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血运障碍绞窄性肠梗阻
肠梗阻2009

二、病因与分类
2.按肠壁有无血运障碍: 单纯性和绞窄性肠梗阻 3.按部位分类: 高位性肠梗阻、低位性肠梗阻。 4.按程度分类: 完全性肠梗阻、不完全性肠梗阻。 5.按病程分类: 急性肠梗阻、慢性肠梗阻。 “闭袢性肠梗阻”
三、病理和病理生理
• 各类型的病理变化不一致 • 全身性病理生理变化 体液丧失 感染和酸中毒 休克 呼吸和循环功能障碍
•
粘连性肠梗阻
(1)粘连带压迫肠管(2)粘连牵扯肠管成角
肠扭转
(1)全小肠扭转(已坏死)
(2)乙状结肠扭转
• 定义:肠扭转是一段肠袢沿其系膜长轴旋 转而造成的闭袢型肠梗阻,同时肠系膜血 管受压,也是绞窄性肠梗阻。
• 临床表现:表现为急性机械性肠梗阻 小肠梗阻:剧烈腹部绞痛,呕吐频繁, 扪及压痛的扩张肠袢,晚期易发生休克;X 线平片表现为绞窄性肠梗阻的征象。 乙状结肠:老年人,除明显绞痛外,腹 胀明显,而呕吐不明显;X线平片表现为扭 转部位钡剂受阻,钡影尖端呈“鸟嘴”形。
肠 梗 阻
温州医学院附属
肠内容物不能正常运行、顺利通过肠 道,称为肠梗阻。
二、病因与分类
1. 按病因分类: 机械性肠梗阻:肠腔堵塞、肠管受压、肠壁病变。 动力性肠梗阻: 麻痹性或痉挛性肠梗阻。 血运性肠梗阻:肠系膜血管栓塞或血栓形成。
1.腹外疝2.肠粘连和束带 3.肠腔内肿瘤 4.肠外肿瘤压迫 5.先天性肠狭窄或闭锁 6 .肠扭转 7.肠狭窄 8.肠套迭
七、治
疗:
• 基础疗法: 胃肠减压 纠正水与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失衡 防治感染与中毒 • 解除梗阻: 手术治疗 非手术治疗
中医中药: ①针灸疗法:麻痹性肠梗阻常用: 主穴:合谷、天枢、足三里。 配穴:大肠俞、大横。 如呕吐较重者,可加上脘、下脘、曲池等穴位。 ②生油疗法:常用于治疗蛔虫性、粘连性和粪块 阻塞性肠梗阻病人,用菜油或花生油60~100毫升, 每日一次,口服或经胃管注入。 ③中药治疗:肠梗阻的治疗应以通里攻下为主, 辅以理气开郁及活血化瘀等法。常用方剂有复方大承 气汤、甘遂通结汤、肠粘连松解汤和温脾汤等。
绞窄性肠梗阻的影像学表现

CT表现
靶征:肠绞窄后,肠壁水肿增厚。由于粘膜下层富含脂肪 组织,肠壁水肿以黏膜下层为著,增强后黏膜层及浆膜层 强化呈高密度,肌层水肿增厚无明显强化,呈“靶征”。
肠壁积气
闭袢:连续追踪扩张肠管走行,发现2个移行带;“x 征”:通过MPR发现2个移行带呈“x形”交叉走行。
;
CT表现
肠系膜及其血管的CT影像改变: ➢ 肠系膜血管充盈缺损 ➢ 漩涡征 ➢ 肠系膜脂肪水肿、渗出(缆绳征) ➢ 肠系膜出血 ➢ 肠系膜静脉和(或)门静脉气栓 ➢ 肠系膜积气 ➢ 鸟嘴征
概述
➢ 肠梗阻在我国急腹症发病率占第3位,仅次于阑尾 炎、胆囊炎。
➢ 绞窄性肠梗阻死亡率为20%~37%。
➢ 文献报道手术证实的绞窄性小肠梗阻50%-80%的 病例术前未获确诊。
➢ 术前准确诊断绞窄性肠梗阻是挽救患者生命、提 高患者远期生活质量的关键。
病理生理
病理上大致有以下改变并可反映在CT表现上。 ➢ 1.肠淤血水肿期:淤血水肿致肠壁增厚,肠壁增厚不 论边缘清楚或边缘毛糙,均可视为肠壁水肿,通常此型偶 有可逆性,绞窄减轻或排除淤血水肿也可减轻。本期多为 静脉受阻,动脉供血正常或略减。 ➢ 2.肠缺血期:本期多为动静脉供血同时受阻,CT 增强 扫描肠壁多呈弱强化或延迟强化或不强化。 ➢ 3.肠坏死期:肠缺血进一步加重,导致肠壁组织缺氧、 变性,黏膜糜烂坏死;肠壁积气或肠系膜积气。
治疗
➢ 基础治疗:胃肠减压;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预防感染和中毒。
➢ 手术治疗:手术治疗的关键问题之一是手术时 机的选择,当出现怀疑绞窄性肠梗阻临床表现及 影像学上典型征象时,应马上进行手术。
小结
➢ 临床症状:腹痛加剧、休克、腹膜炎及血性引流 物。
➢ X线表现:假肿瘤征、咖啡豆征、多个小跨度卷 曲肠袢、长液面征、空回肠换位征。
第七版外科护理学23-35章主观题简答题背诵

第七版外科护理学主观题简答题背诵第二十三章小肠疾病病人的护理1.肠梗阻原因分类。
(1)按肠梗阻发生的基本原因分类:机械性肠梗限、动力性肠梗阻、血运性肠梗阻。
(2)按肠壁有无血运障碍分类:单纯性肠梗阻、绞窄性肠梗阻。
(3)其他分类:根据梗阻部位分为高位(如空肠上段)和低位肠梗阻(如回肠末段与结肠):根据梗阻的程度分为完全性和不完全性肠梗阻:根据梗阻的发展快慢分为急性和慢性肠梗阻。
2.高位和低位肠梗阻的区别。
高位肠梗阻呕吐发生较早且频繁,呕吐物主要为胃及十二指肠内容物等:低位肠梗阻呕吐出现较晚,呕吐物初期为胃内容物,后期可呈粪样。
高位肠梗阻由于呕吐频繁,腹胀较轻:低位肠梗阻腹胀明显。
3. 肠梗阻病理生理变化。
(1)局部变化:①急性完全性梗阻时:肠壁充血、水肿、增厚,呈暗红色。
若发生血运障碍,肠管变成紫黑色。
最后,肠管可缺血坏死而溃破穿孔。
②慢性不完全性肠梗阻:梗阻近端肠壁代偿性肥厚和肠腔膨胀,远端肠管则变细、肠壁变薄。
(2)全身变化:①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失调:小肠若出现肠梗阻,可在短时间内丧失大量的液体,引起严重的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失调。
高位肠梗阻可发生代谢性碱中毒,低位肠梗阻可发生代谢性酸中毒。
②感染和中毒:以低位肠梗阻表现显著。
③休克及多器官功能障碍。
4.肠梗阻的临床表现。
(1)症状:腹痛、驱吐、腹胀、停止排便排气。
(2)体征:①腹部:视诊:机械性肠梗阻可见肠型和蠕动波。
触诊:单纯性肠梗阻可有轻度压痛;绞窄性肠梗阻时,可有固定压痛和腹膜刺激征。
叩诊:绞窄性肠梗阻时,腹腔有渗液,移动性浊音可呈阳性。
听诊:机械性肠梗阻时有肠鸣音亢进:麻痹性肠梗阻时,则肠鸣音减弱或消失。
②全身:肠梗阻初期,病人全身情况可无明显变化。
梗阻晚期可出现唇干舌燥、皮肤弹性消失、尿少或无尿等明显脫水体征。
5.肠梗阻的常见护理诊断/问题。
(1)急性疼痛:与肠蠕动增强或肠壁缺血有关。
(2)体液不足:与频繁呕吐、腹腔及肠腔积液、胃肠减压等有关。
肠梗阻

呕吐频繁
新生儿:肠道畸形为多见; 2岁以内 多为 蛔虫团 多见于儿童 老年人则以 肿瘤及 粪块为常见
肠套叠
治疗 治疗原则: 纠正因肠梗阻所引起的全身生理紊乱和解除梗阻 1、基础疗法: 不论非手术或手术治疗,均需要应用的基本处理
1、胃肠减压: 主要措施之一 2、纠正水电解质酸碱失衡
在单纯性肠梗阻的晚期或绞窄性肠梗阻,常有大量血浆和血液渗出至肠腔及腹腔,需要补充 血浆和全血。 3、抗感染:肠腔细菌繁殖[G- 杆菌抗生素] 腹腔感染 肺部感染(膈肌升高 影响肺部气体交换与分泌物排出)
血运性肠梗阻
由于肠系膜血管栓塞或血栓形成,使肠管血运障碍,肠失去蠕动能力,肠腔虽然无阻 塞但肠内容停止运行(亦可归入动力性肠梗阻)但可迅速继发肠坏死,在处理上与肠 麻痹截然不同。 假性肠梗阻 与麻痹性肠梗阻不同,无明显的病因,属慢性疾病,也可能是一种遗传性疾病 表现有反复发作的肠梗阻症状,但十二指肠与结肠蠕动可能正常 假性肠梗阻的治疗 主要是非手术治疗 仅在并发穿孔、坏死等情况才手术处理
丢失大量碱性消化液+组织灌注不良
影响肠壁血运 腔 蛋白质分解 渗出大量血浆 肠腔、腹
2、血容量
肠膨胀 肠梗阻时
3、Shock 严重缺水、血容量
加剧血浆蛋白 血容量 电解质紊乱、酸碱失衡、细菌感染、中毒等
肝脏合成蛋白能力下降
酸性代 谢产物 剧增
当出现肠坏死、穿孔,发生腹膜炎时,全身中毒症状尤为严重 低血容量性休克 中毒性休克
麻痹性肠梗阻
瘫痪状态, 没有收缩、蠕动 无阵发性绞痛 肠鸣音减弱或消失 只有持续性胀痛/不适 呕吐出现较早 呕吐出现较晚 呕吐较频繁 呕吐物:胃、十二指肠内容物 麻痹性肠梗阻为:溢出性(呕吐)
肠壁肌 呈
肠梗阻[1]
![肠梗阻[1]](https://img.taocdn.com/s3/m/be2b0a3c856a561252d36fe7.png)
1. 高位肠梗阻(空肠上段) 2. 低位肠梗阻(回肠末段和结肠)
按梗阻发生的程度分类
1. 不完全性肠梗阻 2. 完全性肠梗阻
病理生理
肠管局部的病理生理变化
1:肠蠕动增强 2:肠腔积气积液、扩张 3:肠壁充血水肿、血运障碍
全身性病理生理变化
1:体液丢失和电解质、酸碱平衡失调:以高位 肠梗阻为甚.
绞窄性肠梗阻的临床表现
• 1.腹痛急骤,起始即为持续性剧烈疼痛,或在阵发性加重 期间仍有持续性疼痛.
• 2. 病情发展迅速,早期出现休克,抗休克治疗后症状无明 显改善.
• 3.有明显腹膜刺激症,T升高,P增快,WBC和N%均增高. • 4.不对性腹胀,腹部隆起或可触及肿块. • 5.呕吐物、胃肠减压液、肛门排出物、腹腔穿刺抽出液均
• 2.体位:血压平稳后予半卧位. • 3.饮食:禁食期间给予补液,待肠蠕动恢复并肛门排气
后开始进少量流质,无不适后逐步过渡到半流质.
处理原则
基础治疗
1:胃肠减压 是治疗肠梗阻 的重要措施之 一
2:纠正水、电解 质及酸碱平衡 失调
解除梗阻
1:非手术治疗 适
用于单纯性粘连性肠梗阻、 麻痹性或痉挛性肠梗阻、 蛔虫或粪块引起的肠梗阻。
2:手术治疗 适用于
绞窄性肠梗阻、肿瘤、先 天性肠道畸形引起的肠梗 阻,以及经非手术治疗无 效的肠梗阻病人。
阻. 手术治疗:粘连性肠梗阻频繁发作或或经
非手术治疗未见好转甚至加重或怀疑为绞窄性肠梗阻.
肠扭转
• 定义:是一段肠管沿其系膜长轴旋转而成的闭袢性肠梗
阻.常发生于小肠,其次为乙状结肠.
• 病因:肠内容物骤增、肠管动力异常、突然改
变体位等.
绞窄性肠梗阻

Company Logo
临床分型 按发生的基本原因: 按梗阻的部位:
机械性肠梗阻 血运性肠梗阻
动力性肠梗阻
高位肠梗阻 低位肠梗阻
按肠壁有无血运障碍:
单纯性肠梗阻 绞窄性肠梗阻
按梗阻发生的快慢:
急性肠梗阻
慢性肠梗阻
按梗阻的程度:
Company Logo
完全性肠梗阻 不完全性肠梗阻
特殊类型:
闭袢性肠梗阻
排气排便的病史(四大症状)。
腹部X线检查:扩张的肠管肠袢、气
液平面。
应与胆道感染、胆结石、输尿管结石、卵巢囊肿 扭转、急性坏死性胰腺炎鉴别
Company Logo
中医诊断:肠结或肠痹
诊断及鉴别诊断
鉴别诊断 1.胆道感染与胆结石:中上腹、右上腹剧烈绞
痛,并向肩背放射。中上腹、右上腹压痛,肌紧张, 或可触及肿大胆囊,伴发热或畏寒发热,或有黄疸。
血常规:Wbc↑、N、↑Hb↑、HCT↑
+ + 电解质:Na ↓、K ↓、Cl ↓
血气分析:PH↓、HCO—↓、O2↓ 肾功能:尿素氮↑、肌酐↑
Company Logo
大小便常规:尿化重↑、OB+
辅助检查
X线检查:结肠梗阻发生4-6小
时
透视 立位腹平片 钡灌肠
气液平面
气液平面、气胀肠袢
Company Logo
Company Logo
临床体检腹壁常可见扩大的肠型和肠蠕动坡
病 理
全身性病理生理变化: ⑴水、电解质丧失:禁食、呕吐、消化液潴 留于肠腔,引起水、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失 衡是肠梗阻重要的病理生理改变 ⑵感染中毒:梗阻近端肠腔内细菌增多,毒 素通过肠壁通透性增高后进入腹腔引起腹 膜炎,甚至全身性感染 ⑶休克:肠梗阻晚期可引起低血容量性休克 和感染性休克 ⑷呼吸、循环功能障碍:感染、休克、水电 解质失衡,可导致心肺功能障碍
肠梗阻

治
疗
解除梗阻、纠正生理功能紊乱。
治疗原则:
胃肠减压、纠正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失调、防 治感染是治疗肠梗阻的基本方法。
24/85
基础治疗
手术和非手术均需采用的基本处理: 纠正水、电解质絮乱和酸碱失衡。
手术和非手术治疗的首要措施。
禁食、胃肠减压。
治疗肠梗阻的绝对措施。
防止感染和中毒。 镇静、解痉、止痛等对症治疗。
肠 梗
定 义:
阻
Intestinal obstruction
任何原因引起的肠内容物通过障碍
称肠梗阻。
外科常见急腹症之一。
临床常见的机械性肠梗阻:
1.腹外疝 2.肠粘连和束带 3.肠腔内肿瘤 4.肠外肿瘤压迫 5.先天性肠狭窄 或闭锁 6.肠扭转 7.肠狭窄 8.肠套迭
2/85
病因与分类
按肠壁有无血运障碍:
下列肠管已无生机:
肠壁已呈紫黑色并已塌陷。 肠壁已失去张力和蠕动能力,肠管麻痹、扩
大、对刺激无收缩反应; 相应的肠系膜终末小动脉无搏动。
可疑:
用等渗盐水纱布热敷, 0.5%普鲁卡因肠系膜根部封闭。 观察10~30分钟,仍无好转,说明肠已坏死,
应作肠切除术。
27/85
粘连松解术
12/85
肠梗阻之肠型
X线检查
立位或侧卧位;胀气肠袢和液平面。 高位小肠梗阻:空肠粘膜的环状皱壁呈 “鱼骨刺”样。 低位小肠梗阻:呈阶梯样液平。 肠扭转:可见孤立、突出、胀大肠袢。 结肠梗阻:腹部周边可见胀大 肠管,钡 灌肠可显示梗阻部位。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14/85
肠梗阻:肠胀气,可见多个阶梯状气液平面。
15/85
肠梗阻(急腹症)-中西医结合外科学

3.按梗阻部位分类
(1)高位肠梗阻:发生在空肠上段的小肠梗阻,呕吐症状典型。 (2)低位肠梗阻:发生在回肠下段和结肠的梗阻,腹胀症状典型。
4.按梗阻程度分类
(1)完全性肠梗阻:肛门完全停止排气、排便,而且往往腹痛、腹 胀和呕吐症状典型。还有一种特殊类型的完全性肠梗阻,即闭祥性 梗阻,是由于某一段肠管两端均发生阻塞所致(如肠扭转、结肠肿 瘤等)。 (2)不全性肠梗阻:肛门可以有少量排气、排便,往往无明显的腹 痛、腹胀和呕吐。
③肠壁充血水肿、通透性增加:若梗阻进一步发展,肠内压力逐 渐增高,压迫肠壁血管,致肠壁静脉回流受阻,引起肠壁充血水肿 。由于血运障碍,肠壁通透性增高,肠壁出现小出血点,并有血性 渗出液渗入肠腔和腹腔。 ④肠壁坏死穿孔:当出现动脉血运受阻,血栓形成,肠管可发生 缺血坏死、溃破及穿孔。
3.结肠解剖
结肠包括盲肠、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和乙状结肠,成人结肠 的平均长度为150cm。在回肠与盲肠之间有一环形肌所组成的回盲 瓣,它能阻止小肠内容物过快地进入大肠,从而得到充分消化和吸 收;又能限制结肠内容物的逆流。升结肠和降结肠分别在腹腔右外 侧和左外侧,均固定于后腹膜。
横结肠位于升、降结肠之间,横结肠与升结肠的交界处称为肝曲 ,与降结肠的交界处称为脾曲。降结肠以下、直肠以上为乙状结肠 ,其系膜长而基底部较窄,活动度大而易发生扭转。结肠的外层纵 肌排列为三个纵行的结肠带,其之间有结肠袋,附近有脂肪垂。肠 系膜上动脉供应右半结肠的血液,肠系膜下动脉供应左半结肠的血 液,结肠静脉血液通过肠系膜上静脉流入门静脉,以及通过肠系膜 下静脉流入脾静脉。
4.结肠生理
结肠的功能是吸收水分和储存粪便。除水分外,葡萄糖和无机盐 也可以在结肠内吸收,吸收功能以右半结肠为主。结肠黏膜所分泌 的黏液可使黏膜滑润,不致因粪便通过而受损伤。结肠的运动迟缓 ,而且不常出现。粪便一般储存在乙状结肠内,平时直肠内无粪便 ,仅在排便前或排便时才有粪便充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肿瘤性肠梗阻
①患者一般情况较好,符合一期手术条件者 ,可行一期根治性切除、近远端肠管吻合术 ,但术中必须进行有效减压和肠道清洁灌洗 ,保证吻合口血供良好,无张力; ②若经一期根治性切除后,发现肠端严重炎 症水肿,血供不良,张力过大,或近远端肠 腔口径相差过大,一期吻合困难者,可封闭 远端肠管,结肠近端造口,待患者身体恢复 后再行二期手术恢复肠道的连续性; ③若肿瘤已侵犯重要脏器或已有广泛转移无 根治性切除可能者,可行姑息性近端肠造口 或短路手术。
粘连性肠梗阻
特别是腹腔手术后早期炎症性肠梗阻成 为术后常见并发症之一,应引起重视。 术后炎症性肠梗阻临床上常具有以下几 个特点:①发生在腹部手术后早期(一 般指术后1个月内),大多为腹腔内炎症 粘连所引起;②症状以腹胀为主,腹痛 相对较轻,梗阻症状、体征虽十分典型 但较少发生绞窄;③x线摄片可见多个 液气平面,腹部cT扫描可见肠壁增厚, 肠袢成团,肠腔内无显影剂等;④非手 术疗法大多有效,但时间往往较长。
腹胀
腹胀一般在梗阻发生一段时间以后开始出 现。 高位小肠梗阻时腹胀不明显 低位梗阻则表现为全腹膨胀,常伴有肠型 麻痹性肠梗阻时全腹膨胀显著,但不伴有 肠型 结肠梗阻因回盲瓣关闭可以显示 腹部高度膨胀而且不对称排 Nhomakorabea、排便停止
在完全性梗阻发生后排便排气即停止。 在早期由于肠蠕动增加,梗阻以下部位残 留的气体和粪便仍可排出,所以早期少量 的排气排便不能排除肠梗阻的诊断 在某些绞窄性肠梗阻如肠套叠、肠系膜血 管栓塞或血栓形成,可自肛门排出血性液 体或果酱样便 。
粘连性肠梗阻
粘连性肠梗阻多为单纯性梗阻,若无肠绞窄表现,首先应采 用非手术治疗。非手术治疗时,可每日加用奥曲肽(善宁)0 .6 mg持续静脉滴注,以减少消化液分泌,减轻胃肠负担, 该药还可通过抑制血少板激活因子的活性而减轻毛细血管外 渗和全身内毒素血症,并可改善微循环,抑制炎症反应。 手术多能解除梗阻,但较保守治疗并发症多,术后可能会再 度出现粘连性肠梗阻,少数患者可因并发症死亡。近年随着 腹腔镜技术的广泛开展,手术治疗方法也在不断地丰富和改 进,即可在腹腔镜下离断造成梗阻的粘连带,但有广泛粘连 与腹胀的患者不宜使用。
动力性肠梗阻
凡由于神经抑制或毒素刺激导致肠壁肌肉运 动紊乱,致使肠内容物不能运行 麻痹性
痉挛性 肠段神经缺如(先天性巨结肠病)
麻痹性肠梗阻
亦称无动力性肠麻痹,是因各种原因影响到肠 道植物神经系统的平衡、肠道局部神经传导、肠道 平滑肌的收缩使肠管扩张蠕动消失不能将肠内容物 推向前进而引起。
假性肠梗阻
假性肠梗阻是一种肠道动力障碍所引起的肠梗阻,它具有机 械性肠梗阻的症状和体征,但无机械性肠梗阻的原因,病变 可发生在一段小肠或结肠,也可累及全部肠道。结肠的急性 假性肠梗阻又称Ogilvie综合征。 假性肠梗阻多见于某些疾病的过程中(如肺炎、糖尿病、尿 毒症、急性胰腺炎、肠道手术后和创伤后恢复期等),这些 疾病可能影响空腔脏器的平滑肌运动,从而继发假性肠梗阻 临床上假性肠梗阻往往具有以下两个特点:①有肠梗阻的症 状和体征,一般腹胀比腹痛严重;②腹部平片证实有肠梗阻 存在,但与机械性肠梗阻鉴别困难,经胃管小肠低张造影有 鉴别诊断价值。机械性肠梗阻时低张造影剂到达梗阻近端的 时间不超过1 h,但假性肠梗阻一般在4 h以上。
麻痹性肠梗阻腹痛不明显 结肠梗阻一般为胀痛
呕吐
呕吐在梗阻后很快即可发生,在早期为反射性的, 呕吐物为食物或胃液 高位小肠梗阻,静止期短,呕吐较频繁,呕吐物 为胃液、十二指肠液和胆汁
低位小肠梗阻,静止期可维持1~2天始再呕吐, 呕吐物为带臭味的粪样物 结肠梗阻,呕吐少见(回盲瓣关闭的作用)
急性腹膜炎
全身性病理生理变化 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失调
感染和毒血症
呼吸、循环功能障碍 休克
临床表现
症状
(痛、吐、胀、闭)
腹痛
呕吐:常为反射性
腹胀
停止排气排便
体征
表现为腹部及全身两方面
腹痛
单纯性机械性肠梗阻一般为阵发性剧烈绞痛,由 于梗阻以上部位的肠管强烈蠕动所致 绞窄性肠梗阻由于有肠管缺血和肠系膜的嵌闭, 腹痛往往为持续性腹痛伴有阵发性加重,疼痛也 较剧烈。有时肠系膜发生严重绞窄,可引起持续 性剧烈腹痛
先天性巨结肠病
由于肠壁肌层及黏膜下神经丛的神经节细胞完全缺如或减少 使病变肠段失去蠕动功能 经常处于痉挛状态,形成一种功能性肠梗阻 天长日久,梗阻部位的上段结肠扩张,肠壁增厚 巨结肠 大脑萎缩、脊髓损伤、帕金森病 、习惯性便秘
病理生理
肠蠕动增强 肠腔积气积液、扩张 肠壁充血水肿、血运障碍 肠管壁坏死 穿孔
5、外固定术
6.小肠内置管排列术
White于1956 年提出了小肠内置管排列术(intestinal Intubation plicaton , IIP)的概念 1968年由Baker将其改良和完善。该手术原是利用M-A管作 为肠内支撑管,经顺行或逆行法插入小肠内,并将肠袢作盘 状排列。由于支撑管橡胶的弹力作用,其转角处可形成较大 的半弧状,避免了锐角的形成。 (1)顺行置管法(Baker内固定术) (2)逆行置管法 (3)顺行逆行双管同时置管法
肠管外病变 疝 粘连 扭转 肿块压迫
2.动力性肠梗阻 麻痹性 痉挛性 肠段神经缺(巨结肠病) 3.血运性肠梗阻 动脉或静脉栓塞
二.按肠壁血运有无障碍分: 单纯性肠梗阻:只有梗阻,无血运障碍 绞窄性肠梗阻: 梗阻伴有肠管血运障碍
三.按发生的部位分:
高位肠梗阻 空肠 低位肠梗阻 回肠 结肠
四.按梗阻的程度分:
假性肠梗阻
假性肠梗阻的治疗,原则上以非手术治疗为主,急性痉挛性 假性肠梗阻经胃肠减压后多能自行缓解。假性结肠梗阻也可 以经肛管排气、结肠镜减压、营养支持等治疗后好转。 有以下情况应考虑手术治疗:①急性假性肠梗阻与机械性肠 梗阻无法鉴别时,应考虑手术探查,术中应争取对病变肠管 取全层肠壁活组织检查,以明确肠梗阻原因;②虽已确诊为 假性肠梗阻,但保守治疗效果欠佳,急性发作时肠管极度扩 张有穿孔危险,应及时手术减压,对于盲肠直径超过12 cm ,症状不缓解者,应行手术治疗。
肠
梗
阻
常州市中医院肝胆外科 胡坚栋
定义:
肠内容物不能正常运行、顺利通过肠道时 称之肠梗阻,是外科常见的急腹症之一。
肠道的功能
病因与分类 一.按原因分:
1.机械性肠梗阻--最常见
• • • • • 肠管本身病变 先天性(闭锁、狭窄、发育不全) 炎症性(crohn病、细菌性或放射性小肠炎) 肿瘤(原发、继发、良性及恶性肿瘤) 肠套叠 创伤 肠管内异物阻塞 胆石 粪便 或 肠内异物 寄生虫
手术时机
把握适宜的手术时机至关重要。若手术过早常使本 来应当采用保守疗法即可治愈的病人遭受不必要的 手术打击;手术过晚则造成肠血运障碍,甚至肠坏 死,令行肠切除术的机会明显增加。因此,要求临 床医师要抓住适宜的手术时机,在肠管绞窄坏死前 予以手术。对于绞窄性或绞窄性可能性很大的肠梗 阻,一般经短期术前准备,补足血容量后尽早手术 ;但若伴有休克,则需待休克纠正或好转后手术比 较安全,而休克一时难以纠正,则一边抗休克,一 边手术,只有将坏死肠段切除,休克才会好转。对 于单纯性机械性肠梗阻,若其梗阻原因不能为非手 术解除者,亦宜经短时期准备后尽早手术。(中山 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胃肠胰外科 陈正煊)
完全性肠梗阻 不完全性肠梗阻 五. 按发展过程的快慢分: 急性肠梗阻 慢性肠梗阻
机 械 性 肠 梗 阻
嵌顿疝
粘连带压迫
炎症
肠壁肿瘤
蛔虫阻塞
肠套叠
肠套叠临床上有三大典型症状:腹痛、血便 和腹部包块。
X线:气钡灌肠,阻端呈“杯口”状或“弹 簧”状
肠扭转
钡剂灌肠X线检查见扭转部位钡剂受阻,尖端 呈“鸟嘴”形。腹部平片可见极度扩张的 “马蹄铁”状乙状结肠肠袢。
与机械性肠梗阻进行区别
麻痹性肠梗阻是由于神经、体液、或者中毒引起 的肠道平滑肌麻痹 机械性肠梗阻是肠道由于肿瘤、异物、干燥的粪 便、息肉、肠套叠、手术后粘连等等原因引起的 肠道阻塞 不能正常收缩,致使肠道不能正常蠕动、肠腔扩 大,肠内容物不能排出,肠道菌群失调、肠道气 体和液体淤滞,进而引起身体水电解质平衡紊乱, 产生一系列病理症状
诊断依据
影像学检查
处理原则
解除梗阻、纠正全身性生理紊乱
基础治疗
禁食、胃肠减压 纠正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失调
解除梗阻
防治感染和中毒
非手术治疗:液体疗法、灌肠疗法 手术治疗
非手术治疗
适应证: (1)单纯性粘连性肠梗阻。 (2)动力性肠梗阻。 (3)蛔虫团、粪便堵塞所致的肠梗阻。 (4)肠结核等炎症引起的不完全性肠梗阻、 肠套叠早期。 (5)在治疗期间,需严密观察,如症状、体征不见 好转或反有加重,即应进行手术治疗。
手术方法
1.解决引起梗阻的原因: 如粘连松解术、肠切开 取除异物、肠套叠或肠 扭转复位术等。
2.肠切除肠吻合术: 如肠管因肿瘤、炎症性 狭窄等,或局部肠袢已 经失活坏死,则应作肠 切除肠吻合术。
3.短路手术:
当引起梗阻的原因既不能简单解 除,又不能切除时,如晚期肿瘤 已浸润固定,或肠粘连成团与周 围组织愈着,则可作梗阻近端与 远端肠袢的短路吻合术。
4.肠造口或肠外置术:
如病人情况极严重,或局部病变 所限,不能耐受和进行复杂手术, 可用这类术式解除梗阻。
1937年Noble创用小肠排列缝合肠浆肌层之 外固定术(浆膜固定排列术,Noble缝合排 列术)。 1960年Child 在分离粘连、排列肠曲后, 在小 肠浆肌层及小肠系膜经外缝合固定(系膜固 定排列术,Child缝合排列术),此法优于 Noble 的小肠排列缝合肠浆肌层之外固定术, 使肠梗阻复发率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