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性与大屠杀
现代性_大屠杀与道德_读_现代性与大屠杀_有感_陈献光
现代性、大屠杀与道德———读《现代性与大屠杀》有感陈献光一德国纳粹屠杀犹太人已经过去将近半个世纪,大屠杀在西方已成为一个专有名词,近几十年来西方也出版大量关于大屠杀研究的书籍。
然而,关于大屠杀的研究,或更狭义上说“为什么有可能发生这样的恐怖”,学者们(包括历史学家、社会学家、心理学家等)往往存在两种倾向:其一,关注大屠杀的德国特性和犹太特性,也就是将其视为发生在一个有限的空间和一段有限的时间内的独特事件。
关注大屠杀的德国性和犹太性往往使人们在探讨大屠杀的原因时,会将恐怖的根源追溯到德国特定的社会背景、德国的历史传统以及欧洲的反犹主义等方面。
或许这在某一方面能够阐述大屠杀的特定历史情境,但是此种研究倾向通常会使人们忽略大屠杀本身所存在的一些普遍因素,也就更少地要求对现代性的历史趋势、现代社会的一些问题进行一定程度的思考,使大屠杀作为一个历史事件丧失其反思的意义。
把大屠杀的说明集中在它的德国性和犹太性上,也就将罪行归咎于德国、德国人和纳粹主义者,这事实上就赦免其他所有人尤其是其他所有事物———一切都发生在特定的时间、特定的国家里,它与我们无关,与我们的文明本身无关,只是文明进程中一个非常态的痼疾而已。
其二,将大屠杀看作广泛而常见的一类社会现象中的一个极端,也就是将大屠杀视为类同于普遍的、人人熟悉的那类人种、文化或者种族之间的压迫与迫害中的一项,只不过是较突出的一项。
将大屠杀视为社会的常态的方式,使学者们力图从大屠杀与其他种族屠杀的共同性中寻找原因,因而大屠杀的解释必然牵涉到人类一种原始的、在文化上无法磨灭的自然“属性”———比如洛伦兹提出的本能攻击性等。
这样看待大屠杀的方式的结果只能是套用一套正统社会学的理论模式:社会和心理等因素的结合———人类行为正常的文明化调控的暂时失灵(或社会失范)———道德的崩溃———动物本能的释放———大屠杀。
因而,依据以上的逻辑,大屠杀至多是现代性的一个失败,只是文明化的程度不高的结果。
读《现代性与大屠杀》有感
大屠杀的现代性原因总结与感悟——读《现代性与大屠杀》有感提到“大屠杀”,我们的第一印象便是血腥和暴力,我们常认为它是某个民族的不幸与灾难,或将其看作邪恶之徒对无辜者犯下的一次令人瞠目的罪行。
但是,英国著名社会学家齐格蒙•鲍曼在《现代性与大屠杀》一书中认为“大屠杀并不仅仅是一个犹太人问题,也不仅仅是发生在犹太人历史中的事件。
大屠杀在现代理性社会、在人类文明的高度发达阶段和人类文化成就的最高峰中酝酿和执行,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大屠杀是这一社会、文明和文化的一个问题”,将“大屠杀”与“现代性”联系在一起。
以下我将就书中所提大屠杀原因等内容做出总结和感悟。
首先,发端于启蒙运动的现代历史是一个日渐理性化的过程,经济日益繁荣、政治日趋开明、社会逐步富裕,这些皆为现代性所赐,也充分彰显了人类理性的力量。
人类存在两种理性,工具合理性要求人们千方百计、最有效率地达到既定目标,而价值理性并不过多地关注手段与后果,只是要求行为合乎其本身的固有价值,它不是向外的,而是内在的。
理性的这两种形式之间存在着某些矛盾与冲突,工具理性和现代社会不断地谋求高速发展与巨大进步的理念相契合,也符合现代人对世俗功利和效率最大化的追求,自然而然地在两种理性形式的斗争中占据上风,而价值理性遭到冷遇。
这使得大屠杀事件有极大的发生可能性。
其次,这场大屠杀充分体现了园艺文化与现代官僚体系的合理编织。
现代性对秩序、规范、完美、整齐划一有着与生俱来的绝对好感,并对它们孜孜以求。
其实,这些美好憧憬可谓伴随人类社会始终,而在现代性背景下这种渴求与希望尤为强烈。
鲍曼将其概括为现代性的园艺文化性质。
这种精神主张对自然、社会、他人及自身都采取一种积极管理与合理操控的态度,一切有碍甚至破坏秩序、稳定、整洁的元素,都被视为眼中钉肉中刺,欲先拔而后快。
由这种现代的人为设计与规划就能够通过大规模的“社会工程”来实现“美丽新世界”的建构,在建构新世界的历史中,犹太人所处的地位是特殊的,这些特殊性决定了犹太人在现代社会中被视为阻碍构建新世界的不和谐、破坏性因素,而这给了屠杀者一个最好的理论支撑。
《现代性与大屠杀》读书笔记
《现代性与大屠杀》读书笔记一、前言1942年1月20日之后的某一天,一列火车在铁轨上呼啸奔驰,车上的烟囱像犹太人被扼住的咽喉,吞吐着阵阵生命末期的蒸汽。
而在车厢中相互依偎的犹太人,正带着逃脱牢笼后的些许轻松,甚至是对未来的几分希望,缓缓入梦。
等到太阳照常升起,犹太人发现列车已经开始减速,空气中氤氲着不安与紧张。
那是一种面对陌生事物常有的心情。
列车终于停下,犹太人被德国士兵粗鲁的赶下车,眼睛尚未适应白天的光线,不自觉地揉了揉。
画面更清晰一些,犹太人的眼前只有荒凉和铁丝网,他们到了新的居住地。
居住地的名字叫奥斯维辛。
作者齐格蒙鲍曼在接近五十年后,重新审视这场人类史上的灾难。
通过探寻大屠杀之于社会学的意义、大屠杀中现代性所扮演的角色、大屠杀的独特性与常态性为我们揭示了这样一个结论--大屠杀作为现代性之验证而存在,其成功恰恰证明了现代性的辉煌。
笔者试按照书中逻辑进行梳理,以理性线索串联全书,将"诱使受害者合作"与"大屠杀的特殊性与常态性"两章顺序进行调整。
二、研究大屠杀的意义(大屠杀之后的社会学)对犹太人残酷的大屠杀已成为人类漫长历史中一个抹不去的污点。
然而仅仅把大屠杀简化为私有的不幸和一个民族的灾难是极其危险的。
因为能够让大屠杀再次发生的结构性因素并未消失,只是人们不再关注。
大屠杀随时都有可能在现今背景下再次发生。
对有关文明、现代性与现代文明的社会学理论而言,现目前通过两种方式贬低、误解或者轻视大屠杀对它的意义。
一种方式把大屠杀看作是发生在犹太人身上的事情,看作是犹太人历史中的一个事件。
这使得大屠杀独一无二、平淡而不具代表性,与社会学也没有什么关系。
另一种方式--表面上指向截然相反的方向,但实际上导致了同样的结果--是将大屠杀看作广泛而常见的一类社会现象中的一个极端;这当然是一类令人厌恶和让人反感的现象,但我们还能够(而且必须)忍受。
无论是将大屠杀特殊化还是泛化,都需要一个前提,即大屠杀是现代性进程中的非现代性事件。
读《现代性与大屠杀》有感
读《现代性与大屠杀》有感“大屠杀最震撼我们心灵的,或许不是被屠杀的命运也有可能落到我们身上,而是想到,我们也可能去进行屠杀;过去我们有可能这样做,如果有适当的条件,现在我们仍有可能这样做。
” 英国社会学家齐鲍曼在著作《现代性与大屠杀》中指出关于大屠杀的研究,历史学家、社会学家、心理学家等学者往往存在两种倾向: 其一,关注大屠杀的德国特性和犹太特性,也就是将其视为犹太人历史中的一个事件。
把大屠杀的说明集中在它的德国性和犹太性上,也就将罪行归咎于德国、德国人和纳粹主义者,这事实上就赦免其他所有人尤其是其他所有事物——一切都发生在特定的时间、特定的国家里,它与我们无关,与我们的文明本身无关,只是文明进程中一个非常态的痼疾而已。
就像鲍曼所说:“这也许对大屠杀所在的社会有所诊治,然而却几乎不能增加我们对这个社会正常状态的理解。
”其二,将大屠杀看作广泛而常见的一类社会现象中的一个极端,也就是将大屠杀视为类同于普遍的、人人熟悉的那类人种、文化或者种族之间的压迫与迫害中的一项,只不过是较突出的一项。
将大屠杀视为社会的常态的方式,使学者们力图从大屠杀与其他种族屠杀的共同性中寻找原因,因而大屠杀的解释必然牵涉到人类一种原始的、在文化上无法磨灭的自然“属性”——比如洛伦兹提出的本能攻击性等。
或者会被置于最可怕和最邪恶的——但理论上仍是可接受的——种族灭绝中去。
无论选择哪种方式,结果都是一样。
大屠杀被搁置到人们熟知的历史之流中。
而鲍曼在著作《现代性与大屠杀》中提出另一种观点: 大屠杀不只是犹太人历史上的一个悲惨事件,也并非德意志民族的一次反常行为,而是现代性本身的固有可能,大屠杀式的现象必须被看成是文明化趋势的合理产物和永久的潜在可能。
从社会体制上看 , 大屠杀是同现代官僚体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大屠杀需要大量的资金和资源 , 设计合适的设备 , 制定各种预算、计划和“ 生产” 流程 , 不断协调许多部门的通力合作等等。
鲍曼的《现代性与大屠杀》
鲍曼其人
• 齐格蒙特·鲍曼(Zygmunt Bauman) 1925年出生在波兰西部波兹南一个贫苦的犹 太家庭。
• 1939年,二战爆发,鲍曼全家逃亡苏联。 • 1943年,18岁的鲍曼参加了在苏联的波兰军队,战后,鲍曼升为上尉,不久又
犹太人的处境
• 犹太人被卷进了历史上最残酷的冲突:这就是介于前现代世界和行进中的现代 性之间的冲突。
• 现代性给欧洲犹太人的处境造成的第一个冲击就是使他们被选作反现代主义式 抵抗的首要目标。最早的现代反犹主义者都是反现代性的代言人。
• 在走向现代性的途中,每一扇门在砰然关上时,犹太人的手指正好放在了门缝 上。他们伤痕累累地从把他们从犹太人隔离区解放过程中走出来。他们追求透 明世界的不透明性,是渴望确定性的确定中的不确定性。他们的双腿跨在所有 的屏障上,子弹从每一边呼啸而过。实际上,概念中的犹太人已经被认定是渴 求秩序和清晰的现代梦的“粘性物质”的原型,被认定是一切秩序的敌人:旧 的、新的,尤其是渴望得到的。
现代性与大屠杀
• 大屠杀不只是犹太人历史上的一个悲惨事件,也并非德意志民 族的一次反常行为,而是现代性本身的固有可能。科学的理性 计算精神,技术的道德中立地位,社会管理的工程化趋势正是 现代性的这些本质要素,使得像大屠杀这样灭绝人性的惨剧成 为设计者、执行者和受害者密切合作的社会集体行动。从极端 的理性走向极端的不理性,从高度的文明走向高度的野蛮,看 似悖谬,实则有着逻辑的必然。而拯救之途也许就在于:在任 何情况下,个体都无条件地承担起他的道德责任。
• 从逻辑性出发,纳粹们理性地实施着各各步骤,没有人在屠杀,但所有人都在人集中起来,让他们自己管理自己的人(犹太委员和犹太警察), 直到把大家都送进毒气室为止。在“自我保全”的理性引导下,犹太人选择了 配合。
现代性与大屠杀
将近十个小时左右才读完了这本书,真的很难读,整本书的翻译有一点一言难尽,前面四章和后面四章分别 为两个译者翻译,总的来说读的很困难,偏向于直译,前面有很多很长很长的句子,可能一个句子有五六行,另 外就是这其中有很多的名词需要自己去搜索,所以造成了阅读形式上面的一个困难。中文应该是没有专门的词对 应“holocaust”,所以会被翻译成“大屠杀”。书中有很多可以值得思考的部分,值得看第二遍,如果有更好 的翻译版本那就再好不过了。
现代性与大屠杀
读书笔记模板
01 思维导图
03 读书笔记 05 目录分析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精彩摘录 06 作者介绍
思维导图
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现代性
理性
种族灭绝
道德
种族主义
社会
功能
大屠杀
社会
大屠杀 道德
行动
现代性
现代
个人
现代性
大屠杀
结论
理性
内容摘要
内容摘要
《现代性与大屠杀》是一部反思现代性的力作。知名社会学家齐格蒙·鲍曼认为,大屠杀不只是犹太人历史 上的一个悲惨事件,也并非德意志民族的一次反常行为,而是现代性本身的固有可能。科学的理性计算精神,技 术的道德中立地位,社会管理的工程化趋势,正是现代性的这些本质要素,使得像大屠杀这样灭绝人性的惨剧成 为设计者、执行者和受害者密切合作的社会集体行动。从极端的理性走向极端的非理性,从高度的文明走向高度 的野蛮,看似悖谬,实则有着逻辑的必然。而拯救之途也许就在于:存任何情况下,个体都无条件地承担起他的 道德责任。
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
70%,读了很久,对我来说比较难啃,除了本身内容较深,翻译也很多人诟病。
现代性与大屠杀
《现代性与大屠杀》简评作者:张真班级:09网络工程1班学号:090708148我们没有吸取任何教训。
今天与那时,文明都是一样的危险。
———怀贞·鲍曼对于纳粹大屠杀的理解,人们往往将罪行边际化,把现代国家和集体的犯罪等同于历史上的杀人事件,认为是野蛮的遗留,在现代化进程中未及驯服和有效控制的前社会力量的爆发,从而免除了对现代性的罪咎的追问。
作者不同意这种流行的看法,因为事实是:纳粹大屠杀远远超过了过去的屠杀事件,超过了所有所谓的前现代等价事件并使它们黯然失色。
与纳粹大屠杀比较起来,这些事件是原始的,落后的,不经济的和效率低下的。
无疑地,纳粹大屠杀是现代文明的产物,就像现代社会的其他事物一样,如果用我们惯用的标准来衡量,无论在哪一个方面,都十分杰出地显示出了现代化的成就。
学者常常把“现代性”同进步性联系起来加以定义,如此看来,鲍曼的结论是令人沮丧的。
关于杀人的现代性,鲍曼主要从理性原则、社会组织和科学技术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他在书中第五章《诱使受害者合作》中,仔细剖析了德国人如何动用受害者的理性误导他们的策略。
“牺牲一些,拯救多数”,这是犹太委员领袖在辩词中反复重现的语句;而更多的犹太人,则追逐着“拯救你所能拯救者”的策略,在每次“行动”之后仍然相信这是最后一次,于是,诸如“避免损失”、“活下来的代价”、“更少的罪恶”等计算也就随之产生。
在这里,受害者的理性,成了杀害他们的凶手计划的一部分。
鲍曼指出,在纳粹大屠杀整个漫长而曲折的实施过程中,从来未曾与理性原则发生过冲突。
这是可怕的。
其次,是关于理性化的制度,也即官僚机构的形成与完善。
无论大独裁者希特勒的杀人的想象力如何大胆,如果没有一个庞大的理性的官僚机器以常规程序付诸实践,终将一事无成。
鲍曼多次描述了这样一种现代“园艺”国家观,说是作为一个国家,广大被统治者只是“园丁”从事设计、培植和喷杀杂草等活动的对象。
纳粹大屠杀就是这样合乎逻辑地得以构思和实施的。
《现代性与大屠杀》简析
也 无法 摆 脱感 性 因 素 的影 响 。身 为 流亡 英 国的 波兰 犹 太裔 学 者 , 齐 格蒙 ・ 鲍曼 毅 然担 负 起 了社 会 学 家对
《 现代性与大屠杀》 简析
张天资 , 孙 晨 光
摘要 : 《 现代性与大屠杀》 是 当代 念 创 始 人 之 一 齐格 蒙 ・ 鲍 曼的 反 思 现 代性 力作 。鲍 曼在 书
中提 出纳 粹 对 于 犹 太 人 的 大 屠 杀 绝 非人 类 历 史上 一 次 普 通 的 一 个 民族 对 另一 个 民族 的种 族 灭 绝行 为 , 而 是 这起 惨 剧 背
后 的现 代 性 本 质 要 素 在 发 挥 着 至 关 重要 的作 用 。通 过 对 书 中所提 及 的现 代 种 族 主 义 之 于 大屠 杀 的影 响 、 现 代官僚主 义
与 园 艺 文化 的 关 系、 受 害者 的理 性 以及 道 德 盲视 的社 会 生 产 等 方 面 予 以 分 析 , 进 而 阐释 现 代 性 是 如 何 将 大 屠 杀 等 非 理
的形 式 , 从 而探 讨 置 身 于充满 理 性 的社 会 环 境 中 , 人
要代 表 人物齐格 蒙 ・ 鲍 曼。该 书出 版于 1 9 8 9年 , 并 因
为“ 对 种族 主义 、 种 族灭 绝 、 理性 、 犯罪 社 会 中 的个 人
们 何 以会 催生 极端 非 理 性 的反 常举 动 。值 得关 注 的
大屠杀 进行 反思 的重 任 。对 于鲍曼 而言 , 大 屠 杀包 含 了揭 示现 代 人类 生 存状 态 的重 要 信 息 ,而 作 为 一 名
现代性与大屠杀读后感
齐格蒙·鲍曼,当代世界最著名的社会学家与哲学家之一,是“后现代主义”概念的主要创造者。
他写的《现代性与大屠杀》是一部反思现代性的社会学著作。
鲍曼认为,大屠杀不只是犹太人历经的一个悲惨事件,也并非德意志民族的一次反常行为,而是现代性本身的固有可能。
为了了解本书的创作背景,我特意在百度上搜索了法西斯要迫害犹太人的历史原因。
为什么法西斯要杀犹太人?首先在欧洲歧视和迫害犹太人是一个长期的历史问题。
由于经济活动的成功以及宗教信仰的不同,犹太人横遭歧视。
在古代就有犹太人要不时宰杀信基督教的小孩以祭祀的传说。
后来希特勒也拾人牙慧,鼓吹犹太人有杀生祭祀的习俗。
希特勒利用欧洲长期存在的反犹情绪,并将之推向极端。
其次,纳粹德国杀害犹太人还有经济上的动因。
犹太人历来善于经商,经济活动相当成功。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作为战败国的德国经济十分困难,社会危机严重,而在德国从事商业金融业的犹太人却相当富裕。
纳粹德国出于经济上的需要,煽动反犹情绪,通过排犹屠犹,侵吞犹太人的财产,得到了不少经济上的好处。
另外还有一个原因是,纳粹政权认为犹太人倾向于革命,马克思主义是“国际犹太财团”的政治学说,因而把反犹跟迫害共产党和社会民主党联系起来,以稳固其法西斯统治。
在纳粹统治时期的德国,犹太人由于备受歧视也积极参加了革命活动,因而希特勒耸人听闻地散布犹太人正在暗中颠覆全世界,法西斯政权自然也就将反对犹太主义和反对共产主义联系起来。
还有些学者则强调纳粹德国根深蒂固的种族观念对屠犹的影响。
纳粹政权受狭隘种族优越论的影响,鼓吹社会达尔文主义,认为“犹太人不是人,只是一种堕落的形象”。
希特勒在《我的奋斗》中称“世界历史的一切事件都不过是种族自我保存冲动的表现”。
因而纳粹德国出于种族观念在屠杀犹太人的同时还杀害了50万吉卜赛人和10万德国的智育低能者。
其实很多参与屠杀的德国人甚至在日常行为中具有极高的道德操守,就像二战时在中国丧尽天良的日本军人实际上脱下军装回到家中时还是一样爱自己的妻子爱自己的子女,他们是有感情的,有温情的一面。
现代性与大屠杀读后感
一、执行者
二、旁观者 三、受害者
执行者
首先,现代官僚的组织协调能力事大屠杀成为可能
其次,对于执行者来说,需要克服其动物的同情心本能和道德本能, 纳粹通过隔离、开除国籍等方式将犹太人从道德区里的范围内驱除 出去 最后,现代官僚的运作以细致的劳动分工为基础,使得个体的活动 与集体的活动产生距离,从而以技术责任取代道德责任
齐格蒙鲍曼
读书分享
目录: 1、人物介绍 2、关于大屠杀 3、现代性与大屠杀 4、大屠杀的教训
1.人物介绍
齐格蒙·鲍曼(Zygmunt Bauman)
英国著名社会学家,现代性与后现代释者》《现代性于大屠杀》 《现代性与两难性》闻名于世界
生平简介
1966 年,鲍曼担 选波兰社会学协会 执行委员会的主席。
生平简介
1968 年因反犹主义 和“毒害青年罪”被 驱逐出波兰。
1990 年被授予雅马 尔费奖。
1972 年后任教于 英国利兹大学。
1998 年被授予阿 多尔诺奖。
2.关于大屠杀
观点一
关注大屠杀的德国特性和犹太人特性,也就是将其视为发生在一个 有限空间和一段的时间内独特事件 观点二 广泛而常见的一类社会现象中的一个 极端,也就是将大屠杀视为类同于普 遍的那类人种、文化或者种族之间的 压迫或迫害中的一项,只不过是较为 突出的一项
参考文献
《现代性与大屠杀》 《现代性与大屠杀》系列读后感 相关影视: /show/7bcOwByhg70jci3vDpkcQ...html?ptag=vsogou&st=1_9_2_1&nr=1
旁观者
消极的执行者 责任源于与他人的接近,接近的另一端是社会距离,如果说接近的 道德属性是责任,社会距离的道德属性则是缺乏道德联系
鲍曼的现代性与大屠杀ppt课件
自我保全的考虑
• 犹太委员和犹太警察们面对着一个简单的选 择,要么死,要么让别人死。很多人选择的 是延迟自己的死,以及延迟其亲朋好友的死。
• 不可抵御的活下来的冲动把道德的审慎推到 一边,随之而去的还有人的尊严。在为生存 而遍起的争夺中,自我保全的价值戴上了不 可置疑的选择合法性的王冠。为自我保全所 做的一切都是对的。在最终的结局危如累卵 时,所有的手段都似乎可以自圆其说。
1
鲍曼其人
• 齐格蒙特·鲍曼(Zygmunt Bauman) 1925年出生在波兰西部 波兹南一个贫苦的犹太家庭。
• 1939年,二战爆发,鲍曼全家逃亡苏联。 • 1943年,18岁的鲍曼参加了在苏联的波兰军队,战后,鲍
曼升为上尉,不久又被升为上校。 • 1953年的反犹太清洗中,他成了牺牲品,被突然撤消职务。 • 任教。 • 1966年,鲍曼担选波兰社会学协会执行委员会的主席 • 1968年因反犹主义和“毒害青年罪”被驱逐出波兰 。 • 1972年后任教于英国利兹大学。 • 1990年被授予雅马尔费奖。 • 1998年被授予阿多尔诺奖。
故事讲述一场突如其来的气候异变让地球上大部分人类灭亡在一列没有终点沿着铁轨一直行驶下去的列车上载着地球上最后幸存的人们雪国列车成为了他们最后的归宿最后的信仰也是最后的牢笼在这里受尽压迫的末节车厢反抗者为了生存与尊严向列车上的权利阶层展开斗争
鲍曼《现代性与大屠杀》 Modernity and The Holocaust
10
社会管理的工程化趋势
• 大屠杀配备着只有最先进的科学可以提供的武器,走的 路线也是由科学管理有序的组织所设计。现代文明不是 大屠杀的充分条件,但毫无疑问是必要条件。没有现代 文明,大屠杀是不可想象的。所以,大屠杀不是人类现 代化之前的野蛮和非理性习俗遗传。它是现代性大厦里 的一位合法居民,更确切说,它是任何一座其他大厦里 都不可能有的居民。
现代性与大屠杀读书笔记(原创5篇)
现代性与大屠杀读书笔记(原创5篇)现代性与大屠杀读书笔记篇1在历史的长河中,大屠杀是一种深刻的悲剧,其残忍和冷酷让人难以想象。
在现代社会,我们可能很难想象那种极端的人类行为,但大屠杀仍然是一个重要的历史事件,它提醒我们要珍惜和平,远离战争。
在《现代性与大屠杀》这本书中,作者通过对大屠杀的历史背景、文化影响和现代意义的分析,探讨了现代性与大屠杀之间的关系。
他认为,大屠杀不仅仅是一个历史事件,也是一个文化现象,它深刻地影响了现代社会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在书中,作者通过引用历史资料和文献,详细描述了大屠杀的起因、经过和后果。
他指出,大屠杀是由纳粹德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因素所导致的,这种极端的行为不仅摧毁了犹太人和其他少数族裔的生命,也破坏了人类文明的基石。
除了描述大屠杀的历史背景和后果,作者还深入探讨了现代性与大屠杀之间的关系。
他认为,现代性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它包括了科技进步、经济发展和文化变革等方面。
在某种程度上,大屠杀可以被视为现代性的产物,因为它是在现代社会的背景下发生的。
作者认为,大屠杀的根源在于现代性的扩张和政治极权主义的崛起。
在现代化的进程中,人们追求科技进步和经济繁荣,却忽视了道德观念和人文关怀。
在这种背景下,政治极权主义得以兴起,而极权主义政府往往会采取极端的行为来维护自己的统治。
通过对大屠杀的描述和分析,作者揭示了现代性与大屠杀之间的联系。
他认为,我们不能简单地谴责大屠杀是纳粹德国的错误,而应该深入思考现代性所带来的问题。
我们需要反思现代性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以避免类似的悲剧再次发生。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作者的思想深度和历史眼光。
他通过深入的研究和分析,揭示了大屠杀背后的历史和文化因素,让我们更好地理解这个历史事件的本质和意义。
同时,他也提醒我们要关注现代性所带来的问题,以避免类似的悲剧再次发生。
总之,《现代性与大屠杀》是一本值得一读的好书。
它不仅让我们了解了大屠杀的历史和意义,也让我们思考了现代性所带来的问题。
《现代性与大屠杀》读书报告
《现代性与大屠杀》读书报告1.楔子或许是巧合,一个鲍曼在所有人都不曾相信现代社会会产生大屠杀的时候,帮助第三帝国实现了这个规划;而另一个鲍曼(也就是齐格蒙·鲍曼)则在人们渐渐遗忘大屠杀的时候,把它又重新摆到了世人面前。
后者重提此事的目的不在于缅怀族人悲痛的过去或警示世人要小心极个别的“恶魔”的再生,而是告诉我们大屠杀究竟与我们这个时代的光辉源泉——现代性,是多么的亲密无间,如影随形。
作者在这本书中步步推进,由当前及过去不久社会学家们的研究中对于整个现代性潜在的危机的冷落与忽视;到犹太人当年的经历之中所体现出来的大屠杀与现代文明某些特性的联系;再到米格拉姆的实验是如何证明那些“残酷、野蛮的行为”仍旧潜藏在现代文明的各个角落,并且它们的阴影在我们经历过那些“残酷的事实”之后,不仅没有缩小,反而日渐庞大;在本书的最后,审视了道德在社会学理论视野之中的地位并由此提出对当下的社会学理论进行根本性修正的主张。
2.不是疯狂的宣泄,而是秩序井然的浩大工程“大屠杀是一个典型的现代现象,脱离现代性的文化倾向和技术成就的背景就无法理解。
”因而,我们要注意到大屠杀之所以能够达到如此骇人的规模与令人惊叹的速度,与科学技术的灵活运用以及理性的思考是密不可分的。
尽管,许多人会将“水晶之夜”作为反犹主义的突出体现——被官方怂恿的一群暴徒在一夜之内杀害了一百多个犹太人,然而鲍曼告诉我们,假如每天都是“水晶之夜”,那么要达到最终统计的600万犹太人遇害的实际结果,至少也要200年。
“愤怒与狂暴作为群体灭绝的工具是极其原始和低效的。
它们通常在工作完成之前就已经消失。
因此无法把宏大的计划建立于其上。
”正如我们前面所说的,将大屠杀最终实现的不是穷凶极恶的暴徒或是充满反社会思想的心理变态,而是那些具有高度理性思维的,恪尽职守的现代人。
经过我们已然在之前论述过的种种之后,摆在这些“现代人”面前的不是一个艰难的道德选择而是一个技术难题,现代性在教给这些学生现代的科学技术与分工体系的时候,也在冥冥之中用技术责任代替了他们的道德责任。
现代性和大屠杀
03 精彩章节 Exciting chapter
精彩章节 Exciting chapter
认为大屠杀的刽子手是我们文明的一种损伤或一个病疾——而 不是文明恐怖却合理的产物——不仅导致了自我辩解的道德安 慰,而且导致了在道德和政治上失去戒备的可怕危险。一切都发 生在“外面”——在另一个时间、另一个国家。“他们”所受 到的责备越多,“我们”这些其余的人就越安全,我们为捍卫这 种安全所要做的也就越少。一旦将对罪行的归咎与对原因的落实 等同起来,也就不必去质疑我们为之骄傲的清白与心智健全的生 活方式了。
读书 分享会
BOOK CLUB
CONTENTS
目 录
图书简介 introduce a good book 作者介绍 About the author 精彩章节 Exciting chapter 读后感悟 Reader Response
01 图书介绍 introduce a good book
图the author
作者介绍 About the author
齐格蒙特·鲍曼(Zygmunt Bauman,1925年-2017年1月9日), 1925年出生在波兰西部波兹南,英国利兹大学和波兰华沙大学社会 学教授。1969-1971年在特拉维夫和海法大学任教,后前往英国, 任利兹大学终身教授,曾在伯克利、耶鲁等大学任客座教授。著有 《现代性与大屠杀》,《立法与阐释者》,《现代性与矛盾性》等 。2017年1月9日,于位于英国的家中去世,享年91岁。
读后感悟
大屠杀不是现代文明的反面,而是存在于 其中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作者说出了一个 被我们忽略的可怕的事实。
01
读后感悟
沉默是最大的悲哀。 等级森严的官僚制 度,科学研究的价值无涉,道德冷漠的社会
现代性与大屠杀阅读笔记
齐格蒙特·鲍曼的《现代性与大屠杀》阅读笔记一、为什么会有异类恐惧症?异类恐惧症——外来者之所以威胁到自身群体的团结和自我认同,与其说是因为外来者使群体本身对一个地区实行的控制或者以熟悉的方式行动的自由变得不确定了,倒不如说是因为它模糊了界线自身,并抹掉了熟悉(正确是)生活方式和不熟悉(错误的)的生活方式之间的差异。
这就是“我们中间的敌人”的情况——这种情况会激起一股热切的划分界线之潮,在因为自我控制和自我管理的雄心而显得独特的现代社会里,种族主义却宣称存在着某一种群的人,他们顽固并死不回头地抵制所有的控制,并不受任何旨在改善的努力的影响。
二、种族主义与异类恐惧症的区别种族主义由于某个实践活动而与异类恐惧症和竞争者敌意相分离,这个实践活动既包含了种族主义,也通过种族主义得以合理化;这是一个将建筑、园艺策略和医学策略结合起来的实践——即通过切除既不适合想象中的完美现实、也无法被改造以适合这种完美现实的当前现实要素,以服务于人为社会秩序的建造。
在社会工程作为一个以科学为基础,朝向新的、更好的秩序目标的概念中,种族主义确实是与现代性的世界观和实践活动相共鸣的。
三、犹太人自身特点至于犹太人,罗森伯格曾写道:“聪茨把犹太教称做犹太人灵魂的冲动。
现在犹太人即使被洗礼十次也无法挣脱这个冲动,这种影响的必然结果总是相同的:没有生气、反基督教和实利主义。
犹太人——园艺对象的荒地、无价值的生命、无民族的民族。
犹太人是超国家的精英,是所有有形力量背后的无形力量,是据说自发和无法控制的、但通常不幸和使人困惑的命运变化的隐蔽的管理者。
世界范围内迁徙,不民族的民族,对别人来说总是”闯入者”担任着不光彩的角色,“骑墙者”,还有宗教信仰的差异。
启蒙运动使新神即位,使大自然登临大宝,科学的合法化成为启蒙运动唯一的正统信仰,而科学家则成为它的先知和神父。
原则上,一切都可以进行客观的研究;而且一切都是可知的——可靠并真实地可知。
读《现代性与大屠杀》(鲍曼著)
读《现代性与大屠杀》(鲍曼著)Modernity and HolocaustBy Zygmunt Bauman中译本《现代性与大屠杀》鲍曼著很遗憾没有早点阅读这本书。
很早就知道这本书,知道它的主题,也知道关于它的赞誉之词,电子版在Kindle中存放了很长时间。
迟迟没有打开这本书的缘故,正如鲍曼书中所说,我与许多人一样,以为纳粹针对犹太人大屠杀这场旷世邪恶事件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个曲折,已经遥远而去,与我的研究和思考关系甚远,无暇顾及。
旅途中打开这本书不久就意识到,鲍曼所讨论的问题就在我们身边,而且与自己多年研究过程中不时袭来的思绪息息相关。
简要概括这本书的核心思想如下:发生在20世纪上半叶的那场纳粹种族灭绝的大屠杀,不是人类文明史的暂时挫折,不单单是邪恶力量所为,而是近现代发展起来的严密理性组织的产物,是随人类文明演变而来的现代性所孕育的副产品。
鲍曼直言道,没有人类文明的现代性,没有理性组织,就没有大屠杀。
这个认识令人震惊,也细思极恐,让我们重新审视近现代史上各种人为大灾难的渊源。
* 注:除了特别注明外,下面的引文及页码均来自中译本(杨渝东译)。
我依据英文版对个别词语、表达有所修正。
现代性、大屠杀与社会科学的失责鲍曼的讨论始于针对社会学关于大屠杀的研究工作的批评。
关于大屠杀的解释中两种观点盛行:一种认为这是针对犹太人和犹太人历史所发生的特定历史事件,是一个民族的悲剧;另一种观点认为,可以按照社会学司空见惯的研究范式来罗列各种因素,然后在实证基础上一一检验其合理性,剥离出有显著影响力的因素,以为解释。
这些解释的基本思路是,人类文明的进程是一个逐渐走出野蛮行为、走出弱肉强食的霍布斯世界的过程。
而“大屠杀是历史正常发展过程中的断裂,文明社会体内生长的毒瘤,健全心智的片刻疯狂”(p.294)。
换言之,这是人类文明演进过程中的挫折,是文明要素的暂时失灵所致。
如此,人们常常将大屠杀归咎于纳粹暴徒的人性失落、病态以及某些特定的社会和种族冲突,特别是一些与现代文明相悖的社会因素。
鲍曼的《现代性与大屠杀》
技术的道德中立地位
• 正是由于工具理性的精神以及将它制度化的现代官僚体系 形式,才使得大屠杀之类的解决方案(the Final Solution)不 仅有可能,而且格外“合理”——并大大增加了它发生的 可能性。
• 大屠杀得以完成的条件也许仅仅是使基本的道德驱力的影 响弱化,使屠杀机器与这种驱力产生并起作用的领域相隔 离,使这种驱力边际化或者对于任务而言彻底无关。
现代性与大屠杀的关系
• 从思想根源上看,这一种族灭绝计划跟两个 现代性的世界观和实践活动紧密相关。一个 是科学理性;另一个是社会管理思想。 • 从社会体制上看 ,大屠杀是同现代官僚体系 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 从实际操作上看,大屠杀是同现代工业技术 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大屠杀的教训
• 其一:大多数人在陷入一个没有好的选择或者好 的选择代价过高的处境中时,很容易说服自己置 道德责任于不顾,而另行选取合理利益和自我保 全的准则。在一个理性与道德背道而驰的系统之 内,人性就是最主要的失败者。
拯救之途
• 在纳粹内部,岗位职务与技术责任代替了道德 责任。而在犹太人内部,自我保全的压力压倒 了道德的选择。在整个社会的道德处于缺失状 态之下。大屠杀,名正言顺地发生。
• 道德与实用的分离是我们的文明进程得以取得 最蔚为壮观的成就和最令人胆寒的罪行的基础, 而它们的重新组合则意味着我们这个世界同自 己令人生畏的力量做出妥协的可能。
• 这种弱化、隔离和边际化是纳粹统治动用了现代工业、运 输、科学、官僚机制以及技术等强悍的工具所取得的成就。
• 在官僚体系内,上级是道德关怀的最高目标,同时又是最 高的道德权威。超我从评价行为的善与恶转到评价个人在 权威体系中的功能行使的好还是坏。
• 在道德管制的领域内所取得的种种社会成就当中, 需要提到的是:距离的社会生产,它废止或者削 弱了道德责任的压力;技术责任代替了道德责任, 这有效地掩盖了行动的道德意义;以及区隔和割 离的技术,这增加了对那些应该是道德评价对象 以及道德刺激反应对象的他人所遭受的命运的淡 漠。
现代性与大屠杀读后感
现代性与大屠杀读后感《现代性与大屠杀》是由德国社会学家托马斯·加尔伯斯于1986年所写的一本书。
该著作以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学为基础,探讨了大屠杀是如何发生的,并反思了现代性的本质。
在此书中,加尔伯斯提出了名为“现代性罪”的概念,他认为,大屠杀作为现代性的产物,是由现代社会生产力的高速发展和现代处理大规模社会问题的能力的不断提高而产生的。
同时,该书还探讨了现代性的本质,以及在现代性的背景下,个人主义和权力集中的关系等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我的阅读体验与感受颇为深刻。
首先,我认为,现代性不仅是一种社会形态,更是一种思想方式。
现代性的出现,意味着人们开始相信理性和科学是能够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这一思想开启了现代社会的大门。
然而,随着现代性的发展,权力、利益与利己主义逐步成为了社会的主要驱动力,这也是大屠杀的深层次原因。
加尔伯斯的思考,让我感受到了对于现代性的深度反思。
他认为,现代性本身承载着许多弊端,如市场经济的不稳定性、工业化的环境破坏等等,但这些问题却被人们所忽视。
因此,我认为,我们需要对于现代性进行更加深入的反思和批判,以期能够避免那些看上去不可避免的悲剧。
除此之外,我还认为,《现代性与大屠杀》在人类思想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该书不仅让人们认识到了现代性的深层次成因和其弊端,而且指出了思想、文化和历史的多样性所能发挥的积极作用。
因此,这本书并非只是一本纯粹的社会学著作,而是一本对于人类思想史具有重要影响的著作。
最后,我还想提出一些创新的思考与观点。
首先,对于现代性而言,我们应该改变其发展方向,注重人类道德共识的建立,以期实现社会的稳定和持久发展。
其次,我们应该对于那些利益驱动的行为予以警惕,从而避免类似大屠杀这样的悲剧再次重演。
最后,我们应该重视文化和历史的多样性,多元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有助于提高人类的普遍意识和共识,从而形成共识基础并减少人类间的冲突。
总之,托马斯·加尔伯斯的《现代性与大屠杀》以其深度的思考和深刻的观点,为我们揭示了现代性的弊端和深层次原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Zygmunt Bauman)
作者介绍
• 齐格蒙特·鲍曼(Zygmunt Bauman) 1925年出生在波兰西部波兹南一个贫 苦的犹太家庭。 • 1939年,二战爆发,鲍曼全家逃亡 苏联。 • 1943年,18岁的鲍曼参加了在苏联 的波兰军队,战后,鲍曼升为上尉, 不久又被升为上校,就是在这个时期, 鲍曼开始攻读社会学的学位,师从波 兰当时的知名学者奥索夫斯基和霍施 菲尔德。
主要著作
•《立法者与阐释者》 •《现代性与大屠杀》 “现代性三部曲” •《现代性和矛盾态度》 •《后现代伦理学》 •《生活在碎片之中》 “后现代性三部曲” •《后现代性及其缺憾》 •《流动的现代性》 •《被围困的社会》
内容简介
• 《现代性与大屠杀》是一本关于“二战”期间德 国纳粹对600 万犹太人实行种族灭绝大屠杀的专著。 • 这是一本反思现代性的力作。鲍曼认为,大屠杀 不只是犹太人历史上的一个悲惨事件,也并非德意 志民族的一次反常行为,而是现代性本身的固有可 能。科学的理性计算精神,技术的道德中立地位, 社会管理的工程化趋势,正式现代性的这些本质要 素,使得像大屠杀这样灭绝人性的惨剧成为设计者、 执行者和受害者密切合作的社会集体行动。从极端 的理性走向极端的非理性,从高度的文明走向高度 的野蛮,看似悖谬,实则有着逻辑的必然。而拯救 之途也许就在于:在任何情况下,个体都无条件地 承担起他的道德责任。
我的体会
•真实 •震撼 •鲍曼对大屠杀的研究并非只是采理学、伦理学、哲学 等学科相关的已有成果 ,将它们结合起 来 ,使 自己的研究具有一种综合性和 立体化的特点。
谢谢欣赏~~ 谢谢欣赏
作者介绍
•在1953年的反犹太清洗中,他成了牺牲品, 被突然撤消职务。 •他于1954年起在波兰华沙大学哲学与社会科 学系任教。 •1966年,鲍曼担选波兰社会学协会执行委员 会的主席。 •1968年因反犹主义和“毒害青年罪”被驱逐 出波兰 。 •1972年后任教于英国利兹大学。 •1990年被授予雅马尔费奖 •1998年被授予阿多尔诺奖
大屠杀的教训
• 其一,在一个理性与道德背道而驰的系统 内,大多数人很容易置自己的道德责任于不 顾,另行选择了合理利益和自我保全的准则。 • 其二,将自我保全凌驾于道德责任之上, 无论如何不是预先被注定的;总有人选择 后者 ,哪怕人数很少 。这表明,邪恶不是万 能的;同时也表明,是屈服还是反抗 ,归根 到底,是一个人选择的结果。
目录
•第一章 导论:大屠杀之后的社会学 第一章 导论: •第二章 现代性、种族主义和种族灭绝 第二章 现代性、种族主义和种族灭绝(1) •第三章 现代性、种族主义和种族灭绝 第三章 现代性、种族主义和种族灭绝(2) •第四章 •第四章 大屠杀的独特性和常态性 •第五章 诱使受害者合作 第五章 •第六章 服从之伦理 读米格拉姆 第六章 服从之伦理(读米格拉姆 读米格拉姆) •第七章 一种道德的社会学理论初探 第七章 •第八章 事后的思考:理性与羞耻 第八章 事后的思考: • 附 录 道德的社会操纵:行动者的道德化,行 道德的社会操纵:行动者的道德化, 动的善恶中性化
大屠杀与现代性的密 切关系
• 从思想根源上看,这一种族灭绝计划跟两个 现代性的世界观和实践活动紧密相关。一个 是科学;另一个是社会管理思想。 • 从社会体制上看 ,大屠杀是同现代官僚体系 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 从实际操作上看,大屠杀是同现代工业技术 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鲍曼认为 ,大屠杀中表现出的人的残酷性 ,与 执行者的个性关系很小,与将权力和服从视为 常态的社会结构的关系却非常密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