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酵工程与设备 教材
发酵工程与设备课程设计

发酵工程与设备课程设计一、前言发酵工程与设备是当今生物制造领域不可或缺的重要学科,是指利用微生物、酶或其他生物体生理代谢过程,将有机原料转化为有用的终端产品和中间体的过程。
本课程设计旨在使学生了解发酵工程原理、技术与设备,提高发酵工程设计能力,并通过实验综合掌握发酵过程控制基本技术。
二、教学内容与目标2.1 教学内容本课程设计将涵盖以下内容:1.发酵工程原理2.发酵过程控制3.发酵设备设计4.实验掌握发酵过程控制技术2.2 目标1.理解发酵工程的基本原理2.掌握发酵过程控制的基本技术3.熟悉发酵设备的设计方法和操作指导4.实验熟悉并掌握发酵过程控制的基本技术三、教学方法1.前期讲授2.现场演示3.讨论交流4.实验操作3.1 前期讲授前期课程采用传统教学方法,通过课堂讲解、课件演示等方式,讲解发酵工程与设备的基本知识理论,包括发酵过程原理,发酵工艺设计,以及设备选型等内容。
3.2 现场演示通过现场演示,让学生了解设备的结构、工作原理、操作流程等,并注意安全操作,熟悉各种发酵设备的特点及优缺点,培养学生维护设备的基本技能,提高实践能力,增加学生实际操作的经验。
3.3 讨论交流通过讨论及交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和思考,培养学生合作精神,使他们在互相合作、互相帮助、共同探索、共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思考能力和创新意识。
3.4 实验操作实验环节是发酵工程与设备课程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实验操作,让学生练习发酵设备的操作、监测及控制技术,同时将前面所学到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培养实际操作的能力,加深对发酵工程与设备的理解。
四、实验方案在本课程设计的实验部分,将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实现对学生的培养:4.1 实验目的让学生熟悉发酵计算和控制技术,实践运用各种发酵设备如发酵罐、摇瓶等,加深对微生物发酵过程的理解和应用。
4.2 实验材料1.液体培养基2.离心机3.稀释管4.发酵罐5.摇瓶6.发酵设备控制系统4.3 实验操作1.发酵罐操作实验在实验室中,选择一种微生物,用该微生物进行发酵实验,包括对发酵基质的处理、发酵罐的操作和监控、pH值、DO值的测定,最后得出发酵反应动力学参数。
发酵工程和设备试验指导书(河科大)

《发酵工程及设备》实验指导书(适用专业:食品科学与工程)2007年9月实验一摇床培养确定酵母菌体培养和营养条件一.实验目的:掌握微生物斜面培养基、种子培养基及发酵培养基确定方法,学会对已确定菌种确定实验室发酵工艺。
二.实验原理生物量的测定方法有比浊法和直接称重法等。
由于酵母在液体深层通气发酵过程中是以均一混浊液的状态存在的,所以可以采用直接比色法进行测定。
三.仪器与试剂1.仪器设备全恒温振荡培养箱,分光光度计、电热恒温水浴槽、天平、电炉。
2.试剂(1)葡萄糖标准溶液:准确称取100 mg分析纯葡萄糖(预先在105℃烘至恒重),置于小烧杯中,用少量蒸馏水溶解后,定量转移到100 ml的容量瓶中,以蒸馏水定容,冰箱中保存备用。
(2)3, 5-二硝基水杨酸试剂(DNS试剂):甲液:溶解g苯酚于ml 10%氢氧化钠中,并稀释至69 ml,在此溶液中加入g亚硫酸氢钠。
乙液:称取g酒石酸钾钠,加到300 ml 10%氢氧化钠溶液中,再加入880 ml1%的3、5-二硝基水杨酸溶液。
将甲液与乙液相混合即得黄色试剂,贮于棕色试剂瓶中,放置7-10天以后使用。
(3)37%甲醛溶液(4)mol/L氢氧化钠溶液:称取2 g氢氧化钠,溶于水并稀释至1000 ml。
四.实验方法(1)培养基的配制(见表1,2)表1 正交表试验设计因素水平葡萄糖蔗糖酵母膏KH2PO4123表2 正交表实验方案编号葡萄糖(A) 蔗糖(B)酵母膏(C)KH2PO4(D)生物量(OD)0h 12h 24h 36h 48h 60h1 (1) (1) (1) (1)2 (1) (2) (2) (2)3 (1) (3) (3) (3)4 (2) (1) (2) (3)5 (2) (2) (3) (1)6 (2) (3) (1) (2)7 (3) (1) (3) (2)8 (3) (2) (1) (3)30 min,冷却。
(3)冷却后接种(接种量为5%),置于28℃培养箱进行培养。
发酵工艺与设备课程教学大纲

《发酵工艺与设备》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总学时数:51学时总学分数:课程性质:适用专业:一、课程的任务和基本要求:发酵工程是现代生物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广泛应用于农业、医药、食品、环保、能源和化工等领域,涉及到全人类所面临的营养与健康、环境与资源等人们日常生活、社会重大问题及国家战略性问题。
通过发酵过程进行的产品开发和环境保护,已经并将继续给人类带来巨大经济和社会效益。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对发酵过程中的化学、生物学和工程学的现象和问题有较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本课程突出介绍发酵工程中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系统的阐述发酵的菌种来源、培养基制备、灭菌和种子扩大培养,发酵过程中的操作方式、工艺控制,发酵工业设备的构造及性能和操作原理,产物的分离方法等,并简要介绍微生物代谢调节、基因工程菌发酵和动植物细胞培养等内容。
要求学生将基础课和专业课与发酵工业的操作原理结合起来,掌握发酵工程中的基本概念,理解和掌握发酵工艺过程的特点和规律,为将来从事生物技术和生物工程的有关科研和生产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要求先修课程∶生物化学、微生物学、物理化学、化工原理、机械设备基础。
二、基本内容和要求:本课程《发酵工艺与设备》(Fermentation technology and equipment)主要讲解发酵过程中的共性规律,按发酵工艺流程来编排教学内容,课程内容主要包括菌种的来源、培养基的制备、灭菌技术、种子的扩大培养、发酵过程原理及反应动力学、发酵过程工艺控制、微生物的代谢调节、发酵设备、动植物细胞培养,发酵产物的提取与精制等,并以具体发酵产品案例贯穿在每一章里面。
要求学生理解和掌握发酵过程的基本原理和概念,在生物学和工程学层次上掌握对发酵生产过程的分析方法、操作方法、工艺控制等,在整体上对发酵过程工艺流程有一个完整的认识,达到学生既能掌握发酵过程的基础理论知识,又能提高应用理论知识于实践的目的。
三、实践环节和要求:无四、教学时数分配:第三章微生物发酵培养基3.1 培养基的类型3.2 发酵培养基的成分和来源3.3 发酵培养基的设计与优化 4第四章灭菌4.1 灭菌的方法4.2培养基与发酵设备的灭菌4.3 空气的除菌4.4 无菌检测方法4.5 发酵“三废”的安全处理2第五章种子的扩大培养5.1 种子的制备工艺5.2 种子质量的控制措施5.3 种子制备的放大技术 2第六章发酵过程原理与动力学6.1 发酵过程的物料平衡6.2 分批发酵过程6.3 连续发酵过程6.4 补料分批发酵过程6.5 发酵与分离的偶合4第七章发酵过程氧的传递与供需7.1 微生物对氧的需求7.2 发酵过程氧的传递7.3 发酵过程耗氧与供氧的关系7.4 影响氧传递的因素7.5 溶氧、摄氧率和K L a的测定 5第八章发酵过程的工艺控制8.1 发酵工艺控制概述8.2基质浓度对发酵的影响及其控制8.3 种子质量的影响8.4 温度对发酵的影响及其控制8.5 pH对发酵的影响及其控制8.6 溶氧对发酵的影响及其控制8.7 二氧化碳和呼吸商8.8 补料对发酵的影响及其控制8.9 泡沫对发酵的影响及其控制8.10 发酵终点的判断8.11 发酵染菌的防治8.12 发酵过程参数检测8.13 基因工程菌的发酵15第九章微生物的代谢调节9.1 初级代谢调节9.2 次级代谢调节9.3 代谢工程 3第十章动、植物细胞培养10.1 动物细胞培养10.2 植物细胞培养3第十一章发酵设备11.1 发酵罐的类型与结构11.2 发酵罐的设计与放大11.3 搅拌功率的计算及电机选配 3第十二章发酵产物的提取与精制12.1提取与精制的一般工艺流程12.2 发酵液的预处理与固液分离方法12.3 微生物细胞的破碎技术12.4 产物的分离方法12.5 产物的精制方法3五、其它项目:无六、有关说明:1、教学和考核方式:教学方式:在课堂教学中主要采用多媒体手段,同时结合案例分析及学习最新文献方法的教学方式。
发酵工程及设备-第二章

从石油产品制造产品(水杨酸等) 消除环境污染(处理石油废水,含酚、
氰和化学农药的污水等 )
d,黄单胞菌(Xanthomonas)
形态特征: 细胞直杆状;两端钝圆稍尖;大小为0.4~0.7×1.2~1.5μm。 革兰氏染色阴性, 无芽孢, 极生鞭毛。 在含蔗糖的琼脂平板上可形成圆形、边缘整齐、粘稠光滑
d:双歧杆菌(Bifidobacterium)
菌体细胞呈现多形态 革兰氏阳性 不形成芽孢 不运动 不抗酸 厌氧菌
葡萄糖
双歧途径
乳酸 乙醇
活性双歧杆菌的乳制品或微生态制剂
E:丙酸杆菌(Propionibacterium)
• 革兰氏阳性 • 无芽孢 • 不运动 • 细胞呈多形态
薛氏丙酸杆菌 费氏丙酸杆菌
味精生产中使用的主要菌种
生物素是必需的生长因素,硫胺素或某些氨基酸有促进生长的作用。能利用葡 萄糖、果糖、甘露糖、麦芽糖等产酸,但均不产气。通气培养在含葡萄糖和尿 素或铵盐的适宜培养基中,能大量积累L-谷氨酸。
C:乳酸杆菌(Lactobacillus)
革兰氏阳性
大小一般为0.5~1×2~10 μm,长丝(单个或成链)
液体培养基上
均匀混浊; 沉淀生长; 表面生长。
(4)工业上常见的种类
A.革兰氏阴性无芽孢杆菌
a,大肠杆菌(Escherihia coli)
大肠埃希氏杆菌,简称为大肠杆菌,是最为著名的原核生物。
• 特征:细胞杆状,长度为0.5×1.0~3.0μm,有的近似 球状,有的则为长杆状。革兰氏染色阴性。能运动或 不运动,运动者周生鞭毛。许多小种产生荚膜或微荚 膜,无芽抱。
b,醋酸杆菌(Acetobacter)
发酵工程与设备第九章、第一讲-发酵放大与设计

气体吸入量与液体循环量之比较低,对于耗氧 量较大的微生物发酵不适宜。
机械搅拌通风发酵罐
(二) 罐体的尺寸比例
H----柱体高 (m) HL---液位高度(m) D----罐内径 (m) d----搅拌器直径 s----两搅拌器的间距 B----最下一组搅拌器距罐 底的距离 W----挡板宽度
H / D = 1.7 ~ 4 d / D = 1/2 ~ 1/3 W / D = 1/8 ~ 1/12 B / d = 0.8 ~1.0 (s/d)2 = 1.5 ~2.5 (s/d)3 = 1 ~2
用水量大
6、轴封、联轴器和轴承
上
下
传
传
动
动
1)轴封
作用: 使罐顶(或底)与搅拌轴间的缝隙密封; 防止泄漏和染菌
类型: 填料函 端面轴封
1 转轴 3 压紧螺栓 5 铜环
2 填料压盖 4 填料箱体 6 填料(石棉等)
填料函
构成 优点:结构简单、价格低
缺点: 易渗漏,寿命短 对轴磨损较重 摩擦功率消耗大
雷诺(Reynolds),英国,流型判别的依据 雷诺实验(1883年)表明,流动的几何尺寸(管内径d)、 流动的平均流速u及流体性质(密度ρ和粘度μ)对流型的变化 有很大影响。可以将这些影响因素综合成一个无因次的数群 作为流型的判据。
Re=d·u·ρ/μ
d—管内径; u—流动的平均流速 ρ—流体密度; μ—流体粘度
VL —— 发酵罐内发酵液量(m3) Qc —— 发酵液循环量(m3/s) d —— 环流管二内径(m)
—— 发酵液在环流管内流速(m/s)
2)压比、压差、环流量间的关系
发酵液的环流量与通风量之比称为气液比。
A = Qc / Q
教材.教案--发酵工程与设备 教材

发酵工程与设备第一章绪论生物技术作为21世纪高新技术的核心,对人类面临的食品、资源、健康、环境等重大问题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大力发展生物技术及其产业已成为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
一.发酵工程的主要内容发酵工程(Fermentation Engineering)属于生物技术的范畴,生物技术又称生物工艺学,最初是由一位匈牙利工程师Karl.Ereky于1917年提出的。
当时他提出的生物技术这一名词的涵义是指甜菜作为饲料进行大规模养猪,即利用生物将原料转化为产品。
现在的生物技术的定义为:生物技术是应用自然科学及工程学原理依靠生物催化剂的作用将物料进行加工以提供产品或社会服务的技术。
因此,生物技术是一门综合性多学科技术,他涉及的基础学科有生物学、化学和工程学。
下图为生物技术与基础学科关系的示意图。
它逐渐成为与生物学、生物化学、化学工程等多学科密切相关的综合性边缘学科。
现代生物技术作为一门新兴的高科技术产业,它的生命力在于他对社会经济和发展的各个方面都带来了极大冲击和影响。
发酵工程是指在最适发酵条件下,发酵罐中大量培养细胞和生产代谢产物的技术。
发酵工程由于涉及到生物催化剂,因而与化学反应有关。
由于生物技术的最终目标是建立工业生产过程为社会服务,因而该生产过程可称为生物反应过程(亦称为生化反应过程)。
在发酵技术中一般包括微生物细胞或动植物细胞的悬浮培养,或利用固定化酶,固定化细胞所做的反应器加工底物(即有生化催化剂参加),以及培养加工后产物大规模的分离提取等工艺。
主要是在生物反应过程中提供各种所需的最适环境条件。
如酸碱度、湿度、底物浓度、通气量以及保证无菌状态等研究内容。
二、发酵工程的发展历史生物技术的发展和利用可以追溯到1000多年(甚至4000多年)以前如酒类的酿造。
而人类有意识地利用酵母进行大规模发酵生产是在19世纪。
当时进行大规模生产的发酵产品有乳酸、酒精、面包酵母、柠檬酸和蛋白酶等初级代谢产物。
教案.教材(—发酵工程与设备教材)-_0

教案.教材(—发酵工程与设备教材)-是利用微生物自身的分解和净化能力从废水中去除污染物的过程虽然废水的生物处理过程和微生物反应过程都是微生物反应过程,但与后者相比,废水的生物处理具有以下特点:a)是由各种微生物如细菌和其他真菌、原生动物、微体动物等组成的混合培养物体系b)几乎都采用连续操作系统微生物生存的环境条件波动很大d)反应旨在消除有害物质,而不是代谢物和微生物本身五、生化工程生化工程的基本内容是利用化学工程的原理和方法开展生物技术实验室成果产业化开发的一门学科该原理和方法用于解决生产过程中的一系列工程和技术问题,如化学反应、原料处理和产品分离、能量传递、设备设计和放大、过程控制和优化等。
是生化反应过程上游处理中最重要的生物催化剂(包括菌株、酶及其固定化)的制备。
因此,有必要掌握生物催化剂的生理生化特性和培养特性,解决大规模种子培养或制备固定化生物催化剂的问题,以及如何在无菌条件下将其与生物反应器连接的问题。
的上游加工还包括原料的物理和化学处理、培养基的制备和灭菌等。
,包括各种化学单元操作,如物料粉碎、混合和输送,以及工程问题,如传热、灭菌动力学和设备等。
生物反应器是整个生物反应过程中的关键设备它是一种为特定细胞或酶提供合适生长环境或特定生化反应的装置。
其结构、操作方式和操作条件与产品的质量、产量和能耗密切相关。
生物反应器存在化学工程问题,如物料混合和流动、传质和传热。
存在一系列常见的工程和技术问题,如氧和基质的供需和转移、发酵动力学、酶催化反应动力学、发酵液的流变性、生物反应器的设计和放大等。
同时,它还包括生物反应过程的参数检测和控制。
与这种中游处理过程相关的工程问题已经发展成为生物化学工程的一个重要分支——生物反应工程。
生物反应过程的下游是提取和精制目标产物这个过程相对困难这是因为,一方面,目标产物在生物反应液体中的浓度非常低例如,自从XXXX的《机密》第6页以最高浓度出现以来,生物技术研究主要集中在上游处理过程、生物反应器设计和下游纯化过程。
发酵工程与设备2005版(第一篇)第二章通风发酵设备

凹现象的最低条件。..\图片\通风发酵设备 \全挡板条件下搅拌流型.avi
要达到全挡板条件应满足公式要求: (0.1 ~ 0.12) D B n =0.4 ( )n= D D――罐径 n――挡板数。
D
B――挡板宽度
挡板为什么不能紧贴焊在壁面?
挡板不能紧贴焊在壁面,否则会造成发酵 培养基的残渣堆积于挡板背侧形成死角, 应留有空隙,该间距一般为(0.1-0.3) 挡板宽度。
Ф――焊缝系数,双面焊Ф=0.8,无焊缝Ф=1.0; C――腐蚀裕度,δ-C<10 mm时,C=3mm; [σ]―― 许 用 应 力 = σ/n , σ―― 钢 板 抗 拉 强 度 : 35kg/mm2,n=4(t<250℃时) 当受外压时,其壁厚计算:
δ1=
pD H 1 1 C 2400 p D H
第一节 机械搅拌通风发酵罐
一、发酵罐满足的基本条件 1)发酵罐应具有适宜的径高比。 2)发酵罐能承受一定的压力。 3)发酵罐的搅拌通风装置能使气泡分散细碎, 气液充分混合,保证发酵液必须的溶解氧, 提高氧的利用率。 4)发酵罐应具有足够的冷却面积。 5)罐内应抛光,尽量减少死角,避免藏垢积 污,使灭菌彻底,避免染菌。 6)搅拌器的轴封应严密,尽量减少泄漏。
5.空气分布器 有单管式和环形 管式两种。
为什么单孔管和多孔环管对氧的传 递影响不大?
通气装置的目的是使空气均匀分布,以利 氧的传递。但是,发酵生产中通气量大, 培养液体积也大,空气气泡直径与空气通气 装置的孔径无关,与通气量有关,加之, 发酵过程中有激烈的搅拌,在剪切力作用 下,气泡即被破碎成细小的气泡。所以单 孔管和多孔环管对氧的传递影响不大。反 而多孔环管会造成不必要的压力损失,小 孔被物料堵塞造成灭菌不透而产生染菌的 隐患。目前,大型发酵罐都采用单孔管, 小型采用多孔环管。
发酵工程与设备课程设计教学大纲

发酵工程与设备课程设计教学大纲发酵工程与设备课程设计教学大纲一、课程简介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对于发酵工程及相关设备的理论和实践知识的掌握,使其能够在实际工作中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发酵工程中的问题。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发酵工程的基本原理、发酵工程设备的种类、结构和使用方法,并了解一些发酵工程的实际应用案例。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发酵工程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 掌握发酵工程设备的种类、结构以及在实际工程中的使用方法;3.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发酵工程中的一般问题;4. 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协作精神。
三、教学内容及安排1. 基本概念和原理- 发酵工程的定义和发展历程- 发酵工程的基本原理和过程- 发酵工程的应用领域和发展前景- 发酵工程的经济和社会影响2. 发酵工程设备的种类和结构- 发酵罐的类型和结构- 发酵罐的材料选择和设计原则- 发酵罐的温度、压力和搅拌控制- 发酵罐的清洗和消毒方法- 发酵工程中常用的离心机、过滤机和蒸馏设备等3. 发酵工程设备的使用方法- 发酵罐的操作和维护要点- 发酵罐的操作注意事项和常见故障处理- 发酵罐的设备检修和安全措施- 发酵工程设备的操作规程和操作流程- 发酵工程设备的操作实例和操作规范4. 发酵工程的实际应用案例- 发酵工程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案例- 发酵工程在医药工业中的应用案例- 发酵工程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案例- 发酵工程在能源生产中的应用案例- 发酵工程在其他领域中的应用案例5. 实践操作和小组项目- 学生实际操作发酵罐等设备,掌握设备的使用方法- 学生分组进行小组项目,设计并实施发酵工程实验四、教学方法1. 讲授- 通过课堂讲授,向学生传授发酵工程的基本原理和设备使用方法。
2. 实践操作- 利用实验室或实验基地的设备,让学生进行实践操作,熟悉设备的使用和维护。
3. 个案分析- 学生分享和讨论发酵工程的实际应用案例,通过个案分析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发酵工程与设备第八章第二讲发酵过程控制

发酵工程与设备第八章第二讲发酵 过程控制
2)温度可能会影响终产物的质量
例如: 苏云金杆菌的发酵,一般在30-31℃进行,这样形成的晶体
毒力强。若发酵温度提高到37℃以上,虽然菌体生长繁殖较快, 最终含菌数也较高,但生物毒力较低,直接影响产品的质量。
K值可由下式求得: K = (MCp)发酵液 + (MCp)容器 + (MCp)附件 M — 以每升发酵液计的发酵液、容器、附件的重量 Cp — 代表各自的比热
一般微生物发酵过程中的最大发酵热约为 4.186× (3000~8000) kJ / m3 ·h
发酵工程与设备第八章第二讲发酵 过程控制
三、温度与发酵的关系
发酵工程与设备第八章第二讲发酵 过程控制
A 温度;B 开始时机;C 冲击时间
发酵工程与设备第八章第二讲发酵 过程控制
A比B好
发酵工程与设备第八章第二讲发酵 过程控制
五、温度的控制
方法: 罐壁调温
夹层调温 罐内调温
发酵工程与设备第八章第二讲发酵 过程控制
发酵工程与设备第八章第二讲发酵 过程控制
发酵工程与设备第八章第二讲发酵 过程控制
变温培养的正交设计
发酵工程与设备第八章第二讲发酵 过程控制
发酵工程与设备第八章第二讲发酵 过程控制
结论:前60h按31℃控制,缩短了适应期使发酵提前转入
生产阶段,同时菌丝体已有相当量的积累,为大量分泌抗 生素提供了物质基础 60小时后将罐温降至3O℃使与抗生素合成有关的酶的活性 增强,抗生素分泌量有所增加,同时因分泌期的延长有利 于进一步积累抗生素 发酵进入后期罐温再回升至31℃ 使生产菌在生命的最后阶 段最大限度的合成和排出次级代谢产物。
教案.教材(—发酵工程与设备教材)-

教案.教材(—发酵工程与设备教材)-发酵过程和制备第一章生物技术作为21世纪高科技的核心,在人类面临的食品、资源、健康和环境等重大问题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大力发展生物技术及其产业已成为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
一、发酵工程发酵工程的主要内容属于生物技术范畴,也称生物技术。
它最初是由匈牙利工程师卡尔提出的。
艾雷基在1917年当时,他提出了生物技术一词的含义,它指的是将甜菜作为饲料用于大规模养猪,即利用生物将原料转化为产品目前对生物技术的定义是:生物技术是一种利用自然科学和工程学原理,通过生物催化剂的作用来加工材料以提供产品或社会服务的技术。
因此,生物技术是一门综合性的多学科技术,其基础学科包括生物、化学和工程。
下图显示了生物技术和基础学科之间的关系。
它已逐渐成为一门与生物学、生物化学、化学工程等学科密切相关的综合性边缘学科。
现代生物技术作为一种高新技术产业,其生命力在于它对社会经济和发展的各个方面产生巨大的影响和影响。
发酵工程是指在最佳发酵条件下,在发酵罐中大量培养细胞和生产代谢产物的技术。
发酵项目与化学反应有关,因为它涉及生物催化剂。
由于生物技术的最终目标是建立一个为社会服务的工业生产过程,所以生产过程可以称为生物反应过程(也称为生化反应过程)一般包括微生物细胞或动植物细胞在发酵技术中的悬浮培养,或由固定化酶和固定化细胞制成的反应器处理底物(即生化催化剂),以及培养和处理后产物的大规模分离和提取等。
主要是为了在生物反应过程中提供各种所需的最佳环境条件如ph值、湿度、底物浓度、通风量和确保无菌第二,发酵工程的发展历史生物技术的开发和利用可以追溯到1000多年前(甚至4000多年前),如酿酒然而,在19世纪,人类有意识地使用酵母进行大规模发酵生产。
当时,大规模生产的发酵产品包括乳酸、酒精、面包酵母、柠檬酸、蛋白酶和其他产生机密第1页XXXX的主要代谢产物,这种情况从大约1876年到大约1876年持续了XXXX年否定了当时盛行的所谓“自然发生论”。
【精品】第78周《发酵工程与设备》讲义第二章

《发酵工程与设备》教案首页教授时间2013-2014-01学期教案编写时间2013年8月三、其他类型突变株组成型突变株(constitutivemutation):指操纵基因或调节基因突变引起酶合成诱导机制失灵的突变株。
(即在没有诱导物的情况下就能正常合成诱导酶)温度敏感突变株(temperaturesensitivemutation):是指正常微生物经诱变后,只能在低温下正常生长,而在高温下却不能生长繁殖的变株。
第三节生产菌种的选育方法(2学时)一、发酵工业中的常用微生物(1)细菌(图片展示);(2)放线菌(图片展示)(3)酵母菌(图片展示);(4)霉菌(图片展示);(5)其它二、新菌种的分离与筛选向保藏机构购买发酵工业菌种获得的途径从自然界分离筛选从生产水平高的批次中分离筛选(一)自然界分离筛选菌种的步骤样品采集→预处理→富集培养→初筛→复筛→发酵性能鉴定→菌种保藏1。
样品采集(1)原则:样品来源越广泛,获得新菌种的可能性越大。
(2)方法:①土壤的有机质含量和通风状况(5~25cm深度);②土壤的pH 和植被状况;③地理条件;④季节条件。
2。
样品的预处理(1)物理方法:热处理;膜过滤;离心法。
(2)化学方法:几丁质分离放线菌;CaCO3稳定pH分离嗜碱性的放线菌。
(3)诱饵法:石蜡;花粉;蛇皮;毛发等。
3.富集培养(1)控制培养基的营养成分;(2)控制培养条件。
4.菌种分离(1)平板划线分离法(重点!);(2)稀释分离法(重点!);(3)涂布分离法;(4)毛细管分离法;(5)小滴分离法2.2.5菌种初筛和复筛(1)初筛(定性——粗放):平板筛选(几十甚至几百个)(2)复筛(定量—-精确):摇瓶筛选(2~3株)三、菌种的改良及工程菌构建菌种的改良:采用各种手段(物理、化学、工程学、生物学方法)处理目的微生物菌种,使其遗传基因发生变化,使生物合成的代谢途径朝人们所希望的方向加以引导,使某些代谢产物产量积累,从而获得生产上所需要的高产、优质和低耗的变异菌种。
发酵与酿造工程学基础及主要设备课件

发酵与酿造工程学基础及主要设备
12
每种微生物对温度的要求可用最适温度、最高温度、最 低温度来表征。在最适温度下,微生物生长迅速;超过最高 温度微生物即受到抑制或死亡;在最低温度范围内微生物尚 能生长,但生长速度非常缓慢,世代时间无限延长。在最低 和最高温度之间,微生物的生长速率随温度升高而增加,超 过最适温度后,随温度升高,生长速率下降,最后停止生长, 引起死亡。
发酵与酿造工程学基础及主要设备
29
发酵过程中有时会发生溶氧异常情况(异常下降或 升高)
异常下降原因可能有:污染好氧菌;或菌体向好氧 代谢途径迁移,或供氧设备发生故障等。
异常上升原因可能有:污染噬菌体,菌体完全北裂 解;或菌体向厌氧代谢途径迁移
发酵与酿造工程学基础及主要设备
30
3. 溶氧的控制
溶氧浓度的控制可从供氧和需氧两方面着手,其中供氧时主 要的: 需氧方面:需氧量手菌体浓度,基质浓度和种类,培养条件 有关。 供氧方面:提高氧的传递推动力和液相体积氧的传递系数; 生产中常采用加大通气速率,或提高搅拌转速,或适当增加 罐压;
发酵与酿造工程学基础及主要设备
6
❖ (5)产物浓度(µg(u)/ml) ❖ 检验发酵是否正常与否的重要参数,
❖ 是决定发酵周期长短的根据. ❖ (6)废气中的氧浓度(Pa) ❖ 废气中的氧浓度与发酵微生物的摄氧率和KLa有关,
以此确定发的供氧能力。
❖ (7)废气中的CO2浓度(%) ❖ 根据废气中的氧浓度和CO2浓度,以此计算产生菌
发酵与酿造工程学基础及主要设备
27
溶氧大小对菌体生长和产物的性质和产量产生不同 影响;例如,谷氨酸发酵时,通气不足会积累大量乳酸 和琥珀酸;
不同微生物或同一微生物的不同生长阶段对通风量 的要求也不相同。例如,天氡酰胺酶发酵,前期为好气 培养,后期为厌氧培养,产酶能力会大大提高。
发酵工程与设备第二章、第二讲发酵工业菌种的分离筛选

透明圈法
在平板培养基中加入溶解性较差的底物,使培 养基混浊; 能分解底物的微生物便会在菌落周围产生透明 圈,圈的大小初步反应菌株利用底物的能力。 分离水解酶产生菌时较多采用,如蛋白酶、淀粉 酶、脂肪酶、核酸酶等;
例如用此法分离产生碱性蛋白酶的芽孢杆菌
土壤经巴氏消毒,以减少不产芽孢的微生物;然后铺在 pH8-9的琼脂培养基(含有均匀的不溶性蛋白质)表面; 碱性蛋白酶产生菌能消化平板上的不溶性蛋白质,产生 一透明圈。
若被检菌能分泌某些抑制菌生长的物质,如抗生素等, 便会在该菌落周围形成工具菌不能生长的抑菌圈
6、随机分离方法
有些微生物的产物对产生菌的筛选没有任何选择性好处, 因此常随机地分离所需菌种,为此发展了一些快速筛选方法 并归纳出高产培养基成分的选择准则如下:
1)制备一系列的培养基,其中有各种类型的养分成为 生长限制因素。
第三次平板分离
第三次原种斜面
复筛 不纯 第四次平板分离
第三次菌种保藏
第四次原种斜面
初步工艺条件摸索
再复筛
种子培养
1株3-5瓶 较优菌株
保藏及进一步做生产性能试 验或作为育种的出发菌株
某些必要试验和毒性试验
2、分离与筛选的设计要求
在筛选所需菌株时应考虑以下一些重要指标:
1、菌的营养特征 2、菌的生长温度
但作为初筛的手段是有意义的
变色圈法
对于一些不易产生透明圈产物的产生菌,可在底 物平板中加入指示剂或显色剂,使目的微生物菌落 周围呈现变色圈,从而能被快速鉴别出来;
如 筛选果胶酶产生菌
用含0.2%果胶为唯一碳源的培养基平板,对含微 生物样品进行分离,待菌落长成后,加入0.2%刚果 红溶液染色4h,具有分解果胶能力的菌落周围便会 出现绛红色水解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发酵工程与设备第一章绪论生物技术作为21世纪高新技术的核心,对人类面临的食品、资源、健康、环境等重大问题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大力发展生物技术及其产业已成为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
一.发酵工程的主要内容发酵工程(Fermentation Engineering)属于生物技术的范畴,生物技术又称生物工艺学,最初是由一位匈牙利工程师Karl.Ereky于1917年提出的。
当时他提出的生物技术这一名词的涵义是指甜菜作为饲料进行大规模养猪,即利用生物将原料转化为产品。
现在的生物技术的定义为:生物技术是应用自然科学及工程学原理依靠生物催化剂的作用将物料进行加工以提供产品或社会服务的技术。
因此,生物技术是一门综合性多学科技术,他涉及的基础学科有生物学、化学和工程学。
下图为生物技术与基础学科关系的示意图。
它逐渐成为与生物学、生物化学、化学工程等多学科密切相关的综合性边缘学科。
现代生物技术作为一门新兴的高科技术产业,它的生命力在于他对社会经济和发展的各个方面都带来了极大冲击和影响。
发酵工程是指在最适发酵条件下,发酵罐中大量培养细胞和生产代谢产物的技术。
发酵工程由于涉及到生物催化剂,因而与化学反应有关。
由于生物技术的最终目标是建立工业生产过程为社会服务,因而该生产过程可称为生物反应过程(亦称为生化反应过程)。
在发酵技术中一般包括微生物细胞或动植物细胞的悬浮培养,或利用固定化酶,固定化细胞所做的反应器加工底物(即有生化催化剂参加),以及培养加工后产物大规模的分离提取等工艺。
主要是在生物反应过程中提供各种所需的最适环境条件。
如酸碱度、湿度、底物浓度、通气量以及保证无菌状态等研究内容。
二、发酵工程的发展历史生物技术的发展和利用可以追溯到1000多年(甚至4000多年)以前如酒类的酿造。
而人类有意识地利用酵母进行大规模发酵生产是在19世纪。
当时进行大规模生产的发酵产品有乳酸、酒精、面包酵母、柠檬酸和蛋白酶等初级代谢产物。
19世纪中叶,法国葡萄酒的酿造者在酿酒的过程中遇到了麻烦,他们酿造的美酒总是变酸,于是,纷纷祈求于正在对发酵作用机制进行研究的巴斯德。
巴斯德不负重望,经过分析发现,这种变化是由乳酸杆菌使糖部分转化为乳酸引起的。
同时,找到了后来被称为乳酸杆菌的生物体。
巴斯德提出,只要对糖液进行灭菌,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这种灭菌方法就是流传至今的巴斯德灭菌法。
巴斯德关于发酵作用的研究,从1857年到1876年前后持续了20年。
否定了当时盛行的所谓“自然发生说”。
他认为“一切发酵过程都是微生物作用的结果。
发酵是没有空气的生命过程。
微生物是引起化学变化的作用者”。
巴斯德的发现不仅对以前的发酵食品加工过程给以科学的解释,也为以后新的发酵过程的发现提供了理论基础,促进了生物学和工程学的结合。
因此,巴斯德被称为生物工程之父。
到了20世纪初,人们发现某些梭菌能够引起丙酮丁醇的发酵,丙酮是制造炸药的原料,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刺激了丙酮丁醇工业的极大发展。
虽然现在竟争力更强的新方法已逐步取代了昔日的发酵法。
但它是第一个进行大规模工业生产的发酵过程,也是工业生产中首次采用大量纯培养技术的。
这一工艺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是排除了培养体系中其他有害的微生物。
这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相当先进的生物技术。
因此,可以说,巴斯德是生物工程初始阶段的开拓者。
1929年Flemming爵士发现了青霉素,从此生产技术产品中增加一大类新的产品—抗生素。
1929年,英国科学家弗来明在污染了霉菌的细菌培养平板上观察到了霉菌菌落的周围有一个细菌抑制圈,由于这种霉菌是青霉菌,所以弗来明把这种抑制细菌生长的霉菌分泌物叫青霉素。
可是他的提取精制,在当时无法做到,弗来明只好忍痛割爱,放弃研究。
10年以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火越烧越旺,大量伤员急需抢救,英国的一些科学家恢复了弗来明的工作,竟戏剧性的获得了成功。
当时,英国本土已经战火弥漫无法试制,美国承担了青霉素的试制任务。
要生产这种药物,必须要有一种严格的、将不需要的微生物排除在生产体系之外的无菌操作技术,必须要从外界通入大量的空气而又不污染杂菌的培养技术,还要想方设法从大量培养液中提取这种当时产量极低的较纯的青霉素。
美国的科学家和工程师齐心协力,攻克许多难关,到1942年终于正式实现了青霉素的工业化生产。
这一伟大成就拯救了千千万万挣扎在战争死亡线上的人们。
这是生物工程第一次划时代的飞跃。
在这一飞跃中,作为生物技术核心的发酵技术已从昔日的以厌氧发酵为主的工艺跃入深层通风发酵为主的工艺。
这种工艺不只是通通气,而与此相适应的有一整套工程技术,如1、大量无菌空气的制备技术,2、中间无菌取样技术,3、设备的设计技术等等。
因此,我们说这是生物工程技术的一次划时代飞跃。
尽管后来开发了许多新产品,如数以千计的抗生素、多类氨基酸、不同用途的酶制剂等,就根本来说,青霉素投产后的半个多世纪中,深层培养技术没有出现质的改变。
20世纪40年代,以获取细菌的次生代谢产物—抗生素为主要特征的抗生素工业成为生物发酵工业技术的支柱产业。
20世纪50年代,氨基酸发酵工业又成为生物技术产业的又一个成员。
实现了对微生物的的代谢进行人工调节,这又使生物技术进了一步。
20世纪60年代,生物技术产业又增加了酶制剂工业这一成员。
70年代,为了解决由于人口迅速增长而带来的粮食短缺问题,进行了非碳水化合物代替碳水化合物的发酵,如利用石油化工原料进行发酵生产,培养单细胞蛋白,进行污水处理,能源开发等。
80年代以来,随着重组DNA技术的发展,可以按人类社会的需要,定向培养出有用的菌株,这为发酵工程技术引入了遗传工程的技术,使生物技术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纵观生物技术的发展历史,我们可以知道,生物技术在经历了漫长的以传统工艺技术为主体的时期以后,正向系统的理论和实际应用相结合的方向发展,即奠定了可靠的理论和实践基础,也为今天和今后相当长时期生物技术的产业化准备了条件。
三、发酵工程的特点在研究用微生物(生物催化剂)进行某种物质生产时,大体上有两种研究方式:一种是各种酶水平上研究微生物细胞内(外)的生物化学反应,如大量摇瓶在实验室里观察限制反应速率的因素和最适的培养方法,这可以认为是一种小规模的研究形式;另一种是大规模的研究形式,即过程放大。
利用小型和中型反应器(培养罐)进行培养试验,并进一步在工业规模上研究生产物的分离和精制方法,以确定在细胞水平上的综合的最适培养条件。
一般化学工业的放大,可以说仅需对其放大原理给予充分的研究就足够了。
而在发酵技术的放大方面,则需要由小试放大到中试逐步进行探讨。
实验室进行的小规模发酵所获得的最适条件的各种参数,能否在工业规模生产使用的一百多立方到数百立方,也同样保证其最适条件,那就是不是轻而易举的事了。
这是发酵工程的一个基本特点。
例如,从摇瓶试验到各种规模的反应器试验,即使培养液的成分、温度、pH值等参数各种条件完全相同,并且微生物的活性及其培养过程与各个装置之间有着必要的相互关联,但一般情况下,反应结果可能完全不一致。
尽管目前已有生物传感器,可以迅速准确地就位监测罐内、塔内或反应器中的反应过程,也有微机处理帮助大大提高了自动化调控的能力,而这些先进装置确实是保证在最适条件下进行发酵的有利武器,但如何保证大规模发酵在最适条件下进行,仍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它不仅涉及到发酵设备的工程问题,也与各类生物细胞的生理生化特性相关。
一般生物反应过程由四个部分组成。
(1)材料的预处理包括原材料的选择,必要的物理和化学方法加工,此过程是为提供微生物细胞可以生长和产物形成的基本原料,即培养基的制备过程,包括其配制和灭菌等。
(2)生物催化剂的制备生物反应的催化剂—酶基本上是由微生物产生的。
因此,要选择高产、稳定、高效、容易培养的菌株,并以此菌株再经过多次逐级扩大培养后达到足够的数量并具有理想质量的微生物培养液作为“种子”接到反应器中。
也可以利用固定化酶或固定化细胞,这就要通过一定的固定化技术来制备。
(3)生物反应器及反应条件的选择与监控生物反应器是进行生物反应的核心设备,生物反应主要是在生物反应器中进行的,它为微生物细胞或酶提供合适的反应条件以达到细胞增殖或产品形成的目的。
反应器的结构、操作方式和操作条件对反应原料的转化率、产品质量和产品成本有着密切关系。
根据发酵周期长短、培养条件等,可采取间歇式操作、多级反应器串联的连续操作等。
同时反应参数的检测与控制对生物反应过程的顺利进行也是十分重要的。
(4)产品的分离纯化这一工序也叫下游加工程序,其目的是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将含量较低的产物从反应液中提取出来(指胞外产物)或从细胞中(指胞内产物)提取出来,并加以精制以达到规定的质量要求。
包括物理方法、化学方法、生物方法等。
生物反应过程主要有这样一些特点:a.采用可再生资源作为主要原料,因而原料来源丰实,价格低廉,过程中废物的危害性较小,但由于原料的成分复杂,往往难以控制会给产品质量带来一定的影响。
b.由于采用的是生物催化剂,反映过程一般在常温常压下进行。
但生物催化剂易受环境的影响和杂菌的污染,因而很易失活,难以长期使用。
c.与一般化工产品相比,其生产设备比较简单,能耗较低。
但某些生物反应由于其特殊性质而使反应基质浓度和产物浓度均不能太高,这是因为微生物细胞或生物酶受底物浓度或产物浓度的抑制或不能耐高渗透压所致,不仅使反应器体积增大,而且也加大了提取的困难,因而反应器生产效率较低。
d.尽管生物反应过程成本低,应用广,但反应极为复杂,较难检测与控制。
反应液中杂质多,给分离提纯带来了困难。
四. 生物反应过程的分类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生物反应过程的种类和规模都在不断的扩大。
目前已进行工业生产的主要有酶催化反应过程,微生物反应过程和废水的生物处理过程。
1.酶催化反应过程采用游离酶或固定化酶为催化剂时的反应过程。
生物体中所进行的反应几乎都是在酶的催化下进行的。
工业生产中所用的酶,或是经提取分离得到的游离酶,或是固定在多种载体上的固定化酶。
2.微生物反应过程采用活细胞为催化剂时的反应过程。
这既包括一般的微生物发酵反应过程,也包括固定化细胞反应过程和动植物细胞的培养过程。
3.废水的生物处理过程它是利用微生物本身的分解能力和净化能力,除去废水中污染物质的过程。
废水生物处理过程与微生物反应过程虽然都是利用微生物的反应过程,但与后者相比废水的生物处理具有以下特点:a)是由细菌等菌类、原生动物、微小原生动物等各种微生物构成的混合培养系统。
b)几乎全部采用连续操作系统。
c)微生物所处的环境条件波动大。
d)反应的目的是消除有害物质而不是代谢产物和微生物本身。
五、生物化学工程的基本内容生化工程是运用化学工程的原理和方法将生物技术的实验室成果进行工业开发的一门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