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市初中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
(完整word)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
初中和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简称新课标)已由专家组起草完成。
一、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定位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是为了适应技术迅猛发展的信息时代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而设置的必修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操作能力为主要目标,以操作性、实践性和探究性(创新性)为特征的指定学习领域。
在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领域外,各省、市、自治区在保证最低要求的基础上,在课程内容、培养目标、课时安排等方面有一定的自主权。
二、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的总体价值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的有效实施可以提高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有效开展各学科学习和探究活动、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主动进行终身学习的能力;可以拓展学生适应现代社会生活所需的信息技术技能,巩固信息素养和技术创新意识;对于培养国家建设和国际竞争所需的信息技术人才、提高全社会的科技文化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奠基作用。
三、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目标总体而言,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的课程目标为培养—发展学生积极学习和探究信息技术的兴趣,养成—巩固良好的信息意识和健康负责的信息技术使用习惯,形成—提高信息处理能力,培养—强化学生使用信息技术支持各种学习和解决各类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强调,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借助计算机和网络获取、处理、表达信息并用以解决实际问题、开展学科学习的过程;活动中理解感知信息的重要性,分析信息编码以及利用计算机等常见信息处理工具处理信息的一般过程;积极参加信息技术活动,主动探究信息技术工作原理和信息科技的奥秘。
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内容设置和选择原则一、小学、初中、高中的信息技术教育要衔接。
小学的信息技术教育基本完成应用软件的学习;初中的信息技术教育要具有"双衔接",初中不再是零起点。
关于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的内容及目标要求的衔接,参考下表:兴趣特长应用技能信息素养技术创新小学激发兴趣保持学习动机掌握常用软件/工具的应用技能体验信息活动形成信息意识勇于质疑的问题意识敢于尝试的创新精神↓↓↓↓↓初中巩固兴趣发现特长拓展+提升初步具备一技之长自主选择综合运用创新能力培养,改进方案,动手创新↓↓↓↓↓高中专业学习和发展兴趣自选门类专业发展信息→知识→智慧某一技术门类的设计、制作、创造二、以兴趣为起点,以活动为载体,螺旋上升的设置内容。
【高级】更新2024年义务教育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共39页)
【高级】更新2024年义务教育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共39页)目标:本文档旨在更新2024年义务教育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以适应快速发展的信息技术领域和满足学生的研究需求。
更新内容:1. 引入新的技术领域:鉴于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我们将引入一些新的技术领域,如人工智能、物联网和大数据分析等,以便学生能够了解和应用这些领域的知识和技能。
2. 更新课程目标:根据新的技术领域的发展和学生的需求,我们将更新课程目标,使其更贴近实际应用和职业发展。
新的课程目标将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 调整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为了更好地实现课程目标,我们将调整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
课程内容将更加注重实践操作和项目实践,以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教学方法将更加灵活多样,包括小组讨论、案例分析和实践项目等。
4. 强化评估和反馈机制:为了确保课程的有效实施和学生的研究效果,我们将加强评估和反馈机制。
评估方式将更加多样化,包括考试、作业、实践项目和口头报告等。
同时,将建立学生和教师之间的反馈机制,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5. 教师培训和支持:为了有效实施更新后的课程标准,我们将提供充足的教师培训和支持。
教师将接受相关领域的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知识和教学能力。
同时,将建立教师交流和分享的平台,促进彼此之间的研究和成长。
总结:通过更新2024年义务教育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我们将更好地满足学生的研究需求和社会对信息技术人才的需求。
新的课程标准将引入新的技术领域,更新课程目标,调整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并加强评估和反馈机制。
同时,我们将提供教师培训和支持,以确保课程的有效实施。
这将为学生的研究提供更好的机会和平台,培养他们的信息技术能力和创新精神。
《初中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内容及目标要求
《初中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内容及目标要求一、理解信息社会的含义,体验和分析信息技术学习和生活带来的影响,表现出良好的信息意识和信息技术使用的习惯。
1.结合学习和生活经验,了解信息的概念及主要特征,讨论衡量信息社会的主要标志。
结合自身应用信息技术的经验,进一步讨论信息的价值,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表现出理性认识信息价值、敏锐捕捉有用信息、主动获取相关信息、甄别筛选正确信息、共享交流有益信息的良好意识;进一步提高判断和使用健康信息、主动抵触不良信息的信息道德判断能力;讨论每个个体在学习共同体和社会公共知识创新中的责任,形成积极参与有益信息创作和知识创新的意识。
2.结合实例,了解常见的信息编码方式及其对信息处理的意义。
3.调查身边常用的信息技术工具,了解常用信息技术的类别及其在学习、工作和科研中的前途。
4.能列举和分析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对工作、学习和社会发展的影响,并能就某个专题进行调查、研究。
二、探究和初步了解计算机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1.能结合应用实践,总结和描述计算机系统的硬件和软件构成,初步认、识互联的概念及与单机的区别。
在具备网络的学校中,学生应熟悉局域网的常用功能。
2.了解常见硬件设备的作用及其常用的关键技术指标,比较不同指标对计算机功能的实际影响,学会根据学校、家庭或工作场所的具体要求,设计计算机软件的配置方案。
3.讨论分析操作系统在计算机中的重要性和主要功能。
4.学习或进一步熟悉资源管理器的有关功能及其相关步骤和命令(例如:格式化、恢复格式化、建立目录、搜索、设置安全和共享等)。
通过实践,加深对资源管理的认识,养成资源管理的意识。
三、利用因特网有效获取信息,支持学科学习,解决实际问题。
1.根据学习或实践需要,提高使用因特网搜索、浏览和下载信息的能力,体验超链接在网页中的作用,提高信息获取能力,学会合法、合理地使用网络工具和资源。
2.能根据学习主题或实践任务,识别网上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和相关性,能讨论网络信息获取与其他信息获取的异同点。
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
初中和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简称新课标)已由专家组起草完成。
一、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定位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是为了适应技术迅猛发展的信息时代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而设置的必修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操作能力为主要目标,以操作性、实践性和探究性(创新性)为特征的指定学习领域.在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领域外,各省、市、自治区在保证最低要求的基础上,在课程内容、培养目标、课时安排等方面有一定的自主权。
二、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的总体价值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的有效实施可以提高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有效开展各学科学习和探究活动、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主动进行终身学习的能力;可以拓展学生适应现代社会生活所需的信息技术技能,巩固信息素养和技术创新意识;对于培养国家建设和国际竞争所需的信息技术人才、提高全社会的科技文化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奠基作用。
三、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目标总体而言,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的课程目标为培养-发展学生积极学习和探究信息技术的兴趣,养成—巩固良好的信息意识和健康负责的信息技术使用习惯,形成-提高信息处理能力,培养-强化学生使用信息技术支持各种学习和解决各类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强调,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借助计算机和网络获取、处理、表达信息并用以解决实际问题、开展学科学习的过程;活动中理解感知信息的重要性,分析信息编码以及利用计算机等常见信息处理工具处理信息的一般过程;积极参加信息技术活动,主动探究信息技术工作原理和信息科技的奥秘.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内容设置和选择原则一、小学、初中、高中的信息技术教育要衔接。
小学的信息技术教育基本完成应用软件的学习;初中的信息技术教育要具有”双衔接”,初中不再是零起点。
关于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的内容及目标要求的衔接,参考下表:兴趣特长应用技能信息素养技术创新小学激发兴趣保持学习动机掌握常用软件/工具的应用技能体验信息活动形成信息意识勇于质疑的问题意识敢于尝试的创新精神↓↓↓↓↓初中巩固兴趣发现特长拓展+提升初步具备一技之长自主选择综合运用创新能力培养,改进方案,动手创新↓↓↓↓↓高中专业学习和发展兴趣自选门类专业发展信息→知识→智慧某一技术门类的设计、制作、创造二、以兴趣为起点,以活动为载体,螺旋上升的设置内容.要让学生在”玩中学"做中学”。
初中信息技术新课程实施方案
初中信息技术新课程实施方案一、课程概述及背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普及,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人们生活和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初中阶段是学生接触和掌握信息技术的关键时期,因此,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我们特别设计了信息技术新课程。
二、课程目标1. 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使其能熟练运用各种信息技术工具进行学习、工作和生活。
2.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其能够灵活应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信息伦理意识和网络安全意识,使其能够正确、合法、安全地使用信息技术。
4.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使其能够与他人合作完成信息技术项目。
三、课程内容1. 信息技术基础知识- 计算机的基本组成和工作原理- 操作系统的使用和管理- 常用办公软件的应用- 网络基础知识和应用2. 数据处理与分析- 数据收集和整理- 数据的图表化和可视化展示- 数据的分析和解读3. 多媒体技术- 图像处理和编辑- 视频制作和编辑- 音频处理和编辑4. 网络与信息安全- 网络基础知识和安全意识- 网络搜索和信息筛选- 防止网络欺诈和个人信息泄露5. 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 信息技术项目的设计和实现- 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培养- 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四、教学方法1. 项目驱动的教学方法,通过实际项目的设计和实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2. 合作学习方法,通过小组合作完成信息技术项目,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3. 实验教学方法,通过实验操作和实际应用,巩固和扩展学生的知识。
4. 多媒体教学方法,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评价方式1. 课堂表现评价,包括学生对课堂活动的积极参与和表现。
2. 作业评价,评估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
3. 项目评价,评估学生在信息技术项目中的表现和成果。
4. 考试评价,通过考试对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进行评价。
六、师资培训与支持为了帮助教师更好地实施新课程,学校将组织相关的师资培训和教学指导活动,并提供必要的技术设备和软件支持。
信息科技新课程标准 第四学段内容模块
信息科技新课程标准第四学段内容模块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已成为学校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为了适应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近年来我国信息科技教育也在不断更新完善。
信息科技新课程标准作为信息技术教育的依据,将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作为核心目标,对学生进行系统地培养和培训,以适应信息社会的发展需求。
第四学段内容模块是信息科技新课程标准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它主要关注学生在初中阶段的信息技术教育。
本文将对第四学段内容模块进行分析和解读,帮助教师和学生更好地理解并应用该模块。
一、模块目标1. 了解信息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概念第四学段内容模块旨在帮助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概念,包括计算机硬件、操作系统、网络原理等方面的知识。
通过系统的学习,学生能够对信息技术有一个更全面的认识,为未来的学习和工作奠定基础。
2. 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操作和应用模块要求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操作和应用,包括计算机的使用、网络应用、办公软件的使用等。
学生需要通过实际的操作和练习,熟练掌握这些技能,为将来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3. 培养信息技术素养和创新精神第四学段内容模块不仅关注学生的信息技术知识和操作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和创新精神。
学生需要通过信息技术的学习和应用,培养自主学习、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未来的发展做好准备。
二、模块内容1. 计算机基本原理第四学段内容模块首先对计算机的基本原理进行介绍和讲解,包括计算机硬件的组成、计算机存储设备、输入输出设备等。
学生需要了解计算机的基本结构和原理,为后续的学习做好铺垫。
2. 操作系统和办公软件该模块还要求学生学习并掌握操作系统和办公软件的使用,包括Windows操作系统、Microsoft Office办公软件等。
学生需要学会操作系统的基本功能和常用办公软件的操作,提高办公效率。
3. 网络基本原理网络已经成为人们生活和工作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因此第四学段内容模块还要求学生了解网络的基本原理,包括网络结构、网络协议、网络安全等方面的知识。
7—9年级信息技术课程内容标准
7—9年级信息技术课程内容标准初中阶段内容标准以日常信息活动中所需要的技术为主线,包括计算机使用基础、计算机系统基础、网络应用接触、字处理及应用、电子表格处理及应用、多媒体制作及应用、程序设计基础七大部分。
描述了对信息技术技能与知识的学习要求,并在各部分知识技能的描述中渗透了对过程方法、情感态度的目标要求。
7-9年级信息技术课程强调学生通过参与“信息活动”,运用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解决日常学习生活中的问题,逐渐增进的对大众信息技术的把握,养成良好的信息道德规范,感受和领悟信息文化现象。
1、信息技术与社会初步了解信息技术,信息技术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
内容标准:(1)了解信息与信息技术及其在社会中的作用例1 什么是现代信息技术?例2 信息社会和现代信息技术的相互作用。
例3 电话、电视的使用对社会所起的影响和作用。
(2)现代信息技术简介和现代信息技术发展展望例1 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
例2 现代信息技术包括计算机技术、现代通信技术、微电子技术、光电子技术、激光技术、生物计算机技术、传感、测量技术等方面的内容。
例3 信息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有网络的使用,数字电视的应用,多媒体的应用等。
2、计算机基本操作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和功能,并能够熟练应用。
1.内容标准(1)知道计算机主要部件及其作用,合乎规范地使用计算机。
例1 常用的计算机部件主要有主机、键盘、显示器、鼠标、磁盘驱动器、光驱、音箱等。
例2 计算机通过键盘、鼠标等输入设备输入命令或数据信息;通过主机中的CPU进行加工运算处理信息,通过软盘、硬盘、光盘等存储设备存储信息,或从这些存储设备中读取信息;计算机根据用户输入要求进行工作,并把执行的反馈信息输出到屏幕或打印机等输出设备。
例3 合乎规范的使用磁盘以及进行开关、重启计算机等操作。
例1 了解计算机对防尘、防潮、稳压、防静电等方面的要求。
(2)熟练掌握正确的鼠标和键盘操作,养成良好的操作和使用习惯。
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
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1、课程概述1.1 课程目标1.2 课程重点内容1.3 课程难点内容1.4 课程教学方法2、课程知识体系2.1 计算机硬件知识2.1.1 计算机组成原理2.1.2 输入输出设备2.1.3 存储设备2.1.4 主板和处理器2.2 计算机软件知识2.2.1 操作系统2.2.2 办公软件2.2.3 图像处理软件2.2.4 网络安全软件2.3 计算机网络知识2.3.1 网络基本概念2.3.2 网络协议2.3.3 网络拓扑结构2.3.4 网络安全3、课程目标与教学要求3.1 知识目标3.2 能力目标3.3 道德与法律意识目标3.4 动手实践目标4、教学内容与重难点4.1 计算机硬件知识教学内容4.1.1 计算机组成原理教学内容4.1.2 输入输出设备教学内容4.1.3 存储设备教学内容4.1.4 主板和处理器教学内容4.2 计算机软件知识教学内容4.2.1 操作系统教学内容4.2.2 办公软件教学内容4.2.3 图像处理软件教学内容4.2.4 网络安全软件教学内容4.3 计算机网络知识教学内容4.3.1 网络基本概念教学内容4.3.2 网络协议教学内容4.3.3 网络拓扑结构教学内容4.3.4 网络安全教学内容4.4 重点难点教学内容总结5、教学方法与手段5.1 教学方法5.2 教学手段6、考核评价标准6.1 知识考核标准6.2 能力考核标准6.3 道德与法律意识考核标准6.4 动手实践考核标准6.5 评价方式附件:1、课程教材推荐清单2、课程相关资料法律名词及注释:1、著作权:指作家、艺术家、科学家等在文学、艺术、科学领域中创作的独创性作品所享有的法律权益。
2、隐私权:指个人不愿被他人干涉或了解自己私生活和家庭的特定领域的权利。
3、网络安全:指在网络技术环境中保护网络及其相关设施、系统、数据信息等不受非法侵害的状态或能力。
2024年初中信息技术教育课程标准
2024年初中信息技术教育课程标准1. 引言本课程标准旨在为初中信息技术教育提供一个全面、系统的指导,以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提高他们的信息处理能力,并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本标准适用于全国范围内所有初级中学的信息技术教育。
2. 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研究,学生将能够:- 掌握必要的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 提高信息处理、分析和创新的能力;- 增强信息安全意识和保护个人信息的能力;- 培养良好的信息技术伦理道德和行为惯;- 提高信息素养,促进全面发展。
3. 课程内容3.1 信息技术基础- 计算机硬件和软件基础知识;- 操作系统的基本操作和应用;- 网络的基本概念和应用;- 常用办公软件的使用;- 信息处理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3.2 信息技术应用- 文本、图片、音频和视频的处理;- 网页设计与制作;- 数据库的基本操作;- 编程基础;- 信息搜索和整理。
3.3 信息技术与生活- 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研究和工作中的应用;- 信息安全意识和个人信息保护;- 信息技术伦理道德;- 信息技术与社会发展。
3.4 信息技术创新- 创新思维和方法;- 信息技术的应用创新;- 信息技术项目的策划和实施。
4. 教学方法与评价4.1 教学方法- 讲授与实践相结合;- 任务驱动;- 小组合作;- 项目式研究;- 情境教学。
4.2 评价方法- 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研究过程中的表现和进步;- 终结性评价:通过考试、作品等方式评价学生的研究成果;- 自我评价:鼓励学生对自己的研究进行反思和评价。
5. 教学资源- 教材:选用符合课程标准的教材,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设施:保证每个学生都有充足的上机实践时间,提供必要的信息技术设备;- 网络资源: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拓宽学生的研究渠道;- 教师培训:定期组织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教学能力。
6. 实施建议- 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的教学计划和教学策略;- 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 加强与其他学科的融合,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注重实践与创新,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定期进行教学评价,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
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
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知识目标:掌握信息科学,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
技能目标:培养采集、加工以及发布信息等处理信息的基本技能。
情感目标:明确并接受参与未来信息社会特的道德规范与法律法规。
能力目标:能够利用信息工具和信息资源,通过评价信息、应用信息解决具体实际问题。
阶段教学目标理解为各学段各单元各课时的教学目标,要根据学生心智发展水平和不同年龄阶段的知识经验和情感需求制订阶段教学目标。
总体目标中的知识目标与技能目标在各阶段有所侧重,但能力目标,情感目标要贯穿本课程教学始终。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把握总体目标,又要实现具体目标,既要明确显性目标,又要重视隐性目标,既要达到终极课程标准一、课程任务和教学目标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
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信息技术课程的设置要考虑学生心智发展水平和不同年龄阶段的知识经验和情感需求。
小学、初中和高中阶段的教学内容安排要有各自明确的目标,要体现出各阶段的侧重点,要注意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究的能力。
努力创造条件,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各类学科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各学段的教学目标是:小学阶段1.了解信息技术的应用环境及信息的一些表现形式。
2.建立对计算机的感性认识,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习、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
3.能够通过与他人合作的方式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学会使用与学生认识水平相符的多媒体资源进行学习。
4.初步学会使用网络获取信息、与他人沟通;能够有意识地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发展个人的爱好和兴趣。
合肥市初中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
初中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发布时间:2011-4-22 14:41:29 点击:636 次【知识目标】掌握信息科学,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
【技能目标】培养采集、加工以及发布信息等处理信息的基本技能。
【情感目标】明确并接受参与未来信息社会特的道德规范与法律法规。
【能力目标】能够利用信息工具和信息资源,通过评价信息、应用信息解决具体实际问题。
阶段教学目标理解为各学段各单元各课时的教学目标,要根据学生心智发展水平和不同年龄阶段的知识经验和情感需求制订阶段教学目标。
总体目标中的知识目标与技能目标在各阶段有所侧重,但能力目标,情感目标要贯穿本课程教学始终。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把握总体目标,又要实现具体目标,既要明确显性目标,又要重视隐性目标。
课程标准一、课程任务和教学目标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
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信息技术课程的设置要考虑学生心智发展水平和不同年龄阶段的知识经验和情感需求。
小学、初中和高中阶段的教学内容安排要有各自明确的目标,要体现出各阶段的侧重点,要注意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究的能力。
努力创造条件,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各类学科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内容和课时安排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目前要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主(教学内容附后)教学内容分为基本模块和拓展模块(带*号),基本模块是对学生的基本要求,拓展模块是对学生的较高要求各区县可根据教学目标和当地的实际情况,在保证学生掌握基本模块内容的基础上,适当选取拓展模块的内容。
【2024版】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22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22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教育教学规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
以人民为中心,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
坚持德育为先,提升智育水平,加强体育美育,落实劳动教育。
反映时代特征,努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准的义务教育课程体系。
聚焦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培养学生适应未来发展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引导学生明确人生发展方向,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修订原则(一)坚持目标导向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全面落实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培养要求,确立课程修订的根本遵循。
准确理解和把握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教育改革的各项要求,全面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家安全、生命安全与健康等重大主题教育有机融入课程,增强课程思想性。
(二)坚持问题导向全面梳理课程改革的困难与问题,明确修订重点和任务,注重对实际问题的有效回应。
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加强一体化设置,促进学段衔接,提升课程科学性和系统性。
进一步精选对学生终身发展有价值的课程内容,减负提质。
细化育人目标,明确实施要求,增强课程指导性和可操作性。
(三)坚持创新导向既注重继承我国课程建设的成功经验,也充分借鉴国际先进教育理念,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
强化课程综合性和实践性,推动育人方式变革,着力发展学生核心素养。
凸显学生主体地位,关注学生个性前言化、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求,增强课程适宜性。
坚持与时俱进,反映经济社会发展新变化、科学技术进步新成果,更新课程内容,体现课程时代性。
三、主要变化(一) 关于课程方案一是完善了培养目标。
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要求,结合义务教育性质及课程定位,从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三个方面,明确义务教育阶段时代新人培养的具体要求。
2024版义务教育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
2024版义务教育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一、前言1.1 课程性质信息技术课程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一门必修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信息技能以及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2 课程理念课程标准以学生发展为本,强调信息技术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1.3 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掌握必要的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提高信息素养,学会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创新精神和团队协作能力。
二、课程内容2.1 必修内容- 信息与信息技术基础- 计算机操作与运用- 网络与通信- 数字媒体及其应用2.2 选修内容- 程序设计基础- 数据库应用- 网络技术应用- 数字媒体创作三、课程实施3.1 教学建议- 采用项目式、任务驱动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实践、创新。
- 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 创设情境,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 注重学生个体差异,提倡分层教学。
3.2 评价建议- 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全面评价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
- 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的评价。
- 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包括自评、互评、教师评价等。
3.3 教学资源- 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如计算机、网络、数字媒体设备等。
- 开发符合课程标准的教材、课件、案例等教学资源。
3.4 教学建议- 定期开展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和教学能力。
- 加强与其他学科的融合,推进跨学科教学。
- 注重学生的信息安全教育,培养良好的网络素养。
四、附录4.1 课程标准编制说明- 课程标准的制定依据我国教育政策、信息技术发展状况和初中生发展需求。
- 课程标准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适应性,以满足不同地区、学校的实际情况。
4.2 课程标准实施建议- 建议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加强对信息技术课程的领导,确保课程标准的实施。
- 建议学校合理安排课程设置,确保信息技术课程的课时。
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
初中和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简称新课标)已由专家组起草完成。
一、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定位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是为了适应技术迅猛发展的信息时代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而设置的必修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操作能力为主要目标,以操作性、实践性和探究性(创新性)为特征的指定学习领域。
在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领域外,各省、市、自治区在保证最低要求的基础上,在课程内容、培养目标、课时安排等方面有一定的自主权。
二、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的总体价值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的有效实施可以提高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有效开展各学科学习和探究活动、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主动进行终身学习的能力;可以拓展学生适应现代社会生活所需的信息技术技能,巩固信息素养和技术创新意识;对于培养国家建设和国际竞争所需的信息技术人才、提高全社会的科技文化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奠基作用。
三、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目标总体而言,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的课程目标为培养—发展学生积极学习和探究信息技术的兴趣,养成—巩固良好的信息意识和健康负责的信息技术使用习惯,形成—提高信息处理能力,培养—强化学生使用信息技术支持各种学习和解决各类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强调,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借助计算机和网络获取、处理、表达信息并用以解决实际问题、开展学科学习的过程;活动中理解感知信息的重要性,分析信息编码以及利用计算机等常见信息处理工具处理信息的一般过程;积极参加信息技术活动,主动探究信息技术工作原理和信息科技的奥秘。
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内容设置和选择原则一、小学、初中、高中的信息技术教育要衔接。
小学的信息技术教育基本完成应用软件的学习;初中的信息技术教育要具有"双衔接",初中不再是零起点。
关于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的内容及目标要求的衔接,参考下表:兴趣特长应用技能信息素养技术创新小学激发兴趣保持学习动机掌握常用软件/工具的应用技能体验信息活动形成信息意识勇于质疑的问题意识敢于尝试的创新精神↓↓↓↓↓初中巩固兴趣发现特长拓展+提升初步具备一技之长自主选择综合运用创新能力培养,改进方案,动手创新↓↓↓↓↓高中专业学习和发展兴趣自选门类专业发展信息→知识→智慧某一技术门类的设计、制作、创造二、以兴趣为起点,以活动为载体,螺旋上升的设置内容。
初中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
初中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初中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课程的性质义务教育阶段的信息技术课程,是属地方(省级)管理课程。
作为地方课程,理应为当地的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服务。
信息技术课程的任务是在学校对学生实施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的教育。
信息技术课堂是学生接受信息技术教育的最佳场所,是其它教育科目所不能代替的。
通过信息技术课的教育过程,使每个学习者,在运用、管理、评价和理解信息技术等方面具有高度素养。
信息技术属于技术类课程,在目标上强调对事物的改造使之适应人们的各种需要。
信息技术教育过程的着力点以设计为基本特征。
作为与课程整合的有力工具,学生在学习其他科目时可以发挥其重要作用,开好信息技术课程是实现与其它许多科目领域整合的先决条件。
信息技术课的理论基础,依赖电子技术与软件基础的发展,所以信息技术课的内容设置和课程实施是与时俱进的,并且具有明显的时代性和流行性。
基本理念(一)信息技术是面向全体学生的。
所有学生不论处在何种环境,不论其个人特征如何,都应该有机会接受信息技学习,进行自我评价与判断,教师也可以从学习者的行为来判断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课程目标即是教师的教学目标也是学生的学习目标。
为使学习者正确把握学习目标,提高学习效率,课程目标应以学习者的行为来表述。
也就是采用行为动词来表述学习者的学习结果。
课程目标:具有良好的科学与技术素养,是我们这个时代对每个公民所提出的基本要求。
信息技术是当今所有的人必须掌握的一门通用技术,社会的各个应用领域对每个人提出的信息技术素养是:在各种场合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根据资源配置管理信息技术的能力;以与时俱进、日益深入的思维方式理解信息技术的能力;明智的评价信息技术的能力。
信息技术课程是集科学与技术于一身的综合性科目,它担负着使学生具备良好信息技术素养的教育责任。
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可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知识与技能(一)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工具,概念和本领,理解构成信息技术的基本要素,知晓利用信息技术处理信息的基本工作原理。
【高级】更新2024年义务教育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共39页)
【高级】更新2024年义务教育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共39页)1. 引言1.1 更新背景为了适应21世纪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我国教育改革的需要,进一步推进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改革和发展,提高初中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特制定本课程标准。
1.2 更新目标本次课程标准更新旨在:- 强调信息技术的应用与实践,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 强化学生的信息伦理观念和信息安全意识;-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表达能力;- 促进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社会实际的紧密联系。
2. 课程目标2.1 知识与技能- 理解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发展趋势;- 掌握必要的信息技术操作技能和应用能力;- 学会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
2.2 过程与方法- 培养信息检索、分析、加工和创造的能力;- 学会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协作、交流和表达;- 掌握信息技术安全使用和伦理道德。
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好奇心,树立正确的信息观;- 强化信息伦理观念,自觉遵守信息法律法规;- 增强团队协作意识,提高沟通表达能力。
3. 课程内容3.1 信息技术基础- 计算机硬件和软件基础知识;- 网络通信原理和互联网应用;- 数字媒体的基本处理技术。
3.2 信息技术应用- 文字处理和表格制作;- 演示文稿和动画制作;- 信息检索和数据处理。
3.3 信息技术与生活- 生活中的信息技术应用案例;- 信息技术在和生活中的应用;- 信息技术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3.4 信息技术与创新- 程序设计基础;- 算法与解决问题的方法;- 创新性信息技术应用实践。
4. 课程实施与评价4.1 教学建议- 结合实际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采用项目式、任务驱动等教学方法,注重实践操作;- 加强团队合作,培养学生的沟通表达能力;- 注重学生个性化发展,鼓励创新思维。
4.2 评价方法- 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过程中的表现和成果;- 终结性评价:对学生成果进行综合评价;- 自评与互评:培养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团队评价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发布时间:2011-4-22 14:41:29 点击:636 次【知识目标】掌握信息科学,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
【技能目标】培养采集、加工以及发布信息等处理信息的基本技能。
【情感目标】明确并接受参与未来信息社会特的道德规范与法律法规。
【能力目标】能够利用信息工具和信息资源,通过评价信息、应用信息解决具体实际问题。
阶段教学目标理解为各学段各单元各课时的教学目标,要根据学生心智发展水平和不同年龄阶段的知识经验和情感需求制订阶段教学目标。
总体目标中的知识目标与技能目标在各阶段有所侧重,但能力目标,情感目标要贯穿本课程教学始终。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把握总体目标,又要实现具体目标,既要明确显性目标,又要重视隐性目标。
课程标准一、课程任务和教学目标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
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信息技术课程的设置要考虑学生心智发展水平和不同年龄阶段的知识经验和情感需求。
小学、初中和高中阶段的教学内容安排要有各自明确的目标,要体现出各阶段的侧重点,要注意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究的能力。
努力创造条件,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各类学科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内容和课时安排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目前要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主(教学内容附后)教学内容分为基本模块和拓展模块(带*号),基本模块是对学生的基本要求,拓展模块是对学生的较高要求各区县可根据教学目标和当地的实际情况,在保证学生掌握基本模块内容的基础上,适当选取拓展模块的内容。
课时安排:小学阶段信息技术课程,不少于68学时,建议102学时;上机课时不少于总学时的70%。
三、教学评价教学评价必须以教学目标为依据,本着对发展学生个性和创造精神有利的原则进行。
教学评价要重视教学效果的及时反馈,评价的方式要灵活多样,要鼓励学生创新,主要采取考查学生实际操作或评价学生作品的方式。
中学信息技术课程列入毕业会考试科目考试实行等级制。
四、课程教学内容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定位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是为了适应技术迅猛发展的信息时代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而设置的必修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操作能力为主要目标,以操作性、实践性和探究性(创新性)为特征的指定学习领域。
在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领域外,各省、市、自治区在保证最低要求的基础上,在课程内容、培养目标、课时安排等方面有一定的自主权。
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的总体价值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的有效实施可以提高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有效开展各学科学习和探究活动、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主动进行终身学习的能力;可以拓展学生适应现代社会生活所需的信息技术技能,巩固信息素养和技术创新意识;对于培养国家建设和国际竞争所需的信息技术人才、提高全社会的科技文化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奠基作用。
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目标总体而言,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的课程目标为培养?发展学生积极学习和探究信息技术的兴趣,养成?巩固良好的信息意识和健康负责的信息技术使用习惯,形成?提高信息处理能力,培养?强化学生使用信息技术支持各种学习和解决各类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强调,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借助计算机和网络获取、处理、表达信息并用以解决实际问题、开展学科学习的过程;活动中理解感知信息的重要性,分析信息编码以及利用计算机等常见信息处理工具处理信息的一般过程;积极参加信息技术活动,主动探究信息技术工作原理和信息科技的奥秘。
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内容设置和选择原则一、小学、初中、高中的信息技术教育要衔接。
小学的信息技术教育基本完成应用软件的学习;初中的信息技术教育要具有"双衔接",初中不再是零起点。
关于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的内容及目标要求的衔接,参考下表:兴趣特长应用技能信息素养技术创新小学激发兴趣保持学习动机掌握常用软件/工具的应用技能体验信息活动形成信息意识勇于质疑的问题意识敢于尝试的创新精神初中巩固兴趣发现特长拓展+提升初步具备一技之长自主选择综合运用创新能力培养,改进方案,动手创新高中专业学习和发展兴趣自选门类专业发展信息→知识→智慧某一技术门类的设计、制作、创造二、以兴趣为起点,以活动为载体,螺旋上升的设置内容。
要让学生在"玩中学"做中学"。
淡化学科体系,打破各操作软件之间的界限,以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的实践任务为主线,将学生必须掌握的软件操作分散到不同学年的实践活动中,通过技术要求的提升引领学生螺旋上升式学习。
三、鼓励跨学科的活动为主题,实现技术学习与技术应用之间的整合,体现“双价值”。
以学科学习主题作为信息技术任务选题,鼓励学生将学到的信息技术技能应用到其他学科、领域学习中。
以此加深学生对信息技术在学科学习中的价值的理解,推动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领域的整合,实现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对象与学习工具的双重价值。
四、适应地区差异,体现地域特色,有很强地方特色的国家课程。
各省市的教研部门在达到要求的基础上,确定地方课时、界定课程内容、选择教材呈现方式上有一定的自主权;教师在内容选择、难度设置上应适应本地设备、师资及学生的现状,活动选题除了体现课程整合外,要鼓励多样化的选题,体现“四地”立足地方现实,体现地方特色,反哺地区经济,融合地域文化。
五、“应用与创新相结合”的课程目标。
要体现个别差异,鼓励技术创新。
多样的课程,打破教室和书本的局限;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主题,任务要求分水平,适应个别差异的特长发展需求;教学过程中要鼓励更自主技术实践与更开放的科技探究与技术创新;适度引导学生思考、探究、理解适合其年龄的信息技术核心概念。
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的内容和目标要求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内容分为基础性内容和拓展性内容。
基础性内容是学生运用信息技术开展学科学习和综合实践活动,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必要基础,这是必修内容。
拓展性内容是针对信息技术条件较好的地区以及在信息技术方面学有余力的学生设置的选择性学习内容,以引导学生在信息技术学习的广度和深度上进一步发展。
小学的选修包括机器人教学和LOGO语言。
中学的选修内容有机器人教学和基于汉语编程语言的程序教学。
初中信息技术教育的内容及目标要求一、理解信息技术社会的含义,体验和分析信息技术对学习和生活带来的影响,表现出良好的信息意识和信息技术使用的习惯。
1.结合学习和生活经验,了解信息的概念及主要特征,讨论衡量信息社会的主要标志。
结合自身应用信息技术的经验,进一步讨论信息的价值,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表现出理性认识信息价值、敏锐,捕捉有用信息、主动获取相关信息、甄别筛选正确信息、共享交流有益信息的良好意识;进一步提高判断和使用健康信息、主动抵触不良信息的信息道德判断能力;讨论每个个体在学习共同体和社会公共知识创新中的责任,形成积极参与有益信息创作和知识创新的意识。
2.结合实例,了解常见的信息编码方式及其对信息处理的意义。
3.调查身边常用的信息技术工具,了解常用信息技术的类别及其在学习、工作和科研中的前途。
4.能列举和分析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对工作、学习和社会发展的影响,并能就某个专题进行调查、研究。
二、探究和初步了解计算机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1.能结合应用实践,总结和描述计算机系统的硬件和软件构成,初步认识互联的概念及与单机的区别。
在具备网络的学校中,学生应熟悉局域间的常用功能。
2.了解常见硬件设备的作用及其常用的关键技术指标,比较不同指标对计算机功能的实际影响,学会根据学校、家庭或工作场所的具体要求,设计计算机软件的配置方案。
3.讨论分析操作系统在计算机中的重要性和主要功能。
4.学习或进一步熟悉资源管理器的有关功能及其相关步骤和命令(例如:格式化、恢复格式化、建立目录、搜索、设置安全和共享等)。
通过实践,加深对资源管理的认识,养成资源管理的意识。
三、利用因特网有效获取信息,支持学科学习,解决实际问题。
1.根据学习或实践需要,提高使用因特网搜索、浏览和下载信息的能力,体验超链接在网页中的作用,提高信息获取能力,学会合法、合理地使用网络工具和资源。
2.能根据学习主题或实践任务,识别网上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和相关性,能讨论网络信息获取与其他信息获取的异同点。
3.能利用BBS、电子邮件、即时通讯等网络交流工具传递信息、表达思想、辅助学习。
学会判断不良信息、主动抵触不友好网络交往的必要方式,如学会管理电子邮箱和反垃圾邮件的管理的方法,学会在BBS、QQ、MSN等工具上判断并主动防止不良信息的方法等。
四、学会制作动画作品,直观地表达动态信息或描述过程。
1.欣赏分析动画作品,比较动画与其他信息表达方式的联系与区别,分析动画在信息表达方面的独特性。
2.通过剖析作品,了解动画的制作原理,熟悉动画制作的基本概念。
3.学会使用一种常用的动画制作工具,设计、制作动画,表达动态信息或描述动态过程。
五、学会使用电子表格软件进行简单的数据处理,支持学科学习和研究性学习。
1.根据学科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的需要,学会使用电子表格输入或记录数据,对数据进行整理、分类、成表。
2.根据需要,学会用电子表格的公式和函数等功能对数据进行必要的计算和处理。
3.能通过数据分析,得出结论和发现规律。
4.学会使用电子表格的图表功能,直观地呈现统计结果和研究结论,增强研究结论和结果的说服力。
六、能使用常用信息处理工具,综合运用写作、绘画、表格、动画等多种方式,设计、制作并发布多媒体作品。
1.能根据内容的特点和信息表达的需要,确定表达意图和作品风格,选择适合的素材和住处表现形式,并对制作过程进行规划。
2.能根据表达的需要,结合考虑文本、图像、音频、视频动画等不同媒体形式素材的优缺点和适用性,选择合适的素材并形成组合方案;学会使用适当的工具采集必要的图像、音频、视频等多媒体素材。
3.综合运用合适的软件和工具对原始素材进行初步的编辑、加工。
4.使用自己熟悉的多媒体制作软件,集成各类素材,制作多媒体作品。
5.能根据作品特点和受众的需要,选择合适的方式演示或发布电脑作品,表达主题和创意。
6.能通过讨论形成多媒体作品的评价标准,对自己和他人的多媒体作品及其制作过程进行评价,并对作品进行有效的优化以增强在现力;能比较利用信息技术制作电脑作品与传统作品制作过程的异同。