歇斯底里症

合集下载

癔病(歇斯底里)的诊疗及护理

癔病(歇斯底里)的诊疗及护理

癔病(歇斯底里)的诊疗及护理
癔病又称歇斯底里,属于神经官能症的一种类型。

临床表现复杂多样,查体及辅助检查无器质性病变。

本病多见于青年和中年女性。

【主要表现】
(1)症状体征,病前多有精神刺激因素,可突然意识障碍、肢体瘫痪、感觉障碍、失明、失听、失语、呼吸困难、抽搐。

检查呼吸正常,不时叹气,瞳孔反射正常,无昏迷体征;其瘫痪、失明、失听、失语等症状无法用医学原理解释;如有感觉障碍,不符合神经分布特点;虽有呼吸困难但无规律性、无发绀;抽搐时四肢乱动、双目紧闭,发作时间较长等。

(2)辅助检查:血、尿、粪便检查无异常发现。

若根据症状体征已诊断明确,一般不必进行辅助检查。

【治疗与护理】
(1)暗示治疗:10%葡萄糖酸钙10毫升/次,适当快速静脉注射,告诉患者若出现发热感觉时,即可去除疾病,并配合其他适当的言语鼓励,常可立即见效。

(2)镇静药物:对于严重呃逆、频繁痉挛者,可用地西泮10~20毫克/次,静脉注射,使之人睡,醒后症状消失。

(3)其他治疗:针灸、理疗及其他药物对症处理。

(4)护理措施:积极参加社会活动,调整心理平衡,克服不良情绪,避免精神刺激,培养一定的兴趣和爱好。

癔症疾病详解

癔症疾病详解

癔症疾病癔症(hysteria),又称歇斯底里。

是一类由精神因素,如重大生活大事、内心冲突、心情感动、示意或自我示意,作用于易病个体引起的精神障碍。

主要表现为各种各样的躯体症状,意识范围缩小,选择性遗忘或精神暴发等精神症状,但无相应的器质性损害作为病理基础。

病因癔症是由什么缘由引起的?(1)精神刺激:使患者感到委屈、生气、精神紧急、恐惊等精神刺激或重大生活大事,往往是本症发病的直接缘由或成为第一次发病的因素。

有部分患者在以后的发作中可无明显的诱发因素,而是通过触景生情或联想,或自我示意而发病。

童年期的创伤性经受,如患病精神虐待、躯体或性摧残,则是后来发生转换性和分别性癔症重要缘由之一,但躯体化障碍的发病与精神因素关系多不明显。

(2)心理素养:精神因素是否引起癔症及引发何种癔症与患者心理素养有关,一般来说,具有癔病性格的人遇有精神刺激,易发生癔病。

所谓癔病性格系指:1、情感丰富:情感鲜亮剧烈,但不稳定,简单感情用事。

2、示意性强:主要是指在肯定环境气氛和情感基础上简单接受外界影响,以及简单对自身的某种感觉或某种观念无条件的接受(自我示意)。

3、自我中心:即到处吸引他人对自己的注目,富于表演性、戏剧性或者说是夸张,目的是为了博得人们对自己的重视与怜悯。

4、富于幻想:在情感基础上想象丰富、生动、活泼,甚至难以区分现实与幻想。

(3)遗传因素:对于本症遗传讨论结果颇不全都,总的来说,男性患者一级亲属的患病率为2.4%,女性患者则为6.4%,高于一般居民的患病率。

说明癔症存在遗传因素影响,而对双生子的讨论不能支持本病的遗传假说。

(4)其它易感因素:文化水平低,迷信观念重以及完全依靠丈夫供给的妇女,或是青春期、更年期的妇女,易患癔症。

症状癔症有哪些表现及如何诊断?一、病史及症状(一)本病多见于女性,有明显的癔症性格特征,发病多与心因有关,既往有类似发病史。

(二)临床表现多样化。

按症状的性质和形式分为两型:(1)分别型:①以精神症状为主,有情感暴发,在精神因素作用下急性发病,表现为哭、笑、打滚、喊叫等。

分离性障碍

分离性障碍

分离性障碍主讲人:耿昆地点:放松治疗室时间:2012-5-24 18:00 一、概述分离性障碍,又称分离(转换)性障碍,旧称“歇斯底里症/癔症”,是一类由精神因素,如生活事件、内心冲突、情绪激动、暗示和自我暗示,作用于易患个体引起的精神障碍。

一部分患者主要表现为分离性遗忘、分离性情感爆发、分离性身份识别障碍等精神症状,其自我意识障碍非常突出,具有发作性,发作后意识迅速恢复;另一部分患者表现为各种躯体症状(包括分离性运动障碍和分离性觉障碍),同时缺乏相应器质性损害的病理基础。

二、流行病学分离性障碍在普通人群中的患病率约为3.55%(中国12个地区,1982年)。

首次发病年龄在20岁以前者占14%,20~30岁者占49%,30~40岁者占37%,40岁以上者初发者少见。

男性女性之比约为8:1(长沙,1989年)。

我国部分地区有儿童、青少年集体发作的情况。

三、发病危险因素与发病机制(一)发病危险因素1、生物学因素(1)遗传因素分离性障碍的遗传学研究结果不一致。

(2)素质和人格类型通常认为,具有表演型人格的人易患分离性障碍。

所谓表演型人格即表现为情感丰富、有表演色彩、自我中心、富于幻想、暗示性高。

(3)躯体因素临床发现神经系统的器质性损害有促发分离性障碍的倾向,脑干上段特别是间脑器质性损害与分离性障碍有某种因果关系。

2、社会心理因素心理因素与分离性障碍的发生密切相关,对应激性事件的经历和反应是引起本病的重要因素。

其中情绪不稳定、易接受暗示、文化水平低、迷信观念重的青春期或更年期女性较一般人更易发生分离性障碍。

(二)发病机制分离性障碍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较有影响的观点大致归纳为两种。

一种原始的应激现象包括(1)兴奋性反应,如狂奔、乱叫等运动性兴奋状态(2)抑制性反应,如昏睡、木僵、瘫痪、聋哑盲等(3)退行性反应,如行为幼稚等另外一种是有目的的反应分离性障碍常首发于困境之中或危难之际,而且病情的发作往往能导致脱离这种环境或免除这种义务。

癔症临床特征分析

癔症临床特征分析

癔症临床特征分析1 引言1.1 癔症的定义及背景癔症,又称为歇斯底里症,是一种起源于心理因素,表现为多样化躯体症状的神经症。

在我国传统医学中,癔症属于“郁证”范畴。

癔症最早可追溯至公元前4世纪,希波克拉底的著作中就有相关症状的描述。

随着医学的发展,癔症逐渐从精神病学领域拓展至神经科学、心理学及临床医学等领域。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癔症作为一种常见的心理障碍,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

本研究旨在分析癔症的临床特征,为临床诊断、治疗和预防提供理论依据,提高临床医生对癔症的认识和诊疗水平,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1.3 文章结构概述本文将从癔症的病因与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与康复、预防与护理以及心理社会因素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旨在为临床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

以下是文章各章节的简要介绍:•第二章:分析癔症的病因与发病机制,探讨其相关影响因素;•第三章:详细描述癔症的临床表现,包括主要症状、伴随症状及症状特点;•第四章:探讨癔症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介绍相关的辅助检查;•第五章:介绍癔症的治疗与康复方法,包括心理治疗、药物治疗及康复治疗;•第六章:阐述癔症的预防与护理策略,强调家庭和社会支持的重要性;•第七章:分析癔症患者的心理社会因素,探讨心理干预策略;•第八章:总结全文,提出研究结论、存在问题与展望,以及对临床实践的启示。

2. 癔症的病因与发病机制2.1 病因概述癔症(Hysteria),又称为歇斯底里症,是一种起源于心理因素的躯体症状障碍。

其病因复杂,通常涉及生物学、心理学和社会文化等多方面因素。

在生物学因素方面,遗传、性格特点、大脑结构和功能异常等可能与癔症的发病相关。

心理学因素主要包括个体经历的生活事件、心理创伤、应对方式以及心理防御机制。

社会文化背景、家庭教育、社会支持等也在癔症的发病中起到重要作用。

2.2 发病机制癔症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目前主要认为与以下几个因素有关:1.心理因素:当个体经历强烈的心理刺激或创伤事件时,可能导致心理痛苦无法承受,进而引发癔症症状。

第九章癔症知识讲解

第九章癔症知识讲解
患者病前系某缝纫厂临时工,能干会说、热心助人、主持 公道。同事邻居或亲朋好友若遇红白喜丧之事,皆可见 她活跃其间。里里外外、来回张罗、俨然东道主一般, 常喧宾夺主。喜说三道四, 孩子呱呱坠地之时竟无相好探望。
患者辗转床榻、左思右想,觉万分委屈伤心,继而愤恨不 满。恰恰此时又接到下岗通知。正值产褥期间,患者贫 病交加,闻讯后沉默不语、双眼凝视、表情茫然,片刻 之后开始抽泣。然后骤停,掀开被子、扔下婴儿,从床 上一跃而起,狂呼乱叫,往门外冲去。家人阻之,患者 一反弱不禁风之常态,怒发冲冠、拳脚并用、碰撞嘶咬 ,一二人不能敌。众人拥上,七手八脚,方才逼之就范 ,锁于房中。患者在房里捶胸撕衣、打门击窗、以头碰 墙、哭天喊地。众人多方劝慰,几经折腾之后,患者伏 床痛哭,渐声嘶力竭、昏昏入睡。
第九章癔症
一、癔症的概念
癔症(hysteria)或称歇斯底里。癔症指一种以解离症状 和转换症状为主的精神障碍,这些症状无可证实的器质性病 变基础。除癔症性精神病或癔症性意识障碍有自知力障碍外, 自知力基本完整。病程多反复迁延。 1.名词解释 解离症状:部分或完全丧失对自我身份识别和对过去的记忆, 又称为癔症性精神症状。 转换症状:在遭遇无法解决的问题和冲突时产生的不快心情, 以转化成躯体症状的方式出现,又称为癔症性躯体症状。 自知力:指病人对其本身精神状态的认识能力。
案例:任性的哭闹
在父母的眼里,文武是一个任性的孩子,幼儿时期 就有这样一种坏毛病,要什么东西得不到满足就大哭 不止,四肢乱动、憋气、面色苍白或青紫、大小便失 禁等。进入小学以后,别人责备几句或与同学争吵后 就烦躁、哭闹、冲动,有时拔头发、撕衣服,有时破 坏周围物品,有时在地上打滚或四肢抽动等,常弄得 家长无可奈何。到儿童心理门诊咨询,医生说文武是 “癔症-情感爆发”。

癔症又称歇斯底里症

癔症又称歇斯底里症

癔症又称歇斯底里症,是神经官能症中的一种类型。

其中典型的症状是患者自己认为失去身体某部分的功能,而且也确实表现出身体某一部分功能的丧失。

如有的人认为自己失明、失听、失语、肢瘫了,确实就表现出失明、失听、失语或病变。

甚至还可以发生流行性癔病,即由于某些因素的影响,在短时间内,连续多人发生同类性的癔病。

第一个发病者大多是在众人目睹下发病。

由于多疾病不理解,众人产生恐惧、紧张心理,如怕患怪病、传染病、中毒后认为是神鬼作怪等等。

在情境暗示和自我暗示基础上,相互影响而陆续发病。

癔病,特别是流行性癔病的发生,与一定的文化背景、社会习俗、传说有关,常见与边远山区或文化层次较底、迷信色彩浓厚的地区和人群,也与一定的人格特征(如易受暗示性)有关。

症状表现为痉挛发作、肢体震颤、抽搐、瘫痪、起立不能和步行不能、不言症、失语症、多种感觉障碍和特殊感官障碍,植物神经机能障碍。

情感爆发、意识朦胧状态、昏睡状态、遗忘症等。

“歇斯底里”在希腊文中是“子宫”的意思。

当时人们认为这种病的发生与子宫有关,故称为“子宫病”。

这种带有臆测的理解是由于歇斯底里大多发生在女性身上。

女子云案子器官的区别之一是自贡,那时的人认为子宫是可以沿着身体流动的,移动到哪个部位,哪个部位便发生障碍。

到目前为止,专家们公认歇斯底里是与神经衰弱同属一类的神经官能症。

1987年国际疾病分类第九版的分类对歇斯底里的定义是:一种“似乎未被病人觉察到的动机造成了意识范围的缩小、运动或感觉技能的障碍,病人因而似乎取得了心理上的利益或象征性的价值”。

歇斯底里的表现抽搐发作这是最常见的症状,它类似癫痫一样抽搐。

发作之前有胸闷、心痛、心烦、委屈等表象。

发作时出现四肢抽动或挺直,眼球上翘,但自我意识并未消失,故伴有各种动作,如撕衣服、抓人、大叫等。

肢体某个部位颤动如面肌、眼睛、头部、手部等等。

有时还可能表现出某些部位的僵直,很长时间紧握拳头等。

非神经性的麻痹下肢一条腿突然不能动了,手麻木了,或不能站立,不能行步等症状,有时突然讲不出话,或长时间不讲话,但可以与人书面交谈。

什么是癔症?为什么癔症难治?

什么是癔症?为什么癔症难治?

什么是癔症?癔症到底是什么病?为什么癔症难治?为什么癔症又叫歇斯底里症?癔症发作起来该怎么办?这些问题困扰很多癔症患者及其家属甚至一些经验不足的精神科医生。

那到底该怎么正确理解癔症的涵义呢?本文将做详细分析和探究。

癔症的概念多从描述症状入手目前学术界对癔症的概念多为描述性的,即以描述癔症的症状为主,比如最经典的表述如下:癔症一词的原有注释为“心意病也”,也称为歇斯底里,是一种较常见的神经病,以乡村多见。

目前认为癔症患者多具有易受暗示性,喜夸张,感情用事和高度自我中心等性格特点,常由于精神因素或不良暗示引起发病。

可呈现各种不同的临床症状,如感觉和运动功能有障碍,内脏器官和植物神经功能失调以及精神异常。

这类症状无器质性损害的基础,它可因暗示而产生,也可因暗示而改变或消失。

以上对癔症的定义描述了其症状,分析了病因,但并没有确切界定癔症到底是什么病。

癔症为什么又叫歇斯底里症英文“hysterical”,意思是过度狂烈的;不可抑制的,异常兴奋的,也可以理解为一种极度的冲动,是一种极度的精神状态。

在国内,歇斯底里一词出自路遥的《平凡的世界》第六卷第45章:“他甚至歇斯底里骂孩子,神经质抱住老婆哭鼻子。

”这一段对歇斯底里症状的描写正好与英文“hysterical”所描述的症状不谋而合,而且“hysterical”的发音正好与“歇斯底里”相近。

真是“中外所见略同”,所以心理学界就把癔症又称为歇斯底里症。

癔症的概念界定癔症患者并没有器质性的病变,临床症状是由于强烈的精神作用(心理暗示)引起的,而歇斯底里这个词从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的角度诠释了癔症的主要特点。

介绍了这么多,还是没有把到底什么是癔症讲清楚。

那到底什么是癔症呢,首先,癔症是一种精神疾病,这是没有问题的,而几乎所有的精神病都可以用“精神障碍综合症”来概括,因此,癔症也属于精神障碍综合症的一种。

而对一种精神疾病下定义,常常包括原因的介绍和症状的介绍。

基于上述三项原则,精神健康网把癔症定义为:癔症也叫歇斯底里症,是指在人格障碍的基础上,在心理暗示或外力因素(包括社会因素)的作用下,产生的一种以情感或躯体缺陷为表现的精神障碍综合症。

护考辅导癔症病人的护理

护考辅导癔症病人的护理

10
癔症病人的护理
五、治疗 (一)心理治疗:首要方法。 1、疾病的性质,消除病人疑虑,稳定情绪; 2、引导认识病因,分析病因与治疗的关系。 让病人尽情发泄。 (二)对症治疗 1、暗示治疗:普通催眠暗示和药物催眠暗示。 2、药物治疗 3、其他治疗

11
癔症病人的护理
六、护理问题


20

8.针对该患者的护理措施,下列哪项是正确的 A.接纳病人并接受其症状,建立良好的关系。 B.熟练地应用支持性心理护理 C.保证入量和营养 D.鼓励其多参加工娱治疗活动,转移注意力 E.以上都对
21


患者,男性,45岁,送来急诊,自述半小时前突 然感到气紧,胸闷,心悸,头晕,出汗,认为生命 垂危,要求紧急处理。近一个月来,这种情况发生 过三次,每次都是在情绪激动之后出现,持续约 0.5~1h,发病间隙期一切正常,发病与饮食无明 显关系。 9.最有可能的诊断是 A.癔症发作 B.低血钾症 C.广泛性焦虑 D.心肌梗塞 E.内脏性癫痫

1、有废用综合征的危险 2、部分自理能力缺陷 3、预感性悲哀 4、舒适的改变
12
癔症病人的护理

七、护理措施
13

1.可引起癔症发作的精神因素是 A.车祸 B.内心冲突 C.亲人去世 D.自我暗示 E.以上都是
14

2.阶段性遗忘常见于 A.脑外伤 B.颅内器质性疾病 C.精神分裂症 D.癔症 E.情感性精神障碍
18



王某,33岁,获知父母遇交通意外去世后突然哭喊吵闹、捶 胸顿足,家人劝阻时上述症状更为剧烈,数小时候逐渐平息。 入院后某日,患者称她是苏老太太(患者的母亲)并说“你 看我,都老了,73岁了,牙也没了。”护士说她不是苏某, 患者说“你们连我都不认识了,王某是我女儿,我来代她受 罪住院的。”2天后,患者又自称是王某而非苏某,表示前2 天发生的完全没有记忆了。 6.请问该患者最可能的诊断是 A.精神分裂症 B.抑郁症 C.焦虑症 D.癔症 E.急性应激障碍

歇斯底里什么意思

歇斯底里什么意思

歇斯底里什么意思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歇斯底里这个词,很多人会误认为这是个成语,其实这个词是英文癔病(hysteria)这个词的音译,常常是用来形容人情绪异常激动,已经到了举止失常无法控制自己的地步了。

形容人们难以控制住自己的情绪。

歇斯底里这个词早在公元前就存在。

歇斯底里就是癔症,直到十九世纪才被列入到神经症的范围,是一种大脑功能失调的疾病。

患者多为年轻女性,精神刺激和遗传因素都会导致发病,癔症患者很容易受到心理暗示,经常幻想。

癔症发病时的症状很多,有的患者会四肢抽搐、双目紧闭和癫痫发病时的症状很像。

还有些癔症患者会出现假性痴呆,会把一些很简单的问题回答错,但是他们对很复杂的问题却回答得很准确。

甚至有的病人常年瘫痪,但其实并不是真的有病理性的疾病,全都是自我暗示的结果,只要癔病治好了,患者的瘫痪也随之就痊愈了。

癔症患者都会表现出癔症性格。

体现为极端感情用事、言行极为夸张,被称为表演性人格。

癔症是比较高发的疾病,有2%到3%的人有癔症性格,情感反应强烈、变化多端,情绪的高低之间瞬息变化。

经常将自己融入到自己幻想出的意境中,经常扮演其中的某个角色,总是渴望自己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

癔症患者表情夸张、装腔作势很容易给人一种肤浅和不成熟的印象,很喜欢寻求刺激,总是用夸张的肢体语言和夸大其词的言语来吸引他人的注意,对待事情,总是以个人的情感判断为标准。

自我为中心的意识很强烈,只要不如意就会迁怒于他人并且表现出极为不满的情绪。

癔症

癔症

1.癔症又称歇斯底里,最初包括在神经症中,称为癔症性神经症,但在临床表现和描述中与其他神经症不太相同,主要因为癔症患者没有自知力,因此2001年出版的CCMD-3(中国精神病分类和诊断标准第3版)将癔症从神经症中分离了出来,与神经症并列。

后来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仍保留了癔症的名称。

(神经症:一种精神障碍。

主要因为持久的心理冲突(患者可以感受到)深感痛苦,主要表现为焦虑、抑郁、恐惧、疑病或神经衰弱症等,并且妨碍了心理功能或者社会功能,但没有可证实的器质性病变,自知力基本完整)癔症和神经症的区别主要在于,一为表现上有差别,二为癔症容易受暗示的影响。

三为癔症患者常没有自知力。

一、定义(CCMD—3描述):1、指一种以解离症状和转换症状为主的精神障碍。

CCMD-3中称解离或者分离是指,部分或完全丧失对自我身份识别和对过去的记忆,CCMD-3称为癔症性精神症状,比如,半夜醒来你突然想不起你自己在哪里,身边的人是谁,这大部分由于疲劳、饮酒和旅行之后,这种抑或很快就消失,偶尔的分离性的出现是正常的,但是对于有些人就不同了,尤其是经历巨大心理创伤的人来说,会产生持久深远的记忆障碍。

那从字面上理解是说,本来属于一个整体的心理活动现在相互分开了,脱离整体生活,不再拥有完整的自我意识能力。

这里的分离主要是把引起心理痛苦的一些意识活动从整体的意识活动中分离出去,患者不能意识到自己具有某种心理功能,比如记忆(比如经历过战争的人记不起关于残酷战斗场面。

因为战争引起了患者的心理痛苦,因此就将关于悲惨经历的记忆抹去。

转换症状是指遭遇无法解决的问题和冲突时产生的不快心情,以转化成躯体症状(瘫痪、失明、麻痹、失聪等)的方式出现,CCMD-3称为癔症性躯体症状,癔症性人格基础:癔症人格,即表现为:1.情感丰富,具有表演色彩。

病人的情感活跃、生动,但肤浅、幼稚,情感反应过分强烈,带有夸张和戏剧性色彩,易受环境影响而发生改变,判断是非的标准也往往从感情出发,对人对事易感情用事。

癔症和抑郁症都有什么不同之处

癔症和抑郁症都有什么不同之处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癔症和抑郁症都有什么不同之处
导语:人们常常会将两者不同的疾病混为一谈。

癔症与抑郁症并不是同一种疾病,它们各有它们的不同,那么它们的区别之处在哪里呢?癔症抑郁症 1、
人们常常会将两者不同的疾病混为一谈。

癔症与抑郁症并不是同一种疾病,它们各有它们的不同,那么它们的区别之处在哪里呢?
癔症抑郁症
1、癔症
癔症也被叫做是歇斯底里症,引发这种疾病的重要原因就是恐惧和极度的精神紧张,它的主要表现就是各种各样的躯体症状,比如一位舞蹈家突然腿不能动了,但是医学检查却是非常健康的,还有就是选择性遗忘、意识范围变得狭窄、情感爆发、多重人格、癔症性的木僵状态等也都是癔症的主要症状表现。

2、抑郁症
抑郁症的主要表现就是情绪的改变,最常见的就是情绪处于持续低落的状态,患者总是心情郁闷、压抑、精神萎靡、常常觉得困倦,并且很容易哭泣,常常会因为一点很小的事情就大发脾气;抑郁症的患者凡事都喜欢往坏的方面考虑,对于一些令人愉快的事情他们也往往感觉不到快乐的体验,工作什么的也无法专心致志的去做。

生活中的小知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

癔症

癔症

癔症的治疗与护理癔症,又称歇斯底里症。

这是一类由精神因素,如重大生活事件、内心冲突、情绪激动、暗示或自我暗示,作用于易病个体引起的精神障碍。

主要表现为各种各样的躯体症状,意识范围缩小,选择性遗忘或情感爆发等精神症状;但不能查出相应的器质性损害作为其病理基础。

病因精神因素,特别是精神紧张、恐惧是引发癔症的重要因素。

这在战斗中发生的急性癔症性反应特别明显。

而童年期的创伤性经历,如遭受精神虐待,躯体或性的摧残,则是成年后发生转换性和分离性癔症的重要原田之一。

精神因素是否引起病症,或引发何种类型癔症与患者的生理心理素质有关。

情绪不稳定、易接受暗示、常自我催眠、文化水平低、迷信观念重、青春期或更年期的女性,较一般人更易发生癔症。

具有情感反应强烈、表情夸张,寻求别人经常注意和自我中心等表演怪人格特征的人在受到挫折、出现心理冲突或接受暗示后容易产生癔症。

但这类人格特征并非发生癔症的必要条件。

有一些不属于这类人格的人在强烈的精神因素影响下,同样可以发生癔症反应。

癔症的遗传学研究结果颇不一致,有的研究认为癔症存在遗传因素影响,而有的研究结果又认为遗传的影响甚小,有人认为是一种多因素遗传形式。

症状临床表现:癔症的临床表现甚为复杂、多样,一般归纳为以下几种类型:一、癔症性精神障碍。

又称分离性障碍。

主要表现为发作性意识范围狭窄、具有发泄特点的急剧情感爆发,选择性遗忘或自我身份识别障碍。

癔症的这一类型起病时精神因素通常很明显。

尽管患者本人否认,但旁人看来疾病的发作常有利于患者摆脱困境、发泄被压抑的情绪、获取别人同情,或得到支持和补偿。

反复发作者,往往通过回忆和联想与既往创伤经历有关的事件或情境即可发病。

按照临床特点,这一类型又可区分为以下类别。

1、癔症性朦胧状态。

2、情感爆发。

3、癔症性神游症。

4、癔症性假性痴呆。

5、恍惚状态和附体状态。

6、癔症性木僵。

7、癔症性遗忘症。

8、多重人格。

9、癔症性精神病。

二、癔症性躯体障碍。

什么是分离性精神障碍【医学养生常识】

什么是分离性精神障碍【医学养生常识】

什么是分离性精神障碍文章导读分离性精神障碍,也叫做转换障碍,也被称为歇斯底里症,这是一种因为精神方面的原因而导致的个体的一种精神的障碍,患者经常会表现为分离性的症状表现,也就说会表现为不同形式的躯体的一些症状,而这些症状和特征是不符合神经系统生理解剖特点的,引起这种病症的因素比较多,比如说心理因素,社会文化因素等等。

分离性精神障碍病因 1.心理因素个体对应激性生活事件的经历和反应是引发本病的重要因素。

幼年的创伤性经历也可能是成年后发生分离转换障碍的重要原因。

此症患者常常具有一些共同的人格特征,包括:具有暗示性、表演性、自我中心、情绪化、幻想性等。

2.社会文化因素此症患者的文化程度相对较低,大多生活在封闭性的同源文化环境中。

因此受教育程度、社会文化、生活环境对分离转换障碍的发生有重要作用。

3.生物学因素目前分离转换障碍的遗传学研究结果并不一致。

有些研究发现分离转换障碍患者的一级亲属的同病率较高。

但也有研究得出相反的结论。

有学者认为本病为多因素遗传疾病。

分离性精神障碍治疗对分离性障碍的患者应尽快完善相关必要检查以确定其无器质性损害,在治疗中建立良好的医患联盟,治疗应以心理治疗为主。

1.心理治疗(1)个别心理治疗几乎适用于所有分离性障碍患者。

在建立良好医患联盟的基础上了解和理解患者的个人成长史、家庭关系、人格特征等,共情患者的情绪,给予一定的支持,和患者共同探索其患病的原因与过程。

切忌一味挖掘患者的童年创伤而不予以相应的共情和支持,以至于造成对患者的二次伤害。

(2)暗示治疗可用于急性发作而暗示性又高的患者。

在治疗开始时向患者简单解释其疾病是一种短暂的神经功能障碍,通过即将实施的治疗即可逐渐恢复甚至痊愈。

针对运动和感觉障碍的患者可以使用10% 葡萄糖酸钙静脉注射配合言语暗示进行治疗。

也可以运用催眠治疗使患者进入催眠状态,结合语言暗示以达到消除症状的目的。

(3)系统脱敏治疗先让患者倾诉与发病有关的精神因素,然后对患者进行放松训练,逐步让患者暴露于诱发症状的精神因素中,患者渐渐体验到能够承受这些精神因素带来的紧张不安情绪而不发病,之后逐步增加暴露剂量。

分离转换障碍

分离转换障碍

分离转换障碍别名:癔症,歇斯底里症英文名称Dissociative disorder就诊科室临床心理科常见病因具有暗示性、表演性、自我中心、情绪化、幻想性等性格,封闭性的同源文化环境,多因素遗传常见症状丧失近期的阶段记忆,外界的刺激几乎或完全没有反应,过后患者对过程全部或部分遗忘等病因1.心理因素个体对应激性生活事件的经历和反应是引发本病的重要因素。

幼年的创伤性经历也可能是成年后发生分离转换障碍的重要原因。

此症患者常常具有一些共同的人格特征,包括:具有暗示性、表演性、自我中心、情绪化、幻想性等。

2.社会文化因素此症患者的文化程度相对较低,大多生活在封闭性的同源文化环境中。

因此受教育程度、社会文化、生活环境对分离转换障碍的发生有重要作用。

3.生物学因素目前分离转换障碍的遗传学研究结果并不一致。

有些研究发现分离转换障碍患者的一级亲属的同病率较高。

但也有研究得出相反的结论。

有学者认为本病为多因素遗传疾病。

临床表现1.常见的临床表现形式(1)分离性遗忘表现为突然出现不能回忆自己重要的事情,特点是丧失近期的阶段记忆,可为部分性和选择性,一般围绕创伤性事件。

这种遗忘不是由器质性原因所致,也不能用一般的健忘或疲劳加以解释。

(2)分离性漫游指患者在觉醒状态下突然从家中或工作场所出走,往往离开的是一个不能耐受的环境,进行无计划、无目的的漫游。

此时患者意识范围缩小,但能进行日常的基本生活和简单的社交接触。

有的患者忘掉了自己既往的经历,以新的身份出现。

漫游可持续几十分钟到几天,有的可以更持久。

这种发作突发突止,清醒后患者对病中的经历不能完全回忆。

(3)分离性木僵患者的行为符合木僵的标准,检查也不能发现躯体疾病的证据。

通常在一定的生活事件之后,患者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保持一个固定的姿势不动,对外界的刺激几乎或完全没有反应,完全或几乎没有言语及自发的有目的的运动。

但患者的肌张力、呼吸运动均存在,有时可有睁眼及眼球的协调运动。

什么是癔症

什么是癔症

什么是癔症*导读:癔症(Hysteria)又称歇斯底里,是由明显精神因素、暗示或自我暗示所导致的精神障碍,主要表现为感觉或运动障碍、意识状态改变,症状无器质性基础的一种神经症。

……本症多于青壮年期发病,起病突然,可有多次发作,尤多见于女性。

国外报道一般人口中患病率为5‰,战时发病率占战时神经症的50%,直接与战伤有关的约为40%~60%。

国内流行学调查资料中,各地报道的差异很大,约占神经精神科门、急诊总数5%~10%。

近年来,癔症发病率有减少趋势。

[病因与发病机理]癔症的发生与遗传因素、个性特征有关,可概括为:在某种性格基础上,因精神受到刺激而发病,亦可在躯体疾病基础上发病。

一、遗传因素国外资料表明癔症患者的近亲中本症发生率为1.7%~7.3%,较一般居民高。

女性一极亲属中发生率为20%。

我国福建地区报导患者具有阳性家族史者占24%。

提示遗传因素对部分患者来说比精神因素更为重要。

二、性格特征(一)高度情感性:平时情绪偏向幼稚、易波动、任性、急躁易怒、敏感多疑,常因微小锁事而发脾气或哭泣。

情感反应过分强烈,易从一个极端转向另一个极端,往往带有夸张和戏剧性色彩,对人对事也易感情用事。

(二)高度暗示性:指患者很轻易的接受周围人的言语、行动、态度等影响,并产生相应的联想和反应时称暗示;当时自身的某些感觉不适产生某种相应的联想和反应时称自我暗示。

暗示性取决于病人的情感倾向,如对某件事或某个人具有情感倾向性,则易受暗示。

(三)高度自我显示性:具人自我中心倾向,往往过分夸耀和显示自已,喜欢成为大家注意的中心。

病后主要表现为夸大症状,祈求同情。

(四)丰富幻想性:富于幻想,其幻想内容生动,在强烈情感影响下易把实现与幻想相互混淆,给人以说谎的印象。

上述四点突出而典型者称癔症性病态人格。

以上性格特征于病后显得更加突出。

三、精神因素一般多由急性精神创伤性刺激引起,亦可由持久的难以解决的人际矛盾或内心痛苦引起。

尤其是气愤与悲哀不能发泄时,常导致疾病的突然发生。

群体歇斯底里症的例子

群体歇斯底里症的例子

群体歇斯底里症的例子
群体歇斯底里症是指当一群人集体出现情绪暴怒、失控、冲动或焦虑的症状。

以下是一些群体歇斯底里症的例子:
1. 集体恐慌:当一群人在紧急情况下感到恐慌并失去理性时,例如火灾、地震或其他灾难事件中的人群惊慌。

2. 足球骚乱:在足球比赛期间,当球迷们因为一系列事件或情绪激动而失去控制,导致群体歇斯底里症。

这可能包括打砸、纵火、冲击警察等行为。

3. 集体暴动:当一群人因为社会或政治问题而愤怒、失望或愤慨时,他们可能会组成群体并产生暴力行为,例如抗议活动演变成暴力示威、打砸商店等。

4. 报复性群体暴力:当一个人在公众场所受到攻击或侮辱,周围的人可能会集结起来,互相激励,并以暴力形式向被认为是攻击者的个人或群体进行报复。

这些都是群体歇斯底里症的例子,其中群体的情绪会在集体行为中迅速蔓延,并导致失控、暴力或破坏行为的发生。

癔症的病因

癔症的病因

癔症的病因*导读:癔症又称歇斯底里。

神经症的常见类型之一。

临床表现多种多样,有的类似神经系统疾病时的运动或感觉障碍,有的表现为精神方面的异常,以及内脏或植物神经功能失调。

……精神因素和暗示的作用,是癔症发病的主要原因。

但是,当人们受到精神因素的影响以及暗示的作用以后,为什么有的人保持健康,有的人就患了癔症呢?这与他们的性格不同有关。

癔症患者的病前个性,是属于有强烈情感,缺少坚定理智,意志不稳定,幻想多,争强好胜,虚荣,情感不稳定,易冲动。

这类性格的人有以下几个特点:(1)情感代替理智:癔症性格的人有高度的情感性,情绪反应强烈而不稳定,容易从一种情感转移为另一种情感,他们对人处事往往感情用事,整个精神活动均易受情感的影响而趋向极端。

如对某人有好感时,觉得他十全十美,是世界上少有的好人,但当遇到一点小事时就立刻认为这人一无是处,是最大的恶棍。

这就是癔症者的“情感逻辑”。

其判断推理完全从当时的情感出发,情感有了变化,其判断推理也随之改变。

(2)暗示性强:他们的情感和行为极易受别人的言语和行为的暗示影响,尤其是当他对某人印象良好时,则该人的意见都会不加分析地盲目接受下来。

他们的自我暗示也很强烈,以致各种身体不造感可作为自我暗示的基础。

(3)自我中心和好幻想:他们好夸耀自己,显示自己,乐于成为大家注意的中心,喜欢得到别人的赞扬。

他们富于生动的幻想,特别是当情感反应强烈时,想象和现实常易混淆一起,以致有时连他们自己也弄不清楚到底是想象还是事实,因而造成他在说谎的印象。

癔症多发病于16~30岁之间,女多于男。

精神因素和暗示作用是癔病发病的主要原因。

惊恐,被侮辱,委屈,不如意以及亲人的远离等较强烈的精神创伤,往往是癔症第一次发病的诱因。

至于以后的发病,不一定都有很强烈的精神因素。

也可能由于与精神创伤有联系的事件,或在与第一次起病相类似的情景下产生联想而突然发病。

有些患者可因躯体因素,如疼痛,发热,不适,劳累等,引起精神紧张和恐惧或精神不愉快而发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歇斯底里症的研究历史
应心12级孙凯俐 019012103
自从在课上听到了一篇由弗洛伊德写的演讲报告,其中提及了一些他对歇斯底里症的研究和看法,就对“歇斯底里症”这五个字情有独钟。

歇斯底里症在心理学上有个更加专业的名字叫“癔症”。

癔症,是由精神因素,如生活事件、内心冲突、暗示或自我暗示,作用于易病个体引起的精神障碍。

癔病的主要表现有分离症状和转换症状两种。

分离,是指对过去经历与当今环境和自我身份的认知完全或部分不相符合。

转换,是指精神刺激引起的情绪反应,接着出现躯体症状,一旦躯体症状出现,情绪反应便褪色或消失,这时的躯体症状便叫做转换症状,转换症状的确诊必须排除器质性病变1。

关于歇斯底里症的病因、治疗方案,我目前还没有这种专业素养来研究它,至于它的研究历史,对于我现在这个对心理学涉及未深的初学者来说,倒是一个不错的研究课题。

就目前的资料来看,到底是谁第一个提出“歇斯底里症”,这个在我眼里非常有意思的精神疾病,我实在是无法查明,就我所搜集到的资料来看,只可知晓对癔症的正式研究是,奥地利内科医生约瑟夫,此外,最早研究的癔症的心理学家是著名的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老师,同样著名的神经病学之父——让-马丁·沙可。

让-马丁·沙可(1825.11.29~1893.08.16),于1872 年任巴黎大学医学院病理解剖学教授,同年他开始研究癔症,采用布雷德引入医学的催眠术进行治疗2,他有趣的把癔症称为“子宫癫痫”。

更加有趣的是,早在1000多年以前,有位不知名的哲学家提出“子宫在体内活动”,并指出这是一种不正常的兴奋,女人般的情感宣泄,这与沙可的比喻具有异曲同工之妙。

沙可在催眠时会要求病患放松心情,然后在病患面前喃喃自语,双手不断由上往下推抚患者,也会抚触病患额头,使之身心缓和,逐渐进入催眠状态。

早在 1878 年他就证明了催眠现象。

他观察发现,癔症和催眠状态都是躯体的各种病变所致的,越是严重的癔症患者越容易得到深度的催眠状态。

他认为催眠是歇斯底里的病理现象,能够被催眠的人都属于歇斯底里症,因此仿照歇斯底里区分为大催眠和小催眠,大催眠的深度又分为昏睡、僵硬、人格分离三种。

1882 年沙可向法国科学院陈述了他的观点,并被官方完全接受。

作为沙可的学生,弗洛伊德也投身于对歇斯底里症的研究中去。

他与布约瑟夫·罗伊尔一起合作研究,并与1893年合作发表《癔病的研究》3。

提出一个假设,认为病人把曾有过的情绪经验推到意识之外,由此阻碍了许多心理能力;通过催眠回忆后,情绪发泄了,病就痊愈,此则宣泄法或净洗法。

由此逐渐发展了精神分析技术。

1癔症,百度百科
2让-马丁·沙可(1825.11.29~1893.08.16),来自“百度百科”,著作《神经系统疾病讲演》、《大脑疾病定位讲演》
3《癔病的研究》,来自“百度百科”,
而《癔病的研究》的著作过程,则要追溯到1882年,罗伊尔向弗洛伊德介绍了一位女病人,是一位娇生惯养的姑娘,名叫安娜·欧4。

安娜在父亲去世以后,精神表现的极为不正常,首先接下她案子的罗伊尔只发现在经过催眠治疗后,安娜会有短期的精神正常时间,于是他把这个案例介绍给弗洛伊德,两人共同研究。

起初,弗洛伊德使用“电击疗法”,发现略有成效,但他对这是否与“催眠”有关抱着怀疑的态度,开始进一步的研究。

最后他与布洛伊尔写下了著名的《癔病的研究》。

这报告了布罗伊尔的一个病案和弗洛伊德的四个病案,提出了他们的歇斯底里理论,并讨论了解脱病症的办法,即通过催眠宣泄──以及由弗洛伊德发现的一种更好的办法来进行,后者可以一次根治歇斯底里症,它不是暂时的解脱,而是实际的疗效,并最后发明了心理分析学。

而另外一个与弗洛伊德有过合作的,依旧是一个大名鼎鼎的心理学家卡尔·古斯塔夫·荣格5。

而荣格对歇斯底里症的研究的出名度却远远不如他因癔症而结缘的爱情故事。

很多电影人也将荣格这生涯上的浪漫故事搬上大荧幕。

《我的美丽天使》6、《危险关系》7都讲述了这段故事,其中因为《危险关系》在课堂上放过,所以对它的了解也就更加清楚。

影片讲述了一位名叫萨宾娜·斯皮勒林的犹太裔俄罗斯女子患有歇斯底里症,因此作为精神病医生弗洛伊德和荣格的病人,这位女子给了两位心理学家极大的启发,对癔症的研究做出了贡献,却也促使荣格最终在理念上与恩师弗洛伊德分道扬镳。

以上四位均是研究歇斯底里症的著名心理学家,他们也被世人所知晓,但是还是有许多心理学家对癔症有一定的研究,也许世人并不是十分熟知他们的名字,至少对我来说,在我写这篇论文之前,他们对我而言可以说是陌生人了。

关于创伤性癔症,不少心理学家有他们自己的独到见解。

1885年,伦敦及西北公司的外科医生海伯特.佩奇发现了创伤性癔症。

在他看来,癔症和神经衰弱有着类似性。

而齐恩提出,在每一次的创伤中,“除机械因素外,休克性的心理因素也会参与反应,会产生慢性的情感障碍。

病人会担心事故的后果,并且会卷入金钱斗争中。


根据癔症的病因学,克莱丕林指出,可以证明“事件中70%到80%的人患有抑郁”,特别是“其中33.4%有双亲的抑郁”。

此外他还认为导致内在罹难者心理疾病的多种原因中,战争是很特殊的一种。

4安娜·欧,这是个案研究的假名,其实她就是贝尔塔·帕本海姆,即后来的女权主义者、社会工作者
5卡尔•古斯塔夫•荣格(1875-1961),瑞士心理学家和精神分析医师,分析心理学的创立者。

早年曾与弗洛伊德合作,曾被弗洛伊德任命为第一届国际精神分析学会的主席
62003年,意大利电影,Roberto Faenza导演
72011年,德国电影,大卫·柯南伯格导演
1916年,德国神经科医生在慕尼黑召开了战争会议,此会上,英国的精神科医生耶南推荐了他在“战争所致的癔症性紊乱”上研究的治疗方法:药物治疗、惩罚和侮辱;对精神病症状如缄默或运动障碍则施以电击疗法。

患病的士兵彼此都视其为道义性的残疾,而在体格上他们被看成是卑鄙的伪装者和懦夫。

自古以来,战争等伤害对人们带来的后果总是能引起一番思考。

因战争而患上歇斯底里症的病人实属无辜和可怜,虽然现在是一个和平的年代,但是局部地区还是爆发着战争,受伤的人们必须得得到良好的治疗,所以,当代的心理学家不妨把目光转向饱受战争的苦难地方,去解救帮助那些受战争伤害的人们。

关于歇斯底里症,最有趣,同时也是最受争议与关注的,便是癔症患者是否是个善于伪装的撒谎者?
塔迪欧8,他于1860年在《公共卫生和法医年史》上的一篇文章中提到虐待儿童和不当治疗的法医学课题。

塔迪欧通过评定发现,儿童--通常是单亲家庭的孩子,常受到残酷的折磨和性虐待,尽管这样的虐待并非致死性的。

他曾在1857年到1878年间六次出版《关于奸淫的法医学研究》,并在书中提指出,在1858年-1869年间,法国有11576人因强奸或强奸未遂而被控告,其中,9125例是针对儿童,特别是小女孩的犯罪,但他的研究没有获得其他人的支持,基本上没有专业文献引用他的研究结果。

作为一名大学助教的布罗亚德尔,一直追随塔迪欧。

在巴黎,通过对病人的细心观察,他积累了很多资料,而且每周要对医学院的学生进行三次公开的演讲。

在此基础上,他撰写了《猥亵罪》这本书。

另外,他还写了很多关于乱伦和因性交易而被杀害的儿童案例。

他也认为被性骚扰的年轻女孩的证词没有价值,60%到80%关于儿童性骚扰的控告是没有根据的。

1905年,他写了一篇关于幼儿撒谎的文章。

与此同时,他还发现一些被强暴过的癔症女性的陈述带有性幻想的成分。

她们常常歇斯底里发作,往往有撒谎史,而且喜欢撒谎。

托勒忒也曾用一个有癔症家族史的个案描述伪装和谎语幻想症,这一观点成了布罗亚尔德书中的主要命题。

1882年,波尔丁发表了一篇“撒谎的小孩”的文章。

1887年,莫泰特在“法庭上小孩的错误证词”这篇文章中对波尔丁的观点给予了支持。

让内说:“癔症病人和以上提到的人总在不断地撒谎,重复他们的说法,没有一次让你找到事实真相。

但是我想他们所撒的谎并不会比我们所习惯的死亡撒谎?更多。

15个人中我只发现一个,该病人因长期撒谎而引人注目。

她的这种性格对她而言就是事实,我们的责任就是找到合理的解释。


其实,我一直有个疑问,也同样是个值得争论的问题——因歇斯底里症而成为一个谎言者,该不该受到惩罚?这些人他们都是病人,因过去的创伤都患有精神上的疾病,是值得人们同情的;可是我们也却受不了被他们的谎言时刻包围着,这实在是一个令人头疼的问题,也许这也是心理学家解不开的谜团吧。

8塔迪欧,法国巴黎大学的法医学教授、医学系主任和《医学技术》的主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