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界-灵性的觉醒读后感
读《新世界:灵性的觉醒》之七
读《新世界:灵性的觉醒》之七今天我们进入第三章小我的核心。
在这一章里,作者对小我的各种习性、伎俩进行了分析,让读者通过阅读就可以觉察到自己身上的小我,从而从小我中解放出来。
笔者在阅读这一章时感受非常深,感觉作者分析小我的每一个习性或伎俩都能在自己身上找到,那个时候才发现在自己平常冠冕堂皇对待他人的背后居然有如此之多的小心思——我是对的,他是错的;我是正确的,他是错误的;他侵犯到我了,所以我必须……。
有没有发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或工作中,烦恼罣碍的情绪产生大都与以下两方面相关:第一,我们习惯于将自己与他人进行比较,比如:他比我过得好;他的工作比我的工作轻松;他没有我有文化(或教养、学历、地位、声誉等);他的贡献比我的贡献少,可他的待遇却……。
还有一种比较即除了与他人比较而外,还跟自己的过去比较,比如本来拥有的,突然之间失去了,这时候第一感觉便是自我价值感的严重缩水。
有比较就有对待,比较之下,认为好的,能增加自我价值感的就迎取,不好的,使自我价值感缩水的就抗拒,这个迎取和抗拒就叫对待,而佛家称之为贪嗔。
当贪嗔不得的时候,也就是想迎取的东西没得到,想抗拒的东西却偏偏如期而至,这个时候,我们的内心便产生了烦恼与罣碍,甚至是痛苦。
第二,感觉自己被他人侵犯了,其实严格的说这也是一种比较,侵犯与被侵犯之间的心理优势比较。
因为被侵犯者往往介意的并非失去的东西,而更介意的是尊严。
尊严是个双刃剑,用得好是激励,用得不好带来的是烦恼罣碍与痛苦。
因此,从以上两方面都可以看出,让我们产生烦恼罣碍甚至痛苦情绪的,其实并非外界的人事物,而是我们自己的内心。
我们的心习惯比较,习惯对待(也就是贪嗔之心),习惯跟随外在人事物的发展变化而起伏动荡。
而对于这些由习惯带来的情绪我们往往缺乏深刻地体察,却一味习惯于埋怨外在人事物不能尽如我意。
正是小我的这种运作方式与结构带给人类烦恼和痛苦,而烦恼与痛苦恰恰又是人类觉醒的动力,从心智中辨识出小我,便是觉醒的开始。
新世界-灵性的觉醒1·意识和感觉-第五章
第五章扬升的新意识大多数古代的宗教和灵性传统都有一个共同的洞见:我们人类心智的正常状态,被一个基本的瑕疵给破坏了。
然而,如果我们从这个洞见来看人类状态的本质(我们可以称它为坏消息),就会升起第二个洞见(好消息):人类意识可能会有彻底转化的机会。
在印度教的教导中(有时在佛教中也是),这个转化被称为“开悟”。
在耶稣的教诲中,它是“救赎”,在佛教中,它是“了苦”。
“解脱”和“觉醒”也是其他常用来形容这个转化的词汇。
人类最伟大的成就倒还不是艺术、科学或科技的成果,而是能认识到自身的功能失调与疯狂。
在遥远的过去,已经有少数几个人能够这样认识到了。
2600年前的印度,有一个名叫乔达摩·悉达多的人,他可能是第一个完全看清楚人类功能失调的人。
后来,他被授予“佛陀”的尊号。
佛陀的意思就是“觉醒者”。
大约同时,在中国也出现了一位在人类之中较早觉醒的老师,他的名字是老子。
他留下了一本有关他教导的著作《道德经》,这本书是有史以来意义最为深远的灵性书籍之一。
当然,当一个人能够认识自己的疯狂时,就已经是迈向神智清醒以及疗愈和超越(transcendence)的开始了。
一个新的意识向度(dimension)已经开始在地球上显现,也可以说是第一个短暂的绽放。
这些稀有的觉醒者,那个时候就和他们同时代的人开始谈论这些东西。
他们谈到罪,谈到受苦和幻相。
他们说:“看看你是如何生活的,看看你在做些什么,还有你创造出的痛苦。
”然后他们会指出从“正常”人类存在的集体梦魇中苏醒的可能,他们指引了一条明路。
当时,虽然这个世界还没有准备好,这些大师却还是人类觉醒的过程当中,一个重要且不可或缺的部分。
不可避免的,他们大部分都被同时代的人误解,甚至后世也有很多人无法理解他们。
虽然他们的教导既简单又有力,而且有些还是他们弟子记录下来的,但还是经常被扭曲和误解。
几百年来,很多和原来教导毫无关系的东西都被添加上去,反映出那些基本的误解。
这些老师们,有的被嘲笑、辱骂或是被杀害,有的则像神一般地被崇拜。
新世界灵性的觉醒读后有感
新世界灵性的觉醒读后有感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和信息的飞速传播,人类逐渐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数字时代。
在这个时代里,我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甚至是价值观都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而在这个变化的背后,新世界灵性的觉醒正在渐渐兴起。
当我们提到“灵性”,往往会被人们认为是一种与宗教、神秘相关的概念。
但在新世界的语境下,灵性的定义已经发生了变化,它包括了对内心、人类共同体和环境的关注与探索,以及追求更加深刻、有意义的生活等方面。
它不再受限于传统宗教的框架,而是成为了一种自由、包容的探索与思考。
在新世界中,随着大众对健康、自我成长、心灵净化等方面日益重视,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内心世界,以及人类与自然的关系,这也催生了一批新的灵性大师和思想家。
他们代表了新世界灵性的觉醒,将其视为一种“内在的力量”,引导着人们探索更深刻、更高层次的生命体验。
作为新世界灵性觉醒的代表,Eckhart Tolle的《当下的力量》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这本书中,他指出我们必须要意识到,人类之所以会在快速变化的现代社会中感到疲惫、无措,是因为我们太过依赖思维和外界的刺激,导致内在世界的声音被压抑。
他提醒我们要重视并关注当下的经验,无论是好的还是不好的,都要接受并感悟,从而找到真正的内心平和。
我深深被这种思想震撼,当我们沉迷于思维和外界刺激的时候,肆意浪费时间,消耗情感,不仅仅损害了内心的和谐,更将麻木我们的灵魂,把我们远离真正的自我。
作为现代人,我们需要拥抱当下,感受生命的每一个瞬间,努力呼吸清新的空气,感受大自然的阳光,感悟自己的心灵之旅。
所以,新世界灵性不仅是一种个人探索和思考,更是对社会和环境的责任与关爱。
我们作为人类,不能忽视自己所处的社会环境,我们无法独自生活在这个大地上。
新世界灵性教我们要尊重人类共同体、大自然和地球,深度理解我们与环境的关系,从而构建更加平衡、和谐的社会生活。
在新世界中,灵性不再是一个被新闻、电影、电视等传统媒体所忽视的话题。
新世界-灵性的觉醒读后感(大全五篇)
新世界-灵性的觉醒读后感(大全五篇)第一篇:新世界-灵性的觉醒读后感《新世界-灵性的觉醒》读后感看过缘起才明白为什么人在看到自然界的美景时会忍不住的心中会觉得亲近,升起愉悦之情,还会产生很多平时不曾有的感受。
每个创造物和每个生命形式当中永存的意识或灵性,同时人们也能够认识到,它和人类自身本质的合一的,所以能够爱它如己。
之所以是花朵,不是因为只有它有空灵的本质,而是相比其他的生命形式,花朵的外相比较不会遮掩其永存的灵性。
除此之外还有所有新生的生命形式,也会让我们有同样的感受,也是因为这个原因。
看到于丹老师的书中也在讲人要亲近自然,然后就能感悟人生,涤荡心胸。
我想原因也是这样,因为自然界的很多东西,让我们感受到生命中永存的意识或灵性,所以才会亲近,而《爱和自由》中讲的关于和孩子一起成长,也是因为孩子身上那种生命永存的意识和灵性还没有被掩盖住,而因为感受到了这种存在,才会对孩子有这样的亲近感觉。
觉醒—去辨识那个未觉醒的自己——也就是小我,在小我思考、说话、和行动的时候,能辨识它,并且辨认出那个集体受到制约的心智运作过程。
就像是《爱和自由》中讲的,先要知道是自己的感受在主导,还是自己的思维在主导,要先知道了,才能通过自己不断地觉察知道是哪个环节出现了问题,没有流动起来,和这个讲的是相通的。
我们世袭的功能失调:对于“原罪”我是一直有误解的,看了这次的解释觉得是我的浅陋和误读有问题。
原罪——活得不够有技巧,盲目的生活,因此就会受苦并制造苦因。
所以,抛开文化的包袱和错误诠释之后,“罪”这个字所指的就是人类世袭下来的功能失调状况。
“试着变成好人并不会让你变得更好,而是经由找到那个早已存在于你之间的良善,并且允许那个良善彰显出来,才会让你变得更好。
”这个就和“你本身就是智慧具足的”一样,是回归而不是成为。
小我——与外在形相的认同,包括念相、思想、情绪形相,相认同,会照造成我们无视于我们和整体的联结,完全无法觉察我们内在与其他万物以及源头的合一。
浅析《新世界:灵性的觉醒》对道家思想的诠释
作者: 曹亮
作者机构: 营口理工学院外语教学研究部
出版物刊名: 中国教育学刊
页码: 206-209页
年卷期: 2017年 第S1期
主题词:�新世界:灵性的觉醒》;《庄子》;《道德经》
摘要:道家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思想流派,以老庄为代表,崇尚清静无为,道法自然。
道家思想以其独有的对宇宙、社会和人生的领悟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哲学思想上具有永恒的价值和生命力。
艾克哈特·托尔所著的《新世界:灵性的觉醒》一书同样向人们传达着这样一个信息:我们可以摆脱痛苦并进入人类内心的平和世界。
本文以此书为例,探讨其对道家哲学思想的诠释。
新世界-灵性的觉醒4·发现你自己-第一章
第一章灵性和宗教在新意识的扬升中,传统的宗教究竟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呢?很多人已经觉知到灵性和宗教的差异。
他们了解到,拥有一个信仰系统--一套你认为是绝对真理的思想--无论它们的本质是什么,并不会让你更有灵性。
事实上,愈是与思想(信仰)认同的人,愈会把自己带离内在的灵性向度。
很多虔诚信教的人都被困在这一个层次。
他们将思想等同真理,而当他们完全与自己的思想(心智)认同时,他们就会宣称自己拥有唯一的真理,其实这是无意识地试图保护他们的身份认同。
他们不了解思想的局限。
除非你和他们所信(所想)的完全一样,否则你在他们眼中就是“错的”,而在不久的过去,他们还会觉得为此而杀了你是很合理的行为。
其实,到现在还是有人这样做。
新的灵性,也就是意识的转化,现在正大幅度地在现有制度化的宗教结构外兴起。
即使在心智挂帅的宗教当中,总有一些潜藏的灵性在其中,而制度化的宗教统治阶级会觉得备受威胁而试图打压它们。
在宗教结构之外,大规模的灵性开展是一个全新的发展。
在过去,这是不可思议的,尤其在西方(最为心智挂帅的文化),基督教会基本上是拥有灵性特权的。
除非有教会的许可,否则你不能随意地对灵性发表言论或是出版有关灵性的书籍。
如果没有教会的许可而你这样做的话,他们会马上让你销声匿迹。
但是现在,即使在某些教会和宗教中,都有了转变的迹象。
即使这些宗教开放的迹象还是很微弱,但已经让人很感恩了,例如教皇若望·保禄二世会去探访一座清真寺,还有犹太人的教会,这都是相当令人窝心的。
也许是因为在传统宗教之外兴起了一些灵性教导,同时也可能是因为东方古老的智慧教导蜂拥而至,愈来愈多传统宗教的跟随者能够放下对外在形式、教条和严苛信念系统的认同,而去发掘隐藏在他们自己的灵性传统中的原有深度,同时也发掘了他们自己内在的深度。
他们了解到:你的灵性程度和你所相信的东西无关,但是却与你的意识状态息息相关。
而接下来这又决定了你在这个世界中的行为以及与其他人之间的互动。
灵性修行感悟心得体会(3篇)
第1篇自古以来,人类对于生命的意义、宇宙的奥秘以及灵魂的归宿等问题一直充满了好奇与探索。
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中,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寻求一种超越物质欲望的灵性修行,以期达到心灵的宁静与升华。
在我的灵性修行过程中,我逐渐领悟到了许多深刻的道理,以下是我的一些感悟心得体会。
一、认识自我灵性修行首先是对自我的认识。
我们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拥有独特的生命体验和内心世界。
在修行过程中,我学会了如何静下心来,聆听内心的声音。
通过反思和内省,我逐渐发现了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明白了成长的方向。
1. 自我认知的重要性:认识自我是灵性修行的基石。
只有了解自己的内心,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修行方法,实现心灵的升华。
2. 自我成长的过程:在修行过程中,我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
正是这些经历让我不断成长,逐渐认识到自己的潜能。
二、放下执着执着是人们痛苦的根源。
在灵性修行中,我学会了放下执着,接受现实,从而获得内心的平静。
1. 执着与痛苦的关联:执着于名利、权力、爱情等,往往会让我们陷入无尽的痛苦。
放下执着,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
2. 放下的方法:在修行过程中,我学会了观照自己的内心,发现执着的地方。
通过冥想、静坐等方式,逐渐放下执着,达到心灵的宁静。
三、关爱他人灵性修行不仅关注个人的成长,更注重关爱他人。
在修行过程中,我学会了如何关爱身边的人,传递正能量。
1. 关爱他人的重要性:关爱他人是修行的一部分,也是实现自我升华的途径。
当我们关心他人时,内心会充满喜悦和满足。
2. 关爱他人的方法:在日常生活中,我努力做到关爱他人,关注他人的需求。
通过帮助他人、传递正能量,让周围的人感受到温暖。
四、感恩生活感恩是灵性修行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修行过程中,我学会了珍惜生活中的每一份美好,感恩一切。
1. 感恩的重要性:感恩让我们学会珍惜,懂得付出。
在感恩中,我们能够发现生活中的美好,感受到生命的意义。
2. 感恩的方法:在日常生活中,我努力做到感恩。
灵性的觉醒读后总结
读《灵性的觉醒》的笔记【内容简介】对虚幻自我以及外在形相世界的认同,再加上小我“总是需要更多”的本质,形成了人类痛苦的根源,造成人际关系的冲突,也是人类面临的最大危机。
在这本书中,作者经由自己的亲身经历,描绘了痛苦之身如何控制人类,而我们又如何能够借助于临在之光,也就是意识的觉醒,从痛苦之身中破茧而出。
作者向我们保证:那份对痛苦之身的知晓,就足以开始转化的过程。
接下来要做的,就是接纳——允许自己在痛苦之身爆发的时刻完全地去感受当下的感觉。
而随着全人类觉醒的到来,在我们现有的基础上,将会出现一个新世界——人类不再认同于思想,也就是小我的心智,因而能够获得真正的内在自由。
推荐序文/胡因梦艾克哈特·托尔在《当下的力量》这本书里曾经提到过一段生命经验,他说自己在三十岁之前一直处在持续性的焦虑状态,由潜意识深处升起的对空寂和“不存在”的渴望,强烈地淹没了想要活下去的求生本能。
某日凌晨时分,他在极致的恐惧中惊醒过来,心中不断地涌出一个念头:“我活不下去了,我再也受不了自己了。
”就在这濒临崩溃的时刻,他突然觉察脑子里的念头很值得再探究一下,于是质问自己说:“如果我受不了自己,那么必然存在着两个我,‘我’和我受不了的那个‘自己’?而且他们之中应该只有一个是真的。
”当这段自我对话结束时,他的心突然空了,变得万念俱寂,自我怎么也起不了作用了,接着便卷进一股旋涡式的能流中。
这股能量的旋转速度变得越来越快,令他整个身体开始震动不已,然后他听到胸腔内传来一个声音,嘱咐他“不要抗拒”,接着就被吸进一个虚空里,但这虚空感觉上并不在外面,而是在身心的内部。
当他从这种传统所谓的“深定”状态中出来时,闭着的双眼却看见一颗宝石的影像(印度瑜珈系统称之为“蓝珍珠”,代表内在的自性或神圣的原型)。
当他把眼睛睁开时,房间里的一切变得出奇明亮,就像镀上了光似的,充满着生机。
接下来的五个月里,他持续地处在深定和至福中,但几年之后他才借由灵修经典和某些精神导师,得知自己已经有了见性开悟的体证。
新世界-灵性的觉醒4·发现你自己-第四章
第四章对本体的遗忘小我始终都是与形相认同,在形相中寻找自己,而又在其中迷失。
形相不仅是物质的事物和肉体,比外在形相(物体和肉体)更基本的一个形相,就是不断地从意识的场域中升起的念相。
它们是由能量形成的,比物质的事物来得精细,也较不稠密,但是它们还是一种有形的形相。
你能够觉察到的、那个喋喋不休的“脑袋里的声音”,就是那个不间断的、强迫性的思想续流。
当每一个思想完全霸占了你的注意力,当你如此地认同脑袋里的声音和伴随它的情绪时,你就在每个思想和情绪中迷失了自己,于是你就完全地与形相认同,完全受制于小我。
小我是不断重复的念相和被制约的心理--情绪模式的集合体,我们在这些念相和模式中,投注了很多自我感。
当你的本体存在感(意即本我感--I am这种无形意识)和形相搞混在一起时,小我就升起了。
这就是认同的意思,这就是遗忘了本体,这个主要的错误,就是绝对分离的幻相,把实相变成了梦魇。
从笛卡儿的谬误到沙特的洞见被认为是现代哲学创始人的17世纪的哲学家笛卡儿,曾经在他视为重要真理的名言中表达了我们上述的主要错误:“我思,故我在。
”这是他因应一个问题而找出的答案,那个问题是:“有什么事情是我可以绝对确知的?”他理解到一个事实,那就是:他始终都在思考,这是毋庸置疑的,因此他就把思考等同于本体,也就是说,把本我的身份认同,等同于思考。
他找到的其实是小我的根源,而不是最终的真理,但是他丝毫不知情。
将近三百年后,另外一位知名的哲学家看出了那个名言中,笛卡儿和其他所有人都忽略的端倪。
这位哲学家的名字叫沙特。
他深入探讨笛卡儿“我思故我在”的名言,然后突然领悟到,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那个说‘我本是’的意识,不是从事思考的意识。
”他说的是什么意思呢?当你能够觉知到你自己在思考,那个觉知就不是思考的一部分。
它是一个不同向度的意识,而就是那个觉知在说“我本是”的。
如果在你之内除了思想之外别无他物,你就根本不会知道你在思考。
你会像一个做梦的人一样,不知道自己在做梦。
《新世界》读后感
《新世界》读后感《新世界》读后感1托勒20某某年被评为美国最有影响力的属灵作者,他《当下的力量》曾是最为畅销的属灵书籍。
我去年读完《当下的力量》后感觉很有启发,立刻发现打坐中“瞬间昏厥”的现象增多了。
所谓“瞬间昏厥”就是打坐中有一瞬间丧失了思维,但意识还存在的一种现象。
我猜想这就大概和顿悟,或者见到本心的瞬间相关。
人一醒来,大脑就开始活动,各种念头层出不穷。
如果我们不去刻意观察自己的大脑活动,我们或许都没有意识到大脑时刻的运转。
有些人刚开始打坐时,发现自己大脑安静不下来,以为是打坐反而让大脑活动更杂乱。
其实这是一个错觉,没有经过训练刻意观察自己思维的`人,经常是不会意识到大脑的复杂活动,当静心去观察时,才发现里面的混乱。
当我们安静坐下,仔细观察自己大脑的活动,身体的感受,各种情绪时,大脑的活动就会慢慢减缓。
虽然一个念头一个念头还会不时出现,但在念头之间往往会出现一个思维活动的空白区间,如果可以抓住这个空白区间,可以找到一种没有思维的觉知状态。
这种没有思维的觉知状态是帮助人们觉悟的一个关键。
许多禅师可以在深度禅定状态长时间保持这种状态,还有禅师可以在无梦的深度睡眠中保持觉知。
我还无法长时间保持思维停止的觉知状态,但感觉一个念头消失,另一个念头起来时的一种难以言传的瞬间昏厥或许是是一种相接近的状态。
《新世界》读后感2美丽新世界,多么值得深思的书的名字啊!美丽如果换了一个时代,美丽是否还是我们所认知的美丽?阿道司赫胥黎,其祖父是著名生物学家赫胥黎,由于长期熏陶个和培养,作者的生物知识功力不浅,书中可见。
作为一本预言性小说,这本书里面的`很多东西在现代社会都或多或少出现了。
比如嗦麻(现代叫百忧解),《人类简史》(尤瓦尔赫拉利)三部曲里面也有提到书中关于约翰和主管争论的环节更显出作者对当时和后世的思考。
约翰这个人物,虽野蛮但是和文明反而更来带给我们长久…长久的思考。
书中论点,时隔久远,仍有借鉴意义。
但作为阅读理解小说,里面的故事线过于混乱,人物出场极少,有些甚至过于片面,甚至约翰这个角色后面的行为举止觉得…怎么说,有些过于累赘。
关爱心灵的书籍
关爱心灵的书籍1.《当下的力量》作者:(德)托利著,曹植译《当下的力量》堪称心灵读物经典,作者埃克哈特托利在书中说,其实我们一直都处在大脑或思维的控制之下,生活在对时间的永恒焦虑中。
我们忘不掉过去,更担心未来。
但实际上,我们只能活在当下,活在此时此刻,所有的一切都是在当下发生的,而过去和未来只是一个无意义的时间概念。
通过向当下的臣服,你才能找到真正的力量,找到获得平和与宁静的入口。
在那里,我们能找到真正的欢乐,拥抱真正的自我。
2.《新世界,灵性的觉醒》作者:(德)艾克哈特.托尔著;张德芬译《新世界,灵性的觉醒》是一本2005年在美国出版的作品,美国著名黑人女主持奥普拉说,这是她二十多年来读到的各种心灵书籍当中,最棒的一本,可以帮助人类整体意识得到提升和转化,她读后有“开悟”之感。
“当我们的自我认知能够容纳世间万物时,内心会找到一种与世界共舞的宁静。
”3.《回到当下的旅程》作者:(美)杰克伯森著,张德芬,郑羽庭译如何治疗并完成结束我们的过去,进而增加处在当下的可能性?我们生活最主要的障碍是什么?治疗、宽恕和悔悟在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是什么?我们该如何从那伤害我们健康、人际关系和生活乐趣所压抑的情感情绪中得到自由?我们要如何从我执的专制中得到自由?我们该用什么方式,让喋喋不休的头脑安静下来?《回到当下的旅程》用最简单的方法,让我们的头脑安静下来。
学习正确释放、表达我们的情绪;脱离执着;释放压抑的过去;爱自己,接纳自己。
温柔的活在幸福的当下。
4.《自我观察》作者:(美) 雷德?霍克著,孙霖译还记得曾经的自己吗?如果忘记了,本书会让我们重新记起自己。
自我观察是灵性成长最基本的功夫,很容易就学会,但是很难坚持。
如果读完本书而不去实践,那这只会是一本好看的、读了以后会让你恍然大悟自己问题在哪里的书,而你永远就是停在那里,不会前进的。
唯一能让你前进的道路就是练习,不断地练习。
《自我观察》是一本充满魔力的书,了解你自己吧,抚慰人生逆旅中疲惫的灵魂。
新世界-灵性的觉醒3·痛苦与觉醒-第一章
第一章小我的核心很多人对于他们脑袋里的声音是如此的认同--那个不间断的、不自主的、强迫性的思想续流,还有随之而来的情绪--我们可以形容这些人是被他们的心智占据的。
如果你对此毫无觉知,就会认为你自己就是那个思考者。
这就是小我的心智。
我们称它为“小我的”(egoic),因为在每个思想--每个记忆、每个阐释、意见、观点、反应和情绪里,都有一个自我感(小我感)在其中。
从灵性的角度来说,这就是所谓的无意识。
你的思想,你心智的内容,当然是被过去所制约的,过去是指:你的教养、文化、家庭背景等。
你心智所有活动的最核心包含了一些重复和持续的思想、情绪和反应模式,这些都是你最强烈认同的。
这个实体就是小我的本身。
在大多数的情形中,当你说“我”的时候,其实就是小我在说话,而不是你,我们在前面已经看到了。
它包含了思想和情绪,还有一堆你认同为“我和我的故事”的回忆,还有你不自知而习惯性扮演的角色以及一些集体的认同,像国籍、宗教、种族、社会阶级、政治立场等。
它还包括了个人的认同,不仅是认同于个人拥有的东西,还包括个人意见、外表、长久以来的怨恨,或是关于你自己比别人好或是不如别人,还有自己是成功或失败的概念。
小我的内容因人而异,但是在每个小我中运作的结构都是一样的。
换句话说:小我的差异只是在表象,深究之下都是一样的。
它们是怎么样相同的呢?它们都是靠认同和分离为生。
当你透过小我而活的时候(小我是心智制造的自我,由思想和情绪组成的),你身份的基础就是不可靠的,因为思想和情绪的本质就是短促而稍纵即逝的。
所以每一个小我都不断地在为生存而挣扎,试图保护和扩大自己。
为了要维护“我--思想”,它需要一个相对的思想--他人。
概念上的“我”,如果没有一个概念上的“他人”的话,就无法存活。
当我视这些“他人”为敌人的时候,他们是最与我分离的。
在这个无意识小我模式天平的一端,是小我强迫性地责怪、埋怨别人的习惯。
耶稣对此也曾说过:“为何你只看见你弟兄眼中之刺,而看不到自己眼中的梁呢?”在天平的另一端,是个人之间的暴力行为和国家之间的战争。
新世界—灵性的觉醒-推荐下载
1、不抗拒,不评断,不执着,这是真正自由和开悟的三个面相。
2、所有的事物都是稍纵即逝的,当你觉知到事物的无常之后,你对它们的执着就会减轻,同时你对他们的认知程度也会减低.一旦你看清并接纳万物的无常和不断变化的必然性之后,你可以在它们存在的时候好好享受其中的乐趣,而不会担心或焦虑将来会失去它们。
3、凡抬高自己的,必降为卑;降卑自己的,必升为高。
4、促使你把旧痛一再重演而且让你处于无意识之中的,不是痛苦之身,而是你对它的认同。
不需任何时间,当痛苦之身被触动的时候,如果能够认出你所感觉到的就是你内在的痛苦之身,光这份知晓就足以打破你对它的认同。
当与它的认同停止时,转化就发生了。
那份知晓,可以抑制旧有情绪的升起并防止它进入你的脑袋中,也不会让它接管你的内在对话、掌控你的行为和其他人的互动。
这也就是说,痛苦之身不能再利用你然后再经由你来更新自己了。
那些老旧的情绪很可能还会在你之内存活一段时间,而且不定时地还会再度升起,有时也许还会拐骗你再度与它认同,因而模糊了那份知晓,但这是暂时的,不要将旧有的情绪投射到情境上,在你之内直接面结它,你的临在完全可以包容它。
5、这个世界不会让你一直以你所自认的假相来愚弄自己,你对不同人、事、物的因应方式(尤其是面对挑战的时候),就是对你自己了解程度深浅的最佳指标。
6、赞赏生命中已经拥有的美好事物,就是所有丰盛的基础。
事实上,你认为这个世界吝于给你的,其实你吝于给予这个世界的。
7、如果你受不了自己,那么必然存在两个你,你和你受不了的那个“自己”,而且他们之中只有一个是真的。
8、当你全神贯注,并且对着一朵花,一颗水晶或一只小鸟沉思冥想,但在心智上不去定义它们的时候,它们就会成为进入无形世界的一扇窗户。
你的内在就会有个开启(即使很小),让你因而进入心灵的领域。
9、所谓觉醒,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去辨识出那个未觉醒的自己——也就是小我,在小我思考、说话和行动的时候,辨识到它,并且辨认出那个集体受到制约的心智运作过程(它在未觉醒状态中持久不衰)。
灵性培训的感悟心得体会(3篇)
第1篇自从参加了一次灵性培训课程以来,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这段旅程中,我不仅学会了如何调整自己的心态,更深刻地理解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以下是我对灵性培训的一些感悟心得体会。
一、认识自我在灵性培训的过程中,我学会了认识自我。
通过冥想、瑜伽等练习,我逐渐发现内心的恐惧、焦虑和不安。
这些负面情绪曾让我在生活的道路上迷失方向,而灵性培训让我找到了自我救赎的方法。
我开始学会接纳自己的不完美,认识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从而更加珍惜自己。
1. 接纳自己在培训中,我学会了接纳自己的不完美。
以前,我总是对自己要求过高,总是觉得自己不够好。
然而,在灵性培训的过程中,我逐渐明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没有人是完美的。
接纳自己,意味着接受自己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从而更好地面对生活。
2. 了解自己通过冥想和自我反思,我更加了解了自己的内心世界。
我明白了什么是自己真正想要的,什么是自己真正害怕的。
这种了解让我在面临选择时更加坚定,不再盲目跟从他人,而是根据自己的内心去做出决策。
二、提升心灵能量灵性培训让我认识到,心灵能量对我们的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
以下是我对心灵能量的几点感悟:1. 保持正念在培训中,我学会了保持正念。
正念是一种专注于当下的心态,它让我们能够更好地感受生活中的美好。
通过正念,我学会了放下过去的痛苦和未来的担忧,专注于眼前的幸福。
2. 调整心态在灵性培训的过程中,我学会了调整心态。
面对生活中的困境,我不再抱怨、愤怒,而是选择以平和的心态去面对。
这种心态让我在逆境中找到了力量,让我更加坚强。
3. 感恩与付出在培训中,我明白了感恩与付出的重要性。
感恩让我们学会珍惜,付出让我们获得快乐。
通过感恩与付出,我感受到了生命的美好,也更加珍惜身边的人和事。
三、人际关系灵性培训让我在人际关系方面有了很大的提升。
以下是我对人际关系的几点感悟:1. 沟通与理解在培训中,我学会了如何与他人沟通与理解。
通过倾听、表达自己的观点,我更加懂得了尊重他人,也使得彼此之间的关系更加融洽。
新世界—灵性的觉醒
1、不抗拒,不评断,不执着,这是真正自由和开悟的三个面相。
2、所有的事物都是稍纵即逝的,当你觉知到事物的无常之后,你对它们的执着就会减轻,同时你对他们的认知程度也会减低.一旦你看清并接纳万物的无常和不断变化的必然性之后,你可以在它们存在的时候好好享受其中的乐趣,而不会担心或焦虑将来会失去它们。
3、凡抬高自己的,必降为卑;降卑自己的,必升为高。
4、促使你把旧痛一再重演而且让你处于无意识之中的,不是痛苦之身,而是你对它的认同。
不需任何时间,当痛苦之身被触动的时候,如果能够认出你所感觉到的就是你内在的痛苦之身,光这份知晓就足以打破你对它的认同。
当与它的认同停止时,转化就发生了。
那份知晓,可以抑制旧有情绪的升起并防止它进入你的脑袋中,也不会让它接管你的内在对话、掌控你的行为和其他人的互动。
这也就是说,痛苦之身不能再利用你然后再经由你来更新自己了。
那些老旧的情绪很可能还会在你之内存活一段时间,而且不定时地还会再度升起,有时也许还会拐骗你再度与它认同,因而模糊了那份知晓,但这是暂时的,不要将旧有的情绪投射到情境上,在你之内直接面结它,你的临在完全可以包容它。
5、这个世界不会让你一直以你所自认的假相来愚弄自己,你对不同人、事、物的因应方式(尤其是面对挑战的时候),就是对你自己了解程度深浅的最佳指标。
6、赞赏生命中已经拥有的美好事物,就是所有丰盛的基础。
事实上,你认为这个世界吝于给你的,其实你吝于给予这个世界的。
7、如果你受不了自己,那么必然存在两个你,你和你受不了的那个“自己”,而且他们之中只有一个是真的。
8、当你全神贯注,并且对着一朵花,一颗水晶或一只小鸟沉思冥想,但在心智上不去定义它们的时候,它们就会成为进入无形世界的一扇窗户。
你的内在就会有个开启(即使很小),让你因而进入心灵的领域。
9、所谓觉醒,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去辨识出那个未觉醒的自己——也就是小我,在小我思考、说话和行动的时候,辨识到它,并且辨认出那个集体受到制约的心智运作过程(它在未觉醒状态中持久不衰)。
2024年万物皆有灵性读后感
2024年万物皆有灵性读后感《2023年万物皆有灵性》是一部根据未来设想的小说,它描绘了一个拥有灵性的世界。
在这个世界里,不仅人类拥有灵性,所有的万物都被赋予了灵魂和意识。
这本书引起了我很大的兴趣,因为它探索了灵性与人类关系的新视角,让我对未来的世界产生了很多思考。
首先,小说以人类与自然界的交互为主线,讲述了人们和万物灵魂的互动。
在这个未来的世界里,人类不再对自然资源的滥用和破坏,而是与自然和谐相处。
他们学会了与动植物、山川河流进行对话,并从中获取智慧和指引。
这种关系的变化,让我思考人类对自然界的认知是否会随灵性的觉醒而提升。
我们是否会更加尊重和珍爱自然界的所有生灵,而不再只把它们当作我们的资源和工具?其次,小说中描写的人类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随着灵性觉醒,人们在内心深处找到了和谐与平衡的力量,他们不再为物质的追逐所困扰,而是追求内心的宁静和平衡。
他们学会了放下对外界的执着,从而拥有了更高的智慧和更深的人生体验。
这种变化引起了我内心的共鸣,让我思考当我们摆脱“我想要”的欲望时,是否能够找到真正的幸福和自由。
另外,小说中还讲述了人类与人类之间的关系。
在这个世界里,每个人都被视为一颗星星,彼此之间相互辉映。
每个人的灵魂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有着自己独特的能量和使命。
这样的设定让我思考到,人与人之间应该如何相处,如何共同发展。
我们是否能够看到每个人的独特价值,而不是仅仅看到他们的外在条件和社会地位?当我们把每个人都看作是独特的存在,是否能够更加尊重和理解他人,建立更加和谐的社会关系?最后,小说中还描述了人们通过修炼和冥想来提高灵性。
在这个未来的世界里,人们意识到通过冥想可以连接自己的内心世界,接触到更深层次的自我。
这让我思考到,当我们静下心来,与自己的内心对话时,是否能够找到更多答案和指引?我们是否能够通过冥想来提高自己的洞察力和智慧,从而更好地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扰?《2023年万物皆有灵性》给了我很多启发和思考,它让我认识到灵性对于个体和社会的重要性。
2024年万物皆有灵性读后感范本
2024年万物皆有灵性读后感范本《2023年万物皆有灵性》是一本引人深思的科幻小说,通过讲述未来世界人类与物品之间的交流与互动,探讨了人与物之间的关系以及万物是否皆有灵性的问题。
在阅读完这本小说后,我有许多感悟和思考。
首先,小说中描述的未来世界充满了科技的发展和进步,人类发明了一种名为“灵能装置”的装置,使得物品具备了一定的智能和感知能力。
这种科技的出现使得人类与物品之间的交流变得更加频繁和紧密。
在这个世界里,物品不再是简单的工具,它们拥有了自己的意识和思维。
这种设定引发了我对人与物之间关系的思考:人类和物品之间到底应该是什么样的关系呢?在过去,人类往往将物品看作是自己驾驭和支配的对象,我们只关注它们所能为我们做的事情和价值。
然而,小说中的未来世界告诉我们,物品也有自己的感受和意见,它们不再是被动地被使用,而是能够主动地与人类交流和合作。
这种转变让我们重新思考我们与物品之间的关系,我们应该更加尊重和关心物品,给予它们更多的空间和发展的机会。
物品不仅仅是为了满足人类的需求而存在,它们也有自己的生命和意义。
此外,小说中的人物有着与物品建立深厚感情的经历,他们和物品之间建立起了真正的情感联系。
这种情感联系让我想起了现实世界中人们和宠物之间的感情,我们常常把宠物当作家人一样对待,为它们付出时间和精力。
而在未来世界中,人类对物品的情感也变得更加丰富和复杂。
这种情感联系让我感到人类与物品之间的界限也逐渐模糊起来,我们开始意识到所有的物品都是有生命力的,都能够与我们建立真正的情感联系。
这种情感联系的建立不仅能够增强我们与物品之间的交流和互动,也能够让我们更加尊重和珍惜身边的物品。
当然,小说中也有对于万物皆有灵性的质疑和探讨。
有人认为物品只是机器和电子设备,它们是由人类创造出来的,没有灵魂和意识。
这种观点让我想起了哲学上的唯物主义观念,认为人的意识和思维只是脑电信号的产物,而不是超自然的灵魂存在。
这种观点是否成立,其实没有终极的答案。
《新世界·灵性的觉醒》读后感
《新世界·灵性的觉醒》读后感:拥有临在的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内在的从容,以及平日的练习。
下面我们一起看看这篇《《新世界·灵性的觉醒》读后感》。
最近一段时间一直在读德国作家艾克哈特·托尔的《新世界·灵性的觉醒》,这是一部被称为西方近十年来最重要的精神导师的一部力作,尽管里面有太多难以理解的专业术语,却也凭着边读边悟的坚持,收获颇丰,最重要的也许就是学会临在,明白更多人性的道理。
佛经上有一句:“指向月亮的手指不是月亮。
”是的,无论多么好的书,我们读的目的不是照本宣科、死搬硬套,而是通过“读”且“悟”,链接超我,从而催化自己的觉醒,探索本我,提升灵性。
只有这样,才能摆脱“痛苦之身”的缠绕,揭开小我不怀好意的面具,破茧而出,重获喜悦和自由。
“临在”指的是关注当下,是摆脱思想,只留下意识的一种体验。
真正的临在是聚焦在我们身体内部的感觉上(比如呼吸、特定部位的疼痛,或者我们身体的抖动等等),同时直接感受自己现有的情绪,感受内在的不安、恐惧、愤怒、嫉妒、美好、爱恋、激动、等各种各样的情绪,不要过滤任何不良的、我们竭力想要摆脱的那部分。
这种临在的感觉,也许不会减轻我们的痛苦,也不会让我们幸福减半,但是却不再左右我们的情绪--因为我们已经知道自己的“痛”或“乐”存在了,我们不介意它的存在,也就不会大喜大悲,不会自我消沉,也不会得意忘形,而是默许自己接纳当下时刻所经历的一切。
经常体验临在的感受,会让我们慢慢认同内心的感受,并且学会接纳,不会抗拒,一个超越自我过去的向度(临在的向度),就会进入我们的生命中。
比如,最近一段时间我肩颈不太好,尽管一直在接受治疗,却还会有痛楚。
若是以前,我会把“痛苦之身”引火上身,燃烧不良情绪:悲观、委屈、厌恶......喂养“痛苦之身”,从而壮大小我,形成一个巨大的负面能量场,然后波及周边他人,尤其是自己最亲密的人,有时候还会收到对方相应的能量,相互喂养,接下来就是大家可以想像得到的情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世界-灵性的觉醒》读后感看过缘起才明白为什么人在看到自然界的美景时会忍不住的心中会觉得亲近,升起愉悦之情,还会产生很多平时不曾有的感受。
每个创造物和每个生命形式当中永存的意识或灵性,同时人们也能够认识到,它和人类自身本质的合一的,所以能够爱它如己。
之所以是花朵,不是因为只有它有空灵的本质,而是相比其他的生命形式,花朵的外相比较不会遮掩其永存的灵性。
除此之外还有所有新生的生命形式,也会让我们有同样的感受,也是因为这个原因。
看到于丹老师的书中也在讲人要亲近自然,然后就能感悟人生,涤荡心胸。
我想原因也是这样,因为自然界的很多东西,让我们感受到生命中永存的意识或灵性,所以才会亲近,而《爱和自由》中讲的关于和孩子一起成长,也是因为孩子身上那种生命永存的意识和灵性还没有被掩盖住,而因为感受到了这种存在,才会对孩子有这样的亲近感觉。
觉醒—去辨识那个未觉醒的自己——也就是小我,在小我思考、说话、和行动的时候,能辨识它,并且辨认出那个集体受到制约的心智运作过程。
就像是《爱和自由》中讲的,先要知道是自己的感受在主导,还是自己的思维在主导,要先知道了,才能通过自己不断地觉察知道是哪个环节出现了问题,没有流动起来,和这个讲的是相通的。
我们世袭的功能失调:对于“原罪”我是一直有误解的,看了这次的解释觉得是我的浅陋和误读有问题。
原罪——活得不够有技巧,盲目的生活,因此就会受苦并制造苦因。
所以,抛开文化的包袱和错误诠释之后,“罪”这个字所指的就是人类世袭下来的功能失调状况。
“试着变成好人并不会让你变得更好,而是经由找到那个早已存在于你之间的良善,并且允许那个良善彰显出来,才会让你变得更好。
”这个就和“你本身就是智慧具足的”一样,是回归而不是成为。
小我——与外在形相的认同,包括念相、思想、情绪形相,相认同,会照造成我们无视于我们和整体的联结,完全无法觉察我们内在与其他万物以及源头的合一。
这样的遗忘就是原罪,受苦和幻相。
当“我们与万物显然是分离的”这个幻相主导了我所想所思所说所做的时候,就创造出了如今的世界。
事实上透过真相的表层,万物不但与其他事物相连,同时也和它们生命的源头相连。
当愈快的加诸一个言语上的或是心理上的标签在人、事、物或情况上面时,所面临的实相就会变得越浅薄和无生命力,而也会越加的远离实相,也远离了在在自己之内和周围展开的生命奇迹。
而这样也许会有些小聪明,但会失去智慧,还有喜悦、爱、创造力和生命力。
这让我想到了“评判”评判不只是让人能够中立的看事物,更深的层面是更能发现实相,领会真谛。
“我是什么?”这个问题在《开启的世界》中曾出现过,从一个孩子的成长来看,貌似他越来越知道自己是什么,但却是建立小我的过程,他在给自己贴上各种的标签,并开始对这个标签深信不疑,这个标签的集合就是“小我”当对这个标签的集合深信不疑的时候,就不知道自己还有本我的存在。
脑袋中的声音,让我想起了自己的很多对话,这个时候我的确和那个不断与自己说话的疑似精神病人没什么区别,只是我没有说出声音而已。
小我通常把“拥有”等同于“存在”:我拥有所以我存在,我拥有越多,我的存在越多。
小我经由比较而生存,别人如何看待你会变成你看待自己的方式;小我的自我感,在大多数情况下是受限制于别人眼中你的价值。
如何放下对事物的执着呢?当停止在事物中寻找自己的时候,对事物的执着就消失了。
而需要做的就是“觉知到自己对事物的执着”—“我是那个觉察到自己有执着的觉知”小我的典型特征:需要更多。
像是暴食症患者一样,只不过他们的症状是不断的吃,甚至是让自己呕吐之后继续的吃,而我们的更隐秘。
这就是为什么人们常说“不要忙着赶路而忘记了为什么出发”现在的人,很少有停下来的时候,总在不断的动,像是有什么东西在追赶,但是又不知道要去向哪里,即便是重复的转圈,也不能停下脚步.感觉内在的身体,就像是在做呼吸禅的时候,我也会出现“感觉不到什么”原来这是心智在说话,这一节所讲的,就像是在呼吸禅中的第三步,感受自己的全身,能有利于以后再做的时候。
本体的遗忘,让我想起了爱要“忘我”,那个我就是“小我”因为本我会爱,忘记小我的时候回归本我,自然就知道要怎么爱。
超越所有理解的平安,这段里讲的解释了为什么人在面临生死和极度痛苦的时候更容易开启,因为那些给人自我感的东西消失了,小我就瓦解了,就会觉醒.抱怨和怨恨,每个抱怨都是心智编造的故事,而为他人贴上负面的心里标签。
怨恨则是伴随抱怨和为他人贴标签而产生的情绪。
在开始出现抱怨的声音的时候,就去辨识它的真实身份,它每被辨识出一次,就会被削弱一次,让我想到了我们的觉察,看似只是看到了,实际这种看到本身就已经有了改变性的意义。
抱怨除了带来怨恨也可能带来其他的强烈的情绪,并转变为激烈的反应,这只是小我在强化它的一种方式。
而怨气是会因不断重复事情的经历而持续、增强。
放下和宽恕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有了这样的意识—“怨气之后增加虚假的自我感、让小我继续存活,此外别无他用”的时候,宽恕就自然产生了。
我是对的,别人是错的。
能带来小我渴望的优越感,让小我强大起来。
与幻想抗衡,就像是当我表述的就是事实的时候,事实就摆在那里,毋庸置疑,不需要说服谁,不需要证明什么,当有人认为不对时,也不是对我的冒犯。
小我会觉得每件事都冲着它来的,情绪、防卫的心理、甚至攻击性就会出现。
所以我要在自己有这种心理和反应的时候就觉察到,经由觉知分辨哪些是事实,那些是意见。
“你原本即是的那个本体,就是真理。
”对这句还没有理解,想起我在练习的忠于自己的心,但是我很多的东西真的是我的心吗?要觉知到自己的心,这个也是一样。
当我把在他人身上看到的小我和他们的身份混为一谈的时候,就是我的小我打算利用我来强化它的时候。
它会加强我和别人的分离感,使我无法感受到我们共同的人性,也感受不到和他其实是源自于致一生命。
就像是学习了《弟子规》要自己去力行,而不是对别人指手画脚一样,了解了关于小我的这些,会让我看出一些别人的小我,但此时更要觉察自己,不要让自己的小我利用了这样的机会,辨识小我的真面目,就不会觉得有人是错的,只是个人内在小我在作祟,而人们或多或少都为这个小我所苦,慈悲心就产生了,就不会去反应,不去反应就不会助长小我。
“灵性的领悟就是清楚的看见:我所感知的、经验的、想到的、感觉到的,最终都不是我,我无法在这些稍纵即逝的东西当中寻找到我自己。
”我没有感受,但还是觉得要记住它。
小我会通过角色扮演来实现,通过让我成为“某人”,那么我现在对自己的一些列所谓的认知,也是小我给自己的标签和角色框定吗?也许是的,我不知道。
“我是有无限可能的,只要……”我的定义中还是有条件,这是事实还是又一个小我的假象呢?意识到自己正在扮演一个角色,正是从这个角色获得释放的开始,而完全的认同自己的角色,则会把一种行为模式和自己的本质混淆。
在社会中我们都在扮演很多临时的角色,在互动中,“你并不是在和那个人来往,而是你自己心目中的你,和你心目中的他在来往,对方也是。
”所以两人小我之间的互动,实际上是四个心智概念的身份在互动,冲突就在所难免。
了解了这些,就更能接纳无处不在的冲突了。
不要说我是不快乐的,可以说“我内在有不快乐的情绪”把想法和实际的情境分开来,看着事实,觉察想法,就不会被不快乐掩盖了自然状态下的平安,这才是真正快乐的源泉。
允许自己或孩子受苦,关注自己的孩子,尤其是无形的关注,当下,当自己不是一个母亲,只是一个生命的时候,孩子也不是孩子,是一个被倾听关注的生命,之间是平等的。
为什么很多父母会说和孩子一起成长呢,因为在另一个人之中辨认出了自己,而对方也会觉得被爱,他感受到他的本体被认出来了。
“爱就是在他人之内辨识出你自己的本体。
”由此可以看出,我们和他人都是独立存在的是个幻相。
“渴望被爱,其实是渴望被认可,不是外相层面被认可,而是本体层面。
”“当其他人,认出你的本体的时候,经由两个人,那份认可就把本体的向度更加完整的带到这个世界上来,那就是可以救赎这个世界的爱。
”“就是在这个二元对立的世界中,辨识出合一。
”行动就是为了行动本身,而不是用来保护或加强或顺从角色的身份认同,那么无论做什么,力量都会非常强大。
当完全是自己的时候,是最有力量的,最有效率的。
但是又不要试着去做自己,一旦试着去做,就又是一个角色扮演了。
因为我是我自己,不用去刻意去做。
“放弃定义自己,也不要在意别人怎么定义你。
”“没有所谓的好和坏,而是我们对它的想法造成了好坏。
”莎士比亚当在负面情绪中能意识到“此刻我正在为我自己创造痛苦”这份觉知,足以超越被制约的小我状态和它所产生的反应的限制。
很多无意识的信念让人不快乐,而在书中列举的六个中,我都有,我想以后我可以有意识的去觉察了,看看是哪条让我不快乐。
快乐的秘密—在你的思想和情绪发生的时候,对它们有所觉知。
任何过去发生的事情,此刻都无法阻止你活在当下;而如果过去无法阻止你此刻活在当下,那么它还有什么力量可言呢?不管是疏离,还是童年的情绪伤害,还是人类集体的痛苦之身,这已经不是个人的问题,而是集体的现状,面对这个事实,首先了解他,它以负面情绪思想、戏剧化事件为食,娱乐和传媒也会滋养它,女性还会有集体的痛苦之身,国家和种族也会有。
了解了这些之后就是怎么能从中解脱出来。
第六章讲的那个故事,看似很玄,但生活中却总有发生,“当早上起床碰了桌角,接下来就有一连串的倒霉事”,就像是《秘密》里面说的一样。
不快乐的能量也会传染,而唯一的方法就是保持临在,我理解就是关注当下,觉察自己。
看到关于痛苦之身导火索就想起曾老说的情绪负债,我想是一样的。
时常问自己,“此时此地我可以给予什么?我对这个人和目前的情况,能够提供什么帮助呢?”你不必拥有任何东西,就可以感到丰盛,而如果你持续的感到丰盛,你所要的自然会来。
“因为凡有的,还要再加给他,凡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取”—《马太福音》把“认识自己”和“认识关于自己的事情”区别开来。
没有“好与坏”像那个智者一样,不去评判,接纳它,“不在意任何所发生的事情”相信生命本身会赋予我力量。
感觉很难,但也许这也是小我的一个借口。
白隐禅师的故事让我想到了“闻谤不辩”只是知道方法,知道这么做会有好处,看了此书,知道了那是为什么。
“这个,同样的,也会过去”—“无常”。
不抗拒,不评判,不执着。
可以享受并尊崇俗世的事物,但不会把它们原本没有的重要性和价值加诸其上。
可以积极的参与创造之舞,但是不执着于结果,也不会对这个世界有不合理的要求。
认识但不评判,看只是看,听只是听。
那个经验者是,我,是意识。
呼吸禅的时候能感受到一些,但还是会像那个小徒弟一样又出来。
本章所讲的和《故道白云》中讲到的是如此的一致,可见觉察呼吸是进入当下的好方法,而我在做的过程中也是真的有这样的感受。
内在目的是——觉醒。
一段关于内在目的的对话,也解答了很多我的疑问,仿佛问的就是我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