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记·乐由中出全文

合集下载

《礼记》:乐记的全文

《礼记》:乐记的全文

《礼记》:乐记的全文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

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

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

声相对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

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

是故其哀心感者,其声阋陨薄F淅中母姓撸其声噍以缓。

其喜心感者,其声发以散。

其怒心感者,其声粗以厉。

其敬心感者,其声直以廉。

其爱心感者,其声和以柔。

六者,非性也,感于物而后动。

是故先王慎所以感之者。

故礼以道其志,乐以和其声,政以一其行,刑以防其*。

礼乐刑政,其极一也;所以同民心而出治道也。

凡音者,生人心者也。

情动于中,故形于声。

声成文,谓之音。

是故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

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

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

声音之道,与政通矣。

宫为君,商为臣,角为民,征为事,羽为物。

五者不乱,则无怗懘之音矣。

宫乱则荒,其君骄。

商乱则陂,其官坏。

角乱则忧,其民怨。

征乱则哀,其事勤。

羽乱则危,其财匮。

五者皆乱,迭相陵,谓之慢。

如此,则国之灭亡无日矣。

郑卫之音,乱世之音也,比于慢矣。

桑间濮上之音,亡国之音也,其政散,其民流,诬上行私而不可止也。

凡音者,生于人心者也。

乐者,通*者也。

是故知声而不知音者,禽兽是也;知音而不知乐者,众庶是也。

唯君子为能知乐。

是故审声以知音,审音以知乐,审乐以知政,而治道备矣。

是故不知声者不可与言音,不知音者不可与言乐。

知乐则几于礼矣。

礼乐皆得,谓之有德。

德者得也。

是故乐之隆,非极音也。

食飨之礼,非致味也。

清庙之瑟,朱弦而疏越,壹倡而三叹,有遗音者矣。

大飨之礼,尚玄酒而俎腥鱼,大羹不和,有遗味者矣。

是故先王之制礼乐也,非以极口腹耳目之欲也,将以教民平好恶而反人道之正也。

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动,性之欲也。

物至知知,然后好恶形焉。

好恶无节于内,知诱于外,不能反躬,天理灭矣。

夫物之感人无穷,而人之好恶无节,则是物至而人化物也。

人化物也者,灭天理而穷人欲者也。

于是有悖逆诈伪之心,有淫泆作乱之事。

礼记·乐记全文

礼记·乐记全文

礼记·乐记全文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

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

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

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

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

是故其哀心感者,其声以杀。

其乐心感者,其声噍以缓。

其喜心感者,其声发以散。

其怒心感者,其声粗以厉。

其敬心感者,其声直以廉。

其爱心感者,其声和以柔。

六者,非性也,感于物而后动。

是故先王慎所以感之者。

故礼以道其志,乐以和其声,政以一其行,刑以防其奸。

礼乐刑政,其极一也;所以同民心而出治道也。

凡音者,生人心者也。

情动于中,故形于声。

声成文,谓之音。

是故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

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

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

声音之道,与政通矣。

宫为君,商为臣,角为民,征为事,羽为物。

五者不乱,则无怗懘之音矣。

宫乱则荒,其君骄。

商乱则陂,其官坏。

角乱则忧,其民怨。

征乱则哀,其事勤。

羽乱则危,其财匮。

五者皆乱,迭相陵,谓之慢。

如此,则国之灭亡无日矣。

郑卫之音,乱世之音也,比于慢矣。

桑间濮上之音,亡国之音也,其政散,其民流,诬上行私而不可止也。

凡音者,生于人心者也。

乐者,通伦理者也。

是故知声而不知音者,禽兽是也;知音而不知乐者,众庶是也。

唯君子为能知乐。

是故审声以知音,审音以知乐,审乐以知政,而治道备矣。

是故不知声者不可与言音,不知音者不可与言乐。

知乐则几于礼矣。

礼乐皆得,谓之有德。

德者得也。

是故乐之隆,非极音也。

食飨之礼,非致味也。

清庙之瑟,朱弦而疏越,壹倡而三叹,有遗音者矣。

大飨之礼,尚玄酒而俎腥鱼,大羹不和,有遗味者矣。

是故先王之制礼乐也,非以极口腹耳目之欲也,将以教民平好恶而反人道之正也。

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动,性之欲也。

物至知知,然后好恶形焉。

好恶无节于内,知诱于外,不能反躬,天理灭矣。

夫物之感人无穷,而人之好恶无节,则是物至而人化物也。

人化物也者,灭天理而穷人欲者也。

于是有悖逆诈伪之心,有淫泆作乱之事。

《礼记.乐记》诗解2乐论篇(上)

《礼记.乐记》诗解2乐论篇(上)

《礼记.乐记》诗解2乐论篇(上)《礼记.乐记》诗解2乐论篇(上)题文诗:乐者为同,礼者为异,同则相亲,异则相敬.乐胜则流,礼胜则离.合情饰貌,礼乐之事,乐和其情,礼饰其貌.至礼至义,至义至宜,礼得其宜,则贵贱等.乐文谐同,则上下和.好恶显著,贤不肖别.刑禁暴慢,爵举贤良,至公至明,其政均平.仁以爱之,义以正之.圣主情真,则民治行.乐由中出,和静在心,礼自外作,敬动在貌.大乐必易,至易易约,大礼必简,至简易从,真情至真,至真简易,至简至约,至约自约.至乐无怨,至礼不争.揖让垂拱,天下自治.暴民不作,诸侯宾服,兵革不试,五刑不用,百姓无患,乐达畅情;合父子亲,明长幼序,以敬海内,至礼之行,礼乐通情,情通人伦,人伦之至,合情合理.正文:原文:乐者为同,礼者为异。

同则相亲,异则相敬。

乐胜则流,礼胜则离。

合情饰貌者,礼乐之事也。

礼义立,则贵贱等矣。

乐文同,则上下和矣。

好恶著,则贤不肖别矣。

刑禁暴,爵举贤,则政均矣。

仁以爱之,义以正之,如此则民治行矣。

 [疏]“乐者”至“行矣”。

○正义曰:皇氏云:“从‘王道备矣’以上为《乐本》,从此以下为《乐论》,今依用焉。

此十一篇之说,事不分明。

郑《目录》十一篇略有分别,仔细不可委知。

”熊氏云:“十篇,郑可具详。

依《别录》十一篇,所有《宾牟贾》,有《师乙》,有《魏文侯》,今此《乐记》有《魏文侯》,乃次《宾牟贾》、《师乙》为末,则是今之《乐记》十一篇之次与《别录》不同。

推此而言,其《乐本》以下亦杂乱,故郑略有分别。

”案熊氏此说,不与皇氏同。

○“乐者为同”者,此言《乐论》之事,谓上下同听。

莫不和说也。

○“礼者为异”者,谓尊卑各别,恭敬不等也。

此章凡有四段,自此至“民治行矣”为第一段,论乐与礼同异。

将欲广论,先论其异同也。

自“乐由中出”至“天子如此,则礼行矣”为第二段,论乐与礼之功。

论同异既辨,故次宜有功也。

自“大乐与天地同和”至“述作之谓也”为第三段,论乐与礼唯圣人能识。

既有其功,故宜究识也。

《礼记》乐记原文及翻译

《礼记》乐记原文及翻译

《礼记》乐记原文及翻译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

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

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也。

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

是故其哀心感者,其声噍以杀;其乐心感者,其声啴以缓;其喜心感者,其声发以散;其怒心感者,其声粗以厉;其敬心感者,其声直以廉;其爱心感者,其声和以柔。

六者非性也,感于物而后动,是故先王慎所以感之者。

故礼以道其志,乐以和其声,政以一其行,刑以防其奸。

礼乐刑政,其极一也,所以同民心而出治道也。

所有音乐的起始是从人心产生的,而人心的变动往往是外部事物造成的。

心有感于外部事物才会有所改变,由声表现出来;声与声相应和,才发生变化;按照一定的方法、规律进行变化,这就叫作音;随着音的节奏用乐器演奏之,再加上千戚羽旄以舞之,就叫作音乐了。

所以说乐是由音产生的,而从根本讲是人心有感于物造成的。

因此,被外部事物所感而生哀痛心情时,其声急促而且由高到低,由强到弱;心生欢乐时,其声舒慢而宽缓;心生喜悦时,其声发扬而且轻散;心生愤怒时,其声粗猛严厉;心生敬意时,其声正直清亮;心生爱意时,其声柔和动听。

以上六种情况,不关性情,任谁都会如此,是感于物而发生的变化,所以先王对外物的影响非常慎重。

因此说礼用以诱导人的意志,音乐用以调和人的声音,政用来统一人的行动,刑用来防止人们违法乱纪。

礼乐刑政,其终极目的是相同的,都是为了齐同民心而使出现天下大治的世道啊。

详细翻译凡音者,生人心者也。

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

是故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

声音之道,与政通矣。

宫为君,商为臣,角为民,徵为事,羽为物。

五者不乱,则无怗懘之音矣。

宫乱则荒,其君骄;商乱则陂,其臣坏;角乱则忧,其民怨;徵乱则哀,其事勤;羽乱则危,其财匮。

五者皆乱,迭相陵,谓之慢。

如此则国之灭亡无日矣。

郑卫之音,乱世之音也,比于慢矣。

礼记·乐记

礼记·乐记

禮記樂記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動物使之然也感於物而動故形於聲聲相應故生變變成方謂之音比音而樂之及干戚羽旄謂之樂樂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於物也是故其哀心感者其聲噍以殺其樂心感者其聲嘽以緩其喜心感者其聲發以散其怒心感者其聲粗以厲其敬心感者其聲直以廉其愛心感者其聲和以柔六者非性也感於物而后動是故先王愼所以感之者故禮以道其志樂以和其聲政以一其行刑以防其姦禮樂刑政其極一也所以同民心而出治道也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動於中故形於聲聲成文謂之音是故治世之音安以樂其政和亂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國之音哀以思其民困聲音之道與政通矣宮爲君商爲臣角爲民徵爲事羽爲物五者不亂則無怗懘之音矣宮亂則荒其君驕商亂則陂其官壞角亂則憂其民怨徵亂則哀其事勤羽亂則危其財匱五者皆亂迭相陵謂之慢如此則國之滅亡無日矣鄭衛之音亂世之音也比於慢矣桑間濮上之音亡國之音也其政散其民流誣上行私而不可止也凡音者生於人心者也樂者通倫理者也是故知聲而不知音者禽獸是也知音而不知樂者眾庶是也唯君子爲能知樂是故審聲以知音審音以知樂審樂以知政而治道備矣是故不知聲者不可與言音不知音者不可與言樂知樂則幾於禮矣禮樂皆得謂之有德德者得也是故樂之隆非極音也食饗之禮非致味也清廟之瑟朱弦而疏越壹倡而三歎有遺音者矣大饗之禮尚玄酒而俎腥魚大羹不和有遺味者矣是故先王之制禮樂也非以極口腹耳目之欲也將以教民平好惡而反人道之正也人生而靜天之性也感於物而動性之欲也物至知知然後好惡形焉好惡無節於內知誘於外不能反躬天理滅矣夫物之感人無窮而人之好惡無節則是物至而人化物也人化物也者滅天理而窮人欲者也於是有悖逆詐僞之心有淫泆作亂之事是故強者脅弱眾者暴寡知者詐愚勇者苦怯疾病不養老幼孤獨不得其所此大亂之道也是故先王之制禮樂人爲之節衰麻哭泣所以節喪紀也鐘鼓干戚所以和安樂也昬姻冠笄所以別男女也射鄉食饗所以正交接也禮節民心樂和民聲政以行之刑以防之禮樂刑政四達而不悖則王道備矣樂者爲同禮者爲異同則相親異則相敬樂勝則流禮勝則離合情飾貌者禮樂之事也禮義立則貴賤等矣樂文同則上下和矣好惡著則賢不肖別矣刑禁暴爵舉賢則政均矣仁以愛之義以正之如此則民治行矣樂由中出禮自外作樂由中出故靜禮自外作故文大樂必易大禮必簡樂至則無怨禮至則不爭揖讓而治天下者禮樂之謂也暴民不作諸侯賓服兵革不試五刑不用百姓無患天子不怒如此則樂達矣合父子之親明長幼之序以敬四海之內天子如此則禮行矣○大樂與天地同和大禮與天地同節和故百物不失節故祀天祭地明則有禮樂幽則有鬼神如此則四海之內合敬同愛矣禮者殊事合敬者也樂者異文合愛者也禮樂之情同故明王以相沿也故事與時並名與功偕○故鍾鼓管磬羽龠干戚樂之器也屈伸俯仰綴兆舒疾樂之文也簠簋俎豆制度文章禮之器也升降上下周還裼襲禮之文也故知禮樂之情者能作識禮樂之文者能述作者之謂聖述者之謂明明聖者述作之謂也○樂者天地之和也禮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羣物皆別樂由天作禮以地制過制則亂過作則暴明於天地然後能興禮樂也論倫無患樂之情也欣喜歡愛樂之官也中正無邪禮之質也莊敬恭順禮之制也若夫禮樂之施於金石越於聲音用於宗廟社稷事乎山川鬼神則此所與民同也○王者功成作樂治定制禮其功大者其樂備其治辯者其禮具干戚之舞非備樂也孰亨而祀非達禮也五帝殊時不相沿樂三王異世不相襲禮樂極則憂禮粗則偏矣及夫敦樂而無憂禮備而不偏者其唯大聖乎○天高地下萬物散殊而禮制行矣流而不息合同而化而樂興焉春作夏長仁也秋斂冬藏義也仁近於樂義近於禮樂者敦和率神而從天禮者別宜居鬼而從地故聖人作樂以應天制禮以配地禮樂明備天地官矣天尊地卑君臣定矣卑高已陳貴賤位矣動靜有常小大殊矣方以類聚物以羣分則性命不同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如此則禮者天地之別也地氣上齊天氣下降陰陽相摩天地相蕩鼓之以雷霆奮之以風雨動之以四時煖之以日月而百化興焉如此則樂者天地之和也化不時則不生男女無辨則亂升天地之情也及夫禮樂之極乎天而蟠乎地行乎陰陽而通乎鬼神窮高極遠而測深厚樂著大始而禮居成物著不息者天也著不動者地也一動一靜者天地之間也故聖人曰禮樂云昔者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風夔始制樂以賞諸侯○故天子之爲樂也以賞諸侯之有德者也德盛而教尊五穀時孰然後賞之以樂故其治民勞者其舞行綴遠其治民逸者其舞行綴短故觀其舞知其德聞其謚知其行也○大章章之也咸池備矣韶繼也夏大也殷周之樂盡矣天地之道寒暑不時則疾風雨不節則饑教者民之寒暑也教不時則傷世事者民之風雨也事不節則無功然則先王之爲樂也以法治也善則行象德矣○夫豢豕爲酒非以爲禍也而獄訟益繁則酒之流生禍也是故先王因爲酒禮壹獻之禮賓主百拜終日飲酒而不得醉焉此先王之所以備酒禍也故酒食者所以合歡也樂者所以象德也禮者所以綴淫也是故先王有大事必有禮以哀之有大福必有禮以樂之哀樂之分皆以禮終樂也者聖人之所樂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風易俗故先王著其教焉○夫民有血氣心知之性而無哀樂喜怒之常應感起物而動然後心術形焉是故志微噍殺之音作而民思憂嘽諧慢易繁文簡節之音作而民康樂粗厲猛起奮末廣賁之音作而民剛毅廉直勁正莊誠之音作而民肅敬寬裕肉好順成和動之音作而民慈愛流辟邪散狄成滌濫之音作而民淫亂○是故先王本之情性稽之度數制之禮義合生氣之和道五常之行使之陽而不散陰而不密剛氣不怒柔氣不懾四暢交於中而發作於外皆安其位而不相奪也然後立之學等廣其節奏省其文采以繩德厚律小大之稱比終始之序以象事行使親疏貴賤長幼男女之理皆形見於樂故曰樂觀其深矣土敝則草木不長水煩則魚鼈不大氣衰則生物不遂世亂則禮慝而樂淫是故其聲哀而不莊樂而不安慢易以犯節流湎以忘本廣則容姦狹則思欲感條暢之氣而滅平和之德是以君子賤之也○凡姦聲感人而逆氣應之逆氣成象而淫樂興焉正聲感人而順氣應之順氣成象而和樂興焉倡和有應回邪曲直各歸其分而萬物之理各以類相動也是故君子反情以和其志比類以成其行姦聲亂色不留聰明淫樂慝禮不接心術惰慢邪辟之氣不設於身體使耳目鼻口心知百體皆由順正以行其義然後發以聲音而文以琴瑟動以干戚飾以羽旄從以簫管奮至德之光動四氣之和以著萬物之理是故清明象天廣大象地終始象四時周還象風雨五色成文而不亂八風從律而不姦百度得數而有常小大相成終始相生倡和清濁迭相爲經故樂行而倫清耳目聰明血氣和平移風易俗天下皆寧○故曰樂者樂也君子樂得其道小人樂得其欲以道制欲則樂而不亂以欲忘道則惑而不樂○是故君子反情以和其志廣樂以成其教樂行而民鄉方可以觀德矣德者性之端也樂者德之華也金石絲竹樂之器也詩言其志也歌詠其聲也舞動其容也三者本於心然後樂氣從之是故情深而文明氣盛而化神和順積中而英華發外唯樂不可以爲僞○樂者心之動也聲者樂之象也文采節奏聲之飾也君子動其本樂其象然後治其飾是故先鼓以警戒三步以見方再始以著往復亂以飭歸奮疾而不拔極幽而不隱獨樂其志不厭其道備舉其道不私其欲是故情見而義立樂終而德尊君子以好善小人以聽過故曰生民之道樂爲大焉○樂也者施也禮也者報也樂樂其所自生而禮反其所自始樂章德禮報情反始也○所謂大輅者天子之車也龍旂九旒天子之旌也青黑緣者天子之寶龜也從之以牛羊之羣則所以贈諸侯也○樂也者情之不可變者也禮也者理之不可易者也樂統同禮辨異禮樂之說管乎人情矣○窮本知變樂之情也著誠去僞禮之經也禮樂偩天地之情達神明之德降興上下之神而凝是精粗之體領父子君臣之節○是故大人舉禮樂則天地將爲昭焉天地訢合陰陽相得煦嫗覆育萬物然後草木茂區萌達羽翼奮角觡生蟄蟲昭蘇羽者嫗伏毛者孕鬻胎生者不殰而卵生者不殈則樂之道歸焉耳○樂者非謂黃鍾大呂弦歌干揚也故童者舞之鋪筵席陳尊俎列籩豆以升降爲禮者禮之末節也故有司掌之樂師辨乎聲詩故北面而弦宗祝辨乎宗廟之禮故後尸商祝辨乎喪禮故後主人是故德成而上藝成而下行成而先事成而後是故先王有上有下有先有後然後可以有制於天下也○魏文侯問於子夏曰吾端冕而聽古樂則唯恐臥聽鄭衛之音則不知倦敢問古樂之如彼何也新樂之如此何也子夏對曰今夫古樂進旅退旅和正以廣弦匏笙簧會守拊鼓始奏以文復亂以武治亂以相訊疾以雅君子於是語於是道古脩身及家平均天下此古樂之發也今夫新樂進俯退俯姦聲以濫溺而不止及優侏儒獶雜子女不知父子樂終不可以語不可以道古此新樂之發也今君之所問者樂也所好者音也夫樂者與音相近而不同文侯曰敢問何如子夏對曰夫古者天地順而四時當民有德而五穀昌疾疢不作而無妖祥此之謂大當然後聖人作爲父子君臣以爲紀綱紀綱既正天下大定天下大定然後正六律和五聲弦歌詩頌此之謂德音德音之謂樂詩云莫其德音其德克明克明克類克長克君王此大邦克順克俾俾於文王其德靡悔既受帝祉施于孫子此之謂也今君之所好者其溺音乎文侯曰敢問溺音何從出也子夏對曰鄭音好濫淫志宋音燕女溺志衛音趨數煩志齊音敖辟喬志此四者皆淫於色而害於德是以祭祀弗用也詩云肅雍和鳴先祖是聽夫肅肅敬也雍雍和也夫敬以和何事不行爲人君者謹其所好惡而已矣君好之則臣爲之上行之則民從之詩云誘民孔易此之謂也然後聖人作爲鞉鼓椌楬壎篪此六者德音之音也然後鍾磬竽瑟以和之干戚旄狄以舞之此所以祭先王之廟也所以獻酬酳酢也所以官序貴賤各得其宜也所以示後世有尊卑長幼之序也鍾聲鏗鏗以立號號以立橫橫以立武君子聽鍾聲則思武臣石聲磬磬以立辨辨以致死君子聽磬聲則思死封疆之臣絲聲哀哀以立廉廉以立志君子聽琴瑟之聲則思志義之臣竹聲濫濫以立會會以聚眾君子聽竽笙簫管之聲則思畜聚之臣鼓鼙之聲讙讙以立動動以進眾君子聽鼓鼙之聲則思將帥之臣君子之聽音非聽其鏗鎗而已也彼亦有所合之也○賓牟賈侍坐於孔子孔子與之言及樂曰夫武之備戒之已久何也對曰病不得其眾也詠歎之淫液之何也對曰恐不逮事也發揚蹈厲之已蚤何也對曰及時事也武坐致右憲左何也對曰非武坐也聲淫及商何也對曰非武音也子曰若非武音則何音也對曰有司失其傳也若非有司失其傳則武王之志荒矣子曰唯丘之聞諸萇弘亦若吾子之言是也賓牟賈起免席而請曰夫武之備戒之已久則既聞命矣敢問遲之遲而又久何也子曰居吾語女夫樂者象成者也揔干而山立武王之事也發揚蹈厲大公之志也武亂皆坐周召之治也且夫武始而北出再成而滅商三成而南四成而南國是疆五成而分周公左召公右六成復綴以崇天子夾振之而駟伐盛威於中國也分夾而進事早濟也久立於綴以待諸侯之至也且女獨未聞牧野之語乎武王克殷反商未及下車而封黃帝之後於薊封帝堯之後於祝封帝舜之後於陳下車而封夏后氏之後於杞投殷之後於宋封王子比干之墓釋箕子之囚使之行商容而復其位庶民弛政庶士倍祿濟河而西馬散之華山之陽而弗復乘牛散之桃林之野而弗復服車甲衅而藏之府庫而弗復用倒載干戈包之以虎皮將帥之士使爲諸侯名之曰建櫜然後天下知武王之不復用兵也散軍而郊射左射貍首右射騶虞而貫革之射息也裨冕搢笏而虎賁之士說劍也祀乎明堂而民知孝朝覲然後諸侯知所以臣耕藉然後諸侯知所以敬五者天下之大教也食三老五更於大學天子袒而割牲執醬而饋執爵而酳冕而揔干所以教諸侯之弟也若此則周道四達禮樂交通則夫武之遲久不亦宜乎君子曰禮樂不可斯須去身致樂以治心則易直子諒之心油然生矣易直子諒之心生則樂樂則安安則久久則天天則神天則不言而信神則不怒而威致樂以治心者也致禮以治躬則莊敬莊敬則嚴威心中斯須不和不樂而鄙詐之心入之矣外貌斯須不莊不敬而易慢之心入之矣故樂也者動於內者也禮也者動於外者也樂極和禮極順內和而外順則民瞻其顏色而弗與爭也望其容貌而民不生易慢焉故德煇動於內而民莫不承聽理發諸外而民莫不承順故曰致禮樂之道舉而錯之天下無難矣樂也者動於內者也禮也者動於外者也故禮主其減樂主其盈禮減而進以進爲文樂盈而反以反爲文禮減而不進則銷樂盈而不反則放故禮有報而樂有反禮得其報則樂樂得其反則安禮之報樂之反其義一也夫樂者樂也人情之所不能免也樂必發於聲音形於動靜人之道也聲音動靜性術之變盡於此矣故人不耐無樂樂不耐無形形而不爲道不耐無亂○先王恥其亂故制雅頌之聲以道之使其聲足樂而不流使其文足論而不息使其曲直繁瘠廉肉節奏足以感動人之善心而已矣不使放心邪氣得接焉是先王立樂之方也○是故樂在宗廟之中君臣上下同聽之則莫不和敬在族長鄉里之中長幼同聽之則莫不和順在閨門之內父子兄弟同聽之則莫不和親故樂者審一以定和比物以飾節節奏合以成文所以合和父子君臣附親萬民也是先王立樂之方也故聽其雅頌之聲志意得廣焉執其干戚習其俯仰詘伸容貌得莊焉行其綴兆要其節奏行列得正焉進退得齊焉故樂者天地之命中和之紀人情之所不能免也夫樂者先王之所以飾喜也軍旅鈇鉞者先王之所以飾怒也故先王之喜怒皆得其儕焉喜則天下和之怒則暴亂者畏之先王之道禮樂可謂盛矣○子贛見師乙而問焉曰賜聞聲歌各有宜也如賜者宜何歌也師乙曰乙賤工也何足以問所宜請誦其所聞而吾子自執焉愛者宜歌商溫良而能斷者宜歌齊夫歌者直己而陳德也動己而天地應焉四時和焉星辰理焉萬物育焉故商者五帝之遺聲也寬而靜柔而正者宜歌頌廣大而靜疏達而信者宜歌大雅恭儉而好禮者宜歌小雅正直而靜廉而謙者宜歌風肆直而慈愛商之遺聲也商人識之故謂之商齊者三代之遺聲也齊人識之故謂之齊明乎商之音者臨事而屢斷明乎齊之音者見利而讓臨事而屢斷勇也見利而讓義也有勇有義非歌孰能保此故歌者上如抗下如隊曲如折止如槀木倨中矩句中鉤纍纍乎端如貫珠故歌之爲言也長言之也說之故言之言之不足故長言之長言之不足故嗟歎之嗟歎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子貢問樂。

礼记乐记原文和翻译

礼记乐记原文和翻译

《礼记.乐记》选段译文凡音之起①,由人心生也。

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

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比音而乐之②,及干戚羽旄③,谓之乐也。

乐者,音之所由生也④,其本在人心感于物也。

①以下为《礼记·乐记》文。

《正义》引皇甫侃的话说:此章“备言音声所起,故名《乐本》。

夫乐之起,其事有二:一是人心感乐(lè),乐(yuè)声从心而生;一是乐(yuè)感人心,心随乐(yuè)声而变也。

”②比:随着、顺着。

《易经·比卦》彖辞说:“比,辅也。

下顺从也。

”乐之:乐读如yuè,做动词用,全句的意思是,顺着音调的变化,而将它音乐化,或说是将它变成为乐。

怎样变?《乐记》孔颖达疏说是“言以乐器次比音之歌曲而乐器播之。

”用白话说就是随音调的变化,用乐器演奏之。

③干戚羽旄:按《乐记》郑玄的解释,干就是盾牌,戚指斧(兵器)。

这两种是周武王所制《武》舞中,舞人手执的器具;羽指雄性山鸡尾,旄指旄牛尾。

这两种是文舞中舞人手执的器具。

④由:因缘、缘故。

此句硬译应是:由于乐的缘故,音才发生变化,产生新的乐西。

或者说,以乐为目的,音产生了新的东西。

意译就是:乐是音产生的。

译文:大凡音的起始,是由人心产生的。

而人心的变动,是物造成的。

心有感于物而变动,由声表现出来;声与声相应和,才发生变化;按照一定的方法、规律变化,就叫做音;随着音的节奏用乐器演奏之,再加上干戚羽旄以舞之,就叫做乐(yuè,月)了。

所以说乐是由音产生的,而其根本是人心有感于物造成的。

故礼以导其志,乐以和其声,政以壹其行,刑以防其奸。

礼乐刑政,其极一也,所以同民心而出治道也。

译文:因此说礼用以诱导人的意志,乐用以调和人的声音,政用来统一人的行动,刑用来防止奸乱。

礼乐刑政,其终极目的是相同的,都是为了齐同民心而使出现天下大治的世道啊。

凡音者,生人心者也。

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①。

礼记乐记原文和翻译

礼记乐记原文和翻译

《礼记.乐记》选段译文凡音之起①,由人心生也。

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

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比音而乐之②,及干戚羽旄③,谓之乐也。

乐者,音之所由生也④,其本在人心感于物也。

①以下为《礼记·乐记》文。

《正义》引皇甫侃的话说:此章“备言音声所起,故名《乐本》。

夫乐之起,其事有二:一是人心感乐(lè),乐(yuè)声从心而生;一是乐(yuè)感人心,心随乐(yuè)声而变也。

”②比:随着、顺着。

《易经·比卦》彖辞说:“比,辅也。

下顺从也。

”乐之:乐读如yuè,做动词用,全句的意思是,顺着音调的变化,而将它音乐化,或说是将它变成为乐。

怎样变《乐记》孔颖达疏说是“言以乐器次比音之歌曲而乐器播之。

”用白话说就是随音调的变化,用乐器演奏之。

③干戚羽旄:按《乐记》郑玄的解释,干就是盾牌,戚指斧(兵器)。

这两种是周武王所制《武》舞中,舞人手执的器具;羽指雄性山鸡尾,旄指旄牛尾。

这两种是文舞中舞人手执的器具。

④由:因缘、缘故。

此句硬译应是:由于乐的缘故,音才发生变化,产生新的乐西。

或者说,以乐为目的,音产生了新的东西。

意译就是:乐是音产生的。

译文:大凡音的起始,是由人心产生的。

而人心的变动,是物造成的。

心有感于物而变动,由声表现出来;声与声相应和,才发生变化;按照一定的方法、规律变化,就叫做音;随着音的节奏用乐器演奏之,再加上干戚羽旄以舞之,就叫做乐(yuè,月)了。

所以说乐是由音产生的,而其根本是人心有感于物造成的。

故礼以导其志,乐以和其声,政以壹其行,刑以防其奸。

礼乐刑政,其极一也,所以同民心而出治道也。

译文:因此说礼用以诱导人的意志,乐用以调和人的声音,政用来统一人的行动,刑用来防止奸乱。

礼乐刑政,其终极目的是相同的,都是为了齐同民心而使出现天下大治的世道啊。

凡音者,生人心者也。

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①。

《礼记》:乐记的全文

《礼记》:乐记的全文

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

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

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

声相对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

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

是故其哀心感者,其声阅陨薄F淅中母姓撸其声噍以缓。

其喜心感者,其声发以散。

其怒心感者,其声粗以厉。

其敬心感者,其声直以廉。

其爱心感者,其声和以柔。

六者,非性也,感于物而后动。

是故先王慎所以感之者。

故礼以道其志,乐以和其声,政以一其行,刑以防其*。

礼乐刑政,其极一也;所以同民心而出治道也。

凡音者,生人心者也。

情动于中,故形于声。

声成文,谓之音。

是故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

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

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

声音之道,与政通矣。

宫为君,商为臣,角为民,征为事,羽为物。

五者不乱,则无怙液之音矣。

宫乱则荒,其君骄。

商乱则陂,其官坏。

角乱则忧,其民怨。

征乱则哀,其事勤。

羽乱则危,其财匮。

五者皆乱,迭相陵,谓之慢。

如此,则国之灭亡无日矣。

郑卫之音,乱世之音也,比于慢矣。

桑间濮上之音,亡国之音也,其政散,其民流,诬上行私而不可止也。

凡音者,生于人心者也。

乐者,通*者也。

是故知声而不知音者,禽兽是也;知音而不知乐者,众庶是也。

唯君子为能知乐。

是故审声以知音,审音以知乐,审乐以知政,而治道备矣。

是故不知声者不可与言音,不知音者不可与言乐。

知乐则几于礼矣。

礼乐皆得,谓之有德。

德者得也。

是故乐之隆,非极音也。

食飨之礼,非致味也。

清庙之瑟,朱弦而疏越,壹倡而三叹,有遗音者矣。

大飨之礼,尚玄酒而俎腥鱼,大羹不和,有遗味者矣。

是故先王之制礼乐也,非以极口腹耳目之欲也,将以教民平好恶而反人道之正也。

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动,性之欲也。

物至知知,然后好恶形焉。

好恶无节于内,知诱于外,不能反躬,天理灭矣。

夫物之感人无穷,而人之好恶无节,则是物至而人化物也。

人化物也者,灭天理而穷人欲者也。

于是有悖逆诈伪之心,有淫法作乱之事。

是故强者胁弱,众者暴寡,知者诈愚,勇者苦怯,疾病不养,老幼孤独不得其所,此大乱之道也。

《礼记》·《乐记第十九》原文、注释和翻译

《礼记》·《乐记第十九》原文、注释和翻译

《礼记》·《乐记第十九》原文、注释和翻译【经文】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

感于物而动, 故形于声。

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①;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②。

【今注】①方:指规律、规则。

变成方:指声音的变化形成一定的规律。

②干戚:盾和斧,用于武舞的道具。

羽旄:翟羽和牛尾,用于文舞的道具。

【今译】大凡声音的兴起,都是从人心中发生的;而人心的活动,是由于受到外物的触发。

人心有感于外物而产生活动,因而表现于声响;不同的声音互相配合,因而产生变化;变化形成一定的规律,就称之为音律。

排比音律成为曲调,并配以干戚和羽旄,这便叫做“乐”。

【经文】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

是故其哀心感者,其声噍以杀①。

其乐心感者,其声啴以缓②。

其喜心感者,其声发以散③。

其怒心感者,其声粗以厉。

其敬心感者,其声直以廉④。

其爱心感者,其声和以柔。

六者,非性也,感于物而后动。

是故先王慎所以感之者。

故礼以道其志,乐以和其声,政以一其行,刑以防其奸。

礼乐刑政,其极一也,所以同民心而出治道也。

【今注】①噍(jiāo):焦急。

杀(sāi):衰弱。

②啴(chǎn):宽缓。

③发以散:焕发而舒畅。

④直以廉:公正而端方。

【今译】乐,是声音从中产生的东西,而其根本则在于人心对外物的感受。

心中有哀伤的感受,发出的声音便焦急而衰弱。

心中有了快乐的感受,声音便宽松舒缓。

心中有了喜悦的感受,声音便焕发而流畅。

心中有了愤怒的感受,声音便粗暴而严厉。

心中有了恭敬的感受,声音便正直而端方。

心中有了爱慕的感受,声音便温和而柔顺。

这六种声音,并非天性如此,而是受到外物的感触而产生的活动。

所以先王十分重视用来感动人心的事物。

所以用礼义来引导人们的志向,用音乐来调和人们的声音,用政令来统一人们的行动,用刑罚来防备人们的奸邪。

礼、乐、刑、政,最终目的是一个,就是用来统一民心,走上治国的正道。

【经文】凡音者,生人心者也。

情动于中,故形于声。

礼记乐记原文翻译解读

礼记乐记原文翻译解读

礼记乐记原文翻译解读礼记乐记原文翻译解读《礼记》历史上分为《大戴礼记》和《小戴礼记》,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情况、典章制度和儒家思想的一部重要典章制度书籍。

戴德选编的八十五篇本叫《大戴礼记》,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礼记乐记原文翻译解读,欢迎大家阅读!凡音之起①,由人心生也。

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

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比音而乐之②,及干戚羽旄③,谓之乐也。

乐者,音之所由生也④,其本在人心感于物也。

①以下为《礼记·乐记》文。

《正义》引皇甫侃的话说:此章“备言音声所起,故名《乐本》。

夫乐之起,其事有二:一是人心感乐(lè),乐(yuè)声从心而生;一是乐(yuè)感人心,心随乐(yuè)声而变也。

”②比:随着、顺着。

《易经·比卦》彖辞说:“比,辅也。

下顺从也。

”乐之:乐读如yuè,做动词用,全句的意思是,顺着音调的变化,而将它音乐化,或说是将它变成为乐。

怎样变?《乐记》孔颖达疏说是“言以乐器次比音之歌曲而乐器播之。

”用白话说就是随音调的变化,用乐器演奏之。

③干戚羽旄:按《乐记》郑玄的解释,干就是盾牌,戚指斧(兵器)。

这两种是周武王所制《武》舞中,舞人手执的器具;羽指雄性山鸡尾,旄指旄牛尾。

这两种是文舞中舞人手执的器具。

④由:因缘、缘故。

此句硬译应是:由于乐的缘故,音才发生变化,产生新的乐西。

或者说,以乐为目的,音产生了新的东西。

意译就是:乐是音产生的。

译文:大凡音的起始,是由人心产生的。

而人心的变动,是物造成的。

心有感于物而变动,由声表现出来;声与声相应和,才发生变化;按照一定的方法、规律变化,就叫做音;随着音的节奏用乐器演奏之,再加上干戚羽旄以舞之,就叫做乐(yuè,月)了。

所以说乐是由音产生的,而其根本是人心有感于物造成的。

故礼以导其志,乐以和其声,政以壹其行,刑以防其奸。

礼乐刑政,其极一也,所以同民心而出治道也。

司马迁《礼记·乐记》原文译文评价

司马迁《礼记·乐记》原文译文评价

司马迁《礼记·乐记》原文|译文|评价《礼记·乐记》是我国《史记》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它的内容包括: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共一百三十篇,但是很可惜其中有部分内容已经散失。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礼记·乐记》原文作者:司马迁太史公曰:余每读虞书,至於君臣相敕,维是几安,而股肱不良,万事堕坏,未尝不流涕也。

成王作颂,推己惩艾,悲彼家难,可不谓战战恐惧,善守善终哉?君子不为约则修德,满则弃礼,佚能思初,安能惟始,沐浴膏泽而歌咏勤苦,非大德谁能如斯!传曰“治定功成,礼乐乃兴”。

海内人道益深,其德益至,所乐者益异。

满而不损则溢,盈而不持则倾。

凡作乐者,所以节乐。

君子以谦退为礼,以损减为乐,乐其如此也。

以为州异国殊,情习不同,故博采风俗,协比声律,以补短移化,助流政教。

天子躬於明堂临观,而万民咸荡涤邪秽,斟酌饱满,以饰厥性。

故云雅颂之音理而民正,嘄噭之声兴而士奋,郑卫之曲动而心淫。

及其调和谐合,鸟兽尽感,而况怀五常,含好恶,自然之势也?治道亏缺而郑音兴起,封君世辟,名显邻州,争以相高。

自仲尼不能与齐优遂容於鲁,虽退正乐以诱世,作五章以剌时,犹莫之化。

陵迟以至六国,流沔沈佚,遂往不返,卒於丧身灭宗,并国於秦。

秦二世尤以为娱。

丞相李斯进谏曰:“放弃诗书,极意声色,祖伊所以惧也;轻积细过,恣心长夜,纣所以亡也。

”赵高曰:“五帝、三王乐各殊名,示不相袭。

上自朝廷,下至人民,得以接欢喜,合殷勤,非此和说不通,解泽不流,亦各一世之化,度时之乐,何必华山之騄耳而后行远乎?”二世然之。

高祖过沛诗三侯之章,令小兒歌之。

高祖崩,令沛得以四时歌鳷宗庙。

孝惠、孝文、孝景无所增更,於乐府习常肄旧而已。

至今上即位,作十九章,令侍中李延年次序其声,拜为协律都尉。

通一经之士不能独知其辞,皆集会五经家,相与共讲习读之,乃能通知其意,多尔雅之文。

汉家常以正月上辛祠太一甘泉,以昏时夜祠,到明而终。

常有流星经於祠坛上。

《礼记》礼记·乐记

《礼记》礼记·乐记

《礼记》礼记·乐记魏文侯问于子夏曰:“吾端冕而听古乐,则唯恐卧。

听郑卫之音,则不知倦。

敢问古乐之如彼,何也?新乐之如此,何也?”子夏对曰:“今夫古乐,进旅退旅,和正以广,弦匏笙簧,会守拊鼓。

始奏以文,复乱以武,治乱以相,讯疾以雅。

君子于是语,于是道古,修身及家,平均天下,此古乐之发也。

今夫新乐,进俯退俯,奸声以滥,溺而不止。

及优侏儒獶杂子女,不知父子。

乐终不可以语,不可以道古。

此新乐之发也。

今君之所问者乐也,所好者音也。

夫乐者,与音相近而不同。

”文侯曰:“敢问何如?”子夏对曰:“夫古者天地顺而四时当,民有德而五谷昌,疾疢不作而无妖祥,此之谓大当。

然后圣人作,为父子君臣以为纪纲。

纪纲既正,天下大定。

天下大定,然后正六律、和五声,弦歌诗颂,此之谓德音。

德音之谓乐。

诗云:‘莫其德音,其德克明。

克明克类,克长克君。

王此大邦,克顺克俾。

俾于文王,其德靡悔。

既受帝祉,施于孙子。

’此之谓也。

今君之所好者,其溺音乎?”文侯曰:“敢问溺音何从出也?”子夏对曰:“郑音好滥淫志,宋音燕女溺志,卫音趋数烦志,齐音敖辟乔志。

此四者皆淫于色而害于德,是以祭祀弗用也。

《诗》云:‘肃雍和鸣,先祖是听。

’夫肃肃,敬也,雍雍,和也。

夫敬以和,何事不行?为人君者,谨其所好恶而已矣!君好之,则臣为之;上行之,则民从之。

《诗》云:‘诱民孔易’,此之谓也。

然后圣人作为鼗、鼓、椌、楬、埙、箎,此六者,德音之音也。

然后钟磬竽瑟以和之,干戚旄狄以舞之,此所以祭先王之庙也,所以献酬酳酢也,所以官序贵贱各得其宜也,所以示后世有尊卑长幼之序也。

钟声铿,铿以立号,号以立横,横以立武。

君子听钟声则思武臣。

石声磬,磬以立辨,辨以致死。

君子听磬声则思死封疆之臣。

丝声哀,哀以立廉,廉以立志。

君子听琴瑟之声则思志义之臣。

竹声滥,滥以立会,会以聚。

众君子听竽笙箫管之声则思畜聚之臣。

鼓鼙之声讙,讙以立动,动以进众。

君子听鼓鼙之声则思将帅之臣。

君子之听音,非听其铿鎗而已也,彼亦有所合之也。

礼记乐记原文和翻译

礼记乐记原文和翻译

礼记.乐记选段译文凡音之起①,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比音而乐之②,及干戚羽旄③,谓之乐也;乐者,音之所由生也④,其本在人心感于物也;①以下为礼记·乐记文;正义引皇甫侃的话说:此章“备言音声所起,故名乐本;夫乐之起,其事有二:一是人心感乐lè,乐yuè声从心而生;一是乐yuè感人心,心随乐yuè声而变也;”②比:随着、顺着;易经·比卦彖辞说:“比,辅也;下顺从也;”乐之:乐读如yuè,做动词用,全句的意思是,顺着音调的变化,而将它音乐化,或说是将它变成为乐;怎样变乐记孔颖达疏说是“言以乐器次比音之歌曲而乐器播之;”用白话说就是随音调的变化,用乐器演奏之;③干戚羽旄:按乐记郑玄的解释,干就是盾牌,戚指斧兵器;这两种是周武王所制武舞中,舞人手执的器具;羽指雄性山鸡尾,旄指旄牛尾;这两种是文舞中舞人手执的器具;④由:因缘、缘故;此句硬译应是:由于乐的缘故,音才发生变化,产生新的乐西;或者说,以乐为目的,音产生了新的东西;意译就是:乐是音产生的;译文:大凡音的起始,是由人心产生的;而人心的变动,是物造成的;心有感于物而变动,由声表现出来;声与声相应和,才发生变化;按照一定的方法、规律变化,就叫做音;随着音的节奏用乐器演奏之,再加上干戚羽旄以舞之,就叫做乐yuè,月了;所以说乐是由音产生的,而其根本是人心有感于物造成的;故礼以导其志,乐以和其声,政以壹其行,刑以防其奸;礼乐刑政,其极一也,所以同民心而出治道也;译文:因此说礼用以诱导人的意志,乐用以调和人的声音,政用来统一人的行动,刑用来防止奸乱;礼乐刑政,其终极目的是相同的,都是为了齐同民心而使出现天下大治的世道啊;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①;是故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正和②;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正乖③;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声音之道,与正通矣;①声成文:正义解释说:“清浊虽异,各见于外,成于文彩;”“文”释为“文彩”,义仍不明;文就是文章的文,声能成文是由于声的清浊变化有规律,形成一定的结构和组织,不再是简单的声了,就如同文章不再是单个的字母一样;②正:乐记作政;正同政;以下同;③乖:背戾,不和谐;说文:“乖,戾也”;译文:凡是音,都是在人心中生成的;感情在心里冲动,表现为声,片片段段的声组合变化为有一定结构的整体称为音;所以世道太平时的音中充满安适与欢乐,其政治必平和;乱世时候的音里充满了怨恨与愤怒,其政治必是倒行逆施的;灭亡及濒于灭亡的国家其音充满哀和愁思,百姓困苦无望;声音的道理,是与政治相通的;凡音者,生于人心者也;乐者,通于伦理者也①;是故知声而不知音者,禽兽是也;知音而不知乐者,众庶是也②;唯君子为能知乐③;是故审声以知音,审音以知乐,审乐以知政,而治道备矣④;是故不知声者不可与言音,不知音者不可与言乐,知乐则几于礼矣⑤;礼乐皆得,谓之有德;德者得也;是故乐之隆,非极音也;食飨之礼⑥,非极味也;清庙之瑟⑦,朱弦而疏越⑧,一倡而三叹,有遗音者矣;大飨之礼⑨,尚玄酒而俎腥鱼⑩,大羹不和11,有遗味者矣;是故先王之制礼乐也,非以极口腹耳目之欲也,将以教民平好恶而反人道之正也12;①伦理:关于人与人之间道德关系的准则;又称伦常、人伦、纲常等;②众庶:此处指普通百姓,或谓之民;众庶犹言众民;按说文及尔雅等,庶的本意为众,不可作民字解;六经中有庶人、庶民、民、百姓等语,用法是有区别的:庶人与民的区别是在官为庶人,在野为民;百姓范围更广,可以包括士甚至大夫,只有把众庶中的庶字当作是庶民二字的省称时,众庶才能释为众民;③君子:有道德、有知识的人;乐记孔颖达解释为“大德圣人”, 即有大道德的圣人;六经中君子一词的含意很混乱,有时泛指统治阶级,不包括在下位的普通民众;有时又与地位无关,循礼行事,仆隶可称君子,如礼记·檀弓记载的“曾子易箦”的故事,曾子把执烛童子幼仆称为君子等;具体含意当视文义而定;乐书这句话中的君子是指有知识深明乐理的人;④治道:治理国家的方法;备:完备;⑤几:近;尔雅·释诂:“几,近也;”如礼记·聘义说:“日几中而后礼成”;⑥食sì,寺飨xiǎng,享:食通饲,飨通享;正义说:“食飨谓宗庙祭也”;误;宗庙之祭有大祭、小祭,小祭只飨神,无食义;大祭祀祭毕还要把飨神之物牲肉酒醴之类飨宾客,合称为飨祭;单言后者则称大飨,才有食义;而“食飨之礼”中的食飨二字含意广泛得多,凡以酒食待客均称为食飨,规模小的为食,大的为飨;包括丧祭中的飨食以及其他吉礼中的飨客如乡饮酒、射、加冠、婚、朝聘等礼中以酒食飨客的部分,都称为食飨之礼;⑦集解引王肃语说:“于清庙中所鼓按:同奏之瑟”;清庙,周天子祭祀七庙之一;诗·周颂·清庙序:“清庙,祀文王也;”这是一种说法;另乐记郑玄注说:“清庙,谓作乐歌清庙也,孔颖达疏也说:“清庙之瑟,谓歌清庙之诗所弹之瑟;以前说为长;⑧乐记郑玄注说:“朱弦,练弦,练则声浊;越,瑟底孔也,画疏之使声迟也;”按:练就是捣练,丝经捣练,除去丝胶,生丝变为熟丝,柔韧性更强,同时,固有频率变小音低而浊;所以朱弦就是红色熟丝的意思;画疏二字不可解,孔颖达疏说是指疏通;瑟底加孔,疏通瑟底气流使与弦共振,声音变得迟缓,与义可通,然而画疏何以能释为疏通,终不可解;因此,不必理会郑注,可直接以孔疏解释:疏越为疏通气流之孔,或释为通气孔;⑨大飨:乐记郑玄释为祫祭先王,误;比如五年一次的禘祭,与祫祭同称殷盛的意思祭,也是大飨;又正义说:“大享按同飨即食飨也;变‘食’言‘大’,崇其名故也”;这也是错误的;食享不极味,大享尚玄酒,这是二码事,不可混淆;若食享就是大享,二句话完全合在一起说,不必要分为两层了;大飨指郊天与宗庙之祭等大祭祀中的飨食宾客,其中有玄酒之设,而一般食飨是重礼不极味,但不一定设玄酒,所以于食享只言其不极味,于大飨才说尚玄酒;⑩俎:盛肉食的木盘切肉木板亦谓之俎,此文指盛肉具;腥:肉未熟为腥;如论语·乡党说:“君赐腥,必熟而荐之;”全句的意思是:大飨中要有盛生鱼的俎;11大羹:肉汁羹;参见礼书注;不和:不调合五味;12好恶:喜好与厌恶;人道:正义释为人之正道,礼记·丧服小记说:“亲亲、尊尊、长长、男女之有别,人道之大者也;”;译文:凡音,是在人心中产生的;乐,是与伦理相通的;所以单知声而不知音的,是禽兽;知音而不知乐的,是普通百姓;唯有君子才懂得乐;所以详细审察声以了解音,审察音以了解乐,审察乐以了解政治情况,治理天下的方法也就完备了;因此不懂得声的不足以与他谈论音,不懂得音的不足以与他谈论乐,懂得乐就近于明礼了;礼乐的精义都能得之于心,称为有德,德就是得的意思;所以说大乐的隆盛,不在于极尽音声的规模;宴享礼的隆盛,不在于肴馔的丰盛;周庙太乐中用的瑟,外表是朱红色弦,下有二个通气孔,毫不起眼;演奏时一人唱三人和,形式单调简单,然而于乐声之外寓意无穷;大飨的礼仪中崇尚玄酒,以生鱼为俎实,大羹用味道单一的咸肉汤,不具五味,然而,在实际的滋味之外另有滋味;所以说先王制定礼乐的目的,不是为了满足口腹耳目的嗜欲,而是要以此教训百姓,使有正确的好恶之心,从而归于人道的正路上来;先王制礼乐,人为之节……礼节民心,乐和民声,政以行之,刑以防之;礼乐刑政四达而不悖,则王道备矣;乐者为同①,礼者为异;同则相亲,异则相敬;乐胜则流②,礼胜则离③;合情饰貌者④,礼乐之事也;礼义立,则贵贱等矣;乐文同⑤,则上下和矣;好恶着,则贤不肖别矣⑥;刑禁暴,爵举贤,则政均矣;仁以爱之⑦,义以正之⑧,如此则民治行矣⑨;①以下四段为乐论章,论礼乐同异;正义解释头两句的意思说:“夫乐使率土合和,是为同也;礼使父子殊别,是为异也”;②流:流移不定,这里是庄重的反意词;全句的意思是:乐胜则和合太过,使各阶层之间的尊卑界限混淆、流移不定了;③离:集解释为“离析而不亲”;④合情:和合人情;饰貌:整饰饬行为、外貌,使保持等级界限,不相混淆;⑤正义解释说:“文谓声成文也;若作乐文采谐同,则上下并和,是乐和民声也;”乐文释为乐的文采,同释为谐同,误;乐文与上句礼义对言:礼义指礼的精义,乐文指乐的外部形式;“礼义立”、“乐文同”是指统一礼乐制度的意思;同释为相同;乐不相同,则人情不通,上下不和;⑥不肖:正义释为愚,不妥;肖,似也;不肖谓不似;贤不肖谓贤与不肖贤,即贤与不贤;所以不肖即不贤;如礼记·中庸说:“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孔颖达疏说:“变知智称贤,变愚称不肖,是贤胜于知智,不肖胜于愚也”;⑦仁:儒学倡导的优秀品质之一,含意很庞杂,故孔子论仁,常因人因事而异,包括了智、勇、恕、忠、孝、恭、信、宽等各种内容,但最主要的是爱,说文说:“仁,亲也”;徐铉解释说:“仁者兼爱”;墨子·经上说:“仁,体爱也;”国语·周语说:“博爱于人为仁”;孔子也说:“仁者爱人”等;⑧义:说文中徐铉说,义“与善同意”;墨子·经上说:“义,利也”;孙诒让引孝经唐明皇注说:“利物为义”;⑨民治:就是天下之治,民治行矣;意译就是:达到实现天下大治了;译文:所以,先王制礼作乐,人为的加以节制……用礼节制民心,用乐调和民气,以政治推行之,刑罚防范之;礼乐刑政四者都能发达而不相孛乱,帝王之术也就完备了;乐的特性是求同,礼的特征是求异;同使人们互相亲爱,异则使人互相尊敬;乐事太过不加节制,会使人之间的尊卑界限混淆、流移不定;礼事太过不加节制,则使人们之间离心离德;和合人情,使相亲爱,整饬行为、外貌,使尊卑有序,便是礼乐的功用了;礼的精义得以实现,就贵贱有等;乐事得以统一,则上下和合,无有争斗;人们好恶分明,贤与不贤自然区分开来;用刑罚禁止强暴,以爵赏推举贤能,就会政事均平;以仁心爱人,以义心纠正他们的过失,这样就会天下大治了;乐由中出,礼自外作;乐由中出,故静;礼自外作,故文⑩;大乐必易11,大礼必简12;乐至则无怨,礼至则不争;揖让而治天下者13,礼乐之谓也;暴民不作14,诸侯宾服15,兵革不试16,五刑不用17,百姓无患,天子不怒,如此则乐达矣18;合父子之亲,明长幼之序,以敬四海之内;天子如此,则礼行矣;11易:简易;指乐器简单,曲调变化少;12简:通俭;论语·八佾:林放问礼之本,孔子答说:“礼与其奢也宁俭;”大礼保留着原始的质朴性,所以礼尚俭;13揖让治天下:言其无所事事而天下得到治理;君主不施刑罚、威仪,无所为而天下治;终日但作揖、礼让而己;14暴民:强暴之民,即富于反抗精神的老百性;不作:不能发作,无以施其强暴;15宾服:乐记郑玄释“宾”为“协”,说文解释:“协,众之同和也”;尚书·尧典有“协和万邦”是其典型用法,宾服释为协和而且服从,尔雅·释诂:“宾,服也;”宾、服都是服从的意思;16兵革:兵指兵器,戈矛之属;革为甲胄之属;兵革泛指军用器械或兵事;试:乐记郑玄注说:“试,用也;”17五刑:墨、劓、宫、刖、杀;按照周礼·秋官·司刑的解释:墨刑就是黥面,“先刻其面,以墨窒之”;劓刑是“截其鼻也;”“宫者,丈夫则割其势,女子闭于宫中”;刖刑就是“断足也”;杀就是死刑;又尚书·吕刑记载的五刑是墨、劓、剕feì,去声,非、宫、大辟;剕就是刖,大辟即杀刑;郑玄说周朝时,刖刑改为膑bi,去膝盖骨,司马迁报任安书说:“孙子膑脚,兵法修列”,可知战国仍是这种刑法;由于吕刑中说五刑三千,包括了刑法的所有条目,所以乐书中五刑是泛指所有刑法;18乐达:乐读如月,达谓发达,完美、隆盛貌;前段说:“礼乐刑政四达而不悖”,以上数款为乐达的表现;译文:乐是自人心中产生的,礼则是自外加于人的;正因为乐自心出,所以它有静的特征;礼自外加于人身,其特征则是注重形式、外表;因而大乐的曲调、器具必甚简易,大礼必甚俭朴;乐事做得好了人心无怨,礼事做得好了则人无所争;所谓揖让而治天下,就是指的以礼乐治天下;强暴之民不起而作乱,诸候对天子恭敬臣服,甲兵不起,刑罚不用,百姓无有忧患,天子没有怨怒,这样就是乐事发达了;调合父子之间的亲情,申明长幼之间的次序,使四海之内互相敬爱;天子做到这些,算是礼事发达了;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别;乐由天作15,礼以地制16;15乐记孔颖达的解释是:“乐由天作者,乐生于阳,是法天而作也;”乐生于阳的意思就是乐属阳;法天而作就是按照天的形象缔造乐;天以和气化物,乐也是以律吕的调和产生的;如此“乐由天生”中的“由”字释为依据、按照,硬译为乐是按照天的榜样构造而成的;16乐记中孔颖达解释说:“礼以地制者,礼主于阴,是法地而制”;也是把礼乐与阴阳学说相附会,认为乐属阳,礼属阴;阳为天,阴为地;所以乐法象天,礼法象地;法地就以地为法,为榜样,如地有山川丘陵,礼也仿照这种情况,把人分成尊卑贵贱,高低不同的若干等级;所以“礼以地制”中的“以”也释为按照、依照,与“乐由天作”中的“由”字同义;译文:乐是模仿天地的和谐产生的;礼是模仿天地的有序性产生的;和谐,才能使百物都化育生长;有序,才使群物都有区别;乐是按照天作成,礼是仿照地所制;仁近于乐11,义近于礼12;乐者敦和13,率神而从天14;礼者辨宜15,居鬼而从地16;故圣人作乐以应天,作礼以配地;礼乐明备,天地官矣17;11正义解释说:“春夏生长万物,故为仁爱;乐主淘和万性,故仁近于乐也”;12正义解释说:“秋则杀敛,冬则蛰藏,并是义主断割;礼为节限,故义近于礼也;13敦和:敦厚和同;14率:遵循、顺服;有敬义;15辨宜:分辨其宜贵宜贱;“辩”,乐记作“别”,通;16居鬼:乐记郑玄注说:“居鬼,谓居其所为,亦言循之也;鬼神,谓先圣先贤也”;17官:乐记郑玄注说:“官犹事也;各得其事”;译文:乐能陶化万物,与仁相近,礼主决断,所以义与礼相近;乐使人际关系敦厚和睦,尊神而服从于天;礼能分别宜贵宜贱,敬鬼而服从于地;所以圣人作乐以与天相应,制礼与地相应;礼乐详明而完备,天地也就各得其职了;五帝三王乐:古人对五帝三王说法不一:其一认为,黄帝、颛顼、帝喾、尧、舜为五帝,夏禹、商汤、周文王为三王;其二认为,伏牺、神农、黄帝为三皇,少昊,颛顼、帝喾、尧、舜为五帝参见史记·五帝本纪序正义;此外儒者还由礼记·月令把太昊伏牺、炎帝神农、黄帝、少昊、颛顼称为五帝五方帝,各主一方,夏禹、商汤、周文为三王孟子·告子下等;又有把周文、武二王合为一王者;由以上诸说,五帝三王之乐应指自伏牺氏以来至周初的古乐;吕氏春秋·古乐记载:伏牺氏乐不详,朱襄氏神农别号时作五弦琴,葛天氏歌八阙,阴康氏作舞,黄帝作咸池,颛顼作承云,帝喾作唐歌,尧乐大章,舜作九招、六列、六英,禹作夏龠yuè,跃一说乐名大夏,以龠伴奏、九成,汤作大护,周武王作大武;列子·周穆王篇晋·张湛注文说:“乘云,黄帝乐;六莹,帝喾乐;九韶,舜乐;晨露,汤乐;”汉书·礼乐志说:“昔黄帝作咸池,颛顼作六茎,帝喾作五英,尧作大章,舜作招,禹作夏,汤作濩,武王作武;”周礼·春官·大司乐郑玄注说,黄帝乐名云门、大卷,尧乐名咸池,舜乐名大,禹乐名大夏,汤乐名大濩,周武王乐名大武以上乐名中“招”、“韶”、“”三字通,“护”、“濩”二字通;同书贾公彦疏引孝经纬说:“伏牺之乐曰立基,神农之乐曰夏谋”;又引乐纬说:颛顼乐名五茎,帝喾之乐名六英;引皇甫谧语说:“少昊之乐曰九渊;”这些说法不同的原因是古乐有的一乐多名,如贾公彦考证大卷就是大章等,再者古乐失传,学者各承师说,难免以讹传讹周礼虽载有六代乐名,战国时已有许多失传,故孔子闻韶乐,三月不知肉味,此时惟存韶、武两乐而已;参考资料:。

礼记乐记原文和翻译

礼记乐记原文和翻译

《礼记.乐记》选段译文凡音之起①,由人心生也。

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

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比音而乐之②,及干戚羽旄③,谓之乐也。

乐者,音之所由生也④,其本在人心感于物也。

①以下为《礼记·乐记》文。

《正义》引皇甫侃的话说:此章“备言音声所起,故名《乐本》。

夫乐之起,其事有二:一是人心感乐(lè),乐(yuè)声从心而生;一是乐(yuè)感人心,心随乐(yuè)声而变也。

”②比:随着、顺着。

《易经·比卦》彖辞说:“比,辅也。

下顺从也。

”乐之:乐读如yuè,做动词用,全句的意思是,顺着音调的变化,而将它音乐化,或说是将它变成为乐。

怎样变《乐记》孔颖达疏说是“言以乐器次比音之歌曲而乐器播之。

”用白话说就是随音调的变化,用乐器演奏之。

③干戚羽旄:按《乐记》郑玄的解释,干就是盾牌,戚指斧(兵器)。

这两种是周武王所制《武》舞中,舞人手执的器具;羽指雄性山鸡尾,旄指旄牛尾。

这两种是文舞中舞人手执的器具。

④由:因缘、缘故。

此句硬译应是:由于乐的缘故,音才发生变化,产生新的乐西。

或者说,以乐为目的,音产生了新的东西。

意译就是:乐是音产生的。

译文:大凡音的起始,是由人心产生的。

而人心的变动,是物造成的。

心有感于物而变动,由声表现出来;声与声相应和,才发生变化;按照一定的方法、规律变化,就叫做音;随着音的节奏用乐器演奏之,再加上干戚羽旄以舞之,就叫做乐(yuè,月)了。

所以说乐是由音产生的,而其根本是人心有感于物造成的。

故礼以导其志,乐以和其声,政以壹其行,刑以防其奸。

礼乐刑政,其极一也,所以同民心而出治道也。

译文:因此说礼用以诱导人的意志,乐用以调和人的声音,政用来统一人的行动,刑用来防止奸乱。

礼乐刑政,其终极目的是相同的,都是为了齐同民心而使出现天下大治的世道啊。

凡音者,生人心者也。

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①。

礼记·乐记

礼记·乐记

乐记--------------------------------------------------------------------------------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是故其哀心感者.其声焦以杀.其乐心感者.其声啴以缓.其喜心感者.其声发以散.其怒心感者.其声粗以厉.其敬心感者.其声直以廉.其爱心感者.其声和以柔.六者非性也.感于物而后动.是故先王慎所以感之者.故礼以道其志.乐以和其声.政以一其行.刑以防其奸.礼乐刑政.其极一也.所以同民心而出治道也.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是故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声音之道.与政通矣.宫为君.商为臣.角为民.征为事.羽为物.五者不乱.则无怙懘之音矣.宫乱则荒.其君骄.商乱则陂.其官坏.角乱则忧.其民怨.征乱则哀.其事勤.羽乱则危.其财匮.五者皆乱.迭相陵.谓之慢.如此则国之灭亡无日矣.郑卫之音.乱世之音也.比于慢矣.桑间濮上之音.亡国之音也.其政散.其民流.诬上行私而不可止也.凡音者.生于人心者也.乐者.通伦理者也.是故知声而不知音者.禽兽是也.知音而不知乐者.众庶是也.唯君子为能知乐.是故审声以知音.审音以知乐.审乐以知政.而治道备矣.是故不知声者.不可与言音.不知音者.不可与言乐.知乐则几于礼矣.礼乐皆得谓之有德.德者.得也.是故乐之隆.非极音也.食飨之礼.非致味也.清庙之瑟.朱弦而疏越.壹倡而三叹.有遗音者矣.大飨之礼.尚玄酒而俎腥鱼.大羹不和.有遗味者矣.是故先王之制礼乐也.非以极口腹耳目之欲也.将以教民平好恶.而反人道之正也.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动.性之欲也.物至知知.然后好恶形焉.好恶无节于内.知诱于外.不能反躬.天理灭矣.夫物之感人无穷.而人之好恶无节.则是物至而人化物也.人化物也者.灭天理而穷人欲者也.于是有悖逆诈伪之心.有淫泆作乱之事.是故强者胁弱.众者暴寡.知者诈愚.勇者苦怯.疾病不养.老幼孤独不得其所.此大乱之道也.是故先王之制礼乐.人为之节.衰麻哭泣.所以节丧纪也.钟鼓干戚.所以和安乐也.昏姻冠笄.所以别男女也.射乡食飨.所以正交接也.礼节民心.乐和民声.政以行之.刑以防之.礼乐刑政.四达而不悖.则王道备矣.乐者为同.礼者为异.同则相亲.异则相敬.乐胜则流.礼胜则离.合情饰貌者.礼乐之事也.礼义立则贵贱等矣.乐文同则上下和矣.好恶着则贤不肖别矣.刑禁暴.爵举贤.则政均矣.仁爱以之.义以正之.如此则民治行矣.乐由中出.礼自外作.乐由中出故静.礼自外作故文.大乐必易.大礼必简.乐至则无怨.礼至则不争.揖让而治天下者.礼乐之谓也.暴民不作.诸侯宾服.兵革不试.五刑不用.百姓无患.天子不怒.如此则乐达矣.合父子之亲.明长幼之序.以敬四海之内.天子如此.则礼行矣.大乐与天地同和.大礼与天地同节.和.故百物不失.节.故祀天祭地.明则有礼乐.幽则有鬼神.如此.则四海之内合敬同爱矣.礼者殊事.合敬者也.乐者异文.合爱者也.礼乐之情同.故明王以相沿也.故事与时并.名与功偕.故钟鼓管磬.羽钥干戚.乐之器也.屈伸俯仰.缀兆舒疾.乐之文也.簠簋俎豆.制度文章.礼之器也.升降上下.周还裼袭.礼之文也.故知礼乐之情者能作.识礼乐之文者能述作者之谓圣.述者之谓明.明圣者.述作之谓也.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别.乐由天作.礼以地制.过制则乱.过作则暴.明于天地.然后能兴礼乐也.论伦无患.乐之情也.欣喜欢爱.乐之官也.中正无邪.礼之质也.庄敬恭顺.礼之制也.若夫礼乐之施于金石.越于声音.用于宗庙社稷.事乎山川鬼神.则此所与民同也.王者功成作乐.治定制礼.其功大者其乐备.其治辩者其礼具.干戚之舞.非备乐也.孰亨而祀.非达礼也.五帝殊时.不相颂乐.三王异世.不相袭礼.乐极则忧.礼粗则偏矣.及夫.敦乐而无忧.礼备而不偏者.其唯大圣乎.天高地下.万物散殊.而礼制行矣.流而不息.合同而化.而乐兴焉.春作夏长.仁也.秋敛冬藏.义也.仁近于乐.义近于礼.乐者敦和.率神而从天.礼者别宜.居鬼而从地.故圣人作乐以应天.制礼以配地.礼乐明备.天地官矣.天尊地卑.君臣定矣.卑高已陈.贵贱位矣.动静有常.小大殊矣.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则性命不同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如此.则礼者天地之别也.地气上齐.天气下降.阴阳相摩.天地相荡.鼓之以雷霆.奋之以风雨.动之以四时.暖之以日月.而百化兴焉.如此.则乐者天地之和也.化不时则不生.男女无辨则乱升.天地之情也.及夫.礼乐之极乎天而蟠乎地.行乎阴阳而通乎鬼神.穷高极远而测深厚.乐着大始.而礼居成物.着不息者天也.着不动者地也.一动一静者.天地之间也.故圣人曰礼乐云.昔者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夔始制乐.以赏诸侯.故天子之为乐也.以赏诸侯之有德者也.德盛而教尊.五谷时熟.然后赏之以乐.故其治民劳者.其舞行缀远.其治民逸者.其舞行缀短.故观其舞.知其德.闻其谥.知其行也.大章.章之也.咸池.备矣.韶.继也.夏.大也.殷周之乐尽矣.天地之道.寒暑不时则疾.风雨不节则饥.教者.民之寒暑也.教不时则伤世.事者.民之风雨也.事不节则无功.然则先王之为乐也.以法治也.善则行象德矣.夫豢豕为酒.非以为祸也.而狱讼益繁.则酒之流生祸也.是故先生因为酒礼.壹献之礼.宾主百拜.终日饮酒而不得醉焉.此先王之所以备酒祸也.故酒食者.所以合欢也.乐者.所以象德也.礼者.所以缀淫也.是故先王有大事.必有礼以哀之.有大福.必有礼以乐之.哀乐之分.皆以礼终.乐也者.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故先王着其教焉.夫民有血气心知之性.而无哀乐喜怒之常.应感起物而动.然后心术形焉.是故志微.瞧杀.之音作.而民思忧.啴谐.慢易.繁文.简节.之音作.而民康乐.粗厉.猛起.奋末.广贲.之音作.而民刚毅.廉直.劲正.庄诚.之音作.而民肃敬.宽裕.肉好.顺成.和动.之音作.而民慈爱.流辟.邪散.狄成.涤滥.之音作.而民淫乱.是故先王本之情性.稽之度数.制之礼义.合生气之和.道五常之行.使之阳而不散.阴而不密.刚气不怒.柔气不慑.四畅交于中.而发作于外.皆安其位.而不相夺也.然后立之学等.广其节奏.省其文采.以绳德厚.律小大之称.比终始之序.以象事行.使亲疏.贵贱.长幼.男女之理.皆形见于乐.故曰.乐观其深矣.土敝则草木不长.水烦则鱼鳖不大.气衰则生物不遂.世乱则礼慝而乐淫.是故其声哀而不庄.乐而不安.慢易以犯节.流湎以忘本.广则容奸.狭则思欲.感条畅之气.而灭平和之德.是以君子贱之也.凡奸声感人.而逆气应之.逆气成象.而淫乐兴焉.正声感人.而顺气应之.顺气成象.而和乐兴焉.倡和有应.回邪曲直.各归其分.而万物之理.各以类相动也.是故君子反情以和其志.比类以成其行.奸声乱色.不留聪明.淫乐慝礼.不接心术.惰慢邪辟之气.不设于身体.使耳目.鼻口.心知.百体.皆由顺正.以行其义.然后发以声音.而文以琴瑟.动以干戚.饰以羽旄.从以箫管.奋至德之光.动四气之和.以着万物之理.是故清明象天.广大象地.终始象四时.周还象风雨.五色成文而不乱.八风从律而不奸.百度得数而有常.大小相成.终始相生.倡和清浊.迭相为经.故乐行而伦清.耳目聪明.血气和平.移风易俗.天下皆宁.故曰.乐者乐也.君子乐得其道.小人乐得其欲.以道制欲.则乐而不乱.以欲忘道.则惑而不乐.是故君子反情以和其志.广乐以成其教.乐行而民乡方.可以观德矣.德者.性之端也.乐者.德之华也.金石丝竹.乐之器也.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乐器从之.是故情深而文明.气盛而化神.和顺积中.而英华发外.唯乐不可以为伪.乐者.心之动也.声者.乐之象也.文采节奏.声之饰也.君子动其本.乐其象.然后治其饰.是故先鼓以警戒.三步以见方.再始以着往.复乱以饬归.奋疾而不拔.极幽而不隐.独乐其志.不厌其道备举其道.不私其欲.是故情见而义立.乐终而德尊.君子以好善.小人以听过.故曰.生民之道.乐为大焉.乐也者施也.礼也者报也.乐.乐其所自生.而礼反其所自始.乐章德.礼报情.反始也.所谓大辂者.天子之车也.龙旗九旒.天子之旌也.青黑缘者.天子之宝龟也.从之以牛羊之群.则所以赠诸侯也.乐也者.情之不可变者也.礼也者.理之不可易者也.乐统同.礼辨异.礼乐之说.管乎人情矣.穷本知变.乐之情也.着诚去伪.礼之经也.礼乐偩天地之情.达神明之德.降兴上下之神.而凝是精粗之体.领父子君臣之节.是故大人举礼乐.则天地将为昭焉.天地欣合.阴阳相得.煦妪覆育万物.然后莫木茂.区萌达.羽翼奋.角觡生.蛰虫昭苏.羽者妪伏.毛者孕鬻.胎生者不殰.而卵生者不殈.则乐之道归焉耳.乐者.非谓黄钟大吕弦歌干扬也.乐之末节也.故童者舞之.铺筵席.陈尊俎.列笾豆.以升降为礼者.礼之末节也.故有司掌之.乐师辨乎声诗.故北面而弦.宗祝辨乎宗庙之礼.故后尸.商祝辨乎丧礼.故后主人.是故德成而上.艺成而下.行成而先.事成而后.是故先王有上有下.有先有后.然后可以有制于天下也.魏文侯问于子夏曰.吾端冕而听古乐.则唯恐卧.听郑卫之音.则不知倦.敢问古乐之如彼.何也.新乐之如此.何也.子夏对曰.今夫古乐.进旅退旅.和正以广.弦匏笙簧.会守拊鼓.始奏以文.复乱以武.治乱以相.讯疾以雅.君子于是语.于是道古.修身及家.平均天下.此古乐之发也.今夫新乐.进俯退俯.奸声以滥.溺而不止.及优侏獶.●杂子女.不知父子.乐终不可以语.不可以道古.此新乐之发也.今君之所问者乐也.所好者音也.夫乐者.与音相近而不同.文侯曰.敢问何如.子夏对曰.夫古者天地顺而四时当.民有德而五谷昌.疾疢不作.而无妖祥.此之谓大当.然后圣人作.为父子君臣.以为纪纲.纪纲既正.天下大定.天下大定.然后正六律.和五声.弦歌诗颂.此之谓德音.德音之谓乐.诗云.莫其德音.其德克明.克明克类.克长克君.王此大邦.克顺克俾.俾于文王.其德靡悔.既受帝祉.施于孙子.此之谓也.今君之所好者.其溺音乎.文侯曰.敢问溺音.何从出也.子夏对曰.郑音好滥淫志.宋音燕女溺志.卫音趋数烦志.齐音敖辟乔志.此四者.皆淫于色而害于德.是以祭祀弗用也.诗云.肃雍和鸣.先祖是听.夫肃肃敬也.雍雍.和也.夫敬以和.何事不行.为人君者.谨其所好恶而已矣.君好之.则臣为之.上行之.则民从之.诗云.诱民孔易.此之谓也.然后圣人作为鼗.鼓.椌.楬.埙.箎.此六者.德音之音也.然后钟磬竽瑟以和之.干戚旄狄以舞之.此所以祭先王之庙也.所以献酬酳酢也.所以官序贵贱.各得其宜也.所以示后世有尊卑长幼之序也.钟声铿.铿以立号.号以立横.横以立武.君子听钟声.则思武臣.石声磬.磬以立辨.辨以致死.君子听磬声.则思死封疆之臣.丝声哀.哀以立廉.廉以立志.君子听琴瑟之声.则思志义之臣.竹声滥.滥以立会.会以聚.众君子听竽笙箫管之声.则思畜聚之臣.鼓鼙之声讙.讙以立动.动以进众.君子听鼓鼙之声.则思将帅之臣君子之听音.非听其铿鎗而已也.彼亦有所合之也.宾牟贾侍坐于孔子.孔子与之言及乐.曰.夫武之备戒之已久.何也.对曰.病不得其众也.咏叹之.淫液之.何也.对曰.恐不逮事也.发扬蹈厉之已蚤.何也.对曰.及时事也.武坐致右宪左.何也.对曰.非武坐也.声淫及商.何也.对曰.非武音也.子曰.若非武音.则何音也.对曰.有司失其传也.若非有司失其传.则武王之志荒矣.子曰.唯.丘之闻诸苌弘.亦若吾子之言是也.宾牟贾起.免席而请曰.夫武之备戒之已久.则既闻命矣.敢问迟之迟而又久.何也子曰.居.吾语汝.夫乐者.象成者也.摠明堂.而民知孝.朝觐.然后诸侯知所以臣.耕借.然后诸侯知所以敬.五者.天下之大教也.食三老五更于大学.天子袒而割牲.执酱而馈.执爵而酳.冕而摠干.所以教诸侯之弟也.若此.则周道四达.礼乐交通.则夫武之迟久.不亦宜乎.君子曰.礼乐不可斯须去身.致乐以治心.则易直子谅之心.油然生矣.易直子谅之心生则乐.乐则安.安则久.久则天.天则神.天则不言而信.神则不怒而威.致乐以治心者也.致礼以治躬则庄敬.庄敬则严威.心中斯须不和不乐.而鄙诈之心入之矣.外貌斯须不庄不敬.而易慢之心入之矣.故乐也者.动于内者也.礼也者.动于外者也.乐极和.礼极顺.内和而外顺.则民瞻其颜色而弗与争也.望其容貌而民不生易僈焉.故德辉动于内.而民莫不承听.理发诸外.而民莫不承顺.故曰.致礼乐之道.举而错之天下无难矣.乐也者.动于内者也.礼也者.动于外者也.故礼主其减.乐主其盈.礼减而进.以进为文.乐盈而反.以反为文.礼减而不进则销.乐盈而不反则放.故礼有报.而乐有反.礼得其报则乐.乐得其反则安.礼之报.乐之反.其义一也.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不能免也.乐必发于声音.形于动静.人之道也.声音动静.性术之变.尽于此矣.故人不耐无乐.乐不耐无形.形而不为道不耐无乱.先王耻其乱.故制雅颂之声以道之.使其声足乐而不流.使其文足论而不息.使其曲直繁瘠.廉肉.节奏.足以感动人之善心而已矣.不使放心邪气得接焉.是先王立乐之方也.是故.乐在宗庙之中.君臣上下同听之.则莫不和敬.在族长乡里之中.长幼同听之.则莫不和顺.在闺门之内.父子兄弟同听之.则莫不和亲.故乐者.审一以定和.比物以饰节.节奏合以成文.所以合和父子君臣.附亲万民也.是先王立乐之方也.故听其雅颂之声.志意得广焉.执其干戚.习其俯仰诎伸.容貌得庄焉.行其缀兆.要其节奏.行列得正焉.进退得齐焉.故乐者.天地之命.中和之纪人情之所不能免也.夫乐者.先王之所以饰喜也.军旅鈇钺者.先王之所以饰怒也.故先王之喜怒.皆得其侪焉.喜则天下和之.怒则暴乱者畏之.先王之道.礼乐可谓盛矣.子赣见师乙而问焉.曰.赐闻声歌.各有宜也.如赐者宜何歌也.师乙曰.乙贱工也.何足以问所宜.请诵其所闻.而吾子自执焉.爱者.宜歌商.温良而能断者宜歌齐.夫歌者.直己而陈德也.动己而天地应焉.四时和焉.星辰理焉.万物育焉.故商者.五帝之遗声也.宽而静.柔而正者.宜歌颂.广大而静.疏达而信者.宜歌大雅.恭俭而好礼者.宜歌小雅.正直而静.廉而谦者.宜歌风.肆直而慈爱.商之遗声也.商人识之.故谓之商.齐者.三代之遗声也.齐人识之.故谓之齐.明乎商之音者.临事而屡断.明乎齐之音者.见利而让.临事而屡断.勇也.见利而让.义也.有勇有义.非歌孰能保此.故歌者上如抗.下如队.曲如折.止如槁木.倨中矩.句中钩累累乎端如贯珠.故歌之为言也.长言之也.说之故言之.言之不足.故长言之.长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子贡问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礼记·乐由中出全文
【原文】
乐由中出,礼自外作。

乐由中出故静(2),礼自外作故文(3)。

大乐必易,大礼必简。

乐至则无怨(4),礼至则不在争。

揖让而治天下者(5),礼乐之谓也。

暴民不作,诸侯宾服(6),兵革不试(7),五刑不用(8),百姓无患,天子不怒,如此则乐达矣。

合父子之亲,明长幼之序,以敬四海之内,天子如此厂则礼行矣。

【注释]
(1)本节选自《乐记.乐论》。

(2)静:安静。

这里指潜移默化的影响。

(3)文:指礼仪制度。

(4)至:通达。

(5)揖让:礼让。

(6)宾服:服从,归顺。

(7)试:使用。

(8)五刑:指墨、劓、剕宫、大辟五种刑罚。

【】
乐由内心产生,礼体现于外表。

乐由内心产生所以能够潜移默化;礼体现于外表,所以形成礼仪制度。

最好的乐必定平易,最好的礼必定简朴。

乐通达内心则民众没有怨恨,礼仪通行则民众没有冲突。

以礼治理天下,就是指实行礼乐。

暴民不起来作乱,诸侯都来归顺,不必使用武力,不动用多种刑罚,百姓没有忧患,天子不动怒,这就表明乐普遍实行了。

父子相互亲睦,长幼之间次序明确,四海之内的日恩都相互尊敬,这就表明
礼普遍实行了。

【读解】
乐被纳入了儒家的政治理想之中,成为治国安邦的根本之一,同礼相辅相成。

这种政治理想是很独特的:以问代武,以礼乐代兵刑,以感化代专制。

之所以说这是一种理想,是从实际出发的。

也就是说,以感化、说服、规劝来代替必要的强制措施,在现实当中是难以行的通的,历史上大概很少有过不依靠法律、军队来维持统治的政权。

不以强制手段和强力来维护统治当然是好事,而美好的愿望总会受到无情的现实的挑战。

因此,过分夸大乐的作用,只可能造成负面影响,更多的时候,它经常成为统治者用来掩盖专制和暴力的伪装,成为蒙蔽人们的烟幕。

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儒家思想有非常现实、非常功利的一面,同时也有非常理想化、非常不切合实际的一面。

这两个方面时常交织在一起,对历代统治集团和民众百姓产生着深刻的影响。

对次我们有足够清醒的认识,从而决定我们应当来采取的态度。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