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史第四卷复习

合集下载

中国文学史第四卷复习资料

中国文学史第四卷复习资料

中国文学史第四卷复习资料中国文学史第四卷复习资料中国文学史第四卷是中国文学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涵盖了从明朝晚期到清朝的文学发展历程。

在这个时期,中国文学经历了许多变革和创新,展现出了丰富多样的文学形式和风格。

本文将为大家提供一些关于中国文学史第四卷的复习资料,以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段历史。

明朝晚期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的文学作品多样丰富,充满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是《西游记》。

这部小说以孙悟空为主角,讲述了他与师傅唐僧一行人西天取经的故事。

《西游记》不仅是一部冒险故事,更是一部寓言,通过对人性的揭示和对社会现象的讽刺,展现了作者对封建社会的批判。

这部小说的创作和流传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明朝晚期还涌现了一批优秀的诗人,他们的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其中,辛弃疾是最著名的一位。

辛弃疾的诗作情感真挚,语言犀利,给人以强烈的冲击力。

他的代表作《青玉案·元夕》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诗中的每一个字都充满了深情和哀愁。

辛弃疾的诗歌以其独特的风格和表达方式,成为了明代文学的代表之一。

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文学在这个时期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

清代文学以诗歌和戏曲为主要表现形式,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被誉为“中国戏曲之祖”的李时中。

李时中的戏曲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精湛的表演技巧,深受观众的喜爱。

他的代表作《长生殿》以其深情的爱情故事和悲剧的结局,给人以深深的触动。

除了李时中,清代还有许多其他优秀的文学家和作品。

比如,纪昀的《四库全书》是一部收集整理了大量古代文献的巨著,对于后世的文献研究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另外,吴承恩的《红楼梦》也是清代文学的经典之作,它以其细腻的描写和丰富的人物形象,展现了封建社会的种种矛盾和悲剧。

总结起来,中国文学史第四卷是一个充满了变革和创新的时期。

明朝晚期的文学作品以《西游记》等为代表,展现了作者对封建社会的批判和对人性的思考。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 第四卷 复习资料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 第四卷 复习资料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考试以明清为主,比例大概是明40分,清40分,近代20分。

题型:一、填空题(文学常识、诗句) 10’二、不定项选择题 15’三、判断题 15’四、简答题 2×10’=20’五、论述题(论述+例子) 1×20’=20’六、赏析题(上课讲过的诗词) 1×20’=20’明代一、诗1、高启:明代第一诗人 P32、李东阳:茶陵派领袖 P7(茶陵派:指明前期成化、弘治年间以湖广茶陵人李东阳为首的一个诗歌流派。

其成员有谢铎、张泰、邵宝等人。

他们做诗强调宗唐法杜,着眼于音调、法度,具有从“台阁体”向“前后七子”转化时期的过渡特点。

)3、李梦阳:前七子领袖;倡言“文必秦汉,诗必盛唐” P8(前七子:也叫弘正七子。

它是明代弘治、正德年间以李梦阳、何景明为首的一个复古主义文学流派,其成员有徐祯卿、边贡、康海、王九思、王廷相。

)4、何景明:前七子的第二领袖 P115、李攀龙:后七子领袖 P19(后七子也叫嘉靖七子,是嘉靖中期以李攀龙、王世贞为首继前七子之后重新倡导复古的文学流派。

成员有:谢榛、吴国伦、宗臣、徐中行、梁有誉、余曰德、张佳胤)6、王世贞:后七子中影响最大 P207、公安派“三袁”:袁宏道、袁宗道、袁中道袁宏道:公安派领袖,“三袁”中成就与影响最大公安派文学主张:独抒性灵,不拘格套。

P22(公安派:是晚明时期受李贽影响而出现的一个反复古的文学流派。

公安派不满前后七子的拟古之风,主张“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反对艰深古奥,诘屈聱牙。

表现了一定的变古创新精神。

艺术上多能流露个性,清新洒脱,意达词畅。

但也有境界狭窄、俚俗空疏的流弊。

)二、文8、宋濂 P289、刘基:《郁离子》;“郁离”二字乃文明之意。

P3210、唐顺之:唐宋派的代表作家,学习唐宋古文。

P36(唐宋派是嘉靖年间以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归有光为代表的一个散文复古流派。

他们对前后七子“文必秦汉”的提法不满,极力推崇唐宋文风,强调自然流畅、直抒胸臆、反对艰深为文、模拟剽窃,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前后七子的复古论调,对晚明“公安派”、清中叶“桐城派”都有重大启迪和影响。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四卷()明代诗文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四卷()明代诗文
《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登临怀古名作。 描绘长烟落日的大江壮景,颂扬南京的江山 形胜,感慨历代成败兴亡,充溢着对国家统 一、民生安定的喜悦。
诗中境界开阔,气势宏伟,感慨深沉,声 韵铿锵,句式参差,直有李白七言歌行惊风 泣雨、波卷澜翻之势。
三、台阁体与茶陵派
1、台阁体 指明初永乐、弘治年间在
宋濂主张“以道为文”,作品多道学气。 传记文《秦士录》《王冕传》《杜环小传》 《记李歌》等,写壮士、文人、市井平民, 却生动传神,呼之欲出。《送东阳马生序》 围绕劝学中心,寓道理于事实描绘之中,语 言质朴,笔调流畅,为传世名作。
2、刘基 元末进士,明朝开国功臣,明 初著名诗文家。
寓言体散文最具影响,《买柑者言》是传 世名作。文中深刻揭露封建官僚“金玉其外, 败絮其中”的腐朽本质,构思巧妙,讽刺辛 辣,语言犀利。寓言体散文集《郁离子》共 18章,195篇,写于元末。《狙公》章较为 著名。
“启天才高逸,实据名一代诗人之上。其于诗, 拟汉魏似汉魏,拟六朝似六朝,拟唐似唐,拟宋似 宋。凡古人之所长,无不兼之。振元末纤秾缛丽之 习,而返之于古,启实为有力。然行世太早,殒折 太速,未能熔铸变化,自为一家。” (《四库全书 总目大全集提要》 )
高启诗歌创作:众体兼长,歌行、律诗无 不运用自如。
上层官僚中形成的一种诗风。以其主要代表 “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都是台阁 重臣而得名。“三杨”在明初均以大学士辅 政,其诗文多应制、题赠、颂圣内容,貌似 雍容典雅,安闲和易,实则陈陈相因,空虚 浮泛,在诗坛影响极坏。
2、于谦 是台阁颓风中一枝独秀的诗
人,其《石灰吟》《咏煤炭》借物言志,清 新刚劲,质朴无华,明白如话。
文其人,无美恶皆欲合道”(《论学上篇》)。
“真诗乃在民间”,“真者,音之发而情之原也”, 学子之作“出于情寡而工于词多”(《诗集自 序》)。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四卷第七编(四)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四卷第七编(四)

第七章汤显祖1、临川四梦或玉茗堂四梦:《牡丹亭》《南柯记》《邯郸记》《紫钗记》。

2、《牡丹亭》和《西厢记》的主题思想有什么异同?3、简述杜丽娘的形象。

(1)杜丽娘出生在名门大家,自幼受到封建文化教育和严格管束。

当她有了对幸福人生的憧憬和对理想异性的渴望,她只有到梦里去寻找,因无法实现梦中的理想,杜丽娘含恨为情而死。

进入鬼蜮的杜丽娘更加大胆、痴情。

她能为爱情而死,更愿意为情而再生。

她大胆争取还魂复生,复生后更让自己的叛逆婚姻得到家长和社会的承认。

(2)杜丽娘不是先于柳梦梅有了花前月下的那些浪漫情调后,才激发自己的欲望冲动,冲破“男女大防”的限制,而首先是因为春心萌动以后,迫切地感到青春寂寞难耐,因而自然地涌发欲望的冲动才在梦中与柳梦梅相会。

这与《西厢记》中崔莺莺对张生是由“情”到“欲”的过程截然不同,是明代后期王学左派尊重人的生存权利,认为“百姓日用即是道”的激进思想的形象阐释。

4、《牡丹亭》主要创作特色有哪些?(思想特色和艺术特色)思想主题上:(1)爱情的力量既然能使杜丽娘从生到死,从死到生,那么她也能够征服作为自由爱情死敌的封建礼教,使其不得不认可主人公的叛逆婚姻。

这虽然在现实生活中难以想象,却生动地体现出作者关于本剧“理之所必无”,然而“情之所必有”的主题思想。

(2)杜丽娘主动寻求爱情,与《西厢记》中崔莺莺对张生是由“情”到“欲”的过程截然不同,是明代后期王学左派尊重人的生存权利,认为“百姓日用即是道”的激进思想的形象阐释。

正因如此,《牡丹亭》提出的反封建礼教、宣扬个性解放、主张爱情自由的口号才更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和思想意义,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加强了古代爱情剧的思想和社会深度。

艺术特色:(1)全剧充满着积极浪漫主义精神,奇幻与现实紧密结合,强烈的主观精神追求,浓郁的抒情场面,典雅绚丽的曲文铺排,作者采用梦境、魂游、人鬼相恋、还魂复生等超实的幻想情节来表现理想与现实的矛盾;(2)在人物形象塑造上,有两个鲜明的特点:一是在矛盾斗争的过程中提示人物性格。

袁行霈文学史第四卷精品笔记齐全手打整理

袁行霈文学史第四卷精品笔记齐全手打整理

文学史第四卷王学左派:弘治、正德年间,思想家王守仁继胡居仁、陈献章、湛若水等人之后,进一步发展了宋代陆九渊的“心学”,提出“我心之良知,无有不自知者”。

这种学说是主观唯心的,在政治上也并不反对封建纲常,它只是把外在权威的“天理”拉到了人的内心,变为人的内在自觉的“良知”,从而打破了程朱理学的僵化统治,冲击了圣经贤传的神圣地位,在客观上突出了人在道德实践中的主观能动性,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有利于人的自我意识的觉醒。

自此之后,心学亦称王学,流布天下,在嘉靖、万历期间形成了多种派别。

其中泰州学派,亦称王学左派,从王艮、徐樾、颜钧、罗汝芳,到何心隐、李贽,越来越具有离经叛道的倾向。

他们肯定人欲的合理要求,主张人际间地位平等,追求个性的自然发展,与此同时,与心学颇有相通之处的禅宗,也在文人阶层中广泛渗透。

明代狂禅之风甚盛,他们强调本心是道,本心即佛,其他一切都是虚妄的。

他们敢于用“本心”去推倒偶像的崇拜和教义的束缚,洋溢着一种叛逆的勇气和张扬个性的精神。

心学与禅宗相结合在社会上广泛传播,促使人们在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上发生了变革,开始用批判的精神去对待传统、人生和自我,为明代掀起复苏人性、张扬个性的思潮创造了一种气氛,启发了一条新的思路,提供了一种理论武器。

就本来的王阳明心学和禅宗而言,他们所强调的“本心”,只是一颗远离情欲、只存天理之心。

他们始料所不及的是,一旦触发了人对于自己本心的发现,与生俱来的七情六欲也会随之而汹涌沸腾起来,去冲击天理的堤岸,因而一些思想家、文学家纷纷张扬起不顾天理而求世俗爱好的个人的情欲。

在社会上兴起了一股高扬个性和肯定人欲的思潮。

这一思潮对于冲破僵化的思维,在创作中强化主体意识具有重要的作用。

于是,在诗文领域内激荡起一种与传统文学观念相对抗的“性灵”说。

本来,“性灵”之说,古已有之。

创作的主体意识明显加强,文学的个性特征也随之而鲜明。

与此同时,小说、戏曲中突出人格独立精神和张扬个性的人物形象也陆续亮相。

中国古代文学史袁行霈版第四卷笔记整编

中国古代文学史袁行霈版第四卷笔记整编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四卷笔记整编第四卷明清文学绪论一、明代文学两个主要特征1、雅俗互动:雅与俗的相互靠近、相互影响,形成互动之势。

A雅文艺与俗文艺之区别创作队伍:士大夫文人与民间下层文人地位:正统与小道末技作品风格上讲:典雅精工与浅近俚俗B明代文学雅俗互动的具体表现首先,小说戏曲等俗文学向雅的靠近:四大奇书、三言二拍、传奇戏曲品格的提升,文化历史内涵的深化其次,正统诗文创作向俗的靠近:真诗在民间,”但有假诗文,无假山歌”。

2、个性解放思潮与文学主情思潮的流行。

A明初文化政策及对文艺的影响三部《大全》(《四书大全》《性理大全》《五经大全》),程朱理学在社会文化中占据了绝对统治地位:八股文、道学体诗、教化派戏曲产生。

B阳明心学对社会文化思想的影响王阳明(守仁)的“致良知”“知行合一”、个体主体意识的解放,对理学之冲击;王学后人,即泰州学派王艮等人怀疑以孔子是非为是非的传统观念,宣称“百姓日用条理处,即是圣之条理处。

”(王艮《心斋先生全集》卷三《语录》。

)李贽:“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除却穿衣吃饭,无伦物矣。

”(李贽《焚书》卷一《答邓石阳书》),大胆肯定人的私心私欲:“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若无私则无心矣。

”(《藏书》卷三二《德业儒臣后论》),从而将人的私欲价值推向了极端。

C 个性解放思潮内涵在泰州学派和李贽等人的影响下,肯定人的私心私欲、追求个性自由、张扬世俗享乐成为明代中后期一股主要文化社会思潮,后人称之为个性解放思潮。

正面影响:反叛传统,张扬个性,负面影响:放纵过度,纵情声色,色情文学的流行D李贽“童心说”与文坛主情思潮“童心者,最初一念之本心”,“夫童心者,真心也,若以童心为不可,是以真心为不可也…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

”(《焚书》卷三《童心说》)。

童心,即赤子之心,未受后天污染的自然纯真之情。

“童心说”视自然之情为文学产生的直接动因,影响到了一大批文学家:如徐渭主张“古人之诗本乎情”(《徐文长三集》卷一九《肖甫诗序》)。

古代文学史第四卷笔记整理

古代文学史第四卷笔记整理

古代文学史第四册第七编明代文学第一章《三国志演义》与历史演义的繁荣1、白话小说就题材内容而言分为:世情小说、神魔小说、历史演义和英雄传奇。

2、历史演义小说的典范是(《三国志演义》),取材于(《三国志》),最早刊本是(嘉靖本《三国志通俗演义》),万历年间吴观明刊《李卓吾先生批评三国志》本,240回合并成120回。

清康熙年间,毛纶、毛宗岗父子以李卓吾评本为基础,参考了“三国志传本”,对回目和正文做了较大的修改、增删,并做了详细的评点,这就是毛本《三国》。

现存最早的三国讲史话本有元至治年间建安虞氏刊印的《三国志平话》和内容大致相同的《三分事略》。

清代章学诚认为《三国志演义》是“七分事实,三分虚构”(《丙辰札记》)。

3、罗贯中: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

另有杂剧《赵太祖龙虎风云会》一种。

4、历史演义在明清还包括(列国系)、(隋唐系)和时事小说三类,鲁迅称之为(元明以来之讲史)。

5、余邵鱼《列国志传》:目前所见最早的有关列国故事的通俗小说。

这部小说在《武王伐纣平话》《七国春秋平话》《秦并六国平话》等讲史话本基础上,据正史,采杂说,以时间为经,以国别为纬,叙述了从商纣灭亡到秦并六国800年的历史。

明末冯梦龙将其增补改写成《新列国志》,成为一部东周列国的演义小说。

清代乾隆时,杨庸将其删并,名为《列国志辑要》,同时蔡元放将《新列国志》略作删改润色后,加入一些夹注和评点,易名为《东周列国志》,共23卷108回,成为最后通行本。

6、《唐书志传通俗演义》与《隋唐两朝志传》是明代较早的两部隋唐系统的历史演义小说。

稍后文学性较强的还有《隋炀帝艳史》(根据《迷楼记》《海山记》《开河记》散步小说以及正史和其他史料编写而成)《隋史遗文》两书。

清代康熙年间。

禇人获将《隋唐两朝志传》《隋炀帝艳史》《隋史遗文》以及唐代卢肇所撰的《逸史》等剪裁连缀成《隋唐演义》一书。

稍后的《说唐演义全传》虽也取材隋唐故事,但实质上已经属于英雄传奇小说一类了。

中国古代文学史4复习笔记资料

中国古代文学史4复习笔记资料

明代文学一:复杂的社会环境二:文人思想的禁锢(程朱理学,八股文,文字狱)三:明代文学的发展:前期:衰微冷落,短期繁荣诗歌:吴中四杰:高启、杨基、张羽、徐贲。

台阁体(三杨:杨浦,杨士奇,杨荣)茶陵派:李东阳散文:明初三大家:宋濂,刘基,高启。

小说:《三国志通俗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章回体小说)戏曲:宫廷派杂剧,朱权《卓文君私奔相如》,曲纶《太和正音谱》朱有燉的喜庆剧,神仙剧,苍义道德剧传奇:邱睿《五伦金备记》邵璨《香囊记》四大奇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中期:沉寂,肃杀,小说空白,诗歌粉绝现实,戏曲宣扬礼教诗文:吴中四大才子,(唐寅,祝允明,文微明,周文宾)唐宋派:唐顺之,王慎中,归有光杂剧:王九思、康海的《中山狼》——东郭先生和狼三大传奇:《宝剑记》(李开先),《浣纱记》(梁辰鱼)《鸣凤记》(王世贞)后期:高度繁荣诗文:李贽童心说,公安派(三袁;袁宏道、袁中道、袁宗道)竟陵派:钟惺,谭元春小品文的兴盛,张岱《西游七月半》小说:长篇《西游记》、《金瓶梅》白话短篇“三言,二拍”:冯梦龙的《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喻世明言》,和凌蒙初的《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

"三言"内容广泛,从各个角度,不同程度地反映了当时市民阶层的生活面貌和思想感情。

作者编辑"三言"的目的,在于劝谕、警诫、唤醒世人,有明确的社会功能。

“三言”所收录的作品,无论是宋元旧篇,还是明代新作和冯梦龙拟作,都程度不同地经过冯梦龙增删和润饰。

这些作品,题材广泛,内容复杂。

有对封建官僚丑恶的谴责和对正直官吏德行的赞扬,有对友谊、爱情的歌颂和对背信弃义、负心行为的斥责。

更值得注意的,有不少作品描写了市井百姓的生活。

戏剧;杂剧徐渭的“四声猿”:《渔阳三弄》、《翠乡梦》、《雌木兰》,《女状元》。

沈汤之争:明万历朝,戏曲界同时出现了汤显祖和沈璟两位大家。

中国古代文学第四卷知识点

中国古代文学第四卷知识点

明代文学绪论第一节明代文学概述一、明代社会概况(1368—1644)1、政治概况:(1)明初中央集权加强:废除丞相制;大兴党狱。

造成前期文坛沉闷。

(2)明中叶社会矛盾加深:宦官专权,政治腐败,社会荒淫。

小说戏曲中涌现大量色情描写。

2、经济概况(1)明初重农抑末,破坏城市经济的发展。

(2)明中叶经济恢复,农工商业都得到发展,市民阶层扩大,文人市民化,印刷业的发展促进了小说戏曲的传播。

3、文化思想领域(1)统治阶级对知识分子又打又拉的政策:大兴文字狱的高压政策,塑造文人的奴性品格兴办学校,重视科举,确立了八股取士的人才选拔制度编书:《永乐大典》(2)思想领域:理学与反理学的斗争程朱理学:“存天理,灭人欲”;“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反理学的学说:王守仁“良知说”;李费“童心说”二、明代文学概况1、前期(1)小说:《三国演义》《水浒传》章回小说(2)戏曲:以时文为南曲,宣扬理学和封建伦理道德,杂剧集有朱有嫩《诚斋乐府》。

比较有价值的是戏曲研究资料:朱权《太和正音谱》和贾仲明《录鬼簿续编》(3)诗文:明初三大家:宋潇,刘基,高启;台阁体作家:杨溥、杨荣、杨士奇(三杨,歌功颂德,粉饰太平);茶陵诗派:李东阳2、后期(繁荣期)(1)小说:长篇:神魔《西游记》《封神演义》历史《新列国志》世情《金瓶梅》短篇:白话拟话本:三言二拍文言短篇集:“三灯从话(前期瞿佑《剪灯新话》,李昌祺《剪灯余话》;后期邵景詹《觅灯因话》)(2)戏曲:三大传奇:李开先《宝剑记》;梁辰鱼《浣纱记》;无名氏《鸣凤记》(一说作者王世贞)杂剧:徐渭《四声猿》临川派与吴江派之争:汤显祖“临川四梦”,重文采,沈躁重格律(3)诗文(流派纷呈)拟古派:前七子(李梦阳,何景明),后七子(李攀龙,王世贞)“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唐宋派:宗唐宋古文,代表人物唐顺之、归有光、茅坤等公安派: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独抒性灵”竟陵派:钟惺,谭元春三、明代文学总体特征1、小说、戏曲等俗文学的地位不断提高,各类创作呈百花争艳、全面繁荣的局面2、文学流派纷呈,论争不断3、民间艺人和下层文人跻身文坛,雅文学与俗文学呈现空前的融合4、追求文学的独立性与主体性,要求文学表达真情,肯定自我,实现对个体意识和欲望的表达本节重点1、明代社会概况及其对文学发展的影响2、明代文学概况尤其是小说戏曲的发展情况3、明代文学的总体特征第二节中国古代小说概论一、小说的概念及其地位1、琐屑的言谈,浅显的道理《庄子·外物篇》”饰小说以干县(悬)令,其于大达亦远矣”2、形式短小零碎的言谈西汉末桓谭《新论》”若其小说家,合从残小语,近取譬喻,以作短书,治其身家,有可观之辞。

南大科院中国文学史笔记第四卷整理 期末考试

南大科院中国文学史笔记第四卷整理 期末考试

第七编明代文学绪论明代文学近代化变革的标志:《三国志通俗演义》、《水浒传》的刊刻和风行;《西游记》和《金瓶梅》的问世;编著章回体小说。

明代中后期俗文学兴盛的标志:戏曲的繁荣;章回体小说的兴盛,《浣纱记》第一次用昆腔曲调写作。

四大奇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章回体/章回小说:在宋元讲史等话本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

它的特色是分章叙事,分回标目,每回故事相对独立,段落整齐,但每个故事又相互勾连。

现存的宋元平话被认为是“后世小说分章回之祖”,代表有《三国演义》、《金瓶梅》。

三杨:杨士奇、杨溥、杨荣明代戏曲、小说及民歌等通俗文学发展的意义:P13-P14明代文学为什么以小市民阶层或商人为客观对象?①手工业和城市商业的繁荣使市民阶层迅速扩大。

后期文人与商人等市民的关系日益密切,产生了一批愿意为市民阶层服务的文人士子。

②文人的市民化和市民化读者群的形成,改变了文学作品的面貌。

市民。

商人的生活、情趣、形象在民代的文学中显得举足轻重。

加上城市工商业的发展,不可避免地使文学创作商品化。

③人们的艺术趣味渐趋世俗化,文学题材重日常琐事,语言俚俗明白,“寄意于时俗”。

④主观唯心思想的活跃促进文学向着个性化、世俗化的方向发展。

第一章《三国志演义》: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小说历史演义:用通俗的语言,将争战兴废、朝代更替等为基干的历史题材,组织、敷演成完整的故事,并以此表明一定的政治思想、道德观念和美学理想。

《三国演义》的主旨:以儒家的政治道德观念为核心,同时也糅合着广大民众的心理,表现了对于导致天下大乱的昏君贼臣的痛恨,对于创造清平世界的明君良臣的渴慕。

《三国演义》作者为什么有“拥刘反曹”的思想倾向?①民间长期流传的话本对作者的影响,三国故事在民间流传从来就有尊刘贬曹的倾向,如苏轼《志林》载“闻曹操败,即喜唱快。

”;②作者本人有着浓厚的封建正统观,宣扬封建正统思想,为封建统治服务。

刘备是“帝室胄裔”,多少有点正统的血缘关系;③作者本人有着深厚的儒家仁义思想,融入了人民希望出现明君仁政反对暴政的愿望,把刘备树为仁君,奉为正统最能迎合广大民众的愿望;④民族观念、爱国思想的反映。

中国文学史第四卷考试重点(1)

中国文学史第四卷考试重点(1)

中国文学史第四卷考试重点一、客观题1. 《三国志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小说。

2. 《三国志演义》是恪守以“忠义”为核心的伦理道德规范。

3. 余邵鱼编写的《列国志传》是目前所见最早的有关列国故事的通俗小说。

4. 《梼杌闲评》是继《金瓶梅词话》之后又一部以反面人物为主角,主要通过刻露丑来把人们引向美的作品。

5. 《水浒传》最早的名字叫《忠义水浒传》。

6. 《水浒传》不但标志着我国古代运用白话语体创作小说已经成熟,而且对整个白话文学的发展也具有深远的意义。

7. 著名的美国女作家赛珍珠于1933年翻译出版《水浒传》,名为《四海之内兄弟》。

8. 茶陵(诗)派的代表人物是李东阳。

9. 前七子是以李梦阳为核心代表的文学群体。

10. 后七子中以王世贞声望最显,影响最大。

11. 《四声猿》作者:徐渭。

《四声猿》语出于郦道元《水经注》,包括《狂鼓史渔阳三弄》、《玉禅师翠乡一梦》、《雌木兰替父从军》、《女状元辞凰得凤》4本短戏。

12. 《浣纱记》作者:梁辰鱼。

13. 《玉簪记》作者:高濂。

14. “临川派”以汤显祖为宗,又以汤显祖的室名称之为“玉茗堂派”。

15. 《牡丹亭》作者:汤显祖。

其真正蓝本应是《杜丽娘慕色还魂》话本。

16.子弟书得名原因:始创于满族八旗子弟,故名17.皮簧腔是由西皮和二簧结合而成18.《镜花缘》作者李汝珍,《绿野仙踪》作者李百川19.《阅微草堂笔记》作者纪昀20.《长生殿》作者洪昇,《桃花扇》作者孔尚任,《桃花扇》中塑造了几个社会下层人物的形象,最突出的是妓女李香君和艺人柳敬亭、苏昆生21.《清忠谱》李玉晚期作品,表现的是明天启年间魏忠贤阉党迫害东林党人周顺昌,引发了苏州市民暴动的政治事件22."梅村体"叙事诗代表人物,吴伟业23.《后秋兴》作者钱谦益24.李贽《童心说》25.《剪灯新话》瞿佑26."三言"编著者冯梦龙,是《喻世明言》,《警世通言》和《醒世恒言》总称27.现知最早的话本小说总集是嘉靖年间洪(木便)编刊的《清平山堂话本》28.《金瓶梅》是中国第一部文人独立创作的白话长篇小说29.《封神演义》100回,是明代天启年间,由许仲琳,李云翔根据民间创作改编而成30.猪八戒首次出现是在元末明初人杨景贤所作的杂剧《西游记》31."临川四梦" ——《紫钗记》,《南柯记》,《邯郸记》,《牡丹亭》32.以锺惺,谭元春为代表的竟陵派二.名词解释1.台阁体台阁主要指当时的内阁与翰林院。

完整word版中国古代文学第四卷考试复习

完整word版中国古代文学第四卷考试复习

中国古代文学第四卷复习第三章:明代前期诗文第一节:明初诗歌和散文高启(诗歌)53页1、明代诗歌成就最高的诗人,所谓“天才高逸,实据明一代诗人之上”2、代表作《青丘子歌》,直接表达了他的生活志趣宋濂(散文)57页明朝的开国文臣之首刘基(散文)58页在散文创作上,与宋濂相并称,代表作《郁离子》。

第二节:台阁体与茶陵派台阁体60页:从明朝永乐年间开始,出现一种所谓“台阁体”诗。

其倡导人号称“三杨”,即杨士奇、杨荣、杨溥,都是故称其诗为“台阁体”。

它的出现,是诗歌创作的一种倒退,因为它只追求所谓“雍容典雅”,全是歌功颂德向皇帝拍马屁的内容,毫无创新,毫无生气,比宋代的“西昆体”影响更坏。

(名词解释)茶陵派61页:明代成化、正德年间的诗歌流派,因该派首领李东阳为茶陵人,故称。

当时社会弊病已日见严重,台阁体阿谀粉饰的文风已不容不变,以李东阳为首的茶陵派针对台阁体卑冗委琐的风气,提出“轶宋窥唐”,诗学汉唐的复古主张,强调对法度声调的掌握,主性情,反模拟,推崇李杜,不拘一格,以图洗涤台阁体单缓冗沓的风气,振兴文坛。

(名词解释)第四章:明代中期的文学复古.第一节:李梦阳与前七子的文学复古前七子67页:出现于明弘治、正德年间,成员包括李梦阳、何景明、徐祯卿、边贡、康海、王九思和王廷相七人,代表人物是李梦阳、何景明,倡言“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在反对台阁休诗风中起过重要作用,但也将文学创作引向了拟古主义的道路。

(名词解释)第二节:王世贞与后七子的文学复古后七子70页:明嘉靖、隆庆年间的文学流派。

成员包括李攀龙、王世贞、谢榛、宗臣、梁有誉、徐中行和吴国伦。

以李攀龙、王世贞为代表。

因在前七子之后,故称后七子;又有嘉靖七子之名。

后七子继承前七子的文学主张,同样强调文必秦汉,诗必盛唐,以汉魏、盛唐为楷模,较前七子更绝对。

他们复古拟古,主格调,讲法度,互相标榜,广立门户,声势更浩大,从而把明代文学的复古倾向推向高潮。

(名词解释或简答)第四节:归有光与唐宋派唐宋派75页:是出现在明代中期嘉靖年间,以反拨李梦阳、何景明为代表的前七子的复古理论为主要目标的文学派别,其主要代表人物是王慎中、唐顺之(理论成就)、茅坤和归有光(创作)。

中国古代文学史4期末复习重点整理

中国古代文学史4期末复习重点整理

古代文学大二下复习资料介绍作品《水浒》:是一部以描写古代农民起义为题材的长篇小说。

它形象地描绘了农民起义从发生、发展直至失败的全过程,深刻揭示了起义的社会根源,满腔热情地歌颂了起义英雄的反抗斗争和他们的社会理想,也具体揭示了起义失败的内在历史原因。

作品在思想内容和文学艺术上都取得了重大的成就。

《西游记》: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明代小说家吴承恩所著中国古代第一部浪漫主义长篇神魔小说。

主要描写孙悟空、猪八戒、沙僧三人保护唐僧西行取经,沿途遇到八十一难,一路降妖伏魔,化险为夷,最后到达西天、取得真经的故事。

《杜十娘》:杜十娘是明代冯梦龙所著《警世通言·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中的女主人公,曾为青楼女子,深受压迫却坚贞不屈,为摆脱逆境而顽强挣扎。

将全部希冀寄托于绍兴府富家公子李甲身上。

然而她怎么努力也逃脱不了悲惨命运的束缚,李甲背信弃义,将其卖于孙富。

万念俱灰之下,杜十娘怒骂孙富,痛斥李甲,把多年珍藏的百宝箱中的一件件宝物抛向江中,最后纵身跃入滚滚波涛之中。

《婴宁》:蒲松龄笔下笑得最美的女性,出自《聊斋志异》卷三婴宁篇,是一个美丽纯贞的狐女。

她天真憨直,爽朗任性,时时都会毫无顾忌地放声大笑,甚至在成婚时,也因“笑极,不能俯仰”而无法完成婚礼仪式。

她对自己的丈夫,真诚信赖,如实告诉他“妾本狐产”;她对抚养过自己的“鬼母”,也极尽子女知道。

与此同时,她也无情地惩罚那个“淫邪”的“西邻子”。

《三国演义》: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

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所著,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的小说,也是历史演义小说中写得最成功的的一部作品。

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一百年的历史风云。

全书反映了三国时代的政治军事斗争,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矛盾的渗透与转化,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批咤叱风云的英雄人物。

《三言二拍》:三言:在冯梦龙诸多创作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

包括《警世通言》、《喻世明言》、《醒世恒言》。

中国古代文学史 第四卷 详细讲义

中国古代文学史 第四卷 详细讲义

第七编明代文学:1. 明代文学的历史文化语境以及对文学的影响①明代文学家的个人与社会关系经历了一个从紧到松的过程。

朱元璋屡兴文字狱,明初隆庆之前的文坛一片沉寂。

由于集权政治空前强化,文字狱大兴,程朱理学和八股取士制度有效地禁锢着人们的思想,直接导致了文学上的封建教化主义、形式主义和复古主义倾向,歌功颂德的“台阁体”诗歌、鼓吹神仙道化的戏剧泛滥成灾,把文学创作引向了贵族化、御用化的轨道。

明代中期以后的几个皇帝因二百年的稳定统治放松了警觉,因此代表文人个人人格精神的公安派文学得以面世。

②由于统治者的提倡,理学思想继续成为社会统治思想。

理学自身的变化决定了它对社会的影响作用的相应迭替。

表现封建纲常思想、宣扬复古思想成为明代前期文学的主流。

而理学演变到后期,则成为进步文学思潮的旗帜。

嘉靖以后,城市商业经济日趋繁荣,强有力地改变了人们固有的生活方式、思维模式和价值取向,文学创作无论主体还是客体都发生了迅猛的变化。

王阳明提倡“心即理”论和“致良知”说,实际上具有冲决封建网罗的文化意义,打破了程朱理学的僵化统治。

特别是王门后学的左派,越来越表现出一种离经叛道的倾向,他们公开肯定人类的正常情欲,追求个性的自由发展,掀起了明代文坛复苏人欲、张扬个性的解放思潮。

适应新兴市民阶层的审美需求,文学创作越来越趋向世俗化,传统的诗文日渐没落,通俗小说、戏剧登上了大雅之堂并取得明代文学主流的地位。

《西游记》、《金瓶梅》的问世,使长篇章回体小说蔚为大观;以“三言”、“二拍”为代表的拟话本,则促进了白话短篇小说的全面繁荣;《宝剑记》、《浣纱记》、《鸣凤记》“三大传奇”和汤显祖的“临川四梦”使明代戏剧成为继元代之后的第二个黄金时代。

嘉靖、万历年间,“后七子”继续高举复古旗号开展文学革新运动,唐宋派、公安派、竟陵派也从不同的角度为推进中国文学的变革作出了努力。

明末多事之秋,内忧外患接踵而至,文人们或投笔从戎血洒疆场,或结社集会品评时政,中国文学的现实主义、爱国主义优良传统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

中国文学史第二版第四卷答案

中国文学史第二版第四卷答案

名词解释1.台阁体:台阁体是明代前期出现的一个文学流派。

代表作家有杨士奇、杨溥、杨荣,他们都是台阁重臣。

其创作内容均以粉饰太平,歌颂功德为主旨,风格雍容华贵,典雅工丽,除朝廷诏令奏议外,多属应酬,题赠或应制,颂圣之作,这种文风垄断了当时的文坛。

2.茶陵派:明前期,成化、弘治年间,以茶陵人李东阳为首的一个诗歌流派,主要代表人有谢晖、张泰、邵宝等。

他们强调世学汉唐的复古主张,着眼于音调、讼度。

3.八股文:除制义之称外,还能制艺、时艺、时文,而所谓的股有对偶之意,有固定的写作格式,题出四书,而文章论述内容要根据宋朱喜的《四书章句集注》之书而展开,不可随意发挥。

有破题、承题、起讲、入手,以下再分起股、中股、后股、束股。

每股都有两排排比对偶的文字,共为八股,故称。

4.前七子:弘治至正德年间,李梦阳、何景明、王九思、边贡、康海、徐祯卿、王廷相。

主张:以复古自命,所谓“反古俗而变流靡”,在某种意义上具有重寻文学出路的意味,借助复古手段达到变革的目的。

5.后七子:嘉靖前期至中期,李攀龙、王世贞、谢榛、吴国伦、宗臣、徐中行、梁有誉。

主张:复古主张承接前七子的文学思想,后七子在学古过程中特别对法度格调的讲究更趋于强化和具体化。

6.唐宋派:嘉靖年间,文坛上以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归有光为代表的另一文学复古流派,提倡唐宋之风。

推崇韩愈、柳宗元、欧阳修、曾巩等唐宋古文名家,强调文以明道。

7.吴江派:明代后期,在沈璟周围形成了一个重要的戏曲流派,主要作家有顾大典、卜世臣、吕天成、袁于令等。

主要贡献在于戏曲理论研究上。

(1).剧本创作在音乐“协律”即台律依腔。

(2).强调语言必须本色。

8.玉茗堂:也叫临川派,明代传奇文学流派。

万历年间﹐临川汤显祖创作《牡丹亭》等传奇﹐着重刻划人物﹐讲究词藻﹐影响颇大。

戏曲史上把明清两代仿效他风格的戏曲作家称为"临川派"或"玉茗堂派"。

玉茗堂为汤显祖书斋的名称。

中国文学史第四卷复习资料

中国文学史第四卷复习资料

古代文学史4复习资料一.填空1.明初三大家:宋濂、刘基、高启2.标志了明代戏剧的最高水平:徐渭《四声猿》3.吕天成、王骥德的代表作吕天成的《曲品》:我国第一部系统完整的戏曲批评专著。

王骥德的《曲律》:我国第一部全面论述南北曲源流、宫调、音韵、作曲和唱曲方法,兼及剧本结构、情节、宾白、科诨等方面的理论著作。

4.“三大传奇”:李开先的《宝剑记》、梁辰鱼的《浣纱记》和无名氏的《鸣凤记》。

5“临川四梦”:即《紫钗记》、《牡丹亭》、《邯郸记》、《南柯记》6“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7“江左三大家”:钱谦益、吴伟业、龚鼎孳8“三灯”:瞿佑《剪灯新话》、李祯《剪灯余话》、邵景瞻《觅灯因话》9四大说王士祯的“神韵说”、沈德潜的“格调说”、翁方纲的“肌理说”、袁枚的“性灵说”三、名词解释1.台阁体指明初永乐、弘治年间在上层官僚中形成的一种诗风。

多歌颂升平,是盛世之文。

以其主要代表“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都是台阁重臣而得名。

其作品多反映上层官僚的生活,流连光景,歌咏太平,雅正平和而雍容冲淡;其诗文内容大多较为贫乏,多力应制、题赠、酬应之作。

2.茶陵诗派指明前期成化、弘治年间以湖广茶陵人李东阳为首的一个诗歌流派。

其成员有谢铎、张泰、邵宝等人。

他们做诗强调宗唐法杜,着眼于音调、法度,其诗歌形式典雅工丽,具有从“台阁体”向“前后七子”转化时期的过渡特点。

3.前七子它是明代弘治、正德年间以李梦阳、何景明为首的一个复古主义文学流派,他们反对“台阁体”的文章,提倡“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其文学主张具有现实意义。

其成员有徐祯卿、边贡、康海、王九思、王廷相。

4.后七子是嘉靖中期以李攀龙、王世贞为首继前七子之后重新倡导复古的文学流派,他们复古拟古,主格调、讲法度、互相标榜、广立门户、声势浩大,把明代复古倾向推向了高潮。

成员有谢榛、吴国伦、宗臣、徐中行、梁有誉。

5.唐宋派是嘉靖年间以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归有光为代表的一个散文复古流派。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文学史4复习资料一.填空1.明初三大家:宋濂、刘基、高启2.标志了明代戏剧的最高水平:徐渭《四声猿》3.吕天成、王骥德的代表作吕天成的《曲品》:我国第一部系统完整的戏曲批评专著。

王骥德的《曲律》:我国第一部全面论述南北曲源流、宫调、音韵、作曲和唱曲方法,兼及剧本结构、情节、宾白、科诨等方面的理论著作。

4.“三大传奇”:李开先的《宝剑记》、梁辰鱼的《浣纱记》和无名氏的《鸣凤记》。

5“临川四梦”:即《紫钗记》、《牡丹亭》、《邯郸记》、《南柯记》6“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7“江左三大家”:钱谦益、吴伟业、龚鼎孳8“三灯”:瞿佑《剪灯新话》、李祯《剪灯余话》、邵景瞻《觅灯因话》9四大说王士祯的“神韵说”、沈德潜的“格调说”、翁方纲的“肌理说”、袁枚的“性灵说”三、名词解释1.台阁体指明初永乐、弘治年间在上层官僚中形成的一种诗风。

多歌颂升平,是盛世之文。

以其主要代表“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都是台阁重臣而得名。

其作品多反映上层官僚的生活,流连光景,歌咏太平,雅正平和而雍容冲淡;其诗文内容大多较为贫乏,多力应制、题赠、酬应之作。

2.茶陵诗派指明前期成化、弘治年间以湖广茶陵人李东阳为首的一个诗歌流派。

其成员有谢铎、张泰、邵宝等人。

他们做诗强调宗唐法杜,着眼于音调、法度,其诗歌形式典雅工丽,具有从“台阁体”向“前后七子”转化时期的过渡特点。

3.前七子它是明代弘治、正德年间以李梦阳、何景明为首的一个复古主义文学流派,他们反对“台阁体”的文章,提倡“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其文学主张具有现实意义。

其成员有徐祯卿、边贡、康海、王九思、王廷相。

4.后七子是嘉靖中期以李攀龙、王世贞为首继前七子之后重新倡导复古的文学流派,他们复古拟古,主格调、讲法度、互相标榜、广立门户、声势浩大,把明代复古倾向推向了高潮。

成员有谢榛、吴国伦、宗臣、徐中行、梁有誉。

5.唐宋派是嘉靖年间以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归有光为代表的一个散文复古流派。

他们对前后七子“文必秦汉”的提法不满,极力推崇唐宋文风,强调自然流畅、直抒胸臆、反对艰深为文、模拟剽窃,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前后七子的复古论调,对晚明“公安派”、清中叶“桐城派”都有重大启迪和影响。

由于宗唐拟宋,所以被称为唐宋派。

唐宋派中成就最突出的是归有光。

6.公安派公安派指的是万历时期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因为他们都是湖北公安人,故称。

他们深受李贽“童心说”的影响,提出“独抒性灵,不拘格套,非从自己胸臆流出,不肯下笔”(袁宏道《叙小修诗》)。

强调文学情感的真实性,反对虚伪。

认为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特点,不必拟古,应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真情实感。

认为“世道既变,文亦因之,今之不必摹古者也,亦势也”(袁宏道《与江进之》)。

公安派中,影响最大、成就最高的是袁宏道。

7.竟陵派竟陵派以竟陵(今湖北天门)人钟惺、谭元春为代表。

他们接受了公安派“独抒性灵”的口号,同时在某些方面又加以修正,如以“深幽孤峭”来纠正公安派的俚俗、浅露、轻率。

他们的创作以诗歌为主,偏重心理感受,境界不大,主观性强,在形式上追求新奇,喜用奇字险韵,故作深奥,文风冷僻苦涩。

总的说来成就不大。

8.吴江派明代戏曲文学流派,因其领袖人物为吴江沈璟而得名。

代表人物顾大典、吕天成等。

其戏剧理论要求作曲“合律依腔”、语言“僻好本色”。

临川派和吴江派两大派别的分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思想观念上的分歧。

临川派主张“以情格理”的至情论,反对封建的理学思想和礼教观念,而吴江派则重视封建伦理的宣扬,正如吴江派的重要作家吕天成说沈璟的戏曲“命意皆主风世”。

二是对曲律的看法不同。

吴江派是强调“合律依腔”,主张格律至上,认为戏曲第一位的是作品是否合律,为了合律可以牺牲抒情表意。

所以他说:“宁协律而词不工,读之不成句,而讴之始叶,是曲中之工巧”。

而临川派主张内容重于曲律。

三是重文采还是重本色的不同。

吴江派主张本色,反对过于重文藻骈俪,临川派注重文采。

9.临川派以汤显祖为首,因其祖籍临川而得名。

该流派强调作家的才情,倡导以自我为中心的精神至和论,特重个人感情用事,用感情说反对理性说。

四、简答论述。

1.《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三国演义》是明朝罗贯中的小说作品,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章回体历史小说,也是历史演义小说中写得最成功的一部。

1)独具神采的人物形象①《三》是一部英雄志士的颂歌,塑造了一系列独具神采的人物形象,有三绝:即诸葛亮的智绝、关云长的义绝、曹操的奸绝。

诸葛亮是贤人而兼智者形象,隆重对策、赤壁之战、七擒孟获、舌战群儒等。

②塑造人物的另一特点是人物的相反与互补的对比。

其中重点人物的性格特点,大都在对比中得到突出的表现。

刘备和曹操,一个仁明君主,一个狡诈奸雄。

③注重写出矛盾双方都是有才有识的弱者,从而把人物置于势均力敌的斗争中加以刻画,这是塑造人物更为成功之处。

小说虽尊蜀为正统,但在实际描写中,并没有把蜀汉的对立写得碌碌而为,而是着力描写了一大批魏、吴集团中的奇才,像曹操、周瑜、司马懿等。

④其人物可分若干类型,而每一类型中,又十分注重人物的个性特征。

如刘备兄弟,关羽重义而高傲,张飞勇猛而天真;如同属乱世奸雄,曹操性格偏于阳刚,司马懿性格则近于阴柔。

⑤作为一部忠义智勇的颂歌,《三》还成功塑造了众多的英雄形象,如张飞的勇猛豪爽与天真、鲁莽,周瑜的少年有为和足智多谋等。

2)“七实三虚”的艺术构思。

作为历史小说,处理史实与虚构的关系是小说成败的关键问题,而《三》恰好成功处理了历史真实与艺术虚构的关系,便产生了巨大的艺术魅力。

其事件主要依据陈寿的《三国志》,无悖于史实,为“七分真实”;但使用了多种艺术手段、敷衍情节、刻画人物,则属虚构成分,又是“三分虚构”。

①正史所无,纯虚构的情节。

诸葛亮舌战群儒。

②正史记载简略,而加以夸张与渲染。

如“三顾茅庐”、“七擒七纵”都是夸大了的。

③把正史所记载的某人之事,移花接木,张冠李戴。

孙坚的“温酒斩华雄”移植给关羽。

④细心穿插,巧于构思。

⑤妙笔生花,善于铺叙。

3)叙事结构。

以三国之间的重大事件为中心,展开人物活动,再现社会历史的变化,揭示人物命运。

它的产生标志着我国古典小说叙事结构取得了实质性突破。

4)语言风格。

①“义不甚深,言不甚俗”,典雅而不深涩、通俗而不鄙俚是它的最大语言特色。

②重叙述而简于描写,叙述稍显粗疏;以景写人,以事状情。

③对话有声有色。

2.《水浒传》的艺术成就(着重于人物描写)成书于元末明初的长篇小说《水浒传》是一部描写和歌颂中国封建社会农民起义的伟大史诗。

1)《水》的艺术成就最突出的表现在对英雄人物是塑造上。

①人物个性鲜明,“同中有异”、“异中有同”。

同是军官,林冲为保官,表现软弱;杨志为求官,有奴才性;鲁智深不愿为官,也不愿求,表现彻底的革命性。

②人物性格随环境不同而变化、发展。

林冲从八十万禁军教头到刺配都是隐忍不发,再昌州服刑,到上梁山,终于?③通过行动来刻画人物……④注重细节描写。

如武松的打虎2)结构艺术方面,主要是单线发展,每组情节既有相对的独立性,又环环相扣,互相贯连,从而连接成整体。

3)语言洗练明快,朴柔优美,富于民间色彩和口语化。

①人物语言的性格化,或者说性格化的语言。

如宋江开口,十之八九,是讲忠义。

②无论写人叙事,还是描景状物,其语言都显得粗犷俊美,具有壮美的风格特点。

4)《水》对后世的影响。

①社会影响:鼓舞农民起义。

②文学影响:《金瓶梅》、《杨家府演义》等。

3.《牡丹亭》的艺术特色1)具有典型的浪漫主义风格,是《牡丹亭》在艺术上最大特色。

它的基本构思突破了现实生活的限制,充满了浓烈的理想主义色彩和强烈的主观精神追求。

①杜丽娘因情成梦、因梦生情、为情而死又为情而生的情感历程主要是靠超现实的想象去完成的。

②艺术构思具有离奇跌宕的幻想色彩,使情节离奇,曲折多变。

③从“情”的理想高度来观察生活和表现人物。

2)情节结构的特色。

《牡丹亭》塑造了一系列鲜明而生动的人物形象,除杜丽娘这一光彩夺目的形象外,还有陈最良等人物也刻画得栩栩如生,具有鲜明的性格特征和深刻的文化蕴含。

3)人物形象的塑造特色①在矛盾斗争中提示人物性格,情节变化中促进人物性格变化,又推动情节发展。

在性格和情节相互推动中,塑造出完美形象。

②细腻心理刻画,其中突出“情”和“理”的斗争。

4)语言浓丽华艳,意境深远。

①全剧采用抒情诗的笔法,倾泻人物的情感。

②具有奇巧、尖新的语言风格。

4.《西游记》的艺术特色寓庄于谐的游戏之笔,是《西》这部神魔小说最鲜明的艺术个性和最突出的艺术成就。

吴承恩将游戏之言运用于情节构思、场景设置、形象塑造和叙述描写之中,可以说是渗透于作品的全部内容和形式之中。

1.极幻《西游记》描绘出一个光怪陆离的神话世界,创造出许多离奇的神话故事,塑造了孙悟空等系列鲜明生动的神话艺术形象。

如:天宫、地狱、龙宫,孙悟空的七十二变。

2.奇趣《西游记》具有强烈的趣味性和娱乐性。

虽然取经路上尽是险山恶水,妖精魔怪层出不穷,充满刀光剑影,孙悟空的胜利也来之不易,但读者的阅读感受总是轻松的,充满愉悦而一点没有紧张感和沉重感。

1)《西游记》的奇趣,首先跟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有关。

孙悟空的形象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乐观主义,所谓“人间喜仙”,具有一副天生的喜剧性格。

他以斗妖为乐事,以斩魔作耍子。

他修成正果时的名号叫¡°斗战胜佛¡±,真是名符其实。

战斗成了他人生的一种追求,一种境界,一种享受。

因此,再艰苦的战斗,他都能举重若轻,当作一场游戏。

猪八戒形象的性格特征也是充满谐趣的。

他有农民式的憨厚朴实,却又自私懒惰、贪吃好色,取经没有坚定性,动不动就嚷着要分了行李再回高老庄去当女婿。

常常好耍点小聪明,却又常常弄巧成拙。

作者以一种善意调侃的态度描写这个人物,时时让他出一点洋相来博取读者的笑乐。

2)物性、神性与人性的统一“物性”:指形象作为某一动植物的精灵,所保持的原有的形貌和习性。

“神性”:这里指动物植物一旦成精变怪,就带有的神奇本领。

“人性”:这里指作者将人的七情六欲赋予神佛妖魔,将其人化。

孙悟空形象既有猴子的外貌、习性等“物性”,又有七十二般变化、一个跟头十万八千里等超凡“神性”,同时还有有勇有谋、无私无畏、坚忍不拔、积极乐观、心高气傲、争强好胜等“人性”。

3.多角度、多色调描绘的形象《西》已开始打破人物性格单一,好人一切都好、坏人一切都坏的倾向,注意多角度、多色调塑造人物。

理想型形象孙悟空, 带有明显的英雄化,但也有争强好胜、爱戴高帽、喜欢奉承等缺点;世俗型形象猪八戒,带有浓厚的人情味儿,尤其是既讨喜爱、又多缺点的角色。

猪八戒:号为佛家“八戒”,实是凡夫俗子:贪吃、贪睡、贪财、贪色;憨厚纯朴、吃苦耐劳、斗争顽强。

4.幽默讽刺与诙谐有趣的风格1)《西》虽不是讽刺小说,却“以戏言寓诸幻笔”(任蛟《西游记叙言》),具嬉笑讽刺、幽默诙谐风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