癔症性躯体障碍的表现
躯体化障碍的特征是存在一种或多种躯体症状
躯体化障碍是躯体形式障碍中较常见的一类亚型。
它是一种可以影响到多系统的具有多种症状的精神障碍。
躯体化障碍有过许多名称,其研究历史也非常复杂。
4000年前古埃及人首次描述了此综合征,并将其称为“癔症”。
他们认为该障碍源子宫的自然移位,并尝试通过将“游走的子宫”拖回原位来治疗这种疾病。
1859年,Briquet在巴黎的一所医院里观察了430以多种躯体症状为主的患者,将其称为“癔症”,在1951-953年间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文,确立了癔症涉及多个系统的念。
在其专著中进一步将癔症定义为在缺乏器质性病变的前下出现的多种戏剧性的和过分的躯体不适。
以弗洛伊德为代表的心理学家认为,自我防御机制在癔症转换症状形成中起着重要作用,通过这种机制“心理能量”被转换成躯体症状。
随后Steke1首次提出了躯体化的概念,认为这一概念等同于Freud的转换概念[1]。
病因和发病机制躯体化障碍的病因学机制尚不确定,不同研究从生物、心理、社会学的角度进行了探索。
遗传学因素躯体化障碍具有家族聚集性特点。
研究显示,患者女性一亲属中约20070达到躯体化障碍诊断标准。
躯体化障碍的家聚集性可以受到遗传、环境因素或两者共同的影响。
寄养子究发现,若是女性在3岁前被寄养,并且其养父母有酗酒或反社会的问题,她们罹患躯体化障碍的风险增加5倍。
随着寄养父母社会地位的不同,寄养子罹患躯体化障碍的风险也会相应改变[2]。
生物学因素早期的“癔症性”信息处理理论认为,患者大脑对信息的加工缺陷导致了许多临床症状,这种缺陷可能是躯体化障碍患者及其生物学亲属躯体不适、症状无明确定位的精神状态和病理性赘述及一些社会、人际关系、职业功能受损等的基础。
神经心理实验结果提示躯体化障碍患者注意和记忆功能缺陷。
功能性神经影像学研究进一步发现躯体化障碍患者的一些特点,如双侧额叶对称性功能缺陷,优势大脑半球的功能障碍抑郁障碍患者更严重(亦见诸于反社会型人格障碍患者),非优势半球前部的功能障碍比后部的严重等。
精神病学名词解释解
1.精神病学(psychiatry):是临床医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是研究精神疾病(精神障碍)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疾病发展规律以及治疗、预防和康复的一门学科。
2.精神障碍(mental disorder/illness):或称精神疾病,是一类具有诊断意义的精神方面的问题,特征为情绪、认知、行为等方面的改变,可伴有痛苦体验和/或功能损害。
3.Psychoses系:指心理社会功能严重受损、疾病自知力严重受损甚至缺失、不能应付日常生活要求并保持与现实接触的一组情况。
4.精神症状:精神障碍通过精神活动异常表现出来,包括认知障碍、情绪情感障碍和意志行为障碍等。
这些不同类别障碍的特定而具体的临床表现,即为精神症状(symptoms of mental disorder)。
5.精神病理学:研究精神症状及其产生机制的学科称为精神障碍的症状学,又称精神病理学。
6.感知综合障碍:患者对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能感知,但对其某些个别属性,如大小、形状、颜色、距离、空间位置等产生错误的感知。
7.妄想(delusion):是在病态的推理和判断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病理性的歪曲信念。
8.精神分裂症(schizophrenia):是一组病因未明的精神疾病,具有思维、情感、行为等多方面的障碍,以精神活动和环境不协调为特征;通常意识清晰、智能基本正常,部分病人可出现认知功能损害;多起病于青壮年,常缓慢起病,病程迁延,有慢性化倾向和衰退的可能,但部分病人经治疗可保持痊愈或基本痊愈状态。
9.心境障碍(mood disorders):又称情感性精神障碍(affective disorders)临床上主要表现为显著而持久的心境或情感高涨或低落,伴有相应的认知和行为改变,可有精神病性症状如幻觉、妄想大多数病人有反复发作的倾向(每次发作多可缓解),部分可有残留症状或转为慢性。
10.进食障碍(eating disorders)是指在心理因素、社会因素与特定的文化压力等因素交互作用下导致的进食行为异常。
癔症的症状
癔症的症状文章目录*一、癔症的症状*二、癔症的并发症*三、癔症的饮食注意事项1. 癔症吃什么好2. 癔症不能吃什么癔症的症状高度情感性:平时情绪偏向幼稚、易波动、任性、急躁易怒、敏感多疑,常因微小锁事而发脾气或哭泣。
情感反应过分强烈,易从一个极端转向另一个极端,往往带有夸张和戏剧性色彩,对人对事也易感情用事。
高度暗示性:指患者很轻易的接受周围人的言语、行动、态度等影响,并产生相应的联想和反应时称暗示;当时自身的某些感觉不适产生某种相应的联想和反应时称自我暗示。
暗示性取决于病人的情感倾向,如对某件事或某个人具有情感倾向性,则易受暗示。
高度自我显示性:具人自我中心倾向,往往过分夸耀和显示自已,喜欢成为大家注意的中心。
病后主要表现为夸大症状,祈求同情。
丰富幻想性:富于幻想,其幻想内容生动,在强烈情感影响下易把实现与幻想相互混淆,给人以说谎的印象。
癔症的并发症脑器质性疾病:疾病的动态观察,详细的躯体和神经系统检查及脑电图、头颅CT等辅助检查结果可资鉴别。
精神分裂症:精神分裂症的附体妄想内容荒谬,持续时间长。
癔症的附体妄想为阵发性,且表情生动、情感外露,而精神分裂症则倾向于隐蔽不谈。
反应性精神病:即往无类似发作史,致病的精神因素强烈,症状常反应与精神因素有关的情感体验,没有像癔症患者那样易受暗示、也缺乏鲜明的戏剧性、幻想性和情感性,躯体症状少。
反复发作者少。
癫痫大发作:发作时,突然意识丧失,发出痫叫,随处倒地,先强直、后阵挛,分期明确。
瞳孔散大,对光反应消失,并有锥体束征,持续时间仅1~数分钟,发作后入睡,清醒后完全遗忘。
癔症性发作时,意识不完全丧失,发作后可部分回忆,缓慢倒地,抽搐不规律,持续时间长,无瞳孔散大及锥体束征等可鉴别。
癔症的饮食注意事项1、癔症吃什么好核桃香蜜膏:核桃仁120克,黑芝麻120克,八角茴香、小茴香各12克焙干,共研末,放于锅中,加入麻油、冰糖、蜂蜜、鲜牛奶各120克,用小火慢熬两小时,使之成膏。
癔病是怎么回事?
癔病是怎么回事?*导读:本文向您详细介绍瘠病的病理病因,瘠病主要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一、瘠病病因*一、发病原因1.精神心理因素分离(转换)性障碍的病因与精神因素关系密切,各种不愉快的心境,气愤、委屈、惊恐、羞愧、困窘、悲伤等精神创伤,常是初次发病的诱因。
特别是精神紧张、恐惧是引发本病的重要因素。
这在战斗中发生的急性瘠症性反应特别明显;而童年期的创伤性经历,如遭受精神虐待,躯体或性的摧残,则是成年后发生转换性和分离性障碍的重要原因之一。
少数病人多次发病后可无明显诱因,而以后因联想或重新体验初次发作的情感可再发病,且多由于暗示或自我暗示而引起。
如前苏联卫国战争中一妇女被德国法西斯军队侮辱,以后每逢路过正在放映战争电影片的电影院时,听到传来的枪炮声,即发生抽搐发作。
发作有利于病人摆脱困境、发泄情绪、获得别人的同情或得到支持和补偿。
2.易感素质躯体化障碍的发病与精神因素关系多不明显。
精神因素是否引起瘠症,或引发何种类型瘠症与患者的生理心理素质有关。
有易感素质者遇较轻刺激易发本病。
本病患者具瘠症性格特征者约占49.8%,其性格的主要特点为:①表演性人格特征:该病患者中约有20%具有典型的表演性人格,表现如下:鲜明的情感性情绪波动大,过分感情用事,表情夸张,言语行为幼稚、戏剧化,情绪控制差,情感肤浅。
②文化水平低、迷信观念重。
③自我中心性:不断地追求刺激,以寻求周围人的注意。
④ 高度的暗示性:容易受周围人和环境的暗示,也容易自我暗示。
⑤丰富的幻想性:想象丰富,甚至以幻想代替现实。
总是有意无意地扮演幻想中的角色,可有幻想性谎言。
⑥青春期或更年期的女性,较一般人更易发生癔症。
但这类人格特征并非发生癔症的必要条件。
当具有易感素质者的人在受到挫折、出现心理冲突或接受暗示后方容易产生癔症。
有一些不属于这类人格的人在强烈的精神因素影响下,同样可以发生癔症反应。
3.器质性因素曾有研究发现,该病患者中,约2/3伴有脑部疾病或曾有器质性脑病。
癔症的最佳治疗方法
癔症的最佳治疗方法癔症,又称为转换性障碍,是一种精神疾病,其特征是患者出现身体症状,但并无明显的器质性病变。
癔症患者常常表现出瘫痪、失声、抽搐等症状,但经过检查并没有发现明显的身体问题。
癔症不仅给患者本人带来了痛苦,也给家人和社会造成了负担。
因此,寻找癔症的最佳治疗方法成为了医学界和患者关注的焦点。
治疗癔症的方法多种多样,但是要想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身体状况、心理特点以及社会环境等因素。
首先,心理治疗是治疗癔症的重要手段之一。
心理治疗可以帮助患者认识到自己的症状是由心理问题引起的,通过心理咨询、认知行为疗法等方式,帮助患者解决心理问题,减轻症状。
其次,药物治疗也是治疗癔症的重要手段之一。
药物治疗可以帮助患者缓解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从而减轻症状。
此外,家庭支持和社会支持也对治疗癔症起着重要的作用。
家庭成员的关爱和支持可以给患者带来温暖和力量,社会支持可以帮助患者更好地融入社会,减轻症状。
除了上述治疗方法外,还有一些其他的治疗方法也被证实对癔症具有一定的疗效。
比如,物理治疗可以通过按摩、理疗等方式缓解患者的身体症状;艺术治疗可以通过绘画、音乐等方式缓解患者的心理压力;另外,放松训练、运动疗法等也可以帮助患者减轻症状。
总的来说,治疗癔症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身体、心理和社会因素,采用多种治疗手段,才能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在治疗过程中,患者需要得到家庭和社会的支持,医生也需要给予患者足够的关爱和耐心。
相信随着医学的不断进步,我们一定能找到更多更有效的治疗癔症的方法,让患者早日康复,重返美好的生活。
癔病症状
癔病症状
一、癔病症状的具体表现二、癔症的详细治疗三、癔症的预防措施癔病症状的具体表现1、癔病症状的具体表现
临床表现为意识及情感障碍,意识障碍以意识狭窄,朦胧状态为多见,意识范围缩小,有的呈梦样状态或酩酊状态,意识障碍时各种防御反射始终存在,并与强烈的情感体验有关,可以有哭笑打滚,捶胸顿足,狂喊乱叫等情感暴发症状,有时呈戏剧样表现,讲话内容与内心体验有关,因此容易被人理解,这一类型起病前精神因素常很明显,尽管患者本人否认,但旁人看来,疾病的发作常有利于摆脱困境,发泄压抑的情绪,获取别人同情和注意,或得到支持和补偿,反复发作者,往往通过回忆和联想与既往创伤经历有关的事件或情境即可发病,按照临床特点,这一类型又可区分为以下类别,DSM-Ⅲ和Ⅳ根据其临床表现分为分离性遗忘,分离性神游,多重人格,人格解体障碍及非典型分离性障碍等。
2、什么是癔症
癔症(分离转换性障碍)是由精神因素,如生活事件、内心冲突、暗示或自我暗示,作用于易病个体引起的精神障碍。
癔病的主要表现有分离症状和转换症状两种。
癔症的症状是功能性的,因此心理治疗占有重要的地位。
该病预后一般较好,60%-80%的患者可在一年内自行缓解。
3、癔症的发病原因3.1、社会心理因素:癔症的发病和临床类型,同病人的生理、心理素质有关。
紧张、恐惧、情绪不稳定、易接受暗示、文化水平低、迷信观念重者,以及青春期或更年期的女性,较一般人更易发生癔症。
3.2、生理机制:癔症患者意识的改变是发病的生化基础。
随着病人意识。
第十一章癔症
(三)癔症性漫游
分离性漫游是指病人在意识觉醒状态下突 然出现出人意料的出走和漫游,又叫神游 症。
与分离性遗忘区分:分离性遗忘病人的行 为可没有目的性,而分离性漫游的病人的 具体行为则是有目的的。
病人常被某些事物或身体的剧烈晃动突然 唤醒。唤醒后,对漫游期间的经历失去记 忆。
例:某男,29岁,因突然外出漫游,醒后不能回忆52天 入院。病人父母为其选好女友并写信催其回家见面成亲, 但因施工紧张,领导未能准假。1992年2月5日,当再次 向领导请假未准时,病人即觉愤怒、委屈,当即将家信撕 毁,对班长讲:“有人害我,老哥帮帮我。”第二天病人 给班长下跪说:“不借钱给我做路费,可能见不到父母 面”,因当日是阴历年初三,当地风俗认为这天讲不吉利 话不好,故班长打了病人一个耳光。当晚11时,发现病 人失踪。同年3月30日在重庆市火车东站发现病人,病人 当时满面污垢、衣服破烂、双下肢肿胀,不能认识同乡好 友,带其回家后也不与亲人打招呼,情感反应平淡。两天 后病人突然清醒,对自己在家中而莫名其妙,对离开单位 前及出走情况不能回忆,即送来医院。
虽然有多种人格,这些身份仍然有主次之 分。
例:某女,29岁,工人,主诉阵发性暴怒,捶胸撕衣, 咬人毁物,嚎哭呻吟,狂跑乱奔,每次症状持续数小 时后缓解,反复发作9年。患者热心助人,逞红白喜事 就去里外张罗,俨然东道主一般,喜欢说三道四,惹 人讨厌,人际关系较紧张,自己生孩子时竟无相好探 视,万分委屈,产褥期间临时工作被解除,闻讯后双 眼凝视,片刻后开始抽泣,然后骤停,掀开被子,扔 下婴儿,从床上一跃而起,狂呼乱叫,冲出门外。家 人劝阻时,患者一反弱不禁风之常态,怒发冲冠,拳 脚并用,碰撞撕咬,被关进房内后,捶胸撕衣,哭天 叫地,以头撞墙,后伏床痛哭,昏昏入睡。其后多次 发生此类症状,均因鸡毛蒜皮小事而引发,尤其在众 人围观时,患者怒不可遏,顿足叉腰,唾沫四溅。患 者素来性格急躁,好说好动,爱唱爱跳。检查时患者 言谈眉飞色舞,绘声绘色,未发现明显精神障碍。
出现癔症后都有哪些症状表现
出现癔症后都有哪些症状表现癔症的精神症状亦可多种多样,但其症状呈现尽情发泄和表演的特点,使人印象很深,有的亦可出现许多幼稚性动作、行为,甚或离家出走,到处游荡等。
具有情感反应强烈、表情夸张,寻求别人经常注意和自我中心等表演怪人格特征的人在受到挫折、出现心理冲突或接受暗示后容易产生癔症,患上癔症会出现很多症状,一定要进行早期的预防。
根据不同的情况,可将癔症分为两种类型:癔症性精神障碍和癔症性躯体障碍。
一、癔症性精神障碍,又称分离型障碍。
1、情感爆发:患者在受精神刺激后突然出现以尽情发泄为特征的临床症状。
嚎啕痛哭,又吵又闹,以极其夸张的姿态向人诉说所受的委屈和不快,甚至捶胸蹬足,以头撞墙,或在地上打滚,但意识障碍不明显。
发作持续时间的长短与周围环境有关。
情感爆发是癔症患者最常见的精神障碍。
2、意识障碍:表现为意识朦胧状态或昏睡,病人突然昏倒,呼之不应,推之不动;癔症性朦胧状态,兴奋激动,情感丰富或有幻觉、错觉;癔症性神游症,患者表现离家出走,到处游荡;癔症性梦行症,睡中起床,开门外出或作一些动作之后又复入睡;癔症性假性痴呆,表情幼稚,答非所问,或答案近似而不正确。
3、癔症性神经系统疾病:患者表现情绪激昂,言语零乱,短暂幻觉、妄想,盲目奔跑或伤人毁物。
二、癔症性躯体障碍,又称转换型癔症。
1、感觉障碍:感觉缺失,患者对强烈的刺激只能轻微感觉,甚至完全没有感知,其特征是不按解剖部位分布,不能用神经系统疾病理学的知识加以解释:感觉过敏,患者对局部的触摸特别敏感,非常轻微的触摸即感到疼痛异常。
2、运动障碍:抽搐发作,常因心理因素引起。
发作时常突然倒地,全身僵直,呈角弓反张,有时呈不规则抽动、呼吸急促,呼之不应,有时扯头发、撕衣服等,表情痛苦。
一次发作可达数十分钟或数小时,随周围人的暗示而变化,发作可一日多次;瘫痪,以单瘫或截瘫多见,有时可四肢瘫,起病较急,瘫痪程度可轻可重。
轻者可活动但无力,重者完全不能活动。
癔 症
癔症*导读:由明显的精神因素,如生活事件、战争、内心冲突或情绪激动、暗示或自我暗示所导致的精神障碍。
……一、定义和概述由明显的精神因素,如生活事件、战争、内心冲突或情绪激动、暗示或自我暗示所导致的精神障碍。
主要表现为感觉或运动障碍,或意识状态改变。
症状无器质性基础。
首次癔症性精神障碍发作常有强烈精神因素,诊断为心因性精神障碍或急性心因反应。
癔症是一种很特殊的神经症,没有一种疾病的症状表现比癔症更丰富多样,而且与文化心理背景和内涵有密切关系。
临床表现因人、因事、因文化背景不同有巨大差异,具有传奇色彩。
在与战争有关的神经症中,癔症占大多数。
其症状多以躯体症状为主,精神障碍较少。
二、病因和发病机理1.癔症患者病前具有癔症性格缺陷者占49.8%。
2.临床观察表明,癔症是一种典型的心因性疾病(俗称"心病")。
引致癔症发作常具备精神刺激(外因)和癔症性格缺陷(内因)两大条件。
但是,如果一个人遭受重大精神刺激,即使癔症性格特点不明显,也可导致发病;癔症性格缺陷很明显者,即使外界精神刺激强度不大,亦会诱发癔症。
3."继发性得益"是弗洛伊德提出的观点,指癔症患者的症状常为病人带来某些好处和利益,例如获得别人的额外照顾等,由此成为使本病症状加重和反复发作的重要心理机制。
例如战争癔症患者,可以逃避上战场;癔症性抽搐,既发泄内心情绪压抑,又使周围人紧张恐惧,从而对病人格外关怀。
这种继发性得益并非"自觉""故意"的,而是出于无意识或症状的转换机制所致。
4.与心理文化有密切关系。
癔症是一种与心理文化有密切关系的疾病,亦与人类历史文化发展和心理发育过程有密切关系。
三、临床表现癔症常有以下临床症状特征,使其与其他神经症很难类比,亦难以定义,但是有利于临床作出诊断。
1.癔症有各式各样、反复多变的症状(但同一病人每次发作的形式又大致相似)。
这些症状有时酷似其他特定的身心疾病,导致诊断混淆。
癔症的临床症状主要有哪些
癔症的临床症状主要有哪些癔症的临床症状主要有哪些癔症是由精神因素,如生活实践、内心冲突、暗示或自我暗示,作用于易病个体引起的精神障碍。
那么,癔症的临床症状主要有哪些呢?下面是yjbys店铺为大家带来的关于癔症的临床症状的知识,欢迎阅读。
(一)解离障碍症状群(癔症性精神障碍)解离障碍症状群的病人,病前人格常异常,起病与精神因素有关。
病人表现出来的症状可能是其关系密切的亲友所患躯体疾病或精神障碍的类似症状。
少数人的症状形成反复再现的模式。
总是以出现这些障碍作为对应激的反应。
常给人一种疾病的发作有利于病人摆脱困境、发泄情绪、获取别人同情、支持和益处的感觉。
主要表现为发作性意识范围狭窄,具有发泄特点的急剧情感暴发、选择性遗忘或自我身份识别障碍。
反复发作者常可通过回忆和联想与以往心理创伤有关的情境而发病。
常见类型如下:1.情感爆发意识障碍较轻,常在与人争吵、情绪激动时突然发作.表现尽情发泄、哭叫不休、捶胸顿足、撞头打滚。
多人围观时,发作尤为剧烈,发作时间的长短,与周围人关注的程度有密切关系,往往关注的程度越大,发作的时间越长。
有时患者为摆脱困境,在小的精神刺激下,也可以出现大的发作,一般发作历时数十分钟,可有部分遗忘。
在无人关注的情况下几乎不发作。
2.癔症性身份障碍属急性起病的一过性精神障碍,以自我身份识别障碍为主。
丧失自我同一感,有双重人格或多重人格,通常带有迷信色彩。
表现对自已身份的觉察障碍,对自己原来的身份不能识别,常为鬼神或亡灵附体。
此时病人暂时丧失个人身份识别能力和对周围环境的识别能力,对周围环境缺乏觉察,周围意识狭窄或对外界刺激异乎寻常的注意狭窄和选择性注意,井与病人改变了的身份相联系。
病人的举动就像被另一种人格、精灵、鬼魂、神仙或外界力量所代替。
病人的注意和意识仅集中在与其密切接触的环境的个别方面,常有局限和重复的一系列运动、姿势及发音。
有的病人表现为两种或两种以上明显不同的人格交替出现(分别称双重人格和多重人格),但在某一时间只有其中之一很突出。
癔症(分离转换性障碍)患者的护理
8.社会交往障碍 与对社交活动的恐惧和回避有关 9.有孤立的危险 与担心发作而采取回避的行为有关 …………
三.护理
(三)护理措施
保障病人安全:
1.密切观察病人情绪变化,对有抑郁情绪,自杀、自伤倾向的病人,注意 防范病人发生自杀自伤的情况。 2.做好安全检查,避免环境中的危险物品和其他不安全因素,以防止病人 在症状影响下发生意外情况。
等精神刺激常是本病首次发作的 直接因素。
个性因素:病人病前性格特点显
著,与本病有明显关系。此类性 格特点是:自我中心,常自觉不 自觉地寻求他人关注;暗示性强, 表现得比较轻信;富于幻想,常 以幻想替代现实;情感丰富而肤 浅,情绪反应不稳定。
其他因素:脑外伤及某些躯体
疾病可促成发病。
生理机制
• 意识改变:病人自我意识减弱、暗示 性增高
提高应对能力和改善社会功能
1.与病人共同探讨其压力源及诱因, 与病人制订出适合病人的压力应对 方式。并提供环境和机会让病人学 习和训练新的应对技巧。 2.协助病人获得家庭的理解和可及 的社会支持。 3.帮助病人改善自我照顾能力,协 调病人增强对社会环境和家庭的适 应能力,鼓励病人努力学会自我调 节,尽早摆脱依赖性。
躯体方面
• 有无运动性不安、肌肉紧张、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等表现;是否有感觉 过敏、异常、缺失、皮肤不适等;是否有躯体化症状,如胃肠道不适, 泌尿、生殖器症状等;躯体功能是否正常,有无实质性的躯体疾病
心理社会方面
• 病前性格如何;近期有无生活事件,内容及强度如何;对应激的心理 应对方式;社会背景、受教育程度如何;社交及人际关系是否受影响; 家属对病人患病前、后的评价如何,患病后家属对病人的态度怎样, 病人的社会关系如何,患病后有无改变;病人对住院所持态度怎样
轻性心理疾病(神经症、癔症、应激相关障碍)
临床表现 极其强烈的恐惧反应,并伴有心慌、面赤、出汗、颤抖等自主神 经症状,常有期待性紧张不安和焦虑,而恐惧刺激物或情境一旦出现 ,则极力逃避。 我国恐惧症的患病率为0.59‰,女性多于男性,发病年龄多在20 岁左右。
诊断标准 (1)以恐惧为主,需符合以下4项:①对某些客体或处境有强烈 恐惧,恐惧的程度与实际危险不相称;②发作时有焦虑或自主神经症 状;③有反复或持续的回避行为;④知道恐惧过分、不合理、或不必 要,但无法控制。 (2)对恐惧情境和事物的回避必须是或曾经是突出症状; (3)排除焦虑症、分裂症、疑病症。
□ 矫治
□支持性心理治疗
教育干预
□行为疗法
自控法(制想法、行为中止法、替代法)
□药物
氯丙咪嗪抗抑郁
神经衰弱
神经衰弱主要是以脑和躯体功能衰弱为特征,表现 为精神易兴奋,但易疲劳,以及紧张、烦恼、易激惹等 情绪症状和肌肉紧张性疼痛、睡眠障碍等生理功能紊乱 症状。症状不是继发于躯体或脑的疾病,也不是其他任 何精神障碍的一部分。 50年代末,我国对本症作过大量的调查研究,认为 主要病因为:神经系统功能过度紧张;长期心理冲突和 精神创伤引起负性情感体验;生活节奏紊乱,过分劳累 紧张为发病条件;感染、中毒、颅脑创伤和躯体疾病对 神经系统产生不良影响,均可成为诱因。 多起病缓慢,就诊时往往已数月以上的病程。可追 溯导致长期精神紧张、疲劳的应激因素。也偶有突然失 眠或头痛起病,无明显原因者。病程持续或时轻时重。 及时适当的治疗多数可好转,病程两年以上的慢性病人 或合并人格障碍者,预后欠佳。
癔症
癔症的治疗与护理癔症,又称歇斯底里症。
这是一类由精神因素,如重大生活事件、内心冲突、情绪激动、暗示或自我暗示,作用于易病个体引起的精神障碍。
主要表现为各种各样的躯体症状,意识范围缩小,选择性遗忘或情感爆发等精神症状;但不能查出相应的器质性损害作为其病理基础。
病因精神因素,特别是精神紧张、恐惧是引发癔症的重要因素。
这在战斗中发生的急性癔症性反应特别明显。
而童年期的创伤性经历,如遭受精神虐待,躯体或性的摧残,则是成年后发生转换性和分离性癔症的重要原田之一。
精神因素是否引起病症,或引发何种类型癔症与患者的生理心理素质有关。
情绪不稳定、易接受暗示、常自我催眠、文化水平低、迷信观念重、青春期或更年期的女性,较一般人更易发生癔症。
具有情感反应强烈、表情夸张,寻求别人经常注意和自我中心等表演怪人格特征的人在受到挫折、出现心理冲突或接受暗示后容易产生癔症。
但这类人格特征并非发生癔症的必要条件。
有一些不属于这类人格的人在强烈的精神因素影响下,同样可以发生癔症反应。
癔症的遗传学研究结果颇不一致,有的研究认为癔症存在遗传因素影响,而有的研究结果又认为遗传的影响甚小,有人认为是一种多因素遗传形式。
症状临床表现:癔症的临床表现甚为复杂、多样,一般归纳为以下几种类型:一、癔症性精神障碍。
又称分离性障碍。
主要表现为发作性意识范围狭窄、具有发泄特点的急剧情感爆发,选择性遗忘或自我身份识别障碍。
癔症的这一类型起病时精神因素通常很明显。
尽管患者本人否认,但旁人看来疾病的发作常有利于患者摆脱困境、发泄被压抑的情绪、获取别人同情,或得到支持和补偿。
反复发作者,往往通过回忆和联想与既往创伤经历有关的事件或情境即可发病。
按照临床特点,这一类型又可区分为以下类别。
1、癔症性朦胧状态。
2、情感爆发。
3、癔症性神游症。
4、癔症性假性痴呆。
5、恍惚状态和附体状态。
6、癔症性木僵。
7、癔症性遗忘症。
8、多重人格。
9、癔症性精神病。
二、癔症性躯体障碍。
躯体形式障碍
分离性遗忘 分离性遗忘是在没有任何明显的器质性 原因的情况下出现遗忘症状。包括局限性遗 忘、选择性遗忘、广泛性遗忘、延续性遗忘、 系统性遗忘。分离性遗忘患者丧失的是情节 记忆,因此经常表现出心理的混乱与定向障 碍。
分离性漫游 分离性漫游患者因为面临无法应付的应激 事件而从过去的生活环境中逃离。患者会在漫 游中表现出分离性遗忘症状,忘记自己的过去, 忘记自己的身份。患者漫游的目的很明确,即 摆脱令自己困扰的环境,而患者会为遗忘自己 的身份感到困惑,并且为自己创造一个新的身 份。患者漫游的时间可长可短,在漫游期间的 表现在他人看来是完全正常的。
躯体形式障碍是指将心理困扰采用躯体 或生理障碍的形式表达出来,主要包括躯体 感觉和运动功能。分离性障碍是指个体的整 体心理功能有所分离、遭到破,只包括高 级的认知过程,如记忆、知觉等。转换性障 碍是指特殊感觉功能和运动功能与高级认知 功能分离的现象。以上类型的障碍都没有相 应的真正的器质性病变。
躯体形式障碍的病因 1.生物学观点:遗传与大脑机能失调 2.心理动力学观点:转换性障碍是对无意识的冲突所 引起的焦虑的防御。性冲动或敌意是引起焦虑的原 因。而置换和退行是主要的防御机制。 3.行为主义的观点:患者通过获得“病人角色”而得 到强化。 4.社会文化学观点:患者采取“病人角色”作为一种 应对方式是因为他们所处的文化对待不明病因的躯 体症状的态度。 5.认知观点:患者对身体感觉的曲解造成了躯体形式 障碍。
转换性障碍 转换性障碍发病于青春期早期及成年期早期, 女性发病率略高。症状表现为身体机能障碍,但又 没有任何生理性或器质性病变,起病通常与心理社 会因素有关。大部分转换性障碍都表现为由于某种 神经系统疾病而影响了感觉-运动系统。诊断时应注 意与真正的躯体疾病、诈病和做作性障碍相区分。 转换性障碍有集体发作现象。
应激、人格障碍、癔症
有这样才能和丈夫沟通。问及其自言自语的情 况时,患者说:“我总觉得要和丈夫说清楚, 我总觉得丈夫能够和我对话的,所以我自言 自语,但我知道他现在是听不见的”。至于 工作和孩子的培养问题,患者认为这些已经 不重要了,从来就没有考虑过。自丈夫去世 后,已经和绝大多数朋友没有任何交往了, 也从来不外出,甚至自己的衣物也是家人帮 助买的。
案例一:张某某 女 38岁 商人
• 病前性格:内向,不善言语,有烟酒嗜好
• 现病史:1997年10月其夫发生车祸,车碰坏, 脚伤,肇事车主逃跑,此事一直未解决,病 人生气,遇“记者”给100元辛苦费,受骗, 更加气愤,98年5月24日,病人卖鱼少了钱和 鱼,误认为是和她做生意的人偷的,并与之 争吵,那人称“要掐死她”,回家后,急性 起病,不停抽烟,心烦意乱,以致用刀割破 手腕,失眠,紧张,恐惧。
(一)急性应激障碍:
急剧、严重的精神打击 内发病
数分钟或数小时
精神运动性兴奋
表现: 精神运动性抑制 木僵
如果应激源被消除,症状往往历史短暂,一 般持续数小时至1周,通常在1月内缓解,预 后良好,缓解完全。
• [案例] 赵某,女,50岁,中学教师,大学文化。
3天前,赵某的儿子与女朋友驾车旅游时, 遭遇车祸死亡,当晚病人获知僵耗后,赶往 公安机关。在其子及未婚媳妇尸体旁,病人 当即晕厥,数分钟后醒来,出现言语不连贯, 意识清晰度下降,拒绝承认尸体是自己的孩 子。反复念叨:“我儿子和媳妇到往外面去玩 了,她们去旅行结婚了,很快就会回来的”, “他们不会死的,他们是和妈妈开玩笑,想吓 唬妈妈的”。
异乎寻常的威胁性 或灾难性心理创伤。
延迟出现和 长期持续的精神障碍。
多数患者在创伤事件后的数天至半年内发病,
一般在1年内恢复正常,少数患者可持续多年, 甚至终生不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生活常识分享癔症性躯体障碍的表现
导语:癔症的躯体障碍有很多奇特的表现,患者会出现运动或感觉方面的障碍,但若仔细检查,却检查不出任何内脏器官或神经系统疾病。
这些癔症性躯体障碍最奇特的地方就是能以假乱真。
癔症的躯体障碍有很多“奇特”的表现,患者会出现运动或感觉方面的障碍,但若仔细检查,却检查不出任何内脏器官或神经系统疾病。
这些癔症性躯体障碍最奇特的地方就是能以假乱真,让人无法分辨。
下面就来让我们一起看一下这些“奇特”的表现。
一痉挛发作或肢体震颤。
病人生气后,可以突然当着众人的面缓慢倒在地上,紧闭双眼,呼之不应,全身发挺,手脚冰凉,同时肢体出现一阵一阵的抖动或颤动,好像抽"羊角疯"一样。
需要注意的是,这种发作和癫痫的“抽疯”完全不同,并没有什么生命危险,不会出现口唇青紫,口吐白沫,也不会出现摔伤,咬破舌头,大小便拉到裤子里等。
一般持续时间比较长,要数十分钟后才能缓解。
二起立不能、步行不能。
病人的两腿在床上可以自由活动,但却不能自己站立,别人想扶也扶不住,身子总向一边倾斜,而且也不能走路。
三肢体瘫痪。
病人可以出现单瘫、偏瘫或截瘫。
当然病人并没有任何神经系统的损伤,这种症状完全是精神作用所致。
不过也要指出,如果治疗不及时,变成慢性病例,不活动的肢体真就可以出现肌肉萎缩或肢体挛缩。
四异物感。
最常见的例如出现被称为"癔症球"的症状,病人总觉嗓子眼里有东西卡着,但怎么检查也找不到所谓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