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赏八年级音乐《正月十五那一天》、《阿玛勒火》(完美版)

合集下载

人音版八上第三单元第2课时《阿玛勒火》《正月十五那一天》教案(教案)

人音版八上第三单元第2课时《阿玛勒火》《正月十五那一天》教案(教案)

人音版音乐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2课时
《阿玛勒火》《正月十五那一天》教学设计
课时:1课时
课类:设计·应用
教学策略/教学思路:本课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理念,通过音乐感受与欣赏、练习与探究、参与与合作及音乐与相关文化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创造力、表现力。

《阿玛勒火》(囊玛)及《正月十五那一天》(堆谐)。

选择它们的主旨是引导学生感受体验藏族民间音乐的内容及风格,认识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并激发其热爱民族音乐的思想感情,进而理解我国音乐文化的多样性。

教材分析:《阿玛勒火》为拍,商调式,二段体结构。

旋律典雅细腻,是一首藏族民间歌舞“囊玛”中的歌曲。

歌曲的开头有一段流畅的引子,接着是歌唱部分。

除了歌曲的引子外,乐段与乐段之间都使用间奏。

歌中部分旋律的使用,使歌曲给人一种清新的感受。

一字多音与波音的使用,更使歌曲具有典型的藏族风格。

《正月十五那一天》是人民音乐出版社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歌曲,又名《迎公主歌》,它是一首一段体结构的史诗性的颂歌。

歌中把文成公主进藏时的盛况以及藏族人民的高度热情强烈地表现出来,从而表现了汉藏两族人民团结一心、亲如一家的主题思想。

歌曲属于“堆谐”中的“觉谢”的藏族音乐风格特点,情绪轻快活泼,具有舞蹈性的特征。

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能进行简单的团体合作学习,思维活跃,学生好动、好奇、好表现,应用形象生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相关音乐实践活动。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练习法、体验感悟法。

教学用具:课件、录音机
学生用具:课本
板书。

初中音乐人音版八年级上第三单元《欣赏:☆阿玛勒火》省级名师优质课教案比赛获奖教案示范课教案公开课教案

初中音乐人音版八年级上第三单元《欣赏:☆阿玛勒火》省级名师优质课教案比赛获奖教案示范课教案公开课教案

初中音乐人音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欣赏:☆阿玛勒火》省级名师优质课教案比赛获奖教案示范课教案公开课教案【省级名师教案】1教材分析《阿玛勒火》、《正月十五那一天》是“人音版”八年级音乐教材第三乐章“雪域天音”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

《阿玛勒火》是藏族传统歌舞“囊玛”的基本曲目之一。

因“囊玛”经常在拉萨布达拉宫的囊玛岗(一种室内表演场所)演出而得名,也被认为是藏族的“宫廷歌舞”。

通常,“囊玛”以歌为主、以舞为辅。

其音乐结构由三部分组成。

即:引子、慢板歌舞、快板舞曲。

引子的旋律比较固定。

慢板歌舞以唱为主,唱时有少量的舞蹈动作,也很少有队形上的变化。

快板舞曲的音乐速度很快,富于跳跃性。

其音乐情绪显得热烈奔放、粗犷豪爽 ;舞者则随着音乐手舞足蹈,气氛热烈而活跃。

《阿玛勒火》一般在它的前面有一个引子,接着就是歌唱部分。

最后,有一段较长的舞曲,它的速度较快,节奏鲜明,是一段典型的舞曲。

《正月十五那一天》歌曲为 2/4拍,宫调式,速度较快,由一个完整的单乐段(一段体)构成。

属于藏族民间歌舞“堆谐”中“觉谐”一类的民歌。

它用分节歌的形式来表现歌曲的思想内容,音乐情绪轻快活跃,具有舞蹈性的特征。

2学情分析本课主要通过对《阿玛勒火》、《正月十五那一天》两首歌曲的学习,引导学生初步了解藏族民间歌舞“囊玛、堆谢”两种艺术形式。

考虑到部分学生对民族歌曲不感兴趣,因此本课通过欣赏、聆听、模唱、舞蹈表演和对比方法,营造师生共同参与互动活动,逐步引导学生能够辨认“囊玛”、“堆谢”两种体裁形式及不同的风格特点,使其感受藏族歌舞的神奇色彩。

3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阿玛勒火》、《正月十五那一天》两首歌曲的欣赏,让学生能够对藏族音乐感兴趣。

积极参与音乐活动,感受藏族歌舞的艺术魅力,喜欢藏族歌舞,了解藏族文化。

《阿玛勒火》、《正月十五那一天》教学设计.doc

《阿玛勒火》、《正月十五那一天》教学设计.doc

《阿玛勒火》、《正月十五那一天》教学设计教材分析《阿玛勒火》、《正月十五那一天》是“人音版”八年级音乐教材第三乐章“雪域天咅”第二课吋的教学内容。

《阿玛勒火》是藏族传统歌舞“囊玛”的基本曲目之一。

因“囊玛”经常在拉萨布达拉宫的囊玛岗(一种室内表演场所)演出而得名,也被认为是藏族的“宫廷歌舞”。

通常,“囊玛”以歌为主、以舞为辅。

其音乐结构由三部分组成。

即:引子、慢板歌舞、快板舞曲。

引子的旋律比较固定。

慢板歌舞以唱为主,唱时有少量的舞蹈动作,也很少有队形上的变化。

快板舞曲的音乐速度很快,富于跳跃性。

其音乐情绪显得热烈奔放、粗犷豪爽;舞者则随着音乐手舞足蹈,气氛热烈而活跃。

《阿玛勒火》一般在它的前面有一个引子,接着就是歌唱部分。

最后,有一段较长的舞曲,它的速度较快,节奏鲜明,是一段典型的舞曲。

《正月十五那一天》歌曲为2/4拍,宫调式,速度较快,由一个完整的单乐段(一段体)构成。

属于藏族民间歌舞“堆谐”中“觉谐” 一类的民歌。

它用分节歌的形式來表现歌曲的思想内容,咅乐情绪轻快活跃,具有舞蹈性的特征。

学情分析本课主要通过对《阿玛勒火》、《正月十五那一天》两首歌曲的学习,引导学生初步了解藏族民I'可歌舞“囊玛、堆谢”两种艺术形式。

考虑到部分学生对民族歌曲不感兴趣,因此本课通过欣赏、聆听、模唱、舞蹈表演和对比方法,营造师生共同参与互动活动,逐步引导学生能够辨认“囊玛”、“堆谢”两种体裁形式及不同的风格特点,使其感受藏族歌舞的神奇色彩。

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阿玛勒火》、《正月十五那一天》两首歌曲的欣赏,让学生能够对藏族音乐感兴趣。

积极参与音乐活动,感受藏族歌舞的艺术魅力,喜欢藏族歌舞,了解藏族文化。

过程与方法:通过欣赏、聆听、模唱、舞蹈表演和对比方法,感受、体验歌曲的咅乐情绪和风格特征。

知识与技能:能够辨别藏族歌舞“囊玛”、“堆谢”两种体裁形式及不同的风格特点。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感受、体验“囊吗”与“堆谢”不同的音乐风格及特点。

初二【音乐(人音北京版)】正月十五那一天 教学设计

初二【音乐(人音北京版)】正月十五那一天  教学设计

(三)对比欣赏第二、三乐句
1.学生聆听第二、三乐句歌唱部分, 比较乐句关系。

2.教师范唱第二、三乐句,学生感受藏族音乐风格。

3.学生聆听第二、三乐句并关注间奏部分,找出相同的节奏型。

4.学生跟随音频拍奏两次。

5.学生跟随音乐原速拍奏。

(四)完整欣赏作品
教师揭示藏族堆谐音乐风格和特征,学生跟唱并完整欣赏作品。

(五)教师出示图片,介绍“堆谐”伴奏乐器。

(六)教师播放视频,介绍“堆谐”舞蹈。

(七)教师播放《阿玛勒火》,简要介绍囊玛。

(八)播放藏族民歌《宗巴朗松》、《夏甲措》听辨“堆谐”。

三、总结
总结本课知识和本单元的学习内容。

最新人音版音乐八年级上册第3单元欣赏《正月十五那一天》教案2

最新人音版音乐八年级上册第3单元欣赏《正月十五那一天》教案2

最新人音版音乐八年级上册第3单元欣赏《正月十五那一
天》教案2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我国西藏的风土人情,以及西藏音乐风格特点和西藏舞蹈特点。

2、能力目标:能够分辨出《正月十五那一天》的题材,说出藏舞蹈的特点。

3、情感目标:感受西藏音乐的风格,体会西藏新面貌和西藏人民爱戴和尊敬孔繁森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通过音乐视频、图片更深入的了解西藏风土人情,感受和体验西藏音乐的风格。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复习上节课的内容,聆听一首藏族歌曲。

2、收集西藏歌曲,西藏还有那些歌曲?(《青藏高原》、《圣地拉萨》、《格桑拉》、《青海湖》、《坐上火车去拉萨》、《青海人》、《桑吉卓玛》、《天路》、《乃宁桑珠庙会》等)
二、学习歌曲《正月十五那一天》
1、欣赏聆听《正月十五那一天》。

2、聆听《正月十五那一天》时,应引导学生注意其艺术特征。

1)理解歌曲含义。

2)解释堆谐。

3、聆听《正月十五那一天》时,先让学生哼哼旋律,解释堆谐是什么意思,理解歌词,再引导学生在音乐情绪上、音乐风格上(特别是与其相关的音乐要素和音乐表现手段上)与藏族其它歌曲进行对比,进而对“堆谐”这种音乐体裁有较为深入的认识。

与此同时,应该引导学生了解、懂得有关“堆谐”及它的发展简况、艺术特征等知识。

三、欣赏西藏舞蹈
1、播放西藏舞蹈视频,西藏的舞蹈有什么特点?(舞步、弯腰、服装等)
2、让学生简单地学学西藏的舞步。

四、总结
通过欣赏藏族歌舞体验了藏族人民的热情奔放,也从它的旋律中感受到西藏音乐的独特风格。

初中音乐人音版八上第三单元《欣赏:正月十五那一天》省级名师优质课教案比赛获奖教案示范课教案公开课教案

初中音乐人音版八上第三单元《欣赏:正月十五那一天》省级名师优质课教案比赛获奖教案示范课教案公开课教案

初中音乐人音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欣赏:正月十五那一天》省级名师优质课教案比赛获奖教案示范课教案公开课教案
【省级名师教案】
1教学目标
1.能够对藏族音乐感兴趣,喜欢藏族的歌舞音乐,愿意探索有关藏族的音乐文化知识,能积极参与学习过程中的创造性实践活动。

2.能够聆听并辨别藏族歌舞音乐——堆谢,并能感受、体验它们的音乐情绪。

3.能够树立民族团结意识。

2学情分析
学生对藏族歌曲比较熟悉,但是具体的还是不太了解。

3重点难点
1.藏族歌舞音乐的特点、音乐情绪。

2.民族团结教育。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4.1.1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活动1
欣赏西藏特色景观、了解当地风土人情
1.走进雪域高原,走进藏族灿烂的音乐文化。

让我们共同感受藏族歌舞(堆谢)的特点。

2.引导学生了解藏族与藏族音乐。

2.有一首歌《正月十五那一天》简练的语言描绘了热烈欢快的盛大场面,讲述了文成公主进藏的历史故事。

同学们想不想听
活动2【讲授】活动2
1.聆听思考:。

欣赏《阿玛勒火》、《正月十五那一天》

欣赏《阿玛勒火》、《正月十五那一天》

欣赏《阿玛勒火》、《正月十五那一天》【教学目标】知识与水平:能够聆听并辨别藏族歌舞音乐——囊玛、堆谢及藏族风格的通俗歌曲,并能感受、体验它们的音乐情绪。

过程与方法:愿意探索相关藏族的音乐文化知识,能积极参与学习过程中的创造性实践活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够对藏族音乐感兴趣,喜欢聆听、演唱藏族民歌及具有藏族风格的通俗歌曲,【教学重点】了解西藏民歌的特点【教学难点】感受藏族风格的音乐【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音乐资料、钢琴【授课类型】新授课【授课方法】欣赏法、讨论法、比较法【课时安排】1课时(第二单元第二课时)【教学过程】教材分析:1、《阿妈勒俄》是藏族“囊玛”中的一首古典歌曲。

新中国成立后,藏族人民又在这首古典歌曲中融进了崭新的时代内容。

这首歌的歌词采用我国民歌的传统比兴手法写成。

歌中写道:“天上的星辰很多,唯有北斗星最明。

地上的树木很多,唯有松杉最高。

家乡的亲友很多,唯有爹娘最亲。

世上的人很多,唯有解放军最好。

”它用非常简练的文字,阐明了很多生活的哲理,寓意深刻,艺术性很强。

2、囊玛,在藏族的语言文字中含有“室内”的意思。

可见,这种歌舞音乐是在室内演出的。

因为这种音乐体裁的室内特点,以前被人们误认为它是一种“宫廷音乐”。

其实,它来源于民间,并且有着悠久的历史。

仅仅发展到17世纪中叶(清初顺治九年),五世DL阿旺洛桑嘉措从北京受封回到拉萨后,才在布达拉宫模仿清制建立了歌舞队,并且开始吸收囊玛的一些曲子为宫廷所用。

所以说,囊玛是从民间进入宫廷的,囊玛在一定水准上也受到宫廷文化的影响,其中难免存有封建的糟粕。

所以,对囊玛这种音乐体裁,我们应采取客观的、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去准确对待。

3、《正月十五那一天》唐太宗时期(公元641年),文成公主嫁给藏王松赞干布。

文成公主进藏的时候,将中原地区的先进文化(包括大量的生产工具和技术)带进西藏,因而对汉藏两族的文化交流起了重要的促动作用。

所以,藏族人民都很崇敬她,并以歌舞艺术的形式来赞美她。

《藏族传统音乐》教学反思模板

《藏族传统音乐》教学反思模板
教学反思模板课题:《藏 Nhomakorabea传统音乐》
科目:音乐
教学对象:八年级
课时:第一课时
提供者:
单位:嘉兴南湖国际实验中学
一、反思教学内容
本课的教学内容是:欣赏《阿玛勒火》、聆听《正月十五那一天》,辨认其“囊玛”、“堆谐”的体裁形式及不同的风格特点。并通过视频观看体验藏族舞蹈的基本动作。同时还要初步学唱《献上最洁白的哈达》歌谱,能从节奏、曲调、速度、情绪等方面,通过实践作业总结弦子与囊玛、堆谐的区别。
二、反思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基本比较合理,通过带有藏族风格的通俗歌曲《天籁之爱》来引入,使学生对藏族音乐、文化有个初步的、直观的了解,然后再初步总结之后欣赏藏族的传统音乐。
三个作品基本比较短小,各自特点比较显明。《阿玛勒俄》以听为主,《正月十五那一天》不仅听,还加入了“动”,体验感受,加深印象,最后《献上最洁白的哈达》从音乐要素分析。整个过程比较顺利,就是在时间上可以需要主次安排再调整得明确些。
整课内容诣在能让学生对藏族音乐感兴趣,能积极参与相关音乐实践活动并认真探索其文化内涵。提高对我国民族音乐文化多样性的认识。但可能安排的内容有些满,对有些接受较慢或对音乐兴趣不太大的同学,可能会落入形式,走马观花。所以,如果在有些方面更深入设计一下,比如对《正月十五那一天》的堆谐能多点节奏体验,全体感受之余可以和个别表演相结合。而之后的歌曲初步学唱可能只能时间上控制。或是根据教学要求《正月十五那一天》并非重点,可以时间紧凑些,在歌曲教学上可以深入些,对旋律、节奏的学习可以更仔细,体验三种体裁的不同。
四、教学改进措施
在之前对于藏族音乐的总结,如果能在学生交流后出示总结一下藏族音乐的特点,对接下来的欣赏会更有针对性和方向性。这一过程当时的衔接不太自然,如果进行一个交互式小结会更好!

阿玛勒火

阿玛勒火

《雪域高原》第二课时欣赏:《正月十五那一天》《阿玛勒火》一、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欣赏《正月十五那一天》、《阿玛勒火》藏族民歌能初步唤起学生对藏族民间音乐的兴趣。

2、过程与方法:师生共同参与、合作探究,共同解决学习中的难点。

3、知识与技能:能唱唱《正月十五那一天》的旋律,了解两首不同风格藏族民歌的结构,能初步辨别藏族音乐作品。

二、教学重点、难点:1.感受《正月十五那一天》、《阿玛勒火》的不同风格特点,能初步辨别藏族音乐作品。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赏析法、比较法、合作互动法四、教学过程:(一)课前营造氛围:节奏型XX X XX X1.欣赏教师藏族舞蹈片段,让学生感受藏族舞蹈风格。

2.教师表演藏族舞,学生可以掌声为教师伴奏。

(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为后面的学习作铺垫)(二)导入:导入出具有藏族踢踏舞风格的民间歌舞堆谐。

(三)新课教学:.播放音响资料,让学生了解藏族音乐文化聆听《正月十五那一天》。

提出欣赏要求:1.初步感受音乐(第一遍),让提问学生有何感受。

引导学生可从(节奏、速度、情绪、歌词入手)2.再听。

欣赏歌曲(第二遍),引导学生分析音乐体验音乐,教师可用踢踏在前奏,拍手在间奏,踢踏在尾声,引导学生了解音乐结构,使学生逐渐熟悉音乐。

3.再听。

用身体语言影响、暗示学生跟唱歌曲,随音乐加入掌声(分两组、第三遍),4.小组活动。

指导学生练习参与学生活动(1)先练基本步伐,(2)有表情参与表演(四)对比欣赏藏族的歌舞是否都是在室外表演呢?引出囊玛。

1.欣赏视频《阿玛勒火》。

让学生感受音乐。

引导学生从三个艺术特征:(1)两段体。

(2)乐段开头用“阿玛勒火”;结尾也用同样的旋律收尾;都有间奏。

(3)歌词比兴手法。

2.欣赏舞蹈片段。

简介囊玛在清朝顺治年间,才模仿清朝建立歌舞队,专门收集民间囊玛为宫廷所用。

引导学生感受囊玛舞蹈,谈谈与踢踏的不同3.总结两曲的差异。

对比音乐从理性上理解。

指导学生完成对比表格,分析音乐完成表格教师可帮助学生了解囊玛舞蹈(五)拓展部分请学生选出以下歌曲哪些是藏族的。

浙江省衢州市开化县池淮镇低级中学八年级音乐 第9课时《阿玛勒火》和《正月十五那一天》简介教案(1)

浙江省衢州市开化县池淮镇低级中学八年级音乐 第9课时《阿玛勒火》和《正月十五那一天》简介教案(1)

第9课时《阿玛勒火》和《正月十五那一天》简介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我国西藏的风土人情,和西藏音乐风格特点和西藏舞蹈特点;
2、能力目标:
能够分辨出《阿玛勒火》和《正月十五那一天》两种不同的题材,说出这两首的不同的地方;西藏舞蹈的特点。

3、情感目标:
感受西藏音乐的风格,体会西藏新面貌和西藏人民爱戴和尊重孔繁森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
通过音乐视频、图片更深切的了解西藏风土人情,感受和体验西藏音乐的风格。

【教学进程】
一、导入:
1、温习上节课的内容,叫学生唱一遍《走进西藏》;若是学生可不能唱,先带他们唱一遍谱,再叫他们唱词。

2、上节课的作业:搜集西藏歌曲
教师问:西藏还有那些歌曲?
学生答:略
教师补充:《青藏高原》、《圣地拉萨》、《格桑拉》、《青海湖》《坐上火车去拉萨》、《青海人》、《桑吉卓玛》、《天路》、《乃宁桑珠庙会》等。

正月十五那一天教案

正月十五那一天教案

欣赏《xx火》和《正月十五那一天》教学内容:欣赏《xx火》和《正月十五那一天》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我国西藏的风土人情,以及西藏音乐风格特点和西藏舞蹈特点;2、过程与方法目标:能够分辨出《阿玛勒火》和《正月十五那一天》两种不同的题材,说出这两首的不同之处;西藏舞蹈的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西藏音乐的风格,体会西藏新面貌和西藏人民爱戴和尊敬孔繁森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通过音乐视频、图片更深入的了解西藏风土人情,感受和体验西藏音乐的风格。

教学难点:能够分辨出《阿玛勒火》和《正月十五那一天》两种不同的题材,说出这两首的不同之处;西藏舞蹈的特点。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准备:课件相关资料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老师问:同学们知道xx有那些歌曲?学生答:略老师补充:《青藏高原》、《圣地拉萨》、《格桑拉》、《青海湖》《坐上火车去拉萨》、《青海人》、《桑吉卓玛》、《天路》、《乃宁桑珠庙会》二、了解一下西藏的地理位置,气候和风俗。

1、地理位置我国有56个少数民族,每个民族都有各自特色的歌舞音乐,这与他们所生活的环境和风俗习惯有密切的关系,所以,我们要了解西藏地区藏族的歌舞音乐,我们先来简单了解一下西藏的地理位置,气候和风俗。

西藏自治区位于我国的西南边疆,青藏高原的西南部,也就是在我们大屏幕上右下角这幅地图的这个位置(点击显示“西藏自治区”)。

2、xx气候的有那些重要特征?(学生):由于西藏处于高原地带,所以有着复杂多样的高原气候,“空气稀薄,气压低,氧气少”,这是西藏高原气候的重要特征,而这一特征也很明显地反映在藏族舞蹈中,我们下面来欣赏一段藏族舞蹈《藏秘香格里拉》,3、藏族舞蹈与其他民族舞蹈相比,有哪些地方是最独特的?好,欣赏完了这段舞蹈,大家觉得藏族舞蹈有哪些独特之处啊?(学生回答:略)大家有没有发现,藏族的舞蹈总是有点弯腰驼背呢?其实,这就反映了西藏地区的高原气候。

由于藏族的歌舞音乐是源自民间,是在人们日常的生产劳动中为了自娱自乐而逐渐形成的,而不是像我们现在那些艺术舞蹈,加以人工的修饰和点缀,所以藏族的舞蹈就反映出了藏民族地区人们的生活,在复杂多样的高原气候下长年生活,为了适应这样的低压、缺氧的环境,自然而然地形成了弯腰驼背的这种生活形态,这就是藏族的舞蹈为什么会有弯腰驼背这个特征的原因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