,将纠纷提交非司法机构的第三者审理,由第三者作出对争议各方均有约束力的裁决的一种解决纠纷的制度和方式。
当事人自愿选择、非司法机构审理、裁决具有法律约束力是仲裁三个特点。
而劳动争议仲裁程序是不具备这三个特点的。
首先,对争议的解决方式不是由当事人选择的,而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规定的必须要经过仲裁。
当事人使用劳动局制定的格式劳动合同尚能勉强称之为当事人对仲裁机构和仲裁事项进行了选择,而当事人使用非标准格式的劳动合同或者根本没有签订劳动合同的事实劳动关系就不能认为他们对仲裁机构和仲裁事项进行了选择,但事实上劳动争议仲裁机构还是接受并处理了这类案件。
其次,完整意义上的仲裁程序是与司法程序平行的一种制度,仲裁实行一裁终局制,司法程序不是仲裁程序的后续,当事人不能采用先裁后审的方式来解决纠纷。
而劳动争议仲裁程序只是司法程序的前置程序,当事人不服裁决还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诉,而最终的裁判权是司法机关而不是非司法机构,劳动争议最终变成了由司法机关审理而不是非司法机构审理。
第三,仲裁裁决一经作出就具有法律约束力,当事人可以申请强制执行。
司法机关必须经过严格的司法程序才可以撤销已经具有法律效力的仲裁裁决和对已经具有法律效力的仲裁裁决不予执行,并且司法机关无权改变仲裁裁决。
但是,根据目前我国法律法规规定,司法机关是无权而且没有必要撤销劳动仲裁裁决的。
因为在司法机关审理的时候,劳动争议仲裁裁决已经处于效力待定的阶段,只有人民法院准予当事人撤诉和当事人超过起诉期间被驳回起诉,劳动争议仲裁裁决才能恢复其效力。
除此之外的其他任何情况,劳动争议仲裁裁决都没有法律约束力,是一个没有法律效力的裁决,司法机关可以自行对劳动争议进行审理。
第四,根据我国目前的法律架构来进行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同属于我国法律体系中的法律,即“二级大法”,是我国的基本法律,其法律地位和效力低于宪法而高于其他法。
而我国在程序法方面规定了“三诉一仲”制度,即:《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
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对劳动争议的仲裁解决程序是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的仲裁程序相违背的,是一种游离于“三诉一仲”程序之外的另外一种程序。
而这种似是而非的程序是没有必要存在的,因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规定:“平等主体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之间发生的合同纠纷和其他财产权益纠纷,可以仲裁”,《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规定:“人民法院受理公民之间、法人之间、其他组织之间以及他们相互之间因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提起的民事诉讼,适用本法的规定”。
以上两部法律已经涵盖了劳动争议解决的途径,多出一个劳动争议仲裁程序是重复和多余的,何况它还和它们相抵触呢?这只能给法律体系和实际操作带来混乱。
因此,我认为把劳动争议仲裁程序称之为“仲裁”程序是没有法学理论上的依据,至少是没有足够的理论依据。
正因为如此,我们在具体工作中会发现目前的劳动争议仲裁程序有一点“四不象”的感觉,很多时候无法作理论上的深入研究。
笔者认为,把目前我国的劳动争议仲裁程序称为行政机关的“行政确认行为”反而比较恰当。
所谓行政确认行为是指行政机关对行政相对人的法律关系或有关法律事实,以书面形式予以确定、证明、澄清等。
其实,目前我国的劳动争议仲裁机构正是在行使这样一种确认的权力。
我们可以借鉴目前公安机关对交通事故责任认定的作法,根据劳动争议的特点进行适当的改进,制定一个劳动争议机构对当事人发生劳动争议纠纷的行政确认制度。
因为这种行政确认不是行政处罚,当事人不能对该确认行为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因为这种行政确认是行政行为而不是民事行为,所以,当事人也不能对该确认行为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当事人对该确认行为不服只能向上级行政机关提起行政复议。
人民法院在审理劳动争议案件的时候,对劳动行政机关就该劳动争议作出的行政确认决定,如认为确属不妥,则不予采信,以人民法院审理认定的案件事实作为定案的依据。
但是,这并不是最理想的解决方案。
因为,它只是从法理和法律上的确定了劳动仲裁机构的合理性和合法性。
并没有缩短处理劳动争议案件的时间,还是浪费了诉讼资源,没有达到节约诉讼成本的目的。
(二)劳动争议案件处理方式在具体工作中缺乏可操作性衡量一部法律是不是一部“良法”,最起码的标准就是好用,这就是我们指的立法是否科学,是否运用了立法技术,是否具有可操作性。
一部漏洞百出、逻辑混乱的法律是无法实施和遵守的、更谈不上能达到当时的立法意图。
笔者总结了依照目前的劳动争议案件处理方式,在处理案件中出现的一些问题,用以说明其缺乏可操作性。
1、当事人对劳动争议仲裁裁决的部分事项不服,向人民法院起诉的,人民法院的审理范围如何确定?例如:某用工单位甲因其单位职工张某患病,医疗期满后,不能从事原工作也不能从事另行安排的工作,而向张某提出解除劳动合同,但是没有按照国家有关部门规定给予经济补偿。
张某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提出仲裁申请,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裁决甲单位给予张某经济补偿金、医疗补助费和额外经济补偿金共三项费用。
张某认为裁决中认定的医疗补助费金额偏低,向人民法院提出不服此项裁决内容。
法院应当如何确定审理范围呢?如果依据民事诉讼“不告不理”的原则,法院只能对医疗补助费的金额是否符合国家规定进行审理,而不能对经济补偿金和额外经济补偿金进行审理。
最终只能作出对医疗补助费的认定的裁判。
但是,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十七条的规定:“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作出仲裁裁决后,当事人对裁决中的部分事项不服,依法向人民法院起诉的,劳动争议仲裁裁决不发生法律效力。
”也就是说,张某只能依据法院裁判的内容,就医疗补助费的支付,向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
因为人民法院强制执行的依据必须是已经生效的仲裁裁决,而劳动仲裁委员会的对经济补偿金和额外经济补偿金的裁决是没有法律效力的,所以,张某会必然丧失了就该劳动争议仲裁裁决向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的权利。
很显然,这种结果是不符合我国的立法意图的。
那么,人民法院是否可以对张某的案件进行全面审理呢?答案仍然是否定的。
姑且不说全面审理本身就是一种重复和没有价值的劳动,单说原告张某的诉讼请求、经审理查明和判决主文部分就无法恰当表述。
审判人员把经济补偿金、医疗补助费和额外经济补偿金共三项要求都写上,于事实不符,于法律无据,而且还有审判人员鼓动原告起诉,使自己陷于不公正之嫌。
由于没有规则可循,在具体的司法实践中,往往是审判人员按照自己的想法,想全面审理就全面审理,想部分审理就部分审理,审理范围由自己定。
总之,采用哪种方法审理都不妥,结果导致审判人员陷入两难境地。
2、事实劳动关系与劳务关系的范围没有明确的区分标准。
根据我国的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对事实劳动关系有如下规定:(1)《劳动部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82条:“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发生劳动争议不论是否订立劳动合同,只要存在事实劳动关系,并符合劳动法的适用范围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劳动争议处理条例》的受案范围,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均应受理。
”(2)《劳动部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2条:“中国境内的企业、个体经济组织与劳动者之间,只要形成劳动关系,即劳动者事实上已成为企业、个体经济组织的成员,并为其提供有偿劳动,适用劳动法。
”(3)劳动部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1条:“‘个体经济组织’是指雇工在七人以下的个体工商户。
”(4)劳动部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4条:“公务员和比照实行公务员制度的事业组织和社会团体的工作人员,以及农村劳动者(乡镇企业职工和进城务工、经商的农民除外)、现役军人和家庭保姆等不适用劳动法。
根据以上的规定,我们归纳出事实劳动关系的定义如下:凡劳动者事实上已成为企业、个体经济组织的成员,不论是否订立劳动合同,并为其提供有偿劳动的,双方之间就存在事实劳动关系。
也就是说,事实劳动关系是建立在用工单位和劳动者个人之间的一种法律关系。
什么是劳务关系呢?由于法律没有明确规定,我们只能根据日常的习惯来进行定义了:是指不以实物形式而以提供活动的形式满足他人的某种需要的活动,提供劳务的人称为务工人员或者雇工,一般是从事手工业生产或者家务劳动,接受劳务服务的是个人。
那么,企业、个体经济组织和劳动者个人之间是否可以建立劳务(雇佣)关系呢?个人是否可以作为用工单位与劳动者个人建立劳动关系或者事实劳动关系呢?例如:用工单位甲雇佣城镇居民乙为其清洗办公楼玻璃幕墙,乙不慎摔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